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_席泓

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_席泓
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_席泓

#免疫学技术与方法#

人源化S CI 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①

席泓周桓朱一蓓戴继鸿於葛华胡玉敏张学光(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苏州215007)

中国图书分类号R392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06)05-0459-04

[摘要]目的:探讨在SCID小鼠体内移植人免疫细胞,建立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及其特性鉴定。方法:SCID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抑制骨髓造血,连续4天后,通过腹腔注射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M C)。4、8和12周后分别取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C ID小鼠外周血中人CD3+、CD19+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全血中人CD3+、CD19+细胞百分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SC I D小鼠肝脏和脾脏中人CD3+、CD19+细胞;EL IS A检测SC I D小鼠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1)SCID小鼠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8和12周后在小鼠外周血中通过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人CD3+、CD19+细胞,4周后流式细胞仪测得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人CD19+、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16%、3117%;(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小鼠脾脏中存在人CD3+、CD19+细胞;(3)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8和12周后EL IS A测得小鼠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分别为390、1100和1040L g/m l。结论:成功地在SCID小鼠体内建立了人免疫系统。

[关键词]SCID;免疫系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

E stablish m ent and i dentificati on of hu manized S C I D m ouse m odel

X I H ong,Z HOUH uan,Z H U Yi-B ei,DAI J i-H ong,YU G e-H ua,H U Yu-M i n,Z HANG X ue-Guang.B iotechnolo gy Institute of Suzhou University,Suzhou215007,China

[Abstract]O bjective:T o establi sh and i den tif y hu m an ized-SCID m ouse model(hu-SC I D).M e thods:SCID mouse w as treated by CTX t o i nh i b i t the he m ocytopo iesis.W ith successi ve4-day i n j ection,hu m an periphera l b l ood m ononuc l ea r ce lls(PB M C)w ere en-g ra fted i n t o SC I D mouse t hrough i ntraper itonea l i n jecti on.A fter4,8and12w eeks of eng ra ft m ent,per i pheral blood,spleen and liver ti ssues of eng rafted SC I D m ouse w ere harvested.H u m an CD3+,CD19+ce lls i n periphera l blood w ere ana l y zed by i n florescence m-i croscopy and FC M,hu m an CD3+,CD19+cells i n sp l een and li ver tiss ues w ere observed by i m m une hist o che m i stry,and human Ig G level i n SCID m ouse serum w as m easured by EL ISA.Resu lts:A fter eng raft m ent of4,8and12w eeks,hu m an CD3+,CD19+ce lls in SC I D pe ri phe ra l b l ood w ere i den tified by i nflorescence m icroscopy and the percents w ere31%and10%respecti ve l y by FC M analysis.

A nd t hese ce lls cou l d be ev i denced a fter12w eeks l a ter.T hrough i m m une h istochem istry hu m an CD3+、CD19+ce lls w ere detected in m ouse spleen but not i n li ver tissue.F urt her m ore the ti te r of hu m an IgG i n mouse se ru m w as390,1100and1040L g/m l a t each ti m e po i nt respecti ve l y.Con clusion:O ur exper i m enta l res u lts de m onstrated that a bona fide hu m anized SC I D m ode lw as establi shed.

[K ey words]SC I D;I mm une syste m;PB M C;l ymphocyte

SC I D小鼠即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综合症(Severe co m b i n ed i m m une defic ient d isease)小鼠,1983年由美国学者Bos m a首先发现于C.B-17近交系的小鼠,是由于位于16染色体的单个隐性突变基因所致[1]。纯合SC I D基因突变导致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VDJ编码顺序的重组酶活性异常,造成T、B淋巴细胞不能分化成功能性淋巴细胞。SC I D小鼠的所有T和B淋巴细胞功能测试均为阴性,对外源性抗原无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体内缺乏携带前

①本课题为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30330540)和江苏省临床免疫

学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席泓(1973年-),女,博士;

指导教师及通讯作者:张学光(1951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肿瘤免疫研究,E-m ai:l s mbxu egz@pub-

li c1.s https://www.360docs.net/doc/90793912.html,。B细胞、B细胞和T细胞表面标志的细胞。但是,其非淋巴性造血细胞分化不受突变基因的影响,巨噬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和红细胞等在数量和功能上均呈正常状态。鉴此SC I D小鼠缺乏免疫系统从而为免疫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动物模型,在移植免疫、自身免疫、感染性疾病、肿瘤免疫、肿瘤治疗的研究以及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中得到广泛应用[2-9]。本实验旨在SC I D体内建立人的免疫系统即人源化SC I D(hu m anized SC I D,hu-SI CD)小鼠模型,并对其免疫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1动物SC I D小鼠,雌性,6~8周龄,购自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于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中心SPF实验室独立送风柜中(C I V-Ⅱ,苏州市冯氏实验动物设备有限公司)无菌饲养。对小鼠的实

验操作均于无菌超净台中进行。

112 主要材料 正常人肝素抗凝外周血购自苏州市中心血站,淋巴细胞分离液F icoll 上海生化试剂二厂生产,CTX(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抗鼠Ig G 单抗、抗人Ig G 单抗、抗人CD3、CD19单抗购自法国I m m utech 公司。FI T C /PE /H RP 标记的羊抗鼠单抗、FI TC /PE 标记的抗人CD3、CD19单抗购自Sant crauz 公司。荧光显微镜(O ly m pus),流式细胞仪(B eckm an Cou lter)。

113 SC I D 小鼠渗漏现象的检测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 m e -li n ked i m m unosor bent assay ,ELISA)法测定SC I D 小鼠血清中鼠I gG 含量。首先羊抗鼠I gG Fc 段单克隆抗体2L g /m l 包被96孔ELISA 反应板,4e 过夜,次日洗板后经20%BSA-PBS 4e 封闭过夜备用。尾静脉取SC I D 小鼠外周血,分离血清。倍比稀释后每孔100L l 加入ELISA 反应板,37e 温育1小时,洗板3次,加入HRP 标记的二抗反应1小时,洗涤3次,加入底物反应液1m g /m l 联苯二胺(OPD)反应5~15分钟后1mo l/L 硫酸终止反应,于B i o -rad ELI SA 检测仪450n m 处检测OD 值。同时设定完全空白及试剂空白,并以小鼠Ig G 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

