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

第1章到第18章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第1章到第18章

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

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

的古典建筑典籍。

4、田园城市: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5、卫星城市: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

务设施

6、柯布西耶: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

度。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

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活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7、《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

行。

8、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

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9、《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体制

一、城乡规划法

1、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二、我国现行城乡规划技术系统

1、城市总体规划是战略性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实施性规划。

2、城乡规划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一产业:利用自然力为主,生产不必经过深度加工就可以消费的产品或工业原料的部门。第二产业:对第一产业进行加工的部门,包括残矿业、执照也、店里、燃气及水的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第六章经济与产业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机械增长率=(本年嵌入人口数-本年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

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一、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特点

1、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和生态、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应道措施。

2、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具有地方性;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具有实践性。

二、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1、总规纲要的主要内容:市域城镇体系纲要;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分析城市智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城市人口规模;研究中心城市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提出简历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2、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他用地。

(6)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人口容量等)。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绿线),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蓝线),确定岸线使用原则。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及地方传统特色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划定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紫线),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研究确定特色风貌保护重点区域及保护措施。

(12)研究住房需求,确定住房政策、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点确定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满足中低收人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标准。

(13)确定电信、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环卫发展目标及重大设施总体布局。

(14)确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提出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15)确定综合防灾与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防护等规划原则和建设方针。

(16)划定旧区范围,确定旧区有机更新的原则和方法,提出改善旧区生产、生活环境的标准和要求。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政策建议。

3、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①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

②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③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

④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

⑤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

⑥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5、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强制性内容。

6、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①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②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③对住宅、医院、学校和托幼等建筑进行日照分析;

④根据交通影响分析,提出交通组织方案和设计;

⑤市政工程管线规划设计和管线综合;

⑥竖向规划设计;

⑦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实用性评价

一、土地分类(详见复印资料)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些自然要素的影响,需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活抵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2、工业用地选址:位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相对风向是,平行布局。

3、热岛效应: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三、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

一、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体。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二、都市区规划

1、大都市区概念:宝货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的具有

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②社会经济发展的

空间需求;③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④空间结构规划;⑤综合交通网络规划;⑥基础设施规划;⑦生态系统规划;⑧大都市区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

三、城市群规划

1、主要目的:提供关于城市和空间发展战略的框架,旨在打破打破行政界

限的舒服,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协调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协调城乡建设与人口分布,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关系,使区域经整合后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2、主要内容:①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②城市群空间组织;③产

业发展与就业④基础设施建设;⑤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⑦渔区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

1、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些自然要素的影响,需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活抵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2、工业用地选址:位于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相对风向是,平行布局。

3、热岛效应: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三、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该晒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十二章城乡区域规划

一、区域与城市

区域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核心,是经济社会活动的聚集体。省事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二、都市区规划

1、大都市区概念:宝货一个高密度的人口核心地区和围绕这个核心的具有

高度经济与社会融合的相邻社区,即以某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相邻地域单元的城市化地区。

2、大都市区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大都市区发展的背景;②社会经济发展的

空间需求;③空间构成要素及空间发展条件;④空间结构规划;⑤综合交通网络规划;⑥基础设施规划;⑦生态系统规划;⑧大都市区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措施。

三、城市群规划

1、主要目的:提供关于城市和空间发展战略的框架,旨在打破打破行政界

限的舒服,从更大的空间范围协调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协调城乡建设与人口分布,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关系,使区域经整合后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2、主要内容:①城市群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策略;②城市群空间组织;③产

业发展与就业④基础设施建设;⑤土地利用与区域空间管制;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⑦渔区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

网格状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布局

组团状

带状

星状环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卫星状

五、总规“七线”规定

城市绿线: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城市紫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限。

城市黄线: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

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限

城市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是滴等城市地标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限。

城市红线:城市道路控制线是指城市规划区内依法规划,建设的城市道路两侧边界控制线。城市黑线: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

城市橙线:是指为了降低城市中重大危险设施的风险水平,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安全防护范围的界线。

第十四章控规

1控规的13项指标:

规定性控制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层数,绿地率,公建配套项目,建筑后退道路红线,建筑后退用地边界,社会停车场库,配建停车库,地块出入口方位、数量和允许开口路段

引导性控制指标:建筑形体、色彩、风格等城市设计内容

2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英文缩写FAR。

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地上)/建设用地面积(单一性质的容积率的计算)

