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总体方案

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总体方案
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总体方案

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总体方案

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位于武汉蔡甸区境内,是武汉市规划建设重点功能区。该区域山水资源保护良好,湖泊岸线自然曲折,港汊天然交错,山体远近相映,湖光山色形成独特环境。新城属于武汉新区范围,毗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和汉阳区,具有良好的城市和产业依托,具备建设生态宜居新城的优越条件。区域范围内已建成连通318国道和107国道的知音湖大道,东西向有连接武汉经济开发区的天鹅湖大道,连接汉阳区的新天大道、以及武汉城市圈快速出口路汉蔡高速及三环线等道路,交通便捷。该区域共涉及42个行政村,现有人口4万人。低密度人口和较大面积可用地为科学规划提供了条件。

加快生态宜居新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新之举,有利于服务配套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的发展;有利于承接武汉中心城区人口外移,减轻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承载压力;有利于吸纳中心城区产业辐射,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提高生活品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武汉市和中部地区在建设宜居新城方面探索途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

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市级重要功能区和重大项目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为先行先试,探索道路,加快推进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现拟定总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领,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切入点,秉承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谐社区、科学管理的规划建设理念,聚合国际先进的生态环保、节能技术,造就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生态环保、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水平上实现新的跨越,努力把生态宜居新城建设成“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全民创业高新产业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二、建设原则

(一)生态环保优先的原则。突出生态优先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实施水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建立以本地适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恢复自然水系和植被。建立健全环保政策,完善环境卫生设施,加强环境监控,建立统一、高效、协调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区域协调,突出生态经济。全面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推广新能源技术,加强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先发展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充分应用建筑节能技术,所有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达100%。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高效循环。

(三)生态宜居的原则。按照既适宜居住又方便创业的要

求,建设生态宜居环境。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的生态人居系统。大力支持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加强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康乐区建设,大力发展以旅游度假、商务休闲、会展经济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四)先流转后征用的原则。加强宣传和引导,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对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农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五)先还建后拆迁的原则。坚持把拆迁还建作为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的重要环节。规划区现有房屋按政策实施拆迁,按规划配套建设好农民还建居住区,确保拆迁农民及时入住新居。

(六)先安置后转移的原则。加强对就业人员特别是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变“体能型”就业为“技术型”就业,提高就业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形式多样、农民自愿”的原则,依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式地解决农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

(七)先储备后开发的原则。加快规划区域的土地储备,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区土地储备中心进行储备,通过市场运作,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按生态规划要求开发建设。

三、功能定位

用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推进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将其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成为武汉市“两型社会”试验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全民创业高新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拓展活力的新区。

在功能分区上,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主要分为马鞍山生态宜居板块、南湖旅游观光板块、高湖科教文化板块和文岭现代服务业板块等四大板块。

马鞍山生态宜居板块是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的主要居住区。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生态友好、设施完善的人居系统;发展适应两型社会特点的产业体系,建立完善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商业金融、邮电通讯、行政办公等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创造安居、乐业、和谐的社会环境。

南湖旅游观光板块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区。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生态保护开发经验,通过对生态文化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发挥湖泊和岛屿的独特优势,大力培植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产业。

高湖科教文化板块是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的科技教育基地和人才聚集中心。以长江大学为依托聚集教育资源,着眼于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产业,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新兴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产学研结合基地和文体文化交流基地。

文岭现代服务业板块是承接研发中心、企业总部金融后台的重要区域。大力发展科技研发、软件产业、金融服务、总部经济、服务外包、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为生态宜居新城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四、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在蔡甸区后官湖地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内(东至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至南湾湖大桥,西至大集虎头山,北至汉蔡高速公路)建设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

2009年,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注重实效的原则,完成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总体规划编制,划分产业功能区,完成基础设施规划,结合实际,在基础设施、项目引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上先行组织实施。2010—2012年全面推进,整体开发取得实质性突破,建成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集聚产业基本形成,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配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2013—2015年全面建成,全区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以上,居住人口达到30万,建成低密度建筑、高绿化环境、适度集聚产业、公共服务健全的现代新城。

(二)阶段性目标

2009年重点抓好规划编制工作,明确产业定位,启动一批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由蔡甸区人民政府委托市规划局,通过招标方式引进国际、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进行高起点规划,科学划分功能区,明确主导产业。二是切实做好项目区征地拆迁还建工作,启动新天、铁铺、新农、姚家林、文岭、南湖、大集等还建社区建设。三是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新天大道景观工程、大学路、集贤路、马鞍山南路、马鞍山西路、生态新城污水收集系统等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主干道“三纵三横”网状闭环格局。同时,启动配套建设马鞍山变电站、小集

