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期末总结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小结

研究对象:质点机械运动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核心问题:运动方程 ()t r r

= 基本概念: a v r r

∆ 定义,性质,作用, 表示.

基本规律: 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20002

1

,

,

at t v x x at v v const a ++=+==

匀速直线运动(特例): t v x x v v a 000

,0+===

变速直线运动: ()()()()t x x v a a x a a t a a =⇒

===,

曲线运动:

1.圆周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vt S const v R ==,

,

变速圆周运动:

()

t v v dt a dv dt

a dv dt

dv a const a R v

v t

====

=⎰⎰0

,,

,

ττττ ()t S S dt

ds v =⇒=

2.一般曲线运动,叠加原理 (x 向,y 向 或 法向,切向) 基本问题:两类问题 1. 已知:()t r r = 求: ⇒∆r a v

,,求导.

2. 已知:v or a

: 和初始条件,

求: ()⇒=t r r

积分.

注意积分技术的应用:(常见的几种积分如下)

()⎰⎰-=-====v

v t t t t a v v dv adt dv adt dt dv

a const a 0

000,,,,).1

()()()()()⎰⎰⎰=-====t

t v

v t t dt t a v v dv dt t a dv dt t a dt

dv t a t a a 0

0,

,

,

,

).

2

()()()

()⎰⎰====t

t v

v dt v a dv

dt v a dv

dt

dv v a v a a 0

0,,

,

).

3

()()()()⎰⎰======v

v x x vdv dx x a vdv

dx x a dx

dv

v dt dx dx dv dt dv x a x a a 0

,

,

).

4

()()⎰

=-x

x dx x a v v 0

2022

1

基本方法:运用叠加原理处理曲线运动。

第二章 质点动力学

研究对象:质点运动的内在原因

因果律——确定论

∵ 有这样的动力 ∴产生这样的运动 研究方法:矢量叠加、微积分 研究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规律

三、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

四、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本章以牛顿三定律为依据,通过数学演释的方法,得到动能、动量、角动量的概念和质点运动的有关定理及其守恒定律,这一切构成动力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力

1.定义: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性质:1)矢量性 F

2)瞬时性:const F =

)(t F F =,)(x F F =,)(v F F

=

3)独立性(叠加性):∑

=i F F 一个力⇒n 个相互独立的分力

4.作用:1)产生加速度 (质点力学) 2)产生形变 (弹性力学) 5.常见力:

1)重力(万有引力、非接触) 2)弹性力(接触、形变)

3)摩擦力(接触、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二、基本规律:牛顿三定律 1.内容:

牛一律:惯性定律

牛二律:a m F

= 核心 (力的可操作定义)

矢量性:n n ma F = t t ma F = x x ma F = y y ma F = z z ma F =

瞬时性:const F = const a =

a m F

= 代数方程

)(t F F = )(x F F = )(v F F

=

dt v

d m F = 22dt

r d m F = 微分方程

牛三律:作用反作用定律 2.应用: a m F

= 原则上可解决一切质点的动力学问题

方法:隔离体法

动力学两类问题:

1) 已知运动状态(a v t r r

,),(=),求力

⇒F

求导

2) 已知力F ,求运动状态(v a

, or

)(t r r

=)⇒积分

加速度是联结运动学和动力学的桥梁与纽带。

通过例题体会解题的基本方法,基本步骤,两类问题的解法

例:已知:m ,j bt i kt r +=2 求F

解:j b i kt dt

r

d v +==2

i k dt v d a 2==

i km a m F

2==

运动结果 → 运动原因 求导

以上属第一类问题,下面通过例子,讨论第二类问题

例:kg m 2= j t i F

2244-= 0=t ,

00=v ,00=x 00=y , 求运动方程

分析:已知F ,求)(t r r

= 第二类问题

步骤:1.取隔离体: m

2.选坐标系:直角坐标系

3.受力分析

4.理论依据 ①a m F

= ②

⎪⎩

⎪⎨⎧=

=dt dx v dt dv a ③叠加原理

5.写分量式

6.积分求解

7.讨论结果

解:dt

v

d m

F = dt v d a m F == j t i a 2122-=

dt

dv a x

x ==2 ⎰

⎰=t v x dt dv x 002 t v x 2= dt

dv t a y

y =-=2

12 ⎰

⎰-=t v y dt t dv y 02012 34t v y -= dt dx v x = dt

dx

t =2 ⎰

⎰=t x tdt dx 002 2t x =

dt dy v y =dt

dy t =

-3

4 ⎰

⎰-=t y dt t dy 0304 4t y -=

运动方程:⎩⎨⎧-==42t

y t x j t i t r

42-=

讨论:轨迹方程 2x y -= y

速度公式 ⎩⎨⎧-==342t v t v y

x

o x 加速度公式 ⎩⎨⎧-==2122t

a a y x

3.范围

宏观、低速、惯性系(牛顿定律成立的坐

标系) 强调:矢量性(分量式)、微积分应

地面: 小球 静止 ∑

=0F 0=a

性系

车厢: 小球 运动 ∑

=0F 0≠a

非惯性系 相对惯性系作加速运动的参照系—非惯性系 在非惯性系中牛二律不成立。要使用牛二律须加惯性力 惯性力 ma F -=

大小:ma

方向:a

-

作用点:质心

惯性力 →假想力,没有施力者

三.动能定理、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1.动能定理:1)功

①定义: 恒力的功:

r F r F A ∆=∆⋅=θcos F

θ

Δr

元功:dr F r d F dA θcos =⋅=

功:⎰⎰⎰

=⋅==b a dr F r d F dA A θcos

②说明: ⅰ功是标量,只有大小,无方向 功有正负,决定于θ 2πθ 0 A F 做正功

2

π

θ= 0=A F 做功为零(或不做功)

2

π

θ 0 A F 做负功 a ⅱ.功是过程量,与路径有关

N

b

M f

m mg M F

摩擦力做功可正、可负

ⅲ合力的功=分力的功之代数和

+++=321F F F F

⎰⎰⋅++=⋅=r d F F F r d F A )(32

⎰⎰

++=+⋅+⋅=

2121A A r d F r d F

∑=

i

A A

iv.作用力的功≠反作用力的功

m : 受力 mg 位移 h mgh M :受力 mg 位移 0 0

2)动能:22

1mv E K =

①定义:因运动(平动)而具有的作功的本领。

(能量的一种形式) ②说明:

ⅰ 动能是标量 v m ,相同,K E 相同, v 有相对性,K E 有相对性 ⅱ 动能是状态量,态函数

③功与动能区别(A 与K E ) K E A

态函数 过程量(保守力例外)

做功的本领 能量变化的量度 3) 质点动能定理:力的空间累积效应

dt v

d m F =

dx

dv

mv dt dx dx dv m dt dv m F x x x x x ===

⎪⎭

⎫ ⎝⎛==2

2

1x x x x mv d dv mv dx F

同理: ⎪⎭

⎝⎛=221y y mv d dy F

⎪⎭

⎝⎛=22

1z z mv d dz F

即 K dE mv d r d F ==)2

1(2

微分形式 ⎰

-=

⋅2

1222

121mv mv r d F

积分形式 说明:①合外力的功=动能增量

功↗, K E ∆↗;反之亦然

②空间累积效应,只与始末状态有关,与中间细节无关

2.保守力的功、势能 1)重力的功:

2)弹力的功: 3)引力的功:

非保守力:做功与路径有关 保守力特点:做功与路径无关

4)势能(位能)

