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王福庵及其《说文部首》

篆书王福庵及其《说文部首》
篆书王福庵及其《说文部首》

篆书书写入门:王福庵及其《说文部首》(组图)

作者:晓英来源:篆书书写入门

学习篆书应当从小篆人手,至于以哪本帖为本,前人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无论是先刻石,还是清季诸家之帖,均对习篆者产生过很大影响。近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王福庵《说文部首》一经行世,习篆者多作为临摹本,并受到广泛的赞誉。

王福庵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维季,号福庵,晚号持默老人。西泠印社主要创始人之一。王福庵幼承家训,耳濡目染,博学滋养,十余岁即工书法篆刻,二十五岁就与丁辅之、吴石潜等创立了西泠印社,从此声名大振,曾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目睹了清官所藏书画器物精品,精审鉴定,使他的书法篆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王福庵的《说文部首》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用笔纯净单一,提按、起止、转折都达到了圆润浑厚的立体效果,结体均衡准确又饶有韵致,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极致。下面我们以此为蓝本,择字进行具体的技法分析指导,以期对小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初学者从偏旁部首入手,不仅能掌握小篆的结体、用笔,而且在识篆上,也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篆书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篆书历代名作欣赏

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二) 七秦公簋銘 此铭在民国初年出土于甘肃天水。其铭文继承大篆而近《石鼓文》与《诅楚文》,既有浓郁的西周金文气息,又有秦小篆之雏形。笔画细匀而劲健,整饬而趋圆,气势生动,笔致豪迈,在先秦金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八石鼓文 石鼓文,因文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故称“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文字,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出土于唐代初年。石鼓文的书法艺术历来备受推崇,其结体方正严谨,笔画饱满圆润,布局匀

称疏朗,呈现出古朴浑厚、卓然不凡的艺术风貌,对后来的小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代评论家常有“习篆当从石鼓文开始”之说,学习效法者代不乏人。 九秦诏铭 此为秦二十六年秦始皇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均刻在权、量上。秦诏版有多器,文字风格基本一致,不少学者将其称为“秦刻凿金文”。由于诏版的功用性质,诏文没有过多的雕琢和修饰,一任简单质朴,随手而出。正是在有意无意中,构成了相承起伏的韵律,留下了生动自然而节奏多变的作品,给后世书家以珍贵的艺术参照和借鉴。

十峄山刻石 又称“峄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东巡登峄山,丞相李斯为颂秦德而立,石久佚,今传本乃宋淳化四年郑文宝以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此碑文笔画简净圆润,字形规整匀称,空间分割均等,具有很强的规范性特征。这种规范,一直为习篆者的立身之本,并对后来的汉隶和唐楷的结字构形具有示范作用。

十一袁安碑 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立。1929年发现于河南偃师县。此碑属小篆体势,字迹清晰,用笔流畅自如,笔势强健遒劲,字形飞动,结体宽博,给人以温和婉转之感,和同一地方出土的《袁敞碑》篆法相同,合称《二元碑》。为汉代篆书的代表之作。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1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2 爱莲说书法作品欣赏3 临帖心态调整的方法: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书家以它为日课。以期融会贯通,自成风格;初学者更是以它为基石,以期厚积薄发,技进乎道。可在临帖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即拿到一本字帖,通过一段时间的临写之后,有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甚至感到越写越差了。这时我们往往会感到临帖的乏味,会有几分心灰意冷,甚至对习书失去信心。 其实这种现象每一位习书者都经历过,我们称之为“临帖高原期”。它是我们习书道路上的一道道屏障.我们只有越过它才能海阔天空。我们要正确对待习书高原期,不回避.不畏惧.并要善于在高原期调整自己的心态,顺利度过高原期,使自己的作品有一次次质的飞跃。 改变思维追求新意 改变以往临帖的思维定势,刻意寻求帖内的新意是自我调整临帖心态的方法之一。我们惯用的临帖方法多是对照字帖一页页临写,但久而久之便会厌倦这种临法,怎么办?可以寻求新的临法。

选临:即有选择性地临习,如选相同偏旁的字,选相同结构的字,选自己喜欢的字,选难写的字,选自己喜爱的几页。选自己喜爱的几句等反复临习。这样临写有时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有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临写起来时而轻松,时而专注,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不再把临帖当作一种负担。 创作式临写:即把临帖当成一次次创作,如可以把帖的每一页当成一幅作品.把帖的每两行当作一副对联来完成。这种创作式临习方法不但可以使我们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临帖,提高临帖兴趣,而且便于我们将临作与原帖进行比较,发现临作在笔法、字法、章法上的欠缺,提高临帖的精微程度,促进创作。 研究揣摩中得心源 日常生活中有句话“距离产生美”,当我们临习某帖产生厌倦心理时,我们不妨进行冷处理,暂时将该帖束之高阁。 这时我们可以间或地以其他帖(当然最好是一脉相承的)来调剂一下心情,但最好是利用此时的闲情静下心来对该帖悉心研究一番。可以广泛地收集该帖的有关资料,如刊物上对该帖的赏评.该帖书写的时代背景.该帖讲述的主要内容,该帖临写的指导文章,该帖相关的收藏轶事等,这些相关内容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所临之帖,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该帖的风神、气韵.提高临写质量。 另外,我们可以对收集的相关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在参照他人艺术观点的基础上,冉从自己的审美观点和临写体会谈谈自己对该帖的诸多看法。还可以整理成文章投给报刊,如果能够刊发无疑对自己又是一个促进。

