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引言

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

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

第二章人

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

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境中,都能利用这个语言习得机制学会所在环境的语言。这种观点与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所以有较强的解释力。

2、什么是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18-19

3、什么是一语习得的社会互动模型,提出者是?20-21

4、什么是文化适应模型?如何评价?24-25

5、什么是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另一个是social distance,在文化适应模式节)26 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是与social distance相关的一个概念。Social distance通常指人们在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别,而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则指学习者内部因素的差别(比如对讲所学语言的人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态度,对讲这种语言的人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态度等)。Acton研究了perceived social distance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态度介于两种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学生,学习成绩最理想。

6、文化适应分哪几个阶段?29-30

7、什么是言语适应模型?是谁提出来的?30-31

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同,双方采用对方的说话特点以相互靠拢。

8、什么是foreigner talk?31

当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交谈时,所采用的简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可能会不符合语法规范。

9、人们一般认为学习者影响其学习效果,但Hermann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提出的Hermann’s Resultative Hypothesis指什么?32

一般认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以及讲该语言的社会的态度会影响他学习该语言成功与否,但Hermann提出了另一个看法,称之为Hermann’s resultative hypothesis,认为可能恰好相反,学习者如果学习成功,就能促进他对该语言和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正面态度,如果学习失败或者不太成功,他的态度会是消极的。

10、什么是语言规划?32

11、人们一般把英语分为哪几个环?34-35

我们一般把英语分为三个环,即inner circle,outer circle和expanding circle。属于Inner circle 的国家,英语作为主要使用的语言有长期的传统,如新西兰,英国,美国。属于outer circle 的国家大部分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殖民前,英语在该国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语言,但是后来英语成为了用于商业、教育和政府机关的重要语言,如Nigera,津巴布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属于Expanding circle的是为了和其他国家进行商业、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学的国家。

12、有人认为双语教育是学好外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你如何看待双语教育?38-41

第三章语言

1、你认为语言有难易的区别吗?

2、学习外语时,母语会影响外语的学习,表现在哪些方面?45

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在某些方面一致,母语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这就是正迁移,当母语和第二语言有一定的差异容易混淆时,学习者容易把母语的表达方式转移到第二语言上而出现错误,这就是负迁移。

3、什么是对比分析?46

4、二语习得中区分erros与mistakes,两者有什么区别?48-49

5、什么叫interlanguage?什么叫intraference?51

interlanguage(中介语)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处的某种状态,它处于母语与目标语这两个端点之间,即对目标语言所知甚少到几乎完全掌握目标语言这个区间,它反映了学习者所处的语言水平。

6、我们可以正面来看待errors,我们用creative construction这个术语来描述这个角度,简单说明这个术语。54

errors是学习在学习外语过程中犯的错误,我们可以正面看待这种错误,即学习者在尝试运用它所学的语言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犯错,它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进步的表现。术语creative construction反映了看待错误的积极角度。

7、学习者的avoidance现象是指什么?57

8、人们对于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有哪些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67 目前人们对于UG(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有三种观点:(1)UG plays no role in SLA (at least after puberty). (2) UG plays the same role in SLA as it does in L1 acquisition. (3) UG plays a partial role in SLA.

我支持第三种观点,即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起部分作用。理由如下:(1)一语和二语都是语言,如果UG可以解释一语习得,那么它也应该对二语习得有一定的解释力。(2)如果关键期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它应该既适用于一语也适用于二语,而关键期假设与UG在某种意义上是一致的。

第四章注意

1、学习外语,我们要留意相关或有意义的信息,忽略不相关或无用的信息,这对于我们学习外有什么启示?72

2、在McLaughlin的注意与信息处理模型中,学习是如何分类的?80图

3、什么是transactional language?什么是interactional language?87

第五章认知

1、什么是schemata(图示)?92

心理学上的一个术语,指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不是照相,不是感官的精确复制,而是像画肖像,人们往往带着预有的观念或模式来理解事物,这就是图示。