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

3建筑密度=用地内所有建筑的总建筑面积(规划地块内格雷建筑基底面积之和)/用地面积4绿地率=地块内绿化用地总面积/地块面积

5建筑后退指在城市建设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通常以后退距离的下限进行控制。主要包括退线距离和腿界距离两种。

第十五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 交通分为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对外交通: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

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

2. 城市干道网密度=干道总长度/城市用地总面积

3. 间距:干道600~1000m,次干道300~500m,支路200~300m,干道网密度2~3km/km^2,中心区≥4km/km^2

4. 城市道路划分:快速路,主干道<全市性干道>,次干道<区干道>,支路<街坊道路>。

5. 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宽度两种含义。

6. 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道路宽度指包

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道路的功能来决定。

7.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一块板、两块板和三块板。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

车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由中间一条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为三部分,中间为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8. 停车场规模:城市公共停车场的用地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m^2进行计算

9. 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中间站的位置选择:一般设在小城镇,铁路最好从城市边缘通过,并将客站和货场(工厂规模不大时)均布置在城市的一侧

客运站的位置选择:能方便旅客,提高铁路运输效能,与城市布局有机结合,应靠近市中心。公路在城市中的布置:结合城市的总体布局合理选定公路线路的走向及其站场的位置。(汽车)站场的布置:1使他既使用方便,又不影响城市的生产和生活;2要与铁路车站,港口区码头有较好的联系,便于组织联运;3大城市中我们可以将长途汽车站与铁路车站结合布置;4货运站应接近货源和供应区,与居住区有一定距离;5与城市道路相联系又不干扰。

航空港在城市中的布置:位置选择要考虑净空,噪声干扰和与城市联系等。跑道中心线与城市市区边缘的最小距离5~7km,如果跑道中线通过城市,则跑到靠近城市的一段与市区边缘的距离至少应在15km以上。

10. 城市客运交通应实施“公交优先”的管理模式。

11. 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是我国城市客运的只要交通方式。

第十七章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1. 净水工程设施选址要点:1,水厂应选择在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2,水厂应尽可能选择在不受洪水威胁的地方,否则应考虑防洪措施。3,水厂周围应具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和安全防护条件,并考虑沉淀池、料泥及滤池冲洗水的排除方便。4,水厂应尽量设在交通方便、靠近电源的地方,以利于施工管理和降低输电线路的造价。5,水厂选址应考虑近、远期发展的需要,为新增附加工艺和未来规模扩大发展留有余地。6,当取水地点与用水地点较近时,水厂一般设在取水设施附近。通常与取水设施在一起。管网的布置一般有两种形式:树枝状和环状。

2. 城市防洪等级和防洪标准

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重要性特别重要的城市重要的城市中等城市一般城镇

城市人口(万人)

>=150 150-50 50-20 <=20

防洪标准[重现期(年)]

河(江)洪、海

>=200 200-100 100-50 50-20

山洪100-50 50-20 20-10 10-5

泥石流>100 100-50 50-20 20

3. 我国工程建设从地震基本烈度6度开始设防。

4. 建筑消防间距:我国有关规范的要求多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6km,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9m,而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小于13m。

第十八章城乡住区规划

2.住区的用地分类: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

3.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2)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1利用南北向住宅沿街2在住宅间距内插建低层公共建筑3空间的借用4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5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6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4.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按居住人口规模大小来分级:

第一级(居住区级)第二级(居住小区级)第三级(居住组团级)

5.居住区文化类服务设施的布置:1)沿街线状布置2)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3)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6.住区道路分级:

第一级居住区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第二级居住小区级道路路面宽6~9m,需敷设供热管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的不宜小于10m

第三级居住组团级道路路面宽3~5m,需敷设供热管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的不宜小于8m

第四级宅前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7.道路形式

7.住宅绿地指标

住宅组团不小于0.5m^2/人,居住小区(含组团)不小于1m^2/人,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小于1.5m^2/人。对绿地率的要求新区不低于30%,旧区改建不低于25%。

