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11.1.1三角形的边》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的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第十一章《三角形》第一节课,是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为以后认识和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审美意识的重要题材,所以学会《三角形的边》是至关重要的。三角形是一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其中三边关系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是对学生现有生活经验的一种概括提升,同时又是后继学习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1、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 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认识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识别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2).再将三角形分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分类的原则及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理解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

实践活动,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会根据三角形有关概念识别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通过三角形分类的实践活动,在参与操作、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分类的原则及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目标(3)是掌握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归纳、概括、反思、展示与交流和语言表达的方法与要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八年级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有关三角形的一些知识,也了解三角形的许多性质,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中也学习了线段、平行线、相交线等有关知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所以,在学习时,应注意让学生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多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相联系.由于在小学的学习中,图形的认识多以观察、测量为主,所以在学习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的性质的时候,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所得到的每一个结论都要有依据,也为以后正式学习证明打下基础.

本节的重点是对三角形有关线段的了解,难点是学生对三角

形三边关系的理解和运用.在以往的学习中,“等量”是学习中最常见的关系,学生对等量关系的认识和运用较为熟练,这也就使学生在面对不等关系时有了一定的迷茫.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怎样的环境中运用这种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与三角形有关的一些概念在本章中只要求达到了解(认识)的程度就可以了,进一步的要求可通过后续学习达到.

本课的教学难点:1. 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2.用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情景、巧妙引入:

教师叙述: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把古埃及的金字塔、飞机、飞船、分子结构……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等,到微小的分子结构, 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2、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身边含有三角形的图片,上课时展示,

学生活动:(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

(2)选派学生代表说明三角形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到三角形?

活动目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学生搜集的图片,让学生经历几何模型的抽象过程,体会到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引出课题。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1、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1)、与同伴交流你所画的三角形。

(2)、提问:观察所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所画图形,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而且是不在同一直线上的,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引出三角形定义。

活动二: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认识三角形的基本要素及其表示方法,先用课件展示由生活中的图片抽象出的几何模型,然后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问题1:找出图中的三角形,与同伴进行交流。

问题2:我们是如何表示线段和角的?

问题3:你认为如何表示三角形?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1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交流的不方便,从而体会到用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必要性。问题2和3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回顾线段和角都可以用顶点的大写字母表

示,不难想到三角形也可以利用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教师加以规范,同时给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三个基本要素的表示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

活动三:根据刚刚学过的知识,设置下面的练习:

1、判断平面图形中有几个三角形?课本P4练习1.

教师提问: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部分要引起重视.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a.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 b.首尾顺次相接.

2、用符号表示你刚刚找到的三角形,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写出所找到的三角形。练习2中的三角形比较多,在找三角形的过程中可能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交流,找到比较好用的方法。

活动目的:本练习回扣了刚刚学过的三角形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基本要素。让学生切实的体会到能用刚学过的知识轻易的解决原来不好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比较熟练的表示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思考

问题: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知?我们知道,按照三个内角的大小,可以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如何按照边的关系对三角形分类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逐步发展对三角形的分类

活动目的:通过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对三角形进行准确的分类。

(1)按角分类

锐角三角形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2)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3.联系实际、积极探索

问题1、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同学们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示议论,并指定回答以上问题:

强调: (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

小虫从点B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图中有两条路线可以选择:

路线1:由点B到点C,路线的长为BC.

路线2:由点B到点A,再由点A到点C,路线的长为BA+AC.

经过测量或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以得到

BA +AC>BC

同理有AC +BC>AB

AB +BC>AC

于是有: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活动:利用已有的三角形向学生演示,加深学生对上述结论的理解。

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我们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的依据。

问题2:课外思考: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何关系?

活动目的:对三个情景的观察和讨论,引起学生讨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通过拼接、测量或应用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说明,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和鼓励。问题2的设置让学生能从实际情景中抽象概括得出如下结论,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书上只有一个情景,而我设计了三个情景,就是为了凸显“任意”二字的含义。

4.课堂演练巩固新知

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3cm、6cm和2cm,用这木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强调:(1)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关键在判定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符合即可的构成一个三角形,看不符合就不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

(2)要让学生明确两条木棒长为3cm和6cm,要想用三根木棒合起来构成一个三角形,这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应介于3cm和8cm 之间,由于它的第三根木棒长只有2cm,所以不可能用这三条木棒构成一个三角形.

