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经济危机

摘要: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就资源配置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着其他资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光彩与生命力。然而,也正是由于优胜劣汰的残酷和趋利避害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市场机制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经济运行难免出现大的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掌握必要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必要的经济活动来克服市场失灵,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关键字: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价值规律宏观调控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50多年前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①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将危险波及全球。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即经济上产生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199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2011年的欧洲债务危机(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代表),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生产大于了消费,供给大于需求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它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始终存在的,由它引起的经济危机却是周期性爆发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各生产资料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与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资本主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价值的增值而不单纯是使用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因而常常突破资本家和工人自身的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这种矛盾的存在促使经济危机的爆发。

一般而言,在危机期间,社会的生产会大大地缩减,导致资本家销毁存货,毁坏生产力,产生社会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社会就业率也在降低,出现大范围的失业现象,人们对自己的未来与前景的信心也受到相当大的动摇等一系列的现象都会爆发出来,使整个国家或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不可预估的重要影响。

现在经济危机到来,我们已无法从源头控制,但我们可以借着经济危机的契机,重新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遏制一些行业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以减少生产相对过剩;我国政府应该大力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减少信赖出口

,转而拉动本国增长,扩大我国的内需,加大需求的支付能力;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注重国家的宏观调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从我国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看,国家在方面做得很好,大规模的基础投资,控制地产行业的不合理发展等等,这些都表明我们政府有很好的应对危机的措施。

另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②。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危机至少证明了这两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③也就是说,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因此,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自然成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出发点。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具有以下作用: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2、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就资源配置而言,市场机制下极具活力的自由竞争,加快了优化资源配置的步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使市场经济焕发着其他资源配置方式所不可比拟的光彩与生命力。

然而,也正是由于优胜劣汰的残酷和趋利避害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市场机制具有本身无法克服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经济运行难免出现大的波动,客观上要求政府必须在一定限度内掌握必要的经济资源和参与必要的经济活动来克服市场失灵,并通过宏观经济政策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指宏观调控即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而从长远来看,控制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控制经济危机的根本所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这又是无法控制的,所以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却能得以实现。所以在历次的危机中,均有政府强制介入以控制势态,但要想消灭经济危机,还是不行,最终还是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它代表的社会关系。这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方法。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资料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还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就已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使得私人资本集聚,社会储蓄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当时,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后来《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通过,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股市大崩溃 1922年—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1970滞涨 1973年,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不仅拉美股市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源起美国“零首付”的买房政策,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热点。 2012.05.24 发生来源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 2007年10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历史新高14,164点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环球股灾 贝尔斯登被接管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和房贷美 2008年9月流动性危机 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

当代资本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世界金融危机的本质 看 ■龙在天/编写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各个领域的学者纷纷发表评论,阐述自己对世界金融危机的看法。希腊学者萨瓦斯?迈克尔-马特萨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撰文认为,全球化只是资本主义世界性的新名词,这次金融危机是近20年来新自由主义的惨败,换句话说,是新一轮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而表明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历史性衰落。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全球化、俄罗斯和〈共产党宣言〉》,作者在1998年6月向莫斯科大学经济系组织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研讨会提交了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一、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在这次亚洲危机中,所谓的“虎”们的经济“奇迹”破灭了,随后日本经济急剧恶化,一个即将到来的经济灾难的幽灵正在世界徘徊。英国首相布莱尔承认,世界经济正面临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困境。 欧盟和美国都对金融危机忧心忡忡。美国担心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他们的“战略利益”,换句话说,他们担心危机的革命性后续效应。在经济灾难的幽灵背后,另一个举世闻名的老幽灵———共产主义和革命的幽灵卷土重来了。 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推翻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是《共产党宣言》的中心议题。但是,在纪念《宣言》发表150周年的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所谓的“左派”、尤其是丧失斗志的后1991年左派赞扬《宣言》中有关资本主义“革命化”、“全球化”趋势的描述,而将其革命结论轻视为乌托邦和“有害的”

