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 致大海 赏析

普希金 致大海 赏析
普希金 致大海 赏析

《致大海》赏析

《致大海》是普希金的一篇简短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于1824年。朴实的文字里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决心。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旨归,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致大海》的诗情变化展现了海之恋,海之思,海之念“三步曲”。

海之留恋

诗歌第一至第七节为第一层,主要描绘诗人热爱大海,追求自由的心声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诗人引大海为知心朋友,以面对面、心交心的方式向大海倾诉心曲,首先是一往情深地话别大海,激情洋溢地讴歌大海。大海自由奔放,雄浑沧茫,具有一种惊天动地、狂放不羁的精神力量。它呈现在作者心目中,有容光焕发的娇美活力,有蔚蓝翻滚的光泽雄姿,有深沉浑厚的深渊音响,有滔滔向前的奔腾气势。更有反复无常的激情变化,时而温柔娴静,如风鼓船帆,顺水推舟;时而惊涛骇浪,似闪电裂空,地动山摇;时而深情缱绻,像朋友告别,召唤等待;时而抑郁幽怨,给朋友分忧,如诉如泣。总之,大海有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奇伟的力量,是自由和力量的象征。有风卷残云、扫荡一切的伟力,有狂放不羁、冲决网罗的魄力。诗人纵情歌唱大海的精神气度、性格力量,实际上是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景仰,对伟力的崇尚。其次,诗人还声情并茂地向大海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和伤心。这里有作者想摆脱黑暗,投奔自由而不得的难言之苦;有心灵挣扎,归于枉然的无奈决绝;更有追随大海,奔向远方而未能如愿的遗憾。但是,自由也是。两面性的在大海面前,诗人时而徘徊茫然,时而狂欢高歌,时而深情呼唤:喜怒哀乐,毫不保留的泼向大海。听这样的诗句:“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大海波飞浪涌,滚滚向前,奔向远方,这一画面形象鲜明地传达了作者反抗暴政,追求光明,传播自由的信念:让自由之波奔向远方,让自由之歌唱响世界,让自由之心沸腾激荡。

海之思考

诗歌第8至第13节为第二层,诗人深情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抒发自己崇尚自由而壮志难酬,敬慕英雄而前途渺茫的困惑。这部分融理性思考于主观情感之中,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一个极富政治思想的抒情诗人的犀利和严谨,理性和睿智。对于拿破仑,诗人肯定他前半段为自由革命而战的精神,但更多的是批评他后半段丢失自由的专制、侵略。“寒冷的睡梦”,“威严的回忆”,“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他长眠在苦难之中”,这些诗句流露出一种无情解剖、冷峻批评的意味,给人的感觉是:拿破仑野心勃勃,权欲膨胀,侵略扩张,残暴至极,他的兵败滑铁卢流放圣赫勒拿岛,最终病死,似乎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谁践踏了自由,谁就只能与“寒冷”和“苦难”作伴。对于拜伦,诗人极尽讴歌之能事,说他是“天才”,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用大海精神塑造成长起来,“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的英雄。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一生追求自由,他说过:“要为自由而生,否则就在斗争中死去。”1824年,他渡海远征,到达希腊,倾其全部财产支持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他在对土耳其占领军的斗争中表现得十分英勇顽强,曾获勋章。同年4月份病死于希腊。他的一生为自由而呐喊,为正义而战,但他的悲惨结局使诗人悲愤至极,发出了让大海“喧腾起来”、“激荡起来”的呼声,诗人鼓动大海以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自由奔放的气势为死者而歌。否定拿破仑,褒扬拜伦,否定之中对于拿破仑为自由而战的思想又给予强烈的肯定,褒扬之中引发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悲观联想。“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人们的命运到处都

是一样。”拿破仑囚禁汪洋孤岛,自由斗士拜伦客死他乡,这种悲哀惨淡的结局让诗人倍感失望,隐隐作痛的诗句中流露出一种壮志未酬,前途渺茫,英雄无路,知音不再的惆怅伤感。在这几节诗句中,普希金表达的是一种凝重复合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由英雄的激情礼赞,又有对专制暴虐的冷峻批评,还有对穷途末路的惆怅哀歌,感情、形象的复合当中显示出理性思考的犀利和睿智。