错导:∵3cm+6cm>2cm

∴用3cm、6cm、2cm的木棒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

错因: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里3+6>2,没错,可2+3不大于6,所以回答这类问题应先确定最大边,然后看小于最大量的两量之和是否大于最大值,大时就可构成,小时就无法构成.

活动目的:通过对本节课两个重要结论的应用,引导学生找出实际应用中的简便方法,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对这两个结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5.变式训练,熟练技能

练习1、小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铁架子,下面几组铁条中,哪组铁条能够焊成一个三脚架?

(1)6cm,8cm,10cm (2)5cm ,5cm ,11cm

(3)9cm,9cm,9cm (4)7cm ,7cm,12cm

练习2、小明有两根小木棒分别长5cm和7cm,要构成一个三角形,你能给出第三根木棒的长度范围吗?

练习3、小明要做一个三角形的铁架子,有5cm、6cm、11cm、14cm四根可供选择的铁条,他有几种选择?

练习4、例:用一条长为18cm的细绳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1)如果腰长是底边的2倍,那么各边长是多少?

(2)能围成有一边的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

为什么?

活动目的:前两个基本练习通过学生口答完成。这两道练习对应着例题,巩固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练习3是一道开放式的题目,有多种答案,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说出答案。对于练习4,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第2小题学生可能就没考虑到以4cm作腰不能构成三角形,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然后让学生动笔练习并请一名学生进行板书,最后老师讲评。这组练习的设置,从易到难, 以帮助学生从会学到会用,达到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6.总结反思、感受心得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让学生总结)

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边、角、顶点)

2.会用符号表示一个三角形.

3.通过实践了解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

活动目的:

在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梳理知识的能力。

7.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习题11.1 1、 2、 6、7 。

活动目的:

(1)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2)学生巩固落实课堂所学的知识.

(3)作业的设置既有知识方面的,又有能力方面的,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目标检测设计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1cm,2 cm,3cm B.2cm,3 cm,6 cm

C.4cm,6 cm,8cm D.5cm,6 cm,12cm

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一边长是4,则另一边长是()

A. 16

B.10

C. 10或16

D. 无法确定

3.如图,图中有___________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

4.在△ABC中,AB=5,AC=7,那么BC的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5、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等于8,腰长是底边的2倍,求各边的长。G

F

E

D C

B

A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教案

11.1 三角形的边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重要线段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的三边间的关系。 难点重点: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条重要关系。 一、知识点梳理 (1)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 三角形的分类. ?????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 (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二、典例分析 例1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 和9,第三边为奇数,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三边关系:判定能否成三角形;求线段的取值范围;证明线段的不等关系) 针对性练习: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一边长为3cm ,则它的另一边长是 。 例2 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DE=2AE.若ABE ABC S cm S △△求,242= 针对性练习: 1、能把一个任意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 角形的线 段是三角形的( ) A 、角平分线 B 、中线 C 、高 D 、两边中点连线 2、如图2,在ABC ?中,点D 、 E 、 F 分别是BC 、AD 、CE 的中点,且24cm S ABC =△,则BEF S △的值为 。 三角形 (按角分) 三角形 (按边分) 图2

A.2cm 2 B.1cm 2 C.12cm 2 D.14 cm 2 3、ABC ?中,AB=AC.周长为16cm.AC 边上的中线BD 将ABC ?分成周长之差为2cm 的两个三角形.求ABC ?的各边长. 反馈练习: 1、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E 是⊿ABC 的高的图是( ) A . B . C . D . 2.如图所示,在△ABC 中,∠ACB=90°,把△ABC 沿直线AC 翻折180°,使点B 落在点B ′的位置,则线段AC 具有性质( ) A.是边BB ′上的中线 B.是边BB ′上的高 C.是∠BAB ′的角平分线 D.以上三种 3、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1cm,2cm,3cm B.1cm,2cm,4cm; C.2cm,3cm,4cm D.2cm,3cm,6cm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6,则它的周长为( ) A.9 B.12 C.15 D.12或15 5、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4,则它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或直角三角形 B C E B A C E B A C E B A C E B ' C B A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总12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内容。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80——81页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建数学知识。教学设想: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对比,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三角形的特性》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学生已经有了生活中积累的对三角形认识的丰富体验。所以我通过学生画三角形、判断三角形到说说三角形,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三角形。这样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

