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城市是怎么形成的.

(1)最早因商品交换产生。随着商人的出现,交换场所由临时地点改为固定的市。(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别离,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和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城市。

(3)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出现了城市。

2.城市开展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各阶段主要产业

前工业社会即是生产力开展水平不高,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以农业、渔业、采矿等消耗天然资源的经济部门为主的社会形态。

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大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以往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经济部门主要以制造业即第二产业为主。

后工业社会主要经济部门是以加工和效劳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甚至第四、第五产业,诸如运输业、公共福利事业、贸易、金融、保险、房地产、卫生、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概念

〔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3〕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再城镇化:即"二次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局部。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当城市化开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场凸现,城市开展开场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开展缓慢,甚至开场衰落.

4.城镇人口【名词解释】

城镇人口是指城镇建成区内实际居住人口,由三局部构成,即建成区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户籍农业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5.诺瑟姆曲线

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到达,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根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根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开展和技术的进步,一局部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6.描述建国以来中国城镇化道路经历了哪几个阶段.【问答】

〔1〕1949-1957城市化起步和人口自由迁移阶段,城镇化率增长缓慢

〔2〕1958-1960城市化过快推进和人口过度迁移阶段,城镇化率增长较快

〔3〕1961-1965城市化调整和人口返迁阶段,城市化水平下降

〔4〕1966-1977城市化停滞和人口迁移受阻阶段

〔5〕1978-1995城镇化与人口加速流动阶段

〔6〕1995-至今不完全化与人口自由流动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开展

1.描述文中古文涵义并记住此图

都城:商:****〔殷墟〕周:**

翻译:建筑师营建都城时,城市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九里,每面各大小三个城门〔设立两个侧门〕。城内有九纵九横的十八条大街道。街道宽度皆为能同时行驶九辆马车〔七十二尺〕。王宫的左边〔东〕是宗庙,右边〔西〕是社禝。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注:经涂,不是指纵向的路。

一夫,是指一夫之地,夫是农夫,一个农夫有百步之地来耕种

2希波丹姆模式【名词解释】

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表达了**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便成为一种主要典范

3.罗马营寨城【名词解释】

罗马营寨城有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朝向罗盘的根本方位。中间十字穿插道路通向方城的东南西北四门。在道路穿插口建神庙。

4.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渊源【简答】

1.〕空想主义的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

3.〕欧文的"劳动交换银行〞和"农村合作社〞,主*建立"新协和村〞

4.〕博立叶"法郎吉〞

5.田园城市〔可画图〕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局部。城市局部有一系列同心圆组成,中央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 个区,沿公园可建公共建筑,公园外圈为住宅,再外面为学校、教堂等,再外面为花园住宅,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立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城市外围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用。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展建立、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城市的规模通过田园加以限制。

6.卫星城镇开展历程

〔1〕思想萌芽:"田园城市〞理论的开展,即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

〔2〕第一代:卧城。城市除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效劳设施,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

〔3〕第二代:半独立卫星城镇。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局部居民可就地工作;〔4〕第三代:新城。根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工业、生活效劳设施,规模较大,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福利设施完善;具有多种就业时机,城市中心有大型商业中心,邻里单位设小型商业点。

〔5〕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构造,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从而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局部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销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7.卧城【名词解释】

卧城就是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职能除以居住为主外,没有生活福利设施,无就业时机,对主城依赖大。

8."雅典宪章"的内容,最大奉献.〔如何对其评价〕

(1)"城市规划大纲"被称为"雅典宪章",提出:

1〕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展。

2〕城市开展应保存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

3〕指出城市的主要矛盾,以区域规划为依据,按居住、工作、游憩进展分区平衡,在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城市规划是三度空间的科学。要以法律形式保证规划实现。〔2〕评价:最大奉献是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根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展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开展。适应生产和科技的开展,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

9.马丘比丘宪章内容.评价.

内容:对"雅典宪章"进展了总结和思考,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开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土地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奉献:"马丘比丘宪章"可贵的地方在于,顺应时代开展的需要,对"雅典宪章"不仅有继承,还有批判的精神。它摒弃了"雅典宪章"的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确定了城市文化在城市生活中同样重要的地位。不再为了过分追求功能分区而牺牲城市的有机组织,并且强调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

10.邻里单位

邻里单位的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单位成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通过在邻里单位内设置小学等公共建筑减少车辆对老人及儿童穿越道路的危险。

11.有机疏散

指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以分为不同活动所需

要的地段,通过正逆反响逐渐把城市的紊乱状态变为有序状态。以交通为例,把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的干线上,使其防止穿越和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

1.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同时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

2.我国法规系统构成

(1)中华人民**国宪法

(2)法律

(3)行政法规

(4)地方性法规

(5)部门规章

(6)地方政府规章

(7)技术标准〔标准〕

3.有关城乡规划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分别有哪些.

