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5.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

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2)进一步认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掌握解题格式,培养解计算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正确解题的格式。

(2)知道化学方程式所表现的量均为纯物质的质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定量研究与化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感悟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一种辩证的思想。

(3)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重点难点

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难点解题的格式规范化。

教学准备

“教材例题”、“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投影片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设问导入

↓↓

合作探究—学习并熟悉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

课堂小结—讨论并归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随堂检测—本课题核心知识的简单练习

教学设计

续表

板书设计

教师随笔

备课资料

1.中考点击

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发展的重大作用。主要考查角度有:

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各物质间的质量比;②已知某一反应物的质量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生成物或另一反应物的质量;③反应物或生成物不纯的计算;④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某一成分质量的相等,进行相关物质之间的质量比的无数据或缺数据计算;⑤有关天平平衡的计算;⑥有关函数图像、数据分析的计算;⑦有关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

今后中考命题走向是含有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和有关天平问题、无数据或少数据、图像题或数据分析题及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及实验计算题等。此外,将实验探究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相结合的综合题也是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

2.思想方法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量问题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反应物之间往往不是恰好完全反应,而存在某种物质过量的问题,即这个时候,实际使用的各反应物的质量之比,不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之间的质量比。尤其当题目中同时给出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反应物的质量,题目中又没有说明该反应是恰好完全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随便使用其中一个数据进行计算,而必须先判断反应物中哪种物质过量,然后以完全反应的物质作为计算的依据。若无法确定哪种物质过量,就需要进行讨论。

例:将3.1 g红磷分别在给定质量的氧气中充分反应,其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给定氧气的质量 2 g 8 g 14 g

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3.55 g 7.1 g 7.1 g

(1)这三次实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次实验为什么不生成5.1 g 五氧化二磷?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次实验为什么不生成11.1 g 五氧化二磷?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在三次实验中,均提供了两种反应物P 和O 2的质量,但它们是否是恰好完全反应,我们先写出该化学方程式,并列出各物质质量比

进行判断:4P,124)+,)5O 2,160)=====点燃,)2P 2O 5,284),若恰好完全反应,P 和O 2的质量比应

该是124∶160=31∶40,而这三次实验中P 和O 2的质量比都不等于31∶40,这说明虽然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但有的反应物过量,没有全部参加反应。第一次实验的3.1 g P 和2

g O 2,经过计算,2克O 2只需要P 的质量为2 g×3140

=1.55 g ,说明P 过量,还有1.55 g 未参加反应;第二次实验的 3.1 g P 和8 g O 2,经过计算,3.1 g P 只需O 2质量为

3.1 g×4031

=4 g ,说明O 2过量。 答案:(1)均符合;反应中有的物质没有全部参加反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计算,2克O 2只需1.55克磷,还有1.55克磷没有参加反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计算,3.1克红磷只需4克O 2,还有4克O 2没有参加反应。

3.化学趣味资料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顺口溜

一解二设最后答,化学方程式不能差;

准确找到质量比,纯量代入不掺假;

所有单位须一致,列式计算解决它。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 理论依据: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是质量 守恒定律。 2. 基本依据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为定值。而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之比。例如: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其中各物质的质量之比为,m(Mg):m (O2):n(MgO)=48:32:80=3:2:5。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 含杂质的计算,在实际生产和实验中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解题时把不纯的 反应物换算成纯净物后才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而计算出的纯净物也要换算成实际生产和实验中的不纯物。这些辅助性计算可根据有关公式进行即可。 2. 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的相关量(通常指质量;必须需纯净的(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 质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换算成质量,若为不纯物质或者溶液,应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1)气体密度(g/L)= (2)纯度=×100%=×100%=1-杂质的质 量分数 (3)纯净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纯度

