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学知识点

跨文化交际学知识点
跨文化交际学知识点

第一讲

绪论

研究背景

?时间:20世纪70年代;地点:美国。

?背景:

1 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现代高科技/传播通讯技术;交通技术;经济全球化)缩小了全球的时间、空间距离,为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人们产生了基于不同文化、社会的跨文化交际需求。

2低效率的交流和沟通,相互间的误解及其他形式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导致文化冲突、心理障碍,乃至无穷的灾难。

3 如何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构成跨文化交际研究兴起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比较/自我认识;乐趣/满足;预见/解决)

研究的多学科性

?多学科性——关涉多门学科。

1 人类学。

2社会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语言与社会。

3 符号学;文化学;交际学;哲学;交际民族学;传播学等。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建构

?三种观点:

1 以经验研究为基础,排斥了与相关学科合作的可能。

2 综合研究;多学科性。

3 以普通交际理论为核心建立跨文化交际研究理论,认为其与普通交际基本一致。

?两种并行的研究:

1 微观社会语言学/语用学——普遍性。

2 社会语言学/民族交际学——特殊性。

?本书:以一般交际理论为基本核心,从交际差异出发,借鉴多学科对交际规则进行跨文化对比,探索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和本质。

交际与文化

?交际的定义:数量繁多(126种):

1 是符号(p9)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交际的媒介、过程)

2 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

3 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交际发生的界定)

4 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的规则)

?组成交际的要素:

1 信息源/行为源——交际需要和意愿(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向与无意向)。

2 编码——交际信息的符号化过程。

3 信息。

4 渠道。

5 信息接受者/反应者——有意识与无意识/有意向与无意向。

6 译码——交际信息的赋义过程。

7 反应——决定与选择。

8 反馈——与反应关系密切。

?文化的定义。P16

?文化的特征:内隐与外现(价值观与行为规范);习得与传授;群体行为规则的集合; 文化的社会属性(各种社会形式与意义都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实体(世界观、价值观);文化与交际的同一性;动态多变; 选择性(地域性与偶然性);民族中心主义——交际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复杂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P19。

文化定势、民族文化与亚文化

?文化定势:一种进行文化比较研究的模式。它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成员均当作其整体文化的代表形象。该模式研究效果明显,但容易忽视个体差异而显得过度概括,形成文化研究的误区。

?文化定势模式下的重要研究结果:民族文化(主流文化/最有权势的文化)。

?亚文化(群体文化/副文化)——性别;年龄;种族;阶层。主流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冲突点。

?非定势文化。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与一般性交际:没有实质性差异。

?狭义的跨文化交际P23。

?广义的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的连续体P24。

?跨文化交际的多维度——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跨亚文化交际;国际性跨文化交际P24。

?国外、国内研究的侧重点:国外研究重点放在各个层面上,我国则集中在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

第二讲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框架

交际与社会/文化

?交际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交际。

?人类通过交际活动完成社会化过程,塑造、建构、习得和传播文化;文化影响、制约人类的交际活动。

?交际与“共同”与“分享”等意义密切相关;文化的共享是交际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跨文化交际活动则是这种共享在不同程度上缺失的前提下进行的交际活动。

交际与环境

?交际的赋义过程与交际环境密切相关。文化差异导致交际对其环境有不同的依赖程度。(语码信息与环境信息)

?Hall:强交际环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与弱交际环境文化(L ow ContextCulture)。在强交际文化环境中,有较多的信息蕴涵在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或者内化于交际者的内心;明显的语码则负载较少信息。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比较敏感。弱交际环境文化则相反。(社会化的“内心”;言传/意会)。

?强交际文化交际特征:内隐、含蓄,反应很少外露(总体特征);暗码信息,较多非语言编码(环境信息);圈内、外有别,人际关系紧密(熟人社会);

高承诺;时间处理高度灵活(前现代时间)。

?弱交际文化交际特征:外显、明了,反应外露(总体特征);明码信息,较多语言编码(语码信息);圈内、外灵活,人际关系不紧密(生人社会);低承诺;

时间处理高度组织化(时钟时间/工业时间)。

?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美洲土著、南美、亚洲、非洲/日本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框架

?交际的可预测性:

1 交际行为的意义取决于交际环境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

2 人类所生存的文化、社会、乃至物理(空间;身体)及心理环境都是高度程式化的,因而是可以分析、解释的。

3 因此交际是可以预测的。

4 进行有效的交际,意味着交际双方共享一套可供对交际行为进行解释、评价和预测的模式。

?本书跨文化交际研究的理论框架是建立在对交际提供预测的交际变量的基础之上的——宽泛交际环境、具体交际环境、规范系统和符号、编译码和代码系统。

?宽泛的交际环境:

1 文化环境——世界观、价值取向,是社会中最有生命力的定型因素。在初次进行交际时,文化是为交际提供预测数据的唯一依据。

2 心理环境——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信息编译过程,以及交际者在交际中常持态度。

3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文化景观)。

?具体交际环境(社会情景因素):

1 社会语言学视角——身份、年龄、职业、政治背景、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社会活动、兴趣爱好(个体差异);角色及角色关系、社会关系、权势或同一性关系(交往关系);场景;空间;时间。

2 社会心理学视角——人际关系。

3文化学视角——文化身份。

?规范系统:

1 社会期望、行为准则或活动规约。

2 多层次性——普遍性、民族性、地区性、个性。

?符号、编译码和代码系统。

?就交际事件而言,各种变量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谁,与谁,为什么交际,在什么地方/时间,如何交际(关于什么,什么方式,在什么层次)

第三讲

宽泛的交际环境对比分析(一)

价值观对比

?价值观(念):是任何社会、文化中人们无法回避的指令,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认知准绳、处世哲学、演绎推理的模式、评价事物的规范

以及道德标准等。

?价值观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的的,最后变成他们的集体无意识,是民族性格的基石。

?价值观对比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际关系;“变化”观;“行为”观;

天性观;时间观(Kluckhohns; Hofstede)

价值观/世界观念对比

?天人合一(Oneness)VS天人相分(Dividedness between Man and Nature):

1天人合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P59-60

2 天人相分——天人相分,两者对立。人们为“赎罪”与自然进行不屈的斗争,改造自我而得到“神力”。P60

?群体取向(Group Orientation)VS个人主义取向(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

1群体取向具体表现——群体取向;他人取向。P61-62

2个人主义取向具体表现——个体中心-隐私;追求自由、差异;竞争。P62-64倾向个人主义的国家(地区)排名:U.S.A.; Australia;Great Britain;Canada;Netherlands; New Zealand;Italy;Belgium;Demark;Sweden

倾向集体主义的国家(地区)排名:Venezuela; Colombia;Pakistan;Pe

ru;Taiwan;Thailand; Singapore;Chile;Hong Kong;Yugoslav ia

(Hofstede于上世纪80年代以40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员工为调查对象的调查结果)

?求变(Seeking of Change)VS求稳(Seeking of Stability)(对于不确定性的回避):

1 求变——无物不变;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没有未来。P65

2求稳——万物不变。一但稳定受到威胁,则无所适从。P66

?做人(Being )VS做事(Doing ):

1 做人——无为而有为。“有为”意味着矛盾、冲突。“无为”才能防止对立和矛盾。P66-67

2做事——求变、求动是重要的精神动力。“做事”“有所成就”是重要的文化取向。P67-68

?性本善(Innately Good )VS性本恶(Innately Evil ):

1 性本善——人性除了善之外,还有其他成分,不恰当控制,也会转变成恶。

2 性本恶——人从原罪出发,为了成为好人,制定一系列法律进行改造和规约。

?过去取向( Past Orientation)VS未来取向( Future Orientation ):

1 过去取向——面向过去,尚古怀旧。“圆式”时间观。

2 未来取向——面向未来。“线式”时间观。

3 对时间的使用——单向记时制与多向记时制。P72

?各价值观纬度彼此关系密切。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所有纬度的重要前提。

?不同民族、社会与国家在每个价值观纬度上表现出连续性关系,而不是彼此完全对立。同时,有些国家、地区分别处于连续性关系中的极限位置,彼此呈现较明显的区别,形成一定的对立关系。P75-76

民族性格

?历史上中国人民族性格的描述——总体来看,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反映了中国文化以“人”“人生”为中心的人文气质。P82-83

?历史上美国人民族性格的描述——总体来看,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反映出他们偏重于对世界本体的探求:如何认识自然或客观世界,以及怎样认识世界。P83-84

?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变迁。P85-86

主流的美国文化模式

?研究文化模式的前提条件:

1避免文化定势的倾向。

2 在一个连续体中考察文化模式。

3 不孤立地看待文化模式中的某个选项。

4 一个文化群体的文化模式通常意味着该群体的主流/主体文化模式。

5 文化模式关注的是相对稳定的文化底层结构。

6 文化模式的矛盾性:同一文化模式中,理论上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上的价值观(行为)之间常常会彼此矛盾。。

?个人主义:

1 最重要的美国文化模式选项。

2 个人主义的含义:eachindividual isunique, special,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all other individualsand the ba sic unit of nature.(John Locke)。

