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练习(附答案)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练习(附答案)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练习(附答案)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天下合纵,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 gēngléi )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

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为秦孽.,不可为拒.

秦之将也。” (《战国策·楚策》)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臣愿以射譬.

之,可乎 譬:打比方 B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京:都城 C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息:消除、痊愈 D .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拒:抗拒、对抗 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

A.???

①君有将.

乎②仆欲将.

临武君 B.???

①臣为王引.

弓虚发而下鸟②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C.???

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

鸟②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D.???

①更羸曰:“此孽.也。”②今临武君为秦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 B .又虎视淮阴.矣 阴:北面 C .容.

必能立勋 容:或许,表推测 D .元功既举.

举:提拔 2. 以重.其不以.

爱憎匿善:解释加点的字。 3. 积累写作素材。可见他什么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hú)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

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徒揭.

空笼,造诈成辞 揭:揭开 B .去.我飞亡 去:前往 C .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 D .叩头受罪.

大王 罪:惩罚 5.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齐王使.

淳于髡献鹄于楚②齐王使.

臣来献鹄 B.???

①是不信.

而欺吾王也②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C.???

①去我飞亡.

②欲赴他国奔亡.

D.???

①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

6.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 )

A .道.

飞其鹄 (名词活用作动词) B .造诈.成辞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C .出.而饮.

之 (使动用法) D .财倍.鹄在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

四、阅读下文,完成7~8题。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7.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___通________

(2)今也则亡______通________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子哭之恸.____________________(2)门人益.亲___________

(3)弟子孰.为好学__________________(4)不贰过.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11~12题。

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弓下》)【注】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辑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④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⑤从:跟随。

⑥微:不应当。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1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右执.饮______(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3)从而谢.焉____(4)曾子闻.之________

12.解释下列各句中“食”字的意义和用法。

(1)黔敖为食.于路________

(2)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__

(3)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3~14题。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

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

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未可几.(通“冀”)也。

13.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不必童而智童状: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童:儿童

C.戴发含齿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几:希望

14.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遗:丢开,丢下

B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近:亲近

C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疏:疏远

D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亲:亲近

E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

七、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18题。

仆去年秋始游庐山,到东、西二林间(指庐山东林寺和西林寺)香炉峰下,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爱不能舍,因置草堂,前有乔松十余株,修竹千余竿;青萝为墙援,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大抵若是,不能殚记。每一独往,动弥旬日。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不唯忘归,可以终老。

(白居易《与微之书》) 1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1)爱不能舍.,因置草堂____(2)流水周于舍.下______

(3)青萝为.墙援________(4)白石为.桥道________

16.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爱不能舍,因置.草堂

A.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B.郑人有且置.履者

C.今以钟磬置.水中

D.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见云水泉石,胜.绝第一胜:优美的风景

B.流水周.于舍下周:周围

C.红榴白莲,罗生池砌.砌:石阶

D.平生所好.者,尽在其中好:爱好

18.对例句中加点词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例句:乔松

..十余株,修竹千余竿

A.从句式上看,“乔松”对“修竹”,结构相同,“乔”与“修”的词义应该相近。

B.由《采草药》中“并汾乔木,望秋先陨”推知,两个“乔”词义相同。

C.从“雪松”“红松”等松树名称的构成推知,“乔松”也应该是松树的一种。

D.由现代植物学中与“灌木”相对应的名词“乔木”推断,“乔”此处是“高大”

的意思。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练习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1

1.

【答案】 B

【解析】此题主要运用“语境推断法”。

A.“譬”有打比方、知晓和晓谕三个义项,根据下文,应为“打比方”。

B.“京”意为“高、大”。“京台”即“高台”。“都城”一义不合文意。

C.“息”有“止息、停止”的义项,文中用于“故疮”之后,就产生了“消除、痊愈”的语境义。

D.“拒”有“抵御、抗拒”和“拒绝”两个义项,文中为“拒秦”,作“抗拒”解。

2.

