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硅油柔软剂的合成与乳化探索

氨基硅油柔软剂的合成与乳化探索
氨基硅油柔软剂的合成与乳化探索

氨基硅油乳化

氨基硅油乳化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李玮 {Year}:1995 {Title}:TS系列氨基硅油乳液应用试验 {Tag}:0 {Journal}:有机硅材料及应用 {Issue}:2 {Pages}:20-22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白杉,周洁 {Year}:2006 {Title}:氨基改性硅乳液在纺织整理中的应用{Tag}:0 {Journal}:天津纺织科技 {Issue}:2 {Pages}:12-15

{Date}:2009-11-01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王树根,苏开第,马永才 {Year}:1998 {Title}:氨基改性羟基硅油乳液的制备与性能 {Tag}:0 {Journal}:印染助剂 {Volume}:15 {Issue}:6 {Pages}:5-9 {Date}:2009-09-20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Year}:2009 {Title}: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的合成及其微乳液的制备研究{Tag}:0 {Date}:2009-10-22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Year}:2009 {Title}:氨基改性有机硅微乳化技术的探讨{Tag}:0 {Date}:2009-10-26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钟泰宣 {Year}:1996 {Title}:氨基硅油乳化工艺的研究{Tag}:0 {Journal}:有机硅材料及应用{Issue}:2 {Pages}:9-11 {Reference Type}:Journal Article {Author}:郭丽霞,梅玉娇 {Year}:2000 {Title}:氨基硅油乳化剂的分析与配制{Tag}:0

氨基硅油配方及工艺

(1) 氨基含量0.6%,活性羟基封端 硅油合成配方: 602氨基硅烷-----------------------------8Kg DMC-------------------------------------192Kg 5%氢氧化钾水溶液---------------------400g 蒸馏水-------------------------------------200g 设备: 300L不锈钢夹套反应釜,电动搅拌,导热油及电加热设备。 合成工艺: 先将192KgDMC投入反应釜内,开搅拌; 搅拌下加入8Kg氨基硅烷,然后缓慢加入400克氢氧化钾水溶液和200克蒸馏水,加料过程中搅拌不能停; 全部物料加完后,开始加热升温; 料温150℃开始计时,同时注意控温,保持料温150-160℃反应4小时得到产品,反应过程中搅拌不能停。 产品性状: 无色透明粘稠液体,粘度600-1000cs。 乳液配方: 氨基硅油------------------------20Kg AEO3-----------------------------4Kg TX-10----------------------------6Kg 冰醋酸-------------------------0.6Kg 去离子水------------------------70Kg 乳化设备: 200L分散搅拌设备。 乳化工艺: 先投氨基硅油、AEO3、TX-10; 开搅拌,将物料搅匀; 搅拌下缓慢加入冰醋酸; 搅拌下缓慢加水,直到全部水加完; 全部物料搅匀后,停机。 产品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 产品用途: 用于织物处理,赋予织物很好的柔软性,特别适合棉、毛织物处理。本产品氨基含量较高,略有黄变,不适合处理白色和浅色织物。 用于洗发水中,可以改善头发柔软性。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黑龙江医药HeilongjiangMedicineJournalVoL23No.12010?55? 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陈伶俐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100) 摘要本文从自乳化释药系统组成、基本概念、白乳化机帝l、SEDDS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及其在国内外的专利、SEDDS的处方设计等方面出发,总结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自乳化传递系统的发展前景作了综述。 关键词: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g-面活性剂;国内外的专利 中图分类号:R9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82(2010)01—055—05 自乳化技术被广泛用于农药和杀虫剂工业已有多年。自1994年5月环孢素A微乳浓缩液软胶囊NeoralOR在德国成功问世,使SEDDS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自乳化释药系统组成、基本概念、自乳化机制等出发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SEDDS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1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自乳化释药系统(self—emulsifyingdrugdelivery,SEr)Ds)是由油相、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固体或液体剂型,在环境温度(通常指37。G左右)和温和搅拌的情况下,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自发乳化形成乳滴为51.二m左右的乳剂…、微乳B1或纳米乳。且据文献报道,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自乳化形成的(9/W型乳剂克服了大分子通过胃肠道上皮细胞膜时的障碍,易于通过胃肠壁水化层传递到吸收部位,有利于提高药物溶出度和渗透率,药物能持续从基质中溶出并渗透到吸收部位,以保持在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平衡,可能降低药一时曲线的髟谷比¨J。SEDDS可经淋巴管吸收,这样既可克服首过效应,也可避免口服药物后胃肠道内酶的水解,有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J。目前研制的SEDDS多将自乳化浓缩液灌封于软胶囊或可充液硬胶囊中,剂量小而准确,服用方便。 2处方组成 作为药物载体,SEDDS的所有辅料成分应无毒、无刺激、无不良药理作用、不影响主药的药效和稳定性等。在这一体系中,关键是根据SEDDS的形成机制,结合药物的特点来寻找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及其比例。在选定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后,通常采用伪三元相图进行处方优化,以确定最佳比例和自乳化区域NJ。 2.1油相SEDDS要求的油相要能以较少的用量溶解处方量的药物,即使在低温储藏条件下,也不会有药物析出,容易被处方中的乳化剂乳化。目前常用长链和中链有不同程度饱和度的甘油三酯油类来设计自乳化制剂。新的半合成中链衍生物,它们具有类似表面活性剂的两亲性,这时处方中更亲脂的表面活性剂可视为亲水的油相∞,。 2.2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解离,分子中构成亲水基团的甘油、聚乙二醇和山梨醇等多元醇,构成 亲油基团的是长链脂肪酸或长链脂肪醇以及烷基或芳基等,它们以酯键或醚键与亲水基团结合,有很多类不同品种,广泛用于外用、口服和注射液,个别品种也用于静脉注射剂。主要有脂肪酸甘油酯、蔗糖酯、脂肪酸山梨酯等。常用亲水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乙氧基聚乙二醇甘油酯和Tween80等,它们的毒性小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但可能在胃肠道发生转相反应¨J。常用浓度为30%~60%(w/w),浓度过高会对胃肠道起刺激作用。 2.3助乳化剂自乳化系统常含有超过30%(W/W)的表面活性剂,加入可口服的有机溶剂(乙醇、丙二醇、PEG等)作为助乳化剂可促进溶解这些表面活性剂及药物,并能降低界面张力,增加界面膜的流动性,调剂HLB值…。一般使用长链醇、乙二醇等的衍生物作为助溶剂,乙醇、异丙醇、甘油等可用作口服的SEDDS助溶剂。在以SEDDS为内容物的胶囊需要注意的是,自乳化释药系统最终常制成软胶囊或硬胶囊剂型,如果含有乙醇及其他挥发性成分,则这些物质可能会穿透囊壳,降低制剂的溶解力,导致亲脂性药物沉淀。但是如果选用无醇处方,又可能降低对那些亲脂性药物的溶解力,因此需要作综合考虑。 2.4药物SEDDS对药物的增溶来自表面活性剂和油相的共同作用是脂溶性、吸收差的药物,特别是疏水性蛋白质、肽类等生物大分子的满意载体”1。SEDDS通常被设计为单剂量的胶囊剂。一般而言,固体形式的SEDDS可以有较高的载药量,但难以确定药物在固体SEDDS中的状态,所以一般采用均相液体形式的自乳化系统。使用合成的新型双亲性油相和乳化剂,通常能比传统的植物油溶解更多的脂溶性药物,而加入乙二醇、异丙醇、乙醇等溶剂也可以提高药物在SEDDS中的溶解度。药物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自乳化过程,包括提高、降低或保持自乳化性能归J,而且对每一个SEDDS的影响都可能不同,但这些可以通过改变油/乳化剂的比例对处方进行优化。一般来说,疏水性较强的药物对SEDDS的影响较小;处方越复杂,得到的乳剂粒径可能会越小,但自乳化也就越容易受到药物影响¨…。所以,确定处方前须进行溶解度试验和相图考察。

