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

摘要: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在1945年进行的一次和平谈判。这次谈判是在多种复杂因素下促成的。虽然

国共双方显然都不指望一次谈判就能得到什么实质结果,但在美苏压力以及国内人民期盼和平的呼声中,双方还是在重庆会面了。虽然历史证明,重庆谈判实际上并未取得什么结果,但作为抗战结束后中国两大势力举行的一次和平谈判,我们还是要充分肯定它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内背景,国际背景,国共双方参加谈判的用意,谈判中的争议,结果及原因,历史影响

1国内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由于当时首都南京受到日军部队的严重威胁,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年又改重庆为直辖市,并于1940年定为“陪都”。1942年1月21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负责指挥中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同盟军作战。抗日战争期间,英、美、法等数十个国家在重庆设有大使馆或外事机构,而且还建立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这使得重庆在当时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压在中国头上的百年外侮也消除了,但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的贫民失去生命或者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大片的土地因为侵占掠夺及封闭而荒芜,数以千亿计的公有私有财产被破坏,各个阶级百废待兴,无论是平民还是军人都遭受了巨大的牺牲,所有人都不愿意继续看到战争的发生。中国人民期待着凭借着自己努力取得的政权去建设新中国,重建家园,建立联合政府,实现近代化,而这也是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也是最美好的愿望。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妄图霸占抗战胜利的果实,维持其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使中国继续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国民政府当局想利用“和平谈判”为幌子,背后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发动内战,与此同时蒋介石连续三次致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同商讨国家大计”,以此来争取有利的舆论,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而蒋介石也相当然地以为毛泽东不敢来重庆进行和谈。

从早期国共合作破裂之后,部分共产党党员及拥护共产党的人民群众受到国民党的打击,于是,从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活动,其领导的工农红军与国民政府革民军进行了长期的作战。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后的西安事变,两党宣布停战并联合抗日。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双方针对避免内战和重组政府及改制部队等举行了这次谈判。

当时共产党拥有人民军队约一百万,而国民党处心积虑地要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而中国共产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人民军队的重要性,在和谈中也准备了一些让步。而抗日战争后,共产党也拥有了一些受到人民拥护的解放区和民选政府,但国民党同样拒绝解放区的存在,这也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利益相违背。当时中共提出联合政府口号,打出的是一面民主政治的旗帜,蒋在经过长时间思考之后,决定打出另一面民主旗帜与之抗衡,此即提前召开国民大会,制颁宪法,将训政变为宪政,从而以宪政的名义抵制联合政府。

2国际背景

这一历史大事件并不只是由中国内部的情形造成的,更是在当时国际方面美苏双方的强大作用力下产

生的。在这一历史事件中,美国和苏联这两个世界巨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痕迹。它是二战胜利阶段美国和苏联两大巨头在对待中国问题上的一次重大交锋。

根据相关的参考史料可以很容易得知,重庆谈判这个看似荒诞的主意是由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赫尔利提出的。他认为,这种能够通过国共两党领袖在重庆直接谈判来解决国共矛盾的设想途径,是极其优秀而可行的,故而他一直致力于达成这种设想。

由于处于二战胜利阶段,太平洋战争已处于快要结束的后期(即对日战争也行将结束),美国这头庞然巨兽将舌头伸向了中国,其对华政策开始发生改变。之前由于日本的影响,美国一直支持中国对日作战,而现在由于战争将要结束,美国开始插手政治方面。它企图取得中国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等诸多方面的主导权,使中国成为美国称霸世界战略中的一大臂助。

美国这种设想虽然很美好,但它在中国的施行有着很大的障碍。随着抗日战争的将要结束,国内国共斗争变得越发的激烈。而且一场抗日战争使斗争双方的综合力量对比发生急变,国民党在战后政治腐败,人心涣散,士兵们士气消沉,正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八年抗战中迅速崛起,越战越强,已经成为能够与国民党争取政治大权的一股力量。

另外一方面,苏联这一大巨头也从战争的泥潭中解放出来(由于德国法西斯的崩溃),它同样开始变得积极地介入到远东地区的事务中来。一旦苏联的军队参与到对日战争中,由于其参战者的身份,它将在远东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而这势必会对美国消化中国的计划产生严重的威胁。

美国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它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决心尽快解决国共矛盾,让蒋介石快速用政治手段和平稳定地统一中国各派的力量。这样做一来可以集中全中国的能量对付日本,二来还可以将自己的对头——苏联阻挡在中国之外。

于是1949年,赫尔利奉命到中国完成其设想。这是必要征得国共双方的首脑的同意。虽然不知道他是否向蒋介石提出该建议,但于11月7日他带着一份国民党的提案前往延安。因为这项提案主旨仍是为了达到国民党统治,中国共产党断然拒绝。之后双方在延安定下五项协议,周恩来随赫尔利前往重庆继续谈判。但是由于赫尔利背叛中共,放弃五项协议,转而偏向国民党,该谈判无疾而终。

而此时美国政府召开美英苏三国首脑会议,赫尔利希望以此为机会,为解决国共矛盾创造条件。因而他在国共又一次谈判尚未结束时回国述职。这既是因为他对这次谈判失去了信心,也更是因为急于了解雅尔塔会议的内容,并争取美国军政首脑的支持。

之后赫尔利返回中国,认为中国共产党并无独立的主张,只是一件听命于某大国的工具。第二次来华的他一面用三大强国美英苏一直的对华政策对中国施压,一面积极推动中苏谈判,企图借助苏联解决国共问题。

美国知道如果没有苏联的支持,那么它在中国将什么也做不了,故其与苏联有过多次接触,以期与苏联协调行动。于是美国由独唱转变为美苏二重唱。

然而战争局势突变,苏联在中苏谈判未完时突然向日本宣战,直入东北,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此中百万国民党军队龟缩于后方,而中共的军队活跃异常,由此改变了重庆谈判双方的谈判地位。

3国共双方的用意

重庆谈判是抗战后期国共多次谈判的继续,是国民党妄图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共问题而发动多次谈判的连贯过程中的一环,它并非孤立的,但它却是日本突然投降这一背景下猝发的事件,因为作为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毛、蒋的正式见面而成为一起著名的历史事件。在这一系列的谈判中,国共彼此的意图随着战事的进行也在改变着。这些谈判既是政治谈判,更是政治谈判掩盖下的军事谈判,当然也包括这次著名的重庆谈判。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在广岛、长崎先后投下原子弹,9日苏联对日宣战,10日日本投降。这突然的投降,使国共两党的行动骤然提速。共产党本打算以波茨坦宣言的名义,绕开蒋政府接受他们所包围的日伪军队的投降,并占领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要点。但盟军关于日军向蒋投降的命令以及不

