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名词解释

科学技术哲学名词解释
科学技术哲学名词解释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名词解释

要求:查阅文献,阐述下列概念的基本含义,并写出几部阐述这些概念的代表性著作或可以进一步阅读的著作。

1、辩证法(Dialectics)

“辩证法”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柏拉图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于讨论中的意见不能说明其理由,便不能说他已经具备了应有的知识即辩证法。虽然它属于理智世界,但我们是在视觉中看到它的摹本,如果一个人不依靠感觉的帮助,能用辩证法作出理性的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最终把握善自身,便达到了理性世界的顶峰,这个思想过程就是辩证法。一个能对每个事物的真实存在作出说明的人,便可以称他为辩证法家。

现代意义上的辩证法一般指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即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它认为事物处在不断的变化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所引起的。黑格尔不只是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认为它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他继承了哲学史上关于辩证法是揭露对象自身矛盾的思想,同时在概念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中进一步阐明了所谓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视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他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在黑格尔看来,辩证法所揭示的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和作为发展动力的原则,不仅是普遍适用的,而且是获得其他科学知识的灵魂,是“真正的哲学方法”;只有通过辩证法,才能把握哲学真理,才能真正获得其他各门科学知识。黑格尔很重视概念的运动原则,他把运动原则叫做“辩证法”,又把辩证法视为研究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并且试图揭示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从现象的内在联系上揭示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真实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万事万物是永远运动和普遍联系的,而运动的

法则主要是依据一切事物内部的客观存在的“一分为二”的矛盾性构成的辩证运动法则,联系的纽带与方法主要是客观存在的又对立又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辩证原理形成的结构组成的纽带。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

代表著作:

(德)黑格尔著;杨一之译,逻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

(德)恩格斯著;于光远等编译,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德)马克思著;郭大力,王亚南译,资本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

形而上学这一词原是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旨在解释存在和世界的基本性质。传统上,形而上学试图用尽可能宽泛的措辞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

1.根本上有什么存在?(What is ultimately there?)

2.它是什么样的?(What is it like?)

形而上学是指哲学的基本法则。形而上学关注理论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如所有真实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笛卡尔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

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

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分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通常无法解决形而上学争议;另一部分是因为形而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

在西方,形而上学共有三个传统分支:

1.本体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2.自然神学——研究神或众神及关于神的问题。

3.普遍科学(哲学逻辑)——研究第一原则,当中引发其他的询问。例如:非矛盾定律。在特定的范畴下,一个客体不能同时存在又不存在。

代表著作: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 (德)伊曼努尔·康德著;李秋零译,纯粹理性批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法)笛卡尔著;庞景仁译,第一哲学沉思集:反驳和答辩,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

(德)海德格尔著;熊伟,王庆节译,形而上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自然哲学(Natural Philosophy)

给自然哲学的基本特点下定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陈述它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从西方思想的最初时期开始一直到牛顿,甚至到康德的时代,人们从未对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加以区别。但从那时以来,(属于自然哲学的)思辨方法似乎己把自己从(属于自然科学的)实验程序中分离了出来。结果到十九世纪中叶才开始弄清楚,思辨方法原来是一种骗人的东西,它走的是—条死胡同,此后接着的是一个哲学被自然探索者轻视的时期,直至二十世纪初,自然哲学,这一名称才又恢复了它的尊严。同时由于自然科学的空前进展,对自然科学的哲学方面的考虑重又引起了普遍兴趣。由于当时流行的对待哲学的一般态度,自然哲学的任务最初被规定为(1)为获得全部自然过程的完整图象而对知识进行综合,以及(2)对自然科学的各个基础在认识论上加以辩白。

自然哲学以自然本体为研究对象,是对自然的存在的哲学思考,是关于自然的哲学理论。它研究自然本体的一般性质和人类的自然图景,提供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观点,即自然观。

自然哲学以某种首尾一贯的方式将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彼此联系起来。即一方面,要建立一种健全的自然的哲学理论,形而上学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只有在以自然科学为重要基础的自然哲学的帮助下,科学的形而上学才能建立起来。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马利坦所指出的:“没有自然科学从属于它,而它本身又从

属于形而上学的自然哲学,没有在哲学思想和科学世界之间保持联系的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就会失去同事物的联系。”

代表著作:

(德)黑格尔著;梁志学等译,自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张竹明译,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古希腊)柏拉图著;谢文郁译,蒂迈欧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德)莫里茨·石里克著;陈维杭译,自然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11 (英)牛顿著;郑太朴译;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4、反形而上学(Anti-metaphysics)

反形而上学就是将形而上学当作无意义的抽象思辨。休谟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经院哲学或神学这种形而上学脱离经验事实的抽象空谈、诡辩和幻想,因为它们既不包含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也不包含关于实在事实的任何经验推论。

孔德的实证主义继承了休谟的观点,把知识局限于对经验事实和现象的描述,把现象背后的本质和世界内在的必然联系当作形而上学问题来反对,因为他认为人的理性能力不能解决形而上学问题,尽管它们有意义。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形而上学问题是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它们既不能用经验证实,也不能用经验证伪。也就是说逻辑经验主义以其“经验证实”的意义标准判定了形而上学命题的无意义。在逻辑经验主义看来,一个陈述或命题,只有它可以被观察语句直接或间接地加以检验时,才能做出一个关于世界的论断。一个科学上的假说,只有被经验确证时,才能成为理论。而形而上学命题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人们不能从经验上做出任何断定,不能够用经验事实检验其表述的内容,也不能把它转化为观察语句。

石里克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它的证实方法。他在《哲学的转变》一文中认为,“过去时代最严重的错误之一,是认为哲学命题的真正意义和最后内容可以用陈述来表达,即可以用知识来阐明,这就是形而上学的错误。形而上学者的努力一向集中在这一荒谬的目标上,要用知识来表达纯粹性质的内容(事物的