三元共聚硅油的应用性能分析

三元共聚硅油的应用性能分析 摘要:本文以JL-4610和JL-4615为例,对三元共聚硅油的应用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手感、黄色变、摩擦耐洗牢度、抗静电性、与分散染料同浴染色及稳定性这六方面的探讨,揭示了三元共聚硅油手感滑软,黄色变小,牢度好,稳定性高等优点,适合在染整后整理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三元共聚硅油应用性能分析 引言 在纺织印染助剂中,柔软剂是整理助剂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多,产量大。从化学纤维的纺丝、拉伸、卷筒、编织或纤维素纤维的制条、纺纱、织造到纺织品的染色整理等各项工序都要使用柔软平滑剂。各种柔软剂其主要功能是满足各种纺织品的不同手感,不同风格和要求。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柔软剂的使用已发展到家庭洗涤工序,称为柔软调理剂。其中三元共聚硅油是一种高分子平滑型柔软剂,采用硅氧烷、多胺、聚醚这三者聚合而成。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硅油柔软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第一代的二甲基硅油、羟基改性有机硅,到第二代的环氧基改性有机硅、聚醚改性有机硅,至第三代的氨基改性有机硅。目前氨基改性有机硅以其突出的柔软平滑手感成为市场上应用最多的有机硅整理剂。但是传统氨基改性有机硅在加工过程中易产生粘辊、粘缸现象,不耐高剪切,相容性差,而且手感发粘等缺点,因此科研人员研发了新型的线形三元共聚有机硅――瞬间亲水整理剂JL-4610及超稳定柔滑亲水整理剂JL-4615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本文从手感、色黄变、干湿摩擦牢度、耐洗色牢度、抗静电、与涤纶同浴染色以及稳定性等几方面对新型三元共聚硅油的特点和应用性能进行探讨。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电子天平,VPM-1A型轧车,PT-2A销板拉幅机、SW-24AII型耐洗色牢度试验机、Datacoler测色仪、Y5718耐摩擦色牢度试验机、Y(L)3420织物静电测试仪 1.2 试验材料与药品 织物:涤纶毛毯、涤纶机织(红色、墨绿色、白色)、棉针织(翠兰、梅红)、黑色棉机织、涤纶增白布、麂皮绒 助剂:瞬间亲水整理剂JL-4610、超稳定柔滑亲水整理剂JL-4615、普通氨基硅油