①定义:由具有相互作用的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所确定的作功的本领

重力、弹力、引力、静电力、分子力均为保守力,相关势能为:重力势能、弹力势能、引力势能、电势能等等。 ②说明:

ⅰ属于系统 ⅱ相对量 零点选取

形式:mgh

2

2

1kx 2r Mm G -

零点:0=h 0=x ∞→r ⅲ )(22P P E E A --=保

保守力的功 = 相关势能增量的负值 ⅳ势能——态函数 做功的本领,能量的概念比力的概念更为基本和普适。

3.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12K K E E A

A -=+∑∑内

外 ∑∑∑+

=非保内

保内

A

A A

)(12P P E E A

--=∑保内

)

()(1122P K P K E E E E A

A +-+=+∑∑非保内

P K E E E += 机械能

12E E A

A -=+∑∑非保内

功能原理

说明:①适于系统

②实质:质点系动能定理+势能概念

4.机械能守恒定律

条件:

0=+∑∑非保内

A

A

(从始至终, 时时为零。) 结论:const E E ==12 注意与中学区别。

例:求M 从C B →, 重A 弹A 、动c E 解:研究对象:m

受力分析:

确定系统:(m +k + earth ) 势能零点:B 、0l l 0

o B θ k m l

f C mg

)(12P P E E A --=保

θθsin )0sin (mgl mgl A =---=重

2020)(2

1

)0)(21(l l k l l k A --=---=弹

0 弹A why ?

理论依据:A 外+A 非保内=0 E=const 初态:000111=+=+=P K E E E 末态:222P K E E E +=

202)(2

1

sin 21l l k mgl mv -+-=θ

202)(2

1

sin 21l l k mgl mv E C K

--==θ 四. 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力的瞬时对应效应:

dt

v

d m F =

力的时间累积效应:

122

1

v m v m v md dt F v v -==

冲量 动量 1.冲量和动量

1)冲量 ⎰

⋅dt F

矢量

2)动量 v m

物体在一定运动状态下所具有的运动量,反映了物体运动所能产生的机械效果 v m

矢量 相对性

2.动量定理: ()v m d v md dt F

== 微分形式

12v m v m dt F

-=⎰

积分形式

1)矢量式:

分量式:⎪⎪

⎩⎪

⎪⎨⎧-=-=-=⎰

⎰⎰12121

2z z z

y y y x

x x mv mv dt F mv mv dt F mv mv dt F

3.动量守恒定律:

=0F

const v m i i =∑

内力>>外力 外力忽略不计

注意使用条件:

①0=∑F

②∑=0x

F

const v

m ix

i =∑

刚体定轴转动小结(与质点类比)

运动学描述

质点(一维): 刚体(定轴):

22,,,dt x

d dt dv a dt dx v x x ===∆线量

22,,,dt

d dt d dt d θ

ωβθωθθ===∆角量

矢量.一维用正负表示方向. 轴矢量.定轴用正负表示方向.

运动方程:

()t x x =

运动方程: ()t θθ=

线量和角量的关系:

θ∆=∆r S

r ωr v = r 是连接二者的

βr a t = 桥梁和纽带. r

v a n 2

=

动力学原因

质点

刚体

瞬时效应: 22

dt x d m dt dv m ma F === 22dt

d J dt d J J M θωβ=== 空间累积: 21222121mv mv Fdx -=⎰

2

1222121ωωθJ J Md -=⎰ 功 平动动能

功 转动动能 质

点系

质点,刚体系统

const

E E E A A K P =+==+,

0非保内外

机械能守恒定律

时间累积: 12mv mv Fdt -=⎰

12ωωθJ J Md -=⎰

冲量 动量 冲量矩 动量矩(角动量)

∑∑==const v

m F

i

i 0

∑==const J M

ω0

质点与刚体的概念类比

质点 刚体 ★ F

★ F r M

⨯= m ∑

∆=2i i r m J

⎰dt F

⎰dt M

⎰⋅r d F

θMd

v m P = C v M P =

ωωJ mr mvr L v m r L ===⨯=2 ()

∑∑∑===i i i i i i L r v m r m J ωω2 2

21mv ()()∑∑==222221

212

1i i i i v m r m J ωω 22

1C Mv mgh

C Mgh

质点与刚体的规律类比

★ 质点

★ 刚体

()dt P

d dt v m d dt v d m

a m F ==== ()dt

dL

dt J d dt d J J M ====ωωβ

⎰-=

⋅2022

121mv mv dx F ⎰-=2

022121ωωθJ J Md 系统的 const

E E E A A K P =+==+0

非保内外

0v m v m dt F -=⎰

0ωω J J dt M -=⎰ ∑∑==const v m F i i

,0外

∑∑==0,

0ωJ M

狭义相对论

一、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

(1) 相对性原理: 一切物理定律在所有惯

性系中都是相同的,即所有惯性参考系都是等价的,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惯性系光速不变原理: 在所有惯性系中,光速等于恒定C ,它不依赖于惯性系之间的运动,也与光源、观察者的运动无关 二、洛伦兹变换

逆变换:2

2222

11x ut x u c

y y

z z

u t x

c

t u c -⎧'

=⎪⎪-⎪⎪'=⎪

'⎨=⎪⎪-⎪'=⎪⎪-⎩

2

2

222

11x ut x u c y y z z u t x c

t u c ''+⎧=⎪⎪-⎪⎪'

=⎪

'

⎨=⎪

⎪''

+⎪=⎪⎪-⎩

三、(1)同时的相对性 22

1221u t x c t t t u c

∆-∆'''∆=-=- 在一个惯性系的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两个

事件,在另一个惯性系是不同时的。

(2)长度的相对性 2201l l u c =-

(3)时间间隔的相对性 022=

1u

c ττ- (4) 一维洛仑兹速度变换式

四、狭义相对论动力学 1、相对论质量 0

2

2

1m m u c =

-

2、相对论动能 220K E mc m c =-

3、粒子的相对论总能量 2

E mc = 粒子的静止能量 200E m c = 4、质能守恒定律

2

20()i

i

iK

i E mc E

m c ==+=∑∑∑恒量

振动与波动对比小结

振动—波动的基础 波动—振动的传播 谐振动 平面谐波 一、 方程: 一. 方程:

1.形式: 1.形式: ()φω+⋅=t A y cos ⎥⎦⎤⎢⎣⎡+⎪⎭⎫ ⎝⎛-=φωu x t A y cos 一个质点的振动规律(少体) 一条波线上各点的振动规律(多体)

2.建立: 2.建立: 1).判据 1).由波线上已知点的振动方程和波速, kx F -= 建立波动方程

022

2

=+x dt

x d ω y u

()φω+⋅=t A y cos

o A P x

2).求特征量:ωφ,,A A:()φω+⋅=t A y A cos m

k =

ω P: ⎥⎦

⎤⎢⎣⎡+⎪⎭⎫ ⎝⎛--=φωu l x t A y P cos φ,A 由初始条件定 2).已知一点的振动曲线和

2

2

020

ωv y A += 波速,求波动方程

00y v tg ⋅-=ωφ

3).已知某时刻波形曲线和波速.