久前签订的中苏条约,蒋介石的这两张牌从两个方向阻断了中共的行动意图,一张使中共不能采取与盟军直接挂钩的方法绕过蒋,从而不能实现使日军向中共交防的意图。另一张则使中共不能与苏军配合作战。更重要的是,这两张牌使蒋介石、国民党的政治地位再次获得国际社会的确认,中共力争成为“君”的意图已不可能实现。

而对于蒋介石来说,由于垄断了日军的受降权,并且获得了苏联对其的“道义”支持,扭转了在日军一号作战打击下形成的被动局面,使原来在国共谈判中的守势变为攻势。“但国民党政府对于立即发动全面内战还是有所顾忌。国民党军队完成发动全面内战的军事部署,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因而,蒋介石选择了举行谈判来争取时间。”于是蒋主动三次电邀毛赴渝谈判。

这个建议据目前的资料来看,最早由侍从室主管情报的第六组组长唐纵以书面的形式提出。8月11日,唐即拟定一份“日本投降后我方处置之意见具申”,并于8月12日呈蒋。在该文的政治部分唐提出如下建议:“中央表示统一团结战后建设之殷望,并重申召集国民大会实施宪政之诺言,同时表示希望中共领袖来渝共商进行。如毛泽东果来则可使其就范;如其不来,则中央可以昭示宽大于天下,而中共将负破坏统一之责。”因此,邀请毛来渝谈判的政治效果就显而易见了,毛来不来对国民党来说均有利。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国民党方面对于这次重庆谈判的基本意图。

对于当时迅速变化的局势,毛泽东在23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做出如下总结:“中国有两种可能进入和平情况,一种是我们可以得到一部分大城市,一种是得不到。现在是得不到,原因有二:一是苏联为了国际和平和受中苏条约的限制,不可能帮我们;而是蒋利用其合法地位,使日本完全投降他。我们只能承认这个事实。也就是说,在经过日军投降后国共两周的较量之后,毛承认了逆转的事实。

在这次会议前后,斯大林两次来电敦促毛赴渝谈判,特别是二电,其大意为:尽管蒋介石挑衅想打内战消灭你们,但蒋介石已再三邀请你去重庆协商国事,在此情况下,如果一味拒绝,国内、国际方面就不能理解了。如果打起内战,战争的责任由谁承拒?这个引起了毛泽东新的认识。就这样,在八年抗战后人人思和,苏、美的极力促成和当时国共局势的变化背景下,以及共产党希望在政治上争取主动,认为和平将更有利于他们发展,中共最终决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赴重庆谈判。

8月28日,毛泽东抵达重庆,在机场毛发表了一个简短的谈话,表示:“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国内政治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通过这篇看似平淡的讲话,毛向外界传达了自己来渝参加谈判的主要意图,而这段话也成为日后研究重庆谈判中对于共产党意图的正统观点。

4谈判中双方的争议焦点

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为和平建国而展开的新一轮谈判。其实,国共双方对谈判会取得的成果打一开始就是持怀疑态度的。但迫于国内国际的压力,而不得不展开对话。

8月29日,双方开始初步接触,其拟定谈判题目包括:

一·和平建国大计(一般原则由蒋、毛直接商谈)

二·目前紧要问题(如受降、进兵、处治伪军等)

三·一般问题(如军队、地区、政治会议、地方政权及民主自由等)

当日,蒋介石亲自确定谈判原则:(一)不得于现在政府法统之外来谈改组政府问题。(二)不得分期或局部解决,必须现时整个解决一切问题。(三)归结于政令、军令之统一,一切问题必须以此为中心也。有蒋的这三条原则可看出,他的目的在于维持独裁统治,并且急于一次性解决共产党的军队问题。而反观毛泽东提出的建议,可看出共产党的意愿与蒋介石的相差巨大:(下面只述与蒋之原则违背款)一·应承认解放区及一切收复区内的民选政权

二·中共军队须改编为48个师,并在北平成立行营和政治委员会,由中共将领主持。

在随后的谈判中,虽然双方看似通过各自妥协取得了一些进展,其实在关键问题上双方毫不相让。最终谈判的焦点聚集于这三个问题:一,军队数量。二,省区划分。三,国民大会。

军队问题可谓两党之老问题了。抗战结束后,共产党实际已拥有120万军队。共产党的要求是得到16

个军48个师的编制,而国民党只愿给出12个师的编制,并声称已为最高限度。而“北平行营由中共主持”国民党则明确拒绝考虑。并指责中共既主张军队国家化,“又仅就片面立场提出,没有顾及彼此均应遵守之原则,”“其于国家之统一,实相违背”。后在赫尔利的调停下,国民党让步至16个师,后又让步至20个师。可与中共之要求仍然相差巨大。

省区划分也是双方的争执焦点。中共的提案是:1、山西、山东、河北、热河、察哈尔五省主席及委员由中共推荐。2、绥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广东六省由中共推荐副主席。3、北平、天津、青岛、上海四直辖市由中共推荐副市长。而国民党自然不会同意,其回复为:各县行政人员,省行政人员,中央必本“用人唯才”之旨,延引中共人士参加。倘必指定由中共推荐某某省主席及委员,某某省市副主席,既非“真诚做到军政令之统一”实际上是拒绝了中共的提案。

国民大会问题,由于旧的国民大会代表实际上由国民党一手包办,所以中共的要求是,“如国民党坚持旧代表有效,中共将不能与国民党成立协议”,可见中共在此问题上态度强硬。而国民党方面的方针是:“选出之代表应为有效,但其名额可使之合理增加和合法的解决。”后中共出于斗争需要,做出让步,表示不反对参加国民大会,但不能放弃“重新普选国民大会代表”的主张。在这一点上双方还存在商讨余地,但显然双方对对方的立场还很不满意。

5 结果及原因

结果:达成了“双十协定”不久,国民党撕毁协定,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两党正是进入交战状态

原因:国民党政府的破坏和阻挠!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关于和平建国问题的谈判。对中共而言,重庆谈判是一次成果辉煌的谈判。重庆谈判对中共来说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和平发展道路和“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争取了民心,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为后来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8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

在重庆谈判期间,中国共产党努力推动和平的实现,各种宣传材料和宣传言论都直截了当的宣传这个方针,让广大人民了解自己的立场,支持自己的观点,使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深入人心,1945年9月10日,昆明各界人士为庆祝胜利及和平建设新中国的通电中提出:“这个新的时代应该是和平的、民主的、团结的。”在1945年10月10日签订的《双十协定》上,国民党迫于中国共产党的坚持和广大人民舆论的压力,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方针明确的写入了《双十协定》,并以此作为建设新中国的方针。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共产党和平建国道路和“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方针的胜利。