行政法规:专指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律标准。如"风景名胜区条例"

地方性法规:如"城市建立规划管理暂行方法"**省城市建立规划管理方法"

部门规章:建立部根据"城乡规划法"制定了一系列的城乡规划部门规章,如"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其他如"建立工程选址规划管理方法"

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城乡规划方面的地方规章,如"**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市城市建筑规划管理细则"

4.城乡规划领域主干法:"城乡规划法"

附属法规和专项法规:依据5大类形成不同的行政法规〔例如***条例〕、部门规章〔如***方法,***规定〕、技术标准〔如***标准,***标准〕。

5."城乡规划法"根本框架

(1)城乡规划的制定〔2〕城乡规划的实施〔3〕城乡规划的修改〔4〕监视检查〔5〕法律责任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1、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平安、城市效劳、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2、园林城市:园林城市是根据中华人民**国住房和城乡建立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分布均衡、构造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平安宜人的城市。

3、安康城市:是指从城市规划、建立到管理各个方面都以人的安康为中心,保障广阔市民安康生活和工作,成为人类社会开展所必需的安康人群、安康环境和安康社会有机结合的开展整体〞。

4、山水城市: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根底上提出的未来城市设想。〔其他观点: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开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

5、卫生城市:是由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国国家卫生和方案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评选命名的国家级卫生优秀城市,是全国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

第六章

1.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指以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包括农业、农林牧渔效劳业。

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和本产业提供的产品〔原料〕进展加工的部门,包括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效劳业。如交通运输、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教育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设施管理业等。

具体见书P95 表6-2-1

2.城市经济和产业开展模式〔简答,包括名词〕

〔1〕增长极模式。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做力场,则位于这个立场中的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2〕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开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

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开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来相互连接,从而形成轴线。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会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穿,就形成点轴系统。〔3〕梯度模式与反梯度模式

梯度是指地区之间经济开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的空间演变过程。

梯度开展模式认为,一个落后地区要实现经济起飞,必须循阶梯而上,从开展初级产业、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乡资源密集型产业起步,并尽快接过从高梯度地区外溢出的产业。反梯度理论认为,在成认和承受高新技术、资本和产业从兴旺地区向落后地区梯度转移扩散的过程中,落后地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信息化条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改变被动地被辐射、被牵引开展的态势,改变三年产业渐次开展的顺序;可跨越*些中间开展阶段,重点开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自身具有优势的高端产业,形成相对较高的产业分工梯度,成为新的"次级化〞经济核。

〔4〕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模式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3.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本钱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水平本钱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规模报酬变化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一样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可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

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是"规模报酬递增〞的产物。

4.解释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正效应和负效应

〔1〕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名词解释】

当一个人并没有因为他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收益而得到补偿时,就产生了正外部效应;而当一个人并没有因为他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损害而支付额外的本钱时,就产生了负外部效应。〔2〕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名词解释】

外部经济是指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采取的行动给他人带来了收益而自己却未得到补偿。

外部不经济是指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采取的行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

5.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第七章

1.城市人口统计的口径

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2.自然增长

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3.机械增长

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即在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

4.百岁图

指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的图,横坐标是年龄〔0-100〕,纵坐标是对应的人口数。

5.年龄构成的意义

〔1〕比较成年组人口数和就业人数,可以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

〔2〕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对研究经济有重要作用。

〔3〕掌握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量和开展趋向,是制定托儿、幼儿及中小学等公共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

〔4〕掌握老年组的人口数及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及开展趋势,是城市社会福利效劳设施规划指标的主要依据。

〔5〕分析年龄构造,可以判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分析育龄妇女人口数量,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依据。

第10章

1、城市规划工作的根本内容【简答题】

城市规划工作的根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开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开展条件的根

底上,制定城市开展战略,预测城市开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开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和调查根底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开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2〕研究确定城市开展战略,预测开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立的技术经济指标;

〔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开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根底设施的规划原则;

〔5〕拟订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拟定城市建立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8〕根据城市根本建立的方案,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立工程,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根据建立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2、城乡规划的调整:是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立和社会开展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对已经批准的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3、城乡规划的修改: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发现城乡规划的*些根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立和社会开展的要求,必须作出重大变更。

4、城乡规划的审批【选择题】

清楚分级审批制度,详见书p178

〔1〕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域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2〕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3〕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章

1.气候分区

2.热岛效应

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度,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3.风玫瑰

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一地区在*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4.城市用地的判定〔分类〕

一类评定: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立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立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5."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立用地标准"

代码用地类别中文名称

6.大、中、小城市是怎么划分的〔城市规模〕

〔1〕超大城市:城市人口1000万以上;

〔2〕特大城市:城市人口500至1000万;

〔3〕大城市:城市人口100至500万,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

〔4〕中等城市:城市人口50至100万;

〔5〕小城市:城市人口50万以下,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

7.关于"风向〞的知识点,书P198-200

〔1〕盛行风向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东半部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风向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为偏南风,冬季则盛行偏北风。西南地区因受印度洋环流控制,夏季多西南风。

〔2〕盛行风向与城市规划布局

一般工业区应当按当地盛行风向位于居住区下风向。以东部地区季风气候为例:

如果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与此相对的方向风频最小,或最小风频风向与盛行风向转换夹角大于90°,则工业用地应放在最小风频之上风向,居住区位于其下风向。

如果全年拥有两个方向的盛行风时,应防止使有污染的工业处于两盛行风向的上风方向,工业及居住区一般可布置在盛行风向的两侧。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微风与静风的频率。

