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趟泥步

形意拳趟泥步
形意拳趟泥步

形意拳趟泥步

形意拳大师郭云深谢世后,尚云祥承其衣钵,复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被武林人士誉为“铁足佛”。一赞其步法快捷灵活,行走犹如卷地风:二赞其下盘稳固,落地似生根;三赞其足打威力大,“硬打硬进不遮拦”,充分发挥了武术中“手打三,足打七”的技击特点。俗话说:“教拳不教步,教步大师傅”,可见步法在技击中的重要性。笔者习尚派形意拳十几载,现就趟泥步在实作中的功用谈几点认识,不当之处,望行家指正。

趟泥步动作简单、朴实,但内涵丰富、深刻。上肢动作比较随便,无严格要求。最常见的是无极桩的站立,头顶竖项,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提肛敛臀,脚趾抓地,平心静气;向左转体90度,左脚向左开步,与肩同宽;两手侧平举,与腰相平,肘微屈,五指微屈并分开,掌心向下,如扶栏杆,同时膝微屈,身下蹲,左右脚轮换直线迈进如走路;回身左右脚一扣一摆,随转体180度收式回原位无极式。

趟泥步,就是意想在泥水中行走,或在齐腰的水中行走,而杂草混杂其中,缠绕足踝,我则缓缓而行,仔细体会其中阻力。拳经云:“放步如涉水,务要钻插而进”,“拔脚如出泥,进退有阻”,即此谓也。通过这种假象训练,以意导气,会逐渐通下肢的经络,稳固下盘,可提高下肢的抗打击能力。日久功深,能练就进步如犁翻地,一旦交手,可把对方拔根抛出,这即“趟劲”绝技。训练一段时间后,能感觉出空气对腿的阻力,可见,这种训练还可使人对外物的触觉更灵敏。

趟泥步关键在于以身(腰跨)带步。走趟泥步之前,须先站桩,即“习步法者先明桩”。经过桩功的训练,要做到气沉丹田,落地生根,肢体上下相合,左右相合,联接成了一个八面支撑的整体,产生整体劲,亦称浑圆劲。不站桩很难形成整体劲,无论习什么功夫,身上发不出整体劲,功夫只在低层次上转悠,学的套路再多,实战也派不上用场。尚云祥、孙禄堂教拳,入门先站三年桩,道理就在这里。但静态的整体劲和动态的整体劲不同,有的人往那里一站,别人推拉不动,但动起来也奈何不了别人,这说明他至多具备静态的整体劲,动起来架子散了,整体劲也就不存在了。很多习武者有这样的体会,站着不动和动起来不是一码事。有静态的整体劲向动态的整体劲过渡,除在行走时不失桩功规矩外,关键在于克服日常行走以步带身,要让肚子领着走,或让命门催着走,传统形意拳将这种步法形象地称作槐虫步。这种步法是“以脊领身,以身抽肋,以肋提跨,以跨催膝,以膝催足”。形意拳诀曰:“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太极拳大师武禹襄在十三式行功心解中讲得也很精辟:“力由脊发,步随身换”。为何要先进身呢?形意拳经云:“举一身而言,身为中节,中节空则浑身空。四肢之动皆源于身,故身不催则力不发,身不进则四肢难进。手足身合出整劲,方得奥妙武艺精”。技击中有了这种整体劲,占实用力,就可轻而易举地将人发放出去。练拳者多如牛毛,动静都能发出整体劲的却凤毛麟角。

磨胫是形意拳趟泥步的一大要领。磨胫是前后腿交替时,有个提步动作,即踝关节要相互摩擦,两足横度勿使开张也,形意拳歌曰:“磨胫磨胫,意气响连声”。其功用是有利于两腿的协调配合,所谓“相助为友也”,磨可增劲增力,并能促使爆发猛烈的劲力,有利于在实战技击中防止对手击打裆(阴)部或插裆夺位;提步可以加强步法转化的灵活性。

脚平起平落是形意拳步法的显著特色。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进步脚跟先着地,退步脚尖先着地;形意拳却要求足底与地面平行,离地寸许,平起平落,且步不宜大,“步大则不活”。这是形意拳步法移动快,发劲迅捷的一个重要原因。

训练是,还可以加上“颤颤惊惊,如履薄冰”的意念,欲行又止,欲止而又行。欲落脚前进,又似乎遇到坑洼石头等阻碍,又欲停住,抽脚后退或左右移动;欲止步不前,又似乎发现新的路,举步将行。这样,可以训练步法的灵活性,实战技击时,做到动转灵活,进退自如。所以,趟泥步练到一定程度,也不是单纯地走直线,与身法上,“身无定法”手法上,“手无定处”相对应,步法上则要求“步无定位”。

在下肢运动中,身体几乎是不动的,要在身体重心起伏不大的情况下,体会腿部的运行以及双腿与身体的关系。这既有利于增加腿部力量,稳固下盘;又有利于增加腿部的弹性,腿微屈,整个身体像托在一个压缩的弹簧上,随时随处蓄而待发;身体息伏小,有利于提高步法转换的直接性和身法的隐蔽性。

如果这其中有什么秘密,那就是许多人练了半辈子拳,演练套路步法挺灵活,与人搭手却半步也挪不动,毛病何在?毛病在不懂阴阳上。走步时,要经常使上下肢意力指向相逆相反,腿后撤而手臂意力向后指。这一方面有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在与人搭手时把步走活,一进一退,一收一放,相反相成。步到人尚不知,胜负自不必说了。

自己整理八卦掌学习文件

初学八卦掌应从站桩开始 前人常讲入门三年桩,桩功是八卦掌的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武术基础,身体各部位僵硬,很难放松进入练功状态。练拳容易改拳难,如果一上来就练习走圈转掌,不但不容易掌握八卦掌的动作要领,而且还容易出现偏差,一旦形成孤僻动作就更难进行纠正。八卦主要以行桩(走转)习练为主,初学者应先以站定式桩练起,取二十四小式中任意一式均可。为循序渐进,可以先站无极桩,体会身体各部位的要领,无极桩式简单上功较快。等到身体各部位有了一定的反应后再慢慢过渡到狮子扑球式、麟形踏掌等式,大概个把月后再习站难度较大的鸡形怀把琵琶式、掰步一字桩、扑腿游身等桩式。 扣步:半扣步、扣步、过扣步。半扣步是两脚位置呈90度,扣脚的脚尖对准前脚的脚心(位置),成丁字形,两膝相顶,两脚距离根据膝部的膝度而定,一般是在回身时使用。扣步是两脚位置呈90-130度之间, 麻林城老师扣步:八卦掌的扣步,前脚为扣,步不能过大,不能过小,两膝并拢,进行掩档,胯背后提臀部就是尾闾为前送,头顶要上悬,颈部要挺就是下颌要收,气沉丹田。

