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要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课堂上要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课堂上要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发表时间:2018-09-06T10:37:40.30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0月总第279期作者:华琼[导读]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

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实验小学442200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决定了课堂不仅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强调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其一,从人学角度说,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由、主动地生成和发展。其二,从课程角度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因此,教师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从而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课堂需要预设,但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怎样理解预设?预设与备课、教案有何区别与联系?预设在教学中起什么作用?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老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但是,预设要适度,要留有空间。过度的设计必然导致对教学的控制,导致对学生活动和发展的包办、强制干预。

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是,教学不只是“预设”的操作、原有教案的展开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学,课堂必然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学生发展角度来说,既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发展,即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生成的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但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怎样理解生成?生成就一定有价值吗?如何保证积极的、有效的生成?

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是指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不应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总之,生成性激活了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并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当然,正如课堂不能全是教案的展开过程一样,课堂也不能完全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凡事都有“度”,重要的是和谐、融合、自然。

生成从性质角度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效果角度说,有有效的一面,也有无效的一面。积极的、有效的生成,一方面取决于生成的问题和事件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取决于解决问题和事件过程的价值。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与生成二者是互补关系。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生成性教学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成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老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

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凇》一课中,让学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自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雾凇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自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

课堂因预设而精彩,因生成而美丽

课堂因预设而精彩,因生成而美丽 [摘要]: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本文就语文阅读教学,谈谈正确处理这一矛盾的关键是科学而艺术地实施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策略和方法。强调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策略教学预设课堂生成 新课程改革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中提出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时,教师相机诱导,发挥好主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表明,语文教学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抓住预设与生成两个最关键的环节。 一、关于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一)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含义及其关系“教学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的特征。“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成性的特征。“教学预设”是“课堂生成”的基础,“课堂生成”是“教学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预先做出周密的安排。上一堂课,教师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和教材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目标,预先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预先设定既明确又适当的教学计划(教案)。“凡事预则立”,预设是很重要的。但是,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变化的过程,再说,教师的预设不可能是十全十美、滴水不漏的。它有时会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资源。课堂教学的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只要有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就要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将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学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再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二)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实施的意义

“预设”、“生成”与课堂教学

“预设”、“生成”与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2-06-26T16:23:23.60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春果 [导读]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摘要:新课标倡导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关注预设和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本文主要从新课程下如何精心预设、如何促进生成两方面进行阐述,以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师机智,让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而有些教师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预设成了一个个“圈套”,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团团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缺少灵动。 在课堂教学中,最精彩的场景往往在教师的预期设之外,它是师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是教学中的机智与创新,它是自然生成的。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打造精彩课堂,我们应站在“生成”的制高点来优化预设,让预设和生成融为一体,让课堂自然生成,把学生的灵动真正呈现出来。 一、精心预设教学,促成课堂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的教学准备过程,是教学的起点,也是促成课堂生成的首要条件。如果教师在课前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缺少对学情的正确分析,疏于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这样对课堂生成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当面对精彩纷呈的生成资源,就会手足无措,从而遭遇课堂教学的“滑铁卢”。笔者认为,精心“预设”与尊重“生成”课堂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预设情景贴近生活,尊重“生成” 在教学中,我们有的思品课教师由于所举事例离学生很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管花了很多力气,但收效甚微。课堂上要增强教学情景的感染作用,教师在情景素材的创设上,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如学习中的困惑、与父母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中遇到哪些烦恼等。然后,要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思想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这样源于学生身边的事,生活平常的事,便于学生真正地把自己置身于这种情境之中,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体验、思考。我们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的感觉,从而在课堂中使智慧得以生成。因此,教学设计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要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出发,在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创设情景、展开教学。 例如,在学习《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时,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己谈“许下诺言、履行诺言”的事例,自己做错事时,自己应该如何应对?应该如何做到信守承诺,勇担过错,并列举成功人士信守承诺、勇担过错的故事,对照课本,让学生对照改正,深化对责任的认识,优化自己的行为。这样,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情景中,提高了对责任的认识,增强了道德情感,培养了道德行为。一句话,我们要创设一个宽容、自由、融洽的研究氛围,然后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的生成,尊重生成。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过去教师往往追求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然后通过教师的贯彻落实,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精细预设今天看来,可以说是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要服从教师,也要服从教材,生成的空间自然就很少。因此,预设力行“简约”,教案设计要像画中国画一样,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留有空白,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关注差异,让学生质疑问题,探究尝试,拓展开放,促使课堂产生多种类型信息交流并及时反馈,为每个学生的积极活动提供保证。 例如在学习“角色与责任同在”这一问题时,教师有意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理解“每个人承担的责任是多方面的”?这一问题的提出,触到学生思维的盲点,学生直觉感到是存在这种现象,却又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此时,课堂表面上是处于静态,而实质上是动态。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中,恰于“于无声处听惊雷”。因此,我们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关注动态的课堂,基于学生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用学生的独特发现丰富师生共同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并不是不能预设,但是,不妨在预设中留有空间,既留给学生去生成错误、生成精彩,也留给教师与学生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振奋的火花。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时捕捉、吸纳生成性课程资源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里不知不觉中做出的相应的变动。”精心的预设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和优化的教学“蓝图”,但是随着学科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思品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即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有的教师总觉得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不可捉摸,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只好听天由命了。其实不然,借鉴开汽车的过程,我们对如何抓住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或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在开车过程中,各种情况随时会出现,司机能否机动灵活地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以避免风险,取决于车况、司机的驾驶技术,司机对路况熟悉的程度,司机的应变能力等。这些都是“不变”的条件,条件具备后,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由此可见,要抓住动态生成的教育契机,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抓住动态生成的教学契机。 教学预设的弹性设计,课堂互动构建等为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生成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那它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心思放在教材的内容上,而应该更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要用自己的教育机智、用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在活动中去发现、捕捉、吸纳、整合信息,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进而夯实观点、培养能力、提升道德情感、升华德育目标。当然,在整个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坚持生成性课程资源的价值意识,在捕捉这些生成性资源时应懂得取舍,并巧妙调整课前准备的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权利与义务》后的一次作业检查,发现全班有11个学生没有交作业,占了全班的1/4,当时,笔者就要求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放学后要补交作业;其中一位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笑嘻嘻地说:“没有完成作业不犯法啊,我又没有影响别人”,笔者当时给他的回答是:“如果你认为做了要去坐牢的事情才算是违法的话,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你现在‘不认真学习’的行为,就已经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中“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规定”。当时所生成情景,给了这位同学最有效的教育,对于其他同学也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