〔3〕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

城市风:有利于该地区的自然通风,但假设地面设施不当,可能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山谷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海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第十二章

1、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

〔1〕城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的关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是我国国家方案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城乡规划制定、实施的保障和前提。城乡规划的制定必须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为重要依据,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开展规划顺利完成的重要方面与途径。

〔2〕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有侧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处理建立用地与农用地的关系,以保护根本农田和耕地为原则,侧重于对建立用地的总量进展控制和根本农田的保护;而城乡规划主要是从城乡各项建立的空间布局进展考虑,在确定的建立用地规模范围内调整土地的空间利用,侧重于建立工程的空间布局和对建立活动的引导控制。编制城乡规划一定要考虑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表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根本农田的根本原则,这既有利于城乡建立的开展,又能够保护现有耕地不被移作他用。

第十三章

1、城市职能

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开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2、城市性质

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开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3、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

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确定:

1)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

城市的地位是与城市的宏观影响范围想联系的,这一范围往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综合的区域,即城市的区域功能作用的范围。

2)城市的主导产业构造

通过对主要部门经济构造的系统研究,拟定具体的开展部门和行业方向。

3)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是指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为内涵的宏观范围分析和以产业为主导的经济职能分析之外的职能,是确定城市性质时的重要考虑因素。

4、城市功能、构造、形态之间的关系

城市功能、构造与形态是密切相关的。城市功能的变化是构造变化的先导,决定构造的变异和重组。而城市构造的调整必然促使城市功能的转化,催生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城市的开展。从城市形态的变化则可看到城市开展轨迹的缩影,带有变幻难测、不易把握的特点,但恰恰又是探求城市开展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

5、城市布局的类型

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网格状、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布局的城市:组团状、带状〔线状〕、星状〔指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

组群城市

第十四章

1.什么是容积率

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面积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为FAR,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Ar与地块面积AI的比值〔万m2/hm2〕. 2.什么是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地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3.日照间距和建筑间距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日照量而保持的一定间隔距离。

建筑间距是指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4.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规定性指标指该指标是必须遵照执行,不能更改。包括: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限高〔上限〕、建筑后退红线、容积率〔单一或区间〕、绿地率〔下限〕、交通出入口方位〔机动车、人流、制止开口路段〕、停车泊位及其他公共设施〔中小学、幼托、环卫、电力、电信、燃气设施等〕。

第十五章

1.交通和城市规划布局的关系

1)对城市形成和开展的影响

交通是城市形成、开展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方式配备的完善程度与城市规模、经济、政治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绝大多数城市都具有水陆交通条件,大局部特大城市是水陆空交通枢纽。

2)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交通队城市规模影响很大,它既是开展的因素也是制约的因素,特别是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的方便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城市人口的规模。

3)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城市交通对城市布局有重要的影响,城市的交通走廊一般也是城市空间布局开展的走廊,哥本哈根的指状构造空间形态与支撑这一构造的轨道交通密切相关。

2.交通的开展趋势

城市交通一直贯彻于城市的形成与开展过程之中,城市交通与城市同步形成,一般先有过境交通,再沿交通线形成城市的雏形,城市对外交通是城市交通的最初形态。随着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内部交通也随之形成与开展。

3.道路的等级划分〔按功能、按权属、按技术、按车速〕

1)三级划分①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功能区,主要交

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活动中心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②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③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

2)按功能划分①交通性道路:用来解决城市中各分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

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②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联系的需要。

3)按权属划分①国道;②省道;③县道;④乡道;⑤专用公路

4)按车速划分,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4.什么叫钟摆式交通

钟摆交通,又称潮汐式交通。城市顶峰交通的主要流向在每天固定的时辰内往返变化的现象。

5.道路断面形式及适用范围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根本形式有三种,简称为一块板、两块板和三块板。一块板是指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行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局部,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第十七章

1.城市水源如何选择.

1)水源具有充分的水量,满足城市近、远期开展的需要。天然河流〔无坝取水〕

的取水量应不大于河流枯水期的可取水量;地下水源的取水量应不大于可开采贮藏。采用地表水源时,须先考虑自天然河道和湖泊中取水的可能性,其次可采用挡河通坝蓄水库水,而后考虑需调节径流的河流。地下水贮藏有限,一般不适用于用水量很大的情况。

2)水源具有较好的水质。水质良好的水源有利于提高供水水质,可以简化水处

理工艺,减少基建投资和降低制水本钱。当城市有多种天然水源时,应首先考虑水质较好的容易净化的水源作生活供水水源,应考虑多水源分质供水。

3)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协调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与水资源利用有关的其

他经济部门有农业、水力发电、航运、水产、旅游、排水等,所以进展给水水源规划时要全面考虑、统筹安排,做到合理化综合利用各种水源。

4)水源选择要密切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开展布局,从整个给水系统〔取水、

净水、输配水〕的平安和经济来考虑。

5)选择水源时还应考虑取水工程本身与其他各种条件,如当地的水文、水文地

质、工程地质、地形、卫生、施工等方面条件。

6)保证平安供水。大中城市应考虑多水源分区供水,小城市也应有远期备用水

源。在无多个水源可选时,结合远期开展,应设两个以上取水口。

2.给水工程由哪些局部组成.