114 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按1B 2稀释健康人外周血,铺于Fico ll 分离液表面,1700r /m in 离心30分钟,吸取分离液上面云雾状层细胞即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MC ),PBS 洗涤3次后备用。115 免疫重建 按40m g /kg 腹腔注射小鼠CTX,连续4天。首次注射后第5天,小鼠经腹腔注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2@107

/只。

116 免疫重建的鉴定 移植人PB MC 后4、8和12周分别取SCI D 小鼠外周血、肝脏、脾脏。

11611 荧光显微镜观测小鼠外周血中人T 、B 淋巴细胞 25L l 小鼠全血以50L lNH 4C l 4e 溶血5分钟后200L l PBS 终止,1200r /m in 离心5分钟,弃上清。分别加入CD3、CD19单克隆抗体8L ,l 4e 反应30分钟,PBS 洗涤。加入PE 标记的羊抗鼠单抗15L l 反应4e 、30分钟,PBS 洗涤后荧光显微镜观察并摄片记录。

11612 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中人T 、B 淋巴细胞 50L l 小鼠全血中分别加入PE 标记的CD3、FI TC 标记的CD19单克隆抗体于4e 反应20分钟,溶血素固定5分钟后蒸馏水溶血5分钟,流式细胞仪检测。

1161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肝脏、脾脏中T 、B

淋巴细胞 取小鼠肝脏、脾脏经10%福尔马林4e

固定72小时,石腊包埋后制备超薄切片。将切片标本进行脱腊、梯度酒精进水。经蛋白酶K 、双氧水、蛋白阻断剂对切片处理后,分别加入鼠抗人CD3、CD19单克隆抗体4e 反应12小时,PBS 洗涤后加

入HRP 标记的兔抗鼠二抗,DBA 显色。切片经苏木素复染,中性树脂封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摄片记录。

11614 小鼠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以羊抗人Ig G Fc 段单克隆抗体2L g /m l 包板,制备ELI SA 反应板,测定小鼠外周血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的滴度,以人Ig G 标准液绘制标准曲线,具体方法同上。

2 结果

211 SCI D 小鼠免疫渗漏现象的检测 经EL I SA 法对SC I D 小鼠外周血中Ig G 测定,实验选用8只6周龄SC I D 小鼠外周血血清中鼠I gG 含量均低于3118L g /m ,l 由此表明无免疫渗漏现象。

212 荧光标记对小鼠外周血中人T 、B 淋巴细胞的检测 SC I D 小鼠经腹腔注射人PB MC 4周后尾静脉取血,免疫荧光标记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在镜下可见人CD3+

、CD19+

的淋巴细胞(图1),并且12周后通过荧光显微镜仍能观察到人CD3+

、CD19+

的淋巴细胞(结果未示)。移植人PB MC4周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中人CD3+

、CD19+

的细胞分别为31%、10%(图2),并且于移植后12周仍能检测到相似的结果(结果未示)。

21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鼠脾脏和肝脏中人的淋巴细胞 移植人PB MC 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在小鼠脾脏组织中存在人

CD3+、CD19+

的细胞(图3),但是在小鼠肝脏组织中未检测到人CD3+

、CD19+

的细胞(图4)。对照组小鼠中在脾脏和肝脏中均未见人CD3、CD19阳性标记的细胞,因此可以排除非特异性染色或抗原和抗体的交叉反应。

图1 荧光显微镜观察小鼠外周血中人T 、B 淋巴细胞Fig 11 O b servati on hu m an T ,

B ly mphocyte i n hu -SCI D

p er i pheral b l ood under inf l uore scence m icroscopy

Note :A 1Hum an CD3+cel;l B 1H uman CD19+cel.l

图2 流式细胞仪检测SCI D 小鼠外周血中人T 、B 淋巴细胞F i g 12 Anal yze hu m an T ,B cell in hu -SCID periphera l b lood

Note :A 1Controlm ou se ;B 1CD3+cell i n m ou se peri ph eral b lood;C 1CD19+cel.

l

图3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脾脏中人T 、B 淋巴细胞的分布F i g 13 I mmune h istoche m istry de tected hum an T,B ly mphocy te d istribu ted in hu -SCI D sp leen

Note :A 1CD19+cell in m ou s e s p l een ;B 1CD3+cel;l C 1Con trolm ouse

.

图4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小鼠肝脏中人T 、B 淋巴细胞的分布F i g 14 I mmune h istoche m istry de tected hum an T,B ly mphocy te i n hu -SC I D li ver

Note :A 1S tai ned w it h CD19mAb ;B 1Stai n ed w it h CD3mAb;C 1Con trolm ouse

.

图5 EL ISA 测定移植4、8和12周后小鼠血清中人Ig G 含量F i g 15 ELISA analysis hum an Ig G i n hu-SCI D serum 4,8

and 12week s after tran s p lan tation

214 小鼠血清中人I gG 含量的动态分析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MC )腹腔注射2周后通过ELI SA 方法即可在小鼠血清中检测到人I gG,移植4、8和12周后SC I D 小鼠血清中人I gG 含量分别达到390、1100和1040L g /m ,l 对照组小鼠血清中人I gG 含量均小于3118L g /m l(图5)。

3 讨论

SCI D 小鼠由于缺乏正常的小鼠的T 、B 淋巴细胞,为人类淋巴系统在其体内的移植提供了可能,即SCI D 小鼠的人源化。这种人、鼠嵌合体为在小鼠体

内有效地研究人类免疫系统的功能及其机制成为可能[10]。目前,SC I D人源化的方法包括:人胎肝的移植、脐血干细胞的移植、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移植等,其中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由于操作简单易行而备受欢迎。但是,移植后人淋巴细胞在小鼠体内的存活时间、是否能有效发挥正常的免疫应答的功能是免疫重建的关键。

SC I D小鼠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可以恢复部分功能,这种功能的恢复是由于后天的饲养条件所致,而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无关,这种现象称为渗漏现象。本实验首先检测了SC I D小鼠血清中鼠I gG的含量,结果显示本实验所用8只SC I D小鼠血清中I gG含量均低于3118L g/m,l表明无渗漏现象。

SC I D小鼠由于T、B淋巴细胞的缺失导致NK 细胞数量与功能代偿性增强,使得移植人PB MC后在小鼠体内不易存活。有文献报道通过NK细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以选择性清除小鼠体内的NK细胞,但是骨髓向外周血中不断补充的NK细胞使得这种方法维持的时间较短,因此需要不断注射特异性单抗,从而大大增加了实验成本[11]。本实验通过CTX可以有效的抑制骨髓造血,从而减少小鼠体内NK细胞数量,增加了移植的成功率,且能维持抑制物较长的存活时间。本实验结果显示移植后人T、B 淋巴细胞在8只小鼠体内均能存活并且存活期达到12周以上。

