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

康复10 35 李存荣男45岁312018

入院记录

姓名:李存荣职业:农民

性别: 男性工作单位: 无

年龄: 45 岁住址: 东台市海丰辛勤7组

婚姻: 已婚供史者 : 患者本人(可靠)

出生地: 东台入院日期: 2008-01-01 11:30

民族: 汉族记录日期: 2008-01-01 14:00

主诉:左膝部外伤后肿痛二天。

现病史:患者于两天前在南京打工时不慎跌倒,左膝部着地受力,当即感左膝部疼痛剧烈,肿胀,左下肢活动受限,站立行走困难。被送至南京某医院就诊,摄片检

查提示左髌骨骨折,给予石膏外固定后,患者转来我院,收住病房手术治疗。

伤后无原发昏迷,无头昏头痛,未呕吐,无胸腹痛,患者精神及食欲好,大小

二便正常。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有重大外伤及手术史,否认有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肝炎、伤寒、结核”等传

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出生于本地,未长期居住外地,无血吸虫流行区疫水接触史,有烟酒嗜好,否认性病史及冶游史,否认工业毒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已婚,爱人及子女体

健。

家族史: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T36.5 O C P85次/分 R18次/分 BP137/80mmhg 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扶入病房,强迫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未见皮疹、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等。头颅无畸形,眼球活动自如,双瞳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外耳道及鼻腔无异常分泌物,听力正常,口唇无紫绀,咽部无红肿,扁桃体不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

康复10 35 李存荣男45岁312018 大,无桶状胸,两侧触觉语颤无增强或降低,叩诊呈清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叩诊不扩大,心率85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坦,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氏征阴性,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正常。左膝部详见专科情况,余三肢活动自如,无压痛。脊柱无畸形,棘突无压痛,肛门及外生殖器未见异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专科情况

左膝部稍肿胀,压痛明显,可及骨擦感,左膝关节活动受限,抽屉试验及研磨试验检查不合作,左下肢无麻木,末梢循环良好。

实验室及器械检查

摄片示:左髌骨骨折,断端有分离。

初步诊断: 左髌骨骨折

康复10 35 李存荣男45岁312018

病程记录

2008-01-01 11:30

患者李存荣,男,45岁,已婚,汉族,工人,江苏省东台人,家住东台市海丰辛勤7组,因“左膝部外伤后肿痛二天”入院于2008-01-01 11:30,病史由患者本人提供(可靠)。

一、病史特点:

1、男性,45岁。

2、患者于两天前在南京打工时不慎跌倒,左膝部着地受力,当即感左膝部疼痛剧烈,肿胀,左下肢活动受限,站立行走困难。被送至南京某医院就诊,给予石膏外固定后,患者转来我院,伤后无原发昏迷,无头昏头痛,未呕吐,无胸腹痛。

3、既往体健。

4、体检:T: 36.5O C,BP137/80mmHg,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两肺听诊呼吸音粗,无干湿罗音,心率85分,律齐,无杂音,腹平坦,,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氏征阴性,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正常。左膝部稍肿胀,压痛明显,可及骨擦感,左膝关节活动受限,抽屉试验及研磨试验检查不合作,左下肢无麻木,末梢循环良好。

5、辅助检查:摄片示:左髌骨骨折,断端有分离。

二、初步诊断:左髌骨骨折。

三、诊疗计划:1、患肢抬高制动,对症治疗。

2、积极完善有关检查,择期手术。

2008-01-02 李德祥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主诉左膝部肿痛,左下肢活动受限,生命体征平稳,查体:神清,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两肺听诊呼吸音粗,无干湿罗音,心率65分,律齐,无杂音,腹平坦,,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氏征阴性,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双肾区无叩击痛,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正常。左膝部稍肿胀,压痛明显,可及骨擦感,左膝关节活动受限,抽屉试验及研磨试验检查不合作,左下肢无麻木,末梢循环良好。丁主任查房指示:结合患者病史、

康复10 35 李存荣男45岁312018 查体及摄片检查,左髌骨骨折诊断明确,有手术指征,完善检查,择期手术。

康复10 35 李存荣男45岁312018

手术前小结

科别:普外二科病区:七病区床号:706床住院号:310855 姓名:李存荣性别:男年龄:56岁婚姻:已婚

病历摘要:左腹股沟可复性包块二年余

腹平坦,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氏征阴性,全腹无压痛

及反跳痛,左侧腹股沟区可触及二大小约5*5*3cm的肿块,无压痛,不突入

阴囊,肿块内可触及肠管,透光试验阴性,肿块可被推入腹腔,按压内环处

肿块不再突出,双肾区无叩击痛,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正常。

手术前诊断:左侧腹股沟区斜疝

诊断依据及手术指征:病史+体征可确定诊断。无手术禁忌证

拟行手术名称:疝修补术拟定手术者:朱洵

麻醉科会诊意见及拟行麻醉方法:硬麻

术前准备:

1.有关实验室检查:

① Hb: 142g/L ②血型:--

③血凝试验:PT:11.3s APTT:25.3s Fbg:3.44g/l TT:15.5s

④肝功: ALT:16u/L AST:23u/L HBsAg(-)

⑤肾功: BUN:6.85mmol/L Cr:73.2umol/L

2.青霉素皮试:阴性

3.术前讨论: -- 新、重大、致残手术有否审批: --

4.手术议定书是否签订:已签拟定手术时间: 2007年12月13日

5.具体术前准备:①术前已输血 --ml ②术中备血 --ml

术前禁食

术前用药

主治医师签名:朱洵住院医师签名:赵晶晶 2007年12月12日

手术审报意见:同意审批者签字:朱洵 2007年12月12日

康复10 35 李存荣男45岁312018

手术记录

姓名:李存荣病区:七病区床号:706床住院号:310855

手术日期:2007-12-13 开始时间:09:00 结束时间:10:40 全程时间:01时40分术前诊断:左侧腹股沟区斜疝

术后诊断:左侧腹股沟区斜疝

手术名称:疝修补术(bassini法)

手术者:赵晶晶助手:杨小进护士:崔月娇

麻醉方法:持硬麻醉医师:翟小强

手术经过:体位:平卧位皮肤消毒:碘伏切口部位、方向、长度:左腹股沟上方斜切口 8cm 引流材料名称:----- 数目:------

放臵部位:------ 送验标本名称:-----

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待麻醉成功后,手术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单,取左腹股沟上方斜切口 8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注