摆步:上步外摆叫摆步。摆步同时,膝要外摆,胯要内斜,形成中正,身体重心(稍微向后不能完全向后)稍向后前闪后起,胯要拧胯膝要摆,胯要内提,要充分利用八卦掌的螺旋之力,必须注意的几个要点,尾闾要顺,颈要直,摆步一般比扣步的距离要宽。 虚步:这个步膝盖不能过前脚尖,虚探叫虚步(八卦掌的虚步),虚步的重心要落在后脚,不能前脚尖点地,应该前脚掌着地,哪个腿在前那个胯要后提,哪个脚叫虚步,仆步(仆步穿掌):在八卦掌的应用中很广泛,也是八卦掌重要的基本步法、基本步型的基本功,它用于穿掌。仆步的基本要领,这个脚尽量往前,但是不能塌不能后仰,左脚后跟和臀部不能蹲实、不能压实,然后目视前方,头不能后仰和前塌,收颌这是八卦掌的仆步。 后插步:这也是八卦掌的重要基本步法,后插步就是向后插步,注意,后插不能过大,过大不容易变化,后插它不同于摆步,插的步应该稍微弯曲一点,后插步容易变化,重心下移,身体尽量这样旋转,向右旋转,用于后继的一种变化,重心在前,右腿占重心七分后面占三分,后面虚,前面实,重心顺其变化,回扣重心,变换身形,这是八卦掌的透步叫后插步。

形意拳-怎样认识和练好拳

形意拳-怎样认识和练好拳 怎樣認識和練好形意拳 ---李文彬李宏 (摘自美國"功夫"刊物95年2.3期) 形意拳是中國武術中傳播較久,習者較多的著名拳種之一。它具有體用兼優,內外兼修老幼皆宜, 剛柔相濟的技法特色。它的理論深湛,尤多隱諱,但它動作簡樸無華,效果顯著故為廣大武術愛好者 所喜愛。甫於它傳播年久,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多種多樣地衍變,廣大形意拳愛好者只有循理務實采長 補短,才能在學練中得到認識以鑒別良莠,繼而持之以恆地鍛煉,就可以達到祛病強身和實戰中應用 的效果。 學練形意拳能夠事先對它的技法源流和衍變有所瞭解,有利於瞭解探索它的不同理論和技法特 點,從而利於識別其理論和練法的優劣並其技術精華的學練掌握。 對形意拳的創始人以及前幾代傳人上有過爭議的。就形意拳譜,武術史料記載和現代人考證,此 拳為中國明朝末年清朝初期姬際可(1602-1680年)所創。姬傳曹繼武,曹傳戴龍邦,戴傳李洛能,李傳河北郭雲深、劉奇蘭等及山西宋世榮、車毅齋等。這一傳習關係得到大多數武林界史學界人士的承 認。拳名歷經六合拳、心意六合拳、心意拳、意拳(不同于王薌齋先生所傳的意拳)的衍變,最後才

定為形意拳。就拳技的衍變情況看,姬際可傳的拳法和現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從少林寺秘不外傳的 心意把,十二大勢及河南馬學禮所傳的心意拳十大形等明顯看出與形意拳的不同特點。例如步型上, 他們所傳都有是側身弓箭步(如圖1),而形意拳則是三體式樁步;在拳法上雖多是著重單勢動作磨礪, 利於實戰,但在動作要求、名稱的技法上經多番衍變與現在的形意拳不僅實質不同,而且面貌亦大不 一樣。戴龍邦在中國山西祁縣一帶所傳的稱為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雖用的是側身弓箭步,尚未形成 現代形意拳所用的雞腿和槐蟲步,但在技法上強調了內外合一,開始著重體會內在意識和呼吸及勁力 和動作的內外結合;強調了以丹甪為本,以意領氣,手腳相合,攻防一體。從這些技法要領來看戴龍 邦先生開始從動作,招法的傳統習練中突出了內意、內勁以及神氣的運用。這一飛躍的轉變是技法上 的昇華。無疑是對形意拳衍變的一大貢獻。而李洛能(1808-1890)學自山西戴龍邦,傳入河北,曾叫意拳,後改名叫形意拳。他用似斧、似閃(似電)、似箭、似炮、似彈之形來提煉的精華動作,形成劈、 鑽、崩、炮、橫這一形意五行拳的形和意。按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排序,以達到強身治病,增進功力的 目的。又把戴龍邦的十大形七小形以象形取意精化成為十二形。這就是改名為形意拳的甫來。實際上

浅谈静功缠丝太极拳的理和法

太极拳原则真理之实践 浅谈静功缠丝太极拳的理和法 静功缠丝太极拳是中国已故著名武术家、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济生先生于1930年始创,此拳从上海、南京开始传播,至今历八十年,在山东、山西、甘肃、河北、贵州、江苏、深圳、广州、香港等地,加拿大、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现有学习者数万人。众所周知,太极拳具有养生、健体、慢性病和内外伤的辅助治疗、以及防身作用。静功缠丝太极拳被武林界称为“太极拳原则真理之实践”,它的养生、健体、疗疾、防身的功法更合理、功效更显著。它的奥妙所在?本文试就静功缠丝太极拳的理和法作一浅析。 静功缠丝太极拳是太极拳中集大成者。陈济生宗师出生于武术世家,其曾祖父是清朝皇家三品带刀侍卫。陈济生宗师自幼习武,精通少林、形意拳、八卦掌、阴阳八盘掌及各家太极拳,内外家功夫独步武林。陈济生宗师在创编静功缠丝太极拳之前,曾详加研练和分析了陈式、杨氏、郝式、吴式、孙式这五大家太极拳的特点,如陈式的缠丝、杨氏的舒展大方、郝式的如踩薄冰