柔软剂知识

1.按化学成分分类: 非硅柔软剂:长链脂肪族类:如软片、软油精等。为脂肪酰胺类、特殊的脂肪酸酯、特殊烷基胺基甜菜碱类、高级脂肪酰胺类季胺化合物。 含硅柔软剂:环氧和聚醚改性硅油、氨基改性硅油等如表。 天然油脂和石蜡: 2.按应用性能分类: 1. 亲水型:聚醚氨基改性硅油等亲水硅油。 2. 拒水型:氨基改性硅油。 3. 平滑型: 4. 柔软型: 5. 蓬松型: 6. 复配型:软片(软油)与硅油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柔软剂,达到特殊要求。 软片+软油精+硅油 柔软剂原料分类 1.有机硅类: 这类柔软剂爽滑效果比较好,最大的弊端就是价格昂贵,成本较高,使用时及易造成飘油。不适合在日益竞争的现代工业中长期发展; 2.软片类: 这类主要以脂肪酸盐为主,使用比较方便,但这类柔软剂软片用量大,成本也相应比较高。不适合降低综合成本,提高工业利润的需求; 3.D1821: 也即是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这类柔软剂最大的缺点是生物降解性差并且黄变严重;随着公共意识的提高,环保质量的要求,此类产品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4.酯基季铵盐: 这类柔软剂柔软性能稳定,用量小,突出生物降解性,更兼具有抗黄变、杀菌消毒等多项功能。可以说该类柔软剂产品是今后柔软剂行业的一种主导趋势。 5.Gemini阳离子柔软剂:该产品为特殊结构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特殊结构阻抑了其在有序聚集过程中的头基分离力,极大地提高了表面活性;同时该产品与常规单烷基单季铵盐及双烷基单季铵盐相比具有极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因而在达到同样效果的情况下用量极大地降低。广泛用作高效柔软剂、抗静电剂、膨松剂、杀菌剂;单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增效剂。 一般的柔软剂加一些热水,浸泡一会就行了,或再加一些渗透剂(如JFC)、有机溶剂等。 机洗还是手洗,机洗是在第一次漂水的时候加,手洗是洗过漂一次水,然后加进,在浸泡几分钟,在洗,直到感觉不滑手为止. 1.柔软整理织物布面PH最好酸性,布面温度越低越好。浸轧槽温度小于60℃。 2.软片和软油精化料非常重要水质不含腐败有机物、开稀温度时间严格控制,开稀液中不能有没化开的小颗粒,用前必须过滤。

柔软剂的使用方法介绍

柔软整理剂 1.柔软剂定义: 柔软剂是一种能吸附于纤维表面并使纤维表面平滑、改善手感或触感的物质。柔软剂除能使织物柔软外、往往还兼有抗静电、防再污染、提高平滑性、撕破强力和提高缝制性等效果。 2.柔软剂的要求: ①具有优良的柔软性、平滑性、蓬松性。 ②对纤维或织物的白度或染色牢度影响小。 ③在各种柔软加工条件下(浸渍、浸轧、温度、PH变化等),工作液要有相当的稳定性。 ④柔软整理后的纤维或织物不宜受热变色,在贮藏中不应产生色泽、气味、手感的变化。 ⑤柔软剂若是乳液,其乳液稳定性要好不破乳。 ⑥人体皮肤接触后无不良影响,符合环保要求。 ⑦按不同的处理要求:能具有适当的吸水性、拒水性、防静电性等性能。 3.柔软剂的分类: 3.1按化学成分分类: 3.1.1. 非硅柔软剂:长链脂肪族类:如软片、软油精等。为脂肪酰胺类、特殊的脂肪酸酯、特殊烷基胺基甜菜 碱类、高级脂肪酰胺类季胺化合物。 3.1.2. 含硅柔软剂:环氧和聚醚改性硅油、氨基改性硅油等如表。 3.1.3 天然油脂和石蜡: 3.2按应用性能分类: 1. 亲水型:聚醚氨基改性硅油等亲水硅油。 2. 拒水型:氨基改性硅油。 3. 平滑型: 4. 柔软型: 5. 蓬松型: 6. 复配型:软片(软油)与硅油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柔软剂,达到特殊要求。 软片+软油精+硅油 4.2有机硅柔软剂是一类应用最广泛的性能好、效果最突出的纺织品柔软剂,可分为非活性、活性和改性型几 类。 4.2.1.非活性有机硅柔软剂:主要为聚二甲基硅氧烷属第一代产品他自身不能交联不和纤维发生反应、因此不耐 洗,且手感弹性均不理想,甲基硅油的氧原子向着纤维表面定向,甲基则在纤维外侧定向排 列甲基能自由饶者硅原子旋转,以产生较好的平滑感。 4.2.2.活性有机硅柔软剂:主要为羟基硅油或含氢硅氧烷属第二带产品他能和纤维发生交联反应,在纤维表面形成 薄膜增加弹性,具有一定的耐洗涤效果,但存在易飘油,不耐剪切,手感有油腻状等缺点。 4.2.3.改性型有机硅柔软剂:是新一代(第三代)有机硅柔软剂,包括氨基改性硅油、环氧和聚醚改性硅油等,其 中以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最多,他可以改善硅氧烷在纤维上的定向排列增加对纤维的亲和 力,大大改善织物的柔软性,手感具有丰满、蓬松、柔软、滑糯的综合效果。但也存在不足 之处,亲水性下降,抗污性不够,高温易黄变,回修重染时剥除硅油困难,改色也困难。 我公司开发的多为氨基改性硅油、聚醚氨基改性聚硅氧烷类的柔软剂,亲水性氨基硅油,低 黄变氨基硅油,超柔软氨基硅油、超平滑氨基硅油,是我司主推的产品。 5.柔软剂也可按如方法下分类: 阳离子 长链脂肪族阴离子 非离子 两性型 天然油脂及石蜡 聚乙烯乳液类 高分子聚合物 有机硅类 5.1.有机硅柔软剂分类: 非活性有机硅:(第一代有机硅)聚二甲基硅氧烷,国内称甲基硅油。 含氢有机硅油, : 羟基硅油(第二代有机硅) 环氧和聚醚改性硅油 具反应性基团的有机硅(第三代有机硅): 氨基改性硅油 氨基有机硅微乳:粒径在0.15um以下的微乳有机硅为稳定的分散状态,耐热稳定性、抗剪切稳定性、储存稳定性、渗透性极大提高,微小的粒径,表面积大提高与纤维接触几率,表面吸附量增大均匀性提高, 能渗透到纤维微结构中,用量可以减少1/2~1/3,克服飘油的缺点。 5.2.各类有机硅柔软剂的特点: A. 甲基硅油:有较好的平滑性,由于不能自身交联,也不能与纤维交联,所以耐洗性较差。 B. 羟基硅油:有阴离子或阳离子羟基硅油乳液,手感平滑、有弹性,相比甲基硅油提高了耐洗性。如SAH-288A,

