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理论指导: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生理学理论指导: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及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等5个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每搏输出量增大,动脉血压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

2、心率:在外周阻力和每搏输出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心率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但舒张压升高幅度大于收缩压升高幅度,脉压减小。

3、外周阻力:在每搏输出量和心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外周阻力增加,阻止动脉血流流向外周,在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幅度大于收缩压升高幅度,脉压减小。

4、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主要起缓冲动脉血压的作用,当大动脉管壁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以至收缩压过度升高和舒张压过度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是相适应的,血管系统充盈程度的变化不大。任何原因引起循环血量相对减少如失血,或血管系统容积相对增大,都会使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下降,导致动脉血压下降。

实验6-不同因素对家兔动脉血压的影响

在同一水平面上。然后将换能器输入至RM624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一通道。 1.4.2压力换能器的另一端与三通管相连。 三通管的一个接头将与动脉插管相 连。在将动脉插管插入左颈总动脉 前,先用盛有肝素的注射器与三通管 另一接头相连,旋动三通管上的开 关,使动脉插管与注射器相通,推动 注射器,排空动脉插管中的气体,使 动脉插管内充满肝素溶液,然后关闭 三通管。 1.5手术准备: 1.5.1麻醉固定:家兔称重后,按5ml/kg 体重剂量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 酸乙酯。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放置 于兔台上,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1.5.2用手术剪剪去颈部皮肤被毛并切开 颈部皮肤5~7cm,钝性分离颈部肌 肉、暴露颈部气管和血管神经鞘,用 玻璃分针仔细分离右侧主动脉神经 和迷走神经,穿细线备用,用玻璃分 针分离两侧颈总动脉,各穿一线备

用。 1.5.3 动脉插管:在左颈总动脉中枢端结 扎,外周端用动脉夹夹住,并在动脉 下端预先穿以细线备用。用眼科剪在 靠近结扎处动脉壁上剪一“V”字型 切口,将动脉插管向心方向插入颈总 动脉内,扎紧固定。打开动脉夹。1.6实验观察: 1.6.1记录正常血压曲线。 1.6.2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家兔耳缘静 脉注射0.3ml去甲肾上腺素,观察血 压变化,待血压曲线显示正常后再进 行下一个实验。 1.6.3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家兔按0.1ml/mg 体重剂量耳缘静脉注射0.01g/L乙酰 胆碱,观察血压变化,待血压曲线显 示正常后再进行下一个实验。 1.6.4用血管夹突然夹闭右侧颈总动脉20s, 观察血压变化,待血压曲线显示正常 后再进行下一个实验。 1.6.5突然松开右侧颈总动脉的血管夹,观 察血压变化,待血压曲线显示正常后

血压影响因素

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动脉血压常见误差原因分析 ----白彩锋 摘要:对血压计的发展简史、水银柱式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存在误差及其原因进行了综述,认为仪器误差、护理人员技术误差、受测者心理和生理因素以及环境是误差的主要原因,为规范临床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操作,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血压测量血压计误差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发布了新一版的“人和实验动物血压测量的建议”。该建议再次肯定了水银柱血压计、袖带听诊法是目前间接血压测量法的“金指标”[1]。血压测量是对患者进行血压的诊断、分类、评估与血压有关的危险以及指导治疗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医护人员观察病情变化、手术依据、药物应用等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2]。血压测量不正确,会导致误诊或漏诊,或者治疗后由于血压测量不正确,得不到合适的治疗,造成治疗过渡或治疗不足[3]。因此不规范的操作有可能导致临床上高血压疾病的诊断和统计上的失误,给病人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严重威胁到病人的生命[4]。 1 血压计的发展简史 血压的测量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实现,直接法是有创测量方法,通过将导管插入血管内由压力传感器获得血压值,间接法是无创测量方法。通过对相关的特征信号进行分析处理而获得血压值[5]。血压计是由血压测量技术的发展而发明出来的。 1.1 有创血压测量技术 自1628年生理学家W·Harrey创立了血液循环理论以来,人们就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血压测量技术。1733年英国牧师Reverend Stephen Hales将一玻璃导管插入马背的动脉切口处,首次测量了动物的血压[5]。而人体动脉血压的直接测量则是从1856年I·Fari vce开始研究的,但直到1950年才被临床所接受。直接测量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成熟而可靠的技术,该方法不仅用来测量动脉压,还用来测量和监护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和肺毛细血管楔入压和左心房、左心室的压力[6]。但由于该方法有创伤性,一般用于危重患者及大手术的血压测量等[7]。 1.2 无创血压测量技术 人体血压的无创测量研究始于1875年,1876年Marey提出了恒定容积法的技术原形[6],1880年,捷克生理学家兼医生Samuel Von Basch发明了间接测定人体血压的方法[8]。1905年苏联医生Korotkof发现了柯氏音,奠定了柯氏音听诊法血压测量技术,1896年Yon Recklinghausen首先发现了在现今无创血压测量中广泛使用的技术——示波法血压测量技术[8],同年Riva—Roci发明水银血压计,并首先在欧洲开始流行,随后它与袖带、柯氏音听诊法一起组成了目前临床测量血压的常用和标准方法,使其成为临床上血压测量的金