2、我们将认知分为三个层次,即process, style, strategy,解释这几个概念,并说明其特点。

94

process指人们在学习中运用的一般性认知能力,特点是普遍存在,广泛性。

Style是个体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运用的学习方式,特点是与文化和个体有关。

Strategy是学习者解决特定的学习问题时所采用的步骤,特点是与特点的情境相关。

3、我们可以将记忆分为三种类型,即declarative memory, procedural memory, episodic memory,请说明它们的含义。99

记忆可以分为declarative memory(陈述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过程性记忆),episodic memory(情节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最常见的一类,它涉及的是who,what,why,when,当我们说记忆力不好时,通常就是指它,像概念的定义、日期、名字、电话号码、邮箱地址等都是陈述性记忆的对象。过程性记忆是指记住how(如何,怎样)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比如驾驶汽车换档时如何使用离合器,用手指敲键盘所涉及的系列动作,自由游时腿如何拍打等。情节记忆指对某个情境的印象,比如过去发生的事,比如你的小孩迈出第一步时的地点、时间、当时你站在哪等。

4、什么是short-term memory? 什么是long-term memory?100

5、在外语学习中,有的人倾向于分析句子结构,即所谓的分析型学习者,有的人倾向于将所学语言知识当作一个整体来记忆,即主要利用记忆的学习者,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你学习外语有什么特点?103最后一段

我认为,对同一个学习者而言,可能同时具有这两种不同的学习特点,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中一个特点表现得更明显。比如,初学外语的时候,有的学习者侧重记忆,不怎么分析,但有的学生比较爱分析,总是问为什么,这个阶段,学习者的差别较明显。学习到一定程度后,较多依赖记忆的学习者可能会开始分析,而较多分析的学习者也开始整体记忆语言现象。所以这两种学习特点不是绝然分开的,应该动态地看待。

6、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学习者语言输出的质量?(109,fluncey流畅性, complexity 复杂性, accuracy准确性)

7、有人认为在学习外语上,小孩比成人更优秀,有人认为恰好相反,你怎么看这种现象?111

二语习得领域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一般认为小孩在语言学习上比成人强,但也有少数研究者认为恰好相反,认为成人才更有优势。我个人认为小孩更有优势。理由如下:(1)据观察到的事实,小孩学习外语成功的比成人多。(2)短期看来,可能小孩的表现不如大人,但长期来看,小孩的表现似乎更好一些。(3)如果关键期假设成立的话,小孩就有了优势。8、什么是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113

关键期假设认为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语言的最佳时间窗口,这个时间窗口通常持续到期春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窗口,学习第二语言就会很费力而且不容易成功。

第六章情感

1、Resultative Hypothesis认为成功的外语学习经历会促进以后的语言学习,你怎么看?125

2、现在人们一般认为,anxiety(焦虑)不只是有负作用,你认为anxiety在外语学习中起什么样的作用?131

现在人们认为anxiety(焦虑)不是只有负面作用。焦虑对外语学习的作用到底是怎样的,目前的研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有人研究了焦虑与avoidance(避免策略)之间的关系,发现facilitating类型的学习者一定程度上没有使用避免策略,这说明焦虑会影响到多大程度上使用避免策略。有人研究了篮球运动员的焦虑类型与赛场表现的关系,他们画出了不同焦虑类型的运动员的表现与不同紧张程度的比赛时段的关系图。关于篮球运动员的研究,也可以适用于语言学习者。从上述研究中,我认为学习者处于中等焦虑比较好,过高容易紧张而产生疲劳,过低则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效率不够高。

3、empathy在外语学习中有什么作用?132

empathy(移情)对外语学习的作用主要有两点:(1)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来看,老师的外语水平一般比学生高,老师对外语学习有较深的体会,熟悉外语学习的过程,因此他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学生学习。(2)从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来看,empathy(移情)是文化适应模型的一个阶段,它是该模型的最后一个阶段,该模型解释说明了学习外语的过程,该模型将外语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a period of stereotypes and excitement,(2)a period of shallow comprehension and culture shock,(3)a period of deeper comprehension and anomie,(4)a period of empathy and permanent adjustment.

