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回忆鲁迅先生

(完整word版)回忆鲁迅先生
(完整word版)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事件,从中感受道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2通过选材训练,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体会细腻文笔下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3、通过捕捉细节,学习在文章批注不多的地方练习批注,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事件并通过选材训练体会鲁迅的形象。

难点:通过捕捉细节学写批注,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对于鲁迅我们并不陌生,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你知道的鲁迅。他作为一名出色的作家,很擅长在事件中写人,这也影响了他的学生萧红。1935年10月鲁迅逝世,这在当时的文坛掀起轩然大波,很多文人学者都写文章悼念鲁迅,而他的学生用了3年时间完成此文。这篇文章不仅是鲁迅回忆录里的珍品,也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更是敬献鲁迅墓前永不凋谢的花环。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此文,感受最真实的鲁迅。

二、预习互查,夯实基础

课前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成果,作者介绍和重点字词

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

(一)本课是一篇自读课,同学们可以借助阅读提示和批注对这篇文章有大致的了解。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会发现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中以空行分段,请你们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

概括的方法是人物加上事件,例如第一段文字旁边有批注,结合批注可以概括为鲁迅先生的笑声。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形成答案。

按自然空行,共有十四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

1、鲁迅的笑;

2、鲁迅走路的姿态;

3、鲁迅先生送客及吃饭;

4、鲁迅开玩笑;

5、鲁迅先生会心地笑;

6、读青年来信;

7、处理原稿及校样;8、许先生的忙碌;9、鲁迅先生看电影等电车;

10、鲁迅先生翻书休息;11、鲁迅先生陪客及夜里工作;

12、鲁迅先生尝鱼丸;13、鲁迅先生包书;14、鲁迅先生病中工作。

(二)课文在选材之处有什么相似之处?

选取的事件都没有特别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只关注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更真实更全面地展现鲁迅先生的生活。

(三)本文的题目是《回忆鲁迅先生》,而课文中除了鲁迅先生,还提到了什么人?有什么作用?(重点看第八段)

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写他们的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

写“我”,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感人

写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待人接物的态度

写许广平先生的忙碌,更是典型的侧面烘托鲁迅先生的忙碌。

(四)作者的写作对象是鲁迅先生,在文中是可以用“他”来称呼的,可是全文共出现了56个鲁迅先生,2个周先生。作者这么用称呼有什么好处?

用先生的称呼来表现作者对自己老师的敬佩与爱戴之情

四、拓展延伸,人物分析

(一)本文用了4000多字来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而我们现在的作文要求大致在600—1000字,如果让你参照本课内容,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你会选择如何取舍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展示,并阐述理由。

需要思考的是如果想展现更全面,更立体的人物,在事件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事件的个数即详略得当,展现内容的丰富)

神情姿态:“鲁迅的笑”“鲁迅走路的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对待青年:严格要求,深切关爱

对待亲人:简单随和,关爱有加。

对待疾病:乐观

工作习惯:“工作时间”,不同寻常,忘我精神,无私奉献。

日常琐事:“吃鱼丸”,包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休闲娱乐:风趣幽默

可以说,虽然本文看似杂乱,但有一个情感上的线索。写的越细腻越真实,越能突显鲁迅先生对作者的影响大,和作者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通过作者的细微刻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么样的鲁迅?

朋友眼中的鲁迅:对晚辈给予厚望严格要求的长者,淡泊名利的学者,抓紧时间追求真理的战士;

一家之主的鲁迅:关爱他人,平易近人

生活中的鲁迅:风趣幽默,乐观开朗

(三)这样的全面的鲁迅在我们的印象中并不多见,这不仅有我们的共同努力,也得益于作者细腻的文笔,精湛的文字。课文中有些段落编者给了批注,而有些段落则没有或者比较少,请同学们给片段2,7,10或者批注较少的地方写一些批注。(可以从内容,情感和写法

等方面入手)

①举例:鲁迅的走路。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五、回顾文章,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借助萧红的回忆,让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作家褪去神一般的光环,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更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先生,让我们能从细节中感受到鲁迅平凡之中的不平凡。