影响血压因素

血压的量度单位是毫米水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于1999年的指引,120/80以下是理想的收缩压/舒张压,139/89以下是正常血压,140/90至160/95是偏高血压,161/96以上便属于高血压。血压令血液于动脉里正常输送至全身,若血压过低,便无法将血液供应全身,相反,血压过大,有可能令血管受损,亦反映血液或心脏可能出现异常。血压会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1、身高:身体越高,心脏便需要更大压力去泵出血液,令血液能流遍全身 2、年龄:年纪越轻,新陈代谢率越高,血流量较大,心脏需要较大压力泵血,随着年龄增长 3、血黏度(血液密度):血液越黏稠,心脏需要越大压力泵出血液 4、姿势:站立时血压高于坐姿血压,而坐姿时的血压又高于平躺时之血压。因受重力原理影响 5、血管质素:血管如果变窄,血液较难通过,心脏便需要更大压力泵出血液 6、其他:精神状态、生活节奏、个人差异、饮食习惯、药物、遗传、天气变化等等 偶测血压:被测者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测得的血压。 动态血压:使用动态血压记录仪测定一个人昼夜24小时内,每间隔一定时间内的血压值。动态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以及它们的最高值和最低值等项目。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凡能影响心输出量和血管外周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 每搏输出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动脉血压,心输出量多,血压升高,输出量少,血压下降。输出量的多少决定于每搏输出量和每分钟的心搏频率,如每搏输出量不变而心搏频率增加,则动脉血压明显上升,一般对舒张压影响较大,心输出量增加使舒张期缩短﹐舒张压也上升﹐脉搏压减小。如心搏率不变只是每搏输出量加多﹐则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稍有增加﹐因而脉搏压加大﹐收缩压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血管外周阻力的改变对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影响﹐但对舒张压的影响更为明显。外周阻力减小使舒张压降低﹐脉搏压加大。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流速减慢﹐舒张期末动脉存血加多﹐使舒张压升高﹐脉搏压减小。可见舒张压的高低可以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高血压病患者由于动脉硬化会使外周血管阻力过高﹐从而导致动脉血压特别是舒张压的显著升高。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有缓冲动脉血压升高的作用﹐可以降低脉搏压﹐在健康成年人正常动脉血压的保持中起一定作用。老年人很多血管弹性纤维和平滑肌逐渐被胶原纤维所取代﹐血管壁的弹性大减﹐缓冲血压升高的作用相应减弱从而导致血压上升。 循环血量的影响,正常封闭型循环的动物,循环血量与心血管容积基本适应,能使之充盈﹐可维持约7毫米汞柱的循环平均压。这一数值正常生理情况下变动不大,不是动脉血压显著升降的重要因素。但在严重失血时,如失血量超过30%,循环血量不能维持心血管系统的充盈状态,体循

动脉血压的形成的条件

动脉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壁的侧压力(压强),通常用收缩压和舒张压表示。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指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时的血压。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指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力下降,在舒张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时的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为脉压(pulse pressure)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指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由于心动周期中舒张期较长,所以平均动脉压偏近舒张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 脉压。我国健康成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00 ~120mmHg (13.3 ~16.0kPa ),舒张压为60 ~80mmHg

(8.0 ~10.6kPa ),脉压为30 ~ 40mmHg (4.0 ~5.3kPa )。 (一)心血管系统有血液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的数值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之间的相对关系。若血量增多或循环系统容积变小,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增高;相反,若血量减少或循环系统容积增大,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降低。(二)心脏射血为血压形成提供能量。心室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使血管壁扩张,是血液的势能,即压强能。在心脏舒张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将一部分势能转化成推动血液流动的动能,使血液继续向前流动。由于心脏射血是间断的,因此在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变化也是周期性的。 (三)外周阻力使血流减慢,升高血压。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有着较大的阻力,这使得心室每次搏动输出的血液中,只有大约 1/3 的血液在心室收缩期流到外周,其余的血液暂时贮存在主动脉和大动脉中,因而使得动脉血压升高。 (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使血压趋于平稳。当心室收缩射血时,主动脉和大动脉被动扩张,会贮存一部分血液,使得收缩压不至于过高。当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和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使血液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八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084120003陈明辉 实验八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间接测量人体血压的方法和原理; 2.观察影响血压的一些因素; 3.学习用统计学的方法处理数据。 二、实验原理 1.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是没有声音的,但当外加压力使血管变窄形成血液涡流时,则可以发生血管音。因此,可以根据血管音来判断血压的大小。 2.当声音出现以后,测的是收缩压,而声音消失的时候,则为舒张压。正常情况下,人或哺乳动物的血压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保持某种相对稳定性能,但是血压测定时动态的,是在不断变化,不是静止不变的。人体的体位、运动、呼吸、温度以及大脑的思维活动等因素对血压都有一定的影响。三、

