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al relics-period1学案 (2)

Cultural relics-period1学案 (2)
Cultural relics-period1学案 (2)

学案

Aims:

To read about cultural relics

To learn about The Restrictive and Non-Restrictive Attributive Clause I. Warming up

Warming up by defining

Good morning, class. This period we are going to read about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Before our reading, I’d like to know:

A.What kind of old things are cultural relics?

B.Are all the old things cultural relics?

C.What is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D.To whom do cultural relics belong?

Warming up by presenting

Hi, everyone. Let’s look at the screen. I’ll present you some pictures. They all belong to cultural relics. Some of them are cultural sites. Some of them are natural sites. Please think these over:

A.Can you name them out?

B.Who have the right to confirm and classify them?

Warming up by discussing

Now, boys and girls, I met a “moral dilemma”. That means I must make a choice between the interests of the family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society. Things are like this: My old granny happened to find an ancient vase under the tree in the earth of our garden. It’s so beautiful and special. Now, my family fell into a moral dilemma. Can you help us to make a decision:

A: What should we do?

B: Can we keep it for ourselves or report it to the government?

C: Have you come across such a situation — to make a difficult choice?

II. Pre-reading

1. Looking and saying

Work in pairs. Look at the photos on the screen. All these relics are quite beautiful. But some of them were lost and ruined in history,such as Yuan

MingYuan and the Amber Room. Please guess:

A.What kinds of things can result in their disappearing?

B.Why do they come into being once again?

2. Explaining and sharing

Work in groups of four. Tell your group mates:

A.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ubstance of “amber”?

B.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cultural relics “the Amber Room”?

III. Reading

1. Reading aloud to the recording

Now please listen and read aloud to the recording of the text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each word and the pauses within each sentence. I will play the tape twice and you shall read aloud twice, too.

2. Skimming and identifying the general idea of each paragraph

Now please skim the text to get the key words and general idea of each paragraph.

3.Scanning 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xt.

Since you have got to know the general ideas of each paragraph, can you tell 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ssage, such as, the type of writing, the way of narrating, and the tense?

4.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Next you are to read and underline all the useful expressions or collocations in the passage. Copy them to your notebook after class as homework.

5. Reading and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

Read the text again to complete the table, which lists all the numbers

in the text.

6.Reading and learning

Read the text and learn more about the following proper nouns. You can surf on the website after class:

Ⅳ Closing down

Closing down by doing exercises

To end the lesson you are to do the comprehending exercises No. 1 and No. 2.

Closing down by having a discussion

A.Can you imagine the fate of the Amber Room? What is it?

B.Do you think if it is worthwhile to reproduce the Amber Room? Why?

Closing down by retelling the story of the Amber Room

Well, all of us have learned the history of the Amber Room. Let’s recall some 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on the board. You are to retell the story of the Amber Room:

有关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综合计算

例一、实验室用120克石灰石和100克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制得二氧化碳44克,求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反应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1、金属钠跟硫酸铜溶液发生如下反应:2Na+2H2O+CuSO4Na2SO4+Cu(OH)2↓+H2↑,向73.7g硫酸铜溶液中加入2.3g钠,恰好反应完全。试计算: (1)生成沉淀和氢气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2)反应停止后,滤去沉淀,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有一种未知浓度的稀硫酸600g,向其中加入足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反应中共收集到氢气1.2g,求: (1)有多少克锌粉参加反应? (2)该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例二、将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7g,加入到盛有58.1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烧杯内各物质的总质量为64.9g。试计算: (1)原混合物中铁粉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配制上述反应中所用稀盐酸需要质量分数为38%的浓盐酸(密度为1.19g/cm3)的体积(计算结果精确到0.1) 1、实验室有一瓶存放时间过长的氢氧化钠,其中一部分已转化成为了碳酸钠。现需用该药品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取50克该药品,溶于200mL水中(水的密度为1g/cm3),然后慢慢地滴加7.4%的澄清石灰水,当用去100克澄清石灰水时,碳酸钠恰好反应完全。计算: (1)50克该药品中碳酸钠的质量; (2)滤出沉淀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精确到0.01%) 2、某同学为了测定一瓶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取该溶液20g,加入二氧化锰0.5g,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9.7g。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二氧化锰在反应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利用上述溶液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消毒液,需该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g(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某补钙品(有效成分为碳酸钙,其它成分不含钙元素)的说明中标明含钙量为30%。李琳同学为了检验该产品,取10g补钙品放入100g稀盐酸中,HCl与补钙品的有效成分刚好完全反应(其它成分不与盐酸反应)。反应后剩余固体和液体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2.2g.求: (1)补钙品中实际含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例三、有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50g碎纸样品。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最新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案及练习全册精编版