把握生成绽放课堂精彩

把握生成绽放课堂精彩 一、开阔课堂生成空间,需要精心预设,。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预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老师在执教本课时,让学生说生活中的圆,他预设到肯定会有学生说到球,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欲望,一步步地从画圆中体会到球肯定不是个圆。从而解除学生的错误说法。原本那些一知半解的孩子也豁然开朗,不由地露出了赞许的微笑。预设是生成的起点,主观上只有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轻松驾驭。新课程也明确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同时,还应对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加以领悟,充分挖掘,大胆地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将其静态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赋予动态的生命,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的历程。 二、营造课堂生成精彩,需要善捕契机。 无论课前我们教师作多充分的预设,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这些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将会获得许多新启迪,新智慧。老师就有一双睿智的眼睛,他捕捉到学生把球说成圆这一契机,没有直接否定学生的错误答案,也没有给学生说球是什么,而是让学生自己从探究圆的画法中,得出球不是圆的结论,让学生能够心服口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再如教圆的半径的定义时,老师问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有位学生就直接说出与圆的半径有关系。老师就抓住这一点,适时地追问,让学生在理解圆的半径的基础上,逐步归纳出圆的半径的定义。学生们学得透彻,积极性被提高,老师也教得顺畅,激情澎湃,老师真不愧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必须精心预设。教师只有努力营造开放、和谐、有效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才能让学生在有生命的课堂中绽放精彩。 日本学者川上正当也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替代,可是,考虑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替代不了的。”教师只有关注课堂,关注课堂中的事件,捕捉课堂中的契机,适时地引导,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师生才会共同成长。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体悟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体悟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新进语文教师,我经常能感觉到自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学校推荐了这本《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寒假前有幸听到了张文质教授的讲座,于是寒假期间我读了这本书,读的过程中那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在新课程课标上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自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收益匪浅。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标则把“生成”当做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突然“生成”的情况看成“教学机智”,新课标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基本要求。 关于生成的问题本书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这个问题。如第一篇:美好遇见。里面包含侯登强老师的《蜇了你,不是我的错》,王炜老师的《一张无字的考卷》,崔智芹老师的《失而复得的赛车》等;第二篇:别样精彩。包含刘景水老师的《种次“他人田”又何妨——一堂“跑题”的社会课》,朱小毛老师的《我爱在课堂上“耍贫嘴”》,夏昆老师的《还原一个真实的陶渊明》等;第三篇:智慧生长。包含宋英民老师的《课堂是不断生成智慧的地方》,周顺海老师的《在<故乡>中体验“表现”之美》,方杰老师的《春天,怀想一个女孩》等;第四篇:课堂寻觅。包含李秀伟老师的《奇迹在从容优雅中——韩兴娥教学赏析》,李玉民老师的《“删除‘无效’即有效”——对当前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思考》,陈华老师的《用心激活课堂——简笔画创编课的教学尝试》等。这些都给我很大的启发,下面是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下列举一个我教学中的生成课例。 学生喜欢读节奏感强的chant, 更喜欢唱好听的歌曲,他们对chant、song的内容记忆力特别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把教学内容编成chant、song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知识。例如:当学生们学完“I like ....”“ Do you like…”这两个句型时,我先在学生面前示范:把教学内容编成了chant的形式:fish, fish, I like fish. Do you like fish? Yes, yes, I like fish. 并带学生有节奏地朗读一遍,又带学生以歌曲的节奏唱了一遍,可见学生们兴趣浓厚,余味未尽!随后,我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知识内容自编自读自唱,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双人合作,单独创作等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可见学生们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习新知识,也体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如今教育界大力提倡新课程理念,但新课程理念又常常于课堂教学发生冲突。那么做教师的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精彩”生成在课堂的每一瞬间