实验器材 1.实验对象:人(一个人男生一个女生); 2.试验器械:血压计、听诊器、冰水。四、实验步骤 1.受试者取坐位,静坐五分钟,待肢体放松、呼吸平稳与情绪稳定。 2.测量血压 (1)测量正常血压; (2)加深加快呼吸对测量血压的影响:在记录正常血压之后,令受试者加深加快呼吸,一分钟后测量血压; (3)情绪对血压的影响:令受试者回忆最气愤的事,一分后测量血压;(4)运动对血压的影响;(5)冰水刺激对血压的影响。3.将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五实验结果及分析总结(1)实验数据: 编号正常对照血压 收缩压 1m1f2m2f3m3f4m4f5m5f 10592901001291021181179991 舒张压70546070858170776269 呼吸加快时的血压变化值收缩压1101001001041219310810610185 舒张压56587369858070756567 收缩压58104-8-9-10-112-6 舒张压-4413-10-1023-2

影响血压的因素

影响血压的因素 影响血压的因素 影响血压的因素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单位面积侧压。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通常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血管内的血液,犹如自来水管里的水一样。水对水管的压力,犹如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水的压力取决于水塔里的水容量多少和水管面积大小。水塔里的水越多,水对水管的压力就越大,反之,水塔里的水逐渐减少,水对水管的压力也减小;血压也是如此,当血管扩张时,血压下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影响血压的因素即动脉血压调节系统,主要通过增减血容量或扩缩血管,或两者兼而有之,使血压升高或降低。当心脏收缩时,动脉内的压力最高,此时压力称为收缩压,也称高压;心脏舒张时,动脉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称为舒张压,又叫低压。 血压通常以毫米汞柱(mmHg)表示。近年来在我国实施了法定单位,按照规定血压的计量单位改为千帕(kPa)。1mmHg=,也就是=1千帕。换算口诀:kPa换算成mmHg,原数乘30除以4;mmHg换算成kPa,原数乘4除以30. 血压常使用血压计测定,血压计以大气压为基数。如果测得的血压读数为(90mmHg) 即表示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比大气压高(90mmHg)。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引起的动脉血管发生波动,称为动脉脉搏。 人体内有几个特殊的血压调节系统即血压影响因素,影响血压的升降。 (1)压力感受器机制正常人心脏、肺、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均存在有压力受体(感受器),位于延髓的血管运动中枢可以接受来自感受器的冲动,同时也可以接受来自视丘下部和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冲动。汇集到血管运动中枢的冲动,经过调整处理,通过传出神经达到效应器,起着调节心率、心排出量及外周阻力的作用。当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增强而发生冲动,经传入神经到达血管运动中枢,改变其活动,使降压反射的活动增强,心脏收缩减弱,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并保持在一定水平;当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将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使降压反射活动减弱,心脏收缩加强,心输入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另外,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附近存在着化学受体(感受器),对于血液中的氧和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在机体缺

影响家兔血压的因素

影响家兔血压的因素 福建医科大学教案 (首页) 课程名称:机能学 授课系别:临床本科 年级: 对象班级:临床本科 实验五动脉血压的调节 教学目的观察一些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本单元(章节) 9 学时数课程大课()类型实验课(√)讨论课() 教学内容 1. 实验目的原理 2. 操作步骤 3. 观察项目与预计结果夹闭颈总动脉;牵拉颈总动脉;电刺激迷走神经;电刺激减压神经;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注射乙酰胆碱 4. 学生操作 5. 总结 6. 整理实验室 重点(△)时间难点(○)分配疑点()(分钟) 举例/教具 10 45 20 255 15 15 讨论、思考题、作业:参考书目: 1.生理学朱大年编着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机能学实验林默君等编着 授课教师:张明芳 2015年9月24日 实验动脉血压的调节 一、目的:观察一些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二、材料:家兔、血压换能器、手术器械、D-951实验系统、20%乌拉坦、生理盐水、%肝素、1/10000去 甲肾上腺素、1/10000肾上腺素、1%立其丁、%心得安、1/1000多巴胺、1/10000异丙肾上腺素、1/10万乙酰胆碱、1%阿托品三、实验方法: 1、麻醉

2、固定 3、气管插管 4、分离右颈总动脉、减压神经、迷走神经 5、左颈总动脉插管 6、装置及仪器联接 四、观察项目、结果、讨论 1、刺激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引起心率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导致动脉血压下降;刺激减压神经,导致动脉血压下降,减压神经为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刺激模拟压力感受器传入增加,经减压反射引起动脉血压下降;牵拉颈总动脉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传入增加,经减压反射引起动脉血压下降;夹闭颈总动脉,使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所受的刺激减弱,经减压反射引起动脉血压上升。 2、NA主要作用于α受体,使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Adr主要作用于β受体,使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血压上升。 3、立其丁阻断α受体,使外周阻力下降,引起舒张压下降。使用立其丁后NA主要作用的α受体被阻断,使 NA缩血管作用减弱,而NA 对β受体的作用因β1、β2受体作用相反,可能互相抵消,所以NA升血压作用很弱。Adr主要作用于β受体,阻断α受体对其影响较小,其作用以β1受体为主,血压上升。异丙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β受体,其效应与被立其丁阻断后的Adr相似。心得安为β受体阻断剂,其主要作用为扩张血管、抑制交感中枢、抑制肾素分泌,使血压下降。 4、多巴胺兴奋β1、α、DA受体,因立其丁和心得安已经阻断α、β受体,这时主要作用于DA受体,使血压下降。Ach主要作用于M受体,使心率下降,血压下降。当M受体被阿托品阻断后,Ach主要作用于N1受体,出现类似于交感神经兴奋的作用。 5、放血后,血容量下降,血管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机体出现代偿:⑴通过减压反射,使血压有一定的恢复⑵血压下降通过容量感受器,引起ADH分泌增加,再使尿量减少、外周阻力增加、容量血管收缩,使血压增加。由于阻力血管收缩大于容量血管收缩,毛细血管血压下降,组织液回收增加,有利于血容量恢复。以上因素都有利于血压逐渐恢复。 回输血后,血容量减少现象得到彻底纠正,血压恢复正常。

