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中的进化-论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非标准论文格式)

斗争中的进化-论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非标准论文格式)
斗争中的进化-论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非标准论文格式)

斗争中的进化

——论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寄生,是生物世界里很常见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的生物关系。永久或长期或暂时地寄生于植物、动物和人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取营养,赖以生存,并损害对方,过寄生生活的生物统称为寄生物,寄生物主要有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等。从广义上来说,寄生虫也包括了细菌和病毒,但在这里所说的寄生虫主要是指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从前面所述的概念来看,寄生虫无疑是对寄主有害的,而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寄生虫及其产物对宿主均为异物,能引起一系列反应,也就是宿主的防御功能,它的主要表现就是免疫。宿主对寄生虫的免疫表现为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寄生虫的反应,其中有些是防御性反应。例如宿主的胃酸可杀灭某些进入胃内的寄生虫。有的反应表现为将组织内的虫体局限、包围以至消灭。免疫反应是宿主对寄生虫作用的主要表现,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的结果有三种,一是寄生虫被消灭,二是寄生虫虽然寄生在寄主体内,可是不会有症状表现出来,第三种情况便是寄生虫的感染取得了胜利,使寄主呈现病态,这种情况下寄生虫对寄主的损害就比较明显了。

由于寄生虫需要夺取寄主的血液、组织、食糜等为营养,会影响到寄主的新陈代谢,如果寄主处于发育期,对营养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细胞自然不能正常分裂分化,以人为例,一些儿童在被蛔虫寄生以后,严重一些的往往显得瘦弱单薄,自身机体的免疫能力自然会下降,这是危害之一。而且寄生虫对所寄生的部位及其附近组织和器官

可产生损害或压迫作用。有些寄生虫尤其个体较大,数量较多时,这种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如大量成团的姜片虫可导致肠梗阻。不仅如此,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还有可能导致寄产生过敏等症状,引起局部或全身变态反应。在上述的这些损害过程中,寄主又容易因为自身组织破裂或免疫力下降而被微生物入侵,引起糜烂,溃疡,发生病变等。最为可怕的是,有些寄生虫甚至可以在寄生后影响宿主的行为,这一点将在后文中提及。

寄生虫和寄主主要的关系便是上面所说到的,但我认为它们之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关系就是它们在相互斗争中促进了彼此的进化。

寄生和互利共生一样,都是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生物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而寄生关系的其原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由空间联系发展到食物联系。先有简单的共栖,再过渡到宿主体上,进而进到体内共栖,不同程度的共栖为发展营养联系建立基础。食物联系可能开始时只是一种对一方有利另一方无害的偏利共生。当一方依赖于另一方体液来维持生活,即发展为寄生关系;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捕食过渡到寄生。在自然界中尚保存过渡的痕迹。例如居住在灌木丛中的山蛭不再采用其它营养方式,而只依赖不时吸吮宿主血液的专性、暂时性寄生生活。尺蠖鱼蛭的全部生命活动均在鱼的体躯上,只在繁殖期离开宿主。

3、第三条途径是未来的宿生物偶然的潜入体内,虽然寄主体内是暂时的生活地点,但对寄生物十分有利,成功为兼性寄生物。寄生关系从上述共栖、捕食和偶然寄生三条途径产生后,可以往不同的方

向演化。

由寄生产生的这三种途径可以看出,寄生是进化过程中生物个体为了生存而演变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演变中,寄生虫在形态构造,生理功能等方面就产生了许多的变化。

首先,寄生虫为了生活需要确定它们的寄主,还要适应寄主体内的环境。这就迫使它们要有所变化。

为了寻找寄主或者在寄主体内迅速到达寄生部位,它们的运动结构在不同的寄生环境便演化出不同的适应方式。如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营自由生活的幼虫阶段的毛蚴周身具纤毛,尾蚴具分叉的尾端,这些结构适应在水中游动,以便寻找寄主;蛔虫在体壁形成吸盘,吸附在宿主的消化道内;动鞭亚纲的锥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的血液中,其鞭毛自基体发出后沿虫体向前伸并与细胞膜联成波动膜,它的作用是使得其虫体适宜在血液这样一个粘稠度较大的环境中运动。

同样,寄生虫的感受器官也会为了适应环境而改变,例如对光,一些吸虫由眼点,一些吸虫的幼虫和少数成虫具有趋光性,可以根据光线改变运动等,而温度常常是寄生虫寻找寄主的重要条件之一,除此以外寄生虫的摄食,识别要入侵的位臵等都离不开化学感受,此外一些寄生虫还有向地性,驱触性等,可以让它们更适应环境。

而有些寄生虫是长期寄生,这就要求它们找到一个稳定的寄主,以蛔虫为例,由于虫体大,进入寄主比较困难,只能利用虫卵的形式进入寄主体内,所以蛔虫的生殖系统必须相当发达,每条雌性蛔虫每天产卵约20 万粒,若受精卵充满子宫,有人估计约有2000 万粒。

而一些寄生虫的幼虫阶段能进行无性生殖,如有的吸虫一条毛蚴进入中间寄主体内通过无性生殖可增殖到数万条尾蚴,这些演变使寄生虫可以用数量优势或者个体特征顺利进入寄主体内,并且适应着环境迅速生长和进行下一轮生活史。

同样,由于寄主会对寄生虫产生免疫,寄生虫必须演变到可以和寄主的免疫系统和免疫行为进行对抗,比如头虱,寄主的一些行为例如挠头等,都可能使头虱从寄主体表脱离,所以头虱演化出带有倒刺腿,可以牢牢抓住寄主的头发,防止被挠离。而寄生在动物肠道的寄生虫,体表演化出了特殊的保护层,保护自己不受肠道内分泌液的伤害。