海之信念

最后两节(第14至第15节)为第三层,收束全诗,照应开篇,抒发了诗人告别大海,怀念大海,铭记大海,传播自由的心声。“哦,再见吧,大海!/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我将长久地,长久地,/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深情缠绵的告别,永记在心的承诺,长久长久的倾听,足见诗人对大海的知心知音,一往情深,特别是大海那“黄昏时分的轰响”犹如黑夜的一炬光明,照亮了诗人的自由天空;好似一阵幽谷长风,涤荡着诗人满怀憧憬的心灵;仿佛暴雨前的炸雷,久久轰响在诗人的心间。大海轰响,自由长鸣,诗人心灵的列车正奔驰在无边的思想原野上。“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雨果说,大地是宽阔的,比大地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诗人意溢于海,包容万象,要拥抱大海,奔向自由,带走蔚蓝娇美的闪光,带走冷峻孤寂的峭岩,带走温驯可人的海湾,带走惨淡阴暗的黑影,带走絮絮叨叨的波浪,更带走惊天动地的轰响。让自由之声传遍天涯海角,让自由之光照亮夜空,让自由之花开遍森林,让自由之树绿遍荒原,让自由之波滋润万物。自由,在诗人的心目中,如一轮喷薄而出的朝阳,冉冉升起,光芒万丈。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全世界所有的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附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1—5题 一、语言技能考查(15分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错误的一组(3分 A.菜畦(wā 花圃(pǔ 书垫(shú风流倜傥(tì B.瞬息( ùn 木屐( 蝉蜕(tuì来势汹汹( C.讪笑( ā 秕谷(bǐ 脑髓(suí人迹罕至( ǎ D.骊歌(lí嫉妒(jì臃肿(y 荒草凄凄(q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句(3分 A.蓝色的烟雾像云似的弥漫在这些黑树之间,慢慢地在水面上向远方飘去。 B.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C.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然而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D.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3分 A.从我上学的那天起,就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那个闯祸的司机机智地摆脱了交警的追赶。 C.作为昆虫学家,法布尔是非常严谨而细致的。 D.书法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文化。

4.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3分 ①小鸭不得不在水上游来游去,好使水面不致于完全冻结成冰。 ②冬天变得很冷,非常的冷! ③最后,他终于昏倒了,躺着一动也不动,跟冰块结在一起。 ④不过他游动的这个小范围,一天晚上比一天晚上缩小。水正在结冰,人们可以听到冰块的碎裂声。 ⑤小鸭只好用他的一双腿不停地游动,免得水完全被冰封住。 A.②①④⑤③ B.③④①⑤② C.②⑤④①③ D.⑤③②①④ 5.请选出下列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3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鲁迅,选自《朝花夕拾》。 B.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丑小鸭》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故事。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 D.普希金,法国诗人,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6—20题 二、古诗文阅读能力考查(20分

《致大海》赏析之一

《致大海》赏析之一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

普希金《致大海》阅读答案

普希金《致大海》阅读答案 导读:《致大海》是普希金的经典之作,下面是《致大海》的阅读练习 《致大海》阅读答案篇一: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9.选段中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是 ( ) A.鼓动壮美泣诉召唤 B.鼓动娇美泣诉呼唤 C.翻滚壮美怨诉召唤 D.翻滚娇美怨诉呼唤 10.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这里,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 B.在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色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怨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

激荡,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 C.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是诗人忧郁之情的写照。 D.节选部分从颜色、光泽、声音三个方面写出了大海的壮美,突现了大海自由奔放的个性,作者还将自己的追求愿望融入其中。 答案: 9.D 10.C解析:不只是忧郁,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致大海》阅读答案篇二: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完整版)《致大海》教案

