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話「兵」論「戰」9364021吳惠花一、前言

有人說:「人類是一種好戰的動物」,從某種角度來看,人類社會的歷史就像一部戰爭史。所以,我們的先祖在造字時,戰爭的內容自然是少不了的。研究者試著從「兵」字分析,探討中國人對「戰爭」的思想。

二、紙上談「兵」

一說,兵字為什麼要用丘字符呢?在漢字裏,典、共、供、具、兵、其、六等字,以及冀、黃、翼和異的原形正體字,都有一種共同的符號,即一橫下面加兩個支撐狀的點,這種符號的象形含義乃是一個陳列架或陳列物品的有腿的桌几;當然,這不是普通的桌几,而是用於陳列重要物品的器具,通常都用於重大儀式或宗教巫术仪式上。認為,兵字實際上是斤和陳列桌几的合形,即把?斤?

這種兵器(:斤就是斧,具有斜面形狀)陳列在桌几上,相傳這是由蚩尤最先發明的,所謂?蚩尤作兵?即蚩尤部落最先把兵器作為神器來供奉1。

一說,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兒」作雙手舉斤的樣子。「斤」字本是一種武器的象形。雙手舉著武器,衝鋒陷陣,殺敵致勝,這就是「兵」。2

從「」來看,兵與「丘」和「八」毫無關係。這個兵字,從甲骨文以至小篆,都作雙手舉斤的樣子,是個會意字。那麼這個雙手舉著的「斤」,在古漢字裏又是什麼呢?這個「斤」字,表示斧頭。甲骨文比較清楚,可以辨認出斧把

1〈大戴禮記.用兵〉:

(魯哀公)公曰:「蚩尤作兵與?」子曰:「否。蚩尤,庶人之貪者也。及利無義,

不顧厥親,以喪厥身。蚩尤,惛慾而無厭者也,何器之能作!」

2《說文解字注》全文檢索- 許慎撰段玉裁注。2006年7月21日取自:https://www.360docs.net/doc/89791033.html,/imgbook/index.php?bookid=53

和斧片,鋒利的斧刃很突出。古代的斤,本是像鋤頭一般鋒利的器物,斤字本身正好是這種器物的象形。考古材料證明,斤起源很古老,斤字也在甲骨文以前就出現了。

近年來在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灰陶缸上,刻有一個圖像文字,好像橫寫的阿拉伯字7,這就是斤的初文。它與甲骨文、金文以至小篆字形上的聯繫是很明顯的,甲骨文是陶文的縮影,金文是陶文的簡省,小篆則又源於金文。

當初,斤和斧頭是有區別的。一部分稱作「斧」的看起來像「鋤」,或者正好相反。斧和鋤不管在形狀上還是用途上都很相似,直到進入史前人類開始用金屬製造常用工具以後,才出現我們習慣稱之為斧的工具。「斤」字在創作時所依據的那件工具的圖形就會明白(橫寫的阿拉伯字:在大汶口出土的鹿角斧)。那個圖形可以在大汶口文化的一件陶器上看到。3【墨子備穴】「斤、斧、鋸、鑿」斤斧並列,也可見確有不同。不過由於斤和斧頭配合著使用,故常合稱「斧斤」。如【孟子】說「斧斤以時入山林」(斧和斤按時進入山林),「斧斤伐之」(用斧和斤去砍伐它)。久而久之,斧斤的區別逐漸淡薄,乃至成了同義詞,斤也被看作是斧頭了。【說文】就說:「斤,木斧也」(砍木的斧頭)。

斤既然可用來砍木頭,當然同樣可以用來鋤地、砍人頭。它不僅是生產工具,也可用作武器。古代生為工具和武器本無嚴格區別。斤用於戰爭,和戈、矛、劍、戟有同樣的作用。這樣,古漢字「兵」的含義就很明白了。

所以,雙手舉著武器,衝鋒陷陣,殺敵致勝,這就是「兵」。所以,在歷代典籍裏,凡武器都可叫作兵,使用武器的人也叫作兵。甲骨文有「錫(賜)兵」的占卜,金文有「戰獲兵銅」的記述,「兵」都是指兵器,其餘如厲兵秣馬,短兵相接等等,「兵」也是指各種武器;至於兵強馬壯、出兵、士兵、以及老兵、新兵等詞語中的「兵」當然是指手執武器的勇士了。

綜合上述,丘八不成兵,雙手舉起了斤才算真正的兵。在兵字廣泛用為武器3引自Cecilia Lindqvist著李之義譯(2006)。《漢字的故事》。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的總名之後,斤仍然保持其原義,以與兵相區別。

三、兵器

兵器。左傳隱元年:「繕甲兵,具卒乘。」荀子議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工具和武器的界線在中國古代是變化不定的,大家用來伐木的、建造的工具,也可以用來保衛家園和禦敵。

野獸雖有銳利的爪牙,強壯的身軀,但人類得以借助他物以防禦自己,以攻擊野獸。所以在長久的鬥爭中,人類終於成為勝利者,使野獸完全失去反抗的能力。而且有些野生動物也被人類馴養成家畜,以備不時之需。但是,人類在征服他種品類後,也因獲取有限的自然資源,不能避免自然的規律而與自己的同類爭鬥。