吴昌硕绘画赏析

xx简介及作品赏析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等。他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同时,他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 晚年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 吴昌硕最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说: “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用色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拍案叫绝,并预言其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 作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吴昌硕,他的篆刻成就确实达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度。他的篆刻先从“浙派”入手,后攻汉印,同时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影响。搞篆刻的人都知道,要刻好字首先要写好字,所谓七分写三分刻,而吴昌硕书法中篆书成就尤甚。他喜临石鼓,两周金文及秦代石刻,他的篆书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有金石气息。有这样的书法功底,篆刻自然不同凡响,细细品味吴昌硕的印章,会感觉到有种雄而媚、拙而朴、丑而美、古而今、变而正的特点。 在篆刻方面,吴昌硕上取鼎彝、秦汉,下挹明清,创造性地以厚重的钝刀,用切、冲两种刀法结合治印,这样他的篆刻作品能在秀丽处显苍劲,流畅

吴昌硕题画诗(22)

吴昌硕题画诗(22) 2301.吴昌硕篆书七言联立轴 释文:棕阴中曾射虎,柳华多处有游鰘。 2302.吴昌硕辛酉(1921年)作石鼓文八言联立轴释文:左阪右原骆我二马,橐弓执矢射彼大麋。 2303.吴昌硕壬戌(1922年)作篆书五言联立轴释文:同井表散邑,一宫馀土墙。 2304.吴昌硕已未(1919年)作石鼓文七言联立轴释文:既逢君子同求道,多识贤人为写真。 2305.吴昌硕甲子(1924年)作石鼓文七言联立轴释文:棕桕阴中曾射虎;柳华多处又游骖。 2306.吴昌硕金文立轴 释文:王曰:颂,令女官辞武周贮监辞新造贮用宫御,易汝玄衣黹屯。赤市朱黄。 2307.吴昌硕石鼓文联立轴 释文:出辞独异箬矢有镞,道导可乐如舟载花。 2308.吴昌硕 1923年作行书自作咏梅诗一首立轴释文:留影旧时月,未仙前度人。霜天干气象,老格斗精神。研食我常道,偈云何处尘。横枝挂瓢处,一笑碍乌巾。 2309.吴昌硕 1925年作节临石鼓文立轴 释文: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君子员猎,员猎员游。鹿速速,君子之求。

2310.吴昌硕草书自作诗一首立轴 释文:舞影花枝乱,依人石势孤。见君如见佛,令我一诗无。学力开金石,灵光老夫。岁寒重握珍,年年在江湖。 2311.吴昌硕 1920年作红梅立轴 铁如意击珊瑚毁,东风吹作梅花蕊。艳福茅檐共谁享?匹以簄敲尊垒簋。苦铁道人梅知己,对花赋诗是长技。霞高势逐蛟龙舞,本大力驱山石徙。昨踏青楼饮眇倡,窃得燕支尽调水。燕支水酿江南春,那容堂上枫生根? 2312.吴昌硕疏林幽静镜心 录文:水石绝妙,界画自然,钦佩久之。 2313.吴昌硕 1919年作兰石丛蕙图立轴 录文:峭壁参天,流水潺礒。但闻花香,欲渡无船。 2314.吴昌硕竹石图立轴 录文:红於二月花,在山非小草。微霜染容华,秋光比春好。 2315.吴昌硕 1914年作博古花卉立轴 录文:△曾见大梅用笔,法其古穆沈毅之气。甲寅秋仲吴昌硕。花明晓露烘,稦老生铁铸。岁寒有同心,空山赤松树。大垄老缶。 2316.吴昌硕 1914年作风竹立轴 录文:月明满地金错刀。 2317.吴昌硕 1925年作行书润例篇立轴 录文:诗文书画,古人皆有索润之先例。寒士生涯,鬻字亦