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落实教学重点和难点。三角形高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而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已经学习过,所以我先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高的知识迁移到三角形的高,让学生对认识三角形的高由无从下手到有手可下。学生很快地随着自学提纲的提示,通过合作学习自然地发现了三角形的高。此时,很多学生已对三角形高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我在黑板上直观、形象地演示三角形的高,并提醒学生画高应该注意的地方。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当学生明确了三角形高的定义以及高的画法后,学生第一次练习画高。由于有了前面教学环节的铺设,部分学生自然地画出了三角形的三条高,继而小结出三角形有三条高的结论。然后通过判断高和画指定底边的高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再现了学生画高时常出现的几种错误,再次明确了三角形底和高的对应关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我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为基础——动手实验发现数学结论——体会应用”的认识全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教初中数学八上《三角形的边》教案

11.1.1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会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重点难点]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符号表示,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是重点;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 [投影1-6]如古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交通标志,等等,处处都有三角形的形象。 那么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二、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注意:三条线段必须①不在一条直线上,②首尾顺次相接。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角,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 。三角形ABC 的顶点C 所对的边AB 可用c 表示,顶点B 所对的边AC 可用b 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可用a 表示. 三、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 探究:[投影7]任意画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为什么? 有两条路线:(1)从B→C,(2)从B→A→C;不一样, AB+AC >BC ①;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同样地有 AC+BC >AB ② AB+BC >AC ③ 由式子①②③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三角形的分类 我们知道,三角形按角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我们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统称为斜三角形。 按角分类: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那么三角形按边如何进行分类呢?请你按“有几条边相等”将三角形分类。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 a b c (1)C B A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教案_答题技巧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教案_答题技巧 7.1.1 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4.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 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 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难点: 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 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投影:图形见章前P68-69图. 教师叙述: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看条件许可, 可以把古埃及的金字塔、飞机、飞船、分子结构……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如P68-69的图,到微小的分子结构, 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学生活动:(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

(2)选派代表说明三角形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2.板书:在黑板上老师画出以下几个图形.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图:区别三条线段是否存在首尾顺序相接所组成的.图(1)三条线段AC、CB、AB是否首尾顺序相接.(是) (2)观察发现,以上的图,哪些是三角形? (3)描述三角形的特点: 板书:“不在一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提问: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部分要引起重视. 学生回答: a.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 b.首尾顺次相接. 二、读一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第一部分至思考,一段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 (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________. (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三边,AB可用边AB的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可用b表示,BC 可用a表示. 三、做一做

全等三角形 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本课开始,将向学生重点渗透图形变换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初步掌握推理论证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教材通过一个思考活动,使学生体会将一个三角形进行变换后形成的新图形与原图形是全等形。我将此内容进行了加深和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等变换的过程,体会探索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交流,增强团队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相关概念,性质及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寻找。 难点: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效率。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情引趣 拼图游戏: 通过动手拼图,学生能够发现这几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从而得到全等形的定义。 此环节的设计,利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展开数学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环节二实践感悟 活动一 打开你手中的材料袋,找出其中的全等形,并说明理由。 要求同桌合作完成 学生亲身体验两个图形完全重合的过程,能够发现①与⑩,②与⑥,⑦与⒁⑿与⒀分别能够完全重合,而对于④与⑥,⑧与⒀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验证,通过再次验证,能够发现④与⑥,⑧与⒀是分别不能完全重合。