自来水加压站、知音湖大道、天鹅湖大道景观工程。四是加快推进和记黄埔、太子会所、同济健康谷、千年美丽项目三期、鸿亚项目二期、长江大学等已签约、已供地、已审批项目建设。蔡甸区人民政府应积极探索项目合作开发新模式,集中精力抓好规划审批、政策制定、资源整合等工作,综合运用市场手段,积极寻求引进有实力、信誉好的国内外企业参加项目建设。

2010-2012年,启动新天南路、新天北路、知音湖大道延伸工程、天鹅湖大道延伸工程,推进大学路、集贤路、马鞍山南路、马鞍山西路等工程项目建设,初步建成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完成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公共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治安消防、社区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加快金融、邮政、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物流、研发、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宜居新城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与外界的流通,逐步推进新城与中心城区的承接并轨。

2013-2015年,全面完成园区骨干道路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及和记黄埔商贸城、长江大学、同济健康谷、太子会所等重点项目及一批房地产项目建设。同时,依托产业基础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服务外包、软件产业、总部经济、文体创意、教育培训、会展旅游、绿色建筑等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实现经济蓬勃高效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五、保障措施

(一)机制保障

成立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协调会议,通报建设情况,加大工作协调督办力度。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应按照各自工作职责及新城建设目标任务,制订具体工作意见并确保完成。

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项目实施过程的协调沟通联络工作;市规划局负责项目区域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导工作;市发改委负责将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纳入全市“两型社会”建设总体行动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负责项目区域相关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批工作;市建委负责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指导;市交委负责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指导;市国土房产局负责项目建设用地申报审批和土地利用规划调整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规划区域的环评工作;市水务局负责湖泊保护指导和污水统一收集处理的统筹协调工作;市财政局负责项目区域各类专项资金的调度工作;市林业局负责项目区域园林绿化和山体保护的指导工作;市农业局负责项目区域农民土地流转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工作;汉阳区人民政府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本辖区与项目区域相关基础设施对接工作;市城投公司负责项目区域融资协调指导工作。

蔡甸区具体负责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的建设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深化工作机制,成立相应工作机构,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业骨干,组建独立运行的工作专班。

(二)资金保障

采取多种筹资方式推进新城建设。成立新城开发建设公

司,吸引社会资本参股,争取金融机构贷款,保障重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整体合作开发推进中,充分依托项目承建单位筹资力量,采取土地置换、项目合作、共享建设使用权等多种方式,解决投资资金问题。

(三)人才保障

建立新城开发专家库和工程咨询机构,聘请专家,组建非常设顾问机构,及时根据建设需要对新城规划、建设进行评审、咨询等,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同时,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加大引进实用人才、专业人才力度,为新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四)用地保障

加大土地流转和迁村腾地力度,按照“先建后拆、就业安置、社会保障”原则,全面推进还建社区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积极推进“拆小并大、整村搬迁”模式,整理可供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实行可用地集中整理,连片整理。对开发用地进行集中管理和储备,保障项目建设需求。

(五)项目保障

加强项目策划和谋划,建立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建设项目库,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项目上进行分类管理,实行项目滚动发展机制,实现“建设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加快产业项目引进步伐,坚持项目引进专家评审机制,按照“四度”招商原则,着力引进产业配套、投入产出率高、带动作用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确保项目引进质量。

二OO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武汉工业发展_十三五_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背景 “十三五”是武汉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具有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时期,也是武汉工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发展“倍增计划”,进一步发挥工业在城市经济升级版中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依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组织编制了《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完善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合理规划武汉市“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的定位、规模、布局、建设时序及重点项目,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污染,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有关规定,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17年2月委托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君邦公司”) 承担武汉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规划概述 2.1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武汉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和新城区。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 2.2规划战略导向 ——创新驱动、内生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武汉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结构优化、高端发展。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先进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坚持把提质增效作为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推动工业向高端发展的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创新设计、制造技术及生产方式,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大资源整合度,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莲花山 区域分析与规划