六年级书法下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书法》教案 第一课硬笔书法欣赏概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硬笔书法欣赏方法,提高对硬笔书法欣赏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材为依据,扩展教学内容,通过看、听、交流等形式,学会对硬笔书法进行欣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硬笔书法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材中硬笔书法作品的欣赏。 难点:理解同一个字由不同的人书写出来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人们的书写工具是毛笔,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的书写工具由古代的毛笔,变成了现代的多种书写工具,例如,钢笔、圆珠笔、中性笔等等,而钢笔、圆珠笔、中性笔等又同程硬笔。硬笔书法的价值与软笔(毛笔)书法是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硬笔书法欣赏概述”)。 二、新课教学: 1.讲解田英章硬笔书法的特点, 2.讲解书法欣赏的含义。 3.讲解欣赏方法书法的步骤。 4.让同学们分别欣赏田英章硬笔楷书作品、卢中南硬笔楷书作品。 5.讲解字的结构和笔画。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2课田英章硬笔书法欣赏 教学内容:课本3-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田英章老师及他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田英章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书法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田英章老师作品的书写技巧。 难点:了解田英章老师作品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书法欣赏的方式方法,也知道了一些田英章老师的作品,那么我们今天接着来看看田英章的硬笔书法特点。 二、新课教学 1.了解田英章及他的硬笔楷书作品。 2.讲解田英章先生作品的书写格式。 3.讲解田英章先生的作品章法。 4.讲解田英章先生作品结构。 5.讲解田英章先生作品的用笔方法。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板书设计

吴昌硕书法赏析

吴昌硕的绘画艺术: 吴昌硕是中国近现代画坛有开拓性业绩的、承先启后的一代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又是继赵之谦、任伯年、虚谷诸家之后的“海派”大家,即“后海派”领袖之一。他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并称为近百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家。 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虚谷、蒲华、任伯年齐名的“清末海派四杰”。 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吴昌硕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

爱莲说原文书法作品

爱莲说原文书法作品 爱莲说原文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原文书法作品1 爱莲说原文书法作品2 爱莲说原文书法作品3 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

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篆书特点4

简述篆书的特点 篆字种类很多,概括起来讲,有甲骨、金文、小篆三体。甲骨文和金文,都可统称之为大篆,小篆是经过秦代统一文字后的书体,还有秦汉专供制印人使用的缪篆。篆字在今天的实用性比较小了,因为现在这种字体不易为群众识别,但是由于书体结构充满了装饰性,并有很大的书法艺术价值,所以仍被保留在书法园地里,作为书法家的书写字体形式之一。下面简略的介绍一下大小篆的结构和用笔的特点:结构 一、方正平稳,笔画匀称 汉字结体的外形,在未形成一种完整成熟的字体之前是不规则的,后来由于使用的需要,加上统治阶级的提倡,逐渐趋于成熟完备。从甲骨到金文,笔画变化较多,字形大小悬殊较大;到石鼓文,尤其到了小篆阶段,不但摆脱了“画成其物”,而且逐渐成为独立完整的方正艺术符号。从外形来看,多属方正,笔画虽具粗细、长短、正斜,其间距、疏密都较匀称,左右两边有的对称,有的均衡,整个字重心平稳。如小篆《泰山刻石》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圆转流丽,粗细变化不大,排列较对称均匀。《天发神讖碑》外形方而偏长,笔画多方笔,转折明显,排列虽均匀,但多上紧下疏。汉缪篆多偏方正,也有偏长方或偏方的,笔画方中带圆。 二、上覆下承,左右相顾

一般字体的结构以合体字为多,有上下叠置的,有上下三叠的,有品字垒叠的,也有左右搭配的,或左中右三者并列的,篆刻时均应根据结构单位和笔画多少、长短,而注意有天覆地载之情,左右迎让之趣。一般承覆迎让的规律大都是:少让多,短让长,窄让宽,上覆下,下承上,高扶低,主迎宾,外包内,大抱小等。总之,使各部结构能配置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同一家人一样,扶老携幼,左右相顾,互有揖让,彼此照应,而不是机械分裂,各行其是,彼此不相往来。以上盖为主或以下承为主的字,均应写的宽大一些,以照顾其他部分。上中下三叠,笔画多少不一的,或同样大小的,均应量其疏密,布置匀称,使之谨严而舒展。如上下或上中下单位结构相同,或笔画相差不多的字,一般上部分结体笔画应收紧缩小,下部分笔画略伸展放大。相同的笔画结构可用不同的笔法,分出轻重、主次,避免单调、重复、乏味。左右偏旁应笔画有多少,不能平分位置,应视其位置适当收缩,彼此相让。左右结体相同的字,一般左右相等、对称。若少有变化,则左小右大,左短右长,或左低右高,左窄右宽。 三、收放团结,自由有神 一般的字,都是“中宫收敛,四肢伸展”,即字的中心部分应收聚较紧,头尾四肢部分依其体势自然收放。这样,字的结构有紧有松,有聚有散,变化丰富而不失一定法则。好像一个人,血管散于四肢,聚于心脏,形成统一的整体,生机勃勃,精神抖擞。篆字由于结体与用笔不一,重心有的偏于上方,有的偏于下方。一般说,篆书中宫多居于中或上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欣赏1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欣赏2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欣赏3 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

