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名词英文翻译--2

中医术语名词英文翻译--2
中医术语名词英文翻译--2

03.199

奇恒之腑extraordinary fu-viscera 03.200

脑brain

03.201脑髓brain marrow

03.202脑户door of brain

03.203

囟门fontanel

03.204元神之府fu-viscera of mental

activity

03.205

髓marrow

03.206

骨bone

03.207

髓之府fu-viscera of marrow 03.208

骨度bone-length measurement 03.209脉vessel

03.210

血之府house of blood

03.211

胞宫uterus; womb

03.212胞脉uterine vessels

03.213胞门uterine ostium

03.214

阴道vagina

03.215

月经menstruation

03.216

胎衣placenta

03.217脏腑相合interconnection of zang-

fu viscera

03.218心合小肠heart being connected

with small intestine

03.219肺合大肠lung being connected

with large intestine

Some terms and nam

03.220脾合胃spleen being connected

with stomach

03.221肝合胆liver being connected

with gallbladder

03.222肾合膀胱kidney being connected

with bladder

03.223心肾相交intercourse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

03.224肝肾同源homogeny of liver and

kidney

03.225肺肾相生mutually promotion of

lung and kidney

03.226仓廪之本root of granary; spleen

and stomach

03.227

经络channel; meridian 03.228

经络学说channel theory 03.229

经脉channel

03.230

经气channel qi

03.231

根结root and knot 03.232气街pathway of qi

03.233

四海four seas

03.234十二经脉twelve regular channels;

twelve regular meridians

03.235手三阳经three yang channels of

hand; three yang

meridians of hand

03.236手三阴经three yin channels of

hand; three yin

meridians of hand

03.237足三阳经three yang channels of

foot; three yin

meridians of foot

03.238足三阴经three yin channels of

foot; three yin

meridians of foot

03.239手太阴肺经Taiyin Lung Channel of

Hand; Taiyin Lung

Meridian of Hand

03.240手阳明大肠经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Yangming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03.241足阳明胃经Yangming Stomach Channel

of Foot; Yangming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

03.242足太阴脾经Taiyin Spleen Channel of

Foot; Taiyin Spleen

Meridian of Foot

03.243手少阴心经Shaoyin Heart Channel of

Hand; Shaoyin Heart

Meridian of Hand

03.244手太阳小肠经Taiyang Small Intestine

Channel of Hand;

Taiyang Small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

03.245足太阳膀胱经Taiyang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03.246足少阴肾经Shaoyin Kidney Channel

of Foot; Shaoyin Kidney

Meridian of Foot

03.247手厥阴心包经Jueyin Pericardium

Channel of Hand; Jueyin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

03.248手少阳三焦经Shaoyang Sanjiao Channel

of Hand; Shaoyang

Sanjiao Meridian of Hand

03.249足少阳胆经Shaoyang Gallbladder

Channel of Foot;

Shaoyang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03.250足厥阴肝经Jueyin Liver Channel of

Foot; Jueyin Liver

Meridian of Foot

03.251奇经八脉Eight Extraordinary

Channels; Eight

Extraordinary Meridians

03.252督脉Governor Channel;

Governor Vessel

03.253任脉Conception Channel;