普希金《致大海》 大海,在西方文学中随处可见。可能是因为西方国家大多为濒海国家,古往今来一大批的作家与诗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由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与态度,不同时期的大海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感受一下普希金笔下的大海。 普希金他既写诗歌又写小说,普希金其实他只活了三十多岁,37、38岁。普希金最后去世是以一种非常离奇的方式去世的。他跟别人决斗,他被别人给杀死了。那么决斗是怎么个样子的呢?决斗是非常流行于当时欧洲的一种方式,比如两个人有矛盾了,他们约一个时间,找一个证人,然后证人给他们各量十步,决斗双方各离证人十步,这是决斗的一方,这边又是决斗的另一方,然后通过一种方式,比如说投掷硬币这种方式来决定谁先开枪。决定好了,那么假如说我跟某某决斗,掷硬币是我先开枪,于是我就朝着某某啪开一枪,假如说没打死他,某某就该朝我开枪了,如果都没打死,然后我在朝他开一枪。 普希金他被看作俄国诗歌的太阳,又被看做俄国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先来简要介绍一下沙皇俄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俄国文学,以前我们讲的一般都是中国的。 首先,今天我们把沙皇俄国这个国家叫做什么?俄罗斯。俄罗斯之前叫做什么?苏联,这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苏联之前就是沙皇俄国,也就是俄国,它又被称作俄罗斯帝国。沙皇俄国他基本上是什么时候呢? 沙皇俄国(1546-1917)其实这个时期在后边已经被看做是俄罗斯帝国了。这时的俄国是一个封建国家,就像我们中国的唐宋元明清。当时的俄国是农奴制。农奴制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有农奴主或者说相当于中国的地主,普通老百姓靠从地主那租来的地养活自己,劳动所得绝大部分是要上交给农奴主的,自己只能留下很少很少的一部分,老百姓是没有自由可言的。普希金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反映当时农奴社会的黑暗。 一、普希金简介 1、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2、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3、生于莫斯科没落的贵族家庭 4、12岁进入皇村学校,在此时就表现出他卓越的诗歌才能。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十二月党人(当时有很多很多贵族子弟在皇村学校学习,本来沙皇俄国是想培养一些忠诚于自己的后代,但是没想到这些贵族子弟他们在这里密谋,想要推翻农奴制,普希金跟这些人走得非常非常近,他们在十二月发动了一场政变,但是没有成功,所以说把它称为12月党人,就好像八一南昌起义,是按时间来算的)及其明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 5、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在他派到南部之前写了一首惊世骇俗的诗歌《自由颂》。 那么普希金当时地位已经很高了,所以一般的人不敢拿他怎么样,不敢杀他。他被派到了俄国南部的一个比较小的地方任职,也就是变相流放。在他派到南部之前写了一首惊世骇俗的诗歌《自由颂》,直接影响到他的命运。这首自由颂深深地刺伤了当时的沙皇统治者。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自由颂的节选,我们来看

致大海舒婷致大海赏析

致大海-舒婷致大海赏析 致大海致大海 赏析.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 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舒婷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阐述主旨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人要象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主旨表达人面对生活要心胸豁达,极积向上的人生真缔. (2)指大海跟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另一方面则暗喻了生活就像大海一样变幻莫测,波涛汹涌. 作者在诗中把贝壳比作是夏夜的星,把勇敢的人比作疾飞的海燕. (4)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把黑暗放下,就是光明把损失放下,就是收获面对现实生活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自己要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5)有勇气直面痛苦,有信念解决困难,有梦想塑造未来,有头脑有智慧,有思想有品格,面对坎坷,首先要有大海一样博大的胸怀去承担它随之带来的痛苦,其次要有决心毅力和智慧去化解困难,最后,要有一颗自由的心来储藏回忆,感恩这一切磨难给自己带来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灵魂,以及经历坎坷后的从容气质.

【课外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赏析2

【课外阅读】普希金《致大海》赏析2 一普希金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二《致大海》赏析之一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本文是关于普希金《致大海》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

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接受着大海的召唤。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记叙文阅读2《致大海》《告别老屋》