8.书P541~P542题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复习资料模拟练习题答案(四)《第四版》上册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复习资料模拟练习题答案(四)《第四版》上册 一.选择题 1.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着共同的( D ),两者应该是相互协调和衔接的关系。 A.规划对象和规划目标 B.除了在规划层次上有上下关系外,还有共同的规划对象和规划目标 C.有上下层次关系 D.除有上下层次关系,还有共同的规划对象。 2.城市性质是由城市的( D )决定的。 A.城市规模 B.城市主导产业 C.城市的职能 D.城市的主导职能 3.在进行城市用地规划布局时,通常把工业区按当地盛行风向布置于生活居住区的( B )。 A.上风向B.下风向C.夏季最小风频的下风向D边缘 4.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定主要分为( A )三大类。 A.一类用地、二类用地、三类用地 B.自然条件评定、建设条件评定、经济性评定 C.宏观区位、中观区位、微观区位 D.适于建设、不适建设、劣质用地 5.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D )年。 A.5 B.10 C.15 D.20 6.下列( B )不属于城市规划纲要的内容。 A.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 B.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 C.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D.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的城镇布局 7.城市用地具有的属性为( C ) A.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法律属性 B.自然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C.经济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D.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承载性 8.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首先要做的是( C )。 A.确定城市人口规模 B.确定城市用地规模 C.确定城市性质 D.确定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措施 9.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 C )。 A.城市用地规模 B.工业用地 C.城市用地功能组织 D.居住用地 10.城市规划中的城市人口是指( C )。 A.市区、近郊区、远郊区和卫星城的非农业人口 B.市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的非农业人口 C.市区与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 D.市区的非农业人口 11.城市人口可分为( B )。 A.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B.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 C.基本人口、服务人口D.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劳动人口、被抚养人口12.城市用地布局中要贯彻留有余地,以下( B )对上述原则的理解是错的。 A.城市空间布局要加强适应性,使之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相对合理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重点复习资料模拟题答案(二)《第四版》下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复习资料模拟题答案(一)《第四版》下 15道名词解释+21道简答题+4道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道路宽度 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 2.城市生态规划 是生态规划再城市地区得到具体化,其与生态规划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3.生态适宜性 指土地生态适宜性,指由土地内在自然属性所决定的对特定用途的适宜或限制程度。 4.生态敏感性 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5.城市环境规划 是城市政府为使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6.城市开敞空间 开敞空间是指城市或者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 7.七通一平 是指基本建设中前期工作的通道路、自来水通、电通、排水通、排洪通、电讯通、煤气管通及平整土地等的基础建设。 8.图底理论 从分析建筑实体和开发虚体之间的对比关系着手,试图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的组织加以分析,明确城市形态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9.《威尼斯宪章》 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是在国际宪章中较早提出保护历史古迹及环境完整性的文件。 10.历史文化街区 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是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11.城市开发:是以城市土地利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活动,主要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 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空间品质,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利益或环 境效益的目标。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 1.城市规划原理的核心是: A.城市社会经济问题。 B.城市土地利用问题。 C.城市空间组织问题。 D.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2.影响城市规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人口。 B.经济。 C.政治。 D.自然。 3.现代城市规划最重要的理念是: A.城市发展需要考虑经济优先。 B.城市发展需要更加关注环境。 C.城市发展需要更加关注人居环境。 D.城市发展需要注重政治因素。 4.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A.城市用地布局和土地利用。

B.城市设计和建筑规划。 C.城市人口和社会组织问题。 D.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 5.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不包括: A.人文地理学。 B.宏观经济学。 C.景观规划。 D.空间分析。 6.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 A.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有利。 B.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有利。 C.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相互协调。 D.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对立的。 7.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 A.经济增长。 B.环境保护。 C.社会和谐。 D.政治稳定。 8.城市中心区的优化发展最主要的考虑因素是:

A.交通和交通设施。 B.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C.文化、商业和旅游设施。 D.城市河流、湖泊和绿地。 9.城市社会基础服务设施包括: A.居住。 B.交通。 C.医疗。 D.以上全是。 10.城市更新的基本目标是: A.城市面貌更新。 B.城市经济发展。 C.城市人口更新。 D.城市功能更新。 11.绿色城市的主要特征是: A.低碳,低排放。 B.生态循环。 C.资源节约。 D.以上全是。

