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跨国公司概述

第二节跨国公司概述

一、跨国公司的涵义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是一种在多个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全球性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企业组织。

在欧美一些国家,长期以来人们通常把跨越国界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叫做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MNC),是在多个国家或地区有业务,通常指规模很大的公司。这些公司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设有办事处、工厂或分公司,通常还有一个总部用来协调全球的管理工作。亦有超国家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TNC)、国际化公司(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世界公司”等称呼。跨国公司通常利用承包商来制造特殊的商品,外包的经营手法也经常被使用。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成了由知名人士参加的小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于1974年做出决议,决定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这一名称也就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专有名称了。

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随着对跨国公司研究的深入进行和跨国公司实践的发展,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在1983年发表的《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第三次调查报告》中,对跨国公司做了进一步的界定。对跨国公司的定义作了比较全面的规范和界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如下三要素:

(1)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

(2)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策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

(3)这种企业各个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面的联系,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的经营活动施加有效的影响,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分担责任。

这一次界定特别强调了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的经营策略。这是目前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跨国公司的概念界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对其定义是广义的,既适用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的跨国公司,既指那些实力特别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也指那些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型跨国公司。

二、跨国公司的特征

跨国公司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夺取国外资源,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而形成从国内到国外、从生产到销售的超国家的独特的生产经营体系。不同的跨国公司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行业不同,经营方式也不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各类跨国公司千差万别,但整体而言其基本特征是一致的。

1.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规模空前扩大,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子公司分布世界各地,这就决定了跨国公司必须以全球为市场,具有明确的全球战略目标。为实现全球战略目标,跨国公司在经营决策时,所考虑的不是某一子公司的局部得失,而是整个公司的最大利益;不仅考虑公司的现在,而且要考虑整个公司将来的发展。为保证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跨国公司需建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行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原则。

2.生产经营规模庞大。跨国公司一般都拥有先进技术、雄厚资金、多样化产品、良好的商品信誉、遍布世界的分支机构及复合型管理人才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生产能力大,销售额庞大。

3.国外分支机构众多。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有众多的子

公司和分支机构,构建了一个集生产、贸易、金融和信息于一体的庞大网络。该网络内部协调运作与外部进行各种交流。

4.经营范围广泛,形式多样。跨国公司经营面十分广泛,已经由单一产品生产经营向综合性多种经营方面发展。不仅经营货物贸易,而且经营服务贸易;不仅是生产技术的发明者和传播者,而且是各种信息的提供者与沟通者。在组织结构上,跨国公司往往会相应地改变原来的集权管理,将原先集中在总部的权力适当的下放给下属各子公司与分支机构,实行分权管理。

5.经营一体化。经营一体化是指跨国公司在其统一目标和统一战略指导下所进行的全球范围内的经营。一体化经营可分为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两个方面。内部一体化是指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主要途径。所谓内部一体化是指根据全球战略目标,将跨国公司设立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经营活动纳入跨国公司体系之中,并由公司总部加以全面控制和协调。实行内部一体化是跨国公司区别于一般国内企业的基本特征。外部一体化是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西方国家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合作形式,现已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6.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技术进步已成为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利润、争夺市场、增强自身在国内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型跨国公司是当代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其实力主要体现在它们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和强大的开发能力。跨国公司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就必须不断地投入巨额资金,加强技术研究与开发,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

7.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面临着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复杂的经营环境在给跨国公司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的同时,也使它具有较大的经营风险。除了正常的商业风险外,跨国公司还面临着国际经营所特有的政治风险和财务风险等。

三、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

(1)早期跨国公司的兴起

跨国公司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1600年成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已具有跨国公司的雏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跨国公司也逐渐得以发展。

在19世纪,私人企业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金融资本家的海外投资、生产性企业的海外扩张对跨国公司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技术进步,以及组织结构的创新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出现了真正具备现代跨国公司组织形式的工业垄断企业。当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美国和欧洲国家,一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结构和子公司,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有三家:1865年,德国的弗里德里克·拜耳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的奥尔班尼开设一家制造苯胺的工厂;1866年,瑞典的阿佛列·诺贝尔公司在德国汉堡开办了一家炸药工厂;1867年,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公司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建立了一个缝纫机装配厂。这些通常被认为是早期的跨国公司。

随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更多的企业纷纷开始跨国经营,进行海外投资,设立海外制造厂及销售机构,其中包括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福特汽车公司、通用电气公司、西屋公司及欧洲的西门子、巴斯夫公司、英荷壳牌公司等。

(2)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跨国公司的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欧各国的跨国经营活动增长缓慢,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渐成熟起来。1914年,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43亿美元,到1938年增加到263.5亿美元。其中,英国由65亿美元增至105亿美元,仍为世界第一,但其比重已经由原来的45.5%下降到39.6%;美国由26.5亿美元增至73亿美元,其比重由18.5%增至27.7%。由此

可见,在此期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较快。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部分向外扩张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是技术先进的新兴工业,或者是大规模生产消费产品的行业。为了向外扩张,它们往往先在国内进行合并,以壮大实力,加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地位。例如,帝国化学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和德国的法本公司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在军火、船只、飞机和电气设备方面也大举向国外渗透;英伊石油公司、英荷壳牌公司等大石油公司1939年控制了中东石油生产的76%,成为美孚石油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

(3)二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

二战以后,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增长较快的基础上,得到了比较明显的发展。这一发展时期可分为四个阶段:战后初期至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的第一阶段;1958年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为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为第四阶段。第一阶段,跨国公司几乎就是美国公司的代名词,在战后的10年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其跨国公司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到1950年,美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达118亿美元,为1940年的170%。但在60年代后期,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的比重略有下降,从1967年的55%降到1971年的52%,而在同一时期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地位开始上升。从20世纪70年代起,跨国公司进入多极化发展阶段。一方面,美国公司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相对地位继续下降,西欧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迅速上升。另一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打破了由西方发达国家垄断的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当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活动能力毕竟有限,大部分还是区域性的。但是,它毕竟以崭新的角色登上了世界经济舞台,有些公司已经开始在一些局部领域同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展开了竞争。

