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研究综述

摘要:

引言

一、高校科研团队

根据国内学者们的研究,团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而高校科研团队正是不同类型团队中的一种。高校科研团队是基于高等院校的环境背景下形成的,李晨光等(2003)把高校科研团队定义为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以高校科研人员为主组成的群体。金辉(2009)更加精炼地提出高校科研团队是以实现某一科研领域的前瞻性研究为目标,技能互补,角色相依,责任共担的科研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上述李晨光等学者对高校科研团队的定义比较具有代表性,在对该领域的研究中,许多学者直接引用此概念,如纪延光等(2004),雷桂荣(2010),吴金华(2012),也有学者略作修改嵌入在自己的研宄情景中,如万文涛等(2006)强调科研团队的生成条件,认为科研团队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由科研人员自组织“生成”的,是科研人员合作博弃的产物等。

结合上述学者们的研宄,高校科研团队是指在高校内部组建的,具有明确的研宄方向和科研目标;拥有科研活动项目的领导者;团队内科研人员大多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与工作相互承担责任的群体。

二、关于知识共享内涵的发展状况

彼德·德鲁克作为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概念的学者198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新型组织的出现》的论文。指出在经历了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命令—支配型组织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组织将进入新的形态:由专家小组构成的知识型企业,知识成为关键性的经济资源和支配因素,也许是唯一的比较优势的来源。表明现代管理学的发展已经进入知识管理的新时代。

Nonaka(野中郁次郎)和Takeuchi(1995)对从知识转化的角度对知识的内涵进行了研究,认为知识共享是个体与组织之间、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互动过程,通过外化、内化、综合化和社会化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的交换和普及。

保罗·S·迈耶斯(1997)详细介绍了适合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此开始,专家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共享展开研究,研究领域从企业不断扩大到政府、教育等社会组织。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Senge (1997)认为知识共享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学习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

Wijnhoven(1998)认为知识共享是知识转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持有者与知识需求者之间相互分享所拥有的知识,这种分享以信息为媒介。Prusak和Davenport(1998)认为,组织内部存在知识市场,知识市场是知识转移的主要途径,因此知识

共享就是组织内部的知识参与市场的过程,与一般的商品类似,在知识市场中,同样存在买卖主体,买卖双方在知识转移中满足各自所需。

Hendrik(1999)认为知识是特殊资源,由于其内隐性而不能自由分享,知识的接受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才能正确理解和吸收只是提供者的知识。知识共享的两大主体相互沟通,完成知识提供者的知识外化和知识接收者的知识内化。Dickson 和Eriksson(2000)认为知识共享包含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新知识由于不同的过程而被创造出来。Koskinen(2003)认为网络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知识共享。

闫芬、陈国权(2002)认为知识共享是未来组织为了适应高速变化的经济环境而必须采取的战略措施。王颖和秦江萍(2002)指出,知识具有不同层次,如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个体知识为组织知识提供丰富的来源,组织知识由个体知识转化而来,组织知识要想发挥作用必须经过个人的消化和吸收。

杨溢(2003)指出知识共享就是泛指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从而使知识从个体拥有转变为群体拥有。单雪韩(2003)认为知识共享过程就是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外化行为和知识获取者的知识内化行为。赵静(2003)认为共享知识是知识共享的前提,知识共享是进行知识管理必须达到的一个状态。

三、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研究现状

鉴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结构,蒋跃进等(2004)提出团队的核心能力在于能够实现知识共享,认为以团队为基础的组织与官僚层级制组织相比更有利于知识共享。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团队知识共享的理论基础,指出了团队知识管理的三个误区,并提出了团队知识形成的三种机制和途径:事前学习、事中学习和外部学习。

魏江、王艳(2004)认为知识共享是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不断相互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组织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同时,个体隐性知识不断转化为显性知识的知识外溢和扩散过程。由此可以看出,知识共享的内涵就是指员工个人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各种沟通交流形式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同分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的知识财富的过程。

林东清(2005)从知识共享的经济意义视角出发,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知识共享是员工个人的知识财富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电话、口头交谈和网络等,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享,从而转变为组织知识财富。

三、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研究

Hendriks(1999)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沟通,组织一般拥有个体不具备的信息系统,提供了知识共享的平台与渠

道。Bock和Kim(2002)的研究认为组织的薪酬制度、激励制度、组织氛围等对知识共享会产生明显影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体现感、态度与组织氛围会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

邵俊(2007)认为个人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相互之间的信任、团队的结构影响团队知识共享效果。冯博(2007)从大学科研团队成员在团队中所处的网络位置与其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研究出发,通过对9个科研团队的问卷调查和分析发现,个人在“学习咨询网络”的结构位置中心性受到个人在正式组织结构中的职务、科研工作协作网络中心性、科研任务相依性的正向影响,以及科研工作负荷性的负向影响。而个人在“友谊关系网络”的结构位置中心性,则仅受到科研网络的正向影响,以及科研工作负荷性的负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受到职务、科研协作网络、学习咨询网络、友谊关系网络等变量的正向影响,而受到科研工作负荷性的负向影响。