在重庆谈判前,有一些人对当时形势认识不清楚,特别是国统区和一些沦陷区的人民,对共产党了解不多,再加上国民党长期的反共宣传,使一些人对中国共产党存在着误解,甚至采取敌视态度,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抢占地盘,不是真正为了全国的和平。如到达沈阳后的罗荣桓深切感受到,市民“还盲目相信‘中央’政府,见我军服装破旧,枪械不精,举止言谈‘土气’,尽管我军纪律严明,买卖公平,说话和气,也总是敬而远之。”毛泽东不顾自身的危险,毅然选择前往重庆谈判,粉碎了国民党散布的中国共产党不要和平的谣言,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权。毛泽东到达重庆的当晚,《新华日报》就收到了一封由许多人签名写给毛主席的致敬信,信中说:“您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蔑完全粉碎了,这证明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希望谈判成功。”

在重庆谈判期间,尤其在重庆谈判中后期,毛泽东已从谈判的艰巨性中认识到国共再次合作的可能不大,因此除了在谈判桌上与国民党斗争外,还积极主动地结交社会各界的朋友,宣传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争取民心,试图与民主力量联合起来迫使国民党作出让步。当时,在国共两党之间还存在着第三种政治力量,这便是以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为代表的中间派。他们虽然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但是在民主革命中,往往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历史转折关头,“作为中间的势力第三方面,

是国共双方都在争取的对象,因为他们代表着一大批人,谁争取了中间势力,谁就扩大了自己的同盟军”。

此外,重庆谈判推迟了全面内战爆发的时间,使得解放区获得了相当长的一段和平恢复和发展的时间。中共从重庆谈判中后期起已感受到蒋介石对国共合作的“诚意”有限,始终没有也不可能放弃武力进攻中共,为了以斗争求团结,便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在解放区开展了减租、生产和练兵运动,还派十多万军队和彭真、陈云等大批干部进入东北,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而且中共通过让出八个解放区,不仅粉碎了国民党宣传的中共恃其武装向中央要地盘的谣言,更重要的是中共借此集中了兵力。因为这些解放区大多在交通要道上,国民党无论如何要来争抢,中共军队撤出后就避免了内战爆发时这些地区的解放军被国民党军队给各个击破,使人民解放军在军事态势上处于有利地位。这些对后来内战中中共的胜利也是相当重要的。

6历史影响

发生在1945年的中共重庆谈判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事件。时值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从全民族反抗外来侵略者转为战后如何和平建国及处理好各党派各势力各阶层利益重新划分的问题。最后这次谈判在一种表面和谐的情形下圆满结束,但是作为一次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对于1945年后的中国历史进展有着巨大的潜在影响。

从谈判的直接结果来看,重庆谈判并没有达成许多实质性的决议,在许多的关键问题上双方也是持有一种搁置再议的态度,中共与国民党的根本性矛盾没有通过谈判获得解决。可是谈判的影响果真如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微不足道吗?我想不是,这次谈判使局势发生了大幅度的逆转。

抗战结束,拥有美国作为其后援的国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对中共具有不对称优势。作为蒋介石这位国民党领导人来说心理优势是巨大的,即使但是中共在解放区拥有120万的武装部队和220万的民兵,蒋介石对于中共也是不屑一顾。而这次毛泽东的重庆之行彻底击碎了蒋介石原本以为的能够轻而易举击败中共的想法,所以第一蒋介石及国民党的心理优势趋向于瓦解。第二毛泽东的重庆之行给国民党的官僚们带来了许多最新的信息,由于此次谈判事关中国战后的走向,所以得到了许多媒体的关注。而毛泽东适时在媒体上公布相关的信息,也让国民党的官僚们间接地了解了目前的局势,而局势的变化是出乎他们原本意料的,所以对未来的悲观情绪在国民党的内部有所蔓延。第三,在这次的谈判之行中,蒋介石表现出来的反复不定,优柔寡断被中共注意到,透过其表现可以探知蒋介石对于外部势力的干预非常敏感,十分注意美苏的态度以至于在做决定时畏首畏尾,而这一心理特点也使得蒋介石在今后的一系列问题的处理上弊病百出。第四,就在重庆会议中期,蒋介石收拾了云南的军阀龙云,原本的打算是调龙云进入中央工作,由于担心其不服从命令,而派遣杜聿明调用大军包围龙云的府邸武力逼迫其就范。就是这样的一次插曲,确是向外界透露出国民党政府内部派系矛盾的激烈,蒋介石中央军和各个地方军的矛盾愈演愈烈,国民党中央的统治权威遭到破坏,为后来的国共内战埋下了失败的种子。而这一切都给在处于绝对劣势的中共无比的自信。第五,毛泽东准确的判断了局势,不惧危险前往重庆与国民党会谈,展现了中共的为民族为国家着想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同时利用重庆会议的媒体资源,打通了与国际交流的通道,使国际上对于中国的局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获得了一定的国际舆论支持,中共的忍让退守和平为重将1946年爆发的全面内战的责任让国民党承担,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面,为后来的内战胜利奠定基础。

综上来看,重庆谈判的见解影响对于事态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决定作用,更以其思想心理舆论上的影响最为突出。通过这次谈判,中共占据了正义的一方,获得了大众的舆论支持,心理上看到了国民党的外强中干使自己对于未来更加乐观,战略上的适当收缩使人民解放军在抗战后得到了休养,又恰到好处的为战略大反攻做好准备。国民党方面则是优柔寡断,在外部势力面前摇摆不定,内部从在严重的派系斗争,并且经济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人民矛盾激烈,心理上更是对于中共有所畏惧,对前景存在一丝悲观,士气低落。所以,一次表面友善的重庆谈判,其在历史的进展中意义重大,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其的历史地位,重新去省视。

参考文献:1、《失去的机会·战时国共谈判实录》杨奎松

2、《浅析重庆谈判的国际背景》牛军

3、《析国民党发起重庆谈判的动机》周利生

4、《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间国共政争》邓野

5、来自百度

历史11-17课知识点总结

第11课北伐战争 1、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见书52页〈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和旁边的导入框中的对联): (1)时间:1924年5月 (2)地点:广州黄埔。 (3)人物: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4)办学宗旨(目的):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5)办学原因:孙中山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过去革命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这也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北伐战争: (1)北伐目的: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对象:吴佩浮,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4)主战场:湖南、湖北。 (5)经过: ①:湖南、湖北战场: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消灭了吴佩浮主力。 ②:江西战场: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③:福建战场:攻入浙江,上海。 (6)结果:北伐胜利进军(北伐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①建立黄埔军校,创建国民革命军。 ②国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动北伐战争的进行。 ③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英勇善战,冲锋在前。 (8)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在1927年4月,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9)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 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没有掌握对革命的领导权。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南昌起义: (1)背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进行血腥屠杀。 (2)时间:1927年8月1日。 (3)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等。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 (1)背景:“八七“会议后,党中央派毛泽东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2)地点:湘赣边界。 (3)经过: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界爆发,开始攻占县城,损失严重,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 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到达井冈山。 (4)意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3、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井冈山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革命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美苏两强与重庆谈判的关系(下)