莲花山 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是2007年4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的省级开发区。其位于长春市东端,长吉两市的中间地带,总面积303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1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万余人,城镇人口2万人。 近年来,长春二道区着眼保护好长春市的生态区、水源地,坚持统筹城乡、生态优先、合理布局,选择性抓好重点区域的开发。 他们立足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区位、产业和资源特色,认真研究莲花山的发展思路、方向和定位,先后组织编制了《莲花山生态区发展规划纲要》、《二道莲花山百里生态休闲带要领性规划》等各项规划。 特别是吉林省启动长吉图、长吉一体化战略以来,他们先后聘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澳大利亚五合国际规划设计院等13家国内外顶级规划团队到莲花山实地踏查,完善提升原有规划。 预计今年10月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大纲》等重点规划将完成提升工作。 2009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是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发展纲要》颁布后,“长吉一体化”作为长吉图战略实施的核心,迅速提上日程。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在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调研时提出莲花山是推进长吉一体化的重要节点。这一战略举措必将加快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发展与建设,使莲花山区域承载着衔接和支撑长吉一体化城市拓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城乡双向一体化的重任,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莲花山因此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项目组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以现代服务业为发展方向,以高端度假旅游为开发重点和优势产业,通过集聚项目落地、城市个性强化、旅游品牌彰显,全面建设山水特征鲜明、城市功能完备、服务要素齐全、现代产业活跃的长吉山水生态新城的总体定位可行、“一环双区双线多点”的总体布局合理,产业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含交通规划)和移民安置规划科学可行,对莲花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按照规划要求,抓紧做好近期建设功能区的详细规划,推进度假区的有序建设,同时,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同时,此规划也是作为指导莲花山旅游度假区详细规划和各项建设的依据。 这里没有钢铁水泥筑起的高楼大厦,有的是推开门窗,满目山水的园林意境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有的是被田园环绕的“城市与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若干个城区成为大地景观的零星点缀 多彩的田园景观成为城市的绚丽基底 完善的产业配套满足着现代化的生活需求 丰富的就业机会实现着每一个人的事业梦想 便捷的交通网络串联着每一个角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城农民市民化问题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城农民市民化问题探究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人口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近年来,许多城市在郊区建立新城,寻求突破性发展。以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为例,对新城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标签:新型城镇化;新城;市民化 0 引言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农民社会走向市民社会的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也必须经由城镇化来实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百分之五十,这预示着我国开始由原有乡村为主体的时代开始向以城市型为主体的新城市时代转变。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很快,但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以新型城镇化来取代传统城镇化,刻不容缓。 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人口的城镇化即农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许多城市根据发展的需要,在城市郊区建设新城,对当地农民进行了就地市民化。然而在实践中,新城农民市民化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先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分析新城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应该满足农民的哪些要求,然后以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为例,讨论新城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对新城的要求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低碳、绿色、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其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同步。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的市民化,核心是生产要素集约化,以二、三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的集中。我国传统的城镇化存在着城市化要素集中度低、产业支撑力不足、规划质量不高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背离了城镇化规律,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产业发展落后于城市开发,城市缺少产业支撑,缺少生产要素与人口的有序流动与集中,无法真正实现城市的“集聚效应”。“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原则,形成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产城一体化格局,实现产业与城

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武汉市金融工作局 二〇一六年

目录 一、武汉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3)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回顾 (3) (二)武汉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6) (三)武汉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7)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8) (三)总体目标 (9) (四)具体目标 (10) 三、主要任务 (11) (一)深化改革,构建高效的金融运行机制 (11) (二)促进融合,打造现代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3) (三)夯实基础,提升金融机构的集聚度 (15) (四)鼓励创新,完善区域性资本市场 (16) (五)积极探索,推进保险示范区建设 (18) (六)兼收并蓄,培育金融新业态 (19) (七)立足实际,推动金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2) (八)合理布局,优化金融业空间结构 (23) (九)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25) (十)强化监管,维护金融稳定 (26) 四、保障措施 (27) (一)健全机制,强化金融工作组织领导 (27) (二)创新体制,助力金融人才资源聚集 (27) (三)互利共赢,加强区域金融协同发展 (28) (四)互联互通,强化金融集聚设施支撑 (29)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加快武汉市金融业在“十三五”时期持续健康发展,推进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国家九部委《武汉市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专项方案》,《湖北省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14—2030年)》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武汉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市金融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武汉金融业经受了国内外经济波动的考验,金融改革深入推进,金融机构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金融市场稳步发展,金融监管水平不断提升,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区域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巩固。2015年,武汉市金融业增加值837.49亿元,同比增长19.71%,占第三产业比重达15.0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393.16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135.31亿元,各项总量指标均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自CFCI(中国金融中心指数)2008年首次发布以来,武汉金融中心综合竞争力排名稳中有升,

“十三五”武汉城市规划及重点投资方向

武汉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 一、城市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经济产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产业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人口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城市标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发展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战略新兴产业规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投资重点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东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西南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西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北部新城组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汉花山新城简介