‘本质’),也就是要说那不可说的东西。性质是不能说的,只能显示在体验中,而认识与体验毫无关系”。在他看来,人们总是把形而上学理论说成是关于“真实存在”的学说,这实际上是把世界分为可直接感知的“现象世界”和自以为超越存在的“本质世界”或“超越的实在”。由于把世界分为两个,这便引起了认识论上的对立。“现象世界”是可直接认识的,而“本质世界”只是哲学家从现象中推出来的。他认为世界只有一个,那就是经验世界,也称“给与”的世界,这个世界背后并不存在什么“超越的实在”。他明确指出:“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必须固守在给与的范围内,超出这个给与的范围,如同形而上学家所做的那样,是不可能的,或者无意义的。”显然,石里克把哲学和科学加以区分,他认为科学是关于真的经验命题体系,研究的是命题的真理性,而哲学是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体系,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

卡尔纳普在《世界的逻辑构造》中认为,形而上学由于“忽略了在不同逻辑类型中概念的区别”常常违反逻辑。他区分了“经验的实在”问题和“形而上学”的实在问题,认为前者是科学问题,后者是伪问题。伪问题不能用逻辑构造术语来论述,以与科学没有关系。他看来,一个句子是真是假可以由经验加以确证,而一个句子有无意义,则要看是否违反了语言的逻辑句法规则,只要不违反逻辑句法规则的句子,才有可能判定其真假,而违反逻辑句法规则的句子,是不能判定真假的。这样,逻辑句法规则就成为判定句子真假的前提条件。

代表著作:

(英)休谟著;吕大吉译,人类理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法)奥古斯特·孔德著;黄建华译,论实证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7 (德)鲁道夫·卡尔纳普著;陈启伟译,世界的逻辑构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5、科学主义(scientism)

科学主义是近代科学产生和科学家角色形成以后出现的,最初意指“作为科学家的方法、精神态度等”。科学主义是一个有多种含义的概念,它既可以是一种科学精神或科学态度或科学信念,一种绝对认识论或绝对方法论或绝对价值

论,也可以是一种关于科学本质的哲学思潮或运动。

在科学主义的种种定义中,有的把科学知识绝对化,对科学知识之外的其他知识如人文、伦理、美学等持虚无主义态度;有的把科学方法绝对化,以科学标准代替其他标准;有的把科学神圣化,认为科学就是真理有的则把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扩张到它之外的领域,使科学成为扩张主义。

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人类知识的典范,而且科学家描述的科学方法是获得那种能应用于现实知识的唯一手段的信仰。

代表著作:

(美)郭颖颐著;雷颐译,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1900-1950,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杨寿堪等,20世纪西方哲学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曾欢著,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轨迹:以科学统一为研究视角,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6、自然主义与反自然主义(Naturalism and Anti-naturalism)

在本体论上,自然主义意味着对超自然主义的反对;在传统上,这首先就是指对自然之外任何作为创造者或行为者的神的反对,比如犹太教与基督教中都有的上帝。自然主义者坚决主张,包括人类生活和社会在内的实体,就是那些存在于自然的因果秩序中的东西。一些自然主义者赞同唯物主义,而另一些则尽力避免。

在认识论上,自然主义意味着对所有形式的先验知识的反对,包括在认知上有效的更高层次的原理知识。自然主义者坚决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人类与自然世界的互动,这包括了感官知觉,但也可能包括人类发明的技术和工艺,比如统计假说测试和显微镜。

自然主义者把亚里士多德,休谟和穆勒视力支持自然主义的典型代表,同时批判柏拉图,莱布尼茨和康德的反自然主义。达尔文可能是19世纪对自然主义唯一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人,尽管他不是哲学家,但无论是在哲学的还是生物学的

意义上,他都是一位自然主义者。在《人类的由来》中,达尔文明确指出自然选择对于人类的意义,包括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意义,这样就削弱了反自然主义的形式,后者不仅在生物学中诉诸与自然无关的活力,而且也诉诸人类自由,价值和道德等,对于达尔文来说,这些假想的与自然无关的指示,全都仅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在20世纪,最大的自觉的自然主义哲学学派,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尤其是在杜威的工作中所例示的。实用主义者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取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并把他们的人类生活观建基于达尔文生物学之上。二战后,因逻辑实证主义和更普遍的分析哲学的影响,实用主义走向了没落。运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对康德的空间、时间和因果性等基本范畴作了自然化处理之后,赖辛巴赫、卡尔纳普以及其他逻辑经验主义者,把科学哲学视为是单独存在于科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的逻辑分析中的一种先验活动。同样,遵照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分析哲学家们所从事的就是“概念分析”工作,与自然科学具有清晰的分别。

最近以来,各种主要源自当代的思想,重新激发起对哲学和科学哲学中自然主义进路的兴趣。其一就是奎因的“自然化的认识论”,其表明了从把所有知识都还原为观察陈述集的逻辑经验主义纲领的失败,到由经验心理学来取代认识论的转变。激发科学哲学中自然主义进路的另一个来源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尽管库恩并非是明确的自然主义者,但他对科学如何发展的解释,事实上使用的就是建基于心理学(格式塔转换)或社会学(时代的变化)之上的自然主义手段、就他们试图为过去的科学成就提供说明和描述而言,科学史学家更愿意成为含蓄的自然主义者。

在最近这些认识论和科学哲学的自然主义进路中,只有进化的进路才明确诉诸早期的自然主义传统,即达尔文传统。坎贝尔极有影响力的论文“进化认识论”,考察了历史的先例和他自己几十年的工作;正如他清楚指出的,进化论思想在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应用,发生在各种不同的层次上,最基本的层次是关于人类感知(眼睛)、认知(大脑)和肌肉活动(手)的生物机制的进化。正像笛卡尔诉诸仁慈的上帝来赐予某些判断以可信性一样,进化的自然主义者也诉诸进化事实,来赋予日常判断以普遍可靠性,没有一种简单可靠性的合理层面,人类就不会获得进化。像笛卡尔的论证一样,如果将之视为是试图为所有知识建立一种绝对基础的

