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

2007-08-04 葛金芳常征江经济史2007.3 点击: 1454

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

葛金芳常征江

经济史2007.3

宋代货币是宋史尤其是宋代经济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新时期对宋代商品经济的研究日趋深入,而货币恰是商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宋代货币的研究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93年,姚思陟先生发表了《近年来宋代货币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3年第4期),从货币的演变与发展、货币流通、货币管理、区域货币问题、铸币以及钱监和钱荒问题等方面作过梳理。此后十余年来(1994—2004年),关于宋代货币研究的论文有200余篇,特别是几部相关研究专著和论文集的出版,如刘森著《宋金纸币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车迎新等主编《宋代货币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版)、李埏与林文勋合著《宋金楮币史系年》(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高聪明著《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王文成著《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汪圣铎著《两宋货币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汪圣铎编《两宋货币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等等,表明宋代货币的研究在不断地发展和延伸。本文拟对这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分成货币制度、货币流通、货币思想和货币形制四个部分加以介绍。

一、货币制度

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认为,宋代货币制度总的来说是由当时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当时的农业和手工业还是小生产经营方式,这一特征决定了宋代货币仍然以单位价值较小的铜钱为主,因为它最适合于小商品交换的需要,但是由于小生产者与市场联系的普遍性,又使市场商品的交易量很大,在大宗商品交易和远距离贸易时,铜钱因为值小量重,又有很大的不便,所以白银和纸币便在商品交换中起到了弥补铜币不足的作用(14—16页)。汪圣铎《两宋货币史》则指出,宋代货币需求量之大,远远超过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水平,较大程度上是由于宋代财政支出存在着一种膨胀刚性的推动所致(10页)。较为活跃的商品经济和宋廷面临的诸多财政困难,使得当政者对货币问题非常重视。姚兆余《论北宋时期的货币政策》(《河北学刊》1994年第5期)认为北宋时期的货币政策主要有:垄断货币发行,增加货币投放;加强货币管理,包括统一钱币规格、币材和重量,整饬货币,回收杂钱劣币,严禁私铸钱币和伪造纸币,厉行铜禁和钱禁等;调节货币流通,维护经济稳定。他的《北宋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归纳了北宋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为:货币铸造发行的垄断性,货币流通的地域性;铜钱流通的主导性和货币发行的二重性即经济发行与财政发行并存。俞兆鹏《宋神宗时期货币制度研究》(《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认为神宗时期的货币政策包括:禁用私钱,推行折二钱;扩大交子流通区域;大量发行度牒、官告、公据等有价证券;增强白银的货币职能;解除铜禁和开放铜钱出口等。这些变革相对稳定了货币流通秩序,防止了通货膨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仝鲁闽《北宋熙丰变法时期货币政策探微》(《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指出神宗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除财政及货币本身之外,还寓予了抑制聚敛的内质,而废铜禁、削钱法及以券代币等措施对缓解“钱荒”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的钱币流通区,不利于各地的经济联系,其生成的过程和原因值得探究。叶世昌《北宋不同钱币流通区的形成》(《中国钱币》1999年第4期)指出北宋时期铁钱流通区和铜铁钱兼用区的出现,各有历史渊源并得到了宋代政府的改造。宋杰《中国货币发展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总结铁钱流通区形成原因,一是继承了历史的消极遗产,二是国势衰弱、财政困难,三是防止铜钱外流。在西北铜铁钱兼用区,铁钱的实际价值是大大低于它的名义价值的,但北宋熙丰时期西北铁钱却能长期保持与铜钱的一比一的比例。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将这种现象归之于政府的强大的信用支持。政府利用盐钞在人中时权衡铁钱,维持铁钱的名义价值,保持了铁钱与铜钱的等额流通。他将这种通过信用制度维护货币制度的措施称为“以钞权钱”(142—159页;352—355页)。

纸币的出现是宋代货币史上最耀眼的一页。包伟民《试论宋代纸币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认为,宋代纸币只是由于当时金属币材不足而出现的一种替代性货币,与真正意义上的由于信用关系发达产生的纸币尚有差距,因此也就解释了纸币从产生复归于消失这一曲折的历史过程。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则以其信用程度为标准,认为宋代纸币经历了兑换性纸币(笔者注:即替代性货币)和国家信用纸币两个不同的阶段(51页)。张文《宋代通货膨胀问题辨析——兼论宋代纸币的性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认为宋代纸币的性质是一个变动的概念。从起源看,它无疑是一种替代性货币;从其后的发展过程看,宋代纸币很快向信用货币转化;从纸币的后期演变看,它有重新向替代性货币回归的倾向。这是一种混合货币,即介于替代性货币与信用货币之间的一种非无限法偿的替代性货币。刘方健《东西方纸币产生条件的比较研究》(《中国钱币》1994年第4期)认为:西方纸币的产生根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货币关系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发展状态是健康的,纸币在货币流通中的作用也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反观中国纸币的早产,并非当时社会的商品经济已发展到非发行纸币不可的程度,而是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要通过发行纸币作为榨取财富的工具。由于纸币履行了过多的政治职能,必然导致滥发滥用,随时可能夭折。