由旋转矢量法或振动曲线定

求波动方程

3.位相: 3.位相:

φω+⋅t 初相:φ

λ

π

φωx t 2-+⋅

运动的时间周期性:T t = 时间周期性:T,波形重复出现 同位相:πφk 2=∆ 空间周期性:λ位相重复出现

反位相:()πφ12+=∆k

位相是x,t 的函数,位相传播 二.图象: 二.图象: y (1).x=const,y=y(t),振动图 o t (2).t=const,y=y(x),波形图 y u

y-t 曲线 振动图 o x

获取: ()2,,,πφνω-=T A y-x 曲线 波形图 t=0 振动方程:()φω+⋅=t A y cos 获取: ()ωλνλ,,,,T u A =

O 点: 2πφ=

波动方程:⎪⎭⎫ ⎝⎛-

+⋅=x t A y λπφω2cos 三.能量 三.能量

===+=A W const KA E E E K P K ρ222121 ()=+⋅==A W t KA Kx E P P ρφω222221cos 2121 ()=+⋅==A W t A m mv E K ωρφωω2

2222sin 2

121 不守恒

⎪⎭⎫ ⎝⎛-=θπθ2cos sin 能量密度:222

1ωρA W =

P E 与K E 位相差2

π,不同步调

P K W W , 同步调变化

能流密度:u A u W I

222

1ωρ==

四.叠加:

四.叠加: 1.同向同频谐振动叠加

1.相干波叠加—干涉现象

()111cos φω+⋅=t A x

相干条件:同频同向相差恒定

()222cos φω+⋅=t A x

干涉加强减弱条件

()()

1221212cos ()x x x A t r r πωφψφφλ=+=⋅+∆=--- 相差恒定

()πψφφk A A A A A 2cos 212212

221=∆-++= 加强

21122A A A k +==-πφφ

()πψ12+=∆k 减弱 ()211212A A A k -=+=-πφφ 2

221λδk r r =-= 加强 2

2112211

cos cos sin sin φφφφφA A A A tg ++=

()21221λδ+=-=k r r 减弱 2.同向、近频谐振动叠加 2.驻波 拍:()t A A = t x A y ⋅=ωλπcos 2cos 2

拍频 21ννν-= 1).()x A A x A A '='='λπ2cos 2

()()x A A x A A '=''='min max

波腹 波节

2). t ⋅ω不传播,两波节间各点 同位相,一波节两边各点反位相

波动光学小结

光的波动性光的衍射光的干涉⎭

⎬⎫

光的偏振 光的横波性

三个方面:⎪⎩

⎨⎧条纹特点原理基本公式装置实验现象)()( 一条线索:计算光程差

n 不同⇒光程不同,2

λ损失⇒光程不同

一、光的干涉

1.理解二个基本概念 1)相干光:

什么是相干光?

如何获得相干光?分波面、分振幅 2)光程:

什么叫光程?nr 光程的物理意义?

光程差概念

2.掌握二类干涉规律: 1)双缝干涉 ①实验现象 ②基本公式:

⎪⎩

⎪⎨

⎧-====-=2)

12(sin 12λλφφδk k D x a

atg a r r 明纹 λa

D k x = ,2,1,0=k

暗纹2

)12(λa D k x += ,2,1=k

③条纹特点:(等间距) 干涉级: k

间距(宽度):λa

D x x k k =-+1

2)薄膜干涉:

①实验现象: ②基本公式:

22

22212cos 2

2sin 2

n e e n n i λδγλ=+

=-+

(321n n n 或321n n n 附加

2λ) (123n n n 或123n n n 不附加2

λ

⎪⎩⎪⎨⎧+=暗明2)12(λλ

δk k

两种特例:

ⅰ:等倾干涉 const e = )(i δδ= ⅱ:等厚干涉 const i = )(e δδ=

劈尖:0=i 2

δ+=ne

③条纹特点:

ⅰ:=∆e n

e e k k 21λ=

-+

ⅱ:n

l 2sin λθ=

ⅲ:棱边明暗纹取决于n

二、光的衍射

1.理解一个基本原理: 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基本点:子波相干 2.掌握两类衍射规律: 1)夫朗和费单缝衍射 ①实验现象 ②基本公式:

波带法:计算光程差 单缝边沿两点的光程差 ⎪⎪⎩

⎪⎪⎨⎧+=+===a k k a k k a 2)12(sin 2)12(sin 2

2sin λφλλφλ

φδ明暗 ③条纹特点:

条纹位置:φφsin f ftg x ==

暗纹:a

f k x λ=

明纹:a

f k x 2)12(λ+=

间距:a

f x x x k k λ=-=∆+1

中央明纹宽度:x ∆2 2)光栅衍射:

①实验现象:条纹明亮、暗区宽广 ②基本公式:

λφk b a =+sin )( 明纹 k a

b a k '+= 缺级

)sin (衍射暗级λφk a '=

三、光的偏振: 1.理解三个概念 1)自然光 2)部分偏振光 3)线偏振光 2.理解二条定律:

1)马吕斯定律 α20cos I I =

2)布儒斯特定律:

1

20

n n tgi = 2

0π=+r i

几个概念:光程 波带 缺级

气体动理论小结

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在平衡态下

RT M

PV μ

=

nkT P =

普适气体常数 R=8.31J/mol 〃K

阿佛伽德罗数 N A =6.023×1023

/mol

玻耳兹曼常数 K=R/N A =1.38×10-23

J/K 2、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22

132v m n p =

3、温度的统计意义 22

123v m kT = 4、能量均分定理 平均每个分子每个自由度的能量为kT 2

1。

每一个分子的平均能量为kT i 2

1mol

理想气体的内能RT i

2

M 千克理想气体的

内能 RT i

M 2

μ (:i 分子自由度)

5、速率分布率

N

dv v f N N dN

dv v f Ndv dN v f v v ∆==

=

⎰2

1

)()()(

N

N

dv v f v v ∆=

)(2

1

三种速率

最可几速率 μ

RT

m kT v p 22=

= 平均速率 πμ

πRT

m kT v 88=

=

方均根速率 μ

RT

m kT v 332=

=

热力学基础小结

内容提要

1、热力学第一定律:

1)平衡过程(准静态过程):过程进行的每一时刻,系统的状态都是平衡态

2)平衡过程系统对外做的功为PdV dA =

⎰=

2

1

v v PdV

A

3)热量:系统与外界或两个物体之间由于温度不同而交换的热运动能量。 热容量 dT

dQ

C =

定压热容量 P P dT dQ C ⎪⎭⎫

⎝⎛= 定容热容量 V

V dT dQ C ⎪⎭⎫

⎝⎛= 理想气体摩尔热容量

R i

C V 2= R i C P 2

2+=

迈耶公式 R C C V P += 比热容之比 i

i C C r V P 2

+==

4)热力学第一定律:

A E E Q +-=12 PdV dE dQ +=

2、热力学第二定律

1)不可逆过程、可逆过程

各种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而且它们的不可逆性又是相互沟通的。

功热转换、热传导、气体自由膨胀等都是不可逆过程

无摩擦的准静态过程是可逆过程 2)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表述:热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开尔文表述:热不能自动地全部变成功(从单一热源取热对外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是不可能的)

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题的基本公式和步骤:

1. 熟悉各理想气体过程的特征

2. 抓住三个基本公式 Q E A =∆+

⎰=2

1

v v P d V A

21()m M

Q c T T μ

=

-

3. 联立M

pV RT μ

=

或过程方程

大学物理期末考试知识点总结 (纯手打 已排版)