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更加明确了全等形的判别条件,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全等三角形,从而引出课题。 并通过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变换过程,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并由教师介绍全等三角形的表示方法。 进一步提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分别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由此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接着由师生共同得出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符号语言: ∵△ABC≌△DEF ∴ AB= DE, BC=EF, AC= DF ∠A=∠D,∠B=∠E ,∠C=∠F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发现,做中感悟,做中理解,做中解决,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 环节三探究说理 活动二 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学具,先保持完全重合状态,再使一个三角形不动,将另一个三角形进行平移,翻折,旋转,探究以下图形的形成过程。 要求四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小组中,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给予适当点拨。 各个小组在黑板上演示图形的形成过程。 有以下几种: 个别学生发现第三个图形有另一种形成过程,此时教师尊重学生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表现,及时捕捉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行巧妙地引导,鼓励,问疑,由此教学变得更加生动与鲜活,获得了更大的教学生成效果。 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展示不同的形成过程。 接着用微机再现图形形成的过程,并使学生了解利用两个全等三角形学具还可以形成一些其他的图形: 拓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美。 这样设计,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运动变换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美,并为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作好准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高》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高》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知道三角形有三条高。 2.学会画三角形的高。 3.了解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及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教学难点: 了解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 教学活动: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研究三角形的高。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高的有关知识。 二、操作演示,观察发现 1. 如果我们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这样看来,从C点到它的对边AB能作一条高,从B 点到它的对边AC也能做一条高。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三条高,三角形的底和高是相互依存的。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相交于一点。

2.我们再来看直角三角形,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BC为底,作高时,要从A点向它的对边BC作一条垂线,发现高与另一条直角边AB重合;如果以直角边AB为底,作高时,要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发现高与另一直角边BC重合,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如果一条是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以斜边AC为底,作高时,要从顶点B 向它的对边AC作垂直线,发现高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 3.我们再来看钝角三角形,从钝角三角形的B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高在三角形内;从A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BC延长,高在三角形外;从C点向它的对边作高,需要把对边AB延长,高也在三角形外。钝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三、总结归纳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其中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角三角形其中一条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与两直角边重合;而钝角三角形其中一条高在三角形内,另外两条高在三角形外。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

人教版【教案】 三角形的边

的世界变简单 让每个人平等11.1.1 三角形的边 一.教学背景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三角形的边,角及三角形的表示法;在具体的情境 中认识三角形,并探索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摆三角形,画三角形、测量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的过 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并锻炼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 作、交流、归纳,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 (设计意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 论、例题评析、课后小结直至布置作业,突出主线,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在小学,我们大家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看起来简单,但在工农业生产 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处。一起来欣赏老师收集的图片(电脑播放:吊桥,吊塔等图片)。图片欣赏完了,请同学们再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什么物体 上有三角形呢? (设计思路:提醒同学们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生活中很多地方有数学) 2.观察图形,自然引入 [活动2]观察下面的屋顶框架图 问题:⑴你能从图中找出几个不同的三角形吗?并画出来。 (设计思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培养数学思想) ⑵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思路:回顾已有知识:边、角、顶点,同时也为引入概念作铺垫) [活动3]三角形的概念: 让学生根据上面所找出的特点,描述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 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活动4]想法质疑? (三角形的表示) 以学生在寻找屋顶框架图中的三角形时出现“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三角形的边 优秀教学设计1

三角形的边教案 设计理念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和合作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能从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掌握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并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重点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观察 发现引入提问: 1.下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组图片,看看它们有什 么共同特点? 2.动画演示生活中三角形的一组图片。 给出三角形的定义 复习已有知 识 欣赏生活中 的三角形,为 得出三角形 的定义做准 备。 学生通过图 形的观察体 会三角形的 定义。 引入新课设置 情境 通过动画演示 让学生回忆已 有关于三角形 的知识。 揭示图形语言 与文字语言之 间的联系。1.如何表示三角形?

二、探究 说理 2.三角形的边可以怎么表示? 3.三角形的分类学生自学课 本学习三角 形和三角形 边的表示方 法。 学生在练习 本上练习三 角形的表示 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 学能力,解决 问题的能力。