而且在寄主的选择上,也表现出了一个明显的进化现象。由于地球上动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一个新的物种出现时,不一定有寄生在它身上的寄生虫出现,只能是一些寄生生物逐渐适应这一新物种的身体环境才可以在它体内或体表寄生生存。一些寄生在脊椎动物体内的原生动物,就能有力地说明这一点。

上面这些演化仅仅是从寄生虫的个体来说,寄生虫的群体也在适应环境,当寄主体内的寄生虫过多可能导致寄主死亡时,寄生虫的生长率和能育力一般都会由于种内竞争或者寄主的免疫应答受到限制,如缩小膜壳绦虫。

密度制约在自由生活的动物种群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寄生虫种群中密度制约的调节作用也不可忽视。密度制约可以通过调节寄生虫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参数来影响宿主种群的增长,从而使宿

主寄生虫系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密度制约对寄生虫种群的调节作用,在寄生虫刚开始的随机分布阶段就已经发挥作用。当寄生虫在宿主体内达到一定的密度后,寄生虫就会通过自身的或者宿主的某些调节机制进行种群密度调节,这些调节机制,包括夺取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引起病变,造成损伤,传播有害微生物等。调节的结果是,一部分寄生虫迁移出去,或死亡一部分,或寄生虫的繁殖力下降,使寄生虫的种群密度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与聚集分布和寄生虫引起的宿主死亡一样,密度制约同样可以通过降低寄生虫密度,从而防止由于寄生虫的大量感染和无止境的繁殖导致宿主的大量死亡和影响宿主寄生虫系统的相对平衡。寄生虫的感染经常引起宿主繁殖潜能的变化,它可以直接导致宿主产卵能力的下降,如寄生于螺的一种原圆线虫寄生于一种水生昆虫的水螨。尽管寄生虫一般不会导致宿主繁殖能力的完全丧失,而且有的时候一旦寄生虫消失,宿主可以恢复产卵能力。

寄生虫不仅在自身进行着各种演化,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了寄主的进化。科学家们所指的能够对进化产生最大影响的寄生虫是它们中最小的种类,细菌、原生动物和病毒等可以改变它们寄主的进化历程,因为只有最坚强的生物才能在寄生虫的感染中幸存下来,人类也不例外,很多遗传基因能够保护人体不受疾病困扰。例如,一种针对镰状细胞贫血症的基因可以预防疟疾,而艾滋病和肺结核病毒都是免疫系统等人体部分基因组的进化动力。

同时,寄主也能影响它们体内寄生虫的进化。举例来说,那

些通过人体接触才会传染的疾病通常会致命性越来越弱,使感染人群能够活得越来越长以便为它们提供足够的传播机会和时间。

寄生虫还能够以一种更基本的方式影响进化,它们的DNA片断被称为转位子,可以贴到寄主基因组中,转换成新的基因或鼓励发生基因突变。由于它们曾经带动了细胞融合选择和配子的形成,因此两性的起源也有它们的一份功劳。

包括肝吸虫等在内的很多寄生虫还学会了控制寄主行为的能力,大脑中感染吸虫幼虫的蚂蚁总会感到有种力量推着它爬上草叶的尖上,在那里它们更容易被绵羊吃掉,而肝吸虫的最终寄主正是绵羊。

也许没有寄生虫,现在的世界将是另一番样子,但是,寄生虫和寄主的斗争一直在进行,并且将不断持续下去,成为推动我们世界更加多姿多彩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

2.钦俊德,《昆虫与寄主植物的适应性及协调进化》,《生物学通报》1 996 年第31 卷第1 期

3.刘汉生,陈智兵,胡朝晖,林小涛、《寄生虫及其宿主协同进化的研究进展》

4.柯克斯《现代寄生虫学》

食源性疾病论文

食源性疾病

目录 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3) 摘要: (3) 1、植物源性寄生虫 (3) 1.1姜片虫 (3) 1.2 姜片虫引起的疾病 (3) 1.3感染姜片虫病的途径 (3) 1.4姜片虫病防治措施 (4) 2、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 (4) 2.1卫氏并殖吸虫 (4) 2.2卫氏并殖吸虫引起的疾病 (4) 2.3 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的途径 (4) 2.4 卫氏并殖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4) 3 鱼源性寄生虫 (5) 3.1 华支睾吸虫 (5) 3.2华支睾吸虫引起的疾病 (5) 3.3 华支睾吸虫的感染途径 (5) 3.4 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措施 (5) 4 肉源性寄生虫 (5) 4.1 旋毛虫 (5) 4.2 旋毛虫引起的疾病 (6) 4.3 旋毛虫的感染途径 (6) 4.4 旋毛虫病的防治措施 (6) 5 螺源寄生虫 (6) 5.1 广州管圆线虫 (6) 5.2广州管线虫引起的疾病 (6) 5.3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感染途径 (6) 5.4 广州圆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6) 6 小结 (7) 6.1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 (7) 6.2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控制措施 (7) 参考文献 (7)