话,则该论证就成了循环论证。因没有看到提供这种基础的任何可能方法,自然主义者对知识起源的这种进化论解释感到满意。其他人坚持—种外在于自然主义的论证,以表明传统的基础主义纲领不可能得到实行。在一个更高层次上,人们发现了对归纳原则的进化所作的社会生物学的说明。更抽象的意义上,赫尔对动物种群和科学共同体的进化,跟科学概念之间的严格同形现象作了论证。其他许多人则对自然选择论模型在科学发展中的较为宽松的应用一直感到满意。除了这种寻求知识绝对基础的愿望之外,科学哲学中通常对自然主义进路的反对还有,这样的进路仅仅局限于对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进行描述;而事实上,科学哲学应当关心的是,给出如何来进行科学探索的规范模型——也就是科学合理性的模型,但在此也存在着一种使自然主义者达到规范化的方式。自然主义者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描述科学家所说和所做的事情上。它们就科学如何运行给出了理论的说明——比如,认知的或进化的说明。正像理论力学为火箭的设计提供基础一样,对科学如何运行给出强有力的理论解释,也就为提出科学实践和政策方面的合理建议提供了基础。因此,希望使用规范结论来反对自然主义的那些人,通过假设一种超越了“条件的”或“工具的”合理性的合理性观念,从而避开了这一问题。

代表著作:

Armstrong, D. 1981. Naturalism, Materialism, and First Philosophy. In: The Nature of Mind. The arvester Press Ltd.

Quine,W.1981.Five Milestones of Empiricism. In: Theories and Thing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美)杜威著;许巢清译,哲学的改造,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物理主义(Physicalism)

“物理主义”一词最早由纽拉特和卡尔纳普于上世纪30年代引入。所谓物理主义,就是主张把物理语言作为科学的普遍语言,并在物理学的基础上,应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法,从语言方面把“物理的”和“心理的”这两者统一起来。

纽拉特等认为,作为各门科学基础的,不是由个人经验证实的原子命题(基本命题),而是用一切人能理解的、即具有所谓“主体间性”的物理语言来表达的命题。各个专门科学的语言都可以再保存其原意的基础上被翻译成物理语言,各个专门学科的命题都可以翻译成相应的物理命题。卡尔纳普所谓的“物理语言”是指服务于公共观察和交流的语言,任何有意义的语句均可用这种通用语言来表达或转述。

对于这类逻辑实证主义者而言,物理主义并非如唯物主义一样是一个本体论学说,因为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在他们看来都是毫无意义的。物理主义对他们而言主要是一个语言学论题。

代表著作:

Neurath, O, 1931, ‘Physicalism: The Philosophy of the Vienna Circle’, in R.S. Cohen, and M. Neurath (eds.), Philosophical Papers 1913–1946, Dordrecht: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3, pp. 48–51.

Carnap, R, 1932/33 ‘Psychology in Physical Language’, in A.J. Ayer (ed.), Logical Positivi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59, pp. 165–198.

(德)卡尔纳普著;陈启伟译,世界的逻辑构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8、逻辑主义(Logicism)

逻辑主义的基本思想在罗素1903年发表的《数学的原理》中已有大概的轮廓,罗素后来与怀特黑德合著的三大卷《数学原理》,是逻辑主义的权威性概述。按照罗素的观点“数学就是逻辑”,全部数学可以由逻辑推导出来——数学概念可以借逻辑概念来定义,数学定理可以由逻辑公理按逻辑规则推出。至于逻辑的展开,则是依靠公理化的方法进行,即从一些不定义的逻辑概念和不加证明的逻辑公理出发,通过符号演算的形式来建立整个逻辑体系。为了避免逻辑悖论,罗素创造了一套“类型论”。类型论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层次(类型),处在最低层的是0类型的对象,属0型的类构成1型类的对象,……如此等等。在应用类型的理论中,必须始终贯彻如下的原则:一定类的所有元素必须属于同一类型,类相对于其自身成员是高一级类型的对象。这样,集合本身就不能是它自己的成员,

类型论避免了集合论悖论的产生。

罗素还进一步论述了关于命题函数的分支类型论,并引进了重要的“约化公理”,约化公理对任何层次的一个命题都确认存在着一个等价的0型命题函数。逻辑主义在将数学奠基于逻辑方面的巨大努力被许多数学家赞许并接受,但也遭到了严厉的批评。约化公理被指出是非逻辑公理而不符合将数学化归为逻辑的初衷,按照类型论建立数学开展起来极为复杂。事实上,罗素和怀特黑德的体系一直是未完成的,在很多细节上是不清楚的。尽管如此,逻辑主义以纯粹符号的形式实现逻辑的彻底公理化,特别是罗素、怀特黑德《数学原理》第二、三卷提出的“关系算术理论”,建立了完整的命题演算与谓词演算系统,这一切构成了对现代数理逻辑的重大贡献。

代表著作:

Whitehead, A.N. and B. Russell, Principia Mathematic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0.

9、西方马克思主义(Western Marxism)

现代西方国家中存在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但中西欧革命却遭到了失败。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在总结革命失败原因,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中,认为革命失败原因就在于无产阶级之阶级意识的丧失,而这又是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决定论所导致的;同时,这也证明俄国革命道路在中西欧是行不通的。到1923年,卢卡奇、柯尔施分别著书,试图把马克思主义解释成为一种人道主义,并强调马克思思想与黑格尔思想的连续性。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内,有两种不同的趋向:①按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②按照新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逐渐不适应历史运动,并对非马克思

主义获得的成就加以排斥,因而经常处在不理解工人阶级和其他阶级的变化发展的经验的危险之中。为了防止和克服这种危险,“西方马克思主义”断然反对“教条主义”,主张由每一代来“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在“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都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某个方面,而指责、否定其另一个方面;都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并按照自己的需要批评恩格斯和列宁阐述的某些原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趋向和流派一致强调借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它们或者从现代西方哲学的某些流派那里系统借用概念、术语和范畴,或者进而用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的某些思想去“补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由此形成马克思主义同形形色色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混合物。