【答案】 C

【解析】此题主要运用“语法分析推断法”。A.①名词,将领,作“有”的宾语;②用在名词前作使动词,译为“使……为将领”。

B.①用在“弓”前,意为“拉”;②在文中由“退却”的义项派生出“离开、躲避”之义。

C.两个“下”均为使动用法,使……掉下。

D.两个“孽”的意义虽都源于“灾祸、危害”,但语境意义并不相同:①用于判断句,作名词,意为“受伤的鸟”;②用于被动句,作动词,意为“打败”。

译文:天下各国的诸侯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赵国派魏加去见楚国的春申君说:“您有带兵的将领了吗?”春申君说:“有了,我想让临武君做为大将。”魏加说:“我年少的时候喜欢射箭,我就用射箭来打个比方,可以吗?”春申君说:“可以。”魏加说:“有一天,魏国大臣更羸和魏王站在高台的下面,抬头看见飞鸟。更羸对魏王说:‘我为您拉弓虚发一弦,就能把鸟射死在您的面前。’魏王说:‘你的射技有这么高超吗?’更羸说:‘我能做到。’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虚拉了一弦就把这大雁射落在地上。魏王说:‘但是你的射箭的技艺怎么达到了如此高超的地步呢?’更羸说:‘因为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魏王说:‘你是怎么知道的?’更羸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叫声很悲伤。飞得很慢,是因为它旧伤疼痛;叫声悲伤,是因它离开雁群已经很长时间了;身上的旧伤还没有愈合,而且心里的惊惧还没有退去,一听见弓弦响声就吓得拼命向高处飞,从而导致它的旧伤口破裂而掉落下来。’现在的临武君,也曾经被秦军打败,所以不能派他做抵抗秦国大军的将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答案】 1. C

A项可以运用“成语印证法”,联系成语“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来理解,其中“善”是“友好”之意。

B项“阴”涉及古代文化知识,古代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淮是淮河,故“阴”指“南面”。

D项可以联系语境,运用“语境推断法”进行推断,“举”用在“元功”(大功)之后,应为“告成”。

2. 重:敬重以:因为译文:

东晋大臣郗超和谢玄不和。此时,前秦的苻坚准备发动进攻夺取东晋政权。占据梁岐之后,又对淮阴虎视眈眈。当时朝廷商议对策,打算让谢玄北上讨伐苻坚,世人对此颇有争议。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率师北伐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府中,发现他用人都能各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尽到自己的责任。由此推断,他一定能建立功勋。”谢玄立大功后,当时的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个人喜恶而隐藏别人的长处。

评价:

郗超虽然和谢玄不和,但在困难当头之际,面对朝廷的用人计划,他没有随声附和“异同之论”,更没有推波助澜,而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对谢玄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以促成其率师北伐之事。这充分地表现出郗超的爱国情怀及宽容大度、客观公正性格特征。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4.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根据语境判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可根据词典中的多个义项,用“代入检验法”选义。A.揭:举;B.去:离开;C.使:使者。

5.

【答案】 D

【解析】此题考查多义实词的辨析能力,亦可采用“代入检验法”选义。

A.“使”均为“派、派遣”;

B.“信”均为“诚实”;

C.“亡”均为“跑掉”;

D.“故”分别为:“缘故、原因”(名词,在“之”字后面,之:的,定语标志,修饰名词)和“所以”。

6.

【答案】 A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活用的判断能力。答此题可采用“语法分析推断法”。

A.“道”,“道”直接限制动词“飞”。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上”。

B.“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作“造”的宾语后活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

C.“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

D.“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参考译文】

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献鸿鹄。出了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它离开我飞掉了。我想剖开肚子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谋士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8分(加断句题是21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学)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 1.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 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以勇力事鲁庄公事:侍奉 B. 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和平 C. 北面就群臣之位就:靠近,引申为“回到” D. 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亡:丢失 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胁迫君其图之考虑 沫投其匕首丢下桓公怒,欲倍其约通“背”,背叛 (二) 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先是,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其见抑也如此。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冠世,不跻大位跻:晋升 B.累有相示相:动作偏指一方,指“我” C.既启之而复卷之启:启发 D.其见抑也如此见:表被动 4.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箱子;尘埃 有学士才,非宰臣器才能为时所排排斥 (三)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 5.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5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学目标 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教学内容与步骤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 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 再如: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购:悬赏捉拿﹚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

⑵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 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 ﹙璐:美玉﹚ 结论: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美玉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金)、木、氵(水)、(火)、土"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犭、鸟、虫" --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心)、(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 禾--五谷、皿--器具、

宀--房舍、冖--笼罩、 求--毛皮、歹--死亡、 月--肉、页--首、 目---眼、尸--身体、 隹(zhuī)--鸟雀. 二、例题: ①金就砺则利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③生而眇者不识日 解析:从字形入手 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刀石"。 ②"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丽","昳"可以理解 为"光彩"。 ③"眇",从"目"从"少",联系下文"不识日",可推知为眼盲。 归纳: 以形推义,联系语境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之文言文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考点阐释 《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有两种考查形式: 1、选择题的形式: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2、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要求:多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同时要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方法一、借助语境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2、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3、(江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 A.一县大耸耸:震惊B.以公少年易之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蠲:免除。 4、(湖北)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 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 ..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 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 ..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离:遭受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5、(福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至牧

