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目标

第一章力

第一节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单独存在,一定存在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

3.知道力是矢量。

4.会画力的矢量。

5.知道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的名称可按力的性质和作用效果来命名。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怎样通过力的图示,形象描述象的物理概念的方法。

2.通过对力的分类内容的教学,渗透分类方法,使学生对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要有确定的标准等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力的图示的学习,使学生享受到物理图像的形式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分组实验的形式,让学生去动手,教师应引导、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思考,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准确把握“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概念。

2.难点

力的图示

3.疑点

当磁铁接近一小铁钉时,小铁钉受磁铁对它的吸引力向磁铁运动,此时小铁钉对磁铁有没有力的作用?为什么?

4.解决办法

结合实验、多观察、多思考

第二节重力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知道重力的方向。

2.知道重心。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总结问题的能力。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使学生领悟到自然规律中隐含的逻辑美。

二、学法引导

教师通过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总结。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难点重心、重心的变化

3.疑点重力的大小跟物体和g值有关,在地球上不同地方,g值是恒定的吗?

4.解决办法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重力、重心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第三节弹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2.知道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3.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方向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训练学生观察力

(三)德育渗透点

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世界观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具体可感,生动又形象的演示实验来体现美引真的原则

二、学法引导

1.利用演示和举例等直观教学法引入展开讨论

2.师生共同讨论来确定弹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的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弹力产生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2.难点对弹力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3.疑点如何确定相互接触的两物体间没有挤压不发生形变

4.解决办法

用大量实验及事例说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深刻认识弹力产生的条件,对弹力有无的判断启发学生从物体状态入手,通过受力分析,找出力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判断。

第四节摩擦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利用公式F=F 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动摩擦因素与什么有关。

3.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跟两物体间的压力成正比。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2.训练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在研究摩擦力时,向学生渗透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的哲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摩擦力的研究,体现了物理现象贯穿于自然的自然美。

二、学法引导

利用实验演示、分组,通过现象找本质,对摩擦力的规律及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判定,则需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动摩擦、静摩擦可通过对比教学来进行。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通过实验得出F=F N

2.难点

(1)静摩擦力方向判断问题

(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3)指出物体对支承面的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指出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时,压力的大小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疑点

(1)凡是运动的物体都有滑动摩擦力产生,静止的物体都受静摩擦力作用,对吗?

(2)如何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物体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中“相对”的含义。

第五节力的合成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合力合分力的概念

2.理解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总结规律的能力,应用教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渗透等效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认真、仔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几何图形中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演示实验阐述等效的思想,并归纳出力的合成原则,平行四边形法则。

2.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结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2.难点运用数学工具求解物理问题,如何从实验中归纳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定则。

3.疑点 1+12?

4.解决办法通过演示、学生实验,从实验中归纳出平行四边形定则,并结合数学知识处理具体问题。第六节力的分解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的定则

3.理解力的分解的办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强化“等效替代”的方法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教学规律之间存在的和谐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以利用复习提问由力的合成反过来引人力的分解。

2.利用演示法来分析分解的原则

3.由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经过讨论和验证掌握分解规律。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2.难点力的分解方法

3.疑点力分解时如何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4.解决办法设计实验,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

第二章直线运动

第一节机械运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参考系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同时知道,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物体作参考系才有意义。

2.知道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到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

3.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知道这种科学抽象是物理学的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弄懂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

4.知道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知道在实验室测量时间的方法。

5.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描述质点位置改变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并知道用正、负表示位移

6.知道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质点的教学,渗透物理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

2.通过位移的教学,加深对矢量的理解。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抓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及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现象和规律所蕴含的自然美。

二、学法引导

1.以大千世界的种现象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

2.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法来确定质点概念及条件

3.通过类比的数学方法用数学上的点线、段来突破时刻与时间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质点与位移的概念

2.难点怎样引出质点的概念

3.疑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成质点

4.解决办法

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到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常不考虑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把物体简化成一个没有大小、形状的点,引出质点的概念,再指出物体能否看成质点的条件。

第二节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s-t图象以及如何用图象来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3.知道s-t图象的物理意义,懂得用s-t图象的斜率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的分析,使学生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

系的数学工具。

2.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时,应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了解到物理中图象体现的规律的自然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规律,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2.学生通过观察来归纳,总结并上升为理论规律。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难点

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3.疑点

4.用图象的斜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通过多媒体演示提高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训练点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得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学法引导

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2.难点

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3.疑点

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4。解决办法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第四节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什么是速度——时间图象,知道如何用速度——时间图象来表示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的物理意义,能从速度——时间图象上直接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并能求出位移。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象上的特点及物理意义。