综合计算: 1. 综合计算题的常见类型 (1)将溶液的相关计算与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计算。 (2)将图像、图表、表格、实验探究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2. 综合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一般如下: 综合型计算题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的重点、难点。这种题类型复杂,知识点多,阅读信息量大,思维过程复杂,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应用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它考查的不仅是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知识,也是考察基本概念、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的有关知识。综合计算相对对准度较大,但只要较好地掌握基本类型的计算,再加以认真审题,理清头绪,把握关系,步步相扣,就能将问题顺利解决。3.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题,问题情景比较复杂。解题时,应首先明确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溶质的质量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出,其次应明确所求溶液的质量如何计算,最后运用公式汁算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刘金顺 一、复习目标 能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进行有关纯净物、不纯物、溶液等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二、中考命题落点 1.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含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3.与溶液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4.依据实验数据、图表中的数据进行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 三、化学计算题解题指导 1.计算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2.计算步骤: (1)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已知某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以计算恰好完全反应的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有关纯净物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比较简单,但解题时要把握好三个要领,抓住三个关键,注意一个事项。 三个要领:(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1)正确书写化学式(2)正确配平化学方程式(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一个注意事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给出体积需根据密度换算成质量)。 例1、工业上使用一种“渗铬(Cr )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钢铁制品的抗腐蚀能力。其中一个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FeCl Cr CrCl Fe +=+。已知参加反应铁的质量为28g ,则生成铬的质量为多少克?( Cr :52 ) ( 26g ) (2)含一定量杂质(杂质不参加反应)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净物间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时,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进行化学计算时,要注意“纯度”与“杂质质量分数”的区别。“纯度”是指在一定质量的不纯物质中纯净物质(主要成分)所占的质量分数,而“杂质质量分数”是指不纯物质中的杂质所占的质量分数。

专题练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练习: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一、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例1. 甲醇(CH 3OH )是一种有毒、有酒的气味的可燃性液体。甲醇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可发生如下反应:8OH CH 3+nO 2=2CO +mCO 2+16H 2O.若反应生成3.6克水,请计算: (1)m 值是 (2)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是多少克? 【练习】1、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发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 加热12.25克KClO 3,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 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g KClO 3 △ 2MnO KCl + O 2↑ 112.5 32 12.25g x g 25.125.112=x 32 ∴ x=3.2g 答:加热12.25gKClO 3,可制得O 23.2g. (1)错误原因 ;(2)改正 . 【练习】2、 把干燥纯净的KClO 3和MnO 2的混合物13.32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称量剩余物质量为9.48克,求①生成氧气的质量;②剩余物质各是什么?质量分别是多少克? 二、有关不纯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计算: 例 2.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要进行小实验,需获得标准状况下的CO 24升(标况下,3 98.12米千克 =CO ρ),他们用含杂质10%的大理石与足量稀盐酸反应 则需这种大理石多少克?(CaCO 3+2HCl=CaCO 3+H 2O+CO 2↑) 【练习】3现有20%的硫酸铜溶液80g ,跟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可得到氢氧化铜多少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 4224)(2SO Na OH Cu NaOH +↓=+)

九年级化学上册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案)

第3课时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意义。会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间的质量比、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2)能看懂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探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会利用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的互求。 一、导入新课 1.四氧化三铁的化学式为Fe 3O 4 ,据此你能知道关于Fe 3 O 4 的哪些信息?铁元 素的化合价是多少? 2.下列粒子各表示什么意义? (1)2H;(2)H 2O;(3)2CO 2 。 3.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 二、推进新课 1.相对分子质量 [设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具有相对原子质量,那么分子有相对分子质量吗? [讲解](1)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它的

