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鼻窦炎

牙源性鼻窦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牙源性鼻窦炎

导语:相信大家肯定都听说过牙源性鼻窦炎吧?鼻窦炎分多种类型,牙源性是其中的一种类型。那么这种牙源性鼻窦炎,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有什么

相信大家肯定都听说过牙源性鼻窦炎吧?鼻窦炎分多种类型,牙源性是其中的一种类型。那么这种牙源性鼻窦炎,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有什么样的临床表现呢?有没有比较好的治疗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探讨一下吧。

牙源性鼻窦炎的原因

1.全身抵抗力降低,如过度疲劳,受凉受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以及生活环境不良所致

2.变态反应体质,全身性疾病如贫,血内分泌功能不足(如甲状腺脑垂体和性腺等功能减退),急性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猩红热,白喉等均可诱致本病发生

3.鼻腔的一些疾病,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鼻息肉,变态反应性鼻炎,鼻腔异物或鼻腔肿瘤,也可引起鼻窦炎

4.邻近病灶,如扁桃体炎或腺样体肥大,上颌第二双尖牙及第一,第二磨牙根部的感染,拔牙时损伤上颌窦壁或龋齿残根坠入上颌窦内等也可导致鼻窦炎

5.其它,如鼻窦外伤骨折;游泳时跳水姿势不当(如取立式跳水),或潜水与游泳后擤鼻不当,污水进入鼻窦内;鼻腔内填塞物置留时间过久;高空飞行迅速下降,窦腔与外界形成相对的负压,将鼻腔分泌物吸入鼻窦等也能造成发病.

临床表现:鼻塞较甚,不闻香臭,鼻涕黄浊或带血,腥臭,鼻涕倒流,咽部异物感,头胀剧烈,一般可为前额,枕,或双例太阳穴痛,中午,下午最为严重.鼻窍肌膜红赤肿胀,尤以鼻腔上段中鼻甲中鼻道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CT征象:①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鼻腔内密度增高;②上颌窦内见团块状或线条状钙化影化影10例(71.4%);③窦腔内高密度影中有气泡4例;④上颌窦骨壁吸收、破坏3例,窦壁变薄1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有特征性CT表现,如窦腔内有团块状或线状高密度影等。CT扫描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真菌;鼻窦炎;诊断;CT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鼻窦炎发病人群占据相当比例,伴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鼻腔、鼻窦真菌病日益增多。CT的普及以及鼻内镜的开展使真菌病的诊断率不断提高。笔者搜集2006-2008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4例中,男5例,女9例。年龄14~58岁,平均36岁。临床表现:脓血涕伴腐臭味14例,脓血伴鼻塞6例,头昏、头痛、面颊肌痛7例。查体见中鼻甲粘膜浅表糜烂,充血;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部分可见灰黑色及干酪样物。 2 结果 2.1 CT表现: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高密度影,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7例;两侧上颌窦4例;一侧上颌窦及筛窦3例。上颌窦内可见团块状或线状钙化影10例,CT值110~267HU。窦腔高密度浑浊影中有气泡影4例。病变呈肿块样影突入鼻腔3例。窦壁骨质吸收破坏3例,其中局限于上颌窦内侧壁2例,累及上颌窦外侧壁、眶外侧壁2例。窦壁骨质膨胀或变薄1例。受累筛窦黏膜增厚,窦腔浑浊,密度增高。 2.2 手术及病理:术中见窦腔黏膜水肿,息肉样变或肉芽形成。窦腔内黄绿色积脓,出血坏死,黑褐色干酪样物,霉菌团块及乳酪样团块。上颌窦自然孔扩大,内侧壁骨质吸收、破坏。

变应性鼻炎试题及答案

变应性鼻炎 1.鼻超敏反应发生与下列哪种细胞有关: A.杯状细胞 B.浆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肥大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2.变应性鼻炎发作时,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主要是: A.IgM B.IgG C.IgD D.IgE E.IgI 3.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常见的变应原是; A.螨 B.真菌 C.风媒花粉 D.羽毛 E.细菌感染 4.治疗花粉症最有效的方法是: A.鼻腔应用糖皮质激素 B.翼管神经切断术 C.免疫疗法 D.避免与变应原接触 E.变应原检测 5.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属于: A.1型变态反应 B.2型变态反应 C.3型变态反应 D.4型变态反应 6.在变态反应性鼻炎治疗中,封闭抗体的产生与脱敏的剂量有关,为何不采取持续增大脱敏的剂量,以增加治疗效果 A.大剂量不产生封闭效应 B.大剂量可导致感染 C.大剂量使炎性介质分泌增加,引起严重症状,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 D.大剂量可导致并发症 E.大剂量有毒 7.下列哪项不是变应性鼻炎介质细胞颗粒分泌的介质: A.激肽 B.前列腺素 C.单核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细胞趋化因子

