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如何进行货币政策策略审查

美联储如何进行货币政策策略审查
美联储如何进行货币政策策略审查

编者按:美联储副主席Richard H. Clarida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芬兰银行货币政策与经济和货币联盟未来”会议上的演讲。

美联储将如何进行货币政策策略审查

——副主席Richard H. Clarida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芬兰银行货币政策与经济和货币联盟未来”会议上的演讲

我很高兴在赫尔辛基出席这次关于货币政策和经济与货币联盟未来的重要会议。今天,我想讨论一下我和政策制定者们今年正在进行的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全面评估。我们正在研究政策策略、工具和沟通实践,以实现最大限度就业和价格稳定的双重目标。在演讲中我将阐述这次审查的动机和范围,并讨论正在发生的一些事件。在审查过程中,我们保持透明和开放的态度,并向各界人士和团体(包括学者、其他专家和公众)寻求意见。

审查的动机

美联储正在进行这项审查并不意味着我们对现有的政策框架感到不满。我们认为现有的框架很好地帮助我们有效地实现了法定的双重目标。尽管如此,鉴于过去10年发生的前所未有的事件,我们认为现在是时候后退一步,评估一下我们应该以何种

方式改进战略、政策工具和沟通实践,以尽可能实现和维持这些目标。我注意到,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对其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定期审查,他们的经验对我们来说很宝贵。

由于美国就业和物价表现良好,现在是进行这一审查的合适时机。失业率接近50年来的最低点,通货膨胀率接近我们2%的目标。通过审查,我们确保在未来数年继续达到目标。此外,美联储使用了新的政策工具,并加强了沟通实践,以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大衰退,审查正在评估这些变化。此外,自危机前的经验来看,美国和外国经济已经有了显著的发展,而这些经验为我们目前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或许最重要的是,中性利率,即r*,在美国和国外似乎都有所下降。此外,人们普遍预计,全球r*的下降将持续数年。中性利率的下降可能反映了几个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风险承担行为的变化以及科技增长放缓。这些因素的贡献是高度不确定的,但不管它们的确切作用如何,中性利率下降的政策影响是很重要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中性利率的下降增加了央行政策利率在未来经济衰退中达到有效利率下限(ELB)的可能性。反过来,这种发展可能会使货币政策在经济低迷时期更难支持支出和就业,并使通货膨胀率不至于降得太低。

近几十年来的另一个关键发展是,通胀对资源松弛的反应似

乎有所减弱。也就是说,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似乎已经趋平,这意味着通胀与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平坦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把双刃剑。这使得美联储能够在经济低迷时期更有效地支持就业——就像大萧条期间和之后的情况一样——因为当菲利普斯曲线变平时,持续恶性通胀的可能性更小。然而,就经济产出而言,平坦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增加了成本,即扭转长期通胀预期的增加。因此,更平坦的菲利普斯曲线使长期通胀预期保持在与2%通胀目标相一致的水平变得更为重要。

最后,近年来劳动力市场有所强劲,但同时评估劳动力市场是否接近充分就业也是很大的挑战。美国5月份的失业率为3.6%,很多人认为,这表明就业市场目前的运行状况超出了充分就业的范畴。然而,与充分就业相对应的就业率水平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因此必须加以估计。我认为就业率为4%或更低。例如,在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6月份会议记录同时提交的经济预测摘要中,对长期正常失业率的估计范围都为3.6%至4.5%。

近年来,随着失业率的下降,壮年劳动力参与率也显著提高。壮年劳动力的增加为雇主提供了额外的劳动力投入来源,也是抑制通胀压力的一个因素。与失业率一样,在劳动力市场紧张的情况下,参与率是否会继续上升仍不确定。

近年来就业岗位的强劲增长也为历来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

利地位的群体带来了好处。例如,数十年来,非裔美国人和西班牙人的失业率一直高于白人。然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加强,这些失业率差距已经缩小,而且有迹象表明,随着失业率进入非常低的水平,这些群体将获得额外的好处。同样,尽管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的失业率一直高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人,但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加强,这种差距似乎正在缩小。过去几年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和工资较低的工人的工资涨幅最大。

审查范围

在联邦储备法中,国会赋予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的责任,“以便有效地促进就业最大化、物价稳定和温和的长期利率。”我们今年的审查将这一法定任务视为既定任务,并认为2%的通胀率与国会长期授权的目标一致。

委员会关于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的声明中阐述了一直在实施的货币政策战略。2012年1月首次通过后,每一年年初都会重申这一战略(包括在今年1月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得到了17名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参与者的支持)。该声明指出,委员会希望重新将通货膨胀上调到2%,以及将就业水平提升到充分就业。在这样做时,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认识到,对充分就业的评估必然是不确定的,必须要进行修订。根据联邦储备法,就业目标与通货膨胀目标是同样重要的。

作为一个实际问题,我们当前的战略与研究文献中称为“灵活的通胀目标制”的政策框架有许多共同之处。然而,美联储的授权在就业的角色方面更加明确,而不是最灵活的通胀目标。我们的声明反映了这一点,即当两个目标发生冲突时,并没有之前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相信,在过去十年中,当高失业率要求采取特殊政策,且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风险时,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采取的方法的透明度让我们收益。

对目前框架的审查范围很广,我们并不预先判断它将把我们引向何处,但过去十年的事件突出了三个重要的问题。

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美联储能否运用现有的货币政策战略最好地实现其法定目标,还是应该考虑采取旨在扭转过去未能实现通胀目标的策略?”