朱少英(2008)等研究了团队领导行为和团队氛围对知识共享的影响,进而对团队创新绩效产生影响。韩艳、王安民(2008)通过建立二人冲突模型运用冲突分析法研究了小团队内人际关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汪克夷等(2008)构建了建筑项目团队中的影响因素模型,从主体、客体、环境三个层面抽取了12个变量实证研究了对知识共享的影响。王丽丽(2008)通过对大连某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现状及其障碍因素的实际调查,发现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共享的障碍来自团队成员自身因素、团队内部知识

结构、团队共享手段缺乏、团队管理环境不佳等4个方面。而且在团队中教师和研究生两个群体受到以上4方面因素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

叶文(2009)研究了虚拟团队知识共享问题,认为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因素更为复杂,为克服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对交互记忆系统运作的核心——元记忆目录进行扩展,加入元知识和社会网络2个维度,以帮助虚拟团队解决统一知识表述、规范专长认知、知识资源描述和展现内部实际沟通网络等问题。

杨钊、陈士俊(2009)认为信任和知识距离是对团队知识共享具有实质影响的两类因素,信任决定了知识接收方对知识价值的评估和对知识共享过程难易的心理预判,知识距离决定了知识接收方得到并运用该知识的难易程度。因此,知识提供方和知识接受方的信任关系与团队知识共享水平成正相关关系,而知识距离与共享水平负相关。

原长弘、姚缘谊(2010)采用跨层次分析理论方法,整合了团队层面和个人层面因素,探讨了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氛围对成员个体知识创造的影响机理,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并提出对应的理论命题。认为除了直接促进作用外,科研团队内部知识共享氛围不仅直接促进成员知识创造,还通过个体的知识增长对其产生间接作用,并正向调节创造性人格与成员知识创造间的关系。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管理办法

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决定成立若干科研团队。 第二条科研团队有明确研究方向和技术服务领域,可以承接较高级别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和产生标志性科研成果,承担社会技术服务项目,培养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在某领域形成技术服务特色和优势。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三条团队一般应以省市级或院级技术应用中心为依托,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近三年承担过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者承担具有较大经济效益的横向科技项目。 第四条团队应该有相对集中、稳定的研究方向,且与学院相关专业发展方向吻合,研究内容应是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创新、集成创新。 第五条学院鼓励跨系部、跨专业组建团队。每个团队设负责人1名:负责人应有宽容、开放、公正的胸怀,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 每个团队成员人数5-8名,40岁以下成员不少于2名。团队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等合理,有较

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和研究成果,科研合作氛围浓郁、和谐,在学院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六条团队负责人的科研业绩必须满足以下3项中的1项。 (1)主持过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横向课题经费理工科5万元(含)、文科3万元(含)及以上的项目1项; (2)获得市厅级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项(不含市自然科学论文奖); (3)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达到1件,或实用新型专利3件。第七条团队负责人负责团队项目计划的实施、管理和相关资源的统筹安排,报告建设项目年度完成情况和年度经费预决算,接受学院对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和验收等。团队负责人在建设期内如因特殊原因不能履行职责时,团队依托单位应提交更换团队负责人的书面报告,报院学术委员会审定。对工作不称职的团队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将重新聘任其他人选。 第三章团队评定 第八条符合基本条件的团队,填写《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团队申报书》(附件1)。 第九条科研处负责受理团队申报事项,组织专家组评审。科研处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确定团队建设及资助方案后报

某企业团队管理问题研究[完整版]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某企业团队管理问题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任务书 题目某企业团队管理问题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团队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企业的综合实力有很大的影响。组织若能善用团队管理,对于激发成员潜能、协助问题解决、增进成员组织认同、提升组织效率与效能等方面都要有很大帮助。本课题从团队管理理论的由来与发展问题入手,探讨了影响企业团队管理的相关因素,从而使团队管理在当今社会组织中的发挥其重要效能,创建高效业绩的团队。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运用所学管理学知识,通过对国内外企业团队管理设计研究资料的收集,结合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查找出原团队管理的问题并予以解决,从而设计一套更完善的团队管理方案。 本课题的目标是:结合某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管理学的有关知识对某企业的团队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改进并设计出一套更适宜的团队管理方案,对团队管理设计方法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素养。 (1)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主要内容 1、国内外对企业团队管理的研究情况:团队管理的定义和构成,团队管理的理论基础,团队管理的有关基本理论,团队管理的含义与内容,我国某企业团队管理设计的现状。 2、某企业团队管理的现状:企业简介,企业现状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状况分析,企业现行团队管理情况,企业现行团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员工对现行团队管理的满意度。 3、某企业团队管理研究再设计:企业团队管理现状分析,企业团队管理设计概述,企业团队管理步骤,企业团队管理的实施,新方案的创新总结及需要改