论述: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你学习外语是否有帮助?在哪些方面有指导作用?请从某个知识点或外语学习的现象加以论述。

(完整)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也叫“二语习得" 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 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 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 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第二语言 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 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 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

二语习得期末复习大纲

第一讲 1、什么是第一语言、母语、本族语?P2 第一语言是最先习得的语言(未必是你的母语) 母语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 第二语言在第一语言之后的语言,范围很广。 外语是外国语言(与母语相对) (下意识)(有意识) 相同点: 1、都是为了获得语言的交际能力。 2、都是有意义的创造性过程。 3、会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差异: 1、主体儿童←→成人 2、动机生存←→动机各异 3、起点 4、环境自然的语言环境,不受时间限制←→课堂 5、方式直接将语音与实物实景联系在一起←→常常通过母语来联结语音与概念 6、教育者亲属输入←→教师 7、过程儿童习得母语从不自觉到自觉←→成人习得二语从自觉到不自觉 8、文化儿童沉浸在和母语息息相关的文化中←→成人往往未沉浸在相应的文化中 第二讲 1、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有哪些? 动机、态度、性别、年龄、母语背景、外语背景、社会环境、性格特征、焦虑、文化 2、性别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如何? 有关系, 但性别不是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这种语言能力的发展差异,可从两方面找原因: 1、生理学角度 在青春期之前,女性大脑左半球发育比男性快;青春期之后两者逐渐接近。 2、性格差别 男:开朗好动; 女:温柔喜静,在需要较多记忆的二语学习中更胜一筹。 3、年龄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如何? 有关系, 但年龄不是二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关键期 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Eric Lenneberg 认为关键期到12岁。他认为人的大脑从两岁开始侧化(lateralization),在侧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大脑完成侧化后,语言学习主要由左边大脑负责。人脑侧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好。因此,语言学习最好在大脑完成侧化之前。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要点——汉语国际教育

第二语言教学复习要点 绪论 名词解释: 语言教学:泛指一切语言的教学,包括本族语(母语)和非本族语。 第二语言教学:非本族语教学P5 第一语言:幼儿习得语言 第二语言:本族语掌握之后习得语言P10 方言:如我国汉语方言,,具有地域性 社会方言:社会不同结成使用的语言变体 标准语:如我国的汉语普通话 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6个wh who what where why when how P7 (在教学环节方面,第二语言教学四大环节:总体设计,教材编写或选用,课堂教学;成绩测试应用语言学的分界线(60年代):

第一章 交际能力:潜意识下的对语言的运用,必须建立在十分熟悉的基础之上,比如母语。近些年的研究也向语言运用技巧(不仅是听说读写,还包括一些交际策略)发展。p15 P15 语言功能: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作用,职能。 1、奥斯汀:语言行为理论:强调作用的过程 2、哈里迪:强调作用的结果 P16话语分析(美国哈里斯):对话语的功能分析 1、话语语法分析 2、话语语义分析 3、话语交际分析(如何引起注意、开始谈话、进行谈话、结束谈话) 话语分析打破了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句本位“的框架,跳出了话语即句子的思维模式,注重句际关系,超句子关系,强调语境。 P19语体:为特殊目的服务的语言变体。其不同于社会方言,而取决于不同语境,例如话题、听众、场合等。