(4)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

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推进,世界经济市场化、网络化和自由化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不断地通过跨国公司的有效运作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最大程度地聚合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动态。大型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继续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和扩大发展空间,纷纷组建不同形式的战略联盟,通过这些形式既可以巩固企业原有的资源,而且也能够在共享外部资源的情况下,相互交换企业经营所需的其他资源。这是跨国公司以最快速度和最低的代价实现自己全球战略的一条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约有16000多家企业被兼并,其中80%以上进入跨国公司行列。鉴于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完备,法律法规比较健全,投资环境也比较稳定,因此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大都通过跨国企业兼并与收购的方式进行,跨国企业兼并与收购已成为发达国家间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全球知识信息革命的展开,产品更新换代过程加快,跨国公司在国际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大部分技术创新将由跨国公司来完成,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其转移出去。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数量少,力量弱,但发展速度却在不断加快。据统计,1996年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达510亿美元,较1995年增加了40亿美元,约为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15%,其中又以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的表现为佳。

2006年,跨国公司外国子公司的雇员数量自1990年以来已经增长了近3倍。2006年,在其母国以外进行的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较往年增长的更快。78000家跨国公司和它们所下辖的780000家外国子公司的销售额、增加值和出口,估计分别增长了18%、16%和12%。它们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0%和全世界出口额的1/3。由此可见,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营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著。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显著现象,必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四、跨国公司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迫切需要人们对这一现象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解释。跨国公司理论就是人们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条件、特征、区位与方式等决定因素所作出的解释和推断,又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严格地说,跨国公司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的,至今已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理论学派。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西方学者主要研究美国及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决定因素。例如,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典型的美国企业海外扩张理论;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是用于解释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学者们开始致力于建立统一的或一般的跨国公司理论,用来说明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比较成功的理论有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跨国公司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由于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经营活动呈现出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战略创新。对跨国公司发展的新景象, 传统的跨国公司产生机制的学说难以解释。对此, 一些西方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了探索, 丰富和发展了跨国公司理论。

(1)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思想由来已久, 直至当代才地位突出。受海默垄断优势理论的影响, 长期以来, 人们大都从市场不完全性以及企业特定优势来解释跨国公司。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复杂多变的全球经营环境使得跨国公司经营和发展战略处于变迁调整中, 跨国并购、合约安排和虚拟组织等变革新潮, 使人们深刻意识到战略管理对跨国公司生命攸关, 更多的学者不仅从直接投资的角度认识跨国公司, 更从战略角度研究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战略管理学派中, 迈克尔·波特把李嘉图的竞争优势改进为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制定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波特认为:公司的赢利能力在于产业结构, 比如新竞争者的进入、供应商和买方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的威胁等。进入性障碍和产业生命周期阶段是塑造企业有效竞争能力的产业特征。产业结构的外部因素则决定企业如何创造与维持竞争优势。波特还在论述战略管理学派与其他跨国公司的区别时明确指出: 以往研究者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解释跨国公司的成因, 而战略管理学所强调的是对现有跨国公司的管理以及全球竞争对跨国公司战略的影响。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美国一些学者对战略管理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鉴于以往一些战略管理理论重于战略阐释, 忽视战略实施的状况, 美国乔治敦大学商学院教授罗伯特·格兰特在1997 年《公司战略管理》(第三版)中指出: 本书的目的是为商业战略分析提供一些既有严格性, 又有相关性和适用性的指导; 无法实施的战略毫无价值, 战略必须从实施的角度去制定。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约翰·B ·库伦教授则在其著作《跨国管理:战略要经》中, 运用战略原理揭示了全球经济和管理决策对跨国经营管理的影响, 并且探讨了跨文化管理、跨国公司的伦理与社会责任、跨国电子商务以及小型跨国公司管理问题。总之, 战略管理学派突破了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仅限于跨国公司成因的研究思路, 根据形势的发展, 更深一步地转向思考跨国公司创建后如何管理、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的新问题。

(2)国际战略联盟理论

战略联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他们认为,战略联盟指的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共同战略利益的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结成的优势互补或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生产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一种松散的合作模式。很多管理学者对战略联盟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看

法,但是我们可以将战略联盟的定义总结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组织为了实现各自的战略性目的而达成的一种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企业为了现实生存或长远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行动,具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和目标,但合作关系本身则不一定是长期稳定的。

20世纪90 年代, 战略联盟发展很快。面对蓬勃发展的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活动,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战略联盟的成因, 代表性的观点有:第一, 战略缺口说。根据泰吉和奥兰德等人指出的战略缺口假说, 全球竞争环境的深刻、快速变化, 对跨国公司的绩效目标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 当跨国公司分析竞争环境、评估自身竞争力和资源时, 经常发现, 在竞争环境客观要求它们取得的战略绩效目标与它们依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存在一个缺口, 即战略缺口。这一缺口限制了跨国公司的自我发展道路, 从而客观上要求跨国公司借助外力, 走战略联盟之途。跨国公司的战略缺口愈大, 参与战略联盟的动机就愈强烈。第二, 技术结盟。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高科技迅猛发展, 而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 往往需要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 单个公司的力量难以企及。高科技的应用, 往往是为了达到多种目的, 而且有的还须与其他技术相配套才能发挥更大效用。当代高科技的这些特点, 靠传统公司内部化市场交易显然不够, 这就决定了其开发和有效利用, 均要求跨国公司之间互相合作, 优势互补, 共结技术性的战略联盟。第三, 战略优势说。基于战略优势的分析, 马克奇里(1992)对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进行了修改, 用以解释包括战略联盟在内的跨国公司经营活动形式。在马克奇里的框架中, 邓宁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分别变成了竞争优势、比较优势(东道国)和战略优势, 而在活动方式中加进了战略联盟。在这里, 跨国公司之间战略联盟的实现, 被认为必须以多种优势为基础, 而对外直接投资则成为一种策略性活动。