进的地方。 (二)基本要求 1、进行团队管理有关文献资料收集,要求查阅文献资料不少于20篇,并按时完成文献综述和外文资料翻译。 2、认真解读资料内容,在充分理解该课题主要内涵和技术要素的基础上确定撰写结构和主要内容,写出开题报告。 3、文献综述、外文翻译、开题报告撰写及毕业论文等的写作根据学校和学院的各项具体要求规范执行。 4、毕业论文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基本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字简练,书写整洁。 三、计划进度: 2010.11.01—2010.11.21 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2010.11.22—2011.01.09 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 2011.02.21—2011.03.11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 2011.03.12—2011.05.03 毕业实习,结合实习修改毕业论文 2011.05.04—2011.05.18 毕业论文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康宛竹.对美国企业团队管理经验的探讨和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4):P15-23. [2] 孙曼,罗瑾琏.基于人性假设的团队管理研究[J].经济论坛,2005(16):P38- 39. [3] 张西奎,胡蓓.跨功能研发团队管理研究[J].江苏商论,2006(12):P111-112. [4] 何春杰.理性化团队管理模式[J].统计与决策,2002(10):P43. [5] 陈荷.利用团队管理激励员工[J].经营与管理,2006(8):P40-41. [6] 刘希澜,李灵芝.浅析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在团队管理中的作用[J].陕西 师范大学学报,2006(7):P16-17. [7] 曾月征,方勤敏.浅析知识型员工的团队管理[J].开发研究,2009(4):P189- 207. [8] 王蓉,王平,李锐.论双因素理论在高效科研团队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

科研团队建设现状与对策

摘 要: 关键词: 近年来,高等学校在基础科研、高新技术开发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逐渐成为了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而科技的发展进步,也使得各学科间交叉、渗透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在这种科技大环境下,个体科研人员由于学科的局限、信息量和知识量不足等原因逐步被更加系统化的科研团队所取代,科研团队已经逐步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组成单元。 1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1.1科研团队缺乏优秀团队管理者作为支撑 高校科研团队首先是不同类型的研究者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组成的科研群体,而团队管理者,既是团队成员获得工作方向、具体任务、工作目标的主要来源,也是维持团队士气、活力、凝聚力的纽带。因此,团队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团队内部的管理活力。一些学术带头人在学术方面虽然具有一定水平,但管理能力却相形见绌。是推进高校科研发展的必备要素,而我国当前高校科研项目团队的成员结构中执行类人才比重偏高、规划类人才比重偏低,同向知识类人才比重偏高、创新力强的复合类人才比重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在此状况下,极易形成单一化的教师队伍,不仅缺乏多学派、多学风的交融交流,更容易造成学术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呆板、知识结构老化、学术思想僵化、学科发展缓慢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1.3科研团队凝聚力不足,协同创新意识薄弱 高校不同学科间的科研人员通常交流少、合作也少。同一学科团队成员虽然彼此熟悉,但合作相对松散,内部沟通不够顺畅,缺少深层次的和谐理念支持。因为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因素导致科研人员之间存在竞争,而面对随之而来的冲突,团队往往选择了回避的方式,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凝聚力。 在协同创新上,国内高校现有的科研团队基本上是从原教研室和课题组的形式发展而来,项目负责人在选择成员时,对成员的能力、个性等虽然有所了解,但也容易受个人好恶等因素制约。目前来看导师加学生式的科研团队在高校中可谓比 科研团队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 张建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高校是国家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科研团队作为高校科研的核心力量,其自身能 力建设对促进学科建设、科技发展、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而言至关重要。当前高校科研团队 建设由于历史问题、理念滞后、文化因素等原因,存在着团队人员构成单一、团队凝聚力不 足等问题,可以通过推行目标与过程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团队管理机制等策略予以应对。 高校 科研团队 策略研究 21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06

XX旅行社团队管理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c19065098.html, XX旅行社团队管理研究 作者:张辰侠 来源:《理财·财经版》2019年第07期 摘要:企业团队建设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员工关系管理、企业文化 建立的基础,可实现高绩效激励,有利于企业发展,目前,经济发展的剧烈变化使得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采用团队方式进行运营与管理,过往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企业发展需要。团队的工作形式培养了职工技术技能,使员工素质和技能得到极大提高。因此,解决好团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一个企业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关键词:旅行社;团队管理;现状对策 一、研究背景 WTO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经济市场竞争力度,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对经营方式不断进行改良,以更快地适应企业外部快速变化。众多企业都在为打造高绩效团队而殚精竭虑,包括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融洽的团队氛围、富有激励的团队绩效标准以及完备的团队规章制度等,都对团队管理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目前,众多企业在团队管理和团队建设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试图打造最有效的团队,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我国旅行社目前在团队建设与团队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旅行社团队管理相对较为松散,大部分旅行社都以业绩考核为主,忽略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给旅行社的管理带来了不少难题,及时研究和探讨团队管理对策是当下旅行社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XX旅行社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团队执行力不足 执行力是公司团队建设的关键。对于XX旅行社而言,团队成员构成相对复杂,无论是年龄、性别、学历背景或文化背景灯都存在较大差异,将这些人如何组成一个高效的团队,是旅行社面临的问题。尤其在团队执行力上,由于团队成员彼此沟通较少,造成团队任务执行力低下,团队成员也缺乏目标执行意愿,执行态度不够端正,这对XX旅行社任务工作的执行效果都造成了较大影响,是XX旅行社亟待解决的一个团队管理难题。 (二)团队凝聚力不足 从团队管理精神层面来看,目前XX旅行社团队成员凝聚力明显不足。团队成员更像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这对高绩效团队的打造会造成严重危害。然而,XX旅行社在团队成员凝聚力打造方面并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一些短期培训也难以起到应有效果,团队成员仍旧按照自己方式进行工作;对于工作中非自己任务周边任务,基本上没有团队成员会去做。