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

吴昌硕和他的十三大弟子

吴昌硕和他的十三大弟子 吴昌硕与王一亭 上海浦东。陆家嘴东路15号,寸土寸金,大厦林立。一栋古旧老宅,局促其中,却独有一番韵味。一百年前,陆家嘴还叫烂泥渡路,吴昌硕租下这几间破屋子,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活。他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并称“清末海派四大家”。他是一代宗师,桃李满门。他的十三个徒弟,齐白石、张大千···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大师级别。他以金石入印、入书、入画,日本称之为印圣。与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齐名。弟子齐白石,60岁后方修成正果。而老师吴昌硕,得名更晚。40岁的时候,吴昌硕拜海上名师任伯年为师,学习画画。而40岁之前,他只是一名“酸寒尉”。上扣无顶戴红缨帽,一身葵黄色官袍。他刚刚交官回来,袍服未去,拱着双袖,还没来得及擦汗。这副穷酸相,被任伯年碰个正着,画家大笔一挥,就有了这幅传世之作。潜行仕途多年,他从未有过任何风光。 倒是在纸笔刀石间,活出了真我。自幼好石,十四岁就开始治印。“与印不一日离”,吴昌硕对于

刻印,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家境清贫,村前小溪的石头,破旧的方砖瓦片就是石章,磨好的废铁破钉就是刻刀。一次刻刀划破了手指,伤口很深。乡间缺医少药,烂了很久,左手无名指竟少了一截。 钝刀刻印极需功夫。吴昌硕十几年修炼,练就了不同常人的腕力,为其日后艺术造诣奠定了基础。拜任伯年为师的时候,任伯年让他画一幅看看。吴昌硕没学过不敢画,在老师执意下随意几笔,竟落笔非凡,用墨浑厚。任伯年只说:“你已经在我之上了。为官不达,酸寒一生,但他的书画却从不酸寒。再艰难困顿,艺术之道总是充满刚正之气。他画梅花,一朵朵像酒盅那么大。有人讥笑他,他不理会,越发随心去画,他最恨画家墨守成规。他不守古法,用西洋红画花卉。变水墨为五彩,变重墨未重彩。他的荷花,古拙、腴润。他的梅花,冷艳、浑穆。古拙中透出力度、透出美感、透出趣味, 他赋予中国绘画一种新的情感。历经宦海沉浮,家仇国恨,走过兵荒马乱的吴昌硕是个文人,他的画却不似旧代士大夫那般纤弱。他的画饱满向上,苍茫有力,金石之气迸发,一派磅礴气象。65岁,吴昌硕的画自成面目。创造了中国画新的审美意境,成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68岁,他再一次重启人生。

吴昌硕题画诗(29)

吴昌硕题画诗(29) 3001.吴昌硕甲寅(1914年作)篆书七言联 释文:树角夕阳归猎马,花阴微雨写来禽。 3002.吴昌硕丁卯(1927年作)行书七言联 释文:柳是典书楼叠翠,李香画扇血湔红。 3003.吴昌硕丁巳(1917年作)篆书七言联 释文:华角树憣出深秀,臾中寓帛道平安。 3004.吴昌硕篆书七言对联 释文:江近惯听蓤芡雨,径香先得惠兰风。 3005.吴昌硕戊子(1888年作)篆书十言对联释文:六国印何如负镐二顷田,千载名不及即时一盃酒。 3006.吴昌硕苍柯翠竹轴 款识:苍柯翠竹影徘徊,白石亭亭缀绿苔。同是山中好寿侣,岁寒相保不须猜。庚申岁杪。吴昌硕。 3007.吴昌硕双松轴 题识:僵卧有如龙蜕骨,后凋不比凤栖梧,岁寒矫矫凌霜雪,肯受秦封作大夫。拟清湘泼墨。上岛先生雅属,戊午(19l8年)冬抄,安吉吴昌硕年七十有五。 3008.吴昌硕富贵长寿轴 题识:一品名花,阳春最早,千年乔松,经冬不老,既大富贵亦长寿考。蒲生老兄台正之,壬子(1912年)初冬吴昌硕。 3009.吴昌硕红梅博古镜心