(3)社会力理论

社会力理论是跨国公司理论的新发展,所谓社会力理论,就是研究企业在新的企业使命和多元目标体系下,赢得社会尊重和赞誉的能力,与社会协调一致与环境相容共生的能力,并解释跨国公司关注社会和环境的新的经营战略与行为的理论体系。该理论的任务是应用道德哲学的基本方法探索跨国公司实现目标体系的动力源泉和运行机制,并合理解释跨国公司行为和价值观的新变化,社会力理论的产生不仅是跨国公司理论的必然演进,更是跨国公司实践的客观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标志着其已经完成了经济公民向社会公民的转化,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企业经济力(垄断优势技术、资源、内部化力量等等)的有限性,制约了跨国公司原有经营战略的实施,使跨国公司越来越认识到,经济力已经不能构成全球化经营的动力系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迫动性引发跨国公司战略的新变化,因此,必须寻求新的动力源---社会力。把承担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作为培育社会力的核心,并形成跨国公司新的核心竞争力,这为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实证依据。

随着价值观的转变,跨国公司的目标也不再是单一的经济目标了,而是向多元发展,形成了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环境目标、人文目标的目标体系,多元目标体系决定了跨国公司的企业制度更关注人性化、人权、公平,还有与社会和谐。目标的多元化,决定了传统跨国公司理论,已经无法合理解释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和全球化经营过程中承担社会责任和树立伦理形象的新变化。

社会力理论的提出,使跨国公司理论向前进了一大步,为跨国公司如何获得更具适应性的发展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而社会力理论的研究框架也能够为企业理论发展更加一般性的社会力理论提供帮助虽然跨国公司社会力理论中已经为社会力构成设计了大致的框架,但其设计源泉其实来自于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因此社会力理论的发展还在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4)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美国著名战略管理专家詹姆斯·弗·穆尔于1996年在其名作《竞争的衰亡》中, 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透视当代跨国公司的演变及其特性, 提出了当代跨国公司生态系统理论。穆尔认为:共同进化是一个比竞争或合作更为重要的概念。

以往的跨国公司理论, 包括战略管理理论、国际战略联盟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子公司理论等大都强调单体跨国公司及其之间或内部的协调、竞争或合作, 而穆尔则着重于跨公司、跨行业的跨国公司生态集群系统。微软公司就以这种商业生态系统为支撑点, 涵盖了个人电脑、家用电器、信息和通讯这4个主要行业, 并以微处理的创新为中心, 四周围绕着一个扩展的网络,其中包括英特尔公司和惠普公司的供应商和无数不同方面的顾客。沃尔玛公司也以其世界著名品牌和其超常的低价销售商品获利能力为基础, 建立了其独特的商业生态系统王国。当今的沃尔玛不仅是零售商, 而且还是批发商、物流公司和信息服务公司。沃尔玛在它的环境中不只是一个商业, 而且已经成为其所在领域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的中流砥柱。穆尔还指出, 商业生态系统进化有四个独特的相继进展的阶段: 开拓、扩展、领导、更新。所谓开拓就是要汇集各种能力, 创造关键产品和比现状更卓越的价值; 扩展即从协作关系的核心开始, 在不断增长的规模和范围中投资, 在你希望关注和开发的市场界限内建立核心团体; 领导指在生态共同体的中心集中精力作出贡献并保持在系统中的权威;更新即自我更新或死亡。

但穆尔的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只关注了生态系统内部共同的生存和进化关系问题, 忽略了不同跨国公司集群之间的战略关系问题。而后者正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出现, 尤其是21 世纪继续增强的一种新的战略发展形式。此外, 穆尔是从生物学角度将跨国公司拟于生物界的有机体, 未充分考虑公司异于生物的特性, 因为公司是人的集合, 而生物界则是一般动物的集合; 没有考虑对任何组织起巨大作用的文化这一因子对组织的影响;夸大了公司的合作和共同进化功能, 忽略了集群内部公司间的竞争在市场经济中的必要的和基础性的作用, 这为跨国公司未来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经济小品文专栏”克莱斯勒菲亚特建全球战略联盟

从克莱斯勒亚洲业务中国企业传播部门了解到,根据公司众多利益相关方达成的全面重组计划,克莱斯勒有限责任公司4月30日宣布,在与菲亚特集团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全球战略联盟以组成一家充满活力的新公司的大原则下,克莱斯勒与菲亚特达成一项协议。该协议将使克莱斯勒和菲亚特充分优化各自的生产基地布局及全球供应商基地,并使双方都能够拓展进入到更广泛的市场。菲亚特的动力总成及部件将在克莱斯勒的制造基地进行生产。

“这一合作关系将克莱斯勒转变成一家具备强大战略优势的、充满活力的新公司。”克莱斯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纳德利表示。“也使得我们可以为消费者和经销商提供更多丰富选择,更具竞争力的产品线,这个产品线将生产出环保、节能、高品质的汽车产品。新公司的优势还包括使我们现有产品线能生产出更加完备的新秀产品,以及更强大的全球销售网络。”

克莱斯勒与菲亚特于一年多前就开始讨论制定建立全球产品联盟的计划。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双方之间的讨论不断深化与拓展。尽管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克莱斯勒却无法从其所有债权人处获得避免进入破产程序所必要的让步。因此,在美国财政部的指导下,克莱斯勒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其全资拥有的24个美国境内分支机构于4月30日,根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向美国纽约南区破产法院自愿申请进入破产保护程序。