根据美联储以及其他实行通胀目标制的央行目前的做法,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许多发达经济体经历的2%的持续通胀缺口被视为“往事”。这意味着,当前的政策没有通过未来通胀目标的上调来抵消过去的通胀缺口(持续的通胀过度也不会引发旨在降低通胀目标的政策)。人们普遍认为,各国央行拥有有效的工具,可以防止通胀持续上升,但有效利率下限(ELB)加大了通胀持续下降的可能性。持续的通货膨胀缺口导致长期通胀

预期难以稳定或低于规定的通胀目标的风险很大。

部分出于这种担忧,一些经济学家提倡“补偿”策略,根据这种策略,政策制定者全部或部分消除过去通胀偏离目标的情况。这些战略包括针对多年来的平均通胀率和价格水平目标,在这两个目标中,政策制定者寻求稳定的价格水平,使其在长期增长中保持稳定。这些战略可以长期执行,也可以作为对特殊情况的临时反应。例如,央行可以承诺,在政策利率接近ELB时,将政策利率维持在这一水平,直到ELB时期的通胀率达到目标利率为止。其他补充策略则试图将政策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上,来扭转在ELB时宽松政策的缺口。在许多纳入ELB的模型中,这些补充策略可以使双重目标的表现更好,因此,从长远来看,双重目标之间没有冲突。

补偿策略的好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因素,即家庭和企业相信补偿策略会在时机成熟时发挥作用——例如,持续的通胀缺口将由未来2%以上的通胀来填补。从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补偿策略并不能即使实施,因为当通货膨胀率达到2%以上时,当时的情况并不足以保证这样做。由于这一时期的矛盾,任何补偿策略,要想成功都必须被公众理解。在学术文献中,这一重要的现实考虑常常被忽视,央行的“承诺机制”是假设其在发布命令时立即得到信任。因此,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是,美联储能

否在实践中获得模型中采用的补偿策略的好处。

审查将考虑的下一个问题是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否足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还是应该扩大工具?怎么扩大呢?FOMC改变货币政策立场的主要手段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2008年12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这一目标下调至略高于零的水平,以应对金融动荡和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由于美国经济在利率达到ELB后需要额外的宽松政策,FOMC在危机后的几年里又采用了两项额外工具:资产负债表政策和关于联邦基金利率可能走势的前瞻指引。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通过三次大规模证券购买计划、延期计划和调整到期证券本金的再投资,改变了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构成。关于前瞻指引,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最初制定了“基于日历”的声明,后来又发布了“基于结果”的指引。总的来说,证据表明,这些增加的工具有助于遏制危机,并通过加强劳动力市场和将通货膨胀率拉回2%来支持经济复苏。尽管如此,这些非常规政策影响的范围很广。

除了评估这些现有工具的有效性之外,我们还研究其他工具,以便在ELB被限制时实施宽松政策。在危机期间以及危机之后,美联储曾考虑过一些外国央行使用的工具,但最终发现,相对于其它选择,这些工具存在缺陷。但是,审查将根据其他国

家最近的经验,重新评估这些工具的情况。

审查将考虑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改进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对其政策框架和实施的沟通?自1994年美联储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后发布第一份声明以来,沟通实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加强了沟通实践,以促进公众对其政策目标、战略和行动的理解,并加强民主问责制。这些改进包括关于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的声明;新闻发布会的会后声明;关于指导委员会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原则和战略的各种声明;每季度对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的经济预测进行总结,对联邦基金利率进行评估,并对项目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平衡做出判断。

作为审查的一部分,我们将评估委员会目前和过去的沟通情况以及其他有益的沟通方式。例如,可能有办法改善关于政策工具协调或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之间相互作用的沟通。

审查的内容及时间安排

现在我们谈论审查程序。美联储理事会和各储备银行正在举行美联储听证会,在听证会上,我们听取了广泛的个人和团体的意见,其中包括商界和劳工领袖、社区专业人士和学术界人士。

6月初,美联储在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召开了一次研究会议,会上有来自美联储以外的发言者和专家。我简单总结一下会上的

内容:Janice Eberly,James Stock和Jonathan Wright提供了全面的美联储2009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战略的评估,工具和沟通。Lars Svensson对几种具有补充性的货币政策策略的利弊进行了评估,他认为,平均通胀目标制可能比价格水平目标更容易被公众理解,并获得可信度。Cynthia Wu和Eric Sims使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几种政策工具在欧洲央行前瞻指引、负利率和资产购买方面的有效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Stephen Cecchetti和Kermit Schoenholtz评估了美联储的沟通做法,并对改善最重要的沟通工具提出了建议。