氨基硅油的合成及工艺对比讨论

氨基硅油的合成及工艺对比讨论 袁金亮,周昭亮,傅向东 (广州市旭美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65) 摘要:以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DMC)或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或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及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原料,通过本体聚合的方法制备氨基硅油。通过对影响聚合的催化剂、偶联剂、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因素的讨论,确定了适宜的聚合条件。对比分析不同原料合成氨基硅油的产率以及简单分析其乳化与应用的差异。 关键词: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DMC);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 );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氨基硅氧烷;本体聚合;氨基硅油; 氨基硅油即氨基改性聚硅氧烷现已广泛应用于纺织、制革及日化等行业,尤其是纺织印染行业的用量很大[1]。如用作纺织柔软整理剂,可赋予织物柔软、滑爽和丰满的效果,还具有良好的弹性手感。 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分子量较大,同时交联性使纤维产生弹性。由于氨基的极性强、易与纤维中的羟基和羧基发生化学反应,使聚硅氧烷主链发生取向定位并吸附于纤维表面,降低了纤维之间的摩擦系数,从而给予纤维极好的柔软、平滑、耐洗性[2]。同时,氨基的引入提高了聚硅氧烷的亲水性,使其易于乳化,只要采用适当配方和工艺就能得到微乳液,使纤维产生丰满感。 氨基硅油对提高织物附加值具有积极的作用,国外公司如日本信越、德国瓦克等,都在努力开发高品质的氨基硅油。国内对氨基硅油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乳液漂油、泛黄等问题[3]。 用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俗称线性体)直接与氨基硅氧烷聚合制备氨基硅油或用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DMC)或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开环聚合制备氨基硅油已逐渐普及,本实验将采用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或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DMC)或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与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偶联剂通过本体聚合制备氨基硅油[4]。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和仪器装置 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环体(DMC),浙江合盛化工有限公司;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瓦克化学有限公司;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WS 62M),瓦克化学有限公司;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N602),南京曙光硅烷化工有限公司;γ-氨丙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江苏晨光偶联剂有限公司;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N-环己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702),中科院有机硅研究院;异构C13醇聚氧乙烯醚(5,7),巴斯夫;KOH,化学纯;甲醇钠,工业级;醋酸:化学纯;布料:精纺涤纶织物,平纹织物,规格为25cm×12cm;电动搅拌器;水浴锅;水循环真空泵,三口烧瓶;温度计。 1.2 实验原理 在碱催化剂条件下,通过D4开环后与偶联剂聚合,反应得到氨基硅油,

三元共聚硅油的应用性能分析

三元共聚硅油的应用性能分析 摘要:本文以TF-463和TF-468K为例,对三元共聚硅油的应用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手感、黄色变、摩擦耐洗牢度、抗静电性、与分散染料同浴染色及稳定性这六方面的探讨,揭示了三元共聚硅油手感滑软,黄色变小,牢度好,稳定性高等优点,适合在染整后整理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三元共聚硅油应用性能分析 引言 在纺织印染助剂中,柔软剂是整理助剂中的一个大类,品种多,产量大。从化学纤维的纺丝、拉伸、卷筒、编织或纤维素纤维的制条、纺纱、织造到纺织品的染色整理等

