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八年级上语文九月检测题

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七一华源八年级语文九月月考试题(教师版)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共9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

..的一组是(D)

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与气质又是相通的。书能教你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的气质;书能教你持重内向,使你生出的气质;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使你生出的气质;书能教你勇敢创新,使你生出的气质。

A.刚毅进取纯真稳健

B.稳健纯真进取刚毅

C.进取刚毅稳健纯真

D.纯真稳健刚毅进取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

...的一项是(D)

A.尽管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都极端不利,登山队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B.草木里的枝叶和水分都达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C.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D.水生态治理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树立生态修复、循环利用的科学治水。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

...的一项是(C)

A.教育部网站最近挂出消息: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督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发布《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从4月1号开始执行。

B.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欧盟领导人时明确提出:中欧要做维护全球和平稳定的两大力量,要做推动全球发展繁荣的两大市场,要做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的两大文明。

C.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D.根据某地环保局的一项调查:在被统计的145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46条,重度污染的有24条。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说话

①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最容易,因为三岁孩子也会说话;最难,因为擅长辞令的外交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

②会说话的人不止一种,人们普通喜欢用“口若悬河”四个字来形容会说话的人,其实这是很不恰当的形容语。泼妇骂街往往口若悬河,走江湖卖膏药的人,更能口若悬河,然而我们并不承认他们会说话。

③应酬的话另有一套,有人专门擅长此术。捧人捧得有分寸,骂人骂得很含蓄,自夸夸得很像自谦,这些技巧都是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的。尽管有人讨

厌“油嘴”的人,但是实际上有几个人能不上油嘴的当?和油嘴相反的是说话不知进退,不识眉眼高低。想要自抬身份,不知不觉地把别人的身份压低;想要恭维别人,不知不觉地使用了些得罪人的语句。这种人的毛病在于冒充会说话,终于吃了说话的亏。我有一次听见某先生恭维一位新娘子说:“人家都说新娘子长得难看,我觉得并不难看。”这种人应该研究十年心理学,再来开口恭维人!

④有些人太不爱说话了,大约因为怕说错了话,有时候又因为专拣有用的话来说。其实这种人虽是慎言,也未必得计。越不说话,就越不会说,于是在寥寥几句话当中,错误的地方未必比别人高谈阔论里的错误少些。至于专拣有用的话来说,这也是错误的见解。会说话的人,其妙处正在于化无用为有用,利用一些闲话去达到他的企图。会着棋的人没有闲着,会说话的人也没有闲话。

⑤有些人却又太爱说话了,非但自己要多说,而且不许别人多说。这样,就变成了抢说。喜欢抢说的人常常叫人家让他说完,其实看他那滔滔不绝的样子,若等他说完真是待河之清!这种人似乎把说话看做一种很大的权利,硬要垄断一切,不肯让人家利益均沾。偶然遇着对话的人也喜欢抢说,就弄成了僵局。结果是谁也不让谁,大家都只管说,不肯听,于是说话的意义完全丧失了。

⑥打岔和兜圈子都是说话的艺术。打岔子往往是变相的不理或拒绝。“王顾左右而言他”,梁惠王就这样地给孟子碰过一回钉子。兜圈子往往是使言语变为委婉,但有时候也可以兜圈子骂人。兜圈子骂人就是“挖苦”人;说挖苦话的人自以为绝顶聪明,事后还喜欢和别人说起,表示自己的说话艺术。但是,喜欢“挖苦”的人毕竟近于小人,因为既不大方,又不痛快。

⑦说话的另一艺术是捉把柄。人家说过了什么话,就跟着他那话来做自己的论据。这叫做“以子之矛,刺于之盾”,往往能使对方闭口不言。不过,如果断章取义,或故意曲解,也就变为无聊了。

⑧上面所说的打岔,兜圈子和捉把柄,相骂的时候都用得着。打岔是躲避,兜圈子是摆阵,捉把柄是还击。可惜的是:相骂的人大多数是怒气冲冲,不甘心打岔,不耐烦兜圈子,忘了捉把柄。由此看来,骂人决胜的条件是保持冷静的头脑。泼妇和人相骂往往得胜,并不—定因为她特别会说话,只因她把相骂当做一种娱乐,故能“好整以暇”,不至于被怒气减低了她平日说话的技能。

⑨说话比写文章容易,因为不必查字典,不必担心写白字:同时,说话又比写文章难,因为没有精细考虑和推敲的余暇。基于这后一个理由,像我这么—个极端不会说话的人,居然也写起一篇“说话”来了。

(文/王了一,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4. 下列对“应酬的话”的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说应酬话的人总想要恭维别人,最终吃了应酬话的亏。