4.领会用速度——时间图象处理运动问题的优点。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s-t图与v-t图的对比,让学生参与活动和自学讨论的教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2.利用v-t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德育渗透点

教学过程中,渗透图象这种方法处理问题的优越性在于直观、清楚的表现出运动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便于从总体上认识运动过程的特点,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v-t图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图象的自然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通过实验引入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2.通过讲解阐述v-t图的特点和意义及应用

3.利用适当的例题进行训练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

2.难点

怎样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疑点

通过v-t图象求位移

3.解决方法

第五节速度改变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加速度的含义及物理意义

2.知道加速度单位珠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某些物体作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3.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判断加速直线运动和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方向,领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意义。

4.会用a=(v t-v0)/t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通过实例了解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大小及速度大小变化大小变化的区别,领会物理量的变化率的含义

6.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会用a=(v t-v0)/t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会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求加速度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能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加速度定义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过程中推理过程的逻辑美

二、学法引导

1.通过对比实验,引入问题,如何区别速度变化的快慢

2.学生讨论、总结引入变化率的概念。

3.巩固训练,加深认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难点弄清加速度和速度的区别

3.疑点速度的变化总是增加的或总是正值吗?

4.解决方法

从多角度去理解加速的定义,牢牢地把握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这一核心。

第六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的推导方法

3.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中v、s及a的正负号的含义

4.会正确画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并能理解图像的物理意义

5.会正确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对简单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利用公式和图像表示物理规律,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2.通过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使学生逐渐熟悉数学工具的应用,培养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并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总结,体现物理规律中蕴含的自然美

二、学法引导

1.由复习上节内容的加速度公式,导出速度公式

2.组织学生讨论v-t图像来扩展斜率及面积代表的物理意义

3.教师讲授位移公式

4.巩固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总结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2.难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的理解

4.解决办法

用极限的知识总结出,当每一小段时间间隔无限减小时,v-t图像下方的面积就等于阶梯形折线下方的对应各长方形面积的总和的结论。

第七节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进一步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2.正确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基本公式推导出其他规律

3.会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并能较熟练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

4.加深对匀变速直线往返运动的理解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题的能力

2.培养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的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成功带来的娱乐。

二、学法引导

1.复习已学公式,推导变形公式

2.总结规律,强调条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2.难点审题,理解题意

3.疑点各公式的适用条件

4.解决办法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运动过程,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分析,克服乱套公式的坏习惯。

第八节自由落体运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历史事实和科学方法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4.了解重力加速度的变化

5.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进行计算,解决某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回顾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介绍伽利略的成就,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及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在教学中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在处事中要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史学习,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学家努力探索真理的人格魅力

二、学法引导

1.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自由落体运动

2.利用控制条件的方法来抓住主要矛盾,认识本质

3.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难点演示实验的技巧及规律的得出,介绍伽利略的实验难证及巧妙的推理

3.疑点轻、重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一样的

从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入手,综合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2.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3.掌握惯性的概念,能应用惯性解释自然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正视直觉、剖析现象,究其本质,探索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与艰苦性。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通过实验法引入课题,以叙述的形式,展示人类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进程。

2.师生讨论、总结、分析和总结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掌握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2.难点

生活中形成的直觉所引起的不正确的认识及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疑点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的区别何在?

4.解决办法

通过演示实验、推理、同学讨论,克服直觉引起的误导,掌握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掌握惯性有关知识。

第二节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力的两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掌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速度大小和速度方向的改变

3.物体的受力,物体的质量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两个因素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并从中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建立正确的认识论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与能力,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体会到物理学中推理过程的逻辑美二、学法引导

对本节的内容建议以演示实验和师生共同讨论来阐述运动状态的变化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决定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两个因素:物体所受的外力和物体本身的质量

2.难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其中一种形式:物体速度方向的改变

3.疑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与物体运动改变的难易是一回事吗?

4.解决办法通过对演示实验的分析、讨论、讲解,掌握重点、克服难关、解释疑点

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二定律

2.掌握公式、物理量的意义

3.学习、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分组实验总结牛顿第二定律,对真理进行再发现,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总结规律,不断创新的能力

2.初步掌握实验研究中的控制变量法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实验误差处理、控制变量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美德。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来体会科学研究,提高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以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

2.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性认识。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成功地完成分组实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初步应用。

2.难点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的数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单位关系。

3.疑点

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怎么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用力推一个停在地面上的较大的物体时,却推不动,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与牛顿第二定律的外延有无矛盾呢?