之功、吴式的引进落空、孙式的开合等。应用到健身养生、防身技击当中,各有专门功夫,但都必须进行长久的研练,方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因此有花费时间长,见效年代久的不足。于是陈济生宗师提炼了这五大家太极拳的不同优点,又结合八卦掌、阴阳八盘掌、形意拳等,独创了108势静功缠丝太极拳。此拳锻炼功法十分系统,不光有拳架套路,更佐有静坐、静站、五行养生内功、行步、拓手、推手、大缠、太极大杆、太极球等诸多功法。实践证明,这套太极拳在健体防身、疗疾养生上具有显著作用。 静功缠丝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静功”。静者,内功养生的真谛。一切内功,或曰松、静、虚、空、无等,无不从静中来,亦向静中去。人为万物之灵,具有复杂的思想感情,或因过多思虑,而伤其心;或因工作繁忙、拼博,而伤其身;或嗜烟贪酒、好色、贪财、伤气,以致身体能量耗散等等,皆因身体的过多透支而致病。因此应以相对的“静”来调整平衡。静功和太极拳都是遵循这一纲纪。“静”生神气,“静”生智慧。动静兼修即能达到上乘。此为内炼精气神和外炼筋骨皮的有机结合。静功缠丝太极拳的入静与腹式呼吸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习练静功及养生功时,要求全身肌肉除必要的肌肉紧张外,均须放松,特别是颈部肌肉的放松、上臂及胸部肌肉放松,如此自然的利用隔肌之动作进行呼吸,由于隔肌的上下运动即可推动内脏器官活动,因此对于心脏病、神经衰弱、肺结核、肠胃机能失调、消化不良、关

八卦掌有哪些基本步法教学训练

八卦掌有哪些基本步法教学训练 步法练好了,才能按照八卦掌的要求,注重九要,即: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 要起钻,落翻分明。 八卦歌诀云:未从动梢艺动根,,手快不如半步跟,出入进退只半步,制手避招而安神。从歌诀中可以得知步法在练习中和技击中 的重要性。人的发力是由根部而起,其力稳而狠,有的人认为练习 八卦掌步法大、功架低出功夫。这在平时练还可以,但形成习惯则 难改;同时八卦掌灵活,步大、架低,八卦掌的阴阳、虚实,就难以 体现,正如武林前辈讲,步大在换式中就会自然产生二起劲,会迟 缓不灵。八卦掌迈步歌诀功夫本从弯步来,两手变化随步开,高跳 低挡横掩进,推托带领不离怀”,其含义是:八卦掌的功夫都是从 走圈中练出来的,“走为百练之祖”,走步是练法和用法的具体体现,做到“手随步开”,手步配合熟练,招式才能心形相合,心想“式”成,这样与敌交手才能做到高挑低搂,纵横掩避、推、托、带、领,随机应变,随心所欲。歌诀中对步法还有很多如:“囤步 子要两相齐,前虚后实差相宜,若要站齐前后倾,亦且腰短少灵机。连步必三费功夫,使手要简自然无。搭手转身是空手,机会恰巧是 江湖。”上述歌诀进了步法在与敌交手中的要求,可见步法在练习中、交手中何等的重要。综观八卦前辈长寿者居多,都是因为长期 练习而形成,人老先至腿,八卦掌练步即练腿。 总之,八卦掌的步法练习极其重要,很多八卦前辈特别注重练步。步法好,身法自然灵活,基本功扎实了,八卦掌也就提高了。步法 练法稍加指点即转为用法,也就是练武者常讲的八卦暗腿,下盘有劲,不浮,可以讲练好步法,里扣、外摆、踏、踩、拧、跺、踢、蹬、踹、铲、钩、挂、扫、绊,以及上三路,中三路,推、托、拉、带、领、靠、挤、搡,随之应变,使之立于不败之地。

形意拳拳谱

【共278式】 一、五行拳: (劈钻崩砲横5式) 二、五行连环拳: ( 28 式) 三、形意八式拳:( 42 式) 四、八字功连环拳:( 30 式) 五、十二形传统套路:(136式) 1、龙形:(15 式) 2、虎形:( 8 式) 3、猴形:(15式) 4、马形:( 8 式) 5、鼍形:( 8 式) 6、鸡形:(18式) 7、燕形:(17式) 8、鹞形:(15式) 9、蛇形:( 8 式) 10、骀形:( 8 式) 11、鹰形:( 8 式) 12、熊形:( 8 式) 六、形意拳杂式捶(37式) 【五行拳+五行连环拳+形意八式拳+八字功连环拳+十二形传统套路+杂式捶=278式】

形意拳拳谱 一、形意五行拳(5式)二、五行连环拳(进退连环拳28式) 口诀:进退三崩拳,骀形变炮拳, 接打鼍形势,寸步龙踩再崩拳 劈拳:五行属金,五脏属肺, 其形似斧,取斧劈物之 意。 钻拳:五行属水,五脏属肾, 其形似闪,有如闪电, 一指敏捷快速之意。崩拳:五行属木,五脏属肝, 其形似箭,如射出之箭, 快速又有穿透力。 砲拳:五行属火,五脏属心, 其形似砲,仿佛火炮爆 发似的。 横拳:五行属土,五脏属脾, 其形似弹,其意是螺旋 向前。(自上而下打) (由下往上打) (水平向前直打) (转而向前平打) (左右螺旋前打) 1、起势(三体式) 2、进步右崩拳 3、退步左崩拳 4、顺步右崩拳 5、白鹤亮翅 6、进步左炮拳 7、撤步劈拳 8、跃步鼍形 9、进步横拳 10、寸步龙采(狸猫上树) 11、拗步崩拳 12、顺步崩拳 13、狸猫倒上树(回身 14、进步右崩拳 15、退步左崩拳 16、顺步右崩拳 17、白鹤亮翅 18、进步左炮拳 19、撤步劈拳 20、跃步鼍形 21、进步横拳 22、寸步龙采(狸猫上树) 23、拗步崩拳 24、顺步崩拳 25、狸猫倒上树(回身) 26、进步右崩拳 27、退步左崩拳 28、收势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文章来自: 功夫网网(https://www.360docs.net/doc/8c14516084.html,) 详文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8c14516084.html,/view.aspx?type=allgongfu&id=1052 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 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 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 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 一、三体式桩 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 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

梁氏形意拳门人问答录(4)