影响血压的因素及其生理变化

影响血压的因素及其生理变化 14护本:海尚,侯培培,杨国梅,夏玉,郑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取代了传染病成为了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高血压就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具有高发病率,低控制率的特点。那么,对于血压,我们大多素人都不能够比较准确的了解,下面我们来瞧一瞧影响血压的因素有哪些,它就是一个怎样的机理运行过程及其相对应的生理变化。 血压(blood pressure)就是指血管里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人体的循环器官包括心脏、血管与淋巴系统,它们之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基本上封闭的“管道系统”。正常的心脏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肌肉器官,就像一个水泵,它日夜不停地、有节律地搏动着。心脏一张一缩,使血液在循环器官内川流不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无论心脏收缩或舒张,都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压力。当心脏收缩时大动脉里的压力最高,这时的血液称为“高压”;左心室舒张时,大动脉里的压力最低,故称为“低压” 。在生活中对于正常血压有一组正常值标准,收缩压为60~90mmHg,舒张压为90~130mmHg、血压在24小时内、一定范围内就是变动的,随着运动量,心情紧张(如白袍血压)而起伏。 人体内有几个特殊的血压调节系统即血压影响因素,影响血压的升降。 (1)压力感受器机制

正常人心脏、肺、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均存在有压力受体(感受器),位于延髓的血管运动中枢可以接受来自感受器的冲动,同时也可以接受来自视丘下部与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的冲动。汇集到血管运动中枢的冲动,经过调整处理,通过传出神经达到效应器,起着调节心率、心排出量及外周阻力的作用。当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增强而发生冲动,经传入神经到达血管运动中枢,改变其活动,使降压反射的活动增强,心脏收缩减弱,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血压下降并保持在一定水平;当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将冲动传入血管运动中枢,使降压反射活动减弱,心脏收缩加强,心输入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另外,在颈动脉窦与主动脉弓附近存在着化学受体(感受器),对于血液中的氧与二氧化碳含量极为敏感。在机体缺氧状态下,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速,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 (2)容量压力调节机制 在肾脏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的肾小球旁器,其中的球旁细胞含肾素颗粒,当肾动脉下降时分泌肾素。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刺激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钠与水的回吸增多,水、钠潴留,直至血容量增加血压回升为止;相反,如血压升高,则钠与水的排泄增加,使血容量缩减,心排出量减少,血压恢复正常。 (3)体液调节机制 (4)血液与组织中含有一些化学物质,对心肌、血管平滑肌的活动以及循环血量均有调节作用。儿茶酚胺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要求> ◎<基本原理> ◎<动物与器材> ◎<方法与步骤> ※<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间接测量人体血压的原理和方法。 2.观察某些因素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3.学习用生物统计学的简易方法处理数据。 5※<基本原理> 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并没有声音,但当外加压力使血管变窄形成血液涡流时,则可发生声音(血管音)。因此,可以根据 血管音的变化来测量动脉血压。测定人体动脉血压最常用的方法 是使用血压计间接测压。测压时,用压脉带在上臂或手腕(腕式 血压计)加压,当外加压力超过动脉的收缩压时,动脉血流完全 被阻断,此时在动脉处听不到任何声音。当外加压力等于或稍低 于动脉内的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则在心脏收缩时,动脉内可 有少量血流通过,而心室舒张时却无血流通过。血液断续地通过 血管时,会发出声音。故恰好可以完全阻断血流的最小外加压力 (即发生第一次声音时的压力)相当于收缩压。当外加压力等于或 小于舒张压时,血管内的血流连续通过,所发出的音调会突然降 低或声音消失。在心室舒张时有少许血流通过的最大管外压力 (即音调突然降低时的压力)相当于舒张压。 在正常情况下,人或哺乳动物的血压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血压的稳定是动态的,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不是静止不 变的。人体的体位、运动、呼吸、温度以及大脑的思维活动等因素对血压 均有一定影响。 5※<动物与器材> 血压计、听诊器(用电子血压计测压可不用)、冰水。 5※<方法与步骤>