(一)阅读《致大海》,完成第15-17题。(共15分) 致大海 ①今天是给您送行的日子,冰心老太太! ②我病了,没去成。十点钟整,是朋友们向您鞠躬告别的时刻,我在书房一片散尾竹的绿影里跪伏下来,向着西北方向——您遥远的静卧的地方,恭敬地磕了三个头。然后打开音乐。本来心里缭乱又沉重,但我那特意选放的德彪西的《大海》发生了神奇的效力,涛声所至,愁云扩散,心里渐如海天一般辽阔与平静。于是您往日神气十足的音容笑貌全都呈现出来,而且愈来愈清晰,一直逼近眼前。 ③八十年代末,一个您生命的节日。我在天津拨通了您家的电话。 ④我对着话筒大声说:?老太太,我给您拜寿了!? ⑤您马上来了幽默。您说:?你不来,打电话拜寿可不成。?您的口气还假装有点生气。但我却知道在电话那端,您一定在笑,我好像看见了您那慈祥的并带着童心的笑容。 ⑥为了哄您高兴,我说:?我该罚,我在这儿给您磕头了!? ⑦您一听果然笑了,您说:?我看不见。? ⑧我说:?我旁边有人,可以作证。? ⑨您说:?他们都是你一伙的,我不信。? ⑩谁说您老,您的机敏和反应能超过任何年轻人。我只好说:?您把这笔账先记上。等我和您见面时,保证补上。? ○11从此,它成了每次见面必说的一个玩笑的由头。只要说到这个笑话,便立即能感受到您的那种率真、亲切。 ○12大约是九二年底,我和朋友一同去看您。那天您特别精神。您说,前不久有一位大人物来看您,说了些?长寿幸福?之类的吉祥话。您说,您虽长寿,却不总是幸福的。您的一生正好是?酸甜苦辣?四个字:少时留下许多辛酸;青年时代还算留下一些甜美的回忆;中年以后,?文革?十年,苦不堪言;现在老了,但却是——?姜是老的辣?。当说到这个?辣?字时,您的脖子一梗。我便看到了您身上的骨气。老太太,那一刻您身上真是闪闪发光呢! ○13您还问我:?要是碰到大人物,你敢说话吗? ?没等我说,您又说,?说话谁都敢,看你说什么。冯骥才,你拿的工资可是人民给的,不是领导给的。拿了人民的钱就得为人民说话,不要怕!? ○14说完您还着意 ..地看了我一眼。老太太,您这一眼可好厉害,似乎要把这几句话注入我的骨头里。 ○15这时,朋友们说,冯骥才总说给冰心磕头拜寿,却没见过真的磕过头。我听罢,立即趴在地上给您磕了三个头。您坐在轮椅上无法阻拦我。等我起身,见您正被逗得止不住地笑。我说:?晚辈磕头,得给红包。?您想了想,说:?奖给你一张寿卡吧!?粉红色的卡片精美雅致,上边印着金色的寿字,背面是您手书的自己的那句座右铭:?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您说,这寿卡限数一百。我看了看,说:?编号一百是百岁,我这是77号,说明我活七十七岁。? ○16您嗔怪 ..地说:?胡说,拿来——?您要过我手中的寿卡,好像想也没想,拿起笔在编号每个?7?字横笔的下边,勾了半个小圈儿,马上变成99号了!您又写上一句:骥才万寿,冰心,1992.12.20。 ○17您的智慧、幽默、机敏,令人折服。而对于我,更深的感动则来自一种既是长者又是挚友的爱意。 ○18您历经那么多时代的不幸,对人间的诡诈与丑恶的体验较我深切得多;然而,您为何从不厌世,不避世,不警惕世人,却痴信您那句常常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格言?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七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期末自测试题 学号: 姓名:成绩: 一、基础知识(14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A.殷.红(yīn)秩.序(zhì)锲.而不舍(qiè)气冲斗.牛(dǒu) B.踱.步 (duó) 污秽. (huì) 仙露琼.浆(qiónɡ)毛骨悚.然(sǒnɡ) C.憎.恶(zènɡ)侮.辱(wū)深恶.痛绝(wù)妇孺.皆知(rǔ) D.譬.如(bì)拖沓.(tà)怏.怏不乐(yànɡ)屏.息凝神(bǐnɡ)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一反既往家喻户晓锋芒必露群蚁排衙 B. 以身作责悲天悯人海市蜃楼如释重负 C. 惊涛澎湃耀武扬威垂垂暮老祸不单行 D. 言外之意天崖海角千均重负鞠躬尽瘁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史蒂芬·霍金因为其突出成就,被誉为“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理论物理学家”当之无愧 ....。 B.这道数学题解题步骤繁多,而且有三种答案,真可谓扑朔迷离 ....。 C.农村里有这么一个风俗,大庭广众 ....之下,夫妇俩不合坐一条板凳。 D.张老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通过观看电影《摔跤吧,爸爸》,使我重新认识了“虎爸狼妈”的必要性。 B.营山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不仅能带来长远的社会经济效益,更能带来市容市貌的改变。 C.我们要像节食减肥一样,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借以缓解对数码产品的心理依赖。 D.《经典咏流传》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其形式新颖,有文化内涵的原因。 5.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A.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6.下列关于语文知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言文中的称谓十分丰富,有自称,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中的“大兄”就是对长辈的敬称。 B.排比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识、内容密切相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 C.《①谁②是③最④可爱⑤的⑥人》这个标题中词语的词性分别是:①代词②动词③副词④形容词⑤助词⑥名词。 D.下列课文标题《孙权劝学》《最后一课》《最苦与最乐》《带上她的眼睛》短语的结构类

