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概念教学

初中科学概念教学
初中科学概念教学

初中科学概念教学

【摘要】科学概念是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只有学好了科学概念并能将之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本文以《运动和力》学习为例,从①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②在纠错中重新构建概念;③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④结合实际,巩固概念等四个方面,结合教学过程,阐述了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关键词】初中科学;概念教学

科学概念是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只有学好了科学概念并能将之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小学课程相比,他们学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抽象。在学习科学的进程中,需要逐渐去掌握一些应用更为广泛的概念,因此必然会更为抽象。如果这些概念的建立不能追溯和连接到更为具体的经验,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会发生困难。下面我谈谈在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一、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

在浙教版初中七(下)科学《运动和力》一章中,有参照

物、匀速直线运动、力、重力、平衡力、摩擦力、压力等概

念,但这些概念都围绕“运动与力的关系”而展开,所以

“运动和力的关系”是这一章的主线,也是这一章的核心概念。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按照教材的顺序,先介绍机械运动,接着学习力的概念和重力,至《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提出“运动与力究竟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进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由于学生在前面的概念学习中不知这些知识在本章中的地位,更不知它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核心概念构建的意义,他们貌似扎扎实实地学习着,得到的却只是孤零零的知识一一这样的结果是只把握局部,不能从全局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即使学生“扎实”、“顺利”地学习重力、平衡力、摩擦力等概念,但等到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这一节时,面对稍复杂些的问题,他们就会错误百出。

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人的知识常常栖息在某一个整体的领悟上面。因此,我们在本章教学时,可以站在整体的高度统筹安排,让学生在学习局部知识时感知整体,再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整体,建构核心概念,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为此,我在本章内容的教学时,就围绕“运动和力的关系” 这一核心概念展开。

教了机械运动后,在学习力的概念时,先让学生举出不同的机械运动,得出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这时再返回来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让学生有一个意识:物体的运动可能和力有关,并且在接下来的力的三要素和重力学习时,也结合讲解物体的运动状态,使学生的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时,就能产生“它可能会

做什么运动?”的想法,这样,自然产生了把物体受力情况与运动状态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

这时,就是建构“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核心概念的最好时机。学生这种思维方式建立后,在后续几节的学习中,不管是在学习二力平衡,还是在学习摩擦力时,都会自然地将物体的受力和运动状态结合起来分析。

通过这样的教学,就可以使学生从零碎的局部概念学习转化为整体的核心概念建构,在此过程中,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初中的每一章节,都有一个或几个核心概念,如能围绕核心概念而展开教学,则学生就会沿着有主题的问题解决的思路展开学习。

二、在纠错中重新构建概念

概念是对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事件、特性、感知信息进行解释后,然后再抽象出来的知识,使我们能对身边的现象进行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从婴儿开始,人就有能力组织经验形成概念,但其中有些概念是不正确的,需要通过教育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概念的发展和人类历史上概念的发展十分相似。人对概念的接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在学习过程中概念的更改不大,只是在已有的概念结构上增加一些知识,增加的知识和原来学生持有的概念之间不存在冲突,这种微小的概念变化就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不需要将原来的知识

重新建构。第二种情况是需要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重新建构概念,当学生需要发生根本性的概念转移时,就比较困难了,常常经过一、两节课的教学不能解决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了解学生所具有的原概念,或一些想法。这些原概念或想法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我们要从学生原概念或想法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改善和重新建构新的概念。

三、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

根据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使学生能理解概念,并能熟练地运用概念,必须掌握概念的本质。概念是基于事实、事件、特性、感知信息等直观材料抽象出来的知识,但又不能从直观材料中直接得出,必须通过学生进行分类、推理和抽象才能把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飞跃,是学生概念形成的关键一步。要实现这一飞跃,教师就必须精心挑选某些材料,激活学生思维,从学生的原有概念出发,运用多种思维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全面地理解概念。

