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 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教学设计

赏山水之美悟仁智之情

——与朱元思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3.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4.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情感与价值目标

5.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目标1、3 难点目标4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作者资料,借助工具书试译课文。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

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自学、预习

(一)字词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

泠泠作响(líng)嘤嘤成韵(yīng)鸢飞戾天(yuān lì)

窥谷忘反(kuī)横柯(kē)

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急湍甚箭:湍,急流。甚,胜过,超过。

泉水激石:冲击,冲刷。

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

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入为奉朝请。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可供参考。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辑本有:

《吴朝请集》三卷附录一卷明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

《吴朝请集》一卷明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吴朝请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辑录其文有《与施从事》、《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十三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辑录其诗有《赠王桂阳》、《山中杂诗》、《答柳恽诗》等一百四十七首,较为齐备。

吴均的诗文,《文选》一首未选。不知是不是与梁武帝“吴均不均,何逊不逊”的批评(见《南史》卷三十三《何逊传》)有关。吴均的骈文成就较高,他的《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都是传诵很广的名作。吴均的诗和文一样,多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挺拔,有一定的艺术成就。另外,他还有《续齐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的优秀作品。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也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

(三)自学课文,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可由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教师作以归纳。亦可由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教师作以归纳。这是本堂课的重点部分,需要花较长的时间。

风烟:指烟雾。共色:同样的颜色。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相鸣:互相和鸣。

戾天:到天上;戾,至。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筹划、治理。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参考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强调节奏、重音、停顿。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采取提问方式完成。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预习无固定板书,以学习字词为主。

第二课时

【前言】

《与顾章书》描写故乡山水赏心悦目的情韵和灵趣,表现作者回归自然的欢愉和对自由人生的积极追求,同时也反映他对人世的退避。以审美的视角看山水,既有争霞蓄翠的浓重色彩,又有鹤唳猿啼的悠扬声韵,这一切又契合于作者无拘无碍的自由心境,从而创造了一个远离名利追逐的超然的审美世界。

【原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注释】

1去月:上月。

2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谢:告。仆:自己的简称

3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本植物。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

4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5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森:众多的样子。壁:险峻的山崖。霞:早晚的彩云。

6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限:阻,这里指遮断。

7幽岫:幽深的山穴。

8蓄:包含。

9翠:绿水。

10唳:(鹤)啼叫。

11啼:(猿)鸣叫。

12英英: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13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

14韵:和声。

15重:重视,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16幽居:隐居。

17素:向来,一向。

18遂:就

19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宇:房子。

20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多,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竹米,竹子开花后所结的果实,可以食用,传说为凤凰的食物。。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

20山谷所资,于斯已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资:出产的东西,提供。所资:所需的东西。斯:这。办,具备。

22仁智之乐: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喜爱。

23岂徒语:怎么能随便说。徒:仅仅。语:说

【翻译】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赏析】

作者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门山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托病辞官后归隐的志趣,全文可分为二层。

第一层是第一句。作者以叙事开篇,交代了自己上个月归隐一事。为什么要归隐呢?作

者没有明说,但“谢病”和“觅”已清楚地表明他是托病辞官,是自寻归隐的。由此可见他对官场的厌恶,对政治的失望,这为下文作者尽态极妍地描写景物蓄势和张本。

第二层从第二句开始一直到最后。这一层主要描绘石门山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归隐后自得其乐的情趣。作者先交代了石门山的位置,接下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由静态转化为动态,从而写出石门山山高谷翠的景色特点:阴森森的峭壁直立天空,连接红霞;孤零零的山峰高高耸立,遮挡太阳;幽邃的山洞里掩藏着白云;深深的溪谷旁青草丛生,绿树纷披。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赋予石门山以生命活力,启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同时,作者还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这个地方,对于“素重幽居”的作者来说,自然是一个好去处,因而他“葺宇其上”。可见,作者选择这里幽居的理由是,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浮繁尘世生活的淡泊宁静的心境,而漫山的菊花,遍地的竹实,不仅增添了这份幽静,而且,通过夸张地描绘这些芳洁美好的自然物,来美化诗人自己的品格,构成崇高完美、超然出俗的典型形象。“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用“仁智者”自比,不言而喻。总之,这段写景是为了表达“归隐”的思想。这是意脉,围绕这意脉,作者濡笔山林。而山林是作者隐居的生活环境,作者描写它,赞美它,正是表达了他摆脱了官场的羁绊所获得自由的满足和隐居的乐趣。意境鲜明,情趣盎然。

