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演变

国有企业的演变
国有企业的演变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法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法一直是我国企业立法的重点.为此本小组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国有企业法论:

1.国有企业的演进与价值定位

2.行政权和国家所有权分离的思考

3.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民营化

4.国有企业法的立法问题

国有企业的演进

一、国有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国有企业应该包括国家或政府可以根据资本联系,对其实施控制或控制性影响的各种企业。

广义:国有企业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得对其施加支配性影响的企业

狭义: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经由投资暨资本联系所控制,对其全部或部分拥有所有者权益的企业

国有企业的特征:

1.国有企业的资本全部或部分地来源于国家,也即国家是企业的“老板”或企业主

2.国有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受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控制,其行为必须符合或不违背政府的意

志和利益

3.国有企业及其运行与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相联系

4.转型期的国有企业法律适用具有相当的政策性特征

二.国有企业的分类

(一)若干发达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分类借鉴

1.德国国有企业的分类

2.日本国有企业的分类

3.新加坡国有企业的分类

4.美国国有企业的租赁和承包经营形式

5.法国、意大利的国有企业分类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分类

1.普通国有企业和特殊国有企业

2.单纯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参与的企业

3.传统国有企业和国有公司制企业

4.单一主体投资的国有企业和多元主体投资的国有企业

5.国有企业法人和非法人国有企业

6.营利性、竞争性的国有企业和政策性、非竞争性的国有企业

中国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演变过程,是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经营主体逐步而艰难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主体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呈现出国有企业曲折发展的轨迹。

第一个阶段是指全国解放前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公营企业,或称之为供给制企业。

公营企业是按照马克思和列宁有关社会主义是个辛迪加、大企业的论述,为支持民主时期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革命战争和改善人民生活而建立的。这批企业数量不多,规模较小,但却是我国最早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

由于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长期处于被敌人分割、包围的状态中。因此,这种公营企业具有自给自足、各自为战的特点。它只适合于战争时期的需要,对于传统计划经济也不适应。

第二阶段(1950~1978.12)是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或称之为计划型国营企业。

计划型国营企业是按照原苏联模式以及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供给制经验而建立起来的。它由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经营决策高度集中于国家机构手中,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听命于上级政府机构;二是经济活动的调节主要依靠直接的行政手段,企业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三是经济利益分配平均主义;四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企业经济组织政企合一。

计划型的国营企业,曾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体制的僵化,它至少有如下严重缺陷:一是企业没有主动权;二是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三是政企不分;四是效益低下。计划型国营企业无法把经济搞上去,危及国有经济的生存。

第三阶段(1978.12~1992.10)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这段时间主要是实行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和转轨。因此,也称之为转轨型国有企业。

转轨型国有企业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是转轨型国有企业建立的理论依据。这一阶段经历了放权让利(1979~1987)、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1987~1992)两次系统改革过程。国有企业经过这两次改革,具有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些特点: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有所分离;二是大多数企业开始面向市场,组织生产、生产要素的获取和生产的销售大都通过市场解决;三是企业自主经营权有较大的扩大;四是企业经营基本上是以盈利为主要目标;五是企业的分配与企业的经营状况、职工的利益联系起来;并且,有些企业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联合和兼并活动,获得较大发展。上述特点具有明显的转轨型特征。

但是,转轨型国有企业也有明显的弊端:一是没有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框框;二是对产权制度重视不够,企业没有法人财产权;三是改革的配套性较差,一些重要方面的改革有不同程度的滞后。由于存在这些弊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低效率状况未能根本扭转。因此,要真正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轨,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第四个阶段(1992.10以后)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司法人企业,或称之为市场型国有企业。

公司法人企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始组建的。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是公司法人企业建立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对它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四点:一是产权清晰;二是责权明确;三是政企分开;四是管理科学。这四点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

而忽略其他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十几年来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正确方向。

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近几年来加快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1994年已有100家企业列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现在,18城市的“优化资本结构”试点、56户企业集团试点和3户国家控股公司试点以及各地区、各部门的改革试点工作正在全面而顺利进行,改革触及到的深层矛盾正在着手解决。

经过上述四个阶段的演变,中国国有企业不断克服自身的局限性,逐步向严格意义上的市场型企业转变。目前,一批搞得比较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声誉,并逐步显示出优势。我们要继续探索并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以便推进这种演变过程。