1. 静电平衡下导体的性质: 1处于静电平衡下的导体,表面上任意一点。电场强度方向与该点处导体表面垂直。 2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带电导体,未被抵消的净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的表面上。 3处于静电平衡的孤立导体,其表面上电荷密度的大小与表面的曲率有关。 2.简述楞次定律: 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它自身所产生的磁通量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自感: 导体回路中由于自身感应电流的变化,而在自身回路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4.互感: 由于某一个导体回路中的电流发生变化,而在邻近导体回路内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 5.电偶极子: 两个大小相等的异号点电荷+q 和-q 。相距为l,如果要计算电场强度的各场点相对这一对电荷的距离r 比l 大很多(r>>l )这样一对点电荷称为电偶极子。 6.狭义相对论两个基本假设: 1在所有惯性系中,一切物理学定律都相同,即具有相同的数学表达形式(相对性原理) 2在所有惯性系中,真空中光沿各个方向传播速率都等于同一个常量C,与光源和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无关。(光速不变原理) 7磁介质的分类: 1顺介质:μr>1,即以磁介质为磁芯时。测得的磁感应强度B 大于无磁芯真空中的磁感应强度B 。顺磁质产生的附加磁场中的B ’与原来磁场的0B 同方向。 2抗磁质:μr<1,即以磁介质为磁芯时测得的磁感应强度B 小于无磁芯时真空中的磁感应强度0B ,抗磁质产生的附加磁场中的B ’与原来磁场的0B 方向相反。 3铁磁质:μr>>1,即B>>0B ,铁磁质产生的附加磁感应强度0B 方向也相同。 8.简述霍尔效应: 将一块通有电流I 的金属导体或半导体,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中,使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垂直,则在垂直于磁场和电流方向上的a 和b 两个面之间将会出现电势差b U a ,这一现象称为霍尔效应。 9.两束光相干的条件 频率相同,光矢量振动方向平行,相位差恒定的光波相遇。 10.惠更斯-菲涅尔原理 从同一波前各点出发的次波是相干波,经过传播在空间某点相遇时的叠加是相干叠加。 11.夫琅禾费衍射和菲涅尔衍射的区别 12.马吕斯定律 如果入射光线偏振光的光强0I 透过偏振器后,透过光的光强为I,则I=0I 2 cos α 13.布儒斯特定律‘