克莱斯勒同时依据《美国破产法》第363条提出申请,要求法院快速批准其与菲亚特的协议,以及将克莱斯勒的主要资产出售给新公司。这一类型申请程序的优点是快速。在这一程序下,一家更加精益的新公司将在30天至60天内诞生,并充分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

于2007年8月开始领导克莱斯勒的纳德利,也向克莱斯勒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和美国财政部宣布,在公司根据《美国破产法》第11章破产保护并与菲亚特完成结盟成立新公司后,他将离职。他将作为顾问,回到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

在重组过程中,政府将提供充足的过渡性破产保护融资(DIP)支持,以确保公司“业务的照常开展”。公司将提供完整的保修承诺,向供应商支付货款,并保持经销商的正常运作,为我们客户继续提供服务。

纳德利表示,为了创建这家充满生气的新公司,他们正利用此次结构性破产快速实施大刀阔斧的必要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对现有员工及退休员工的薪酬及福利架构进行调整,使之与外来汽车制造商相比更具有竞争力;降低债务及利息支出;处置闲置资产;建设更合理且更高效的经销商网络;与供应商达成更加完备的合作协议。

国际经济法学

《国际经济法学》教学大纲 编写说明 《国际经济法学》课程是按照教育部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要求开设。由于国际经济交往所涉及社会关系领域的复杂性和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国际经济法是一个规则众多而复杂的法律体系。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本课程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是介绍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知识和理论问题,分为国际经济法概述和国际经济法主体两章;第二部分是国际贸易法律制度,主要介绍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规则和制度,分为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技术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及国家管理贸易的法律制度等五章;第三部分是国际投资法律制度,主要介绍跨国投资活动的法律规则,分为国际投资的法律形式、外国投资法、海外投资法及保护投资的国际法制等四章;第四部分是国际金融法律制度,主要介绍国际金融方面的法律规则和制度,分为国际商业贷款和法律、国际项目融资国际债券和国际股票、国际支付与结算法律制度及国际金融监管等四章;第五部分为国际经济争议解决法律制度,需说明的是此部分内容中的“国际商事仲裁”与另一门作为必修课的《国际私法学》中的仲裁程序制度在内容上重叠,为避免重复,在《国际经济法》这门课程

中对此部分内容则不再介绍,因此主要介绍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 《国际经济法学》课程主要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及采用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公安特色。

一、课程名称:国际经济法学 二、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三、授课对象:法学专业本科生 四、总学时数:34学时,讲授32学时,实践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国际经济法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国际经济法的概念、渊源和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重点与难点: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基本原则 学时数:1 主要内容: 第一节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与体系(次重点)一、国际经济法的有关学说 (一)认为国际经济法是国际公法的分支 (二)认为国际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综合性的法律部门 二、国际经济法的概念 (一)国际经济关系 (二)国际经济关系的分类 (三)国际经济法的范围 (四)国际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联系与区别 三、国际经济法的特征与体系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 第四章

第四章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 第一节跨国公司概述 一、跨国公司的含义 跨国公司是指在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拥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他资产,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 它可以由单个国家的企业独立创办,也可以形成于两个或多个国家的企业的合资或合作经营。 与国内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它以一国(一般为本国)为总部(母公司),在他国设立分支机构和生产经销网点(子公司),这些子公司虽在海外,处于各地的法律法规管辖之下,但它们的生产经营决策权仍操于母公司之手,整个跨国公司体系内部的经营活动服从总部统一的计划;二是跨国公司直接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国内外生产经营活动密切配合,相互协调,讲求公司总体利益。 二、跨国公司的成长阶段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跨国公司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个企业是否能在竞争中获胜,关键要看这企业是否拥有先进技术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正因为跨国公司拥有了先进技术,才使它能迅速地发展起来。 总的来说,跨国公司是从国内企业逐渐向外扩展发展起来的。它的成长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产品出口阶段。一般来说,在这一阶段出口的产品都是最终产品,出口的份额最初仅占公司营业额的一小部分,而且在这一阶段尚不是自营出口,主要是通过国内外进出口商或代理商进行。 第二阶段是设立海外分销机构的阶段。当出口额达到相当数量而且在国外已有了比较稳定的销售渠道以后,公司开始从事直接销售,而不再借助于出口代理商。这个过程首先是直接售给国外进口商或买主,继而在国外设立分销机构以处理有关事宜,然后则是成立销售子公司。公司总部则设立出口部专门负责出口业务。 第三阶段是在海外设立从事加工、装配等业务机构的阶段。当海外需求量较

国际贸易概论

国际贸易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国际贸易的概念和分类入手,展开对国际贸易、国际分工相关理论的介绍,详细分析了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类型、特征等内容,对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各种新动向展开了讨论,并针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本书具体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国际贸易政策,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条约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动向,中国对外贸易概况。本书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对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进行全面的掌握,还可以使读者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即运用国际贸易知识分析和解读当今国际以及国内贸易中出现的现实问题。 本书可以作为高职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民办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经济、贸易、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广大干部和业务人员的参考读物。 图书目录: 第一章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和基本分类 引言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分类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引言 第一节国际分工 第二节世界市场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国际贸易理论框架 引言 第一节自由贸易理论 第二节保护贸易理论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四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引言 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 第二节跨国公司概述 第三节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第四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五章国际贸易政策 引言 第一节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第二节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六章关税措施 引言 第一节关税概述 第二节关税的种类 第三节关税制度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七章非关税措施 引言 第一节非关税措施概述 第二节非关税措施的影响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八章鼓励出口和出口管制措施引言