4.解决办法学生分组实验,对实验分析、剖析、讲解例题及用学生讨论等方式加以解决。

第四节牛顿第三定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进一步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通过实验演示总结规律

2.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对概念的理解加以完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难点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4.解决办法

(1)演示实验,从实验中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

(2)习题练习、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第五节力学单位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制

2.掌握力学单位制中的国际单位

3.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乃至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用单位运算检查公式推导的正确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建立国际单位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树立经济全球化的战略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力学单位制的介绍,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语言的沟通,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过程中的逻辑美。二、学法引导

1.由谈话的方式引入规定单位制的必要

2.教师讲解力学单位制及相关问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掌握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2.难点

基本单位包含国际单位制的单位和非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含有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3.疑点为什么要建立国际单位制

4.解决办法自学、讨论、提问、讲述四结合

第六节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巩固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

2.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例解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方法

2.通过解题训练、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掌握题干的要求及坚忍不拔的性格与品质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使学生把审美欣赏与审美操作相结合

二、学法引导

1.利用问题教学,教师归纳总结

2.学生分析、应用,培养能力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的两类力学问题及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2.难点对物理情景及物理过程的分析

3.疑点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关键何在

4.解决办法

讲解习题时抓住关键,选好典型题,进行习题类型比较,加深学生对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方法的理解。

第七节超重和失重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超重、失重现象及其实质

2.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知道是力量的源泉,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在推理中了解现象的本质,体验自然规律的逻辑美

二、学法引导

2.利用演示实验,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讨论原因

3.师生讨论视重与重力的辩证关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不是物体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发生了变化。2.难点示重,视重与实重的概念及区别

3.疑点超重和失重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4.解决办法

在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用事产说话(如弹簧秤提一物加速上升,学生根据实物本身未变化,地球对其引力不变的事实可知,超重并不是物体重力发生变化),使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本质及现象。

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应以促进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劳动技术素质。同时也应注意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素质(包括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上述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可简略描述为:“基本素质+个性素质”。作为单项学科领域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还应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大纲》的“前言”部分开宗明义: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在“教学目的和要求”部分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结构。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部分又对上述目标结构中的各子项分年级、分单元提出了层次分明、具体的要求,形成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三级目标体系。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会议代表认为这是一个包括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教育的系统结构。智力素质是指感知、思维、概括、识记等方面,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它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其智力素质主要包括:(1)知识素质。我国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个公民,对于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如小学数学中的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以及一些计量、统计知识、几何形体知识,都是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要经常用的知识,必须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积极动手、动脑思维,形成一个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素质。(2)技能素质。为了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无论对个人的生活还是对国家的贡献,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技能素质。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技能(包括口算、笔算、运用工具计算等),学生通过学习解决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技巧,这样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自身的技能素质。(3)能力素质。数学能力是智力素质的核心内容。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能力是由运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数学思考方法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成的,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人的素质水平的高低,除与知识水平相关外,还与它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关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思维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非智力素质是指兴趣、情感、意志等,属于人的意向活动范畴,非智力素质主要包括:(1)情感素质。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活动。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师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数学情感素质。数学的情感素质包括学习数学的态度、兴趣、不怕困难攻克数学疑难问题的顽强学习意志,勇于进娶敢于竞争的学习精神。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在此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大有作为。(2)思想素质。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思想教育因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注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实践第一、对立统一、运动发展等观点,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述内容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与会代表认识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中的智力素质与非智力素质应该同步培养、和谐发展,要摒弃“应试教育”中只注重知识教育、坚持分数标准的人才观。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到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各起多大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应该明确非智力素质也是教育的对象。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了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更应给予高度重视。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

徐州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422页包过)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C)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D) 以上都是 3.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C) 思维素质 4. 素质教育试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与素质教育过程的()。(C) 同步性 5. 自主健康成长要求学生(),能在现实环境中找到社会需要、自己乐为而又可为的奋斗目标。(A) 健康成长 6.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 (A) 教育思想 7. 就具体教学过程授课而言,更有价值的知识包括()等。(D) 以上都是 8. 在全社会倡导()之风,是提高公民素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的大事。(D) 素质教育 9. ()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A) 课堂教育 10. ()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A) 活动课程 11. ()是提高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B) 精神审美素质 12. 优良的()是师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B) 教学环境 13. 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C) 教育基本理论 14. 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C) 现实教育 15.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整个社会对人、对人的()的高度重视的必然产物。(A) 素质 16. 教育要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必须通过青少年儿童的内部原因,即()才能实现。(D) 内部矛盾 17. 任何素质的形成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这就决定了()必须与困难同行。(A)素质主体 18. 素质教育()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超越,它体现着教育工作者的主观意志,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愿望。(A) 目标 19.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D) 创造性 20. ()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 素质教育 21.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D) 社会 22. ()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C) 独立人格素质 23. ()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C) 集体学习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教育文档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高等学校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为了使大学生从高校毕业后,能够自立于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都是以教学活动为主的。正因为如此,各高校长期以来都把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称之为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由数十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或教学环节)所组成。在校学生所接受的有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教育占整个课程体系的85%以上,而有关“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只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10%左右的比例。很显然,高等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仅仅发挥“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求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立场和方法为主的非智力因素(含情商、美育)的教育,并把其作为课程教学共同性的教育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除了教学问外,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的合一。”可见,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把“授知识和能力之业,解求知和求能之惑”作为在课程教学中的目标,那么,他充.

