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完整版)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肠镜检查发现肠息肉或在肠镜下切除肠息肉后,都要做病理切片检查,你一定想要了解病理检查结果的意义,对了解病情和预后、决定如何复查肠镜都很有帮助。作者以国内外广泛应用Morson组织学分类方

肠息肉护理常规

肠息肉的护理 【定义】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临床表现】 根据息肉生长的部位、大小、数量多少,临床表现不同。 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息肉较大时可引致肠套叠;息肉巨大或多发者可发生肠梗阻;长蒂且位置近肛门者息肉可脱出肛门。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3.伴发出血者可出现贫血,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休克状态。 【禁忌症】 1、严重心肺功能不全、休克及精神病患者; 2、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腔脏器穿孔、多次腹腔手术、腹内广泛粘连及大量腹水者; 3、肛门、直肠严重狭窄者; 4、急性重症结肠炎; 5、妊娠妇女; 6、极度虚弱,不能支持术前肠道准备者。 【护理】 一:术前护理 1、向病人详细讲解检查目的、方法、注意事项,解除其顾虑,取得配合。 2、嘱病人治疗前3天进食无渣或少渣半流质饮食,检查前1天进流质饮食,禁食牛奶及乳制品,术前1日禁烟。 3、做好肠道准备:3盒恒康正清+3000ml水,常规2小时内喝完,直至大便拉至清水样。 4、术前用药:阿托品、地西泮、丁溴、力蒙新、NS(遵医嘱)。 5、穿合适病号服,家属陪同 二:术后护理 1 、心理护理 术后积极关心病人及家属,消除紧张情绪。 2、饮食护理 手术日常规禁食禁饮。24小时后进食流质,观察有无腹痛、黑便情况,再逐渐过渡至半流质。 3、观察病情变化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 (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 ) 1.肿瘤病灶的测量 (1)肿瘤病灶基线的定义 肿瘤病灶基线分为可测量病灶 ( 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病灶 ):用常规技术,病灶直径长度320mm或螺旋CT 310mm的可以精确测量的病灶。不可测量病灶:所有其它病变 (包括小病灶即常规技术长径 <20mm或螺旋CT <10mm ) 包括骨病灶、脑膜病变、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炎症乳腺癌、皮肤或肺的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不能确诊和随诊的腹部肿块和囊性病灶。 (2)测量方法 基线和随诊应用同样的技术和方法评估病灶。(a) 临床表浅病灶如可扪及的淋巴结或皮肤结节可作为可测量病灶,皮肤病灶应用有标尺大小的彩色照片。 (b) 胸部X片:有清晰明确的病灶可作为可测量病灶,但最好用CT扫描。(c) CT和MRI:对于判断可测量的目标病灶评价疗效,CT和MRI是目前最好的并可重复随诊的方法。对于胸、腹和盆腔,CT和MRI用10mm或更薄的层面扫描,螺旋CT用5mm层面连续扫描,而头颈部及特殊部位要用特殊的方案。(d) 超声捡查:当研究的End poinst是客观肿瘤疗效时,超声波不能用于测量肿瘤病灶,仅可用于测量表浅可扪及的淋巴结、皮下结节和甲状腺结节,亦可用于确认临床查体后浅表病灶的完全消失。(e) 内窥镜和腹腔镜:作为客观肿瘤疗效评价至今尚未广泛充分的应用,仅在有争议的病灶或有明确验证目的高水平的研究中心中应用。这种方法取得的活检标本可证实病理组织上的CR。(f) 肿瘤标志物:不能单独应用判断疗效。但治疗前肿瘤标志物高于正常水平时,临床评价CR时,所有的标志物需恢复正常。疾病进展的要求是肿