《国际投资》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课程性质:《国际投资》是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它着重阐述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概括了国际投资的内涵、方法、形式和手段,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国际投资的基本理论、国际投资的主要经营业务的操作,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国际投资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现实社会经济中资本运作的方式运用,能使用一些基本的投资技术分析工具。 2、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掌握国际投资的概念、基本理论、目的和作用,学科发展现状,深入了解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投资的特点和方式;了解发达国家对华投资的发展及特点,以及投资的政策,掌握国际投资环境分析、经济分析和适度规模分析的一般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学习进行国际投资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在开放经济下分析与解决国际投融资问题的能力和技术。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掌握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学生对国际投资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与深刻的认识,对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国际投资环境、跨国公司、跨国并购、国际融资、国际风险投资、国际投资管理等基本范畴、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有较系统的掌握。 2、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使学生了解国际投资问题的现状,学会观察与分析国际投资问题的,培养解决国际投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在国际投资方面的实践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课后常留有思考题、题目尽量联系实际,供学生思考。 三、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国际投资》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投资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为《国际金融》等国际经济核心课程打下基础。 四、主要教学方法 课堂上采用教学方式=课堂授课+自学+课外作业 具体作法: 1、采用“渗透法”和“图钉式”教学方法。即每章知识点讲解透彻,并将各章知识点有机地融会

第二节 跨国公司概述

第二节跨国公司概述 一、跨国公司的涵义 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是一种在多个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全球性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企业组织。 在欧美一些国家,长期以来人们通常把跨越国界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叫做多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MNC),是在多个国家或地区有业务,通常指规模很大的公司。这些公司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设有办事处、工厂或分公司,通常还有一个总部用来协调全球的管理工作。亦有超国家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TNC)、国际化公司(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世界公司”等称呼。跨国公司通常利用承包商来制造特殊的商品,外包的经营手法也经常被使用。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组成了由知名人士参加的小组,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跨国公司的各种准则和定义后,于1974年做出决议,决定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这一名称也就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专有名称了。 跨国公司主要是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垄断企业。随着对跨国公司研究的深入进行和跨国公司实践的发展,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在1983年发表的《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第三次调查报告》中,对跨国公司做了进一步的界定。对跨国公司的定义作了比较全面的规范和界定,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如下三要素: (1)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济部门经营。 (2)这种企业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因而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等政策可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 (3)这种企业各个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面的联系,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的经营活动施加有效的影响,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以及分担责任。 这一次界定特别强调了跨国公司内部一体化的经营策略。这是目前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跨国公司的概念界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对其定义是广义的,既适用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的跨国公司,既指那些实力特别雄厚、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也指那些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型跨国公司。 二、跨国公司的特征 跨国公司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夺取国外资源,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从而形成从国内到国外、从生产到销售的超国家的独特的生产经营体系。不同的跨国公司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行业不同,经营方式也不同,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各类跨国公司千差万别,但整体而言其基本特征是一致的。 1.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规模空前扩大,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子公司分布世界各地,这就决定了跨国公司必须以全球为市场,具有明确的全球战略目标。为实现全球战略目标,跨国公司在经营决策时,所考虑的不是某一子公司的局部得失,而是整个公司的最大利益;不仅考虑公司的现在,而且要考虑整个公司将来的发展。为保证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跨国公司需建立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实行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原则。 2.生产经营规模庞大。跨国公司一般都拥有先进技术、雄厚资金、多样化产品、良好的商品信誉、遍布世界的分支机构及复合型管理人才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其生产能力大,销售额庞大。 3.国外分支机构众多。为了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有众多的子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概述

《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概述》 第一章跨国公司概述 1、跨国公司――所谓跨国公司是指以一国为基础,从事跨国生产经营活动的 公司; 跨国公司的定义(三要素): (1)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营业务,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哪一经 济部门经营; (2)它有一个中央决策体系,而具有共同的政策,它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 (3)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并分担责任。 2、分公司与子公司在法律特征上有什么不同? (1)分公司是总公司的分支机构: 不具有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责任,其一切行为后果及责任由总公司承担; 分公司由总公司授权开展业务,自己没有独立的公司名称和章程; 分公司的所有资产属于总公司,其债务也由母公司无限承担; 分公司不受当地国家法律保护,而受母公司的外交保护等; (2)子公司是指按一定的比例被另一家公司拥有或协议方式而受到另一公司的实际控制的公司: 子公司是独立法人; 子公司在经济上和业务上被母公司实际控制;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实际控制或是基于股权参与或是支配性协议等非股权安排; 子公司受到当地国家的法律保护,而不受母公司的外交保护。 3、避税地公司――亦称“纸上公司”或皮包公司。这是通过操纵公司转移价 格,使货物或劳务的法律所有权归之于避税地公司,而实际上这些货物或劳务根本不进入避税地,这样将部分利润从应征高税率的国家转移到避税地,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4、跨国公司的内部组织结构通常采取哪几种不同形式? (1)国际业务部: 直接隶属于总公司,易于国内业务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利于培养国际型经营管理人才;但不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会因为国际业 务的迅速发展而影响其他部门的发展,尤其是出口贸易,并影响各个 分公司之间的利润分配; (2)全球性产品组织结构: 采用无差别的全球性规划和对企业资源(技术、生产、销售和信息等)的统一管理;“化零为整”的缺点是公司的长期预计、投资、 销售、利润分配和资源整和不易于实现集中统一的决策和规划,重复 设置并且强调公司的协作性,不利于加快实际工作的流程和速度,不 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3)全球性地区组织结构: 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按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地区目标和实施方针,更便于流程的实际操作;缺点是“各自为政”,容易发生 地区与总体的利益冲突,不利于新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和提高; (4)全球性职能组织结构: 全面整和、明细分工,各个部门可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提高效率,各部门“各司其职”,明确了责任与义务,利于提高内部的统一协作 配合和业绩利润的核算;但比较难适应产品的多样化和经营的扩展, 同时各部门易发生失调和目标的冲突及差异;这种结构较适应于产品 系列简单、市场经营环境稳定的公司; (5)混合式组织结构 根据实际需要分组管理,灵活高效、利于调整;但不规范,实际操作流程脱节或容易发生冲突,各部门之间差异度较大,难以协作, 进而不利于树立公司整体形象和一致对外;这种结构较适应于产品系 列多、客户差异性大或处在调整阶段的跨国公司; (6)矩阵式组织结构 明确权责、交叉控制管理,利于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增强公司整体实力,利于对综合因素进行分析,有很强的应变能力;但结 构复杂,难于协调各层次各部门之间利益关系,一旦高层权利过强, 不利于监管和控制,一旦部门之间发生冲突就需要多方协调,反而可 能影响对外竞争。