三、感悟 深化练一练: 1.小强用三根木棒组成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 概念是() 2、读出图中的各个三角形. 3.任意画一个?ABC,假设一只小虫从B出发, 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 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学生独立完 成练一练,并 指出错误的 原因。 师生及时点 评对错,教师 及时用鼓励 性语言鼓励 积极发言的 学生。 练习中归纳 三角形的三 边关系:三角 形的两边的 和大于第三 边。 及时练习巩固 新知。 培养学生使用 旧知识解决新 问题的能力。 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为什 么? 学生独立思 A B C A B C E D A B C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人教版(精美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松江区民乐学校征丽 一、内容和内容辨析: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初中平面几何学习中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今后研究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方法,是今后研究几何图形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方法,因此,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应用非常重要。本单元共安排了六课时,其中三课时讲述四种判定方法,另三课时讲述如何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正确选择适当的判定方法说明全等,甚至以此达到证明边或角的相等。 本节课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十四章第四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中的第一课时。在学习这节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利用三角形的三元素画三角形(即两角及其夹边、两边及其夹角、三边、两角及其对边)。借此,学生已知道如何确定三角形的 形状和大小,事实上,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则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所以,通过四种画已知三角形的全等三角形的过程,可以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一是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四种判定方法;二是重点学习“边角边” 的判定方法,掌握这一判定方法说明全等的规范书写格式,并由简至难,了解这种判定方法的应用。 二、目标及目标解析 教学目标: 、了解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四种方法。 、熟练掌握边角边判定方法,熟悉有关基本图形,初步掌握这一判定方法的应用。 、掌握边角边判定方法说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规范书写格式,体会说理表达的严密性。目标解析:通过操作、看书和阅读,将全等概念与画三角形概念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得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了解四种判定方法自身的特征和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边角边”判定方法的学习,学生需要知道“边”、“角”、“边”是如何先后确定三 角形三个顶点的相对位置的,进而掌握这种判定方法的应用一一证明三角形全等。要求学生,其一,会规范书写这一判定方法说明全等,要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密的表达能力;其二,在基本图形中找到需要的条件,初步掌握这一判定方法的应用,这也是我们学习判定方法的目的,为今后解决更复杂的几何问题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习前面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多欣赏和观察一些基本图形,结合给定条件,发掘基本图形中隐含的等量关系,找到证明全等的三大条件,从而说明全等。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很多问题的解答是不唯一的,且有些题目是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教案

第1页 共3页 7.1.1 三角形的边 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 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 4.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 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 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难点: 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 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 1.投影:图形见章前P68-69图. 学生活动:(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 (2)选派代表说明三角形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2.板书:在黑板上老师画出以下几个图形.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图:区别三条线段是否存在首尾顺序相接所组成的.图(1)三条线段AC 、CB 、AB 是否首尾顺序相接.(是) (2)观察发现,以上的图,哪些是三角形? (3)描述三角形的特点: (1)C B A (2)C B A (3)E D C B A (4)E D B A (5)D C B A

第2页 共3页 板书:“不在一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师提问: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部分要引起重视. 学生回答: a.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 b.首尾顺次相接. 二、读一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第一部分至思考,一段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 (3)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________. (4)三角形ABC 的边AB 、AC 和BC 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 的三边,AB 可用边AB 的所对的角C 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 可用b 表示,BC 可用a 表示. 三、做一做 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 同学们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示议论,并指定回答以上问题: (1)小虫从B 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 有如下几条路线. a.从B→C b.从B→A→C (2)从B 沿边BC 到C 的路线长为BC 的长. 从B 沿边BA 到A,从A 沿边C 到C 的路线长为BA+AC. 经过测量可以说BA+AC>BC,可以说这两条路线的长是不一样的. 四、议一议 1.在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 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五、想一想 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几类?按角分呢? (1)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 三角形 不等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

全等三角形复习1 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性质和角的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体会构建知识框架。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建立整章框架的过程,领会分析、总结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交流中主动参与的程度以及交流的意识,从而启迪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把全等三角形全章系统化和全等三角形开放性问题。 【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开放性问题 【教学突破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并通过相应练习进行巩固,最后学生用图表小结来构建知识框架。 【教法、学法设计】:合作探究式分层次教学,教师引导归纳,学生以练习巩固为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巩固练习: A 组 1、如图,已知AB=AD ,要使△ABC ≌△ADC ,可增加条件BC=DC , 理由是 SSS 定理。或∠BAC=∠DAC ,SAS 或∠B= ∠D=90°,HL. 2、如图,△ABC 中,∠C=90o,AD 平分∠CAB 交BC 于点D ,DE ⊥AB ,垂足为E , 且CD=6cm ,则DE 的长为( B ) A 、4cm B 、6cm C 、8cm D 、10cm 第1题 A 第2题 A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B 、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 、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D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三角形内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A ) A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 、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 C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D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5、在△ABC 中,∠A=70o,∠B=40o,则△ABC 是( B ) A 、钝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B 组 6、如图,AE=BE ,∠C=∠D ,求证:△ABC ≌△BAD 。 证明△ACE ≌△BDE (AAS ),那么AC=BD ,CE=DE ,因为AE=BE ,所以AE+DE=BE+CE ,即AD=BC ,所以△ABC ≌△BAD (AAS ) (第7题)