Conception Vessel

03.254冲脉Chong Channel; Chong

Vessel

03.255带脉Belt Channel; Belt

Vessel

03.256阴跷脉Yin Heel Channel; Yin

Heel Vessel

03.257阳跷脉Yang Heel Channel; Yang

Heel Vessel

03.258阴维脉Yin Link Channel; Yin

Link Vessel

03.259阳维脉Yang Link Channel; Yang

Link Vessel

03.260十四经fourteen channels

03.261

经别branched channel

03.262

经筋aponeurotic system 03.263

皮部dermal parts

03.264

络脉collaterals

03.265孙络tertiary collaterals 03.266浮络superficial collaterals 03.267

别络connecting collaterals 03.268

形physique

03.269

皮毛skin and hair

03.270腠理striae and interstitial

space

03.271

玄府sweat pore

03.272

肌肉muscle

03.273

筋(1)soft tissue (2)tendon 03.274膜membrane

03.275

关节joint

03.276百骸bones

03.277完骨mastoid process

03.278

枕骨occipital bone

03.279

头颅骨skull

03.280曲牙mandibular angle

03.281眉棱骨supra-orbital bone

03.282辅骨(1)condyle (2)fibula and

radius

03.283高骨protruding bones

03.284交骨pubis bone

03.285颈骨cervical vertebra 03.286髋骨hip bone

03.287髋hip

03.288上横骨manubrium of sternum 03.289尾闾骨coccyx

03.290腰骨lumbar bone

03.291手骨hand bone

03.292合骨medial malleolus 03.293跖plantar

03.294头head

03.295

精明之府house of intelligence 03.296

腰waist

03.297

肾之府house of kidney

03.298

膝knee

03.299

筋之府house of tendons

03.300膜原mo yuan; interpleuro-

diaphragmatic space

03.301膏肓gao huang; inter

cardiodiaphragmatic part

03.302膈diaphragm

03.303脊spine

03.304背back

03.305胁肋lateral thorax

03.306腹abdomen

03.307脐腹peri-navel region 03.308小腹lower abdomen

03.309少腹lateral lower abdomen 03.310四极four limbs; four poles 03.311五官five [sense]apertures 03.312

七窍seven orifices

03.313九窍nine orifices

03.314目eye

03.315目系eye connector

03.316五轮八廓five wheels and eight

regions

03.317肉轮flesh wheel 03.318血轮blood wheel

03.319气轮qi wheel

03.320风轮wind wheel

03.321水轮water wheel

03.322眦canthus

03.323目内眦inner canthus 03.324目外眦outer canthus 03.325目窠eye socket

03.326

眼带ocular band

03.327目眶ocular orbit 03.328

眼睑eyelid

03.329

睑弦palpebral margin 03.330

睫毛eyelash

03.331泪tear

03.332泪泉lachrymal spring 03.333

泪窍lachrymal punctum

03.334白睛white eye, bulbar

conjunctiva and sclera

03.335黑睛black eye ,cornea and

iris

03.336

瞳神pupil 03.337

虹彩iris

03.338神水spiritual water, aqueous

humor

03.339

晶珠crystal pearl; lens 03.340

神膏vitreum

03.341

视衣visual cloth

03.342舌tongue

03.343舌系tongue connector;

sublingual vessels and

ligament

03.344口mouth 03.345唇lip 03.346齿tooth

03.347真牙genuine tooth;wisdom

tooth

03.348龈gum

03.349腭palate

03.350硬腭hard palate

03.351软腭soft palate

03.352

咽pharynx

03.353

喉throat

03.354

喉核node of throat; tonsil 03.355

喉关throat bar

03.356喉底bottom of throat

posterior pharyngeal

wall

03.357

颃颡nasopharynx 03.358鼻nose

03.359明堂(1)nose (2)acupoint

chart

03.360鼻准nasal apex

03.361頞nasal root

03.362耳ear

03.363耳郭auricle

03.364

前阴external genitalia

03.365宗筋(1)penis and testes (2)

convergent tendon

03.366茎penis

03.367精窍seminal orifice;

external orifice of male

urethra

03.368睾testicle

03.369阴户vaginal door 03.370阴门vaginal orifice 03.371后阴anus

03.372

魄门anus

03.373

气qi

03.374

气化qi transformation 03.375气机qi movement

03.376升降出入ascending, descending,

exiting and entering

03.377气主煦之qi warming body

03.378

元气primordial qi

03.379

真气genuine qi

03.380

宗气pectoral qi

03.381

中气middle qi

03.382

卫气defensive qi

03.383

营气nutrient qi

03.384

脏腑之气qi of zang-fu viscera 03.385

血blood

03.386营血nutrient-blood

03.387血主濡之blood being responsible

for nurturing body

03.388津液fluid

03.389

津clear fluid

03.390

液turbid fluid

03.391

精(1)essence (2)semen 03.392精气essential qi

03.393

身之本root of body

03.394

先天之精congenital essence 03.395

后天之精acquired essence

03.396神(1) vitality; (2)

spirit; (3) mental

activity

03.397神机spiritual mechanism 03.398

元神primordial spirit

d names of TCM

脑、髓、骨、脉、胆、胞宫六个脏器的合称。这些脏器形态多中空似腑,功能又多能贮藏精气而似脏。

奇恒之腑之一,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为神明汇聚之所,有支配精神意识,进行思维活动的功能。