题识:红梅艳亭亭,松风寒萧萧。郁郁交枝柯,宛若连理木。古缶辨文字,蝌蚪仲复缩。嗟我久为客,供养无茅屋。乙卯(1915年)冬写红梅博古昌硕。 3010.吴昌硕石鼓文四屏 款识:月泉仁兄属书,为临旧拓猎碣字应之。戊午(19l8年)暮春之初时客海上禅甓轩之南窗,安吉吴昌硕老缶年七十有五。 3011.吴昌硕菊花轴 题识:几番沈醉惹颜红,为有东篱鞠数丛。乱插满头归未晚,且开笑口对西风。甲寅孟夏,拟花之寺僧设色。吴昌硕。 3012.吴昌硕梅花石屋轴 题识:梅花石屋坐谈诗,梦里清游偶得之。如此芜园归不得,岁寒依旧费相思。缶道人并题。 3013.吴昌硕己未(1919年)作篆书七言对联立轴释文:小囿花滋微雨后,平原水漫夕阳时。 3014.吴昌硕甲寅(1914年)作行书七言诗立轴释文:空庭如甕小窗明,雁过云飞哄有声。太白游仙诗浩荡,留侯决胜策纵横。眉间侠气随风色,胸次天河洗甲兵。同上酒楼拌一醉,长波大海有时平。 3015.吴昌硕丁巳(1917年)作行书五言对联镜心释文:离乱垂垂老,寒梅亦可怜。梅枯春有脚,我老病无天。纵使梅为我,而愁鹤去仙。回头看素壁,墨汁化云烟。

爱莲说硬笔楷书字体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硬笔楷书字体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硬笔楷书字体书法作品欣赏爱莲说硬笔楷书字体书法作品1 爱莲说硬笔楷书字体书法作品2 爱莲说硬笔楷书字体书法作品3 爱莲说硬笔楷书字体书法作品4 爱莲说硬笔楷书字体书法作品5 爱莲说硬笔楷书字体书法作品6 爱莲说硬笔楷书字体书法作品7 爱莲说硬笔楷书字体书法作品8 爱莲说的作品评价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封汝南伯、道国公、先贤周子,谥元,故称元公。周子著有千古名篇《爱莲说》,至今,九地争称是此文诞生地,争相请名家著文留墨,建爱莲池、爱莲湖、濂溪书院等,增扩人文景观、再造历史事证。周敦颐是举世皆尊的清廉之官,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有“第二孔子”之称,他的人品官声、学问文章铸就了他人与文举世皆尊响当当的品牌。在今强调文化兴邦,文化塑城提高软实力的大好形势下,争抢名人事证乃重文崇贤增扩文化底蕴,促进经济发展之必然。 莲乃周子一生所爱,书写修改吟唱《爱莲说》终其一生。笔者从现有史料和实地考察得知,周子一生所留文字不多,但道深理大,或一文、或一语、或一字被识者哲思解读成长篇细论意趣

深沉,仁智各见自成数个学术流派。后世学者学其文所著体悟的文章是他自著文上万倍之多,并有数十种文字版本流行于世界各国,国内外学界研究周子理学成为一些学者终身不懈的追求。 唯有《爱莲说》是周子所遗六千余字文章中最直白易懂的短文,也是中国古文中最能便捷直译好懂、外国人最好理解的中文,更是人们普遍认知周子人品和文品记住他名字的首文,是在历史上和国内外影响最大最广最深远的千古名篇,人们读其文好记易懂哲理深邃,是周子所留文章中学习理解最少分歧异议之文。文字斟酌锤炼之精湛,言简意赅,为世文中少见,人们称之为千古奇文。