意辨别、保护髂腹股沟神经、打开提睾肌,分离精索,在其内侧解剖疝囊并

切开,证实为腹股沟斜疝,中断疝囊并剥离疝囊壁至疝囊颈,高位结扎疝囊,

将腹横筋膜、腹内斜肌、腹横肌与腹股沟韧带缝合,重建内环,精索在内环

口处确认不受压,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外臵精索,重建外环可通过二示指,

缝合皮下组织、皮肤,切口无菌敷料覆盖。

术中出血少,无副损伤,术毕安返病房。

手术者签名:赵晶晶

康复10 35 李存荣男45岁312018

术后记录

2007-12-13 11:00

患者李存荣,男,56岁,已婚,汉族,诊断为“左侧腹股沟区斜疝”,于今天09:00去手术室在持硬麻下行疝修补术,术中证实为左侧腹股沟区斜疝,手术顺利,术后安返病房,予补液,抗炎症等对症治疗,注意切口及全身情况。赵晶晶2007-12-14 09:00 朱洵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患者今日术后第二天,诉切口疼痛,不发热,无头痛、头昏,无胸闷、胸痛,无咳嗽、咳痰,无恶心、呕吐,肛门尚未排气,小便正常。查体:T: 37.0O C,神志清楚,精神尚可。两肺听诊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心律齐,无杂音,左下腹部切口敷料清洁,切口无炎症反应。今朱主任查看病人,指出:患者诊断明确,手术顺利,术后安返,予补液,抗炎症等对症治疗注意切口及全身情况,以上遵嘱进行。

赵晶晶2007-12-15 09:00

患者术后第二天,诉切口疼痛较昨天好转,不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心悸,无咳嗽、咳痰,肛门排气、排便正常,小便正常。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尚可,两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心律齐,无杂音,腹平软,切口愈合佳,无炎症反应。今予更换敷料,继续抗炎症治疗。赵晶晶2007-12-16 09:00

患者术后第三天,诉切口不疼痛,不发热,无腹胀,大小便正常。查体:T: 36.8O C,神志清楚,心肺未及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切口无炎症反应,今天嘱患者多进食,注意卧床休息,继续对症治疗,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赵晶晶2007-12-19 09:00

患者二般情况尚可,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食欲、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心律齐,无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可予近日拆线。赵晶晶

康复10 35 李存荣男45岁312018 2007-12-21 09:00

患者诉无特殊不适,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查体:T: 36.8O C,神志清楚,心肺未及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切口无炎症反应,今天结合家属意见,予以出院,告之注意卧床休息。赵晶晶

康复10 35 李存荣男45岁312018

出院记录

姓名:李存荣性别:男年龄:56岁婚姻:已婚职业:---- 住院号:310855 入院诊断:左侧腹股沟区斜疝入院时间:2007-12-11 手术名称:疝修补术(bassini法)手术日期:2007-12-13 出院诊断:左侧腹股沟区斜疝出院时间:2007-12-21 入院情况:患者因“左腹股沟可复性包块二年余”入院。体检:T: 36.5O C,BP137/80mmhg,神志清楚,精神可,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两肺听诊呼吸音清,无干湿罗音,心率85次/分,律齐,无杂音,腹平坦,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及,墨菲氏征阴性,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左侧腹股沟区可触及二大小约5*5*3cm的肿块,无压痛,不突入阴囊,肿块内可触及肠管,透光试验阴性,肿块可被推入腹腔,按压内环处肿块不再突出,双肾区无叩击痛,腹水征阴性,肠鸣音正常。

住院经过:患者入院后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并术前准备,于2007-12-13在硬麻下行“疝修补术(bassini法)”,手术顺利,术后安返,于补液,抗炎症等对症治疗,患者病情好转,结合家属意见,予以出院。

出院情况:治愈伤口愈合 1/甲

患者二般情况尚可,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食欲、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颈软,两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律齐,无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腹部切口无炎症反应。

出院医嘱:注意卧床休息,加强营养 X光片号:---

门诊随诊 CT号:--

MRI号:--

门诊病历已交病人或家属,签收人:病理检验号:--

副主任医师:朱洵医师:赵晶晶

(完整word版)髌骨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占全部骨折损伤的10%[1]。髌骨是全身最大 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髌骨为膝关节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有着重要的生物力学性能。髌骨位置表浅,只有皮肤、薄层皮下组织及髌前滑囊在髌骨之上,故髌骨易因直接暴力及间接暴力而损伤。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繁多,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治疗的目的是保留髌骨、骨折解剖复位,重建其伸膝装置、术后早期活动及尽早恢复膝关节功能。 Heppenstall[2]提出的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①骨折的复位尽量达到解剖复位;②骨折应用可靠的内固定,直至骨折端愈合;③应重视重建膝关节的连续性;④尽量完全恢复膝关节的生理运动功能。治疗方法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膝关节的功能锻炼,本文通过探讨各种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以供临床参考。 1、髌骨骨折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 髌骨是人体内最大的籽骨,略呈三角形,尖端向下,位于股四头肌腱内,是伸膝 装置中的一个重要组件。髌骨上连股四头肌,下通过髌腱连接于胫骨结节,一部分股四头肌腱膜纤维延续过髌骨表面并与髌腱融合。髌骨上只有皮肤、很薄的皮下组织和髌前滑囊覆盖,这种解剖特点使髌骨在受到直接暴力打击和摔倒时容易损伤。髌骨后方是软骨面,与股骨两髁之间软骨面成关节,其中央有一纵嵴与股骨髁滑车的凹陷相适应,并将髌骨后软骨面分为内外两部分,内侧者较厚,外侧部较宽。其内侧的纵嵴又将内侧部分分为内侧面及内侧偏面。髌骨的力学作用是机械性地使股四头肌通过髌韧带对胫骨施加作用力, 以改变 其作用方向[3]。Kaufer[4]明确指出其生物学机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它作为伸膝装置的中间结构,将股四头肌产生的拉力传向髌腱;其次它有效的增加了伸膝装置对于膝关节屈伸轴点的杠杆力臂,从而增大了股四头肌的力矩,加强其机械效益。髌骨为膝关节提供了伸膝装置的弯矩作用力臂, 增大了股四头肌的作用力矩, 在膝关节屈曲早期, 伸直时髌骨可增加股四头肌力臂30% , 到弯曲30°时增加15% [5]。髌骨随其运动受力亦不相同,当膝关节伸直时,髌骨受到来自股四头肌的轴向拉力和髌腱的反向作用力, 受力为张应力,而当膝关节处于屈曲位时, ,髌骨关节面与股骨关节接触,髌骨受多个方向力的作用, 除了前方的轴向拉力外, 还有来自后方与股骨髁相抵的压力, 此时受力为压应力,髌骨关节呈三点受力。三点受力导致髌骨前方产生为张力,同时被股四头肌的收缩而加强。Carpenter等[6]研究证实, 正是屈膝时作用在髌骨上的三向受力进而导致了许多骨折的发生。 2、髌骨骨折的分型 AO 根据髌骨骨折的部位和是否损伤伸膝装置, 将髌骨骨折分为关节外骨折、波及部分关节面骨折, 以及波及关节面和伸膝装置骨折 3 型[7] 。王鹏建等[8]根据骨折块大小、数量进行量化性分型:Ⅰ型: 骨折无移位或移位距离< 5 mm ,髌骨关节面移位< 2 mm , 或虽有移位, 但骨折位于髌骨下极且未涉及关节面。Ⅱ型: 骨折为2 块, 呈横形、斜形或纵形,位于髌骨体中部, 移位距离≥5 mm , 髌骨关节面移位≥2mm。Ⅲ型: 粉碎性骨折, 移位距离≥5 mm , 髌骨关节面移位≥2 mm。其中, Ⅲ型又分为ⅢA、ⅢB、ⅢC 3 个亚型。ⅢA 型: 骨折为3 块, 骨折块≥10 mm2 ⅢB 型: 骨折为4 块以上, 大部分骨折块≥10 mm2 ⅢC 型: 骨折块数目多, 大部分骨折块< 10 mm2 。此种分型在临床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准确率不高。而杨占辉等[9]针对髌骨和髌骨骨折的特点, 提出有移位髌骨骨折的术中分型及分型标准, 将有移位髌骨骨折分为5 型, 不包括无移位髌骨骨折且在术中进行骨折分型,此种分型对于需要手术的病人在术前即不能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刘宝平等[10]认为儿童的套袖型骨折及髌骨骨软骨骨折也应纳入髌骨骨折。