T、B淋巴细胞是人免疫系统中主要的免疫效应细胞,SC I D小鼠中这两种细胞的数量与活性直接决定了人源化的成功与否。T、B淋巴细胞分别特异性表达族分化抗原CD3、CD19,通过这两个分子可以鉴定人T、B淋巴细胞在SC I D小鼠中的存活及分布状况。本实验在小鼠腹腔注射人PB MC后2周通过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在SC I D小鼠外周血中检测到了CD3、CD19阳性的细胞,并且在移植12周以后仍然存在;移植后4周通过免疫组化在小鼠的脾脏观察到人CD3、CD19阳性的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人T、B淋巴细胞可以由腹腔迁移至小鼠的外周血在小鼠次级淋巴器官如脾脏定居。肝脏中没有发现人CD3、CD19阳性的细胞表明人淋巴细胞在小鼠体内的迁移并不是简单的随血流或淋巴循环在小鼠体内随机分布,而是通过与小鼠淋巴器官表达的趋化因子受体之间相互作用而选择性定居在小鼠的外周淋巴器官。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人T、B淋巴细胞可以在小鼠体内正常迁移,这为小鼠体内的人淋巴细胞在适当的部位发挥有效的免疫应答提供了物质保证。继后的实验中我们发现移植后4周,小鼠静脉血中可检测到人Ig G并且直至移植后12周仍保持较高水平,表明人免疫系统在小鼠体内开始建立并发挥相应的功能。

综上实验结果显示,本实验通过CTX抑制小鼠骨髓造血,经腹腔注射人PB MC,成功地在小鼠体内建立了人免疫系统并且在小鼠体内发挥了相应的功能。该模型为研究人类免疫系统在感染、肿瘤以及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

4参考文献

1Bos m a G C,Custer R P,B os m aM J.A severe co m b i ned i m m un ode-fi ci ency mu tati on i n t he m ou s e[J].Nature,1983;10:301(5900): 527-530.

2Shok er A S,Lun Z R,C houdry R.C yt ok i n e gene expression by allo-activated cells i n SC I D m ice[J].T ran s p l I mmuno,l2002;10(4): 311-320.

3H a m i daH,BartN L,P i erre P eta l.M onocyt e-deri ved dend ritic cell s indu ce a h ouse dust m ite-specifi c Th2all ergic i nfl a mm ati on i n the lung of hum an iz ed SC I D m ice:i nvolve m en t of CCR7[J].J I mmu-no,l2002;169:1524-1534.

4Catherine D,Johan K,Joel P et a l.H ouse du stm i te-i nduced ai r w ay changes i n hu-SC I D m i ce[J].Am J Res p ir Crit Care M ed,2000;

161:200-206.

5Bank ertR B,H ess S D,E gil m ez N K.SC I D mousem od el s to study hum an can cer pat hogenesis and approaches to therapy:poten tia,l li m-itati ons and f u t u re d irecti ons[J].Fron t B i os c,i2002;7:44-62.

6W i pke B T,A llen P M.E ssenti al role of neu troph il s i n t h e i n i ti ation and p rogression of a m uri ne m odel of rh eu m atoi d arthriti s[J].J I m-m uno,l2001;167(3):1601-1608.

7L i shengW,A ratiK,H iranm oy D et a l.An ti b acterial eff ect of hum an V C2V D2T cell s i n vi vo[J].J C li n Invest,2001;108:1349-1357.

8Kun stfel d R,W ickenhau s er G,M ichaeli s U et a l.Paclitaxel en cap-s u lated i n cati on i c li pos o m es d i m i n is h es t um or ang i ogenesis and m ela-noma grow th i n a/H um an i zed0SCID m ouse m odel[J].J Invest Der m ato,l2003;120(3):476-482.

9R i chard J K,M arcel B B,R ebecca N et al.E rad i cati on of hum an non-hodgk i n c s ly m phoma i n SC I D m ice by BCL-2anti sen s e oligonu-cl eoti des co mb i n ed w it h l o w-dos e cyclophos pha m i de1[J].C li n i cal Cancer Res earch,2000;6:2492-2500.

10V an Loveren H,D eH eer C.The SC I D m ou s e as a tool to bri dge the gap bet w een an i m al and human responses[J].A rch Tox i co lSupp,l 1995;17:468-471.

11T ary-Lehm ann M,Saxon A,Lehm ann P V.The hum an i m m une s yste m in hu-PBL-SC I D m i ce[J].I mm unol Today,1995;16(11): 529-533.

[收稿2004-08-10]

(编辑徐杰)

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及其在中药新药研究中应用的思考

006111 7 栏目中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及其在中药新药研究中应用的思考 作者韩玲 部门 正文内容 审评一部韩玲 摘要:本文综述了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的进展,对治疗银屑病中药新药 药效学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结合银屑病发病机制的 研究进展完善药效学方法学研究的建议。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明了。可能是一种具有基因遗传特性的疾病,也与感染、内分泌机能障碍、免疫功 能紊乱等有关。中医学认为以风湿毒邪内侵为标,血虚、血燥为根源,血 热、血虚、血瘀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故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化瘀、祛风 除湿成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法。 银屑病的组织病理学主要表现为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炎症细胞聚集和真皮乳头部血管增生扩张三大特征,从而出现角化过度、角化不全、颗 粒层消失、棘细胞层增厚等。尽管许多不同的动物模型能复制银屑病的某 个方面的病理特征,并能解释部分病因,但长期以来仍缺乏一种能够研究 所有有关的潜在因素的动物模型。即-缺乏理想的动物模型。 一、银屑病药效学动物模型 银屑病动物模型是根据银屑病的特征,人为建立的一种与之相似的模型。 有人总结了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过程,包括以下4个不断完善的阶段: 1.诱发性动物模型 该模型是通过工方法在动物,如豚鼠、大鼠等皮肤上诱发银屑病样增生。