国有企业的价值定位

对于社会而言,一个企业的存在价值可以分解为四个具体的组成部分:一是为社会发展提供积累——任何一个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就是赚取利润。企业的存续和税收两方面都是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具体形式。二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就业——企业通过生产活动提供劳动转化为价值的机会,使得人力作为资源的价值得以实现。三是为社会需求提供产品——一个企业能够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解决社会需求这也是企业存在的价值之一。四是传承文化——文化信息付着在企业组织与企业产品中,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理性基础。所以企业组织和产品本身都发挥着某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企业内在的文化就是一种综合文化的形式,内容包括管理文化、人际关系文化等形式;而产品则无论其形式还是功用,都会表达一种文化因素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产品的流通成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有时甚至起到规范社会生活的作用,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精神内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首先,国企的就业效率较高】

国企用较为低廉的工资养活着较多的人员,这是中国在人口众多情况下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民营企业抢占市场击垮国营企业的过程中,不简单地是一种不同生产效率企业之间的胜负,同时也是一种不同社会责任(或者负担)企业之间的代换。大面积的变卖国企直接导致了三个结果:一是释放出了大量的下岗职工。二是四五千万的下岗工人直接影响了一亿以上人口的消费能力升级,导致工业品市场的疲软。三是两极分化加重。

这种积累起来的就业压力,为今后的社会发展造成了长时间的困难。而且消灭了国企就会形成即使经济高速地发展,也不能完全兑现为就业需求的困境。从九十年代以后到今天,就业弹性逐年降低,这个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国企的退出。面对中国社会沉重的就业压力,究竟鼓励或者选择什么样的企业样式,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地用企业效率进行评价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背后牵涉着社会公平问题,而社会公平往往和一个国家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等增长极限相联系。

面对全社会约两亿失业人口的强烈就业需求,正确的态度就不是在“经济科学”的指导下创造大量失业人口,一直向拉美化的自由主义陷阱走去。对于什么是拉美化这个问题有许多解释,最主流的看法是由于投机性外资撤离导致了拉美经济的徘徊。实际上外资的作用仅仅只是一个触发因素,经济发展受挫的真正原因就是两级分化。对于为什么会造成两极分化的问题,也有不同的认识,但根本大原因是资本不承担社会责任所致。特别是外资获得的利润与地域分离,成为非本国财富,导致了再分配财富的减少。对于中国的发展而言,避免拉美化的直接方法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也就是创造就业机会。

从创造就业的角度上看,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几乎是同等的,但它们都远不如国企的贡献。就从这一点出发就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必须维护国企主体地位,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如果有人对数据感兴趣,希望科学性地描述这个问题,这个结论也可以从不同经济成分占GDP的份额与容纳就业人口的比值进行比较得出。如果我们将不同经济成分占GDP的份额与就业人口的比值称作就业效率,显然国有经济要大于其它任何经济。

现在的问题是——在我们社会主流的意识中已经将国企对就业的贡献说成了不足,甚至成为了国企必须改革的理由。我想对于现代政府而言,真正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社会管理,首要的责任在于创造就业机会,而企业的效率应该交给市场来评价。任何一个地方创造就业的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这比建设了几条马路更重要。

如果用这样的观点看待市场经济环境,采取适当措施保护高就业能力的企业就是一种以人为

本的科学态度。当然这些措施不是最终导致政府养活一批人的措施,而是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范的措施。比如对企业固定资产与就业人口的比例进行宏观干预——高于全社会平均值的企业说明在贪污别人的就业效率,应该课以税收。这笔税收返还那些低于平均值的企业,这样就会形成社会责任公平的市场环境。

有人可能认为强调国企的重要性会造成对民营企业的不良冲击。如果民营经济垮下去,就会有更多的人失业。实际上不论国企、外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需要一个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这种公平就是广谱地对待所有企业,用技术的、法律的、税收的方式创造一种一视同仁的经营环境。对于中国今天供给过剩的现实而言,选择企业模式应该在技术、资金环境等考虑之外,再加一条——就业效率。低就业效率企业消失的越多,就可以让出市场份额来,让高就业能力的企业更好地生存。这样全社会的人口就业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反倒可以在任何一个地域范围内孕育起较大的产业规模。也就是说这里有一种规律需要我们明确认识——在需求恒定的状况下,政策取向会造成经济成分的改变。而在目前拥挤的市场环境中,选择饱含公平因素和就业效率的企业才是经济发展政策的着眼点。这里就明确提出应该将就业效率和公平因素作为一种市场准入的基础制度。