xxxx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xxxx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辽宁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新一轮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根据国家、辽宁省、大连市有关科技政策,参照《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学科建设以及人才队伍现状等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推进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三年(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 三、组建条件 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团队负责人需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团队考核成员需在组建团队前三年内的年度科研量化考核合格。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团队考核人数为

最少3人),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合理,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4.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点学科、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5.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各类团队的经费条件为:理工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10万元(含)以上;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5万元(含)以上,其中外语、思政、体育类团队人均3万元(含)以上;艺术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5万元(含)以上。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每人只能加入一个团队。 2.科学技术处(产业办)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组建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3.我校首轮科研创新团队考核合格的负责人可自动入围组建第二

浅谈高校科研团队组织建设

浅谈高校科研团队组织建设 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在国家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挖掘高校科研潜力,对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高校科研团队是以学术研究中心、课题和项目组等为代表的,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的、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为实现某个科研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和凝聚力的正式群体。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建设,有利于发挥团体优势,聚集学科优势,凝练特色研究方向。随着科技合作和科技共享更加紧密,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多个团队的支撑,团队成了高校科研的基本单位。构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组织,能使团队内部和谐统一、通力协作,把在科学研究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科研人员通过团队的形式组织在一起,通过分工合作,分享与交换信息,来完成个人和一般团体所无法完成的更高层次的科研任务。 一、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组织建设的重要性 创新团队是为了满足现代科学的交叉综合趋势而产生的一种科研组织形式,是在原有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大胆创新的一种尝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研究已经决不是某个个体所能独立实现的,建设科研创新团队是新时期科学研究创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高校,建设科研创新团队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1、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能有效提升学科水平,支撑学科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已使得传统意义上科学家的个人奋斗无法适应科

研工作的要求,科学家之间需要合作,而团队的建设可以形成设备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凝聚,共同完成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产生具有显示度的、前瞻性的研究成果。 2、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能更好地促进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生 高校的研究工作大多属于创新型研究,这就要求高校科研人员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团队的建设提供了相互交流信息,切磋思想,阐述见解的渠道,培育了不同学科知识交叉、互补、综合的土壤,容易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与成果。 3、创新团队所创造的氛围可以促使学者自身更快速、健康地成长 如果不参与团队工作,个人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在学术探究、追求真理的认识过程中,也没有机会敞开胸怀,自觉容纳他人的指点批评,因而容易产生学术上的武断作风和片面性观点。创新团队建设能使大家在平等、民主、自由、活跃的学术气氛中,对学术问题尽心交流讨论、比较参考、批判创新和融化组合,进而去寻找和推敲真理,从而有力地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 二、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组织构建 1、构建原则 (1)适时引导原则 不少科研团队是由于科研人员有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在科研项目的合作中自发形成、自组织发展起来的。政府和高校政府管理部门应及时发现,适时引导和培育,营造有利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和环境,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