1)城市取水工程

城市取水工程包括城市水源〔含地表水、地下水〕、取水口、取水构筑物、提升原水的一级泵站以及输送原水到净水工程的输水管等措施,还应包括在特殊情况下为蓄、引城市水源所筑的水闸、堤坝等措施。取水工程的功能是将原水取、送到城市净水工程,为城市提供足够的水源。

2)净水工程

净水工程包括城市自来水厂、请水库、输送净水的二级泵站等设施。净水工程的功能是将原水净化处理成符合城市用水水质标准的净水,并加压输入城市供水管网。

3)输配水工程

输配水工程包括从净水工程输入城市供配水管网的输水管道、供配水管网以及调节水量、水压的高压水池、水塔、清水增压泵站等措施。输配水工程的功能是将

净水保质、保量、稳压地输送至用户。

3.什么是合流式、分流式.以及各自优缺点

合流制:合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内排出的系统。分为直流式合流制和截流制合流制。

分流制:分流制排水系统是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出的系统。

各自的优缺点:

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对水体污染严重,但管渠造价低,又不设污水厂,所以投资省;这种体制在城市建立早期多使用,不少老城区都采用这种方式,因其造成的污染危害很大,目前一般不宜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比直流式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在雨天,仍有局部混合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对水体有一定程度的污染。

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卫生条件较好,但仍有初期雨水污染问题,其投资较大。新建的城市和重要工矿企业,一般应采用该形式;工厂的排水系统,一般采用完全分流制,甚至要清浊分流、分质分流,有时需几种系统来分别排出不同种类的工业废水。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投资省,主要用于有适宜的地形,有比较健全的明渠水系的地方,以便顺利排泄雨水。对于新建城市或开展中地区,为了节省投资,常先采用明渠排雨水,待有条件后,再改建雨水暗管系统,变成完全分流制系统;对于地势平坦、多雨易造成积水地区,不宜采用不完全分流制。

4.电网的电压种类

以500、330、220kv为输电电压等级,以110、35kV为高压配电电压等级,以20、10kV为中压配电电压等级,以0.4kV〔220/380V〕为低压配电电压等级。

5.生命线系统

是指维持城市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交通、能源、通信、给水排水等城市根底设施。城市生命线系统是城市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

6.什么是地震.分多少级

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按震感不同,地震可分为: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巨大地震(≥8级)。

7.地震烈度

地震根本烈度指一个地区今后一段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即现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规定的烈度。

8.什么是竖向规划

在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阶段,按照当时的工作深度,将城市用地的一些主要的控制标高综合考虑,使建筑、道路、排水的标高相互协调所做的规划。

可持续开展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的开展〞"可持续〞的英文sustainable一词原意是"能支撑住的〞,"可忍受的〞之意,主要是指人与自然间的供求关系,人类各种活动,对大自然的索取和废弃都应当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我国城市规划教育院校特点:

1.以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建立城市

这类院校以"文革〞以前就创办建筑学专业的8 所大学,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等为代表。这类院校都是在建筑学专业的根底上增设的城市规划专业,学制为五年。其中,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不设本科,只招收研究生。

2.以文科地理学专业为主建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

这类院校以大学、**大学、**大学等学校为代表。这类院校是在地理学科的根底上设置的城市规划专业,学制为四至五年。其特点是地理类、经济类、法规类课程较多,注重城乡区域规划理论研究,在规划技术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在社会调查、数据整理、地理信息分析、预测技术和遥感技术等方面的能力。

3.以林业、农业风景园林专业为主

建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这类院校以林业大学、中南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学校为代表。其特点是以园林绿化景观规划设计的课程为主,同时兼顾建筑学的局部设计课程。这类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从事风景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在城市环境建立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在宏观的城市规划和微观的建筑设计方面的训练比较欠缺。

城市的要素

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化的含义

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构造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

城市化水平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开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达经济社会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开展形态。五大古都为**、、**、**和**,六大古都加上**,七大古都加上**的**〔**殷墟〕中国古代都城它的选址有什么特点.它们建都是受什么条件制约的.

1.古代都城选址对自然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谓自然条件,第一就是山

水条件,要求背山面水,座北朝南。盖房子要采光、要**。建都城,要选地形,要大的地形。

2.第二个还要考虑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还是商王朝,它尽量考

虑它的都城要能够便于控制它的国家。

3.再一个就是人文的和经济开展条件。

归根结底:1. 礼制思想 2. "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理念

古罗马城市建立的特征

〔1〕世俗化

公共浴池、斗兽场、宫殿、府邸和剧场等取代了神庙建筑

〔2〕军事化

条条道路通罗马;修建了稳固城墙、大跨度的桥梁和远程输水道等战略设施〔3〕君权化

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称为城市空间秩序组织的核心和焦点,古希腊纯粹的市民活动已让位给歌功颂德的纪念性空间