【其次,国企的积累效率较高】

从为社会提供积累的角度看,国营企业的利税曾经统统上缴,由此建立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基础。即使在利改税之后,不同经济成分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也是不同的。相比较而言国营企业完税程度高,没有大面积的恶意避税行为,以三分之一的生产总值贡献着一半以上的国家税收。也由于这样的原因,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所以就会矿难频发。外资和民营两类企业的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大概只有企业的存续和产值以统计数据的形式成为政绩指标才会光鲜闪亮,对社会的实际贡献到现在为止并不如国有企业。所以在主流媒体竭尽全力妖魔化国企的同时,是不是想一想那些可能下岗的工人?在鼓吹廉价商品能为消费者带来实惠的同时,是不是想想可能有更多的人连这种实惠都够不着,因

为他们收入降低的幅度和速度远大于商品降价的幅度与速度。

【第三,国营企业是介于外资与民营企业之间的产品提供者】

国有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其优质程度介于外资与民营企业之间。至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产品的差距一般是技术发达程度的差距,这是需要不断的技术进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而民营企业则由于追逐利润的本性使然,在目前技术准入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往往不能解决自身的产品的质量技术控制等附加开支,这就是类似劣质奶粉之类的产品出笼的原因。在目前的国内外的市场上,高端技术产品中民营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就说明了问题。

【第四,国企就是先进文化的代表】

即使被腐败文化所侵蚀,被资产阶级经济学所妖魔化的国有企业,其基础文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甚至于改制后的国企的经营架构也是民营企业队列中的佼佼者。公有制企业体现了经济民主、无私奉献、大力协同、政治第一、传帮带等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一切理性价值。中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宗族观念浓重的封建文化中楔入现代工业文化。比如人际协作的问题——这是现代社会大生产过程的一种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广泛协作是效率的来源。

国营企业的组织形式实际上就是在否定了旧的宗族观念基础上建立的、新型实用的人际文化形式。没有这样的文化,企业的发展就是一句空话,中国社会永远产生不了与国际大型跨国企业进行较量的跨国公司。而占据不到企业链顶峰,就无法左右市场的走向,也就难以获得稳定和高额的利润。而私有化将国企变成家族企业的过程会严重地阻滞企业文化的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後,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後,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汉字书体的演变) 1古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後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8: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9,是于1958年设计的。

隶书的演变和发展

隶书的演变与发展 文章摘要:清代的隶书是继汉代后的又一高峰,三百年间涌现出一大批隶书名家,他们集古今书体之大成,且能敢于创新,大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者当推“清隶八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隶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产生期、成熟期、鼎盛期、衰微期和复兴期。 1、产生期 秦至汉初(大约在公元前——221—公元195年)为隶书的产生期,也称“隶变”期。此间的书体尚介于篆隶之间,称为“古隶”。我们从先后出土的秦简和马王堆帛书中的《五行》篇、《战国纵横家》等书迹中,清楚地看到了古隶书的书写风貌:形趋方正、字势变纵为横、改圆转为方折及点、横、波、磔等隶书的用笔特征。 2、成熟期 西汉中后期为隶书发展的成熟期。此间的传世书迹如简书中的《武威王杖诏令册》、帛书中的马王堆《相马经》等,字形已大都扁平方正,结构已较规范,用笔已有规律,笔势的左波右磔已相当成熟而固定,均已脱尽篆意,是完全成熟的隶书了。 3、鼎盛期 东汉是隶书艺术大放异彩的黄金时代。最能体现隶书艺术成就的当是东汉碑碣。 东汉初年起,“扬德书贤”的立碑刻石风气盛行,这时期的隶书作品笔法严谨,体势多变,艺术水平登峰造极。清人王澍有评:“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备出一奇,莫有同者。”开阔者如《石门颂》,劲健者如《乙瑛碑》,方峻者如《礼器碑》,严整者如《衡方碑》,端庄都如《史晨碑》,秀润都如《曹全碑》古穆者如《张迁碑》等。处于黄金时代的东汉隶书作品有如琼山珍海,洋洋大观。 4、衰微期

