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

《词四首》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由四首词组成,分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的《满江红》。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在范仲淹仅存的五首词中,乃至在当时的词坛上,都属于另类。境界阔大,气魄宏伟,气概豪迈,对偶工整而又自然天成,精致醇美而又不失古朴浑厚,刚健峭拔,苍凉悲壮,是这首词的主要风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的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下片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自己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于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是与朋友陈亮的唱和之作。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下片描写战斗场面。上下两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满江红》是秋瑾1903年中秋时节寓居北京时所作。词的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但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词的结尾,发出莽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到九年级下半学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不少古典诗词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体现在古诗词记忆容量上,更体现在对诗词内容、情感、思想、内涵的感受、认识、理解上。但总体来说,这种理解感受是相对感性的。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类、作家风格、作品中的意象、典故等古典诗歌的专门特色还并不能很好掌握。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这一学习阶段中,学生对“词”这一文体的接触较少。古典诗歌学习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诵读赏析上,而不能一味地进行知识性灌输。在授课时,应注意以读入情,以讲吸引,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意境,教会学生欣赏诗歌、解读诗歌的方法。并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联系学过的作品,在与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进而理解每篇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主要结合本课作品,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不同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教学重点:

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创意:

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内探文本,整合意象;外联积累,整合意境。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请同学们试着回忆一下,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古代诗歌中,有哪些是关于将士戍守边疆、抒发爱国情怀的呢?(两三个同学分享自己能够背诵的相关主题的诗歌)

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先一起齐读一下这四首词。

(二)朗读诗词,熟悉诗词

1.初读诗词,纠正字音。

(1)请学生相互听读,标出自己读音和他人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纠正读音,通过板书对重点字音做着重说明。学生纠正读音错误。

2.二读诗词,找准节奏。

教师:我们之前学习的古诗,通常是四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每首诗中,每句的字数通常是固定的。词有被称为“长短句”,板书:相比于诗,词的句式更加丰富。同学们已经纠正了读音,请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诗词,试着找一找这几首词中出现了几个字的句子?

教师着重关注学生朗读诗句时的停顿、节奏是否准确。

同学们可以发现,这四首词中出现了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几种句式,并且相互交叉。请几位同学选取几句字数不同、交叉排布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分享。

(可让学生对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句式分别朗读,找准节奏,以学习体味“词”这一文体独特的诗歌形式。)板书:相比于诗,词的节奏更多样。

(三)细读感悟

说起宋代最有名的词人,非苏轼莫属了。我们先来看《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一首词,从题目“密州出猎”中,你能猜到这首诗大致的内容吗?

教师引出苏轼生平。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他在熙宁四年(1071)年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自己申请调离京城。于是苏轼被派任密州太守。《江城子·密州出猎》便是苏轼在熙宁七年(1074)任密州太守时,冬天和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诗词,我们一起看看这次打猎的经历是怎么样的。

1.齐读诗歌,整体把握。

教师提问:词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是哪一个字?“狂”。

教师追问:狂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一是狂妄傲慢;二是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三是发疯;四是失去常态,狂乱。你认为哪个符合词人的心境?

2.细读上阕。

(1)行为之狂。

狂体现在行为:“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黄:猎狗;苍:苍鹰。都是凶猛的动物。

苏轼把如此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打猎,很有气势,也体现了自己的勇猛。“牵”和“擎”也体现了凶猛的猎狗和苍鹰很受苏轼的控制。

锦帽貂裘:穿着华美艳丽,很抢眼,很张扬。

千骑:场面盛大,招摇。卷平岗:体现了队伍充满气势。

(2)语气之狂。

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权曾“亲骑马射虎”,作者将自己出门打猎与孙权射虎相比,可见其语气之狂。

“为报倾城随太守”:让手下告知全城百姓来观看自己打猎,充满气势与自信。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苏轼打猎的情景。

教师追问:请同学们试着概括一下这首词上阕的内容。

3.细读下阕。

这次打猎,苏轼的行为和排场足够“狂”了,那么他的内心又是何种心境呢?苏轼为什么要这么狂呢?请同学们细读下阕,探求作者的心境。

“酒酣胸胆尚开张”:微微喝醉的太守依然胸襟开阔、胆气豪壮,借酒助兴。

“鬓微霜,又何妨”:虽然鬓角已微微泛白,却毫不在乎,不服老。

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但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替魏尚向汉文帝辩解,表明魏尚功大于过。汉文帝于是令冯唐持节,赦免魏尚。表明作者虽然政见受到打压,但仍旧渴望皇帝的理解与认可,仍旧怀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理想抱负,渴求认可。

4.总结。

(1)虽然年纪已经开始衰老,但心态始终未老,仍有少年抱负。(老夫聊发少年狂)

