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本原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二是关于人类思维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虽然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因此,整个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三章: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它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并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现象,具有共性、绝对性。同时,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具有个性、相对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第五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者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第六章: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Practice is the n that unites objective regularity and subjective initiative.

The Dialectical n Theory:

Firstly。n is the n of things。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l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things.

Secondly。n is a link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Thirdly。dialectical n is the link een new and old things。with new things being born and produced from old things。and new and old things being linked through the n process.

Fourthly。the essence of dialectical n is "n and n"。meaning that new things criticize and inherit old things。ing their negative factors while preserving their positive factors.

Chapter 2:

1.The decisive role of practice in n:

Firstly。practice creates the need for n.

Secondly。practice provides the possibility for n.

Thirdly。practice enables n to be produced and developed.

Fourthly。practice is the only n for testing the truth of n.

2.The dialectical nship een sensory and nal n:

Firstly。nal n depends on sensory n。and nal n must be based on sensory n.

Secondly。sensory n needs to be developed and deepened

into nal n in order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ings and meet the needs of practice.

Thirdly。sensory and nal n permeate and contain each other。and their n is relative。People should not and cannot separate them completely.

Fourthly。sensory and nal n are dialectically unified。with practice as their n.

Fifthly。the ns for the leap from sensory to nal n are: first。being brave in practice。conducting in-depth ns。and obtaining rich and practical sensory materials。Second。the role of nal thinking must be applied to refine the sensory materials。eliminate the false and retain the true。and make them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in order to elevate sensory n to nal n.

3.The dialectical nship een absolute truth and relative truth:

Firstly。truth with absoluteness and truth with relativity permeate and contain each other.

Secondly。truth with absoluteness and truth with relativity undergo dialectical n.

Chapter 3:

1.Why is the mode of n the decisive force in soci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Firstly。material n activities and modes of n are the n on which human society depends for its n and existence。and are the primary prerequisite for all other social activities.

Secondly。material n activities and modes of n determine the nature。structure。and appearance of society。and constra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such as economic。political。and spiritual life.

Thirdly。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in material n activities and modes of n determine th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entire social history。and determine the 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forms from low to high.

2.In what aspects does social existence manifest its determining role in social usness?

Firstly。social existence is the objective source of the content of social usness.

Secondly。social usness is the product of people's social material exchanges.

Third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xistence。social usness also undergoes corresponding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sooner or later.

3.In what aspects does the relative independence of social usness manifest itself?

Firstly。there is plete n and imbalance ee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usness and social existence.

Secondly。there is mutual influence een the us forms of

social usness and each has its own historical inheritance.

第三,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为相对独立性的突出。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其次,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再次,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此外,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

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最基本的矛盾。最后,社会基

本矛盾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它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人们的劳动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其次,科学技术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研究、交往方式的变化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最后,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但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价值规律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

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最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它对经济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揭示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本质,为社会主义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同时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包括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生产性劳动、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新的生产要素以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界定。

垄断产生的原因包括生产集中发展、企业规模巨大、激烈竞争等,而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特点在于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并且在竞争目的、手段、范围上与自由竞争存在差异。

经济全球化表现在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等方面,其动因包括科技进步、跨国公司发展和各国经济体制变革,而其后果则需要进一步探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社会基层和阶级结构等方面。

1、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全球化是指全球范围内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联系和互动日益加深和扩大的现象。其基本特征包括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加强。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其表现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加、跨国公司的扩张、国际劳动力流动的加强、文化多样性的挑战等。

2、全球化的影响和挑战

全球化带来了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其中,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但也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污染等问题。文化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但也带来了文化同质化的趋势。政治全球化加强了国际组织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主权国家的挑战。

3、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包括积极参与全球化、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积极参与全球化可以使得各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加强国际合作可以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跨国犯罪等。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可以强调人类共同利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4、全球化与中国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推进对外开放和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包括“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区建设等。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如环境污染、等。因此,中国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治理的改革和完善。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旧世界,阐发了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此外,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

高。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不再为了生计而奔波劳碌,而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兴趣去生活和工作。社会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是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绪论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的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3.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哲学。 3、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 第一章知识点 1.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派系;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该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

