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伍良胜胡晓琼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通过词汇和语法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分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目的是发现语篇的发展模式,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和深层结构特征的描述和解释,寻找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内在规律性将其理论渗透到外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到更广泛的语体分析中,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词块标注”法,并结合其它的语篇手段与技巧,使学生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语篇衔接连贯理论词块标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

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

而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

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

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

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

一个语义场中。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

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因此,这里所说的

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

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 (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

词等等。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衔

接力。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

blackboard的上义词,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

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

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

意义统一完整。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

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

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

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

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上下义词:上义词是指那些具有概括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涵容着许多表示具体指向的下义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下义词来回答就此类

关系提出的阅读理解题。了解这种上下义关系,有助于我们理

解句中的含义。

概括词复现:概括词是指那些词义宽泛具有总括意义的词汇,如:people,place,thing,之类的词语在语篇中都可以和具体的地名,物

名,动物名等相互呼应使用。这种衔接手段即概括词复现关系

(黄国文,1988)。

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的复现,特别是原词复现关系,无论是对已经出现的事物或话题进行重述,还是提供某种新的信息,都能对语

篇的前后衔接发挥不可忽视的功能。有时,正是由于这些手段的使

用,段落或语篇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意义完整、上下连贯的整体。这

绝不等同于语言表达中的罗嗦重复。罗嗦重复属于一种语病,而词

汇复现则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关键词来达到连接语篇的目的(朱永

生,1995)。此外,如使用得当,我们还能体会出当时说话人或作

品中的人物感情,或极端高兴或极端悲痛或因无理而一时语塞。通

过词的复现我们可以判断语篇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另外,在科技文献中,重复词语的情况是作者为了强调其概念的正确和重要(张德禄,1992)。

1.2词汇的同现关系

同现关系指的是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黄国文,1988)。这种词的同现关系与语篇范围关系密切。在语言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个特定的语篇必然要围绕某个特定的话题展开,那么,与这个话题相关的词汇出现的频率就比较高,比较集中,而其他一些词就不大可能会出现或根本不会出现。例如:谈论学校建设问题时,像“教学楼”、“实验室”、“办公室”、“微机室”、“操场”等相关词汇就会出现较多,而与这一话题无关的词,如“警察”、“敬老院”等被使用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反义词关系就是词汇的同现关系的一种。反义词笼统地说就是意义相反。反义词在同一个句子或同一语篇中出现,其基本功能是使两个不同的语言成分在意义上形成明显的对照,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某个或某些事物或现象进行描写,从而使所在的句子或语篇上下衔接,同时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使读者得到全面而生动的印象(黄国文,2001b)。

1.3.逻辑联系语

逻辑联系语又称连接,是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连句手段。它表示语篇中两个或多个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张德禄,1999)。它的表现形式即可以是词或短语,也可以是分句。词包括连词和副词,如and, but,or, yet, so ,therefore ,anyway等; 短语如in addition,as a result,on the other hand,in other words等; 分句包括非限定分句和限定分句,如considering all that,to conclude,all things considered,that is to say,what is more 等。

从语义功能看,逻辑联系语可以表示很多种不同语义关系,可分为增补型(additive),转折型(adversative),原因型(causal)和时空型(temporal)四种。逻辑联系语表示的语义关系是多样的(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下面是几类比较常见的逻辑联系语所表示的语义关系(Grice, 1975)。

1.3.1表示列举列举(enumeration)这一语义关系通常由连接性

状语(conjunct)表示,它们对所叙述的事情逐一列举。

1.3.2表示增补增补(addition)这一语义关系可以由and, and also,also,too,as well as,furthermore,in addition,besides,moreover what is more等来表示。

1.3.3表示转折或对比转折(adversative)或对比(contrastive)可用but,yet,however,instead,on the contrary,while,nevertheless,still,though, anyhow, at the same time,in fact,opposite,as a matter of fact等词语来表示。

1.3.4表示解释解释(explanation)指的是逻辑联系语引导的分句,对前面已讲到的内容加以澄清,举例说明或进行精确的描述。能用于表示这一语义关系的有:for example/instance, such as,take---for example,that is, that is to say, as follows,namely, in other words,and so on等。

1.3.5表示等同等同(equation)指的是逻辑联系语所引导的上

文和下文所表示的意义相同或相似,或在重要性上差不多,因而,

有时也可把这种语义关系称为同位(apposition)。用于表示等同的

逻辑联系语很多,常见的有: equal,likewise,namely,similarly, in the same way,in other words,that is,that is to say等。

1.3.6表示结果结果(result)这一语义关系可以用according to, consequently, hence,now,so, therefore,thus,as a consequence,in consequence, for that reason,as a result,of course等

词语表示。例如:

1.3.7表示推论推论(inference)这一语义关系可以由下列词语

表示:else,otherwise,then,in other words,in that case等。

1.3.8表示总结总结(summation)这种联系语主要是用在句组或

语篇的最后部分,对前面的内容做出概括或总结。能表示这一意义

的有:altogether,overall,then,therefore,thus,in all,in conclusion in sum,in short,in brief,on the whole,to conclude,to summarize , generally speaking.

1.3.9表示替换替换(replacement)这一语义关系可用again,alternative,or, rather, better,also, on the other hand,worse, or at least,or rather等词语来表示。替换的目的可能是

纠正前面的说法,也可能是用肯定的叙述来替代否定的叙述,或用真实的结果来替代原先的预料。

1.3.10表示转题(transition)指引进新的一层意思或引进新的话题。能用来表示转题的逻辑联系语有: now,incidentally, by the way, to change the subject等。

1,3.11. 表示原因(reason)的逻辑联系语不多,常见的有连词for, thanks to

1.3.12表示时间顺序的逻辑联系语有first,then,later, in the end, finally,at last, after that,since then,immediately, suddenly,soon等。

1.3.13表示空间顺序的逻辑联系语有: on the right/left, on one side of,on the other side of; in front of…:at the back/top/of, around,before,below,beyond,beneath,close to,down, nearby,next to,near to,opposite,over,under, on top of等。

1.3.14逻辑联系语的归类问题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有些逻辑联系语可以表示不止一种的语义关系。例如,and既可表示增补,又可表示对比、结果、转折、让步等(Grimes,1975)。

1.3.15逻辑联系语的位里逻辑联系语在语篇中的位置通常是受到限制的,大多数位于它们所连接的两个句子之间,即位于第二个分句的句首。

逻辑联系语逻辑联系语在篇章中起着衔接与连贯的作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和了解了这些知识就犹如在航行的船只有了航标灯。

2.阅读理解中的语法关系

在语篇中,语法手段的使用可以起到连句成篇的作用。能在语篇中起篇章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这里着重讨论阅读中常出现的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和省略(ellipsis)(胡壮麟,2001)。