“精彩”生成在课堂的每一瞬间 一次,在六年级的阅读课上,为了了解学生前一阶段的阅读情况,我让他们在30分钟内完成一次阅读练习(满分200分,完成后要根据得分选出前20名作为“阅读之星”)。学生们完成了10多道阅读练习题后,我按照惯例让学生们边听我讲评,边根据给出的正确答案交换着进行批阅和判分。交换批改后,学生们拿到了自己的试卷查看得分,当然更想知道其他人的得分情况,以便了解自己的排名,想知道究竟谁的得分高,哪些同学能当选为“阅读之星”。 在大家的推荐下,统计在场所有同学分数的任务又一次交给了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小男生――骆××。骆××从第一排左边同学起,一边让同学们顺着报得分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记着:135、110、180、140、150、165……第一次出现的得分,他先写下来,遇到出现相同得分时他就在相应分数后乘以几:135×2、145×3、150×5……小骆依次记着,当相同得分重复出现时,他就擦去原有数字再修改,当第一排20多位同学的得分统计完后,他没有接着统计第二排得分,而是调整统计方法。只见他拿起笔,首先在黑板的另一块空白处从最低分起,按五分一档从低到高列出了:“110、115、120、……190、195、200”的分数段,接着将每位同学所得的分数对应着各个

分数段,在相应的分数段下面用画“正”字法将每个分数进行着统计。同学们依次报着各自的分数,骆××有序地迅速地记着,不一会儿,100多人的分数情况全都呈现在了黑板上。 看到小骆同学如此出色地完成了统计分数的任务,我欣喜极了,并突发奇想:刚刚的这一幕太难得了!这是一次绝好的练笔机会!何不让大家一起来将小骆同学统计分数的情景描述一番,用语言评价一番,进行一次小练笔呢?于是,我对同学们说:“测试题的分数结果已出来了,但是老师还有一道附加题,想要让大家完成――请同学们回顾和思考一下小骆统计分数时的动作、表情,还可以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理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用几句话评价一下小骆同学的表现及统计分数时的特点。看谁观察得仔细,发现得多,概括得准?我们可以用《_____的一幕(瞬间)》为题,也可以结合刚刚的场景自己拟题写一个小片段。” 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忙碌起来,在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后,迅速地在纸上写起来。下面是几位学生所写片段: 生1:……骆××最先统计的是第一排同学的分数,只见他专注地听着,写着,还不时地转动着身体看着我们,好不容易才将第一排的分数统计完毕。骆××抓了抓头,似乎觉得第一排的统计方法有些不妥,眨着眼睛想了一下,便灵机一动,立刻采用了列数字表格和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只听小骆喊道:请得110分的同学站起来,再请得115分的同学站起来,……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11-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因此也就十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突显学生为主体的动态生成了。 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预设即课前的精心准备――备课,课堂上就毫无章法;没有生成,再好的预设也是无用武之地,学生就不能活学活用,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最终意义。于是,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这里,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课堂预设与生成 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学生也达到了教学目标和要求了。