其量只不过是“经师”而已。只有在课程教学中既进行“授业、解惑”,又结合“授业、解惑”进行“传道”的教师,即做到了 既教书又育人,才称得上既是“经师”又是“人师”。高等学校 素质教育的深入,有赖于一大批“经师和人师合一”的教师的努力。但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却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这说明了教师要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高等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构建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教师为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道”,使自己成为“人师”。 一、构建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原则 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是指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业务教育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教育(含情商、美育教育)和能力训练的一般要求。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的要求;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唯物辩证思维能力训练的要求等。 拟制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对素质教育过程的一种前馈控制。在制订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时,为了增强科学性,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应努力贯彻以下三条主要原则: 1.创新性原则 创新精神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高校教师搞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具体落实到各课程的教学实做深入研究和开拓是一项需要高校教师下大力气、践过程之中, 创新的工程。很显然,要构建较完备的课程教学的共性教育目标,

素质教育理论

编者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为创造性的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特编辑整理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资料供大家学习借鉴。 一、素质教育的立论基础 近几年来,围绕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然而,我国素质教育的兴起之初并不是“至上而下”进行的。这既是说,素质教育实践的起因来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使教育现代化内含着基础教育素质化的本质要求的结果。因此,应该从理论上对素质教育问题作深入探讨,并首先找到其站住脚、深入下去并使之走向科学化,以作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指导。一般认为素质教育立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科学指导思想。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本质。其次,马克 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研究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系统科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设计与功能的整体优化。 3、心理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心理保证。 4、人才学基础:素质教育目标的具体化。首先,人才学中关于合格人才、专门人才、杰出人才三类人才的划分以及人 才的成才规律的揭示,给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启示。其次,人才学中关于人尽其才的研究表明,所谓人尽其才,并不是仅仅尽其现有之才,还必须不断提高其潜在的才能。 5、未来学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第一,素质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因此应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有传统教育相现代教育转化,既有注重经验的传统教育,向注重信息知识的未来化教育转变。第二,素质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培养内向型、书斋型人才的局面,转向培养既关心现实,又关心未来,有深谋远虑,为未来铺路,为后人造福的外向型开拓性人才,培养勇于进取、善于创造、具有极强应变能力的人才。第三,素质教育必须开放,面向世界、面向社会、面向一切有关教育的方面发展。 6、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实施的根本依据。 7、社会学基础:素质教育理论的现实要求。首先,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我国的国情是其实施的广阔背景。其次,无 论是当代教育还是未来教育都应是一种全面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活动。第三,素质教育应是一个网络化的教育体系,它不仅仅指学校教育本身,而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中。惟其如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1、什么是素质?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有事物本来的性质,人的先天特点的含义;还有后天的素养,及平日的修养。修养则是一种养成,表明发展的状态、水平。可见,素质概念既可以从生理又可以从心理方面去解释;既可以说是人的“原始的状态”、“本来的性质”,即先天的素质,其中如遗传素质,又可以说是人在后天形成和发展的状态、水平,即通过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养,如现有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等。 2、什么是素质教育? 简言之,它是全面发展或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所进行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 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他批评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篇一: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二是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现实的社会人、富有人性的人、智慧的人、敢于创新的人。 人人都想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一个名师、一个特级教师??,但名额有限。我们成不了名师,但我们要努力做普通的好教师,做最优秀的自己。否则,就是误人子弟。 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是针对‘应试教育’面向少数尖子生的片面、被动发展而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和主动地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 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国国情的需要。主动发展既是一种个性教育,又是一种创新教育。 篇二:素质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素质教育在国内已经是闹的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路坎坷,很不乐观,2019年4月24日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了湖北省素质教育研究组的筹备大会。陶宏开教授作为特邀顾问。陶宏开教授的素质教育有一番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但是在会上,83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的几句话,道破了素质