国际贸易-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182B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 32 学分:2 适用对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国际班)等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一、教学目标 《国际贸易》涉及世界各国货物、服务交换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贸易》主要研究其交换规律和政府管理贸易的政策。它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模式、国际价格形成和变化规律、国际贸易的利益来源及分配、FDI和跨国公司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政策及其种类、层次、实施工具的政策效果。尤其对于服务贸易的兴起、TNC&FDI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摩擦、WTO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低碳经济及其碳排放交易等热点问题能够学以致用。是后续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国际贸易专题讲座等课程的基础。该课程的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和国际贸易惯例等知识。 2、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贸易政策、措施和手段,解决贸易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国际商务运作能力的对外经贸人才。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一)教学内容 1.细讲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形态和商品运动的一般规律。特别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后,资本输出迅速增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兴起、FDI的出现和各种类型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迅速提高、国际贸易成为各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础和纽带。 2.精讲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国际贸易理论与学说是国际贸易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产品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生产折衷论;关税同盟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等理论要重点讲述。通过对当代国际贸易的案例研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的重点和难点。 3.细讲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对外贸易政策是国际商品交换活动的准则,它对国际贸易起着促进或限制的作用,也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以及“两反一保”等贸易救济措施。 4.国际贸易实务。选择性地介绍进出口交易程序、贸易术语、运输与保险、支付与结算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以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为主,结合案例分析,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突出本课程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以其增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未来胜任职业化工作的能力。 以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为辅,个别实务内容通过贸易实训平台授课,充分利用启发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实践环节的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环节是国际贸易课程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通过实训平台的实际操作和案例教学的环境设置,使学生巩固、深化学过的重要知识点,提高专业水平。 (四)对课后作业及学生自学的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所用教材,每一章都会提出课后思考题和有关重点、难点知识点的练习题。要求学生须完成每一章后的思考题并进行课后复习与课前预习。 (五)本课程对实现毕业要求的促进 一是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了解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备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注重学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资料1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期末复习资料B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讲稿章节目录: 第一篇国际经济关系极其运行 第一章经济全球化极其广泛影响6课时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广泛影响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4课时 第一节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节现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和基本格局 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6课时 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理论概述 第二节国际直接投资极其发展 第三节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 第四节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和经营策略 第五节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四章国际货币体系极其演变6课时 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第三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第四节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及其运作 第五章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类型和实践5课时 第一节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形式和建立的原因 第二节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静态效应与动态效应 第三节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实践 第二篇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运行的动力、周期和机制 第六章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5课时 第一节二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容和特点 第二节科学技术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与世界经济信息化 第七章国际经济协调及其经济效应4课时 第一节国际经济协调的发展 第二节国际经济协调的动因 第三节国际经济协调的经济效应 第三篇世界经济中的地区与国家经济4课时 第八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第一节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不同模式 第三节发达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九章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南北经济关系4课时 第一节发展理论简介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I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第1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与人力资源管理 一、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第二节跨国公司与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一、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二、跨国公司的内涵 第三节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视角 一、制度比较视角 二、跨文化管理视角 三、跨国公司视角 第四节中国企业的挑战与课题 一、中国企业的现状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义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挑战 第2章人力资源管理的进展与特点 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及有关概念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三、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理论 第二节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管理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与活动 二、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组织 三、人力资源职能人员的角色与胜任素养模型 四、人力资源职能人员的配置与开发 第三节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 三、人力资源职能人员角色的转变 第四节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视角 一、成本收益 二、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的衡量 三、提高有效性的方法 第3章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第一节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背景 二、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第二节欧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欧洲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二、德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三、法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第三节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背景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第四节韩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韩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 二、韩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第五节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背景 二、中国企业存在的两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第六节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融合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融合趋势 第4章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跨文化沟通 第一节文化比较与沟通 一、与文化有关的概念 二、文化管理的演进及进展 三、文化模型 四、沟通 五、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第二节跨文化沟通模型 一、威廉·大内的“Z型组织”模式 二、强有力企业文化五要素模型 三、企业文化两个层次模型 四、革新性文化的八种品质 五、文化价值观的两种诊断模型 第三节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一、美国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二、欧洲国家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三、日本企业文化模式与管理特点 四、中国企业文化模式与特点 第四节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一、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沟通的影响 二、一个对美日企业的比较研究观点 三、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文化制度建设 四、国际人力资源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 第II篇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第5章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 第一节人格与个体差异

《国际商务》课程教学大纲(2022)

《国际商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国际商务 2.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Business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专业学位课学时数:32学分数:2适用专业:国际贸易学考核方式:考试开课学期:2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 三、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1.本课程以国际性企业(跨国公司)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其他国际性经营活动的经营管理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2.本课程在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讲授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和国际商务活动的管理战略和策略的基础上,强调与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实践相结合,将中国企业的经营问题作为分析研究的一个突出重点。 3.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企业经营的特点、国际商务理论及其体系和研究发展趋势、国际商务战略、国际经营方式选择与决策、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原理和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手段上,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查阅文献资料,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4.本课程的内容将及时安排以反映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动态。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先修课程: (一)课程主要内容及教学时数 第一讲国际商务概述(4学时) 1.全球化和国际商务的发展 2.当今国际商务发展的动因 3.国际商务的基本模式 4.国际商务的特殊性 5.自学环节: 1)国际商务历史 2)国际商务地理 6.专题研究: 中国市场上的国际企业和走向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 第二讲国际商务的基本理论(6学时)