高校科研管理团队运作模式的

Value Engineering 1高校科研团队运作模式的现状1.1团队组成结构不合理1.1.1“师徒型”组合目前高校很多的团队是有“师徒型” 组成的,即由研究生导师和其学生研究生组成的,这种组合团队人数较少,其学术背景相似,缺乏学科交叉知识和科研经验,知识结构大致形同,所以研究方式方法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一般相似,并且几乎不会改变,只在其擅长的领域,因此,创新性较差。并且,高校晋升职称就是看研究成果,不关注某一课题是否持续的深入地研究,所以产生重大的科技成果较难。 1.1.2缺乏学科交叉目前,我国的科研项目需要拥有不同科学背景、知识结构的人员一起协作完成,但是在我国高校里,一般都是同一院、系或同一教研组成立一个科研团队,其知识领域相近,均是按照其专业化教学划分的,这样就造成了缺乏学科交叉的情况,加大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互补难度,阻碍多学科交流的团队的组建。所以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普遍缺乏学科交叉,缺乏创新性。 1.1.3拼凑现象普遍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还存在一种现象:申报项目时,人手不够,随便拉人拼凑,这种临时组建的团队,只是为了申报项目,其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过程,其科学论证不足、凑人数、凑成果,形成结构极度不高效的团队。科研人员之间不熟悉,配合性较差,需要的磨合期较长,稳定性又较差,这样既浪费了科研资金,又难以得到较大的科研成果。 1.2缺乏有效的团队管理制度高校科研团队组建以后,使其高校的运作起来就要依靠有效地团队管理制度。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并不完 善,缺乏科学的管理,管理责任也不明确,没有较好的分工,使工作不能及时展开,工作的进行不高效,实行效果不好,即使制定了较好的计划,也无法顺利高效的传达和执 行下去。 另外,负责人忙碌于团队内部事情,无法分身以赢得足够的外部资源和支持,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也大大降低了国内高校科研团队的效率。 1.3考核制度不科学考核制度就是对高校科研团队运作的一把考评的尺子,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能及时丈量研究进度。考核制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也是调动衡量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的基础,其可以促进团队和谐有序高效的运作。但是目前中国国内高校的考核制度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科研团队成果一般都归负责人所有,这样极大打击了团队其他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是缺乏公正性的,其团队的凝聚力减弱,不利于深入地研究。 1.4没有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良好的科研团队文化建设是一个科研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科研团队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和谐、快乐、轻松的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鼓励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氛 围下,科研团队才会更有信心、 责任心的完成科研项目。2高校科研团队运作模式优化的对策 科研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为主要内容,由为数不多的具有知识、技能交叉互补特点的,并且愿意为共同目标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目前的科研项目对团队的要求就是:知识具有交叉互补性、更新周期较短,因此,个人很难完成科研项目,就需要组建具有不同科学背景,知识结构的人员一起来完成。但是我国高校科研团队起步较晚,组建及管理方式仍处于探索时期,所以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团队运作模式急需优化。 —————————————————————— —作者简介:许敏华(1978-),女,江苏无锡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 向为科研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团队运作模式的探析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Operation Mode 许敏华XU Min-hua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无锡214153) (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 , Wuxi 214153,China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科研水平的要求也逐渐增高,目前高校的科研团队肩负重任,成为为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摇篮, 提供了人才和知识的储备,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运作模式仍未达到最佳效果,起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其管理观念和体系仍不完善,我国高校科研团队运作模式存在着团队组成结构不高效、 团队管理制度不完善、团队考评体系不科学、忽略团队文化等问题,我国高校科研团队运作模式应从团队的组建、团队内外管理制度、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团队文化等方面进行改善,从而使其发挥最大效率,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research level requirements of our country also gradually increase.At present,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carries the heavy burden,and becomes the bas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raining,provides the talented person and the knowledge reserve,bu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operation mode still does not achieve the best effect,has not yet been brought into full play.Its management concept and system are still not perfect,our country university research team operation mode should improve the team construction,team management system,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ppraisal system,team culture construction,scientific research team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team,the team set up internal and external management system,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team culture,improve,so as to make it play maximum efficiency,to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团队;运作模式;优化 Key words:university research management team ;operation mode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83-02 ·283·

科研团队应该如何管理更有效4.doc

科研团队应该如何管理更有效4 科研团队应该如何管理更有效 科研团队应该如果管理才更有效。科研团队,有其特性,也有共性。科研团队的领导通常都是搞学术出身,在管理经验方面稍显缺乏,虽然我只是科研团队中一名普通成员而并非领导,但看着大家都很拼命的工作却进展甚微,还要受领导的批评和惩罚,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科研团队的管理者,需要具有与技术相匹配的管理能力,而是层次越高的技术管理者,越需要技术广度、技术敏锐度与市场敏锐度,而且更需要沟通、管理与领导技能,真正好的技术管理者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从管事到管人与事的转变; 2、从发现问题到推动解决问题的转变; 3、从标准化到合理化的转变; 4、从外方内方到外圆内方的转变; 5、从自己做事到让别人做事转变; 6、从追求个人成就感到追求团队成就感的转变; 7、从追求真理到把握灰度的转变; 8、高层管理要人性化:要立足于远见与变化;

中层管理要合理化:强调应变与调整,立足于组织力与有效执行; 基层管理要标准化:立足于例行化的效率; 9、能力的不同在于: 高层以洞察力为主; 中层以人际能力为主; 基层以技术性能力为主。 中层精明强干,基层埋头苦干,高层才能袖手旁观。 9、加强从技术到管理之后的自我修炼与自我提高。 10、给研发技术人员创造愿景、描绘愿景,尤其是关于项目与团队的前途; 11、目标共享与任务分配: 目标的共享化、目标的承诺化、目标的系统化、 任务分配的原则:分配时的抗拒处理、分配时的控制紧度、分配后的跟踪与控制、结果反馈; 12、给研发技术人员以适度发挥空间:使其共享并参与管理。 科研团队不同于生产和经营团队,直接关系到企业风险投资的效益。真正的科研人员无需管理,只需要领导的重视。科研团队管理者的职能是协调、沟通和服务。管理者的权力主要是用在