符号是Mr,单位是一,一般省略不写。 [模仿练习]计算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总和,请三位同学板演。 (1)氢氧化钙[Ca(OH) 2];(2)CuSO 4 ·5H 2 O;(3)5P 2 O 5 。 [讨论交流]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要点:①“×”和“+”的应用。同种元素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不同元素之间应该用“+”相连接。②化学式中如果有括号(即含有多个原子团),不要忘记乘括号外的数字(即先算出一个原子团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再乘以原子团的个数)。 [设问]从化学式MnO 2 中你可获得哪些信息? [讨论得出](1)组成的元素;(2)原子间的个数比;(3)原子的总个数。 [设问]MnO 2 中锰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 [指导自学]阅读教科书 2.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了解元素间质量比的表示方法。 [模仿练习]计算下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请三位同学板演。 水(H 2O);硝酸铵(NH 4 NO 3 );碱式碳酸铜[ Cu 2 (OH) 2 CO 3 ]。 [讨论交流]计算物质组成各元素质量比: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在计算硝酸铵(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时,不能写成2N∶4H∶3O或N2∶H4∶O3,要写成m(N)∶m(H)∶m(O)=(14×2)∶(4×1)∶(16×3)=7∶1∶12。②查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如在计算Cu2(OH)2C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时,不能写成m(Cu)∶m(O)∶m(H)∶m(C)∶m(O)=(64×2)∶(16×2)∶(1×2)∶(12×1)∶(16×3)=64∶16∶1∶6∶24(没把氧元素的原子个数合在一起)。正确计算方法为m(Cu)∶m(O)∶m(H)∶m(C)=(64×2)∶(16×5)∶(1×2)∶(12×1)=64∶40∶1∶6。 [设问]知道元素间的质量比的表示方法,我们还能知道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吗? [模仿练习]已知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其化学式为Fe 2O 3 ,试计算:(1) 氧化铁的相对分子质量;(2)氧化铁中铁、氧两元素的质量比;(3)氧化铁中铁

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习题精选》(含答案)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 A.2:1 B.4:8 C.1:8 D.1:16 2.电解54克水,可得到氢气() A.6克B.3克C.1.5克D.8克 3.化学反应:A+2B=C+D,5.6克A跟7.3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克C。现要制得0.4D,则所需A的质量为() A.5.6克B.11.2克C.14.6克D.无法计算 4.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二铝,在反应中,铝、氧气、三氧化二铝的质量比()A.27:32:102 B.27:16:43 C.4:3:2 D.9:8:17 5.用氢气还原+2价金属氧化物a克,得到金属b克,则该金属的原子量是() A.16b/(a—b)B.4(a—b)/ b C.4b/(a—b)D.b/16(a—b) 6.质量相同的下列金属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时,产生氢气最多的是() A.Mg B.Al C.Zn D.Fe 7.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三氧化二铝,在这个反应中,铝、氧气、三氧化二铝的质量比是()A.27:32:102 B.27:24:43 C.4:3:2 D.108:96:204 8.4克氧气可跟()克氢气完全反应。 A.1 B.0.5 C.2 D.4 9.3克镁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得氧化镁()克 A.10 B.6 C.5 D.12 10.在化学反应中,6克与足量的反应后,得34克,则化合物中,A、B两元素质量比() A.17:4 B.14:3 C.14:7 D.14:17 11.用铝和铁分别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都得到2克氢气,则消耗铝和铁的质量比为()A.1:1 B.27:28 C.9:28 D.3:2 12.2.3克钠、2.4克镁、2.7克铝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按钠、镁、铝的顺序得到氢气的质量比为() A.1:2:3 B.1:1:1 C.2:3:1 D.3:2:1 13.相同质量的钠、镁、铝、铁分别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比是()A.1:2:3:2 B.2:3:2:1 C. 14.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还原8克氧化铜,应该通入氢气的质量是() A.小于0.2克B.等于0.2克C.大于0.2克 15.托盘天平调至平衡,在两盘烧杯中各盛98克10%的硫酸,向两边烧杯中同时分别加入足量Mg,Zn欲使天平仍保持平衡,加入Mg和Zn的质量分别是() A.3克Mg,3克Zn B.1克Mg,1克锌 C.7克Mg,7克Zn D.5克Mg,5克Zn 16.8克在中充分燃烧,需要消耗_______克() A.56克B.64克C.72克D.60克 17.制取71克五氧化二磷,需要磷_______克,需要烧氧气_______克() A.30克30克B.30克40克C.31克40克D.40克31克 二、填空题