2.1照应

照应(reference)也叫做指称,是通过代词(包括所有格)、冠词、名词、副词、形容词等与指称对象(referent)之间的呼应来衔接语篇。照应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可以从语篇的表层找到照应对象,

即相互照应的语言项目存在于字面;另一类从语篇的表层找不到照

应的对象,因为照应对象不存在于字面,而是存在于语篇外部的客观环境中。根据Holliday和Hasan(1976)的观点,前一类叫做内照应(endophora)后一类叫做外照应(exophora)。内照应又分为前照应(anaphora)和后照应(cataphora)。指称对象出现在指称词的上文即前照应;反之便是后照应(Halliday & Hasan, 1976)。

2.1.1代词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及所有格形式)是照应关系中最为常用的词类之一。需要意的是,在实际运用语言时,人称代词第一、第二人称的单数形式很少在字面上拥有称对象(特别是口语中),这是因为I(我)和you(你)的指称对象即发话人和受话自己,无须点明。这种情况属于外照应。:

2.1.2定冠词

定冠词het的作用与指示代词极为相似,不同之处是它不能单独使用,只有和名词连用时(作定语)方能起到指示作用。另外,定冠词用于照应关系时较之其他词类要复杂一些,它可以用于前照应、后照应和外照应。一般来说,定冠词修饰的名词通常与指称对象中的名词同形,但也时有不同形的情况。当照应项双方的名词同形时,叫做直接照应(direct reference),双方名词不同形时叫做间接照应(indirect reference)(Cook,1989)。

2.1.3副词

用于照应关系的副词主要包括表示时间和地点的副词。表示时间的副词以now和then为典型,二者通常用于前照应。

2.1.4名词

名词用于前照应、后照应以及外照应的情况都比较多。

2.1.5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

当语篇中出现形容词或副词的比较级时,读者自然就要在上下文中去寻找比较的对象,此时比较双方就形成了比较照应。比较照应指的是用比较事物异同的形容词或副词,及其比较级所表示的照应关系。由于任何比较至少涉及两个实体或事态,所以当语篇中出现表达比较的词语时,受话者就会在上下文中寻找与其构成比较关系的其他词语(朱永生,1997)。因此,比较照应在语篇中具有承接上下文的作用。一般说来,表示异同、相似、差别、量与质的优劣

等词语都具有照应作用。比较级多用于前照应,后照应相对来说少一些。另外,比较照应不仅会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形式,而且也可以通过形容词或副词的原级来实现(如same,so,as,such,likewise,similar(ly)),different(ly)等)。

2.2替代

替代(substitution指的是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下文中的某一

成份。使用替代既是为了避免重复,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要理解含有替代形式的句子的意义,必须从上下文中寻找被替代的词语。

2.2.2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取代名词或名词短语。在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性替代词有one,ones和the same。其中,one是最常见的替代词,用来替代上文已经出现过的可数的名词短语,one表达单数意义,ones表达复数意义。

2.2.3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动词性替代词去替代动词或动词短语。动词替代词通常由代动词do来充当(朱永生,1997)。

第一,do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发生不同的形态变化,如(106)采用了do的一般现在时形式。又如(107)采用了d。的一般过去时形式: 第二,替代词do有时只替代动词词组的一部分,哪一部分可以替代,哪一部分不能替代,是由上下文所表达的意义决定的。

第三,do可以与so搭配使用,构成复合替代结构,替代由“动词+宾语”或者“动词十状语”构成的动词词组。

2..2.4分句性替代

分句性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去取代分句。这类替代的替代词主要有so和nor,分别表达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

2.3省略

省略(ellipsis)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突出主要信息,使语篇前后衔接,结构紧凑(李运兴,2003)。省略是一种特殊的替代现象,即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它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人们在交际中往往不会因为省略而无法理解话语,通过上下文或特定的语言环境可以找到被省略成分,和替代一样,省略也可分为三类: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分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

2.3.1名词性省略

名词性省略指的是名词词组内的中心词的省略,中心词与部分修饰成分的省略,以至整个名词词组的省略。

2.3.2动词性省略

动词性省略指的是发生在动词词组内的动词的省略整个动词词

组的省略(一般说来,动词词组内的动词成分包括实义动词(lexical verb)和系词助动词,情态动词等两部分),这样,动词性省略可以划分为实义动词的省略和助动词、情态动词的省略(李运兴,2003)。

2.3.3分句性省略

分句性省略指的是整个分句或分句的一部分被省略的现象。这种省略较多地出现在问答语列中。

2.3.4照应,替代与省略

我们通过在2.3.1、2.3.2和2.3.3中分别讨论了照应,替代和省略这些连接句子的语法手段。虽然它们是篇章纽带,都要求读者在它们周围寻找衔接对象,但它们毕竟有不同的衔接关系。

首先从某种程度上讲,省略,替代和照应都反映了语言交际者运用简约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已知信息的倾向。省略是把导致重复的语言成分省去,因而是一种最为彻底的简约方式;替代是通过替代形式来替换上文已经出现的语言成分;照应则是运用指代形式来表达上

下文已经提到或即将提到的内容。

其次,替代和省略十分相似,主要的不同在于前者有替代词语,后者没有(或说是零替代)。替代和省略是一种语法关系,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在替代、省略中,读者需要在上下文中寻找它们所替代、省略的词语;而在照应中,读者需要在上下文中寻找的往往是意思或解释(Halliday, 1962.)。

2.4语境

正确理解语境概念,是研究语境的前提。语境(context),顾名思义,是指语言环境。只要人们运用语言(不管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进行交际,就会构成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环境是一个包容范围非常广的概念。语境既包括语内环境,又包括语外环境。语内环境既语言本身的环境,

如语言环境、词语环境、语篇环境等。语外环境即语言以外的环境,既指语言所依赖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客观条件,又指说话者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文化、目的、修养、思想、性格、信仰、处境等主观的环境(Firth, 1991)。语言学对语境的研究着眼点在语言本身,目的是人们怎样使用语言,怎样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遣词用典,从而确切地表情达意。胡壮麟把语境归结为三类:(l)语言语境,即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co-text);(2)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即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3)文化语境,即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这三种语境都有助于理解篇章的意义和交际意图。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在解读中的作用不是互相脱离或绝对的(胡壮麟,2001)

3.教学中的应用

外语教学中,由于作者和读者(学生)的文化差异、语言能力差异和共有知识差异,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尤为重要。传统的外语教学中虽然也在解释上下文时不自觉地涉及语境的某些因素,但由于没有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语境反应能力,致使学生在阅读中语境重构过程迟缓,不能与字面阅读同步,造成步步查词典、句句抠语法,理解过程艰难而缓慢。所以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对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进行培养呢?这里不妨介绍一些常用的培养手段:

3.1 圈三类词

一篇阅读材料中,有的单词只是结构符号,有的只是传递帮助信息,对文章的内容起修饰的作用。在我们首次见到文章的时候,目的就是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能够略去那些冗余的词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划“三类词”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伍良胜,2008)。

划出课文中的“三类词”,就是以“三类词”为线索阅读文章。根据“三类词”提供的重点,对重点段落或句子查字典理解词义、词性及发音。

“三类词”是指在文章中起重要语法作用的三种词类,他们是关系代词、连词以及关系副词,划“三类词”并不是要求划出所有

的关系代词、连词以及关系副词,而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伍

良胜,2008)。比如:

关系代词 that who whom whose what

whoever whomever whatever

连词 and but or so

关系副词 where when how wherever whenever however

这些“三类词”能够让我们对下文的内容有一个理性的预期,

更好地运用下文所说的速读原则。

初读文章时知道细节在哪里比知道细节是什么重要。因为你初

读文章很难弄清楚细节是什么,就算你自以为弄清楚了,做题的时

候还是应该再次回到原文确认(伍良胜,2008)。

在阅读过程中,千万不要逐字逐句地去看,更不要在心中默读。

大量的没有“三类词”的词句完全可以不予理会,这样既不影响对

文章大意的理解,也不会妨碍正确地做出所有的题目。如此就可以

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能让你保持愉快而进取的心情。如

果你试图去弄懂它们,只能说明你自作多情,自古多情空余根,如

果因此而闹得时间不够,手脚忙乱,考试失利。要想提高你的英语

成绩就变得“绵绵无绝期”了。

在阅读能力提高的漫长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像生词、长难句、

以及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等困难,通过划“三类词”,经过老师的

及时指导、帮助和鼓励,可以让学生树立必胜的信心;有了明确的

阅读目标,就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动力,从而增强阅读的自觉性,

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伍良胜,2008)。

3.2波非谓语

就是用波浪线将句子中的非谓语形式划出来。具体来讲,非谓

语就是不能单独作谓语的成分,它们在句子中作宾语补足语、定语

或状语。弄清楚它们在文章中的位置,有利于把握句子的中心,而

不至于主次不分,误解句子的正确意义(伍良胜,2008)。

非谓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不定式、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

不定式:to do, 由TO 加动词原形构成,不定式有时态和语态

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一般式to write to be written

进行式to be writing

完成式to have written to have been

written

现在分词:doing 动词加ING构成 , 有时态和语态的变化:以

主动语态被动语态一般式Understanding being understood 完成式having understood Having been

understood 过去分词:done 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种形式,规则动词由动词

原形加ed构成。不规则动词的形式见不规则动词表。

过去分词一般只有一种形式,但有少数过去分词有两种不同的

形式。比如

Hung 悬挂 Hanged 绞死 lit 燃着 lighted 燃着的

因为以上三种非谓语形式不能单独作谓语,而影响对句子意思

的理解,在复杂句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具体作用如下:1.不定式和现在分词都可作宾语。

有些动词之后用不定式作宾语表示某次具体的动作和行为;

现在分词作宾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习惯性或动作已经完成。

2.不定式作定语通常后置,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

现在分词作定语时,与它修饰的词之间存在逻辑上的主谓关系,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当时的状态。

过去分词作定语与它所修饰的词之间存在被动关系,表示已完

成的事情或状态。

3.现在分词作补语表示其逻辑主语就是句子的宾语或主语,与

逻辑主语存在主动关系。

过去分词作补语表示其逻辑主语就是句子的宾语或主语,与逻

辑主语存在被动关系。

4.三种非谓语形式都可以作状语

不定式作状语,表示目的、结果、原因和条件。

现在分词作状语,现在分词表示的动作就是句子主语的动作,

它们之间是主动关系。

过去分词作状语,过去分词表示的动作就是句子主语承受的动

作,它们之间是被动关系。

3.3 标注词块

正如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有习惯一样,人类使用语言也是有一定的习惯的。英语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某些词汇出现的频率较高,并且形式和意义较固定,使用的语境也较固定,就像一个板块一样,因此我们称他们为“词块”。词块有较固定的语法结构限制、稳定的搭配意义和特定的语用环境(Nattinger,1988)。

标注词块就是在进行变相的语法学习(伍良胜,2008)。我们大部分的日常交往都是通过词块而不是单词的形式完成的。词块在英语阅读中是语言的半成品,就如建房用的预制产品一样,可以作为储存和输出的理想单位。标注词块能有效地将阅读教学与语言技能教学结合起来,能有效防止用汉语思维模式来取代英语思维模式,就不会产生一一对应的错误模式违反英语表达规律了, 这也是巩固单词的最佳形式。

多数英语词块的音节参差不齐,结构长短不一,不讲究词的均衡和对称。与汉语词组成语有很大的差别。这能很好地避免用汉语思维模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词块的标注有利于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及不同表达方式,有利于使英语表达地道流畅。

词块是语法、语义和语境的统一体,充分挖掘词块的潜能,建立词块教学法。标注词块强调的是词块而非词汇,语感而非语法。由于“词块”是界于句子和词组之间的意群结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如果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推进,总是不如一个意群一个意群地跃进快。理解文章的内容也是一样。因为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思维,而是一个意群一个意群地表达,掌握“词块”不仅对阅读有利,而且对于英语写作也有很大的好处。在选划“词块”时,可以让学生了解意群并且建立板快阅读意识,能有效提高阅读速度,同时还能巩固所学词汇,提高对词组、习语的敏感性及辩识能力,进而达到提高阅读效果的目的(伍良胜,2008)。

3.4. 其他运用措施

第一,辟出专门的课时选取适宜的教学材料,强化学生的语境意识,具体方法可以是在学生自己或教师以正常速度读完篇章(片段)

后,以提问方式即刻对语场、语旨和语式以及篇章上下文所设置的主要情景进行判断。久而久之,可提高学生的语境意识。

第二,训练学生对作者所设置的语境的重构能力和快速激活共有知识的反应能力。具体做法可以以正常速度读完篇章,然后教师迅速提问,学生答错了也不要紧,只要能积极迅速地作出反应。对于在学生与作者共有知识圈内的知识,教师可作简单提示。

第三,培养学生对下文的快速预测能力,要求学生在接受篇章的同时即刻预测下面将可能出现什么内容。要进行准确预测,首先需要对相关语境因素进行构建,因而训练预测能力要在第1、2方法训练之后才能开始。