P20非言语交际:人与人之间用非言语因素息传递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体势语。 1、动态无声 2、静止无声 3、有声:如音调和节奏的变化 第二章 第一代应用语言学重在教 第二代语言学认为学是基础,以教为辅。 P24学习: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和行为变化的过程,人类学习是一种来自经验的在知识上或行为相对持久的过程。 习得:是小孩子不自觉的自然掌握母语的过程和方法,它是一种特殊的过程。 区别:习得不注重语言形式,注重意义,过程由不自觉到自觉;二学习一般是在学校环境中有意识的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方式,他注重语言形式,过程有自觉到不自觉。 区别的意义:探索母语习得的规律和方法,一次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借鉴,改进第二语言教学。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对比: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来的。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偏误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了解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使第二语言教学更有针对性。 9、语言变异:指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学习者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目的语中一种形式表达的意义和功能。 10、文化适应:Brown (1980a)“文化适应”是指学习者逐渐适应新文化的过程。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文化适应就是指对目的语文化及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Shumann 认为学习者学习一种语言与他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文化适应被看作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 11、可理解的语言输入:Krashen(1982)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示。(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 二、简答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是以什么为标志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标志性文章: Corder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 Selinker (1972)“Inter-language”。 2、目前学术界围绕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存在着哪些主要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复习纲要附参考答案

《第二语习得理论》复习纲要 第一章引言 1、二语习得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 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对象一般是群体,研究结论也是对某个群体而言。但作为二语教学的老师,他更加关注一个个的个体,他关心的是如何让每一个学生很好的掌握第二语言。这种情况下,二语习得研究者得到的结论,很可能对进行教学的老师的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因此,二语习得研究者有必要加强对个体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群体。 2、你认为什么是学外语的最好方式?9 第二章人 1、什么是一语习得的行为主义模型?提出者是?16-17 一语习得的天生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天生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语言习得的机制,小孩出生后在任何一个语言环

二语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态度影响学习过程,言语适应模型认为人们之间的交谈包含三个不同的过程,即交谈双方保持他们各自的说话方式,让各自的说话方式与对方显得越发不同,双方采用对方的说话特点以相互靠拢。 8、什么是foreigner talk?31 当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交谈时,所采用的简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可能会不符合语法规范。 9、人们一般认为学习者影响其学习效果,但Hermann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提出的Hermann’s Resultative Hypothesis指什么? 32 一般认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以及讲该语言的社会的态度会影响他学习该语言成功与否,但Hermann提出了另一个看法,称之为Hermann’s resultative hypothesis,认为可能恰好相反,学习者如果学习成功,就能促进他对该语言和讲这种语言的社会的正面态度,如果学习失败或者不太成功,他的态度会是消极的。 10、什么是语言规划?32 11、人们一般把英语分为哪几个环?34-35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sition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1.Defini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t refers to a systematic study of how one person acquires a second language subsequent to his native language. Acquisition习得: 无意识地学会 Learning学习:通过系统学习语法规律等学会 2.Interlanguage 中介语 Selinker (1972) coined the term “interlanguage” to refer to the systematic knowledge of an L2 which is independent of both these learners’ L1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term has come to be used with different but related meanings: (1) to refer to the series of interlocking systems which characterize acquisition. (2) to refer to the system that is observed at a single stage of development. (“interlanguage”), and (3) to refer to particular L1/L2 combination (for example,L1 French/ L2 English v. L1 Japanese/L2 English). Other terms that refer to the same basic idea are “approximative system” and “transitional competence”. 定义: 中介语:中介语理论假设第二语言学习者有一个自行创造的独特的语言系统,介乎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并随学习的进展逐渐向目的语靠拢。因为游离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中介语自然包含许多错误。 E.g. I lost my road. I lost my way. 特征: Fossilization(石化现象):It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that incorrect linguistic features become a permanent part of the way a person speaks or writes a language. 石化现象是中介语的重要特征 E.g. All students are not here.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这里 None of the student is here.所有的学生都不在这里 Fossilization Selinker (1972) noted that most L2 learners fail to reach target-language competence. That is, they stop learning while their internalized rule system contains rule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arget system. This is referred to as “fossilization”. It reflects the operation of various internal processes. 一、Concept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1.Objectives: ①Competence vs performance ②L1 vs. L2 vs. FL ③Acquisition vs. learning ④Input vs. output ⑤Interlanguage 中介语 ⑥Variability ⑦Fossilization (石化现象) ⑧Language transfer 迁移 2. Competence vs. Performance Chomsky (1957)made his famous distinguish between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Competence: an ideal speaker’s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s manifested in his ability to use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 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 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关于 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 一、发展阶段 (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 (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 1.偏误分析 2.中介语理论假设 3.习得顺序研究 4.监控模式 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 1.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视角 4.社会文化视角 二、理论成熟的标志 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 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 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 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 (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 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二)90年代,习得研究研究范围扩大。 1992年召开了首次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