九年级化学教案: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初三化学教案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情景导入 (热身操)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看谁写的快,配的平? 合作探究 探究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提出问题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定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 交流讨论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依据 (1)理论依据: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质、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2.解题思路 (1)审题:就是认真阅读整个题目,对于关键的字句要反复推敲,做到准确理解题意,分清已知物和未知物; (2)分析: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规律对题目进行解剖,理清题目的层次,明确有关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特别是物质间的量的关系,选择好解题的突破口; (3)解答:依据分析中理出的思路确定解题方法。解题时要注意做到思路清晰、方法正确、步骤简明、计算准确、书写规范。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带单位; (2)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条件; (3)相——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物质化学式的下边; (4) 求——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明地写出答案。 4.常见题型规范格式例析及注意事项 例: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 3)可制得生石灰(CaO )和二氧化碳。

如果要制取1t 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注意:未知数不能带单位 CaCO 3 高温 CaO +CO 2↑----化学方程式一定要配平 100 56 x 1t .-------- 已知量不要忘记带单位 x 100=t 156 x =56t 1100 =1.8t --------------- 计算结果要有单位 答:需要碳酸钙1.8t 。 知识拓展 计算时相关物质的质量,必须是纯物质的质量。若给的量或求的量是体积一定要换算成质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竞赛专题辅导7: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辅导七: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内容综述] 本期内容主要讲解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知识要点主要包括: (1)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2)掌握纯或不纯原料(或产品)的有关计算及混合物参加反应的计算 (3)有关多步反应的计算 (4)有关过量问题的计算。而在最近几年的化学竞赛试题可以看出最后一道或两道计算题都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因此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另外,竞赛题中所出现的试题绝大多数需要运用一些技巧进行计算。为此,本期主要从化学竞赛中常用的巧解方法进行剖析,供大家参考。 [要点讲解] 一、运用质量守恒法巧解复杂的化学反应的计算。 【例1】有一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测得其中含水2.8%,K2CO337.3%.取1克样品投入质量分数为18.25%的盐酸10克后,中和多余酸又用去18.5%的KOH溶液10克。问蒸发以后的溶液得到多少克固体? 【解析】本题若用常规的解法难度极大,通常按照如下解题过程进行:(1)求出1克样品中K2CO3的质量;(2)求出1克样品中KOH的质量;(3)算出K2CO3生成KCl质量;(4)算出由KOH生成KCl的质量(5)算出过量盐酸和KOH反应生成KCl的质量(6)求出KCl 的总质量。如果抛开那些繁杂的数据,经过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KOH还是K2CO3,与盐酸反应最终均生成KCl。因此抓住氯元素反应前后守恒,即:盐酸中氯元素的质量与KCl 中氯元素的质量守恒。则有:(设蒸发后得到KCl固体的质量为X) HCl------------ KCl 74.5 10克×18.25% x 解得: x==10克×18.25%×74.5/36.5==3.725克 二、运用平均值法巧解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例2】取10克混合物与足量盐酸盐酸充分反应,有可能产生4.4克二氧化碳的是() A.K2CO3和 MgCO3B.Na2CO3和 CaCO3 C.MgCO3和 BaCO3D.Na2CO3和K2CO3 【解析】本题涉及到许多碳酸盐与稀盐酸的化学反应,可以利用平均式量的方法求解。设碳酸盐的化学式为MCO3,式量为A,则其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CO3+2HCl==MCl2+H2O+CO2 A 44 10克 4.4克 A/10克==44/4.4克 A==100 由计算可知碳酸盐的平均式量为100,即两种碳酸盐的式量的平均值能为100的选项均符合题意。要求一种碳酸盐的式量大于100,另一种碳酸盐的式量小于100即可。对照选项,A和C选项均符合题意。 三、运用关联式法巧解多步化学反应的计算。