篆书春联吴昌硕

金石拙美的集成 ——吴昌硕篆书 王福州 2012-12-28 15:31:23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观赏吴昌硕篆文书法,感受金石文字拙美,是一件快事,更是一种享受。金石书法是中国视觉美术独特的美感发现,因其苍厚高古,须像老者观赏一件称心古玩,细细把玩远近端详。纵览中国书法史,元代赵子昂推崇摹古复古,发展至明清美学上的重大收获便是逐步摆脱帖学纤弱气质,推动了对“拙”美的挖掘和金石美学的繁荣。伴随大量吉金碑版的出土,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兴盛。金石拙美在气息在味道,来自吉金乐石,来自钟鼎盘盂,来自碑碣摩崖,来自纸墨槌榻。透过古今对金石书法朴茂、遒劲、浑厚、古拙、沉雄、苍老等的溢美之辞,便体味到金石拙美的一鳞半爪。 吴昌硕是近现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欣赏吴昌硕篆书,感受金石拙美,一方面必须了解石鼓文。石鼓作为先秦石刻,历经千年风霜,先放置凤翔夫子庙,再放置汴梁的保和殿,最后被金人运往北京放置国子监。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远超西汉石刻。随着搬运和重复椎拓,鼓上字迹日益磨损,至乾隆年间曾另选贞石征工摹刻,所以石鼓又分新旧两种。吴昌硕认为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最佳,可惜咸丰十年化为灰烬。他退而以书家阮元所摹刻的天一阁本石鼓,作为日夜临写的对象。甚至有传说他没有真正的阮刻本,只能重复从迟鸿轩所临出来的石鼓样本。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 习石鼓过程中,常熟书家杨沂孙、贵州莫友芝对吴昌硕都有相当影响。吴昌硕融会贯通,相互为助,其篆书脱胎于石鼓文,以天玺碑为骨干,蓄意变化创立草篆,参以三代金笔意及绘画的笔法结构,形成拙美金石书法。石鼓文因其优劣难辨,晦涩难懂,鲜有近代书法家喜爱,唯吴昌硕一以贯之钟情改造。另一方面应对书法气韵有了解,即学会望气,体察书品气局,品味气眼气口。吴昌硕篆书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与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融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 金石书法美在用笔。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和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皆以点画成就其变化,表达情感。如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构成优美乐曲。常说吴字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即说其有骨风骨力,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撑点,引申到精神层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吴昌硕长期沉浸于斑驳陆离的钟鼎彝器和碑碣瓦甓,沉醉于款识和铭词千百年深沉的修养熔铸,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淘洗和孕育,使人如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吴昌硕的篆文用笔上,倚重笔锋,施展弹性,其功用限于构线。行、顿,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一笔下去,无论点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面,而是圆的立体的点面。中锋下笔,背阳光照射,正中间有道黑道,黑线周围是淡墨,俗称“绵裹铁”,圆滚滚产生立体感觉。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达到生死刚正。吴昌硕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尽显遒劲老辣。用墨上其功用止于涂染。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看,由清逸渐浑厚,由平稳趋纵肆,由整齐转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遒劲豪迈的风格。纵观吴昌硕篆书,骨法用笔由点块构成而非线,从合理性、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凝练遒劲,气度恢弘。像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金石书法美在文字结构。吴昌硕长期浸淫于中国书法篆、隶、真、草、飞白的空间美,临摹石鼓文同时兼顾改造创新,布白运用匠心独具。笔画上,他把结字方正形体变为纵向取

篆书春节对联

篆书春节对联 篇一:篆书春联吴昌硕 金石拙美的集成 ——吴昌硕篆书 王福州 2012-12-28 15:31:23 来源:中国艺术报 观赏吴昌硕篆文书法,感受金石文字拙美,是一件快事,更是一种享受。金石书法是中国视觉美术独特的美感发现,因其苍厚高古,须像老者观赏一件称心古玩,细细把玩远近端详。纵览中国书法史,元代赵子昂推崇摹古复古,发展至明清美学上的重大收获便是逐步摆脱帖学纤弱气质,推动了对“拙”美的挖掘和金石美学的繁荣。伴随大量吉金碑版的出土,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兴盛。金石拙美在气息在味道,来自吉金乐石,来自钟鼎盘盂,来自碑碣摩崖,来自纸墨槌榻。透过古今对金石书法朴茂、遒劲、浑厚、古拙、沉雄、苍老等的溢美之辞,便体味到金石拙美的一鳞半爪。 吴昌硕是近现代金石美学的集大成者和总结者,谈论金石美学绕不开吴昌硕。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篆文最为夺目,尤其是篆书,真力弥满,古趣横溢,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欣赏吴昌硕篆书,感受金石拙美,一方面必须了解石鼓文。石鼓作为先秦石刻,历经千年风霜,先放置凤翔夫子庙,再放置汴梁的保和殿,最后被金人运往北京放置国子监。石鼓文书写停匀婉通,镌刻工整精细,远超西汉石刻。随着搬运和重复椎拓,鼓上字迹日益磨损,至乾隆年间曾另选贞石征工摹刻,所以石鼓又分新旧两种。吴昌硕认为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拓本最佳,可惜咸丰十年化为灰烬。他退而以书家阮元所摹刻的天一阁本石鼓,作为日夜临写的对象。甚至有传说他没有真正的阮刻本,只能重复从迟鸿轩所临出来的石鼓样本。石鼓文线质浑劲,结体略呈纵势,籀文的繁复结构贯穿其中,章法疏密有致,纵横有象。习石鼓过程中,常熟书家杨沂孙、贵州莫友芝对吴昌硕都有相当影响。吴昌硕融会贯通,相互为助,其篆书脱胎于石鼓文,以天玺碑为骨干,蓄意变化创立草篆,参以三代金笔意及绘画的笔法结构,形成拙美金石书法。石鼓文因其优劣难辨,晦涩难懂,鲜有近代书法家喜爱,唯吴昌硕一以贯之钟情改造。另一方面应对书法气韵有了解,即学会望气,体察书品气局,品味气眼气口。吴昌硕篆书将石鼓文整饬丰茂的特点与邓石如等人婀娜飘逸的小篆相结合,再融入如篆刻般凝重而爽利的“金石气”。 金石书法美在用笔。用笔中的中锋、侧锋、藏锋、出锋和方笔、圆笔、轻重、疾徐等,皆以点画成就其变化,表达情感。如音乐运用少数乐音,依据和声、节奏与旋律,构成优美乐曲。常说吴字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即说其有骨风骨力,是生命和行动的支撑点,引申到精神层面,就是有气节,有骨头,站得住。吴昌硕长期沉浸于斑驳陆离的钟鼎彝器和碑碣瓦甓,沉醉于款识和铭词千百年深沉的修养熔铸,历经时间和历史的淘洗和孕育,使人如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吴昌硕的篆文用笔上,倚重笔锋,施展弹性,其功用限于构线。行、顿,转折果断遒劲,线条粗厚,节奏变化丰富。一笔下去,无论点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面,而是圆的立体的点面。中锋下笔,背阳光照射,正中间有道黑道,黑线周围是淡墨,俗称“绵裹铁”,圆滚滚产生立体感觉。线是点的延长,块是点的扩大;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之积,积力成线达到生死刚正。吴昌硕用笔浑朴厚重,饱满鼓荡,起笔藏锋回护,行笔圆润充实,收笔或戛然而起,或轻顿缓提,尽显遒劲老辣。用墨上其功用止于涂染。以浓湿为主,饱墨铺毫,意韵生动,有时墨尽笔枯,更添苍莽朴拙之趣。从其发展过程看,由清逸渐浑厚,由平稳趋纵肆,由整齐转参差,最终形成恣肆老辣、遒劲豪迈的风格。纵观吴昌硕篆书,骨法用笔由点块构成而非线,从合理性、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憨态可掬,栩栩如生,凝练遒劲,气度恢弘。像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字中有画”之趣,非书非画,亦书亦画,堪称奇观。 金石书法美在文字结构。吴昌硕长期浸淫于中国书法篆、隶、真、草、飞白的空间美,临摹石鼓文

