社会心理学笔记实用版

第一节 社会化

社会化
社会化的定义 :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由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具体来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
1基本社会化(或早期社会化):儿童阶段,社会化的关键期。(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现实中的不足)
2预期社会化:青少年阶段,为将来踏入社会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人生与职业生涯的规划)
3发展社会化:成年人阶段,运用知识与技能,补充与完善新的知识与技能。
4再社会化:在环境或角色急遽变化时对知识与技能、观念等做全薪的调整。

社会化的内容

政治社会化
定义:个体形成一定的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目标:培养忠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国家和政党的公民,从而巩固统治、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途径与方式:政治教育、政治控制、参与政治活动、从小受父母政治态度的影响等

道德社会化
定义:个体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的过程。道德的定义和作用。
意义: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秩序。
途径:教育、模仿、实践等。

性别角色社会化
定义:个体形成性别意识并学会按一定的性别规范来支配自己行为的过程。
途径:游戏、角色扮演、教育、模仿等。
性别角色差异的表现、成因与意义

民族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

社会化的特征
1一定的遗传素质为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和基础
2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3个体的社会化贯串其一生,但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上是不平衡的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化)与狭义的文化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世世代代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和,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东西。”(沙莲香)
文化的分层:器物层面、规制层面、行为层面、观念层面
文化对社会化的影响:人类文化与人性、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国民性)、文化与人格
文化心理学的兴起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教育态度和行为的总和:管束、期望、教导、关爱)
专制型:循规蹈矩、谨慎细心、顺从、羞怯、自卑
溺爱型:意志薄弱,依赖,退缩、任性、自私、情绪不稳
放任型:缺乏教养、任性、独立性、责任心、自制力能力差
民主型:自信、民主、进取、责任、合作、自制
家庭气氛的影响(对子女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 )
冲突型:争吵,打骂
平静型:沉闷,缺少热情、不善沟通
离散型

:离心离德、义尽恩绝、同床异梦、冷漠压抑
庸俗型:粗俗,放纵、享乐,反社会行为
和谐型:上进、关爱、整洁、优雅、活泼,交流

三、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及其关系特点:自由、平等、相似性
同辈群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a学习技能:交往、表达、合作、分享
b矫正不良习惯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a学习技能
b满足归属需要

四、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中影响学生社会化的因素:教师、教材、教育方式等。
五、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1传递知识与信息2提供思想与文化观念3提供角色模式与行为规范4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社会化的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的解释
认知发展理论的社会化观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等概念来解释人类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规律。他将个体认知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a感觉运动期(0-2岁):客体永存性。
b前操作阶段(2-7):使用简单符号,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按具体事例进行推理,守恒观念的获得。
d形式运算期(12岁以后):抽象思维,摆脱具体事物。
随着认知发展,个体道德水平也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发展。

柯尔伯格的三期六阶段道德发展观(道德两难问题研究法:海因该不该偷药?):
a前习俗水平(幼儿园到小学期间):又分为避罚服从和相对功利取向两阶段;
b习俗水平(小学高年级到青年前期):又分为寻求认可(good-boy-nice girl orientation)和顺从权威取向(low and order orientation)
c后习俗水平:又分为法制观念取向和普世伦理原则取向
大部分人只停留在习俗水平的三四阶段上。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1、根据人生每个阶段特有的危机或矛盾将人生划分为八个阶段。特点:
a发展动力:个体在环境中的自我成长
b分期标准:身心特点及社会关系
c发展过程:生命全程发展
2、每一个阶段上的危机是前后相因、相互影响的。
埃里克森的青年期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特别重视青年期的发展,是至为关键中的关键,并提出了系统的青年期的理论
1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统合危机)。
– 自我统合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中心主题,是指一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我就是我,而非其他物或其他人,今日之我即昨日之我,我的身心各方面是一个统一体,对明日的去向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对现在之我各方面有一个准确客观的看法。
2青年期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
– 生理: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发育快但不均衡,生理变化很大;第二性征出现。

– 情感上:需求强烈但羞于

表达;注重自我形象(自尊);情绪不稳,多愁善感,激情。
– 行为上:精力旺盛,朝气蓬勃,但往往缺乏目标和连续性,行为冲动。
3统合过程(状态):定向型统合、未定型统合、迷失型统合、早闭型统合。
– 青年期是儿童期向成年期的过度,其发展顺利与否既受前一阶段的影响,又影响到后面的大半生。自我统合危机将导致角色混乱现象,即个人发展方向迷失,所做所为不符合应有的角色,可能退缩,可能堕落,也可能出现心理行为异常。