第四,扩大学生的世界知识,要鼓励学生多涉猎其他书籍,以扩大“共有知识面”。

第五,作者在前文中已设置的情景也属共有知识,在阅读时有意识训练学生对仁文情景的回忆能力。

第六,开设有关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课程,缩小原作者和学生的文化差异。

第七,平时的阅读理解选择题设置问题时应注意语境反应能力测试题型。

当然,掌握理解篇章,词汇量和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对语境反应能力的训练不应冲击基础语言知识教学,具体实施办法可由教师适当掌握。应该指出,目前阅读理解考题中的问题设置,不少情况下是教师随意提出的,并无理论指导。牵涉语境能力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语言水平,有助于准确测试学生对篇章是否真的理解。

4.结束语

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测试要考察学生的除了语言能力之外,还有学生是否能看出文章的所指关系,理解所表达内容的联系(胡壮麟,200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应注重学生对词、句和语法结构的理解,还应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参与对篇章结构的认识,缩短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语言能力和共有知识的差异,从而快速准确地理解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目的是发现语篇的发展模式,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和深层结构特征的描述和解释,寻找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内在规律性。衔接是将篇章

中的句子连接为一个整体从而创造连贯的重要手段,它帮助读者建

立句子边界之间的联系,从而建构连贯的篇章。

作为一个形式范畴,衔接与连贯为阅读者快速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个具体可行而又容易把握的操作方法,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所以有必要将其理论渗透到外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到更

广泛的语体分析中,这样,才会使它发挥更大的作用。当然,制约

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很多(如主位一述位结构、心理状态等),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并加以解决。阅读理解要以扎实

的词汇和语法功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它的语篇手段与

技巧,使学生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

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Cook,G. 1989. Discours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Firth, J. 1991. Papers in Linguistics. Oxfor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l Grice,H.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Cole and

J.Morgan(eds.) Syntax and Semantics,Vol.9: Pragmatic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4] Grimes,J.1975. The Thread of Discourse. The Hague: Mouton.

[5] Halliday, M.A.K. 1962.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in Literary Studies in Gl. Duthie ed. English Studies Today 3rd Series. 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

[6] Halliday,M.A.K,& Hasan,R.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

[7] Harris, Zellig.S.1952. Discourse analysis in LANGUAGE,

28,1-30

[8] Nattinger, J. “Some current trends in vocabulary teaching” in R.Carter and M.McCarthy (eds.) Vocabulary and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Longman, 1988.

[9] 胡壮麟,2001,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外语教学》第1

期,4-5。

[10] 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1] 黄国文,1988,《语篇分析概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12] 黄国文,200la,《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13] 黄国文,2001b,功能语篇分析纵横谈,《外语与外语教学》

第12期。

[14] 李运兴,2003,《英汉语篇翻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15] 伍良胜,2008,论“标注词块”的应用,《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

(2008)第19期(总第554期)第六版

[16] 张德禄,1992,语篇连贯与语篇的信息结构,《外语研究》第

3期,7-11。

[17] 张德禄,2000,论语篇连贯,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03-109。

[18] 张德禄,1999,语篇连贯研究丛横谈,《外国语》第6期,2-431。

[19] 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2001,《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

究》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

[20] 朱永生,1995,衔接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外国语》第3期,

36-41。

[21] 朱永生,1997,《语言·语篇·语境》,清华大学出版社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 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 nal 2004年第3期( 总第100期)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刘庆元 (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湖南岳阳 414006) 收稿时间:2003-12-01 作者简介:刘庆元(1962-),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话语翻译。 摘要:语篇翻译中,衔接与连贯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在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由于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目的语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语义上的连贯。关键词:语篇翻译;衔接;连贯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4)03-0095-05 1.0引言 语篇是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它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项标准没有达到,语篇就失去了交际性”(Beaugrande &Dressler ,1981:3)。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方梦之,2002:326)在语篇翻译中,译者要考虑用适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把原文信息重新表达出来。重新表达不仅需要词汇方面的转换,还需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译文的连贯。 本文拟就衔接与连贯在译文中的表现方式及转换手段进行讨论,是把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的一种尝试。2.0译文的衔接 衔接(cohesion )或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是语篇研究的核心。语言学界普遍认为韩礼德和哈桑的Cohesion in English 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他们认为,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尽管不足)的条件。在他们看来,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语篇,但是如果没有衔接则一定不会产生语篇。他们将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reference ),替代(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 ),连接(conjunction )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Halliday &Hason ,2001:6)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语法衔接是语篇具有的典型特征之一。在语篇翻译 中,语篇特征原则可用来解释如何获得原文和译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衔接的优劣,关系到译文是否被接受者理解和接受。因此,译文要根据目的语的语篇特征,借助恰当的衔接手段,将句子与句子、语段与语段逻辑地粘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语义单位。下面我们从语篇翻译的角度对汉英语法衔接手段中的照应及连接的特征和译文中的转换策略进行讨论。2.1语法衔接2.1.1照应的增减 无论是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刘重德教授的“信、达、切”,以及奈达的“等值翻译”,都强调了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视为翻译。最大限度的意义和形式对等是语篇翻译的终极目标。然而,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的个性,衔接手段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就英汉语而言,“现代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来说多用形合方法(hypataxis ),即用连接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而汉语既用形合方法,又用意合方法(parataxis ),但重意合法”(胡曙中,1993:601)。鉴于汉语衔接的“意合”性,语篇构建时少用照应手段,转换成英语时,应根据“形合”的特点予以补充。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昨奉大函,诵悉一是。尊稿极佳,唯篇幅甚长,本志地位有限,故不克刊登,良用歉然。 I received your letter yesterday .Your article is very good ,but I am sorry that owing to pressure of space ,I find it too long to be published . 例(1)的源语中,没有一个代词,是汉语中典型的“意合”照应方式。但是,为了符合英文的“形合”粘连原则,译文用