梁氏形意拳门人问答录(4) 七、关于习拳要领:(一)松、静、柔、整 问:我有一个关于松柔的问题,我之前因为太执着于松柔而适得其反。正确的松柔有什么标准呢?我应该有什么感觉呢? 答:这个问题在书里也有很明确的几句话。在最初步的时候,松柔只能理解为不使劲。你不用力就可以了。再往后,练深了,就是真气充实起来以后真正的松。为什么有人追求松柔反而不行呢?一个是他太执著于松柔,可既没有松也没有柔,他所谓的松柔,是自己造作出来的,而不是自然功夫体现出来的!那实际上是一种慢,而不是柔。这会让肌肉很紧张,看起来动作很慢很柔,其实里面肌肉紧张得很。这种不可取,练了半天也练不出来。必须真正得把肌肉松弛下来才可以。所以初步来说,你不刻意使劲就可以了。练的过程当中,当你的奇经八脉都打开,血脉疏通以后,你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什么叫“松沉”,怎么才是“松”了。当然,松在不同阶段都有不同阶段的内涵,再往高层还有更高层的意义,到那时你自己就能体会了。东单有个胡先生说,我松就打你。他这个就跟别人不一样。别人说你松怎么还能打人呢?他说只要我放松就能打你。他确实一放松就能打你。这

句话在常人来听听不懂,而这个松就是真正的松。现在开始你就只能不用力。 前面小范说的问题也跟这个近似,他开始觉得我越低越使劲,下的功夫就越大,结果适得其反。柔也是一样:如果为了达到柔,而自己较劲用力,让人看这好像很柔,实际上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其实浑身都紧在一块了。 问:我以前对“松”还有一种误解:就是老想着要松柔,不太敢使劲,这样一来,自己的精神也不振奋,越练越昏沉。 答:这种情况也有。这种不叫松,叫懈。不是很松弛下来的,而是懈了当啷,自然越练越迷糊,一点精神都抖不起来。这不是松,这就是懈了,从思想上懈怠下来了。好像很不经意的,以为就是松到底了,其实这不是。这都是对松的一种误解。 问:感觉这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还是跟练之前情绪和心情的调整有关系的,还是从心理上没放松,结果一练就有问题了。 答:对,有关系。所以我们练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个问题:不管说什么,都不要过于执着。不要一说天就执着在天上,一说地就执着在地下。这样肯定就不对。过去老前辈也说过。像杨老师就说:你知道这个意思就行了,你别这么做。王芗斋老先生说:我这么说你这么做,肯定就错了;你不这么做,那就更错了。当时他们没把这个问题讲明白,其实就是不让

形意五行拳分解

形意五行拳分解 劈拳 pi 劈拳是以左右劈掌有些地区用劈拳)和左右步轮流交换进行的一种练习,拳势和顺严谨.古拳谱中称劈拳为五拳之首,其形似斧,有劈物之意,它和后面的崩、钻、炮、横拳合称五行拳,既是形意拳的基础拳套,又是形意拳的基本功。 一.预备式: 劈拳预备式就是三体式(图2――5),做法同前。 二.劈拳左起式: 1.由三体式开始,左手下落变拳(随落随握拳),右手同时握拳,两拳心翻转向上,靠在肚脐两旁,两前臂紧抱腹部的两侧;眼看前方(图2,6)。 2.左脚向前垫步(长约一脚左右),脚尖外撇约定俗成45度,膝部微屈,重心移于左腿,右脚不动,右腿后蹬,成似直非直状;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胸前由下颏处向前上方钻出,肘尖下垂,整个伸出的左臂要弯屈适度,不能挺直,左拳高与鼻平,右拳不动;眼看左拳。(图2,7)。 要点: 1.身体方向不变,握拳时要卷紧,胸腔不可紧张,不可憋气;左手下落时要走圆弧路线,由落而抽,不是直线抽回;两肩仍下垂,两臂紧靠两,两手变拳后要同时在腹前翻转,不可有先后。 2.左拳前伸必须与垫步动作一致;在钻拳和垫步时,身体方向不变,后肩不可前扣使两肩平行;左拳要贴胸上提,到口前再用力向前钻出;同时腰要塌,头要顶。三.劈拳右落式: 右脚尽力向前迈一步(抬脚不要过高效能,膝部微屈,左脚随之也向前跟进半步,重心仍坐于左腿,同时右前臂先向外旋,右拳经胸前由口前钻出,随即臂内

旋,右拳变掌向前劈打,掌心向前下方,肘部微屈;左拳随之向内翻转变掌下落于腹前,拇指紧靠肚脐部位(与前左式三体式相同,惟步幅较小);眼看右掌食指(图2,8)。 要点: 右掌下劈要与右脚落协调一致;迈步时身体不可向上窜起,应保持平稳;身体及上下肢动作要点与三体式相同,惟步幅略小。 四.劈拳右起式: 1.右掌下落变拳(随落随握拳),左手同时握拳,两拳心翻转向上,靠在肚脐两旁,两前臂紧抱腹部两侧;眼看前方(图2,9)。 2.右脚向前垫步,脚尖外撇约45度,膝部微屈;左脚不动,左腿后蹬,似直不直,重心移于右腿;同时右拳经胸前由下颏处向前上方钻出,拳心斜向上方,并略向外翻,小指向上翻转,肘尖下垂,右臂不要伸直,右拳高与鼻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图2, 10)。 要点:与前左式垫步完全相同,惟左右相反。 五.劈拳左落式:动作与要点均与图2,8说明相同,惟左右相反。 如继续前进练习,则仍垫左脚,进右步,劈右掌,成劈拳右落式;如此可以左右式反复交替练习。 六.劈拳回身; 转身时需劈出左掌,然后左掌下落变拳,右掌也随之变拳,两拳心翻转向上,靠在腹部两旁,左脚随即以脚跟为轴,脚尖里扣,身体随之向右后转180度,右脚脚尖为轴向后扭直,脚跟略提起成右虚步式;眼看前方向(图2,12)。 要点: 转身时,身体不可忽高忽低或左右摇摆;扣左脚、落左手与转体要完整一致;眼神随转体平视前方,不可低头弯腰;腰要塌住,头要上顶。