人獸因為智力相差懸殊,不必創造太精良的武器就可以克服它們。除了弓箭,任何有足夠重量、有稜角,足以造成殺傷力的工具,都可以因便取以為武器,不必為攻殺某種獸類而設計武器。所以甲骨文的「兵」字就作雙手拿著長柄的斧斤工具狀。但到了人與人爭的時代,工具就不是理想的格鬥武器,因此就要以最有效的材料,針對人體的弱點,設計專為殺人的武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商代,裝柄的武器形式約可分成二類,一是源自遠古傳統的工具形狀,一是專為殺人設計的新型武器。源自工具的兵器有數種,主要取自不同的石斧形。

為殺人設計的新武器是「戈」。戈,戊、戉、戌、戍、伐、戎、成、戒、戕、或、戔等,字形類似,讀音不同,意義有別,但異中卻都有個戈字。(一)「戈」專為殺人設計的型式4

戈者兵器也。戈,【說文解字】上解釋說:「戈,平頭戟也。」原來,它是中

4戈,戊、戉、戌、戍、伐、戎、成、戒、戕、或、戔甲骨文字2006年7月26日引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89791033.html,/samhomepage/characters?p=4

國古代的一種兵器。用青銅製成,橫刃,安裝木柄與敵。既可為挽,又可橫擊、啄刺敵人。在征戰四起、戰火不斷的古代,是一種殺傷力極強的武器。時代不同,意義延伸,以前打仗,叫動干戈,現在打仗,射飛彈,也叫動干戈,典故也。我國古代的兵器,在字形上都有一個共通點:從「戈」部。一些以「戈」為偏旁部首的字都程度不同的和戰爭暴力有關,看來「戈」字確實神通不小。

出土的商代玉戈5

古人造字,戈字取象形,甲骨文為,音取功能,音割。有了戈字後,與戈有關的事物,再由戈字周圍加些有意義的符號,如:

1、戊(ㄨˋ),是另一種戈,戈的援部份(包括上刃下刃),改成斧頭形,其

主要功能為劈砍。戊的甲骨文為,強調寬刃斧形的戈。

2、戉(ㄩㄝˋ),也是另一種戈,是把戊的斧頭刃擴大,但為減輕重量,

中間挖個大洞。戉的甲骨文為,強調中間的孔,為大斧,是裝在柄上的有寬弧刃的重兵器,主要利用重力砍擊敵人以致死命。今都寫成「鉞」,可能是以前的戉,材質用石或玉,後來用鐵之故。

5商代玉戈戈的各部位名稱https://www.360docs.net/doc/89791033.html,/samhomepage/characters?p=5

3、戌(ㄒㄩ),又是另一種戈,是戉加「齒」如。戌的甲骨文為,強調兩旁有牙,現在都寫成「戚」或「鏚」,可能為避免與戉戍等字混淆。(二)戈字的不同用途

1、戍(ㄕㄨˋ),就字形的分解,是[人+戈],戍的甲骨文為,人在戈下,有以戈防守敵人的意味,是防衛的意思,如戍卒。

2、伐,就字形的分解,也是[人+戈],但甲骨文寫法為,戈擱在人的脖子上,是殺敵人的意思,就是討伐。

3、戎,就字形的分解,是[手+戈],人用手持戈,戎的甲骨文為,是人右手持戈,左手拿盾甲,顯然是武裝戰士,現在稱為戎裝。後來簡化文字時把盾甲省略掉,成為現在的手戈戎。「戎」字似乎與戰爭有著不解之緣。中國古代烽火四起,位爭奪地盤,征戰不斷,任何戰爭都離不開兵器,久而久之,「戎」字成了戰爭的代名詞,常被用來指代戰爭和征伐。【說文解字】說:「戎,兵也。」這個「兵」並不是指士兵,而是「兵器」的意思。

4、成,就字形的分解,是[戊+丁],成的甲骨文為,像用戊斬釘,有「斬釘截鐵」的意味,是什麼意思?讓人聯想到古時候的「折箭為誓」、「剋臂以誓」,和現代的「斬雞頭發誓」、「拍板成交」、「擊槌定案」,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動作,不外乎先讓人驚嚇,引人注意,然後趾高氣昂地宣佈,成誓/成交/成案/行成/求成…,完成的意思。

5、戒,就字形的分解,是[雙手+戈],戒的甲骨文為,是人雙手拿著戈,後來的文字把人簡化掉了,只剩兩隻手。通常人單手拿戈(戎),表示武裝,雙手拿戈(戒),表示備戰,警戒的意思。

6、戕(ㄑㄧㄤˊ),就字形的分解,是[牆+戈],戕的甲骨文為,是用戈穿牆,有賊害的意味,今義為殺害也,殘壞也。

7、或,就字形的分解,是[戈+口+ˊ(腳印)],最早的金文為,戈的左邊是

的簡化,由象形看是腳印圍繞者方圓之地,意義是帶者兵器巡視疆域,即國防,已有國家的概念。後來中國各朝代,大興土木蓋萬里長城,把疆土「或」圍起來,成為現在的國,所以「或」的原義是「域」,是「國」。