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综述

语篇衔接与连贯研究综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张艳斌 [摘要]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综述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主要包括历史背景、理论研究、衔接与连贯的定义、衔接与连贯的关系以及应用研究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 由于语言学家们研究语篇的角度、方法不同, 他们对衔接与连贯这一对术语的定义及其关系的认识也有差异。需要加上其他有名的语言学家的给出的定义吗? 我国语篇研究者在国外学者Halliday和Hasan 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衔接和连贯理论进行了介绍和研究, 他们既有一致的看法, 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他们对衔接的手段、层次, 连贯的标准及分类以及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提出了补充和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试图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式, 也有的研究者应用衔接与连贯理论进行中英文对比研究, 试图寻找某些翻译时可以遵循的规律。本文将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我国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的衔接与连贯研究进行回顾和评述。 一、历史背景 衔接与连贯作为两个术语首先出现在话语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或叫篇章语言学)中。20 世纪50 年代,Zellig Harris(1952)在Language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话语分析)的文章,突破了以句子为最大单位的传统语言学研究方法,将跨句段语言研究纳入研究范围。60 年代,话语语言学崛起,同时作为语言研究方法的“话语分析(篇章分 析)”也随之兴起。70 年代,语篇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期间,研究的课题主要在指称(reference),指示(dexis),回指(anaphora),语境(context),话题和论述(topic and comment),外在接应和内在接应(cohesionand coherence),替换等方面(朱永生,1995),其中大部分都被衔接理论的研究者视为衔接手段。因此,话语语言学的产生是衔接,连贯理论的历史背景。此外,系统功能语言学重视话语结构及话语的关系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理论研究 (一)衔接 Halliday 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衔接理论自出现以来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因为它对语篇分析、翻译理论、人机对话和文体学研究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内通常认为衔接表现在语篇和表层结构上, 也就是说, 语篇的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Halliday和Hasan (1976)提出了5 种衔接手段: 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对于语篇衔接理论有独到见解的当数语篇研究专家胡壮麟。在他的专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和多篇文章中提到了衔接的多层次模式。他(1996. 1)认为语篇衔接和连贯是多层次的, 不仅仅限 于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多层次模式的最上端是社会符号层, 包括语境、语用学。第二层为语义层, 除及物性外, 还有逻辑连接和语篇结构。第三层为结构层, 包括结构衔接和主位结构。第四层为词汇层, 有词汇搭配、照应、指称性。最后在音系层有语调(语调选择、音调序列和音调协和)、新信息和已知信息以及语音型式。虽然有关的衔接和连贯范围主要在语义层实现, 但各层次对语篇的生成及其意义都起作用。在衔接手段上, 朱永生(1995.3)对

语篇翻译——衔接与连贯

Chapter 7 语篇翻译——衔接与连贯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它可以是独白、对话,也可以是众人交谈;可以说文字标志,也可以是诗歌、小说。它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两句可成篇,长者可洋洋万言以上。所以,可以说,无论是一句问候、一次谈话、一场论文答辩、一次记者招待会的问答,还是一张便条、一封书信、一份科研报告、一本文稿,都可以是语篇。 语篇包括“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 衔接与连贯(Cohesion vs Coherence) 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衔接与连贯密不可分,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并不是说,连贯必须要以衔接为前提。 衔接(Cohesion) 7.2.1 定义 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 . Paris I’ve always wanted to go there. 7.2.2 分类 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手段(lexical cohesion)两种。前者包括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关联/连接词(conjunction);(后者指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Halliday & Hason)这些语言手段形成一个有形的完整网络,使篇章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增强整个篇章的内聚力。 7.2.3英汉语衔接方式的差异 1.就语句连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连接词来连接,而汉语则通过意义来连接。 2.在语法方面,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语法则属隐性。 3.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7.2.4指称/照应(reference) 指称是指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语言成分产生关联。 . Tommy likes ice-cream and he has always an appetite for it. .Whenever he saw an ice cream, Tommy would like to taste it. . Proverbs are heirlooms, treasured and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e assume these pithy phrases sum up timeless wisdom. But are the truisms really true 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they’re pretty hit-or-miss. Still, they persist. After all, you know what they say: old habits—and old sayings—die hard.

浅谈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浅谈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谭玉洁2009111602) 摘要:街接与连贯是语篇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也是话语分析的重大课题。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 而连贯则存在于语篇的深层结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中固有的两种语义关系, 都有各自的实现手段, 分别在语篇的微观和宏观层次上起着连接篇章成分的作用, 相互影响, 共同赋予语篇以篇章性。在过去的30多年中,语言学界在如何看待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本文从语篇的视角来研究衔接和连贯的关系,先就各自的概念意义进行分别论述,然后通过归纳语言学家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关系 一. 引言 语篇、篇章和话语是语篇研究中三个重要概念, 国内语言学界对这三个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分歧源于text 和discourse 两个单词的不同译名, text 被称为语篇或篇章, discourse 被译为话语或语篇。篇章(text) 和话语(discourse) 是两个经常交替使用的术语, 在定义上, 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篇章和话语所表达的概念没有大的差别, 另一种观点认为话语是篇章和情景语境的结合体, 话语是动态的语言交际, 篇章是话语的静态的脱离语境的书面记录。简单地说, 篇章和话语的关系就好象是书面语篇和口头语篇的关系。本文中所讨论的语篇(text/discourse) 是个广泛的概念, 包括篇章(text) 和话语(discourse)。 语篇是指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单位的语段, 简单地说, 就是连贯的话。它可以是自述、独白、对话、众人交谈、演讲;可以是文字标志;也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以及其它文章。语篇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 都必须合乎语法, 语义连贯。

英文写作中的衔接与连贯

英文写作中的衔接与连贯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写作是一个难点。而我们老师根据传统的方法往往把重点集中在作者所写的词汇、语法方面,而对语篇方面衔接和连贯的问题注意不够。文章从语篇衔接、连贯理论出发, 就英语写作中如何使用衔接手段以取得文章连贯作一些探讨,分析其对英语写作的一些启示,目的是培养写作的衔接与连贯意识,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英语写作,衔接,连贯 一、引言 在传统的英语写作中,我们往往把重点集中在作者所写的词汇、语法方面,而对语篇方面的问题注意不够。那什么是语篇呢?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句子的衔接和连贯这两大语篇特征是相辅相成的,保证句子的衔接和连贯在英语写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单地说,也就是写作意思要完整、主次要分明、前后要连贯。从语义上看,句子各部分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从语法角度来看,正确的句子应该是结构严谨、关系一致、语序正确;从修辞角度来看,好的句子应该是中心突出、逻辑性强、准确简练。 二、衔接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相互关联(Halliday,Hasan,2001)。英语的衔接手段主要分为三大类:过渡词衔接、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章振邦,2000) 1.过渡词衔接 过渡词是使上下文的连接自然、紧凑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英语写作中应注意的一个关键问题。本德(Bander)曾在《美国英语修辞》(American English Rhetoric)一书中高度概括了写作中使用过渡连接词的重要性,认为“有两个技巧比学任何其它的更能增强英语写作技能:其一是使用过渡连接词;其二是使用从属关系”(1978:203)。过渡词分为11类:举例、比较、对照、让步、原因、结果、强调、递进、结论、时间和空间。如: I am ill, so I can not go to school. (我病了,所以我没去上学。“so”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衔接词。) 2.词汇的衔接 语篇写作中的词汇选择关系有多种方式。我们把词汇衔接方式分为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五大类。如: Some of the animals are dead,but most of them are alive.(词汇的相似性。这句子若把“alive”改为“not dead”,重复使用“dead”会使句子显得呆板。现在以其“反义”出现,就会使文章的语言显得生动并富有变化。) 3.语法衔接 为了使语段或语篇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语义衔接得当,我们常用照应、替代和省略这三种语法手段来达到衔接的作用。 如:When my parents asked me why I had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I said I didn’t know (why I had failed). 这个句子采用了省略的语法手段。前一个句子为后一个句子的理解提供省略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而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 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一个语义场中。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因此,这里所说的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 (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词等等。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 衔接力。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blackboard的上义词, 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 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 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意义统一完整。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 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 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上下义词:上义词是指那些具有概括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涵容着许多表示具体指向 的下义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下义词来回答就此类关系提出的阅读理解题。了解这种上下义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句中的含义。 概括词复现:概括词是指那些词义宽泛具有总括意义的词汇,如:people,place,thing,之类的词语在语篇中都可以和具体的地名,物名,动物名等相互呼应使用。这种 衔接手段即概括词复现关系(黄国文,1988)。 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的复现,特别是原词复现关系,无论是对已经出现的事物或话题进行重述,还是提供某种新的信息,都能对语篇的前后衔接发挥不可忽视的功能。有时,正是由于这些手段的使用,段落或语篇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意义完整、上下连贯的整体。这