或“非所期望的”;而另一方面,有阶级意识的右派却发现这个所谓的“乌托邦”式革命的部分才是最令人害怕的! 但事实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预言和对革命的展望是不可分割的,前者导致后者,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当《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的进步性或指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趋势时,并没有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意思。这里的要旨是要从“世界历史观点”出 发,把握资本主义的运动和暂时性特征。资本主义是以交换价值为取向的生产方式,因此它必须不断地对生产技术进行革命化,并使经济生活国际化,建立劳动的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到达一定程度的历史成熟性之后,便与私人占有财产和利润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发生激烈冲突。资本主义带来的世界性趋势发现资本本身是自己的巨大障碍,于是要克服它,超越它。 马克思的预言可以概括如下:和资本与生俱来的世界性———或用流行的术语,作为一种过程的全球化———在一种资产阶级社会愈来愈不能控制或不能解决的螺旋式危机中与资本发生冲突,当所有的矛盾积聚到最高峰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发动作为世界性阶级的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解放被压迫的全人类,赢得一个新世界。 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本质 及在本世纪的四个阶段 《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的150年里,这一预言毫无疑问得到了证实。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时候,现代生产力的世界性特征已经形成。作为真实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作为过去20年里帝国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卫道士所使用的神话的资本全球化,在我们所处的帝国主义腐朽的时代螺旋式地发展着。这一螺旋发展的每一次抑制都以资本的矛盾的总爆发、以世界经济危机而告终。然后,这个螺旋扩大了范围,寻求危机的出路。但是,每一次寻求危机出路的办法,“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从奥地利学派视角解读经济危机

从奥地利学派视角解读经济危机 提要本文介绍了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并从该理论的角度阐述了此次经济危机的成因,同时对经济危机的应对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奥地利学派;经济危机;经济周期 中图分类号:F037.1文献标识码:A 一、奥地利学派的相关理论 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七十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创始人为门格尔,继承者为庞巴卫克。21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并做了一些补充。他们反对计划经济思想,反对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主张自由主义,崇拜市场自发作用。通常称之为新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该学派的核心思想在于注重市场竞争的行为性、过程性。近20年来,这一流派在西方学术界、政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许多竞争政策和反垄断法规都是依据新奥地利学派的思想制定的。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其主要理论包括: (一)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奥地利学派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个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主义后期的高涨阶段是利率过低引起暂时性资源错置而造成的。在货币经济中,由于银行系统可以自行创造出流通手段,从而可能引起货币的紧缩和膨胀。另外,在生产部门,资本化的生产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产资料(劳动和土地)不是用来直接生产消费品,而是用来生产未来消费品。采用这种生产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消费品。如果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需求总量相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增加时,就会发生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向资本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法的过渡;如果前者相对于后者减少,就会发生向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的过渡。由于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而时常变动,这样就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 (二)计划经济。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计算需要有价格提供指导,而计划经济没有生产要素市场,所以不可能利用要素价格来指导,经济计算在计划经济中是不可能的。合理的经济配置是要以合理的经济行为做基础的。而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以合理的价格和成本的计算为依据。而在计划经济中,没有要素市场也就没有价格。没有价格机制的计划经济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正确认识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