柯布西耶和赖特规划上的思想比较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1、城市发展的动因 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 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 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 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 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 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 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 3、有机疏散(沙里宁) 4、广亩城(赖 特) 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 ⏹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 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 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 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 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 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 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发展方案:全面的改建. 技术手段: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特点:原先密集的城区,将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它们彼此之间将用保护性的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4、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设想的核心思想 核心思想: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三度空间科学.城市应当集中发展,由此而带来的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Ⅰ 1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其中以农业为主的的就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居民点就是城市,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3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已经记载了有关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还记载了城市规模大小如何与城郊农田和粮食的储备保持相应的关系,以有利于城市的防守。 4 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a 人口职业的转变 b产业结构的转变 c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5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用S型曲线表示,即“诺瑟姆曲线”。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稳定三个阶段。其中当城镇化超过30%时,即进入加速阶段。我国也正处于这个阶段。 6 春秋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都城,九里见方,[都城的四边]每边三门。都城中有九条南北大道、九条东西大道,每条大道可容九辆车并行。[王宫的路门外]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稷坛;[王宫的路寝]前面是朝,[北宫的后面]是市。每市和每朝各百步见方。《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置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7 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 8 《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9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10 隋唐长安城集中设置东西两市,实行里坊制度和宵禁制。 11 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实例是米列都城。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西特---《按照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 12近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1)空想社会主义 a英国托马斯·莫尔(T.More)的“乌托邦”(Utopia)b 英国欧文“新协和村”(1817)c法国傅立叶“法朗吉”(phalanges.1829) (2)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Garden City)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 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 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城市中的所有土地必须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交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 集体所有。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万人,中心城市5-6万人,总 人口规模25万人;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六分之一,呈 圈状布置,借助于快速的交通工具(铁路)进行联系;城市之间是农业 用地,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以及农业学院、疗养院等,作为永 久性保留的绿地,永远不得改作它用; 霍华德“田园城市”的贡献:(1)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从 城乡结合的角度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2)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一种比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3)首开了城市规划中社会研究的先河,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相结合。(3)卫星城理论:概念: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的城镇,建立这种城镇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于集中的工业和人口。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母城之间有绿带进行分隔,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经历了附属型(“卧城”)、半独立型(半独立城镇)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4)《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订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这个大纲依据理性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应当处理好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功能关系,并把该宪章称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大纲。