城市规划原理课后习题及答案(第四版)1-12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⑤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 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 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 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②隋初,长安城建设,强调建设时序。③元大都建设,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及地形地貌特点----整体观念、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④米列都城,采用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3.你认为哪些城市规划理论深刻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田园城市、卫星城镇、马丘比丘宪章、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有机疏散、理性主义、城市设计、社会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和全球化理论。 4.联想你所居住的城市中所存在的问题,思考这些问题是否与城市规划思想方法有关? 人口密度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建筑立面不协调、城市整体缺乏意象 ①规划思想由单向封闭转向复合开放(将反馈机制和平行机制的地位,提升到与规划相同的高度)。 ②规划思想由最终理想的静态转向过程导控的动态(城市规划不只是最终方案是否合理,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城市也能高效协调的运行,甚至过程比目标更为 重要)。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复习资料模拟练习题答案(二)《第四版》上册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复习资料模拟练习题答案(二)《第四版》上册 一.选择题 1.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C)年左右。 A.1000 B.2000 C.3000 D.4000 2.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封建城市(B)人口达到100万,与西方的古罗马城相当。 A.唐洛阳B.唐长安C.明清西安D.元大都 3《周礼.考工记》体现的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是(C)。 A.以管子为代表的自然至上理念 B.道家的“天人合一”理念 C.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D.以宋东京城为代表的崇尚商品经济和世俗生活的规划思想。 4.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的《考工记》写于(A)。 A.春秋B.西周C.秦D.汉 5.(B)城市冲破《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约来建设城市。 A.唐长安B.宋东京C.魏邺城D.元大都 6.唐长安城主要特点以下描述错误的是(D)。 A.中轴线对称B.规整的方格路网C.集中的集市D.三套方城7.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格局为(D)。 A.以教堂为城市中心B.以广场、铜像和纪功柱为城市核心 C.构图严谨的广场街道D.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城市核心 8.(C)在英国实现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居住点的模式,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 A.16世纪B.17世纪C.18世纪D.19世纪 9.以下关于城市化的现象表现中,(C)是错误的。 A.人口职业改变B.产业结构改变 C.经济制度改变D.土地空间结构改变 10.美国城市地理学家将城市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B)。 A.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B.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 C.第一产业为主阶段、第二产业为主阶段、第三产业为主阶段 D.缓慢阶段、加速阶段、停滞阶段 11.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城市化的国家是(A)。 A.英国B.法国C.美国D.德国 12.当城市化率进入到(B),就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 A.10% B.30% C.50% D.60% 13.下列哪项不是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 D ) A.空间要素集聚的差异 B.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C.社会职能的差异 D.义务教育制度的差异 14.下列哪项不是城镇化的表现?( C ) A.城镇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 B.城市生活方式向周边乡村区域的扩散 C.村镇环境整治 D.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

大学专业课考试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复习资料 第1章到第18章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第1章到第18章 市广场为中心。 2、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 集合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 3、《建筑十书》古罗马维特鲁威的著作。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 的古典建筑典籍。 4、田园城市: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5、卫星城市:昂温提出。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 务设施 6、柯布西耶: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想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 度。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与住 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活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7、《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 行。 8、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 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9、《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第三章城市规划体制 一、城乡规划法 1、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各章知识点 1. 要避免因地形等条件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在居住区内部,可通过道 路、绿地、河湖水面等空间,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2.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 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 现。 4.集中型形态:即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 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 5.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 地、道路用地。 6. 对多层住宅而言提高层数能降低建筑的造价,6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 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7. 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成组团组合形式、成街成坊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 8.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 9.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 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