中共的妥协、让步和坚持莫斯科要求中共改变对国民党的路线,和国民党合作,在延安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走法国的路”,准备和蒋介石“搭伙”。朱德甚至在会上表示,蒋介石当总统,我们当副总统。这些方面表明,中共在总体上大致接受了莫斯科的意见,在重庆谈判的实际进程中,做了相当大的妥协和让步,但是,中共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法共当年将自己的武装全盘交给了戴高乐政府,中共则坚持保存自己的武装和抗战中取得的解放区,不肯照猫画虎地全盘走法国道路。 中共所作的让步首先体现于9月3日,周恩来、王若飞向国民党方面提交的《谈判要点》11项,其中前两项即为: 确定和平建国方针,以和平、团结、民主为统一的基础,实行三民主义(以民国十三年第 一次代表大会之宣言为准)。 拥护蒋主席之领导地位。 在此后政府代表与中共代表的多次谈话会中,中共代表多次重申上述两点。 9月4日第1次谈话会,周恩来表示:承认“国民党是中国的领导党,本党乃一小党”。王若飞表示:“我党所提建议案,其第一、二两项,即系承认国民党之政权并拥护蒋主席之领导地位。” 9月8日第2次谈话会,周恩来再次表示:“此次建议之精神,在承认国民政府的法统与蒋主席的领导地位。故政治会议,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派参加政府,顺从政府的邀请,我方已为很大的让步。”王若飞也表示:“此次我等来渝,乃正视现实,承认国民政府之法统,与军令政令统一之原则。” 9月11日第4次谈话会,周恩来表示,在未来国民大会召开时,“一致选举蒋先生为大总统,此点毛先生亦已同意”。他说:“吾人批评国 蒋何以邀毛,毛何以应邀? —— —美苏两强与重庆谈判的关系(下) 笕杨天石 036

民党为一事,承认国民党之领导地位,又为一事。我党对于国民党政权之拥护,固十年如一日。” 9月15日第6次谈话会,周恩来表示:“我党对于国民党,已作重大之让步。如承认蒋先生之领导,承认国民党之统治权。国民大会(代表)如不重选,国民党固为第一大党,即令重选,国民党亦能得多数,故国民党之前途,已获保障,决无动摇。” 9月19日第7次谈话会,讨论谈判《公告》,政府代表邵力子 提出,将中共承认“拥护蒋主席 之领导地位”一语删去,但周恩来提出,文字可以斟酌,或改为“在蒋先生领导之下”亦可。 9月21日第8次谈话会,周恩来表示:“今日我党已承认蒋先生之领导地位,已承认国民党为中国之第一大党。就蒋先生之领导地位而言,只有他可以领导各党各派,领导全中国,因为蒋先生不只是国民党之总裁,而且是全国的领袖。” 至10月10日,由周恩来起草,毛泽东修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第一项仍然表述了上述思想:“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澈(彻)底实行三民主义。双方又同认蒋主席所倡导之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及党派平等 合法,为达到和平建国必由之途径。” 在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后的长时期,除抗战期间外,国民党、国民政府、蒋介石,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打倒、推翻的对象。前文已述,抗战刚刚结束,中共在短时期内即表现出向原方针回归的倾向,当时已经公开指责蒋介石为“人民公敌”,是“一个极端残忍和极端阴险的家伙”,而在重庆谈判中,中共反复承诺蒋介石的“领导地位”。有了上述承诺,国共两党在政治上的对立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消融了。这是当时中共所作最大的让步,也是莫斯科影响中共的最大方面。 在是否必须成立联合政府以及国民大会代表是否必须重选等问题上,国共双方谈判代表都是旧相识,谈判桌上 针锋相对,谈判桌下握手言欢,图为周恩来与张群合影 037

第16课 两种命运的决战 导学案

大流乡中学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学案编号:21 授课人:罗爱英授课时间:班级:学生:小组: 课题:两种命运的决战课型:新授课课时:教师复备栏学生笔记栏 【学习目标】 掌握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重点),掌握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标志,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情况,掌握刘邓大军 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军战争开始转入战略反攻。(重难点) 【知识链接】 一、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A.世界形势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帝国主义力量遭到削弱, 而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力量有了新的发展,这为中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对外扩张,妄图统治整个世界。控制中国, 是美国在战后推行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采取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国内形势 (1)国民党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其根本目标就是使战后的中国重新恢复到 战前状态,即坚持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而中共及其领 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存在和发展,成为其主要障碍。 (2)全国人民,包括民主党派要求和平民主的呼声十分强烈,这样,国内阶级矛盾迅 速上升,中国的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及其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中日民族矛盾不 再是支配中国局势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如何发展、如何解决,将决定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学习过程】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自学】认真阅读课本,105 --106页, 【合作】结合材料,总结出:抗战胜利后,各方的态度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 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 穷的损害……——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材料二: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 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美国外交文集》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材料四: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联合政府……领导解放 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答案: A、全国人民: B:美国: C:国民党: D:中共: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谈判的电报:

重庆谈判周考题有答案2016年3.14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经过八年抗战,全国人民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包括民主党派甚至国民党内部均有人反对战争。国民党政府的精锐军队,抗战期间大都退到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要迅速开赴共产党控制区前线还需要有一段时间。权衡利弊之后,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连续三次电邀中共领袖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材料二;“若不速予剿除(共产党),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自必遗害无穷……”——摘自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发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密电材料三: 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乘专机赴重庆。毛泽东在机场向重庆新闻界发表了简短的谈话,指出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 材料四:毛泽东到重庆后,蒋介石作出了以礼相待的姿态,但国民党没作谈判的任何准备,谈判的程序、议案均由共产党方面首先提出,才使谈判筹备工作得以基本完成。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一下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欺骗人民,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2、根据材料二,分析蒋介石对共产党的政策是什么? 对共产党进行军事进攻,以便迅速消灭。 3、根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为什么要去参加和谈呢? 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 4、材料四中国民党没作谈判的任何准备说明了什么?这次谈判没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有人据此认为这次谈判没有任何意义?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说明国民党对谈判没有诚意;国民党会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 不同意,通过这次谈判,戳穿了国民党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中国共产党表达了和平的诚意,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看图回答问题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一模试题带答案(1)