8、戔(ㄐㄧㄢ),就字形的分解,是[戈+戈],戔的甲骨文為,是兩位武裝戰士

(人形省略,只剩戈和盾甲)在交鋒,不言而喻,是戰字。後來戔字再省略盾甲成為,已經與現代的戔字形相同了。在晚周才出現「戰」字,把戰字專義化。

銅戈是針對人類的新設計,是戰爭升級、國家興起的一種象徵。為了達到更大的殺傷能力,武器要不斷地加以改良。為了適應新形勢,也要創造新的武器。「矛」是舊石器時代就發展的古老直刺長兵。到了商代就經常與戈組合成可刺、可劈、可勾的武器。「戈」與「矛」本來分別鑄成,組合使用。後來為了強固其組裝,也發展成渾鑄的「戟」的形式。最初的銅戈只有下邊的刃銳利,可劈勾敵人。逐漸改良把刃部加長而彎到柄的一邊成胡,使刃部的長度、攻擊角度適當增加,以頸與肩部為目標,對付保護頭部的頭盔穿戴。同時為了要增加銅戈纏固於木柄的強度,就在戈胡上鑄孔,以便繩索捆縛。在商代,由於戈是作戰的主要裝備,故很多與「作戰」有關的字就以「戈」為組成的部分。而取形自「斧」的字,就用以表達它種與戰鬥無關的意義。

四、從「戈」到「武」

另一個與戰爭有關,且與「兵」也有一定聯繫的漢字是「武」。

「武」是有代表性的會意字之一。同「人言為信」一樣,「止戈為武」幾乎

是盡人皆知的常識:止和戈兩個獨體的「文」結合在一起,就是武字了。從字形上分析,自古及今,武字都由這兩部分組成,結構上沒有什麼變化,不過甲骨文、金文、小篆較為形象醒目,隸書以後,戈的右邊一撇搬到了左上方,變為一橫,不易辨認而已。字形的變化主要在「戈」這一部分,由兵器的形象逐漸演變為完全符號化的戈。

為什麼「武」要以「止」與「戈」二者結合起來表現呢?遠在春秋時,楚莊王就是這樣解釋「制止干戈成為武」。許慎作『說文』也承襲此說。

大凡會意字,把幾個獨體的「文」結合在一起,造成一個新字,「會」出一種新「意」,其各個組成部分都是取其本義,而不是用其假借義,「止戈為武」也不例外。戈是古代的主要兵器之ㄧ,止是足趾的象形,這在古文字裡是非常清楚的。止既是趾,也代表足,不僅有甲骨文「疾止」一語為證,後世文獻也時有所見,如【漢書弄法志】「當斬左止者」,為注:「止,足也」。而且,在一些文章會意字裡,「止」都代表足趾,也就是人的足跡,幾乎都有前進、進取之義,而非中止、制止。明白了「止」的涵義,「止戈為武」就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了:戈是武器的代表,表示威武,止是足趾的象形,表示前進,整個字的涵義就是征伐、征戰,乃是勇武的象徵。【春秋繁露楚莊王】說「武者伐也」,倒是一語中的,得其本義。

五、成語典故中的「兵」

「兵」字既是中國古代工具和武器的變化發展而來,歷史自然悠久,相關的成語也很多,收集如下6

6文中的成語及釋義整理自兩個網站資料:(1)成語詞典,2006年7月27日取自:

https://www.360docs.net/doc/89791033.html,/index.htm。(2)中研院語言所「搜詞尋字」語庫查詢系統。2006年7月27日取自:https://www.360docs.net/doc/89791033.html,.tw/

在以上羅列的成語中,有些意思是相近的,有些只是前後語詞顛倒,應是同一個成語。僅就幾個代表性的典故加以詳述:

(一)厲兵秣馬

成語釋疑: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鬥。成語出處:《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二)強將手下無弱兵

成語釋疑:英勇的將領部下沒有軟弱無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領導能帶出一支好的隊伍。成語出處:宋·蘇軾《題連公壁》:?俗語去:‘強將手下無弱兵。’真可信。?

(三)兵不血刃

成語釋疑:兵:武器;刃:刀劍等的鋒利部分。兵器上沒有沾上血。形容未經戰鬥就輕易取得了勝利。成語出處:《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

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四)窮兵黷武

成語釋疑: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成語出處:《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五)紙上談兵

成語釋疑: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成語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六)鳴金收兵

成語釋疑:用敲鑼等發出信號撤兵回營。比喻戰鬥暫時結束。

成語出處:《荀子·議兵》:?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

(七)兵不厭詐

成語釋疑: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盡可能地用假像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成語出處:《韓非子·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

(八)按兵不動

成語釋疑:按:止住。使軍隊暫不行動。現也比喻暫不開展工作。

成語出處:《呂氏春秋·恃君覽》:?趙簡子按兵而不動。?

(九)緩兵之計

成語釋疑:延緩對方進攻的計策。指拖延時間,然後再想辦法。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追之??

(十)先禮後兵

成語釋疑:禮:禮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禮節同對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強硬手段解決。

成語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以慢備心,然後進兵攻城,城可破也。?