答案二语习得

1、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1)相同点:(反映了语言习得的普遍规律) A、两种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主观:健全的大脑、语言器官;客观:一定的语言环境。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B、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 C、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 D、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 (2)不同点: A、习得动力不同:儿童是出于本能、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成人动机等多方面 B、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 儿童是在天然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充满感情、有丰富体势语,体现 i+1 式特点的“照顾式”语言,是以交际活动的参加者身份在真实交际中运用第一语言; 成人在课堂中习得要从学发音、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开始,进展取决于教学计划和老师的指导,缺少真实的交际环境。 C、习得的过程不同 儿童从接触实际事物开始,同时建立有关概念(包括时间、地点、空间等)。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时发展; 成人要学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要经过第一语言的思维,借助已有的系统知识和经验来帮助习得第二语言,有时有益,有时干扰。 D 文化因素的习得不同 儿童通过交际自然习得语言的同时也自然习得了文化和社会价值;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特别是在非目的语环境中,如果没有专门安排则不一定能同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而且不同文化之间还可能产生文化冲突。 E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 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伴随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生理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而第二语言习得则是在上述变化基本完成以后进行的,两者习得的条件也不同。成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殊规律需要进行充分研究。 2、一个成功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特点? 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应该做到: 1.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目标,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克服困难的毅力。 2.积极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际,不怕犯错误,也就是“脸皮厚”,“不怕丢丑”。 3.在课堂上积极主动,不但注意语言的功能,同时也注意语言形式,语法概念清楚。在初级阶段,不随便捏造没有听过见过的句子,善于猜测,而且准确率较高。 4.把学习和习得结合起来 1 7自然的习得只学言语,不学语言,而学习只学习语言,忽视言语。 5.不仅仅靠视觉,避免逐句逐词翻译,注意泛听、泛读善于排除冗余的信息,把握要点和大意。 6. 在第二语言文化环境中,能够在两种文化之间保持理想的距离,及排除母语文化所带来的保守性,又未被目的语文化所同化;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有清楚的了解,对歧视和差异保持理想的容忍度;具有适度的自尊心和移情。 3、如何看待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之间的关系?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是人们认识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的局限后研究所的结论。因此人们很容易认为对比分析、偏误分析、早期中介语理论这三者之间是一种承继的关系,但是这是一种误解。三者在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三者有明显的不同。理论基础:对比分析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的,它试图从语言学习者外部寻找描写和解释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方法;偏误分析是以认知心理学和普遍语法为基础,试图从分析学习者自身的但却片面的语言系统出发,解释其学习过程。 早期的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的不同:早期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而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的水平。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中介语理论与两者有一定的区别,首先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的(母语、目的语、中介语),这和对比分析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其分析的手段并不局限与偏误分析。 4、如何理解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 中介语语用学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作为第二语言运用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考察非母语者如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的行为;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研究非母语者如何发展他们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的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真题精选