浅谈英语议论文语篇衔接与连贯

浅谈英语议论文语篇衔接与连贯 【摘要】主要针对英语议论文语篇衔接与连贯至关重要,可以说,英语议论文写作质量完全取决于衔接和连贯的程度,本文主要阐述了衔接的含义,连贯的主要内容,指出议论文写作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议论文衔接连贯 谈到语篇中的衔接(cohesion)现象时就不免会涉及到连贯(coherence)。衔接和连贯时篇章语言学(text linguistics)中的两个重要术语,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Thompson (1996/2000:7)认为,衔接是语篇现象,指的是发话者用来表示语篇的经验和人际方面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与发话者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简单的说,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则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二者共同作用,建构语篇。 一、衔接 1.衔接的定义。什么是衔接?构成语篇所需要的结构要素与构成句子所需要的结构要素并不完全相同,语篇构成要素或那些能够使语篇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手段即衔接。它是表示语篇中不同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和词汇关系,即不同的句子或句子中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的。

例如一段英语语篇:My father once bought a Lincoln convertible. He did it by saving every penny he could. That car would be worth a fortune on wadays. However,he sold it to help pay for my college education. Sometimes I think I’d rather have the convertible. 从以上段落可以看出衔接在英语语篇中的重要性,因为作者使用了很多的人称代词,使得指称同一人或物的指称语(通过照应语)很好地保持了一致。另外还有词汇衔接,由许多具有共同意义成分的单词构成。 2.衔接的手段。如果篇章中的某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那么这两部分之间就存在衔接关系。衔接不见得只存在于句子之间,句子之内也存在衔接关系。例如:If you happen to meet the admiral,don’t tell him his ship’s gone down. (Halliay&Hasan,1976/2001:8) 句中的him,his的理解都要依赖前面出现的admiral,所以是一种衔接现象。Halliday和Hasan(1976/2001)认为,这种衔接虽然在本质上和其它衔接没什么区别,但是由于句子是有结构的,而句子结构本身就表明句子的语篇性,研究句内衔接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 句际衔接则不同。它们使句与句之间产生了联系,使一群句子具有语篇特征(texture)。Halliday和Hasan(1976/2001)区分了五种衔接手段: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

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一)

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一) 摘要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进行交际。成功的交际依赖于对语言的掌握和对语境的理解。实际交际中要善于运用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和话语标记语,以达到成功的语言交流。 关键词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话语标记语1引言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语话必须具有语篇性。他们所说的话篇性包括两方面的特征:一是结构性特征,另一个是非结构性特征。 结构性特征指的是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非结构性特征指的是话语内部的上下衔接——所谓衔接,说到底就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相互关联,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 英语会话中缺乏语篇的连贯和衔接会导致语义含混甚至交际失败,因而外语学习者有必须研究衔接连贯手段,使交际能够流利顺畅地进行。本文将从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话语标记语等方面进行分析。 2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指跨越句际的两个或多个词项相互之间词汇意义上的联系,即通过词汇的选择运用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来达到连贯的目的。这些词汇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从而构成语篇会话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保证会话或语义取得统一,衔接语篇。语篇会话中的词汇选择关系有多种方式。我们把词汇衔接方式分为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五大类。英语会话中经常使用这些方法,现举例如下: (1)Heboughtsomebread,milkandoranges.Theorangesaretomakeadessert.(关键词的重复。他买了一些面包、牛奶和桔子。桔子用来作甜点。) (2)Heknewthatthiswasagoodwayofbringingtheviolent,refractorySunfutoheel.(泛指词的运用。他知道用这法门可以折服那刚愎狠辣的吴荪福。) (3)Itookleave,andturnedtotheas?鄄centofthepeak.Theclimbisperfectlyeasy.(词的相似性。我离开了,返身去攀登山峰,攀登轻松极了。) 搭配(Collocation)即词汇有规律地使用的方式,也是语义连贯的手段。辨别一段语言是否连贯可看它是否处于同一语域(register)。处于同一语域所使用的词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是一种相关的语义联系。例如night这个词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常与dark连用(或说并置,搭配),但是很少有可能和book,chair等词连用。邮局里职员和顾客的对话中常会有“stamp”、“parcel”、“regisered”等词出现。 3音韵衔接 就口语语篇而言,语言实际上是有意义的声流即音韵的有序汇集体。音韵在语篇中的衔接机制是最普遍且非常重要的。英语的音韵包括话语语流中的语调和韵律特征。如调型、重音、调幅、音高、音长、音速等。语调重音的选择、调型的组合模式以及各种韵律特征的变化,能给听者传达言者的诸如倾向、情感等仅仅靠词语所不足以表达的信息。这是英语会话所特有的特征。一般说来口语中用升调表示疑问抑或否定,用降调表示肯定,用重音强调某一特定的语意,用音的高低长短变化使会话语篇的主次分明等等。下例中A用的语调不同,导致B作出不同的回答。试分析: (1)A:Ican’tmakebread.?坨(用降调,陈述事实。) B:Letmemakeit.?坨(作出回答,让自己试试。) (2)A:Ican’tmakebread.?坭(用升调,表疑问或愤怒。) B:Ok,Letmesee.?坭(用升调,表挑衅,那我就拭目以待。) (3)A:Ican’tmakebread.ˇ?坨(用降升调,暗示他尽管不会做面包,但会做蛋糕。) B:Cakesarealsomyfavorite.?坨(用降调,表示吃蛋糕也行啊。)