隶书发展到东汉末年,由于过分追求规整严谨,越来越显得板滞,缺少生气,已表明隶书的发展走向了末路。如《熹平石经残字》和《白石神君碑》的风貌便清楚地体现了这一趋势:字形整齐,用笔拘束,空间的分布和线条的节奏都缺乏自然生动的气韵等。它们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预示着汉隶黄金岁月的逝去。 到了魏晋隋唐,隶书的正统地位被楷书所替代。此间虽有隶书作品,亦不过是汉末的流风余绪而忆,与汉隶不可比肩,完全失去往日的风采。即便是能给当时处于衰微的隶书艺术注入过少许新气息的唐玄宗李隆基也如是,其书作《石台孝经》虽于端庄典雅中颇有夺人之气势,然过于规整刻板,过于装饰而几近“馆阁”。 唐以后隶书每况逾下,只有到了书道中兴的清代,古老的隶书艺术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恢复了汉代的气象。 5、复兴期 清代,由于秦汉金石的不断发现及朴学的兴起,使中断了一千多年的汉隶书法艺 得以延续,且成就之高“直逼汉人”。 清代的隶书是继汉代后的又一高峰,三百年间涌现出一大批隶书名家,他们集古今书体之大成,且能敢于创新,大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其中最有代表性者当推“清隶八家”:郑簠、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及趋势 经济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经济结构的及时合理调整又是经济总量获得增长的必备条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发展,湖南经济在发展速度及总量扩张上虽有很大突破,但经济结构尚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与传统内陆封闭型经济烙印;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改革措施还没有完全到位,经济结构调整又碰到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已经属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国际背景下的开放性调整,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的升级性调整,短缺经济结束、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后的需求导向型调整,经济发展实现阶段性转变和体制转轨进入攻坚阶段后的战略性调整。尽管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结构调整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认清和掌握我省经济结构的演变规律,对加快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效应对加入WTO后的各种挑战尤为重要。本文就我省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作初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湖南经济结构演变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 经济发展过程也是产业不断升级的过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层次就越高。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则随工业化的推进呈现倒U 型曲线,即当一国工业化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其增加值比重上升较快;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其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继而停滞、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目前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处于升级优化阶段,其演变的主要特点: 1、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以后,湖南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46.99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3983亿元,年均增长8.8%,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高0.7个百分点。伴随而来的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继续得到相应发展;工业落后的局面得到基本的扭转,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使湖南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0.7:40.7:18.6,演变成2001年的20.7:39.5:39.8(见表1)。第一产业大幅下降20个百分点,且90年代下降的幅度大大高于80年代;第二产业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由1980年的40.2%下降到1990年的33.6%,但90年代又回升了近6个百分点,2001年为39.5。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大幅上升近20个百分点,2001年达到

家族变迁的社会实践报告doc

家族变迁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一:赴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赴春节民俗变迁情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合肥学院计科系11级计本(3)专业 姓名:章记红 学号:30 摘要: 春节到了,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关于春节的传说有很多,这也使得民间基于此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节日活动。这些活动在岁月中逐渐消淡了本身的含义,演变成为了春节的民俗习惯,从辟邪之技幻化成对新一年的庆贺和美好希冀。而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我国大范围的农村步入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春节的民俗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无声地变迁,一部分无法适应新时期而悄然消逝,一部分在找到了新的方向后焕发生机。处在中国不同地方的民俗习惯在早有其特色的同时面对相同的挑战,本文综合不同地区的春节民俗习惯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找寻在 21 世纪的今天,春节民俗习惯新模样。 关键词: 年前准备大年二十九拜年 正文