中国科学院大学《高等物理光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20讲题目:平面波与球面波;空间频率;角谱:波的叠加;空间频率的丢失:卷积的物理意义;抽样定理;衍射与干涉;透过率函数;近场与远场衍射;“傅里叶变换与透镜”;対易:衍射的分析法:空品対易;全息;阿贝成像原理(4f 系统);泽尼克相衬显微镜;CTF;OTF;非相干与相干成像系统;衍射的计算机实验;衍射的逆问题;叠层成像(Ptychography );如何撰写科技文章 抽样定理:利用梳状函数对连续函数 抽样,得 抽样 函数 ,由 函数的阵列构成,各个空间脉冲在 方向和 方向的间距分别为 。每个 函数下的体积正比于该点g 的函数值。利用卷积定理,抽样函数 的频谱为 空间域函数的抽样,导致函数频谱 的周期性复 现,以频率平面上 点为中心重复 见图。假定 是限带函数,其频谱仅在频率平面一个有限区域R 不为0.若 , 分别表示包围R 的最小矩形,在 , 方向上的宽度,则只要 ,X,Y 为抽样间隔。 中各 个频谱区域就不会出现混叠现象。这样就 有可能用滤波的方法从 中抽取出原函数频谱G ,而滤除其他各项,再由G 求出原函数,因而能由抽样值还原原函数的条件是1) 是限带函数2)在x ,y 方向上 抽样点最大允许间隔分别为 , 通常 称为奈奎斯特间隔。显然,当函数起伏变化大,包含的细节多、频带范围较宽时,抽样间隔就应当较小。抽样数目最小应为 这是空间带宽积(函数在空域和频域中所占面积之积) 2.10若只能用 表示的有效区间上的脉冲点阵对函数进行抽样,即 试说明,及时采用奈奎斯特间隔抽样,也不在能用一个理想低通滤波器精确恢复 。解:因为表示的有限区域以外的函数抽样对精确恢复,也有贡献不可省略。用 表示的有限区间上的脉冲点阵对函数进行抽样,即 ,抽样函数 对应的频谱为 ,上式右端大 括号中的函数,是以 点为中心周期性重复出现的函数频谱 。对于限带函数,采用奈奎斯特间隔抽样, 中的各个频谱区域原本不会发生混叠现象,但是和二维 函数卷积后,由于 函数本身的延展性,会造成各函数频谱间发生混叠现象,因而不再能用低通滤波的方法精确恢复原函数 。从另一角度看,函数 被矩形函数限制范围后,成为 ,新的函数不再是限带函数,抽样时会发生频谱混叠,可以得出同样的解释。 2.11如果用很窄的矩形脉冲阵列对函数抽样(物理上并不可能在一些严格的点上抽样一个函数)即 式中, 、 为每个脉冲在 方 向的宽度。若抽样间隔合适,说明能否由 还原函数 。解:用很窄的矩形脉冲阵列对函数进行抽样,例如当采用CCD 采集图像,每个像素都有一定的尺寸大小。这时抽样函数 对应的频谱为 , )] sinc sinc ,由于 、 尺寸很小,二维 函数是平缓衰减的函数, 对 中各个以 点为中心的函数频谱 的高度给以加权衰减。上式也可以看成是用经 函数加权衰减的脉冲序列与 卷积,结果是一样的。由于各个重复出现的频谱 形状不变,带宽不变,不发生混叠,因而只要抽样间隔合适,仍然能通过低通滤波还原 . 空间频率的理解:传播矢量位于 平面时,由于 , 平面上复振幅分布为 等位相线方程为 与不同C 值相对应的等位相线是一些垂直于 轴的平行线,图画出了位相依次相差 的几个波面,与 平面相交得出的等位相线,这些等位相线接近相等,由于等位相线上的光振动相同,所以复振幅在xy 平面周期分布的空间周期可以用位相相差 的两相邻等位相线的间隔X 表示, 所以 用空间周期的倒数表示x 方向单位长度内变化的周期数,即 , 成称为复振幅分布在x 方向上的空间频率。 角谱理解: , , , 称 作 平面上复振幅分布的角谱,引入角谱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复振幅分解的物理含义:单色光 波场中某一平面上的场分布可看做不同方向传播的单色平面波的叠加,在叠加时各平面波成分有自己的振幅和常量位相,它们的值分别取决于角谱的模和辐角。 泰伯效应:用单色平面波垂直照射一个周期性物体,在物体后面周期性距离上出现物体的像。这种自成像效应就称为泰伯效应,是一种衍射成像。 3.3余弦型振幅光栅的复振幅透过率为 式中, 为光栅的周期; 。 观察平面与光栅相距为z 。当z 分别取下述值时,试确定单色平面垂直照明光栅时在观察平面上产生的强度分布。解:1) 为泰伯距离,光栅透射光场为 式中,A 为平面波振幅值。该透射光场对应的空间频率为 根据菲涅尔衍射 的传递函数 可写出观察平面上得到广场的频谱为 当 时 则式(A )变为 对上式做傅里叶逆变换可得到 观察平面上的光场复振幅分布为 强度分布为 强度分布与光栅透射场 分布相同。结论:在泰伯距离处,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 处观察到的是对比度反转的泰伯 像;在 处观察到的是泰伯副像,条纹频率变为原来的两倍。 3.4孔径的透过率函数表示为 ,用向P 点汇聚的单色球面波照射孔径 ,P 点位于孔径后面有限短距离z 处得观察平面上,坐标是 .求观察平面上的光强分布,并说明该光强分布与孔径是什么关系;若该孔径是两个矩形孔,求观察平面上的光强分布,并画出沿y 轴方向的 光强分布曲线。解:孔径平面上透射波的光场分布为 把它代入菲涅尔衍射方程,得到衍射光场为 其 强 度 分 布 为 即证明了观察平面上强度 分布是以P 点为中心的孔径的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图样。以上分析表明,若采用向观察平面汇聚 的球面波照明孔径,在近距离上就可以观察到孔径的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分布。 双圆孔:振幅透过率表示 透射光场 傅里叶变换 夫琅禾费光场分布 强度分布 可双孔衍射图样的强度分布是单孔的衍射图样与双光束干涉图样相互调制结果。 双矩形:振幅透过率表示 透射光场 傅里叶变换 夫琅禾费光场分布 强度分布 可双矩形孔衍射图样的强度分布是单矩形孔的衍射图样与双光束干涉图样相互调制结果。 傅里叶透镜和普通透镜的区别:傅里叶变换透镜与普通透镜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根据作用的不同将透镜分为傅里叶变换透镜与普通透镜。为了能在较近的距离观察到物体的远场夫琅禾费衍射图样,通常是利用传统的光学元件----透镜,也就是说透镜可以用来实现物体的“傅里叶变换”,我们把实现这种功能的这类透镜称为傅里叶变换透镜。 4.2楔形棱镜,楔角为 ,折射率为n ,底边厚度为 .其位相变换函数,并利用它来确定平行光束小角度入射时产生的偏向角 。解:如图所示,棱镜的厚度函数为 则棱镜的位相调制可以表示为 忽略常系数,则棱镜的位相变换函数可表示为 对于小角度入射的平行光束(假设入射角为 ),其复振 幅分布为 与入射光相比,其传播角度发生了偏转,角度为 CTF:把相干脉冲响应的傅里叶变换定义为相干传递函数,即 }, OTF:非相干成像系统的光学传递函数,强度的传递函数,它描述非相干成像系统在频域的效应。 联系:CTF 与OTF 分别是描述同一个成像系统采用相干照明和非相干照明时的传递函数,它 们都取决于系统本身的物理性质,沟通二者的桥梁是 CTF 和OTF 分别定义为 } 利用傅里叶的自相关定理得到 因此,对 于同一系统来说光学传递函数 等于相干传递函数 的归一化自相关函数。 区别:截止频率:OTF 的截止频率是CTF 截止频率的两倍,但前者是对强度而言,后着是对复振幅而言的,两者由于对应物理量不同,不能从数值上简单比较,成像好坏也物体本身有关。两点分辨率:根据瑞丽分辨率判据,对两个等强度的非相干点光源,若一个点光源产生的艾里斑中心恰好与第二个点光源产生的艾里斑的第一个零点重合,则认为这两个点光源刚好能分辨,高斯像面的最小可分辨间隔是 ,l 是出瞳的直径,对于想干成像系统能否分辨两个 点光源,主要考虑两点间距外,还必须考虑他们的位相关系。相干噪声:想干成像系统在像面上会出现激光散斑或灰尘等产生的衍射斑,这些相干噪声对成像不利。非相干成像系统不产生相干噪声。 5.2一个余弦型光栅,复振幅透过率为 放在图上所示的成像系统的物面上,用单色平面波倾斜照明,平面波传播方向在 平面内,与z 轴夹角为 。透镜焦距为 ,孔径为 。1)求物体透射光场的频谱2)使像平面出现条纹的最大 角等于多少?求此时像面强度分布3)若 采用上述极大值,使像面上出现条纹的最大光栅频率是多少?与 时截止频率相比结论如何?解:1)倾斜单色平面波入射,在物平面上产生的入射光场为 ( )则物平面的透射光场为 其频谱为 其频谱如图,物体有三个频率分量,与垂直入射 的情况相比,其频谱沿 轴整体平移 。本题 中简化计算, 。2)物体的空间频谱包括三个分量,其中任意一个分量都对应空间某一特 定传播方向的平面波。如果仅让一个分量通过系统,则在像面上不会有强度起伏,因此为了在像面上有强度起伏,即有条纹,至少要让两个频率分量通过系统。对于想干成像系统,其截止 频率为 ,式中 为透镜直径; 。因此选取的 角必须至少保证最低的两个 频率分量能通过系统,即最低的两个频率分量都在系统的通频带内,即要求 同时满足上述条件,需要 , 角可以选取的最大值为 当 取该值时,只有两个频率分量通过系统,像的频谱为 对应的复振幅分布为 强度分布为 3)当 取该最大值时,要求光栅频率满足如下关系 即要求 或者是说 当 时,要求光栅频率不大于系统截止频率,即要求 或者是说 可见,当采用 倾斜角的平面波照明时,系统允许通过的物光栅的频 率比垂直照明时提高了一倍。 5.12图所示成像系统,双缝光阑缝宽为a ,中心间距为d 照明光波长为 求系统的脉冲响应和 传递函数并画出他们的截面图。1)相干照明2)非相干照明。解: 时间相干性:假定光源发出的光是由一个有限长度的波列所组成的,将波列在真空中的传播的长度称为相干长度 。单个波列持续的时间 称为相干时间。通常用相干长度和想干时间来衡量时间相干性的好坏。当时间延迟 远大于 或光程差远大于 观察不到干涉条纹。相干时间和光源谱宽之间的关系(时间相干性的反比公式)为 , 为谱线宽度。谱线 越窄,相干时间和相干长度就越长,时间相干性越好,可以得到 ;讨论在空间某一点,在两个不同时刻光场之间的相关性.(同地异时)例如迈克尔孙干涉仪。同一光源形成 的光场中,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光之间的相干性。 空间相干性:讨论在同一时刻 , 空间中两点光场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异地)例如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同一光源形成的光场中,不同地点同一时刻的光之间的相干性。 6.7在图所示的杨氏干涉实验,采用宽度为a 的准单色缝光源,辐射强度均匀分布为 , 。试1)写出计算 两点空间相干度 的公式。2)若a=0.1mm ,z=1m ,d=3mm ,求观察屏上杨氏干涉条纹对比度的大小。3)若z 和d 仍取上述值,欲使观察屏上干涉条纹对比 度下降为0.4,求缝光源宽度a 应为多少?解:1)缝光源的强度分布为 (

大学物理复习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复习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复习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一.静电场:1.真空中的静电场 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场线→电通量→真空中的高斯定理 qq⑴库仑定律公式:Fk122er r适用范围:真空中静止的两个点电荷 F⑵电场强度定义式:E qo⑶电场线:是引入描述电场强度分布的曲线。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曲线疏密表示场强的大小。 静电场电场线性质:电场线起于正电荷或无穷远,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不闭合,在没有电荷的地方不中断,任意两条电场线不相交。⑷电通量:通过任一闭合曲面S的电通量为eSdS方向为外法线方向 1EdS⑸真空中的高斯定理:eSoEdS qi1int 只能适用于高度对称性的问题:球对称、轴对称、面对称应用举例:球对称: 0均匀带电的球面EQ4r20(rR)(rR) 均匀带电的球体 Qr40R3EQ240r(rR) (rR)轴对称:无限长均匀带电线E2or 0(rR)无限长均匀带电圆柱面E(rR)20r面对称:

无限大均匀带电平面EE⑹安培环路定理:dl0 l2o★重点:电场强度、电势的计算 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①点电荷场强公式+场强叠加原理②高斯定理电势的计算方法:①电势的定义式②点电荷电势公式+电势叠加原理电势的定义式:UAAPEdl(UP0) B电势差的定义式:UABUAUBA电势能:WpqoPP0Edl Edl(WP00) 2.有导体存在时的静电场 导体静电平衡条件→导体静电平衡时电荷分布→空腔导体静电平衡时电荷分布 ⑴导体静电平衡条件: Ⅰ.导体内部处处场强为零,即为等势体。 Ⅱ.导体表面紧邻处的电场强度垂直于导体表面,即导体表面是等 势面 ⑵导体静电平衡时电荷分布:在导体的表面⑶空腔导体静电平衡时电荷分布:Ⅰ.空腔无电荷时的分布:只分布在导体外表面上。 Ⅱ.空腔有电荷时的分布(空腔本身不带电,内部放一个带电量为q的点电荷):静电平衡时,空腔内表面带-q电荷,空腔外表面带+q。 3.有电介质存在时的静电场 ⑴电场中放入相对介电常量为r电介质,电介质中的场强为:E⑵有电介质存在时的高斯定理:SDdSq0,int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 在大二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大学物理这门课程,物理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处于诸多自然科学学科的核心地位,物理学研究的粒子和原子构成了蛋白质、基因、器官、生物体,构成了一切天然的和人造的物质以及广袤的陆地、海洋、大气,甚至整个宇宙,因此,物理学是化学、生物、材料科学、地球物理和天体物理等学科的基础。今天,物理学和这些学科之间的边缘领域中又形成了一系列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如粒子物理、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电子物理、生物物理等等。这些学科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在该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章节的内容: 第4章机械振动第5章机械波第6章气体动理论基础第7章热力学基础第12章光的干涉第13章光的衍射第14章光的偏振 在对以上几个章节进行学习了之后,我们大致了解了有关振动、热力学、光学几个方面的知识。下面,我对以上几个章节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机械振动,例如:任何一个具有质量和弹性的系统在其运动状态发生突变时都会发生振动。任何一个物理量在某一量值附近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都可以叫做振动。本章主要讨论简谐振动和振动的合成,并简要介绍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以及非线性振动。 在第五章机械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波”。如果在空间某处发生的振动,以有限的速度向四周传播,则这种传播着的振动称为波。机械振动在连续

介质内的传播叫做机械波;电磁振动在真空或介质中的传播叫做电磁波;近代物理指出,微观粒子以至任何物体都具有波动性,这种波叫做物质波。不同性质的波动虽然机制各不相同,但它们在空间的传播规律却具有共性。本章一机械波为例,讨论了波动运动规律。 从第六章开始,我们开始学习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篇,其中,气体动理论是统计物理最简单、最基本的内容。本章介绍热学中的系统、平衡态、温度等概念,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出发,阐明平衡状态下的宏观参量压强和温度的微观本质,并导出理想气体的内能公式,最后讨论理想气体分子在平衡状态下的几个统计规律。 第七章中讲的是热力学基础,本章用热力学方法,研究系统在状态变化过程中热与功的转换关系和条件。热力学第一定律给出了转换关系,热力学第二定律给出了转换条件。 接下来,我们学习物理学下册书中的波动光学篇有关内容。光学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传播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规律的学科。其内容通常分为几何光学、波动光学和量子光学三部分。以光的直线传播为基础,研究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规律的光学称为几何光学;以光的波动性质为基础,研究光的传播及规律的光学称为波动光学;以光的粒子性为基础,研究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的光学称为量子光学。 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如长度的精密测量、光谱学的测量与分析、光测弹性研究、晶体结构分析等已很普遍。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激光的问世和激光技术的迅速发展,开拓了光学研究和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XX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XX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

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课程小结10篇

《课程小结》 课程小结(一): 《大学物理》课程总结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它在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学基础,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又由于《大学物理》课是在低年级开设的课程,它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潜力,以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律等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校物理系的全体教师十分重视《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和建设工作,1996年《大学物理》被评为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在新的起点上,物理系的教师们更加用心地投入到《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之中。近五年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重新制定了课程建设规划,利用211工程的资助和世行贷款的资助,初步构成了教学管理严格,教学文件齐全,教学全面开放,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资料现代化,实验室全面开放,教师队伍合理,教学、科研研究活跃的新局面。 一、《大学物理》课程简介 《大学物理》课程总学时112,总学分7,分上下两个学期开课,每学期56学时。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课程性质属公共基础课。适用理工科各专业。本课程资料主要包括经典物理学和近代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以运动规律分类,建立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中注意阐明物理学的概念与联系,注重物理学思想、科学思维方法、科学观点的传授,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注重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认识论,重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阐述物理学在科技革命、人类社会进步中所起的重大的革命性的变革作用。本课程的资料包括经典力学基本原理,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气体分子动理论和热力学,静电学,稳恒磁场,电磁振荡和电磁波,振动与波动理论,波动光学(干涉、衍射、偏振),近代物理学(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玻尔氢原子理论、量子力学初步,原子结构等)等物理学的主要规律。 二、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自我评分依据 1、教学队伍(人员组成见附件1)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多人获得师德模范、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称号和奖励。学术造诣高,近几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教学潜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具有多年教学经验,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获得教学质量奖、教学成果奖20余次。(证明材料见附件) 自评分:8分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目前教学队伍共25人,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8人,助教10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7人,在读硕士10人。40岁以上教师6人,30-40岁之间教师5人,30岁以下12人。教师多数既从事《大学物理》教学,也从事专业课教学,学术方面既有理论研究,

大学物理学习总结(通用9篇)

大学物理学习总结(通用9篇)大学物理学习总结篇1 《大学物理》是我们工科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但由于我们现在所学的《大学物理》涵盖的内容广,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以及一些新兴的科学如混沌等,而且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数学基础要求较高,是我们大家都望之不寒而栗的一门课。 首先,“课堂”和“课后”是学习任何一门基础课的两个重要环节,对大学物理来说也不例外。课堂上,我认为高效听讲十分必要,如何达到高效呢?我们听讲要围绕着老师的思路转,跟着老师的问题提示思考,同时又能提出一些自己不太明白的问题。对于老师的一些分析,课本上没有的,及时提笔标注在书上相应空白的地方,便于自己看书时理解。课后,我们在完成作业之前应该先仔细看书回顾一下课堂内容,再结合例题加深理解,然后动笔做作业。除此之外,我认为可以借助一些其他教材或辅导资料来扩展我们的视野,不同教材分析问题的角度可能不同,而且有些教材可能更符合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便于我们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总之,课堂把握住重点与细节,课后下功夫通过各种途径来巩固加深理解。 第二,对大学物理的学习,我认为自己的脑海中一定要有几种重要思想:一是微积分的思想。大学物理不同与高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式推导定量表示时广泛运用微分、积分的知识,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学会用微积分的思想去思考问题。二是矢量的思想。大学物理中大量的物理量的表示都采用矢量,因此,我们要学会把物理量的矢量放到适当的坐标系中分析,如直角坐标系,平面极坐标系,切法向坐标系,球坐标系,柱坐标系等。三是基本模型的思想。物理中分析问题为