武汉花山新城将打造最绿社区 20%建筑将采用国内最高的绿色三星标准,力争获得国际最具影响力的美国LEED绿色认证。昨从武汉花山生态新城绿色建筑实施方案评审会上获悉,立足打造全国生态新城标尺的花山生态新城,将建成千万平方米绿色社区,100%建成绿色建筑。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东至左岭镇,南接武汉科技新城,西临东湖风景区,北抵武汉北湖新城,规划面积66.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将达20万人,号称全国规模最大的绿色建筑群。 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重点启动项目,新城将结合中部地区气候特征,在城内公共建筑、民用住宅等所有建筑物,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中水回用、节能环保等新型生态技术。 去年底,新城全面启动生态保育、港口及保税加工、产业配套、农民安置等十大项目。目前,城内已动建一纵一横两条主干道,完成两个5000吨级泊位的沉桩和靠船构建工程,制定国内首个《生态新城建设指标体系》。3年后,新城将初见雏形。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打造两型社会示范特区 通过1小时高速公路网和半小时城际铁路网的建设,城市圈的时空距离被大大缩短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如何体现? 李红云:我们目前正在武汉东郊的花山镇建设一座新城——花山生态新城。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将花山生态新城打造成“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区、示范区和“引爆点”。 花山生态新城是湖北首座“绿色样板城”:在这个67平方公里的小城里,冲厕所用的是中水,路灯用的是太阳能,农田拒绝化肥,路上跑的多是电动车和自行车,城内的产业也都将贴上“绿色”的标签……原有的19个村3万多村民将集中安置变身为社区居民,整理出来的土地将陆续建设生态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生态湿地公园等功能性项目,整个投资达300亿元左右。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先安置再拆迁”,目前已有1万多名农民迁住生态环境新居,没有一人因为拆迁还建问题上访。 按照总体规划,花山生态新城人口规模为20万人左右,将建成我国内陆首个以“临江滨湖、游憩休闲”为特色,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绿色智能化环保型的生态城,并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先行先试示范区。 建设中的花山生态新城的示范效应目前已经初步显现,鄂州市已经着手在梁子湖区东沟镇建设梧桐湖生态新区,并与联投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一个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咸宁梓山湖生态新城已纳入城际铁路贺胜桥“一站一城”项目统筹规划,整合实施。届时,武汉城市圈将会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之后中国又一靓丽的新型城镇卫星群。当然,这只是我们先行先试的一个方面,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工程投资建设和融资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尝试和创新。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位于武汉市洪山区东郊“一江三湖”(长江、北湖、严西湖、严东湖)交汇处,东至左岭镇,南接武汉科技新城,西临东湖风景区,北抵武汉北湖新城,是武汉城市圈东向主轴“武鄂黄”城市带的城镇密集区、武汉市东部的都市发展区。 根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宏观战略和实施部署,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将花山生态新城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的先导区、示范区、引爆点”、“中国中部第一生态城”的战略建设目标。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8年度课题指南 一.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课题 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重点研究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及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为了使本专项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制定本课题指南。课题申请人在选定课题指南某一选题的基础上自行拟定研究题目。课题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具体的问题指向,课题名称的表述应科学、严谨、规范、简明。 1.新时期师德建设与管理研究 2.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研究 3.闲暇生活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4. 远城区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研究 5.骨干教师成长中高原现象及其对策研究 6.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7.“教师工作坊”的建立、作用与管理研究 8.“名师工作室”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研究 9.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 10.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师流动机制研究 11.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学校教研文化建设研究 12.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促进策略研究 13.“名师工作室”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14.教师园本研训一体化学习发展模式研究 15.构建探究合作的教师文化生活研究 16. 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新模式研究 17.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自身指导力行动研究 18.区域性教师培训管理模式研究 19. 送教下乡培训模式的实证研究 20.基于网络条件下的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二、自由选择课题 为加强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宏观决策和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本年度规划课题指南只列出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方面的课题题目,并作为申报重点课题的参考之一,其它专项(名校长、名师、青年)课题、一般课题和教师个人课题等不设具体指南,研究者可自主确定研究题目,鼓励开展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鼓励开展教育实证研究。 1 / 1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 要的通知 【法规类别】林业管理 【发文字号】鄂政发[2016]50号 【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09.22 【实施日期】2016.09.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鄂政发〔2016〕50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9月22日 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十三五”是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加快推进林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国家推进林业发展的总体部署,编制《湖北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第一章湖北林业发展面临新形势一、湖北林业“十二五”发展主要成就“十二五”时期,全省林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湖北林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林业改革深入推进,为“十三五”时期林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坚持全省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搞绿化,启动实施绿满荆楚行动,大力推进山区绿化、平原绿化、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在全省掀起了新一轮造林绿化热潮。以林业生态示范县、绿色示范乡村建设为抓手,通过实施长江防护林、林业血防林、退耕还林等一系列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81.26万公顷,封山育林32.42万公顷,中幼林抚育168万公顷,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25.13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蓬勃开展,全省累计完成义务植树4.9亿株。 (二)资源管护全面加强。 编制实施了省县两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林地审核审批和林木采伐限额执行情况良好。完成了全省林地、湿地和国家级、省级公益林调查落界,开展了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防控得到加强。全省森林公安机关组织开展了“楚天绿剑”“天网行动”等专项行动,共查处涉林案件6.6万起,惩处各类涉林违法犯罪人员6.8万人。全省管护天然林面积332.33万公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文本-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4) 第三章功能定位与规模 (5) 第四章规划空间管制 (5) 第五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6) 第六章用地规划 (7) 第七章产业用地规划 (9)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0) 第九章居住用地规划 (10) 第十章园林绿地规划 (11) 第十一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1) 第十二章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12)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2) 第十四章综合防灾规划 (14) 第十五章原住民安置规划 (15) 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15)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保障 (16) 第十八章附则 (16)