结肠息肉病概述

结肠息肉病概述 1 结肠息肉的概念 结肠息肉系指生长自结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通常源于上皮细胞的过度生长并从粘膜表面向腔内扩展。无论其呈广基、亚蒂或长蒂等状,均仅表示肉眼外观形态,而不表明病理性质,故临床上在病理性质未明之前,对于炎症、感染性肉芽肿、组织增生和癌肿有隆起性病变者,通常用。息肉。来描述。结肠息肉自然病程较长,症状不甚典型,位于不同部位的息肉,可导致不同的临床症状。幼年型息肉可自行脱落,成年型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逐渐上升。部分可以发生癌变或与癌肿关系密切,被公认为癌前病变。有些具有遗传性或伴随全身疾病。 2 结肠息肉流行病学及发病情况 世界各地区的不同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亦不同,在结、直肠癌高度危险的国家中,结肠腺瘤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在美国年龄超过60岁者40%~50%发现有结肠腺瘤性息肉,西欧同样多见。而在大肠癌发病率低的地区,结肠腺瘤性息肉少见,南部非洲黑人中几乎为零,在日本、哥伦比亚地区则可达10%,南亚地区较少见。低纤维、低蔬菜、高脂肪餐与息肉的发生及结肠癌的出现有密切关系:因为饱合脂肪酸增多,粪便形成减少,使致癌物质等有害成分在肠腔内存留时间延长,结果导致息肉及结肠癌的发病率增高。行毕氏式手术及迷走神经切断术者,因为改变了生理状态下的排泄过程,延长了排泄时间,使胆酸含量增加,高浓度胆酸作用于胃肠粘膜可使息肉及癌的发病率增高。长期大量饮酒,免疫功能低下及冠心病患者息肉发病率高。加强体育锻炼,可增加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使肠蠕动加快,有害物质对肠粘膜的作用时间减少,息肉发病率随之降低。因此大肠息肉的发生原因,主要与环境、饮食结构及结肠运动等诸多因素有关。 年龄的增长与息肉的发生呈正相关,>30岁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增加,55~80岁发病率最高,病理尸检及结肠镜检证实男性多于女性,笔者20余年经结肠镜检发现2561例结肠息肉中,男性1842例,女性719例,男女之比为2.6:1。息肉的好发部位依次是直、乙状结肠→降结肠→盲肠,近年来右半结肠息肉有增多趋势,50~65岁腺瘤性息肉癌变多发生在乙状结肠和直肠,>65岁多发生在右半结肠。有人报道直、乙状结肠息肉30%患者同时伴有右半结肠息肉。所以在直、乙状结肠发现有息肉,必须行全结肠镜检,避免遗漏其它部位息肉。另外有人认为31%结肠息肉患者只限右半结肠有息肉,而乙状结肠、直肠无息肉。3 结肠息肉的检出率除幼年性息肉外,大多数息肉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41%患者可无症状。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其次是腹泻及腹痛。>2.0cm的息肉尤易出血,如用结肠镜对40岁以上人群进行普查,其息肉检出率为5.8%~21%,<60岁者如有便血、腹泻等症状进行结肠镜检查,息肉检出率为34%,>60岁者息肉检出率更高。其检出的息肉中约60%为管状腺瘤,20%~30%为绒毛管状腺瘤(或称混合性管状腺瘤),10%为绒毛状腺瘤。从粪便隐血试验和粪便血红素隐血试验及免疫隐血对比法看,后两者检出率较前者明显提高,且可以判断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隐血试验阳性,结肠镜检查阴性者,气钡双重造影的检出率高,可使漏诊率下降到13%~15%,但单纯钡灌肠的误诊率可达33%;经单对比和双重对比钡灌肠发现息肉诊断的概率分别为3.6%(86/997)和15%(142/947),显然后者优于前者。普通CT对息肉诊断没有临床意义。目前公认的是全结肠镜检为最佳方法,其对结肠息肉的诊断准确率达92%~100%,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及对于息肉的性质做出初步的诊断,同时可做活检和进行内镜下的治疗。笔者经结肠镜检诊断治疗结、直肠息肉2561例中,增生性息肉185例(7.2%),炎症性息肉565例(22.1%),淋巴性息肉31例(1.2%),腺瘤性息肉775例(30.3%),幼年性息肉1005例(40.2%)。 4 结肠息肉病理学特征 起源于结肠上皮的息肉有三种类型,增生性(化生性)、炎症性、肿瘤性(腺瘤性)。 411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较小,其直径90%以上小于1.0cm,常为多发、无症状,约占全部结肠息肉的1/5,但占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的大多数。这种息肉只是正常粘膜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非肿瘤性,属良性病变。 412 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出现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也不属于肿瘤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溃疡愈合之后形成的假性息肉,呈岛状、丝状、柱状突起或粘膜桥形成,这种炎性息肉与小腺瘤样息肉难于区别。另外,淋巴性息肉和类脂性肉芽肿均属炎症性息肉范畴。 413 腺瘤性息肉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绒毛管状腺瘤三型。可发生于结肠、直肠的各个部位,可单发亦可多发,有带蒂、无蒂、亚蒂。有的乳头状或分叶状,形成桑椹样外观。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典型的管状腺瘤较小,球型,有蒂,其表面可呈分叶状;绒毛状腺瘤大,无蒂或短蒂,表面绒毛状。混合型腺瘤由两种形态混合组成。所有腺瘤均为异型增生,其增生程度分轻中重三级。大多数学者认为,结肠癌一般需经过腺瘤期,然后再癌变。Kuzulea 等研究表明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演变成早期癌需3~5年。故腺瘤性息肉被明确为癌前病变。经组织学检测证明,腺瘤性息肉的癌变与息肉的大小、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绒毛成分含量有关。息肉越大,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绒毛状腺