揭示概念的本质,不是简单地记忆定义,而是要学生在处理一些事实时,带着思考去获取一些共性,抽象出本质,从而全面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清概念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地应用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四、结合实际,巩固概念

我们不应把科学视为一组机械的程序和已经确定建立起来的“正确答案”,而应把科学看做是对世界理解的创新,更能吸引和激励学习者。因此,要掌握概念就要通过分析,综合,将抽象、概括过程中获得的概念运用于实际,解释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相关的科学现象,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科学概念的有用性和快乐感,以增强学习科学的动力,使学生长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全面提高科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学生在刚形成概念时,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是不完全、不深刻的,并且还容易和大脑中的原概念发生混淆。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练习和活动,将形成性测评嵌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理解的目的。

例如,在学过“弹力”和“摩擦力”这两个概念后,可以设置以下问题:物体相互接触一定有弹力吗?两物体间存在摩擦力时一定有弹力吗?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吗?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学生就会在分析中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发生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弹力,而摩擦力的产生除了两物体间产生弹力

外,还要在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并且摩擦

力也可以是使物体运动的动力,如传送带传送货物、汽车的驱动力等。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在全面理解、巩固概念的同时,还能将

概念和实际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概念教学中还应注意概念的阶段性,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特别是一些核心概念,就需要以适合于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认知水平来表达,达到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目的。

总之,学生掌握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学生的前概念,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整体观,同时要从实际出发把握教材,深入研究每个概念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完成初中科学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 [ 英]温?哈伦编著.韦钰译.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2]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韦钰.有关科学概念学习,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什

么?

杭州初中科学全解

龙文教育学科导学案 教师:鲁俊学生: 戚浩扬日期: 2014-6-04 星期:二_时段: 13:00-15:00 课题 初中科学全解 学习目标与考点分析1.掌握所有科学知识 2.理解各个量的意义 3.掌握自己的解题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自己的解题方法 学习方法概念理解+配套练习+课堂总结 学习内容与过程 一.概念理解 1.近年来,生命教育、安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值青春年华的同学们,一定要远离危险,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下列不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是() A.远离地沟油,不吃地摊上的食品 B.不乘坐“三无”车辆上下学 C.生活中常与父母、朋友交流沟通 D.感冒后到药店购买最贵的抗生素 2. 大家在投掷实心球的时候,都有一个感觉,人如果不加以控制,会随着实心球一起越过线,从而造成犯规, 这是因为() A.人受到向前的力的作用 B.人受到向前的惯性的作用 C.人具有惯性,要保持向前的运动状态 D.球具有惯性,将人带了过去 3.1.下图是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②③④①⑤ B. ④③②①⑤ C. ③④②⑤① D. ③④②①]⑤ 4.大豆种子的形成和萌发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受精卵中贮存有遗传物质 B.大豆种子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于① C.②表示种子的形成过程 D.大豆种子萌发只需氧气和适宜的温度 5.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噪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快 6.炎热的夏天,食物很容易腐败变质即变馊,引起食物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是() A.夏天空气潮湿,化学物质的污染严重 B.夏季阳光太强,食物容易分解 C.温度较高,食物中的细菌、真菌大量繁殖 D.炎热的夏天,食物的水分蒸发过快 7.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是各地传统的“花朝节”,这一天晚上的月相是() 8.为什么酒越陈越香?原来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把酒埋在地下,保存好,放置几年后,乙醇就和白酒中较少的成分乙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C4H8O2(乙酸乙酯)具有果香味。上述反应速度较慢,但时间越长,也就有越多的乙酸乙酯生成,因此酒越陈越香。下列有关乙酸乙酯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酸乙酯由3种元素组成 B.一个乙酸乙酯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 C.乙酸乙酯由14个原子构成 D.乙酸乙酯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9. 你认为下列实验测得的数据不合理 ...的是( ) A.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河水的pH为6.24 B.用托盘天平称得氧化铜粉末的质量为11. 5g C.用l0mL量筒量取8. 5m1.某溶液 D.测得某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0.5% 10. 航模小组的某位同学在操场上利用如图所示的电动遥控飞机进行训练,他操作遥控器,使重为3N的飞机从水平地面由静止开始竖直上升,飞机先后经历加速、 A B C D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 内容提要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我们依据现代学习论中的广义知识分类教学的理论,应用教学模式的思想指导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特征的教学思路教学对策,为教师提供可以操作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概念教学、广义知识、分类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物理概念教学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其次,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再次,物理概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对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很多有一定价值的理论和观点,出现了一批比较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对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这些经验和方法中,缺乏一些现代学习心理学、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并且缺少从整体上来分析、把握概念教学的全过程,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环节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任务和教学条件的分析等,因而提出的一些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等,就有较大的局限性,特殊性,教师在应用这些经验和方法时的可操作性不强,很难进行推广,进而影响了概念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与当前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思想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而且应该从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物理概念教学进行反思,寻求相应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对策。 本研究旨在以现代学习论中广义知识分类教学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应用教学模式的思想研究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探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对策,为广大教师提供可以操作的教学设计方略,力求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浦东新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课题组主要人员有: 吴耀忠陶建新曹文芝崔慈黎楼春鸣夏静寅施静 张志刚朱又元唐文杰章普锦张鸣王月华董蔚 沈德忠 执笔:吴耀忠