六、作业:

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积累鲁迅的名言。

七、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

神情姿态: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对待青年:严格要求,深切关爱

对待亲人:简单随和,关爱有加平凡之中的不平凡

工作习惯:忘我无私,惜时奉献

日常琐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休闲娱乐:风趣幽默,真诚潇洒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复习试题(含答案) (6)

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总体来看是由远而近、由粗略到细致描写外貌。 30.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重要语句的意思,一定要把语句放在语段中,放在全文中去理解。我们可根据题目中括号内的提示角度逐项分析。“‘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通过对“我”语言描写表现出作者突然发现站在身边的就是鲁迅先生时的激动,难以用语言表达;“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运用反复修辞强调作者相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鲁迅先生,表现作者对鲁迅的崇敬与热爱;“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则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作者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先生。 31.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文中对鲁迅的具体描写分析。先生向“我”推荐好书,看到“我”窘迫体谅”我“的难处,体贴地把书送给“我”,“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些描写也体现出了先生与“我”朋友一样的默契。“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在先生的目光中“我”感受到了父亲般的慈爱和温情。“你买一本吧,这书是很好的”、“我那一本,是送你的。”先生对“我”的成长的关怀和指引就如同师傅一般。据此理解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

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六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练习题及答案

26 回忆鲁迅先生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ào xiào 学校.()校.()对校.()勘校.()园 èěwù 可恶.()恶.()心恶.()毒厌恶.()凶恶.() 二、近、反义词集结地. 1. 写近义词. 清楚一一()轻捷——()草率——() 踌躇一一()害怕——()明朗——() 2. 写反义词. 清楚——()轻捷——()草率——() 三、读句子.想想句子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1.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着,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这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这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五、开心阅读. 珍惜时间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在从事写作的三十年问,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有人说鲁迅是位天才,可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是由于珍惜时间,努力工作和学习得来的. 鲁迅充分利用时间,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工作.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不知疲惫,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病重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病稍微好一些,他就动手做起来.他在逝世前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不足八十斤,可是他仍然紧张地翻译文章.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撰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他离开我们的那天,从来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珍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总是冒着大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就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鲁迅珍惜时间,为的是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为的是更好地用文艺这个锋利武器,揭露旧社会的黑暗,鼓舞人民同敌人作斗争.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1. 写出下面各词的反义词. 节省——()延长——() 2. 对“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阅读训练(含答案)

阅读训练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回忆鲁迅先生》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3《回忆鲁迅先生》课时一课时主备副备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重点:理解体会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 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 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随着萧红女士的文字回忆这位伟大的文战士吧。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鲁迅。 2、写作背景。 在作者萧红的眼中,鲁迅先生胜过恩师慈父。现代女作家萧红,原名张廼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当年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来结识了作家萧军,辗转来到上海,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并在鲁迅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下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就是鲁迅先生作序,并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年轻作家”。 明确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从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琐事。 2、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把握层次,理清结构,培养学生中获取信息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阅读理解

《回忆鲁迅先生》阅读理解 1.课内阅读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

上站着。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1)从鲁迅先生陪客人一事中,可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散文形象特点和作用】 解题思路:如何从文中看出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揣摩: ①人物的身体、地位、教养、经历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③把人物放在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案:鲁迅是一个热情、和蔼、有耐心的人。 (2)品味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鉴赏(分析)艺术技巧(分析文章写作技巧)】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解题思路:选取品味语言的角度:①从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入手品析语言表达效果。②从品味关键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入手分析语言表达效果。③从赏析描写,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细节描写等语句入手分析语言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毛笔“站”着,衬托鲁迅的辛苦,表现了鲁迅先生严谨的工作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让人感到鲁迅不愧是“民族魂”。(3)结尾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鉴赏(分析)艺术技巧(分析文章写作技巧)】 解题思路:描写手法的作用可以分为人物描写的作用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渲染气氛;②突出性格;③烘托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描写的作用:对人物的……描写,突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深化了……的主题。 答案:以描写的语言,烘托出鲁迅先生废寝忘食的工作热情,以及作者对先生由衷的敬爱之情。 (4)文章题为“回忆鲁迅先生”,如果让你另拟文题,你准备拟定的题目是什么?并简要说说这样拟题的理由。【分析文章的标题】【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 解题思路:拟题可以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入手,用主要内容做题目。也可以从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0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3.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节选部分由十四个生活片段叠加而成,隔行分段。全文布局自由随意,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于细微之处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彰显了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补充) 3.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情景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很多文学青年愿