【压轴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一模试题带答案(1) 一、选择题 1.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依据《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没收地主和中农的土地 2.毛泽东曾在《忆重庆谈判》中说“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A.和蒋介石共建新中国B.商讨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C.建立统一战线抗击日寇D.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王 3.纽约《世界日报》评价毛泽东生前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一件甚至数件中国近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反映下图这一大事的诗词是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B.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D.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4.小明在“纪念解放战争胜利70周年”的演讲比赛中,演讲词里面有“歼灭国民党军队55万余人”、“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语句。据此可知,他所讲的是 A.关门打狗、决战东北 B.大军合力战淮海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5.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发展。1948年,中共中央起草了《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要点》,对新解放区的土改政策又作了许多明确的规定,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有了深入的发展,到1948年下半年,解放区大约有1亿农民分得了土地。材料强调了 A.广大农民群众分得了土地 B.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力保障 C.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D.土地改革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1945年8月的一天,蒋介石设晚宴招待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等。蒋介石一身戎装,胸前缀着耀眼的勋章,而毛泽东则一身朴素的中山装,惟一眩目的只是一双新皮鞋。他们缓缓地走向对方,互致问候、紧紧握手。这次会面就是著名的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重庆谈判的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重庆谈判的研究 重庆谈判作为抗战胜利后国内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1978年以来,在关于重庆谈判的史料编撰出版方面已经获得了重大的进展,先后出版了《国共谈判文献资料选辑》[1]、《重庆谈判资料》[2]、《重庆谈判纪实》[3]、《重庆谈判纪实》(增订版)[4]等一系列资料。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重庆谈判纪实》(增订本),该书收集了非常丰富的史料,基本囊括了目前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大部分有关档案、资料。同时,在增订本中还加入了周恩来和王若飞于1945年10月至11月同国民党政府所进行的八次谈判的相关资料,以及约20万字的回忆文章,作者包括共产党高级领导人、国民党谈判代表、民主党派代表、美苏外交官等。可以说,《重庆谈判纪实》(增订本)是迄今为止关于重庆谈判最为全面的资料集。 由于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前后中国诸多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在重庆谈判历史背景的研究方面,学者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传统观点认为,国民党政府举行重庆谈判的目的就是为发动全面内战争取时间。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5]中认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于立即发动全面内战还是有所顾忌。国民党军队完成发动全面内战的军事部属,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因而,蒋介石选择了举行谈判来争取时间。”汪朝光也在《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中国时局的演变》[6]一文中指出:“虽然蒋介石内心更倾向于用武力方式解决共产党的问题,但是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调动需一定时间,以及在抗战刚刚胜利不久,再行发动内战,必将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国民党政府决定举行重庆谈判。”不少学者通过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章百家在《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7]一文中提出:“1945年8月,中苏条约的签订,使得蒋介石看到了采用政治方式解决国共问题的希望。由于发动内战的时机不成熟,蒋介石于是将对中共的策略由最初的军事方式转变为政治和谈的方式。这个策略上的变化,促使了蒋介石发出和谈的邀请。中共方面在最初接到国民党政府的邀请,也颇为意外。但是根据一段时间的分析观察,中共也意识到当时是有和平解决国共问题的可能性,而且当时的局势来看,和谈将更有利于中共一方。”吉珊珊也在《中国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8]中指出:“蒋介石举行重庆谈判是为了向全国以及全世界表明,他们不是内战的发动者,而是和平、统一的倡导者。”董友岚在《抗战胜利后重庆谈判述论》[9]一文中也认为:“国共双方和谈都是有诚意的,都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张小满在《论促成重庆谈判的四个方面》[10]一文中进一步提到:“国共双方实际上都是想通过谈判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国民党政府力争的是和平统一,而中共争取的是和平改革。”这些新观点对于传统观点起了深化和补充的作用。此外,美苏在促成重庆谈判中的影响也成为了近年来一个研究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美苏对于促成重庆谈判起了重要作用。汪朝光在《中华民国史》[11]中提到:“重庆谈判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支持,这是战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说课教案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说课教案 一、教材内容: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二、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抗日战争的胜利,下启全面内战的爆发,对于学生深刻理解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彻底实现党的“七大”的政治路线进行的不懈的斗争和蒋介石与美帝国主义勾结,阴谋发动内战,把中国引向黑暗的事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面全面分析国民党政权崩溃、灭亡,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埋下了伏笔。 1、本章知识点包括: (1)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 (2)重庆谈判 (3)政治协商会议(自学内容)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罪恶阴谋和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飞赴重庆参加谈判的目的。 (2)让学生知道重庆谈判的时间、“双十协定”的内容。 (3)理解中国出现严重内战危机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反内战的方针 3、教学要求: (1)能力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对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和毛泽东为什么毅然飞赴重庆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思想教育要求:讲述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毅然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老一辈革命家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的伟大胸怀。 4、教材的重点、难点: 重点: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严重内战危机的原因,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原因和目的,毛泽东飞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双十协定” 难点: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原因和目的,毛泽东飞赴重庆谈判的目的,重庆谈判的焦点 5、本章教材的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法设计: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采用直观演示法,整体教学法,诱思导学法等教学方法。 四、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学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在整个新课教学中,我以“自学、实践、创新”为主线,对本课教学环节作如下构想和设计。首先是引入新课,我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先展示一副中共七大会场图,熟悉的画面不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针对这个画面我巧妙设问:“找出该图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什么会议,会议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抗战胜利后存在哪两种前途和命运?”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指出:“国民党坚持独裁、反共和内战的反动政策,抗战胜利后,依靠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加紧准备反革命内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彻底实现党的七大的政治路线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首先就是在谈判桌上的斗争。”这样既达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党的认识的效果,又自然导入了本课主题。关于正文的学习,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采用整体教学法,引导学生带着“导学目标”中的问题自读本课,让学生结合书中图文,自读自悟,自主发展,学生自读完毕,找出本课