浅谈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b9037079.html, 浅谈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 作者:张钰婷 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11期 【摘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特征,笔者认为前者是语篇的有形网络,属于语篇的实体层面(substance)。后者是语篇的无形网络,属于语篇的形体(form)层面。由于这两大特征不能够充分解释语篇构成的特征,笔者提出“控制”作为语篇层次中直觉上最高的“语义纲”,是语篇的第三大特征更多还原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控制 篇章语言学(textlinguis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篇章的各部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她们的相互关系怎样,以及如何成为有意义的整体。其目的是通过对比句子/话段更大的语言单位进行的语言分析,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和理解各种连贯(coherent)语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所读文章的框架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和思路,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蔽的深层意思和准确掌握文章的主体。衔接和连贯是篇章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本文试图从衔接和连贯的角度,结合实例进行语篇分析,说明掌握衔接和连贯这一语言理论,能够有效的对英语篇章结构进行系统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英语语篇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思。 一、关于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t) 语篇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衔接合理,符合逻辑,语义连贯。衔接和连贯都属于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篇纯理功能,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我们在谈到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是常常会涉及到“连贯”(coherence)。其实,衔接和连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单地说,衔接是语篇现象,指得是发话者用来表示经验和人际方面语言连贯的语法手段;而连贯是心理现象,它存在语法话者的头脑中,无法在语篇层面上找到线索。有人认为,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功能语法入门》黄国文序)连贯不但要依靠语篇表层结构中各个句子之间的衔接,而且要符合语义,语用和认知原则。依笔者理解,语篇正是通过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才实现了它的连贯性(coherent)。 二、衔接的手段 用于表示篇章成分之间的连接的手段重要的有:语法手段(grammatical device),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逻辑联系语(logical connector)和语用上与语义上的意涵(pragmatical and semantic implication)等等。本文主要从语法的手段来谈文章的衔接与连贯。 在语篇中,语法手段的使用可以起到连句成篇的作用,能在语篇中起篇章纽带作用的语法手段很多,主要的有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和连接成分(conjunction)。另外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伍良胜胡晓琼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通过词汇和语法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分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目的是发现语篇的发展模式,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和深层结构特征的描述和解释,寻找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内在规律性将其理论渗透到外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到更广泛的语体分析中,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词块标注”法,并结合其它的语篇手段与技巧,使学生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语篇衔接连贯理论词块标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 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 而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 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 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 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 一个语义场中。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 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因此,这里所说的 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 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 (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 词等等。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衔

接力。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 blackboard的上义词,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 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 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 意义统一完整。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 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 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 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 同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上下义词:上义词是指那些具有概括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涵容着许多表示具体指向的下义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下义词来回答就此类 关系提出的阅读理解题。了解这种上下义关系,有助于我们理 解句中的含义。 概括词复现:概括词是指那些词义宽泛具有总括意义的词汇,如:people,place,thing,之类的词语在语篇中都可以和具体的地名,物 名,动物名等相互呼应使用。这种衔接手段即概括词复现关系 (黄国文,1988)。 需要注意的是,词汇的复现,特别是原词复现关系,无论是对已经出现的事物或话题进行重述,还是提供某种新的信息,都能对语 篇的前后衔接发挥不可忽视的功能。有时,正是由于这些手段的使 用,段落或语篇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意义完整、上下连贯的整体。这 绝不等同于语言表达中的罗嗦重复。罗嗦重复属于一种语病,而词 汇复现则是有意识地重复使用关键词来达到连接语篇的目的(朱永 生,1995)。此外,如使用得当,我们还能体会出当时说话人或作 品中的人物感情,或极端高兴或极端悲痛或因无理而一时语塞。通

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

英语会话中语篇连贯的衔接手段 " 摘要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书面和口头的形式进行交际。成功的交际依赖于对语言的掌握和对语境的理解。实际交际中要善于运用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和话语标记语,以达到成功的语言交流。 关键词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话语标记语 1 引言 韩礼德和哈桑认为,任何一段能成为语篇的语话必须具有语篇性。他们所说的话篇性包括两方面的特征:一是结构性特征,另一个是非结构性特征。 结构性特征指的是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非结构性特征指的是话语内部的上下衔接——所谓衔接,说到底就是语篇内部两个不受句法结构制约的成分在意义上相互关联,衔接手段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种。 英语会话中缺乏语篇的连贯和衔接会导致语义含混甚至交际失败,因而外语学习者有必须研究衔接连贯手段,使交际能够流利顺畅地进行。本文将从词汇衔接、音韵衔接、副语言特征、话语标记语等方面进行分析。 2 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指跨越句际的两个或多个词项相互之间词汇意义上的联

系,即通过词汇的选择运用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来达到连贯的目的。这些词汇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或共同出现,从而构成语篇会话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保证会话或语义取得统一,衔接语篇。 语篇会话中的词汇选择关系有多种方式。我们把词汇衔接方式分为重复、泛指词、相似性、可分类性和搭配五大类。英语会话中经常使用这些方法,现举例如下: (1)He bought some bread, milk and oranges. The oranges are to make a dessert.(关键词的重复。他买了一些面包、牛奶和桔子。桔子用来作甜点。) (2)He knew that this was a good way of bringing the violent, refractory Sunfu to heel.( 泛指词的运用。他知道用这法门可以折服那刚愎狠辣的吴荪福。) (3)I took leave, and turned to the as?鄄cent of the peak. The climb is perfectly easy.( 词的相似性。我离开了,返身去攀登山峰,攀登轻松极了。) 搭配(Collocation)即词汇有规律地使用的方式,也是语义连贯的手段。辨别一段语言是否连贯可看它是否处于同一语域(register)。处于同一语域所使用的词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是一种相关的语义联系。例如night这个词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常与dark连用(或说并置,搭配),但是很少有可能和book,chair等词连用。邮局里职员和顾客的对话中常会有“stamp”、“parcel”、“regisered”等词出现。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摘要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两个重要因素。语篇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的过程,原文语篇中的连贯性能否再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交际功能能否实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理解原文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特征,在译文语篇中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原语的这种特征,从而产生连贯性的译文。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 引言 语篇语言学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随着它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语篇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它与句子的关系不是大小关系,而是“实现”关系,即语篇依靠句子来实现。但语篇不是句子的任意堆砌,构成语篇的句子存在着深层的语义关系,即连贯性。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直接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语篇,而语篇翻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分析原文语篇的各种衔接手段和连贯性,同时也要在译语语篇中运用恰当的衔接手段再现原文的连贯性。本文着重讨论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 衔接(cohesion)或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是语篇研究的核心。,Ho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and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作者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e)、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具体包括原词复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在语篇翻译中,要充分认识原文的衔接手段和方法,使译文尽可能地体现出原文的衔接方式,有时在一文中也可以变换衔接手段和方法,使译文达到和原语篇异曲同工的效果。在语篇翻译中,对语篇衔接的认识和把握会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 连贯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Windowson认为连贯是一个语用概念,是语篇的言外之力发展的关系。而V an Dijk则把它看作是一个狭义的语义概念,是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线性的语义关系。朱永生在总结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连贯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语义概念,包括Windowson的语用概念和Van Dijk的语义概念。黄国文关于连贯的定义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语义的关联,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胡壮麟教授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层次的观点,认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此外,张德禄教授对语篇衔接和连贯也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语篇连贯是指语篇内外所存在的语义和结构上的纵横交错的各种联系。连贯是语篇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区别语篇与非语篇的标志,可以说没有连贯就没有语篇。以语篇为翻译对象必然要考察其连贯性,语篇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和重构过程。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汇总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伍良胜胡晓琼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通过词汇和语法在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分析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目的是发现语篇的发展模式,借助对语篇表层结构特征和深层结构特征的描述和解释,寻找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内在规律性将其理论渗透到外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到更广泛的语体分析中,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词块标注”法,并结合其它的语篇手段与技巧,使学生逐步获得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阅读语篇衔接连贯理论词块标注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即词汇关系和语法 关系出发,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识,了解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从而 获得语篇手段和技巧,培养语境反应和重构能力。 1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关系