课堂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生成往往是基于预设,以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实际上,这个时候预设和生成是融为一体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这是理想的关系。 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比如现在每个学校搞教科研活动比较流行的什么“磨课”啊,“同课异构”啊等等,就是集合大家的思维将课堂不断的“预设”,这样做的结果是能够减少实际课堂中犯错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扼杀了课堂生成精彩的机会。但是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比如说如果我们为了课堂多生成些忽略

英语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英语课堂、因“生成”而更精彩 ——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的动态生成性教学 杭州春芽实验学校樊素君 一、引子 长期以来,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预设以取得教学的成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孜孜追求。新课堂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目标—过程—结果”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预约的精彩以外,伴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也会“生成”出许多无法预知的精彩。面对生成的精彩,若我们教师能以此为契机,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那么,一个个超越预设、洋溢着芬芳的精彩会向我们款款走来,那些看起来似乎不起眼的点点滴滴会呈现出诗一般的美丽。 二、主题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捕捉英语课堂中的“意外”,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新课程派生的崭新理念,具有现实意义。然而由于课堂上生成的有效教学资源来得比较突然。往往令教师手足无措,处理不当,会给课堂教学留下很多的遗憾。 三、主题内涵阐述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只注重对“填鸭式”的灌输,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语言的交际性。英语课堂教学也是一个灵性飞射、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的过程,他们的及时表现是教师所始料不及的。若教师刻意执行预设教案,冷落课堂生成,学生尤如被缝翅的鸽子,难以展翅高飞。英语教学的对象是人,人的活动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它也是动态的。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推进,如何捕捉英语课堂中的“意外”,动态生成新的教学资源,让课堂绽放活力,是新课程向教师们提出的又一个崭新的课题。叶澜教授指出,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从学生的心理和需求考虑,如果能利用好学生生成的“意外”,将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四、案例及分析 例一: 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是我的第一次公开课,教学内容是脸部各部位单词:eye, ear, nose, face, mouth, head及句型:This is my 。课前由于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也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问道 ■本期对话嘉宾 ■陈茵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小学副校长 ■陈华忠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副校长 ■齐刚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 ■徐振升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二中学教科室主任 ■刘春丽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第一中学教师 ■代安荣重庆市铜梁县大庙中学教师 ■对话主持:郭瑞发现高效课堂密码(4) 关于预设与生成,有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本期“问道”,锁定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技巧和非预设性生成等问题展开多元时话,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概念解读: 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时的生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郭瑞: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齐刚: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陈茵: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关系解析: 预设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 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

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发表时间:2010-02-25T16:24:46.543Z 来源:《学问》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严英[导读] 传统的套子式的“预设”性课堂和时下比较流行的开放式“生成”性课堂,完全是可以兼而有之的严英(浙江绍兴市高级中学浙江绍兴312000) 【摘要】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必然的发展。“预设”性课堂是“生成”性课堂的基础和前提。“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关键词】预设;生成;基础;前提 传统的套子式的“预设”性课堂和时下比较流行的开放式“生成”性课堂,完全是可以兼而有之的。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必然的发展。“预设”性课堂是“生成”性课堂的基础和前提。“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 “预设”性课堂,从某种意义上,我认为是“套子”式教学,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套子让学生在其间钻进钻出,而自己做一个权威的旁观者。此情此景,是愉悦?是悲哀? 于是,想完全挣脱“套子”,想使自己的课堂完全变成生成性的课堂,这个似乎就是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定位准吗?是不是师生都跳出了套子,都“徜徉”在文本里(说实在的,很多时候仅仅是文本的浅层,甚至游离于文本之外,因为老师也好学生也罢都没有对文本本身的基础加以透彻研究,就开始了“跳”,开始了所谓的“创新”)就够了?二、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 对于“生成”性课堂,有时也会有一些片面的理解,生成了就不能预设了,课堂教学应让教围着学转,一切跟着学生走,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怎样学就怎样学。所以在课堂上,小心谨慎,无论学生说得有无道理,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扼杀了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所以学生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在课堂上,我只是做了一些含糊的当时就认为对学生不是很负责任的点评。那么如何使得“生成”性课堂更加完美?在课堂中如何进行预设与生成呢?一是要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自觉“预计”师生、生生、生本(学生与文本)多边对话而出现的“非预计性”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这种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同时还要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二是教师要学会倾听。 学生针对课本知识,充分表达各自的见解,每一位学生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又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教师对学生们有创造意义的见解,甚至是“异端邪说”,要在给予辩证地评价和鼓励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纠正自己的成见。通过多向交互作用,推进教学过程。三是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对学生提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参考文献】 [1]吴增生.为动态生成而合理预设.中国数学教育.2007(5)