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文本简本)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为深化落实国家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东湖示范区)的宏观战略以及东湖示范区发展战略,落实东湖示范区产业发展需求的空间支撑;实现东湖示范区与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和东湖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指导东湖示范区各项城市建设,特编制《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作为东湖示范区下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法定依据。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东湖示范区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提高东湖示范区的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 1、区域协调,示范带动:在武汉城市圈武鄂黄城市带的区域背景下,坚持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周边区域特别是鄂州西部的发展,加强其在产业、生活、生态环境、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 2、创新特色,开放平台:充分挖掘“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内涵,塑造

武汉市青菱生态宜居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武汉市青菱生态宜居示范区 开发建设实施方案 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 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公司 根据2009年3月1日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2009年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意见》的通知”(武发〔2009〕6号)精神,建设青菱生态宜居示范区是适应洪山区新时期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心城区人口转移、加快产业布局优化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探索城乡一体化模式,实现中部崛起功能配置的需要,对洪山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于武汉市南部沿江地区的发展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青菱生态新城及生态宜居示范区规划范围 青菱生态宜居新城位于洪山西南部,北起三环线,南至洪山与江夏区边界,东接黄家湖大学城,西至长江及白沙洲,总用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占整个洪山区面积的%。总人口约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万人、非农业人口约万人。

青菱生态宜居示范区位于青菱生态宜居新城的核心区,北为澳洲产业园、西为长江江堤,东临青菱湖、南抵野湖,四环线横贯东西,面积约5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与建设目标 青菱生态宜居示范区功能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内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商务度假、高品质居住、创意产业服务区, 承接主城、呼应东湖开发区和沌口开发区,服务周边的信息、新技术、制造、物流、教育等产业,形成武汉南大门独具特色的环保低碳生态宜居示范区。 建设目标为:充分发挥临江临湖水资源优势与区位交通优势,将青菱生态新城建设成为生态、社会、经济综合协调发展,江岛湖光相融、城市田园相映、水岸森林相依、旅游与居住相宜、生产与生活便利、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滨江滨湖新城。 三、功能布局 青菱生态宜居新城基于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经验和趋势的分析,结合青菱地区的自身条件,坚持“三个面向”的原则,即“面向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面向武昌主城、面向南部大学城”的原则,提出本次规划的战略方向为:对接周边区域发展需要,协调城市、生态、经济三者关系,大力发展符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创新产业和低碳经济,突出教育特色、水资源特色,引导城市功能区有序发展,建设武汉城市圈城镇发展的示范区和先导区。 围绕区域发展战略规划,青菱生态新城的功能分布设想是: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 规划的通知 武政〔2017〕1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经研究,现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17年4月14日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按照《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推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十三五”时期加快建设与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践创新驱动和开放驱动“双轮”驱动战略,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5年,东湖开发区企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06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8.0%,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