从表达方式看,文章先叙述,再写景,在写景中穿插了叙述,最后抒情,自由灵活。从描写景物的方法看,文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从修辞手法来看,有排比,有对偶,有拟人,手法多样。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精炼,极有表现力。如“争”字给人一种向上的气势,“限”字显示阻挡的威力,“办”字流露出心理上的满足。这些字都可以以一当十,足见作者遣词的功底非常深厚。

第三课时赏山水之美悟仁智之情

导学目标

1、感受山水之美,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2、反复诵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写景方法。

重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特点,体悟作者情感。

2、学会文中写景方法。

导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

导学准备

教师:备课、制作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积累字词、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一、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甚至生命。今天,我们就一起“赏山水之美悟仁智之情”。

二、精读探究。

(一)景物特征

本文分别突出了富春江水和山的什么特征?请结合相关描写,以“我读出了富春江的山(水)是的,从一句可以体现”的句式谈谈。

要点:水的特征:清澈、湍急。

山的特征:高俊、连绵、充满生机。

(二)修辞品析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赏析其作用。

重点:夸张、比喻、拟人、对偶。找出具体语句读一读,再赏析。

(三)写作借鉴

作者描山绘水,采用了各种写景方法,调动了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富春江山水,请举例赏析。

要点: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视觉与听觉、多种修辞等。

(四)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句最能体现这一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鄙弃名利、热爱自然、留恋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的情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三、主题阅读。

1、阅读《答谢中书书》和《与顾章书》,分别从景物特征、修辞品析、写法借鉴和思想感情这几个方面理解两篇文章。

《答谢中书书》: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与顾章书》景物特征: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山高溪深、富有生机。

2、这三篇文章写景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多角度描写方法:如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作者对自然景物强烈的热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这三篇文章,采用了多种写景方法,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奇异美景和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请你借鉴其中的写景方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风景。

五、作业布置。

1、课后将未完成的补充完,写在小作文本。

2、背诵《与朱元思书》,积累文言字词和语句。

板书设计

赏山水之美悟仁智之情

与朱元思书热爱自然

答谢中书书归隐山林

与顾章书鄙弃名利

写作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与朱元思书》教案1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 3.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理解意境,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欣赏一下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作品】 (1)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2)写作背景。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人士便遁迹山林,避世隐居。被梁武帝免职后,他在《与顾章书》中就曾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到石门隐居的想法。所以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而是寓情于景,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陶醉于山水之中,向往美好大自然的志趣;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对世间追求利禄之徒的讽刺之意。 2.要求注意读准字音,学习朗读技巧,整体感知文意。