捕捉动态生成打造精彩课堂-最新年精选文档

捕捉动态生成打造精彩课堂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 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过程。”“它为学生认识社会、参 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按部就班、刻意追求预设,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生活经验、情感态度。那么,教师如何处理思品教学中的预设与临时生成的矛盾,如何把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开放地纳入到预设的课程目标中,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基于预设,搭建生成平台 一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效的统 ,预设中促进着生成,生成完美着预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 潜心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精心“预设”。通过预测“学情”,预想“可能”,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头绪,才能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当然 “动态生成”,也不是“散乱的活跃”,而是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或是内容的巩固、拓展、深化,这 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凸显教师独特鲜明的教学个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如在执教《为人正直》时,一名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值周生到班级检查红领巾佩戴情况时,有时候班主任也会帮助学生

借红领巾,老师的这种做法是正直还是不正直?”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没有呵斥学生,而是立即表扬他说:“你提的问题很好, 你的问题本身就说明你为人很正直,大家一起来分析,老师的这种做法对吗?在遇到同学不戴红领巾时,老师到底该怎么办呢?”教室立刻由刚才的沉寂变得热闹起来,通过激烈的讨论, 课堂由尴尬变得活跃,学生得出了恰当的结论,加深了学生对正直这一道德品质的认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跳出预设,追寻生成目标 每一堂课都是不可预设的、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它既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也要求教师跳出教案,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艺术化地调节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如在一节品德与生活课堂上,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 活情景:有一位学生把书包挂在小树枝上,还折下枝条来玩。“假 如你是小树会怎样呢?”一只只小手高高地举起, 不停地向教师挥动着。一个小男孩离开了座位,小手几乎举到了教师的鼻尖上了。教师微笑着请他回答。男孩激动地站了起来,可张口结舌个字也说不出来了。教师耐心地俯下身子说:“别急,慢慢说。” 可是,男孩紧张得始终没有说出一个字。此刻,教师没有皱起眉头,依然笑盈盈地说:“噢!我明白了,你心疼受伤的小树,难过得都说不出话来了。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学生。”小男孩使劲地朝教师点点头,高兴地坐下去,身子挺得更直了,眼睛也更亮了。 教师激励性评价方式的生成,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更激发学习 兴趣,也增加了学生对教师的心里“认同”。 三、善于捕捉,留住精彩瞬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如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特别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在请这些学生发言时,有一个学生怎么鼓励都不敢说。这时教师并没有放弃,而是亲切地对她说:“请跟我一起 说’让我试试’”。这个学生终于和教师一起说了出来,赢得了一片掌声。 四、明放暗收,优劣为我所用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读书心得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和魅力十足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经常会感觉到白己的课堂欠缺一种灵动和生命力,还需要很多的学习和不断磨练。恰好同事推荐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本书。在本书中,各位名师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分析细节能力,善于品味细节、分析细节,能从一些细小的动作,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从一句简单的话语中,体会学生内心变化,感悟学生的兴趣点,并及时调整白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更完美。书中的那些文字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而每个教学案例都值得我去思考。这本书充分地展现了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智慧,让人领会到课堂真的是因生成而精彩。 一堂充满精彩的语文课堂,来白于生成。这本书通过四个篇章选用了多篇文章来说明课堂是怎样生成的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大困惑。课堂上怎么走生成的路?只要生成就都是有效的好的方面吗?怎样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读了〈〈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一书,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造良好的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他们的注意力不能持久。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必要的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进入语文天地中,在识字语言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获取知识。比如在教学案例〈〈雾淞》一课中,让学