8.控制变应性鼻炎症状的主要局部用药是() A盐酸麻黄碱滴鼻液 B0.5%的诺氟沙星滴鼻液 C达芬霖喷鼻剂 D辅舒良喷鼻剂 E链霉素滴鼻剂 9病人鼻溢液稀薄透明如水样,分泌物检查见嗜酸粒细胞和少量黏蛋白,其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鼻炎早期 B变应性鼻炎发作期 C急性鼻炎中期 D脑脊液鼻漏 E慢性单纯性鼻炎 10变应性鼻炎可见() A喷嚏,鼻痒 B鼻黏膜充血 C血清中正常 D大量的水样涕 E鼻黏膜红肿 11变应性鼻炎发作时,鼻黏膜苍白的原因是() A鼻腔阻力血管收缩,鼻涕增多 B鼻腔容量血管扩张,黏膜水肿 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D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强 E迷走神经敏感性增加 12变应性鼻炎患者应用色酐酸钠的作用是() A与组胺竞争效应细胞膜上的组胺受体发挥抗HI受体作用 B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断肥大细胞脱颗粒和释放介质 C抗胆碱药,抑制胆碱能神经的活性 D收缩血管 E抑制免疫 13变应性鼻炎发作时,鼻涕增多的原因是() A鼻腔阻力血管收缩,鼻涕增多 B鼻腔容量血管扩张,黏膜水肿 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D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增生 E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减少 14变应性鼻炎发作时,黏膜水肿的原因是() A鼻腔阻力血管收缩,鼻涕增多 B鼻腔容量血管扩张,黏膜水肿 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D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加 E迷走神经敏感性增加 15变应性鼻炎发作时,喷嚏频作的原因是()

鼻窦炎诊疗指南

定义 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与其他常见病如变应性和非变应性鼻炎、哮喘、鼻息肉、对阿司匹林高敏反应性、肺囊性纤维化增生性病变、纤毛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呼吸道感染、中耳炎、口腔疾病等相关联。根据鼻窦炎的分型、病因及相关的病理生理学改变选择适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提高疗效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鼻窦炎可以就诊于除耳鼻咽喉科以外的其他专科,如过敏专科、呼吸科及儿科,因此对鼻窦炎和鼻息肉的诊断及治疗建立统一的认识和标准尤为重要。 分型 1.急性鼻窦炎突发性出现鼻窦炎症状且病程少于12周。急性鼻窦炎在一年内可发生数次,但是在两次发作间期必须无症状。急性鼻窦炎主要是由感冒/急性病毒性感染所致,但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病程一般少于10d,如果5d后症状加重,或症状持续超过10d,可诊断为继发病毒性急性鼻窦炎 在临床上,急性细菌性鼻窦炎(acute bacterial rhinosinusitis)主要是指患者出现以下症状,如脓性鼻涕(双侧多见),发热(38℃以上),血液检查时出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增高等。该病的发病率很低,有报道5%~13%患有急性病毒性鼻窦炎的儿童有可能继发细菌感染[4],而在成人中其发病率则更低。 2. 慢性鼻窦炎指症状持续超过12周的鼻窦炎。慢性鼻窦炎可分为慢性鼻窦炎伴发息肉和无伴发鼻息肉两个亚组。慢性鼻窦炎的病因比较复杂,除了常见致病原(病毒、细菌、真菌等),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如基因(或遗传)、纤毛功能异常、细菌生物膜、骨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哮喘、对阿司匹林高敏感、内分泌功能失调、过敏、解剖、环境和医源性(如既往不适当的药物和手术治疗)等。 鼻息肉和鼻窦炎一样,同属于鼻和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有些研究试图通过检测和分析鼻息肉及鼻窦炎黏膜中T细胞的功能,或炎症性标记物(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炎症性介质等)的改变来区分这两种疾病,但是到目前为止,从疾病的特征上还很难将鼻息肉从鼻窦炎中区分出来。所以目前的共识是将鼻息肉看作慢性鼻窦炎的一个亚型。但是,为什么鼻息肉只在一部分慢性鼻窦炎患者中发生且为何具有如此高的复发率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来阐明。 与鼻窦炎一样,鼻息肉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根据(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区分。根据鼻内窥镜检查结果,鼻息肉的大小还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类型:0,没有鼻息肉或息肉样变;1,鼻息肉仅出现在中鼻道内;2,鼻息肉已经延伸到中鼻道以外,但仅局限于下鼻甲上方的鼻腔内;3,鼻息肉已经延伸到鼻道底部。 3鼻窦炎诊断和治疗要点 3.1急性鼻窦炎 3.1.1诊断急性鼻窦炎可通过病史分析,尤其是主要症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分析来进行诊断。急性鼻窦炎通常发生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病毒感染)之后,其鉴别诊断的重点在于区别其他类似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口腔或牙源性疾病以及慢性面部疼痛综合征等。此外,对急性鼻窦炎所引发的严重并发症,如眶周水肿/脓肿和视觉障碍等应予以重视。 急性鼻窦炎的症状:指由鼻和鼻窦黏膜炎症反应引起的至少以下两个临床症状,如鼻塞,流鼻涕(前或后鼻孔),前额和(或)面部疼痛或胀痛,以及嗅觉功能减退或丧失等,其中鼻塞或流鼻涕是必不可少的症状之一。 急性鼻窦炎的体征:包括①鼻腔检查:是否出现鼻黏膜充血、水肿和脓性分泌物等;②口腔检查:是否出现后鼻孔脓涕;③注意排除牙源性感染。 急性鼻窦炎的常见并发症及体征:包括眶周水肿/充血,眼球移位,复视或视力下降,眼肌