髌韧带减张在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中的应用分析

髌韧带减张在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中的应用 分析 (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作者:胡兆洋张大刚邓章云胡波蒲川成 【摘要】对21例髌骨下极骨折应用髌韧带减张治疗的临床病例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后第6个月的X线片示骨 折线消失,关节面平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髌骨骨折髌韧带 我科自2003年3月?2006年5月采用髌韧带减张保留髌骨下极治疗髌骨下极骨折21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26?75岁, 平均42岁。21例均为髌骨下极骨折,其中粉碎性骨折17例,单纯下极骨折4例;新鲜骨折18例,陈旧性骨折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2治疗 2.1手术方式所有患者均采用膝前下段正中纵形切口,上至髌

骨上极下方2cm,下至胫骨结节下2cm,显露骨折端,在骨折近端离骨 折端约1.5cm处钻1横孔,并保持前后居中水平位,然后于胫骨结节下方1cm处再钻1横孔。用直径1.25mm的钢丝“ 8”字形于髌前盘绕并穿行于上述两骨孔中,此时屈膝90。,调节钢丝的张力,使髌韧带在无张力的情况下于胫骨结节处将钢丝两端拧结固定。将骨折复位,使关节面平整,陈旧性骨折应使骨折面新鲜化,用粗丝线使骨折块缝合固定在骨折近端,修复撕裂的股四头肌腱膜和髌支持带。 2.2术后处理术后患肢行绞链式支具外固定,患膝冰敷24小时, 术后2?3天开始循序渐进地、被动和主动相结合的膝关节非屈伸活动的功能锻炼;3周内伸直位支具外固定,负重扶拐行走,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直腿支具保护抬腿训练;第4周开始进行关节弯曲活动达屈膝90°; 6周后拆除支具,负重活动训练及达屈膝120。以上;术后12周取出钢丝。 3结果本组随访12?18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评估采用Lysholm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73.8 士 4.3) 分,术后(89.0 士 6.0)分;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前(80.5 士12.5 )。,术后(125.0 士9.2 )。。临床症状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术后第6个月X线片示骨折线消失,关节面平整。 讨论 1手术适应证采用张力带钢丝不能得到坚强固定的髌骨下极粉 碎性骨折、远端骨折块小于纵轴1/4的下极横行骨折。

髌骨骨折术后护理常规

髌骨骨折护理护理常规 1、严密观察病情,保持患肢中立位,严禁外旋。 2、(一)一般护理 手术后回病房,要按麻醉的要求给予去枕平卧,禁食6小时。当患者口渴严重并引起不适的情况下可随时给予少量温水,以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安全将患者抬至床上,抬时要特别注意为患者保温,保护隐私,并保护各种管道,防止脱落。向患者交代饮食、用药、锻炼、疼痛等注意事项,患者术后因卧床,需给予生活上的护理.有引流管的要放置合理,禁止打折,定时挤压。平时要仔细观察,如发现漏气,应及时更换,更换时,要严格消毒,严格记录。拔管指征:引流24~72小时后,如24小时量不超过50毫升,引流液呈黄色,即可拔除引流管。 ( 二)患肢护理 术后给予患肢抬高,高度应高于患者的心脏,以利于血液循环,防止患肢肿胀。同时,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皮肤温度、神经感觉情况、踝及足趾的活动、末梢循环的充盈度、伤口有无渗血和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另外要嘱患者麻醉过后即开始进行踝泵练习,防止静脉炎的发生。术后第一次下床时,护士要给予帮助和指导,入厕时要教会患者做马桶的方法,将患肢抬高垫于脚凳上,高度为与髋关节成90度,以确保患者在排便时的体位舒适。 3、指导功能锻炼术后手术当天麻醉过后,要求患者活动足趾——用力、缓慢、尽可能大范围地活动足趾,对于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的意义;术后第1天,可尝试股四头肌收缩练习,并进行踝泵练

习;术后第2天,患者可持拐下地行走,但只是去厕所及必要的日常活动;术后第3天,后抬腿练习,方式为俯卧位,后抬腿足尖距床5厘米。术后1、2、3周,要继续练习踝泵及股四头肌力量。要特别注意4周内绝对不可以进行直抬腿练习,术后4周,根据情况由医生决定开始关节活动度练习,屈膝练习时在0°~60°的范围,如有关节内有明显的发热、发胀感,即刻冰敷20分钟左右。如平时有关节内明显的发热、发胀感,可再冰敷,2~3次/日。开始使用单拐,扶于健侧行走,如关节无明显不稳,室内行走可以脱拐。 4、饮食指导多饮水,鼓励进食促进骨折愈合的饮食,如排骨汤、牛奶、鸡蛋等。 5、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单元平整无渣屑。 6、做好心理护理.

髌骨骨折的治疗(综述)

髌骨是膝关节伸膝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股四头肌的力臂,在伸膝运动中要承担5 倍于体重的力量。髌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虽然保守治疗是髌骨骨折的一种治疗方法,但是切开复位内固定和/ 或部分髌骨切除术为髌骨骨折治疗的首选。在近期的Orthop Clin North Am 杂志上,美国辛辛那提医学中心的Kakazu 教授就髌骨骨折的治疗进行了详细论述。 髌骨骨折的治疗主要由骨折类型决定。其治疗目的主要包含两点:恢复伸膝装置的完整和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因此,关于髌骨骨折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关注的是治疗的方法而不是骨折类型。 保守治疗 1. 适应症 包括星形粉碎骨折、横行骨折、垂直骨折在内的无移位型骨折和闭合骨折,只要关节面台阶小于2 mm 均可选择保守治疗。发生星形骨折、横行和垂直骨折时的膝关节内、外侧支持带通常完整,伸膝功能得以维持。 横行骨折可以出现明显的移位,例如4~5 mm 的移位。但如果患者可以主动完成伸膝运动,就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除此之外,远端关节外髌骨骨折以及髌骨下极骨折也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2. 方法 保守治疗的方法通常包括使用支具或铰链式护具对膝关节制动,在疼痛允许的情况下下床活动。2~3 周之后,进行被动的0~30°的膝关节运动,每周加大15°。8 周左右,患者可以获得完全的被动活动角度,然后去除制动支具进行疼痛允许的情况下下床活动。 手术治疗 1. 手术适应症 手术适应症包括开放性骨折、关节面台阶超过2 mm 的骨折以及伸膝功能丧失(图1)。发生星形粉碎性骨折通常支持带不会受到损伤,但是由于关节面不匹配而需要手术治疗(图2)。横行骨折通常存在严重的粉碎和移位,有较多的骨碎块,星形骨折也常常存在骨折块的分离。这些骨折通常为开放性骨折。