宋代纸币的种类有交子、钱引、会子等。贾大泉《交子的产生》(《四川金融》1994年增刊)认为,交子产生前已有的信用票据是其历史渊源,唐宋时期商品生产的发展是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而四川地区当时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是促成交子产生的直接动力。他的《张诛、

薛田与交子——关于交子的产生时间、整顿和官交子务的建立》(《四川文物》1994年第5期)从分析交子产生的时间入手,认为《宋史·食货志》、《山堂考索》、《鼠璞》等文献有关张詠发明交子的记载与事实完全不符,而薛田则是当之无愧的官交子的创制人。他的《交子界分的考察》(《四川金融》1996年第11期)还认为,私交子是不存在分界的,界是指交子的流通期和兑换期,交子的分界是从官交子才开始的,时间是两年一界。关于南宋东南会子的起源问题,李埏与林文勋《论南宋东南会子的起源》(《思想战线》1994年第1期)肯定了学界五种观点中的一种,认为它是东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铜钱不便交换之矛盾的产物,它既不是来源于小钞现钱关子,也不是来源于行在交子以及官会子,而是直接来源于民间的便钱会子。东南会子行用后,贬值严重,为保证它的有效流通,宋廷创立了钱会中半制度。刘森《宋金纸币史》认为此法大约出现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七月,至乾遭九年(1173年)正月最终确立。钱会中半制度是铜钱缺乏,以纸币会子补充铜钱铸行量的产物,也是商品贸易发达产生出对易携带的纸币需求的一种曲折反映,更是纸币信用低下,无法与铜钱抗衡而须以政治手段维系的见证。钱牌是南宋初期局部地区使用过的一种货币,对其性质的分析,历来有军用币说、汇票说、大钱说、代币说几种观点,吴圣林《论南宋钱牌的货币性质》(《南方文物》1995年第2期)认为,南宋钱牌实际就是南宋地方政府发行的一种金属会子。

二、货币流通

学界一般认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达是当时货币使用活跃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宋代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比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粮食和布帛成为主要商品,这就与战国秦汉时期以盐铁为代表的地区特产品贸易大不相同,其基础是坚实的。另一方面,当时市场商品的提供者主要是小农家庭和机户等为主的小商品生产者。基于这种认识,高聪明《论宋代货币流通中的几个关系》(《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研究了宋代货币流通中的几个关系:其一,商业与生产的关系上,商品流通过程中形成的货币财富的分配有利于商人和政府,而不利于生产者,货币多停留在流通环节,生产资本缺乏;其二,城乡关系与货币流通上,城乡间货币流通的方式带有明显的剥削性质,即政府、商人和地主对生产者的剥削;其三,政府财政与商品经济上,封建政府财政的货币化依赖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财政货币化的程度最终决定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进而,他的《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指出宋代货币流通的特点,即货币不断向政府、商人与高利贷者一方集中并作为财富贮藏起来,造成货币的不断沉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财政转移、不同的钱币流通区等因素的影响,货币在各地区间的分布很不平衡;货币需要量和流通量表现出季节性变化,货币流通速度慢。

近年来一些考古发现亦可为当时货币大量沉淀现象提供实物证据。徐劲松《试论黄石西塞山宋代钱窖的性质》(《江汉考古》2004年第4期)认为黄石西塞山宋代钱窖可能是宋官府在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蒙古军“进围鄂州”前的紧急情况下,南宋朝廷由鄂州(今武昌)大军库顺流运抵西塞山的库钱。关于安徽出土的南宋两淮铁钱,章书范《安徽出土的南宋两淮铁钱》(《中国钱币》1996年第1期)认为自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始,至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止,共计97年时间里金朝军队曾九次大规模横渡淮河侵犯宋境,两淮路为必经之地,多数埋藏显然是战乱所致。