(2)苏轼虽然被排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仍然还有满腔热血以及报国之志。

(3)“狂”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是失意文人理想的一种积极表达。是一种精神的进取。

(四)补充小结

1.知识补充。

词分上、下两阙(也叫两片),可以表现不同方面的内容。通常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引导学生了解词的上、下阕的概念。板书:相比于诗,词的层次更分明。

2.材料补充。

(1)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坡壮士扺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2)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如柳七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是在表明宋代婉约和豪放两种不同词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苏轼这首词的风格特征。结合感悟,你觉得这首词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语气朗读?试着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课堂引入

通过《天净沙·秋思》,引出《渔家傲·秋思》。同学们之前学过一首《秋思》,试着背一背。教师提问:从题目来看,两首词都是秋思,为什么看起来结构形式大不相同。

引出“词牌名”和“曲牌名”的概念。词和曲都是用来唱的,《天净沙》和《渔家傲》对应着不同的音乐形式。《秋思》是题目,对应着内容情感。

板书:词牌名:音乐曲调

题目:情感内容

(二)介绍作家作品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作于公元1046年,作者虽被贬谪,但仍旧怀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和胸襟。而就在四年前,范仲淹还在塞外征战。范仲淹与1040至1043年间,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负责镇守西北边疆。这首《渔家傲·秋思》就是这一时期所作。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边塞风景与战场风情。

(三)细读感悟

1. 学生朗读《渔家傲·秋思》。

(1)教师提问:词中描绘出的是什么地点、什么时节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原文回答。

学生快速回顾诗歌,回答:“塞下秋来风景异”。

(2)教师追问: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阕的内容。“塞下秋景”。

(3)教师追问:整首词描写的是塞下秋景。请用一个字概括塞下秋景的特点。“异”

2.细读上阕。

(1)聚焦上半阕,请试着找一找“异”在哪儿?从诗词中搜寻相关字、词、句,进行分享。

地点异:塞下、千嶂、孤城。塞外边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一座孤城,紧闭着城门。

长烟落日。与内地城市繁华的夜晚景象迥然不同。戒备森严。

景物异:衡阳雁去(典故)。秋季北雁南飞,塞外的大雁因为寒冷毫无留恋,径直飞向湖南衡阳回雁峰。表明边塞寒冷至极。气候寒冷。

声音异:四面边声连角起。教师提问:边声包括哪些声音?荒凉紧张。

(2)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信息,把想象中诗词所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教师追问:塞下的风景和哪里的风景相比“异”?有哪些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和中原的风景不同。板书:战事紧张、荒僻辽阔、萧瑟苍凉。

2.细读下阕。

(1)教师提问词中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生活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把目光聚焦下半阕,回答、思考。

“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排解对故乡的思念。

“燕然未勒”典故:东汉窦宪率兵攻打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返。这里说明国家的安全仍然受到侵犯,战士必须担负保卫边境的责任。

“羌管悠悠”:吹奏羌管悠悠的乐声,烘托了一种悲伤凄凉的氛围。

(2)边疆战士以及词人的心态是什么样的?

“家万里”“归无计”:思念家乡,却又要担负保卫国家的责任。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难以入睡。一方面战事紧张,另一方面思念家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有家难回。

3.总结概括。

教师通过填空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概括:

这首词通过对塞下战场秋景的描写,烘托出了萧瑟荒凉的环境气氛,表现出了边疆战士孤单艰苦的生活,抒发出了思乡报国的情感。

4.再读诗词,尝试背诵。

(四)课内对比

1.破阵子细读。

南宋词人辛弃疾同样有一首词描写战场景象。请同学们齐读第三首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读完这首词以后,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辛弃疾在二十一岁时,就参与了抗击金朝的战争。

此后也一直主张南宋重视军事,训练军队,收复中原。但意见并没有被采纳,并且长期不得任用,闲居了近二十年。这首词作于辛弃疾失意闲居信州的时候。题目中的陈同甫是辛弃疾的好朋友陈亮。陈亮为人豪迈,同样积极主张抗击金朝,而非求和。两个人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但又双双失意。这首词就是作者回忆早年在部队中抗金的经历所作。

(1)教师提问:请试着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阙的内容。

上阕:回忆战场生活往事

下阕:抒发壮志未酬情绪

(2)教师提问:词中有两个词说明了本首词是在“回忆”过去,你能找出来吗?

“醉里、梦回”

(3)教师追问:作者在梦中回忆到了什么?