3历史悠久:始于十七世纪。

4 个人主义的具体表现:individualinitiative; individualexpression;independence;privacy。

5个人的特质应该被认可和不断强化。

?平等:

1 与个人主义关系密切。

2 强调各个层面的平等:教育、就业、政治/社会权利等。

3 表现为从家庭内部成员关系到家庭外部的社会关系中的各种平等关系模式。

?物质主义:

1美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追求丰裕的物质和生理的舒适是重要的权利。

3 美国民族优越感的重要内容。

?科学与技术:

1 崇尚科学技术。

2 反映了西方文明中个人理性主义的悠久历史。

3 重视客观性、实证性和科学的方法。

?进步与变化:

1. 社会与人类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变化的方向只有一个,即进步。

2.具体表现:乐观;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关注未来;认为可以有效控制生活的各个方面;相信人人都有能力迎接和适应变化。

?工作与娱乐:

1. “清教主义”的影响。

2.娱乐是工作的必然回报。

?竞争:

1. 人人争第一。

2. 竞争是良性的。

第四讲

宽泛的交际环境对比分析(二)

认知与社会化

?社会化:是孩子成为“社会动物”之前必须内化在一个社会中生存所必须具有的一切条件的过程,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或社会参与者的发展过程。社会化有两个任务:使个体知道社会和群体对他的期望;使个体具备实现这些期望的能力。

?认知与社会化:认知过程与社会化过程同步进行,或者说是合二为一。所以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将深刻影响人类的认知过程,即信息意义的赋予过程(P90-91)。换言之,人们用以赋义的规则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语言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所以语言的习得与社会化过程也是同步的。语用规则的习得受到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影响。

?语用迁移:在与不同文化的群体交往时,用本族语或本群体的社会语言规则,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话语行为。所以,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时,

即便语言能力很强,也会因为这种迁移而带来交际的障碍,尤其在问候、恭维、感谢、抱歉和拒绝等言语行为方面。

?这些迁移不仅会产生交际双方相互间的误解,而且会归因于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把它看作是一种冒犯行为。

?Triandas1975年做的一次调查分析。美国人(A)与其下属希腊人(B)的一段对话的记录和分析。

A:完成这一报告需要多少时间?(A:我请他一起做决定。B:这个人简直没有道理,他是老板,为什么不告诉我应该做什么?)

B:我不知道。(A:他拒绝负责任、合作。B:我在请他下指示。)

A:你是决定时间的最佳人选。(A:我迫使他为自己的事做决定。B:胡扯。我最好还是给他一个答复。)

十天。(A:简直没有判断能力,十天是不可能的。)

A:十五天吧。你同意十五天完成,对吧?(A:我给他一个期限。B:这就是指示。)结果1:这个报告实际需要30天完成,所以虽然B辛苦地工作,到第15天还没完成,他还需要一天。

A:报告完成了吗?(A:我必须清楚他是否按时间完成。B:他向我要报告。) B:明天能完成。(A:我必须教训他要按时完成工作。)

A:我们已经说好15天完成的。(B:真蠢。不仅他的指示是错误的。30天的工作我16天完成,也得不到欣赏。)

结果2:B愤然辞职。

?思维与环境:认知领域的差别可以表现在思维对环境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分为领域依存和无领域依存。无领域依存群体具有更强的把某一组成部分从其整体中分离出来的能力,有较强的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领域依存群体则对社会环境更加敏感,更容易对社会提示产生反应,或更容易屈服于社会压力。分别与强/弱交际环境文化相对应。

?西方思维模式——分析、逻辑、抽象。

?东方思维模式——整体、直觉、具象。P98-102

态度

?态度的定义与功能:

1 定义:是影响交际的重要心理因素,是人们对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由认知、情感和意动三部分组成。认知是对某一对象持有的思想、信念和知识。情感是人们的主观评价、情绪反应。意动是态度中的行为意向成分。P102-103

2功能: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功能,证明自己占有理解和支配世界的知识。(自利功能)P103-104?态度的分类:(社会化的产物)

1 定势——定势是一种思维定势,是过于一般化的、忽略细节的,过于夸大与某类别或群体人相关的信念或态度,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它经常伴有感情色彩,有真实/部分真实/错误/部分错误等几种。即使是错误的,也可能有合理的内核,因为他们都是从过于一般化或极端化的事实中发展而来的。一旦定势与客观实际吻合,它就成为一种社会分类,一种科学而准确的分类,而不仅仅是情感上执着的一种信念了。