第二语言习得真题精选 [填空题] 1母语 参考答案: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填空题] 2对比分析有哪些局限? 参考答案: 1.忽视了人的创造性,将语言获得过程等同于建立在刺激-反应基础上的习惯形成过程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2.结构主义语言学并没有为对比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3.对对比分析最主要的批评之一就是它将差异与困难等同起来。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也受到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 [填空题] 3中介语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对比分析的衰落导致偏误分析的兴起,偏误分析的衰落导致中介语理论的产生。 [填空题] 4什么是僵化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关于僵化产生的心理机制。 (1)生物论:年龄 Lenneberg的关键期假说。 Lamendella的敏感期和“次系统”假说。 (2)语言心理机制论 Chomsky(1986)认为母语习得是受到与生俱来的语言机制的作用,语言习得的过程就是学习者根据不同的原则重新设置参数的过程。 (3)认知模式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需要三个阶段: (1)陈述性阶段,

(2)联结阶段, (3)自动化阶段。 (4)文化适应模式 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心理的影响。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就是社会观念与心理观念的适应程度,决定了学习一种语言是否成功以及所能达到的水平。 [填空题] 5母语迁移有哪几阶段? 参考答案:第一阶段:50-60年代末,母语是二语习得的主要障碍。Lado差异等于难度。 第二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的影响非常有限。Dulay 和Burt母语迁移不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唯一因素 第三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新认识。Gass母语与社会、心理、语言发展等因素一起共同制约着习得过程。 [填空题] 6根据监控的程度,可以分哪几种类型? 参考答案: 1.监控过多者:过度关注语言形式、结结巴巴、不断纠正,结果言难达意。 2.监控不足者:完全依靠习得的能力,往往不受外界干扰,对语言错误纠正只靠自己的感觉。 3.监控合理者:以不影响语言交际为前提运用监控手段。 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 (2)注意力必须放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意义上; (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 [填空题] 7什么是语言变异? 参考答案:“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1.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 2.语言风格的变异 3.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填空题] 8举例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研究范式及其代表人物。 参考答案:1.“单一语言能力范式”乔姆斯基变异是“语言表达”的一个特征,而非学习者潜在知识系统的一个特征。

二语习得复习题

二语习得复习题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P19)(1)。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的理 论初创阶段。在这一时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研究尚未分离。当时站 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2)上世纪70年代,第二 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大发展的阶段。偏 误分析应运而生,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创建,一是以Dulay和Burt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二是克拉伸的“监控模式”等(3)上世纪 80 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受其他学科的影响 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视角,如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 学视角、认知视角等。 2. 语言输入观P18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 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 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否定学习者内在因素的作用。(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反,心灵学派认为,学习 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 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3)“互动论”的观点。Elis认为,在互动论的旗帜下包括 两个不同理论:一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二是“社会互动理论”。认 知互动理论不单单强调语言输入环境的重要性,也不仅仅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3. 学习策略的含义P30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 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学习策略的分类P306:(一)Skehan(1989)的 分类:1.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景的能力来分(1)主动参与策略(active task approach)学习者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并参与练习活动,反映积极。(2)解释与确认策 略(clarification and verification)学习者利用查字典和意译的方式,获得词语等的 应用实例,并从句子里确认词语等的意义。 2.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1)跨语言比较策略学习者把母语和目的语进行对比,推论出二者的同和异。(2)归纳策略对语言形式进行归纳分析,找出一定规律。 3. .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1)监控策略学习者验证自己的假设,自我纠正, 注意错误产生的原因。(2)自我评价策略根据精确性和完整性来检验自己语言学习的 成果。(二)O’Malley等(1987)的分类:O’Malley等根据信息加工模型把学习策略 分为三类 1.认知策略学习者对学习材料进行直接的分析、转换或综合以解决问题。这些 策略都具有认知处理的功能。(1)重复策略学习者通过练习和不出声的复述,反复模仿 语言结构。(2)记笔记策略学习者把口头呈现的的重要的语言点记录下来。(3)关联 策略学习者把新信息和记忆里的旧信息相联系。