组织团队管理研究

组织的团队管理研究 一、导论 从远古时代的狩猎维持生计开始,先人就意识到有些事单凭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于是渐渐形成团队合作的概念。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分工明细化、职业化,部门、团队职能机构的出现,团队组建成为组织完成工作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以学校这一特定社会机构为例,内设学校管理层、学生会、各类社团等,这些组织都是以团队的形式存在着。作为大学生,在校内接触较多的是各类社团组织或者为参与某项活动而自发组建团队,毕业后就业也将面临企业内部的部门组织。团队与我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对团队管理有一定的科学认知与把握对每一个团队参与者来说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研究组织的团队管理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综述 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行为目标,并保持着相互负责的工作关系,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由相互协作的个体组成的正式群体。团队建设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和推进者都会彼此增进信任,坦诚相对,愿意探索影响工作小组发挥出色作用的核心问题和创造出不同寻常的业绩。 80年代和90年代,经营管理方面的流行术语是组织文化,现在团队工作则成了管理界推崇的理念。越来越多的组织已经发现,相比于其它工作方式,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企业部门实行团队管理后,生产水平和利润都取得了增加,公司也提高了销售额并改进了经营战略;在公共部门,在实行团队管理后,任务完成得更彻底,对顾客的服务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有报告表明,无论是企业还是公共部门,团队工作提高了员工的道德水平。 管理人士、心理学家等一直致力于团队管理理论的研究,1981年贝尔宾提出团队成员八种角色理论,该理论要求成员具有互补性,对后期理论以及团队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影响。团队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而创建团队要经历的过程大致相同。任何团队创建者或是发起人都希望创建高效的团队以完成组织目标,高效团队的创建需要克服一些潜在障碍、化解管理矛盾并且运用有效的管理工具进行协调。 三、团队管理研究 ①团队的分类 团队是由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中的成员彼此承诺为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4篇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4篇 篇一:小学教科研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科研团队,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发展,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为目标,树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二、目标任务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 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我校能够依靠的教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程参与,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具有“创新意识、时代特色、学校本色”的学校科研文化。 三、具体操作流程: 1、组建科研团队 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小组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附:基本条件: 具有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学校教学骨干;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参加课题研究的经历,或论文获市一等奖以上。 附:申报表 2、确定研究方向 参考学校历年来的课题研究内容,结合近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实际情况,暂将研究方向确定为以下三大类: 有关学校新办学思路方向的研究。 原有的有特色课题继续深化研究。 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课题研究。 3、明确相关职责 团队职责: 教科研团队要认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学年末要认真总结。

团队管理研究综述

团队。科研团队通常有三种组织形式:专职团队,独立于组织的日常运行,并保持财务的独立性;跨部门临时团队,其特点是研发工作与日常工作并行,在管理上注重部门协调;技术改进团队,其特点是范围小,方式灵活,但是注意把握项目运行的时机‘21。 科研团队有效性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衡量:(1)团队绩效,即团队的工作是否能满足需要和接受检查或是否能满足数量、质量和时效方面的要求;(2)团队成员满意度,即团队成员是否能在团队中体验到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感;(3)团队生命力,即团队成员是否能持续不断地共同工作。测量科研团队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常用模型是“输入—过程一输出”(IPO)模型。“输入”主要是指团队的结构、成员和环境特征等;“过程”主要是指团队中的质量以及一些社会心理因素,质量因素是与团队互动质量有关的变量,如沟通、合作以及社会支持等,社会心理因素是与团队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有关的变量,如群体效能感(群体对组织实现目标的总体能力的共同信念);“输出”则是指团队的有效性‘21。 2.科研团队有效性的实证研究综述 国外主要集中在科研团队绩效的实证研究,-其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对欧洲六国所做的一项跨国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结果发现领导力、研究单元规模、科学家之间及研究团队之间的沟通、激励、任务规划、配置和执行方面的特征与科研群体绩效显著相关,并未发现财力、物力因素与科研团队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1。 国内蒋日富、郭传杰等人通过对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分析,认为团队领导、团队沟通、团队激励、团队任务特征、团队凝聚力、团队异质性、团队目标、成员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的关系是影响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H】,陶沁认为团队的领导方式、团队的激励机制、团队管理制度和团队文化与团队创新能力和绩效密切相关∞J,实证结果如下:(1)团队领导和团队目标是影响科研团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而最不重要的因素是团队规模。(2)团队领导应该具有很强的学术洞察力、社交能力、崇高道德风范和人格魅力,而对是否具有成功领导重大项目的经验和很强的时间管理能力没有过高的要求。 3.科研团队管理研究综述 科研团队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研发团队组 建、团队冲突、团队学习、团队激励、团队精神建设、团队报酬设计和团队工作机制等角度。 Torres等人提出了基于技能的柔性的“圆”型科研团队代替基于过程的“金字塔”型团队;Nurmi等人认为冲突一方面产生成本,另一方面可能带来很大的利益,对团队的管理不是避免冲突而是有效地管理冲突;Keren等指出要动态地分析冲突,在引入时间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冲突出现的时间段以及在此时间段内冲突的类型,使绩效和各种冲突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一个动态的冲突分析框架∞1。 雷家骑等人认为通过合理配置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关系来激励科研人员创造知识性资产的积极性,给予他们知识产权的部分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对企业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激励框架:兴趣激励、报酬激励、工作环境激励、信任与职位激励、以及产权激励Ⅲ。柳卸林等人提出团队科研知识要进行三方面的整合,团队自有技术知识与新构思及新技术知识整合、与模仿所得技术知识进行整合、与市场需求进行整合【Bl。曾德明等人对我国企业科研团队管理的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都采用项目团队的组织模式进行科研活动,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成功要素的总体评分不高;(2)只有1/3的企业考虑了核心人员的权利,团队成员对现行激励政策的满意度偏低;(3)国内科研人员对金钱财富的激励需求比国外的强烈的多一1。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作为中国文化的资源支配权高度集中下的集体主义对科研人员有着很深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资源支配权一直高度集中,其原因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参与生产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为了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少数服从多数等不良决策后果的出现,社会把资源配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精英群体。另外,全民族制度创新能力的有限性阻碍了人们构思设计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使群体中的人才在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下都能够共享资源支配权,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进而产出最大化。 组织内成员资源配置权的差别导致组织内部权力差距大,权力差距与等级观念、论资排辈相近,组织内看重称号、头衔和地位,使成员对权威显示出极大的尊敬。相反,权力差距小的社会能淡化不平等,上级仍拥有权威,但下属并不恐惧或 一61—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及其对策