关于“钱荒”,续有讨论。多数观点都是从货币的供给量出发说明钱荒成因,认为王安石新法使钱币需要量大增,而且交钱的时间比较集中;铜钱大量外流;许多钱贮于官府;钱币不容易到农民手中;许多钱币被私销,等等。袁一堂《北宋的市籴与民间货币流通》(《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指出东南市籴由原来的政府籴米散钱变为单纯的敛钱,使民间流通货币不断减少,造成持续的通货短缺,这是江南地区发生钱荒的主要原因,而西北地区是市籴粮草的重点地区,朝廷又人为地限制二路铁钱的外流,所以陕西、河东二路的货币供给长期处于过量的状态,一直被通货膨胀所困扰。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认为在宋代商业繁荣的背后,商品生产并不发达,货币还只是单纯财富的象征,没有以生产要素(资本)的形式进入生产,因而它不断被作为一般财富贮藏,在流通中沉淀下来,退出流通。这说明,宋代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内在矛盾,即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达与商品生产的不发达这一矛盾(333—344页)。汪圣铎《两宋货币史》则认为宋代行用的铜钱数量庞大,事实上铜钱是过剩的,只是由于宋朝数目惊人的财政收支导致大量的铜钱在政府内部周期性循环运行,加之铜钱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最终造成暂时的局部“钱荒”(227—250页)。龙登高《南宋楮币与钱荒——兼与北宋钱荒的比较》(《中国钱币》1998年第1期)通过比较北宋与南宋的钱荒指出,北宋政府通过增加铸钱额或多或少削弱了钱荒的危害,减缓了通货紧缩的趋势;南宋时期则是钱荒与通货膨胀并发,政府顾此失彼,陷入两难境地,迫于财政压力置二者于不顾,遂使钱荒与通胀进入恶性循环之中。由于钱荒,“省陌”盛行。程民生、张瑞生《论宋代钱陌制》(《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指出宋代的钱陌制是以足陌制与短陌制并行的形式出现,短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是一种“用钱”方式而已。张文《宋代通货膨胀问题辨析——兼论宋代纸币的性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认为,宋代的通胀是一种全局性的通胀,是由过盛的财政需求、无节制的信用泛滥以及不当的财经措施共同导致的,是一种结构性的混合型通胀。解决通胀,成为摆在宋朝政府面前的经常性难题。俞兆鹏《论宋徽宗抑制通货膨胀的失败》(《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指出徽宗朝抑制通货膨胀失败的原因是:无法紧缩货币,不能发展生产和难以整肃吏治。

铜钱是宋代的最主要币种,币值问题是铜钱流通中的中心问题。宋代铜钱币值变化的主要办法是降低小平钱的含铜量或铸造大面额的当十大钱,不管哪一种办法都降低了单位货币的含铜量,也就破坏了已经形成的价值尺度,容易引发货币流通的混乱(《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97—99页)。铜钱的外流是影响铜钱供给量的重要因素,周爱萍《宋明时期中国铜钱大量流入日本的原因初探》(《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从中日两个角度分析了宋明时期中国铜钱大量流人日本的原因。黄纯艳《略论宋朝铜钱在海外诸国的行用》(《中州学刊》1997年第6期)认为宋朝铜钱外流的根本原因是宋钱在海外诸国作为通行货币使用,而且需求量很大,如高丽、日本和交趾,流入的宋钱均作主币行用。但在实行金银本位币制的东南亚(除交趾外)及印度南部沿海和阿拉伯地区宋钱主要担当辅币职能。

阎福善《陕西北宋铁钱》(《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5期)将北宋陕西铁钱的行用,以康定元年和熙宁八年为界标,划分为三个阶段。李清兰《宋代四川铁钱述略》(《中国钱币》1994年第1期)指出四川铸造铁钱达三百六十余万贯,且“不得出他境”,而诸路铁钱则源源不断地流入四川,使得这一地区行用的铁钱品种多数量大。谢元鲁《北宋前期四川铁钱币值与流通地区的变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5期)、《北宋中后期四川铁钱币值和流通地区的变化》(《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分析了北宋四川铁钱的币值问题,认为宋初实行的上供政策使四川地区铜钱匮乏,铁钱与铜钱的比值由五代后蜀的2.5:1急降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的14:1,宋廷采用增铸大铁钱和允许铜钱入川的办法,提高铁钱的币值,

从而使铁钱与铜钱在太平兴国以后基本稳定在10:1的比值上;而北宋中后期四川铁钱币值的波动,主要是受铁钱成为交子的准备金和陕西地区铸造铁钱的冲击,宋廷采用暂停铸造铁钱、禁止陕西铁钱进入四川流通以及稳定交子发行数额等措施,使四川铁钱的币值在北宋中后期依然基本稳定。