1.受试者取坐位,心脏与血压计零点同一水平,静坐5分钟,待肢体放松、呼吸平稳与情绪稳定。 2.松开打气球上的螺丝,将压脉带内的空气排空后再将螺丝旋紧。 3.受试者脱左臂衣袖,将压脉带裹于左上臂距肘窝3 cm上方处,压脉带应与心脏同一水平,使其松紧适度,手掌向上放于实验台上。 4.在压脉带下方、肘窝上方找到动脉搏动处,将听诊器的胸具置于动脉上。注意:不可过于用力下压。 5.听取血管音变化 向压脉带充气加压,同时注意倾听声音变化,在声音消失后再加压30mm Hg,然后稍稍扭松打气球上的螺丝,缓慢放气(切勿过快、过慢),仔细倾听听诊器内血管音的一系列变化:声音先是从无到有,次之由低而高,而后突然变低,最后完全消失。如此反复进行2~3次。 6.测量正常动脉血压 重复上一操作,同时注意检压计读数。当徐徐放气时,第一次听到的血管音即代表收缩压;最后声音消失之前的血管音代表舒张压。记下血压读数。压2-3次,记录测压均值(收缩压/舒张压mmHg)。 7.实验观察 (1)受试者加深加快呼吸频率对血压的影响 记录正常血压后,令受试者加深加快呼吸(是正常频率的1倍)1 min测压。 (2)情绪对血压的影响 待血压恢复正常后,令受试者回忆其最气愤的往事1分钟测压。 (3)肢体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让受试者作原地蹲起运动,1 min内完成50~60次,共做 1~2min。运动后立即坐下测压,并将最大的血压数值记录下来。 (4)冰水刺激对血压的影响 受试者取坐位,测量正常血压,然后让受试者的手浸入冰水中1 min测压。 8.实验结束后,将实验记录填人表中(自行设计表格)。 9.以大组为单位,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方法见附录3),求出P值,说明实验前血压的变化有无显著性差异。 [注意事项] 1.测压时室内需保持安静,以利听诊。

动脉血压的形成

动脉血压的形成。 动脉血压的形成有赖于心射血和外周阻力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心舒缩是按一定时间顺序进行的,所以在心动周期的不同时刻,动脉血压的成因不尽相同,数值也不同。 心每收缩一次,即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心室射入大动脉,同时也有一定量的血液由大动脉流至外周。但是,由于存在外周阻力,在心缩期内,只有大约1/3的血液流至外周,其余2/3被贮存在大动脉内,结果大动脉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加大,从而形成较高的动脉血压。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弹性,所以当大动脉内血量增加时,迫使大动脉被动扩张,这样,心室收缩作功所提供的能量,除推动血液流动和升高血压外,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弹性势能贮存在大动脉管壁之中。心室舒张时,射血停止,动脉血压下降,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心缩期内贮存的弹性势能释放出来,转换为动能,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并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内仍能维持一定高度。由此可见,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在动脉血压形成中起缓 冲作用。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每搏输出量:当每搏输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必然升高,舒张压力亦将升高,但是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这是因为收缩压增高使动脉中血液迅速向外周流动,到舒张期末动脉中存留的血液量虽然比每搏输出量增加以前有所提高,但不如收缩压提高的明显。这样由于收缩压提高明显而舒张压增加的幅度不如收缩压大,因而脉压增大。如每搏输出量减少,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因此,收缩压主要反映心室射血能力。 ②心率:若其他因素不变,心跳加快时,舒张期缩短,在短时间内通过小动脉流出的血液也减少,因而心舒期末在主动脉内存留下的血液量就较多,以致舒张压也较高,脉压减小。 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较低,脉压增大。因此,心率改变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③外周阻力:如果其它因素不变,外周阻力加大,动脉血压升高,但主要使舒张压升高明显。因为血液在心舒期流向外周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外周阻力,因外周阻力加大,血液流向外周的速度减慢,致使心舒期末存留在大动脉内的血流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主要使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因此,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 小。外周阻力过高是高血压的主要原因。 ④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正常机体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适应,使血管内血液保持一定程度的充盈,以显示一定的压力。如在大失血时,循环血量迅速减小,而血管容量未能相应减少,可导致动脉血压急剧下降,危及生命。故对大失血患者,急救措施主要是应给予输血以补充血量。若血管容量增大而血量不变时,如药物过敏或细菌毒素的作用,使全身小血管扩张,血管内血液充盈度降低,血压急剧下降,对这种患者的急救措施是应用血管收缩药物使小血管收缩,减少血管容量,才能使血压回升。 ⑤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即有减小脉压的作用。大动脉的弹性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明显变化。在老年人血管硬化时,大动脉弹性减退,因而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但由于老年人小动脉常同时硬化,以致外 周阻力增大,使舒张压也常常升高。