一.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内涵、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团队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西方现代企业,后因企业员工以其产生了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而迅速扩展至教育、管理、经济和社会领域。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认为,团队是指有一定的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1]因此,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为目的,针对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或学术方向,以高校教师为主体,由若干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相互承担责任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正式群体[2]。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研究方向、研究项目、研究平台、专业人员、信息资源和制度文化等。科研创新团队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共同的学术目标,这是团队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团队成员的工作追求和行动方向。 二、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活动基本组织管理模式是课题(项目)制。课题(项目)制是指按照公平竟争、择优支持的原则,确立科学研究课题,并以课题(项目)为中心、以课题(项目)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研究、和管理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课题(项目)制极大地激发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但是,由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利益约束、引导政策等方面的原因,高校科技创新的基础组织表现为分散化和小型化,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单一学科、单一部门的团队多,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少,大多是在原来的学科组或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团队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我国高校的学科组织虽然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等方面经历了多次变革,但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校院系的三级结构、二级管理模式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型大学中行政色彩极浓的科层结构模式;就学校而言,具体表现为:学术权力集中于行政系统,行政行为包办科技创新团的学术事务现象比较严重,使团队的学术权力没有多少生存和发挥的空间;具有参与决策及管理职能的学术权力过于虚弱,代表学术的广大教授和学者的发言权和参与管理权不够,导致行政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的主从关系错位即使为了共同的学术目标组成了科研创新团队,由于受到长期形成的习惯势力和思想意识壁垒的影响,他们也普遍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存在一定困难。除了体制障碍之外,团队内部也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科研团队成立后,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一)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一) 摘要: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本文就我校以及目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看法。 关键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对策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产生,新的科技发展形势客观上要求不同学科进行交流和合作。为此,我校在不同专业学科引进了大量高职称、高学历科研人才的基础上,组建了一系列科研创新团队。例如在我校由生命科学学院组建的外来生物入侵科研团队、食品快速检测团队、农产品深加工团队;由计量测试学院组建的精密测试与控制团队、自动检测与控制、流体检测与仿真团队;由信息工程学院组建的无线电子技术团队和嵌入式系统研究团队等。科研团队是由一些知识技能互补、协作完成一项科研共同目标的成员组成的特殊群体,被普遍认为是提高和促进高校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然而,不论是我校还是国内其他院校,在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均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就目前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简要论述。 一、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交叉缺乏,无法共享资源 目前高校内单学科、单部门的团队多,而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少。大多数团队从事基础研究,搞应用研究的团队却很少。而将基础研究学科和应用研究学科相结合的团队更少,这造成了知识资源和科研资源无法达到共享,相互的学科以及团队的建设不能取得应有的更高的效率。 (二)缺乏时间积累和积淀,难以产生原始创新 随着各高校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不断涌现,但它们不少是生拼硬凑等方式组合成的团队,缺乏时间积累和积淀。甚至有一些团队成员只是在申报项目或应付检查时才将各自的成果临时包装在一起。即使一些高校中的科研创新团队不是自发拼凑,但常常由导师及博(硕)士研究生组成,团队成员知识结构相似,缺乏科研经验,研究方向单一,创新活力不足,因而难以产生原始创新。 (三)缺乏加强团队文化建设的意识 团队文化能为团队的高效运行提供科研动力。但在现实中,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成员间以及成员和团队领导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成员间缺乏互助合作精神,有些团队成员急功近利,只把科研成果作为个人晋升的台阶,造成团队的不和谐。团队领导因忙于申请课题通常与成员之间交流较少,导致大家对团队目标认同的缺乏,非常不利于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四)考核和激励机制欠合理,引发团队成员的消极态度 许多高校评定职称或考核时,一般只认项目的第一主持人和文章的第一作者,而对于排名第二、第三等的重要骨干,年终考核或评职称时却不计算或者计算很少,这将极大地挫伤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团队建设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对团队建设的研究 姓名:丁郡波 学号:09040501-30