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解读肠息肉病理报告单临床意义

可伴各种先天异常; 可伴有异型增生和腺瘤,10%发生恶变; 每1-2年复查肠镜,内镜切除新生息肉,必要时手术。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多见于中老年人,无息肉家族史; 息肉分布全消化道,多发性,大小形态不一; 病理错构瘤样息肉,腺体囊样扩张; 伴有腹泻、脱发、指甲异常、低蛋白血症等; 有恶变可能,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Cowden综合征 少见,发病率二十万分之一;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TEN抑癌基因突变; 胃肠道多发息肉,病理错构瘤样息肉 年龄13-65岁,确诊在25岁左右; 伴面部皮疹、肢端角化病、口腔粘膜乳突样变; 40%伴发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等; 定期复查肠镜胃镜切除息肉,必要时手术。 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 polyps ,HPs 息肉中最常见类型,60岁以上人群50%可检出; 多无明显特定临床症状; 多见于左半结肠和直肠;有蒂或扁平,色泽正常; 多发性,多小于0.5cm,注气后伸展良好; 无异型增生,恶变率低; 每1-5年复查肠镜一次,切除大于0.5cm息肉。 锯齿状腺瘤广基型锯齿状腺瘤 /息肉 Sessile serrated adenoma/polyps, SSA/P 较常见,多见于高龄女性 80%分布右半结肠的皱襞隆起处,不易被发现; 多无蒂或扁平、大于5mm,色泽淡; 有粘液帽; 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可伴异型增生; 15-30%恶变,突然恶变; BRAF基因表达异常,锯齿样通道癌变; 术后1-2年复查,超过0.5cm以上及时切除。 传统锯齿状腺瘤TSA 相对少见; 左半结肠直肠多见;多大于5mm,多有蒂,色泽红;具有增生息肉和腺瘤特征;有异型增生; 有恶变可能,KRAS基因表达异常 术后1-2年复查,发现超过0.5cm以上及时切除。管状腺瘤 Tubular adenoma 占腺瘤65-85%,绒毛状结构占0-25%; 息肉见于结肠任何部位,较小,多有蒂; 可伴有轻度异型增生,癌变率较低,约5% 术后1-3年复查肠镜,肠镜下切除新的息肉。

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第九章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一.WHO标准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确定了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并作为通用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延用多年。此标准大致内容如下: 1.肿瘤病灶的分类 (1)可测量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测量双径的病灶,包括:皮肤结节、浅表淋巴结、肺内病灶(X线胸片≥10mm×10mm或CT≥20mm×10mm)、肝内病灶(CT或B超测量≥20mm×10mm)。 (2)单径可测量病灶:仅可测一个径者。 (3)可评价,不可测量的病灶:微小病灶无法测径者,如肺内粟粒状或点片状病灶、溶骨性病灶。 (4)不可评价病灶:腔隙积液、放射治疗后无进展的病灶、皮肤或肺内的癌性淋巴管炎等。 2.疗效评价方法 (1)可测量病灶: 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所有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 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PR)双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垂径乘积之和(取病灶最大径,及与其相垂直的径线,二者长度相乘,得到最大垂径乘积,再将各病灶最大垂径乘积相加)缩小50%以上,至少维持4周;单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50%以上,至少维持4周。 无变化(no change,NC)双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垂径乘积之和缩小不足50%,或增大未超过25%,至少维持4周;单径可测病灶,各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至少维持4周。至少经两周期治疗(6周)才能评价为NC。 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一个或多个病灶增大超过25%,或出现

新病灶。新出现胸、腹水,若细胞学找到癌细胞,应判定为PD。 (2)可评价,不可测量病灶 CR 所有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 PR 肿瘤大小估计缩小50%以上,至少维持4周。 NC 至少经2周期(6周)治疗后,病灶无明显变化,估计肿瘤缩小不足50%,或增大未超过25%。 PD 出现新病灶,或估计肿瘤增加超过25%。 (3)骨转移病灶 CR 溶骨性病灶消失,骨扫描恢复正常,至少维持4周。 PR 溶骨性病灶部分缩小、钙化或成骨性病灶密度减低,至少维持4周。 NC 病灶无明显变化,至少在治疗开始后8周以上方可评价为NC。 PD 出现新病灶,或原有骨病灶明显增大,但出现骨压缩、病理性骨折或骨质愈合不作为疗效评定的唯一依据。 (4)不可评价病灶 CR 所有病灶完全消失,至少维持4周。 NC 病灶无明显变化,估计肿瘤减少不及50%,或增大未超过25%,至少维持4周,。 PD 出现新病灶,或估计肿瘤增加超过25%。而腔隙积液时,如不伴其他病灶进展,只是单纯积液增多)则不能评价为PD。 二.RECIST评价方法 随着WHO标准被广泛采用,人们发现这一评价疗效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①WHO标准中将“可评价”和“可测量”的概念混为一谈,使得疗效评价出现差异。②缺乏对最小病灶的大小及最少病灶数量的明确规定。③单个病灶进展和肿瘤整体(所有病灶测量的总和)进展的概念界定不清。④目前,高质量CT和MRI 及重建技术可以测量病灶的三维直径,使双径测量不再准确。因此,该标准越来越多的影响了不同医疗机构特别是国际性研究组之间对实体瘤疗效评价的统一