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2教学案及练习全册 精编版

必修2 教学案(全册按课时) 带答案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基础知识:一、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①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 ②周期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其期称为长周期,第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因为一直有未知元素在发现。 2、族:元素周期表共有个纵行,除了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族。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①族的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个纵行共分为个族,其中个主族,个副族,一个族,一个族。 a、主族:由元素和元素共同构成的族, 用A表示:Ⅰ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的族,用B表示: Ⅰ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第Ⅷ族:三个纵行 d、零族:第纵行,即稀有气体元素 ②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③族的别称 ⅠA称为元素ⅡA称为元素 ⅦA称为元素零族称为元素 自主探究: (06广东高考)同主族两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的差值可能为()A、6 B、12 C、26 D、30 还有哪些可能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测试: 1.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Ⅰ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HF B.H3O+C.NaH D.H2O2

化学_必修一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 物质的分类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形态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两种:一种是______态,即单质;另一种是______态,即化合物。 2.元素与物质的多样性 (1)、每种元素都能自身组成单质,许多元素还可以形成性质不同的多种单质,如碳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单质,互称 。 (2)一种元素与其他元素组成化合物,元素种类不同,组成的化合物不同,元素种类相同时也可能组成不同的化合物,如C 和O 可形成______和______两种氧化物。 二、物质的分类 1.初中我们已接触过简单的物质分类,如根据物质是否由一种物质(分子)组成,将物质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根据组成物质的____________,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我们熟悉的氧化物、酸、碱和盐是按照____________分类的。 (1)交叉分类法N a 2CO 3????? 按其组成的阳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组成的阴离子来分类,属于 盐按其溶解性来分类, 属于 盐 (2)树状分类法 物质??????? ????? 单质????? (如 ) (如 )化合物????? (如 ) (如 ) (如 )氧化物(如 )混合物 练习1.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 ) A .一定是纯净物 B .一定是一种单质 C .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 .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2.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分类顺次排列,其中正确的是 ( ) A .硫酸 纯碱 孔雀石[Cu 2(OH)2CO 3] B .硝酸 烧碱 绿矾[FeSO 4·7H 2O] C .醋酸 乙醇 碳酸钙 D .盐酸 熟石灰 苛性钠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把____________物质分散在__________(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

溶质的质量分数学案及检测

9—3溶质的质量分数(2)学案 例1:配制450g 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用 98%浓硫酸多少毫升?(浓硫酸的密度1.84g/cm 3) 解:设需用98%浓硫酸的体积为V V ·98%·1.84 g/cm 3=450g ╳ 20% V=49.9mL 答:需用98%浓硫酸的体积为49.9mL 例2:某学生用36.5g 盐酸与一定量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恰好反应,产生了4.4g 二氧化碳气体,该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设参加反应的盐酸中溶质氯化氢的质量为X CaCO 3 + 2HCl === CaCl 2 + H 2O + CO 2↑ 73 44 X 4.4g X=7.3g 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该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20% 73 X 4 4 4.4g = 7. 3g 36.5g ╳100%=20%

练习:下表是实验室所用盐酸试剂瓶上标签的部分内容,请仔细阅读后计算: (1) 欲配制14.6%的稀盐酸1000g ,需用这种盐 酸多少毫升?(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 13g 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理论上可 制得氢气多少克? 9—3溶质的质量分数(2)课堂检测 1、 用10mL 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 1.84g/cm 3),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 (密度为1.14 g/cm 3),应加多少毫升水?最后能得到稀硫酸多少毫升? 2、配制300g 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需用质量分数为38%(密度为1.19g/cm 3 )的浓盐酸和水各

多少毫升?