由以上幾個成語的解釋中,我們可歸納出,在「兵」廣泛用為武器的總名之後,很多有關戰爭的成語,均會使用「兵」字,以表示兵器,或動用武力,或是作戰之術…...,這也就不難理解:雙手舉著武器,衝鋒陷陣,殺敵致勝謂之「兵」。

六、窮「兵」論戰

「兵」既然與武器、戰爭相關,筆者就從「兵」這個字出發,來探究古代軍事及用兵之策。

(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計篇》(二)用兵攻戰之本,在乎壹民《荀子?議兵》

(三)兵備之可否,亦安危之大機括也唐“張九齡《治府兵第七章》(四)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老子》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五)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唐“李白《戰城南》

(六)阻兵無眾,安忍無親《左傳“隱公四年》

(七)兵者凶器,戰者危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張儼《默記》

(八)兵者凶事,不可為首《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英雄記》

(九)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十)兵惡不戢,武貴止戈唐“吳兢《貞觀政要征伐》房玄齡上表

(十一)賊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宋“蘇軾《代張方平諫用兵書》“臣聞好兵猶好色也。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必死;賊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十二)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孫子謀攻篇》(十三)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議兵》

(十四)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宋“蘇軾《乞詔邊吏無進取及論鬼章事宜札子》“臣聞善用兵者先服其心,次屈其力,則兵易解而功易成。”7

綜覽上述,古代對於發動戰爭必謹慎思考,要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伐人之國而已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國雖大,好戰必亡」,所以「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用兵者,服戰於民心」。

七、結語

從「兵」字的早期文字分析,不難看出古代至今「戰爭」的頻繁,以至「兵器」改造精良,但起於野獸有銳利的爪牙,強壯的身軀,所以人類得以借助他物防禦自身安全,故攻擊野獸;雖後國與國之間或因疆域、利益而戰,但仍以「民生以德義為本,兵事以民為本」作為基礎8。也就是說,中國人其實是愛好和平的民族,這可由「武」字的構造看出,是不動刀槍的,而是化干戈為玉帛。孫臏在兵法裡也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更是止戈為武的最高想註解。

7

高樹藩(1987)。《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8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

參考書目

中研院語言所「搜詞尋字」語庫查詢系統。(https://www.360docs.net/doc/89791033.html,.tw/,2006年7月26日。)

甲骨文字,全文檢索。2006年7月26日

引自https://www.360docs.net/doc/89791033.html,/samhomepage/characters?p=4

成語詞典,2006年7月28日引自https://www.360docs.net/doc/89791033.html,/index.htm。

朱歧祥(2001)。論研讀甲骨文的方法—文例研究。歷史文物,05(94),20-31。朱歧祥(2002)。甲骨文字學。台北:里仁書局。

李學勤(1992)。中國青銅器的奧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說文解字注》全文檢索- 許慎撰段玉裁注。2006年7月21日取自:https://www.360docs.net/doc/89791033.html,/imgbook/index.php?bookid=53

林西莉著、李之義譯(2006)。漢字的故事China: Empire of Living Symbols,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姚儀敏(2006)。字字計較(1)。台北:稻田

唐諾(2001)。文字的故事,台北:聯合文學

高樹藩(1987)。《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陳金東黃志祥(1981)。《字字珠璣》,雲林:青地雜誌出版社。

楊宗元(2001)。中國古代的文字。台北:文津。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圖文本(全二冊)》。台中:岳麓書社。