代表著作:

(匈)卢卡奇著,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历史与阶级意识: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

(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著,黄勇,薛民译,爱欲与文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法)萨特著,徐懋庸译,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关于实践的集合体的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郭官义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修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0、唯物主义与实在论(Materialism and Realism)

实在论认为,物质对象存在于我们之外,并独立于我们的感觉经验。因此,实在论对立于唯心论,后者认为,并没有独立于我们的知识或意识而存在的物质对象或外部实在,整个宇宙的存在依赖于心灵或某种意义上的精神。

对于实在论者来说,我们最终能在多大程度、以何种方式认识对象的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它们非常不同于对象的本体论问题。

根据“实在”程度的不同,可以表述为:(a)弱实在论。某些东西以独立于心智的方式客观存在。(b)常识实在论。当前的常识与科学设定的大多数可观察的物理类型下的实体,以独立于心智的方式客观存在。(c)科学实在论。当前的科学设定的大多数不可观察的物理类型下的实体,以独立于心智的方式存在。(d)强科学实在论。科学设定的大多数不可观察的类型下的实体,以独立于心智的方式客观存在,并(近似地)遵循科学的定律。

代表著作:

(澳)德维特著;郝苑译,实在论与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7

(美)夏佩尔著;褚平,周文彰译,理由与求知:科学哲学研究文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3

(美)希拉里·普特南著;童世骏,李光程译,理性、真理与历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美)唐纳德·戴维森著;牟博选编,真理、意义与方法:戴维森哲学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美)蒯因著;江天骥等译,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 (德)斯特劳森著;江怡译,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是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的,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

其最突出的命题是:世界没有终极的目标;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隐隐约约而有敌意的世界中;人们选择而且无法避免选择他们的品格、目标和观点;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即是选择了“不选择”;世界和我们的处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惧的瞬间。

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却有选择的自由。要评价一个人,要评价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评价他是个什么人物,因为一个人是由他的行动来定义的。

代表著作:

(法)萨特著;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第四版),北京:三联书店,2012 (法)萨特著;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第四版),北京:三联书店,2012

(丹)索伦·奥碧·克尔凯郭尔著;京不特译,畏惧与颤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12、诠释学(Hermeneutics)

诠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最初为了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圣经》产生了神学诠释学。后来将这种理解和解释的学问用于法律或法典,产生了法学诠释学。诠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系统理论是由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完成的,不过他们的理论都没有超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研究,属于古典的或传统的诠释学。

海德格尔将传统诠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的研究,通过对此在的时间性分析,把理解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来把握,从而使诠释学由精神科学的方法转变为一种哲学。伽达默尔秉承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转变,按照他的看法,诠释学绝不是一种方法论,而是人的世界经验的组成部分。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第2版序言中写到:“我们一般所探究的不仅是科学及其经验方式的问题,我们探究的是人的世界经验和生活实践的问题。借用康德的话来说,我们是在探究:理解何以可能?这是一个先于主体性的一切理解行为的问题,也是一个先于理解科学的方法论及其规范和规则的问题。我认为海德格尔对人类此在的时间性分析已经令人信服的表明:理解不属于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

此在本身的存在方式。本书中的‘诠释学’概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它标志着此在的根本运动性,这种运动性构成此在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因而也包括此在的全部世界经验。”

哲学诠释学乃是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试图通过研究和分析一切理解现象的基本条件或找出人的世界经验,在人类的有限性的历史性的存在方式中发现人类与世界的根本关系。

诠释学领域目前至少可以通过六种相当明确的方式进行界定:①圣经注释的理论②一般的语文学方法论③所有的语言理解之科学④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⑤存在和存在论的理解之现象学⑥既是恢复性又是反偶像崇拜的诠释体系,人们借此把握隐含于神话和象征背后的意义。

代表著作:

(德)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诠释学Ⅰ.Ⅱ:真理与方法(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德) 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第四版),北京:三联书店,2012

(美)帕尔默著;潘德荣译,诠释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3、现象学(Phenomenology)

现象学最初可以被定义对经验或者意识的结构进行的研究,但是现在给现象学的领域划定一个界限很难完成。一个现象学家必须是明确或不明确的采用下面两种方法:

(a)认为直观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和最后检验标准,并且对这种直观尽可能如实的给以文字的描述。

(b)对于本质结构的洞察,这是哲学知识的真正可能性和需要。

考虑到现象学中的一些边缘人物,我们给现象学的概念做四种区分。

(1)最广义的现象学概念。这种现象学能把那些符合上述客观标准但主观上没有参加现象学运动的人包括进来。

(2)广义的现象学。如在1913年“宣言”中所陈述的那种现象学。

(3)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它除去寻求直观的体验(并不限于感觉论的来源)和对本质的直观研究之外,特别注意显现,即注意具有最任何性质的事物主观地在经验中显现的本质方式。

(4)最严格意义上的现象学。这是由胡塞尔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3)意义上的现象学,但又使用了被称作“现象学还原”的特殊方法,并且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对事物的显现在意识中并且由意识构成的那种方式。

代表著作:

(美)施皮格伯格著;王炳文,张金言译,现象学运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现象学的观念:五篇讲座稿(修订版),人民出版社,2007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7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 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第四版),北京:三联书店,2012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德)马克思·舍勒著;刘小枫主编,哲学与现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美)唐·伊德著;韩连庆译,技术与生活世界:从伊甸园到尘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4、儒家学说与自然科学(Confucianism and Science)

近代科学之所以未在中国产生是否由于受到了儒家思想的不利影响?这是深受中外学者关注并引起过广泛争论的课题。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在不断探求其答案。现代新儒家大多承认中国古代只有科学的萌芽,而理论科学则不甚发达,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尤为缺乏。也有少数人不承认古代中国文化中缺乏近代科学的要素。