1.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企业国际商务理论 3.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4.发展中国家国际商务活动的理论研究 5.自学环节: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对国际商务研究的局限性分析专题研究:中国企业经营的动因和竞争优势 第三讲国际商务的环境(6学时) 1.国际商务环境概述 2.国际商务经营环境* 1)经济一体化 2)国际金融环境 3)国际资本流动 3.国际商务国别环境 1)经济环境 2)政治环境 3)法律环境 4)社会文化环境 4.国际商务环境评估 5.自学环节: 1)国际组织 2)外汇市场与汇率 6.专题研究 1)中国市场环境分析 2)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研究 第四讲国际商务的经营方式及选择(4学时) 1.国际商务经营方式的分析与比较 2.国际商务经营方式的选择决策 3.自学环节:进出口贸易实务 4.专题研究: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 第五讲国际商务战略(4学时) 1.国际商务战略概述 2.国际商务战略的主要分析模型 3.国际商务战略的模式与选择 4.全球化战略的建立——目标与方法* 5.国际商务战略实施*

国际贸易核心考点

国际贸易核心考点 第一章导论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 (一)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 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察这种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二) 国际贸易 从国际范围来看这种货物和服务交换活动,就称为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或世界贸易。 (三)广义与狭义的概念 广义的对外贸易包括服务贸易,狭义的对外贸易则只包含货物贸易的内容。目前国际贸易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仍然是货物贸易,国际货物贸易占国际贸易总额的比重约为80%。 四.直接贸易、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货物消费国、生产国直接买卖货物的行为。货物从生产国直接卖给消费国,对生产国而言,是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而言,是直接进口贸易。 转口贸易(Entreport Trade):或中转贸易。货物消费国与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生产国是间接出口贸易,对消费国是间接进口贸易,而对第三国而言,便是转口贸易。(中国香港、新加坡) 转口贸易的发生主要是因为转口贸易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发达、贸易限制少、结算便利且费用低,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适于作为物流中心,另外转口贸易国的贸易商拥有丰富的商业信息和市场资源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世界上著名的转口贸易国或地区有新加坡、香港。目前,中国销往美国的商品有一部分是由香港转口实现出口的。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

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九.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系数) 对外贸易系数 对外贸易系数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反映了一国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 十、复出口与复进口 复出口: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加工再输出 复进口:本国输出到外国的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入到本国。 第二章国际分工理论 第二节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式、广度和深度 (四)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高科技产品、中间产品和服务占比提升(五)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早期的分工部门间的分工 三.资本流动成为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FDI(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直接推动者 四.政府行为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 第三节西方国际分工(贸易)理论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1含义: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一个国家各种产品生产都处于绝对优势,另一国家都处于劣势,但它们在同种产品生产上的优、劣势程度是不相同的,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是不同的。 2.比较优势论的结论 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教学大纲

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34016 课程名称: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Transnational Management) 学分:3 学时:48 开课单位:商学院国贸系 适用专业:国际商务 先修课程:管理学、国际商务概论、国际投资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国际商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也是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先期学习的管理学和国际商务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思考跨国公司的经营和管理问题,掌握跨国公司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的战略,熟悉跨国公司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管理等的特点,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基本任务包括:(1)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跨国公司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2)使学生了解在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经营和管理的规律;(3)使学生能够对实际中对跨国公司所面临的经营和管理问题有一定的思辨和应对能力。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能力培养要求 本课程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作业使学生了解和熟悉跨国公司经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案例教学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应用进行示范,并通过启发式提问和讨论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解决跨国公司的经营和管理问题;学生在熟悉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同时,鼓励学生对实际中的跨国公司经营和管理进行批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讨论为主,讲授为辅,结合案例分析,并对当前跨国公司的热点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教材:林季红:《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参考书: (1)王焕祥:《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巴特利特、戈歇尔、比米什:《跨国管理:教程、案例和阅读材料》(第五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3)卢森斯、乔纳森:《国际企业管理:文化、战略与行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美】德雷斯基:《国际管理:跨国和跨文化管理(课程与案例)》(第7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第六章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跨国公司概述 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来自2008年9月24日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 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8000亿美元,存量15万亿美元,跨国公司海外机构达到79万家,吸纳就业人数8200万,销售额31万亿美元; 一、跨国公司形成与发展 一跨国公司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跨国公司的历史悠久,如果把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看作跨国公司的先驱的话,那么从1600年起,它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关于关于跨国公司的概念,最早是在1960年4月由里恩索尔在卡奈基工业学院创立10周年纪念会上第一次提出的;随后,在西方国家的报刊上经常出现多国公司、宇宙公司、国际公司等,直到1974年,由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作出决定,统一使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关于它的含义,各个国家分别从结构标准、营业实绩标准、行为标准等标准和尺度出发,给跨国公司下了多个定义,互不统一;1986年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United Nations Code of Conduct o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对跨国公司做了如下定义:“本守则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系指在两国或更多国家之间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实体,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使企业内部协调一致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得以实现;该企业中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实体的活动施行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跨国公司是指发达国家的私营垄断企业,它们以本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 2.要素; 1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经营领域如何; 2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的对策和共同的战略; 3各构成实体通过股权或其它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分担责任; 二跨国公司的特征 跨国公司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规模庞大,实力雄厚,从事国际化经营;如通用汽车、福特、富士宝洁等大型综合性跨国公司 2.重视研究与开发; 3.实行全球战略和集中管理跨国经营的主要方式是商品贸易、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 4.公司内部实现“一体化” 5.生产专业化和产品多样化并行 6.股权关系复杂 三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 1.跨国公司的起源与初期发展 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与资本输出密切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开始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开始跨国性经营;例如,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器公司、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爱迪生电器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等都先后在国外活动;这些公司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在两次世界大战 期间,跨国公司发展缓慢,但仍有一些公司进行海外直接投资;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跨国公司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物质载体,获得空前发展; (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跨国公司经营管理》 关健词:跨国经营基本知识、跨国进入模式、跨国战略联盟、兼并与收购、跨文化管理、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跨国人力资源管理、研发国际化、技术转让等 在全球竞争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跨国经营及其相关联的活动,所有的企业,包括所有经营业务都在国内的企业,也会受国际市场和来自海外的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经营者迫切需要了解跨国经营的概念、原理、原则、方法和规律。为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企业和机构开始开设跨国经营的相关课程。本课程是在多年执教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教材和资料、根据跨国经营活动的新特点进行讲解的。 跨国经营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专业知识涉及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组织管理、技术管理、行为学、伦理学、法律等众多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飞跃、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国家间投资壁垒的降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空前频繁,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日趋活跃,跨国经营活动从广度和深度上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经营管理者只有树立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理念、了解各国政治经济的差异、把握跨文化交流的技能、掌握跨国经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课程内容较全面,基本覆盖跨国经营与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从事经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打开国门、吸引外资,到放眼世界、实施“走出去” 战略,跨国经营已经从遥不可及的概念变为企业日常事务。从“三资”企业的运营中,人们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不同管理模式对中国传统企业管理方式的冲击,我们既体验到优秀跨国公司长盛不衰的经营之道,也目睹到一些世界知名品牌在中国败走麦城。随着改革开