王文成致力于宋代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发表了专著和一系列论文。他的《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认为,随着唐宋之际白银的生产与加工能力的提高,白银的使用范围迅速扩大。入宋以后,民间使用白银饰器的禁令被解除,白银成为一般民众的日常消费品。相应地,人们对白银的认识不断深化,白银的使用获得了重大发展,这是宋代白银货币化进程得以展开的历史前提。他的《南宋银绢关系的演变与白银货币化》(《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认为南宋绍兴中叶至乾道间出现的“以银代绢”、“以银买绢”现象,即是白银货币化初步实现的表现。对此,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则认为,一方面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当时普遍盛行的回货贸易、大量有价证券的流通、信用汇兑制以及纸币流通的扩大等因素使白银以轻赍身份发挥作用的场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使用范围大大缩小。从白银较少作为价值尺度这一点来看,白银的货币化还没有完成(67—82页)。

陈浩《杭州新出土南宋金牌、金铤考叙——兼谈南宋时期黄金的货币化程度》(《中国钱币》2000年第1期)从南宋金牌、金铤的铭文入手,以货币的五种职能为标准考察当时的黄金使用现象,认为南宋黄金初步具备了价值尺度职能,流通手段职能具有明显的间接性,贮藏手段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支付手段职能主要体现在非商业性支付方面,世界货币职能显现出双向流动的特点,因此南宋黄金货币地位的基本确立是毫无疑问的。李小萍《南宋金银交引铺探究》(《中国钱币》1999年第4期)也涉及了这个问题。汪圣铎《试论宋代绢帛的货币功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认为宋代绢帛仍有一定的货币功能,可在流通领域代替铜钱行用,但这种功能较唐代大为减弱。

三、货币思想

货币经济的发达,促进了货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仝鲁闽《宋元时期有关货币本质问题的认识及其深化》(《文史哲》2003年第1期)指出,宋代货币形态的多样化,以及金属货币与纸币在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消长演变,既为货币金属主义的发展,又为货币名目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金属主义学说侧重于货币本质中的商品性问题,而名目主义学说侧重于货币本质中的社会性问题,经历了一个从强调兑换到强调政府信用,从强调称提之术到注重信用制度建设的认识深化过程,同时也注意到信用授受双方的互动与协调。

贾大泉《宋代的纸币发行和纸币理论》(《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1期)归纳了宋代的纸币理论有兑换纸币思想,即发行兑换纸币不需要十足的本金;厉行回笼,稳定货币的“称提”思想;钱楮并用的“子母相权”说和“钱实楮虚”说。叶世昌《说“称提”》(《中国钱币》1996年第1期)论证了“称提”这个术语的涵义和来历。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认为,从理论上说,称提理论是错误的,但宋朝政府据此采取的提升纸币购买力的具

体措施却取得一定的积极效果(361—365页)。汪圣铎《两宋货币史》进一步指出,由于称提的目的是要改变楮币与铸币的比价关系,所以主张减少楮币数量、增加铸币数量的称提议论也不能一概视为错误意见。至于宋人提出的众多用于称提的建议,具有积极意义的成分较多(729—730页)。

叶世昌著《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介绍了李觏、周行已、辛弃疾、叶适等人的货币思想。李觏认为货币是为了解决物物交换时衡量商品价值的不便而被“圣人”创造出来的。强调搞好钱法,认为从国家财政角度考虑,还是以钱多为好。他第一个将当时金属货币供给不足的现象称为“钱荒”,并分析了个中原因。周行已认识到国家发行的兑换纸币不会被全部拿来兑现,这是中国最早关于兑现纸币不需要十足准备金的理论。辛弃疾撰《论行用会子疏》,认为会子“本以便民”,而其贬值原因一是“朝廷用之自轻”;二是“印造之数多,而行使之地不广”。叶适认为纸币的弊病有三:一是大城市只见纸币流通,金属货币退出了流通领域;二是纸币贬值,使获得纸币的人都受到贬值的损失;三是引起市场上商品的缺乏。

杨泽宇、雷从胜《王安石与沈括的货币信用思想——兼论中国唐宋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云南财贸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认为,在货币流通问题上,沈括高于同时代人之处在于:他不是就货币论货币,而是从发展经济的高度阐述了货币流通规律,分析了“钱荒”的症结所在,提出五项解决的具体途径——恢复对私人采铜的禁令;提高楮币的信誉;主张以黄金作货币;加快货币流通速度;遏制铜钱外流等。此外,刘森《宋金货币史》一书中对宋人吕祖谦、宋孝宗赵奋、杨万里、杨冠卿、袁燮、陈耆卿、吴潜、袁甫、林骊、戴植等人的纸币思想做了介绍。