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Lecture notes 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摘要】形成动脉血压的三个基本因素包括: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心脏射血,外周阻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 1、血压 血压(blood pressure)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常用高于大气压的千帕(kPa)或毫米汞柱(mmHg)值表示(1mmHg=0.133 kPa)。 血压形成的前提是循环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其充盈的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 2、动脉血压的概念和正常值 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是指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心室射血时,动脉血压升高,大约在快速射血期末达最高,其最高值称为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下降,血压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pulse pressure)。 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由于大动脉中血压降落不大,为便于临床测量,通常将上臂测得的肱动脉血压代表主动脉压。 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13.3~16.0kPa),舒张压为60~80mmHg(8.0~10.6kPa),脉搏压为30~40mmHg(4.0~5.3kPa)。 3、动脉血压的形成 (1)循环系统内足够的血液充盈; (2)心脏射血; (3)外周阻力。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的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而收缩压的高低也主要反映了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心率增快时,收缩压虽有升高,但与舒张压相比,升高幅度不如舒张压升高显著,脉压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动脉血压下降,但舒张压降低的幅度较收缩压降低幅度大,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所以,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变化不大,舒张压的改变主要反映了外周阻力的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有缓冲动脉血压波动幅度的作用。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任何原因引起循环血量相对减少和/或血管系统容积

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 1.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的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约为0.93kPa(7mmHg),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 2.心脏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一个主要因素。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动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压强能)。 3.外周阻力: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形成过程,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4.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在心舒张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推动血液的动能,使血液在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 血管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时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心室收缩射血和血液流向外周所遇到的阻力(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心脏收缩所做的功一部分用于流速,一部分产生侧压,但如果没有外周阻力,血液即迅速向外周流失,不能保持对大动脉管壁的侧压力。此外,大动脉的弹性扩张和回缩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张压不致过低具有重要缓冲作用。 动脉血压是循环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动脉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各器官的血液供应和心脏的负担。若动脉血压过低,将引起器官血液供应减少,尤其是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将导致严重后果。若血压过高,则心脏和血管的负担过重。长期高血压患者往往引起心脏代偿性肥大、心功能不全,甚至导致心力衰竭。血管长期受到高压,血管壁本身发生病理性改变,甚至可导致破裂而引起脑溢血等严重后果,所以保持动脉血压近于正常的相对稳定状态是十分重要的。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种: ⑴每搏输出量: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每搏输出量增加,收缩压上升较舒张压明显,脉压加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⑵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 ⑶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降低大于收缩压的降低,脉压加大。 ⑷大动脉弹性:大动脉管的弹性贮器作用主要起缓冲血压的作用。当大动脉硬变时,其缓冲作用减弱,收缩压会升高,但舒张压降低,脉压明显增大。 ⑸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当血管系统容积不变,血量减小时(失血)则体循环平均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血量不变而血管系统容积加大时,动脉血压也将下降。 考点】动脉血压形成及影响因素。

影响家兔动脉血压的因素

影响家兔动脉血压的因素 目的本实验采用直接测量和记录动脉血压的急性实验方法,观察神经和体液因素对动脉血压的调节作用及急性失血后的代偿反应。 材料家兔,兔手术台,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包括手术刀、粗剪、组织剪、眼科剪、止血钳),动脉夹,动脉插管,血压换能器,水银检压计,双凹夹,铁支架,保护电极,玻璃分针,有色丝线,注射器(50ml、20ml、2ml、1ml各一副),小烧杯,干燥小试管,放血瓶,血红蛋白比色计全套,生理盐水,20%氨基甲酸乙酯或1%戊巴比妥钠,肝素(1000u/ml),1:10000去甲肾上腺素,1:10万乙酰胆碱,Pc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方法和步骤 1.手术准备 (1)家兔称重后,按1g/kg体重剂量于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或按30mg/kg体重的剂量于耳缘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注意麻醉剂不能过量,注射速度不宜过快。 (2)动物背位(仰卧)固定缚于手术台上,用棉绳钩住兔门齿,将绳拉紧并缚于兔台铁柱上,后固定四肢。注意前肢须交叉固定。 (3)暴露颈部气管、颈总动脉、颈静脉、迷走神经和减压神经。用玻璃分针仔细分离右侧上述神经,各穿以不同颜色的细丝线以供识别。分离两侧颈总动脉和两侧颈静脉,各穿一线备用。 (4)给动物静脉注射肝素,剂量为1000u/kg体重。等1分钟后再进行下一步骤,以使肝素在体内血液中混合均匀。 (5)左颈总动脉插动脉套管:颈总动脉远心端结扎,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并在动脉下面预先穿一丝线备用。用眼科剪在靠近结扎处动脉壁剪一V字形切口,将动脉套管向心方向插入颈总动脉内,扎紧固定。 2.装置仪器 颈动脉血压测量记录及放血装置见图11-22-1。 (1)将血压换能器固定于铁支柱上,其位置应与心脏在同一平面,并将换能器的输出端与Pc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一个输入通道连接。 (2)安装好放血装置使动脉插管的侧管与放血瓶相连(瓶内预先盛60ml生理盐水),将螺旋夹松开使放血系统与测压系统排出空气充满生理盐水,然后关上测压系统的弹簧夹A,再关上放血系统中的螺旋夹。放血瓶内放入肝素0.5ml,记下瓶内流体量,调节放血瓶高度,使瓶内液平面距离颈总动脉水平约65cm处可使血压维持在6.67kPa(50mmHg)左右。