各项工序都要使用柔软平滑剂。各种柔软剂其主要功能是满足各种纺织品的不同手感,不同风格和要求。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柔软剂的使用已发展到家庭洗涤工序,称为柔软调理剂。其中三元共聚硅油是一种高分子平滑型柔软剂,采用硅氧烷、多胺、聚醚这三者聚合而成。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硅油柔软剂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第一代的二甲基硅油、羟基改性有机硅,到第二代的环氧基改性有机硅、聚醚改性有机硅,至第三代的氨基改性有机硅。目前氨基改性有机硅以其突出的柔软平滑手感成为市场上应用最多的有机硅整理剂。但是传统氨基改性有机硅在加工过程中易产生粘辊、粘缸现象,不耐高剪切,相容性差,而且手感发粘等缺点,因此科研人员研发了新型的线形三元共聚有机硅――低温成膜高渗透柔滑整理剂TF-463及超稳定柔滑整理剂TF-468K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本文从手感、色黄变、干湿摩擦牢度、耐洗色牢度、抗静电、与涤纶同浴染色以及稳定性等几方面对新型三元共聚硅油的特点和应用性能进行探讨。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电子天平,VPM-1A型轧车,PT-2A销板拉幅机、SW-24AII型耐洗色牢度试验机、Datacoler测色仪、Y5718耐摩擦色牢度试验机、Y(L)3420织物静电测试仪 1.2 试验材料与药品 织物:涤纶毛毯、涤纶机织(红色、墨绿色、白色)、棉针织(翠兰、梅红)、黑色棉机织、涤纶增白布、麂皮绒 助剂:低温成膜高渗透柔滑整理剂TF-463、超稳定柔滑整理剂TF-468K、普通氨基硅油 1.3 实验方法 1.3.1手感评价 将不同硅油分别以10g/L的浓度浸轧到涤针织织物上(浸轧的工艺为:配液→常温浸轧→定型(190℃×60S)),再将整理过的布样放至室内回潮冷却,最后由人为从柔软、蓬松、滑度等方面综合评价,得到评价结果。 1.3.2色变、黄变评价 根据 1.3.1中的方法用不同硅油在增白布或容易变色的织物上进行柔软整理,用DatacoLor测色仪测试其与空白样的白度、△L*、△a*、△b*和△E。

氨基硅油

氨基硅油的制备及应用实验 一、实验目的 聚硅氧烷是一类有着特殊硅氧主链结构的半有机、半无机结构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独特的低玻璃化温度、低表面张力特性,以及优良的耐热性、耐候性、憎水性、电绝缘性等性能。典型的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其分子结构示意如下: CH3 Si O n CH3 氨基硅油,即氨基改性聚硅氧烷,是二甲基硅油中部分甲基被氨烃基取代后的产物。氨基硅油除保留着二甲基硅油原有的疏水性、脱模性外,氨烃基的存在还可赋予其反应性、吸附性、润滑性及柔软性等性质,因而广泛应用于纺织、制革、日化等行业,尤其是纺织品的染整行业。 氨基硅油作为纺织品的柔软整理剂,可赋予织物柔软、滑爽、丰满等效果,以及良好的弹性手感。近年来,国内对氨基硅油的研究仍在不断加强。本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探索优化的合成工艺条件,制备一定组成、结构的氨基硅油,并应用氨基硅油对羊毛或涤纶织物进行后整理研究。 二、实验反应机理 氨基硅油中的氨基主要有伯氨基、仲氨基、叔氨基、芳氨基、季铵盐等,例如: NH2NHCH2CH2NH2NHC2H4NHC2H4NH2OC6H4NH2 其中,不同的氨基赋予氨基硅油不同的应用性能。本次实验用的是仲氨基改性。 氨基硅油的制备方法,主要有:(1)氨烃基硅烷与硅氧烷催化平衡;(2)氨烃基硅氧烷与硅氧烷催化平衡;(3)氨烃基硅烷与端羟基硅氧烷缩合;(4)含氢硅油与烯丙胺加成等。 本实验拟采用氨烃基硅烷与硅氧烷催化平衡法,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D4)、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602)、六甲基二硅氧烷(MM)为原料来制备氨值为0.1~0.9的氨基硅油,反应式示意如下:

自乳化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医药综述M ED ICAL AND PHARMAC EU T ICAL SUM MAR IES 自乳化释药系统研究进展3 张宁宁 范玉玲33 季宇彬 (哈尔滨商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哈尔滨 150076)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08)01-0031-04 自乳化释药系统(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2 tem s,SEDDS)是由油相、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S A)、助表面活性剂(cosurfactant,CoS A)组成的固体或液体制剂,其基本特征是可在胃肠道内或环境温度适宜(通常指37℃)及温和搅拌的情况下,自发乳化成粒径为5μm左右的乳剂[1]。当含亲水性表面活性剂(HLB>12)较高(>40%)或同时使用助表面活性剂时,在轻微搅动下,可制得精细的乳剂(粒径<100nm),则被称为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elf-m icr o-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s,S MEDDS)[1]。本文就SEDDS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SE DD S特点 SEDDS制剂可提高难溶性药物和脂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促进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可避免水不稳定性药物的水解及药物对胃肠的不良刺激[2],SEDDS服用方便,制备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3]。S MEDDS适宜用作亲脂性、溶解度低、难吸收、易水解药物的载体。由于在制备过程中可避免光照或可在体系中加入抗氧剂,因而S MEDDS也可作为需避光或易氧化药物的载体[4]。载药S MEDDS口服后在生理体温和胃肠道蠕动作用下,遇胃肠液自发分散成O/W型、粒径小于100nm的载药乳液,在胃肠道均匀、快速分布,增加了药物的溶解度。 2 SE DD S口服吸收机理 胃肠道消化运动提供了体内自乳化所需的搅动,因此SEDDS在与胃肠液接触时可形成微小的乳滴。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机理大致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了药物溶解度并改善了药物溶出。2)在胃肠液稀释下分散形成精细的乳剂,具有较大的界面积。3)因其表面张力较低而易于通过胃肠壁的水化层,使药物能直接和胃肠上皮细胞接触,增加了对上皮细胞的穿透性,促进了药物吸收。4)微乳可经淋巴管吸收,从而克服了首过效应以及大分子通过胃肠道上皮的障碍。 3 形成机制 3.1 负表面张力 在S MEDDS中,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逐渐降低,当达到一定浓度时,由于助乳化剂的存在,产生混合吸附,出现负的界面张力,从而使油、水界面自发分散成微细液滴,以增加总表面积达到热力学平衡[5]。 3.2 界面膜-液晶体的形成 S MEDDS的自乳化难易程度与水形成液晶体的难易有关[6]。在水中加入二元混合物(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或助乳化剂)后,能在油、水两相之间进行分配,促使乳化剂在油水之间形成稳定的单分子界面膜;水能穿透界面而溶解于油相中,这一过程持续进行直至在界面达到溶解极限,水进一步穿透就会形成液晶体;最后,靠近界面的物质都成为液晶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决定最终形成液晶体的量,液晶体一旦形成后,水就向溶液内核快速穿透,在轻微搅拌下,引起界面破裂并形成细小乳滴。 3.3 增溶作用 Shinoda等[7]提出的增溶理论认为:在S MEDDS中,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大量的胶束对油或水产生增溶作用,油或水进入胶束内部使胶束发生溶胀,从而形成精细分散的液滴。增溶作用是微乳自发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4 处方组成 作为药物载体,S MEDDS的所有辅料成分应无毒、无刺激性,不影响主药的药效和稳定性等。在这一体系中,关键是根据S MEDDS的形成机制,结合药物的特点,来寻找合适的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及其比例。在选定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乳化剂后,通常采用伪三元相图进行处方 3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33通讯作者,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药物制剂;Tel:84824424;E-mail:fyllucky @https://www.360docs.net/doc/8b11870813.html,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介绍自乳化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分类、基本概念、特点、自乳化新剂型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自乳化释药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自乳化释药系统;制备;新型制剂 1980年,Armstrong和James [1] 提出了药物脂质释药系统的概念, 随后经过研究者们对脂质释药系统的组成、形成机制、性质等的不断深入研究,发明了新型给药系统——自乳化释药系统。早期其主要用于除草剂和杀虫剂等方面,随后人们将它作为疏水药物的载体,对其研究也逐步增多。尤其当1994年 5月环孢素ANeoral TM 在德国成功上市,将自乳化释药系统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当今药物研究的一个热点 [2] 。 1自乳化释药系统的分类及定义 1.1基本分类 Pouton [3] 对自乳化系统的组成进行了阐述,并首次将其分类,表1所示。 表1自乳化系统分类 从上表中得出:亲脂性表面活性剂(HLB<12)可以改善组分的溶解能力。如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因疏水而不能形成胶束,那么它将存在于分散相中。这种类型分散后可保留其对药物的溶解能力。亲水性表面活性剂(HLB>12)或水溶性潜溶剂与油混合也可形成自乳化系统,对于油水分配系数2<logP<4的药物可通过用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或水溶性潜溶剂(如丙二醇,聚乙烯醇,乙醇等)来增加组成系统对其的溶解能力。这种组成与TypeⅠ的不同在于分散时水溶性成份有与油相分离的趋势。此时相分离实际上是乳化分散形成胶束的推动力,但很可能丧失对药物的溶解能力,导致在组分分散时药物部分形成沉淀。沉淀的程度依赖于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组分的亲水性;而且当体系中亲水性的组成比例越高时,发生沉淀的危险性就越大。 1.2相关概念

反应性氨基硅油

皮革用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滑爽剂的 研制及应用 ! !"#$%"%&’()%)*%$$+’,%&’()(-"#%,&’.#%/’)($(+01’+(2%)#+#%&3#"1/((&3%4 #)&周建华!!张晓镭(陕西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咸阳!"#$%" )!"#$%&’("$’,!"’()*&’#+,&(5(++#4 #(-6#1(7",#%)*8).’"()/#)&,93%%)2’:)’.#"1’&0(-9,’#),#%)*;#,3)(+(40,<’%)0%)4 !"#$%")摘 要 以!,"&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9&’#>)和?&#&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9@&9’($$)为原料,胺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了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利用A 6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微乳化技术,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制备透明、粒径细小、稳定性优良的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微乳液,将其作为滑爽剂应用于皮革,并测试了皮革的有关性能。应用结果表明: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的氨值为$B )(!’//(+/4,黏度为’)$$/!%·1时滑爽性最佳,其处理后的皮革具有优异持久的柔软、滑爽、丰满的手感特性,并且革面细腻、光亮自然、疏水性强。 关键词!,"&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反应性氨基聚硅氧烷 微乳液 皮革滑爽剂 中图分类号;9)" 文献标识码C C D 1&"%,& *+,-.!,"&/,01/2341/,5670189381+,834:-6(;<&’#=):-/>&#&:5,-367018&$&:5,-392391 8&72,5670341+,8:-6(K U V K H T V J W 38G R Q >3G "( " """"""""""""""""""""""""""""""""""""""""""""""""""""""""""""""""""X @7G #$$) !!!第一作者简介:周建华,女,"(!R 年生, 硕士学位,讲师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Q Y Z "R Q )万方数据