聊大《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语言习得》练习题 一、术语解释 1、语内语言错误 2、语言能力 3、情感策略 二、简答题 1、中介语产生的主要来源? 2、语言错误分析的主要作用? 3、语言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

姓名年级专业层次教学单位··················密···················封·····················线·················· 三、论述题:试析学习者个体差异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练习题答案 一、术语解释 1、语内语言错误 语内语言错误,指的是由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理解不对或学习不全面而引起的错误,不同母语背景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外语时会犯相似的错误。 2、语言能力 Chomsky认为语言能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一种内化了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的语言规则体系。 3、情感策略 指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心情、态度、动机等的方法与能力。 二、简答题 1、中介语产生的主要来源? Selinker 认为中介语产生的来源有五种: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的过度概括化、语言训练的迁移、学习第二语言的策略和交际的策略。 2、语言错误分析的主要作用? Corder指出,对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分析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第一,了解学习者对目的语熟悉的程度;第二,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学习语言的;第三,错误分析对学习者本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3、语言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 Corder认为,产生语言错误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语际语言错误;2)语内语言错误;3)其它方面 语言错误。 三、论述题 试析学习者个体差异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是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普遍认为,儿童第二语言所达到的水平,不仅是因为置于各种情景之下及课堂教学方法之下,而且是由于受个体差异的影响。比如,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年龄、学习语言的能力、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态度、兴趣、天赋、智商、性别及性格(见潘井伦,1995)。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Ellis在1985年指出,个体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产生出两个不同的问题:首先,年龄和学习方式上的个体差异是否导致儿童与成年人习得第二语言时采取不同的学习思路。其次,个体差异是否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速度或速率以及最后所达到的水平。第二语言习得中个体差异的研究者强调个体差异的重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学分: 2学分总学时:36学时 说明 【课程性质】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是英语专业任意选修课。 【教学目的】 帮助学习者在语言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理论,并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或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 【教学任务】 通过对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过程的讨论,帮助学生将模糊的、无意识的实践性内容变成明确的、有意识的理论方法。使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批判性地接受现行的一些教学方法,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将其不断完善。 【教学内容】 绪论;学习者语言的本质、中介语、中介语的社会层面;中介语的话语层面;中介语的心理语言学层面;中介语的语言学层面;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和二语习得;结论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指导性和应用性。 教学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围绕具体问题进行讲解。教师讲解与学生练习结合,学生每次课后书面回答具体问题。 【先修课程要求】 “语言学概论”、“英语学习理论”课程的学习,有一定语言实践经验。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Rod Ellis 《第二语言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 参考书:P. M. Lightbown and N. Spada 《语言学习机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年。 Rod Ellis 《第二语言习的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 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Introduction: Describing and Explaining L2 Acquisition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书的绪论,学习的目的是弄清第二语言习得的概念和目标。 教学要求:明确什么是学习者语言等相关概念,从而在整体上使学生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有个概括性的了解。 【内容提要】 Ⅰ.The defini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Ⅱ.The goal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Ⅲ.Two case studies Ⅳ.Methodological issues Ⅴ.Issues in the description of learner language Ⅵ.Issues in the explanation of L2 acquisition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the definition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教学难点:the goal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复习参考题】 1. In what respects is Wes a ‘good language learner’ and on what respects is he not one? 2. What is your own definition of a ‘good language learner’? 第二部分The Nature of Learner Language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学生了解学习者语言的本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理解错误的本质并能够进行相应的错误分析,了解语言习得过程的发展模式。 【内容提要】 Ⅰ.Errors and error analysis Ⅱ.Developmental patterns Ⅲ.Variability in learner language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提纲 一、填空(20X1,)(猜测) •偏误分析是第一个关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理论。 ・Corder的《学习者语言偏误的意义》一文,区别了(error)偏误和失误(mistake)。 ・Corder提岀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收集样本、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 ・Seiinker被称作"中介语之父 •课堂话语分析常常会关注一个特殊形式一一三段话语。即教师引发(initiates)、学生反应(responds)、教师反馈(feedback)组成的交流。 ・教师的反馈功能有:确认、补充、修正。 •Carroll and Sapon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能测试的先驱。 ・杨素英指出“把“字句的关键是要满足【+终结性】、【+完成】。 ・国内外第二语言习得学科产生的标志: 1967, Corder 'Tli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 (学习者的偏误的意义) 1972, Selmker "Interlanguage”(中介语) •鲁健骥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发表了《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 来华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成为汉语习得研究的第一个领域。 •二语习得的学科性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特点:跨学科性,交叉性。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主要体现为:语言的语用失误、社会文化的语用失误 •语言变异(Ellis观点):分为共时变异(学习者自身的变异/系统变异/上下文语境效应、情景语境效应、心理语言语境引起的变异)和历时变异。 ・中介语的特点:具有独立性、系统性、可观察性、动态性和僵化性。 •影响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的一般因素:年龄、性格、性别、认知方式和语言学能。 ・Lenneberg (1967)提出了颇有影响的自然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设。他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十二三岁左右)到来之前。此阶段,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语言习得能够轻松、自然地进行。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的主要内容:“习得”与“学习“的假说一核心概念;自然习得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 二、名词解释(4个/13,)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是从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来区分的。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之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的目的语。 •母语、目的语、外语: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国家、种族所使用的语言。 母语与外语是以国家界限来区分的。一语和二语是从个人角度区分的。 目的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强调的是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本族语“是指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是指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的目的语。 •外国人话语(foreignertalk)是本族人对外族人说的话语,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根本没有该语言能 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泄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关键期:又称“临界期”,是指人生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习得一门语言。 三、辨析异同(2个/14,) •“能”和"会” 一、表可能的: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 (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 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 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 的研究。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应 L.Bloomfield Jack让Jill “ Jack’ Jack’saction(R) 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他认为r…s是物理的 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 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人们的 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