四、货币形制

币材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王菱菱《从铁钱、铁兵器、胆铜的生产看宋政府对铁需求的增长》(《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考察了宋朝政府对铁需求的增长情况,认为宋神宗熙丰时期(1068—1085年)每年铸钱用铁量应在800万斤以上,南宋应在二三百万斤以上。汪圣铎《关于胆铜生产的起始》(《中国钱币》1996年第3期)考证了宋代开始胆铜生产的时间和过程。宋代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遗憾的是至今未发现相关的实物证据。谢元鲁《宋代四川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与交子的产生》(《中国钱币》1996年第3期)和储建国《南宋纸币印造述略》(《中国钱币》1999年第4期)两文考证了宋代纸币的用纸和印刷技术。

“夹锡钱”的金属构成是学术界较多关注的一个问题。叶世昌《夹锡钱是铁钱而非铜钱》(《中国钱币》1996年第3期)、戴志强等《“夹锡钱”问题再研究》(《中国钱币》1999年第1期)均认为夹锡钱是铁钱而非铜钱。李延祥、周卫荣《广西贺县铁屎岭遗址宋代锡铅及含锡铁钱冶炼技术初步研究》(《有色金属》2000年第5期)考察了广西贺县铁屎岭宋代钱监遗址,发现了高中低三种含锡量的“政和通宝”铁钱,根据文献考证其为北宋后期的“夹锡钱”,其铸造初衷是利用锡对钢的脆化作用来防止敌国用宋朝铁钱炼钢锻造兵器。刘舜强《北宋“夹锡钱”名实考》(《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1年第5期)称对多枚宋徽宗时期铸行的大铁钱

通过扫描电镜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两种科技手段分析其微观结构,认定夹锡钱就是铁钱。那么,是否有可能存在两种类型的夹锡钱,一种徒有其名,一种名符其实?看来,这项研究还应继续。

王雪农《有关宋金官铸银铤(锭)形制特点和等级标准的几个问题》(《中国钱币》2000年第1期)认为宋代银铤形制的特点有两条演进线索,一是形态演进线索:从唐代长方形的条状,北宋改变为中间束腰的曲线版式,保留了原铸造时留下的蜂窝状孔洞;到了两宋之际,又改变成两端圆弧、中间束腰的砝码形态,这种形态贯穿整个南宋。二是铭文特征的演进线索:铭文由錾刻到砸印,其内容由多到少,银铤的铸造机构最初多为官方机构发展为包括众多私家店铺的多种机构。这也反映了宋代白银使用的日益广泛。

宋朝所铸行的金属货币数量为历代之冠,因此对宋代钱币形制的研究就是个大课题。针对有的学者对利用钱文划分版别提出质疑,白秦川《用钱文划分宋钱版别有合理性》(《中国钱币》2002年第4期)认为钱币的直径、外缘、内廓、穿孔等会因刻工、砂型、流通磨损等产生差别,而钱币文字,只要是一个人书写的,其风格总是一致的。因此钱币文字特征应是一个钱监的基本特征。

宋代的纸币虽没有留下实物,但发现的若干钞版如日本《东亚钱志》(1935年出版)所载的北宋钞版拓片和1983年安徽省东至县发现的“行在榷货务对桩金银见钱关子”版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盛观熙《两宋钞版辨析》(《中国钱币》1994年第4期)认为两块钞版无论在书法书体、形制式样等方面都与宋代的时代风格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前者似非北宋官方正式颁行之物,后者为南宋时期民间仿官方私自雕刻的伪“会子版”。姚朔民《“宋纸币版”再检讨》(《文物》2000年第4期)则以为北宋钞版拓片上的文字与当时文献所反映的形式、政府政策、甚至语言表达方式与北宋末年的“崇宁钱引”处处相合,故而认为这块钞版可能就是印制“崇宁钱引”的钞版。2004年在安徽省东至县召开了“两宋纸币研讨会”,国内学者对“东至关子版”的真实性、用途和金属成分与工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高聪明《“两宋纸币研讨会”纪要》,《中国钱币》2005年第1期)。

由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十余年来宋代货币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相当丰硕的,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深刻,且在不少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譬如,纸币的性质,“钱荒”的成因与影响,“夹锡钱”成份的分析,等等。这些成果必然会对后续研究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对于今后此领域研究的继续展开,我们认为,首先应当进一步拓展视野,重视对比研究。中西之间、宋朝政权与辽夏金元政权之间、不同币种行用区之间、不同币种之间,以及宋代货币与当时承担一定货币职能的汇票、本票、支票等票据之间等,均有横向比较的必要;北宋与南宋之间、唐宋之间以及宋元、宋明之间的货币问题各有特质,亦需要纵向对比研究。刘方健先生比较中西纸币产生的背景,龙登高先生比较北宋与南宋的钱荒,对我们都是很好的启迪。其次,在理论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上,有必要加强学科间的联合,引进更多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宋代的货币问题涉及广泛,诸如矿冶、铸造、印刷、体制、法律、财政、商贸、外交、考古等。因此,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单纯地爬梳文献中的史料已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重视考古新发现,应用现代科学仪器分析宋代货币实物,都不失为开展研究的好办法。再次,在具体内容上,总结宋代货币政策的教训,探讨货币与当时有价证券如度牒、盐钞、茶引等的关系,宋代货币金融立法和实施的情况等方面,都大有文章可作。譬如,宋代货币使用中存在着多个令人疑惑的悖论:一方面宋代的金属铸币额空前绝后,另一方面则是钱荒