了简化,常采用一些理想的模型,善于把握这些模型,有利于加深理解。如力学中刚体模型,热学中系统模型,电磁学中点电荷、电流元、电偶极子、磁偶极子模型等等。当然,我们还可总结出一些其他重要思想。 最后,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对于一些模型,我们可以制作实物来反映,通过视觉直观感受。但是大学物理中还有很多模型是我们无法直接反映的,必须通过发挥想象力来构造。 大学物理学习总结篇2 在学期接近尾声的时候,也已告一段落。这学期我们一共做了七个实验,分别是:凝固点降低法测定尿素摩尔质量,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低沸点二元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摩尔电导率的测定,铁的极化和钝化曲线的测定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通过这学期这七个实验的学习,我们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对理论知识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举个例子,就拿低沸点二元液系的气-液平衡相图这个实验来说吧,课上老师讲的时候没感觉有多难,但当真的要亲力亲为的自己动手来做实验的时候,还是感觉蛮困难的。我记得当时我们一共有八个组分,两小组合并式来完成实验,虽然过程经老师讲解后没什么问题,但实验结果却不是很理想,当时还为这件事不开心来着,后来拜访了其他同学,才发现不止自己一组,好多人画出的图都长得好奇怪,那是我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我们的物理化学实验要花两个学期来上。在这两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明白了实验的每一步都有它的道理,少任何一个都不可以。在实验中我们必须足够认真,足够专注,足够有耐心,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最后,我要谢谢我的实验中遇到的所有搭档,和他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 大学物理知识点的总结 大学物理是大学理工科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欢迎来参考! 一、理论基础 力学 1、运动学 参照系。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速度,加速度。相对速度。 矢量和标量。矢量的合成和分解。 匀速及匀速直线运动及其图象。运动的合成。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刚体的平动和绕定轴的转动。 2、牛顿运动定律 力学中常见的几种力 牛顿第一、二、三运动定律。惯性参照系的概念。 摩擦力。 弹性力。胡克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均匀球壳对壳内和壳外质点的引力公式(不要求导出)。开普勒定律。行星和人造卫星的运动。 3、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力矩。刚体的平衡。重心。 物体平衡的种类。 4、动量 冲量。动量。动量定理。 动量守恒定律。 反冲运动及火箭。 5、机械能 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 重力势能。引力势能。质点及均匀球壳壳内和壳外的引力势能公式(不要求导出)。弹簧的弹性势能。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碰撞。 6、流体静力学 静止流体中的压强。 浮力。 7、振动 简揩振动。振幅。频率和周期。位相。 振动的图象。 参考圆。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 由动力学方程确定简谐振动的频率。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定性了解)。

8、波和声 横波和纵波。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波的图象。 波的干涉和衍射(定性)。 声波。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品。声音的共鸣。乐音和噪声。 热学 1、分子动理论 原子和分子的量级。 分子的热运动。布朗运动。温度的微观意义。 分子力。 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物体的内能。 2、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 3、气体的性质 热力学温标。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普适气体恒量。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微观解释(定性)。 理想气体的内能。 理想气体的等容、等压、等温和绝热过程(不要求用微积分运算)。 4、液体的性质 流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表面张力系数。 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定性)。 5、固体的性质 晶体和非晶体。空间点阵。 固体分子运动的特点。 6、物态变化 熔解和凝固。熔点。熔解热。 蒸发和凝结。饱和汽压。沸腾和沸点。汽化热。临界温度。 固体的升华。 空气的湿度和湿度计。露点。 7、热传递的方式 传导、对流和辐射。 8、热膨胀 热膨胀和膨胀系数。 电学 1、静电场 库仑定律。电荷守恒定律。 电场强度。电场线。点电荷的场强,场强叠加原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的场强和壳外的场强公式(不要求导出)。匀强电场。 电场中的导体。静电屏蔽。 电势和电势差。等势面。点电荷电场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电势叠加原理。均匀带电球壳壳内和壳外的电势公式(不要求导出)。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

o x B r ∆ A r B r y A r ∆ s ∆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主要内容 一. 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1. 位矢、位移和路程 由坐标原点到质点所在位置的矢量r 称为位矢 位矢r xi yj =+,大小 22r r x y ==+ 运动方程 ()r r t = 运动方程的分量形式() ()x x t y y t =⎧⎪⎨=⎪⎩ 位移是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t 时间内由起点指向终点的矢量B A r r r xi yj =-=∆+∆△,22r x y =∆+∆△ 路程是△t 时间内质点运动轨迹长度s ∆是标量。 明确r ∆、r ∆、s ∆的含义(∆≠∆≠∆r r s ) 2.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平均速度 x y r x y i j i j t t t u u u D D ==+=+D D r r r r r V V r 瞬时速度(速度) t 0r dr v lim t dt ∆→∆== ∆(速度方向是曲线切线方向) j v i v j dt dy i dt dx dt r d v y x +=+==,2222y x v v dt dy dt dx dt r d v +=⎪⎭ ⎫ ⎝⎛+⎪⎭⎫ ⎝⎛== ds dr dt dt = 速度的大小称速率。 3.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平均加速度v a t ∆=∆ 瞬时加速度(加速度) 220lim t d d r a t dt dt υυ→∆===∆△ a 方向指向曲线凹向j dt y d i dt x d j dt dv i dt dv dt v d a y x 2222+=+== 2 2222222 2 2⎪⎪⎭⎫ ⎝⎛+⎪⎪⎭⎫ ⎝⎛=⎪ ⎪⎭ ⎫ ⎝ ⎛+⎪⎭⎫ ⎝⎛=+=dt y d dt x d dt dv dt dv a a a y x y x 二.抛体运动 运动方程矢量式为 2 012 r v t gt =+

大学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期末)

大学物理下册 学院: 姓名: 班级: 一、气体的状态参量:用来描述气体状态特征的物理量。 气体的宏观描述,状态参量: (1)压强p:从力学角度来描写状态。 垂直作用于容器器壁上单位面积上的力,是由分子与器壁碰撞产生的。单位 Pa (2)体积V:从几何角度来描写状态。 分子无规则热运动所能达到的空间。单位m 3 (3)温度T:从热学的角度来描写状态。 表征气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物理量。单位K。 二、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122 12 PV PV PV C T T T =→=; m PV R T M ' =;P nkT = 8.31J R k mol =;23 1.3810J k k - =⨯;231 6.02210 A N mol- =⨯; A R N k = 四、理想气体压强公式: 2 3kt p nε =2 1 2 kt m v ε=分子平均平动动能 五、理想气体温度公式: 2 13 22 kt m v kT ε== 六、气体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七、刚性气体分子自由度表 八、能均分原理: 1.自由度:确定一个物体在空间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坐标数目。 2.运动自由度: 确定运动物体在空间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坐标数目,称为该物体的自由度 (1)质点的自由度: 在空间中:3个独立坐标在平面上:2 在直线上:1 (2)直线的自由度: 中心位置:3(平动自由度)直线方位:2(转动自由度)共5个 3.气体分子的自由度 单原子分子 (如氦、氖分子)3 i=;刚性双原子分子5 i=;刚性多原子分子6 i=