读《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有感

读《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我拿起蔡铁权教授的《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时,初看标题,让我感到有点陌生和难以理解。而当我看完整本书以后,我感到书中所谓的概念转变,不仅仅是科学中的概念学习方法的转变,也是对教师教育概念的方法的一种转变。 在进行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之前,首先对教学用书和教师的素质就有很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首先应该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什么是科学本质。然而现实情况是,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感到十分惭愧,我思索良久依然无法表达出到底什么才是科学本质。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与精神,还是利用工具去认识自然,还是将经验转化为理论的认识呢?如果从课标上入手的话,科学本质的学习更偏向于科学自然的认识和学习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我认为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本质是不切实际的。在我看来,只有教师理解了什么是科学的本质之后,才能在教学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如果能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就算影响甚微,也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情。 初看科学概念的学习,我想当然的认为在初中阶段是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科学概念,这是我对初中科学的认识的第一个不足。殊不知每一个学生都对自然界充满自己的认知,而这种认知是现在的我难以想象的,学生的想法总是让我十分惊讶。回顾我过去一年的教学,最初,我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估计太高,学生常常跟不上我的思路。之后,我常常把学生当做一张“白纸”,最终还是没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学情。而有意义的教学正如书中所提到的,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发现学生的迷思概念,解决学生的迷思概念,从而建立起新的科学概念。 这样的教学首先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如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书中提到的方法有许多,如:诊断式传统测验题、概念图法、访谈法、关系图法、V形图、二段式测验、DoE访谈等。但书中重点介绍了概念图法、访谈法、二段式测验和观察法。 对于概念图法,在去年的一年中我已有所尝试,我在单元复习课堂上曾给学生建立概念图,但当时都是以我为中心,并未对学生加以过多的指导。而且当时我在黑板上罗列出的概念图更像是一种知识条目而非书中所阐述的概念图,这是我对概念图认识不清所导致的第二个认识上的不足。况且最让我难以把握的是,概念图对学生到底有没有作用,至今我还不甚了解。在学习了书中的`概念图的做法以后,我开始对概念图的设计有了大概的了解,比起去年的懵懂,今年的我打算继续尝试,将书中所阐述的理论应用与课堂当中。 如果真的能对学生的概念转变起到一定的作用,那真是大有益处。对于概念图的教授,在我看来,第一步还是应该从教师指导出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概