探讨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效果

探讨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5-12-30T14:40:50.6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3期作者:孔庆才 [导读] 方正县人民医院采用鼻内镜方法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方正县人民医院 150800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方法:选择在2005年8月-2012年10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鼻内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鼻内镜方法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关键词】鼻内镜;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效果 真菌性鼻窦炎为特异性、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其中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或者患有糖尿病等能使机体免疫力降低的疾病为主要的致病因素[1]。随机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愈效果显著提高[2]。本文对本院2005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0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了鼻内镜治疗,发现效果比较满意,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取本院2005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20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其中男104例,女96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7±11.2)岁,病程4个月~15年,平均(6.8±5.6)年。所有入选患者均为单侧病变,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鼻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头痛头晕、面部麻木、记忆力减退以及嗅觉下降等。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鼻窦炎的严重程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鼻内镜治疗,具体方法为:全麻,清除鼻腔内的息肉样物质,矫正鼻中隔偏曲患者,将钩突切除、筛泡咬除,并开放中鼻道和上颌窦从而使其窦口开大,以便炎性息肉与干酪样物的消除。术后反复用0.9%的氯化钠溶液清洗上颌窦腔,并用30°和0°鼻内镜进行观察,检查鼻窦内有无病变残留等情况,手术结束后,利用医用海绵填塞鼻窦,于术后48 h取出。术后3 d进行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时间为1~3个月,并定期到医院门诊进行复查和换药,经鼻内镜将术腔痂皮、囊泡组织和肉芽清理干净,从而维持鼻腔的通畅[3-5]。病理检查结果证实本研究中共出现196例曲霉菌感染,4例毛霉菌感染,故术后应用抗真菌药3 d。本研究中所用的内镜仪器名称为浙江桐庐,其切割器动力系统为美登力切割头,显像系统为奥林帕斯显像系统。 1.3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4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患者的鼻窦炎症状消失,窦腔上皮化,且窦口具有良好开放性,未出现脓性或干酪样分泌物。好转:患者的鼻窦炎症状有明显好转,窦腔上皮化,且窦口具有良好开放性,出现脓性分泌物或真菌团块。无效:患者的鼻窦炎症状无好转或持续加重[6]。 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传统观点认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为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并患有慢性代谢消耗性疾病,比如烧伤、糖尿病等,现代研究证明,真菌性鼻窦炎也可出现在健康体检人群[7]。环境污染、抗生素的滥用是造成本病大范围发生的主要原因,随着现代诊断技术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诊断率逐渐提高[8-10]。 根据真菌性鼻窦炎的病理学特点,将其分成侵袭性与非侵袭性两种,其中以非侵袭性较多见,本研究中主要讨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症状是单侧鼻塞,流涕、涕中带血,有异味,并伴有头痛、面颊胀痛等[11],临床在治疗时应以保存鼻腔及鼻窦的基本结构和解除鼻腔及鼻窦口的通气引流障碍为主,其中手术是最有效的方法。鼻内镜手术是近年广泛开展的治疗鼻窦炎的方法,具有视野广泛、手术创伤小、操作精细、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它对于纠正鼻腔或鼻窦的异常解剖病变,保留正常的鼻窦组织作用极大[12-14]。总之,鼻内镜下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伍克平.鼻内窥镜下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52-53. [2]武大伟,王建亭.96例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病案,2014,3(1):78-79. [3]汪东,方平.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4,3(2):405-407. [4]陈远安,苏金辉,陈俊达.鼻内镜下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8):25-26. [5]袁帅.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108-109. [6]卢宣桦.鼻内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2例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106-107. [7]赵亮,谢洪,白云波,彭洪,尹金淑.鼻内镜下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5例[J].中国内镜杂志,2012,3(4):311-314. [8]邹胜琴,樊建刚.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及围手术期治疗[J].华西医学,2012,7(5):1022-1024. [9]蔡丽,杨莉萍,何丽.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4,36(18):2815-2816. [10]胡珊.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6):115. [11]冯善顶.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2例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2(7):125-126 [12]许雨洲,尹治军,薛麦富.鼻内镜下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58例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3,5(8):447-448.

真菌感染性鼻窦炎的危害以及治疗

真菌感染性鼻窦炎的危害以及治疗  真菌感染性鼻窦炎这是我们鼻腔受到真菌感染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面对这种疾病我们是需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治疗的,因为如果长期不治疗或者是治疗方法不恰当有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例如:头痛、发烧等等。而要想治疗这种疾病我们就要了解这种疾病。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真菌感染性鼻窦炎危害以及治疗。   ★治疗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原则:①早期的手术治疗,侵袭型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真菌病原和坏死及不可逆的病变组织,恢复鼻窦的通畅引流。②药物治疗。 ★1.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和范围应根据病变范围和患者的具

体情况而定。病变不严重的(如真菌球、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一般均可采用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及病变组织,保留正常粘膜,创造鼻窦宽敞的通气和引流。病情严重,病变范围广者,可采用柯-陆氏手术(Caldwell-Luc operation)、鼻侧切开术(lateral rhinotomy)或与鼻内镜手术联合等术式。 ★中药疗法:中药治疗常用真菌性鼻窦炎,中草药配方:苍耳子30克、辛夷20克、黄芩35克、细辛4克、白芷25克、龙胆草10克等中草药材,手工工序,精心选药、晾晒、研磨,外用,一日两次,对真菌性鼻窦炎有确切效果。 ★2.药物治疗 (1)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术后必须用抗真菌药物,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和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为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剂量可根据病情和患者耐受性而定。经手术和两性霉素B治疗病情已被控制或病情较轻者,可用酮康唑。

★危害 1、真菌性鼻窦炎影响人们的睡眠质量,降低消化系统功能。 2、鼻窦炎还可以引起哮喘发作。 3、真菌性容易出现精神萎靡、记忆力差、易疲劳、食欲不振、头痛及头晕。 4、容易引起高热惊厥。 ★饮食保健 1、要多摄取维生素E,可以多吃葵花子、种子油。

耳鼻喉科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试行版)