组织行为学研究综述 ——对团队建设的研究一、对团队的认识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科学,而在组织行为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组织中的个体这一部分,这里我主要研究其中有关团队建设的部分。 团队是一种群体,其成员具有互补的功能,致力于达成一个共同的目的或一组业绩目标,并共担责任。显然,这个定义有三个要素:成员具有互补功能、有完全共同的目标、能够相互分担责任,缺少人合体个因素都不能构成团队。 由于团队的广泛存在,其种类也就比较多。根据团队特征,科学家将团队分成以下几个类型: 1.目标或使命。这是团队的主要特征。有些团队被称为工作团队,它主要关心 的是组织所作的工作,关心产品或服务。另一类被称为工作改进团队,它主要关心的提高组织流程的效率及有效性。 2.存续时长。这个特征与时间有关。因而团队被分为临时团队(存在的时间有 限)与长期团队(只要组织存在就能存续下去)。 3.自治程度。这个特征关系到团队管理的自主程度。如果是领导为成员作出决 策,则成为工作组。如果成员可以自由作出关键决策,则成为自我管理团队。 4.权力结构。指团队与整个组织权力结构的联系。如果团队成员在自己的专业 领域工作,这种团队成为单一职能团队。如果团队中包括有不同特长的成员,则称为交叉职能团队。 5.存在状态:如成员亲自参与,则称为尸体团队,这是现在团队的主 要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成员通过电子手段会面,构成了虚拟团队。 通过建立团队,可以缓解竞争压力,有效处理复杂问题,更好地相应技术革新、紧跟节奏变化,做到少开销多做事等等,所以说组建团队的作用很大。 二、组建团队 (一)组建团队前要考虑些什么? 如果想要组建一个成功的团队,组织层、管理层、团队成员需要考虑他们各自应该考虑的因素。 1.组织层考虑的因素 首先做整体规划斟酌的—这是组织层关注的方面,往往超出具体团队的负责重点,如: ?公司面临的挑战。 ?选择迎接挑战的最适合的团体框架,一般是工作组还是团队,为什么? ?如果选择团队,哪种类型的团队最好。 ?团队成员及领导者需要具备的技能。 ?其他的补充角色,如发起人和管理层指导团队,可帮助创建团队并支持其长久发展。 ?借鉴本机构内部其他团队的经验和教训。 ?团队工作中需加强或改进的相关习惯规程、奖励体制、信息流通体制。

浅谈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管理和服务

浅谈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管理和服务 文章论述了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对高校科研团队提供高效的管理和服务:首先抓好科研团队的组建,明确目标是科研团队建设的起点,选好科研带头人,促进成员团队协作精神的确立;其次,提供高效的管理和服务:科学管理,以制度促进科研团队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机制,建立系统 化、科学化的激励机制,优化科研团队工作环境。 标签:科研团队;建设;管理 二十世纪以来全球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研水平在内容上不断向新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拓展,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科研人员单枪匹马的个人研究模式已不再完全适应当前的科研潮流,科研团队凭借自身特有的组织优势、效率优势已逐渐成为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者。科研团队,就是由一定数量的、技能互补的为实现共同的科研目标组织起来的科研人员,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科研创新为主要工作内容,以科研项目或学科为桥梁而结合起来的组织。纵观二十世纪以来科研事业发展的趋势,重大科研成果取得、突破,往往由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团队成员的学科知识互补下共同攻克重大科研难题。高等学校目前承担着大量的国家科研任务,许多高校组建了形式不一的科研团队,并在高等学校科研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是我国科研队伍的主力军,高校科研团队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质量与速度。因此,如何加快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已 成为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在建设创新性国家和科教兴国的进程中,科研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科研创新活动对高校事业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科研工作要实现可持续的创新和发展,不仅需要优秀的人才,而且还需要由优秀人才组成的优秀科研團队。科研团队有着合理的组织分工、共同明确的目标、任务等,这均有利于团队成员的相互学习、沟通、交流、合作等,便于相关科学知识的集中和共享,便于设备、资金和其他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科研团队建设在高校优化学科资源、提高科研竞争力、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中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现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所大学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集聚此类人才的科研创新团队必然 成为高校的建设重心。 二、科研团队的建设与培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