文言实词推断导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一)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正确了解词义。 【学习重点】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测 解释下列画线的词句,并尝试总结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一些方法。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柳宗元 二、考点阐释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三、方法指导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典例分析】(08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巩固练习】解释加点字,并说明理由: (2005湖北卷)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易__________________。 (二) 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地基本方法. 积累实词.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地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地划横线地词地含义. 、“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í)之.’”你能推断出“殛”地意思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答案:绳,制裁.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殛,诛杀.通过语境可以得知. 在文言文地复习中,实词是教学地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地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地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地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地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地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地.今天我们这节课地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地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地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地预习,下面我们用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地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地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地推断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地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因例说法】 一、语境推断法 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地意思. 见学案第一组 方法阐释: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地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地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地是句子本身地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地大语境,即上下文地语言环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地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地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地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试试看: 解释下列加点地字 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意义的准确把握,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量的实词意义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断,推断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声义相互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释义。如“径造庐访成”,“造”的形旁为“辶”旁,联系下文“庐”是处所,前后推断,“制造”“成就”等不合句意,只能是“到,去”之意。再如“刑天舞干戚”,“戚”从字形上看,含形旁“戈”,由此推知“戚”是一种兵器(斧子)。又如“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其中的“箧”应当是与“筐”相关的竹器之类。 2.借助字音推断释义。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果从字词的本义上翻译不通时,可以从字音上考察,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来替代,用替代的字推断释义。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同,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再如“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又如“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的“匈”,借助读音,可知它显然是“胸”的假借字。 3.借助字的本义推知它的引申义、活用义。当按本义解说不通时,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去解释。如“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中的“绝”,由本义可知它在此处的引申义应为“无路可走的地方”、“死地”。又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中“鄙”词义是“边邑”,但这里显然说不通,此处“鄙”用如动词,应解释为“当作边邑”。 二、利用语法特点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该如何解释呢?依据词的结构,句中“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是“回答”之意,所以“应”可当“应答”解释。再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词的结构分析,“樵”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樵”应理解为“干柴”之义。又如“其罪当与童贯等”,主语为“其罪”,“当”、“与童贯”分别作状语,“等”处于谓语的位置,结合“当”、“与童贯”分析,“等”只能解释为“一样、等同”。 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 文言文有句式整齐对称的特点,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等修辞格。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断出实词的含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字与“用”字在对称的位置上,“以”也当“用”(被任用)讲。再如“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中的“隙”当什么讲呢?句中的“周”是“周密”,就可反推“隙”是“不周密”、“粗疏”的意思。又如“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与“贤俊”对称,其义应解释为“愚昧而蠢笨”。 四、利用成语 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义,借助熟悉成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想到“拔”的“超出”意义。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想到“薄”的“接近”意义。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中“速”的意义,可以推断出文言文中的“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高三语文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八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八法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教学大纲》和《阅读和考试大纲》对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常见实词”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不能孤立地识记实词的含义,而是要具体理解它们在所给出的文章中的含义。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下面介绍一些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技巧。 1、句意推断 文章阅读讲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所谓“词不离句”,也就是对某个词语的解释要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进行。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正确,把它放到整个句子中就讲得通。相反,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不正确,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则讲不通。根据这一特点,也就可以确定某个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正确与否。 如2003年全国卷第11题: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把对“遇”的解释“优待”放到句中:“(裴矩)害怕自己遭遇祸患,经常优待人用尽了礼节。”而对“优待”的意思是“给以好的待遇”。显然把“遇”解释为“优待”放到句中讲不通,也就可以肯定这一解释不正确。“遇”字的正确解释是“对待”。 2、上下文推断 既然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推断词的含义时,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如2002年全国卷第11题: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如果“竟死”的含义是“竟然因此而死”,那么造成李广死的原因就是“专以射为戏”,但文中讲的李广的死因却是“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遂引刀自刭。”也就是说,李广是因为“失道”没有按时到达目的地而自杀。由此可知,把“竟死”解释为“竟然因此而死”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是“一直到死”。 3、类似句例推断 作为“常见实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如2001年第11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乘”被解释为“巡视”,不合情理。因为“老弱女子”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那么,“乘”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诗经·卫风·氓》中“乘彼危垣”的“乘”是“登上”的意思;《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的“乘”也是“登上”的意思。按“登上”之意来解释“乘”,说“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文意完全相符。 4、语法功能推断 在汉语语法中,主语、宾语基本上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基本上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根据某个词语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含义,也可准确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如2000年全国卷第11题: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到底是名词“木材”还是动词“打柴”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其语法功能来进行判断。加点词语“樵”的前面有动词“取”,这就足以说明“樵”必定是动词“取”的宾语。既是宾语,它就只能是名词“木材”。再结合句意来理解,“取樵”之后是“炊爨”,“炊爨”就是做饭。说“取木材做饭”合情合理,而说“取打柴做饭”则文理不通。 5、现代意义代入推断 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从字形上看与现代汉语没有任何区别,但含义却大不相同。正因为如此,古今词义的异同不仅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阅读和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遇到考查古今词义异同的试题,一种非常有效的解答方法就是把某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拿到文言句子中去进行理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练习(附答案)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天下合纵,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 gēng léi )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 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为秦孽.,不可为拒. 秦之将也。” (《战国策·楚策》)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臣愿以射譬. 之,可乎 譬:打比方 B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京:都城 C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息:消除、痊愈 D .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拒:抗拒、对抗 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 A.??? ①君有将. 乎②仆欲将. 临武君 B.??? 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②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C.??? 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 鸟②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D.??? ①更羸曰:“此孽. 也。”②今临武君为秦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 B .又虎视淮阴. 矣 阴:北面 C .容.必能立勋 容:或许,表推测 D .元功既举. 举:提拔 2. 以重.其不以. 爱憎匿善:解释加点的字。 3. 积累写作素材。可见他什么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hú)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 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徒揭. 空笼,造诈成辞 揭:揭开 B .去.我飞亡 去:前往 C .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 D .叩头受罪. 大王 罪:惩罚 5.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②齐王使. 臣来献鹄 B.??? ①是不信. 而欺吾王也②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C.??? ①去我飞亡. ②欲赴他国奔亡. D.??? ①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 6.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 ) A .道. 飞其鹄 (名词活用作动词) B .造诈.成辞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C .出.而饮. 之 (使动用法) D .财倍.鹄在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 四、阅读下文,完成7~8题。 颜回好学