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 摘要: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在1945年进行的一次和平谈判。这次谈判是在多种复杂因素下促成的。虽然 国共双方显然都不指望一次谈判就能得到什么实质结果,但在美苏压力以及国内人民期盼和平的呼声中,双方还是在重庆会面了。虽然历史证明,重庆谈判实际上并未取得什么结果,但作为抗战结束后中国两大势力举行的一次和平谈判,我们还是要充分肯定它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内背景,国际背景,国共双方参加谈判的用意,谈判中的争议,结果及原因,历史影响 1国内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由于当时首都南京受到日军部队的严重威胁,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以重庆为战时首都,1939年又改重庆为直辖市,并于1940年定为“陪都”。1942年1月21日,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部在重庆成立,负责指挥中国、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国的同盟军作战。抗日战争期间,英、美、法等数十个国家在重庆设有大使馆或外事机构,而且还建立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各种国际性组织和中外文化协会,这使得重庆在当时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城市。 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压在中国头上的百年外侮也消除了,但旷日持久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的贫民失去生命或者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大片的土地因为侵占掠夺及封闭而荒芜,数以千亿计的公有私有财产被破坏,各个阶级百废待兴,无论是平民还是军人都遭受了巨大的牺牲,所有人都不愿意继续看到战争的发生。中国人民期待着凭借着自己努力取得的政权去建设新中国,重建家园,建立联合政府,实现近代化,而这也是当时中国人民最迫切也是最美好的愿望。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妄图霸占抗战胜利的果实,维持其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使中国继续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国民政府当局想利用“和平谈判”为幌子,背后积极进行军事部署,发动内战,与此同时蒋介石连续三次致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同商讨国家大计”,以此来争取有利的舆论,从而达到掩人耳目的目的,而蒋介石也相当然地以为毛泽东不敢来重庆进行和谈。 从早期国共合作破裂之后,部分共产党党员及拥护共产党的人民群众受到国民党的打击,于是,从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活动,其领导的工农红军与国民政府革民军进行了长期的作战。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后的西安事变,两党宣布停战并联合抗日。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双方针对避免内战和重组政府及改制部队等举行了这次谈判。 当时共产党拥有人民军队约一百万,而国民党处心积虑地要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而中国共产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深刻认识到人民军队的重要性,在和谈中也准备了一些让步。而抗日战争后,共产党也拥有了一些受到人民拥护的解放区和民选政府,但国民党同样拒绝解放区的存在,这也与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利益相违背。当时中共提出联合政府口号,打出的是一面民主政治的旗帜,蒋在经过长时间思考之后,决定打出另一面民主旗帜与之抗衡,此即提前召开国民大会,制颁宪法,将训政变为宪政,从而以宪政的名义抵制联合政府。 2国际背景 这一历史大事件并不只是由中国内部的情形造成的,更是在当时国际方面美苏双方的强大作用力下产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单元教学目标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历经清王朝晚期和中华民国时期。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奋斗的历史。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能说出列强对我们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英俄和阿 古柏侵略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的概况 2.能分析《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条约给中国带来 的影响 3.会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的反抗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屡次被侵 略的原因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1.能说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能分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其失败的原因, 四次运动给我们哪些启示 3.会比较分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和区别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能说出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红军建军与长

征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历史意义 2.会比较分析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性质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的必然 性 3.会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红军建军与长征 中分析其内在的联系,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能说出抗日战争的爆发、八年抗战、日军的暴行、抗战的胜利和 中共七大有关概况 2.能归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背景、条件、过程以及作用 3.会比较分析国共两次合作异同(背景、任务、作用)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1.能说出重庆谈判、内战爆发、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的主要内容 2.能分析重庆谈判时国共两党的政治立场,分析蒋介石真实意图 3.会归纳决战中国民党节节失利根本原因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1.能说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具体事例,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概 况,以及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2.能分析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3.会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以及其局限性 第七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的进步 1.能说出近代科技、教育和文化的具体表现(詹天佑、京师大学堂、 魏源、聂耳等)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的签订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蒋介石虽然打内战的决心已定,但他要放手发动全面内战还有许多困难,特别是他的精锐主力仍远在西南、西北地区,运送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需要时间。 为了调兵遣将,争取时间,部署内战,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毛泽东速到重庆“共定大计”。蒋介石并不是真的想通过谈判来实现国内和平。他的如意算盘是想利用这一着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如果毛泽东拒绝到重庆谈判,就给共产党安上拒绝谈判、蓄意内战的罪名,把战争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使他自己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而蒋介石估计毛泽东是不敢冒险来重庆的。另一个是,利用谈判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8月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的问题。8月25日,中央政治局鉴于形势的发展,紧急决定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为代表,立即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同日,中共中央根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26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 8月28日上午11时许,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乘飞机离开延安,下午3时许,到达重庆。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到机场迎接的有蒋介石的代表周至柔,以及重庆各界知名人士邵力子、张澜、沈钧儒、左舜生、章伯钧、陈铭枢、黄炎培、郭沫若等。《大公报》记者在报道中这样写道:“几百个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毛泽东在机场向记者发表书面谈话:“现在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 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这一行动,向国内外宣告:中国共产党是真诚地谋求和平的,是真正地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毛泽东等到达重庆,受到各阶层民众的热烈欢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毛泽东亲临重庆的行动是“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抗战胜利后,“我们再能做到和平、民主与团结,这岂不是国家喜上加喜的大喜事”!《新华日报》发表四位读者来信说:“毛泽东先生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 重庆谈判是一场复杂而异常艰苦的斗争。由于国民党对这次谈判并没有诚意,也没有估计到毛泽东真的会来到重庆,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准备好谈判方案,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方面

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 重庆谈判,指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在中国重庆举行的,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当时最大的反对派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次谈判。这次谈判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序曲,虽然它本身并未解决具体的实质问题,但国共双方达成了用政治协商的手段解决争端的初步意向,为后来几个月政协会议的召开制造了必要的和平气氛。 虽然该谈判其间国共最高领导人会晤,但主要工作由政府代表王世杰和中共代表周恩来完成,其最高领导人并未参加具体谈判;重庆谈判仅为第二次国共内战前双方谈判的开端而非全部;此后国共谈判逐渐转入具体问题,并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较量。直到1947年3月,内战前的国共谈判才以失败告终。 此次谈判是以国民政府与中共的方式进行的。后来政治协商会议时,国共两党以党派对等方式进行。 目录 ? 1 谈判背景 ? 2 大致过程 ? 3 谈判结果 ? 4 后续活动 o 4.1 1月停战令 o 4.2 政协会议 ? 5 评价争议 ? 6 注释 谈判背景 主条目:1945年国共冲突和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1927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翻蒋介石领导下的国民政府,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与政府军国民革命军长期进行战争,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双方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45年日本宣告投降以后,双方为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冲突,争取和平建立新政府而举行了这次谈判。 大致过程 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三次电邀中国共产

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抗日战争期间因为首都南京被日军占领,国民政府迁重庆,称“陪都”),中国共产党方面于23日决定由毛泽东率团前往参加谈判。 8月28日,中国共产党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人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中共中央驻地延安乘专机赴重庆,重庆谈判开始。国民政府代表王世杰、张群、张治中、邵力子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王若飞举行多日会谈,达成了多项共识。 重庆会谈期间,蒋中正和毛泽东仅以主客身份相礼待,双方并未参加实质性会谈;具体谈判在周恩来和王世杰之间进行,但毛泽东在重庆短暂居住为国共谈判创造了友好的气氛。 中共的官方史料往往对毛泽东赴渝声称“国民党对这次谈判并没有真正的诚意,而且也没有估计到毛泽东等真会这样快地应邀来重庆,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准备好谈判方案。为了便于谈判进行,使谈判能取得具体的成果,只好由中国共产党方面提出意见”。实际上,八月二十四日,中共电报重庆,称只由“周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而毛泽东“亦准备随即赴渝”,即周恩来先去重庆,而毛泽东则籍故推迟。即使按此电报只由周恩来赴重庆,国府也不可能毫无准备。随后第二天八月二十五日毛泽东突然发电报给重庆改口宣布毛泽东将与周恩来,王若飞同机赴重庆。至于政府方面为何没有提出方案,邵力子在后来的政协会议第三次会谈中说道:“为什么政府方面不自动先提方案呢?这有很重要的理由。在抗战胜利以后,蒋主席邀请毛泽东先生的电报,已将政府的希望充分说明,我们只希望听取中共的意见,倘若政府先提具体方案,也许使中共方面认为政府已有一种定见,而有碍会谈的进行。中共最初提出十一点意见,政府即就所提的各条逐一答复,会谈纪要发表,条目上虽稍有变更,大体是以中共最初所提的十一项为根据。从这一点,更可以看出政府始终培养和谐空气,寻求问题解决的诚意”。 10月10日,会谈双方签署协议《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由于签署日期为10月10日,又称为《双十协定》。 10月11日,毛泽东在张治中的陪同下回延安,周恩来、王若飞留在重庆继续与国民政府方面磋商。