两条腿浅论站桩与静坐之理及兼论其它

两条腿浅论站桩与静坐之理及兼论其它 两条腿——浅论站桩与静坐之理及兼论其它 站桩是一种方法,历史很悠久,尤其是在武学方面,桩功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公认,站桩在芗翁的意拳中得到了重大发展,而浑圆功宗师王安平先生亦曾是意拳门人,苦习意拳多年,后其更是进一步将站桩作为修道之法,并开创浑圆功。而很多人对桩功的武学作用不怀疑,对桩功是修道之法质疑者有,不屑者有。像很多人一样,多年前,我也是怀疑者中的一员,在炼浑圆功后,仍有一段时间站与坐兼习,后来逐渐改变了这些怀疑。今愿将多年前的自疑自答贴于此。形——千古佛学、道学第一谜 我在炼浑圆功的若干年里,非常的疑惑,为此翻了翻佛经、道典,很多经典至今在目。当然,我原来并不喜欢佛学、道学,毕竟这些东西很高深,只是在炼浑圆功后,一种莫名的东西感染了我,对佛道产生了一些兴趣,当然,我一直看的是原本(没有注释的版本)。在看了很多佛经道典后,我隐隐感到,佛道的难点之一就在形,形是千古佛学、道学第一谜,也是后世学佛、学道之人忽视的问题,很多人追求所谓的高深的东西,但对形却忽略了,甚至是不屑以对。实际上,形是武学、小乘佛学、道学的核心问题。是一切修为的出现点,没有此出现点,就是后世无人能够以佛道经典攀学的原

因,没有基石,谈何能登堂入室。真是不积哇步,无以致千里啊!自宋代以来禅宗开始盛行,其因亦在于形,很多人无力以佛道经典攀学,进而只能以参佛经为修行方法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搞禅宗?就是禅宗有个容易的方法——参话头,比之佛学、道学来说,总算是有个相对简单、固定的、实实在在的形式。可惜,很多搞禅宗的,搞来搞去,不知道搞了个什么,能有这么便宜的事,参参话头就成功了,这些人只看到了禅宗的外像,而没有看到禅宗的内质。后世的丹道也是如此,很多学人认为法和诀是丹道的重点,但却不知法与诀为何。实际,除了形与意还会是什么。近五十年的气功发展亦是如此,气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发展,不就是在于形,虽不得形之真意,但是由于创造了很多形的内容,故学者众。现代气功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对传统佛学、道学的反思和矫正,然毕竟于真意均失之远矣。 形——修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形是身体的一种状态,坐卧立行,现代体育运动对形的研究也很重视,肌肉吧、骨格啊、姿势啊,现代体育运动更是借助电脑,用以对运动员的形进行分析,研究最佳的形态,进而创造好的成绩。这些已经为人所共知。而我们的祖先们,也创造了很多的运动方式来,来研究形与健康、武术的关系,如模仿动物的五禽戏,形意拳中的形,象形拳等等。可以说,对形的研究一直贯穿着人类发展的历程。道学和佛学对形的

八卦掌的核心-单换掌

八卦掌的核心-单换掌 八卦奥密在转掌(单换掌),一式通,百式通,千变万化在心中。不必将八掌练全,只将单换掌习熟,则变换之理油然而生。只在单换掌或转掌上下功夫足矣,开始时一定要把要求吃透,每一个字都要琢磨,有一处做不到就白练了,且气易上浮,应平心静气,放慢速度一招一式的练。八卦是慢功,走三五年的单换掌,而且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的要求都要做到,自然会有内劲产生,身体会有整劲的感觉,再练其它套路会很容易。单换掌形简意深,实战性强,八卦功夫尽在其中。基本功在单换掌中,其它七掌多是变化而已,只要步法、单换掌对,八卦掌就已经掌握了一半以上,以后多练增加功力,否则掌握的掌法再多,可能也只是空有其形,所以要多练走转和单换掌。八卦全部变法都以单、双换掌为本。各派不同的单换掌本质东西对了,外形很随意,所以单换掌的用法就很多。单双顺为基本掌法,式子简单,但身法难练,练好单双顺就得到八卦真谛。 单换掌从动作外形看,两掌掌心一向里一向外,两脚一摆一扣,从外表看它是一个面对圆心、左臂屈肘外旋向右则掩肘,于头右侧上方,右掌于左肘外侧下方,两手指向上,两脚对弧线的推掌动作;要求周身上下完整不懈,头顶气沉、沉肩坠肘、两臂圆撑、空胸拔背、肩肘松垂、收臀裹胯、两膝相抱、脚趾扣地,无一处不在顶劲,无一处不在用力。一掌前伸,一掌护后下方,沉肩坠肘、含胸拔背、裹胯合膝、虎口圆撑、五指微扣,双手感觉是在抓抱篮球一般,劲力达到五指,既是外顶内按。通过“舌抵齿扣、提肛溜臀,气沉丹田”的心法,结合里直外扣、平起平落的趟泥步,加上合膝、拧腰、裹胯的方法练习。只要架正、气通、意合就可以加强掌力和产生螺旋力,积累在走转换式之中逐渐打通全身筋脉,平衡阴阳,也具备了击技的基础。换势的时候是穿掌,腰转掌穿,易做成类云手的开掌而不是穿。 初习单换掌,掌对前方;继续努力,掌对圆心;继续苦练,掌过圆心,胸对圆心,此时虽有了一定功夫,但身架仍没有拧旋到位,没有越过这一层面,功夫不能产生根本性突破。在此基础上,至胸腰过圆心、头扭向里圈肩的肩窝处,下额放在肩井穴,后掌的掌指在前掌的肘尖下,后掌的肘尖下对肚脐,前掌下对后脚跟,也就是前掌的掌根与后脚的脚根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样才是身架拧旋到位。如此身架,走转自如,似行云流水,运掌转换,突变洒脱,说明四肢、腰胯及周身骨节已解开贯通,力自然达四梢,周身劲力必饱满无疑。遵照下顺上逆中圆的身架而练至浑身拧成一股绳,从而所获得的整劲,也叫浑元劲、螺旋劲。 走八卦单换掌可用劈拳的架子,一手前扑一手后兜,将这个架子维持住,两手不要再动。在圈子上的内脚直走,外脚内拐,这样就走成了圆圈。劈拳一手前扑一手后兜时,隐含着向左右的撑起之力,既然走了圈,就要将这隐含的劲撑圆了。走八卦练的是浑身的完整,手势不动,要以身动手。内脚直走,身子前进,架子就有了向前扑的劲,外脚内拐,身子侧转,手臂就有了向外撸的劲。一扑一撸地走圈,劲力就鼓荡上了。练单换掌看似两手不动,其实劲力在不断地翻腾,一比武就有了招。走圈就是蹬身子,鸡翘脚般随时能独立,但不能露了形,要看似脚不离地的走。 有人练八卦转一会,就头晕目眩,这是光蹬身子了。八卦圈不是脚脖子转出来的,而是头领出来。头首先要虚顶,只有虚顶了才能转动灵活,头微一侧转,整个身子就得调过来。这个圈子是一侧一侧走出来的,所以偏门攻防的意识就养成了。学会了调身子,重量就跟上了。这么走走,就是“全身重量上拳头”的好法子。而且劈拳两臂发挥向左右之力,架子就抱圆了,所谓“两弘圆则气到丹田”,可以养生出内劲,有身轻力厚之妙。弘是两臂内侧的肌肉,两臂通着呼吸,两弘伸展,胸就含住了,气息就能向下深入。脑门有顶意,拳头的分量就加大,后脑有仰意,撤身就快。可见单换掌“以头领身”的训练多么巧妙,脖颈僵硬地走八卦,就走不着东西了,单换掌是先有头功再有腿功。 前掌虚实牛舌样,转掌时一手在前,松肩、坠肘、舒指、坐腕,五指上竖回裹,虎口撑圆,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十六练法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一一十六练法 形意拳的拳理拳法一一十六练法 “十六练法”是形意拳历代先师从实践中总结和提炼的关于手、眼、身法、步的要诣与精华。凡学形意拳的,要想学出一点上乘的功夫,务须逐字逐句地领会此“十六练法”的深刻含义,除此之外, 没有捷径可走。此“十六练法”是:一寸、二践、三躜、四就、五夹、六合、七疾、八正、九胫、十惊、十一起落、十二进退、十三阴阳、十四五行、十五动静、十六虚实。现将这“十六练法”分述如下: 一、“寸”,指步法而言。它居形意拳“十六练法”之首,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平时的演练或实际散手较技(太谷民间叫撕扒)时,无论是进步攻击、还是退步防守,都是前脚带后脚,后脚催前脚,要求进步要低,退步要高。为防止被对方乘隙,一般来讲,步幅的大小不过“尺”,故名为“寸”。拳谚云:“学者要知真消息,奥妙就在一寸间。”这种“寸”的步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稳,即使攻击不成功,也极少被对方闪击;其次是发劲短促,一旦接触目标,就可充分发挥力达四梢的威力。 二、“践”,是指践步而言。这种步法是后脚提起向前成虚步,同时束身向下,另一脚即利用束身的“弓弩劲”以“鹞子入林”之势尽力向前抢占有利地位,以达到攻击目的。此步法一般在距对手两米左右时,突然发起攻击而用此步较适宜。 三、“躜”,是形意拳里特有的身法之一,所谓“躜”是说身、步二者相合相随,束身向前穿入,而瞬间贴近对方,叫做“躜”。在形意拳谱中有“远践近躜、躜进合膝、沾身纵力”的理论。“躜”的关键是身步二者必须相合相随。 四、“就”,是指对方攻击我的一瞬间,我即上下束身如一,犹如行进的槐虫,贴近对方,因势利导,弓I进落空,借势击之,以逸待劳,即拳谱所云:“打人如亲嘴,贴身近打全凭腿”。 五、“夹”,意指两股和两肘犹如夹剪,无论平时演练还是与人较技,都要两股紧夹,肛要上提,沉肩坠肘,两肘不离肋,势要严,劲要整,