鼻鼽(变应性鼻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主要症状: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 主要体征:鼻黏膜肿胀,色淡白或色红,鼻腔可有清稀分泌物。 病程: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病史:部分病人可有过敏史及家族史。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局部体征即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 变应性鼻炎包括: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1.病史及症状:具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发作期间具有鼻痒、喷嚏、流清涕、和鼻塞4项症状中至少3项。 2.检查: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充血、肿胀。变应原皮肤试验呈阳性反应,至少1种为(++)或(++)以上。有条件者可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查。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每年发病季节基本一致,且与致敏花粉传粉期相符合,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外变应原(花粉)为主;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在1年内半数以上的日子里有上述症状,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主要以室内变应原(螨、室内尘土等)为主。 (二)证候诊断 1.肺气虚寒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平素畏风怕冷,自汗,咳嗽痰稀,气短,面色苍白;鼻黏膜肿胀淡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2.脾气虚弱证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伴有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四肢困倦;鼻黏膜色淡,肿胀明显;舌质淡、舌体胖、边有齿印,脉细弱。 3.肾阳不足证 鼻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样;伴有形寒肢冷,夜尿清长,神疲乏力,腰膝痠软;鼻黏膜水肿苍白,鼻腔分泌物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4.肺经伏热证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采用鼻内镜下治疗的分析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采用鼻内镜下治疗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26T14:09:01.3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作者:朱荣飞杨何[导读] 针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采取鼻内镜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减少手术之后并发症的出现,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雅安市人民医院四川雅安 625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采取鼻内镜治疗的具体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所收治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资料50例,50例患者全部接受鼻内镜治疗,总结患者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的VAS评分以及鼻内镜Lund Kenedy评分情况、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患者治疗之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之前,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治疗之后的Lund Kenedy评分显著低于治疗之前,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0例患者治愈率为96.0%,所有患者没有出现鼻泪管阻塞性并发症以及脑脊液鼻漏现象,同时腔内没有产生脓状分泌物以及真菌团块,此外患者的头痛、鼻塞以及脓涕等临床症状全部消除。结论:针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采取鼻内镜治疗效果理想,能够有效减少手术之后并发症的出现,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7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233-01 真菌性鼻窦炎具体指的是鼻窦粘膜组织以及骨质产生真菌感染性疾病,或是患者的鼻窦粘膜对于真菌存在反应性病变,或是真菌在患者鼻窦内表现为团块状积聚的鼻窦炎性疾病。现在鼻内镜技术已经在临床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关于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效果报道比较少见,由于我们国家鼻内镜技术和CT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真菌性鼻窦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出现大幅度升高[1]。本文选取我院在过去一年之内所收治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资料50例,50例患者全部接受鼻内镜治疗,总结患者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的VAS评分以及鼻内镜Lund Kenedy评分情况、手术效果以及并发症出现情况,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的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资料50例,所选取的50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36岁到60岁之间,平均为45.4±3.7岁,其中头痛5例,鼻塞15例,脓涕15例,涕中带血15例;50例患者接受鼻内镜检查显示鼻甲肥大3例,中鼻甲肥大13例,鼻中隔偏曲10例,中下鼻道脓涕12例,中下鼻道出现干酪状分泌物10例,鼻息肉2例;50例患者通过CT检查显示存在上颌窦35例,上颌窦并同侧筛窦15例,CT检查结果表明患者鼻窦腔内存在不均匀增高影。 1.2 治疗方法 50例患者中15例接受全身麻醉,35例患者接受局部浸润麻醉,综合患者手术之前鼻内镜以及CT检查结果,明确患者病变部位以及病变范围,对其鼻中隔偏曲现象加以矫正,之后切除患者钩突以及病变部位鼻息肉,对于中鼻道病变情况进行有效的处理,去除病变黏膜之后,扩大患者上颌窦自然开口,一般将其控制在2cm左右,在鼻内镜下清除窦腔内部真菌团块、病变黏膜以及脓性分泌物,之后通过生理盐水和氟康唑液对于窦腔实施冲洗,手术结束之后,采取凡士林纱条进行填塞处理,将真菌团块病变组织送检。患者病理检查结果表明,50例患者全部属于曲霉菌感染,手术期间,不需要将患者上颌窦筛窦切除,将上颌窦开口直接进行扩大,充分清除上颌窦窦腔中病变组织,针对上颌窦并同侧筛窦病变现象,需要首先切除前组筛窦以及后组筛窦,对于上颌窦开口进行扩大之后,清理窦腔内部病变,手术结束之后,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治疗时间在5天左右,5天之后将鼻腔中填塞物取出,使用生理盐水对鼻腔实施冲洗,7天之后通过氟康唑液冲洗患者鼻腔,之后将肉芽、粘连以及鼻腔囊泡清除,手术之后30天通过鼻内镜对患者开展复查[2]。 1.3 疗效评价标准 统计患者的VAS评分情况,评估手术之后疼痛程度;通过鼻内镜Lund Kenedy评分评估患者鼻息肉、鼻分泌物以及黏膜水肿情况。患者治疗之后临床症状完全消除,窦腔粘膜上皮化,窦口开放效果理想,没有产生脓性分泌物,则为治愈;患者治疗之后临床症状获得缓解,局部窦腔粘膜肥厚以及水肿,形成肉芽组织,具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则为好转;患者治疗之后的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窦腔依旧处于粘连状态,窦口产生闭塞或是狭窄,形成息肉和脓性分泌物,则为无效[3]。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各项数据通过SPSS18.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所得P值用来判断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治疗之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之前,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治疗之后的Lund Kenedy评分显著低于治疗之前,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数值见表1:50例患者治愈率为96.0%,所有患者没有出现鼻泪管阻塞性并发症以及脑脊液鼻漏现象,同时腔内没有产生脓状分泌物以及真菌团块,此外患者的头痛、鼻塞以及脓涕等临床症状全部消除。 3.讨论 真菌性鼻窦炎也可称之为霉菌性鼻窦炎,作为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类病症,属于特异性感染性疾病,真菌性鼻窦炎通过病理学划分能够分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以及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综合病理改变可以分为真菌性以及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4]。通过对本文所选50例患者的研究,50例患者全部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表明,患者治疗之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之前,患者治疗之后的Lund Kenedy评分显著低于治疗之前,50例患者治愈率为96.0%,由此可见,对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采取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于11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临床观察