初中科学概念详解之-酸

初中概念详解之——酸 酸一般有腐蚀性和酸味(酸刺激产生的主要味觉)。(联想醋) 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酸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叫做酸的酸根离子。 酸是一类化合物的统称,这类物质大部分易溶于水中,少部分,如:硅酸,难溶于水。酸的水溶液一般可导电,酸可以和碱进行中和反应,生成水和盐。 酸的分类: 1.根据是否含氧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 含氧酸(如硫酸H2SO4、碳酸H2CO3等)无氧酸(如盐酸HCl、氢氟酸HF等) 2.根据从酸分子中可以电离出H+的个数 可以分为一元酸(HCl)、二元酸(H2SO4)、三元酸(H3PO4) 3.根据酸性强弱将酸分为强酸,中强酸,弱酸(是否能完全电离) 强酸(HCl等) 中强酸(H3PO4等)弱酸(H2CO3等) 4.根据是否是中心原子得电子分为强氧化性酸和非强氧化性酸 强氧化性酸(HNO3浓硫酸等) 相关练习 1.下列哪些物质是酸,为什么?HCl H2SO4H2S HNO3H2CO3H3PO4H2SiO3 NH3NaHCO3NaHSO4NaOH 2.下列物质中,可以确定某种物质是酸的是() A.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B.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D.水溶液能导电 3.下列物质中,属于二元无氧酸的是() A. H2CO3 B. H2S C. HCl D. Na2CO3 4.下列物质均含有H+离子,但不属于酸类的是( ) A.H2SO4B.H3PO4C.HCl D.NaHSO4 5.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酸和碱一定含有氢元素B.盐和氧化物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C.碱和氧化物一定含有氧元素D.酸和盐一定含有非金属元素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B.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肯定相等 C.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D.所有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所有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相等 7.酸和碱都有的元素是() A.氧元素B.碳元素C.氢氧两种元素D.氢元素 8.砷(As是)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它有+3价和+5价,因此可以形成两种含氧酸——砷酸和亚砷酸。砷酸的化学式为 ( ) A.As2O3B.As2O5C.H3AsO3D.H3AsO4

研究论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

物理学论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种方法 物理概念反应物理现象的本质,只有抓住现象的本质才能分析各有关现象的内在联系,才能掌握物理基本定理、基本原理。如何设计物理概念教学,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问题,下面谈谈本人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几点粗浅方法。 一、巧设悬念情景,培养思维的自动性 思维的自动性,表现为学生对物理充满热情,以学习物理为兴趣,在获得知识时有一种惬意的满足感。例如,讲大气压强存在时,演示马德堡半球,当球内有空气时,两个半球很容易分开,用抽气机将球内的空气抽掉,两半球就分不开。使学生大惑不解,进而精想其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这样引入新课使学生沉浸在对新知识的期盼、探求的情景中,积极的思维活动得以触发。又如,在教授惯性及惯性现象这一节课时,教师在讲台上放一摞棋子,然后问学生:“如果用尺子迅速打击

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会出现什么现象。”许多学生抢着回答:“上面的棋子会跟着飞出。”然后教师现场实验。结果上面的棋子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于是落在正下方。学生带着疑惑,最后引入新课的教学,得到较好的效果。 二、理解概念内涵,培养思维的缜密性 物理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思维的缜密性表现在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全面深刻地理解,对物理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例如,“密度”这个概念,一定要懂得不同的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物质,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却是一定的。只有从这两方面来分析,才能使学生明白:对一定的物质来说,不管其质量和体积的大小如何,它们的比值是不变的。在电功率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演示这样一个实验,取一个“36V,15W”的玩具风车,把它接在36V 的电路中,它正常转动,把它接在24V的电路中,它转动很慢,把它接在40V的电路中,它剧烈转动。实验表明:用电器实际消耗的功率随着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而改变,所以说一个用电器的功率多大时,要指明工作电压,只有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才是额定功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物理学科与其它各门学科一样,都有一系列作为理论出发点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导出的定律理论。物理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 中要求物理思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符合逻辑规律。物理思维的 方法很多,这里仅就其中最典型的比较法来结合物理概念中的教学 来讨论。 “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辨析物 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假如一个人能看出显而易见的差异,例如, 能区别一支笔与一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学,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现象在不同情况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的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的过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确定事物(现象) 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凡是比较,都是在一定关系上根据一定 的标准进行的。 由于比较法很适合于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惯性、比热、密度、压强、等等,都是用比较法引出的, 这种方法的作用应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够重视。本文就比较法在初中 物理概念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比较法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维的支撑点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实验的方法,然后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加以比较进行的。比热概念的引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材为 了研究物体的吸热多少跟物质种类的关系,就将不同物质水和煤油 的吸热现象进行比较;由于比较必需在同一标准下才能进行,就对实 验的条件进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质量相等,初温相同,吸收的热