簡良助(1993)。字裡乾坤。台北:躍昇。255-257。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人类的历史长廊里,人的思维随着更迁时代演化,而形成了人类思想,也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规律。思想在人类生存发展不断地改变人类生活环境,这也是必要的条件,慢慢形成了人类生存发展依托和支撑点。 我们人类在人类的历史长廊里,要不断地发挥、开拓一个与时俱进的,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我们也有一条承上启下的思维来推动及发展,一个未来生存的空间。承上不是意味着照葫芦画瓢,要有开拓的思维,摸索,推动,发展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生存。历经历史演化,人有了欲望及贪婪,思想从此支撑了人类发展,也推动了一系列争夺,相残。因此我们人类在历史上慢慢形成不同分工的社会,这也是每个人在人群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不同,它是利于人类发展。人类经过时间的推移,与历史演化,有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而形成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的人类社会。 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承上的思想,不是意味要过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的生活,而是我们要在上阶段的社会思维做出明确理论,推动今后的良好生活环境。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是经过时间推移,和历史演化,从一个个不同阶段一步步发展而形成的。启下思想就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生活中开拓,推动,发展,创造一个利于人类继续生存环境。 我们人类为了有良好生存及发展的环境,也面临着存在的人类历史残酷的斗争。我们人类在斗争中求发展,生存中求斗争,是必然性的,也是自然规律的,万物都在于循环。但是也有它的定义,不是原始社会过后,还是原始社会,不利于人类发展与生存。我们人类思想不断在斗争中谋取生存,开拓,摸索,一步一个阶段地发展。 人类在发展中斗争,是两面性的。我们祖先用易经中的阴阳诠释着我们人类发展和斗争,相克又相生。人类的思想是在建设和排斥中产生的,有着矛与盾这两种关系。可它也来自内部矛盾和外来因素。人类思想是在斗争中发展,也是在建设中排斥。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属于长期的残酷的斗争,当在历史演化和推动下,有一股力量强大时,就在排斥另一股薄弱力量,去建设发展新的生活环境。如果新的力量不够在历史推动下发展,就被旧的力量消灭在萌芽之时。 人类的思想在建设和排斥,发展和斗争中出现混淆的一系列不同的问题,使人类在局部或长期动荡。因为人类出现短暂或长期思想不能统一,以各自名义盘踞。国、部落、人民与宗教所有关联的关系之间共存,又出现血腥战争。这不是好事,但未必是坏事,是属于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是弱肉强食的人类,可以说是生存之道的人类。不管是人类之间,还是万物之间都是如此,有生存的,也有灭亡的,是属于自然规律。人类的欲望和贪婪建立在思想里,也有利助于人类发展。人类如何发展?是来自人类之间,还有人类及外部之间各种因素。 人类想要生存,首要就是思想问题:如何发展?如何斗争? 这是建设和排斥性的问题:是建设在良好的基石上,还是建设在及恶的环境中;排斥良好的环境,还要排斥恶性的环境。问题是明确的,但人类的欲望贪婪混淆了发展和斗争,而思想出现一系列迷茫、清晰,还有消极、积极的。人类在人类的历史长流里,不管有多少个阶段,环境多恶劣,历经时间推动,如何演化,河水顺着河床从上游往下游流,所以说这就是承上启下。 思想又是教育,教育又是文化;文化是最好的教育,教育是启蒙人的思想,文化、教育、思想融为一体。文化、思想、教育来于人类内部和外来因素,演化成了人类生存必要性。人类在历史演化过程中,因为内部和外部的因素,所以人类在生活中遇到事件,用打藤结做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冷战后美国对外历次对外战争: 1947-l949年,建立美国、希腊海防空军联合作战司令部,镇压希腊人民革命;1950年3月,出兵南朝鲜(同年6月27日,美军正式入侵朝鲜,麦克阿瑟9月15日率部从仁川登陆); 1954-l955年,出动5艘航空母舰入侵我国大陈岛; 1957年,出动海军陆战队人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进遏委内瑞拉; 1958年,再次出动海军陆战队,入侵印度尼西亚; 1958年,出动海军陆战队14000人,占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1959-1960年,在古巴沿海部署海军防战队,反对古巴人民革命; 1961年,派出海军和喷气式战斗机,在多米尼加近海巡逻,威胁人民起义;1961年,派出雇佣军在吉隆滩登陆,入侵古巴; 1961─1973年,侵越战争; 1965一1966年,出动20000名军队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 1970年,出动1500名海军陆战队,进逼黎巴嫩。 1989年12月20日,向巴拿马发动突然袭击,并予以占领。美军将巴拿马政府首脑、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将军抓到美国,交美国法院审讯、判刑,投入监狱。1990年8月一l991年2月,布什总统以“沙漠盾牌”、“沙漠风暴”为代号,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湾战争。 1998年8月20日,克林顿总统下令对阿富汗和苏丹实行空袭。从1999年3 月24日起对南联盟实行了历时79天的狂轰滥炸。 1999年,悍然空袭南联盟(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 2001年,借口911事件,武装入侵主权国家阿富汗。 2003年3月21日,武装入侵主权国家伊拉克。 2006年,美国介入埃塞尔比亚---索马里战争。 1945-2008年63年时间,美国共参加了全球30场战争。 不及持续时间,平均每2.1年卷入或发动一场战争。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教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教学方法: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

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 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 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没有剥削: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没有剥削(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观点: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百年世界战史十大经典战役- -

百年世界战史十大经典战役- - 20世纪是战役发展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在战争历史的坐标上,人类由机械化战争走到高技术战争、信息化战争。作为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战役,也从陆地、海洋走向了天空、太空,从有形的战场走向了无形的空间。难以计数的会战、空战、海战、登陆战等构成了机械化战争时代战役的主要内容,千机轰炸,百舰聚首,千辆坦克大战,几百万人的军队厮杀成为它的典型画面。一个"大"字可以说是这一时代战役的最根本特征。 60、70年代新技术革命兴起后,战争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尽管临近世纪末,战争仍处于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过渡期,但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等高技术战争中,仍显示出陆、海、空、天、电全维立体作战的信息化时代战役特征和高效、低耗、精确、灵敏、即时等战役特性。随着通讯、指挥、控制、打击等战争手段日益完备,一些战术、战役行为往往能达成战略目的,战略、战役、战术3者的界限更加难以区分,战役层次在战争中的轮廓日益模糊。即使如此,20世纪仍有许多战役犹如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熠熠生辉。 ⑴"大战中的大战"―――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堑壕前的大厮杀。双方共伤亡130多万人。"陆战之王"初显神威。 1916年,德军对通往巴黎的门户和法军阵地的枢纽―――凡尔登进行重点进攻。英法联军为减轻凡尔登所受压力,在索姆河发动支援性进攻战役。2月21日,德第5集团军担任凡尔登主攻。德法两军前线兵力3∶1,火炮对比7∶1。为求胜利,双方不断加大兵力投入。 在正面15~30公里、纵深7~10公里战场上,双方共150万人的军队进行了激烈厮杀。战役第一天,德军就发射了200万发炮弹。7月1日,英法军队向驻守索姆河地区的德第2集团军发起进攻。双方共投入了153个师,约一万门火炮、1000架飞机。 英军在作战中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在由堑壕和支撑点配系的3道防御阵地上,德军进行了顽强抵抗。英法联军以伤亡61.5万人的代价仅推进了5~12公里。德军损失65万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阵地,但打破了英法联军的计划。此役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阵地消耗战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此战德国大伤元气。战争向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

信战题库(12G)