4. 能均分原理:在温度为T 的平衡状态下,气体分子每一自由度上具有的平均动都相等,其值为 12 kT 推广:平衡态时,任何一种运动或能量都不比另一种运动或能量更占优势,在各个自由度上,运动的机会均等,且能量均分。 5.一个分子的平均动能为:2 k i kT ε= 五. 理想气体的内能(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之和) 1.1m ol 理想气体2 i E R T = 5. 一定量理想气体()2i m E RT M νν' == 九、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律(函数) 速率分布曲线峰值对应的速率 v p 称为最可几速率,表征速率分布在 v p ~ v p + d v 中的分子数,比其它速率的都多,它可由对速率分布函数求极值而得。即 十、三个统计速率: a. 平均速率 M RT M RT m kT dv v vf N vdN v 60.188)(0 00 === == ⎰⎰∞ ∞ ππ b. 方均根速率 M RT M kT v dv v f v N dN v v 73.13)(20 2 2 2 == ⇒ = = ⎰⎰∞ C. 最概然速率:与分布函数f(v)的极大值相对应的速率称为最概然速率,其物理意义为:在平衡态条件下,理想气体分子速率分布在p v 附近的单位速率区间内的分子数占气体总分子数的百分比最大。 M RT M RT m kT v p 41.1220=== 三种速率的比较: 各种速率的统计平均值: 理想气体的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 十一、分子的平均碰撞次数及平均自由程: 一个分子单位时间里受到平均碰撞次数叫平均碰撞次数表示为 Z ,一个分子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经历的平均自由路程叫平均自由程。表示为 λ 平均碰撞次数 Z 的导出: 热力学基础主要内容 一、内能 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平动、转动、振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的总和。内能是状态的单值函数。 对于理想气体,忽略分子间的作用 ,则 平衡态下气体内能: 二、热量 系统与外界(有温差时)传递热运动能量的一种量度。热量是过程量。 摩尔热容量:( Ck =Mc ) 1mol 物质温度升高1K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Ck 与过程有关。 系统在某一过程吸收(放出)的热量为: 系统吸热或放热会使系统的内能发生变化。若传热过程“无限缓慢”,或保持系统与外界无穷小温差,可看成准静态传热过程。 准静态过程中功的计算: 元功: )(12T T C M m Q K k -= ) (12T T C M m K -=)(12T T Mc M m -=)(12T T mc Q -=41 .1:60.1:73.1::2=p v v v n v d Z 2 2π=p d kT 2 2πλ= n d Z v 221πλ= = kT mv e v kT m v f 22232 )2(4)(-=ππ⎰∞ ⋅=0 )(dv v f v v ⎰ ∞ ⋅= 22)(dv v f v v ∑∑+i pi i ki E E E =内) (T E E E k =理=RT i M m E 2 =PdV PSdl d F dA ==⋅=

大学生物理学习总结报告(7篇)

大学生物理学习总结报告(7篇) 大学生物理学习总结报告篇1 经过两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后,我对物理学习有了肯定的心得和感受。首先要做好课前预备。北京邮电大学的《大学物理》课程开头于大一下学期,在正式开头物理学习之前,最好能依据教师对课程体系的介绍,以及在高年级同学那里得到的信息,弄清课程特点和必备的根底学问,结合自己对中学物理的学习状况,提前做好充分预备。由于大学物理与高中的物理是严密相关的,是高中物理学问的扩展和提高,所以适当复习高中的物理概念和公式,以及常用的物理模型是很有必要的。固然,大一上学期的高等数学学问例如积分局部也是需要准时复习的。 然后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更有参差不齐的根底学问,要正确熟悉自身,熟识四周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依据课程特点,把一天中学习效果最好的时间安排给相应课程的学习。 以我自己为例,本人就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还是很深厚的,高中的时候由于题目类型固定,各种题目做得多,所以能取得相应比拟好的成绩。但是到大学,在学习时间没有高中多的状况下,怎样调动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需做一道题通一类题,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再者就是要共同学习。科学家中很少有独立进展科学讨论的,他们更多的是在团队中合作工作。向他们那样,假如能与同学或教师常常面对面或通过互联网等形式进展沟通,甚至参加教师的科研工程,或者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学习,那么将会收获更多的学问和乐趣。 我在平常尽量要求自己,争取每节课后提出一个问题。假如没有问题,也可以在教师身边听听其它同学有什么问题。有一些问题可能折射出我们在某个学问点上的欠缺,所以问问题是必要的查漏补缺环节。 另外,常常逛逛物理学习沟通论坛,参加问题争论也是件很有乐趣的事。更要注意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课堂讲解和示范对于正确理解物理理论有很大帮忙,保证课堂学习效果是提高整体学习效率的关键一环。要保证课堂学习效果,就要做好预习、仔细听讲、积极思索、跟紧教师思路、理解理论内涵,把握例题解法、记录课堂笔记,还要把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及总结提高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首先是保证课上的精神状态良好,提前一天预习物理书上的内容。课上仔细记录,最好用双色记录法,用红笔标注出重难点,以便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可以多加留意。课上听到不太懂的地方或是有疑问的地方,要做好标注比方打个问号什么的,下课准时找教师解决。人的惰性会使我们当天不准时解决的问题留到其次天就忘了。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例题。讲解例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学习例题也是学会应用理论的开头。教师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求解,一方面是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都有哪些内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学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 一、物体的内能 1.分子的动能 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的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 温度越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小.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分子势能. 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 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在平衡位置时(r=r0),分子势能最小. 分子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体积有关系. 3.物体的内能 (1)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分子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无规则性,所以各个分子热运动动能不同,但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的平均值只与温度相关,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相同,则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相同,对确定的物体来说,总的分子动能随温度单调增加。 (3)分子势能与体积的关系 分子势能与分子力相关: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而分子力与分子间距有关,分子间距的变化则又影响着大量分子所组成的宏观物体的体积。这就在分子势能与物体体积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因此分子势能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

由于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跟温度有关系,分子势能跟体积有关系,所以物体的内能跟物的温度和体积都有关系: 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因而物体内能增加; 体积变化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因而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 此外, 物体的内能还跟物体的质量和物态有关。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热传递也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能够改变物体内能的物理过程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 注意: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是在本质上有区别: 做功涉及到其它形式的能与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而热传递则只涉及到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P7.]南京市金陵中学06-07学年度第一次模拟1.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 C.凡是不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构想,都是能够实现的 D.物体的温度为0℃时,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为零 [P8.] 07届1月武汉市调研考试2.恒温的水池中,有一气泡缓慢上升,在此过程中,气泡的体积会逐渐增大,不考虑气泡内气体分子势能的变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D ) A.气泡内的气体对外界做功 B.气泡内的气体内能增加 C.气泡内的气体与外界没有热传递 D.气泡内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保持不变 [P9.] 2007年广东卷10、图7为焦耳实验装置图,用绝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将容器包好,重物下落带动叶片搅拌容器里的水,引起水温升高。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 ) A.这个装置可测定热功当量 B.做功增加了水的热量

期末考试物理总结与反思(通用5篇)

期末考试物理总结与反思 期末考试物理总结与反思(通用5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期末考试物理总结与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期末考试物理总结与反思1 高一物理科评卷工作已结束。首先我代表高一物理评卷组全体教师把本次考试的情况向大家作一汇报。 本次考试共有5904位同学参加。最高分93分。最低分2分。及格人数163人。及格率2.8%。80分以上14人.与以往相比相对稳定。 1、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不透彻 不少学生还没有顺利地实现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学习方法还用初中的那一套,死记硬背公式,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上,似懂非懂.从选择题的答题情况分析,可看出部分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不透彻,胡乱猜选答案;从计算题第21,22题的答题看出学生对匀变速运动的基本公式理解不清,运用不熟练,解题时乱套公式;从选择题第6题的答题看出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没真正理解, 2、实验题做得不理想 实验题中一道是根据纸带分析运动性质并求速度,另一道是考查打点计时器测定加速度的实验器材,两题得分率都较低.今后我们的实验课教学要讲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讲清实验原理,步骤,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等,争取把每个实验课堂过关,提高实验能力. 3、解题不够规范 第19、20、21、22题计算题,解答时没有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有的学生甚至连"解"字都没写.我们今后教学中解题规范要常抓不懈,减少考试中不必要的失分. 通过这次考试,我们要把以前好的做法要继续坚持,继续加强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