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转变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转变的实践与探索【摘要】概念是中学科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迷思概念的存在干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得,阻碍了学习。本文介绍了迷思概念的成因、迷思概念的探查,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转化迷思概念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迷思概念科学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149-03 【abstract】concept is one of the main content of science courses learning in secondary school. the misconceptions interfere with students’ acquisition of new knowledge, and inhibit learning of new knowledge. this thesis describes the causes of misconceptions, the exploration of misconcep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strategy of misconceptions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key words】misconceptionsscience teach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他们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而形成了一些个人的观点。这些观点并非都是错误的,但有时候却是片面的、模糊的甚至与科学概念是对立的。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及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版) 义务教育 科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1) 一、课程性质(2) 二、课程基本理念(5) 三、课程设计思路(7)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10)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13) 一、科学探究(13) 二、生命科学(15) 三、物质科学(26) 四、地球和宇宙(39) 五、科学、技术、社会、环境(45)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52) 一、教学建议(52) 二、评价建议(59) 三、教材编写建议(65) 四、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建议(68) 附录(72) 附录 1 行为动词(72) 附录 2 教学案例(73) 第一部分前言 20 世纪以来,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创建和发展了相对论、量子论、信息论、基因论等基础理论,提出了宇宙起源和演化的大爆炸模型、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信息智能处理的图灵计算模型和地壳构造的板块模型等基本模型,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发展趋势。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全面而深刻的互动,诞生了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极大地提高

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科学和技术一方面以不断分化的方式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面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深刻影响,人们迫切需要提高科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人类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等一系列新问题,这些都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为认识和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 一、课程性质初中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 课程。 (一)初中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本课程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提 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 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基础。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科学课程是体现科学本质的课程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科学是认识自然最有效的途径, 其根本任务就是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科学知识是人类经过科学探究对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系统认识,其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对自然现象具有解释和预见的功能。科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入,以逐步逼近客观存在的过程。个体的创新知识只有充分接受集体的评议、判断、筛选后,才可能有选择地被接纳为共识而成为集体知识。只有充分认识到个体知识和集体知识的相互联系与转换,科学知识的形成才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科学可以转化为技术,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4-1-6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