肠息肉治疗经验方详解

“肠息肉“治疗经验方详解 “肠息肉“治疗经验方详解 肠息肉对大肠息肉患者的定期随访,已被提到防治早期大肠癌的高度来认识。大肠息肉,尤其腺瘤息肉,定期随访是防止息肉恶变的重要一环。息肉的再检出率较高,国外报道13%~86%不等,新检出的息肉除部分为残留息肉再次生长的复发息肉外,一些为大肠新生息肉和遗息肉动;有的蒂粗短,息肉呈小结节状。息肉大小不等,一般为3~5mm,绝大多数小于10mm,偶见直径达到10mm的息肉。组织学显示息肉由集聚的泡沫组织细胞构成,其表面由单层柱状上皮覆盖。偶见胆囊被胆固醇沉积呈草莓样改变。胆固醇息肉无肿瘤倾向,也未肠、中肠、后肠,也往往有盲囊或其他附属器官(如中肠腺、马氏管等),环节动物的肠按体节有狭缢。脊椎动物的肠接续于胃,在哺乳类(单孔类除外)及硬骨鱼类后端以肛门开口于外界,其他种类开口于泄殖腔。在肠中除了由开口于其前部的肝、胰以及肠壁上的肠腺等肠息肉病述息肉是指任何起源于胃肠粘膜表面并凸入腔内的病变。根据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息肉病的意义在于其引起出血及其恶性转变的倾向。肠息肉及肠息肉病包括色斑息肉综合征、儿童型直肠息肉、结肠与直肠腺瘤、结肠家族性息肉病等。外科治疗原则:根据肠息肉的剖腹术加结肠镜经肛门

插入摘除大肠及回肠息肉或微波摘除小肠及结、直肠息肉。 4.空肠内息肉以及镜所见到的大息肉不能经镜子摘除时,应切开肠壁逐个切除,如果息肉较密集者,可行肠段切除。可采用剖腹探查切口。 术中注意要点 1.内镜医师向肠腔内送气,送水要适当,送气过多肠腔膨胀,不利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色素增加。基底层黑素细胞数目增多,有人发现黑素细胞集中在真皮乳头之上方。真皮上层载黑素细胞数目亦增加。 息肉常为腺瘤性。小肠之息肉在组织学上可以有恶变。 诊断检查 典型的色素斑伴有复发的腹部症状,如有家族史则更有助于诊断。 雀斑常肠病毒属中文名称 肠病毒属 英文名称 Enterovirus 分类类型 属 分类 小RNA病毒目>小RNA病毒科>肠病毒属 肠病毒属成员

直肠息肉病历

第 1 次入院过敏史:无住院号:021 主诉:便血3年,加重1月。 现病史:患者肛门不适5年,便血3年,加重1月。门诊以‘直肠息肉',收住我科,发病以来,大便稀,睡眠差,体重减轻。 既往史:有便血史。 个人史:生于本地,长期外出。 家族史:无传染病史。 体格检查 生命体征: T37 ℃ P 70 次/分 R 18 次/分 BP 110 / 60mmHg 一般检查: 发育:发育正常,营养:营养一般,神志:神志清,体位:自动体位,面容与表情:面容与表情,慢性病荣。

对检查是否合作。合作。 皮肤、粘膜:无黄染。 淋巴结:无肿大。 头颅:无畸形。 口腔:无异常。 颈部: 头部检查体征,无肝静脉回流征,无颈动脉异常搏动,无颈静脉怒张,气管位置。 胸部:胸部对称,无局部隆起、塌陷、压痛、无胸壁下皮下气肿、静脉曲张。 肺部: 听诊:肺部听诊结果,无语音传导(语音传导)、干湿性啰音、胸膜摩擦音。 心: 视诊:无心前区有隆起,心尖搏动或心脏搏动位置、部位,范围,正常。 触诊:心尖搏动的性质,震颤,心包摩擦感。均正常。 叩诊:

听诊:心率: 70 次/秒,心律:心律,齐,无杂音,A2比较P2强。 周围血管征:毛细血管搏动,射枪音,水冲脉,动脉波动。 腹部: 视诊:形状,呼吸运动,增强。 触诊:腹肌紧张,压痛,无反跳痛,无液波震颤、肿块。 肝脏:无结点、压痛、搏动。 胆囊:,murphy征。《-》 脾脏:大小,正常。 肾脏:压痛。 膀胱:无膨胀、肾及输尿管压痛点,无压痛。 叩诊:无肝区叩击痛,无高度鼓音,无肝区叩击痛。 听诊:肠鸣音强,无震水音,血管杂音、。 肛门直肠:视病情需要检查。视诊:有肿块,裂痕,创面,糜烂。直肠指检括约肌紧张度,紧张,指诊:狭窄、疼痛、指套染血。 男性:无异常。 脊柱与四肢: 脊柱:无压痛、击痛, 四肢:无畸形。 专科情况:内镜下可见乳头状肿物,表面糜烂。有血性分泌物。直肠1.3.11点触及质软包块达粘膜区,指套染血。肛门口松弛,脱出物长圆而大,有环状沟纹,多呈锥体形,表面附有黏液。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结果:血常规、血凝:正常。心电图、胸透:未见异常。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偏方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偏方 文章目录*一、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偏方*二、肠息肉的早期症状*三、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偏方1、中医治疗肠息肉的偏方肠息肉的中医外治方法 灌肠方:乌梅,苦参片,五倍子,黄柏,上药浓煎100毫升,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约40毫升作保留灌肠。 中医内治肠息肉的方法 清热利湿、解毒散结。基本方:黄柏,丹皮,赤芍,薏苡仁,桃仁,蒲公英,生地,炙甲片,虎杖,半枝莲。加减气虚者加炙黄芪,党参。血虚者加制首乌,当归。阴虚者加北沙参,鹿衔草。出血多者加仙鹤草,三七粉(分吞)。湿重者加苍术,厚朴。 2、肠息肉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引起体质酸化,酸性体质损坏身体的末梢神经,身体的免疫力下降,导致炎症,加上其他慢性刺激,发生肠息肉。不良生活习惯,生活不规律,导致体液酸化,引起肠道细胞突变,增生等。 3、肠息肉适宜饮食有哪些 宜常取食易于消化、质地较软的食物。 力求大便通畅,宜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银耳、海带等。 宜摄取具有润肠作用的食物,如:梨、香蕉、菠菜、蜂蜜、芝

麻油及其他植物油、动物油。 宜选用质地偏凉的食物,如:黄瓜、苦瓜、冬瓜、西瓜、藕、笋、芹菜、菠菜、莴苣、茭白、蕹菜、茄子、丝瓜、蘑菇、鸭蛋、鸭肉等,以免加重仙热而导致便血。 久治不愈、长期出血、体虚者,宜适当翰良滋补性食品,如桂圆、红枣、莲子、百合、牛奶、芝麻、蜂蜜、核桃等。 肠息肉的早期症状1、便血。如果是结肠息肉的,那么最容易出现便血现象,而当出现便血时,不少患者会以为是痔疮,从而没及时进行防治,从而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其实痔疮和肠息肉便 血症状是不一样的,痔疮引起的便血多是在大便后滴血,血色为 鲜红色,平时不会出血,不过对于结肠息肉引起的出血,它常是混杂在大便中间的。 2、大便习惯改变。当患上肠息肉时,患者可有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或是出现便秘,不明原因的腹泻等症状,尤其是如有便秘和腹泻交替反复出现,或是伴有腹痛现象的,那么就要引起注意,很可能是有肠息肉,要及时就诊检查,以便确诊。 3、大便形状改变,对于正常健康的人来说,粪便应该呈圆柱形,而如果有息肉在结肠腔内,可以压迫粪便,从而导致排出的大便形状会变细,或是出现扁形,有的还会出现血痕。 肠息肉最佳治疗方法1、高频电凝术

肠道息肉病

疾病名:肠道息肉病 英文名: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 缩写: 别名:polyposis intestinalis;肠息肉病 ICD号:K51.4 分类:消化科 概述:大肠息肉(polyp of intestinal tract)是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总称,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息肉(Tumorous Polyp)是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增生的真性肿瘤,其单发者统称为腺瘤,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的不同又可分为腺管状、绒毛状和混合性3类;它们与癌发生关系密切,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变率,是癌前期病变或状态。而非肿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并不容易区分,临床上所谓的大肠息肉并没有说明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所说的息肉多为非肿瘤性息肉,因此常以息肉作为初步诊断,待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一步分类,对腺瘤的诊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流行病学:息肉多无症状,其发生率与受检对象、年龄、性别、地理环境及检查方法不同而异,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在10%~66%不等。除家族性和幼年性息肉常出现在少年期外,一般见于中年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75%。男性高于女性,约为2∶1。病因:大肠息肉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息肉数目可分为单发和多发,但目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法为基础,即将大肠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表1)。此分类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将大肠息肉统称为腺瘤,而其他非肿瘤性息肉则统称为息肉。演变为腺瘤。这种分类能明确区分大肠息肉的病 理性质,对治疗具有更大的指导意义。 国内报告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而国外有人报道增生性息肉最常见,其发病率高达25%~80%;在成年人增生性息肉的发病率起码比腺瘤高10倍,但有学者在肠镜检查中则发现腺瘤的发生率是增生性息肉的3倍。据研究资料提示息肉的发生可能一开始主要见于远端结肠,这一点可从尸检材料中左侧息肉往往较右侧为多而得以验证。随年龄增加息肉逐渐由左侧向右侧发展。C D D C D D C D D C D D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肠息肉内镜下切除348例病理分型 【摘要】目的研究肠息肉内镜下的病理分型。方法对348例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切除,并行病理检测。结果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结论部分肠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术后需要定期随访。 【关键词】肠息肉内窥镜病理检查 大肠息肉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大肠表面隆起病变的总称,以大肠腺瘤最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被患者忽视[1]。研究表明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临床症状、病理类型有重要意义。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大肠息肉的诊断、治疗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院采用肠息肉内镜下切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2月—2009年3月在我院采用内镜切除的肠息肉患者3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7例,女121例;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42±23)岁;病程6个月~3年;临床表现为便血、腹痛、便秘、消瘦等;其中多发性息肉84例,包括结肠多发性息肉36例,结直肠多发性息肉30例,直肠多发性息肉18例;单发性