出“Iwouldlikeaglassofwater.”。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在某一语言环境中, 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由于言语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孩子们就能逐渐地养成语言习惯,学会使用与其语言社区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如果没有强化,语言习惯就不能形成,语言是不能学习到的。 行为主义习惯形成的学习模式 (Stimulus)→(Organism)→(ResponseBehavior) 论, 乔姆斯基( 普遍语法( 母语心得过程 语言输入→普遍语法→特定语言的语法 认知主义习得理论强调的是人脑中的内在因素,而不是习得的外部环境和语 言输入。对于普遍语法是否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作用的问题,学者们有不同 的观点。 三、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博士(D.Krashen)的理论常称为监察模式(MonitorModel)。 1、监察模式由五个假设组成,即习得和学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察假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考研复习

★1. 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a language other than the mother tongue is learnt in a natural setting o r i n a c l a s s r o o m. ★2. Acquisition vs. Learning (Krashen1982) Acquisition refers to the learning of a language unconsciously under natural settings where learners pay attention only to the meanings or contents rather than forms or grammars. Learning refers to the learning of a language consciously under educational settings where learners mainly pay attention to forms or grammars. 3. Factors affecting SLA Soci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Learner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Social factors (external factors) Social context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public sector; Social demand 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 it is widely accepted among educators and national leaders that proficiency in another language is an indispensable quality of educated people Learner factors (internal factors) Motivation ,Age ,Learning strategy 4.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is a general theory of learning (i.e. it applies to all kinds of learning, not just language learning). It views learning as the formation of habits. The association of a particular response with a particular stimulus constituted a habit. It is formed when a particular stimulus became regularly linked with a particular response. When applied to SLA,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regarded as a process of habit formation. 5. The causes of errors according to behaviorism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create learning difficulty which results in errors. Behaviorist learning theory predicts that transfer will take place from the first to the second language.Transfer will be negative when there is proactive inhibition. In this case errors will result. Errors, according to behaviorist theory, were the result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