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他说,人类现在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现象,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各位教职工作者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比如说,顺手带走没有喝完的水,这就是一种素质。从现场来看,确实职工作者的素质有待提高,至少没有第二个人带走自己的水瓶,甚至地上随处可见。可悲可笑可气! 素质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 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论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 摘要: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自然性原则和层次性原则,身教重于言教,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不断加强教材建设,完善课程教学要求,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 高等学校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为了使大学生从高校毕业后,能够自立于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计划都是以教学活动为主的。正因为如此,各高校长期以来都把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称之为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由数十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或教学环节)所组成。在校学生所接受的有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课程教育占整个课程体系的85%以上,而有关“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只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10%左右的比例。很显然,高等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仅仅发挥“两课”等政治思想教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求教师在基础课程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立场和方法为主的非智力因素(含情商、美育)的教育,并把其作为课程教学共同性的教育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除了教学问外,学生的品质、作风、生活、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的合一。”可见,如果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把“授知识和能力之业,解求知和求能之惑”作为在课程教学中的目标,那么,他充其量只不过是“经师”而已。只有在课程教学中既进行“授业、解惑”,又结合“授业、解惑”进行“传道”的教师,即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才称得上既是“经师”又是“人师”。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深入,有赖于一大批“经师和人师合一”的教师的努力。但是,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却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说明了教师要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高等学校在课程教学中构建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教师为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道”,使自己成为“人师”。 一、构建课程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原则 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是指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业务教育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教育(含情商、美育教育)和能力训练的一般要求。课程教学素质教育目标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的要求;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唯物辩证思维能力训练的要求等。 拟制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实质上是对素质教育过程的一种前馈控制。在制订课程教学的素质教育目标时,为了增强科学性,提高素质教育的效果,应努力贯彻以下三条主要原则:

素质教育作业题参考答案

《素质教育》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一 1. 素质教育是指: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 标)的整个教育活动。 2. 只要不是揠苗助长,对特殊学生实行特殊教育是(因材)施教的表现。 3. 只有激活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潜能,才能真正促进他们自觉、深刻地(内化)知识。 4.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5. 国民法纪责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乃至国际(竞争力)。 6. 只有在掌握现代知识面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7. 思维素质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 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 8. 健康素质不仅能提高(人生)价值品位,而且能提高社会的和谐进步程度。 9. 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未必都有良好的(素质),但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必具独立人格。 10. 独立人格素质作用于社会生活,又来源于社会(实践)。 11.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开发智力。 12. 教育机会平等最(重要)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是教育结果的平等。 13. 社会文化的核心包括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 14. 政策、(法律)被称为“看得见的手”,它指引着素质教育目标的方向。 15. 成熟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操作)和(理念)的同一性。 16. 提出着眼于素质发展的课程观,是针对当前课程观念在学生发展、学科体系和(社会需求) 三者之间的某些失衡现象而言的。 17. 校本课程,指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以学校、教师为决策主体的课程。 18. 教科书一般须经(课程审议机构)审议,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出版,供学校采用。 19. 一个人的高素质形成,(进取心)和(自信心)是前提条件和动力源泉。 20.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 作业二 二、判断题 71. 从严格的定义来讲,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关键。(判断)? 正确错误b 72. 学校教学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要求。(判断)? 正确错误a 73. 学校只承担向学生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的重任,无须促其对知识的深刻内化。(判 断)? 正确错误b 74.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就是让学生接受和继承知识、经验或技能。(判断)? 正确错误b 75. 任何素质的形成都必须建立在丰富而有价值的知识素材基础上。(判断)? 正确错误a 76. 现代思维在具体思维中应当注意在归纳中融入演绎。(判断)? 正确错误a 77. 道德素质即人格素质,是指一个人具有的基本稳定的独特心理和生理品质。(判断)?