息肉264例,包括直肠123例,乙状结肠71例,横结肠和回盲部各18例,升降结肠各17例。息肉多表现为半球形、球形、乳头状和扁平状。

1.2方法 1.2.1采用OlympusEVIS200系列电子肠镜及ERBEICC200型高频电发生仪。如果息肉的直径≤0.5cm,用活检钳钳除整个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0.5cm采用高频电发生仪(PSD)套切完整息肉送病理检查,根据息肉大小选择功率,每次通电35s直至息肉被切除,回收息肉送病理检查;直径>2.0cm的巨大息肉,不能一次性切除的,采用分块、分次套切送病理检查。 1.2.2观察不同年龄(19~40岁,>40岁)肠息肉的分布和病理类型。 2结果 本组348例患者,共切除息肉987个,其中多发性息肉140例,779枚;息肉分布情况:直肠355枚,占36.0%,乙状结肠236枚,占24.0%,降结肠121枚,占12.2%,横结肠104枚,占10.6%,升结肠99枚,占10.0,盲肠50枚,占5.0%,回盲部22枚,占2.2%。其中直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乙状结肠和横结肠,回盲部所占比例最小。 3讨论 大肠息肉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肠道疾病的16.4%~42.6%,并有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的趋势[2]。大肠息肉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其中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等,这些非肿瘤性息肉无恶变的可能;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家族性结肠腺瘤样息肉病,上述两种属于癌前病变,与其组织学类型有关;炎性息肉是慢性炎症所导致的黏膜增生性反应;而增生性息是

药效评价原则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 1. 抗肿瘤药物分类 (1) 细胞毒类药物(cytotoxic agent):包括干扰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拓扑异构酶及作用于微管系统的药物等; (2) 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 (3) 肿瘤耐药逆转剂(resistance reversal agent); (4) 肿瘤治疗增敏剂(oncotherapy sensitizer); (5)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tumor angiogenesis inhibitor); (6) 分化诱导剂(differentiation inducing agent); (7) 生长因子抑制剂(growth factor inhibitor); (8)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 2. 抗肿瘤药物药效学需研究内容 2.1 包括体外抗肿瘤试验,体内抗肿瘤试验。 2.2 评价药物的抗癌活性时,以体内试验结果为主,同时参考体外试验结果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2.3 I类抗肿瘤新药应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二、体外抗肿瘤活性试验 1. 试验目的 1.1 对候选化合物进行初步筛选; 1.2 了解候选化合物的抗瘤谱; 1.3 为随后进行的体内抗肿瘤试验提供参考,如剂量范围、肿瘤类别等。 2. 试验方法 选用10-15株人癌细胞株,根据试验目的选择相应细胞系及适量的细胞接种浓度,按常规细胞培养法进行培养;推荐使用四氮唑盐MTT还原法、XTT 还原法、磺

酰罗丹明B染色法、或51Cr释放试验、集落形成法等测定药物的抗癌作用。药物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一般为48-72 小时,贴壁细胞需先贴壁24 小时后再给药。试验应设阳性及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用一定浓度的标准抗肿瘤药,阴性对照为溶媒对照。 3. 评价标准 以同一样品不同浓度对肿瘤细胞抑制率作图可得到剂量效应曲线,然后采用Logit法计算半数有效浓度(IC50值或EC50值)。体外试验至少重复一次。 附注:评价药物抗癌活性的方法: 1. MTT还原法 1.1 基本原理: 四氮唑[MTT,3-(4,5-dimethylib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是一种能接受氢原子的染料。活细胞线粒体中与NADP相关的脱氢酶在细胞内可将黄色的MTT转化成不溶性的蓝紫色的甲[月替] (formazan),而死的细胞则无此功能。用二甲基亚讽(DMSO)溶解甲[月替]后,在一定波长下用酶标仪测定光密度值,即可定量测出细胞的存活率。 1.2 操作步骤: 1.2.1选用对数生长期的贴壁肿瘤细胞,用胰酶消化后,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l640培养基配成5000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在96孔培养板中,每孔接种200μl,37℃,5%CO2 培养24 h。 1.2.2 实验组换新的含不同浓度被测样品的培养基,对照组则换含等体积溶剂的培养基,每组设3~5平行孔,37℃,5%CO2 培养4~5 d。 1.2.3 弃去上清液,每孔加入200 μl新鲜配制的含0.2 mg/ml MTT的无血清培养基.37℃继续培养4 h。小心弃上清,并加入200 μl DMSO,用微型超声振荡器混匀后,在酶标仪上以试验波长为570 nm,参比波长为450 nm测定光密度值。1.3 结果评定: 按下式计算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率: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1- OD实验/OD对照) ×100%