谈判学

1、谈判——谈判是人们出于某种社交需求,彼此阐述自我意愿,协调相互关系,为取得一致,达到各自目的所进行的语言交流活动, 2、谈判学---谈判学是介绍谈判活动的基本常识、揭示谈判活动的一般规律、探讨谈判策略技巧的应用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 3、政治谈判——是政府、政党、社会团体之间就内政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未确定各自利益、改善相互关系、协调行为尺度而进行的谈判 4、谈判战略——是基于谈判者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实现谈判目标的基本指导思想或方针。 5.谈判者的自制力——是谈判者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克服心理障碍的能力。 6.谈判开局策略——谈判者谋求谈判开局中有利地位和实现对谈判开局的控制采取的行动方式或手段 7.谈判主体——是指谈判过程中代表某种立场或观点的参与者。 8.谈判技巧——是指谈判过程中的实施方针使用方法时表现出来的技能。 9.经济贸易谈判——指人们为了寻求和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目标,相互明确权利和义务而进行的谈判。 10.体态语言——是以体态与意义相结合,以表现与观察为传播方式的语言符号。 11.科技谈判——是指当事人就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或服务等问题确立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而进行的谈判。 12.军事谈判——是军事组织之间就宣战、停战以及协调武装冲突中的各方关系、**武装力量等问题而进行的谈判。 13.政治谈判——是政府、政党、社会团体之间就内政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为确定各自利益、改善相互关系、协 调行为尺度而进行的谈判。 14.谋略--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设计、制定或者采用的计谋。 15.谈判谋略--是为了实现谈判的决策目标由动机体系中的主导动机推动思维而形成的智慧结晶。 16.谈判实践--是人们出于某种**,需求,彼此阐述自我意愿,协助相互关系,为取得一致,达到各自目的所进行 的语言交流活动。 17.谈判人员的素质--是指谈判人员在道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气质性格等方面应该具备的职业特点的总 和。 18.道德修养--是指人们通过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方面所达到的境界 19.决策能力--是人们针对某个特定问题,从若干种有关未来事件的设想或解决方案中所做出的一张选择的能力。 20.谈判的基本原则--是指谈判活动具有规范,指导和制约作用的指导思想或准则 1.简述电话谈判的优缺点。 电话谈判的优点是由于受时间的**。可以促使对方明确、迅速表示态度;不会因为彼此的地位差异,而影响或减少影响交谈效果;可以根据霜要控制对方讲话的时间,有时可以让对方尽量多发言,有时可以**对方发言;尤其是对付那些不好打交道的对手比较方便。 电话谈判的缺点是受时间的**,如果事先没有充分淮备,不可能对对方或自己的意见进行充分的考虑;来不及查阅有关资料,计算有关数据;受场合和条件的制约.容易受到干扰,不能全神贯注地思考和仔细认真地倾听;容易误解对方的本意或忘记应该交谈的有关内容;临时采取的极端态度不一定稳妥。

发生在重庆谈判期间的上党战役(连载)

发生在重庆谈判期间的上党战役(连载) 六 正在前线指挥部队杀敌的陈赓,听骑兵侦察员报告,说彭毓斌已向北逃跑了。他赶紧叫来三八六旅旅长刘忠和二十团团长楚大明,向他们介绍道:“要全歼逃敌,我们必须先敌到达土落村。” 土落村位于漳河西岸,距?亭镇五六十里,村子不大,地理位置很重要。这二十团团长楚大明以作战勇猛而著称。抗战期间,八路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还是相互支持的抗日友军,在阎锡山反共跟八路军搞摩擦时,楚大明打起吃摩擦饭的阎军那也是狠狠地打。所以当时阎锡山部队里跟楚大明交过手的军官都很了解楚大明的脾气和战斗风格,曾流传“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楚团戳一下”这样的口头禅。现在陈赓就让曾令阎军胆寒的楚大明这把尖刀“戳过去”。 10月4日下午,楚大明率领第二十团下了老爷岭,沿着白晋公路西侧的山间小路向北疾进。秋雨乍停,道路泥泞,连夜行军,人不歇脚,马不停蹄,几乎一路小跑,和公路上逃跑的敌人竞赛,看谁能跑在前头。忽然,面前出现了一条河,没有桥,水流很急,山地的深秋之夜又非常冷,楚大明“扑通”一声首先跳进水中涉过了河。大家看到团长这么干,

还有什么说的?都“扑通”“扑通”跳到齐胸口深的水中,跟着团长徒涉过河。然后又跑了3个多小时,赶了40多里山路,当夜10点多钟,终于超过了敌人,来到土落村。这一带是太岳老区根据地,当地干群有不少人认得楚大明。楚大明从老乡口中得知,已经有一百多敌人骑马渡过漳河,向沁县县城跑去。为了不使后面的敌人再跑过去,楚大明立即命令二、三营占领土落村制高点截断公路,组织防御;命令第一营北渡漳河,构筑工事,控制北岸高地,进行堵击。楚大明刚部署完毕,敌人的尖兵部队就到了眼前。首先是由伪军改编的省防军,戴着钢盔,端着上了刺刀的日本步枪冲上来。夺路而逃的敌军连续两次被楚大明的第二十团击退,第一营毙敌600余人,尸体堆积把河水都堵了起来,清清的漳河变成了血水河。经一番激战,终于堵住了敌军逃路。但一营苟营长在指挥战斗时腹部中弹而英勇牺牲。这时,第七七二团、第二十五团和士敏县的独立团陆续赶到,纷纷进入阵地,构成了真正的大“口袋”。 第二天,东方刚刚泛白,彭毓斌率领大队人马来了,一下子就钻进入了阵赓所预设的“口袋”,几个团的迫击炮、机枪、步枪一齐发射,敌人顿时大乱,特别是走在前面的机关、后勤人员胡窜乱跑,相互践踏,死伤遍地。彭毓斌立即调整兵力,拉上一个师,集中20多门山炮,对着太岳纵队楚大明团的阵地猛轰,掩护步兵反复冲锋,妄图杀开一条逃生的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标要求+单元概述+单元试题)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内部精品(课标要求+单元概述+单元试题) 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标要求】 1.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3.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单元概述】 人民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 从内容上讲:第一,通过重庆谈判,揭示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局势,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专制独裁的本质,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巨大努力;第二,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过程,以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典型事件,一南一北,相互呼应;第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例,其胜利的原因既有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及时、果断和战争指挥艺术的娴熟灵活等因素,也与解放区和国统区人民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应从多重角度来了解和探讨这些因素及其作用。 【知识结构】