《战争简史》试题库 一、概念题 1、信息化战争 信息化战争是依托网络化信息系统,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在陆、海、空、天和网络电磁等空间及认知领域进行的以体系对抗为主要形式的战争。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 2、制信息权 制信息权作战中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对信息的控制权,是获取战场主动权的核心。 3、作战体系 作战体系是由各种作战系统按照一定的指挥关系、组织关系和运行机制构成的有机整体。 4、信息化作战体系 信息化作战体系是以网络化信息系统为基础、多种作战系统有机组合,具有指挥控制一体、多为对抗联动、综合保障高效的有机整体。 5、信息作战 信息作战亦称信息战,综合运用电子战、网络战、心理战等形式打击或抗击敌方的行动。主要包括信息作战侦察、信息进攻和信息防御。 6、信息化军队 信息化军队是指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以信息为媒介,对人员及其武器装备实施指挥控制的军队。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人类经历了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信息化战争。(机械化战争) 2、中国考古证实的最古老的兵器是。(戈) 3、冷兵器战争最普及的兵器是。(长矛) 4、冷兵器战争主要有车兵、步兵、和海军(水师)。(骑兵) 5、和结合是冷、热兵器的最佳结合。(刺刀与枪) 6、近代海军最大的战舰是。(战列舰) 7、继火炮之后的海上主要交战武器是。这一武器的出现,使海战场出现了老鼠吃大象的奇观(鱼雷)。 8、机械化武器装备是沿着、杀伤力和防护力三个方向发展的。(机动力) 9、机械化战争中最典型的武器装备是。(坦克) 10、信息化战争萌芽阶段的标志性技术运用是。(信息嵌入技术) 11、美军在越南战争中由于广泛使用直升机,而将太平洋战场上的一种进攻战术首次应用到陆战场,并在伊拉克战争中也运用了这一式进攻战术。(蛙跳) 12、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双方都大量使用了,从此,便有了“无不成战”的说法。(导弹、导) 13、英阿马岛战争是“二战”以来最大的战。(海) 14、信息化战争形成阶段的标志性技术运用是,其标志性战争是。(系统建立、海湾战争) 15、波黑战争和战争是仅凭空袭就迫使对方屈服的两场战争。(科索沃战争) 16、信息化战争发展成熟阶段的标志性技术运用是,其标志性战争是。(体系融合技术、伊拉克战争) 17、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战争是最不对称的战争。(阿富汗战争)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 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 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100万年以前,原始人以石头作为工具,称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人类对石器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器皿和精致的工具,从而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利用粘土烧制的陶器。人类在寻找石器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并在烧陶生产中发展了冶铜术,开创了冶金技术。公元前5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200年,人类开始使用铸铁,从而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发展了钢的制造技术。18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中叶,现代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了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也大量得到应用,铝、镁、钛等金属相继问世并得到应用。直到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在材料工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的新材料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出现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以及维尼纶、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高分子合金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仅半个世纪时间,高分子材料已与有上千年历史的金属材料并驾齐驱,并在年产量的体积上已超过了钢,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尖端科学和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次是陶瓷材料的发展。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原料制造而成的材料。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材料产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从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的转变,许多新型功能陶瓷形成了产业,满足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要。 结构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功能材料的进步。20世纪初,开始对半导体材料进行研究。50年代,制备出锗单晶,后又制备出硅单晶和化合物半导体等,使电子技术领域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金属、非金属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材料领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一种或几种材料为增强体,可获得比单一材料更优越的性能。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不仅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且在现代民用工业、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不断扩大应用。 环保节能高性能低成本

美国历史大事年表

美国历史大事年表 1863.1.1 林肯签署《解放宣言》。 1879.12.21 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电灯。 1903.12.17 莱特兄弟首次成功地驾驶由发动机推进的飞机。 1941.12.7 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4.6.6 美国军队及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7.16 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1949.8.24 美国、加拿大和14个西欧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一项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2.11.1 美国在太平洋实验场爆炸一颗氢弹。 1954.12.1 美国一黑人妇女在蒙哥马利城的公共汽车上拒绝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一个白人男子。联邦法院非法宣布公共汽车种族隔离命令。 1959.1.3 阿拉斯加成为美国第49州。同年8月21日,夏威夷成为第50州。 1961.4.17 美国策动猪仔湾事件,企图推翻古巴政府。 1963.11.22 肯尼迪总统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 1968.4.4 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遭暗杀身亡。 1969.7.20 “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1972.2.21 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8天的访问,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访问结束时,中美签署上海公报。 1974.8.9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去总统职务,由副总统吉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1975.12.15 福特总统访问中国,并与毛泽东主席及邓小平副总理会谈。 1979.1.1 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 1982.12.2 在盐湖城,美国医生成功地为一患者进行人工心脏移植手术。 1984.4.26 美国总统里根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 1989.12.20 美国军队入侵巴拿马。 1991.1-2 在中东海湾战争中,美国及其盟国打败伊拉克,解放科威特。 1863.1.1 林肯签署《解放宣言》。 1879.12.21 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电灯。 1903.12.17 莱特兄弟首次成功地驾驶由发动机推进的飞机。 1941.12.7 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4.6.6 美国军队及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7.16 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1949.8.24 美国、加拿大和14个西欧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一项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2.11.1 美国在太平洋实验场爆炸一颗氢弹。 1954.12.1 美国一黑人妇女在蒙哥马利城的公共汽车上拒绝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一个白人男子。联邦法院非法宣布公共汽车种族隔离命令。 1959.1.3 阿拉斯加成为美国第49州。同年8月21日,夏威夷成为第50州。 1961.4.17 美国策动猪仔湾事件,企图推翻古巴政府。 1963.11.22 肯尼迪总统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 1968.4.4 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遭暗杀身亡。 1969.7.20 “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1972.2.21 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8天的访问,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访问结束时,中美签署上海公报。 1974.8.9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去总统职务,由副总统吉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