在现代新儒家中,梁漱溟和冯友兰等人对儒学在科学发展中的消极作用论述较多。梁认为,中国文化的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学术不朝着科学前进,关键原因是儒家的人生态度使然,中国人的安分、知足、寡欲,而绝不追求物质享乐,这与

西方人爱好分析自然、征服自然、改造环境和怀疑一切的人生态度全然走的不是同一条路,所以,假使西方文化不同我们接触,中国是完全闭关与外间不通风的,就是再走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也断不会有轮船、火车、飞行艇和科学方法产生出来的。冯友兰也认为,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她自己的价值标准,她毫不需要。

现代新儒家中大多数人则在承认儒家的价值观有妨碍科学发展成分的同时,更多地强调儒学并非是从根本上反科学的,而是有利于科学的,或者至少是可以共存的。贺麟曾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说,儒学与科学是相互独立的,不存在儒学阻碍科学发展的问题。

代表著作:

(英)李约瑟著;陈立夫主译,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第三版),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梁淑敏著,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张君劢著,明日之中国文化,长沙:岳麓书社,2012

熊十力著,中国历史讲话:中国哲学与西方科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科学的方法体系,对企业事业机关和团体等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并进行有效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主体:也称为经济实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只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都需要进行会计核算,都是会计主体。 3、持续经营: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应以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以它现时的形式并按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的经营下去为前提。 4、会计分期: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5、货币计量: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描述时,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即只有能用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才能纳入到会计系统中。 6、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剂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7、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8、权责发生制: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或者说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因此又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9、收付实现制:是以实收实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因此又称为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 10、客观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应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11、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12、明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 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 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13、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 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14、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 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 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仅以 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15、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 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 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重要交 易和事项。 16、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 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 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 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 17、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 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 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 后。 18、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 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 制的、预期会给企业提供的带来经 济利益的资源。 19、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 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 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0、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 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 益。 21、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 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 的总流入。 22、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 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 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 益的总流出。 23、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 间的经营成果。 24、会计科目:是按照信息使用者 的需要,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 行分类,并赋予标准的名称,也就 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个会计要素所 作的进一步分类。 25、账户:具备一定的名称和结构, 用于对与该名称相对应的特定的经 济内容的增减变化进行单独记录的 工具,就是账户。 26、复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的每一 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 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 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 27、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 作为记账符号,记录经济业务的发 生和完成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 法。 28、会计分录:是指在登记账簿前, 根据记账规则,通过对经济业务的 分析而确定的应记入账户的名称、 方向及其金额的一个简明的记账公 式。 29、试算平衡:所谓试算平衡,是 指期末对所有的账户的发生额和 (或)余额进行加总,以确定借贷 是否相等,从而检查记账和过账过 程中是否存在差错的方法。 30、明细分类账户:根据明细科目 设置,用以反映详尽和明细的信息。 31、平行登记:所谓平行登记,是 指对发生的每项经纪业务,都要以 相关的会计凭证为依据,一方面记 入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记 入有关总分类账户所属明细分类账 户的方法。 32、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 两个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 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 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年度的。 33、期间费用:是指不能直接归属 于某个特定的产品成本,而应直接 计入当期损益的各种费用。 34、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正常 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 种收入,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 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 利得等。 35、营业外支出:是指与企业正常 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各 项支出,包括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 失,非货币性交换资产损失,债务 重组损失,公益性捐赠损失,非常 损失,盘亏损失等。 36、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纪业 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 的书面证明。 37、原始凭证:又称原始单据,是 指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 制的用来作为办理经纪业务手续, 载明经纪业务的执行或完成情况, 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 38、累记原始凭证:简称累记凭证, 是用来连续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时间 内不断重复发生的若干项同类经纪 业务,其填制手续随着经济业务的 发生而分次进行的原始凭证。如限 额领料单 39、汇总原始凭证:又叫原始凭证 汇总表,是指根据许多同类性质的 原始凭证汇总编制的原始凭证。 40、单式记账凭证:是在一张记账 凭证上面,只反映同一经济业务会 计分录中的一个账户名称,同一经 济业务的会计分录中涉及到几个账 户名称,就要填在几张记账凭证中。 41、复式记账凭证:是一张记账凭 证反映同一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这一会计分录无论涉及到几个账户 名称,都填在一张记账凭证中。 42、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 证按照一定的程序,从其填制起, 到归档保管止,在本单位内部有关 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递和办理有关 凭证手续的全部过程。 43、会计账簿:简称账簿,他是由 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许多账页所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 据,用以全面、系统、序时、分类 地记录和反映企业事业等单位各项 经济业务的薄籍。 44、日记账:也叫序时账簿,是按 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和先后顺序, 逐日主笔连续登记经济业务的账 簿。 45、分类帐簿:是按照账户对经济 业务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账簿。 46、备查账簿:又称为辅助帐,是 对某些不能在日记账和分类账中记 录的经济事项或记录不全的经纪业 务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47、订本式账簿:订本式账簿简称 订本帐,是在账簿使用之前,就把 所有账页按顺序编号装订成册的账 簿。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

1. 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功能。 2.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目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功能。 3. 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4.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核算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收入和与其相关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权利和支出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经济资源。 12.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债务。 13. 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所有权。 14. 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发生或即将发生现金(或其等价物)流入,或债务清偿。 15. 费用:指通过配比方式确认为取得收入而发生各种耗费。这个定义是指狭义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广义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16.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项目。 17. 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工具,它应以会计科目作为它名称,并具有一定格式。 18. 复式记账:指对发生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金额,在相互关联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记账方法。 19. 简单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只同另一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会计分录。 20. 复合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同几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或相反,一个账户贷方同几个账户借方发生对应关系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会计分录。 21. 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投资者投入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主要部分。 22. 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能在若干个生产周期中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劳动资料,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23. “应付账款”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采购材料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结算债务增减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最初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经院哲学可以划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经院哲学仍是奥古斯丁和新柏拉图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期是经院哲学的繁荣时期,亚里士多德逐渐成为哲学的最大权威,晚期是被看作异端的唯名论盛行时期,经院哲学试的理性主义从此一蹶不振。 第一节早期经院哲学 一、中世纪哲学之父:爱留根纳 人物介绍:爱留根纳(Johannes Scotus Eriugena,约800-877)是“加洛林朝文化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学者,爱尔兰人,约于843年应皇帝秃头查理的邀请到巴黎讲学,后被秃头查理任命为宫廷学校的校长。通晓希腊文,曾将伪狄奥尼修斯的著作译成拉丁文,定名为《大法官书》。他的代表作是《论自然的区分》《论神的预定》等。他建立了中世纪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被称为“中世纪之父”。 代表思想:(一)理性与信仰。在基督教哲学的历史上,爱留根纳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信仰应当服从理性。他认为,如果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之间出现了矛盾,我们就应当服从理性。(二)论自然的区分。关于自然的区分的思想是爱留根纳全部哲学思想