Arthrex高强度缝线缝合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附45例报道)

Arthrex高强度缝线缝合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附45例报道)摘要】目的:探讨Arthrex高强度缝线缝合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的方法与疗 效。方法:2011年10月~2014年12月对45例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采用 Arthrex高强度缝线缝合固定术进行治疗。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为11~48个月,平均23.5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2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未发生骨折 断端再移位。优41例,良3例,可1例。Bostman 临床分级标准评分平均26.3 分。结论:Arthrex高强度缝线缝合固定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操作简单易行, 特别 适用于粉碎性髌骨骨折力学强度可靠, 且经济便宜, 无需二次手术,疗效满意。 【关键词】粉碎性髌骨骨折;Arthrex缝线;柔性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1752(2016)19-0184-02 髌骨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对粉碎性髌骨骨折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克氏 针钢丝张力带固定是经典、可靠的治疗方法,但需后期取出内固定,术后有时会 出现针尾触痛、刺破皮肤等并发症,聚髌器固定费用较高。对于粉碎严重的髌骨 骨折,克氏针张力带以及聚髌器使用可能存在困难,必要时需辅助多枚克氏针或 钢丝固定,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12月采用Arthrex高强度缝线缝合固定 治疗粉碎性髌骨骨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45例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15~66岁,平均40岁。骨折至手术时间3~7d。 1.2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持续硬膜外麻醉,大腿根部上止血带。取髌前正中切口,将皮 瓣内外侧翻转,显露整个髌骨,避免损伤髌前筋膜,清除血肿及嵌入骨折间隙中 的软组织,清洗关节腔。按骨折程度和移位情况,先以上下两个中心将碎骨块对合,克氏针固定,把粉碎性骨折转变成上下两部分的骨折,最后对合上、下部骨折。在髌骨较大骨块上使用钻头或粗克氏针横向钻孔,将两根或多根Arthrex高 强度缝线穿过骨折块,分别于髌骨周围环扎缝合以及髌骨上下极多点连续点阵样 缝合,在骨折两端分别打结固定,仔细缝合髌前腱膜,逐层缝合切口。术后石膏 托或下肢支具外固定2~3周,拆除石膏托或支具后,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定标准 以术后影像学检查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综合判定。优:骨折解剖对位, 关节的活动范围>120°,没有疼痛或劳累时仅有轻微疼痛;良:骨折基本上解剖对位,关节面移位<1mm,关节的活动范围100°~ 120°,劳累以后偶尔有疼痛,有 轻度骨四头肌萎缩,行走自如,下蹲较差;可:关节面移位<1.5mm,关节的活动 范围90°~100°,时有疼痛,见骨四头肌萎缩,平地行走无跛行,上、下楼和下 坡不便;差:关节面移位>1.5 mm,关节活动范围在90°以内,有骨四头肌萎缩, 跛行,下蹲困难。按Bostman 的临床分级标准评分。 2.结果 本组45例随访时间为11~48个月,平均23.5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2个月,伤口 均一期愈合,未发生骨折断端再移位。优41例,良3例,可1例。Bostman临床分级标准评 分平均26.3 分。 3.讨论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髌骨下极骨折临床效果观察目的:探讨钢丝张力带、钢丝环扎和钛缆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 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86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根据不同内固定方法分为A组(29例)、B组(27例)、C组(30例),分别采用钢丝环扎固定、钢丝张力固定、钛缆内固定。结果:A组膝关节优良率为86.21%,B组为96.30%,C组为100%,三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膝达90°时间、功能完全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以A组最长,C组最短,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丝张力带和钛缆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效果较好,可尽早恢复膝关节功能。 髌骨下极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是一类特殊的髌骨骨折[1],多需要手术治疗。该类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块相对较小,且下极应力相对集中[2],因此手术方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本院近年来收治髌骨下极骨折86例,分别采用钢丝张力带、钢丝环扎和钛缆内固定治疗,本文对3种内固定方式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86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根据不同内固定方法分为A组(29例)、B组(27例)、C组(30例)。A 组男18例,女11例;年龄22~68岁,平均(39.21±3.12)岁;因交通事故受伤21例,摔伤8例;闭合伤25例,开放伤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2.5~9 h;2例合并股骨髁骨折,3例合并胫骨平台骨折。B组男18例,女9例;年龄24~68岁,平均(40.32± 3.44)岁;其中因交通事故受伤21例,摔伤6例;闭合伤23例,开放伤4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5~8 h;1例合并股骨髁骨折,2例合并胫骨平台骨折。C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23~70岁,平均(40.03±3.31)岁;其中因交通事故受伤23例,摔伤7例;闭合伤24例,开放伤6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5~8 h;3例合并股骨髁骨折,2例合并胫骨平台骨折。 1.2 方法A组采用钢丝环扎固定,B组钢丝张力固定,C组采用钛缆内固定。A组行髌前横弧形切口,暴露并清理骨折端,骨折复位,用钢丝环绕股四头肌、髌周、髌韧带环扎固定髌骨骨折。术后石膏夹板固定膝关节,5周后去石膏,康复训练,8周后拄双拐下地。B组于髌前中线行“S”切口,暴露并清理骨折端,骨折复位,分别与胫骨结节后0.5~1.0 cm处、髌骨正中钻孔。用双股1.0 mm钢丝在髌前“8”字交叉,绕过两骨孔,在膝关节屈曲30°位拉紧钢丝形成张力带,缝合伤口。使膝关节伸直位,用膝关节铰链式支具固定。术后第3天可行膝关节屈伸活动,术后第2周拆线,逐渐增加膝关节活动度。C组于膝前正中纵行手术切口,骨折复位。分别于髌骨中部、胫骨结节、下方横行钻孔,用钛缆穿两骨孔后在髌前“8”字交叉固定,收紧钛缆,缝合伤口。术后第3天可行膝关节屈伸活动,术后第2周拆线,逐渐增加膝关节活动度。