脑和脊髓的合称。

头的后方,枕骨部位。

婴儿左右顶骨与颅盖诸骨尚未接合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后囟之分。

脑的别称。脑为神志的本原所在之处,具有支配精神意识,进行思维活动的功能。

奇恒之腑之一,包括骨髓和脊髓。髓由肾精所化生,与脑相通,有充养骨骼、补益脑髓的功能。

奇恒之腑之一,为人身的支架,由筋肉连接,有支撑形体、保护内脏和进行运动的功能。

骨的别称。髓汇聚于骨内,髓能养骨,精髓充盛则骨骼强壮,行动稳健。

以骨节为标志,定出一定度数,以测量人体各部位的长度和宽度。

奇恒之腑之一,即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

脉的别称。血行脉中,脉为血液汇聚、活动的场所。

又称“子宫”,“女子胞”。奇恒之腑之一。位于小腹正中,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连接阴道,为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与胞宫相连,或分布在胞宫上的脉络。

又称“子门”。即胞宫口。

连接子宫与阴户的管道,是排出月经、带下、恶露,娩出胎儿的器官。

育龄妇女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多在女子14~49岁左右期间内发生。

孕妇胞宫内,包裹胎儿,实现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器官,包括胎盘与胎膜两个部分,具有维持胎儿发育时期的营养、呼吸和排泄的功能,并有保护胎儿的作用。

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脏与腑之间相互联系的阴阳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互络属,构成心和小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心主血,小肠主分清泌浊,奉心生血。病理上二者也互相影响。

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构成肺与大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肺气肃降,有助于大肠的传导,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则有利于肺气肃降功能的发挥。病理上二者也互相影响。

脾与胃相表里、相毗邻,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构成脾与胃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在病理上二者也互相影响。

肝与胆相表里,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构成肝与胆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即是胆汁,在胆中储存,其分泌与排泄亦依赖肝的疏泄作用而进行调节。在病理上二者也互相影响。

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互络属,构成肾与膀胱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肾主水,水液代谢后的剩余水液,贮存于膀胱,并在肾阳蒸化作用的促进下,膀胱开合有度,排出尿液。在病理上二者也互相影响。

又称“水火既济”。心肾之间存在协调平衡的关系。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火下降于肾,能温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能滋养心阴,制约心阳,使心阳不亢。

又称“乙癸同源”。肝肾之间关系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和转化;肝与肾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肝肾亏虚或相火过亢,亦常肝肾同治。

肺肾之间存在相互资生的关系,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肺阴下达于肾可滋养肾阴;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故肾阴亦可上济于肺以滋养肺阴。

“仓廪”即粮食仓库。脾胃共主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化生精气,营养全身;胃与大小肠、三焦、膀胱则能传化水谷和津液,排出糟粕,共同构成饮食水谷津液贮藏、生化之源,这些器官统称为仓廪之本。

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建立起来的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和体表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又称“经络之气”。即运行于经络中的气,不但指经脉的运行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

“根”是经气始生的腧穴或部位;“结”是经气归结的腧穴或部位。

经气聚集通行的道路。

“海”为汇聚之处。四海是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合称。脑为髓海,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

又称“十二正经”。为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合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称。

手太阴肺经、 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称。

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的合称。

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合称。本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本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本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其下行支脉沿喉咙向下后行,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本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经气于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本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内行主干向下穿过膈肌,联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本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其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经气于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本经起于目内眦睛明穴,向上至额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头顶部百会穴。直行主干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至后项部左右分开向下。一支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旁开1.5寸,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另一支经肩胛内侧,从附分穴挟脊旁开3寸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经气于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本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其直行主干从肾分出,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其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经气于此处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本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出胁部当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沿中指桡侧至末端中冲穴。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本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本经起于目外眦瞳子髎穴,上至头角,再向下到耳后,再折向上行,经额部至眉上,又向后折至枕部,沿颈下行至肩上,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穴,前行入缺盆。其分支:从目外眦分出,下行至大迎穴,行至目眶下,分支经过下颌角部下行至颈部,入缺盆后,深入体腔,穿过膈肌,络肝,属胆,沿胁里浅出气街,绕毛际,横向至环跳穴处。直行主干从缺盆下行腋部,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处与前脉会合,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膝关节外缘,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至腓骨下端,浅出外踝之前,沿足背行出于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其分支从足背分出,前行出足大趾外侧端,折回穿过爪甲,分布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中,经气由此处与足厥阴肝经相接。本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1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其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合称。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向上前行至阴毛部位,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直上,经咽喉,至下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夹脐上行,散入胸中,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五枢穴、维道穴,横行腰腹,绕身一周。

起于内踝下照海穴,经过内踝后,沿下肢内侧上行,经阴部,沿腹、胸进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