3、将一定质量的金属锌投入到63.7g 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如图所示。请你据此分析计算:反应结束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 H 2 质量 (g 反应时间(t )

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几种类型

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几种类型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种计算类型,包括一些较难的计算题,只要能牢牢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的将各种计算类型中的有关溶质、溶剂、溶液等质量找出代入公式中,各种题目都会迎刃而解。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如下: 100%=?溶质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或溶剂质量+溶质质量) 一、已知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20g 食盐全部溶于80克水中,求此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简析:溶质质量为20克食盐,溶剂质量为80克水。则: 20 100%20%2080=?=+溶质的质量分数 二、已知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2 20℃时,将20克食盐在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简析: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20g 食盐能否全部溶于50g 水中,必须先由溶解度计算出。设50g 水在20℃最多可溶解食盐Xg ,100∶36=50∶X X=18g ,20g 盐在50g 水中不能全溶,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故:溶质的质量为20℃的溶解度,溶剂质量为100g 水。则: 36100%100%26.5%10010036=?=?=++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 三、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中,加入溶质或溶剂,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3 80g15%的硝酸钠溶液中,加入20g 硝酸钠全部溶解,求此硝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简析:溶质质量为(80×15%+20)g ,溶液质量为(80+20)g 。则: 8015%+20 100%32%8020?=?=+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4 80g15%的硝酸钠溶液中,加入20g 水,求此硝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简析:溶质质量为(80×15%)g ,溶液质量为(80+20)g 。则: 8015% 100%12%8020?=?=+溶质的质量分数 四、同一种溶质的两种不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混合,求混合后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5 将10%的硝酸钠溶液100g ,与25%的硝酸钠溶液200g 混合,求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简析:溶质质量为(100×10%+200×25%)g ,溶液质量为(100+200)g ,则: 10010%+20025% 100%20%100200??=?=+溶质的质量分数 五、已知溶液的体积比浓度,求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6 将100mL98%(密度为1.84g/cm 3)的浓硫酸,加入500mL 的水中(即配成体积比为1∶5的稀硫酸),求此稀

高一化学鲁科版必修二全册导学案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 【学习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 【重点难点】A Z X的含义和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关系 【自主学习案】P2-3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微粒,、、、都与有关。 2.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其中带正电荷,而不带电,它们依靠一种特殊的力结合在一起。 【交流研讨】 讨论: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列问题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2)原子的质量由哪些微粒决定?

(3)忽略电子质量,原子的相对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技能归纳】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结构 2.质量数 (1)概念: (2)关系式:原子中: 核电荷数(Z )= = 质量数(A )= ( )+ ( ) 3.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A Z X 【思考】①阳离子中A Z X n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 相对质量约为 质子的数目决定 中子不带电 相对质量约为 决定 元素的不同原子,影响原子的质量 围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 每个电子带 电荷 相对质量为一个质子(中子)的1/1836 核外电子层排布:最外层电子数目决定 每个质子带 电荷

②阴离子中A Z X m-: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 【迁移应用】 1、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其内容包含了下列三个结论:①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③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观点看,你认为三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2、自从1803年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假说以来,人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不断深入、不断发展,通过实验事实不断丰富、完善原子结构理论。请判断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所有的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 B 所有的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的个数都是相等的 C 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的实质是原子核中的质子对核外电子的吸引 D 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构成微粒不可能再进一步分成更小的微粒 3、据报道,某些建筑材料会产生放射性同位素氡22286Rn,从而对人体产生伤害。该同位素原子的中子数和质子数之差是() A 136 B 50 C 86 D 222 4、某粒子含有6个质子,7个中子,电荷为0,则它的化学符号是() A.136Al B.137 Al C.13 6 C D.13 7C 5、对于A ZX和A+1 ZX+ 两种粒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质子数一定相同,质量数和中子数一定不同B.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C.一定都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D.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一定相同 【自主学习】P4-5 【技能归纳】 二、元素、核素、同位素