浅谈商式形意桩功三体势

浅谈商式形意桩功——“三体势” 浅谈商式形意桩功——“三体势” 形意拳经过近四百年的传承、演变、进化,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门派林立,层出不穷,不仅有心意、心意六合和形意之分,而且更有尚氏、孙氏、卢氏、商式……之别,这说明形意拳的确在不断地进步和演化,应该看作是一件发扬光大的好事。在这几百年的传承中,不仅有许多门派出台,而且就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三体势”而言,各家的传授和讲究也不同,有的甚至差别很大,因为各家有各家的传授,各家有各家的要求和内在的奥妙,所以不能说谁家的对与不对,谁家的好与不好,只能说各有千秋。 三体势,在形意拳中可以说既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站法,又是非常复杂的桩功。之所以说它简单,讲的是在外形上,凡是稍微聪明一点的人,用不了三分钟就完全可以站的像那么个样子;之所以说它复杂,讲的是三体势还有许多内在的东西和要求。 只就商式形意拳中对三体势的要求给朋友们作一介绍,以便相互交流学习。商式三体势,其中的要求就有几十项,诸如: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是谓之三顶)、三扣(肩扣,则气力到肘;掌扣,则气力到手;指扣,则周身力厚,是谓之三扣)、三圆(脊背圆,则力催身前;胸圆,则两肱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宣,是谓之三圆)、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观兔之饥鹰,手毒如扑羊之猛虎,是谓之三毒)、三抱(丹田抱气,气不外散;胆量抱身,临敌不惧;两肘抱肋,出入不乱,是谓之三抱)、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力催肘前;肘垂,则两腕撑圆,是谓之三垂)、三曲(两臂宜曲,曲则力富;两腿宜曲,曲则力凑;两腕宜曲,曲则力圆,是谓之三曲)、三挺(项挺,则精气贯顶;腰挺,则力达全身;膝挺,则腿坚步稳,是谓之三挺)共三八二十四项要求,同时还要体现出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四象,血、肉、筋、骨四梢,以及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还要体现出全身备“五弓”。另外,在商式形意拳三体势桩功中,更有三逼、三提、一大挺的要求,因此,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三体势中,竟有如此多的要求和要领,对于一个初学形意拳的人来讲,的确是非常难的,往往是顾了上面,忘记了下面,顾了左面,又忘记了右面,恐怕就要退避三舍了。有的甚至干脆就不站三体势,直接从五行拳练习入手,结果练了几年以后,还是觉得自己 身上的功夫并没有多大的增长,总觉得自己的功夫不如别人,和别人一动手就站不住了,总是处于下风。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不站三体势,或者没有重视和站好三体势这个桩功的原因。 拳经中云:“万法出于三体”,所以三体势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既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练功方法,同时也是一个在运用时不可缺少的势法。 在“商式形意拳”中的三体势,除了高架子、中架子、大架子三体势以外,还有