到222.4亿元。在科技部发布的115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中,东湖开发区2013和2014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三,较2010年前进两位。 (二)主导产业跃上新台阶,企业实力快速提升。“十二五”时期,东湖开发区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和高技术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加速涌现、“瞪羚企业”快速成长、领军企业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底为止,全区已集聚世界500强企业近百家。 (三)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东湖开发区强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以工研院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青桐”系列创新创业计划。5年来,东湖开发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造能力在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居第二位,排位前进2位。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获得重大实质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四)科技新城功能不断完善,“两型”社会建设卓有成效。“十二五”期间,东湖开发区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累计编制各类规划126项,城建投入从2010年的123.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92亿元。5年来,科技新城建设全面推进,未来城、综合保税区、智能制造园拔地而起,八大产业园区竞相发展,对外对内交通设施进一步提升,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东湖开发区实现由单一的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科技新城的完美蝶变。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十二五”期间,东湖开发区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及社会事务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教育资源日益充实,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极大丰富,多种形式的大型活动顺利举办。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均完成规模目标。

花城家园D-2地块塔吊基础施工方案

目录 第一章编制依据 (2) 第二章工程概况 (2) 第三章施工安排 (2) 1.施工工序 (2) 2.塔吊基础施工 (3) 3.质量保证措施 (4) 4.安全技术措施 (4) 第四章施工进度计划 (4) 第五章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计划 (4) 1.施工准备 (5) 2.资源配置计划 (5) 第六章塔吊天然基础的计算书 (5) 1.塔吊出厂参数信息 (5) 2.塔吊基础承台顶面的竖向力与弯矩计算 (6) 3.矩形承台弯矩的计算 (6) 4.矩形承台截面主筋的计算 (8) 5.矩形承台截面抗剪切计算 (8) 6.桩承载力验算 (9) 7.桩竖向极限承载力验算及桩长计算 (9) 8.桩抗拔承载力验算 (12) 9.无桩塔吊基础计算 (13) 10.塔吊基础形式确定 (14) 第七章安全管理措施 (16) 第八章附图 (17)

第一章编制依据 1 《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GB/T13752-1992) 2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4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6《塔式起重机混凝土基础工程技术规程》(JGJ/T 187-2009) 7 QTZ63(5610)型自升式塔式起重机使用说明书 8中南勘察设计院(湖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武汉花山生态新城花城家园D1地块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投资有限公司花城家园D1地块9#、 10#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 第二章工程概况 1、花山生态新城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新建花城家园D1-2地块项目,该项目位于武汉市花山镇父子山以北、武汉外环绕城高速以西所围地块内。 2、本标段工程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5228.84㎡,总建筑面积约95561.01㎡,主要由3栋32层、2栋33层高层住宅(各住宅编号依次为6#~10#楼)及2栋商业楼等组成,其中6#~8#楼之下及其附近区域设置一层地下室,地下室建筑面积约11770㎡,9#、10#楼均为独立地下室。本工程主楼主要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商铺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 3、根据本工程的结构特点、建筑高度和所需机械的回转半径以及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等因素,经多方论证、经济对比后确定,6-10#楼安装五台QTZ63(5610)自升附着塔式起重机,用于施工现场的垂直运输,周边无建筑物影响塔吊的臂长。塔吊来源于招标协商。塔吊基础平面定位图详见附图4。 第三章施工安排 本工程先放线定位再进行塔吊基础基坑土方开挖,请监理及甲方到现场查看是否开挖至持力层并满足不妨碍室外管网、道路及其他附属结构施工,经监理及甲方确认已到持力层并满足其他要求后再浇筑垫层混凝土,待砼垫层达到强度后进行施工放线,放线完成确认无误后进行塔吊基础模板安装,绑扎塔吊基础钢筋,浇筑塔吊基础混凝土,待基础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并取得相关报告后安装塔吊,塔吊基础混凝土顶标高要满足不影响室外管网、道路及其他附属结构施工,并做好塔吊使用期间的排水工作。 1.施工工序 土方开挖→塔吊基础垫层→塔吊基础钢筋绑扎→模板支撑→安装预埋件→浇筑塔吊基础混凝土→塔吊基础混凝土养护

武汉市消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doc

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 (修订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预防、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参与的结核病防治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实行以及时发现患者、规范治疗管理和关怀救助为重点的防治策略。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结核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结核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结核病防治网络建设,逐步构建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防治服务体系。 第四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在职责范围内做好结核病防治的疫情监测和报告、诊断治疗、感染控制、转诊服务、患者管

理、宣传教育等工作。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卫生部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起草结核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规章,依法制定结核病技术规范、标准; (二)组织制订并实施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 (三)统筹医疗卫生资源,建设和管理全国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 (四)对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及评价; (五)组织指导结核病防治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并指导实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拟订本辖区内结核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协调辖区内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指定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 (三)统筹规划辖区内结核病防治资源,对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给予必要的政策和经费支持; (四)组织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