在其他会议上,Katharine Abraham和John Haltiwanger 开发了一个创新的搜索与匹配模型来估计劳动力市场的疲软——补充基于失业缺口和菲利普斯曲线关系的标准估计。Maurice Obstfeld研究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对通胀和中性利率的影响,以及美元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传导给其他国家方面所扮演的角色。Anil Kashyap和Caspar Siegert谈到了金融稳定因素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的会议还包括与国家和社区领袖举行的两届会议。由美联储理事Lael Brainard主持的一场小组讨论,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视角,这无法从我们经常查阅的总体统计数据中获得。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罗森格伦Eric Rosengren主

持的另一场小组讨论也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讨论了货币杠杆如何影响社区、信贷的可获得性和小企业。

除芝加哥会议外,12家储备银行中有7家主持了美联储的听证会,其他活动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举行。从这些聆听会议中,我们了解到雇主、劳动力发展团体和社区为填补培训缺口而建立的新型伙伴关系,以及在入学要求和工作安排方面更大的灵活性。这种创新和灵活性是在劳动力市场紧张、合格工人稀缺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从创造就业和留住人才的角度来看,这是好的发展。我们所有的美联储听证会都是在高度透明的情况下进行的。

在即将召开的定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我们将根据在会议上听到的、在美联储各地区的听证会上听到的以及工作人员的反馈,开始对货币政策策略、工具和沟通实践进行自我评估。当委员会处理重要问题时,我们将花时间进行广泛的讨论,因此,我很期待审查工作将在今年余下的几次会议上继续进行。在完成审查后,我们会向公众公布审查结果,估计会在明年上半年进行。

总结

经济在不断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政策挑战。因此,当我们评估当前的做法,并设法增强实现国会目标的能力时,保持开放是有意义的。出于这个原因,我和我的同事们并不像提前预测结果。

可能对现有框架进行的任何改进或实质性改变,都将仅仅是为了加强我们实现和维持双重目标的能力。

美联储的目标进行货币政策

美联储的目标进行货币政策 国会成立的法定货币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温和长期利率——在《联邦储备法》。 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 is firmly committed to fulfilling this statutory mandate.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是坚定地致力于履行这一法定使命。 In pursuing these objectives, the FOMC seeks to explain its monetary policy decisions to the public as clearly as possible. 追求这些目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试图解释它的货币政策决定向公众尽可能清楚地。 Clarity in policy communications facilitates well-informed decisionmaking by households and businesses, reduces economic and financial uncertainty, increa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enhances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which are essential in a

democratic society. 清晰的政策交流促进消息灵通的家庭和企业的决策,降低了经济和金融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货币政策的效力,并且增强透明度和问责,而在民主社会是必要的。 Following its meeting in January 2012, the FOMC issued a statement regarding its longer-run goals and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2012年1月的会议之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声明,关于它的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战略。 The FOMC noted in its statement that the Committee judges that inflation at the rate of 2 percent (as measured by the annual change in the price index for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or PCE) is most consistent over the longer run with the Federal Reserve's statutory mandate.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在声明中指出,委员会认为,通货膨胀率为2%(按年度变动价格指数的个人消费支出,或PCE)是最稳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全球嘹望 目 73 主持人:张 林 着金融市场逐步企稳,美国经济 复苏迹象显现,美联储正考虑逐 步退出危机期间推出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动,将会通过溢出效应间接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决策当局需要对此作出前瞻性的政策调整,降低这种变动对中国经济运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发生逆转 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联邦基金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美元呈贬值趋势。美元走弱使得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2009年3月下旬以来,境内外远期市场人民币逐步走强。10月20日1年期人民币预期升值幅度一度接近2.5%和4.0%的年内最高点,至10月末分别回落至0.8%和2.6%。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中美利差倒挂和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良好预期,2009年短期国际资本呈现出加速流入中国的态势。按照错误与遗漏的方法测算,2009年上半年短期国际资本流入额为228亿美元;按照残差法的测算,这一数字达452亿美元。 未来一段时间里,短期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趋势仍将延续。首先,随着美国大型金融机构“去杠杠化”进程的结束,美联储向金融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其次,在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已企稳回暖。发达国家在2010年上半年仍将处于重建库存的阶段,中国出口有望稳步回升,经济复苏的步伐也将快于其他国家。再者,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接近零利率的水平,短期内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中美利差倒 挂的局面仍将维持。最后,美联储量化宽 松货币政策削弱美元长期信用,全球金融 市场企稳使得美元作为避险工具的作用下 降。 然而,随着美国经济步入持续复苏轨 道,通货膨胀预期将会抬头,美联储必将 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而推升美 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这将使使部分套 利交易平仓和美元走强,一些投机性资金 将流出中国,造成资产价格的波动,给中 国的金融稳定带来威胁。上世纪90年代初 期,美联储和日本央行因经济陷入衰退而 大幅下调利率,导致1991~1995年的美元 贬值和日元套利交易兴起。而同期东亚国 家利率明显高于美国和日本,短期国际资 本纷纷流入东亚国家,助推这些国家的资 产泡沫。1994年初美国启动加息周期, 1995年初美元止跌回升,加上随后美国因 IT革命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大量资金开始 流出东亚国家,导致东亚国家的泡沫破裂 并爆发金融危机。 人民币汇率调整进退两难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大了美元汇率的 波动,增加了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难 度。2005年7月21日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 来,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波动幅度都发生了 明显变化。然而,从2008年7月~2009年 3月,金融危机急剧恶化,避险情绪升温, 国际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将资金撤回美国 或兑换成美元资产,导致美元对主要货币 汇率保持升值,人民币重归盯住美元的汇 率制度。2009年3月下旬,美国量化宽松 货币政策的推出导致美国通胀预期上升、 国债融资风险增加和美元融资套利交易活 跃,加上全球经济反弹使得美元作为避险 工具的需求大大减弱,以美元资产保值的 资金重新追逐高收益资产,美元呈贬值趋 势,使得人民币有效汇率持续贬值。根据 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09年前3个月, 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各升 值4.09%和2.92%,此后人民币汇率随美 元走弱,连续7个月呈贬值态势,名义有 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各贬值9.17%和 7.67%。 在美元贬值和短期国际资本涌入的背 景下,人民币将再次陷入缓慢升值还是大 幅升值的尴尬选择。如果采取大幅升值策 略,人民币汇率很可能出现超调,资金流 向逆转的风险很大,或者是大幅升值以后 如果没有升到位,可能还会有下一次的升 值预期,造成过多的投机性资金流入。无 论是哪一种情形,都会造成资金大进大 出,产生宏观金融风险。如果采取慢速升 值,货币当局需要面对投机性资金流入、 资产价格泡沫浮现和通胀预期升温带来的 严重挑战。笔者认为,在当前国际经济环 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出口尚未得到实质 性恢复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很 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维持不变。其后,当 确信中国出口好转和经济持续复苏后,人 民币进入温和、渐进和可控的升值通道。 一旦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 策,美元贬值的趋势将出现反转。根据历 史经验,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启动往往带来 美元的走强。1994年美联储将基准利率迅 速从3%开始升息,并在1995年中期维持 在6%左右的高位后,美元指数迅速上升。 2004年中期美联储开始加息,到2005年 12月13日共加息8次,美元对欧元、日元 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谭小芬 随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宝”