【单元知识网络】

【典例分析】 1.【2007河北】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 ① 广大人民的支持 ② 国民政府的腐败 ③ 正确战略战术的运用 ④ 解放区在军事、经济上的优势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判断②④两项是否符合题意。“国民政府的腐败”属于胜利的客观原因,而解放区在进入战略反攻之前在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处于劣势。答案C 。 2.【2007河南省】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一组历史事件直接有关( ) ①《马关条约》的签订 ②戊戌变法的失败 ③中国的抗战胜利 ④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解析】围绕“台湾问题”进行考查的角度和呈现方式很多,把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离与聚的重大事件串连起来进行考查,是较新颖的一种。《马关条约》签订,台湾离大陆而去,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放统一战线,取得抗战胜利,台湾又回到祖国怀胞;由于蒋介石发动内战,导致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经过解放战争,蒋家王朝败退大陆,据守台湾,导致台湾又一次与大陆分离。答案C 。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选出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 1.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 赢得备战时间并欺骗人民 B. 建立联合政府 C. 实现国内和平 D. 实现民主政治 2. 曾经到西安调停,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后来又陪同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是( ) A. 周恩来 B. 陈毅 C. 彭德怀 D. 朱德 3.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方向为大别山地区,主要由于( )

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

经贸实践 我国居民个人理财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岳佳凝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对于理财的需求越来越多。本文针对我国居民个人理财现状,对比国内外发展概况,陈述我国在个人理财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制约因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居民;个人理财;风险管理 一、我国居民个人理财的内涵及特点 (一)个人理财的内涵 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的生活,满足生活的需要,必须依据的基本财务状况。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关于个人理财的定义,业界有不同的定义。个人理财是实现了个人目标和人生理想,安排,实施和管理的总体协调财务计划的过程中的所有环节。 (二)个人理财的特点 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包括财富,财富保障和安排的积累。个人理财应遵循的规则,是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个人理财具有平衡现在和未来的收入,改善生活水平,规避风险,灾害的作用。 二、我国居民个人理财现状 (一)个人理财的需求量增加 在中国个人金融服务于一体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个人金融业务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积极因素。2006年麦肯锡的调查显示,1995年至2005年里,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每年的业务增长率达到18%,未来金融市场的增长率将在年均增长率为10%到20%的跨越式发展。个人理财前景非常广阔,需求旺盛,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居民个人财富的增长,金融市场和监管体系的改革在我们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强劲推动下,为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在市场上的发展空间所带来机遇和挑战。 (二)居民个人理财的需求动机多元化 由于居民风险偏好,收入和资产等不同的人生阶段,居民的金融需求,积极性也将发生变化。需求主体分为: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每一组不同的收入,风险偏好是不同的,目标追求是不一样的,所以需要不同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机构以提供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金融需求。 (三)居民个人理财市场活跃 在商业银行之后,保险公司,证券,信托,基金公司相继成立了金融中心来推广金融产品。不少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角色,积极兴办金融工作室。同时,该基金在近几年的发展中令人瞩目。 三、我国居民个人理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居民个人理财自身层面 财务管理理念尚不成熟。目前,大多数居民的投资理念保守,住宅投资还是首选方式。居民将钱存在银行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单一的个人理财产品,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而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其次,居民缺乏金融投资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熟悉金融产品,不理解金融市场,忽略自己的特定需求。我国缺乏充分认识风险防范机制的居民,居民往往只是看中高收益,忽视高风险,最终导致个人财产损失惨重。 (二)金融服务机构层面 1、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发展。 2、市场不完善阻碍业务的发展。 3、金融机构软硬件建设与个人理财的需求存在差距(三)政府层面 个人理财市场体系不健全。首先,金融市场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奠定了个人理财的潜在风险。盲目竞争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健全,不必要的个人金融风险,并且对财务管理有很大的影响,难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普通百姓的利益。 四、我国居民个人理财主要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居民个人理财自身层面 1、培养个人理财的现代意识。从近几年的数据显示,个人储蓄存款的居民呈现逐年增加逐年的趋势。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各种理财产品,在许多人看来一夜之间很多人一起理财。不过,这并不代表,你买了产品就是学会理财。我们处于起步阶段的个人理财,有钱的人表现了个人理财强烈的现实需求。因此,建立财务管理意识,不断总结经验在生活中,通过财务规划有一个高品质和自由的生活。 2、按照不同人生阶段选择理财方案。个人理财非正式指向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不同的家庭财务目标,要根据具体的家庭财务状况和未来的变化,制定和实施家庭理财的具体方案,实现人生的目标是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家庭。财务目标生命阶段,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练习,也是人生的财务规划可能不是一个“理论”,毕竟有目标才有动力。一般情况下,个人理财的过程中必须熟悉资产负债表,什么是未来收入的预测,确定您的财务目标,无论是消费或投资计划提前,并准备预算,合理安排消费和投资的比例,不盲目消费,完全投入。 3、建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机制。(1)识别和评估风险。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风险。从居民的角度来资助这是不可能不承担风险,因此要获得回报风险便难以获得风险报酬。其次实现低风险,高回报的个人理财涉及到财务管理,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背景知识的财务目标。(2)防范与化解风险的具体方法。①风险规避。②控制风险。 (二)金融服务机构层面 1、增加理财产品,提高服务水准。 2、从战略的高度科学、合理定位。 3、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4、加强组织架构整合。 5、创新激励机制。 6、培养正确的理财观念。 7、谨慎选择客户。 8、培养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 9、妥善处理客户投诉,减少投诉事件的发生 (三)政府层面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政策和制度,当局应积极规范个人理财市场。完善个人理财市场的管理政策和制度,培育良好的金融环境。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法律环境,更好的服务,为个人理财市场的主体规定。加强相关有效监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众多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有效监管,鼓励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广大金融需求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春晓;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性质与风险控制分析 [D];中国政法大学;2011. [2]王栋;工行BDJ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西北大 学;2010. [3]陈兵;中国个人理财业发展的回顾与前瞻[J];上海理工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4]陈杨;新形势下对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1. (岳佳凝:集美大学财经学院。) 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