影响血压测量的因素

2012-03-17 浅谈血压测量的误差与方法 邹家儿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广东省深圳市 518052 [文摘]目的探索影响血压测量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方法对血压测量部位、测量方式及受测者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降低干预因素。结果间接血压测量的准确性受被测量者、测量者和仪器等多方面的影响。结论同一时间段多次重复测压可以保证血压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压测定;影响因素 血压测量是重要的临床诊断之一,测量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间接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其测得的血压是高血压病检出的参考标准,它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对病情的观察、判断、处理和预防。影响其准确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受测量者、测量者、测量方式等因素。为进一步引起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能按照规范的方法和要求认真进行血压的测量以达到对血压测量的准确性,现主要介绍间接血压测量时可能性对血压测量值有影响的因素。 1.血压测量发生误差的常见原因 1.1测量血压缺乏耐心 按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建议,测量血压前应让病人先休息几分钟,后再测量。而且隔几分钟后再复测血压,如此反复三次,才能确定可供临床参考的血压值。而现在很少有人这样“不厌其烦”地给病人测量血压,多是“一槌定音”,因此,就很难排除许多因素干扰血压所造成的假象,使血压出现误差。 1.2偏离听诊点太远 许多测压者在捆好袖带后,并不是仔细触摸动脉最强搏动点,然后再放听诊器头,而是估摸着找个听诊位置。因为偏离听诊点,听到的血压变音和由此作出的诊断,就难免不出误差。 1.3袖带减压过快 按规定应在阻断血流听不到动脉动音后,再缓缓放气减压,使水银柱徐徐下降,读数应精确到2mmHg。而许多测量血压者,放气减压太快,使水银柱迅速下降,判断误差少说也有6-8mmHg。他们认为血压正常范围本来很宽,似乎没有必要那么精确,事实上,正常与非正常的临界值也就是几毫米汞柱。

【实验报告】家兔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实验六:家兔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实验目的】 1. 间接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性调节 2. 学习哺乳动物动脉血压的直接测定方法 3. 学习用膀胱插管法记录尿量的方法 4. 观察与分析几种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 【实验原理】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和高等动物的动脉血压是相对稳定的。这种相对稳定性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而实现的。参与支配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主要有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体液因素主要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他们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心脏收缩力、心率、房室传导速度、心输出量、外周阻力等的调节来实现的。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肾小球的滤过:血浆中除了红细胞和绝大部分血浆蛋白以外的成分,都从肾小球滤过而到达肾小囊的囊腔,形成原尿。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进入肾小管,经过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处理,约99%的水分及Na+、K+和葡萄糖等成分被重洗手回血液中。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在重吸收的同时,肾小管与集合管还能通过分泌活动,使某些血浆成分清除到管腔中,最后从尿中流出。 凡能影响这三个过程的神经体液等因素,都可影响尿的生成,引起尿量的变化。 【实验材料和器材】 仪器:兔手术台,生理记录仪,压力传感器,保护电极。 器材:哺乳动物手术器械,铁支架,双凹夹,气管插管,动脉夹,动脉插管,止血钳,注射器,棉线,纱布,棉花。 材料:家兔。 试剂:25%乌拉坦,1:10000肾上腺素,12.5U/ml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台式液)【实验步骤】 1. 连通液导系统 将压力传感器的一侧支管,通过输液管连接动脉插管。用装有20mL12.5U/ml肝素的注射器向另一侧支管内推注,使整个液导系统充满液体后,用止血钳夹住推注肝素端的侧管。 注意:液导系统内不可有气泡。 2. 动物的麻醉与固定 取一只动物,称重,2.3kg。用25%乌拉坦以4 mL/kg体重的剂量,由耳缘静脉远端缓慢注入,共注入约8ml的药量。动物麻醉后背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动脉血压测定及影响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家兔动脉血压直接测定及影响因素结果分析[结果分析] 1.夹闭一侧颈总动脉15s后,观察到兔动脉血压升高的现象: 这是由于颈动脉窦管壁的外膜下分布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是动脉张力感受器。这个感受器位于兔颈总动脉的远心端,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的分叉交界处。夹闭颈动脉后,远心端的颈动脉窦张力感受器感受到血压下降,传出神经冲动的频率减慢。信息沿窦神经上传至延髓孤束核心血管中枢。使心迷走紧张减弱,心交感和心缩血管紧张加强,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血管外周阻力增加。从而血压恢复性升高。若血压下降过大,交感缩血管紧张还会扩展到静脉系统,是静脉收缩,促进血液回心,使每博输出量增加。 2.刺激完整减压神经及其中枢端均可引起血压下降,而刺激该神经外周端基本不变: 兔减压神经是传入神经,其作用是将主动脉弓感受器发出的冲动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反射性引起血压降低。因此,刺激完整的减压神经或其中枢端,使传入中枢的冲动增加,致血压 明显下降,而刺激其外周端虽又冲动传向外周,但不会引起血压变化。 3.刺激迷走神经后观察到,刺激迷走神经和迷走神经外周端都能引起明显的减压反应,而刺激迷走中枢端则没有减压反应,只是稍有轻微抬升变化: 迷走神经中含从延髓下行的传出纤维,通向心脏。节前纤维末端