《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教案

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相对分子质量、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能看懂某些商品的说明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分析和化学式相关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体会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学习难点】 元素的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导语:原子很小,为了方便表示原子的质量,我们采用相对原子质量,而分子的质量也很小,我们用什么来表示分子的质量呢? 2.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并解读。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课前积累: 1.查出下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O16 C12 S32 2.从水的化学式H2O可以看出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知识模块一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阅读课本P87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相对分子质量? 2.仿照计算1,根据相对原子质量,你能否求出H2、N2、CO2及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与同桌讨论交流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及书写。 知识模块二有关化学式中各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阅读课本P87的计算2。 仿照计算2,试着计算: (1)双氧水(H2O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 (2)硫酸(H2SO4)中氢、硫、氧元素的质量比。 (3)氢氧化钙[Ca(OH)2]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交流讨论:与同桌讨论交流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的方法。 知识模块三有关化学式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阅读课本P87的计算3。 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求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表达式是w=错误!×100%。 仿照计算3,试着计算: (1)SO2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2)化肥尿素[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3)你能算出50 kg尿素化肥中含有多少氮元素吗? (4)那么多少尿素中含有10 kg氮元素呢? 小组内交流讨论检查练习情况: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方法。 请同学们将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同排)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板书设计 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计算化学式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原子个数比。 3.计算化学式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4.计算一定量的物质中含有的某元素的质量。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最全

[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 实例: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①根据题意设未知量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CaCO3 CaO+CO2↑ ③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100 56 和已知量、未知量 x 1t ④列出比例式,求解= x== ⑤简明地写出答案答:需要碳酸钙。 【要点诠释】 (1)化学方程式书写要正确,否则会一错全错; (2)化学方程式中体现的是各纯净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故只有纯净物的质量才能代入计算; (3)质量单位要统一,在解题过程中,已知量后一定要带单位,未知量求出后也要带单位; (4)解题要严格按照格式书写。 知识点二: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范格式及注意事项 知识点一实例的规范解题格式如下: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注意:未知数不能带单位CaCO3 CaO+CO2↑----------------------- 化学方程式一定要配平 100 56

x 1t -------------------------- 已知量不要忘记带单位 = x== ------------------------- 计算结果要有单位答:需要碳酸钙。 【要点诠释】利用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出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的计算格式是本课题的重点: 一解二设最后答,化学方程(式)不能差; 准确寻找质量比,纯量代入不掺假; 所有单位要一致,列式计算解决它。 知识点三:几种常见的计算类型 1.常规题: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利用化学方程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并且伴随着物质的体积、密度与质量间换算的有关计算。(见经典例题透析类型一) 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计算(见经典例题透析类型二) 3.巧解型:这类题主要是利用所给数据,找到已知量和未知量间的数量关系,间接解题(见经典例题透析类型三、四) 【要点诠释】由于化学方程式体现的是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若给定物质的体积、密度等条件,应把物质的体积转化为物质的质量。有些题目利用常规化学方程式不易解决的就要想办法看能否用差量法或者极值法等。实际解题没有固定的模式,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规律方法指导]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涉及到的题型有选择、计算等。 1.对于常规题就是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来计算。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设计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能力目标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依题意找出已知量。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在初中阶段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题,较易的题目是运用数学的列比例式,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即设一个未知量,一个等式关系。中等偏难的题,往往要用到解二元一次方程,解三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计算过程难度并未增加多少,只是步骤多,稍微麻烦些。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设好多个未知数以及找出这些未知数之间量的关系式。总之,要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水平,加强化学计算的训练,以求达到熟练掌握解化学计算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法建议 本节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且不涉及到单位的换算。计算是建立在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含义的基础上的,包括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以及含义的基础上的,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计算结合起来。 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数学是化学计算的工具。要求学生对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掌握,如: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及配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作解题格式的示范,通过化学方