B. 捧人捧得有分寸,骂人骂得很含蓄……这些应酬话技巧都是可以传授习得的。

C. 应酬中没有几个人不上油嘴的当,所以人们讨厌油嘴的应酬恭维话。

D. 应酬恭维“人家都说新娘子长得难看,我觉得并不难看”的人,缺乏心理学知识。

5. 下列对于几种“说话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顾左右而言他”就是梁惠王运用打岔子的说话艺术给孟子碰的一回钉子。

B. 兜圈子骂人的说话“艺术”,既不大方,又不痛快,近于小人之为。

C. 最好的说话艺术是捉把柄,“以子之矛,刺于之盾”,往往能使对方闭口不言。

D. 相骂的人大多数是怒气冲冲,大都用不上这几种说话的艺术。

6.下列对“说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话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擅长辞令的外交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

B. 会说话的人,会利用一些闲话去达到他的企图。

C.专拣有用的话来说,这也是不会说话的表现。

D. 说话比写文章难,所以不会说话的我写起这篇“说话”。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7题。

碛中作【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注释】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7.下列对本诗内容及情感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A)

A.第一句“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水天一色的壮阔景象。

B.第二句写一轮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思乡的情怀。“两回圆”点明离开家乡已有两个月之久。

C.第三句由遐想回到现实,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

D.第四句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却更在意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景象,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0题。

童恢字汉宗,琅邪姑幕人也。父仲玉,遭凶荒,倾家赈恤,九族乡里赖全者以百数。仲玉早卒。恢少仕州郡为吏,司徒杨赐闻其执法廉平,乃辟①之。乃赐被劾当免,掾属②悉投刺去,恢独诣阙争之。乃得理,掾属悉归府,恢杖策而逝。由是论者归美。

复辟公府,除不其③令。吏人有犯违禁法辄随方晓示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者皆赐以酒肴之礼。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牢狱连年无囚。

比县流人归化,徙居二万余户。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虎狼当食六畜,而残暴于人。王法杀人者伤,伤人则论法。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

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青州举尤异,迁丹阳太守,暴疾而卒。

注:①辟:征召。②掾属:部属官员。③不其:地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仲玉早卒卒:死亡

B.复辟公府,除不其令除:除去

C.比县流人归化比:紧挨的

D.青州举尤异举:举荐

9.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吏人有犯违禁\法辄随方\晓示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者皆赐以酒肴之礼。B.吏人有犯违禁法\辄随方晓示\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者\皆赐以酒肴之礼。C.吏人有犯违禁\法辄随方晓示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者\皆赐以酒肴之礼。D.吏人有犯违禁法\辄随方\晓示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者皆赐以酒肴之礼。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碰上荒年,童恢的父亲把全部家产拿出来赈救百姓,九族和乡里的百姓靠他全活的数以百计。

B.童恢再被征入公府,授不其县令,县吏及百姓有犯法禁的,他就依据情况及时告知。

C.杨赐的案子得到平反后,曾经离他而去的部属官员和童恢一起都回来了。D.不其县百姓曾被老虎苦害,于是设机关捕捉,活捉了两只老虎,童恢最终令人放了一只老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0分)

四、(6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乃赐被劾当免,掾属悉投刺去,恢独诣阙争之。

等到杨赐被弹劾要免官的时候,他的下属都投下名帖离他而去,只有童恢到朝廷为杨赐争辩。

童恢字汉宗,琅邪姑幕(今山东诸城)人。他的父亲童仲玉,遭遇战乱饥荒,把家里所有财产拿出来赈恤灾民,同宗及乡里的人依靠他活下来的数以百计。童仲玉死的早。童恢年轻时在州郡担任小官吏,司徒(官职名)杨赐听说他执法清廉公平,于是征用了他。等到杨赐被弹劾要免官的时候,他的下属都投下名帖离他而去,只有童恢到朝廷为杨赐争辩。终于讨回公道,杨赐的下属们又都回来了,童恢却拄着拐杖离开了。因此被大家称道。

又被征聘的公府,担任不其县县令。他下级的官吏或百姓有违反法令的,就依据情势随时告诫他们。如果有称职的官吏,百姓有做好事的,都赐给他们酒肴,来勉励他们。耕耘纺织、播种收获,都很有条理。他的境内非常安定,牢狱里连年都没有囚犯。

邻县流浪的人都投靠到这里,搬来了二万多户。百姓曾被老虎苦害,于是设机关捕捉,活捉了两只老虎。童恢听说后,出来大骂老虎说:“上天造就万物,只有人最高贵。虎狼应该吃各种牲畜,你却残害人类。根据王法杀人的人要受刑,