粉碎性髌骨骨折的治疗与探讨

粉碎性髌骨骨折的治疗与探讨 目的探讨和介绍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一种手术术式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髌骨骨折术后恢复期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切开复位后,采取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术后石膏托外固定6w,解除石膏托后运用辩证施治的原则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中药予以熏洗外用,并逐渐加强功能锻炼。结果本组45例,随访1~6年,伤口全部一期愈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愈合时间6~12w,膝关节功能恢复按一般膝关节损伤功能恢复的评定方法,优良率97.7%。结论该方法的综合治疗,解决了髌骨粉碎性骨折不易作内固定的困难,完整的保留了髌骨,保证了膝关节的解剖结构,同时配合中药熏洗患处,有效的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改善了膝关节周围的血运及组织的功能恢复。 标签:髌骨骨折;张力带;骨折固定术 髌骨骨折为常见的骨折,约占骨折发生率的1.05%,类型可分为横断、粉碎、纵形和撕脱型,而严重的髌骨粉碎性骨折无法行克氏针张力带及其它方法固定的,以往多采用髌骨切除术治疗,术后,往往其伸膝功能及股四头肌肌力均有所下降,术后石膏托外固定,中药熏洗等方法综合治疗45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31例,妇14例,年龄31~73岁,平均48岁,其中开放性5例,陈旧性3例。 1.2方法手术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常规消毒铺巾、上气囊止血带。取髌前纵形切口,显露髌骨骨折端。彻底清除断端及膝关节腔内的积血,将膝关节置于过伸位,在直视下将粉碎的骨折块进行拼凑复位,同时将翻入的骨膜及髌前组织复回髌骨表面,复位满意后,内外各用一把大巾钳作上下钳夹(粉碎部分选相对大的且较稳定的骨块钳夹)作临时固定。在内外侧髌旁腱膜的裂口伸指触摸探查髌骨内关节面,见内关节面平整。然后屈膝10°,用腰穿套管针从髌骨下极的边缘紧贴骨膜由外向内水平穿过髌下腱,由针芯引出1.2mm钢丝,同样方法沿髌骨内边缘,将该钢丝向上穿入至髌骨上缘,再用套管针从髌骨上极,股四头肌肌腱附着处,由外向内水平穿过,引出钢丝,在髌骨外上方作捆绑式加压环扎。然后,再用腰穿套管针对髌骨下极,第一次穿针的部位,紧贴前一要钢丝,由外向内再次穿入套管针,引出1.2mm的一根钢丝,钢丝两端髌前交叉,然后在髌上极穿针处再次由外向内穿过套管针,引出外侧交叉到内侧缘的钢丝,在前一个环扎点旁加压环扎。松开内外巾钳,适度屈伸膝关节,见固定牢固后,冲洗切口,严密缝合关节囊,髌旁腱膜组织及髌前腱膜。有开放伤口的,节口尽量避开创口,术中尽量彻底清创。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屈膝10°~15°作长腿石膏托外固定,术后第2d开始鼓励患者做股四头肌收缩锻炼,2w切口拆线,3w后带石膏扶拐下地行走,6w后拆除石膏托,患肢可逐渐负重,并用自拟舒筋汤、伸筋草15g、透骨草15g、五加皮12g、三棱12g、莪术12g、秦艽12g、海桐皮12g、

髌骨骨折处理

髌骨骨折 张力带钢丝固定: 对于髌骨骨折的固定,AO学组已经应用并且推广了张力带钢丝固定原则。通过将钢丝置于适当的位置,可将造成骨折块移位的分离力及剪切力转换为骨折部位的压应力,这可使骨折更快地愈合并允许膝关节术后立即活动及功能锻炼。通常需用两组钢丝固定,一组钢丝于紧靠着髌骨上极的股四头肌腱的止点处横行穿过,然后,向下经过髌骨前部浅层筋膜表面,再用同样的方法穿过髌腱于髌骨的止点。将这组钢丝收紧,直至骨折轻微的矫枉过正或关节面张开。第二组钢丝横向穿过在髌骨的上、下极偏前面所钻的横孔,然后将其收紧。 采用常规方法修复撕裂的关节囊。膝关节屈曲位制动,早期的主动屈曲活动所产生的压应力,可将髌骨关节面的边缘压靠在一起。早期主动屈曲活动锻炼对于张力带固定原则起作用非常关键。Schauwecker介绍了一种类似的方法,将钢丝8字形固定于髌骨前面。同样,对于粉碎性骨折,也可加用拉力螺丝钉或克氏针以增加固定的可靠性。 (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 手术方法:采用常规入路显露髌骨骨折。仔细清除骨折面的血凝块及小骨折片,探查伸肌支持带的撕裂范围及股骨滑车沟是否损伤,彻底冲洗关节。如果近侧和远侧的骨折块较大,将其准确复位,特别注意恢复光滑的关节软骨面。骨折复位后用巾钳固定,用两枚2mm 的克氏针由下向上穿过两个骨折块。克氏针的深度为距髌骨前面约5mm,穿入的位置要将髌骨分为内侧、中部及外侧三等份,两针应尽量平行。在某些情况下,骨折复位前以逆行方式将钢针由骨折部位穿入近端骨折块更为容易,为便于操作可将近端骨折块向前倾斜约90°。然后,将钢针回撤,直至其与骨折面平齐,骨折准确复位并用巾钳固定,再将钢针穿入远端骨折块。保留克氏针的末端,使之突出于髌腱和股四头肌腱在上、下骨折块附着处的上方。 在克氏针突出部位的深侧,尽可能靠近髌骨,将一根18号钢丝横穿过股四头肌腱附着处;然后,将钢丝绕过已经复位的髌骨前面,再将其同样在克氏针突出部位的深侧横穿过远端骨块的髌腱附着处;最后,将此钢丝再返回至髌骨前面,并在上端收紧钢丝。或者,将此根钢丝以8字形方式捆扎收紧。膝伸直位,通过触摸髌骨的下表面检查骨折的复位情况,如果需要,可在支持带做一小的纵切口以便伸进手指。将两枚克氏针的上端向前折弯成锐角,并剪短。克氏针剪短后,将其旋转180°,用一挤压器将已弯曲的克氏针末端嵌入环扎钢丝后面的髌骨上缘。剪短下端突出的克氏针末端。间断缝合修复撕裂的伸肌支持带。 对于骨质条件较好的病人,可用拉力螺丝钉代替克氏针;3.5mm的皮质骨螺丝钉适用于大部分病人,在高大的患者可能需用4.5mm的螺丝钉。对于粉碎性髌骨骨折,也可将拉力螺丝钉水平地拧入骨折块以使粉碎的骨折块联合起来,将其转换为横形骨折,再采用改良前张力带技术固定。如果前面的皮质在冠状面上由关节面劈裂下来,此类的骨折块一般可用前张力带固定,如果这种方法未能成功,则可切除此类骨折块。 术后处理:用大腿石膏后托或可拆卸的膝关节支具将患肢伸直位固定。术后第一天,即可下床活动,并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决定患肢的负重程度。术后第一天,鼓励病人开始进行患肢固定下肌肉舒缩锻炼。固定较牢且支持带撕裂较少的病人,术后即行连续的被动活动则更为理想。约在术后2~3周伤口愈合后,开始进行主动的关节活动度练习。在术后6~8周,如果X线片证实骨折已经愈合,去除支具并逐渐开始抗阻力练习。约在术后18~24周,股四头肌的肌力完全恢复,活动即可不受限制。骨折固定欠牢固及支持带广泛损伤的病人,主动活动应延迟至骨折愈合后才能进行,最好能在术后6周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但