(推荐)高一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同步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本章内容概述 本章包括物质分类法、胶体、电解质与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四部分内容。 把物质分类法作为化学知识单独来教,在中学化学教学历史上是首次,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精神——学科教学不再单为学科发展服务,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胶体是从混合物(分散系)的分类切入的。其实大家都清楚,胶体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历史上教材编写者曾经分别尝试把它“掺杂”在元素化学(硅、胶体)中、置于高中化学最后(第3册选修中单独成为一个单元)。现在又尝试把它置于高中化学的起始位置,努力实现尽快地与初中化学溶液部分的对接,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学习分类法后,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具体应用。 本章在学科内容方面是同学们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1.与初中的衔接作用 与第1章相比,本章知识的衔接意义更大。本章知识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在初中化学中找到它的“根”。如前所述,有的是运用和巩固初中基础知识(元素与物质分类);有的属于对初中知识体系的补充(胶体对分散系概念的补充完善);有的属于初中知识的延伸发展(电解质是在电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而有的属于对初中基础概念的深入发展、提升、统一。 2.基础性、工具性作用 物质分类法属于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方法性工具;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属于进一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科工具,是学生深入认识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性知识。 3.值得注意的问题 学习本章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于对比,通过分析熟悉的物质,逐渐认识到有限的因素与庞大的物质家族之间的关系;同时应注意知识的迁移与和运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及化学反应的分析,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归纳总结出新概念的思路和方法。 (1)物质分类法属于方法性工具,就不要把它本身当做死的知识来学习和训练。而要以其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法,对所学化学元素、物质、反应等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借以巩固学生对化学的认识。 (2)氧化还原和离子反应(电解质)两部分内容,在中学阶段的确是重点知识,但绝不意味着此处的教学要“一步到位”。而这里所说的不要“一步到位”,也不意味着在概念教学方面随意降低要求。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基础概念的教学要务求扎实。而这个扎实需要的是学生的主动思考、记忆、联想和教师科学设计和安排的必要训练。 对于示范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其基础较好、思维活跃,可考虑介绍弱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在水溶液里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的事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关于电解质的完整概念;另一方面可以为今后教学打下更好的基础。 三、在高考中的地位及常见题型 本章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点是高考中的重点热点,是必考内容之一,需要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分类是记忆的基础,高考试题往往会综合考查物质的分类;对于胶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案(习题有答案)

【知识要点】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浓稀、有色溶液的颜色都可以粗略的表示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多少,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准确地表示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多少。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数学表达式: 特点:无单位、是个比值、一般不受温度的影响等。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其中S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以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为例分析: (1)计算:计算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 (3)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 (4)溶解:将量好的水倒入盛有称量好氯化钠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5)装瓶、贴签:把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备用。 操作示意图可简单表示如下: 说明:如果用液体溶质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其步骤为:计算→量取→溶解→装瓶、贴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二、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几种类型1.根据定义式的基本计算 (只要已知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例如:20克硝酸钾完全溶解在60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可得 ==25% 注意: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其中S为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 2.溶液的稀释和浓缩问题的计算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运算,无论是用水或用稀溶液来稀释浓溶液,都可计算。 (1)用水稀释浓溶液 设稀释前浓溶液的质量为m,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时加入水的质量为n,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可得m×a%=(m+n)×b% (2)用稀溶液稀释浓溶液 设浓溶液的质量为A,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溶液的质量为B,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则可得A×a%+B×b%=(A+B)×c% (3)蒸发水进行浓缩 设浓缩前稀溶液的质量为m,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水的质量为n,浓缩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则可得m×a%=(m-n)×b% 说明:如果采用加入溶质的方法使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那么可以根据:

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一、基础知识 1.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主要计算依据: (1) (2)溶液质量=溶液体积×溶液密度 3.常见题型及基本思路: (1)溶液加水稀释的计算: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可用以下计算式计算:m(浓)×a% (浓)=[m(浓)+m(水)] ×a%(稀) (2)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同溶质溶液混合问题: 一般可用下式计算: m(浓)×a%(浓)+m(稀)×a%(稀)=m(混)×a%(混) (3)求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问题: 通过化学反应计算出溶质质量,再分析各量间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求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的一般方法: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m(反应物)-m↓-m↑. 二、典型例题 例1: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过氧乙酸溶液,欲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溶液来使用,需加水多少克? 解:设需加水质量为x, 100g×15%=(100g+x)×1.5% x=900g 答:略. 例2:配制2000g20%的稀硫酸用以除锈,需98%的浓硫酸和水各多少毫升? 解:设需浓硫酸的质量为x 2000g×20%=x×98% x=408.2g 浓硫酸体积=408.2g÷1.84g/cm3=221.8mL 水的体积=(2000g-408.2g)÷1g/cm3=1591.8mL 答:略. 例3:实验室用95%的浓硫酸与5%的稀硫酸来配制20%的硫酸180g,需要95%的硫酸和5%的硫酸各多少克? 解:设需要95%,5%硫酸的质量分别为x,y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学案设计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学习目标 1.掌握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1.以第三周期为例,说明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 2.通过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预测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变化规律。 一、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实验探究】 根据所给药品:面积相同的镁条和铝条,金属钠,酚酞溶液,MgCl2溶液,盐酸(1 mol·L-1),NaOH溶液,AlCl3溶液,蒸馏水,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钠、镁、铝金属性的强弱。(先向老师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后再做实验。) 实验一:金属和水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二:金属和酸反应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三:碱性强弱比较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结论: 【思考交流】 阅读课本P16第3个表格,探究硅、磷、硫、氯非金属性强弱。 结论: 小结: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非金属性逐渐。 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又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结构了元素的化学性质,而元素的化学性质又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同样,知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也可以确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也可以反映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二、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1.在自然科学方面:元素周期表为发展物质结构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与元素周期表有密切关系,元素周期表为发展过渡元素结构、镧系和锕系结构理论,甚至为指导新元素的合成,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都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部门,都是重要工具。 2.在生产中的某些应用。 (1)农药多数是含等元素的化合物。 (2)半导体材料都是周期表里的元素,如Ge、Si、Ga、Se等。 (3)催化剂的选择: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发现对许多化学反应有良好的催化性能。目前人们已能用铁、镍熔剂作催化剂,使石墨在高温和高压下转化为金刚石;石油化工方面,如石油的催化裂化、重整等反应,广泛采用作催化剂。 (4)耐高温、耐腐蚀的特种合金材料的制取:在周期表里元素,如钛、钽、钼、钨、铬,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 随堂检测 1.下列变化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酸性强弱:HClO4>H2SO4>H3PO4>H2SiO3 B.原子半径大小:Na>S>O C.碱性强弱:KOH>NaOH>LiOH D.还原性强弱:F->Cl->I- 2.硒是人体肝脏和肾脏的组成元素之一,现在含有元素硒(Se)的保健品已经进入市场,已知它与氧元素同族,与钾元素同周期,关于硒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为34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2SeO4 C.Se的非金属性比Br弱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硫化氢气体强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NH3、H2O(g)、HF稳定性依次增强 C.HClO比H2SO4酸性强 D.甲、乙两种非金属元素与金属钠反应时,甲得电子的数目多,所以甲活泼 4.已知电子层数相同的三种元素X、Y、Z,其最高价含氧酸酸性:H3XO4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学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主备人:黄军参备人:林晓红许凤梅吴桂丽备课时间:2012-9-1上课班级:备课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1.感受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了解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能用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重点难点 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H2CO2CH4 (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CH4酒精 (2)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3)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 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分类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化学必修二第一章复习学案汇编

第1节元素周期表复习学案 一、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原子序数== =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七个横行,七个周期): 短周期长周期 (2)族(18个纵行,16个族): 【相关练习】 1.同周期的第ⅡA族和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一定相差1吗?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都为_______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4Li + O 2 Li 2 O 2Na + O 2 Na 2 O 2 2 Na + 2H 2 O =2NaOH + H 2 ↑ 2K + 2H 2 O =2KOH + H 2 ↑ 2R + 2 H 2 O = 2 ROH + H 2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_______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到Cs),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即金属性逐渐。所以从Li到Cs的金属性逐渐。 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延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呈增大趋势(K反常)②熔点、沸点逐渐 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原子半径增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 点燃点燃