关于11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以及治法。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1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111例患者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后均获得临床治愈的疗效,无1例手术并发症的出现。随访5个月~5年,复发6例,于门诊在表面麻醉下进行鼻内窥镜处理后治愈。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临床表现显著,其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行鼻内镜手术,且复发率低;术后定期行鼻内窥镜检查、术腔清理以及冲洗可降低术后复发率,临床疗效好。 标签:鼻内镜手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本病可以分为非侵袭性与侵袭性两型,临床上非侵袭性鼻及鼻窦炎的患者较多[1]。临床上治疗非侵袭性鼻及鼻窦炎主要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本文则对11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1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女66例,男45例;年龄17~76岁,平均(40.1± 2.2)岁;病程为6w~26年,平均3年6个月。随访的时间为5个月~5年。主要的临床表现:脓鼻涕者78例,涕中带有血丝或是有回吸性涕血者41例,鼻塞者96例,自觉或他觉鼻腔内有异味者16例,有额部痛者12例,枕部头痛者6例,伴变态反应性鼻炎症状者19例。鼻内镜检查:鼻甲及中鼻甲不同程度肥大者86例,鼻中隔偏曲者36例,其中同时有鼻中隔偏曲及息肉者5例。影像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鼻窦冠状位CT平扫,对于部分怀疑鼻腔或鼻窦内有点位性病变者则加做水平位增强CT。结果示鼻腔或鼻窦内密度增强伴不规则软组织阴影。其中可见36例患侧的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 1.2方法111例患者均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术中对于术腔内病变的组织或”油灰样”粘稠的分泌物进行彻底地清除。另外,对于鼻中隔偏曲影响正常引流者给予鼻中隔矫正术;对于因中鼻甲肥大或是息肉样变者给予部分切除。局限于蝶窦者采用Wigand术式入口,向内向下扩大术腔对病变彻底地进行清除;余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式进行手术,摘除钩突,逐一开放窦口,于0°、30°、70°镜使病变的窦腔充分暴露,彻底清除病变部位,并且用40:1的肾上腺素与生理盐水棉片擦拭黏膜以止血[2]。收集术中清除的病变组织送病检。术后门诊鼻内镜检查随访5个月~5年。 1.3病检结果病检结果示镜下真菌菌团,其中可以找到孢子或者菌丝;黏膜组织呈慢性炎症表现,可见炎性渗出物。 2结果