1 学年论文 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三大法 宝” 学 院: 商学院 专 业: 金融系 班 级: 09级1班 学生姓名: 完成时间:二О一二年 六月二十九日 序号: 序号:37

摘要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强。货币政策对一个国家的货币供求均衡、利率和汇率的合理水平、资本流动及经济发展与稳定具有支配性的作用。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无论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都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一般性政策工具作为中央银行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俗称“三大法宝”。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及其现实效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来研究中央银行是如何运用这“三大法宝”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调节进而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 关键词: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传导机制,现实效应

abstract With moder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the importance of monetary policy is growing by. Monetary policy on a the currency of the country of the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interest rate and exchange rate of a reasonable level,capital flow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has the dominant role. The central bank as a monetary policymakers,mainly through the control of the money supply to adjust interest rates and the whole economy affect investment and,whether the deflating monetary policy or expansionary monetary policy is through the use of monetary policy tool to realize. Monetary policy tools have general policy tools,selective policy tools and other complementary policy tools three categories. General policy tools as the central bank's main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cluding legal deposit reserve discount policy, the policy,and the open market operations,commonly known as the “three magic weapon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general monetary policy tools in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its practical effect,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to study the central bank is how to use this “three magic weapons”on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effectively regulate the impact the entire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Keywords:monetary policy,“three magic weapons”,conduction mechanism,the reality effect

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对我国的借鉴(1)

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及对我国的借鉴(1) 内容摘要:战后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间转换,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选择和成功运用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本文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出发,分析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变化的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货币政 策中介目标理论简介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利率,因为利率的高低 是货币供求状况的反映,经济的繁荣致使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反之则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同时利率的高低关系到投资和消费的规模,利率高则投资消费少,经济运行趋冷;而利率低则投资消费多,经济可能过热。因此凯恩斯认为,在经济过热,利率上升之时,央行应该发行国债,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而在经济过冷,利率下降之际,则买进国债,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凯恩斯还认为,经济运行在本质上是不稳定的,所以只要以利率为中介目标,逆经济风向行事,稳住利率,就大抵可以熨平经济的波动。对于货币的供给,认为只有当它影响到利率的变动时才是重要的。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中介目标的利率应该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即反映和调节经济的运行。所以中央银行可以以利率为瞄准目标,将经济运行调节在期望的水平上。弗里德曼则认为经济运行的本身 是稳定的,货币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不能以利率,而应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即不管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应该把货币供应量定位在经济增长幅度与物价上升幅度之上。 弗里德曼还认为管理层对经济运行的状态存在着认识的时滞、决策的时滞和货币政策失效的时滞。这就意味着即便管理层在完全正确的时间采取完全正确的政策,也可能因为时滞的存在,而使本该正确的政策在错误的时间生效,因此货币政策加剧经济波动的幅度,而不是熨平经济的周期。美联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不受党派政策的影响。在二次大战结束后近50年的时间里,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先后主导了美国经济理论界。在货 币政策的实践上,美联储在不同时期分别采用了以利率或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二次大战后到60年代中后期,美国历届政府采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在这期间美联储以利率为控制目标,经济发展一帆风顺,国民生产总值稳定增长,而零售物价指数在1948—1967年仅由87.9%上升到106.1%。然而进入60年代后期,美 国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同时经济陷入停滞状态,即滞胀。面对新的经济形势的挑战,凯恩斯 主义者束手无策,货币主义则趁机而起。美联储在70年代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取代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然而,经济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金融当局管理观念的 变革和信息革命的发展,大量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同时经济全球化把各国经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新的金融环境下,货币主义者所倡导的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被打破,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严重削弱。1994年7月美 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向国会递交经济状况报告时说:联储将放弃以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做法。今后将以调控实际利率作为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美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要介绍 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宏观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选择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信贷或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而采用的工具,以某些个别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与负债经营活动或整个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也负债经营活动为对象,侧重于对银行业务活动质的方面进行控制,是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④优惠利率; ⑤特种存款 补充工具 其它政策工具,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特种贷款; 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 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有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新工具 2013年11月6日,我国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标志着这一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正式使用。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这一工具。常备借贷便利,在各国名称各异,如美联储