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萧红眼中的鲁迅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设计意图]由大众化的鲁迅形象导入本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原名张迺()莹,笔 名悄吟、田娣等。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的庇护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学启蒙。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1934 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1935 年12 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所以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42年1月,年仅31岁的萧红在香港病逝。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不过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很多明丽和新鲜。” 事实上,这句话也能用来概括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2.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二、课文学习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2.读准字音,掌握下列词语。

回忆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于是我说:“周先生,我的衣裳漂亮不漂亮?”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鲁迅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我:“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的宽……” 那天鲁迅先生很有兴致,把我一双短统靴子也略略批评一下,说我的短靴是军人穿的,因为靴子的前后都有一条线织的拉手,这拉手据鲁迅先生说是放在裤子下边的……我说:“周先生,为什么那靴子我穿了多久了而不告诉我,怎么现在才想起来呢?现在我不是不穿了吗?我穿的这不是另外的鞋吗?”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5-11 我要投稿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学常识,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梳理文章思路,学习本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品味具有代表性的通言,分析人物品质。 3、学习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重点:梳理文章思路,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难点:品味具有代表性的通言,学习本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一:文章导入 分析: 1目的:我希望能够做一个开场白,因为鲁迅先生已经学了太多次了。让学生对他有一个了解就好。 2原则:我希望能做到直观性。使用图片或者影像。

3方法:如果有作者和鲁迅的照片放上就好了。或者鲁迅对作者的照顾,以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尊重。 4正文: 初中课文中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鲁迅:《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阿累:《一面》 臧克家:《有的人》 今天一起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1名:萧红,原名张乃莹。 2时:(1911—1942) 3地:黑龙江呼兰人 4评:中国现代女作家。 5作: (1)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2)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3)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理解感知 (一)字音字形 1学习方法:

(1)课后内容 (2)课下注释中加拼音的内容 (3)课文中比较难写的内容。 2具体字词 筵会虔诚紊乱肋膜掠夺抽屉草率 解剖遭殃噢的一声阖一阖眼睛校对 舀揩碟捆咳嗽调羹绞肉薪金 洗澡悠然吩咐抹杀疙瘩深恶痛绝不以为然 3词语解释: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筵(yán)会】即“宴会”,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窘(jiǒng)】①贫穷。②为难。③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难堪。 【旷代】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chóu)躇(chú)】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抹(mǒ)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紊(wěn)乱】杂乱;纷乱。 三:理清楚文章思路

“回忆鲁迅先生”阅读训练及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阅读训练及答案 第12课《回忆鲁迅先生》同步测试 第一部分: 1.本文作者是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 2.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②“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3.课文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的印象较深?简要谈谈理由。 4.文中描写鲁迅先生的书桌,对突出人物形象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词语“整整齐齐”、“压”、“站”用得贴切。请说说这些词语好在哪里?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5.读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萧红女士的这篇文章,相信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更加具体、更加深入一些了。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

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读选文,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要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46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学情分析:本课是自读课文, 【教学过程】:因为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那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和他那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但鲁迅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他随和,亲切,关心和爱护青年人却是我们了解不多的。学习本文,让我们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而全面准确地了解鲁迅。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 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 《藤野先生》 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 《孔乙己》 老师启发导入: 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萧红 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 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阅读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复习试题(含答案) (11)