(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1、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城镇化概念:人口积聚于城市,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城市规划的概念:“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各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是政府确定城镇未来发展目标,改善城镇人民坏境,调控非农业经济、社会、文化、游憩活动高度聚集地域内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各各项开发和建设行为,以及对城镇发展进行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安排;依法确定的城市规划是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二、1、西周--奴隶制社会--《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规划的城市是方圆九里,每边设三座城门,城中九条南北向道路九条东西向道路,南北向道路宽九轨,(宫殿)左边是祭祀的庙堂(太庙),右边是社稷坛,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东周--奴隶制——封建制--儒家、道家、法家《管子》: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意义: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其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封建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3点影响: 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中国传统建筑类型;家哲学思想: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天人合一”道家思想:阴阳、风水、八卦。 3、分散:霍华德“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a.成立城市机构,把所有土地买下来 b.城市之所以盲目发展,是因为它有吸引人的磁性,而这种磁性是可以移植和控制的 c.城市应与乡村结合 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 4、集中:柯布西埃,“明日城市”,1922--从功能和理性的角度认识现代城市 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特别强调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 5、卫星城-源于19世纪末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论 原因: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城市问题,大城市工业和人口增长很快,使得城市膨胀 解释:将城市的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以外地区疏散,从而降低大城市的人口,建筑密度,在大城市外围所建的城市 6、三代卫星城之间联系:目的一样——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和工业;方式一样——都是对田园城市理论的应用和发展。B.区别:卧城——只疏散人口不疏散产业,是不成功的;第二代——疏散部分的人口和产业,是不彻底的;第三代——按比例疏散人口和产业,满足人的要求 7、雅典宪章:.概念:指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雅典开会,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这个大纲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的论点,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活动的正常进行。 B.八大论点a.城市要与周围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b.提出了 城市的四大活动c.居住是城市的第一活动d.确定好居住与工作 的关系e.游憩场所和新建的居住区必须留有绿地,旧区旧建筑拆 掉建绿地,市郊有良好的风景地带f.交通: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 道路的宽度要按调查的交通量来确定g.对于有历史价值的建筑 和地区:要保留名胜古迹h.总结:再一次强调要按功能分区,邻 里单位来组织,强调立法,强调城市规划的三维空间,单栋建筑 的表现。 8、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 利马(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讨论时四种语 言并用,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继雅 典宪章以后对世界城市规划与设计有深远影响的一个文件。 两者的比较:《雅典宪章》:明确的功能分区;机械主义和物质空 间决定论;终极状态。 《马丘比丘宪章》:系统论;社会文化论;过程性动态性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 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 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雅典宪章》的思想基 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 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 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 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 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 态性。 三、1、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义: 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是依法对规划内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经法定程序批准 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是编制下位规划和专项规划、实施城市规划 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 2.城镇体系规划——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 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 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 的规划 3.(一)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细分 地块并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 化规划的控制功能,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在当前或近期拟开发建设地段, 以满足修建需要为目的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总平面布置、空间 组织和环境设计、道路系统和工程管线规划设计等。 两证一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 程规划许可证 四、区域规划定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 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内容:主要内容是对人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预 测和分析,对区域内各类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区进行划分,提出规 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作用: 协调关系、优化布局 五、1、用地:按照建设的适宜性进行分类,通常分为三类: 一类用地:适宜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基本上适宜建设的用 地。必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加以改善后才能修建的用地。;三 类用地:不适宜建设的用地。用地条件很差,需采取特殊工程后 才能使用。 城市用地分类:住宅和相应服务设施的用地;行政、文化、教育、 卫生、体育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 用地;供应、环境、安全等设施用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 场等公共开放空间用地。 (一)工业用地的选址:一类工业用地可选择在居住用地或公共 服务设施用地附近;二类工业用地宜单独设置,城市下风下水地 段;三类工业按环境保护要求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地段上进行选址, 与居住用地的距离应符合卫生防护距离标准。 (二)居住用地的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接近水面、风 景优美;注意与就业区、商业中心的关系;上风向,与有污染的 工业有隔离 2、布局:集中布局:集中式的城市布局,就是城市各项主要用 地集中成片布置。 优:用地紧凑节省市政投资 方便居民生活 缺:各类用地相互干扰,中心交通压力大 分散布局: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 分割,形成若干组团 优:保证城市环境质量 缺:城市用地分散,联系不便,投资较高。 组团状:形态: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地,每一块之 间被农田、山地、较宽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 优点: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 的近、远期关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得其所。 规划要点: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既要合理分工, 加强联系,又要在各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质相近 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六、1、城市性质:(一)、含义----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 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负担的主要职 能;体现城市的最基本的特征和城市总的发展方向 (二)确定城市性质的方法: 定性分析—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全面分析城市在政治、经 济、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定量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从数量上确定起主导作用的行业 2、城市规模:(一)含义 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因用地规模随 人口规模而变,所以城市规模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实际居住人口之和,由三 部分组成(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暂住期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二)人口规模预测的作用:意义 城市人口规模决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人口规模 和经济效益关系很大(人口数量和质量);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 问题—适度规模 3、什么是禁建区?如何划定? 禁建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 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禁止安排城镇开 发项目的地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基本农 田保护区、河湖湿地绝对生态控制区;地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 区、地下水源保护区核心区;山区泥石流高易发区; 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矿产资源禁止开采区。 4.城市总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必须遵守的公共政策,是依 法对规划内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经 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文件是编制下位规划和专项规划、 实施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律依据。 作用:从宏观层面上引导城市发展建设;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重要 内容;具有其它规划无法取代的综合调控性质;其作用通过城市 空间资源要素的落实来实现 城市总体规划内容: 研究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城 市各项建设用地;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 期建设的关系 七、控规的作用:1、承上启下,强调规划的延续性2、与管理 结合,与开发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3、体现城市设计 构想4、是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公共政策平台。 要素:1.土地使用控制2.环境容量控制3.建筑建造控制4.城市 设计引导5、配套设施控制6.行为活动控制 1、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是地块内多有建 筑物的总建筑屋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计算:商业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公共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住宅 总建筑面积+学校、幼托总建筑面积除以用地面积 建筑密度:1、概念: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 面积的比例 2、计算公式:商业服务设施基底面积+公共服务中心基底面积+ 住宅总基底面积+学校、幼托基底面积除以用地面积 3、建筑限度:对建筑建造提出一个许可的最大限制高度 ?八、1、城市道路分类: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将城市道 路分为4类: 快速路: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的汽车专用道路 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线道路 次干路:城市区域性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 功能 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的直接与两侧建筑物、街坊出入口相接的 局部地区道路。 2、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 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一般情况下,道路红线就是道 路红线,即为建筑不可逾越线。但有些城市在道路红线外侧另行 划定建筑红线,增加绿地用地,并为将来道路红线向外扩展的可 能留有余地。 3、道路横断面:是指道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道路断面。 单幅路(俗称“一块板”断面) 优点:占地少,投资省 缺点:各种车辆混合行驶,于交通安全不利 适用:机动车交通量不大非机动车较少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 不足拆迁困难的旧城改建的城市道路 双幅路,俗称“两块板”断面。 优点:将对向行驶的车辆分开,减少了行车干扰,提高了车速, 分隔带上还可以用作绿化、布置照明和敷设管线等。 适用: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动车较少的道路、地形地物 特殊,或有平行道路可供非机动车通行的快速路和郊区道路。 三幅路(俗称“三块板”断面) 缺点:机动车行车车速受限制占地大、投资高 优点: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开,对交通安全有利;有利于夏天 遮阴防晒、减少噪音和布置照明等。 适用于:机动车交通量大、非机动车多的城市道路;红线宽度等 于或大于40m的城市道路 四幅路,俗称“四块板” 优缺点:于安全和车速较三幅路更为有利。但占地和投资都很大, 路口通行能力低 适用:适用于机动车辆车速较高,各向两条机动车道以上,非机 动车多的快速路与主干路。 城市铁路、客运、公路汽车站、航空港的选址 1、铁路从城市边缘通过,并将客站与货场均布置在城市一侧 2、 客运站城市市中心边缘距离市中心2-3公里以内 与城市主要干道连接,直接通达市中心与其他联运点反映城市大 -------------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2城市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3户籍人口:指在当地公安派出所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4流动人口: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几种说法)的人口。 5暂住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6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7城乡规划的调整,是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需要对已经批准的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8城乡规划的修改,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发现城乡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做出重大变更。 9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10土地的自然属性,即是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变更的特性。 11土地的社会属性,是指在自然属性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土地的特性,也被称为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