“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66天时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60万名指战员协同作战,在以江苏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到河南商丘、北始山东临城(现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将80万国民党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共歼敌55.5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两大地区,史称“淮海战役”(国民党把这场战役命名为“徐蚌会战”)。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 略性进攻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多、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经此一役,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已在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当淮海战役胜利的喜讯传到莫斯科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情不自禁地说:“60万胜80万,这不仅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为确保徐州,蒋介石调兵遣将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10月底,其4个兵团、2个绥靖区、25个军,约60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

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其部署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13 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丘;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 1948年9月25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10月11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战。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了全歼第7兵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 10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10月20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残敌万余人,郑州、开封很快解放。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6.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9.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10.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1.卢梭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世界史上的主要战争

世界史上的主要战争 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我们总结世界历史,其中重要的战争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发动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中东战争、伊拉克战争、科索沃战争等,有关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内容在其他专题中已述,此专题不再赘述,本专题力求紧扣初中历史课程课标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对同 学们备战中考有所帮助。 一、知识链接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过程: 爆发: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重要战役:1914年,马恩河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结束:1918年,德国投降。 影响: ⑴规模空前,战场由最初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30多个国家卷入 战争。⑵性质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⑶一战后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民族 解放运动的发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 过程:

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战火扩大标志: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 战火进一步扩大,大到最大规模: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战争的转折点: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结束标志:1945年5月,德国签署投降书,欧洲战场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 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影响: ⑴前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人口卷入,范围遍及“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世界范围的战争,也是一场空前浩劫,几千万人失去生命,无 数财产被毁。 ⑵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三)冷战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时间:1947年-1991年 含义: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 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 实施。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影响: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在两极格局下,美苏展开了一系列争霸斗争,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发展与安全。霸权野心会使某些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威 胁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四)中东战争

世界大战100年全程实录附下载地址

附下载地址 [世界大战100年全程实录一1418个日日夜夜(全20)][2880MB] 【影片名称】: 世界大战100年系列之一1418个日日夜夜(苏联与德国二战全程纪录) 【影片简介】: 本片通过一系列历史画面,依据苏联卫国战争的发展脉胳,真实、全面,系统地依次展现了这次战争中惊心动魂的重大战役和事件:有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实施巴巴罗沙计划,c对苏联发动全面战争,苏军损失惨重陷入极端困境而被迫转入战略防御:有面对德军强大的进攻和残酷的封锁,苏军展开的莫斯科会战、列宁格勒保卫战,以及后来成为苏德战争而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有遏制德军向高加索进攻的高加索之战;y有使德军完全丧失战略主动权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有1944年苏军开始战略反攻连续实施的十次“斯大林突击”,包括乌克兰会战、白俄罗斯战役以及苏军打出国门实施的解放东南欧的战役;同时还讲述了h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如何东迁西部工业并使之转入战时轨道,沦陷区人民广泛开展的异常艰苦卓越的游击战争以及在北冰洋、波罗的海、黑海,在苏联辽阔的领空所发生的一系列重要的战斗和战役;直至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可以看到盟国三巨头在战争中的战略权谋及他们叱咤风云的真实面貌和那些最能打动人心的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的苏联军人。 【目录】: 第一集:巴巴罗沙 第二集:莫斯科大会战 第三集:围困中的列宁格勒 第四集:敌后游击战 第五集:东部大后方 第六集:北冰洋之战 第七集:斯大林格勒战役(上) 第八集:斯大林格勒战役(下) 第九集:坦克大会战 第十集:高加索之战 第十一集:最辽阔的领空 第十二集:从波罗的海到黑海 第十三集:乌克兰会战 第十四集:白俄罗斯战役 第十五集:从巴尔干到维也纳 第十六集:解放波兰 第十七集:盟国三巨头 第十八集:攻克柏林 第十九集:无名士兵 附片:消灭关东军 [世界大战100年全程实录二:一战全程实录(全8集)][841MB] 【影片名称】:世界大战100年系列2 一次世界大战全程实录 【内容简介】: 15亿人口;33个国个;首次使用潜艇、毒气、坦克和飞机!最权威的历史文献,最珍贵