日照南湖生态新城项目

关于打造日照南湖「生态新城」项目发展探讨 发布 日照启开策划

关于打造日照南湖「生态新城」项目发展探讨 项目背景 南湖镇地处日照东港区城郊结合部,距日照市中心城区约10公里,335省道和日东高速公路都从镇驻地南部穿过,离日东高速公路入口仅10km,山海路即将通车直通南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四通八达。境内有日照水库、马陵水库,日照水库总库容水2.718亿立方米,马陵水库库容4770万立方米,具有72平方公里的水资源保护湿地。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多样,具备良好的区域发展背景。 第一部分:态势分析 一、宏观背景:日照提速升位,呼唤“生态休闲集住区” 从“区域日照”到“世界日照”,日照提速升位。半岛蓝色经济区、国际海洋城、联合国人居奖、世帆赛基地等新的殊荣下,日照正成为世界性的国际都市。日照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城市能级正不断提升。 “生态休闲集住区”呼之欲出。2010年日照市完成生产总值1030亿元,人均GDP56992元,合8635美元。2010年日照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22.59亿元,2011年力争实现接待国内游客2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0亿元,实现旅游外汇收入达到8700万美元。休闲旅游进入激动人心的快速发展阶段,大规模休闲浪潮即将到来。纵观全球城市群和经济区,伴随着城市群的崛起,在城市群内部都会形成一个全国性的休闲平台。日照沿海旅游发展迅速,但主城区周边目前仍以大众休闲为主,布局分散,数量较少,缺乏高端和集中的休闲度假居住地。 二、中观背景:日照未来发展工业向南、产业向北,休闲居住向西 日照西部将变身日照“生态休闲区” 日照南部变身“钢铁基地” :山东钢铁集团、岚山港等带动南部日照产业的发展,成为“日照钢城”新区;

武汉光谷生态艺术展示中心项目管理计划

武汉光谷生态艺术展示中心项目管理计划 文件编号:CH-2011 批准人: 分发号: 持用者: 武汉建工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武汉光谷生态艺术展示中心项目部 二○一一年一月一日

目录

批准发布令 本项目管理计划根据武汉建工第一建筑有限公司Q-E-OHS/WJY-A-2008-01版《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Q-E-OHS/WJY-B-01版《标准工作程序文件》编制。 本项目管理计划是针对本工程项目合同的管理体系要求(包括产品实施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是工程项目管理策划的结果,是工程项目开展管理体系活动的操作性文件,与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并行互补。项目部工作必须与项目管理计划协调一致,全体工作人员必须遵照执行,并按各自的职责承担其相应的管理责任。 本管理计划自签字发布之日起实施。 项目经理: 批准日期:2010年1月1日 管理计划修改记录表

记录人:批准人:项目简介 0.2.1 工程基本情况 工程名称:武汉光谷生态艺术展示中心 工程地点:武汉市花山镇 建设单位: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华东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武汉土木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武汉建工第一建筑有限公司 工期要求:2011年1月4日开工,2011年9月20日竣工。 质量目标: 楚天杯 安全生产目标:楚天杯

文明施工现场目标:市文明施工现场 武汉光谷生态艺术展示中心工程施工项目项目总面积:㎡,其中地上:㎡,地下建筑面积:架空层,4005.94㎡,后勤设备用房,3420.76㎡,建筑占地面积9066.64㎡,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建筑高度23.65米。 结构设计概况 0.2.2.1地下室建筑、结构概况 1、地下室建筑概况 地下室主要为地下车库及后勤设备用房,车库结构形式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车库部分地下室建筑面积为4005.94㎡,可停车95辆。有壹个双车道出入口直通室外道路。地下室钢筋砼完成面标高-5.3米,建筑完成面标高-5.0米,垫起的30公分主要是为了实现找坡和形成排水沟的目的。 2、地下室结构概况 地下室基础形式:主楼为人工挖孔桩,独立承台,400厚筏板。 车库部分为天然基础,独立基础,600厚筏板。 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详见下表: 混凝土结构抗渗要求:地下室底板、地下室外墙板、水箱池壁及地下室顶板室外部分均为抗渗混凝土,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6。 钢筋采用:HPB235,HRB335级钢筋。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十三五规划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十三五规划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 五”规划的通知 武政〔2017〕1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经研究,现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17年4月14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 按照《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推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十三五”时期加快建设与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开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践创新驱动和开放驱动“双轮”驱动战略,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着提升。2015年,东湖开发区企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06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翻番,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亿元。在科技部发布的115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实力排名中,东湖开发区2013和2014年连续两年排名第三,较2010年前进两位。