浅谈真菌性鼻窦炎的诊疗

浅谈真菌性鼻窦炎的诊疗 发表时间:2013-05-14T15:57:02.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刘宇静卢炳涛王志伟许贻文李娜 [导读] 病变累及颅内者需行颅面联合进路清除病变。变态反应型鼻窦炎除需手术清除病变外术后须局部使用激素治疗。 刘宇静卢炳涛王志伟许贻文李娜(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 158100)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46-02 【摘要】目的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方法通过真菌性鼻窦炎的病例及临床表现,了解真菌性鼻窦炎。结论侵袭型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清除鼻腔和鼻窦内真菌病原和坏死及不可逆的病变组织,恢复鼻窦的通畅引流。 【关键词】真菌性鼻窦炎诊疗 随着对鼻腔和鼻窦真菌病的认识逐渐加深和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鼻腔及鼻窦真菌病病例报告逐渐增多,其中曲菌病最为常见。其他的致病菌包括毛病菌、鼻孢子菌等。下面将真菌性鼻窦炎的诊疗阐述如下。 1.鼻腔及鼻窦曲菌病 曲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长期存在于人呼吸道而不产生症状。当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激素药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患有严重消耗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放化疗其期间及出现局部诱因时可诱发曲菌的生长并导致病变。常见的局部诱因包括慢性鼻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和钩突肥大等病变使得鼻腔和鼻窦通气引流受阻、分泌物潴留、慢性炎症刺激、外伤、上列牙齿病变等。 倪道凤和杨华统计了1984~1988和1949~1998各5年间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住院行上颌窦根治术的患者真菌性鼻窦炎发病情况。统计结果提示鼻窦真菌病占上颌窦根治术的比率有较明显的增高趋势,女性患者发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例分别为1:2和1:2.33),患者发病年龄也有下降趋势,提示年龄和性别可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类型多样,根据侵袭性可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两类。非侵袭型可分为真菌球型和变态反应型。真菌球型好发于老年人群,女性较男性更易发生,变态反应型主要由Ⅰ型变态反应型引起。侵袭型可分为慢性/无痛型和急性/暴发型,有的作者将肉芽肿型命名为第3型侵袭型鼻-鼻窦真菌病。各型之间可相互转变,非侵袭型如未得到有效治疗以及在特定的免疫功能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可转变侵袭型。 2.1非侵袭型为鼻腔和鼻窦真菌病中最常见者,好发于成年女性。此型病变一般局限于鼻腔或鼻窦粘膜表面。病灶位于鼻窦者以上颌窦最常见,其次为筛窦,多局限于一个窦腔。主要症状包括鼻塞、脓涕、涕血、头痛、牙痛、鼻臭、面部麻木或胀痛、眼眶胀痛或畏光流泪等。特征性症状为涕中带血丝,而反复鼻内镜检查可未见出血灶。鼻涕中可出现干酪样物。鼻腔检查可见粘膜充血肿胀,中甲息肉样变或中道有息肉。有时鼻腔内可见干酪样团块。上颌窦冲洗液中可见灰黑色或黄褐色豆渣样物。鼻内镜检查可见鼻腔或鼻窦内呈灰黑、灰黄、黄褐等颜色如泥沙或结石样团块。鼻窦影像学检查可见病变窦腔模糊、不规则软组织影、散在的放射线高密度影,无骨质破坏表现。这种放射线高密度影被认为是真菌代谢产物中磷酸钙和硫酸钙的沉积。鲍玲等(1998)报告了27例鼻腔与鼻窦曲菌病,男13例,女14例,年龄20~72岁,其中上颌窦黄菌病24例,鼻腔与上颌窦曲菌病1例,上颌窦筛窦曲菌病1例,鼻腔上颌窦筛窦曲菌病1例,均为单侧,主要表现为脓涕、涕血、鼻出血、头痛、鼻腔擤出腐肉状物及面部麻木等。CT示27例均见上颌窦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块影,其中18例块影内有不均匀斑片状或点状钙化影,9例上颌窦内侧壁膨胀性骨质改变,27例筛窦均见软组织影。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曲菌感染。 2.2侵袭型此型病变范围较广,可多个鼻窦受累,病程较短。影像学检查可见鼻窦骨质破坏。鼻窦窦腔周围脂肪组织出现浸润可能为侵袭型真菌病的早期影像学征象。患者可出现球结膜充血、眼球突出、眼肌麻痹。如病变累及颅底和颅内可导致死亡。其中又以暴发型为最严重和迅猛,多见于免疫力或能严重受损和全身极度衰竭的患者,如晚期艾滋病、晚期癌症和化疗后患者,常合并其他脏器的曲菌病。暴发型曲菌病起初可无明显症状,但数日内病变可发展到眶内和颅内而导致死亡。 3.诊断 遇有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涕血、涕中带有干酪样物、鼻腔或鼻窦发现灰褐色或黑色干酪团块以及久治不愈的明显鼻窦炎,需考虑本病的可能。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培养和影像学检查。真菌培养须注意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注意与慢性鼻窦炎、恶性肿瘤和肉芽肿等病相鉴别。 4.治疗 4.1手术治疗非侵袭型的手术治疗原则是清除病灶保留正常粘膜。可经鼻窦内镜清除病灶。病变范围较广者,可采用柯-陆手术径路。术后可以抗真菌药物溶液或生理盐水行术腔冲洗。对侵袭型病例不宜保守,应积极地尽早彻底清除病灶。病变累及眶内者需行鼻侧切开及下睑切口清除病灶。病变累及颅内者需行颅面联合进路清除病变。变态反应型鼻窦炎除需手术清除病变外术后须局部使用激素治疗。 4.2全身治疗系统性抗真菌化疗药物包括二性霉素B、伊曲菌唑、Terbinafine等,必要时上述药物可联合使用。重症患者需行支持治疗。 参考文献 [1]顾之燕.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5):257-258. [2]李永奇,李源,张革化.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概念和早期诊断以及治疗.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5):370-373.