3.学生进行跟读练习。 4.学生自由朗读,小组合作,参照课文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 【精品课件】展示 检查合作学习成果,教师强调。 (1)通假字 蝉则千转不穷:“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窥谷忘反:“反”同“返”。 (2)实词 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 互相轩邈轩邈:意思是这些树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 横柯上蔽柯:树木的枝干。 (3)虚词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许:大约,表概数。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则:表示肯定判断,乃,是。 (4)词类活用 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轩,高。邈,远。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任意东西东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散净。 (5)一词多义 上:①负势竞上(向上)②横柯上蔽(在上面) 绝:①天下独绝(唯一)②猿则百叫无绝(不间断) (6)重点句子翻译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5.学生翻译课文。 三、课堂总结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先总写山奇水异;再略写异水——流势缓慢处澄澈、透明,流势湍急处惊心动魄;再详写奇山——颜色上看苍翠而生寒意,气势上看争高直指,声音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11与朱元思书 【教材分析】 《与朱元思书》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结合,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本单元是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第一次集中学习文言诗文,抓住写景抒情这条主线,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便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利于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文言字词(实词和虚词) 2.边读边悟 (1)思考:文中所写的山水“独绝”在哪里? (2)面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有什么样的感想?你如何理解这种感想? 3.学贵有疑 预习中,在疏通文意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前面我们通过《三峡》和《短文两篇》的品读领略了中华大地形态各异的地形地貌、美不胜收的山水之美,今天我们再次随同作者吴均行船游江,充分感受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二、预习反馈: 1.检查预习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轩邈泠泠鸢飞戾天经纶横柯 2.根据预习情况课堂交流:你觉得哪些词、句解释比较重要,值得关注的,(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或者太难,你还没有完全理解的?(质疑解答,教师点拨。) 三、开启“富春江之旅” 生齐读课题《与朱元思书》 师解题:“与……书”中“书”是“书信”的意思。 这是作者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他用丹青妙笔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明朗绚丽的百里山水画卷。同学们化身为摄影家、画家、探险家,或者就只是普通的游客……,用自己最独特的视角来解读富春江的魅力。 (一)初读,读出音乐美。 读好节奏、读好重音、读好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帮老师推荐同学分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的倾听,交流评析。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作者:吴卫兵 推荐【教材解析】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学情分析】 [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示例一: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 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示例二: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示例三: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图片。 -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品味文章之美。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和寄情山水的情趣,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与朱元思书》,知道这是一篇描写山水的小品文,记得我们曾经学过许多描写山水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几句?(学生说出诗句后,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如下内容,特选刚才没发言的同学作检测):请用你积累的诗文原句来回答: (多媒体展示) 1、大气磅礴的洞庭湖:。 2、气势雄伟的泰山:。

3、庐山的瀑布:。 4、西湖有早春:。 5、壮美的三峡:。 6、奇丽的大漠:。 现在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吴均带给我们的富春江独特的风光。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打开书本。 二、朗读赏析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和风景美。 (一)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声韵美1.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学生听读前先给范读的同学提一些朗读的建议,教师可穿插朗读提示。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 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 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 注意重音。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重音应落在" 箭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教案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4、能力方面: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 重点难点: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谁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谁就会醉于山水。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区?(学生回答)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赏读 1、仿例读: 教师引入: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配乐示读)(仿例朗读)见(xiàn)日 2、美读: 教师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这样,才能读其文,感其美,会其情。(美读。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1)理清课文结构---结构美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顺水推舟,明确── 总──分异水奇山 (2)研读课文,体会意境──意境美 第二段写“异水”。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 提示: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写江水之深,“见底”写江水之清,“游鱼”写江水之净。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弄清文中文言词语的含义,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 3.体会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培养审美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本文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图片,教师做下面的介绍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也许有些夸张,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丽、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作者。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 1.听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指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注意他朗读的节奏、重音、停顿。听读完后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观景赏物,揽胜探美 3.品味语言写法、评说成败得失 【学习难点】 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理解作者于写景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学习方法】 朗读与赏析法;联想与想象法;合作探究法;讲读法;诵读法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说起古文就不能不提写山水的文章。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留恋于大川名胜,寄情于小桥幽径,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和优美的佳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句或古文片断?

参考: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欣赏南朝梁代骈文家吴均所写美文,他以其独特的视角、超然物外的情怀和凝练精湛的笔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雄奇秀丽的画卷。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投影: 1.自由朗读,互相订正生字读音;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质疑释疑。 2.先体会文章情感和内容特点,确定并标注语段内不同句子的情感语调、节奏停顿、语速快慢,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组合,自选方式(如一人演读,男女生两人分读,三人接读,四人齐读)。过会儿开展小组比赛。 展示: 1.齐读生字词。 2.提出不能理解的字词;质疑释疑。 3.朗读展示比赛;并引导评价。 “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展示我们理解的程度。 教师示范朗读第一节;然后出示朗读这一节的说明: 投影: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语调高昂,一字一顿。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语调舒缓,欣喜的情感;“荡”“东”“西”适当拖音。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一句语速较快,第二句速度放慢,“水”字拖音,最后一句中的“独”“绝”读得简短铿锵有力。 本小节总体语调变化过程:高昂——舒缓——铿锵有力 学生朗读其他小节,教师点评读得是否到位,并加以指导: 第二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前两句语调较高,后两句语调轻,语速缓,读出赞叹情感。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语调突然高昂,“箭”“奔”重读。 第三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前两句语调平顺,语速中等;第三句语调升高,语速加快,第四句语速减慢,其中“上”字要拖音,“互相”“轩”“邈”三者后要有拖音;第五句与第三句同;第六句“千百”语速减缓,拖音,“成峰”一字一顿,铿锵有力。这六句朗读变化过程:语调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前五句语速较快,一气呵成;“猿则百叫无绝”一句“猿”突然有较长的停顿,其后五字一字一顿,语速缓慢。