伤人的依法处置。你如果是杀人的老虎,就应该低头服罪;如果是无辜的,就应该大叫喊冤。”其中一只老虎低头闭眼,好像很害怕,童恢当即令人杀了它。另一只看着童恢大吼,跳来跳去,童恢于是下令放了它。官吏和百姓为此事歌颂他。

青州推举政绩卓著的人,提拔他为丹阳太守,他突然得暴病去世了。五、(26分)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节选部分,完成12、13题。

学员、骡夫、妇女、被服工厂和鞋袜工厂的女工、合作社职工、苏区邮局职工、士兵、木工、拖儿带女的村民,大家都向河边那大草地涌过去,演员们就在那里演出。很难想象有比这更加民主的场合了。不远的网球场上甚至还有几头羊在啃草。

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演出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人去怎么注意他们了。

台上挂着一块红色的绸制大幕布,上面有“人民抗日剧社”几个大字,还有拉丁化的新文字拼音,红军大力提倡拉丁化来促进群众教育。节目有三个小时,有短剧、舞蹈、歌唱、哑剧——可以说是一种杂耍表演,共同的地方主要是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节目充满了明显的宣传,一点也不精致,道具都很简单。但是优点是从锣鼓铙钹和假嗓歌唱中解放出来,采用活的题材而不像腐朽的中国京剧那种没有意义的历史故事。最后,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演员和群众打成一片,这就弥补了一部分细腻精美的不足。红军剧社的观众似乎真的在听着台上的说话:同那些神情厌烦的京剧观众相比,这真使人惊奇,因为在中国,看戏的把时间主要花在吃水果、嗑瓜子、聊天、把热毛巾扔来扔去、到别的包厢里去访客上面,只是偶尔才看一下台上的戏。

12.阅读选段,分别用一个词简要概括红军剧社的节目在主题、题材两方面各有什么优点?(2分)

主题鲜明;题材鲜活。(答“抗日和革命”之类“特点”无分)

13.你从节选的文字中所写的红军领导看戏的表现,看出他们是些怎样的形象?(4分)

热爱文艺;亲民随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陋室不陋

①普通人的追求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居有别墅豪宅,行有宝马香车,一辈子悠哉游哉,便是心满意足的理想生活。

②我有一个朋友,跟别人的想法不大一样,是个例外。他居不求宽敞豪华,行不求以车代步,蜗居在一处又土又旧的老房子里,乐不思蜀。房子虽然简陋,但是一所大学的宿舍楼,地处僻静之处,与山海相邻,人迹稀少,车马罕至。院内草木葱茏葳蕤,藤蔓植物肆意攀爬,几株海棠,几棵樱花,两株梨树,还有玉兰、紫薇、木槿等等,花开的季节,天光云影,暗香浮动。

③最有意思的是他的邻居。六月,樱桃红时,邻家老头拿一本书,整日坐在树下,看顾他那些红玛瑙一般的樱桃,以防鸟雀偷食。樱桃红时,空气中流动着一种甜香,招引鸟雀前来偷食,稍不注意樱桃就被啄得面目全非,目不忍睹。

邻家老头拿一只拂尘,低头看几页书,抬头看看天,再转头看看树上的樱桃,如此反复,乐此不疲。不知道底细的,还以为是哪个洞府的老神仙。

④朋友住在那里,一直不肯搬家,就是因为有那么有意思的邻居和清幽的环境,虽然生活琐事不大便利,但他贪恋那里浓厚的文化气息。有时候看书看累了,还可以下楼走走,和花草植物聊聊天,看看蚂蚁搬家,听听虫鸟鸣唱。还可以顺着一条蜿蜒的小路去海边,看看海,听听风,想想心事。海风一吹,头脑清明,胸意旷达,什么烦恼都吹到“爪哇国”了。

⑤有一次,我去他的居所,不看则已,一看还真有几分艳羡。他的房子虽然又老又旧,空间狭小逼仄,但却安置得层次分明,居住区、休闲区、会客区,井井有条。

⑥室内陈设比较简陋,不似古代文人那般,书房里有案有几,有桌有椅,案头清供山石花草、文房雅玩,香炉里香烟袅袅,琴台上琴声朗朗。朋友的书房里当然没有这些东西,局促的空间里,一桌一椅,两壁都是书橱,书橱里满满当当,经年累月,新书压旧书,越积越多。积攒下来的书已无处可放,便随意堆在案头、沙发上、窗台上,甚至地上。写字时,胳膊肘能碰到书。看书时,头顶上也是书,仿佛居住的不是陋室,而是用书堆砌成的城堡。