其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化学刺激剂外涂或药物外涂、缺乏必须脂肪酸的饲料喂养等。这些方法均为过度增殖模型,可引起表皮增生加快。但这些方法仅是针对表皮损伤的一种迟发反应,持续时间较短。 如缺乏必须脂肪酸饲料喂养的大鼠模型,因缺乏必须脂肪酸,故可使大鼠皮肤逐渐出现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基底细胞有丝分裂加快,DNA合成增加等变化,表皮细胞呈慢性增生状态,与药物诱发的急性表皮增生相比,其与银屑病更为相似。 如心得安诱导银屑病动物模型,是利用心得安特有的药理作用,即心得安可阻断角阮细胞的β-肾上腺能受体而降低了细胞内cAMP水平所致。应用后可出现动物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和棘层肥厚等类似银屑病的组织病理改变,其皮损并非是刺激性皮炎。黄畋[1]和Gaylarde[2]等分别用心得安成功地在豚鼠背部和耳部皮肤上制备了银屑病样皮肤模型,并发现药物可抑制其所致的表皮异常角化与增殖、角化不全等。 已有研究[3-4]发现IL-20是与银屑病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在体外可明显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IL-20的转基因鼠可出现皮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与人类银屑病有相似之处;此外,IL-20受体在银屑病皮损处有高表达。有人在心得安造模的基础上,利用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了动物皮损中IL-20 及角蛋白的K14,K16,K17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正常皮肤IL-20的表达仅限于基底层,且为低表达,但模型动物皮损中基底层及棘层均有高表达,且显著高于正常组。应用IL-20反义寡核苷酸外涂皮肤后,可使其明显好转。也观察到皮损中角蛋白K14,K16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心得安所致的豚鼠银屑病样动物模型不仅在组织病理学,而且在分子水平上与人类银屑病皮损一致。从而在分子水平上证实了此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上述这些方法的优点是可在短时间内复制出某些方面与银屑病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较好,可用于表皮增殖动力学、药物筛选等研究,但这些模型只是模拟了银屑病中的部分组织病理特征,在许多方面与诱发或自然产生的疾病毕竟存在差异。 2.裸鼠-皮损移植模型 该模型是将银屑病人皮损组织移植到裸鼠背部。其具体方法是,选择经组织学证实,2周内未经任何治疗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典型皮损,麻醉后取全层皮肤,裸鼠背部麻醉后切除部分圆形皮肤至肌肉筋膜,将皮损间段缝合到移植点。因裸鼠是先天性无胸腺小鼠,其免疫缺陷,在一定情况

人源化抗体

人源化抗体 人源化抗体主要指鼠源单克隆抗体通过基因克隆及DNA重组技术等进行改造,重新表达的抗体,其大部分氨基酸序列为人源序列取代,基本保留亲本鼠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同时又降低了其异源性,有利应用于人体。然而,即使通过嵌合抗体技术把C区替换,人源化抗体V区的互补决定区(CDR)和框架区(FR)也仍有可能诱导相当强的抗体反应。因此,研究者开始着手将部分CDR和FR区也改造为人抗体序列,以便能进一步提高抗体的人源化程度,降低药物抗体反应发生的可能。经过数年的研究和改进,人们已经创建并完善了以重构抗体、表面重塑抗体、去免疫化抗体和链替换抗体等为代表的多种人源化抗体技术。 人源化抗体技术 重构抗体 重构抗体是由异源抗体中和抗原结合相关的残基与人抗体重新剪接构建的抗体,包括互补决定区移植、部分互补决定区移植和特定决定区转移。构建重构抗体的流程:①克隆分析亲本鼠单抗的V区基因,确定CDR和FR区;②通过数据库检索比对及辅助计算机分子模拟等,找出有最大同源性的人FR 区模板;③确定需要保留和改变的关键残基,经基因合成、真核表达、检测实际结合效果后,对需要保留和改变的关键残基进行相应的修正;④最终获得高亲和力的、具有与亲本鼠单抗相同抗原结合表位的人源化抗体。 表面重塑抗体 表面重塑抗体是通过对异源抗体表面氨基酸残基进行人源化改造而获得的人源化抗体。表面重塑抗体的库构建流程:①首先在结构数据库中寻找鼠源的最大同源性蛋白,利用相应的软件并采用分子三维结构分析的方式确定表面残基的位置;②在公用数据库中寻找最大同源性的人抗体序列,在相应的表面残基位置上尝试替换为相应的人抗体残基(替换中要兼顾考虑被替换残基的侧链匹配情况和与CDR是否在空间上紧邻);③确定替换后的残基种类,即可采用定点突变或基因合成等方法获得

氧化苦参碱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氧化应激的拮抗作用

氧化苦参碱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氧化应 激的拮抗作用 (作者:_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摘要】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氧化应激的拮抗作用,探讨其防治银屑病的机制。方法采用注射雌激素刺 激小鼠阴道上皮组织增生的方法复制银屑病小鼠动物模型,同时给予 不同剂量的氧化苦参碱干预,实验10d后,取小鼠血清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谷光甘肽(GSH) 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含量,并观察氧化苦参碱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结果氧化苦参碱80、40和20mg? kg-1均可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的有丝分裂(P0.01);氧化苦参碱80mg - kg-1可升高雌激素周期小鼠血清SOD和T-AOC的含量(P0.05,P0.01),降低MDA GSH和NC含量(P0.01);氧化苦参碱40mg?kg-1可降低雌激素周期小鼠血清MDA和NC 含量(P0.05,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对实验性银屑病具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表皮细胞增殖并降低血清 MDA GSH及NO含量,升高SOD和T-AOC的含量有关。 【关键词】氧化苦参碱;银屑病;有丝分裂指数;超氧化物歧化酶;丙

二醛;谷光甘肽 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 , OMT是苦豆子生物碱的一种,具有抗炎、抗增殖、改善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1]。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以皮肤组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研究表明,银 屑病患者体内释放大量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对生物膜的结构造成广 泛损伤,引起皮肤炎症的发生[2-3]。作者通过给小鼠注射己烯雌酚的方法复制银屑病样小鼠模型[4],观察氧化苦参碱对银屑病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谷光甘肽(GSH)及一氧化氮(NO)水平及阴道上皮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探讨了其防治银屑病的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实验动物昆明种雌性小鼠,体重18?22g,宁夏医科大 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SYXK (宁2005- 0001)。 1.1.2药品氧化苦参碱(宁夏制药厂,批号64041201);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80903A); 己烯雌酚(Diethylstilbestrol ,DES上海通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90203);秋水仙碱(Colchicin ,CLC昆明制药厂,批号841201)。 1.1.3 试剂和主要仪器SOD MDA GSH T-AOC和NO测试盒(南 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批号20091115);752N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制备