初中语文_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厌弃名利”的情怀,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获得美的享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文本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古以来,妙山趣水引发了文人墨客无限的情思,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与他共赏山水。(板书课题)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下面,我们就通过诵读涵泳来全面感受这三美的和谐统一。 二、初读,感受文本之美 1.听读 要求:认真聆听范读,注意字音、重读、停顿。 2.仿读 要求:同学们模仿范读自由朗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确定语速。提示:应读慢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文言的味道,慢一些才能品味出文中的意境。 3.指导读 ①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根据对文中内容的初步理解,“甚箭”“若奔”是此时此景的特点,其中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②注意节拍。文章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朗读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兼以六言,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本文句

式整齐、音韵和谐,要读出跌宕舒婉的韵致来。 4.指名读,把握重音、节奏。通过朗读,我们似乎徜徉在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中。下面,我们就进一步学习。 三、品读,赏析文本之美 (一)赏意境之美 1.思考 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景致的特征?为什么?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2.讨论 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奇”和“异”的? 示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这句中的“烟”,并非日常生活中的烟火,而是指薄而淡的雾。正是在这薄而淡的雾气笼罩下,远山与天的颜色才是统一的,这样就给人一种天宇之间一片澄澈明净的感觉,构成一种极静的意境。 (参考范例从字、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3.交流 学生根据要求交流学习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成总结、板书。 (参考: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江水之色,“千丈见底”,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水流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从侧面烘托了江水的明净和清澈。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写江水之急,勾勒其急湍猛浪的激越美。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写“奇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以至于“千百成峰”,层峦叠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你听到的是欢快的声音,它们汇成了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空万里,山中却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省公开课一等奖《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从题目看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 景小品文,作者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多里富春江上雄奇秀丽景致,是一篇写景美文。文章形声兼备,虚实相间,动静互见,骈散相间,艺术上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教学目标】 1、朗读训练:读中品味文中的美的意境,读出本文生动形象、 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并背诵。 2、能力训练:调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拓延本文的意境,品味 作者景物描写的艺术处理方法和优美的语言,提高审美能力。 3、学习积累文言词汇。 4、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 【教学建议】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寥寥百余字,将富春江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阅读此文令人悠然神往,仿佛也置身于其中领略山水之美。故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在读 中感受美,通过读去品味文中的美的意境,要做好读的指导。其次,就是要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意境美

及作者写景的心境与写作特色。至于文中的难点讲清字面意思即可,不必刻意求深。 本文可用一课时指导学生自读。 一、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谁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谁就会醉于山水。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区? (学生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 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赏读 1、仿例读: 教师引入: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配乐示 读)(仿例朗读) 2、美读: 教师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 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

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 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第21课《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味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目的。 【学情分析】 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优美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主要任务】 知识与能力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体会文章的“结构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

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实施方法】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陌生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绍,得到初步的认识,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课文的前提是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积累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 1. 初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师生合作解决。 2. 再读课文,弄清课文中出现的文言词语,如“俱”“绝”“息”“犹”等的含义,采用沟通古今文言词语的方法,请学生查找工具书,找出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这些文言实词意义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与朱元思书优秀教案 教学要点 1、利用录音手段,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介绍骈体文的基本特点。 课前准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程序: 1、板书:吴均的《山中杂诗》,注明“选自初二语文课本”。 内容:《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 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