2021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2021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课内实例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实例: 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

【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02 课内实例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7、追亡逐北 【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例谈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

例谈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相对于其他语言现象,文言实词具有数量庞大、灵活多变的特点。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现略陈数法,以飨读者。 一、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象形字、会意字,靠得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自然可以推知。例如: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1)句中的“间”,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日,像光从门缝中透入,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缝隙”。(2)句中的“刖”是个形声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月”表音,“刀”表意,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从页令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此句中的“要”、“领”用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例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3)(4)句为反义关系,(3)句中的“达”意思是“得志”,据此可推知“穷”意为“不得志”。至于(4)句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练习(附答案)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天下合纵,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 gēngléi )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 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为秦孽.,不可为拒. 秦之将也。” (《战国策·楚策》)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臣愿以射譬. 之,可乎 譬:打比方 B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京:都城 C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息:消除、痊愈 D .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拒:抗拒、对抗 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 A.??? ①君有将. 乎②仆欲将. 临武君 B.??? ①臣为王引. 弓虚发而下鸟②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C.??? 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 鸟②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D.??? ①更羸曰:“此孽.也。”②今临武君为秦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 B .又虎视淮阴.矣 阴:北面 C .容. 必能立勋 容:或许,表推测 D .元功既举. 举:提拔 2. 以重.其不以. 爱憎匿善:解释加点的字。 3. 积累写作素材。可见他什么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hú)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 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徒揭. 空笼,造诈成辞 揭:揭开 B .去.我飞亡 去:前往 C .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 D .叩头受罪. 大王 罪:惩罚 5.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齐王使. 淳于髡献鹄于楚②齐王使. 臣来献鹄 B.??? ①是不信. 而欺吾王也②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C.??? ①去我飞亡. ②欲赴他国奔亡. D.??? ①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 6.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 ) A .道. 飞其鹄 (名词活用作动词) B .造诈.成辞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C .出.而饮. 之 (使动用法) D .财倍.鹄在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 四、阅读下文,完成7~8题。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以形释义法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一、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1、以形释义法例:振长策而御宇内。 (根据竹字头推断为“竹鞭”) 2、以音猜义法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根据读音推断为“早”) 3、知识迁移法例: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根据“日薄西山”推断为“迫近”义) 4、互文见义法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根据“远”字推断“迩”字为“近”义) 5、语法分析法例:吾欲之南海。 (根据“欲”字推断其为动词“到、往”义) 6、借助语境法例: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根据前文推断为“节拍”义) 二、汉字的造字法: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如:鱼鹿山 2、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如:析采涉 3、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如:上亦刃 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如:杖,从木丈声。侔,从人牟声。觥,从角光声。 5、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其本意簸箕,假借为代词。我本意为带齿的戈(一种武器),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亦本意为腋窝,假借为副词“也”。 6、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说文解字》“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转相为注,互相为训”。这是一种注释的方法。 三、常用部首举例: “?”读作wǎng――像网之形,与网有关;如:罟、罾、罗、罚、羁、罡 “贝”读作bèi――像一枚张开的贝壳,与金钱有关;如:赉、赍、赊、责、赡、贾“皿”读作mǐn ――像盆一类剩物之器,与器具有关;如:蛊、盥、盗、盒、益、监“宀”读作mián ――像房顶,与房舍有关;如:家、灾、寒、寐、寇、字 “阝”在左侧读作yì――表示一个人住的地方,与地名有关;如:郑、邯、郸、郡、鄱 “阝”在右侧读作fù――像台阶,与山坡有关;如:陟、降、阿、队、除、陛 “隹”读作:zhuī――象鸟之形,与鸟雀有关;如:隼、雀、焦、雉、集、雅 “女”读作nǚ――像一个女人两手交叉,跪在那里,与妇人有关;如:妻、妾、奴、妍、媸、娶 “纟”读作xì――像丝之形,与丝织品有关;如:经、纬、绮、缯、绡、纲 “攴”读作pū――像手持器械与敲击有关;如:鼓、教、政、攻、牧、救 “歹”读作è――像一块无肉的白骨,与死亡有关;如:死、殁、殂、殇、殓、殉“月”读作ròu――像一块肉形,与肉有关;如:肯、炙、然、胃、肴、膏