自己壮年时抗金的经历以及战场的生活。

(4)教师追问: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词中的战场风貌。

(5)教师追问:词中的这位壮士为什么要喝酒?《渔家傲·秋思》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两首词中也有酒出现,请你把它们找出来,谈谈“酒”在这几首词中有什么作用,蕴含着什么情绪。

通过酒来抒发内心的抑郁不快、不得志。借酒浇愁。

2.对比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8年级《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3、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线索,体味简洁而丰富的语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 2、正确认识和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前准备:收集课文相关材料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情景设计法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2、掌握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畅的朗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一、导入: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 1、关于作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2、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3、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词四首教案(02)

第12课词四首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 【情境导入】 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 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 明确: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 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 将士戍边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 异寒异声异势 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017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人教版2017 第一单元 1.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1、象征的表现手法。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总第2课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

12、部编九下《词四首》精品教案

12 词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区分词与诗的不同特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感受四首词的音韵美,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四首词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了解词的不同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课文导入;导读《渔家傲·秋思》一诗。课文导入 和诗一样,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又—颗璀璨的明珠!本单元中的《词四首》里所描述的“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观,那城外狩猎、沙场点兵的壮观情景,“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鉴湖女侠的形象,一定会触动我们的悠悠情思。 预习展示 (一)介绍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二)了解背景。【老师边介绍边多媒体展示】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合作探究 1.提问:《渔家傲·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渔家傲》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 塞外景色。“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座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诗人身处边塞异地,时时不忘家乡,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2.提问:“异”字有何作用?大雁为何“无留意”? 明确: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 3.提问:“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暗含对比,即把 边塞之地与诗人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作对比,请想像一下,看着边塞之秋,诗人想到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看着雁去衡阳,就感到天气格外寒冷,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此时正是秋高气爽、丹桂飘香; 听着此起彼伏的四面边声,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正是人欢马叫,笑语欢歌;看着长烟、落日和孤城紧闭,诗人想到了家乡吴地正是华灯初上,人影幢幢。诗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异”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4.提问:“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 怎样的景致? 明确:无数直立如屏障的山峰,随风袅袅飘扬的炊烟,隐于红霞之中的落日,早早关闭的孤城,这一切,给人以苍凉、萧索之感,使人陡生思乡之情。 5.布置:说说你对《渔家傲·秋思》这首词主旨的理解。 明确:本词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和守边将士生活的艰苦,抒发了将士们有家难归、大功未建的凄怆情怀。 6.提问:《渔家傲·秋思》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什么

12课词四首

12 词四首 梦回唐宋,泛舟诗词汇聚的文化瀚海——温庭筠笔下思妇的愁情,汇成了滔滔江水;范仲淹的那座孤城,书写着边塞的荒凉;苏轼的矫健弯弓,梦想射下天上的星星;李清照笔下的双溪舴艋之舟,难载浓浓愁思;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那片刀光剑影。今天,我们将在《词五首》中去和古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去领略词的艺术魅力。 1.了解与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朗读品味,理解首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培养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4.体会词作的写作特色。 第二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新课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无比璀璨。说起中国文学,不得不说古代文学;说起古代文学,不得不说唐诗宋词元曲;说起宋词,不得不说苏轼;说起苏轼。必说豪放词;说起豪放词,定说《江城子·密州出猎》。因为他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首豪放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看看豪放词有什么特点。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右擎.苍() 锦帽貂裘.() 鬓.微霜()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老夫聊.发少年狂() (2)千骑.卷平冈() (3)会.挽雕弓如满月() 3.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在密州作太守时,当时他政治上不得意。 4.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

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中,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诵,注意字音、节奏、气势。 2.学生四人一小组,翻译全词大意,一人一句。 (二)深层探究 3.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 4.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5.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诗句上? 6.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12、词四首 教案

第12课词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 【情境导入】 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 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 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 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 明确: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 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 将士戍边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 异寒异声异势 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 练习(含答案)

12 词四首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衡.阳(héng) 浊.酒(zhuó) 羌.管(qiāng) 擎.苍(qíng) B.貂.裘(diāo) 鬓.微霜(bìn) 麾.下(huī) 霹.雳(pī) C.的.卢(dí) 雕.弓(diāo) 蛾.眉(ě) 未屑.(xiè) D.青衫.(shān) 胸襟.(jīn) 肝.胆(gān) 遣.冯唐(qiǎn)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B.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B.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4.下列句子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B.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D.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5.默写。 (1)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 。 (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词人渴望得

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激烈的战斗场景的句子是: , 。 (6)《满江红》中借写明快秋景来衬托词人的心情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 6.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二)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8.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卷”字的表达效果。 9.通读全词,结合内容分析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太守形象。 (三)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回答问题。 10.“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11.词人自称这是一首“壮词”,试结合具体词句,说说“壮”体现在哪里。 (四)阅读《满江红》,回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新诗中朦胧诗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中蕴涵的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激发爱国、为国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把握诗中富有特征的意象。 【教学难点】 1.朦胧诗的特点。 2.诗中“我”的形象。 3.诗中对祖国的感情抒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来听一首歌,殷秀梅的《祖国,我永远热爱您》。(目的:将同学们带入意境)。每一位有血有肉的中国人,都有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这颗心与祖国的荣辱紧密相连。无数文人墨客,用饱蘸深情的墨笔,写下了一首首令人荡气回肠的诗,舒婷就是一位代表诗人,今天,我们共同走进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舒婷,当代女诗人,福建省泉州市人,1952年出生在厦门,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她过早体味到社会的动荡,人世的沧桑。70年代末,她的诗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一举闻名。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三、分析诗歌 1.听读配乐诗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并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拍、重音和感情。 3.研析诗的内容。全诗共分四节。方法:(1)反复诵读,概括出每一节诗的内容。(2)