的呼声日甚一日;一方面铸造的大量铜钱退出流通领域,另一方面则是发行纸币和各种票据缓解通货紧张;铜钱在宋政权内购买力相对较低,而在国外却很高,遂使宋钱“一朝所铸而四朝(指宋辽夏金)共用”,并大量流向周边邻国,厉行钱禁也无法遏制;钱贱而铜贵,民间销铜之风难以禁绝;南宋时期出现钱重与物贵并立的奇特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有待学者继续努力。

作者单位:葛金芳,常征江,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原载《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007.2.7~14

责任编辑: echo

发表评论查看评论加入收藏 Email给朋友打印本文

如果你想对该文章评分, 请先登陆, 如果你仍未注册,请点击注册链接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平均得分 0, 共 0 人评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文献综述优质范文.doc

文献综述范文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

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总结

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总结 以下是关于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总结,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总结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商都县紧紧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按照****市建设"五区"战略部署,立足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了构筑"一条通道"、夯实"两个基础"、发展"三个特色产业"、打造"三大基地"的发展思路,即立足商道文化,积极构筑北接二连、通达蒙古,东联**、面向京津**的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通道;夯实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基础;突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自生釉陶瓷和高新医疗科技特色产业;打造全市最大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全区首个自生釉陶瓷产学研基地和华北地区首个高新医疗科技产业基地,积极构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新格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亮点。201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8.9亿元,同比增长13.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65亿元,同比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同比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1亿元,同比增长2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00元,分 ·

别同比增长15%。 壮大支柱产业,经济建设加速发展 商都县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实施"投资拉动,政策驱动,龙头带动"战略,积极培育壮大特色支柱产业,推动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集中全力抓项目,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始终把招商引资、争取项目作为扩大投资、强化基础、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全力以赴引项目,千方百计争资金。认真落实"三三制"工作方式,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创新招商机制,组建了6个招商分局,聘请了38名企业负责人为招商局副局长,发挥了以商招商的优势,加大了"点对点"招商力度。2013年,全县引进并开工建设项目42个,协议总投资106.5亿元;争取到国家、自治区各类项目241个,到位资金6.76亿元。一大批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商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强化措施育产业,特色经济快速发展。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竞争力。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建设了太美和希森马铃薯加工、恪青蔬菜加工、冷山糖业甜菜加工、奥淳酒业粮食加工、大北农生猪养殖、中谷奶牛鲜奶加工"七大龙头",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把田间地头变成了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2013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0万亩,其中专用薯7万亩、脱毒种薯6万亩;蔬菜 ·

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 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如两宋时期,政府在外贸港口设 立的市舶司、交子在四川地区的出现等。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 问题的能力。两宋时期,我国商业居于当时世界上的繁荣之列。北宋出 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 家。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较北宋都城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 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的 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耕获图》、《宋代海船》、《清明上河图》、交子会子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利用《北宋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 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 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利用《北宋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个认识,让学生明确 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 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1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 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 2.两宋时期,水稻在南方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从越南引人优良品种占 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宋代经济作物,在南方有很大的发展:茶树普遍种植;北宋至南宋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2.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3.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正文: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论文(设计)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2.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致,原则上不少于15篇,并且要有外文文献;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一般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3. 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引用文献要加以标注。4.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设计)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保持一致。1. 文献综述应始于选题,要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撰写,原则上要在毕业论文(设计)正式开题之前完成。2. 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设计)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介和电子文档。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现阶段,我们更应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文献综述。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Overview on our state folk cultural developmentAbstract:Folk custom culture