中文摘要 目的本文通过对SD大鼠腹腔注射四氯化碳以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方法取15只SD大鼠,180—220g,分为A组10只,B组5只,A组为模型组:40%CCL4橄榄油混合液按0.12ml/100g腹腔注射,一周两次,共八周。B组为对照组:纯橄榄油按0.12ml/100g腹腔注射,一周两次,共八周,八周后,禁食12小时处死全部大鼠,解剖取肝组织。病理学检测:HE染色,MASSON染色,PAS染色。基因学检测:1.3.4型胶原蛋白 结果八周试验期间B组大鼠全部存活,肝组织标本结构清晰,无异常情况;A组大鼠出现明显的病态,肝组织标本均已达到肝纤维化S3以上,多数标本可见小叶被纤维结构分割包围,假小叶形成,干细胞可见脂肪变性; 结论该方法肝损伤明显,死亡率低,周期短,能够成功作为慢性肝损伤,肝纤维化的模型。 关键词肝纤维化,四氯化碳,动物模型 Abstract Objective: Established animal model of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 induced by carbon tetrachloride. Methods: Take 15 SD rats,180-220g, divided into 10 group A, group B 5 只, A group of model group: 40% CCL4 0.12ml/100g by abdominal injection of a mixture of olive oil, twice a week, a total of eight weeks. Group B was the control group: pure olive oil press 0.12ml/100g abdominal injection twice a week, a total of eight weeks, eight weeks later, all rats were fasted for 12 hours were sacrificed, dissected liver tissue. Pathology: HE staining, MASSON staining, PAS staining. Genetics testing: 1.3.4 collagen Results: During the eight-week test group B rats survived, liver tissue specimens clear structure, no exceptions; significant morbidity A rat liver tissue fibrosis S3 have reached above, the majority of samples are split fiber structure visible lobular surrounded pseudo lobule formation, stem cell degeneration visible fat. Conclusion: This method obviously liver injury mortality, the period is short, to be successful as chronic liver damage, liver fibrosis model. Key words: Fibrosis, carbon tetrachloride, animal model 前言

银屑病药效学模型及结果评价-姚治 孙涛

发布日期20061110 栏目化药药物评价>>非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标题银屑病药效学模型及结果评价-姚治孙涛 作者姚治孙涛 部门 正文内容审评三部姚治、孙涛 摘要:近来国内创新性的抗银屑病药物的申报呈上升趋势,但由于银屑病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现有药效学模型与 临床的相关性尚存在一定问题,给研究和评价带来一定困难。本文整理总结了现有的一些抗银屑病体内外药效学模 型和试验方法,并对其结果的评价价值做了一定探讨。希望对相关研究和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银屑病、药效学、评价 银屑病是以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和分化不全、真皮浅层微血管扩张并伴有炎症反应为病理特征的表皮角化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清楚。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报道,关于银屑病发病的新概念认为:银屑病是多基 因遗传背景下T细胞失常的免疫性疾病,表皮过度增殖与分化异常和炎症等疾病现象涉及到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异常 调控,后者是指在银屑病中异常表达的免疫分子、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和调节分子。国外文献报导ET-1(内皮素1)、 sE-selectin(可溶性选择素E)、sIL-2R(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CD4+/CD8+ 等与银屑病有关。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几种与银屑病有关的体内外药效学试验模型及结果评价: 一、体内试验 表皮细胞增殖过快和角化不全是银屑病的基本病理特点,小鼠尾部鳞片的表皮缺乏颗粒层的形成,雌激素周期的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增殖活跃,上皮细胞转换加快,均与人银屑病表皮病理特征相似。药物如能抑制小鼠阴道上皮有 丝分裂和促进鼠尾颗粒层形成,就可能具有抗银屑病作用。下面两种方法是被广泛使用的较为经典的银屑病药效学 模型: 1、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试验 雌性小鼠预先注射雌激素(如乙烯雌酚)数日,使其处于雌激素生理周期。阴道给予药物数日,末次给药后腹腔注射秋水仙碱以终止细胞分裂。取小鼠阴道组织,固定,染色,观察阴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常以甲氨蝶呤 为阳性对照。 若试验结果表明药物有抑制阴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的作用,则可提示对银屑病的疗效。 2、对小鼠尾鳞片表皮细胞生成的影响试验 取小鼠,将试验药物直接在尾部外涂给药一定时段(一般为2周),取尾根部皮肤,固定,染色,测量鼠尾表皮厚度和颗粒形成情况。 若试验结果表明药物有促进鼠尾颗粒层形成作用,则可提示对银屑病的疗效。 3、对盐酸普奈洛尔所致豚鼠耳部皮肤银屑样皮损的影响 采用盐酸普奈洛尔乳剂型搽剂(5%)连续涂抹豚鼠两侧耳廓皮肤,每日2次,连续2周后取少量豚鼠的两侧耳廓皮肤,固定,染色,光镜观察评价造模质量。于耳廓皮肤涂抹给药,每日2次,连续2周。同法观察耳部皮肤的角 化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基底细胞层及固有层的变化情况,并测定表皮厚度。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摘要:建立一个与人类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相似的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对于肝病的预防与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结阐述目前常用的肝纤维化模型的造模方法,并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对实践产生指导意义。 关键词:肝纤维化;动物模型 肝纤维化是细胞外基质在肝内过度沉积的病理改变,也是许多肝病的中间环节。建立一个与人类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相似的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一直是科学研究的难点。选择适当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重要基础,也是筛选防治肝纤维化药物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肝纤维化动物模型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将目前常用的造模方法及其原理、特点综述如下。 1 中毒性肝损伤模型 1.1 四氯化碳法 四氯化碳(carbon tetochloride,CCL4)是最广泛使用的化学肝毒物。CCL4法造模的途径包括口服、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造模时间由途径和剂量决定,一般为8周至4月不等[1]。如,40%CCL4油溶液,按2mL/kg体重的剂量,予Wistar大鼠腹腔注射,每周2次,共8周,可成功复制肝纤维化模型[2]。 CCL4是氯化烷烃类化合物,可选择性损害肝、肾功能。CCL4进入体内后可直接进入肝细胞,溶解肝细胞膜上的脂质成分;也可以通过影响肝细胞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代谢,生成活泼的三氯甲基自由基和氯甲基自由基,启动脂质过氧化作用,致肝细胞损伤,变性,坏死,长期反复刺激可诱导肝纤维化形成。 CCL4致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造模途径多样,简便,费用低廉,病理特征稳定可靠,复制时间短。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在形态学、病理生理学的某方面与人肝纤维化相似[3]。该模型的原始启动机制显然是毒性化学物质对肝脏的损伤作用,比较适合药物性肝炎方面的研究。但是能否准确反映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导致肝纤维化的机理,尚待进一步探讨。其缺点在于CCL4肝毒性作用剧烈、动物死亡率高,不适合于周期较长的实验研究。 1.2 二甲基亚硝胺法 1%二甲基亚硝胺(DMN)生理盐水稀释液,按10mL/k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第1周连续3次,第2、3、4周各1次,6、7周各连续2次,8周可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4]。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构建技术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构建技术 摘要:单克隆抗体从问世到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人源化抗体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并伴随着一系列重大的技术革新,如PCR 技术、抗体库技术、转基因动物等。抗体技术从最初的嵌合抗体、改型抗体逐渐发展为今天的人源化抗体。本文综述了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构建技术。 关键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构建 从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Milstein和德国学者Kohler利用细胞融合技术首次成功地制备出单克隆抗体以来[1],单克隆抗体在医学、生物学、免疫学等诸多学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分析抗原的细微结构及检验抗原抗体未知的结构关系,还可用于分离、纯化特定分子抗原,甚至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然而,单克隆抗体技术在临床治疗应用中的进展却很慢,主要原因是目前单克隆抗体大多是鼠源性的,而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应用于人体治疗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不能有效地激活人体中补体和Fc受体相关的效应系统;二是被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产生人抗鼠抗体(human antigen mouse antibody,HAMA);三是在人体循环系统中被很快清除掉。因此,在保持对特异性抗原表位高亲和力的基础上进行人源化改造,减少异源抗体的免疫原性,成为单克隆抗体研究的重点[2]。随着对抗体基因的研究和DNA分子重组技术的应用,通过基因改造获得特异性抗体成为可能。1989年Huse等首次构建了抗体基因库,从而使抗体的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并推动了第3代抗体—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发展。至此,抗体的产生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经典免疫方法产生的异源多克隆抗体;细胞工程产生的鼠源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产生的人源单克隆抗体。 人源化抗体就是指抗体的可变区部分(即Vh和Vl区)或抗体全部由人类抗体基因所编码。人源化抗体可以大大减少异源抗体对人类机体造成的免疫副反应。人源化抗体的形式也从最初的嵌合抗体、改型抗体等逐步发展为今天的人源化抗体。 1 嵌合抗体的构建 抗体分子与抗原结合特异性由L链和H链V区决定,抗体C区可作为异源蛋白诱发免疫反应,产生抗小鼠抗体(human anti-mouse antibody,HAMA)。将小鼠单克隆