行草书法爱莲说

行草书法爱莲说 行草书法爱莲说欣赏: 行草书法爱莲说1 行草书法爱莲说2 行草书法爱莲说3 行草书法爱莲说4 行草书法爱莲说5 草书笔法技法: 中锋用笔的核心是对“主毫”和“正锋”的控锋锋变技巧。侧锋用笔的核心是对“副毫”和“锋尖”的控锋锋变技巧。有些论家对侧锋存有偏见,其结症是在侧锋与偏锋的区别和判断上。偏锋与侧锋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侧锋与中锋一样,也是笔法技巧中优良的技巧,偏锋则是败笔。侧锋的线形、线质具有丰富的造型和表现力,并具有多方面的审美素质,它可以充分表达和烘托作品的风格与气息。偏锋的锋变则有着典型的病笔形态,锋尖与副毫(笔肚)各在一侧运行,其线形必然呈一侧平滑,另一侧锯齿状,线形、线质十分拙劣。侧锋与偏锋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凡圆笔者,主要是以中锋来刻画的;凡方笔者,主要是以侧锋来刻画的。一个笔画的方与圆,主要体现在笔画的两端和笔画中部的转折处。此外,圆笔的锋变又主要体现在点画的粗细、长短、曲直上;方笔的锋变又主要体现在点画的棱角、方折处。

方笔的锋变技巧,关键是对副毫和锋尖的控制,点画的棱角是用副毫和锋尖刻画出来的。在魏碑的笔法技巧中,侧锋的用笔占有很大比重。被认定为“方笔之极则”的《始平公造像》的方笔,就须用侧锋锋变技巧。以横为例:入笔侧锋切锋而入,随即翻锋右行,收笔切锋回收。入笔切锋是用笔尖和笔肚刻画笔画首端的方笔笔形,翻锋是为了由侧锋变为中锋,收笔切收是用笔肚副毫刻画末端的棱角。在折笔处的方与圆要看折笔的程度,直折之笔为方笔,弧折之笔为圆笔。 毫无疑问,中锋用笔在笔法技巧中是占主导地位,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任何人在运笔时,是很难做到绝对地笔笔中锋的,都是中侧间互的。故而才有“取险”、“取妍”之说。 在古典法书之中,任何字体都有方圆之笔的存在。方笔典型的范例有:篆书《天发神忏碑》、隶书《张迁碑》、楷书《始平公造像》。赵之谦的行书具有明显的方笔色彩。草书基本是以圆笔为主,也偶有少量方笔的成分存在。圆笔典型的范例非常之多,大量的金文、小篆几乎都属圆笔系列,隶、楷、行大多方圆兼备。