一、调查时间:XX年1月20日-XX年2月6日 二、调查地点:周边地区 三、调查人:章记红 四、调查方式:通过上网搜索资料、走访调查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调研当今社会与过去的春节习俗的差异。并且对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深入挖掘经济发展对春节风俗的影响。 五、调查目的 1.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各地不同人群传统春节习俗的变化。 2.通过深入各家走访调查,调研不同时期的春节习俗变化。 3.通过自身的生活体会,感悟时势变迁对传统春节的习俗的影响,分析研究春节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六、对春节的介绍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 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 多年的历史。中国的春节源远流长,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大多得以继承与发展,但原本的面貌都发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我国产业政策演变 摘要: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我国产业政策主要是在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基础上并根据国内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和实施。其沿着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三方面进行演变和发展。 1.产业空间布局政策。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产业空间布局政策主要路径是“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逆梯度配置”)——效率优先的非均衡产业布局战略(即“顺梯度配置”)——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未来包容性发展的产业布局战略(即“产业布局一体化”)。我国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在空间布局政策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在产业空间布局背景下探讨探讨产业政策比较贴合实际。 1.1公平优先的均衡产业布局战略。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后期。此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百废待兴,沿海地区相对与内地来说由于区位和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国家为了缩小内地与沿海的地区差距,加大了对内地的经济发展力度。由于我国工业基础薄弱此时国家采取的产业政策主要是配置重大工程项目来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距。“一五”(1953-1957年)、“二五”(1958-1962年)至“四五”计划时期(1970-1975年),在西部地区展开了大规模以重化工业优先增长为中心的工业开发。重点是优先发展钢铁、电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和机械设备制造等产业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骨架雏形。

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课后

?中国改革为什么能成功——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o倒计时:00分00秒 o o o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o1、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坚决维护和实现()的根本利益。 (6.67 分) ? A 全球 ? B 党 ? C 政府 ? D 广大人民群众 正确答案:D o2、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曾说,谁能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谁就具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资格。(6.67 分) ? A 米尔顿·弗里德曼 ? B 埃尔文·罗斯 ? C 彼得·汉森 ? D 安格斯·迪顿 正确答案:A o3、中国梦归根到底是()的梦,必须紧紧依靠其来实现,必须不断为其造福。(6.67 分) ? A 国家 ? B 党 ? C 政府 ? D 人民 正确答案:D o4、在国家博物馆的的展柜内,来自天津滨海新区的()枚行政审批公章被永久封存,这里的每一枚公章都曾是一道通往市场的“关卡”,牢牢束缚住企业 与市场的活力。(6.67 分)

? A 76 ? B 98 ? C 105 ? D 109 正确答案:D 多选题 o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6.67 分) A 解放生产力 B 发展生产力 C 消灭剥削 D 消除两极分化 正确答案:A B C D o2、()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设立、探索和建设,则是体现国家发展战 略的新尝试。(6.67 分) A 福建 B 贵州 C 江西 D 山东 正确答案:A B C o3、是()等的劳动和智慧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们共同的努 力托起了中国奇迹。(6.67 分) A 工人 B 农民 C 科研人员 D 创业老板 正确答案:A B C D o4、我们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等其他各方面的建设。 (6.67 分) A

(发展战略)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家族文化”第一讲 胡中生 课程进度 总共十二次课,具体分布如下: 一家族的发展与演变 二家族丧葬文化 三家族祭祀文化 四家族婚姻与女性(一) 五家族婚姻与女性(二) 六家法族规 七家族教育 八族谱 九族人职业与家族经济 十分家与继承 十一家族、地域社会与国家 十二考试并提交全部作业 作业与考试 1、期末开卷考试,平时成绩提交一篇论文,最好是有关自己家庭或家族的。 2、每次课后留一些时间给大家收集相关资料,给大家播放一些专题片。 3、第14周提交习题和论文。 4、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最为普遍的血缘性组织——家族。(2)探寻中国社会发展的另一条脉络与趋势。由上层到下层,了解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文化与生活,成为新文化史和社会