初中数学八年级《全等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一节.这是全章的开篇,也是全等条件的基础.它是继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及三角形有关知识之后出现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他图形知识打好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抓联系、促迁移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创设情景,形成概念,再通过平移、翻折、旋转说明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全等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其性质.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平移、翻折、旋转是考察两三角形全等的主 要方法. 2.能准确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通过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能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出问题,乐于探索问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交流的良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对应元素的确定. 难点: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确定.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过线段、角、相交线与平行线及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说理,已初步具有对简单图形的分析和辨识能力,但八年级的学生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的时期.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本节课将充分利用动画演示,来揭示图形的平移、翻折和旋转等变换过程,以便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进而达到对全等三角形的理性认识. 五、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的原则,博采启发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讲授教学法等诸多方法之长,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和探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努力做到教与学的最优组合.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高教案 人教版

1.3 三角形的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 (2)会画三角形各条边上的高 (3)会利用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解决有关角度、面积计算等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探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及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和画法 2、认识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条边上的高以及例1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一个三角形,在什么位置剪一刀,能把这个三角形分成面积大小相同的两个小三角形。 教学安排活动如下: 1、每个学生在硬纸板上任剪一个三角形 2、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形成结论:(这一刀是中线) 3、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并提问为什么中线将原三角形分成的两个小三角形面积相等,从而引出课题——三角形的高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三角形高的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2、让学生指出高的定义中的关键词:对边所在的直线 3、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完成P11(1),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4、小组讨论、交流: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位置有何特点? 5、各小组交流,教师补充,形成结论 ①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且相交于一点O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在三角形的内部,两直角边上的高与两直角边重合。三条高相交于直角顶点D。 ③钝角三角形钝角对边上的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夹钝角的两条边上的高在三角形的外部。三条高的延长线也相交于一点O’ (三)师生互动,运用新知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详案)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 计(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思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感悟新知。 (上课前先预设,让学生明白没围成就没围成,事先分好组,让班主任选好得力组长;围三角形的时候,小棒的端点与端点靠拢;分发好小棒,第二、四、六排发三根,第一、第三、第五排发四根;认识表格;说清楚有些能围成,有些围不成;传话筒)师:告诉传话筒,课前谈话,相互认识(知道老师姓什么吗?(李)你怎么知道的呢?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到这里上课你高不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也感到非常的高兴),老师听说咱们

班的孩子反应特别的快(语气加重),今天老师想见识见识。接下来老师用一个谜语来考考大家。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三杆首尾连,学问不简单”。(打一几何图形)(语气:前慢后快,前重后轻)(预设:集体回答“三角形”若不是集体回答则抽个别同学回答) 过渡语:你们反应快,看来不是一个传说!来自己鼓励一下自己提问:那么,关于三角形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的定义)师:你答得真棒!请坐你说,你还知道些什么吗?三角形的特征(学生回答)师:你回答得真牛!(如果前面没说完,还有补充的吗?)”预设:学生没回答准确时,老师应纠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三角形的特性)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对上一节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的好,我们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那么你们会用小棒围三角形吗?(会)好,用你桌子上所有相同长度的小棒围一个三角形(老师手势)。看谁围得最快(老师巡视指导) 过渡语:同学们,请围成的同学用坐姿告诉我坐好!我们来看看同学们围得结果。(不要用自己的口水描述,显得太啰嗦,也太随意了!应做到形体动作与语言的统一) 提问:(随便抽一个,话筒拿到他跟前)来你来说说你用几根小棒来围三角形的(我用的三根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再抽一个围成的)你用几根小棒来围三角形的(我用的四根小棒没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再抽一个围成的)。“老师要说完整,也要提示学生回答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 瓦房店中心小学 四年级 吴艳双