寄生虫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摘要:因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 造成的疾病叫做食源性疾病。而其中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及其引起的疾病,同时介绍了感染这些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途径,期望能够对预防食品中寄生虫污染提供有效管理措施 关键词: 寄生虫食源性疾病感染途径预防 食源性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多万人死于传染病。WHO/TDR 要求重点防治的7类热带病中,除麻风病、结核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人类离不开动物性食品,但很多肉类、水产品等食物携带有寄生虫病原体。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最近,卫生部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在我国城镇居民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感染人数呈上升势头。正因如此,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问题才会引起当代学者的高度关注。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称为食源性寄生虫病。当前我国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主要有五类, 分别是: 植物源性寄生虫、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鱼源性寄生虫、肉源性寄生虫、螺源性寄生虫等。 1、植物源性寄生虫 植物源性寄生虫包括布氏姜片虫、肝片形吸虫等。其中以姜片虫最为常见。下面着重介绍姜片虫及其引起的疾病。 1.1姜片虫 布氏姜片吸虫,简称姜片虫,是寄生于人体小肠中的大型吸虫。姜片虫成虫硕大、肉红色,虫体肥厚,椭圆形,背腹扁平,前窄后宽。状如鲜姜的切片,故名。 1.2 姜片虫引起的疾病 姜片虫的吸盘发达、吸附力强,可使被吸附的粘膜坏死、脱落,肠粘膜发生炎症、点状出血、水肿以至形成溃疡或脓肿。病变部位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分泌增加,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感染轻度者可无明显症状。寄生虫数较多时常出现腹痛和腹泻,并表现消化不良,排便量多,稀薄而臭,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甚至发生肠梗阻。在营养不足、又反复中度感染的病例,尤其是儿童,可出现低热、消瘦、贫血、浮肿、腹水以及智力减退和发育障碍等,少数可因衰竭、虚脱而死。 1.3感染姜片虫病的途径 人体姜片虫病一般以青少年为多见,但在严重流行区各年龄组的感染率均很高,这主要取决于感染姜片虫囊蚴的机会。生食菱角、茭白等水生植物,尤其在

生物小论文

生物小论文:进化理论的确立 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事实真的如此吗?进化论已是绝对的真理了吗?其实不然,SCOTT和COLE的工作还发现,在1985年提交的135000篇论文中,确有18篇论文是反进化论的和非进化论的。而这18篇论文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发表。进化论并非无懈可击,而是它的维护者不允许任何针对它的挑战。这更加给人一种印象:进化论并非确立于自身学说的科学性和完美程度,而是确立于众多崇拜者的信仰。进化论并非KARL POPPER意义上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而是一个假说,信仰和并不完美的证据的杂合体。事实上,我们今天科学研究所发现的东西,已经足以让人们重新考虑进化论的正确性了。但这些事实要么被回避,要么被抹杀,人们在思维定式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盛行理论的卫道士,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不符合理性的科学精神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正视旧理论的缺陷及其面临的挑战,并勇于摆脱束缚。只有这样,科学才能向前发展,人类才能向前推动。 一、达尔文主义自身的缺陷(一)比较解剖进化论者通过动物的器官在形态和功能方面的类比,定了所谓的同源器官,并由此说明在进化树中某一谱系的动物该器官在进化中发生的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首先,同源器官的定义就非常牵强,你必须首先承认动物是进化的,才能找到同源器官。因此这绝不能算做进化论中的一个证据,而只能是一个推论。即我们只能说因为进化论正确,所以进化树中某一谱系中的动物存在同源器官,而不能说同源器官的存在证明进化的存在。现代基因学和遗传学诞生后,对生物体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在更本质的层次--基因及分子水平有了崭新的认识。形态和功能只是表相,它们是由基因决定的,相同的形态可能对映于完全不同的基因。如果认为从鸟类的翅到哺乳动物的前肢是进化的话,那么它们的基因也应表现为对映于形态相同程度的进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现在仍有人试图从表面现象说明问题,只能被认为是肤浅的。(二)古生物学1. 凌乱的化石证据无论是进化论者还是反进化论者,都希望古生物化石能辅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说达尔文时代缺少化石记录的话,那么到今天为止,人类已收集了数以万吨记的化石,是否已证明进化论的正确了呢?事实上依然不能。CHICAGO的FIELD MUSEUM OF NATRURAL HISTORY的古生物学家RAUP本是进化论者,但后来不得不放弃自然选择学说,而支持幸运者生存说。他说该馆拥有现有已知化石物种的近五分之一,可是已经确证的中间过渡类型的化石比达尔文时代还少。现有化石记录混乱不堪,人为按进化论组成的谱系漏洞百出,根本不能说明问题。进化论者们所使用的分类方法及标准又不同,因此对某一化石的断代也经常争论不休,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论。进化论者常用的一个较为完备的进化

食源性寄生虫综述

食源性寄生虫综述 摘要:目前,由寄生虫引起的多种传染病仍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 组织(WHO)报道,近年全球平均每年有1700多万人死于传染病。WHO/TDR 要求重点防治的7类热带病中,除麻风病、结核病外,其余5类都是寄生虫病,人类离不开动物性食品,但很多肉类、水产品等食物携带有寄生虫病原体。由于不良饮食习惯,造成病原体进入人体,引起食源性寄生虫病。最近,卫生部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新“富贵病”,我国城镇居民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感染人数呈上升势头。本文将针对食源性寄生虫的特点及防治进行介绍。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猪肉绦虫吡喹酮疾病防治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饮水,经口进入人体,引起人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别是能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体危害很大。因此,防止和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在保证食品安全与卫生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分类 鱼源性: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肉源性:绦虫病,是由于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绦虫进入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并殖吸虫病,是寄生于人体内各脏器(以肺部为主)的并殖吸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 螺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侵入人体脑部,引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简称“酸脑”。 植物源性:姜片虫病,是布氏姜片虫感染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 2 食源性寄生虫的常见宿主 淡水鱼虾是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异形吸虫、棘口吸虫、棘颚口线虫和肾膨结线虫的中间宿主,这些寄生虫的幼虫进入鱼虾后在其体内形成囊蚴或以幼虫形式存在,囊蚴或以幼虫是,肉眼看不到,但若人吃了未熟的含有囊蚴或幼虫的鱼虾,这些寄生虫就会在人体内寄生,并使人得肝吸虫病、异形吸虫病、棘口吸虫病、棘颚口线虫病和肾膨结线虫病。 海鱼或海里的软体动物是异尖线虫的中间宿主,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异尖线虫幼虫的海鱼或软体动物,这些幼虫就会在胃壁寄生,引起酷似外科急腹症的异尖线虫病。 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也是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的重要宿主。猪肉中可能含有猪带绦虫的囊尾蚴、旋毛虫的幼虫形成的囊包、肉孢子虫形成的虫囊和弓形虫,人吃了这样的未煮熟的猪肉可能感染猪带绦虫、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 牛是牛带绦虫中间宿主,也是肉孢子虫和弓形虫的重要宿主,牛因吃进含有寄生虫病原体的青草、饲料而感染牛带绦虫、肉孢子虫和弓形虫。人因吃了这些含有寄生虫的牛肉而感染牛带绦虫、肉孢子虫和弓形虫。