【分析】 62.试题分析:考查重要语句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没有地方可去”说明鲁迅处境不尽如人意。“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说明想寻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得。因而可得出结论“无可奈何”、“失落”、“惆怅”。要分步骤对语句进行分析。 63.试题分析:考查历史知识,也在考查对文章写作背景的把握。“四月”指“4?12”反革命政变。鲁迅辞职的原因是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此题要求学生把鲁迅的辞职与当时的白色恐怖联想起来。 64.试题分析:考查语言文字的特点。含蓄表现在“四月”暗含的一个重大事件——“4?12”。对鲁迅的辞职的原因也写的不直露。鲁迅的愤怒情绪也没人直接表达。 点睛:叙事散文或小说常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方面,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白描等;在语言风格方面,有质朴、含蓄、群众方言、口语化、诗意化语言等;在句式上,短小明快等。 课内重点语段阅读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65.结合文意解释文中词语。 无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阿长来问《山海经》,体现她对“我”的________,而“我”认为 “________”,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对阿长的________,这些都为下文________设下了伏笔和悬念。 67.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了什么? 68.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69.选文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它表明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 70.“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答案】 65.没用 66.关爱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轻视阿长赠书 67.说明阿长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的善良、朴实。 68.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69.议论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70.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

六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练习题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练习题及 答案 一、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jiào xiào 学校.()校.()对校.()勘校.()园 èěwù 可恶.()恶.()心恶.()毒厌恶.()凶恶.() 二、近、反义词集结地。 1. 写近义词。 清楚一一()轻捷——()草率——() 踌躇一一()害怕——()明朗——() 2. 写反义词。 清楚——()轻捷——()草率——() 三、读句子。想想句子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品质。 1.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着,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这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这句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五、开心阅读。 珍惜时间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在从事写作的三十年问,写作和翻译了六百多万字。有人说鲁迅是位天才,可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意思是说,他的知识和成就,是由于珍惜时间,努力工作和学习得来的。 鲁迅充分利用时间,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工作。他曾经说过:“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不知疲惫,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病重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病稍微好一些,他就动手做起来。他在逝世前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不足八十斤,可是他仍然紧张地翻译文章。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撰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他离开我们的那天,从来没有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珍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总是冒着大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就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赏析、积累细节描写的语言;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活人物。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既真实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文学家鲁迅先生及萧红先生的生平事迹及相关的作品,收集鲁迅名言。教学建议: 本文很长,适合长文短教。本文的设计技巧在于“线条式选点切入”,在教学中切入到“爱笑的鲁迅”、“陪客人的鲁迅”、“对待青年的鲁迅”三个板块,通过整合提炼各段中描写“鲁迅的笑声”的文字,通过文中描写“鲁迅陪客人”的文字,与课外有关鲁迅陪客的不同做法的文字做对比研读,通过描写“鲁迅对待青年”的文字等三个板块,以点带面,深入感悟鲁迅既真实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感受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形象。这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当然,课始的阶段还有一个“文意整体把握”的教学环节,所以有“概况段落大意”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赏析、积累细节描写的语言;学习细节描写方法,写活人物。 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既真实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文学家鲁迅先生及萧红先生的生平事迹及相关的作品,收集鲁迅名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既真实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点拨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 鲁迅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上学期我们阅读他的 《朝花夕拾》。鲁迅的文字比较深刻含蓄,比如《无常》 《狗·猫·鼠》,文字大多是批判反讽意味,字里行间透 露出他威严的愤怒相,有如佛教上所显现的降魔的佛像。你是否对他有点儿敬而远之?请大家谈谈你对鲁迅的印象。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会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是不苟言笑的“硬汉”形象。 过渡:有些相遇会成为终生的铭记,如今天的作者萧红与她的人生导师鲁迅的一段相遇相知。今天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会看到另外一个鲁迅,相信你对鲁迅会有新的认识。请大家打开课文,让我们一起来朗读。 二、整体感知,理解主题。 1.提问:《回忆鲁迅先生》是一篇写的散文。 预设:作者的怀念,作者对鲁迅的爱,作者的回忆,不一样的鲁迅 明确:这篇散文描述鲁迅先生许多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概况各段段意,理清全文思路。 第1段:笑声爽朗;第2段:走路轻捷;第3-7段:做客情景;第8-13段:品尝饺子; 第14-17段:调侃玩笑;第18-23段:感染快乐;第24-26段:回复来信; 第27-31段:校样擦手;第32-34段:许先生家常;第35-40段:观影让车; 第41-42段:翻书休息;第43段:耐心陪客;第44-54段:通宵工作; 第55-59段:为子尝丸;第60-62段:亲自包书;第63-66段:带病校译。