浅谈上颌窦炎的治疗

浅谈上颌窦炎的治疗 发表时间:2009-12-21T09:39:49.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9期供稿作者:张明生 [导读] 鼻窦炎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及我院耳鼻喉科自行研发的化脓性鼻窦炎的通透疗法 张明生 (甘肃省会宁县郭城驿中心卫生院耳鼻喉科甘肃会宁 730726) 【中图分类号】R76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09)29-0036-02 【摘要】鼻窦炎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及我院耳鼻喉科自行研发的化脓性鼻窦炎的通透疗法。 【关键词】鼻窦炎化脓性通透疗法 双侧上颌窦在各鼻窦中最大,居上颌骨体内,呈不规则的三角锥体形,锥底为鼻腔外侧壁,锥体指向上颌骨颧骨,窦腔的容积个体差异甚大,可为2-30ml,国内有人(1957)统计,平均为12.8ml,窦腔越小则骨壁越厚,窦腔不发育者极少,窦内往往有许多方向不同、大小不等的骨格和粘膜皱襞,将窦腔不完全性分隔,窦腔大者,则向邻近骨质,如腭骨水平部、垂直部、牙槽突、上颌骨颧骨、眶下及上颌骨额突等处伸展,形成隐窝,使上颌窦根治术发生困难。 上颌窦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一侧多见,可有双侧同时发炎者,甚至有极个别病人全窦腔感染者。 急性鼻窦炎常发生于下列6种情况 1:感染原发于鼻窦;2:鼻腔感染的扩散;3:鼻窦之间互相感染;4:感染原发于鼻窦骨壁及邻近组织累及鼻窦;5:气候干燥空气污染粉尘刺激;6:来自全身疾病的血行感染。 1 全身的原因身体过度的疲劳、受凉受湿、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烟酒过度的刺激、居住环境不卫生、变态反应体质、内分泌失调以及全身性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如流感迁延不治疗等。 2 经鼻腔的感染 2.1急性鼻炎是鼻窦炎,特别是急性鼻窦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尤以并发急性筛窦炎,是粘膜炎症直接侵入窦腔感染。 2.2鼻腔的其他疾病,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粘膜增厚、鼻腔肿瘤或异物以及鼻腔的变态反应等都可堵塞鼻窦口,使鼻窦透气引流受阻所致,变态反应于感染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更促进鼻窦炎的发展。 2.3空气污染物经鼻腔进入鼻窦,特别近年来空气污染严重,气候干燥导致鼻腔慢性炎症,又如游泳、跳水、潜水的方法不当或游泳后用力擤鼻涕,使污水进入鼻窦导致感染。 2.4鼻腔内填塞物留滞时间过久,因局部刺激和污染,以及窦口的透气引流受阻而致鼻窦炎。 2.5邻近组织的影响,如牙髓炎、面骨骨髓炎及咽扁桃体肥大和慢性扁桃体炎。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acutecuppurtivesenusietis)其病理变化为粘膜水肿、血管扩张、多型核白细胞侵润等变化更显著,分泌物变为粘液脓性。时间愈久充血愈重,毛细血管可破裂出血,因水肿加重压迫粘膜上层,使血液供应不足,故上皮细胞与纤毛发生坏死与脱落,鼻腔内积留黄色脓液,内含脱落上皮细胞、白细胞及细菌。少数病例可发生窦壁骨炎、骨髓炎和其他并发症,一般多见于儿童[1]。 3症状轻重不一,儿童较重,成人较轻,以急性鼻炎为主,但局部症状多限于一侧鼻腔。 3.1全身症状周身不适,精神不振或烦躁,食欲不佳,畏寒发热,以急性额窦炎和牙源性上颌窦炎时比较急剧,上述症状也可能是原发疾病,如急性鼻炎、急性传染病的症状,而非为急性鼻窦炎而固有。 3.2局部症状 3.2.1鼻塞 3.2.2鼻流涕 3.2.3嗅觉障碍 3.2.4头疼或局部疼痛,疼痛部位通常在同侧尖牙窝处,午后或久坐时加重,侧卧或患侧居上时减轻,偶然可通过眶下神经和上牙槽神经的反射,引起同侧面颊部和上列牙齿的阵发性神经痛或反射到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域,引起同侧前额,眉根和眼球后方的疼痛。头疼有时可局限于额窦部位,极似额窦炎,但在额窦底部及前壁无明显压痛和叩痛,可资鉴别,此外,鼻源性上颌窦炎局部疼痛轻微,上列磨牙虽有不适感、微痛或牙根肿胀痛,也远不如牙源性上颌窦炎(dentogentogenicmdxillarsiysimisitis)牙痛的剧烈,流感引起的急性上颌窦炎则局部疼痛较显著。 3.2.5咽部症状鼻涕向后流入咽部,引起咽喉发痒,咳嗽,咳痰及恶心。 3.2.6间接性或发生耳鸣,听力减退,失眠或嗜睡等症状。 4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以上的症状和体征,详细询问病史是完全可以做出诊断的,但在临床上(4组8个)窦腔易于混淆,便于准确诊断,特制表供临床参考[2]。 5 治疗 急性鼻窦炎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原则是消炎,促进鼻窦的透气引流,防止转化为慢性。 5.1全身治疗 5.1.1消炎药物因多为球菌感染,因此在临床上一般为选择性用药,对球菌敏感的药物,但有些药物如青霉素反应时,可选用广谱抗菌素。 5.1.2镇静剂和镇痛药,头疼或局部疼痛剧烈时可有。 5.1.3中草药介绍一方剂为消窦汤黄芩10g、天花粉12g、贝母10g、蚤休10g、双花12g、白芷10g、辛荑10g、苍耳籽10g、藁本 10g、败酱草10g、甘草6g。冷水煎服,一日一剂,对于慢性鼻窦炎效果挺好。 5.2局部治疗可选用高渗生理盐水点鼻[3]、1%麻黄素溶液和0.5%卡那霉素溶液点鼻,保持鼻腔湿润,调解鼻腔粘膜酸硷度,避免不正确的擤鼻和抠鼻。 5.2.1对于肥厚性鼻炎及下甲肥大压迫鼻窦口积液者,可首先解除鼻道下甲问题,采取微波或激光将肿大的下甲电灼,改善鼻道的通气,减轻鼻窦口的压迫症状。 5.2.2对于多年慢性化脓性上颌窦炎,经X线确诊有上颌窦积脓者,可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将脓汁排除,注入庆大霉素8万U加地塞米松