的核心。爱留根纳首先区分了四种自然:(1)创造而非被创造的自然,它包括存在和不存在的一切的原因,指的就是上帝;(2)被创造又能创造的自然,它是众多的创造的原因,指的是存在于上帝之中的诸理念,其统一就是逻各斯;(3)被创造而不能创造的自然,它是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中产生出来而被认识的,指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上帝理念的表现;(4)不创造又不被创造的自然,作为一切事物的终极目的,指的仍是上帝。这种思想为后世的泛神论洞开了门户。(三)存在与不存在。爱留根纳的自然包括所有的存在与不存在。爱留根纳提出了五种区分存在与不存在的方式。第一种方式:理性以它为根据,一切可以清晰辨认的就是存在的;超于纯思维以及理性之外,表现为不存在。第二种方式:通过层次的划分和链接,分为存在和非存在。第三种方式:凡是根据在时间和空间里产生出来被形成了的物质原因本身而被认识的,被称之为存在;反之,凡是尚未成为被形成的物质,或者还不在时间和空间里,并且还没有由于某种机会成为可见的,习惯上被称之为不存在。第四种方式:只有凭纯思维认识的,才是真正的存在;相反,那些通过产生、通过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运动而延伸或收缩从而变化着、凝聚着或分解着的东西,是不存在。第五种方式: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四)人的获救。在爱留根纳关于存在的学说中,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上帝在创造人的同时,把一切事物的观念也臵放在人的心中。因此,人自身就是一个小世界。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超全)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

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 一、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1、基督教的产生 同大多数宗教—一样,基督教产生于对现实的绝望,确切地说,它产生于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人,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分离教派。 “巴比伦之囚”后,在波斯人的羽冀下,犹太人建立了处于依附地位的祭司神权统治。不久,厄运再次降临到犹太人身上,在空前的绝望中,基督教产生了。 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灭波斯,其间有不少犹太人被充军或放逐到亚历山大城,从此形成了巴勒斯坦本土犹太人和希腊化地区客籍犹太人两大派系。公元前二世纪,犹太人在反抗希腊人统治的马加比起义中与罗马结盟,建立了哈斯蒙尼安王朝。公元前63年,罗马攻打耶路撒冷,把犹太变为罗马叙利亚行省的一部分。以后,罗马叙利亚总督克拉苏和朗吉努斯再次屠杀、洗劫犹太人。公元前40年,罗马扶植希律为巴勒斯坦国王,对犹太人的统治更为血腥残酷。公元6年,犹太人居住地区又被划为罗马的直辖行省,对犹太人的盘剥和屠杀变本加厉。犹太民族掀起一次又一次起义,反抗罗马的统治,但遭到更为酷烈的镇压。公元66至70年,“第一次犹太战争”期间,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攻陷后,据犹太史家约瑟法斯说,共有119.7万人被杀,塔西佗估计则为60万人①。 从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一世纪,犹太民族在空前的黑暗中进入全民族的大期待时代。希望藉救世主的降临,摆脱罗马与世俗的苦难。几乎所有这时期的犹太文学都有这些内容。许多著作都采用启示录的形式.把黑暗悲惨的过去当作神所启示的未来胜利之前奏。宣扬末世论,预言理想的“千年王国”即将到来,这些构成了基督教产生的最直接的思想动因。 在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中,犹太人由于各自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分裂为许多教派和政治派别,主要有4大派和若干小派。 撒都该派。由祭司贵族组成,为犹太教的当权派,主张服从罗马统治。 法利赛派。是犹太中产阶级和宗教知识分子的派别,非当权者,主张不与罗马人合作,保持传统的文化和宗教。 奋锐党。犹太下层无产者,主张以暴力推翻罗马统治,建立上帝之国。 艾赛尼派。意译为敬虔派。成员为农牧民。活动于巴勒斯坦农村,实行经济互助,财产公有,选出12名领袖组成社团,严守戒律,举行公餐,期待救主降临。该派属于犹太教苦修派,与早期基督教有许多共同之处,或有密切联系。 犹太教除撒都该派外,各派又分成或派生出许多小派。其中有一个名为拿撒勒的小派,宣称救世主就是耶稣,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宗教。早期的基督教由此产生,时间约为l世纪中期。需要指出的是,至今仍缺乏有关早期基督教产生具体过程的史料。恩格斯说:“基督教同任何大的革命运动一样,是群众创造的。它是在新宗派、新宗教、新先知数以百计地出现的时代,以一种我们完全不知道的方式在巴勒斯坦产生的。”2可我们至少知道,基督教诞生之后,即受到犹太教当权派的排斥和罗马的迫害,但它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焕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传遍了罗马.走向了世界。它何以能具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呢? 2、早期基督教教义及对犹太教的超越 所谓基督,英文为Christ,意为救世主。该词来源于古希伯莱语Mashiah,意译为受膏者。古代犹太人封君主时,按犹太教习俗,要举行涂油礼,祭司将羊油涂在君主前额,以象征上帝对君主的承认和派遣。“巴比伦之囚”时,弥赛业逐渐演变为“复国救主”或“救世主”的专称。弥赛亚—词的拉丁文为Christus,汉语按拉丁语音译为基利斯都,简称基督。基督教即指公元一世纪以来,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信仰耶酥为基督的各个教派的总称。 最初作为犹太教一个教派的幕督教,在教义上承袭了犹太教“至高一神”、“救世主”,信仰