2.4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教案

2.4 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教案 (2课时)第一课时:化学式和化合价 一、主要内容 ①化学式及其意义;②化合价概念及常见元素的化合价;③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及化学式的读法。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式的含义(理解)。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化合物的组成(理解)。 3.能说出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了解)。 4.能根据化合价写简单物质的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推断元素的化合价,能正确读写简单物质的化学式(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化学式、化合价等有关知识的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比较、归纳、概括、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化学式的书写及有关计算等内容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化学式的意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与化学式 难点:化合价与化学式

关键:元素符号及元素符号的意义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由物质组成的表示提出化学式→探究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的书写→由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提出化合价问题→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推断化合价。 本课时教学内容宜采取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并以练为主的学习方式。 新课导入可采取问题导入方式,提问学生板演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符号(如H2、O2、H2O、H2O2、CO2、HCl、Fe、Cu、NaCl、CuO、P2O5、KClO3等),为了后面教学需要,教师还要补充介绍几种化学式,如H2SO4、NH3等(每个化学式板演的位置根据教学需要,应有所指定)。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符号就是对应物质的化学式,给出课题。 给出课题后,让学生给出化学式的定义,若学生有困难,教师给予启发。 采取讨论式的、探究式的引导学生分析、比较H2、O2、H2O、H2O2四个化学式的相同点、不同点、各符号、数字的含义等,归纳、概括出化学式的意义。接下来进行化学式意义练习,教材中硫酸化学式的意义可作为练习 如何书写化学式?仍然采取讨论式的、探究式的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板演的那些化学式,归纳、概括书写化学式一般规律:单质和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双原子单质分子、简单化合物)。然后适当进行练习。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复习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知识点1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基础是质量守恒定律,计算时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例题:3克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以生成多少克氧化镁? 解:设可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X (1)设未知数..................... 设 2Mg O2点燃2MgO(2)写出化学方程式……方 4880(3)与出有关物质的式量、 3g X已知量和未知量?…??关 483g 80X(4)列比例式,求解???…比 X80 3g 48…算 =5g(5)简明地写出答案???…答 答:3克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生成氧化镁5克。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 ①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列出有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比; ②列式时,各物质的质量单位必须统一,对应关系要正确; ③反应物、生成物都必须是纯净物,如果是混合物,应该将不纯物的质量按题意转化为纯净物的质量; ④解题的过程要完整,规范 ⑤设未知数是要指明物理量,不要带单位。 【典型例题】 例1: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是 A. 化学方程式表示了一种化学反应的过程 B. 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C. 化学方程式表示了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D. 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质量比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比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理论依据是化学方程式的量的意义(质量比、粒子数目比)。 【答案】C 例2:在反应X+2Y=R+2M中,当1.6 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 4gR,且反应生成的R和M 的质量之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之比为 A. 23: 9 B.16:9 C. 32: 9 D. 46:9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是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按一定的质量比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即质量守恒)。 X + 2Y = R + 2M 11 9 1.6g 4.4g x 11 9 (1)4.4g x x=3.6 g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丫的质量为:4.4g+3.6g— 1.6g=6.4g Y和M的质量之比是:6.4g: 3.6g=16:9。 【答案】B 例3:在3A+B=2C+D的反应中已知30gA和10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D且已知C的相对分 子质量为70,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D. 60 A. 20 B. 26 C. 40 【解 析】 3A+ B =2C+ D 30g10g5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C:30g+10g-5g=35g 30g10g35g5g 3x 2 >70 30g :35g=3x: 140x=40 【答 案】 C 例4:下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有错误,简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加热12.25g氯酸钾, 充分反应后可制得氧气多少克? 解:设生成氧气的质量为x MnO 2 KClO 3 =KCI O2