美联储利率调控的“前世今生”-最新年文档

美联储利率调控的“前世今生” 美联储于2015年12月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这不仅是美联储近10年来的首次加息(这一跨度目前为历史最长),也令美国正式结束所谓的“零利率”环境。 对美联储而言,告别“零利率”也意味着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开启。在今后的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美联储将由金融危机期间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逐步向危机前的利率调控回归。美联储在危机前采取何种方式进行利率调控?在危机期间调控经历了怎样的转变?加息后又以何种方式实现“零利率”的结束?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金融危机之前的利率调控 作为全球最成熟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近30年里一直依赖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进行利率调控。在该调控模式下,美联储对银行间市场的隔夜拆借利率(即联邦基金利率)设定一个目标水平,并通过每日的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银行的准备金需求,由此来保证联邦基金利率向其目标水平收敛。 为了更好地理解美联储的这一利率调控机制,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美国的货币创造机制。需要强调的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的货币创造发端于商业银行,而非美联储。主要原因在于美联储投放货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需求――与中国类似,美联储也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其吸收存款的

一定比例缴纳准备金。而美联储在满足此项需求后,其负债方的准备金负债一定与所有商业银行资产方的准备金资产相对应(见图1)。 上述货币创造机制自然引出了一个问题,即美联储如何既能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目标水平,又能同时满足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需求?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美联储主要是通过维持商业银行准备金供给的“结构性缺陷”来实现的。所谓“结构性缺陷”,是指美联储每天在公开市场操作结束之前,刻意保持其对于准备金供给与商业银行准备金需求的不完全同步,从而最终在每个交易日结束时,实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需求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要求的水平相一致。 举个例子,假设美联储提高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即所谓的加息),为确保加息后联邦基金利率能上升到这一目标水平,其将在加息当天的公开市场操作中以较慢的速度满足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需求,主要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逆回购协议(美联储的逆回购与中国人民银行的逆回购在操作方向上正好相反,相当于我国的正回购),以此来吸收货币市场的流动性。此时商业银行为了保证日内流动性,只得提高隔夜拆借利率的报价。反之,如果美联储降息,则通过正回购协议向公开市场释放流动性,从而以较快地速度满足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需求,此时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相对充裕,商业银行的拆借意愿降低,隔夜拆借利率的报价随之下降。