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 文章来源:化学课程网 胡久华支瑶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100875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 100032) 摘要: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对各种过程和资源的设计支撑学生的建构活动,按照“研究教学内容的知识脉络——分析学生的认识脉络——设计建构概念的问题——提供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证据”这一基本思路完成教学设计。此外,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学生认识方式的建构,创设形成概念认识的学习情境,以及提供多样认识建构的学习活动等。 关键词:科学概念教学设计建构主义 科学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本质地认识事物与现象,促进科学知识的系统化与结构化,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符合学习规律和学生学习心理的多样化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启迪学生思维,增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建构与理解水平,避免对科学概念的机械记忆。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科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不能达到较高水平。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进行科学概念的建构过程。为了实现学生对科学概念认识的深层次理解,教学设计的思路与策略是什么?本文结合案例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 一、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理论 怎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理解?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科学概念认识。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对学习内容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是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来达到的,而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播信息获得的。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学习,或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经验同化新知识或通过“顺应”、改造、重组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理解、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设计强调以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闫鑫蕾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闫鑫蕾 发表时间:2017-03-15T13:21:06.593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期作者:闫鑫蕾 [导读] 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本质属性的反映。 (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物理概念是对物质特性、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本质属性的反映,在概念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ISSN1004-1621(2017)01-048-02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物理概念。 1、通过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情景引入。 "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再如引入"弹性势能"时,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易观察,可用"动画"将其展示出来,学生仔细观察碰撞过程。 2、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入"大气压强"。(实验中可以用喷水器往罐身喷水帮助冷却,现象更加明显)。 3、由学生活动引入。 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是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更是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将两本书的纸张相互交错夹在一起,学生会发现要使两本书分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从而引入"摩擦力"。 4、由问题讨论引入。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如:"铁比棉花重"这句话是否有道理。可能有学生认为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认为没有道理,但又说不清理由,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引入"密度"的概念。 5、通过加强学生感官认识引入。 物理实验除了让学生"看"外,还要让学生"听"、"闻"、等加强感官认识。如:引入"响度,音调落色"可以放录音。引入"扩散"概念,可以让学生闻香水。(将香水瓶放在教室墙角,不要喷洒。) 6、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 引入"惯性"概念时,可以播放录像,让学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从而引入惯性,贴近生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7、通过类比法引入概念。 如:"电压"是学生不易理解的一个概念,而水流与水压学生却很熟悉,通过类比,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概念,这种处理形象、生动、学生易理解。】 二、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 1、演示实验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施概念教学时,演示实验法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生动的演示实验,可创设一种良好的物理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引导学生对现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 2、有趣现象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际生活,生产实践及现代高科技中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以旧引新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是实际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概念教学中可通过复习已掌握的物理概念,并对此概念加以扩展,延伸,或使其内涵、外延发生变化从而得到新的概念。 4、图象电教法 有些物理概念,无法实验演示也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可以用图象、电教手段(如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观看。物理图象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层次的形象思维能力,建立起物理概念的情景;电教手段能以生动、形象、鲜明的动画效果,模拟再现一些物理过程,学生通过观看、思考,就会自觉地在头脑中形成建立物理概念的情景。这种方法符合"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基本认识规律,是现代教学中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5、类比法 类似的概念可以提供给学生理解新概念的思维方式,降低思维的难度。通过比较也可以让学生找到类似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类似概念的理解。通过类比,建立新概念。这是认知结构同化作用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对一些相近类似的概念进行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类比,这样就能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6、设疑法 设疑的过程便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这种方法设计得好,可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使课堂气氛活跃,既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又可通过学生自己明辨是非,准确把握了概念的内涵。

初中科学概念汇编.

初中物理概念汇总 物理量名称物理量符号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公式 质量 m 千克 kg m=ρv 温度 t 摄氏度 °C 速度 v 米/秒 m/s v=s/t 密度 p 千克/米3 kg/m3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 N G=mg 压强 P 帕斯卡(帕) Pa P=F/S 功 W 焦耳(焦) J W=Fs 功率 P 瓦特(瓦) w P=W/t 电流 I 安培(安) A I=U/R 电压 U 伏特(伏) V U=IR 电阻 R 欧姆(欧) Ω R=U/I 电功 W 焦耳(焦) J W=UI t 电功率 P 瓦特(瓦) w P=W/t=UI 热量 Q 焦耳(焦) J Q=cm△t 比热 c 焦每千克摄氏度 J/(kg?°C) c=Q/m△t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 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 v=s/t ③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N/kg。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 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 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单位换算: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压强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概念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力》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的重点内容。本节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整的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拓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而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但是学生真正建立其物理学中关于力的概念教学绝不是轻而易举之事,要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力的概念绝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还需要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在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对力的逐渐认识,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目标定位 本节教材中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这种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体现了课标中从生活到物理,再认识社会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并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形成必要的体验,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就会水到渠成。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 (1)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方法阐释 本节课我们应重视力的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的科学方法,以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作为知识背景,通过归纳和简单的分析、推理,从而引出概念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设计时注