?偏见——是对事物调查之前就已形成了的判断或评价,或不成熟的判断或评价。通常是一种以错误的、不可变通的概括为基础的一种反感心态(有时也可以是肯定的)。对使其改正的证据总是固执地抵抗,是僵化的,不可逆转、改变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表现在六个方面。P106?定势与偏见的联系与区分。P106

?民族中心主义——某个民族、群体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把本民族的文化作为对待其他民族的参照系,以自己的文化标准来来衡量民族的行为,并把自己与其他文化隔离开来。(群体中心主义)它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态度,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P108-109

?交际距离——民族中心主义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交际距离,它难以测量,却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就言语上表现为:漠不关心的距离;回避的距离;

蔑视的距离。总体上表现出对不同群体的漠不关心或麻木不仁,对不同文化缺乏敏感性;回避或限制与不同群体成员交往;表示出对不同群体成员的反感和敌意。

?文化相对主义——避免以本民族文化为标准,认为一种文化中的行为只能用其自身的标准去理解和评价。

?缩短交际距离——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对方建立平等关系。

?态度与跨文化交际:不同的交际态度对跨文化交际活均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民族中心主义和偏见常形成消极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1创造更多的跨文化交际机会,会减少交际态度的消极影响。

2建立平等的地位、和共同的目标;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彼此尊重相关法律和习俗;亲密而不仅是表面上的接触;产生令人愉快的结果;共同参与重要活动;创造有利的社会气氛等。交际双方的个人努力也很重要。(汉语学习VS“新”鸦片战争;学习的自主性)

第五讲

宽泛的交际环境对比分析(三)

环境

?环境:影响人们的交际,同时是人们难以意识到的干扰因素。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也有学者把时间环境列入其中。

?物理环境:包括地理、气候、建筑等因素(自然景观/人文景观)。

?心理环境:人们对物理环境的态度及对它的使用。

?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了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恰当交际。跨文化交际中,相同的环境中,的同一交际行为可能传递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交际行为则可能传递相同的意义。(教室/师生/礼貌)

物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对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尤其如此,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及行为模式或行为的社会规范。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还认为仁者高于知者。

?大陆文明——农耕文明

?海洋文明——商业文明

?温度条件。

?人文景观/环境:

1 城市建筑风格: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共7个)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第七章社会交往五、宴请招待p132 Case One: Setting Rules for a Guest – American Hospitality 案例: When Zhang Tao traveled in America, he lived in the home of his American friend, Bill. Once after he had traveled back, he found Bill was in a bad mood. When he asked what the problem was, Bill told Zhang Tao that his son Adam got furious about the noise Zhang made when walking upstairs and also because he was using too much water in the solar powered shower and Adam had to have his shower in cold water. Bill told Zhang Tao that he should walk more softly in future, and have a fast shower to save water. Zhang Tao felt uneasy. How could the host set such rules for his guest! Question: Why did Zhang Tao feel uneasy? 分析: 1) In China, when people host someone, they put the guest in the place of honor to show hospitality. They try to take care of the guest,and try to make the guest feel comfortable and at ease. 2) In America, people tend to give the guest great freedom and treat a guest more casually, naturally and truthfully. 3) Zhang Tao knew he was a guest, and thought in terms of Chinese expectations of hospitality. He thought Bill should treat him courteously instead of setting rules for him. 4) Since Zhang Tao lived in American surroundings, he should have known about the customs there sooner. Case Two: 案例: Lin had traveled 20 hours from Beijing to New York. He needed a good meal. His American friend, Mike, met him. But Mike only offered him a plate of roasted chicken and a glass of orange juice. Lin was used to having a main course, and asked Mike if he had any rice. Mike said he only had fried noodles, and Lin had to make do with it. Though Lin knew Americans didn’t care very much about what food they ate, he still felt surprised because he had taken Mike to the most famous duck restaurant in Beijing -- Quanjude -- when he arrived in Beijing. Question: Why did Lin feel surprised? Offer some advice to him about adjusting to his new environment in America.