压缩性、粉碎性髌骨骨折的治疗对策

压缩性、粉碎性髌骨骨折的治疗对策 发表时间:2011-05-30T16:33:46.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韩秀英1 吴晗2 [导读] 总之,对于粉碎性、压缩性髌骨骨折,通过植骨衬垫,克氏针软骨下穿针复位,钢丝、内聚髌器等坚强固定 韩秀英1 吴晗2(1黑龙江大庆龙南医院骨科 163453;2黑龙江大庆市人民医院 163000)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6-0189-02 【关键词】髌骨骨折软骨下穿针撬拨植骨 随着交通、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高能量损伤日趋增多,有分离、有移位的粉碎性髌骨骨折发生率不断增高,特别是压缩性骨折越来越多。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7 例,男18 例,女9 例;年龄17~62 岁,平均38 岁;左侧12 例,右侧15 例。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8 例,撞击汽车仪表盘致伤6 例,跑步绊倒4 例,骑摩托车致伤9 例。本组均为粉碎性骨折,其中压缩性骨折7 例。 2 治疗方法 2.1 术前准备一般拍摄膝关节正、斜位片,必要时加摄切线位片,有条件的可行CT扫描加三维重建,这样更直观些。粉碎性骨折关节腔积血多,肿胀明显,患者自觉胀痛难忍,可行无菌穿刺抽吸、加压包扎以暂时缓解症状。 2.2 手术方法硬膜外麻醉,平卧位,大腿根部缚气囊止血带,取膝关节前正中切口,有的骨折股四头肌扩张部撕裂不明显,要切开延长,以便于术中随时触摸了解关节面的光整性,将髌骨翻转,关节面向外,检查骨折的粉碎、压缩情况,清除积血块。先将小的骨块聚拢复位,以0.8~1.5 mm的克氏针自髌骨关节软骨下穿针,方向从中心穿向髌骨周缘,针尾刚好与骨折端平,留针备用。待骨折成为2~3个大块后,整体复位,将预留的克氏针继续穿入对合后的骨块软骨下,自对侧髌骨周缘出针,剪除多余部分,再以钢丝环扎、“8”字缝扎等固定。如以内聚髌器环抱,则要测量髌骨的上下径,缩小10%~15%,所得尺寸方为要选的内聚髌器的尺寸。骨块如有压缩,则在髌骨冠状位的前、后1/3处以骨刀轻轻击入,开槽撬拨复位,所留的间隙以切取相邻股骨髁的内或外侧少许皮质骨填充。固定牢固后关节腔要反复冲洗,不留碎屑,髌前腱膜、股四头肌扩张部要仔细修补。 2.3 术后处理术后石膏托或塑料支具伸膝位固定4周,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4周后在CPM机帮助下进行膝关节主、被动功能锻炼。 3 结果 27 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优:膝关节可伸15°,屈130°,无疼痛,无行走障碍;良:膝关节可伸30°,屈120°,偶有疼痛,轻度行走障碍;可:膝关节可伸40°,屈90°~119°,活动时疼痛,中度行走障碍。本组优16 例,良8 例,可3 例,优良率88.9%。 4 讨论 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共有七个关节面,对膝关节的稳定和运动起重要作用,能传导并增强股四头肌的伸膝力量,保护股骨髁部免受直接打击。一旦发生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有分离、有压缩,这些作用将丧失殆尽。既往有的采取部分或全部切除髌骨,但远期并发症如创伤性关节炎等病的发生率高。这也说明了最大限度地保持髌骨完整性的重要性,虽然可能出现局部的高低不平,但在整个关节运动过程中也只是到达某一个特定的角度才有接触,很短暂,磨损不明显,大部分关节面是相匹配的,可以自下而上地传导负载,以滑移和自旋两种方式滑动,使压力不过分集中,避免出现剪切应力。因此,髌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髌骨,充分恢复后关节面的平整,修复股四头肌扩张部的横形撕裂,早期练习膝关节活动和股四头肌肌力。即使存在很大的分离和移位,也不要选择部分或全部髌骨切除术。 但是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尤其是有分离、有压缩的骨折,治疗很棘手,以传统的钢丝或丝线环扎等方法处理,很难整复后关节面,可能是因为钢丝等很难真正在髌骨某一适中的同一额状面周缘环绕缝扎,以致收紧结扎时不易获得良好的对位,造成关节面阶梯变和前方张开[1]。这样就使得关节软骨面不光整,有缺损,出现台阶,造成关节磨损退变。对于这类骨折,我们经治了27 例,其中有压缩7例,处理的策略是:先将小的碎骨块拼接复位在较大的骨块上,以克氏针从髌骨关节软骨面下,方向从中心穿向髌骨周缘,针尾刚刚好与骨折端平,留针备用。待骨折成为2~3个大块后,整体复位,将预留的克氏针继续穿入对合后的骨块软骨下,自对侧髌骨周缘出针,剪除多余部分,应用内聚髌器或钢丝环扎等方法固定。 手术要点:a)手术入路选择前正中切口,这样显露充分,操作方便,切口小,不损伤隐神经和膝降动脉髌下支[2]。b)部分患者股四头肌扩张部无明显横行撕裂,应作适当切开延长,以便于触摸检查关节面是否光整。c)术中尽量保持髌前腱膜的完整性,利用此软组织的合页连接,使碎骨块不至于分散、游离。d)应尽量在关节软骨下穿针,因该处骨质较坚硬,利于确切固定。同时,克氏针紧邻软骨面,能做到软骨面与软骨面的对合,便于整复后关节面。e)有压缩的骨块,如不予以垫平,势必造成关节面的高低不平,出现台阶。术中应注意骨刀撬拨的位置要靠近髌骨前方皮质,约前、后1/3处为宜,尽量多地保留后方骨量,易于稳定后方关节面。撬拨后所留的间隙不大,仅需在相邻股骨内侧或外侧髁的非关节面处,切取少许薄层皮质,修整后嵌入,这样坚硬的皮质就能起到很好的衬垫作用,类似胫骨平台骨折的植骨支撑,避免因术后功能锻炼而再次发生塌陷压缩。而取骨处位于股骨髁的内、外侧,为非关节面,取骨量少,对膝关节的结构、功能无任何损伤。f)内聚髌器的材料性能决定了它的形变量不宜超过8%,否则将不能获得100%的记忆功能,因此术中内聚髌器大小的选择要适中。以游标卡尺测量髌骨的上下径,数值缩小10%~15%,即为所选的尺寸。g)关节腔应仔细冲洗,避免残留碎骨屑、凝血块等造成关节黏连、游离体。h)仔细修补股四头肌扩张部和髌前腱膜,恢复膝关节的稳定结构。 总之,对于粉碎性、压缩性髌骨骨折,通过植骨衬垫,克氏针软骨下穿针复位,钢丝、内聚髌器等坚强固定,能最大限度恢复后关节面的光整,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秦步平,黄永刚,马向阳.形状记忆合金髌爪固定髌骨骨折178例报告[J].实用骨科杂志,2006,13(4):364. [2]黄卫国,李玉民,袁义明,等.膝前正中直切口镍钛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7):514.