文言文实词推断法

文言实词推断六法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不仅要直接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而且在文言翻译题中也要涉及文言实词的把握,甚至在诗词鉴赏中文言实词的理解也显得较为重要。那文言实词究竟该如何把握呢?是否有章法可循呢?笔者凭着多年的执教经验,认为从以下六个方面去考虑推断,或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字音推断法 根据字音,可发现通假关系,利用通假关系,再联系上下文推断,有时会有“柳暗花明”之感。 例“或至涂而反”(2001年上海春招试题)“涂”与“途”读音相同,“涂”是“途”的通假字,再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涂”的意思是“道路”。再如2004年湖北卷“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否则就讲不通。 二、字形推断法 汉字大部分为形声字,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可以从字形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陈涉世家》中“适戍渔阳九百人”,“适”从“辶(辵)”,表行走之意。又如“振长策而驭宇内。”(贾谊《过秦论》)的“策”,从“竹”,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竹质)马鞭”。又如“不刊之论”“刊”从“刂(刀)”,与刀有关。。“彀士十万人”中的“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与“弓”有关,可推知是“弓箭手”;《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中“嫠”和“女”有关,是“寡妇”的意思。 三、成语推断法 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字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意,借助熟悉成语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来推断实词含义,不失为良策。 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成语中“速”为“邀请”之意,由此我们可根据上下文推出文言中“速”为“邀请、招致”之意。“城之不拔者二耳”,“拔”有两个主要意思:一是抽出、拔出,二是高出、超出,其义项可分别见于成语“拔苗助长”、“出类拔萃”。“攻取”义是由“拔出”义作了引申而来的,古时攻城必拔敌方军旗,拔下军旗即为“攻取”,再考虑上下文的语境,也可推断解释为“被攻取”是正确的。 四、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句式。这类句式一般上下句结构整齐,相对应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我们根据这一规律,有时很容易推出实词的含义。 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戒奢以俭”的“以”字的含义,我们根据这一规律,“奢”与“俭”相对,

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推断技巧

文言文中实词含义的推断技巧 浏览:1484 I 更新:2011-08-02 16:44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含义不仅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 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我们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 工具/原料 推断、联想、求解 步骤/方法 1.1 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入”,而该句中迫" 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国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2.2 巧借字形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入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白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又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甲卷要求解释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贸粢粮食。”这其中涉及对一个粲”字的考查,而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比较陌生。如果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果”相对。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屈平既细(黜)(〈〈屈原列传》) 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3.3 迁移联想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 如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考查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如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考查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窟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 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要求解释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