45m 。10. 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一般车行 道宽度不小于9m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当该级道路通行公交车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11米。 11.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而欧洲封建 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12. 《管子》论著认为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管子》 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的著作,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确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13. “邻里单位”理论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 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14. 工业用地应避开洪水淹没地段,一般应高出当地最高洪水位0.5m以上。最 高洪水频率,大、中型企业为100年一遇,小型企业为50年一遇。 15. 住宅层高的合理不仅影响建筑造价,也直接和节约用地有关,据计算,层 高每降低10cm,能降低造价的1% 16. 一般认为建筑高度与院落进深的比例在1:3左右为宜,而院落的长宽则不 宜悬殊太大,特别应避免住宅之间的空间成为既长又窄的“一线天”,使人感到压抑、沉闷。 17. 道路走向应有利于城市通风,一般应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南方海滨、江 滨的道路要临水敞开,并布置一定数量的垂直于岸线的道路、北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版第五章——城规原理 第四版 答案资料文档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 一、城市发展会带来哪些可能的生态压力?城市可以为生态系统贡献哪些有益要素? 答: 答案一: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会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一方面掠夺式的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另一方面又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加之不可再生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导致了自然资源的渐趋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由于大量开采、大量运输、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和大量废弃的资源消耗线性模式,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损耗、酸雨蔓延等问题。 答案二: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分解功能不强。 2.城市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整的生态系统。城市自我稳定性差,自然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对环境污染的自动净化能力远不如自然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的人为性、开放性和不完整性决定了他的脆弱性。由于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中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大量废物排放到其他生态系统中去,它就必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造成强大的冲击和干扰,最终影响到城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有益要素: 1.城市生态系统特有的是非生物生产,它是指人类利用各种资源生产人类社会所需的各种事物,不仅包括衣食住行所需物质产品的生产,还包括各种艺术、文化、精神财富的创造。这是生物生产所不能完成的。 2.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和传播机制方面都较有优势。在能量来源方面,能量来源趋于多样化,有太阳能、地热能、原子能、潮汐能等多种类型;在能量传播机制方面,能量传递大多是通过生物体外的专门渠道完成的,例如输电线路、输油与供气的管网等。 3.城市作为以人类为主导的生态系统,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各类信息汇集的焦点。城市是信息处理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水平信息处理人才汇集的重要场所。 二、观察你所在的校园,从城市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你认为你所在校园的生态系统缺少了哪些要素?试用拓扑关系图表述该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 答:答案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 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 些基本原则和理念。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城市规划原理,帮助读者复习相关 知识。 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旨在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确保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中,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性。 2. 空间分配原则 空间分配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分配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城市由不同的功 能区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等。合理的空间分配可以提高 城市的效益和便利性。例如,将居住区与工作区相邻,可以减少通勤时间和交 通拥堵;将商业区布局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方便市民购物和消费。 3. 交通规划原则 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 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在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如 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机动交通。此外,还需要合理规划道路网络和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4. 环境保护原则

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城市规划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 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布局绿地和 公园,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此外,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噪音、污染和废弃物 的产生,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5. 社会公平原则 社会公平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城市规划应该关注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促进社会公正和包容性。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提供良好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此外,还需要推动社会平等和公民参与,确保每个人都 能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6.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需 要加以保护和传承。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提升 城市的文化品质和吸引力。此外,还需要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和 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城市规划原理,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复习相关知识。城市规划 是一个复杂而综合性强的学科,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规划师需要灵活运用这些原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版第十六章——城规原理 第四版 答案资料文档

第十六章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一、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的制定目的是什么?它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 答案一: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工作是建立生态功能分区,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资源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以实现以下目标:①明确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②以生态敏感性评价为基础,建立切合实际的环境评价标准,以反应区域尺度上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阈值或恢复能力;③根据生态功能区内人类活动的规律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和恢复技术的发展,预测区域内未来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④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内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对工农业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使区域内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持续发挥区域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持功能。 答案二:(来自网络版http://wenku.baidu./view/4d258d8ecc22bcd126ff0cd5.html)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工农业生产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环境管理部门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与管理手段。 对城市发展的意义:可以达到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永续发展。 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的策略和措施有哪些? 答: 大气污染控制方案应以永续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以及生态建设,分别从宏观战略、中观管理、微观控制三个层次来确定。 宏观战略首先是调整城市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其次,从改变观念、革新技术以及建立相关机构等方面着手,加强清洁生产意识,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推进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从而减少大气环境污染。 中观管理主要是对本地经济格局、工业布局、景观格局等方面的调整优化,最终建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微观控制主要是加强大气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特别是重点污染工业、企业的末端治理。 三、如何构建具有生态积极意义的城市绿地系统? 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通常是着眼于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合,以城市发展定位和目标为依据,制定绿地空间布局和安排绿化建设的步骤。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方面: 1)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要求,确定城市绿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指标; 2)研究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的相互,结合城市自然地貌,统筹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 3)确定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的总体关系; 4)统筹安排各类城市绿地,分别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和发展指标; 5)城市绿化树种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版第十八章——城规原理 第四版 答案资料文档