各种柔软剂的种类与特点

导读 为了使织物具有柔软、滑润或丰满的手感,除了采用机械整理外,大部分织物都要使用柔软剂进行整理。 本文介绍了柔软剂的作用、要求、种类以及各自的特点。 一、柔软剂的作用 1、补充天然纤维在精练、漂白等工序中所丧失的天然油脂,使手感更为理想。 2、附着在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上,提高平滑性和强度,改善手感。 3、通过柔软剂所具有的某些特性,提高织物的服用性能。 为了达到以上一些作用,柔软剂一般是具有油脂类的平滑性和手感的物质,附着在纤维表面能降低纤维间的摩擦阻力,使纤维产生润滑、柔软的作用。亦有些柔软剂能与纤维上的一些反应基团发生交联而达到耐洗的目的。 二、柔软剂的要求 1、在各种柔软加工条件下,工作液要很稳定。 2、不降低纤维或织物的白度和染色牢度。 3、柔软处理后的纤维或织物不易受热变色,在储藏过程中不应产生色泽、手感、气味的变化。 4.、柔软剂若是乳液,其乳液稳定性要好。 5、按不同的处理要求,能具有适当的吸水性或拨水性、防静电性等性能(应根据织物不同的要求进行选择)。具有耐水洗或耐干洗性。 6、人体皮肤接触后无不良影响。 由于纺织品种类繁多,使用纤维各异,且织物规格不同,织物用途不同,整理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选用柔软剂不能一概而论,应在各类柔软剂柔软机理和功能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要求的柔软剂。另外,每一只柔软剂所具有的性能总是有限的,要获得多项性能都好的效果,可以用两只或更多的柔软剂复合使用(或复配成一只新的柔软剂产品)。如有机硅柔软剂和长链脂肪族类柔软剂复配应用,能获得手感柔软、丰满、滑爽的较好效果,也能将柔软剂的应用与机械柔软整理结合,往往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 三、柔软剂的种类 柔软剂是染整助剂中品种最多、用量最大的一类助剂。据报道,上海印染技术研究所所在1990-1999年中收集的920只国内外助剂样品中,柔软剂就有350只,占38%。如此多的柔软剂品种,根据其化学结构来看,基本上是长链脂肪族类或高分子聚合物类两大类。长链脂

柔软整理剂的分类和各类柔软剂简介

柔软整理剂的分类和各类柔软剂简介 1、柔软剂的分类 柔软剂是染整助剂中品种最多、用量最大的一类助剂。据报道,上海印染技术研究所所在1990-1999年中收集的920只国内外助剂样品中,柔软剂就有350只,占38%。如此多的柔软剂品种,根据其化学结构来看,基本上是长链脂肪族类或高分子聚合物类两大类。 长链脂肪族类柔软剂分子结构中的碳氢长链能呈无规则排列的卷曲状态,形成分子的柔曲性,其柔曲的分子吸附在纤维表面起到润滑的作用,降低了纤维与纤维的动、静摩擦系数。因此,长链脂肪族类结构一般均有较好的柔软作用,在柔软剂中不仅品种多,而且用量较大。这类柔软剂根据其离子性可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非离子型和两性型。另外,对于天然油脂及石蜡类柔软剂,因为都是天然的润滑性物质,也可作为单独的一类,但也有根据其使用乳化剂的离子性的不同把其分别归入不同的离子性类别。 高分子聚合物类柔软剂主要有聚乙烯和有机硅两大类。聚乙烯类柔软剂的品种比较单一,用量也较少,用量也较少,使用较多的主要还是有机硅柔软剂。由于聚硅氧烷主链是很易挠曲的螺旋状直链结构,其可以360度自由旋转,旋转所需的能量几乎为零。因此,聚硅氧烷独物的分子结构符合纺织品的柔软机理,不仅能降低纤维间的静、动摩擦系数,而且其分子间作用力很小,又降低纤维的表面张力,是纺织品柔软整理剂的理想材料。有机硅柔软剂,特别是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柔软剂品种。 2、主要柔软剂性能介绍 由于柔软剂能赋予织物以柔软、舒适的手感,因此能提高织物的质量和附加价值。这符合当今追求服装高档、舒适的潮流。使柔软剂的用量越来越大,这也促地使了柔软剂品种的快速发展。现国内柔软剂品种就有数百种,分述如下: 1、阴离子型柔软剂:阴离子型柔软剂除了肥皂、磺化油等外,其主要成分为琥珀酸十八醇酯磺酸钠、十八醇酯硫酸酯等带长链烷烃的防离子化合物或阴离子、非离子化合物。一般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和热稳定性,能与荧光增白剂同浴使用,可作为特白织物的柔软剂。也比较适用于纤维素纤维,可赋予织物较好的吸水性,但其对纤维的吸附类似于直接染料,比较弱,故柔软效果较差,且易被洗去。另外,由于它有浴中柔软作用,可用于丝绸精练,以防止擦伤(灰伤)。 2、非离子型柔软剂:非离子型柔软剂一般为十酸(或醇)的聚氧乙烯酯(或醚)、季戊四醇或失水山梨醇的脂肪酯酯。由于非离子型柔软剂较离子型柔软剂对纤维的吸附性差,仅可起平滑作用。但它能与离子型柔软剂合用,地其他相容性好,对电解质稳定性好,并且没有使织物黄变的缺点,可作为无耐久性的柔软整理剂,也可作合成纤维纺丝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部分产品能作为织物“丝鸣音”的仿丝绸整理剂。 3、阳离子型柔软剂:这类柔软剂品种较多,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柔软剂。主要是由于大多数纤维在水中带有负电荷,阳离子型柔软剂容易吸附在纤维表面,结合能力较强,能耐高温、耐洗涤,且整理后织物丰满滑爽,能改善织物的耐磨性和撕破强力,对合成纤维还具有一定的抗静电效果。因此被广泛用于棉、锦纶、