会计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 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10.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 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14. 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的资产而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现金(或其等价物)的流入,或债务的清偿。 15. 费用:指通过配比方式确认的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这个定义是指狭义的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的资产耗费,即营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1)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核算方法: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记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 3、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质量的保证。 4、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核算和监督。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 5、会计监督是指在核算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审查。合法性是指遵守法律制度,是否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合理性是审查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内部管理的要求,是否执行了单位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6、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障。 7、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体现为资金的投入、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运用)和资金退出。资金退出包括偿还各种债务、依法缴纳各项税费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8、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产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应收预付是债权,应付预收是债务);资本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收入、支出、费用、成本是计算和判断企业经营成果及盈亏状况的主要依据);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包括:利润的计算、所得税的计算和级纳、利润分配或亏损弥补);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9、会计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 10、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法律主体一定是会计主体。 11、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未来,会计主体将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明确了持续经营,才可以选择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进行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 12、会计分期: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确定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有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不同的会计基础。 13、货币计量: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可以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14、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以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会计分期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15、会计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份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是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是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是利润表的基本要素。 2、资产是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搂变现或耗用时间的长短,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称为流动资产。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会计信息和调高经济效益。 2、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利用。 3、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金性支出。 4、会计核算的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地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5、会计的反映职能: 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6、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7、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看见和时间反胃、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8、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是指会计反映说的一个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9、持续经营:是指企业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其是否将破产清算。它明确了会计主体工作的时间范围。 10、会计分期:是指把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是对会计工作时间范围的具体划分。 11、货币计量:是指对所有会计对象采用同一货币作为统一尺度来进行计量,并把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加以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这是对会计工作的最基本要求。 13、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企业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决策相关联。 14、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15、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16、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即会计事项的处理,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以便于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 17、配比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计量和记录,而不能呢个提前或延后,否则就会造成经营成果虚假不实。 18、权责发生制原则:就是按照权利和责任是否发生来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 19、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项喜爱产在去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 20、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审慎原则,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21、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2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31. 复式记账——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 账户进行登记的方法。 32.会计分录——是指明经济业务所应记入的账户、应借应贷的方向及金额的书面记录。33.未达账项——是指银行收、付款结算凭证在银行与企业之间传递时,由于收到凭证的时间不同,而发生的一方已经入账,另一方尚未入账的款项。 34.订本式账簿——是指在账簿启用之前,就将若干具有专门格式的、按顺序编号的账页装订成册的账簿。 31.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 32.成本计算——是指按照一定的对象,采用一定的标准来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各阶段中发生的有关费用,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33.平行登记——是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在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地登记,另一方面还要在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明细登记。 34.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31.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 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32.会计凭证——是用来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证明。33.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34.序时账簿——是指按照各项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登记的账簿。 31.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 务。 32.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33.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载明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明确经济责任,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 34.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财产物资、库存现金进行实地盘点,对各项银行存款和往来款项进行询证核对,以确定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及往来款项的实存数,并查明实存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 32.会计计量: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33.利得: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34.结账:就是把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后,于会计期末解算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结转下其账簿的一种方法。 四. 简答题 (每小题6分, 共 12 分) 3

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的关系

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的关系 姓名:周雨晴 学号:09121008 班级:医电91 【摘要】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是继古希腊哲学之后的两个哲学体系,而其最主要的贡献就集中在了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对上帝存在的证明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知识论、本体论和目的论。 【关键词】教父哲学经院哲学上帝存在的证明知识论本体论目的论 教父是基督教实现大一统过程中教义的捍卫者、教规的制定者和公教会的组织者,所以在基督教兴起之后就有了教父哲学。将基督教纳入哲学的领域,这是教父哲学诞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经院哲学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的唯心主义哲学,属于欧洲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是天主教教会用来训练神职人员,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 在这两个哲学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最初是由安瑟尔谟提出的,当时就遭到同时代人的猛烈抨击,后来经过笛卡尔的重申,康德的批判,以及黑格尔对康德的再批判,该证明所涉及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深刻内容才真正被揭示出来。 (一)知识论论证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拉丁教父的四大博士之一,教父思想的集大 成者,是理性辩护主义的代表。理性辩护主义是基督教早期的教父 对待希腊哲学的两种态度之一,其利用希腊哲学为基督教义辩护, 另一个以德尔图良为代表的信仰主义,其开始为反理性,后来教会 采用了理性辩护主义。 其论证过程为: 有形事物、外感觉、内感觉、理性构成了由低到高的等级序列。理性拥有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即确定的真理。那么,人的理性所拥 有的这些真理来自哪里呢? 首先,真理不可能来自理性之下。如果真理低于理性,那么真 理将被理性所判断。但是真理作为判断的准则,是不可能处于被判 断的地位的。 其次,真理不可能来自理性之中,因为理性不可能于自身中产 生规则。理性是心灵的能力和状态,处于流动变化之中,而真理却 是确定不变的,永恒不变的真理不可能等同于变动不居的理性。 那么,真理必来自理性之上。在人类知识等级之上,存在一个 处于最高级地位的真理,它赋予人类理性以确定的规则,使人的心 灵认识真理。这一最高的、外在于人类知识的真理就是上帝。 (二)本体论证明 在《宣讲》一书中提出所谓“本体论的”证明这种证明的实质就在于认为:上帝的存在是一个必然的真理,否认上帝的存在必然导 致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而证明上帝的存在不需要借助有限的经验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会计】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旨在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核算职能】也称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情况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会计监督职能】也称会计的控制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的。 【会计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要素】又称财务报表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照其经济特征所做的具体分类。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地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的、根据客观情况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出的合理设定。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及时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特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金额。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香槟酒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预计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一种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总分类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提供总括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又称总账科目、一级科目。 【明细分类科目】是对总分类科目做进一步分类、提供更详细、更具体的核算指标的会计科目。 【账户】是指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结构格式,用来分类记录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 【记账方法】是指将经济业务引起会计要素变动的发生额登记在相关账户中所使用的方法。