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央行的影响及启示

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央行的影响及启示 摘要: 美联储是美国中央银行,控制着美国经济走向,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随着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美联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货币政策。本文将对美国货币政策进行回顾,通过对中美央行的比较,分析美联储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最后对我国央行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字:美联储中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借鉴 一美联储综述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Fed)负责履行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职责,这个系统是根据《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于1913年成立的。这个系统主要由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储备银行及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等组成。美国最早具有中央银行职能的机构是1791年获批的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1837年至1862年间的“自由银行时代”美国没有正式的中央银行,而自1862年至1913年间,一个私营的国家银行系统起到了这个作用。美联储是由美国国会在通过欧文-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又称联邦储备法案)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于1913年12月23日签字。现在的美联储属于二元式的单一中央银行制主要包括:联储银行、美联储董事局、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联邦顾问委员会、3000多家商业银行。 美联储作为美国中央银行对美国经济运转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三种主要的手段(公开市场操作,银行准备金率,贴现率)来实现相关货币政策;监督、指导各个联邦储备银行的活动,监管美国本土的银行,以及成员银行在海外的活动和外国银行在美国的活动;批准各联邦储备银行的预算及开支;任命每个联邦储备银行的九名董事中的三名批准各个联邦储备银行董事会提名的储备银行行长人选;行使作为国家支付系统的权利;负责保护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的实施;依照《汉弗莱?霍金斯法案》(Humphrey Hawkins Act)的规定,每年2月20日及7月20日向国会提交经济与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报告(类似于半年报);通过各种出版物向公众公布联邦储备系统及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详细的统计资料,如通过每月一期的联邦储备系统公告(Federal Reserve Bulletin);每年年初向国会提交上一年的年度报告(需接受公众性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及预算报告(需接受美国审计总局的审计);另外,委员会主席还需定时与美国总统及财政部长召开相关的会议并及时汇报有关情况,并在国际事务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美联储货币政策回顾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银行体系遭受重创,信贷活动萎缩,市场利率上升,实体经济难以得到资金支持,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为了刺激经济复苏,稳定金融市场,修复银行体系,美联储密集地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通过各种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因此美联储实施了非常时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1)推出7000 亿美元不良资产纾困基金(TARP),将被用于向银行注资、购买不良资产、提供担保以及为住房贷款者提供服务等四个方面; (2)推出2,000亿美元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TALF),旨在重振消费者与小型企业贷款; (3)提出公私联合投资计划(PPIP),旨在从金融机构手中收购问题贷款和其他资产;该计划将动用原先TARP 中的750 亿~1000 亿美元,再搭配民间资金,预计计划购买力最高可提升至5000 亿美元,未来甚至可能将扩大至1 万亿美元; (4)实行私人资本担保,根据美财政部公布的PPIP计划细则,私人资本如通过甄选介入“问题贷款”的处置,联邦贷款保险公司(FDIC)将按1: 6 的比例为其提供担保,以便投资者从美联储获得无追索权贷款;而剩余部分,财政部将与私人资本按50%的比例各自出资组成股本。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 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 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 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 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分析 美国货币政策概述 美国货币政策的实质是服务于本国经济,美联储深刻理解美国资产泡沫是美国多年扩张的货币造成的,主观上希望泡沫永远不会破裂,另一方面通过微调美国经济、消化历史包袱。美国的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职责,长期以来由美国的中央银行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FRS)承担。货币政策是美国调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政策工具。美国法律规定,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并保持市值的稳定,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美联储积极运用有关金融工具以尽量减少利率和货币信贷量的变化,努力达到兼顾“充分就业、市值稳定”的两大目标的目的。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发展,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经济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经历了数次的金融危机,而因为1907年一个特别严重危机,1913年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建立起了联邦储备银行。今天,美联储的金融体系更广泛,而不仅仅是在确保其金融稳定上。 为了解决银行挤兑问题,为美国担任中央银行,在私人利益之间和政府集中责任之间取得平衡的银行,为了监督和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美国联邦储备局召开会议。为了保护消费者的信贷权利要管理国家的货币供给。 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有时是相互冲突的,目标的管理该国的货币供应量实现有时是相互冲突的,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充分就业、稳定的价格,包括预防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温和长期利率为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遏制了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市场为美国政府和外国官方机构提供金融服务,以存款机构,在经营国家的支付系统方面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为方便各地区的交流付款以应付当地的流动资金需求为了加强美国在世界经济地位。 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及指导意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和高效,直接影响到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来起作用的,即利率途径、非货币资产途径、信贷配给途径和汇率途径。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立场是缓慢而稳定的:在我国尚未改革开放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由人民银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企业,基本上没有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传导过程简单直接,从政策手段直接到最终目标;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发展,货币政策形成“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货币市场尚未完全进入传导过程;进入90年代以后,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初步形成“中央银行→货币市场→金融机构→企业”的传导体系,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间接传导机制。 这些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可忽视。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不高,甚至我国利率还没有达到市场化。从理论上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手段,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利率的调节来影响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引导社会投资和消费,以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但中国实行的利率管制使利率兼有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资金供求的双重职能,利率调整直接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地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自主决定,甚至出现利率调整与货币政策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在我国统一的利率机制下,我国部分金融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没有差价,导致其产品竞争性的下降,不利于金融产品的流通;(二)在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和中美利率倒挂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的工具更多的使用数量型工具而忽略了价格型工具,导致我国的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相互隔离,相互影响较弱,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传导机制;(三)作为货币政策主要传导中介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货币政策的作用难以发挥。我国的许多商业银行仍然受“慎贷”思想影响,往往在经济波动较大的时期,不愿

解析美联资料储的利率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理念(DOC 8)