12地震震级:指地震本身强度的大小是由地震释放的能量总值决定的,共分为10级。 13盛行风向:一定时段内,风向频率最大的风向称为该时段内的盛行风向。P198 1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15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16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7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8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19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 20用地面积:即建设用地面积,是指城市规划行政部门确定的建设用地边界线所围合的用地水平投影面积。 21用地边界:是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用来划分用地的范围边界。 22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 23容积率:是反映建设强度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一定用地范围内的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 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产生居民点 2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产生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物) 3城镇的定义:各国对现在城镇的定义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具体的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 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4.城镇(市)化的含义: 乡村变成城市的一种复杂过程 (1)、农村土地的农业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业转移 (2)、分散的农业人口向各种类型的城镇地域空间集聚 (3)、城镇建设促进城镇物质环境的改善和城镇地域的拓展和更新 (4)、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 5.城镇化水平定义: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镇化率=城镇常住人口/区域人口 6.诺瑟姆曲线: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可用S 形曲线表示 7.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二、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周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城市规划最早形成的时代。 2《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一个重要著作,它的意义是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 3、《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开始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4、隋唐长安城,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以宫城为中心,中轴对称;规整方格网;里坊制108个坊。 5、北宋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中叶出现街巷制度,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都城布局的重要转折点。 6、元代大都的特点: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7、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反映了哪些思想?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巧妙结合;以理性规划为最高原则;城市24 60 8 0 时 城市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城市规划是一门涉及城市发展、建设和治理的学科,其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城市环境,使城市居民得以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在城市规划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并掌握一些实践经验。下面,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 城市规划是一种综合计划,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其核心概念在于城市空间的管理与控制,以及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提供。 二、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 城市规划有很多重要的理论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人口统计学和城市地理学。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变化、人口构成和人口迁移的学科,而城市地理学则是研究城市区域形态、城市空间布局及其规划的学科。这两者提供了关于城市规划的完整的理论基础。

三、城市规划的目标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提高城市的质量,以优化人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规划的要素 城市规划的要素包括城市用地、交通运输、建筑和环境质量,这些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的空间布局。 五、城市规划的方法 城市规划的方法包括可持续性原则、发展策略、社区参与、管理机制和技术工具等。这些方法通过规划师、城市设计师、环境分析师等来完成。 六、城市规划的步骤

城市规划的步骤包括问题分析、调查研究、城市需求评估、城市计划设计、方案评估和规划实施六个步骤。 七、城市规划的问题与挑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度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严峻,其中包括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使用的效率不高、城市交通拥堵,以及城市环境的恶化等。 总之,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城市规划的原理对我们有效实施城市规划至关重要。通过上述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规划理论的基础、原则以及实践方法,增强城市规划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保障。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 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 (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前提。下面是店铺收集的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第一章:城市化S形曲线(可惜没考过,但需知道) 第二章: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周代王城,长安城,开封城,曹魏邺城,明清北京城等重点必考(原理上可只做了解,重点看中国城建史) 现代规划思想:一些经典的城市规划思想要掌握:田园城市,卫星城,带型城市,工业城市,有机疏散等这些理论是重点。还应特别注意与之相关的规划类如(雅章与马章)。 第三章:这章有点鸡肋呀,基本不会考原内容,但其确是了解城市规划运作的很重要章节,在真题中也会涉及与之相关的内容,所有还是好好看吧。 第四章:和谐城市的“柱锥模型”。(重点,但没考过,需要学习,在回答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与海绵城市等方面都可以涉及,看自己如何去理解把握了。) 其于内容需了解(因为涉及过真题:2011年真题----如何理解“知识、技能、价值观”在城市规划专业和职业中包括哪些内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重点(生态与环境最近这几年的重点) 特别是其中的城市环境容量与城市环境质量已在真题中连续出现多次。 第六、七、八、九章:属于规划的'扩张,了解便可。 第十章:重中之重,做规划的至少得知道该做什么吧,所以看吧。 第十一章:重点,出题的方向不确定,但是看得越细越好。(2015