肠息肉分类及病理-中英双语版

肠息肉 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常见的肠道息肉分类如下: 1、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次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2、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 3、淋巴性息肉: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像,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EMR ESD APC等)

内镜下治疗肠息肉技术 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综合征。其中,腺瘤性息肉、息肉病综合征与结肠癌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内镜检出、切除腺瘤可使结直癌的发生减少76%~90%,下面就介绍几种内镜下清除肠息肉的技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EMR常用于切除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的空间,使上皮与底层组织分开,使病变分离。EMR比单纯使用圈套器或电凝术切除病变更安全。 EMR通常用于<20mm 的息肉,这是因为用这种技术整块切除更大的息肉是有难度的。然而用黏膜分片切除法(EPMR)对更大的息肉是可行的。EPMR 先从病变周围注射液体使病变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分片将病变切除,先切除病变中央部,再切除残余病变。EPMR对于结直肠大而无蒂的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方法,但是由于其高复发率应谨慎用于恶性息肉。如果EPMR术后有残留的息肉组织,可用氩离子凝固术清除。分片切除后3~6个月内应该复查病灶处有无残余息肉组织。

EMR的适应证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各国并不统一,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医院、医生掌握的适应证也不完全一样。首先要获得组织标本用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的黏膜下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其次切除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较浅、采用可以完全切除的消化道早癌均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适应证。但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判断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绝对适应证标准还有争议。 日本食管协会制定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绝对适应证为:病灶局限于m1、m2层、范围<2/3食管周长、长度<30mm,病灶数目少于3-4个;相对适应证为:病灶浸润至m3、sm1,直径30 ~50mm,范围≥3/4食管周长或环周浸润、病灶数目5~8个。 根据日本胃癌学会编写的《胃癌治疗指南(2004年4月版)》规定,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手术适应证为:(1)病理类型为分化型腺癌;(2)内镜下判断癌组织的深度限于黏膜层(m);(3)病灶直径<2c m;(4)病变局部不合并溃疡,以上4个条件需同时具备。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附件的改进和内镜技术的提高,治疗的适应证有所放宽,经常根据新的研究结果而修正。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颈椎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65.1诊断依据 65.1.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65.1.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65.1.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65.1.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65.1.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65.2证候分类 65.2.1中医证候分类: 65.2.1.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65.2.1.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65.2.1.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65.2.1.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65.1.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65.2.2病理分型 65.2.2.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65.2.2.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65.2.2.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 65.2.2.4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65.2.2.5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

肠息肉治疗的小偏方

肠息肉治疗的小偏方 苦参煮鸡蛋 苦参60克,鸡蛋3个,红糖60克。苦参水煎取汁,加入鸡蛋、红糖同煮,待熟后去鸡蛋壳,连汤一次饮服,每日1次,连续5—7天。 香蕉蒸冰糖 香蕉2根,冰糖适量。香蕉去皮和冰糖一起放入大碗,加少许开水,上笼蒸1小时即成。可清肺润肠。 这些治疗方法,往往只是从饮食上进行改善,对于肠息肉并没有从病理上入手,对于肠息肉的治疗没有丝毫的效果,且长期的引用这些偏方,极易错过肠息肉的最佳治疗期,诱发息肉发生癌变,所以对于肠息肉小偏方万不可取,还需及时发现及时到正规专业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肠息肉该怎么检查 对于肠息肉的检查,济南肛肠医院采用率先引进的日本无痛电子肠镜,可观察到大肠粘膜的微小变化,如癌、息肉、溃疡、糜烂等,图像清晰、逼真。全程无痛苦。其特有的六大优势成为了济南肠道疾病检查的金标准。 1、无痛苦:镜身柔软、轻巧,不会刺激肠道产生痛苦,少数患者或有腹胀感; 2、高清晰度:一切病变组织在高分辨率的镜头下无所遁形,连细微的毛细血管都看得清清楚楚; 3、安全度高:由于镜身柔软,不会对肠道造成损伤; 4、检查范围:可检查自乙状结肠、降结肠至升结肠一百多厘米的肠道,检查全面、彻底; 5、视野开阔:小则细察毛细血管之微,大则环视整个肠管概况,伸缩自如; 6、确诊率高:确诊率达99.9%以上,可有效避免误诊、漏诊。 肠息肉要怎么治疗