髌骨骨折的分型及内固定治疗研究进展

髌骨骨折的分型及内固定治疗研究进展 在临床各类骨折,髌骨骨折属于常见的关节内骨折类型之一,其发病率在近几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随着骨科创伤急救医学技术的进步,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也得到显著改善,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临床治疗过程中,对骨折进行飞行试验影响到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对髌骨骨折的分型以及固定治疗方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提高内固定方法的总体治疗效果。 标签:髌骨骨折;骨折临床分型;内固定治疗 髌骨位于人体骨四头肌肌腱内,是下肢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织结构,并具有膝关节保护功能。髌骨骨折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高,大约占全身骨折的10%左右[1]。发生原因主要在于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等因素,骨折之后膝关节的伸屈活动受到明显的影响。该病的治疗原则在于尽可能保留髌骨,并恢复骨折的解剖关系,促使伸膝装置连续性以及髌骨生物力学功能恢复。对于未发生移位的髌骨骨折,临床中大多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而出现移位的则应用内固定等方式进行治疗。然后结合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结果,探讨髌骨骨折分型与内固定治疗现状及进展。 1 髌骨骨折的分类与分型 髌骨骨折分类不同意则无法为临床资料收集与学术交流提供固定模式,按照损伤的机制可以分为直接暴力损伤和间接暴力损伤;根据骨折后是否发生移位可以分为移位骨折和无移位骨折,其中无移位骨折所指的是骨折端分离的位移在3mm以下,骨折断端的关节面台阶移位小于2mm;根据骨折的形态还能够分为横形骨折、纵形骨折、近端骨折、边缘骨折、下极骨折、粉碎骨折、星形骨折等,其中横行骨折占髌骨骨折的50%~80%,位置处于髌骨中部;粉碎性骨折和星形骨折占全部的30%左右,二者之间容易混淆;纵形骨折占12%左右[2]。 就当前而言,髌骨骨折常用的分型主要包括两种,分别是Rockwood分型与AO/OTA分型。其中前者克分为:I型:骨折发生后没有明显的移位现象,即骨折移位距离在3mm以下、髌骨关节面移位在2mm以下,或者虽然存在移位但是骨折处于髌骨下极位置,未涉及关节面;II型:髌骨横断骨折,骨折为两块,可呈现横形、纵形或者斜形,位于中部位置,位移距离较大;III型:发生于髌骨下部或者下极的骨折,骨折块多;IV型:粉碎性骨折,但无明显移位现象;V 型:粉碎性骨折且发生移位,距离在5mm以上;VI型:垂直型骨折;VII型:骨软骨骨折。另外,AO/OTA分型主要有:A型骨折:具体所指髌骨关节外骨折;B型骨折:髌骨部分关节内骨折,但是伸膝装置保持完整;C型:髌骨完全关节内骨折,且伸膝装置出现破坏。 除了上述主要应用的两种分型之外,Meenen分型也较为常见,主要分为:a 型骨折:单纯的横形骨折;b型骨折:简单斜形骨折;c型:骨折且撕脱;d型:简单纵型骨折;e性:简单粉碎性骨折;f型:复查的粉碎性骨折[3]。

髌骨骨折电子病历模板

入院记录 ×××,×,××岁,×族,×婚,×籍人,现住×。于2006-6-7入院,2006-6-7采集病史,患者自述病史。 主诉:左膝部外伤后疼痛、活动受限18小时。 现病史:患者于2006年6月6日晚8时在上楼梯时不慎摔倒,左膝部着地,伤后感左膝部剧烈疼痛,活动障碍,出现肿胀。伤后未处置,今晨上诉症状仍无好转而来我院就诊,经X线拍片诊断为“左髌骨骨折”,门诊以“左髌骨骨折”收入院。患者自受伤以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查体合作,无心慌气短,无发热,无意识障碍,无大小便失禁,未进食、水。 过去史:自述既往体健。否认相关内科疾病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及输血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预防接种史不详。 个人史:生于原籍,否认外地久居史,否认疫水及毒物接触史。否认烟酒等不良嗜好。否认爱滋、SARS等传染病人接触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疾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8℃,脉搏84次/分,呼吸17次/分,血压130/80mmHg。发育未见异常,营养良好,神志清,精神好,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节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眼脸无浮肿,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无脓性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腔通气正常,副鼻窦无压痛。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舌尖无震颤。咽部

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呼吸动度对称,未触及细震颤,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叩诊不大,心率8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叩诊鼓音,肠鸣音正常。肛门及外生殖器未查。四肢及脊柱祥见专科情况。 骨科情况:左膝部轻度肿胀,髌前皮肤见挫伤,无破溃,髌前部压痛(+),可触及分离的骨折块,左膝屈伸活动受限,左下肢远端感觉、血运正常。脊柱及双上肢、右下肢无异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化验及特殊检查 膝关节正侧位片(2006-6-7 301医院):左髌骨粉碎性骨折,分离移位。 最后诊断: 初步诊断: 左髌骨粉碎性骨折 黄雪石 2006年6月7日2006-6-7病程记录 ×××,×,××岁,汉族,已婚,×省籍人,现住×。主因左膝部外伤后疼痛、活动受限18小时于2006-6-7入院。 一.病例特点: 1. 老年女性,54岁,有明确外伤史。 2.临床特点:左膝部外伤后疼痛、活动受限18小时。患者自受伤以

髌骨骨折的个案护理

一例髌骨骨折的个案护理 李红蕾 芜湖市第五人民医院骨科241000 髌骨是全是最大的籽骨,髌骨骨折较常见,髌骨后面的软骨面与股骨髁前的关节面面构成髌股关节,在膝关节伸直与下蹲时,髌股关节可以减少股四头肌与股骨间的摩擦,从而保护了膝关节。髌骨链接股四头肌肌腱与髌韧带,它们共同完成股四头肌伸直力的60%,髌骨两侧为股四头肌肌腱扩张部完成股四头肌伸直力40%。股四头肌肌腱扩张部或髌支持带由股外侧肌、股内侧肌和股直肌的部分肌腱纤维所构成。此扩张部有辅助伸膝功能外,还有稳定髌骨,限制髌骨侧向运动的作用。 1.临床资料 患者殷长明性别: 男年龄: 71 岁科别: 骨科床号: 010 住院号: 0081327 。患者因摔倒致左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一小时于2014-10-25 15:00入我科治疗。查体:左膝关节明显肿胀,浮髌试验阳性。左膝上空虚,髌骨可触及骨擦感,压痛阳性。左膝关节活动因疼痛受限。左足背动脉搏动可,末梢血运感觉可。摄片示:左髌骨粉碎性骨折。首测生命体征:T:36.6 P:70次/分R:17次/分。BP:140/90mmhg,患者于2014年10日31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左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给予抗炎、消肿对症治疗,症状好转于11月12日出院。 2.护理措施 2.1 术前护理 由于髌骨骨折起病急,突如其来在伤痛易使病人感觉紧张、不安。护士因热情接待,妥善安置病人,向病人介绍手术在目的、方法及安全性,让病人消除恐惧心理。 术前完善检查及做好皮肤准备,指导其适当的锻炼及练习床上排便。 2.1.3 体位护理患者患肢抬高高于心脏20cm,以利于淋巴液的回流,减轻疼痛, 2.1.4 疼痛护理由于骨折后局部肿胀、关节内积血等造成的疼痛。可以早期冷敷,加压包扎,以减少局部的出血,减轻疼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 2.2 术后的护理 ,患肢膝下垫软枕,抬高48h,以促进血液回流,还有每1-2h冷敷10-15min,以减轻局部充血,同时应注意弹力绷带松紧度。 况如足趾血运尚好,但足趾不能主动活动,考虑是神经受压,应告知医生给予局部开窗或者更换石膏,并严密观察患肢伤口渗血渗液及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