徐州 素质教育概论_考试及答案 4月10考试 得分 88分

一) 单选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所谓“更有价值的知识”,是指对学生()形成、发展具有更大帮助、促进和提高作用的那 些准确知识。 (A) 素质 (B) 学习 (C) 生活 (D) 成绩 [分值:] 2. ()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计划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其普遍或主干发展得到教育保障。 (A) 社会学习 (B) 个人学习 (C) 集体学习 (D) 自主学习 [分值:] 3. ()对新生一代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所难以完全代替的。 (A) 基础教育 (B) 家庭教育 (C) 学校教育 (D) 社区教育 [分值:] 4. 课程之所以需要“开发”,是因为存在着()。 (A) 学习潜能

(D) 个性潜能 [分值:] 5. 素质的(),要求学校的自然环境应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A) 自然属性 (B) 教育属性 (C) 科学属性 (D) 文化属性 [分值:] 6. 科学思维训练既应统一组织进行,又要体现个别性和个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方式 莫过于运用()实习教学和科研锻炼。 (A) 劳动 (B) 工厂 (C) 实验 (D) 社会 [分值:] 7. 提出教育内容的适度综合,并非主张取消教育内容的分科设置,而是针对()中分科过细且 相互割裂的现象而言的。 (A) 高等教育 (B) 个性教育 (C) 现实教育 (D) 素质教育 [分值:] 8. 所谓()就是说,每一位教育者都可以而且应当从事基于对教育规律独到理解的创造性的教 育活动,这样的教育活动经过反复检验、完善、定型和升华,就成了超出教育经验层次的教 育模式。

(B) 学有所成 (C) 素质教育 (D) 教有所学 [分值:] 9. 人的潜能具有一定的(),有些潜能在常态下难以发现,这就容易使人产生某些错误判断。 (A) 显性 (B) 共通性 (C) 差异性 (D) 隐蔽性 [分值:] 10. ()开发特别要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将学生的学习生活融入社会生活之中,使学生通 过了解社区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A) 国家课程 (B) 地方课程 (C) 教育课程 (D) 学校课程 [分值:] 11. ()首位是教育经验的总结、教育规律的反映。 (A) 教学 (B) 成绩 (C) 德育 (D) 思想素质

素质教育发展总目标与要求

素质教育发展总目标 ●健康总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与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语言总目标 1.有表达的愿望,能够自然、礼貌地与人交谈。 2.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和相应的语言理解能力。 3.敢于当众讲话,能清楚地进行自我表达。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并理解其中的内容。 5.学习和运用普通话。 ●社会总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动、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科学总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学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艺术总目标 1.能够感受并喜爱生活、环境和艺术中的美。 2.积极参加艺术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快、丰富的情绪体验。 3.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富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4.具有艺术活动的良好习惯。

素质教育发展阶段目标 健康 小班(3~4岁) (一)生活卫生 1、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愿意来幼儿园。 2、逐步建立起与教师的依恋关系。 3、正确使用小勺独立进餐,喜欢吃各种食物。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擦嘴与漱口以及经常喝水 的习惯。 4、养成勤盥洗的习惯,会用正确的方法洗手、洗脸,并做到早晚刷牙,使用自己的毛巾、水 杯和手绢或手帕。 5、学会上厕所,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6、按次序穿脱衣服和鞋袜,把它们放在固定的地方。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7、不用手脏或脏手绢揉眼睛,不将手或其他异物放进嘴、鼻、耳里,知道没有成人的同意, 不随便吃东西。 8、知道身体不舒服时告诉成人,能配合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接种。 (二)安全 1、知道外出时不离开成人,不接受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2、知道不去危险的地方,不动危险的东西(如火、电源、开水壶、煤气灶等)。 3、有秩序地上下楼梯以及玩大型运动器械。 (三)体育活动 1、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感受运动游戏的愉快。 2、学习模仿操,动作基本到位。 3、走步时动作自然,能较灵活地控制走步的方向。 4、跑步时不与他人碰撞,动作自然,能双脚平稳地自然跳跃。 5、学习用单手自然地向前方做掷远动作。 6、能灵活地正面钻和手膝爬,自然地攀登较矮的运动器械。 7、尝试玩各种中、小型运动器材。 中班(4 ~5岁) (一)生活卫生