释放Ach,节后纤维末端释放Ach,属于副交感神经纤维,能使cAMP浓度降低,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传导性减弱。从而使心输出量变小,平均动脉压降低。此外,还有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上行纤维在迷走神经中并行,化学感受器受刺激的效应是血压升高。所以,刺激迷走中枢不能引起减压反应,却可以使血压轻微抬高。此外,若切断两侧迷走神经,迷走紧张消失,迷走吸气兴奋反射通路也断了,动物的吸气变深,周期变长,二级曲线周期性变得不明显。 4.加入0.2ml0.01%去甲肾上腺素后,观察到平均动脉压抬高。 这是由于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和β2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使血管收缩,管径变小,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平均动脉压升高。此外,去甲肾上腺素还可以使心率增加,心收缩力变大。只是缩血管效应更明显。 5.加入0.2ml0.01%乙酰胆碱后,观察到一级曲线周期变慢,平均动脉压下降。 Ach能使cAMP浓度降低,心率减慢,心房收缩力减弱,传导性减弱。心率变慢则流向外周的血量变多,舒张压更低。心房收缩力减弱则收缩压也有下降。平均动脉压降低。但是因为血回心时间变长,因此,回心血量较多,脉压增加。而大多数血管没有Ach受体,Ach 对外周阻力影响不大。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影响血压的因素及分析

收缩压与兔主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研究 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是临床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因为和共同病理基础,其后果可引起致死和致残性疾病。动脉僵硬度增加是血管病变的早期表现,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已证实心血管死亡率增加与动脉僵硬度增加有关。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认识,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防治重心的前移,人们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动脉僵硬度作为用于评价血管功能的指标,其定义为在单位压力改变下,血管面积、直径或体积的改变。它依赖于血管的几何和机械特性。动脉的扩张性、僵硬度、动脉弹性与动脉顺应性意义相近。它取决于动脉管腔的大小和管壁的硬度或可扩张性,是反映动脉舒张功能状态的指标,所以早期发现血管功能的改变对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大动脉僵硬度的评估,目前的评估方法主要有: 1、脉压(Pulse pressure,PP)脉压即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PP由心搏量、大动脉弹性和动脉反射波的时间和强度决定。PP和收缩压和舒张压相比,是更强的冠心病预测因素。Madhavan等在前瞻性研究中发现在治疗前脉压≥63mmHg患者心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与病死率较脉压≤46mmHg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2.6和4.3。但是外周PP仅仅是动脉顺应性的间接估计,它的缺点是较受心搏量、心率等因素的影响。 2、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PWV是指压力波在动脉传播的速度,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记录脉搏波经过一段血管两点的时间和相应体表距离而计算出脉搏波的传播速度。PWV主要反映是所测节段的大动脉的顺应性。Meaume等报道在70~100岁的老年人中,PWV是心血管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Blacher等发现在终末期肾衰病人中,PWV增高是预测所有因为引起死亡及心血管因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WV与心血管疾病有明显相关性,但PWV数值受较多因素影响,例如血压、身高、心率,在个体之间作比较时要注意,如果体表距离测量有误差,可明显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3、脉搏波分析:脉搏波分析有压力波分析与容积波分析之分。脉博压力波图形主要由心室收缩引起的压力和外周反射波组成。在顺应性好的血管,反射波在舒张期返回,引起舒张压的增高从而增加冠脉灌注压。而顺应性差的血管,反射波在收缩期返回主动脉引起收缩压的增高从而增加左室后负荷。因此这种能够测量小动脉顺应性,敏感反映血管变病的脉搏波分析法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使用此种方法需估算心输出量,而此种心输出量的估算方法是建立在正常心功能基础上的,因此在心功能不全的病人直接使用此方法误差可能较大。脉搏容积波可以通过一种光电容积描记仪(Photoplethysmorgraphy,PTG)测量,PTG类似外周血氧饱和度计,通过记录穿过指端红外线信号的变化而得到末梢血管的容积改变,从而推算出外周与中心动脉顺应性。PTG法受外周体表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故其准确性不及PWV。 4、磁共振显像(MRI)、MRI主要用于主动脉的顺应性的评估。Resnick等通过MRI检测主动脉顺应性发现其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高血压患者较正常者主动脉顺应性显著下降。虽然MRI检查是无创的、重复性好,但因其费用的昂贵,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应用。 5、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tracking,ET):弹性系数(Eρ)、硬度指数(β)和动脉顺应性(AC)反映动脉内径随动脉内压力变化而变化的能力,目前成为临床中无创检查中最准确的评价动脉僵硬度的指标。该技术自动采集血管搏动所产生的射频信号,实时跟踪、描记血管前壁和后壁运动轨迹,利用相位跟踪方法自动计算血管内径变化并以曲线形式加以显示,在输入血压数据后,系统即可自动计算出多项反映动脉弹性变化的指标。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以对动脉血管弹性直接进行检测和评估,可以评价外周动脉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前的受损血管弹性功能。能够较准确评价血管弹性。 综上,弹性系数(Eρ)、硬度指数(β)和动脉顺应性(AC)指标,反映动脉内径随动脉内压力变化而变化的能力。该指标目前主要通过ET技术测量得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将探头接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