基本形态: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的区别?(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从存在客观事实出发,也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世界是物质的。 (3)唯物主义运动观和唯心主义运动共同点是多层运用发展都是运动观;区别:A运动变化主题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主体是物质,唯心主义运动主体是精神与意识;B运动变化根源不同: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于物质,唯心主义运动根源在于观念,意识。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B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5.实践及其特点、形式?A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C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分析法是根本方法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原主要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理论课程, 但其理论内容极为丰富,所以也是不少同学门对其有不少的困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于是,本文就来一篇较为详细的马原主要知 识点归纳,希望能够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 1. 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 基本范畴:矛盾、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 矛盾即存在于事物中的对立面和斗争。对立统一强调对立方面 不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而且是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一。质量互变 指随着内因外因的变化,一事物的质缘会发生变化。否定之否定 强调矛盾的发展不是单纯的否定,而是在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 新的事物在旧的事物的基础上而发展出来。(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四选一。 2.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是世界的本原。人们的思想 反映着物质世界,但思想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人的思想是物质 的反映。否定了心灵,肯定物质,肯定物质世界的发展是合乎规 律的,并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3.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经济基础的发展会促使上 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这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4.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在阶级的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历史上从来 不存在过毫无阶级斗争的社会。阶级斗争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 力量,也是抵制社会退步和反动的力量。 5.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6. 共产主义 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已经完全社会化,按需分配已经成为分配的原则。共产主义是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以上就是马原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摘要,期望对大家学习该门课程时有所帮助。当然,这些知识点并不是马原的全部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只是学习这门理论课程的一个开始,我们仍应钻研、探究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不断探索才能不断前进。

马原的知识点

马原的知识点 马原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它是一门介绍马克思主义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基本理论的综合 性课程。它是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中国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必修课程。马原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包括了 众多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重要思想,下面就对马原的几个重 要知识点进行探讨。 一、辩证唯物主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它是一种关于世界 本质和规律的观点。辩证唯物主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 观存在的实体,同时具有着客观的规律性和客观的历史性。物质 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具有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这是世界的 本质。辩证唯物主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通过对立斗争的方式 进行的,对立统一才是存在发展的基本方式。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辩证唯物主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以及物质、规律、历 史相互关联,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国家是一个具有独立领土、政权和法律的政治实体,它是统治 阶级利益的代表和执行者。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作为一个工 具存在的,用来维持阶级统治和实施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国 家也有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公共利益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职能。在 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的职能还包括保障国家安全、推进生产力 发展和保障劳动者权益等方面。 三、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基本构成 人民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用于描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概念。马 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无产阶级政党领 导下的工农联盟。他们共同管理国家政权,实现人民的真正统治。此外,人民民主共和国中还包括代表人民利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维护人民利益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以及各级政府机关 和组织。 四、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诉求,而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的基石, 国家的基础理念就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

《马原》知识点整理

绪论 1、马克思主义慨况 (1)概念内容: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者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基本立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3)基本观点:关于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观点、关于社会形态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4)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5)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欧文、傅立叶)。 (6)产生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8年2月发表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 (7)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说。 (8)鲜明特征:①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革命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③科学性和革 命性的统一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9)正确态度: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 (10)历史必然性:①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可能性: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强烈需求。②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需要: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 2、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体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所决定的; 其次,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解放全人类)所决定的; 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重要的理论品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立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

(完整版)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马原知识点总结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3.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大阶段 (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始终以实践为导向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充实、完善自身的理论。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6.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鲜明的政治立场(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二个方面的内容: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的本原或者何者是第一性;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存在(同一性)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2.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4.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5.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7.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关系。 8.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要点精述 第一单元唯物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 (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 之外什么也没有。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 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 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 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 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 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静止是认识 事物的起点和基础。(2)运动和静止是绝对 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3)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 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夸大 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 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运 动观的错误。 5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 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 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 质。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 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 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 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 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 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3)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 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 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 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 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 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 有限即趋向无限。 (4)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 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形而 上学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 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 错误。 6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 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包括三层含 义:(1)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 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 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 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2)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 性的性质和形式。这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 人以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等把 客体的活动区别开来。 (3)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 握。 7.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实践的主体是具有实践能力并从 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是实践活动 所指向的对象。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 点: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 特点,但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 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它体现了一般物质实 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即目的 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 动者之间的关系。 (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 质: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 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 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 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 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 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 作用的实质。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 容和结果: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 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8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们能 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 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①客观 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④直接现实性。 (2)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 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 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精心整理 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a)社会根源 b)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本阶级的斗争中 c)思想: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运动 ●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 会主义 ●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d)有关著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神圣家族》 ●奠定了思想基础《德法年鉴》 ●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 ●标注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a)科学性 b)革命性 ●人民性 ●实践性 ●发展性 二、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的基本问题 a)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b)意识能否正确认识物质 ●可知论 ●不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2.物质 a)定义: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概念从这些总和中抽象出来 ●共性与个性、具体与抽象、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 b)共同特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识而改变,人类无法改变 其客观性 c)存在方式(根本属性):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什么都没有 ●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时空 ●时间的特点:一维性(不可逆) ●空间特性:三维性、伸张性 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物质是什么 ●意识是什么 ●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从本质来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e)规律 ●定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实践 ●规律——能动(目的) ●必然——偶然 ●真理尺度——价值尺度 ●合规律性——合目的性 ●社会历史趋向性——人的主体选择