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论文

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论文。 前言:这学期我们选修了宇宙的形成与演化这门课程,在这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我们跟随徐老师进行学习,了解了宇宙的形成过程,星系的组成,宇宙的演化过程等很多知识,同时,徐老师也经常给我们播放相关的视频,使一些宇宙相关理论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我对天文学向来报有一种强烈的好奇与好感,选择这门课程我感到很开心。接下来,我会结合老师的讲课以及自己的课外拓展,谈一谈我对宇宙的了解和认识。 (一)宇宙的起源 目前关于宇宙的起源的理论影响较大的便是大爆炸理论。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过宇宙起源的主题教育片,给我影响比较深刻的便是其中几位美国学者的那种独特的思想观点。 大爆炸理论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宇宙在爆炸之后开始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 现在宇宙物理学的几乎所有研究都与宇宙大爆炸理论有关,或者是它的延伸,或者是进一步解释,例如大爆炸理论下星系如何产生,大爆炸时发生的物理过程,以及用大爆炸理论解释新观测结果等。这个理论首先是建立了两个基本假设:物理定律的普适性和宇宙学原理。同时也比较自然地说明了许多观测现象,而且理论和观测结果能较好地相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该理论最直接的证据来自对遥远星系光线特征的研究。在课堂上,我们了解了星系谱线红移这个新的知识概念。根据哈勃定律。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系的谱线红移量,就能求出星系的视向速度,进而能得出它们的距离。 大爆炸理论的科学性令人信服,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视界问题,均匀度问题和重子不对称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原始火球”是从哪里来的? 而目前另一种理论是定宇宙永恒说。这种理论认为宇宙是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这就是说,一些星体湮没了,在另一处会有新的星体产生。宇宙只是在局部发生变化,在整体范围内是稳定的。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这两种理论将不断地接受新的考验。可能会被新的理论证实,也可能被新的疑点推翻。当然也有可能产生更加科学的新的理论。不断怎样,我相信,我们对宇宙的起源的了解,会不断的更新,不断地接近最终实际。 星系的形成与分类 在宇宙中,我们把由两颗或两颗以上星球所形成的绕转运动组合体叫做星系。 目前,我们对星系形成演化过程比较流行的看法就是:在原始星系云收缩过程中,第一代恒星出现,在原星系的中心区,收缩快,密度高,恒星形成率也高,形成漩涡星系的星系核或形成椭圆星系整体。漩涡星系和椭圆星系内部所包含的能量是经常会发生物理变化,用自身的自传离心力阻止赤道的进一步收缩。因而让它们的扁率各不相同,气体的随机运动和恒星辐射加热等因素,使部分气体未结合成成星胚,并因碰撞作用而沉向赤道面,从而形成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结果使星系从形成之初就已经定形并保持下来,不再显著变化。在几亿年期间,由原星系形成的为年轻星系最终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宇宙星系。 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是研究现代宇宙理论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河外天文学的奠基人。他把宇宙中的星系按其形态或叫结构类型划分成了四类:(1)、椭圆星系。椭圆星系是从圆球星系发展演化而成的(2)、旋涡星系。旋涡星系在宇宙中也有多种形态,而且也有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一开始从不规则的形态向规则形态逐步发展演化(3)、不规则星系。不规则星系也能逐渐发展演化为规则星系。

生物进化论论文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专业:14级生物教育学号:2014133003姓名:沈蓉蓉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生物多样性的起源与发展: 1.地球上生物演化的历史 地球上迄今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用放射测定法测出的年龄是38亿年。但是,通过测定陨石和月球岩石的年龄以及其他天文学的证据表明,地球与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在46亿年前(彭奕欣、黄诗笺, 1997)。 (1)前寒武纪 (5.7亿年前) 通过对1978-1980年澳洲西部出土的丝状化石的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上便出现了原核生物。最早的原核生物可能是异养生物。在南非的岩石中所发现的化石表明,距今31-34亿年前蓝藻类(蓝细菌)开始形成。蓝藻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大约在20亿年前,光合作用所释放出来的氧气使大气层中开始含有氧气,这可能会导致许多厌氧生物的灭亡,但甲烷细菌以及它们的近缘种类仍然在无氧的环境中存留至今。由蓝藻和其他原核生物占优势的时代大约历时20亿年。