定势八掌

定势八掌 一、定势八掌简介 定势八掌,是以八个固定的掌势依次(或相互交叉)按照八卦步法的标准。沿着八卦图形不停地往复围圆走转。根据不同的年龄分上、中、下三盘,年龄大的、腰腿功夫较差的可走上盘,年轻的、基本功好的可走下盘,次之走中盘。定势八掌是八卦掌的基础掌法和入门功夫,以练功为主,是习练者每日必操之功。 初练者可以不用转腰,仅面向前沿圈线走转,待日久功深后逐渐以腰为轴面向圆心走转。 为了使初学者能够看清动作,每一掌都在同一个位置起势,并以左势动作(逆时针沿圈线走转)为例,走转圈数不限,待日久熟练后可做左右换势走转。 掌型、掌法按照第三部分中程式掌开、合、领、顶、裹的要领去做。 步型、步法按照第三部分中趟泥步(行步)的要领去做。 身型、身法按照第三部分中拧、裹、钻、翻的要领去做。 二、动作名称 第一掌下踏掌第二掌平托掌 第三掌双撞掌第四掌合抱掌 第五掌阴阳掌第六掌横开掌 第七掌指天打地双插掌第八掌推转掌(推磨掌) 三、动作说明 第一掌下踏掌 方法:两臂圆撑按于腹前丹田位置,相距一拳,踏腕顶 指,两肘窝与两手指尖均和对(图4-1-1)。 要领:行走时,两掌似按一球在水中行走,用意不用力, 呼吸自然。 作用:此掌以练气为主,使气归于下腹,做到胸空腹实, 即合八卦中的坎中满卦。是调身、调心、调息的主要掌法。 意识:内观下腹动态。 禁忌:翘额、撅臀、憋气、僵直。 第二掌平托掌 方法:两掌从颔下分别沿眉梢方向向两侧搓出,当 目平视时,以余光能看到两掌为准,两臂微屈,含胸沉 肩,两肘里合,两掌外开。掌心向上(图4-1 -2)。 要领:背部要圆,两掌掌心要空,掌要平,好像托 着盛满水的两只碗,行走时不能将水洒落。 技击作用:此掌能练两臂的六合力,即上托力、下 压力、里合力、外开力、内抽力(带或领)、斜搓力,起 到斜拢胸肩、掌穿面眼的作用。 养生作用:腹实胸空离中虚,心火下炎温肾气。 意识:接自然界之阳气,使之下行。 禁忌:抬肩、臂高举、肘过屈。

吴利民讲形意拳

吴利民讲形意拳 我是怎样教形意拳学的 第一讲 :形意拳的基本概念! 形意拳名的创意: 练形意拳本是门仿生学,它是根据宇宙间日月星辰,万事万物生态环境,人与物的动作形象,以物象演变形式的意式形态为立法之本。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及劈、崩、钻、炮、横。金:是金属,以斧头为形象,劈木为拳意,谓之劈拳。木:以弓箭为形,射物为拳意,谓之崩拳。水:以柔软而无骨,随形而变化,一但高低落差增大,意之急流漩涡翻浪,谓之钻拳。火:以炮为形,发射爆炸为拳意,谓之炮拳。土:以弹丸为形,滚动旋转自然为拳意,谓之横拳。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基础,采取动物为了生存,以捕抓食物的天性为主导的技击,养身等功能进行学习锻炼。十二形:是龙、虎、鸡、鹰、熊、马、猴、蛇、鼍、骀、鹞、燕,通过模仿野兽猛禽的特技功能,形象思维学习其捕物动作,象其形而取其意,运动于拳法,必须合其拳理,五行取其一势,十二形取其活动一特技,应用与技击艺术,形式简单易学而意义深刻,动作简而不繁,但其中的奥妙变化功用无穷。如十二形之龙形以其传说中的神物,他有鹿角蟒身鸡爪狮尾的形像,腾空

搜骨探瓜之拳意。虎形,取其威武勇猛为形态,凶残扑食之技能立意为拳。鸡是丽禽形美,喜斗、善走、抖翎、啄食技精为意,形意拳特重其技。鹰形像凶残,爪尖目锐,更有抓兔技能。熊形是取其形像壮实力大为形,取意滚膀三节连击法,上打迎面拳,肘击,下撩阴,膀靠,头撞。马形壮性善,有刨蹄狂奔之特长。猴是灵物喜攀爱纵。这就是形意拳名的由来。不但是形意拳学习动物等形象演练,而且中华武术里无论是那一种拳,它都离不了动物等形象的模仿应用,如太极拳里的,野马分鬃,倒辇猴,揽雀尾,等。八卦掌里的白蛇吐信,鹞子穿天,大鹏展翅,狮子抱球等。少林拳也多是雄鹰展翅,金鸡独立,猴子爬杆等等。都有仿生象形取意的用意联系,无不以形态动作的模仿而用运,所以说形意拳是一门高功能仿生学,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与体悟。起势由”无极”势,平心静气,无我无物,无思无念,生而”有极”,有意于采集日月精华,乾坤之灵气,用以强身壮体益寿延年,升之为”太极”包罗万象,太极之两仪万事万物阴阳互易,天人合一化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空也虚也须精,地之实也坚也必灵。形意拳及形象思维拳,形是动作体位,意是用法概念,两者高度协调统一而达到应有的效果。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乃是在技击应用方面讲,经过长期的实践磨练,造就高层功法,对于来犯之敌凭触觉应变化,发招不用