正确认识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txt男人应该感谢20多岁陪在自己身边的女人。因为20岁是男人人生的最低谷,没钱,没事业;而20岁,却是女人一生中最灿烂的季节。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到?正确认识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影响 作者:张洋东,赵永刚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9-6-3 本站发布时间:2009-6-3 18:46:57 阅读量:1920次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的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这场金融危机也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今年全国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称,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如何正确认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影响,搞清一些相关的基本问题,对于我们更理性更从容地应对危机,更理性更有力地扭滑促增,更理性更自觉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是有助益的。 一、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是什么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开放的中国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对各个方面都有严重影响。在金融方面,我国持有美国“两房”债券3760亿美元、美国国债5189亿美元,金融危机使我国一万九千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缩水和损失不少;股市大幅下跌(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下跌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跌幅72.8%。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2009年5月24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的近一年间,A股1386家参选上市公司总市值高低落差达到9.44万亿元,分摊到1.25亿个股东账户相当于户均亏损额一度高达7.55万元)。还给我国一些金融、保险、投资机构(他们因购买美国的基金、债券等)也造成了直接的不小的损失。但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相对健康,金融机构运行正常,财务状况良好,几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还因这次金融危机而跃居世界各大银行前列,没有发生象前段欧美那样不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金融危机。今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金融时报记者时称:“中国根本没有发生什么金融危机!中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支付、结算畅通无阻,我们贷款增加的很快,没有什么像西方国家处在金融危机煎熬的那些地方的银行,他们的银行贷不出钱来,我们只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而已,不要把概念搞错了”。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不是金融危机。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主要方面还在实体经济上。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使这些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衰退期,消费需求大量萎缩,对中国的进口急剧减少,使中国沿海大量加工出口企业停产关闭,2008年上半年就有6.8万家加工出口企业倒闭,还有不少企业停工限产。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4月份,出口仍比去年同期下跌22.6%。沿海大量加工出口企业停产关闭,直接的影响是这些企业GDP 和税收的消失以及农民工的失业返乡。间接影响是这些企业电力、原燃材料的停止和减少使用消耗,传导影响到其他生产、制造产业,造成各种原燃材料、产品的积压,价格下跌,进而造成其他生产企业的减产、限产、停产,其他生产企业GDP、利税的减少,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在今年“两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透露,到去年底,全国有7.5%的中小

马哲--带着疑问走进两次经济危机

带着疑问走进两次经济危机 --记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 摘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社会话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比较典型或颇具代表性的金融危机主要有三次:1929-1933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且仍在进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中1929年和当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范围大小、持续时间长短、产生原因、表现特点、演变阶段、影响程度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字:1929,2008,经济危机,异同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括加拿大、日本以及西欧各国甚至还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 1。两次危机概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8月开始浮现到2008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主要发展路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2007年8月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尚未结束。 2.两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 1929年与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可以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概括,参照标准不同归纳概括的相同点也不尽相同。 2.1宏观层面的影响 这两次金融危机以及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三次比较具有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股票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等。 2.2行为表现层面的影响 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一是强制清理旧债:二是商业信用剧烈缩减;三是银行资金呆滞;四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六是有价证券行市低落;七是有价证券发行锐减;八是货币短缺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金融市场动荡。 2.3危机征兆的影响 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货币普遍被高估。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 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滞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导致经济迅速过热发展,产品生产出来,但消费能力未能跟上,导致国家赤字上升,经济发展缓慢甚 至停止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代表为金融业,范围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 南亚诸国等。其问题出自于2方面:1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来 过多国际热钱,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这些热钱而且没有对应能力,在经济出现 问题时候,这些热钱迅速撤离,导致经济迅速崩塌。而另一个则是国际金融炒家 恶意炒卖货币,人为搞乱汇率,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引起世界范围内的 货币抛售,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损。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余地方均受到严重影响, 其中以韩国,泰国最为严重,甚至达到其货币几成废纸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贷危机:不用多说,现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 对于国外,这个次实在太大,我就找了一些在危机发生时期的主要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 了统计分析,因为有些资料实在是太难找。 1.当时的美国GNP,由危机前的10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745亿美元,由于当时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以后又增加至2049亿美元。 2.美国失业人数从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失业率猛的上升1000%不止。但是危机过后失业人数较少至800万。 3.在危机前夕美国规定公司税一律是13.75%但是危机过后规定,5万元以下为12%,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09经济一班郭建梅 200901402149 摘要: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考察资本主义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现象。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有效性和借鉴性。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危机,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一种与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现象。每当经济危机爆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像受到一次瘟疫货战争一样被破坏,颓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干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有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有些甚至被成批的毁掉; 很多工厂减产、停工甚至倒闭,生产猛烈下降; 信用