《与朱元思书》 二、解读课文 一读:明确读音和句读欣赏: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导引:了解学生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 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弄清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养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图片欣赏,见课件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华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富春山居图》 师介绍:富春山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从标题看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新挺拔,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二)、初步感知: 1、听朗读全文。(音频播放) (1)注意字音并标注 (2)注意朗读节奏,尝试划分 师明确(屏幕展示): (1)字音: 缥(piǎo)碧急湍(tuān)夹(jiā)岸轩邈(miǎo) 转(zhuàn)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 窥(kuī)柯(kē) (2)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 3.11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附原文赏析)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附 原文赏析) 导语: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

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22. 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弄清本文的结构特点和写景的方式方法 2.理解重点句子的作用,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3.掌握部分文言词汇,能翻译全文 4.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写景的方式、重点句子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的基础较差,语文功底不牢,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讲课速度不宜太快。 教法: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课,板书课题。 全班朗读后,教师再次正音,然后检查学生预习题的完成情况。(正音:缥、湍、轩、邈、泠、、鸢、窥、柯) 二、师生共同分析全文: 1. 师生一起疏通词义: 第1段: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 ④.许: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第2段: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第3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2.教师翻译全文。 3.师生共同探讨和分析全文(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赏析全文) 首先,概括三个自然段的大意并明确其作用: 第1段,这段内容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的奇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魏岗学校王泽维2014年12月12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感受情韵,理解自由洒脱的诗人之心。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赏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古人说“人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雅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体会音韵美,节奏美(多媒体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师生互相质疑,疏通文句,质疑赏析: 1、点拨赏析第一自然段:清秋风物图(多媒体展示:赏美景,读美文。)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赏文句之美:教师示范第一段:“共色”二字写得美,不仅写出了天与山的颜色,而且还有一种形象感,青青的山霭渐渐溶入蓝蓝的天空,境界阔大;“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写得美,读着它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这一段在文中起总说作用,与下文构成总分式结构。 2、点拨赏析第二自然段第一层:异水图(多媒体展示:赏美景,读美文。) ①缥碧:青白色;缥。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赏文句之美:(学生讨论归纳、回答)读第二段第一层,我们感受到了秀美:“缥碧”强调水的青绿、澄清;“千丈见底”夸张写出江水清澈透明;静静的细石与娓娓的游鱼,相映成趣,这一切清澈明净。 读这一层第我们也感受到了壮美:急流快如飞箭,猛浪势若奔马,既现波浪翻滚的气势,又描摹振耳欲聋的声响,突出江水飞动雄奇。 读这一层我们还感受到了动静美:这一段从两个层次,表现江水时而平缓无波,时而怒涛拍岸的状态,传神展示富春江水的千姿百态。 3、点拨赏析第二自然段第二层:奇山图(多媒体展示:赏美景,读美文。)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⑩交映:互相掩映。 赏析第二段第二层:(学生讨论归纳、回答)这一层句句精美。第一句不仅画出峰峦迭起,层出不穷的磅礴气势,把无生命的群山写得生机勃勃,充满动态美。再看,写山奇却写树生寒、竞长、繁多,以树奇来衬托山奇;写山的幽静,却写泉响、鸟鸣、蝉转、猿啼各种音响,以声衬静,表现出映衬美。第四句抒写感受,流露出一个失意文人对庸俗官场和动乱社会的厌恶之情,传达出高洁的情趣美;也侧面表现奇山的美好及其诱人的魅力,实写人,虚写山,呈现虚实美。结尾看似多余,却使全文充满浓郁的诗意,给人遐思无穷、余韵不尽的味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12.《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2、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3、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4、能力方面:深入文章意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获得美的享受。 重点难点: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结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谁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谁就会醉于山水。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著名的风景区?(学生回答)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谈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真美啊。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题目中“与”是“给”的意思。“书”是“书信”。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二、赏读 1、仿例读: 教师引入:先请同学们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听完请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配乐示读)(仿例朗读)见(xiàn)日2、美读: 教师引入: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要注意停顿,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这样,才能读其文,感其美,会其情。(美读。可配乐进行)(读后学生互评)。

小学五年级语文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3、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象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提供(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此意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也有助于学生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师归纳:本文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