浅析中国武术与武侠电影之间的作用

第39卷第5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月 Vol.39 No.5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Sep. 2017 ────────── 收稿日期:2017-05-08 作者简介:周海魁(1990-),男,安徽铜陵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 -103- 浅析中国武术与武侠电影之间的作用 周海魁,胡万祥,汤利侠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从武术的角度审视中国武侠电影,探索其产生及发展历程。分析武术技击,武术文化对武侠电影的影响,以及武侠电影对武术传承与发展的影响,肯定武术与武侠电影之间相互作用。武术为武侠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更是武侠电影的核心竞争力,离开了武术,武侠电影就失去了其特有的东方魅力,武侠电影的高速发展也为武术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关键词:武术;武侠电影;侠;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7)05-0103-04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7.05.030 Analysis of the Impact between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Martial Arts Movies ZHOU Hai-kui, HU Wan-xiang, TANG Li-xia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observ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try to look at the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tial arts and to explore its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By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martial arts strike, martial arts on martial arts films and the influence of martial arts film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the paper affirm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rtial arts and martial arts films. Martial arts ar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which provides a basis for martial arts fil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film. Without the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film will lose its unique charm of the Eas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films provides a good platform for the spread of martial arts. Key Words: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movies; chivalrous swordsman;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1 武术在武侠电影中的作用 1.1 武术技术的作用 几千年来,经过历史的沉淀,武术成为中华大地上的一块瑰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武术门派也不断林立,拳种众多,据《中国武术大典》统计拳数套路有750多种,器械套路有720多种。这些拳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下,武术技术中都包含了中国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处处彰显着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武术技术是指武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套路演练,下面是几种拳术的技术特点。长拳的特点是姿势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1];太极拳行云流水、连绵不绝、处处有弧形、动作圆活、前后贯穿;形意拳动作简练、发力沉着、朴实 明快、结构严谨;八卦掌沿圈走转、势势相连、身灵步活、随走随变。武侠电影中的武打镜头形式多样,都是由武术技术所提供。其中,演练与对打是武术技术在武侠影片主要的表现形式[2,p15]。 影片中由个人、多人或集体操练各种拳法技术的过程称之为演练。这也是武术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锻炼形式之一。在众多武侠电影中都出现过武术演练的场景。如在袁和平指导的《少林寺》李连杰偷窥武僧练武的一段戏中,枪法、长刀术、绳椎木、螳螂拳、地躺拳等比较集中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风格特点;李连杰在山上一个人演练武术,把长拳的舒展大方、起伏转折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些武术技术都是武术没有加任何特技的真实展现。在黄百鸣监

陈根宝浅谈形意拳的养生作用

陈根宝浅谈形意拳的养生作用 陈根宝—浅谈形意拳的养生作用-(09年1月“中华武术”刊登) 形意拳与太极、八卦并称为我国三大内家拳。形意拳发展历史虽然悠久,并以“硬打硬进无蔗拦”、“进步好似卷地风”、“打人如拨草”、“打倒还嫌慢”的技击风格威震武林。但由于其形成和发展在华北地区;又因为新闻传媒极力宣染太极、八卦,而忽视了宣传形意拳的养生与技击价值,影响了形意拳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对其在社会上的传播和发展极为不利;尤其像我们南京地区,对其了解的人数仍然很少。因此,我想就形意拳之五行拳和十二形拳的养生方面,简单谈谈。 形意拳的理论基础:是以中国古老的五行、六合、阴阳传统文化为拳理,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强调动静相随、内外相和、以意领气、以气催力。要求意、气、力整体统一和谐,以培元人体后天之气息,增加腑脏活动的能力。 所谓“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人们把这

五种物质的属性加以抽象推演,用来说明整个物质世界;并认为这五种物质不仅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而且是不断运动、变化之中,故称之为“五行”。 所谓“六合”,即: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与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总称。 所谓“阴阳”,即:代表着事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 方面。如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阴、右为阳;外为阳、内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实为阳、虚为阴;进为阳,退为阴…。总之,即要阴阳互用、又要虚实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相间;刚中有柔、柔中有阳、刚柔相济;进中有退、退中有进、进退相随。拳谱云:“天地阴阳相合能降雨、武艺阴阳能胜人”。 中医理论则认为,人体内若保持阴阳平衡,外邪不得侵入,百病则皆无;如人体内阴阳失去平衡,则外邪得以入侵,疾病便会缠身。而形意拳拳理则强调以“阴阳为母”,无论是五 行拳还是十二形拳,在演练时都是要求左右势动作反复进行;在演练方面,要求动作开合相间、动静与呼吸相随。长期坚持锻炼,能使人的体内呼吸系统、左右关节及生理骨骼,都能得以均衡运动;既平衡了身体阴阳,又能使呼吸得以调养;而开为伸、合为缩,又加大了心脏供血流量,对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有非常好的帮助;人体若能长期保持阴阳平衡、气血顺畅,身体则必然能健康;所以说形意拳拳理与中医理论,

形意拳五行拳是形意拳法单操的基本拳法

形意拳五行拳是形意拳法单操的基本拳法形意拳五行拳是形意拳法单操的基本拳法。兹根据劈、钻、崩、炮、横诸拳各自的特点分述之如下:(五行拳在形意拳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了吧) 一、劈拳劈拳有形意母拳之称。母者,生儿育女也,所以形意有诸拳皆由劈拳转化之说。我认为劈拳化万拳(万,多的意思)为母拳之说不妥,因为任何一拳皆可化万拳,非劈拳之特有。形意拳最常见的开架是三体式,劈拳落定后就是一个三体式,所以大概才称劈拳为母拳的吧。劈拳的特点是,起钻落翻比较鲜明,双臂翻转,劈敌之力由三节劲经臂旋劈出,腕掌翻转(劲在旋,形在翻)180度而出。其轨迹为一弧度很小的抛物线(不可为直线,亦不可弧度太大),这样劈出去的力迅速而有透劲。(穿透力即可由此练出)练习劈拳时发出去的劲透出掌指的方向前微下方(微微下也)才正确。如偏向下方则势不稳力不连,杀伤力小且易被敌牵带;如偏向上方则力浮且易被敌乘隙而入;直对前方则无劈意(若用拳练的就变成冲拳了)。 二、钻拳钻拳似水,无孔不入,是指其透意,出手隐蓄,攻其不意。钻拳之轨迹应走直线,斜向前上方45度左右。有走弓背向上的抛物线者,看似合情合理,然有碍发力,且易误导出推击之意而不能正确运用此式。钻拳发的劲是瞬间爆发力,不是推射出去的,而是撑挤出去的,所以叫钻。钻拳每发劲亦由翻腕(劲旋形翻)而出(五行拳均需翻腕)<欲求螺旋劲,必练翻腕发力> 三、崩拳崩拳的步法与其它四拳不同,皆因崩拳的发力有赖于身势的催动,拧腰发劲。崩拳运动之轨迹为一短距离的直线。(寸劲由此而得)拳出宜短不宜长,发力宜速不宜缓,宜脆不宜粘,前臂宜平不宜有上下。练习时注意要协调运用身体前进之势与腰的拧逼使崩劲的爆发逐步通顺。(崩拳的威力也不必我多言了吧) 四、炮拳炮拳可谓形意看家之拳,(一般都以为是崩拳,因为崩拳名气大)上下双拳可进可退,左右双手可上可下(在上的叫阳拳,在下的叫阴拳),攻防俱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