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浅析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 摘要: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并着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提出巨大的需求。必须承认,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有重要贡献的。然而,只有敢于面对问题,我们才能进步,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对我国来说,就要迈上新的5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其中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人才的准备。问题的重要性使我们不得不去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目前在基础教育界已形成了共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且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究其原因,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既要尊重教育现实也要注重教育发展的战略。 关键词:实施素质素质教育教育战略 Abstrac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our country educates the development to face the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and the challenge: The Central Party Committee, the State Council proposes explicitly and begins to implement “the rely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rejuvenate the nation” the strategy; Technical, the economical rapidly expand and society's progress to educates proposes the huge demand. Must acknowledge that our country's traditional education to the state economy, social,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has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However, only then dares facing the question, we can progress, can follow the time development the step.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o our country, must step the new 50 years to realize the modernized journey basically in the n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preparation, is talented person's preparation. The question importance causes us to be able not but to go to carefully examine our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he talented person view. At present has reached the consensus in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has been imperative, th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s main channel is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moreover must play student's main body role. But, has the massive formalism, the superficial piece of writing in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vestigates its reason, I though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already needs to respect the education reality also to need to pay great attention to educate the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 key word: Implementation 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strategy 一、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需要认真的研究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了解它的局限性: 第一,只面对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使多数的人成为“失败者”,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第二,我国的传统教育大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注重不够。 第三,我国的传统教育对如何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不够,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重知轻能”。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三维目标、课程改革的关系 杨向东/《人民教育》2016年第19期 是“核心素养”还是“胜任力”? 本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根据OECD的界定,素养(competence)“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个体调动和利用种种心理社会资源(包括各种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在特定情境中复杂需要的能力”。它超越了“认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的范畴,也不限于传统意义上“能力(ability)”的内涵和外延,而是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OECD对核心素养的界定带有明显的社会适应倾向。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创新经济模式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工作类型要求个体能够应对陌生的挑战性情境,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个体要能够对复杂问题做出灵活反应,能够有效沟通和使用技术,能够在团队中工作和创新,持续性地生成新信息、知识或产品。综观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无一例外都突出了这一立场。这些框架都强调在数字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环境下,在多元异质社会中创新、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性。这些素养反映了个体适应21世纪的共同要求。 鉴于上述倾向,有学者认为本次课程改革应该采用“胜任力”,而非“核心素养”这一术语;也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社会适应性,而对个人发展关注不够,以“核心素养”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不够妥当;还有人认为“核心素养”更多强调了未来社会个体应该具备的高级技能,不能全面涵盖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全部内涵。 如果用于分析和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相关的课程改革趋势,这些观点是有道理的。然而,如果用来评判此次以“核心素养”为设计理念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就有失偏颇了。这是因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并不是机械照搬西方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而是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这种理解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小学素质教育工作计划

小学素质教育工作计划 五营一中学校xx-xx素质教育工作计划 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本计划: 一、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我校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作用。各校要加强领导,成立组织,做到职责分明、任务具体、责任到人,既分工,又合作。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中,不断加强德育管理。 1、加快中学思想品德及思想政治课的改进与建设思品课和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我校要开全开足课程,并在师资方面给予重视,加强师资力量,使思品课在指导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发挥其巨大作用。利用思品课结合当前实际,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法制观的教育。结合远程,以此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管理与指导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公益劳动,可安排学生到敬老院、环卫所进行奉献活动。利用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指导学生开展民俗调查研讨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 孩子们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3、深入开展 __活动 我校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社会荣辱观教育,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切入点夯实做人的基础,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坚持抓好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行为习惯培养内容尽量细化,突出重点,切实落实《守则》、《规范》,在学生当中开展知、比、纠、行系列化养成教育竞赛活动。 积极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要把学生心理健康、青春期、毒品预防、安全、公共卫生、预防艾滋病、环保、感恩教育等结合起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教育。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法制观念,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素质教育概论考试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 1. ()是教育者实现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知识的直接前 (A) 深厚积累 (B) 宏约深美 (C) 厚积薄发 (D) 博纳厚积 [分值:] 2. ()开发特别要强调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将学生的 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参与 社会生活的能力。 (A) 国家课程 (B) 地方课程 (C) 教育课程 (D) 学校课程 [分值:] 3. ()是辩证统一的。生理健康固然是生存的基础,

但就现代社会而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A) 心理健康 (B) 身心健康 (C) 生理健康 (D) 心灵健康 [分值:] 4. ()也是学生树立崇高正确的人生追求,实现自主 (A) 小目标牵引 (B) 大目标牵引 (C) 目标牵引 (D) 以上都不正确 [分值:] 5. 人的潜能具有一定的(),有些潜能在常态下难以 (A) 显性 (B) 共通性 (C) 差异性

(D) 隐蔽性 [分值:] 6. 促使知识内化,使学生形成素质,才是素质教育的 (A) 基础 (B) 目的 (C) 追求 (D) 以上都不正确 [分值:] 7. 素质教育第一要义——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 (A) 经络通畅 (B) 脉络贯通 (C) 全线贯通 (D) 厚积薄发 [分值:] 8. 在每位个体的各种潜能中,往往有一种或多种表现

(A) 劣势潜能 (B) 优势潜能 (C) 共性潜能 (D) 个性潜能 [分值:] 9. 文化积淀到人身上构他在后天习得的素质的基础 (A) 历史底蕴 (B) 文化底蕴 (C) 文化修养 (D) 社会积淀 [分值:] 10. 人的素质的差异,常常就是所拥有的()的差异。 (A) 社会地位 (B) 出身贵贱 (C) 文化高低 (D) 文化底蕴