国际经济法教学大纲

《国际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国际经济法 课程代码:01029320 课程负责人:罗世荣 二、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 三、课程性质:必修课程 四、适用专业:法学专业 五、使用教材: 余劲松、吴志攀编:《国际经济法》(第三版),大学2014年版。 六、参考书目: 1、王传丽编,《国际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版。 2、吴益民编:《国际经济法》,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版。 3、(日)中川淳司、清水章雄著:《国际经济法》,大学2007年版。 4、曾华群著:《国际经济新秩序与国际经济法新发展》,法律2009年版。 5、立余著:《国际经济法练习题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2009版。 6、韦经建著:《国际经济法案例教程》(第二版),中国法制2011年版。 参考法规及国际公约、惯例: 1、《中华人民国对外贸易法》 2、《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4、《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5、《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6、《海牙规则》 7、《维斯比规则》 8、《汉堡规则》 9、《华沙公约》 10、《蒙特利尔公约》 11、《跟单信用证统一管理》 12、《托收统一规则》 13、《服务贸易总协定》 14、《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15、《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 七、开课单位:人文学院 八、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国际经济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旨在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一门新兴的法学学科,涉及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各国民商法等法律部门。国际经济法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法学学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学习与研究国际经济法,首先要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其次就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国际经济立法与实践,特别是我国涉外经济立法与实践中所涉及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税收和国际贸易争议解决中的各种法律问题。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用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现实中存在的法律问题与现象,充分调动学生观察与思考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其以法学的思维模式和角色意识解决实务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力求使学生掌握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九、课程的基本要求: 1. 要全面、系统、准确讲述它的基本理论和各个领域具体的法律原则、制度和规则,并且在讲述中要联系有关案例和我国的实践,使之既符合学科的原貌,又易于理解和接受.

《跨国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跨国公司治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8060012 课程名称:跨国公司治理 英文名称: Governanc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 二、课程简介 《跨国公司治理》课程是国际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本门课程以研究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为起点,详细阐释跨国公司的理论与政策,并研究跨国公司的经营与管理战略、生产与营销、财务与税收以及人事管理等内容。并且每章均设有案例研究板块,用详实生动的经典案例解释和检验书中的内容。 Governance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jors. This course takes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xplains the theories and policies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in detail, and 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y,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financial and tax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so on. And each chapter has a case study section to explain and test the book's content with detailed and vivid classic case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是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及其经营与管理战略的内容,解释了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转让的内容。另外就跨国公司的研发、生产与经营管理以及财务、税收与人事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最后介绍了全球500强跨国公司的相关案例、并剖析了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国际商务本科生能够对当今世界重要的经济组织——跨国公司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对其性质和特点、经营管理方式、组织运营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跨国公司财务管理》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地位和作用:《跨国公司财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分支,其基本内容 与企.业财务管理是一致的。但是,跨国公司面临的是国际环境,因而其财务管理在 一般性基础上更有着复杂多变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跨国经营已 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和从事经济、管理 活动的专业及管理人员。学习和掌握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这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正体现 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的前端课程为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包括高级财务管理、会 计学等。 先修课程: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 授课对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学生 学时:60学时 学分:4学分 二、学时分配表 章节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实践学时第一章绪论 3 第二章国际货币制度 6 2 第三章国际收支 6 第四章外汇市场 6 第五章国际银行业务与货币市场 6 2 第六章国际债券市场 3 第七章国际权益市场 6 2 第八章外汇期货与权期市场 6

第九章汇率预测与国际评价条件 3 第十章会计风险的计量与控制 6 第十一章经济风险的计量与控制 3 第十二章交易风险的计量与控制 第十三章跨国投资政策与策略 第十四章跨国资本预算 第十五章政治风险的计量与控制 第十六章跨国营运资本的存量管理 第十七章跨国营运资本的流量管理 第十八章国际税务管理 第十九章跨国经营的业绩评价 小计54 6 合计60 三、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金融市场的发展性概念,懂得运用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工具、方法和过程进行金融实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打好基础。 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章学习,初步了解和掌握现代跨国公司产生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以及跨国公司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 主要教学内容:理解价值链的经济含义及其对跨国公司经营特征的影响,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分析和思考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及其对跨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