最早的真核生物的出现大约在距今14-15亿前。真核生物的起 源是生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伴随着真核生物的形成,染色体、减数分裂和有性繁殖开始出现。在前寒武纪(8-6.7亿年前), 真核生物中的真菌、原生动物以及藻类中的几个门便形成了,动物与植物开始出现分化。到前寒武纪结束时,腔肠动物、环节动物或节肢动物等几个动物的门开始形成。 (2)古生代 寒武纪(5.7---5.05亿年前):在大约距今5亿9000万年前,类型丰富多样的无脊椎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的开始。在这个时期,以三叶虫为代表的节肢动物门以及腕足动物门、软体动物门、多孔动物门、棘皮动物门的许多纲开始形成。这些门类存留至今,仍然有一些种类生存下来。在距今5.1亿年前的海相沉积中,发现了最早的脊椎动物的遗迹-甲胄鱼外甲的碎片。在寒武纪时,所有动物的门都已 经形成了。 奥陶纪(5.05---4.38亿年前):许多动物的门出现适应辐射,形成了大量的纲和目。例如棘皮动物形成了21个纲,腔肠动物门中 珊瑚纲也开始出现了。奥陶纪时期,无颌、无鳍的甲胄鱼大量出现并留下了完整的化石。

生物进化论文

进化生物学论文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姓名:赵永强 学号:2010041224 班级:10生科(2)班

生物进化研究 提要生物进化是自然科学的永恒之迷。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生物进化思想从早期的萌芽, 到自然选择学说、新达尔文主义, 从现代综合理论, 到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再到新灾变论和点断平衡论等。当前, 由于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飞速发展, 它们就各自的研究对象在宏观和微观上不断地拓展和深入, 并在不同的层次上形成了广泛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现代的进化生物学研究从宏观的表型到微观的分子, 从群体遗传改变的微进化到成种事件 以及地史上生物类群谱系演化的宏进化, 从直接的化石证据到基于形态性状、分子证据和环境变迁的综合推理, 从基于遗传基础的比较基因组学到演化机理的进化发育生物学等。可以预见, 在新的世纪里, 在哲学和具体方法论( 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的指导下, 在生命科学、其他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下, 综合遗传、发育和进化等研究领域的各种理论成果, 生物进化理论即将出现也一定会出现的一个新的大综合和新的大统一。 关键词生物进化生物进化论大综合和大统一 “进化论是生命科学最大的和最统一的理论”。“在自然中, 再也没有什么比生命和生命演化更有意义和更令人感兴趣的了, 撇开了进化, 一切都无从谈起”。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使得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生物界的发生和发展有了一个系统的科学认识。今天, 当我们追溯进化学说发展的长达近二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在感叹达尔文主义这一革命思潮带给我们的冲击和启迪的同时, 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这一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潮、新观点以及它们所展示的新视角和引发的新思考。 进化理论的历史回顾 1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法国学者拉马克于1809 年发表了《动物哲学》一书, 详细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思想。他认为, 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具有变异的特性, 主张生物由进化而来, 生物的进化是一个连续而缓慢的过程。其观点大体包括三

浅谈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1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危害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我国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华支睾吸虫等食源性寄生虫病呈上升的趋势,感染人数和流行区域扩大。因此应充分认识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特点和对人类危害情况,加大政府工作力度,提高全民防控意识,才能降低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食源性寄生虫病;危害;控制对策;宿主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寄生虫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饮水,经口进入人体,引起人的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特别是能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传播和感染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对人体危害很大。因此,防止和控制食源性寄生虫病在保证食品安全与卫生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寄生虫是指营寄生生活的动物,其中通过食品感染人体的寄生虫称为食源性寄生虫,主要包括原虫、节肢动物、吸虫、绦虫和线虫,其中后三者统称为蠕虫。 1. 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危害 1.1 简介 寄生虫侵入人体,在移行、发育、繁殖和寄生过程中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的主要损害有三方面。其一是夺取营养:寄生虫在人体寄生过程中,从寄生部位吸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使感染者出现营养不良、消瘦、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时发生贫血(如感染钩虫)。其二是机械性损伤:寄生虫侵入机体、移行和寄生等生理过程均可对人体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如钩虫寄生于肠

道可引起肠道黏膜出血;许多蠕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中可引起各种组织器官损害,其中以皮肤和肺脏病变较多,导致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患者出现发热、荨麻疹等症状。其三是毒素作用与免疫损伤:有些寄生虫可产生毒素,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有些寄生虫的代谢产物、排泄物或虫体的崩解物也能损害组织,引起人体发生免疫病理反应,使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坏死、增生等病理变化。 1.2 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病对人体的危害 食源性寄生虫病是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的一种。以华支睾吸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为代表的食源性寄生虫较为严重,估计感染者达1200多万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食用方式的多样化,由食源性寄生虫病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在城市有增加的趋势。这种寄生虫病可分为六大类,共有30余种,例如植物源性寄生虫病,如姜片吸虫病;肉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绦囊虫病、弓形虫病;螺源性寄生虫病,如广州管圆线虫病;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如肺吸虫病;鱼源性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等。 1.2.1 华支睾吸虫病(肝吸虫病)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本病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北部、俄罗斯东部的少部分地区。我国大陆除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未见华支睾吸虫病例报告外,其余27个省(区、市)以及台湾省、香港、澳门都有该病流行或病例报告。轻度感染者症状不明显,重者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疲倦乏力、肝区隐痛、肝肿大等临床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和侏儒症,还可并发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和胆管阻塞等,可导致死亡。

天体演化论文(大作业)概况

天体演化(大作业) 题目:太阳系的演化 学生: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2012年12月10 日