初中物理易混概念的教学策略

初中物理易混概念的教学策略 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概念时,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造成这种认识不精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的原因。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概念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概念混淆的原因 1、概念本质属性被现象掩盖 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本质属性往往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生动的表面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例如,热传递现象中究竟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给学生留下的表面认识是: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最后达到温度相同,表面上看是物体间发生了温度传递。要认识现象的本质,需要经过充分的分析、理解才能认识到,这种强烈的表面印象抑制了学生对热传递本质属性的认识。 2、学前概念的负迁移 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学前概念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认识。例如,对于光和光线,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诸如“这里光线太暗”之类的说法,显然是用光线代替了光,在理解“光线是表示光束及其方向的直线”是产生迷惑,片面认为光线就是光。 3、概念形式相似或意义相近 物理概念中,有相当多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形式上相似,更多的是意义上的相近,对这些相似概念区分不清,就会造成理解的混乱。例如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浮力计算公式 F=;物体的相互作用力与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功率与机械效率;惯性与惯性定律;汽化与升华;电动机与发电机;音调与音色等等。

科学概念教学五要素

科学概念教学五要素 李高峰 唐艳婷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安 710062) 摘 要 科学概念教学的五个基本要素是概念的语词、内涵、外延、例证及其前科学概念。语词是概念的符号,语词和概念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内涵是概念的含义,是通过定义的方法来界定的;外延是概念的全部对象,是通过划分的方法来明确的。概念的例证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必要支持。前科学概念是科学概念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关键词 科学概念 教学要素 概念教学 科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科学事物的抽象,是人们观察、实验和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是组成科学知识的基本单元,是形成科学学科结构的基础[1]。进行科学概念的教学,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要关注与科学概念相关的五个基本要素———科学概念的语词、内涵、外延、例证及其前科学概念。 1 科学概念的语词 概念是人们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思想;语词是一些表示事物或表达概念的声音与笔划;“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2],概念与语词是密切联系的。概念的存在,必须依附于语词;不依附于语词的赤裸裸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语词的学习属于表征学习的范畴,即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表征学习是概念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语词和概念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1.1 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语词是民族习惯的产物,不同的民族用来表示同一事物的语词可以是不同的,如中文和英文对同一概念就是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像“细胞”和“cell”、“脱氧核糖核酸”和“DNA”、“基因”和“gene”、“反射”和“reflex”,两者都表达相同的概念。有时,在同一民族语言中,也常常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同一概念。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式之一“易地保护”也称为“迁地保护”;又如“过敏反应”、“超敏反应”和“变态反应”三词都表达同一概念。 1.2 同一语词也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即一词多义,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加以理解。例如,“白头翁”既可以表达一种鸟,也可以表达一个老头;“杜鹃”既可指一种叫“杜鹃”的鸟,也可以指一种叫“杜鹃”的花。另外,许多科学概念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如“新陈代谢”,狭义指生物体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广义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3]。又如“翻译”,既指“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做翻译工作的人”,在生物学中还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2 科学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2],又称概念的含义;内涵是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什么”。任何一个概念都是有内涵的。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概念常常是通过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其内涵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4]来界定的,也就是概念的定义。定义是“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固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逻辑方法”[2]。定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2.1 属加种差定义 “属加种差的定义,就是定义项是由属与种差组成的定义”[2]。例如,“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被定义项是“基因”,定义项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被定义项(基因)=属(DNA片段)+种差(有遗传效应的)。定义“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定义项是由属“性状”与种差“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组成的。 科学概念的定义还常用事物发生或形成过程中的情况作为种差,这种定义方法称为发生定义。如“转录”的定义“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5];“二肽”的定义“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发生定义中,还有一些以事物发生的原因作为种差,称为因果定义。例如,“光合作用第一个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人类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表现与果蝇眼色的遗传非常相似,)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2.2 语词定义 “语词定义就是规定或说明语词的意义的定义”。有的科学概念是说明的语词定义,如“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名称缩写。……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有的科学概念是规定的语词定义,之所以要规定,是因为在科学研究中,有些词或词组太长了,说起来或写起来很不方便,