(完整版)马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含义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依据。 3、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①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包括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 ②不可知论:主张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只有少数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辩证法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②形而上学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是静止不变的。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③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客观辩证法: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规律。主观辩证法:亦称“思维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的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极其理论意义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列宁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在于: ①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②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坚持把物质当作客观实在性,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①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第二,意识又是社会的直接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的形成,并产生了语言。 ②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指导人们的行动,能动地改造世界。 3、物质运动,运动和静止 ①物质与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根本的方式。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著作,《马原》总结了马克思的政治理论,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体系,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马原》的知识点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上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进步的原因与动力;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3.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以及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 4.社会主义哲学: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条件和目标; 5.阶级斗争理论:阶级的基础和形成,阶级斗争的性质和发展规律。 二、经济学基本原理 1.价值论:价值的本质、决定因素和表现形式; 2.商品经济:商品的属性和交换原则; 3.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4.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 5.劳动力价值论: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因素和价值实现方式。 三、哲学基本原理 2.历史观: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3.唯物辩证法: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4.空间和时间观: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相对性; 5.意识形态: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意识形态的社会基础和作用。 四、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的条件和基础: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和危机; 2.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 3.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和方向; 4.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任务; 5.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和途径。 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问题; 2.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特点和战略任务; 3.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目标和策略; 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组织。 六、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和党的建设 1.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党和群众关系的原则和方法; 3.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民主;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 马原知识点总结4篇 马原知识点总结1 (1)规律及其客观性 ①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创造或者消灭物质,也就不可能创造或消灭规律,只能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 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自然和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②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 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条件就可以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所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会重复出现的,即历史事件不可重复。 (3)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①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③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方法论:

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要认识到规律的重要性,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马原知识点总结2 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原理: (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1)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的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二、认识的本质 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其主要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一定客观对象规定一定认识的指向和内容。 (2)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二)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

马原知识点整理

马原知识点整理 绪论 1.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两个理论发现 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部分和三个思想理论来源 ①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②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5.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 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 1.哲学所研究的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与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⑴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怎样的

根本属性:运动 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 4.怎样理解物质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的关系。 5.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实践 6.什么叫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7.怎样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⑴.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⑵.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8.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是什么 联系和发展 9.联系有什么特性 (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4)联系具有条件性 10.如何理解唯物主义所讲的发展及其方法论的意义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事物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方法论意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尤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得特别明显。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1.辩证法讲的联系和发展包含哪些环节和形式

【马原】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原知识点整理总结

名词解释: 1.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5.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7.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8.物质:是标准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0.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1.发展:前进的向上的运动,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规律:事物联系和发现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4.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从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到思维。 15.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16.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7.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 内容:(p2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意义:(p29)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p32)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意识的本质 (p31)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p4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p32—3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2021年马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哲学基本问题(阐述) 即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①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 第二性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原则); ②思维能否结识或对的结识存在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原则)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简答)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论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为彻底唯物主义奠定了 理论基本。 三、关于物质世界性基本问题 1)意识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 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运动是物质存在方式和主线属性,物质世界运动是绝对,而物质运动过程中 又有某种相对静止。 3)时间特点是一维性,空间特点是三维性。 否认静止犯相对主义和狡辩论错误,否认运动犯形而上学错误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物质活动,实践 具备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性。 5)社会生活实践性重要体当前三个方面 a.实践是社会生活形成基本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动力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P28-31)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备反作用(必考) 体当前:第一,意识活动具备目性和筹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备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备指引时间改造客观世界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统一 五、联系及其特性 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关系 特性:①联系具备客观性;②联系具备普遍性; ③联系具备多样性;④联系具备条件性 六、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主线规律: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主线内容和永恒发展内在动力,从跟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结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主线办法—矛盾分析法。 七、矛盾特殊性体现 1.不同事物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3.构成事物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原理重要知识点整理

马原复习笔记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创立的P4 马克思主义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1)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爆发之际②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贫困③经济危机频繁爆发④无产积极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 (2)阶级条件: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3)理论条件: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有哪些P10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他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使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 3.如何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6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而且日益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首先,马克思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其次马克思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最后,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再次,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最后,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 4.哲学的基本问题P22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一性)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同一性) 5.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P31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