起于外踝下申脉穴,经外踝后上行腓骨后缘,经股部外侧,再沿髋、胁、肩、颈的外侧,上夹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经额,与足少阳胆经会于风池。

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上行至髋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合称。

十二经脉别行深入体腔,循行于胸腔、腹腔及头部的重要支脉,具有补充十二经脉内外循行联系,加强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之联系的功能。

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

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经气布散之所在,具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的功能,并能反映十二经脉的病证。

从经脉分出,遍布于全身的分支脉络,具有加强表里经脉的联系,通达经脉未能经过的部位等功能。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

最细小的络脉。

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

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等经脉别行分出的较大络脉主干。

(1)广义之形,包括一切有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包括头、躯干、肢体、五脏、六腑等;(2)狭义之形,专指皮、脉、肉、筋、骨等。皮与毛之合称。皮,即皮肤;毛,指附着于皮肤的毫毛。具有防止外邪侵入,调节人体津液与体温的功能,并能辅助呼吸。

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组织,具有渗泄体液,流通气血,抵御外邪等功能。

又称“汗孔”。体表出汗的孔窍,因其细微不可见,故称玄府。

包括皮毛、腠理深部的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皮下脂肪、肌肉等组织,具有保护内脏与相关组织,抵御外邪,主司运动等功能。

(1)广义之筋,指除人体骨关节之外的一切软组织;(2)狭义之筋,专指肌腱和韧带。筋具有连属关节,联络形体,主司运动等功能。

体内形如薄皮的膜状组织。

骨与骨相接之处。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活动关节,不能伸屈旋转活动的为不动关节。

全身骨骼的统称。

指耳后颞骨乳突。

枕外隆突,位于头顶部的后方,头颅骨的后下方。

头部覆盖脑实质的骨骼,由左右顶骨和部分额骨、枕骨构成。

下颌骨角。

眼眶上缘骨骼。

辅助主干的骨骼。(1)膝两侧突出的高骨,即股骨下端的内外髁和胫骨上端之内外髁;(2)腓骨与桡骨。

(1)腰椎骨;(2)体表骨骼之明显高突处。

耻骨。

颈椎骨的统称。

又称“髁骨”。由髂骨、耻骨与坐骨组成。

腰以下尾骶部和臀部的统称。

胸骨柄。

尾骨。

第三、四、五腰椎骨。

掌骨和指骨的统称。

足内踝。

脚掌。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

“精明”指目,也指人体的精气活动。头面部为眼睛五官所在之处,是人体精气活动表现最明显之所在,观察眼睛及头面部的状态,可以测知精气神的盛衰。

指背部第十二肋骨以下至髂嵴以上的软组织部位。

肾位于腰部,腰部有肾的俞穴,腰被称为“肾之府”。

大、小腿交接部分,内有股骨和胫骨连接而成的膝关节,前有髌骨,后有腘窝。

膝为腿部主要肌肉的肌腱的汇聚维络之处,膝被称为“筋之府”。

(1)原指胸膜与膈肌之间的部位;(2)明代吴有性又将它用于温病辨证,指半表半里的位置。

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

即膈肌。

脊椎,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的统称。

躯体后面,颈以下、腰以上的部位。

侧胸部,腋下至十二肋骨下缘部位的统称。

胸部下方,膈肌与骨盆之间的部位。

脐周腹部。

下腹的中部,即脐下至耻骨毛际处。

下腹的两侧部,即小腹两旁。

四肢。

鼻、眼、口、舌、耳五个器官的合称。

头面部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及口七个孔窍的合称。

头面部七窍及前、后阴的合称。

眼睛。

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五轮与八廓的合称。五轮,肉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的合称,为眼睛由外向内分成的五个部位;八廓,天廓、地廓、风廓、雷廓、泽廓、山廓、火廓、水廓的合称,是中医眼科在外眼划分的八个部位。

上下眼睑。

目之两眦,为上下眼睑连接的部位。

球结膜与巩膜。

角膜部分。

瞳孔部位。

上下眼睑连接的部位。

内眼角。

外眼角。

眼的凹陷处,包括眼眶、上下眼胞。

眼球外壁四周不同方位的肌肉,有活动眼球的作用。

眼窝四周的骨骼。

又称“目胞”。眼的最外部分,包括上睑和下睑,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眼睑的边缘,外连眼睑,内连睑结膜,包括目上弦、目下弦。