第十八章城乡住区规划 一、住区规划结构有哪些基本形式?分别适用于什么类型的住区? 答:p497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适用于居住区-小区-组团、小区-组团类型的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住区 (适用于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类型的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适用于居住区-小区-组团类型的住区) 二、如何确定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规模与布置方式?未来的住区建设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与布局将产生哪些新的趋势? 答: 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 居住区级800~1000m; 居住小区级400~500m; 居住组团级150~200m。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方式一般以居住人口规模大小分级布置: 1)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内容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小吃、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3)第三级(居住组团级):内容主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等。 新趋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老龄化增加,再加上我国区域发展条件和生活水平的差异,在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方面具有需求和标准方面的差别。例如,养老设施相对不足;近年来城市居民对群众性体育运动设施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部分职责转向社区,亟待成立社区各类公共服务中心及相配套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因此,对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对群众性体育设施、老年服务设施的配置需求与标准的确定,将是未来住区建设中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布局的主要核心问题。 三、城市住区更新规划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它对于城市更新具有什么意义? 答: 城市住区更新规划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用地的调整 2)住户的再安置 3)具有历史价值的住宅、地段和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保留 4)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规划建设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考试资料全

1、城市的定义: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化的定义:农业人口及圁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3、城市化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丌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丌断增加;②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丌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丌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③圁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不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4、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城镇总人口 5、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②中期阶段——由亍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丌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 60%戒以上。③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经基本上完成,农村 的剩余劳劢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迚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 向第三产业。 1、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表现《周礼·考工记》思想的城市是曹魏邺城和隋唐长安城以及元大都。)影响:《管子》:“因天利,就地利,敀城郭丌必中觃矩,道路丌必中准绳。”(表现《管子》思想的特例城市是宋朝时期的汴梁。)影响: 2、希波丹姆:城市觃划之父。他提出城市布局模式要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体现希波丹姆思想的城市:米列都城) 3、“田园城市”理论:由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觃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丌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圁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田园城市”的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3 万人)围绕中心(5.8 万人)成圀状分布。“田园城市”思想:城市分散发展——新建城市——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田园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部分由一系列同心囿组成,有 6 条大道由同心囿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 20h ㎡的公园。沿公园也可建公共建筑,其中包括市政厅、音乐厅兼会堂、剧院、图书馆、医院等,它们的外面是一圀占地58h ㎡的公园,公园外圀是一些商庖、商品展觅馆,再外一圀为住宅,再外面为宽 128m 的林荫道,大道当中为学校、儿童游戏场及教堂,大道另一面又是一圀花园住宅。 4、卫星城的实践的三个阶段:第一代,卧城;第二代,半独立的卫星城;第三代,独立的卫星城(也叫独立的新城)。 5、柯布西埃1922年发表了“明日城市”的觃划方案。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主张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幵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不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戒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6、城市集中发展理论:建立在经济活劢聚集的基础之上。集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法国柯布西埃提出的“明日城市”。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立在通过建立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的基础上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赖特的“广亩城市”和温恩提出的“卫星城”。 7、《雅典宪章》反映的是现代建筑运劢对现代城市觃划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 业用地。 2.逆城市化:即由于人口在城市大量会萃,环境品质变差,城市问题突出,中高层收入的人 群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现象。 3.过渡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模式。 4.诺萨姆曲线: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干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摆布。(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0%或者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份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四个阶段 城镇化启动阶段 (1949-1957): 这一阶段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的时期,重点是建设工业城市,形成为 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剧增,工人新 村迅速崛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生了许多新型工矿城市。 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1958-1965): 该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1958 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为了追求高速度,各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之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家又采取了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动 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1966-1978): 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的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 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再加之大批知青和干部下方到农村,城市人口下降,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会萃优势来发展城镇。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1979 年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如颁布新的户籍管理政策,调 整市镇建制标准等,从而使城镇人口特殊是大城市的人口机械增长较快,浮现了城镇化水平 的整体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 6.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 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 的成绩。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不少。我们没有建设、管理、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经验, 还在初期阶段,中国城市化面对着多重的挑战。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 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 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工业前城市: 1城市规模小? ???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 工业城市: 1?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 ???2?出现城市仓储用地? ??3?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 ??4?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 ??5?城市类型增加 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 1?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 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 1?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 ?? ???2?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 名词解释。 1.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规 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2.两证一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 3.绿地率、绿化率: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用地的比率; 绿化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4.城市的性质和城市的职能: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 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5.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6.城镇化水平和指标: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 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7.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建 设和发展需要实行的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建成区: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建设地段。 8.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 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设计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期末考试重点最新只是分享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与人类文明史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

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