42例鼻内窥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体会

42例鼻内窥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4-03-06T17:16:43.9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曾莉甘小添 [导读]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症状消失,鼻内窥镜下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中鼻道无脓性分泌物。曾莉甘小添(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广东惠东 516300) 【摘要】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与手段。方法分析我院行鼻窦内窥镜技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2例手术径路及使用抗真菌药物对愈合的影响。结论鼻内窥镜技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术后注意定期换药及术腔清洗,是否应用抗真菌药对疗效影响不大。 【关键词】鼻窦内窥镜技术真菌病鼻窦炎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260-01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在临床较为常见,分为真菌球型及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我科自2005年开始至2012年,已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炎42例,与传统柯陆术式相比,具有损伤小,清除病变彻底,术腔引流好等优点,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2例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22~63岁,平均4 2.5岁;病程半年-10年。均单侧发病,左侧19例,右侧23例,涕中带血或后吸性血涕21例,为血丝或暗红色涕;单纯脓涕15例;鼻塞40例;排出带有臭味的豆渣样污秽碎屑,团块25例;头痛、面颊部胀感35例。检查:鼻黏膜慢性充血23例;中鼻甲、钩突水肿、息肉样变14例;中鼻道蓄脓35例;中鼻道及鼻底后部见灰黄色、黑褐色干酪样物30例;鼻中隔偏曲10例。有5例鼻腔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但用鼻内窥镜检查见中鼻道后部有灰黄色干酪样物,涂片检查为曲霉菌,CT均示患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有不规则的软组织阴影。其中35例可见散在点状钙化斑。7例见内侧壁骨质吸收,未见骨质破坏。 1.2 手术方法:采用德国狼牌鼻窦内窥镜,美国施美德公司产电动切削器,手术在气管全麻下进行。29例采用上颌窦自然窦口术式,在鼻内窥镜下切除钩突,咬除筛泡及上颌窦自然窦口后上方少量筛房,用70度内窥镜持弯头电动切削器将上颌窦窦口扩大约1.5 cm x 1.0 cm。如有中鼻甲肥大或鼻中隔偏曲影响操作或引流通气者,同时行中鼻甲外侧部分切除术和(或)鼻中隔矫正术。鼻内镜下窦内大部分可见黑褐色豆渣样泥沙样干酪样团块,用弯头吸引器盐水冲洗术腔,术后定期换药3—5次,同时配合冲洗, 13例行双径路(经柯—陆氏手术进路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术中先在尖牙窝钻孔后,置入鼻内窥镜观察,取出霉菌团块标本,经涂片找到曲霉菌菌丝或孢子后,再行上额窦口扩大清除病变,术后用氟康唑溶液冲洗术腔。病理学检查中光镜下42例都找到曲霉菌丝或孢子,术中所取出的黏膜、肉芽组织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分类诊段为非侵袭性鼻窦炎 1.3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症状消失,鼻内窥镜下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中鼻道无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42例均获治愈:双径路术式愈合期为(4.5±0.8)周,单径路为(9.0±1.7)周,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使用抗真菌药物冲洗术腔13例,愈合期为(6.5±1.0)周,未用药物的29例,愈合期为(6.6±0.8)周,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术后用抗真菌药物冲洗对愈合影响不大。 3 讨论 本文资料表明,不同手术径路对疗效影响很大,单径路术式在鼻内窥镜下通过上颌窦自然口观察处理窦内病变时,由于视野所限,会残留病变组织,双径路术式可弥补上述缺陷,本文13例采用双径路愈合期短于单径路术式者。根据术后换药经验,只要将窦腔霉菌块清除干净,患者症状逐渐消失,疾病趋于愈合:因此,不论采用单径路或双径路手术都应足够扩大窦口并用有效的器械冲洗窦腔。行双径路手术时,通过尖牙窝径路的鼻内窥镜可方便地观察大部分窦腔病变状况,较难处理的部位是上颌窦前部和下部,应使用角度较大(>90。)的弯曲器械处理窦腔,将霉菌团块冲走、吸出。总之,经柯-陆氏手术联合鼻内窥镜双径路对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可彻底清除病变,使鼻窦建立足够的通气引流通道,术后是否用抗真菌药物冲洗对愈合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农辉图,李菊棠.鼻腔鼻窦真菌病的真菌学和临床诊疗研究[J].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2002,7:3—8.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NIFRS)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检查,对照组给予传统柯-陆氏手术(Caldwell-Luc术),观察组给予鼻内镜手术。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67%,对照组为86.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NIFRS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真菌性鼻窦炎;非侵袭性;鼻内镜手术 鼻窦炎是鼻科临床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浓涕多、头痛及咽喉疼痛等。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NIFRS)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鼻窦炎,具有感染性及特异性的特点,真菌感染位置仅位于鼻窦腔当中,骨壁及黏膜内部均没有发生真菌侵犯现象[1]。本文分析了鼻内镜手术治疗NIFRS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86例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4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55.7±6.4)岁。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NIFRS,病程2个月~1年,平均病程(6.2± 2.3)个月;临床症状包括鼻腔异味52例,涕中带血64例,流浓涕67例,头痛及头闷71例,鼻塞82例。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的临床表现、病程、年龄及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检查,对照组的治疗方法为传统Caldwell-Luc术,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为鼻内镜手术。鼻内镜手术的具体方法如下:实施局部麻醉后利用鼻内镜实施上颌窦扩大术。首先清理鼻腔内部,随后切除钩突中部及下部,当上颌窦开口区暴露时,采用咬切钳对上颌窦开口区进行反复咬切;将窦腔内的腔液吸尽后,及时清除窦腔中存在的真菌团块,随后将病变黏膜切除,完成上述操作后采用生理盐水对窦腔进行冲洗。如通过鼻内镜观察发现患者鼻中存在隔偏曲现象,则进行矫正处理,同时摘除鼻息肉,矫正下鼻甲或中鼻甲明显肥大者,以缓解鼻道狭窄症状。两组术后均给予抗菌药物及止血剂,以预防感染,术后2~3 d将鼻腔中的填塞物取出,每隔7 d换药1次,术腔的上皮化完成后可停止使用抗菌药物与止血剂。术后1个月内定期对鼻窦腔分泌物进行清理,术后第2个月为患者清理术腔中的增生肉芽并将囊泡去除。 1. 3 疗效判定标准为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采用了以下疗效判定标准:如治疗后临床症状包括鼻塞、流浓涕等均消失,窦腔黏膜的上皮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