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 大批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劳动者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不同,但是一般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生产过剩,而是相对的生产过剩。关于经济危机,马克思说:“生产很快就超过了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来到了。”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 一方面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却是广大人民的饥寒交迫。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引起的。经济危机的最一般的额表现,是商品买和卖的脱节,也就是商品卖不出去。当商品交换还处于物物直接交换的时候,买和卖同时发生,商品所有者既是卖主同时又是买主,不存在买和卖的分离,也就不可能引发任何形式的经济危机。但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即商品流通出现以后,买和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裂成了两个互相独立的行为,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卖了自己的商品之后不继续实行购买,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引起的。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买卖日益有更多的部分会采用赊购赊销的方式,即货币在两个不同的、彼此分开的时刻执行两种不同的职能。首先,货币作为价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源于5月9日维也纳的债券交易,24小时内股票贬值了几亿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瘫痪和有价证券交易中止。维也纳的交易所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的其他交易所。由欧洲各国停止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导致美国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于是在9月18日,随着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受这次危机打击或影响的国家,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奥匈帝国外,还有俄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比利时以及日本、阿根廷、印度等非西方国家。自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危机。但与以往各次危机比较,1873年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强烈程度来说”,却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展开,逐渐显现出与以往5次危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首先是危机的策源地和“震中”完全从英国移向美国。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而且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顶端或“中心”地位。因此,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分析,“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4]但是,1873年的危机却始自美国,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迟至5年后才进入危机阶段。在1879年4月10日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这次危机“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现象不同”,特别是在英国发生危机之前,美国、南美洲、德国和奥地利等地“就出现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34.345) 其次,重工业既是危机中遭受打击的主要部门,也是危机过后经济高涨的基础。以往危机过程中,遭受重创的主要是轻工业。例如在英国,棉纺织业曾经是前4次危机的主要发源地和部门。1873年危机虽然最初表现为交易所混乱和信用危机,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过剩却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无论是最先爆发危机的美国和德国,还是后来的英国,重工业在这一次经济周期的高涨和危机阶段都处于中心地位。危机期间,美国纺织业的生产只缩减了18-20%;德国1875年的棉花消费量下降了10%,1876年情况又趋于好转,各棉纺织厂消费的棉花甚至高于危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73、1874年仍在继续发展,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没有下降。 第三,这次危机包括农业部门和部分非西方国家在内,从而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如果从“普遍”性生产过剩角度衡量,1825年、1837年的危机虽然在国际范围产生影响,但还都属于英国性质的危机。随着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工厂制度的发展,1847年的危机开始具有国际根源。而1857年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不仅像1847年那样具有国际性,而且开始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1847年后西方国家工业化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结果。英、法、美、德四国当时占有世界工厂工业的4/5左右。然而在“世界性”方面,1873年危机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一是涉及到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以及部分非西方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的解释