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的选择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要求较高,稍有不当就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1]。髌骨骨折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有:钢丝环扎内固定、AO张力带内固定、镍钛聚髌器内固定等等。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有不同的固定特性,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对髌骨骨折的愈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我们针对三种常见类型的髌骨骨折选用相应的内固定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988年10月~2003年10月运用镍钛聚髌器、AO张力带、钢丝环扎加镍钛聚髌器和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常见类型的髌骨骨折185例,男97例,女88例,年龄16~78岁,平均38岁。横断型髌骨骨折86例,其中镍钛聚髌器内固定10例,AO 张力带内固定76例。髌骨下部(下1/2和下极)粉碎骨折82例,其中镍钛聚髌器内固定5 0例,AO张力带内固定32例。全髌粉碎性骨折17例(其中有1例为双膝全髌粉碎骨折,1例为再次全髌粉碎骨折),其中钢丝环扎加镍钛聚髌器内固定5例,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固定12例。 1.2 手术方法 1.2.1 镍钛聚髌器内固定连硬麻醉,髌纵弧形切口,长约50m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检查骨折情况,在骨折处横形切开腱膜层,取出凝血块。显露骨折断端,边缘腱膜锐性分离2mm,并向外翻起。对齐骨折端,髌钳暂固定。纵形切开分离腱膜3mm。显露髌骨上、下缘肌腱附着处。在股四头肌附着处,纵形切2~3小口,取出已在冰水中展开的镍钛聚髌器,下爪勾于髌骨下极,上爪勾入髌骨上缘的小切口内,按住腰部贴于髌骨前面。热敷,取出髌钳,检查对位良好、固定牢固后逐层缝合。 1.2.2 AO张力带内固定操作同1.2.1至显露骨折断端(其中切口延长30mm),骨折边缘腱膜锐性分离2mm,向外翻起。距髌骨前表面5mm处,以2mm钻头在近骨块平行钻两个孔,间距20mm,复位骨折、髌钳暂固定。钻头穿入孔中由近向远并钻过远骨折块。退出钻头插入克氏针,近端弯成180°,18号钢丝绕两克氏针上下端一圈结扎拧紧,将克氏针弯端转向后并打入骨内,再将远端剪断,逐层缝合。

髌骨骨折分型

BONE: PATELLA (34)Location: Patella (34) Types: A. Patella extra-articular (34-A)Groups: Patella, extra-articular (34-A) 1. Patella, extra-articular, avulsion (34-A1) 2. Patella, extra-articu-lar isolated body (34-A2) 3. Patella, ar-ticular, com-minuted (34-C3) B. Partial articular, vertical (34-B) C. Complete articular, non-vertical (34-C) 2. Patella, partial articular, vertical,medial (34-B2) 2. Patella, ar-ticular, trans-verse plus second frag-ment (34-C2) Patella, partial articular, vertical (34-B)1. Patella, partial articular, vertical, lateral (34-B1)Patella, complete articular, non-vertical (34-C)1. Patella, articular, transverse (34-C1)P ATELLA Note for patella: ?There are no subgroups of A.

髌骨骨折

髌骨骨折 髌骨古称连骸骨,俗称膝盖骨。《素问.骨空论》中说:“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髌骨是人体中最大的之骨,呈三角形而较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膝盖骨》说:“覆于楗骨上下两骨之端,内面有筋连属”。髌骨参与膝关节的构成,有保护膝关节和增强股四头肌肌力作用。在膝关节由屈曲向伸直位运动过程中,髌骨由髁间窝上滑动,并逐渐远离膝关节屈伸轴。使骨四头肌的力距臂逐渐增大。在膝关节完全伸直时,其力距臂为1.8cm左右。从而骨四头肌以较小的收缩力即可完成伸膝功能。而髌骨切除术后需增加5.9—7.5kg的力方能完成伸膝功能。因此治疗髌骨骨折应以保留髌骨为原则。 髌骨骨折根据其骨折部位和骨折线的走行方向分为:①横行骨折,包括上极、中部及、下极横行骨折;②粉碎性骨折,包括上极、下极粉碎性骨折及星状骨折; ③纵形骨折;④边缘骨折,其中纵行骨折及边缘骨折较少见。有的还直接分为上极、中段、下极、纵形、边缘骨折6型。还可根据骨折是否移位分为无移位髌骨骨折和有移位髌骨骨折。 髌骨是伸膝装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伸膝过成中起滑车作用,加大股四头肌力臂,这在膝关节伸直到最后15—30°时尤为明显,并可使膝关节过伸5—10°,防止股骨前移,向后挤压股骨,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髌骨骨折后这中作用减弱或消失,髌骨切除术后股四头肌肌力减弱15%—30%,且失去保护作用。因此治疗髌骨骨折时,除难以复位的严重性骨折外,应尽可能保留髌骨及其完整性。 ㈠髌骨横行骨折 【病因机制】 髌骨横行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但也有一些是由于髌骨受直接暴力撞击所造成。如跌倒时髌骨体直接撞在有棱角的硬物上,由于棱角的切割力造成髌骨横行骨折。间接暴力是由股四头肌强烈收缩、牵拉髌骨向上,而髌韧带固定在髌骨下部,股骨髁部与髌骨关节面紧密接触向前顶压髌骨形成支点。这三种力量同时作用于髌骨下部,造成髌骨横行骨折。骨折两侧股四头肌扩张部及关节囊撕裂比较严重,此点应引起注意。 髌骨横行骨折以中部较多见,上极骨折少见,而下极骨折时有发生。然而儿童髌骨骨折中的袖套状骨折,实际上属于髌骨下极斯脱性骨折,多由于突然急剧屈膝股四头肌对抗收缩,牵拉髌骨,使髌软骨呈袖套状自髌骨主体剥脱。髌骨主体被牵拉上移,一般移位较大。当髌骨沿未骨化或骨化不多时诊断比较困难。容易漏诊或延迟诊断。应依据受伤机制,局部表现,x线侧位片髌骨升高等确诊。 【辨病】 1、临床表现 1.1症状体征 髌骨横行骨折患者一般具有外伤史。然后患侧膝部剧烈疼痛,伸膝功能障碍,若是直接暴力所致,局部一般有创伤痕迹。检查如两骨折端分离较远时,可看到膝关节前方骨折的横形凹陷。局部渐肿胀,以膝关节前面及两侧为重。。严重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