柔软剂的使用方法介绍

柔软整理剂 1. 柔软剂定义: 柔软剂是一种能吸附于纤维表面并使纤维表面平滑、改善手感或触感的物质。柔软剂除能使织物柔软外、往往 还兼有 抗静电、防再污染、提高平滑性、撕破强力和提高缝制性等效果。 2. 柔软剂的要求: ① 具有优良的柔软性、平滑性、蓬松性。 ② 对纤维或织物的白度或染色牢度影响小。 ③ 在各种柔软加工条件下(浸渍、浸轧、温度、 PH 变化等),工作液要有相当的稳定性。 ④ 柔软整理后的纤维或织物不宜受热变色,在贮藏中不应产生色泽、气味、手感的变化。 ⑤ 柔软剂若是乳液,其乳液稳定性要好不破乳。 ⑥ 人体皮肤接触后无不良影响,符合环保要求。 ⑦ 按不同的处理要求:能具有适当的吸水性、拒水性、防静电性等性能。 3. 柔软剂的分类: 3.1按化学成分分类: 3.1.1. 非硅柔软剂:长链脂肪族类:如软片、软油精等。为脂肪酰胺类、特殊的脂肪酸酯、特殊烷基胺基甜菜 碱类、 高级脂肪酰胺类季胺化合物。 3.1.2. 含硅柔软剂:环氧和聚醚改性硅油、氨基改性硅油等如表。 3.1.3天然油脂和石蜡: 3.2按应用性能分类: 1. 亲水型:聚醚氨基改性硅油等亲水硅油。 2. 拒水型:氨基改性硅油。 3. 平滑型: 4. 柔软型: 5. 蓬松型: 6. 复配型:软片(软油)与硅油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柔软剂,达到特殊要求。 软片+软油精+硅油 非活性、活性和改性型几 4.2有机硅柔软剂是一类应用最广泛的性能好、效果最突出的纺织品柔软剂,可分为 类。 非活性有机硅柔软剂:主要为聚二甲基硅氧烷属第一 代产品他自身不能交联不和纤维发生反应、因此不耐 洗,且手感弹性均不理想,甲基硅油的氧原子向着纤维表面定向,甲基则在纤维外侧定向排 列甲基能自由饶者硅原子旋转,以产生较好的平滑感。 活性有机硅柔软剂:主要为羟基硅油或含氢硅氧烷属第二带产品他能和纤维发生交联反应,在纤维表面形成 溥膜增加弹性,具有一定的耐洗涤效果,但存在易飘油,不耐剪切,手感有油腻状等缺点。 改性型有机硅柔软剂:是新一代(第三代)有机硅柔软剂,包括氨基改性硅油、环氧和聚醚改性硅油等,其 中以氨基改性有机硅柔软剂最多, 他可以改善硅氧烷在纤维上的定向排列增加对纤维的亲和 力,大大改善织物的柔软性,手感具有丰满、蓬松、柔软、滑糯的综合效果。但也存在不足 之处,亲水性下降,抗污性不够, 我公司开发的多为氨基改性硅油、 黄变氨基硅油,超柔软氨基硅油、 5.柔软剂也可按如方法下分类 : 4.2.1. 4.2.2. 4.2.3. 高温易黄变,回修重染时剥除硅油困难,改色也困难。 聚醚氨基改性聚硅氧烷类的柔软剂,亲水性氨基硅油,低 超平滑氨基硅油,是我司主推的产品。 长链脂肪族 天然油脂及石蜡 高分子聚合物 5.1.有 非活 阳离子 阴离子 非离子 两性型 聚乙烯乳液类 有机硅类 机硅柔软剂分类: 生有机硅:(第一代有机硅)聚二甲基硅氧烷,国内称甲基硅油。 . 含氢有机硅油, 活性有机硅(第二代有机硅) 具反应性基团的有机硅(第三代有机硅) 羟基硅油(第二代有机硅) 环氧和聚醚改性硅油 丿 氨基改性硅油 0.15um 以下的微乳有机硅为稳定的分散状态,耐热稳定性、抗剪切稳定性、储存稳 微小的粒径,表面积大提高与纤维接触几率, 表面吸附量增大均匀性提高, 氨基有机硅微乳:粒径在 定性、渗透性极大提高,; 能渗透到纤维微结构中,用量可以减少' 1/2~1/3,克服飘油的缺点。 .2.各类有机硅柔软剂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