华师大版科学九下《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word教案

华师大版科学九下《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word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明白得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把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把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定量的角度明白得化学反应,了解依照化学方程式的运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二、合作交流,活动探究 第三节:依照化学方程式的运算 1、运算依据: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来进行运算; 2、运算步骤: 例: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 ①解,设未知量[解] 设3克碳充分燃烧 能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C + O2 C O2 ③标出有关物质的1244 相对分子质量和 3 g x 已知量、未知量 ④列比例式,求解x = 11 g ⑤简明作答答:3克碳充分燃烧能生 成11克二氧化碳。[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例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算生成物的质量)和例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算反应物的质量),由此可知,依照化学方程式能够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就能够利用方程式来求算原料和产品的质量,合理、科学地利用资源。 三、练习巩固 [完成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16克氧化铜可得到铜多少克?同时生成多少克水?能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气吗?(Cu—64、O—16、H—1) [ 提问]:同学们能从以上练习得出什么结论吗?

化合价教案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2)、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4)、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图、表的观察,让学生学会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并初步运用; (2)、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基本计 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编化合价口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讨论交流、活动探究,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第四单元的最后一部分,包括“什么是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 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这三部分内容,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双基”的重要部分。虽然有元素符号知识作为基础,但仍是初三化学学习中的知识分化点。 本课题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以学生最熟悉的纯净物—— 水为例,介绍了化学式表示的意义;接着介绍化合价知识,并以推求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 为例讲解推求的步骤和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化学式的读法;最后是有关相对分子质量 的计算。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要求不高,故教学中不需要任意扩展与加深。 1教学策略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具有了有关元素符号的知识,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某种元素, 学生兴致很高;那么,对于物质能否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呢?学生对此的求知欲望很强。但 最基本的元素、原子团化合价的记忆却又是那么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以试编口诀、讨论交流、活动探究等多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效率。2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合价知识及其应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1.化合价的理解及应用。 2.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三、教学准备 1.有关投影片; 2.将教材P,9图4—11、P。。表4—6放大后复印。 课时建议3课时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案)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材重点 1、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规范 2、化学计算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计算的基础,数学运算是化学计算的工具。 3、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计算另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的质量。 教材难点 计算题的步骤和格式,难在解题格式规范、完整。 中考考点 点击1:(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掌握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理学物(或反应物)的质量,掌握杂质不参加反应的计算;(2)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掌握解题格式,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点击2:(1)近几年中考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合在一起作为压轴题;(2)运用守恒法、关系式法、差量法等计算技巧为突破口的计算;(3)根据化工生产路线计算原料的利用率、原料的投料比、工业产品的产率、经济效益等,将成为新的考查对象。 点击3:中考化学计算题的难度稳中有降。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选择题、填空题以及每年的压轴题中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考查。 第一课时 解题步骤和格式及注意事项 一、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1、任何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都是一个定值,因而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定量计算。 2、应用化不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例1、加热分解6g 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设加热分解6 g 高锰酸钾可以得 (1)设未知数 2KMnO 44+MO 2+O 2↑ (2)写出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2×158 32 (3)找出并计算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6gX 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32g 62?=X g 6 (4)列比例式求解 X= 158 2g 632??=0.6g 答:加热分解6g 高锰酸钾可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以得到0.6g 氧气。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第1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 2、能力目标: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格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 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资源。 教学重点: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节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关键,教师应紧紧结合化学方程式意义,引导学生对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计算问题的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简明地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1、探究法:通过对问题的合理设计,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探究关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格式。 2、边讲边练法:通过边讲边练,及时反馈信息,达到师生互动,争取在课堂40分钟解决本节课大部分问题。 教学辅助设备:小黑板、学生课堂练习资料。