在读中体会句式特点和作者的感情。 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具体的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意象的前面分别加了“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修饰词,显示出祖国的贫瘠与破败,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深情地向祖国诉说着“我”与祖国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二节:运用“贫穷、悲哀、希望”等抽象的词语,宗教中传说的“飞天”神,写出人们在痛苦的境遇中饱含着“希望”。 第三节:“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等,写出祖国正孕育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 第四节:写出“我”与祖国再次融为一体,个体上,“我”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使命上,“我”要承担祖国振兴的责任。祖国含辛茹苦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血肉之躯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四、难点解析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是采用虚写手法,变具体为抽象,追求的是诗内在旋律,运用象征和隐喻的写法,使人读起来有一种朦胧的美感。(学生再次朗读)。 2.对诗中“我”的形象理解:诗中“我是……我是你……”的句式反复出现,表明“我”与祖国有着共同命运,一同经历沧桑风雨,生死相依,血肉相连。“我”的形象融入到祖国的形象中。 3.通过对诗中各种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在诗中,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种情感表现在一些具体意象的描绘上,如“老水车、矿灯、路基”等象征着祖国饱经忧患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五、拓展练习 诗中所描绘的对象,有的有下一句,有的没有,试着给下面的几句后面分别添加一句诗,尽量准确描绘出具体意象的特点。 1.我是干瘪的稻穗, 2.我是失修的路基, 3.我是新刷出的起跑线, 六、再听一遍配乐诗朗诵,然后饱含深情地诵读这首诗。 七、全诗总结。 八、达标训练

部编版九下12课《词四首》选择题及答案

12.《词四首》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 12.词四首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 一、《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习题】 选择题: 1、下面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解析】C分析:“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大雁飞往衡阳,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2、对范仲淹的《渔家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解析】D分析:这首诗感情悲观而又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错

误,这首词表达的思乡,建功立业的情怀。 3、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写出了边塞秋天的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B.“千嶂里”中的“千嶂”是指很多像壁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C.“浊酒一杯家万里”形象地写出了戍守边关的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虽寒冷,但有羌管鸣奏,生活并不艰苦。 【解析】D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 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解析】C分析:"长烟落日孤城闭"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由此看来,虽同是写“烟”“落日”,但前者是哀景,后者是状景。 5、下面对《渔家傲·秋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渔家傲,词牌名,这首词是作者在成守西北边疆期间的感怀之作。 B.词的上片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季节是秋天。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傍晚,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便关闭了城门,这与内地华灯初上的景象迥然不同。

人教版2018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

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 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 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 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 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 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 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 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 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 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 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九年级语文12《词四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词四首》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在“落日”中,边地

最新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3.品读鉴赏,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教学重点: 1.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难点: 1.了解词独特的形式特点,体会词独特的抒情方式。 2.通过重点意象、典故的解读,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内容,把握词人抒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 利用早读让学生熟读诗词;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音,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学案,让学生对词人及词作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无数爱国将士戍守边疆的动人事迹,每一个时代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报国救民的理想抱负,每一个时代都回荡着英烈们抒发的豪情壮志。 请同学们试着回忆一下,我们曾经所学过的古代诗歌中,有哪些是关于将士戍守边疆、抒发爱国情怀的呢?(两三个同学分享自己能够背诵的相关主题的诗歌)

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的四首词,便处处洋溢着古人的豪情壮志。接下来,我们便开始走进古人在词中所描绘的世界,一起去探索古人豪放壮丽的内心世界吧。 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先一起齐读一下这四首词。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词四首》教案

12.词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

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接任C122班一年,我发现学生变化很大,虽然调皮但单纯可爱,虽然基础差,但上课善思维,爱发言。从八年级期末检测考试成绩来看,进步很大,由原来的倒数第二一跃为顺数第二,很多同学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部分同学的潜力还没开发出来,良好的语文习惯如课外阅读、利用工具书、主动积累素材、写日记等尚未养成,所以初三任重道远,但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会越来越高,来期的中考成绩也会不错的!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12词四首 省优获奖教案

12词四首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 3.把握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爱国思想。 4.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无留意,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

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 (1)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 明确: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 (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