解析美联储的利率政策及其货币政策理念 2004年6月以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先后五次提高了联邦基金的目标利率,每次的幅度都为25个基点。截至2004年12月14日,美国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已经提升至2.25%;从各种迹象来看,在未来一段时期中,美联储仍然有可能进一步加息。由于美联储利率政策的调整将导致美国国内资产市场乃至国内经济运行发生较大变化,美国的货币政策将对全球外汇市场的动态产生影响,并对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乃至宏观经济政策产生示范效应和连带影响,这些政策举措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在中国,由于对人民币利率与国内物价上涨的关系过于关注,伴随美联储的每一次加息,理论界总要掀起一轮关于我们要否跟随加息的争论。然而,在我们看来,美联储的加息步调及其对我们的影响固然值得关注,其加息的动因以及所依据的货币政策理念却是更应当认真探究的。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不清楚美联储为何不断调高其联邦基金利率,则不仅难以理解其货币政策的真实含义,从而难以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确定我们的适当对策(例如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而且。它还会对我们的货币政策产生误导。 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本文将在回顾美国货币政策发展历史的基础上,集中探究潜藏在其后的货币政策理念及其转变。 一、调整利率水平为的是恢复货币中性 美联储在每次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之后,都会发表一个简短的声明。这一看似平常而简短的声明,恰恰是我们理解其货币政策及货币政策操作理念的入手处。例如,2004年12月14日,美联储宣布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后,就发表了这样的声明: “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相信,即使提高了联邦基金利率,货币政策的松紧仍然是适度的,加之劳动生产率依然强劲地上升,货币政策将继续对经济活动提供支持。尽管早些时候受到了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产出依旧以适宜的速度在增长,劳动力市场的环境在继续逐渐改善。通货膨胀与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依然得到了很好地控制。 “委员会认为,在未来几个季度里,在经济持续增长和价格稳定方面出现好坏两种情况的可能性大致相当。由于潜在的通货膨胀预期相对比较低,委员会相信,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稳妥有序地被取消。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分析研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状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思想是世界公认的好,那为什么搞经济建设总是搞不上去呢?那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毛泽东虽然改变了中国,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但却没有改变货币政策,依然还是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生产关系还是没有改变,这样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和社会主义口号相矛盾,这样就使共产主义变成了一个空头口号,成了一个死胡同,所以说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制定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共产主义才能实现。 那么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是怎样的呢?其实共产主义的货币政策很简单,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金,按现在的物价水平可以每人每月定为300元就可以了,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老人、小孩还是在工作的人以及失业的人都享有每人每月3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这样就很公平,有的人嫌低了,那就去工作吧,这样工作的人又可以得到一份收入就可以发财,发了财的人就可以休息一下,让没有发财的去工作发财,这样轮流工作都有好处,可以节约资源,节能减排,可以防止生产过剩产生经济危机,这样人人都可以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于货币政策调控国民经济的效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关键在于其传导机制是否通畅。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指货币数量变化通过何种渠道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特定的经 济金融环境,选择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渠道,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实现最终政策目标。货币当局必须了解货币政策在何时、在何种程度上、通过何种途径对经济产生影响,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问题。对这一问题判断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到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所以,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 本文主要从IS-LM,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几个角度对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通过相关变量的分析验证结论的可行性,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对策分析 二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如何对经济发挥作用,国外学者通过各种计量分析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Bernanke(1986>运用结构VAR 模型进行研究,认为美国银行贷款的冲击对总需求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Bernanke 和Blinder(1992>对美国联邦基准利率的实证研究表明,当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上升后 6 到9 个月,银行存款会显著减少。Cover(1992>通过考察美国二战后的季度数据得出结论,正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增加几乎没有影响,但负的货币冲击对产出则有明显的阻碍作用。Ramey(1993>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1954 一1991 年美国宏观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渠道远比信贷渠道重要。MorrisCharless 和Sellon Gordon H.Jr(1995>在实证分析后对中央银行能否影响银行贷款行为方面提出了否定意见,认为信贷渠道的数量效应微不足道。Oliner&Rudebusch(1996>将“不完美信息”纳入广义信贷渠道,并将由此引起1 / 15 的“外部融资升水”和“信贷配给”视作加速传导机制产生的原因,从借款人(企业和居民>角度研究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信贷渠道在扩张性货币政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它们如何动作,利弊分析?? 1、准备金政策 ?(1)概念 –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以改变金融机构的准备金数量和货 币扩张乘数,从而达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贷款和派生 存款)和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2)主要内容 –包括缴纳的对象,计提范围和计提比率,可用作准备金的资产等。 ?(3)作用机制 –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 –=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一定时期内存款总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因此 –一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的数量 –二是通过影响货币乘数 ?当需要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和需要大量吸收或补充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 ?(4)作用特点 –保证银行流动性、控制货币供应量、结构调整 –操作简单,作用威力大,奏效快 –副作用大,缺乏灵活性,对商业银行和经济的冲击力大,且央行不易把握时机和力度。 2、再贴现政策 ?(1)概念及内容: –中央银行通过直接调整或制订对合格票据的贴现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 币政策。 ?(2)主要内容 –再贴现: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转让。 –主要包括:再贴现票据的种类、规定再贴现业务的对象、确定并调整再贴现率。 –管理的核心:审查商业银行的再贴现的申请 ?(3) 作用机制 –通过调节再贴现率和再贴现资格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融资的成本,以影响其借款意愿,达到影响社会总信用的目的。 ?(4)作用特点 –-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相比,作用过程相对是渐进的,政策效果不是非常的猛烈。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IS—LM模型来源于英国经济学者希克斯,目的在于使凯恩斯的利息论和他的整个理论体系相协调一致,以后逐步演变成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我们可以借助它来很好地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和效果,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非常强调利率对投资和消费,继而对产出的作用,从对IS—LM模型的分析就可看出。IS曲线是产品市场均衡曲线,它代表的是使产品市场上的供给等于需求的利率与收入水平的组合,它所包含的经济意义为:由于利率的上升会引起私人投资需求及均衡收入也随之下降,所以其斜率为负;LM曲线是货币市场均衡曲线,也就是在既定的货币供给下使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等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其直观的经济含义为:当货币供给不变时,因收入上升的货币需求增加必须通过由利率上升引起的货币需求下降来抵消,才能使货币市场继续保持均衡。其斜率为正,但斜率的大小要由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的敏感性决定,它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成反比,与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性成正比,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含义。把两条曲线画在一张图上,就得到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点,在该点上两个市场都处于供求相等的状况。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而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这些影响都可以在IS—LM模型中看出。当LM曲线不变,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均衡利率和收入都会高于原来的利率和收入,反之利率和收入下降,而当IS曲线不变,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会使LM曲线右下方移动,则均衡利率低于原来的利率,收入高于原来的收入,反之,利率上升,收入减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各自的效力,也都存在着局限性,可以根据经济形势的需要混合使用以达到较好效果。 通过对模型的数学推导,可得货币政策无效的两种情形,即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1)IS为一条垂直线,即投资和消费对利率毫无敏感性,此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下降,但并不能刺激投资和消费,国民生产总值不变。(2)LM 为一条水平线,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无穷大,通常称“流动性陷阱”,此时财政政策无“挤出效应”,即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对国民生产总值有最大效应。同样还有财政政策无效的两种情形,即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1)投资对利率有无穷敏感性,IS水平,此时货币供给变动会引起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而利率不变,(2)货币需求对利率毫无敏感性,完全又交易需求决定,LM垂直,此时增加政府支出,但国民生产总值不变,而利率上升,存在完全的“挤出效应”。因此,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失效的可能,但在我国均未成为现实。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面临着一些制约,为促进经济增长,更好地发挥经济政策的作用,我们可以结合IS—LM模型认真研究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针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客观现实做一些分析和建议。 应当承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最初是建立在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有效前提下的。但是,由于理性预期学派的深入人心,其精髓已为众多经济学派所吸纳,而不再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论特色。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也不例外,它在解释许多经济现象时,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理性预期的思想。此外,货币政策传导