(二)主导产业跃上新台阶,企业实力快速提升。“十二五”时期,东湖开发区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和高技术服务业等五大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加速涌现、“瞪羚企业”快速成长、领军企业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底为止,全区已集聚世界500强企业近百家。 (三)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时期,东湖开发区强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以工研院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青桐”系列创新创业计划。5年来,东湖开发区知识创造和技术创造能力在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居第二位,排位前进2位。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获得重大实质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四)科技新城功能不断完善,“两型”社会建设卓有成效。“十二五”期间,东湖开发区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累计编制各类规划126项,城建投入从2010年的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92亿元。5年来,科技新城建设全面推进,未来城、综合保税区、智能制造园拔地而起,八大产业园区竞相发展,对外对内交通设施进一步提升,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东湖开发区实现由单一的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科技新城的完美蝶变。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十二五”期间,东湖开发区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及社会事务管理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教育资源日益充实,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文化服务内容极大丰富,多种形式的大型活动顺利举办。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均完成规模目标。

武汉江夏区:奋力率先建成大光谷南部生态新城

武汉江夏区:奋力率先建成大光谷南部生态新城武汉江夏区:奋力率先建成大光谷南部生态新城 背景: 江夏区是武汉长江以南唯一的新城区~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近年来~江夏区紧紧围绕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一个率先~三个示范”的总体奋斗目标~坚持主攻工业不动摇~以工业超常规发展推动“三化”协调同步发展~以此带动各项工作实现跨越~经济综合实力已连续五年位居全省县域榜首。嘉宾:胡亚波职务:武汉市江夏区区长 访谈时间:2013年6月XX日 文字实录: 卓越城市禀赋下嘹亮的“工业倍增”号角主持人:胡区长~您好。首先请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江夏区率先建成大光谷南部生态新城的基本条件。 胡亚波: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今年是我在江夏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深感江夏是一片极具发展潜力的热土。江夏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条件和优势: ——江夏的交通十分便捷。京广铁路、107国道和京广高铁纵贯全境,沪蓉高速和京珠高速在此交汇,全长35公里的长江黄金水道可常年开行5000吨级以上船舶~已建成500吨级重装码头~23个深水泊位即将动工建设,武汉江南机场建设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和7号线将延伸至江夏~境内“铁、水、公、空、轨”五位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形成。 ——江夏的科教实力雄厚。我们拥有20多所高等院校~常年在校大学生20余万人~国家P4实验室、717所、719所、722所等10余家科研机构落户江夏。——江夏的生态环境优美。境内天禀地赋~三分秀水~三分青山~三分沃壤。梁子

湖、斧头湖、鲁湖等主要湖泊面积600平方公里~常年保持较好的水质~掬水可饮~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江夏的文化底蕴深厚。“天下黄姓出江夏”、三国赤壁古战场、中山舰、京剧鼻祖谭鑫培等为代表的历史人物和名胜古迹都孕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江夏的产业基础雄厚。庙山开发区、藏龙岛开发区、大桥新区、金港新区是“工业倍增”的主战场~全区已形成现代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位于金港新区投资140亿元的上海通用汽车产业园也已全面启动建设~去年以来~我们举全区之力服务上海通用项目~以空前的决心创造了决战决胜的“江夏速度”。今年~又有一批很好、很大的项目将落地江夏~工业倍增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 主持人:我注意到刚才您提到“工业倍增”~请问胡区长~江夏区主攻工业的思路是怎样的, 胡亚波:去年江夏区完成工业投资190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5亿元~是增速最快、增量最多的一年。今后将继续坚持工业的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我们发展工业的思路主要是: 做大做强工业总量。发展不够仍然是我们最大的区情~按照“大战四五年~工业翻三番”新的奋斗目标~强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速。文化大道以东的庙山、藏龙岛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以西的大桥新区和金港新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和现代装备制造~快速提升工业总量。 全力服务上海通用。我们继续秉承“悠悠万事~通用为大”的理念~努力做到对上海通用提出的所有问题不轻易说不~竭尽全力为上海通用及配套企业提供一流服务~确保上海通用主体厂房年内完工~四十家左右配套企业落地开工。 扩展工业发展平台。我们已明确把庙山、藏龙岛两个老园区和大桥、金港两个新园区作为江夏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老园区实行腾笼换鸟、提档升级策略~新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