应用文-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与比较

现代货币危机理论的发展与比较 '7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理论一直是理论界的焦点之一,有关货币危机的理论和实证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在此,本文对已有的货币危机理 献作一简要综述, 已有的理论成果,并进行比较。由于本文总结的是理论 ,因此不涉及实证研究。\xa0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鲍尔?克鲁格曼(Paul\xa0Krugman),罗伯特?弗勒德(Robert\xa0P.Flood)和彼得?M.加伯(Peter\xa0M.Garber)。Krugman在其1979年的A\xa0model\xa0of\xa0Balance-of-Payments\xa0Crises一文中所构造的模型是关于货币危机的最早的理论模型,贝Flood和Garber则在1984年发表Collapsing\xa0Exchange-Rate\xa0Regimes,Some\xa0Linear\xa0Examples一文,对Krugman提出的模型加以扩展与简化。这两篇文献是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代表作品。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假定政府为解决赤字问题会不顾外汇储备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央行为维持固定汇率制会无限制抛出外汇直至消耗殆尽。该理论的基础在于当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采取的特定政策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这一丧失的累积将持续消耗政府外汇,在临界点时,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 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基本面(economic\xa0fundamentals)决定了货币对外价值稳定与否,决定了货币危机是否会爆发、何时爆发。当一国的外汇储备不足以支撑其固定汇率长期稳定时,该国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在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政府为维持内部均衡而干预外汇市场的必然结果是外汇影子汇率与目标汇率发生持续的偏差,而这为外汇投机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矛盾,即一国固定汇率制面临的问题源于为弥补政府不断扩大的 赤字而过度扩张的国内信贷。公共部门的赤字持续“货币化”,利息平价条件会诱使资本流出,导致本国外汇储备不断减少。在储备减少到某一个临界点,投资者出于规避资本损失(或是获得资本收益)的考虑,会向该国货币发起投机冲击。由于一国的外汇储备是可耗尽的,政府所剩余的外汇储备在极短的一段时间内将被投机者全部购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货币危机就此爆发。事实上,由于投机者的冲击,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的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 成本会更大。 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表明,投机冲击和汇率崩溃是微观投资者在经济基本面和汇率制度间存在矛盾下的理性选择的结果,并非所谓的非道德行为,因而这类模型也被称为理性冲击模型(ration\xa0attack\xa0model)。 从该理论的模型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些政策主张。例如,通过监测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可以对货币危机进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经济运行,避免货币危机的爆发或减轻其冲击强度。避免货币危机的有效方法是实施恰当的财政、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基本面健康运行,从而维持民众对固定汇率制的信心。否则,投机活动将迫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调整政策,市场借此起到“惩罚”先前错误决策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管制将扭曲市场信号,应该予以放弃。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的主流代表人物是Maurice\xa0Obstfeld、Gerardo\xa0Esquivel和Felipe\xa0larrain。 第一代货币危机的缺陷在于其理论假定与实际偏离太大,对政府在内、外均衡的取舍与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加剧了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大都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于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束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旺;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以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从东汉末年开始到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到江南,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了,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区有了哪些重要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板书课题。 二、授课 师:讲古代的经济,主要是三大方面,即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共同研究探讨从五代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

板书一、农业的发展 学生:1、从唐朝中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中原地区的森林长期被砍伐,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这一时期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于北方。 3、统治者的扶植、重视。宋真宗推广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幻灯片展示)1、为躲避战祸,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2、自然条件优越。3、政府重视、扶持。 教师:下面来看一下,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下面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农业发展的概况。 学生:A从越南引进的新品种──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明间流传“太湖熟,天下足”的言语。主要产地在南方。 B棉花种植,有两广、福建扩展稻了长江流域。 C茶树栽培也很广,江南的丘陵地区,新开辟了许多茶园。 板书二、手工业的兴盛 过渡: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1、纺织业方面:A、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B、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C、南宋时,棉纺织业发展稻了东南沿海。 2、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文献综述规范及范文(写法及格式参考范本)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撰写规范 为了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为科研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本科毕业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同时必须相应完成一篇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2.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3.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格式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1.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探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关系

---------------------------------------------------------------范文最新推荐------------------------------------------------------ 探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关系 一、引言20世纪后半期,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出现了多重危机共生的现象,即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往往在同一时期、同一国家并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将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孤立研究的金融危机理论无力解释这些现象,共生性金融危机理论应运而生。但从目前国际上关于危机共生的研究现状来看,多数文献仍仅局限于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共生;①而对另一类型的共生危机,即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的共生却很少涉及。事实上,与共生性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相比,无论从理论还是经验上讲,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并发的现象都更为普遍。Reinhart (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②84%的债务违约会引发货币危机,66%的货币危机会引发债务危机。同时,就国际社会来看,墨西哥(1994)、法国(1998)、阿根廷(2001)等国也都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共生性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可以说,研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间的共生性,对于金融危机理论演进以及共生性金融危机外延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内生联系,它们会由某些共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同时引发,也会在某些力量的推动下形成彼此间的传导和扩散效应;而且,传统的金融危机预警文献在指标选取上,也经常把一国的外债水平作为货币危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问题在于: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间通过何种渠道相互联系?两种危机间的联系机制能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货币危 1 / 11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及中国的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 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 响程度可见一斑。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