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组织学及免疫学特征初步探究

【引文格式】黄钟洲,陈小彦,徐敏,等.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组织学及免疫学特征初步探究[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9,26(2):61-66.DOI:10.3969/j.issn.1674-8468.2019.02.001. 通信作者:郭庆,E-mail:guoqingzsy@163.com ·论著· 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组织学及免疫学特征初步探究 黄钟洲,陈小彦,徐敏,艾雪忱,唐增奇,郭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广东广州510120) [摘要]目的:研究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皮肤组织学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造模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所有小鼠背部剃毛后,造模组小鼠于背部皮肤及单侧耳部每日涂抹共计62.5mg的5%咪喹莫特乳膏1次,连续7d,空白组小鼠涂抹等量凡士林。每日记录小鼠PASI评分及耳部厚度,并于末次涂药24h后处死,取背部皮肤进行多聚甲醛固定,行HE 染色及Ki-67免疫组化分析。取脾脏称重,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中的Th细胞亚群。结果:造模组小鼠于第二天逐渐出现红斑、鳞屑、皮肤增厚及耳部肿胀,其PASI评分随造模时间延长而增加。造模组小鼠皮损出现银屑病样病理改变,其表皮厚度明显增加(t=15.12,P<0.001),且Ki-67阳性率明显上升,每个高倍镜视野下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t=10.50,P<0.001)。造模组小鼠脾脏重量和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且Th1、Th17细胞亚群的比例及绝对计数较对照组明显上升(P值均<0.05),Th2细胞比例及计数无明显变化(P值均>0.05)。结论: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可较好地模拟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组织病理和免疫学特征,是一种有效的银屑病模型。 [关键词]银屑病动物模型;咪喹莫特;Ki-67;Th1细胞;Th17细胞 [中图分类号]R758.63[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8468.2019.02.001 Histopathologic and immunological features of Imiquimod induced psoriatic mouse model HUANG Zhong-zhou,CHEN Xiao-yan,XU Min,AI Xue-chen,TANG Zeng-qi,GUO Qing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Sun Yat-sen Memorial Hospital,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12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GUO Qing,E-mail:guoqingzsy@163.com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dermatopathologic and immunological features of Imi-quimod induced psoriatic mice model.Methods:Twenty BALB/c mice were grouped in IMQ-mod-e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andomly,each had10mice.The IMQ-model mice received a daily top-ical dose of62.5mg of IMQ cream(5%)on the shaved back and left ear for7consecutive days.The control group mice were treated similarly with vaseline.The 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score and thickness of left ear were measured daily.The dorsal skin samples were evaluated using H&E sec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test of Ki-67.The spleens were weighed and the spleno-cyte were counted.Flow cytometry was used for detection of T-helper-cell subsets.Results:Ery-thema,scaling,skin thickening and ear swelling appeared on day2and deteriorated gradually.The cumulative score kept increasing by day7.Histologically,the skin of IMQ-model mice showed 16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9年4月第26卷第2期