⑦随手翻捡,书多而杂,经史子集、哲学人文、小品杂文等等,不管哪种都能寻到几本,无事读读,亦可得些闲趣。这些书并没有分门别类地排列好,而是碰到哪本读哪本,风吹哪页读哪页,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一切都是那么随意自然。穿过书籍的壁垒,目光落至阳台,阳台上的坛坛罐罐中养着花花草草,慵懒地生长着,倒是与书房里的那些书相映成趣。

⑧朋友笑说:“我这人没有多大追求,房屋虽然简陋,但环境清幽,又有书香,如此甚好,我知足了。”我也笑,陋室之中,安享读书之乐,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逍遥自在的呢?陋室并不见得多么招人待见,但因为这些书,因为书香的洇染,而变得富足和不同凡响,所谓陋室不陋。

⑨我一直觉得书是有味道的,好书有香,那香味源自于书中的墨香,也源于书中深邃的思想境界,独到的思维意识,心灵与心灵的衔接,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读一本好书不仅仅能熏染心境,感染情绪,还能使陋室生香,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⑩据考,清代学者曹雪芹少年家道中落,中年移居北京西郊,晚年生活穷苦,居茅屋,住草棚,“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就像他自己在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一回中所说的那样:“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

11 一个有襟怀的人,身居陋室,“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陋室虽陋,却是陋而不俗。陋室不陋,因书香而熠熠生辉。

12 生活就是这样,夏夜酷暑炎热,可以听虫鸣低语,闻书香弥漫。冬夜寒冷难抵,可以听风赏雪,看月光落在书上。法国作家莫泊桑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趁花未谢,茶未老,在书香中漫游,感受身心所不能至之美好。

13 屋陋,不荒凉。心陋,是真穷。每一个人都可以在陋室的书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14.阅读第2-4段,朋友的居住之地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1)住所有清幽的环境,可以让人消除烦恼

(2)有很有意思的邻居

(3)有浓厚的文化气息

15.阅读第5-7段,说说我为什么对朋友的居所感到艳羡。(4分)

(1)居所内部安置得井井有条,层次分明(2)居所内的书多而杂,随意自然地摆放,和周围环境相映成趣。

16.阅读第8-11段,试分析陋室的“不陋”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1)陋室因为书香的洇染,而变得富足和不同凡响

(2)读一本好书而熏染心境,感染情绪,使陋室生香

(3)有襟怀的人成就鸿篇巨制,使陋室显得高雅。

17.结合第11-12段,说说如何“遇见更好的自己”。(4分)

(1)在艰苦的物质环境中,多读书,感受生活的美好(2)追求精神生活,获得精神上的满足。(3)乐观面对生活的不顺

(说两点即可)

六、(8分)根据要求完成18、19题。

前一段时间,教育部门组织学生在线上学习。复课以后,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开展以“网课面面观”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8.假如你是一名校报记者,打算就“责任与网课”这个话题,采写一篇新闻稿,你要选择教师、家长、同学中的任何一个,把他作为采访对象,设计一个采访问题。请写出一个采访问题。(3分)(3分)

①教师的采访问题:您觉得线上教学相对于线下教学还应当履行哪些教育教学的责任?

②长的采访问题:您认为孩子网上学习时,家长应该怎样履行监管的责任呢?

③学生的采访问题:您说说为什么空中课堂更需要学生加强学习的责任意识?

19.网络课堂相较于传统的线下课堂,在听课方式、交流讨论、完成作业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关于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的利弊,同学们各抒已见,请就此话题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100-120字)。(5分)

七、(5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吃——注)之,衡独危坐(正坐——注)树下自若。或问之,(仲平)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仲平)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因为心存敬畏,许仲平才正襟危坐,不随众人去摘路边梨树的果子,终成儒学君子。所谓“心存敬畏”,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时时警戒自己,理智地约束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它是阻止人走向深渊的最后一道心理屏障。

对青少年而言,只有心存敬畏,成长路上才行得端,走得正。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以“心存敬畏”为题,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评分参考:

1.离题,28分以下。虽有“敬畏”之名,却无“敬畏”之实。

2.偏题,33分左右,所写“敬畏”偏离“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时时警戒自己,理智地约束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一内涵,比如敬畏师长,处世低调等。

3.扣题,38分左右,所写“敬畏”没有偏离“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时时警戒自己,理智地约束自己,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一内涵。

4.切题,42分以上,在“扣题”的基础上,结构紧凑,描写细致,议论透彻。

5.不足200字,不超过5分。不足400字,15分以下。不足600字,25分以下。翻译、扩写材料不超过30分。

6.允许仿造材料的写作方式(如对比、对话),但故事内容不可“换汤不换药”,将“吃梨”换成“吃苹果”之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