跨文化交际论文

Mysterious Nuer Wedding Customs B12英语2班费丽莎 121101224 Abstract A wedding is a ceremony where two people are united in marriage. Wedding traditions and customs vary greatly between cultures, ethic groups, religions, countries, and social classes. Most wedding ceremonies involve an exchange of wedding vows by the couple, presentation of gifts( offering, rings, symbolic items, flowers, money), and a public proclamation of marriage by an authority figure or leader. Special wedding garments are often worn, and the ceremony is sometimes followed by a wedding reception. Music, poetry, prayers or readings from religious texts or literature are also common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ceremony.Marriage is sacred the world over, and that is definitely true in Africa , no matter which region or which culture you come from, and no matter what your religious belief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list the cryptic wedding customs of Nuer ,one of African nations , by revealing their cultures and wedding traditions and to make its culture clear. Key words: ghost marriage , nuer, cattle , Pater, genitor Content 1.Introduction Ghost marriage: Marriage among the Nuer ,a woman is married to a dead man , this kind of marriage is almost as frequent as marriage to a living man . A living man is found to physically father a child for the dead man. To understand this, one must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Genitor-biological father and the Pater- legal father. The ghost marriage often takes place when a man is killed in a feud. Blood wealth payments are used to pay the bride price for the dead man's marriage. The point is to fulfill the dead man's lineage and the children of the dead man may eventually avenge him, despite the payment of blood wealth . In this way , bride's wealth and blood wealth are fluid and tied together in a cycle. 2.Nuer cattle cultures Nuer is located in southern Sudan, whose territory has access to the White Nile, because the proximity to this river and the high annual rainfall, Nuer territory floods often and has lots of diverse wildlife with very dense jungle in most areas but also savannah and swamp .Therefore ,everything revolves around cattle in Nuer life, and cattle is essential for their survival as people. The payment of cattle is usually the only way to square up between wronged parties. Without this resource there is no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

跨文化交际知识点: 1.L.S.Ha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20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交际为特征的。 2.跨文化交际学首先在美国兴起,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3.Edwar Hall《无声的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奠基之作。 4.1970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5.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召开。 6.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是《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7.Jenny Thomas《跨文化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社交—语用失误。 8.前苏联的跨文化交际学主要表现在国情语言学方面。 9.传播种类:(1)人类传播①社会传播A交集传播B组织传播C大众传播②非社会传播(2)非人类传播 10.早期影响最大的传播模式是Harold Lasswell提出的5w模式。即who、say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rffects。 11.1949年Claude Shannon和Warren Weaver共同提出了线性模式,增加了“噪音”(干扰因素),把媒介分解。 12.50年代,Charles Osgood和Wilbur Schramm提出循环式的模式,加入“反馈”。 13.社会学家Jack Lyle与M.Lyle把传播过程看作是社会过程之一,特点是把传播放在社会环境中考察。 14.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 15.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基于对印第安语的研究。 16.red caipet treatment用红毯接待red-light district红灯区red flags提高警惕预防出事的状况in the red赤字 17.politics—“中性”含贬义,为争权夺利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的意思;政治—“中性”,实际用时有褒义。 