精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综合测试(含答案)

综合测试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调羹.(gēng)舀.水(yǎo)弄.堂(nòng)校.对(jiào) B.竭.力(jié)绞.肉(jiǎo)揩.油(xié)铁栏杆.(gǎn) C.油腻.(nì)干枯.(kū)阖.家(hé)瞿.秋白(qú) D.不济.(jì)干劲.(jìng)捆.上(kǔn)果戈.里(gē)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安顿油炸韭菜薪金 B.忧郁草率脚落希奇 C.祥细保姆烧瓷吩附 D.滕椅抹杀剪刀疙瘩 3.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爽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2)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轻快),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3)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功夫),他不管。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用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鲁迅先生胃不大好,每饭后必吃“脾自美”胃药丸一二粒。 B.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C.以后我想起这件事来,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D.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 5.本文作者_________是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成名作_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_等。 6.本文是一篇_________,鲁迅先生是伟人,但文章并没有着重记叙他的伟大成就和事迹,通篇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记叙,集中体现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例,布局谋篇看似毫无章法,但并非信马由缰,而是以_________为中心,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7.文章中所反映的鲁迅的伟人风采是多方面的,对青年,他关怀备至,对朋友,他________________,对工作,他________________,对孩子,他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导学案含答案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过程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2.平淡中蕴含深情。 文章每一个片段所描写的场景都如在眼前,寄寓着萧红对鲁迅炽烈的情感。 3.语言细腻明丽,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却又感人至深,极具表现力,体 现了女性作者对生活独特敏锐的感知力和细腻温婉的情怀。 神情、语言、动作、细节的描写,在萧红的笔下信手拈来,把一个伟大的人物回忆得有血有肉,可知可感,令人亲近。一代伟人一生中最后的光阴, 永远定格在这样朴实优美的文字中。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 领略到鲁迅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展现了先生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 国、支持革命的崇高形象,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 学 板 书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人物。 教学反思 在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仅是萧红与鲁迅先生有很深的情意,更主要的是萧红善于撷取生活琐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这些能力,也正是学生在写作中所欠缺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体会萧红散文创作的技巧,并力争学以致用。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我用圈点批注、合作交流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批注、认真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证明效果较好。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课堂上往往顾及不上,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往往也是经过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来解决的,因而难免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嫌疑,这也是今后的教学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回忆鲁迅先生》优质课教学设计

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主读课文。其中分析日常锁事表现伟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及品味文中感人之处、点睛之笔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节选自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四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活的鲁迅”作为“人之子”的鲁迅。《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凡人琐事刻画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教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平易温和的一面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2.学习本文通过生活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味鲁迅先生克己爱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 本篇文章较长,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布置如下预习作业: 1.自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阅读时遇到的生字生词。 咳嗽筵会紊乱肋膜掠夺窘抽屉解剖遭殃阖踌躇虔诚抹杀紊乱唠叨隔三差五 2.学生上网查找关于萧红的资料。 3.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一曲文坛佳话——感受鲁萧师徒情深 1.关于鲁迅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都不陌生,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关

《回忆鲁迅先生》阅读习题及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阅读习题及答案 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吃的是清茶,其余不吃别的饮料。咖啡、可可、牛奶、汽水之类,家里都不预备。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吃完茶走

了,或者还没走就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二点,这么长的时间,鲁迅先生都是坐在藤躺椅上,不断地吸着烟。 客人一走,已经是下半夜了,本来已经是睡觉的时候了。可是鲁迅先生正是开始工作。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