【教学内容】: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打下基础。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定理主要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依据,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材积极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让学生对演绎推理和反证法有初步的了解。 【学生分析】 对于三角形,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以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基础。学生乐于动手,喜欢实践,并在前几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方法和思考方式,同时比较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 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动手操作和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准确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具】:准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这是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全等三角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设计: 1、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的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 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媒体(资源)和教学方式 7、反思小结 提炼规律 电脑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定义及其性质。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公开课优秀教案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教师:郑国平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和三角形的高。 2、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及其应用。 3、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实践操作等学习方法。 4、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难点:找出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的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钉子板。 学生准备:学具小棒、三角板,钉子板,集合圈(用于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我们认识过哪些平面图形?它们都有哪些特征?我们是怎么研究它们的特征的? 今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三角形。 板书课题:三角形的特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含有三角形的图片,找一找里面的三角形。 学生说一说里面的三角形。 老师从图片里面抽象出三角形。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在草稿纸上画一个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思考: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说出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3、尝试概括定义。 (1)、师: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通过课件画图对比分析学生的概括结果,引导学生逐步完善。

5、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老师说“那个顶点”让学生上黑板指,学生指哪个都摇头。 师:为什么现在他指不对了呢? 师:为了更好的区分它们,我们可以用字母A,B , C分别表示这三个顶点。这个顶点就读作“顶点A”读,(指B,C)这个是?这样一来这条边就叫AB边。(指另外两条)。这个角就是——角A。 师:整个三角形就可以叫做——三角形ABC。真会类推!快动手把你的三角形也用字母表示出来。 练习并过渡:(课件出示同底不等高的三角形)现在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了吗? 师:这是个三角形家族,如果用ABC表示这个蓝色的三角形的话,这个绿色的三角形可以表示为ABC。这个红色的就是——三角形ABC。 6、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1)、过渡:同学们,刚才大家的表现非常好,说明数学学习的能力特别强,老师在这里为大家点赞,接下来让我们来放松放松。组织学生用集合圈里

三角形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案

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例 3(77 页)三角形边的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给定长度的 三 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2.技能目标:通过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算一算、比一比,经历发现“三角 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生 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体验“做数学”的成功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 边” 的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三角板、每人一套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大家任意画 一个三角形。有人说姚明一步能走 3 米 ,你相信吗? 师: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师三条线段围城的图形,是不是 有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城三角形呢?大家猜一猜,能围城三角形的三条 线段有没有什么要求或条件? 师:能围城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有没有什么要求呢?也就是三角形 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呢?如果有,是什么特点呢?这就 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三角形里的问题: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出示:有人说姚明一步能走 3 米 ,你相信吗?不急,学了这节课老师相信你们就有答案 了。

二、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师:三角形有几条边?用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生:能或不能 师: 4 根小棒你最多能摆几个三角形? 列举所有可能性。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 3 厘米、 4 厘米、 5 厘米、 8 厘米、 9 厘米)的小棒,任意取 3 根围三角形,记录好每次所用小棒的长度,以 及能否围成三角形,填好表格 第一根小棒长第二根小棒长第三根小棒长能否围成三角形 2、学生汇报: (活动要求: 1、用自己面前的小棒来围。 2、小棒需首尾相连。 3、 围好后观察自己和别人围的情况。学生动手操作) 生汇报自己摆的情况。 三、探究原因比较交流 (一)探究三根小棒有时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每个小组用刚才没摆成三角形的小棒合作进行研究 师:有的没摆成三角形,猜一猜可能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生: 跟边有关。师:这个摆不成的三角形,它的边怎么了?生:太短了。你指 的是一条边吗?换另一条较短工边进去学生又发现可以变成一个三角形。(二)汇报交流 引导生小结出:(比较小棒的长度)因为有两根小棒的长度的和 小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所以用它们围不成一个三角形。 师出示: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长度时,围不成三角形 是这样的吗?这是咱们研究得出的第一个规律。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们的三根小棒也围不成一个三角形,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是:两根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