浅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的解释 【摘要】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对西方现代所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做出的分析,从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批判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观点,指出了现代西方经济危机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缺陷。从马克思的角度给出了经济危机的合理解释和解决方案,以及在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上与新自由主义的相似性。【关键词】现代西方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曾有深入的研究。他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出发去寻求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存在的根源。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定的历史现象,也是资本主义历史性和局限性的表现。经济危机的克服是以生产力的破坏为代价的,其真正消除只能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而如果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讨论的话,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因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含4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而其中危机阶段是必经的阶段。 西方的经济危机理论一直试图寻求克服经济危机并使其不再发生的方法,这与马克思的观点显然是相悖的,历史上诸多经济危机的结果也显示了其理论缺陷。 一、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危机理论的缺陷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的现行经济政策是基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定的,其主要手段是将国家干预和宏观调控深入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起源于1929-1933年发生的大萧条,这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 M. Keynes)发表 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创造需求,以实现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罗斯福总统采纳了这种方法,推行“新政”化解了经济危机。然而,凯恩斯的理论并没有彻底解决西方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西方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1,即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这两个负 相关的指标同时大幅度升高。油价暴涨,迫使中央银行使用过度的刺激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形成物价/薪资螺旋2。尽管后来弗里德曼(M. Friedman)提出了货币主义来替代早期凯恩斯主义,将调控失败归因于货币因素。萨缪尔森(P. Samuelson)提出了“乘数-加速原理”,连同哈耶克(F. Hayek)基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3,为已经发生的经济危机提供了一些较合理的解释。但这些理论本质上并未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稳定性的根本原因。 在20世纪初至今的几次经济危机中,政府基于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所使用的一系列对策都没有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新的理论产生,试图解释之前发生的一系列现象,但这些看似完善的理论在之后一次经济危机中又失灵了。这本身说明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缺陷。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西方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起源于生产过剩。而生产过剩很大程度上是由宏观调控过度所导致的,即“看得见的手”把“看不见的手”要 1即停滞性通货膨胀,英文stagflation,是stagnation和inflation的合成词 2price/wage spiral,指工资提高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又促使工资提高的螺旋式的通货膨胀状态 3其主要理论见哈耶克《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从《资本论》视角看当代经济危机

从《资本论》视角看当代经济危机 摘要: 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有关的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有影响力的经济规 律之一,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周期性规律、理论本质、产 生根源等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论断, 对于我们现时代如何认识和应对经济危机有着重要的理论 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资本论;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 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在西方经济学的总供求曲 线图上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在这个点上,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然而,马克思指出, 资本家供给的商品价值, 总是大于他对商品价值的需求。 因为资本家的目的在于赚 钱, 也就是追逐剩余价值, 那么他们的目的就不在于使总供给和总需求相抵, 而是使他们的 总供给超出社会的总需求。 于是,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差额越 来越大, 它们之间的平衡只能通过爆发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使生产出来的商品和资本强制 贬值,即牺牲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来实现,从而形成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再危机的周期循环。 1. 《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内容 1.1 《资本论》中关于经济危机理论的诱因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出了资本的本性是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那资本的本性是 什么?正如我们所知,

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是一种能够生产钱的工具。 资 本家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限的, 也就意味着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限的, 由此推动生产规 模不断扩大。 但绝大部分的资本是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的, 留在劳动者手里的资本会随着生 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减少, 劳动者的购买力会随之变弱, 这样一来商品卖不出去, 资本就无 法运转,随之而来企业就会闲置生产力, 这样便导致了危机的爆发。其次, 由于生产规模的 不断扩大而导致的社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社会购买力的增长, 资本所有者卖不出去产品就不 能给员工发工资,这样购买力就会更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很 快就超过消费。结果,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所谓商业危机就到来了。 ”这就是我们通 常所说的生产相对过剩, 即消费者有购买意愿却没有购买力, 就是说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生产 的增长已经超过了社会实际需要的一种绝对意义的过剩, 而是相对于劳动者的无支付能力的 一种过剩。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只要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这就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危机常爆发于资本主义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极其 尖锐。 危机首先会在某一环节或者部门出现, 然后蔓延开来。 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这一阶 段矛盾有所缓解, 生产不再继续下降, 失业问题也有所减少, 但社会购买能力还是十分低下, 社会经济呈现出一种停滞状态。 这一阶段过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 生产开始逐步回升,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从背景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从原因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 29年大萧条,主要是产品过剩造成的。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则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国际分工经济危机技术创新福利制度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

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

试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试论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到现在仍然没见底,给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防范金融危机风险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特别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基于此,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并通过各类专业杂志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防范上的问题和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Financial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