对于肠息肉的治疗,济南肛肠医院先采用日本无痛电子肠镜先行确诊肠息肉的位置、大小,随后在镜下摘取息肉进行病理活检,确诊息肉是否有癌变的可能,如果无癌变,适用无痛肠镜下借助微创疗法进行摘除;若发现癌变,则适用安氏保肛术进行治疗,既能祛除癌变组织,又能保住肛门正常功能。 专家提示:结肠息肉久拖危害极多 1、易癌变:许多单发性息肉患者,初期不重视,很有可能向多发性息肉转变,而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极高! 2、肠套叠:有时较大息肉还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3、脱垂: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的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病人排便动作牵拉及肠蠕动刺激,可使蒂基周围的粘膜层松弛,可并发直肠脱垂。因此结肠息肉不宜久拖,及时发现,还需及时到正规专业医院作检查治疗,确定是否具有癌变的可能,此外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体育锻炼等能够有效的预防肠息肉的发生。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以腹痛或腹部胀满不适,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也可无症状及体征。 (2)X线钡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钡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钡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镜检查,可检出息肉。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 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薏苡仁、莪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2.肠道湿热证

结直肠息肉886例病理形态分析

结直肠息肉886例病理形态分析 发表时间:2016-01-22T16:12:12.3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30期供稿作者:陈永宏 [导读] 山西省汾阳医院病理科 Muto T[2]等提出的“腺瘤-癌序贯学说”已得到公认,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应及时切除。 陈永宏 (山西省汾阳医院病理科 032200)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诊断方法。方法:分析总结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形态特征。结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各具有各自的病理形态特征。结论:详细分析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形态特征有助于结直肠息肉的病理诊断与分类,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关键词】结直肠;息肉;病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R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0-0221-01 结直肠息肉是消化道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是一种起源于结直肠粘膜上皮的赘生物,发病率相对较高,有研究报道65岁以后的人群腺瘤的发病率可达30%~50%。其中约3%~5%可进展为恶性肿瘤[1]。Muto T[2]等提出的“腺瘤-癌序贯学说”已得到公认,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一旦发现应及时切除。现在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结直肠息肉在内镜下切除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然而经内镜下治疗后,腺瘤性息肉仍较易复发,3~5年的复发率可达20%~50%,因此准确诊断结直肠息肉的类型至关重要,现将我科近两年来诊断的结直肠息肉复习整理一下,汇报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于山西省汾阳医院行结肠镜切除结直肠息肉标本,年龄22~84岁,平均为(55.2±15.98)岁。男性患者498例,女性患者388例;炎性息肉321例,增生性息肉245例,错构瘤8例,腺瘤性息肉312例。 1.2 方法 内镜切除标本,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树胶封固。光镜观察,分析统计。 2.结果 从粘膜表面突出到结直肠肠腔内的隆起状的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非肿瘤性息肉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表面上皮不增生,可能有萎缩,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增生性息肉则表面上皮增生明显,腺体结构紊乱,囊性扩张变形,腺上皮无异型性。错构瘤型息肉,其组织病理学特征,腺上皮为树枝状结构、发育良好的平滑肌,表面为增生的腺上皮组织呈乳头状增生。错构瘤型息肉是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igmentation polyposis syndrome)的一种表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又名普杰病(Peutz-Jeghers syndrome),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特征为口腔黏膜、口周皮肤等部位黑素斑,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并有家族遗传性,所以错构瘤型息肉又称P-J息肉。腺瘤性息肉又称“息肉状腺瘤”,多呈息肉状或乳头状,见于胃肠黏膜,更多在结直肠,单发性或多发性,有蒂或无蒂,易发生恶性变。腺瘤性息肉间质增生不明显,表面上皮增生拥挤,呈“克隆”性增生,多具有异型性。 其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很少发生癌变,其中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最大,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70%~90%[3,4],被称为癌前病变。所以腺瘤性息肉与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的鉴别诊断异常重要。从息肉中分选出腺瘤性息肉,为临床医师进行合理准确的治疗提供确切的组织依据。 3.结论 我们病理医师在诊断的过程中,详细分析结直肠息肉的病理形态特征有助于结直肠息肉的病理诊断与分类,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减少更多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Bonithon-Kopp C,Piard F,Fenger C,etal.European Cancer Prevention Organisation Study Group.Colorectal adenoma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recurrence[J].Diseases of the colonrectum,2004,47(3):323-333.[2] Muto T,Bussey HJ R,Morson BC,eta1.The evolution of cancer of the colon and rectum[J].Cancer,1975,36(6):2251-2270. [3] Cotton S,Sharp L,Lime J.The adenoma—carcinoma sequence and prospect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neoplasia [J].Crit Rev 0ncog,1996.7(5-6):293-342. [4] Itzkowitz SH.Gastrointestinal adenomatous polyps[J].Semin Gastrointet Dis.1996.7(2):105-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