经院哲学

一经院哲学 1.定义 是中世纪哲学中占统治地位学派的统称,内部有不同流派,各学派以大学为主要活动阵地,对教育影响极深。 2.实质 是一种基督教哲学,以调节基督教义和社会生活的矛盾为己任,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时期爱利吉纳是经院哲学的创始人 “真正的宗教便是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也即是真正的宗教,两者的不同在于哲学是 已思考为主,宗教是以信仰为主。” 13世纪阿奎拉论证了基督教义和世俗发展并不相悖,可以并行,两者都是真理,各管 各的,提出“二重真理” 。 3.基本问题:调和哲学和神学,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 4.产生与发展 其中典型的是“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这种争论不是无意义的, 恰恰由此, 促进 了经院哲学走向了兴盛。 实在论:十一世纪末, 开始形成了有体系的经院哲学, 即安瑟尔谟(约1033- 1109) 的 “实在论”。他被称为“最后一个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 安瑟尔谟的神学思想主要是融合了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他提出了 论证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法, 他认为上帝是最实在、最完善的。既然上帝是完美的实体 观念, 所以上帝是确实存在的, 他说:“我决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 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 ” 因此,“只有信仰了上帝, 才能理解上帝。” 以安瑟尔谟为代表的实在论, 遵循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学说, 认为一般概念是真实地客观 地存在的, 它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 具体的个别事物只是观念的外壳质能不能思维?’, 唯实 论继承了柏拉图的唯理主义,重视那个看不见的、经验现象背后的本质的、理性的世界,认为 认识这个世界是需要运用理智而不是感官,特别是需要数学.由于对理智的推崇,唯实论在客 观上也加强了对人类理智的积累与训练,发展了演绎的逻辑方法 马克思还指出:“唯名论是英国唯物主义理论的主要成分之一, 而且一般说来, 它是唯物 主义的最初表现。”正是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的发展,加速了经院哲学的破产, 并为自然科学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预示着, 尽管还会有曲折, 但新的曙光即将来临, 人类理性的历史将 揭开新的一页。.唯名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经验主义,引导人们把目光转向对具体事 物的经验与观察.由此,初步形成了经验还原论的方法;同时,唯名论的基本立场使归纳逻辑得 到重视;并且唯名论本身又成为自由探索精神的象征. 二中世纪大学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经院哲学的出现,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重要 的推动作用 中世纪大学的大学的形成需要同时具有五个条件:一是有常备的教师;二是 有常设的机构;三是有对高深学问(课程)的研究;四是有考试的组织实施;五 是能够进行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的授予。 三经院哲学对中世纪大学的影响 1.经院哲学是一种研究和讲授的方法, 在它存在的最初几个世纪里, 培育了智慧能力,

最新基础会计考试之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考试之名词 解释

基础会计考试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会计对象: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2.会计确认: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应记入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3.会计记录:是指各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一定方法在账户中加以记录的过程,包括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再以记账凭证为依据登记账簿。 4.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5.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6.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7.收入:是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8.会计等式: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反映各个会计要素数量关系的等式。又称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 9.账户:就是在会计内容划分会计要素的基础上,按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分类,以分门别类地记录和汇集经济业务数据的工具。 10.序时账簿——也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11.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的项目,也是账户的名称。 12.复式记账法:就是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及其项目的增减变动,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 13.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 14.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和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会计凭证。 15.记账凭证:是对经济业务事项按其性质加以归类,确定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凭证。 16.普通日记账:是用来登记各单位全部经济业务的日记账。 17.特种日记账:是用来登记某一类经济业务发生情况的日记账。 18.总分类账:简称总账,是根据总分类科目开设账户,用来登记全部经济业务,进行总分类核算,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19.明细分类账:简称明细账,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开设账户,用来登记某—类经济业务,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20.结账:是在将本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于会计期末按照规定的方法结算账目,包括结计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21.未达账项:是指单位与银行双方之间由于结算凭证传递的时间不同,而造成一方已经入账,而另一方尚未收到结算凭证从而尚未入账的款项。 22.实地盘存制:又称“定期盘存制”,是指平时根据会计凭证在有关账簿中只登记存货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月末通过实地盘点,将盘点的实存数作为账面结存数,然后倒挤推算出本期发出数的一种存货核算方法。 23.永续盘存制:又称账面盘存制,是根据账簿记录,计算期末存货账面结存数量的一种存货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简答题

1、会计假设:会计假设即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 2、会计凭证:会计凭证简称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和据以登记 账簿的书面证明。 3、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指企业以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 义务是否归属于本期为标准确认收入、费用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 4、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同时也是各单位设置账户的一个重要依 据。 5、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 方法。 6、一次加权平均法:一次加权平均法是一种存货的计价方法。一次加权平均单 价的计算公式如下:一次加权平均单价=(期初结存存货成本+本期入库存货成本)/(期初结存存货数量+本期入库存货数量) 7、结账:结账就是把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 结算出每个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将期末余额转入下期或下年新账(期末余额结转到下期即为下期期初余额) 8、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 流出情况的报表,属于动态报表。 9、会计账簿:会计账簿是指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序时、连续、系统、全面地记 录和反映企业、机关和事业等单位经济活动全部过程的簿籍。 10、未达账项:未达账项是指在企业和银行之间,由于凭证的传递时间不同,导 致了双方记账时间不一致,即一方已接到有关结算凭证并已经登记入账,另一方由于尚未接到有关结算凭证而尚未入账的款项。 一、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含义是什么?在进行确认与计量时应 该遵循哪些要求? 1、会计要素确认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