史研究的主要领域。 (3)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期待中国文化复兴。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革命、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的断裂——经济复苏与文化复兴——软实力的建设(孔子学院、血缘纽带) 绪论——家族社会 ★家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历史现象。它与家庭、宗族、姓氏有着密切的关系。 1.从氏族社会到个体家庭:动物状态?a?a群居野处、杂乱性交?a?a血缘大家庭、同辈性交(一百多万年前)?a?a亚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指一群同辈姊妹和一群不包括她们兄弟在内的同辈男子,或一群同辈兄弟和一群不包括他们姊妹在内的同辈女子互为夫妻的集团婚。这些女子之间不再互称姊妹,男子之间不再互称兄弟,而称为普那路亚。这种家庭排除了同胞兄弟姊妹之间发生性关系的可能。)?a?a对偶婚(正妻和主夫可以同居,但与其他伙伴之间还是可以发生性关系。) 母系氏族社会:商周始祖的神话传说 ?天命玄鸟而生商,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 ?a?a《诗经?¤商讼?¤玄鸟》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a?a《史记?¤殷本纪》 ?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姊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 ?帝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楚辞.九章.思美人》?姜嫄履大人之跡而生弃。?a?a《诗经?¤商讼》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中国文字发展史

研究单位:高二七班 研究人员:石小东孟慧许文玲史佳新徐泽军张麟主要内容:(1)中国文字的创立 (2)中国文字的发展 (3)中国文字的特点 (4)中国文字之汉字的演变 (5)中国文字的历史意义及其价值

一|、中国文字的创立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二、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中国姓氏的发展与演变》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中国姓氏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姓氏的出现,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华夏先民开始摆脱原始群状态,进入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姓和氏是分开的。姓用于指称源于同一始祖、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人,而氏用于指称某个具体氏族中的人。由于最初的氏族社会是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正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所说,“姓,人所生也……从女从生”,中国最古老的姓大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姒、妫、姞、妘、婤、姶、嫪等。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姓氏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西周以后,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姓氏制度。姓和氏仍然分开使用,姓的功能在于“明血缘”、“别婚姻”,配合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氏的功能在于“标身份”、“别贵贱”。 秦王朝统一六国,姓氏不再作为标榜贵族身份的标志,一般平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姓氏。姓与氏之间的区别逐步消失,合而为一。到了汉代,中国姓氏制度基本趋于稳定和普及,每个家族有了自己固定的姓氏。此后各个时代,中国姓氏在数量上增减损益,在称谓上承变相交。 如今,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丰富,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中华姓氏文化的时候,有几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第一所有的姓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第二汉族主要是靠文化来认同,

这一点无比重要,汉族的血缘实在复杂,我们大概找不到,任何一个比较常见的汉姓,姓它的都是汉族。每一个姓里边都有兄弟民族的血缘,有些血缘非常遥远,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同时在我们姓氏文化的认识里边,还存在一个误区,人们会认为姓是不会改变的,其实不然。而姓之所以会改变,其原因也各异。 第一,因避祸或避仇改姓。如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一个改成了冯,马字加两点就变成冯了。还有一个改姓同了,司加一竖就是同了,现在姓同的很少,基本可以判断是司马迁的后代。 第二,因帝王赐姓而改姓。比如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了国姓,在刘邦造反的时候有一个功臣叫项伯,刘邦就赐项伯姓刘。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祖先都姓刘。 第三,兄弟民族改汉姓。大家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鲜卑族很多人改了姓,比如拓跋氏改成元氏等。 第四,汉族人改兄弟民族姓。特别像元朝的时候,因为地位太低,汉人、南人就改了兄弟民族姓,主要是蒙古族和色目人的姓。 第五,还有部分兄弟民族的姓氏,不像我们汉族那么严格,它有时候会变化。 第六,因避讳而改姓。在清朝雍正皇帝以前,中国姓邱的都没有耳朵旁,就是丘陵的丘,因为要避讳孔丘,就下令不能用丘,所以今天中国都是姓邱。 第七,因入赘、过继、收养改姓。

三代人的变迁史

三代人的变迁史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浙江东南沿海依山傍海的一座城市叫温岭市。改革开放以来,温岭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她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而这座城市的变迁也牵连着我们家族的变化,由我们三代人的变迁史来看改革开放。 关键词:家庭、改革开放、历史、变迁 四十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平地惊雷响彻神州大地,中华民族开始了气势恢宏的伟大变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的奋斗历程。中国的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① 地处浙江东南沿海的温岭,改革开放以来,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诞生地,全省三个城市化重点培育城市之一。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岭特色的发展路子,形成了机制灵活、市场活跃、民资丰厚等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②。温岭得风气之先,兼山海之利,艰苦创业,勇于超越,创造了科学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创业长卷。我的爷爷和母亲还有我作为温岭这座海滨城市自改革以来变迁的见证者,以亲身经历来谈谈改革开放对我们家族的影响及变迁。 在爷爷这一代的老年人中,是见证了中国命运的转折的一代人,他们经历过 ① 引用自《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10.01 ② 引用自《温岭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成就展》第2页叶学政 2007年