致大海舒婷阅读答案

致大海舒婷阅读答案 初次读舒婷,便是这首《致橡树》,今天忽然想到,拿出来读一读,还是被诗中透露的那种精神深深地感动。诗中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炽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就像一首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时刻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它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仍旧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我们以思想上和心灵上的享受和熏陶。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显然,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诗中,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妩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整首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读着如此优美、深沉的抒情诗,总让我们找回一种纯洁,一种抛弃世俗的信念,爱情美丽的主题再一次在我们的脑海里深刻地浮现。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

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大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待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只要我们能把握了这一点,舒婷的朦胧诗是不难解读的。总之,读《致橡树》,不管何时,第几次重读,每次都叫人深思,叫人激动。难道不是吗?“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的我们冲动又充满激情,对于美好的东西总有太多的幻想,但现实的某些空虚却免不了叫人迷茫、颓废。然而,我们的本色是追求一种信仰。重读舒婷的《致橡树》,我找回了一个信念――爱仍是一种信仰,完美的爱情独立人格下的灵肉交融,要像木棉一样挺立在橡树身旁,有坚强的躯干也有清幽温和的花香。 QUNWENTIANDI 文艺评论 何为“伟大的爱情” —我对舒婷——《致橡树》主题的一种解读 ■胡义鹏 美学课本翻到“社会美”章节后,李树锋老师突兀让我们 欣赏了丁建华朗诵的《致橡树》。———作为以个性尊重和人格平等为前提的一首爱情诗被嫁接在“社会美”的视野中,事实上我并不清楚他的寄予;然而我感谢他,因为在这片刻的静寂 “何与思想里,我无疑明晰了长期以来惶惑的一个终极追问: 为‘伟大的爱情’”(毋宁说“爱情”在这首诗里也仅仅是一个巨大的象征,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单说这“爱情”)。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外国诗三首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致大海》 [教学目标] ⒈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⒉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导入《致大海》,板书课题 我国是诗的国度,李白、杜甫、白居易蜚声海外,而国外也涌现了不少伟大的诗人,印度的泰戈尔、法国的波德莱尔、美国的惠特曼、俄国的普希金、英国的拜伦、雪莱,德国的歌德、海涅,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外国诗歌的魅力。首先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简介作者作品 1.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一生创作了800多首抒情诗和10多首叙事诗。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1817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朗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 ◆师生活动,品味诗歌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永久怀念大海。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4.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5.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6.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融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学常识|名著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名著阅读专项练习题 文学常识 第一单元 1.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___专家。1999年获“__________”功勋奖章。 2.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与________共获1957年______________奖。 3.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______、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4.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代表作有诗集《______》等。5.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孙权(182—252),字______,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7.《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资治通鉴》,北宋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8.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______家、______家。 第二单元 1.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______、__________家。 2.都德(1840—1897),____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3.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等。 4.《木兰诗》是________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 1.杨绛(1911—2016),江苏无锡人,作家、翻译家。代表作有散文______________、译作______________等。 2.钱锺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作家、学者。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3.《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________(1007—1072),字永叔,号______,晚号__________,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______(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王维(约701~761),字______,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西)人,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 5.韩愈(768—824),字______,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________”,____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四单元 1.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童话集《稻草人》等。 2.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______________等。 3.吕叔湘(1904—1998),江苏丹阳人,________家、语文教育家。 4.梁启超(1873—1929),字______,号任公,别号__________,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致大海_教学设计1

致大海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开阔眼界,提高鉴赏水平。 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4.练习诗歌朗诵,提高朗诵水平。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理解诗的内涵。 2.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3.体会诗歌强烈浓厚的抒情色彩,感受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 教学方法设想: 1.诵读法。教师首先要通过示朗诵来感染学生,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指导学生朗诵,借朗诵来品味诗的语言,理解诗人的感情。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围坐在在一起,小组长主持,由朗诵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诵,其他同学边听边讨论,研究最佳朗诵方法,以此带动对诗的语言、情感、表现手法的研究。然后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朗诵,小组之间进行评价,形成竞技氛围,激发学习热情。 3.多元对话。在朗诵和评价过程,教师就诗中的难点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发表不同的看法。 4.安排2课时。本着效果高于效率的原则,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一课时解决作者与背景问题,学生开展小组学习,二课时小组汇报朗诵,开展多元对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而智者乐海。海容纳百川,博大广阔;海涵盖天地,宽厚深远。欲托