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_席泓

#免疫学技术与方法# 人源化S CI D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① 席泓周桓朱一蓓戴继鸿於葛华胡玉敏张学光(苏州大学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苏州215007) 中国图书分类号R392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06)05-0459-04 [摘要]目的:探讨在SCID小鼠体内移植人免疫细胞,建立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及其特性鉴定。方法:SCID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抑制骨髓造血,连续4天后,通过腹腔注射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 M C)。4、8和12周后分别取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C ID小鼠外周血中人CD3+、CD19+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全血中人CD3+、CD19+细胞百分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SC I D小鼠肝脏和脾脏中人CD3+、CD19+细胞;EL IS A检测SC I D小鼠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1)SCID小鼠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8和12周后在小鼠外周血中通过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人CD3+、CD19+细胞,4周后流式细胞仪测得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人CD19+、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16%、3117%;(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小鼠脾脏中存在人CD3+、CD19+细胞;(3)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8和12周后EL IS A测得小鼠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分别为390、1100和1040L g/m l。结论:成功地在SCID小鼠体内建立了人免疫系统。 [关键词]SCID;免疫系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 E stablish m ent and i dentificati on of hu manized S C I D m ouse m odel X I H ong,Z HOUH uan,Z H U Yi-B ei,DAI J i-H ong,YU G e-H ua,H U Yu-M i n,Z HANG X ue-Guang.B iotechnolo gy Institute of Suzhou University,Suzhou215007,China [Abstract]O bjective:T o establi sh and i den tif y hu m an ized-SCID m ouse model(hu-SC I D).M e thods:SCID mouse w as treated by CTX t o i nh i b i t the he m ocytopo iesis.W ith successi ve4-day i n j ection,hu m an periphera l b l ood m ononuc l ea r ce lls(PB M C)w ere en-g ra fted i n t o SC I D mouse t hrough i ntraper itonea l i n jecti on.A fter4,8and12w eeks of eng ra ft m ent,per i pheral blood,spleen and liver ti ssues of eng rafted SC I D m ouse w ere harvested.H u m an CD3+,CD19+ce lls i n periphera l blood w ere ana l y zed by i n florescence m-i croscopy and FC M,hu m an CD3+,CD19+cells i n sp l een and li ver tiss ues w ere observed by i m m une hist o che m i stry,and human Ig G level i n SCID m ouse serum w as m easured by EL ISA.Resu lts:A fter eng raft m ent of4,8and12w eeks,hu m an CD3+,CD19+ce lls in SC I D pe ri phe ra l b l ood w ere i den tified by i nflorescence m icroscopy and the percents w ere31%and10%respecti ve l y by FC M analysis. A nd t hese ce lls cou l d be ev i denced a fter12w eeks l a ter.T hrough i m m une h istochem istry hu m an CD3+、CD19+ce lls w ere detected in m ouse spleen but not i n li ver tissue.F urt her m ore the ti te r of hu m an IgG i n mouse se ru m w as390,1100and1040L g/m l a t each ti m e po i nt respecti ve l y.Con clusion:O ur exper i m enta l res u lts de m onstrated that a bona fide hu m anized SC I D m ode lw as establi shed. [K ey words]SC I D;I mm une syste m;PB M C;l ymphocyte SC I D小鼠即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综合症(Severe co m b i n ed i m m une defic ient d isease)小鼠,1983年由美国学者Bos m a首先发现于C.B-17近交系的小鼠,是由于位于16染色体的单个隐性突变基因所致[1]。纯合SC I D基因突变导致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VDJ编码顺序的重组酶活性异常,造成T、B淋巴细胞不能分化成功能性淋巴细胞。SC I D小鼠的所有T和B淋巴细胞功能测试均为阴性,对外源性抗原无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应答,体内缺乏携带前 ①本课题为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30330540)和江苏省临床免疫 学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席泓(1973年-),女,博士; 指导教师及通讯作者:张学光(1951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肿瘤免疫研究,E-m ai:l s mbxu egz@pub- li c1.s https://www.360docs.net/doc/90793912.html,。B细胞、B细胞和T细胞表面标志的细胞。但是,其非淋巴性造血细胞分化不受突变基因的影响,巨噬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和红细胞等在数量和功能上均呈正常状态。鉴此SC I D小鼠缺乏免疫系统从而为免疫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动物模型,在移植免疫、自身免疫、感染性疾病、肿瘤免疫、肿瘤治疗的研究以及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制中得到广泛应用[2-9]。本实验旨在SC I D体内建立人的免疫系统即人源化SC I D(hu m anized SC I D,hu-SI CD)小鼠模型,并对其免疫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1材料与方法 111动物SC I D小鼠,雌性,6~8周龄,购自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于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中心SPF实验室独立送风柜中(C I V-Ⅱ,苏州市冯氏实验动物设备有限公司)无菌饲养。对小鼠的实

雷公藤内酯醇改善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症状的初步

勘误 DOI:10.13232/https://www.360docs.net/doc/90793912.html,ki.jnju.2018.05.015 雷公藤内酯醇改善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症状的初步探究 南京大学学报,2018, 54(5), 992-1000 The symptomatic improvement of IMQ-induced psoriasiform mouse model after the treatment with triptolide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2018, 54(5), 992-1000 图5 Triptolide抑制TNF-α和IL-17A的表达 A: IHC染色检测TNF- α和IL-17A表达水平(200X)。B: RT-PCR检测TNF- α的表达水平。C: RT-PCR检测IL-17A的表达水平( ***P < 0.001, **P < 0.01, *P < 0.05,mean ± SEM; n = 5) Fig.5 Triptolide inhibi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NF- α and IL-17A A: IHC stain detec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NF- α and IL-17A(200X). B: RT-PCR detect the mRNA expression level of TNF-α. C: RT-PCR detect the mRNA expression level of IL-17A ( ***P < 0.001, **P < 0.01, *P < 0.05,mean ± SEM; n = 5)