中国文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汉字)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後,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後,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汉字书体的演变) 1古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後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 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铜器上凹入的阴文为款,凸出的阳文为识,总称铭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8:彦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局部)。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9,是于1958年设计的。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调整规划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着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着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和%,变化为2005年的%、%和%。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演讲稿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一版刊发。它掀起了席卷中国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那支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短短六千字,激荡四十年。为改革开放迈出了一大步。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40年前的今天,我们挣脱了阶级斗争的思维,却仍然迷茫于”两个凡是”的阴影中,40年前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单色调的社会中,中山装,平头,公社是社会的代名词,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却缺衣少食、物资匮乏是我华夏泱泱大国的心痛;40年前的今天,我们饱受西方列强的歧视,政治、经济、文化受制于人。 40年后的今天,多元化、快节奏的国际大都市已足部取代了小农经济的思想,路易威登,奔驰宝马已变得好不稀奇,货物琳琅满目的大型超市新罗棋布,2017金砖会议牵动了整个世界的心。40年后的今天,改革浪潮风起云涌,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人民生活丰富多彩,目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巨大变化,我们感慨万分。 不仅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在改革开放中也焕发出强大的生机,40年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这场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紧密相联、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改革开放不断对党的自我革命提出新要求,赋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新的时代内涵。党的自我革命为改革开放指引方向,并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为改革开放提供有力保障。离开了党的自我革命,改革开放不可能顺利推进,更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通过自我革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今天的我们是改革开放的享受者,享受着前人竭尽精力的贡献,今天我们也是改革开放

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和优化建议_于欢

业联盟内的研发机构,建立健全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再者,.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利用建立的研发平台对引进的技术或知识产权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高校科研人员合作技术攻关,加速企业人才建设,同时提升高校老师融入生产实践,从而具备从实践中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大力推进合作攻关 产业示范区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及科研实力居安徽省首位,在科技成果及知识积累、人才储备、实验手段、信息来源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科研与市场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特别是与科教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显著,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产业示范区的企业虽然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产业化实力和市场运作能力,但企业的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借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尚需加强。为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进合作攻关。其次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设项目、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 三、结论 本文首先详细分析和总结了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内高校与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特征,然后系统地展现了校企合作中企业合作和校方的合作动机、合作内涵和合作形态。进而,以此为基础,系统的阐述了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内校企合作所可能采取的合作模式,如企业联盟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员工素质提升联盟、联合研发机构的建设等,以期提高高校和企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和竞争力,其分析可以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10-04].http://www.p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4984512.html,/quyu/zbdq/201004/P020100401610126542934.pdf [2]王雪.国外成熟的合作教育模式对发展我国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13):65-67. [3]孟令权.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91-92. [4]百里清风,李海鸥.部属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机制对地方高校的启示[J].渤海大学学报,2012(1):127-130. [5]吴树山等.论论我校企合作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1997(6):2-3 [6]付志荣.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及基于高校视角的策略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2,30(2):102-105. [7]崔旭,邢莉.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制约因素研究—— —基于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6):45-47. 作者简介:梁艳(1979.08-),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工程大学讲师,技术经济及管理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工业工程,,,,,,,,,,,,,,,,,,,,,,,,,,,,,,,,,,,,,,,,,,,,,,,,,,,,,,,,,,,,,,,,,,,,,,,,,,,,,,,,,,,,,,,,,,,,,,,,,,,,,,,,,,,,,,,,,,,,,,,,,,,,,,,一、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上海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也逐步调整。上海开始出现近代工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外商及华商企业大多设在黄浦江、苏州河沿江地区,形成杨树浦、南市、曹家渡、闸北4个工业地区。1930年,上述4个地区布局了工业企业1781家。在1934年时候,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工厂设厂地址暂行通则》,根据该通则,吴淞、闸北、南市、浦东等地区为可设企业的区域。到1949年上海解放的前夕,上海市工业企业达到10079家,其中布局在规定区域内的企业2263家,占全市工厂22.5%(马学新,2009)。1956、1957年,全市首次工业调整改组,在近郊形成漕河泾、北新泾、彭浦、五角场、高桥、庆宁寺、周家渡、长桥等8个有行业特点的工业区。1957年,中共上海市委、市人委决定开辟闵行、吴泾、安亭、嘉定、松江等5个卫星城,扩建、新建工业建设项目尽量安排在卫星城和市郊城镇。到1962年,5个卫星城基本建成。1971年,在金山县金山卫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1978年宝山县盛桥、月浦、石洞口一带建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分别形成上海第六、七个卫星城,成为全国石油化工和钢铁工业基地。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根据方案对调整工业布局的要求,加强卫星城市政建设,一批在市中心区的企业迁市郊。同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闵行经济开发区和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0年,市中心10区剩下工业企业5739家,占全市工业企业43.8%(林尚立,2009)。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建成闵行、虹桥和漕河泾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张江高新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等4个浦东新区国家级开发区。从1994年开始,市政府在原松江、南汇、嘉定3个县级工业区、2个县级工业小区基础上,批准建立松江工业区、康桥工业区、嘉定工业区、金山嘴工业区、崇明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青浦工业园区、奉浦工业区、宝山城市工业园区、莘庄工业区等市级开发区,建成45个县级工业区,接纳从市区迁入的工厂,引进三资项目。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产业布局呈现出两个清晰的思路:一是围绕“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建设,形成了CBD。2001年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同意把上海城市建设的目标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国际大都市。二是围绕发展现代制造业,形成了“东南西北”四大产业基地。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上海的工业企业分布的基本格局上海产业空间布局的 演变和优化建议 ■于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研究所 区域经济 155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学生: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妇),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断向集约型方向转变,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但由于南京作为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城市,重化工业又占有相对较高的比重,加之自然资源比较贫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从数据变化的视角,对近年来南京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剖析,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以期促进南京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 一、发展状态的基本表现 (一)三次产业总体结构分析 近年来,南京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2008年初步测算全市GDP完成3775亿元,是2000年的3.5倍。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我市三次产业GDP比重依次为:2.5:47.5:50,呈现“三、二、一”结构形态。 1、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