4当代青年较多困惑的原因:
– 青年期的期限延长(11-21,以前为12-18)。生理成熟提前而心理成熟延后,身心发展失衡,行为问题增多。
– 文化多元化:文化断裂,代沟,人际差异加大。
– 社会开放,教育普及,职业、婚姻、交往、生活方式选择机会增多,选择难度加大,选择能力下降,自我追寻感到迷惘。
– 社会急剧变化,竞争加剧,心理压力增加。

第二节 社会态度

1,定义:指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系统。
2,影响的主要因素:
社会性
稳定性
对象性
功能性(效用功能、价值表达功能等)
结构性
3,心理构成:
认识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
情感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
行为倾向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持有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
三者之间的关系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5,态度改变的主要阶段和方法:
一般阶段;
服从
认同
内化
改变的方法:
劝说宣传法
实质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影响因素:
劝说者的特征:专家身份、社会身份、吸引力、可信度及其与被劝说者的相似性。
被劝说者的特征:人格(独立性、自尊心、社会赞许期望、智力等)、原有态度。
信息传播的方式与途径:单向与双向;首因与近因。
情境因素:信息繁多、令人分心、信息重复。
角色扮演法
团体影响法
活动参与法
6什么是偏见?个体对某事物所持有的不合理否定态度,
7.人际沟通的定义: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情感和交流思想的过程。
8,人际沟通的功能:
基本功能
组织协调功能
心理保健和发展功能
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功能
9,人际沟通的分类:
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
上行沟通、平行沟通与下行沟通
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
小群体中的沟通模型:圆型、Y型、轴型、链型沟通
10 人际关系的定义和特点;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
人际关系的特


个人性
直接性
情感性
11,人际吸引以及影响关系:人际关系中喜欢与不喜欢的状态
影响因素
个人特质:外表的吸引力、能力、性格等
报酬:社会交换论。喜欢的相互性,尤其喜欢是那些越来越喜欢我们的人
12,亲密关系;内涵
人际关系发展的最高阶段
特点
频繁互动,相互依赖
自我概念中相互包含(自己人)
共享资源与情感(自我暴露深)

第三节 社会认知

1.定义:个体对自己、他人和人际关系进行观察、判断和解释的过程,也称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
2.影响的主要因素:认知者因素;原有经验;价值观念
;情绪态度;认知偏差。
3.归因理论:,《1》海德的归因理论
最早研究归因问题的心理学家(1958)。
归因源于人们预测、控制他人和环境的需要。
一般人都试图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人们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归因,进行内部归因有利于对行为进行预测
《2》维纳的归因理论
主要说明归因的维度及其对成败的影响
可以从内外(控制点)和稳定性两个维度进行归因(又称为二维归因理论)
不同的归因风格对成就动机、自我意识、预测和奖惩行为影响不一样
《3》琼斯与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解释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事件归因于内在特质,如人格、能力和态度等
用来区别偶然的行为和必然的行为
要考虑两个因素
行为的社会合意度(非期望性、非顺从性)。
行为的自由选择性
《4》凯利的归因理论
称为三维归因理论或立方体理论
认为任何事件或行为的原因最终可归因于三个方面
行为者
刺激物
环境
归因时需要使用三种信息
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
一贯性信息(他一向都如此吗)
差别性信息(对其他人或事也如此吗)

第四节 社会动机

1,概念: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有久暂、强弱、主次、显隐之别。动机是非常复杂的。
2,动机与价值观-信念之间的关系:
3,几种主要的行为动机:
《1>成就动机
定义:个体对自认为有价值的事或目标力求达成的内部动力。简言之,个体追求成功的动机。
成就动机的两种心理倾向:求成与避败。
高成就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
提高成就动机的途径:自律训练与成就动机培训。
<2>亲和动机
定义:个体与他人亲近的内部动力。
对亲和动机的解释:来源于动物的结群动机;来源于从小的依恋关系;来源于社会学习。
亲和动机与情绪状态:焦虑、恐惧与亲和动机。
<3>、权力动机
定义:个体对控制和支配他人的欲求。
对权力动机的解释:来源于动物的本能;来源于对无能感的恐惧;来源于社会学

习。
个人化权力动机与社会化权力动机
4,受挫后的行为反应有哪些?攻击(侵犯)、转移(置换)、抑制、升华、退行、合理化、透射、反向、否认、文饰、固执、逆反等。
5,利他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对他人有好处而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
影响因素: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助人的得与失
求助者的特点
助人者的特点
环境因素
6,侵犯行为的原因和影响昂因素:概念:有目的有意图伤害他人的行为。
原因:弗洛伊德的解释:省本能与似本能。
洛伦兹的解释:遗传与动物的侵犯本能。
侵犯行为的生物基础
挫折-侵犯理论的解释
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