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

【摘要】2007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而导致的金融海啸逐渐地发展成为全球的经济危机,直到现在许多国家的经济仍然没有得到繁荣发展。我们要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关键词】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自1825年资本主义第一次爆发经济危机以来,每隔若干年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扰乱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过程。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具有阶段性。 一、经济危机理论 面对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西方学者展开大量的经济研究,试图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关键措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经济危机问题也做出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述,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一)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进而会导致失业率上升,使得社会处于非充分的就业状态。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她积极的探讨如何有效的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有效的消除非自愿失业。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文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化大工业迅速发展,机器化的大生产促进了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资料有资本家们控制,工人和无产阶级创造的财富被资本家们所掠夺。随着社会化的程度越大,它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就越发的激烈,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能暂时缓解而不能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会重新激化,导致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处于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样的几个阶段,危机和高涨既是起点,也是终点。 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分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隔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进入到21世纪,美国的经济未能及时的找到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动力。美联储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开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迅速的发展起来,为了促进消费,美联储大胆的进行了各种创新,尤其是在住房按揭贷款上面。2004年开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加速了通货膨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各种骤然的政策加剧了房地产的泡沫,从而直接引发了次贷危机。 (二)马克思主义对当前金融危机的解释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马克思还指出,“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因而此次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是房地产泡沫引起的,但实际上却是由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所导致,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中国的应对措施 中国应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并积极主动的参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重建,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信心。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经济危机视野下的政府职能探析①

经济危机视野下的政府职能探析① 经济危机一方面对政府履行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另一方面检验了危机爆发之前的政府职能行为和政策选择的效果。从美国的经济危机中政府职责的功能看经济危机对我国政府履行职能的启示。 标签:经济危机;政府职能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新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响,其影响何时结束还不敢断言。经济危机一方面对政府履行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另一方面检验了危机爆发之前政府职能行为和政策选择的效果,因此从经济危机的视角来分析政府职能问题就很有意义。美国是世界上一百多年来经历经济危机次数最多的一个发达国家,因此本文以美国的经济危机为参照,就经济危机条件下政府职能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政府职能的含义 在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政府的职能问题也就是市场经济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和风平浪静的,有危机和风险,因此需要政府履行职能,发挥“看得见的手”的积极作用。根据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不同,当代世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主要有英美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北欧模式、东亚模式。中国是类似于东亚模式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各种市场经济模式的国家里,有一个共同的话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从理论上讲,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需要怎样的市场的问题,一是需要怎样的政府的问题,其中关键是如何权衡政府与市场各自权限及其边界的问题。实际上二者并不矛盾,市场经济模式体现着政府职能模式,政府职能模式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如果二者发生较大矛盾,则经济运行就有可能出现问题。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还不是很完善或爆发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在这一对矛盾当中问题的焦点是:政府的职能问题,也就是政府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职责权限的问题,如何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的问题。 要研究经济危机条件下的政府职能,首先要搞清楚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政府职能问题。所谓政府职能,是指政府的职责和权能。现代政府职能包括三层涵义,即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职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责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政治责任,第二是政策责任,第三是管理责任。政治责任涉及政府治理的合法性问题,政策责任涉及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管理责任涉及政府公共管理的效率和效果的问题〔4〕(P83)。在经济运行健康平稳的情况下与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政府的责任会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其中政府的政策责任在经济危机条件下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恰当而且及时的政府政策对走出经济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反不恰当、不适时甚至错误的政策判断和决定有可能加深经济危机的程度。从政府职权看,任何一个政府都有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言,政府对这两种职能的承担具有共时性和非均衡性。所谓共时性就是指在同一时间段或横断面上政府必须同时承担这两种职能;所谓非均衡性是指在一段特定的历史时间段内,政府只能相对地偏重于行使自身的某一维度的职能,或者说在某一特定时期会有比例或地位上的区别。现实中,人们对政府职能的理解存在着偏颇,狭义地理解了政府职能,将政府职能局限地理解为政府的职责功能。事实上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因为没有包含“政府责任”和“政府与市场关系”两个方面。这样以来,对政府职能理解的偏颇往往导致职能行为和政策选择上的一些问题。研究政府职能问题,实质是研究政府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