18.intellectual—致力于研究的人,衍生出纸上谈兵的贬义;知识分子—受过大学教育的脑力劳动者。 19.peasant—没有受过教育,举止粗鲁、思想狭隘的人;农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 20.dragon—表示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战争的旗帜,形容人指飞扬跋扈令人讨厌;龙—用于好的意思。 21.phoenix—“再生”、“复活”;凤凰—天下太平,有圣德的人。 22.owl—智慧的鸟,比喻人聪明;猫头鹰—不详之鸟。 23.peacock—通常是贬义,含有骄傲、炫耀、洋洋得意的意思;孔雀—吉祥的象征,大吉大利。 24.dog—中性褒义的情况多;狗—一般用于贬义。 25.Cinderella(灰姑娘)泛指不受重视的人或部门或指有才干但一时未被赏识的人。 26.Shylock(夏洛克)指心肠狠毒唯利是图的小人。 27.to meet one’s Waterloo遭到决定性失败 28.Catch-22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29.韩国人写文章—归纳法;美国人写文章—演绎法。 30.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桥式”,直接明白地传达给对方。 31.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是“垫脚石式”,采取迂回、隐含的手法。 32.非语言交际的特点:(1)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2)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3)有连续性的(4)一部分是本能,一部分是后天习得(5)信息右脑处理 33.阿拉伯人在讲话时总是盯着对方的眼睛。 34.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中国指杀头,英国指吃饱了。 35.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广东指感谢,北方表示不耐烦。 36.美国人站在公路旁边伸出拇指(thunb a ride)表示希望搭车。 37.英美人把中指放在食指上面(let’s keep our fingers crossed.)表示希望某事成功。 38.手兜起来,放在耳后,表示听不见或听不清楚。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汉硕案例分析答题技巧 最近很多人问关于汉语国际教育考试中的案例分析题该怎样答,我根据自己的粗浅经验,现总结如下: 1.答题思路:按照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如下:(1)发现问题:也就是提出问题。在所给的案例中,某个出国教汉语的志愿者教师或来中国教外语的外教等,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遇到的困难可能是课堂教学时的,比如学生上课都不积极回答问题,不愿意参与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或者问老师一些可能涉及到“隐私”的问题;也可以是这位老师在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无法与当地人沟通或交流(语言障碍,文化障碍),无法适应当地人的生活,或不理解当地人做某事时为什么会采取那样的方式,等等。注意: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要从多角度分析,一般情况下,也不只是一个问题,所以,要按条来答。 (2)分析问题:要求你具体分析一下这位老师或某人遇到这种困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可能还涉及到一些他所采用的文化策略等。比如,他由于对对方国家文化不了解,对方国家可能很注重“隐私”,而在我们国家这不被看做是“隐私”。同时要求你分析出我们的母语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和对方国家有什么不一样,哪里不一样,因此造成了他在文化方面的不适应,以至于教学和生活中都出现了问题或遇到了困难。关于他所使用的文化策略,主要就是他自身有没有做到尊重当地的文化,有没有试着去融入这种文化,接受这种文化,还是一味的采取排斥策略,认为自己的一切都好,别人的一切都不好。这就是分析问题了。 (3)解决问题:这是最关键的部分了。怎么解决他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你自己提出个对策就行了,当然,要根据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常识和应对策略。比如首先尊重当地文化,多和当地人交流,努力让自己适应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做到求同存异,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些文化的知识是很灵活的,比如中国人的谦虚、中庸的思想等等,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就知道的,就是稍微总结一下,理顺一下,就能答题了。关于这个,如果时间还来得及,就看一下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看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等,很多东西是很细致的,自己要稍加总结。如果时间不是很充分了,就把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上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那个章节仔细看一下,我觉得应对这道题应该够用了。 2.答题方法:其实思路清晰了就很好弄了,老师会看你的逻辑分析能力。强烈建议大家一定要分条论述,千万别想到哪说到哪,写出一大片,阅卷老师还得自己去给你找点,这样,老师会很疲劳的,老师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思维混乱的。所以说,大家答题时我觉得可以按两种方法来写: 第一种: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写,一共三条,然后在每条的下边分几个小点,因为发现的问题肯定不止一个,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不止一条。 第二种:按一共出现了几个问题分条,第一条,问题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2: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3--以此类推。 总结一下,以上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因为有时不同的问题是由同一个原因产生的,或者需要同一种解决策略。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其中一种。按以上的问题全部分析完以后,最好再来个综述,大致总结一下,字数不用太多,就是有个小结尾。 最后,要跟大家说的是,字数和字迹的问题。这个案例分析要求是1000字以上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新编跨文化交际期末复习资料