美国历史简介

美国历史 (一)殖民地时期前后 殖民地时期以前(Before the Colonial Period)(1607年以前)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夫.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发现新大陆(the New World);当时居住在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Indians),被称为“最早的美国人”(the first American) 殖民时期(Colonial Period)(1607-1753) 1607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第一永久性个殖民地(first English Colony)—詹姆士镇(Jamestown);18世纪中叶,英国在新大陆(the New World)建成13个殖民地(the Thirteen Colonies) (二)独立战争时期 独立战争(War of Independence)及美国独立 1773.12.16,波士顿倾茶事件(the Boston Tea Party)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1774年,来自12个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Philadelphia) 1775年4月19日清晨,波士顿人民在莱克星顿(Lexington)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the War of Independence)的第一枪,莱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the Second Continental Congress)通过了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起草的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7月4日被确定为美国的国庆日(National Day) 1783年,美英签订《巴黎条约》(Treaty of Pairs),结束了独立战争 制宪会议(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1787年,制宪会议在费城召开,华盛顿被推为总统,会议还制定了宪法(Constitution)草案,1791年增加了宪法的头十条修改案,即“权利法案”(The Bill of Rights) (三)19世纪的美国 1812年战争(War of 1812)(1812-1815) 这是美国独立战争后的第一次对外战争 西进运动(WestWord Movement) 门罗主义(Monore Doctrine) 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原则:“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 “不干涉”原则“美洲体系”原则(European powers were no longer to colonize or interfer with the affairs of the newly independent nations of the Americas) 美墨战争(Mexican-American War)(1846-1848) 南北战争(Civil War)(1861.4——1865.4) 1860年共和党人林肯(Abraham Linkon)当选为总统,民主党(the Democratic Party)惨败,这成为南方奴隶主脱离联邦、发动叛乱的导火线 (四)20世纪的美国 20世纪初期的美国(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这一时期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扮演了重要角色,他通过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Law)有力打击了垄断集团,并制定法律以保护环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古代社会 本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古代几个社会制度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无阶级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这种状况,不但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反而说明历史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是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前进的。第一框题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 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指出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指出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人类生产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成百年、上千年,以至逾万年的时间。 第二层次,指出原始社会是一命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为什么?首先,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

基本需要马因此,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再次,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最后,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能力目标 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

美国发展历史

美国发展史 课标要求: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评价华盛顿 美国南北战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冷战政策的含义、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说出图片的内容 二、自主归纳 1、教材涉及到美国历史的事件有哪些? 2、按事件逐个回忆知识点 (1)美国独立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爆发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颁布文献:《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领导人:华盛顿 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运动。 (2)美国南北战争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战争时间:1861年~1865年 颁布文献:北方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历史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措施:1、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 2、整顿农业 3、调整工业(中心措施) 4、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意义:美国经济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4)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5)冷战政策 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三、分析讲解中考经典考题 1 (09年淮安)下列哪一事件是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下发生的() A.工业革命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明治维新 D.印度1857-1859民族大起义 2(09黄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积极应用高新技术 B.政局相对稳定,资本雄厚 C.加入欧共体,走联合自遣道路 D.二战期间,美国未受任何损失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11月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2009年2月奥巴马参加林肯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并表示他特别感激林肯,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请你回答: 奥巴马为什么说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4、下面是一位同学绘制的美国的年代尺,读后回答问题。 写出所示年代尺中1861年、1947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5、(2009?乐山)(11分)美国历史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史的一个缩影,从美利坚合

人类社会战争历史发展的终极意蕴(第一部分)

人类社会战争历史发展的终极意蕴(第一部分) 人类社会战争历史发展的终极意蕴 ------消亡“战争”是历史持续的迫切要求 ----揭密《战争无解》的历史逻辑之历史彻底性 引 “人类社会”历史以来, “人类社会战争”在“人类社会”历史时空中的存在性, 所表达的历史存在逻辑和存在规律, 到今天所表达的是一种一直没有被人类自身将其彻底地消亡化解的历史逻辑或历史规律——即《战争无解》的历史逻缉或历史规律。 历史的过去已经过去, 人们面对历史最终的落脚点,是历史的今天和未来。每一个历史的今天, 都是对历史未来的不断实现。 因此, 瞻望和透视历史的未来, 成了我们人类面对历史的一个最重要的关注方面。

在本书探索和创作中, 我们要面对的历史问题, 是历史向未来持续是否存在问题的问题。在提出这一历史问题时, 我们要对历史的持续作这样的追问:即历史向未来持续是否存在问题? 也就是“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在今天向未来的不断持续过程中, 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或外在的能阻碍和终结历史向前持续的客观力量? 因为, 从外在的角度, 我们人类今天就十分的担心和恐惧某一外来的较大的行星天体或慧星撞击地球的事故发生, 因为这样的外在力量对我们地球世界外表的作用, 无疑会毁掉我们人类的生命、文化和文明等。“人类社会历史文明”的历史持续性, 必然会因这样外在力量的作用,而被毁灭和终结。 同样的, 除了这种“可能性”的外在力量对“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历史持续性的阻碍、终结和毁灭性的作用外, 是否还会存在“人类社会”自身“内部的某种力量”也能达到对“人类社会”历史文明的历史持续性, 起到阻碍、终结和毁灭的作用? 因为, 从内在原因的角度, 我们有必要重点的去关注“人类社会”自身存在的、并具有自我异化力量的“人类社会战争”这一存在事物, 通过对“战争”这一事物在历史从今天向未来的持续过程中, 看它是否具有最终的能阻止或终结“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历史持续性的力量存在? 如果“人类社会战争”对未来历史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汇编)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因素,并以中外史实为例,谈伟大人物和普通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是由其内在动力推动的结果。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 第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也进一步体现在经济分配上。以辛亥革命为例,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清政府在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以后,各地被帝国主义列强不同程度的控制和瓜分。为了支付巨额赔款,十多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多,各种旧税有一次次被追加,各种巧立名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各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至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 第三、社会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斗争的最高表现 第四、社会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五、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中实现的。两对基本矛盾及其所联结的三个方面,是以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为中介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决定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又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