生充分运用多种视觉感官来发现白然之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冬天美景,观看 雾淞奇观的画面,生动、直观地感悟白然美语言,进而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童 趣,学生们在互动活动中感悟到了语文的魅力。 读完这本书,我体会到课堂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把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生活交流中发现文字的魅力、语言的多样化。 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现代课堂上应该尽量避免过去教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多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白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积极。例如在教学案例〈〈北风和小鱼》这一课时,可以分三个步骤:先是要求学生能把每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通过对课文的朗读、生生与师生之间的交流,初步认识北风吹一吹青草、梧桐树和小鸟与吹一吹小鱼的不同。然后组织小组之间交流,想一想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吹,那勇敢的小学生在上学的路上也不会怕北风吹。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把白己的理解、认识和启发讲给同学听。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对本篇文章作者的真正想表达的想法给予认知、理解和接受。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方法之一,但模仿仅仅是手段,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模仿、创造落到实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不断地产生“为什么”。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虽然学生有的想法还不很成熟,但这激发了学生的很多创造灵感,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使用人性化的评价语,如“善于观察,肯于动脑,敢于提问,太好了!”、“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的分析!”、“我很佩

谈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存在的问题 1、传统课堂教学的预设。 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完全是预设的产物,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根本就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是我给你教啥,你就学啥,完全使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 2、生成性课堂教学。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作为新课改的前沿阵地——课堂,更应“以生为本”,高度认识到“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于是,当思维迥异,个性纷呈的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加课堂学习,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老师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平等对话,情感碰撞,生命沟通时,我们的课堂便呈现出空前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多变,即充满了生成性。在这样的课堂里;我们的学生才会让激情之流四溢,思维之花闪耀,睿智之言流淌;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是新课改所需要的理想课堂。 二、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传统观念认为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立的概念;精彩的生成往往是无法预设的。其实不然,精彩的生成是可以预设的。只不过这种预设,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预设,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又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除了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编写教案,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模式,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预设他们可能会生成哪些新的教学资源,并给自己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胸有成竹地接受与拥抱课堂生成。下面就科学课堂教学谈谈对学生最易产生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几个方面的预设。

1、预设学情变化。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一些变化。要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来预设我们的教学。所以上课之前,我们要去充分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预设疑难问题。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模糊处”,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意外问题的出现,使生成的教学资源更具偶然性,让我们一时难以驾驭。所以,我们备课时应对上述易引起学方进行深入预设。 3、预设延伸拓展 新课标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认为科学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处延等同,要求我们拓展科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具体说来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和阅读生活这部无字词典来获取信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学习。因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方法、途径与内容丰富多彩,极易生成新的难以预测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学生的眼光对易于拓展的内容进行预设,了解他们可能使用的拓展方法与途径,做到胸有成竹。但不可否认,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并且是“以生为本”的人性化预设,有时课堂上的许多情况我们还是无法预知的。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为教学是一门艺术。所以当我们面对无法预设的课堂生成时,要树立正确的课堂观,灵活应对并使用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且做到及时记载,及时反思,为下一次的预设作好铺垫,打好基石。所以,我以为预设与生成不是水火不融,而是水火交融,似一对孪生兄弟。 三、科学应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捕捉意外生成,让课堂更精彩

捕捉意外生成, 让课堂更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地变动。”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探讨、相互接纳、获得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师生全方位的互动的过程,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一个个生动的生命体,由于知识、经验、思想和参与的兴致等不同,往往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的行为、思想在课堂中相互作用,往往会生成一些意外而又有意义的生成,这种生成的资源来自课堂本身,具有真实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天然的联系和亲近感,比一般的教材资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及时捕捉这种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并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才会更精彩。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捕捉意外生成资源,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呢? 1.捕捉和利用意外不确定事件资源 有人估算过,教师在40分钟的课堂上,至少要做出30 个与教学有关的决策,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学生中的“另类”声音。课堂上教师到底是关注结果还是关注学生?如果你关注了学生就会发生教学过程的

“意外生成”,就会产生资源。一堂好课的精彩之处就是抓住了这个资源,不断地引领。吴正宪老师以满腔的热忱,高超的教育智慧随时把握有价值的“不确定”因素进行知识与知识的交流,思维与思维碰撞,情感与情感的融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捕捉和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小学生受知识水平和思维方式所限,在学习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一些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将可能出现的错误人为地控制或避免。实际上,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抓住课堂中这些不期而遇的资源,事实上,这种错误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位老师在“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中出示了35-9 这道题,有一位同学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35-9=34 。很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错误资源,追问:“请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直面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生命在尊重中激活。这样的追问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的课堂评价,这样的追问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3.捕捉学生的疑惑需求由于学生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学生基于个体生命体验之上的各种疑惑或需求。在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