师:投影展示几个高高的大烟囱向空气中排放浓烟,天空黑云一片.这是东北的某城市,冬天大约有150天需要烧煤取暖,已知煤中含1%的硫,若每天烧煤2000吨,则一冬天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有多少吨?你知道怎样计算吗? 学生好奇地开始讨论。 生1:用2000吨×1%╱ ×100%就可以求出二氧化硫的质量。 生2:他求出的二氧化硫的质量再乘以150天才是一冬天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的总质量。 师:两位同学合作的很好,那么这个问题有没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师板书):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师:投影(例1)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现完全分解245克氯酸钾,可制取多少克氧气供分组实验? 师:分析示范,并提问。 生:根据(例1),自学课本(例题2)并讨论,总结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般步骤: 生开始讨论…… 师: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哪个小组首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结论。 生3:根据题意设未知数,一般设为X。 生4:写出并配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生5:求出有关物质间的质量比(即相对分子质量与系数乘积之比,)写在相应化学式下边。 生6: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质量比的下面。 生7:列比例式,求解。 生8:简明写出答案。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全面,现在练习检验一下,看哪一位同学书写的规范。 师:投影练习题。 1、实验室要制得96克氧气,需氯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氯化钾多少克? 2、31克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生成五氧化二磷各多少克?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完整版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 二、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类型 ①反应物、生成物都是纯净物的计算 ②反应物或生成物中含有一定量的杂质的计算 ③关于混合物的计算(只要求掌握混合物中有一种成分参加反应的计算) 三、步骤:①设未知数;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⑤答 注意: ①由于方程式只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 ②由于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 ③单位必须统一。 四、有关计算公式 ①纯净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物质的纯度(或质量分数) ②纯净物的质量分数=1-杂质的质量分数 ③ 【例1】加热6g高锰酸钾可制得多少g氧气? 【练习】电解9千克的水能生产多少千克的氢气?同时生产多少千克的氧气? 1、反应物、生成物均为纯净物的计算 【例2】煤炭中往往含有硫,直接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环境,计算含硫400g的煤炭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硫的质量。

【练习】1、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得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t? 2、将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7.1g的五氧化二磷,如果所需氧气完全由高锰酸钾分解得到,至少需要多少克的高锰酸钾? 2、反应生、生成物均为不纯物的计算 【例3】某同学发现养鱼师傅向鱼塘中撒一种微黄色的固体,咨询得知,这种固体的主要成分是过氧化钙(),是为了解决鱼塘中氧气不足的问题。他回家后查阅资料,查到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 ,且与的化学性质非常相似。 (1)写出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该同学为测定这种固体中的质量分数,称取样品加入到足量的水中,结果生成(假设样品中其他成分与水不反应)。请你帮助计算该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练习】agH2O2与2gMnO2混合,完全反应后有残留物质bg,求生成的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克?

高中化学134《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1.3.4《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 3、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一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 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一、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填写][投影] [板书]二、依据 [讲解]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 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数 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υ的关系。 点燃 [板书]例如: 2Na+ 2H2O====== 2NaO H + H2↑ 化学计量数υ之比: 2 ∶1∶ 2 ∶ 1

扩大N A 倍: 2N A ∶ N A ∶ 2N A 物质的量之比:2mol ∶ 1mol ∶ 2mol [小结]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讲述]有了上述结论,我们即可根据化学方程式对有关物质的量进行定量计算。[投影例题] 1. 3.1g Na 2O 恰好与50mL H 2SO 4溶液完全反应,计算:(1)溶液中H 2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 (2)反应后生成 Na 2SO 4的物质的量和质量。[板书]三、步骤 1.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 2.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3.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 物质的物质的量。4.根据的原理进行计算 [教师]下面我们就按上述步骤来计算上题。 [课件播放]n (Na 2O)=212() 3.10.05() 62m g Na O N mol M a O g mol Na 2O + H 2SO 4 ====== Na 2SO 4 + H 2O 2mol 1mol 1mol 0.05mol n (H 2SO 4)n (Na 2SO 4)222424() ()1() ()1v Na O n Na O v H SO n H SO 2410.05() 0.051mol n H SO mol 240.05()0.05/0.05mol c H SO mol L L [提醒学生注意解题格式] [过渡]实际上,我们在运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问题, 除了涉及有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外,还经常涉及到物质的质量、浓度、体积等物理量。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换算。 而换算的核心就是——物质的量。 请大家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填出下列各物理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