2008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95、188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97.5%,成为南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推动南京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近五年来南京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及其所占GDP比重(表1-1) 由表1-1可知,近五年来,南京市产业结构基本呈现以下变化: 一是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上升,但所占GDP比例逐步下降。2004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5.27亿元,到2008年增至93.00亿元,年均增长3.3%(可比价)。从所占GDP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始终最低,并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从2004年的3.6%逐渐下降到2008年的2.5%,五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 二是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所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2004年南京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据传汉字最早在黄帝时候就已经出现。传说黄帝时期,有一位叫仓颉的大臣,他可以画出许多的图形符号,各种的图形符号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义,后来他创造的符号就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自古就有仓颉造字的说法,大概就是源于此,而仓颉也被后人尊称为“文字神”。但是,文字的繁大,造字绝不是一时一人就能完成的。其实,早在仓颉以前,各部落应该就已经有了许多表意的符号,只是各不相同罢了,仓颉应该只是加以统一与整理,而后人则说是仓颉造字。这样中国的文字就产生了,这样看来中国文字的产生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现在可以看见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甲骨文是刻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是现在可见的最早的中国文字。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最原始的文明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正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所以人们把文字记录的载体选择为动物的骨头,而这同时也是中国人就地取材的这一个思想方式的反映。这些甲骨文在后世被人们当做龙骨来医治疾病,尽管这种方式被我们现代人看作是迷信,但是这一思维的确延存了数千年。这些“龙骨”在清代被欧洲考古学家发现,当时就引发世界轰动,到今天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见证物。 金文是指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因为中国从夏朝开始就进入青铜器时代,而现在出土的很多青铜器上都刻有一些文字,又因为周朝人把铜叫金,所以现在就叫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它的使用持续到秦国末年,随着籀文的出现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籀文,就是大篆,是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其原有的大篆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后的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后来因为小篆写起来的一些缺点,带来的不方便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较易书写的新字体:隶书,起初隶书在下层和民间流传,后来则逐渐取代了小篆的位置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小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