货币政策工具讲课讲稿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浅谈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 一、简介 要了解货币政策工具,首先来认识一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等变量的方针、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标和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法律解释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三条关于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下列货币政策工具: (一)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运用前款所列货币政策工具时,可以规定具体的条件和程序。 本条是关于中国人民银行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规定,这是法律层面上对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解释。

三、种类 根据货币政策工具的调节职能和效果来划分,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常规工具 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①存款准备金制度 ②再贴现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 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二)选择工具 常见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①消费者信用控制; 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③不动产信用控制; (三)补充工具 除以上常规性、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外,中央银行有时还运用一些补充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进行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包括: ①信用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依法对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业务进行直接干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主要有信用分配、流动性比率、利率限制; ②信用间接控制工具,指中央银行凭借其在金融体制中的特殊地位,通过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磋商、宣传等,指导其信用活动,以控制信用,其方式主要

附录一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附录一:二战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1、40-50年代初。1941年,美联储为筹措军费,采取了廉价的货币政策,即钉住战前的低利率: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为0.375%,长期财政债券利率2.4%。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利率上升到高于上述水平,而且债券价格开始下跌时,美联储就进行公开市场购买,迫使利率下降。这一政策在大部分时间内是成功的,但当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时,引起了通货膨胀。1951年3月,美联储和财政部达成“一致协议”,取消钉住利率,但美联储承诺它将不让利率急剧上升。同时,美联储正式独立于财政部,此后货币政策才开始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这也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开始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 2、50-70年代。这期间美国经济周期性扩张和收缩的特征非常突出,因此,扩张性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交替也很明显,货币政策目标经常变化。50年代,美联储控制的中介指标有自由储备金净额、三个月期的国库券利率和货币总量比,并按此次序来决定指标控制的重要性。结果表明,美联储对前两个指标的控制较好,对货币总量控制较差,这导致最初的10年内竞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到了60年代,又重新推行廉价的货币政策,同时重视财政政策的运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日趋上升,松的货币政策加之松的财政政策导致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从1965年的2.3%到1969年的6.1%。这些政策进一步导致了70年代滞胀的发生。70年代,美联储将货币总量作为中间目标,从M1 和M2的增长率来看,美联储以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主,最终导致了1979年的经济危机。 3、80-90年代。70年代后,随着通货膨胀被抑制,美联储又转向了平稳利率政策,并获得了极大成功。例如90年代初,美国经济陷入萧条,美联储在1990年7月到1992年9月间连续逐步降息17次,将短期利率从8%降到3%,促进投资与消费上升,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在1994年到1995年7月,美国经济过热时,又连续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1994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美联储将放弃以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做法,今后将以调控实际利率作为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这标志着美国货币政策的重大转变。 4、目前。自1999年6月开始,为防止经济过热,美联储开始抽紧银根,半年中先后三次提高利率。但美国经济增长势头仍没有减缓的迹象,于是在2000年2月2日、3月21日和5月16日又分别提高利率,使联邦基金利率达到65%。5月底公布的数据表明力度加大的宏观调控开始见效,经济增长逐步放缓。但2001年伊始,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已进入了明显放慢的敏感时期。为刺激经济回升,从1月至6月底,美联储连续六次降息。在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