目录 太阳系的演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 I I 第一章引言 (3) 1.1太阳系的概述 (3) 第二章历史 (7) 2.1太阳系的历史 (9) 第三章形成 (16) 3.1太阳系的形成 (16) 3.2前太阳星云...................................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行星的形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后续的演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类地行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小行星带.....................................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行星迁移.....................................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后期轰炸和其后...............................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卫星 ........................... 1错误!未定义书签。 5.1太阳系中的卫星 ............................. 1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太阳系的未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卫.环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太阳和行星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星系和相互作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星系碰撞和行星干扰 (17) 第八章太阳系的年代 (17)

浅谈食源性寄生虫

浅谈食源性寄生虫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饮食越来越丰富多样,有生食海鲜的,有生食蔬菜的,有吃野生动物的。如果进食了生鲜的、未经彻底消毒或加热,污染了有害寄生虫虫卵或幼虫的食物,便会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2004年完成的全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有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绦虫病、囊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和广州管圆线虫病等。 【什么是食源性寄生虫病】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寄生虫病,称为食源性寄生虫病。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食源性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 【食源性寄生虫的分类】 食源性寄生虫按其感染食物来源可分为:水源性,肉源性,螺源性(软体动物),淡水甲壳动物源性,植物源性,及其如两栖爬行动物源和节肢动物源等。有的可以是多源性的。【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的检验检疫现状】 目前我国对食源性寄生虫的检验检疫条例在逐步完善。在水质方面,2006年我国发布的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增加了蓝氏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两个非常规项目,并提出相应的检测方法为免疫磁珠分离荧光抗体法。其中规定的常规指标及限值为隐孢子虫<1个/10L,贾第鞭毛虫<1个/10L。 我国农业部、卫生部、对外贸易部和商业部联合出台的《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规定了肉品宰后检疫的寄生虫为旋毛虫、囊尾蚴和住肉孢子虫。旋毛虫和住肉孢子虫的检查方法为膈肌压片镜检,猪囊尾蚴的检查主要是肉眼观察切开咬肌、深腰肌和膈肌是否有米粒大灰白色透明的囊尾蚴囊包。 国家标准GB 10136-2005《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规定腌制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寄生虫囊蚴不得检出”。我国对进出口食品中食源性寄生虫的检验标准为SN/T1748-2007《进出口食品中寄生虫的检验方法》,针对不同检测对象规定了以下几种检测方法: (1)消化法:适用于检验寄生于猪、牛、羊肉中的囊尾蚴、旋毛虫、住肉孢子虫,鱼、贝类中的吸虫囊蚴、棘颚口线虫的包囊、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阔节裂头绦虫裂头蚴。 (2)烛光法:适用于检验寄生于鱼肉中的吸虫囊蚴、棘颚口线虫的包囊、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阔节裂头绦虫裂头蚴。其中白光烛光法用于检测新鲜或冷冻的白色鱼肉中的寄生虫,紫外光烛光法用于检验深色鱼肉。 (3)挤压烛光法:适用于检验半透明贝类肉中的吸虫囊蚴。 (4)机械分离沉降法:适用于检验寄生于鱼肉中的吸虫囊蚴、棘颚口线虫的包囊、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阔节裂头绦虫裂头蚴。 (5)浓缩集卵法:适用于检验污染新鲜蔬菜的毛首鞭形线虫卵和蛔虫虫卵。 【如何预防食源性寄生虫病】 ▲购买经过检验合格的生鲜海鲜和肉; ▲尽量不吃生的或不熟的海鲜、肉类; ▲改进烹调方法和改变饮食习惯,注意分开使用切生、熟食物的菜刀、砧板及器皿; ▲蔬菜要清洗干净。 参考文献

关于进化论的完整论文

动物的进化过程论文 Animal evolution 摘要:达尔文的进化论已经创立140余年了,在其诞生之初,是作为一种假说被提出来的。除达尔文本人从对一些植物,动物形态的观察得出的推论外,并没有什么化石证据。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书中论及化石时,标题为“不完美的地质记 录”。他承认在当时的化石研究中并未有证据显示有物种间过渡类型的存在,并指出这可能是最易于检验而又具有杀伤力的反进化论的理由。他看到了进化论的先天缺陷,并希望后人能予以验证。但是时至今日,进化论已成为一个公理;一个信仰;甚至一个宗教。不能讨论,更不能批判,只能无条件接受,否则就将招致无情的围剿,甚至被贴上“伪科学”,“反科学”的标签而断送自己的研究前程。在当今任何一本生物学杂志上,已经找不到任何质疑进化论的论文了。SCOTT和COLE 在八十年代初,检索了当时的4000多种学术刊物,未发现任何一篇反进化论的论文,在68种与生物起源有关的学术期刊中,也未发现任何一篇是质疑进化论的。GEORGE W. GILCHRIST在1997年调查了世界上最大的五种期刊数据索

引,也未发现反进化论或非进化论的论文。进化论者自豪地宣称,进化论对神创论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似乎进化论的合理性及不言自明性又得到了一次证明。 Summary: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has created more than 140 years, at the beginning of its birth, is to be brought up as a hypothesis. In addition to Darwin himself on some plants, animal morphology of inferences derived from outside, and there is no fossil evidence. Darwin in the origin of species and fossil in the book titled "geological record of the imperfect". He admitted that at the time of research does not there is evidence that a species of fossil transitions between types exists, and points out that this is probably the easiest reason for inspection and destruction against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He sees the evolution of birth defects, and hoped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would be verified. But today, evolution has become an axiom; a belief even a religion. Cannot be discussed, let alone criticism, only unconditional