初中科学概念教学

初中科学概念教学 【摘要】科学概念是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只有学好了科学概念并能将之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本文以《运动和力》学习为例,从①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②在纠错中重新构建概念;③揭示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④结合实际,巩固概念等四个方面,结合教学过程,阐述了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关键词】初中科学;概念教学 科学概念是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只有学好了科学概念并能将之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小学课程相比,他们学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抽象。在学习科学的进程中,需要逐渐去掌握一些应用更为广泛的概念,因此必然会更为抽象。如果这些概念的建立不能追溯和连接到更为具体的经验,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会发生困难。下面我谈谈在初中科学概念教学中的几点心得。 一、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 在浙教版初中七(下)科学《运动和力》一章中,有参

照物、匀速直线运动、力、重力、平衡力、摩擦力、压力等概念,但这些概念都围绕“运动与力的关系”而展开,所以“运动和力的关系”是这一章的主线,也是这一章的核心概念。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按照教材的顺序,先介绍机械运动,接着学习力的概念和重力,至《牛顿第一定律》一节提出“运动与力究竟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进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由于学生在前面的概念学习中不知这些知识在本章中的地位,更不知它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核心概念构建的意义,他们貌似扎扎实实地学习着,得到的却只是孤零零的知识――这样的结果是只把握局部,不能从全局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即使学生“扎实”、“顺利”地学习重力、平衡力、摩擦力等概念,但等到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这一节时,面对稍复杂些的问题,他们就会错误百出。 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领悟的过程,人的知识常常栖息在某一个整体的领悟上面。因此,我们在本章教学时,可以站在整体的高度统筹安排,让学生在学习局部知识时感知整体,再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整体,建构核心概念,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为此,我在本章内容的教学时,就围绕“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一核心概念展开。 教了机械运动后,在学习力的概念时,先让学生举出不同的机械运动,得出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这时再返回

科学教学六个转变

科学教学六个转变 内容提要: 一、从注重知识的学习向注重人的主体需要转变把从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关注转向对学生“需要活动”的关注,使学生能体验到,我们的学习活动是为我们自己服务的,我对做某方面的事比较感兴趣,确实需要 某方面的学习。 二、 从注重解决问题向注重发现问题的转变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其标新立异,敢于突破老师和书本的框框,提出和发现创造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想富学生的表象。三、 从知识的储存向注重学生想象发展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想富学生的表象。 象力,激发、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四、 从注重知识的获得结果向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转变 只有把对获取知识的关注转向对获取知识的过程的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证、生成、和发展。 五、 从以书本知识为出发点向以现代生活为出发点的转变 教学要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内容向真实生活情境转 化,利用儿童所面临的生活环境进行教学。 六、 从注重教师权威建立向民主氛围营造的转变教学中平等、民主、

合作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 形成创造力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自然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六个转变 一、从注重知识的学习向注重人的主体需要的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探 讨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如果教 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代替 学生思考,靠提示性的提问,让学生说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或结论,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就不能生动、 活泼、主动地学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教材传授浅显的科学知识在课堂上并不显得那么重要, 而是要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借助知识的载体作用让学生形成独立探求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使学生能体验到,我们的学习活动是为我们我对做某方面的事比较感兴趣,确实需要某例如:在自然教材中, 《搜集岩石》、《考察《测量物体的温度》、《风的观测》等教学内把从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关注转向对学生“需要活动”的关注,自己服务的,方面的学习。 自然水域》、 使学生能体验到,我们的学习活动是为我们我对做某方面的事比较感兴趣,确实需要某例如:在自然教材中, 《搜集岩石》、《考察 《测量物体的温度》、《风的观测》等教学内 “我”“人体活动”单元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运动来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