常州市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单选题)2016

常州市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单选题) (做了三份,成绩在74~85之间)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 ()紧密相联,是个体社会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生物基础。87(C) 思维和语言 2. 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建立师生信息()平台,为他们通过这个平台实现深入便捷的信息交流、沟通服务。15 (B) 共享 ( 3. 优化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教师正确的()。217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学生观 4.()最突出的弊端就是忽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压抑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创新能 力、动手能 和实践能力。98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应试教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5. ()既是中央长期高度重视的基本内容,又是国民素质整体状况的重要体现。35(D) 科学文化素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6.“元教育”又称(),指人类早期比较完整地体现自身本真职 能的原始教育,其本性是为人类服务,通过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实现环境改造,满足人的 生存需要。60(C)本真教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7.素质教育如果丧失了(),就意味着任何一种不相干的教育都 可以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素质教育自身也就不复存在了。236 (C)统一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8. 在知识深刻内化的过程中,学生的()水平始终是影响该进 程的关键之一,也是制约对知识深刻内化程度的重要因素。(A)科学思维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9.()是非学科的,不依赖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突破了课堂时 空乃至学校时空的限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203(A)活动课程 10.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指引人们走向成功的()。 (A)根本法则 (B)基本路径 (C)重要经历 (D)唯一方法 11.()的主渠道应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 班主任工作之中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B)心理健康教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2. ()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 就将开启,人类教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B)素质教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3.()是创造的源泉,它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思维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4.()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挥的领域和生长点。92(C)素质教育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5.以现行教育()为基础进行改进,这是确定素质教育内容的基 本思路。115 (D)内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6.()强调的是教师心中要有每一位学生,在指导思想上正确认 识全体与个别的辩证关系,精心设计教学。191B)个别化教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7.()是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加工产生的观念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形成的基本稳定的方向性与规 范性精神品质。26 (D) 思想道德素质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8.()是全党全国长期坚持的中心任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所谓“功利性目标”,仍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B) 经济建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9. 激活学生个性潜能发展,首先必须在()上得以体现。22(B) 教学内容

继续教育公共科目《素质教育概论》题库及答案

继续教育公共科目《素质教育概论》题库及答案 (一) 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素质教育 1.()就是人们对素质教育作用范围和内容的期待。P80 (A)基础 (B)目标 (C)职能(D)潜能 2.素质教育理论本质上从属于(),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尽管还处于探索和形成阶段,但是并不妨碍作为设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P112 (A)科学发展观 (B)文化素养基本理论(C)教育基本理论(D)教育学原理 3.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两个方面。P218 A社会教育B综合教育C德育教育D技术教育 4. 教育方法历来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了一定社会阶段的()与教育水平,决定着教育效果并直接影响学生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P137 A教育思想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5. (A)是指与人们一定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P89 A社会角色B社会定位C社会地位D社会身份 6. 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他们自己要形成健康成长的意识、理念,学会(B)前进的本领。 53 A尝试实践B主动探索C实践探索D健康成长 7. ()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与保证每一位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人格素质,为成为高素质优秀人才奠定“物质”基础。P47 A义务教育B高等教育C素质教育D科学教育 8. ()是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加工产生的观念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形成的基本稳定的方向性与规范性精神品质。P26

A思想道德品质B历史思维C社会风气D思想道德素质 9. (D)的主渠道应有机地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于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之中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之中。124 A文化素养教育B心理健康教育C素质教育D思想道德教育 10. 在人的各种基本需要中,()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因为人的各种需要都必须以学习的途径来满足。P83 A生理B社会C生活D学习 11. 素质教育理论坚信:人的先天的遗传素质的差异是很小的,后天的()都是十分巨大的,只要有适宜的教育,每个人都能获得充分地发展。P74 A个性潜能B品德修养C发展潜力D文化修养 12. 促进学生自主健康成长,始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追求和根本出发点之一。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依靠成功的(A)。149 A教育B课改C经验D方法 13. ()才是提高精神素质的最终目标。P59 A学以致用B学为我用 C真正将所学知识融入心灵D以上都是 14. (B)概念一旦转化成为普遍的教育行为,一个全新教育时代就将开启,人类教育会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A应试教育B素质教育C高等教育D初等教育 15. ()是指人们在追求真知真理和崇尚优秀文化过程中积淀升华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P41 A精神审美素质B个人品德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科学文化素质 16. ()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反复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基本稳定的精神品质。P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