银屑病动物模型_袁媛

2008年2月 第16卷 第1期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ACT A LABORAT ORIUM ANI M A LIS SCIE NTIA SINICA February,2008 V ol.16 N o.1 研究进展 银屑病动物模型 袁媛1,朱健平1,陈系古2 (11广东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湛江 524023;21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州 510080) 【摘要】 银屑病是一种长期困扰人类的疾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难治愈的特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清楚。银屑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对揭示该病遗传背景、发病机制及开发新药等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就银屑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 【关键词】 银屑病;动物模型 【中图分类号】R39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847(2008)0120070204 Animal Models of Psoriasis Y UAN Y uan1,ZH U Jian2ping1,CHE N X i2gu2 (11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G uangdong Medical C ollege,Zhanjiang524023,China; 21Experimental Animal Center of Sun Y an2Sen University,G uangzhou510080) 【Abstract】 Ps oriasis is a comm on chronic relapsing disease ass ociated with profound im paired quality of life.Until now, the fundamental pathophysiology of the disease still has not been fully elucidated.The establishment of appropriate animal m odels of ps oriasis will be helpful to reveal the genetic background and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and can prom 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Recently,many scientists have been w orking a lot on researches in the field.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recent findings about animal m odels of ps oriasis. 【K ey w ords】 Ps oriasis;Animal m odels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多诱因导致的皮肤慢性炎性病变,临床症状以皮疹上覆盖银白色鳞屑、剥开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为主要特征,部分患者伴有关节病变;病理学改变为皮肤角质细胞过度增生及分化不全、炎症细胞浸润、真皮血管扩张等[1]。银屑病属于高发病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该病患者数量近2000万,国内已逾300万,且发病率近年来仍呈继续升高趋势[2,3]。银屑病治愈率低、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迄今为止,银屑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根治性治疗仍是一个难题,这除了与其发病机制复杂有关外,理想的动物模型的缺乏也是制约对该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银屑病为人类特有性疾病,动物自然发生该病的病例罕见,因此,银屑病动物模型大多依赖人工构建。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做了大量工作,现就其研究状况做一综述。 1 生物医学型动物模型 利用部分动物的局部组织在特定情况下自行产生的类似银屑病的组织学变化作为动物模型,称为生物医学型动物模型。如鼠尾鳞片表皮天然缺乏颗粒层而呈现出角化不全的特征,可模拟银屑病角化不全的特点,Jarrett[5]和S pearman[6]最早利用此模型评价了药物促进颗粒层形成的作用,并认为药物如能促进鼠尾颗粒层形成,则可能具有抗银屑病作用。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可因雌激素刺激而发生周期性增殖活跃、上皮细胞转换加快等变化,若药物能抑制细胞过度增生,则认为该受试物对有丝分裂有抑制作用,可用于银屑病的治疗。Van[7]最早利用该模型评价了药物的抑制作用。 此类模型可部分模拟银屑病表皮动力学紊乱的特点,且经济易得,故作为筛选抗银屑病药物的常用模型沿用至今。 2 诱发性动物模型 该模型是通过人工方法在动物,如豚鼠、大鼠、裸鼠等皮肤上诱发银屑病样增生来建立。使用的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化学刺激剂或药物外涂等。Du[8]用紫外照射裸鼠后发现其表皮细胞更新加快,角化过度,与银屑病皮肤外观相似;G aylard[9]将普萘

人源化小鼠模型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及应用

人源化小鼠模型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摘要: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需要理想的动物模型来进行大量的体内试验,但是动物种属差异使得某些病原微生物仅仅对人类具有特异的易感性及致病性,限制了人们对疾病发病机理的理解及预防治疗。因此,构建具有人类功能性基因、细胞或组织的人源化动物模型尤为重要。本文对人源化小鼠模型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感染性疾病 人源化小鼠模型是指带有功能性的人类基因、细胞或组织的小鼠模型。这种模型通常被用于人类疾病体内研究的活体替代模型[1]。由于种属差异,利用普通动物模型得到的实验结果有时在人体上不能适用。所以,利用转基因或同源重组的方法,将人类基因“放置”在小鼠模型上所制备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大大提高了其作为模拟某些人类疾病的有效性。当前,基因被修饰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已经在癌症、传染病、人类退化性疾病、血液病等许多不同的研究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成为有价值的科研工具。近几年,带有人类基因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已经被证明在解码人类疾病奥秘中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2]。 1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发展 人源化小鼠模型研究的第一次突破性进展是1983年Bosma等成功培养出的T/B淋巴细胞缺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Bosma等于近交系C.B-17小鼠中发现位于第16号染色体的单个基因隐性突变可导致小鼠出现T/B淋巴细胞缺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称为SCID小鼠。SCID小鼠表现为缺乏成熟的功能性T、B淋巴细胞及低免疫球蛋白血症。造成SCID小鼠出现严重免疫缺陷的最主要原因是纯合SCID基因突变导致淋巴细胞抗原受体基因VDJ编码顺序的重组酶活性异常,故不能有效地合成免疫球蛋白与T细胞受体。但是由于这种小鼠存在正常的自然杀伤(NK)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应用这种小鼠产生的人源化小鼠模型效率不高[3]。NOD/SCID小鼠的发现和使用成为人源化小鼠模型发展过程中的又一里程碑式事件。为提高人类异种细胞移植的成功率,1995年Shultz等将SCID 突变基因导入到NOD小鼠身上获得非肥胖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SCID小鼠模型[4]。较C.B-17 SCID小鼠而言,NOD/SCID小鼠的NK细胞功能更弱,因而人类的细胞和组织的移植成功率也大大增加,但由于NOD/SCID小鼠生命周期短,并且仍具有部分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导致其作为人源化动物模型应用受限。IL-2Rγ缺陷小鼠的出现及运用,使得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得到实质性的改良。2004年Traggiai等通过将脐带血来源的人造血干细胞注射到经过亚致死剂量照射的新生BALB/c-Rag2-/-IL2rg-/-小鼠的肝脏,成功的在小鼠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论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 (生物工程一班生命科学学院 ***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自从单克隆抗体问世至今已广泛应用与临床治疗,然而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在临床治疗中会产生人抗鼠抗体反应,从而使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抗体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开始快速发展而逐渐代替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本文将就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构建以及其在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人源化临床治疗 Theory humanized monoclonal antibody research progress *** (The 1st class of Bioengineering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Since the advent of monoclonal antibody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treatment, but the mouse source sex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 clinical treatment will produce people resistance to mouse antibody response, so that the rat source sex monoclonal antibody application are highly limited. Along with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ntibod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umanized sex monoclonal antibody began to rapid development and gradually replaces the rat source sex monoclonal antibody. This paper will review humanized monoclonal antibody constru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is article. Keywords: monoclonal antibody humanized clinical treatment 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融合,形成了可产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该细胞机能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1],此后单抗药物开始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临床。1982年,Philip Karr 将第一株抗独特型单抗(anti- ld) 应用于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治疗并取得成功[2],使得治疗性抗体的研究很快成为生物医药的热点,许多以单克隆抗体为研究对象的公司相继成立。然而,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应用于人类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诱发人抗鼠抗体( Human ant-i mouse antibody, HAMA) 反应,引起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3],而且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不能有效地激活人体的生物效应功能,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这使研究学者意识到研制鼠源性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或完全的人源性抗体才有可能减少或避免HAMA反应并提高疗效。然而反复实验证明, 杂交瘤技术不能提供稳定分泌人抗体的细胞株。直到80年代末期,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在抗体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相继出现了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