1.Iceberg:{Edward. 7. Hall.--标志着“跨文化交流”学科的开始} Culture can be viewed as an iceberg. Nine-tenths of an iceberg is out of sight (below the water line). Likewise, nine-tenths of culture is outside of conscious awareness. The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that above the water is easy to be noticed. The out-of-awareness part is sometimes called “deep culture”. This part of the cultural iceberg is hidden below the water and is thus below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People learn this part of culture through imitating models. / Above the water: what to eat, how to dress, how to keep healthy;Below the water: belief, values, worldview and lifeview, moral emotion, attitude personalty 2.Stereotype:定型主义 a stereotype is a fixed notion about persons in a certain category, with no distinctions made among individuals. In other words, it is an overgeneralized and oversimplified belief we use to categorize a group of people. 3.Ethnocentrism: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 is the technical name for the view of things in which one’s own group is the center of everything, and all others are scaled and rated with reference to it. It refers to our tendency to identify with our in-group and to evaluate out-groups and their members according to its standard. 4.Culture:Culture can be defined as the coherent, learned, shared view of group of people about life’s concerns that ranks what is important, furnishes attitudes about what things are appropriate, and dictates behavior. 5.Cultural values: Values inform a member of a culture about what is good and bad, right and wrong, true and fals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the like. Cultural values defines what is worth dying for, what is worth protecting, what frightens people, what are proper subjects for study and for ridicule, and what types of events lead individuals to group solidarity. 6.Worldview: A worldview is a culture’s orientation toward such things as God, nature, life, death, the universe,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issues that are concerned with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with “being”. 7.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manner in which a culture organizes itself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nstitution within that culture. The families who raise you and the goverments with which you associate and hold allegiance to all help determine hoe you perceive the world and how you behave within that world. 8.Globalization: refer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world economy, in which national borders are becoming less and less important as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existing everywhere and nowhere, do business in a global market.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9054458.html,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is any behavior that is perceived by others. So it can be verbal and nonverbal, informative or persuasive, frightening or amusing, clear or unclear, purposeful or accidental, communication is our link to the rest of the humanity. It pervades everything we do. 10.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process:交流过程的基本原理 (1).context: The interrelated conditions of communication make up what is known as context.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与写作(共40分) 七、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 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 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也是满怀憧憬;但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小时的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她知道绝不是因为语言不通。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自己说话。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房间里只有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好几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又不知道商店在那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钱币。晓雨真的有些受不了了,趴在床板上泪水忍不住簌簌而下。她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冷漠,为什么和她想象中热情好客的泰国人差距这么大。第一天到学校上班,她的感觉仍然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没有真诚的微笑,没有主动的招呼。这下可把晓雨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每一个细小的举止言行,生怕别人不喜欢。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别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接收中文老师的课程。 晓雨是个倔强、好强的女孩。她不服输,认真地向泰国老师学习他们对待学生和同事的方式,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有一次她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30岁左右的女教师批改了一个学生的作业之后在那个初中学生的脸颊上亲吻了一下。晓雨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接受甚至看到过老师亲吻学生的,然而在这里她发现效果真的很好,那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在那个教师的鼓励下,她也开始尝试亲吻学生的脸颊,她发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晓雨并成为了她的朋友。她慢慢体会了到冰在融化的感觉。有一次一个老教师来问她是否要去参加学校的升国旗活动,她爽快地回答说:“好啊!”那位老教师有些惊讶地说:“你们中国来的老师不是不愿意参加我们的升国旗仪式吗?你是真的愿意还是假的?”她坚定地说:“我愿意!”从那之后,她每周都很早来到升泰国国旗的地方集合。老师们和同学们对她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升旗成了一个分水岭。 答案:案例中的李晓雨同学只身一人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她刚刚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前来接他的当地学校人员态度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热情,反而十分冷淡,对于初来乍到的她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照顾。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晓雨发现,学校里其他泰国老师对她的态度也并不热情。不仅没有帮助她适应教学工作,甚至连主动的招呼也没有。学生也没有和她建立起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问题还影响到了汉语的教学。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晓雨与当地人之间交际的问题并不是由语言障碍所引起的,文化障碍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蜜月期,挫折,调整和适应四个阶段。李晓雨在一开始对泰国人抱有一种思维定式,即原有的“文化成见”。在她的想象中,泰国人是“热情好客”的。而当她受到接待人员的冷漠对待时,想象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她很难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适应这一状况,甚至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行为。这使得李晓雨在同泰国人的跨文化交际中迅速从蜜月期进入到了挫折阶段。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李晓雨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直到她看到一位泰国教师在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亲吻了学生的脸颊。这件事给李晓雨带来的触动很大,因为她以前从未有过教师亲吻学生的经历。这部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常常是高高在上不容冒犯的对象,泰国教师与学生间亲吻脸颊这样的动作在中国是绝少会发生的。部分也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传统有关。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异文化的不了解,很容易将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带入跨文化交际中,以致于加深双方的隔阂。在李晓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她也开始尝试按照当地人的方式来进行交际,并尝试亲吻了学生的脸颊,效果出乎她意料的好,她与当地人的交际也开始融洽起来。这时的李晓雨已能够逐步克服母语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并逐步进入到调整阶段。 案例中提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升旗事件。李晓雨热情爽快地同意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使当地教师十分惊讶,从此其他泰国老师和学生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事件是一个分水岭,李晓雨开始进入适应阶段,这与她坚持不懈地融入异文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泰国老师表现出的惊讶看出,之前学校里的中国教师在与当地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也没有积极尝试与异文化的沟通,因此给对方造成了中国人不尊重泰国文化的负面印象,这也是最初的接待人员对李晓宇态度冷漠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的文化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交际的正常进行,还会对本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一名李晓雨这样的汉语教师来说,在进行正常的汉语教学之前,先要实现同当地人,特别是同学生的和谐交际。通过上文对案例中提及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应当多了解,多吸收异文化的文化知