生长于睑弦的排列整齐的毛发,有阻挡异物,保护眼珠的作用。

泪泉分泌的液体。

位于眼眶外上方泪腺窝中,是分泌泪液的腺体。又称“泪点”。上下眼弦内鼻侧端排泄泪液的小孔窍。

眼珠外壁白色不透明的,质地致密而坚韧的组织,即球结膜与巩膜部分,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

眼珠外壁前部中央无色透明的膜样组织,即角膜部分,是光线透进眼内必经的通路,且有保护眼珠的作用。

位于黑睛后方,虹彩中央,形圆而能开缩的圆孔,有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作用。

位于黑睛之后,晶珠之前的环形隔膜样组织,中间的圆孔为瞳神,虹彩具有调节瞳神开缩的作用。

为眼珠内之清澈津液,具有濡养眼内组织及维持眼内压力的作用。

又称“黄精” 。即晶状体。双凸面弹性透明体,位于彩虹之后,神膏之前,正对瞳神圆孔,具有透视屈光作用。

眼内无色透明的半胶冻状物质,充填着眼珠内面晶珠之后五分之四的空腔。具有从眼珠内面对视衣均匀施加压力,使其贴附于眼珠内壁,并支撑眼珠维持球形的作用。

眼珠壁中层和内层的统称,具有供给营养、遮光和产生视觉的作用。

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

舌下静脉丛及舌系带。

包括口唇、舌、齿、腭等。

嘴的边缘红色部分。

嘴里咀嚼食物的骨性器官。

又称“智齿”。生长最迟的第三磨牙。

又称“牙龈”。牙床上的肉,分上龈、下龈。口腔的上膛,包括硬腭与软腭。

腭的前部,由骨和肌肉构成。

腭的后部,由结缔组织和肌肉构成。

位于鼻腔与口腔的后方,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与喉咽三部分。上通咽,下接气管,是呼吸出入之门户,也是发音器官。

位于口咽两侧的扁卵圆形组织,是喉关的组成部分。

由喉核、悬雍垂和舌根共同组成,前是口腔,后为咽喉部。

咽后壁。

鼻咽部,咽的上部与鼻腔相通的部分,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必经通路。

隆起于面部正中的嗅觉器官,也是呼吸的孔道。

(1)鼻;(2)特指鼻准;(3)针灸模型表明腧穴的点,人体经脉腧穴图,称“明堂图”。

鼻尖部。

(1)鼻梁;(2)专指两目内眦间的鼻梁部分。

位于头部两侧对称的听觉器官。

又称“耳廓”。外耳道以外的整个耳壳。

男女外生殖器与尿道口的统称,是排尿和男子排精、女子排出月经及娩出胎儿的器官。

(1)专指男性阴茎和睾丸;(2)诸筋的总汇。

阴茎。

男性尿道口。

又称“阴卵”。即睾丸。

女性外生殖器。

女性阴道外口。

肛门,为大肠的下口,是粪便排出的器官。

即肛管与肛门及其周围的括约肌组织,有控制粪便排出的作用。

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根本、最微细的物质,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在中医学术语中,气与不同的词合用表达各种不同的意义。

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表现为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的运动,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

气运动的四种基本形式:向上为升,向下为降,向外为出,向内为入。

气具有气化生热,温煦人体的作用。

又称“原气”。禀于先天,藏于肾中,又赖后天精气以充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由先天元气与后天水谷之精气结合而化生,为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原动力。

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主要功能是出喉咙而司呼吸,灌心脉而行气血。

又称“脾胃之气”。中焦脾、胃、小肠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转输、升清降浊等生理功能。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具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

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行于脉内,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的功能。

分布于脏腑的气。不仅指构成脏腑的最基本物质和各脏各腑的生理功能,而且包括脏腑间功能的协调乃至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

行于脉中,并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

营气与血的合称。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人体的作用。

津与液的合称,人体的正常水液。

津液中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的部分。

津液中性质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润滑作用的部分。

(1)广义之精为人体一切有形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水谷精微;(2)狭义之精专指男女生殖之精。

人体精与气的统称。

精气是构成人体与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被称为“身之本”。

生命的本原物质,受之父母,先身而生,为构成人体胚胎和繁衍后代的基本物质。

人出生之后,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及摄入的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精华成分以及脏腑气化所生成的精微物质。

(1)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2)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3)人的神志活动,包括对一切生理活动协调控制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神明)。

生命活动的表现和机转。

人神志活动的原动力,禀受先天精气而产生,为生命之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