年出的真题)p199---原文----为有利于城市的自然通风,在城市布局、道路走向和绿地分布等方面,考虑与城市盛行风向的关系,而留出楔形绿地、风道等开敞空间 第十二章:区域规划,现城市规划的重点,好好看书同时记得多延伸与扩展,例如:城乡统筹、大都市建设、城镇体系规划等等。 第十三章:总规不多说重点,仔细看(p298有真题) 第十四章:控规考不是很多,但其也是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后也会用到所以还是看看吧。 第十五、十七章:市政与道交,好好看吧。肯定考呀。 第十六章:把绿地规划看看就行 第十八章:重点。考的还很细,出现的频率也不小,所以.... 第十九章:城市设计是重点,出了多次题了,但课本中的相关内容明显不足,需要多扩展。 第二十章:考的名词解释较多,简答较少,没有论述。(或许因为西安是古城的原因吧,考的还是比较频繁的) 地二十一、二十二章:不用怎么看(但注意下策划吧,虽然在原理中考的可能性很小,但在快题中却已涉及,且占比很大。所以看看吧)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 居民点〔PP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化〔城市规划原理P12: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个方面。 表象的城市化过程〔百度: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数值,忽视对城市化质量的考量。〔而这种发展路径不可避免的产生"被城市化"现象——即在城市化指标中"被计入"的现象。邹德慈指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口迁移型",农村人口通过直接<打工、经商>或间接<上大学毕业、参军复员后留城>两种方式迁居城市,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这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在统计上"被城市化",计入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率中,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人口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成为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人群,最多只能做城市中的"过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这种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自觉、被动的过程,仅仅作为"城市化"数据的贡献者存在①直接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 ②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革命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带形城市"理论:带型城市是十九世纪四大城市设计〔田园城市,1903;工业城市,1904;带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较有系统的带形城市构想,最早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的。它是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带形城市"的规划原则是以交通干线作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的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平行地沿着交通干线布置;大部分居民日常上下班都横向地来往于相应的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交通干线一般为汽车道路或铁路,也可以辅以河道。城市继续发展,可以沿着交通干线〔纵向不断延伸出去。带形城市由于横向宽度有一定限度,因此居民同乡村自然界非常接近。纵向延绵地发展,也有利于市政设施的建设。带形城市也较易于防止由于城市规模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城市环境恶化。 城市集中主义理论:城市集中主义是指柯布西耶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的关于城市规划的理论,其中心思想主要包含在《明日的城市》、《阳光城》这两部著作中。规划观点主要有四点: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2.逆城市化:即由于人口在城市大量聚集,环境品质变差,城市问题突出,中高层收入的人群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现象。 3.过渡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4.诺萨姆曲线: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四个阶段 ●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1957): 这一阶段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的时期,重点是建设工业城市,形成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剧增,工人新村

迅速崛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生了许多新型工矿城市。 ●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 该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1958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为了追求高速度,各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上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家又采取了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城镇化的停滞阶段(1966-1978): 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的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再加上大批知青和干部下方到农村,城市人口下降,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来发展城镇。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如颁布新的户籍管理政策,调整市镇建制标准等,从而使城镇人口特别是大城市的人口机械增长较快,出现了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 6.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很多。我们没有建设、管理、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经验,还在初期阶段,中国城市化面对着多重的挑战。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 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 现代城镇的本质特征 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职能 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 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 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镇一般还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村庄,城镇一般拥有相对于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2 城镇化水平的概念及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2)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表现特征: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3 诺瑟姆曲线的主要内容(13) :在总结总结欧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 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 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30% 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30~60% 稳定阶段:城镇化水平>60%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4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的主要观点(28) (PPT)霍华德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 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书)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 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如果将城市土地统一归城市机构,就会消灭土地投机,而土地升值所获得的利润,应该归城市机构所支配; 城市经费可从房租中获得,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便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 5 卫星城镇规划理念及其发展阶段(29) 建立卫星城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既有就业岗位,又有教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C复习重点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6.25%) 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 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现代城镇的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3.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按照联合国的有关规定,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10% 以上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达到7% 以上的人口型态就属于“老年型人 口”。 4.城镇化的含义:(1)人口职业转变: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2)产业结构转 变:农业产业转换为非农产业(二、三产业);(3)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农业 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4)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扩散过程. 5.理解城镇化的含义要从人口、产业、空间和文化四个方面。 6.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7.城镇化定义:城镇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 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 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9.绘制城镇化发展的S形曲线: 10.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快速提升阶段。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 长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 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 业。 11.城镇化测度方法:人口指标法、复合指标法 12.当前我国所处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加速发展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6。25%)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专业》考试大纲 《城市规划原理》 一、城市与城市发展 1、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城市的形成 2)城市发展的规律 2、了解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发展 1)城市的物质、社会、产业构成 2)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3)城市与区域发展 二、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1、了解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2、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2)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3)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 4)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3、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践 1)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和经济条件 2)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 3)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

三、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1、掌握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 1)城市规划的作用 2)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 2、掌握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 1)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构成-☆ 2)规划法规体系 3)规划行政体系 4)规划运作体系 5)城市规划体系的演化趋势 3、熟悉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1)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相互关系 2)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3)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4)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四、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和研究 1、掌握调查内容和主要方法 1)区域环境调查 2)历史和环境特色 3)自然环境调查 4)社会环境 5)经济环境 6)城市土地使用

7)调查主要方法-☆ 2、熟悉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3、熟悉城市规划中的研究工作 1)城市性质-☆ 2)城市规模-☆ 3)城市环境容量 4、熟悉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5、掌握城市规划用地构成和空间布局知识 1)城城市用地构成-☆ 2)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 3)城市用地布局的主要模式 4)城市空间布局的艺术问题 五、城市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1、掌握城市规划编制的任务和要求 1)城市规划编制的层次及各层次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 2)各层次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2、熟悉城镇体系规划 1)城镇体系规划基本概念 2)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3)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