必修二化学第二章 导学案

2.1.1 化学能与热能(一) 导学案 【学习目标】2min 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化学键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3.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能量观,提高节能意识。 【指导自学】6min 1. 什么是化学键?它有哪些主要类型?其特点各是什么? 2.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3. 化学键的和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4. 各种物质都储存有。不同的物质不仅组成不同、结构不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 【合作探究】20min 1.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就是有新物质生成吗?(课本P32 思考与交流) 2. 用化学键的观点来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化学反应的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和新化学键的过程。在进行反应时化学键要断裂,能量,反应后形成新化学键要能量,反应前反应物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能量不相等。 3. 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并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 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 【教师点拨】5min 1. 2H→H2中的能量变化,说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画出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示意图,说明一个化学反应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取决因素。 【课堂小结】2min 【当堂检测】10min

1.下列各图中,表示正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图是:() 2. 放热反应一定是() A.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比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少 B.贮存能量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已知2SO2+O2 2SO3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2的能量 B.SO2和O2的总能量一定高于SO3的总能量 C.SO2的能量一定高于SO3的能量 D.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4.对于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 B.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C.反应物H2和O2所具有的总能量等于产物H2O所具有的总能量 D.反应物H2和O2具有的能量相等

(化学)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案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第1课时) 教学案 班级:初三( )姓名: 学科:化学 课型:新授 编者: 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 1、掌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将质量分数与溶解度进行对比,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2、掌握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 【学习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其基本计算 【学习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其基本计算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右图所示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 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乙物质的溶解度 (填“>”、“=”或“<”). (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 物质. (3)t 2℃时,把100g 乙物质放入100g 水中,充分搅拌, 所得溶液是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4)t 2℃时,有一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可采用 的方法(任写一种)使它变为 饱和溶液.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一)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1、演示实验[实验9-5],观察现象,记录在书本第42页的表格中,并进行讨论: ① 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 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 ② 对于无色溶液来说,上述方法是否可行?如果不行,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浓度呢? 2、知识架构: (1)定义: . (2)计算公式: 3、练习: (1 (2)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 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判断: (1)溶液加水稀释: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分数 . (2)溶液加溶质: 0 t 1 t 2 温度/℃ 溶

化学: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学案(鲁科版必修2)

第一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教学目的】 1. 熟悉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的综合知识 2. 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位-性-构”的关系 【学习过程】 1. 原子是由和构成的,而原子核是由更小的微粒和构成的。 质子带电荷,中子电荷。质量数= + 。 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 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数和中子数的一种原子称为,它们的关系是。在常见的有核素的元素中,氢元素有,,3种核素,碳元素有,,3种核素,铀元素有,,3种核素。 3. 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的区域内运动。各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个。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的电子层里,然后再,依次排布在的电子层里,即排满了K层,再排L层,依次由里向外排布。 4. 经分析发现,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密切相关。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较易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较易电子,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的特别是有关。 5.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等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元素的性质随着的递增呈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做,它的实质是元素原子的。 6.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个横行,个周期,其中1,2,3周期称为周期,4,5,6周期称为周期称为;第7周期尚未填满,叫做周

期。各周期所容纳的元素原子数依次为。 7.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各纵列,其中第8,9,10三个纵列称为族;第18纵列称为族;其余14个纵列,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组成的组称为族,表示,用仅由长周期元素组成的族称为族,用表示。族的排列依次为。8.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及其物质的性质之间的关系 同周期(左---右)同主族(上---下)备注 原子结构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质 子数=电子数(原子)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周期数 原子半径周期内不包括稀有气体 元素及其物质的性质 最高正价氟与氧的化合价特殊, 没有最高正价,稀有气 体的化合价通常为0 最低负价 元素的金属性 不包括稀有气体 元素的非金属性 单质的氧化性 单质的还原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 化物的碱性 氟与氧无最高正价氧化 物对应的水化物,高氯 酸是最强的含氧酸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 化物的酸性 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 氢化物的还原性 9. 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比较主族序数 常见化最高正价