词汇关系是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它词语替代,如代词代替名词,助动词(如:do)代替实义动词等,或共同出现,如factory与manager,worker 等用在 一个语义场中。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semantic field)的统一(胡壮麟,2001)。因此,这里所说的词汇包括许多词汇学中的词项,不仅是单词(words),它们不受形式变化的制约,如单复数 (ert/eter)es,时体(work / worked)和词等等。 这些词在形式上略有不同,基本词义不变,故具有语篇衔接力。其他的还包括有同义、反义、上下义 (如classroom是blackboard的上义词,即blackboard是classroom的下义词)互补来使语篇达到语义上的连贯。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词的复现和词的同现关系(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an, 1976)。 1.1词汇的复现关系 词的复现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near-synonym)、上义词、下义词(hyponym)、概括词(general word)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意义统一完整。词汇的复现关系可分为四种(胡壮麟,1994): 原词复现: 通过原词在语篇中的复现,我们能够直接抓住语篇中所要讲的中心意思。阅读中通过词汇复现来达到衔接与连贯,进而突出 主题。 同义词、近义词复现: 同义和近义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过程或性质。 如:近义词的复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它们所谈论的,所指的是同 一种事物,从而达到结构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上下义词:上义词是指那些具有概括意义的词汇,这些词汇涵容着许多表示具体指向的下义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下义词来回答就此类关 系提出的阅读理解题。了解这种上下义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 句中的含义。 概括词复现:概括词是指那些词义宽泛具有总括意义的词汇,如:people,place,thing,之类的词语在语篇中都可以和具体的地名,物 名,动物名等相互呼应使用。这种衔接手段即概括词复现关系 (黄国文,1988)。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山东外语教学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4 年第3 期( 总第100 期)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刘庆元( 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湖南岳阳414006) 1. 0 引言语篇是翻译的对象和基本单位, 作为一种交际活动, 它具有七项标准: 衔接性, 连贯性, 意向性, 可接受性, 语境性, 信息性和互文性“如果其中的任何一项标准没有达到,语篇, ( 就失去了交际性”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 :3) 。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 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方”梦之,2002 :326) 在语篇翻译中,译者要考虑用适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把原文信息重新表达出来。重新表达不仅需要词汇方面的转换,还需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译文的连贯。本文拟就衔接与连贯在译文中的表现方式及转换手段进行讨论,是把语篇分析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的一种尝试。2. 0 译文的衔接衔接( cohesion) 或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 是语篇研究的核心。语言学界普遍认为韩礼德和哈桑的Cohesion in English 是衔接理论创立的标志。他们认为, 衔接是产生语篇的必要( 尽管不足) 的条件。在他们看来,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语篇,但是如果没有衔接则一定不会产生语篇。他们将衔接分为五大类: 照应( reference ) , 替代( substitution ) , 省略( ellipsis ) , 连接( conjunction) 及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 Halliday & Hason , 2001 :6) 其中前四类属于语法衔接手段,后一类属于词汇衔接手段。语法衔接是语篇具有的典型特征之一。在语篇翻译收稿时间:2003212201 作者简介: 刘庆元(1962 - ) ,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话语翻译。摘要: 语篇翻译中,衔接与连贯虽属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在构成语篇时关系是非常紧密的。由于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表达习惯,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目的语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策略,对译文的衔接进行重组,从而达到语义上的连贯。关键词: 语篇翻译; 衔接; 连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 (2004) 0320095205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360docs.net/doc/8b9037079.html, 中,语篇特征原则可用来解释如何获得原文和译文在语篇层面上的对等。衔接的优劣,关系到译文是否被接受者理解和接受。因此,译文要根据目的语的语篇特征, 借助恰当的衔接手段,将句子与句子、语段与语段逻辑地粘连起来,构成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语义单位。下面我们从语篇翻译的角度对汉英语法衔接手段中的照应及连接的特征和译文中的转换策略进行讨论。 2. 1 语法衔接2. 1. 1 照应的增减无论是严复的、、, 还是刘重德教授的、、“信达雅”“信达切”以及奈达的, “等值翻译”都强调了译文必须忠实于原, 文,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视为翻译。最大限度的意义和形式对等是语篇翻译的终极目标。然而,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的个性,衔接手段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翻译质量。就英汉语而言“现代英语在, ( hypataxis) , 即用连接词语句衔接方式上来说多用形合方法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而汉语既用形合方法, 又用意合方法(parataxis) ,但重意合法”胡曙中,1993 :601) 。鉴于汉语衔接( 的“意合”,语篇构建时少用照应手段, 转换成英语时, 应性根据“形合”的特点予以补充。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 昨奉大函,诵悉一是。尊稿极佳,唯篇幅甚长,本志地位有限,故不克刊登,良用歉然。I received your letter yesterday. Y article is very good , but our I am sorry that owing to pressure of space , I find it too long to be published. 例(1) 的源语中,没有一个代词,是汉语中典型的“意合”照应方式。但是, 为了符合英文的“形合”粘连原则, 译文用95 了三个I ,两个your 和一个it 。增补六个代词是完全必要的。反之,英译汉时,可以适度地减少照应手段, 来满足汉语“意合”的粘连特点,避免冗余信息的产生。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