付豪情壮志非大海莫属。是故仁而智者对大海情有独钟,每每托情于大海,以展壮阔之胸襟,以发雄迈之浩歌。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用幻灯)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普希金被公认为俄国第一艺术的诗人,他给俄国带来了作为艺术的诗,而不是抒写情感的美丽的语言。”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青年时代就与“十二月党”人有密切的接触,并从“十二月党”的朋友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著作中接受了进步的自由思想。1817 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后者曾决定把他流放西伯利亚,后来以调动职务为名,将之流放南俄。1823 年普希金从基什尼奥夫调往敖德萨,受敖德萨总督沃朗佐夫的监视和诬陷。隔年7 月底又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交地方当局和教会监视。1820 年至1823 年是普希金被流放南俄的时期,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全盛期,他说,这个时期他深受拜伦的影响,“因为拜伦而发了狂”。他的许多歌颂个性自由的重要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如《茨冈》、《高加索的俘虏》、《强盗兄弟》、《致大海》等。 《致大海》作于1824 年。这一年,普希金从敖德萨被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在此之前,在敖德萨的时候,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诗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没有成功。写这首诗,正体现着身处困境的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当他将要远离敖德萨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敖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接受着大海的召唤。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课时素养检测十三迷娘之一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含解析部编版选

迷娘(之一) 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树和天空 (50分钟,40分) 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的生命,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①大地母亲哺育了地球上千千万万 .... ,不如看抗日神剧、搞笑的小②没有一定的文学水平,读诗歌,特别是外国诗歌,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 品那么快乐。 ③我虽不是什么文人墨客,倒也算是莘莘学子中的一个,X了X嘴想吟诵些什么,却发觉自己的阅 。 历有限,胸无城府 .... ,昼夜温差大,需及时增减衣物,④我市气象部门提醒市民,初春时节,气温多变,乍暖还寒,五风十雨 .... 以防受凉感冒。 ,结果办案民警刚到银行门口,⑤专案组到达某某的第一天,就分头到银行调取监控录像捕风捉影 .... 就碰到嫌疑人杨某取款出来。 ⑥墨子曾言及孔子,然其态度颇为客观,其评价也相当中肯,如在《耕柱》篇里,他批评孔子言不及 ...义.,以含糊其辞的“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乱开药方,一味敷衍。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解析】选D。①千千万万:形容为数极多。使用正确。②枯燥乏味:指单调缺乏情趣兴味。形容某件事或某个人非常的无聊,让人提不起兴趣来。使用正确。③胸无城府:形容心胸坦率、坦白,没有什么隐藏。用在此处不合语境。④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是太平盛世的吉祥征兆。用在此处望文生义。⑤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贬义词。用在此处感情色彩失当。⑥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使用正确。

2017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试题汇编(31页,含答案)

2017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及名著阅读试题汇编 【2017黄冈市试题】13.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繁星》《春水》是现代女作家冰心创作的诗集。作品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书写了作者的感想和回忆。 B.《水浒》中宋江因怒杀阎婆惜而被官府判了死罪,在江州刑场上被以晁盖为首的梁山好汉搭救,最终上了梁山。 C.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以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最早、最重要的一个源头,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其作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答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B.在弄场被梁山好汉搭救。 【2017福建省试题】(六)名著阅读(5分) 21.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3分) (1)“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得落红满地——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冰心的这首小诗热情地歌颂了母爱。()(《繁星〃春水》) (2)鲁滨孙为改变“星期五”的饮食习惯和吃人的欲望,炖羊肉、烤羊肉给他吃;“星期五”觉得好吃,表示再也不吃人肉。()(《鲁滨孙漂流记》) (3)里德太太发现简〃爱躲在窗龛上看书,怒骂她未经许可偷拿家里的书,毒打了她一顿,把她关进无人居住的红屋子。()(《简〃爱》) 22.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2分) 只听得门首有两个承局叫道:“林教头,太尉钧旨,道你买一口好刀,就叫你将去比看,太尉在府里专等。”(《水浒传》) 这两个人让林冲带上刀到白虎节堂,两人借故离开后,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 答: 答案:21.(3分)(1)×(2)√(3)× 22.(2分)答题要点:①高俅诬陷林冲擅入白虎节堂;②欲带刀行刺;③将其捉拿 说明: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017山东省东营市试题】6.名著阅读。(2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