食源性疾病试题

食源性疾病试题 一、单选题 1.食源性疾病不包括() A、已知的肠道传染病 B、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C、食源性寄生虫病 D、食物中毒 2、下面哪种食品是有毒食品,不宜食用( ) A、发芽的土豆 B、未彻底煮熟的四季豆 C、发霉的花生 D、以上都是 3、下列防范食品污染采取的错误措施是( ) A、饮用洁净的水,把水烧开了再喝 B、吃饭前可以不先洗手,饭后洗也可以 C、菜刀、菜板用前都应清洗干净 4、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属于() 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5、下列那些属于食物中毒?() A、中毒性痢疾 B、中毒性消化不良 C、长期摄入低剂量的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 D、有毒蜂蜜中 E 、急性酒精中毒 6、下列那种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慎用抗生素?() A、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B、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C、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D、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7.下列哪种疾病是因为慢性汞中毒引起的() A、水俣病 B、痛痛病 C、脚气病 D、银屑病

8、食源性组胺中毒属于() A、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 B、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C、有毒动植物性食源性疾病 D、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 二、填空题 1.食源性疾病是指()进入人体引起的( ) 性、( ) 性等疾病。 2.食源性疾病的特征包括()、()、()和()、()。 3.食源性疾病具有()、()的特点。 4.常见食源性疾病分为()性、()性、()和()性四类。 5.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医疗机构的职责(一)食源性疾病病例()的采集;(二)标本的实验室检测;(三)病例信息与标本()的报送;(四)协助开展食源性疾病()。 6. 引起食源性诺如病毒病的主要食品是(),此外,受污染的沙拉、水果三文治、蛋糕、冰霜、冰块等也能引起食物中毒。 三、简答题 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生物进化论科普论文

标题:生物与文化--对达尔文物种进化论的解释以及再思考 正文: 1达尔文进化思想的浅述 1.1反驳人们对自然选择的错误理解谈起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信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句名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三个信息:即生物之间存在生存竞争,自然选择会作用于这样的竞争,更适应环境的生物会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得以生存。 事实上,这是对达尔文进化思想的肤浅理解。因为生存的最终目的是繁衍,仅仅说“适者生存”是错误的。郑也夫在《阅读生物学扎记》中引用威廉斯的话:斯宾塞的名言“适者生存”被广泛地认为是对自然选择过程的高度概括,然而实际上这种想法引起若干错误的理解。首先,生存并不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自然选择造就了鲑鱼和一年生植物这样的生物,它们只繁殖一次就死去。生存增加适合度(fitness),也只在它增加生存以后的繁殖时才得以体现。降低生命期中的繁殖率的基因,肯定将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即令它使个体的生存期延长。 1.2人们错误理解生存比繁衍更重要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会错误的理解为生存比繁衍更重要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我们以人类自身为标准去衡量自然了。众所周知,人类的生命周期相对于自然中多数生物还是相当长的,而由于人口过多,生活资源相对越来越匮乏,或者其它原因,进入近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采取节育、避孕等措施以减少后代的产生。因此,大多数人认为,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来人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生存。作为自然生物中的一员,很多人就把这一思想转嫁到其它生物上面。 1.3正确的达尔文进化思想 事实上,人们肤浅地理解达尔文的进化思想远非这一点,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达尔文主义呢?《物种起源》究竟给我们揭示了多少东西? 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其不仅是达尔文提出来的,而且能更好的解释物种进化的机制。 迈尔将自然选择的解释模式分解为五个事实和三个推论。第一个事实是群体潜在的指数增长,即繁殖过剩。第二个事实是种群的稳定性。第三个事实是资源的有限性。由这三个事实完成了第一个推论:个体间存在生存竞争,这一推论由马尔萨斯完成。第四个事实是个体的独立性。第五个事实是大部分个体的变异可以遗传。达尔文由第一个推论加上第三个和第四个事实,做出第二个推论:差异存活,即自然选择。并由此得出第三个推论:如此经过很多世代,发生了进化。 由迈尔的解释,我们大致了解了达尔文的进化思想:自然界中的物种存在变异,大部分变异可以遗传,与此同时,群体在不断扩大,但生存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生存,生物发生了激烈的竞争,产生可利变异的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的剪刀,得以生存和繁衍。 2自然选择的无方向性 很多人认为自然选择是有方向的,即朝着物种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其实这又是片面的理解。 2.1适应环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自然选择没有方向可言,为什么呢?因为适应环境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泛指。地球是一个大环境,这个大环境又包括着无数个不同的小环境。一个环境里的强者未必可以适应另一个环境。比如鳄鱼在水中可以称得上强者,可它到了陆地上就成了弱者,甚至难以生存。因为其在陆地上活动缓慢,难以捕食,而且其属于冷血动物,不能依靠自身调节体温。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事实上,绝对的同一环境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个大环境可以包括无数个小环境,小环境还可