篆书入门期末试卷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篆书入门》期末试卷(A)适用班级全校选修(开)卷总页数共2页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成绩_____ 1、秦代用于印章的字体是() A、秦篆() B、摹印篆() C、大篆() 2、唐朝时,谁的诗歌与裴旻的舞剑和张旭的草书并称为“三绝”()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3、唐朝武则天的《升仙太子碑》的书体是()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4、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推为集清代隶书之大成的人是() A、郑簠() B、邓石如() C、伊秉绶() 5、现存最早的丛帖是() A、《大观帖》() B、《宝晋斋法帖》() C、《淳化阁帖》( ) 6、现存最早的名家法书真迹是() A、《平复帖》()B、《姨母帖》()C、《伯远帖》() 7、“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则可绍于古人。”这段话的作者是() A、王僧虔()B、张怀瓘()C、孙过庭() 8、著名的《爨宝子碑》的时代是() A、三国()B、东晋()C、北魏() 9、“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句诗的作者是() A、苏轼()B、米芾()C、郑燮() 10、“天真烂漫是吾师”这句诗表明了以下哪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旨趣()A.苏轼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曹全碑的主要特征是(): A、清秀 B、龙飞凤舞 C、长方形 D、扁形 E、逆锋起笔 F、交叉处顿笔 2、下列碑名中那些是隶书碑贴,哪些是楷书碑贴?(隶书:)(楷书:) A、曹全碑 B、玄秘塔碑 C、乙瑛碑 D、张迁碑 E、神策军碑 F、多宝塔碑 3、楷书的基本笔划一共有多少种?() A.16 B.12 C.8 D.4 4、中国书法的字体演变规律是()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1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2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3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4 爱莲说草书书法作品欣赏5 一、《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爱莲说》创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

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就是作此感叹吧。 周敦颐是中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

篆书的书写与创作浅谈

篆书临摹与创作浅谈 仇高驰 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 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因为临摹 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 展的过程。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 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 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 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 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高度关注当下的篆书创作状况提高篆书创作水平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拟 从篆书的用笔、结字、用墨和章法几个方面,并结合笔者多年来对篆书研习的 感悟与体会,谈谈对篆书临摹与创作的肤浅认识。 一用笔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 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 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 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篆书的捉 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 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清人朱和羹认为:“笔不虚,则欠圆脱,妙 在能合,神在能离,离合之间,神妙出焉。此虚实兼到之谓也,”可谓得其 三昧。一般说来,实笔,指用笔较为重而迟缓且墨浓;虚笔,指用笔较轻而 急速且墨干。用笔要虚实互出、润燥相生,才可以使得篆书的笔画(线条) 节奏鲜明,韵律生动,行气贯通。故而,书篆宜虚实相生、润燥结合,宜圆 转涩进,涩而通畅,才能使线条浑厚、通畅而又古拙、虚灵,从而表现出圆 通劲健的力度来,形成毛、涩、松、畅的艺术效果。此外,在临摹过程中还 要注意线条粗细穿插和变化,切不可一味求均求匀。 当然,我们在临习篆书的初级阶段,首先要把篆书的字形和笔顺搞清, 不要以为其简单而被忽视。到熟练之后,就可把注意力转向用笔,关注用笔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欣赏: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1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2 爱莲说硬笔书法作品3 浅说临帖六法: 临摹碑帖是学习书法的必经之路和有效手段。摹帖是初习阶段练习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它容易得古人书法的体势结构,但最大的缺点是难以领悟书法的精髓神韵。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其归根结蒂是要把握艺术的奥妙所在。表现于书法的则是对法则、技巧与气韵的理解与运用。在对优秀法书摹仿的进程中,为有效地弥补“摹帖”的不足而对法则、技巧及气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我们更多地选用“临帖”的方法。 实临法 这是最常用的临帖法。此法就是将范本放于眼前,用毛笔(硬笔)对照着写,通过观察与理解法帖来摹拟范字。开始时可看一笔写一笔,看一字写一字;待临熟了,便可看几字或几行而写之,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临。待对范本中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有了精熟的记忆与理解。便可凭印象将全帖写出来,这就是背临。临帖要临到背临的程度。实临法因能充分结合眼手脑且很有效果,所以广泛地被每一位学书者应用。

指临法 这种方法可用于不具备纸、笔的情况。如在工作的中间休息时,火车的路途中,便可运用手指在空中或桌凳等物体上,凭对范字的记忆进行“临习”或“创作”。就在这种独特的书法学习中,往往能加深对执笔手感与运笔疾缓的理解与把握。这种方法不仅在当代被人采纳;就是在清朝时,便有郑板桥睡觉时用妻体习字的趣史为例,广为传颂。 心临法 在脑海里设一张纸、一支笔来临习范字,也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被每一位学书者于无形中运用。当临习法帖时,先观范字,加深理解,而临习落笔之时便在脑海里有对范字“演习”或“放影”的过程,即便是瞬息即逝。这与“意在笔先”的书论不谋而合。其实,在众多的休息、闲暇之余,我们若能有效利用“心临”之法-进步往往会在下一次实临中显露出来。 意临法 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临习法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运用。 创作临习法 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集王字而成。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