宋代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原因 2011级财税学院 注册资产评估师2班 王轩

一、选题原因 宋代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作为一个饱受非议的朝代,政治腐败、军事羸弱,自然而然的被扣上“弱宋”之名。如果但从经济层面看待宋朝,那么宋朝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空空前繁荣的朝代,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提出研究宋朝经济这一问题。 二、前人研究成果 1、宋朝经济概况(参见百度百科,词条“宋朝”经济科技) 农业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面积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 手工业 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宋瓷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近年来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时至今日,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着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宋朝时期,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 金融商业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

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方向) 年级:2006级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货币危机模型

闽江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____货机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 系别___________数学系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2010级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信息与计算科学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黄海心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120100903120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郭晶__________________ 职称副教授 系主任吴炳烨 论文时间 2014年4月10日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诚信声明书 本人郑重声明: 兹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货币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是本人在指导老师郭晶的指导下独立研究、撰写的成果;论文(设计)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论文(设计)中所引用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本人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校有关规定,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设计)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2014年4月10日

摘要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发生了大大小小的货币危机不下百次,给危机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严重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了解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特点、提前防范货币危机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对货币危机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先介绍第一代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并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在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及相关模型,并以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对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当前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引用我们从实证分析中所得到启示,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危机模型,实证分析,东南亚货币危机

宋代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宋代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尤为特殊的一个朝代,它上承汉唐下启明清,成为华夏文明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宋代不仅拥有丰富卓越的文化成果、叹为观止的思想成就,更拥有充满活力的经济以及生机勃勃的都市文化。葛金芳认为,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①。 对于宋代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学术界成功颇多。有关论文、著作数量十分丰富。有关的论文如《略论宋代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②、《宋代经济的历史地位评价辩析与葛金芳教授商榷》③、《中国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浅析》④等,相关著作有漆侠的《宋代经济史》⑤,以及和邓广铭合编的《两宋政治经济问题》⑥等。另外,在古人留下的文章和著作中,亦能对宋代经济状况有个直观了解。例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⑦、洪迈的《夷坚志》⑧,除此之外,日本人斯波义信的《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⑨等都可做参考。 宋代经济的发展,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范围广,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下面我将从农业、商业和手工业三个方面对宋代经济发展做简要介绍。 一、宋代的农业 在古代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耕地面积是经济实力的重要参数之一。宋代农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的扩大、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和商品化程度提高。厉文君在《宋代的经济开发与社会转型考略》一文中将宋代农业与唐代做了一系列的比较,介绍到:“宋代国土小于唐代,但由于围田、 ①葛金芳《宋代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首次启动》《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5年第1期 ②王世英《略论宋代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 ③徐志新《宋代经济的历史地位评价辩析与葛金芳教授商榷》《现代财经》2005年第11期 ④易彪《中国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浅析》《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3期 ⑤漆侠《宋代经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⑥漆侠、邓广铭《两宋政治经济问题》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⑦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库全书本 ⑧洪迈《夷坚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分析

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分析 作者: 内容提要:宋朝是中国古代朝代中,经济发展情况最好的朝代,本论文旨在进一步探讨两宋时代经济发达的背景、表现及原因分析,以为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背景、表现、原因、经济、商业、城镇社会 一、大背景 公元960年建立宋朝时,未靠武力,而是和平禅让,将五代时后周的柴氏王朝,和平过渡为赵氏的宋朝。宋太祖接受唐朝武将节度使操纵国运的教训,以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参与朝政的机会,实行文官统治。对外也少用武力,而以钱物捐助北方游牧民族,换得珍贵的百年和平。 宋太祖采取抑武扬文、君臣共治,提高知识分子地位与责任感。因此,给后人印象似是国运不济,国力孱弱。先忍让于辽、金,后又退守江南称南宋,再100多年后又亡于蒙古族的元朝。 宋朝中华民族古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宋朝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领先的国家。汉朝虽比宋朝长了几十年,但穷兵黩武,经济文化的发展皆受到影响,比起同时期的欧洲罗马帝国,经济、文化皆大为逊色。 二、经济发达程度空前 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指出:“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

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历史教授杨渭生先生也认为:“两宋三百二十年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内是座顶峰,在世界古代史上亦占领先地位。”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也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宋朝)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日本宋史学家宫崎市定认定:“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然而由于宋代文明的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了。”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响了世界。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写道:“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上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在技术水平上,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以及在辽阔疆域的管理能力上,中国都超过了欧洲。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当世界经济明显加速增长之际,中国却衰退了。” 根据他的测算,按1990年美元为基准,在公元960年后(赵匡胤建立宋朝),中国人均GDP为450美元,至宋末达600美元。而处于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年6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 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