跨文化交际论文中文

浅谈跨文化交际 【摘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 一.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的文化冲突 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的文化冲突有很多种,在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叙述,只能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 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往往会

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种礼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则认为这些问题侵犯了他们的隐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4)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5)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6)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7)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8)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读后感 AP0802325 钟欣奕 在学习《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和看完《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之前,我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是:两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组织或是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就是跨文化交际,而同一个国家的两个不同地区的文化的交流并不是跨文化交际。因为我认为既然是“‘跨’文化”,那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应该是很大的,有非常不一样的文化来源和文化背景,有不一样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形成了两种很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幼发拉底河孕育的文化、黄河孕育的文化都是各有各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了人们的需求,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的需求。 但是,《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这本书中的第一部分第一章中提到:任何两份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这让我对“跨文化交际”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有些学者就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探讨。地区之间文化的差异,特别是在饮食方面还是比较明显的。在肇庆一些地方,番薯和南瓜是很少被当做是一道菜,更多的是当早餐或者是相当于正餐的米饭,但是同属广东,有一些地方又偏爱“蒜炒南瓜”。又比如,在我的家乡—海南,人们很爱吃生芒果,吃法也很特别:有的人会蘸盐吃,但更多人,包括我,更喜欢蘸调料吃,这种调料是用酱油、白砂糖、海南灯笼椒、或虾酱调制而成的。我周围的朋友都觉得这种吃法很奇怪,无法想象竟然用水果蘸酱油吃。不过我们当地人觉得味道还挺不错的。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每种行业之间虽然有互通的知识,但是之间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对大多数学习文史类的人来说,理工科的公式换算简直就是“鬼画符”一样难懂。具体来说,要一个只专长与计算机编程的人去欣赏充满意境、“形散神聚”的散文,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docx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Case 2 (P8) White Dress 女王的白色长裙:Case analysis: The Indian women might think the wedding ceremony is a funeral if they see the western bride in white gown. The case reflects the similes and metaphors in the text. 案例分析:印度女人可能觉得婚礼是一个葬礼,如果他们看到西方的新娘的白色礼服。这个案例反映了明喻和隐喻在文本。 Culture is like an iceberg: we can identify the color of the dress worn by women in different cultures, but we do not know the values underneath. Culture is like the water a fish swims in: people wear dress of different colors for different context but they usually take it for granted and never ask why . 文化是 像冰山:我们可以辨认颜色衣服的妇女所穿不同的文化,但我们不知道下面的值。文化是像水鱼游 在: 人们穿不同颜色的衣服为不同的上下文, 但他们通常是理所当然的,从不问为什么。 Case 4 (P18) Coconut-skating 椰子-溜冰:Case analysis: The case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We Can tell from the CaSe that CUItUre is PerVaSiVe and it 案例分析Ie 这个e事件反映了文化 的特点。我们可以告诉从案件,文化是普遍的,这是学习。 People may invent different ways for things even as simple as the issue of floor moping. The Philippine woman must have learned this way of mopping from her own culture. 人们可能发明东西 甚至不同的方式为这样简单的问题的地板闷闷不乐。菲律宾女人必须学习这种方式从她自己的文化的拖地。 Case 7 (P30) Clean UP the Bathroom! 清理浴室!:CaSe analySiS: CUltUral differenCeS deCide the two StUdentS are going to CommUniCate in different wayS. 案例分析:文化差异决定这两个学生要沟通的方式不同。 The Chinese student wants the American student to understand the underlying means of his words, but the American student is used to the direct style of communication. This is decided by culture. In Chinese culture, people want to save face of both themselves and others, so they would not express their ideas directly. However, in the United States, unless you express yourself clearly and directly, the OtherS CannOt Understand you.中国学生想要美国学生理解底层的手段,他的话,但是美国学生用来 直接的交流方式。这是由文化决定的。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想要挽回面子的两个自己和他人,所以 他们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在美国,除非你清楚地表达自己,别人不能直接理解你。 Case 8 (P34) She HaS Three HandS 她有三个指针:ThiS CaSe Can refleCt the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StyleS between ChineSe and CanadianS. In weStern CUltUreS, CommUniCation iS the meanS of tranSmitting ideaS. WeStern PeoPle USUally CommUniCate direCtly with eaCh other. 这种情况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沟通方式在中国和加拿大人。在西方文化中,沟通是传播方式的想法。西方的人们通常直接彼此通信。 That is why the Canadian in this Case says what is in his mind direCtly in frOnt Of the Chinese wOman withOut hiding anything. While Chinese Culture stresses harmOny and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mmuniCatOrs. Chinese peOple view COmmuniCatiOn as a prOCess where all parties are searChing tO develOp and maintain a sOCial relatiOnship. SO the Chinese wOman in this Case tries nOt tO argue With the Can adia n face to face to keep the “ harm OnioUS relati On Sh这就是为什betwee n them. 么加拿大在这种情况下说什么是在他的脑海里的正前方的中国女人没有隐瞒任何事。虽然中国 文化强调和谐,强调了沟通者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视图通信作为一个过程,各方正在寻求开发和维护一个社会关系。所以中国女人在这种情况下努力不认为与加拿大面对面保持“和谐关系”他们。 Case 12 (P57) Why Don‘ tYou Eat the Pizza? 你为什么不吃比萨饼?: This case can reflect the problems appearing dur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how ignor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can affect communication. 种情况下可以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