食源性寄生虫病

食源性寄生虫病 一、疾病分类 鱼源性: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肉源性:绦虫病,是由于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虫的猪肉或牛肉,绦虫进入体内所引起的疾病。 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并殖吸虫病,是寄生于人体内各脏器(以肺部为主)的并殖吸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 螺源性: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于广州管圆线虫的幼虫侵入人体脑部,引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简称“酸脑”。 植物源性:姜片虫病,是布氏姜片虫感染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 二、常见寄主 淡水鱼虾是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异形吸虫、棘口吸虫、棘颚口线虫和肾膨结线虫的中间宿主,这些寄生虫的幼虫进入鱼虾后在其体内形成囊蚴或以幼虫形式存在,囊蚴或以幼虫是,肉眼看不到,但若人吃了未熟的含有囊蚴或幼虫的鱼虾,这些寄生虫就会在人体内寄生,并使人得肝吸虫病、异形吸虫病、棘口吸虫病、棘颚口线虫病和肾膨结线虫病。 海鱼或海里的软体动物是异尖线虫的中间宿主,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异尖线虫幼虫的海鱼或软体动物,这些幼虫就会在胃壁寄生,引起酷似外科急腹症的异尖线虫病。 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也是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的重要宿主。猪肉中可能含有猪带绦虫的囊尾蚴(这样的猪肉俗称“米猪肉”、“米粉猪肉”)、旋毛虫的幼虫形成的囊包、肉孢子虫形成的虫囊和弓形虫,人吃了这样的未煮熟的猪肉可能感染猪带绦虫(古医书称寸白虫、白)、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 牛是牛带绦虫中间宿主,也是肉孢子虫和弓形虫的重要宿主,牛因吃进含有寄生虫病原体的青草、饲料而感染牛带绦虫、肉孢子虫和弓形虫。人因吃了这些含有寄生虫的牛肉而感染牛带绦虫、肉孢子虫和弓形虫。 青蛙、蛇是曼氏裂头绦虫及线中殖孔绦虫、异形吸虫、棘口吸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这些寄生虫以幼虫或囊蚴形式存在于蛙、蛇肉中,人吃了未煮熟的蛙、蛇肉就可能得裂头蚴病、线中殖孔绦虫病、异形吸虫病、棘口吸虫病。 螃蟹、蝲蛄(俗称小龙虾)是肺吸虫(并殖吸虫)的中间宿主,肺吸虫幼虫在它们体内形成囊蚴,人吃了未煮熟的含有囊蚴的螃蟹、蝲蛄而得肺吸虫病。 鼠能传播很多寄生虫病,它们是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的重要宿主,还是肺吸虫、曼氏裂头绦虫的转续宿主。人吃了未煮熟的鼠肉,就可能感染旋毛虫肉孢子虫、弓形虫、肺吸虫、曼氏裂头绦虫。

进化论

生物进化论论文 摘要:18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地质学、地理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的发展,生物进化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接受。1895年,达尔文出版了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标志着科学进化论的诞生。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总结、扬弃了前人的学说,并注意从其他学科的学术思想中吸取养料,经过多年辛勤的探索和紧张的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以此来解释生物进化的事实。关键词:生物进化论变异生存斗争的理论遗传性发生变异的理论适者生存的理论 正文: 生物进化论的确立 18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地质学、地理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的发展,生物进化的观点逐渐被人们接受。 生物进化论的思想,最初是由一些博物学家提出来的,如法国的拉马克。1890年,拉马克提出了关于生物进化的两条原理: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拉马克提出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这为达尔文的科学进化论提供了启示。然而,拉马克只是从表面现象中推导结论,缺乏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尤其是获得性遗传原理被后来许多科学证据所否定。 1895年,达尔文出版了划时代巨著《物种起源》,标志着科学进化论的诞生。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选择学说。 其要点如下: (1)变异的普遍性 达尔文认为,变异是生物的普遍特征。生物界普遍存在着可遗传的轻微变异或个体差异现象。正是这类差异,是物种赖以进化的基础。 (2)生物进化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高度的繁殖能力,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可呈几何级数增加。但是,生物的实际生存数远远低于根据其繁殖力推算的数值,这说明,必定存在抑制因素,这些抑制因素与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空间等环境条件有关。 (3)生存斗争与适者生存

生物进化论论文

人类起源与进化 吕晓莹1 (1.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进化史,分别从现代人类的生物学分类、人类的进化历程、 人类未来进化方向的预测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总结出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离不开环境的 改变,各个进化阶段均会产生某些适应性特征,如颅容量和身高的变化,甚至到了一定时期, 可能会出现第三性替代男性。 关键词:人类、起源、进化、特征 Human Origins and Evolution Lv Xiaoying1 (1.School of Life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the history of human evolution, respectively, from modern human biological classification, history of human evolution, the human evolutionary direction of future projections of these three aspects of research.Finally, summed up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mankind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environment changes,the various evolutionary stages will produce some adaptive features, such as cranial capacity and height changes, or even to a certain period, there may be a third alternative to male sex. Key words: Human, origin,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1.人类的生物学分类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学科。人是生物的一种,也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人类在生物学的分类为: 域:真核域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哺乳纲 (亚纲:真兽亚纲) 目:灵长目 科:人科 属:人属 种:智人种

进化论重要观点

进化论 定义: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又称演化论(theory of evolution)。是指关于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演变过程的学说。包括: 一.早期物种理论: 拉马克主义 拉马克主义,又称用进废退论,在活力论的影响下,最有名的活力论者就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19世纪后期出现的终极目的论或直生论,认为生物进化有一个既定的路线和方向而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后人把拉马克对生物进化的看法称为拉马克学说或拉马克主义,其主要观点是: (1)物种是可变的,物种是由变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2)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等级(阶梯),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意志力量”驱动着生物由低的等级向较高的等级发展变化。(3)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生物会由此改进其适应;环境的多样化是生物多化的根本原因。 (4)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动物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环境影响下所发生的定向变异,即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如果环境朝一定的方向改变,由于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终于使生物发生了进化。 拉马克学说中的内在意志带有唯心论色彩;后天获得性则多属于表型变异,现代遗传学已证明它是不能遗传的。 二.达尔文理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包括四个子学说: 1.一般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这一点,早已被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古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观察、实验所证实,我们现在甚至可以在实验室、野外直接观察到新物种的产生。所以,这是一个科学事实,其可靠程度跟“地球是圆的”、“物质由原子组成”一样。在今天,除了极其个别的由于宗教信仰偏见而无视事实的人,实际上已无生物学家否认生物进化的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