最新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复习学案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识记: 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关系;简单化学电池的电极反应 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运用:控制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 一、化学能与热能(关键熟记哪些类型的反应吸热或放热) 2.常见的放热反应: -------------------------------------------------------------- 3.常见的吸热反应: ------------------------------------------------------------------------------------------------ 【自我评价】 1.在反应H2 + Cl2=2HCl中,已知H-H键能为436kJ,Cl-Cl键能为243kJ,H-Cl键能为431kJ,判断该反应是 A. 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 C. 吸收183 kJ热量 D.放出183 kJ热量 2、已知反应A+B=C+D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 A和B的总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总能量 D.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一定能发生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2Q1 + Q2 > 4Q3 B、2Q1 + Q2 < 4Q3 C、Q1 + Q2 < Q3 D、Q1 + Q2 = Q3 二、化学能与电能 铜与锌用导线连接起来一起插入稀硫酸溶液中,由于活泼性 大于,所以锌片电子,电子由流 向,电流由流向;有电流通过,形 成原电池。此原电池中,为负极,发生__________ 反应(“氧化”或“还原”) 为正极,发生反 应(“氧化”或“还原”) 【自我评价】 1.某金属能跟稀盐酸作用发出氢气,该金属与锌组成原电池时,锌为负极,此金属是( ) A、Mg B.Fe C.Al D.Cu 2.由铜锌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工作时,电解质溶液的PH( ) A.不变B先变大后变小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题型3 利用原电池电极判断金属性强弱 3、.把a、b、c、d四块金属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导线两两相连组成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电流由d到c;a、c相连时,c极上产生大量气泡,b、d相连时,b上有大量气泡产生,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的为( )

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案

教学容: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杯水中放入一匙糖和放入两匙糖都能形成糖水,但这两种溶液一样吗?显然后者比前者要甜,浓度要大.但这种比较方法太粗略,不能准确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究竟含有多少溶质,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的组成,这就需要用到我们这节课中学到的知识. 【课前复习】 ※会做了,学习新课有保障 1.下列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 .食盐 B .熟石灰 C .二氧化碳 D .硝酸钠 2.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 ,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 B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20∶21 C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10 D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3.将50 g 食盐水恒温蒸发掉25 g 水(溶液仍未饱和),则溶液中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溶解度变大 B .溶剂质量不变 C .溶质质量不变 D .溶液由稀变浓 4.将20克蔗糖放到80 g 水中,搅拌后完全溶解,此时所形成的溶液中蔗糖占溶液的百分比是多少? 答案: 1.选B 2.选C 3.选C 、D 4.蔗糖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比为100g g 20×100%=20%. ※先看书,再来做一做 1.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2.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步骤. 3.80 g 质量分数为15%的NaNO 3溶液里含有NaNO 3__________克,在这种NaNO 3溶液中加入20 g 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 4.欲将80 g 质量分数为20%的NaOH 溶液稀释到质量分数为10%,需加水____________g . 【学习目标】 1.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会利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3.学会根据需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基础知识精讲】 ※课文全解 一、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分数是用来描述物质组成的一种方法.实质上就是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百分比,可用下式表示:

高中化学第1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1节元素周期表课时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目标与素养:1.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编排原则。(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2.了解原子序数、周期、族等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二、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与结构 1.原子序数 (1)含义:按照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称为周期。 (2)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为族。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周期(横行) ①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周期。 ②特点: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 ③分类(3短4长) 短周期:包括第一、二、三周期(3短)。 长周期:包括第四、五、六、七周期(4长)。 (2)族(纵行) ①个数: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但只有16个族。 ②特点: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族序数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 ③分类

④常见族的特别名称 第ⅠA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ⅣA族:碳族元素;ⅥA族:氧族元素。 微点拨:(1)各周期中的元素种类数目不一定相同。 (2)周期表中,每一纵行不一定为一族,8、9、10纵行为Ⅷ族。 (3)ⅠA族中元素不全是碱金属元素,第一周期为氢元素。 1.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相对原子质量依次增大( ) (2)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纵行均为一族( ) (3)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4)元素周期表已发展成一个稳定的形式,它不可能再有新的变化了( ) [提示] (1)×(2)×(3)√(4)× 2.元素X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则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第三周期ⅤA族B.第二周期ⅦA族 C.第二周期ⅤA族D.第三周期ⅦA族 [答案] C 3.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表中所列元素中: 属于短周期元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主族元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答案] b、h、j、a、c、f、i、l、m b、a、c、d、f、h、g、i、j、k、l 四Ⅳ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