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十年来荣氏家族企业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近十年来荣氏家族企业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近十年来荣氏家族企业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近十年来荣氏家族企业若干问题的

研究综述

作者:王萍|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 所属期数:第1期

摘要:荣氏家族问题是近十年来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史学界主要就荣氏企业的经营观点、文化特色、经营策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为荣氏家族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关键词:荣氏家族;企业文化;经营策略;综述

荣氏企业是中国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集团,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关于荣氏家族企业的研究文章和专著很多,但笔者发现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几乎没有,笔者对近十年来关于荣氏家族企业问题的史料进行研究综述,希望对学术界的研究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这些史料包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整理研究小组编订的一套史料,这是研究荣氏家族的基本史料。《乐农史料选编》还于2002年开始选编《荣德生文集》、《荣德生与社会公益事业》、《荣德生与兴学育才》、《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这些文集选编了荣德生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五二年的六十二篇文稿、题词、诗联、言论以及相关报道,包含有关荣德生的传记资料、生平事业年表和家世、家训等史料,也包含很多珍贵文献:《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纪事续编》、《人道须知》、《无锡之将来》、《追求工商中学始末》等等,为研究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和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其次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荣德生著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由《乐农纪事》和《乐农纪事续编》两部分组成。《乐农纪事》是荣德生在抗日战争时居住上海期间,对其一生经历、思想变迁和事业成败进行深入反思和系统总结后撰写的一部自定年谱。另外,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撰的《荣家企业史料上、下册》也是研究荣氏家族必不可少的资料,本书分上下两册,共110余万字,按企业发展的历史顺序,分为5编17章。《史料》辑录的资料主要取自上海总公司及各厂、无锡、汉口和内地企业保存的档案、账册资料与访问记录,以及其他有关方面收藏的资料,为深入研究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典型资料。《无锡文史资料》、《无锡地方资料汇编》等等也是研究此问题必不可少的史料。

专著方面包括:198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许维雍、黄汉民著的《荣家企业发展史》,它是作者在已编辑出版的百余万字的《荣家企业史料》基础上写成的,介绍了荣家企业的产生、发展和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荣敬本、荣勉韧作的《梁溪荣氏家族史》,这是根据家族传记、宗谱以及多方搜集史料写成,反映了荣氏家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度做出的转变;1997年广州出版社出版的马克峰著的《荣氏家族》,作者叙述了荣宗敬、荣德生、荣毅仁以及荣智健时代的荣氏家族的创业、发展、崛起历程以及企业的经营策略;赵云声主编的民族大实业家传记系列,其中由桑逢康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荣宗敬、荣德生传》突出描写了荣氏家族企业创始人的实干精神和商战谋略;由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吕叔春所著的《荣氏家族如何富过三代》,侧重论述了荣氏家族的商业经营战略、诚信为本、性格优势、重教育、重国家利益以

及远大志向等几个富过三代的原因;2005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陈冠仁著的《荣氏父子》从荣氏父子创业开始,记述了荣氏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坎坷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就和历经的艰辛;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桑逢康所著的《荣氏财团》论述了荣氏家族裕国利民、经营方略、改革维艰、全盛时期、复兴无望等内容……这些专著较为系统地为我们介绍了我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荣氏家族

企业。同时,近十年来发表的关于荣氏家族企业问题的文章也有很多,学者们从荣氏家族企业经营理念、文化特色以及发展战略等各方面来研究荣氏家族。

一、关于荣氏家族企业文化的特色及经营理念

关于荣氏家族企业的文化特色,吕庆广认为,荣氏企业文化中具有“创新意识”、“和谐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①。创新包括人才培育方面的创新、技术创新;和谐是解决劳资纠纷与冲突,增强企业内在协同力和竞争力,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是荣氏家族善于承担社会公益责任。徐有礼、李道永认为荣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十分注重运用科学的经营理念,即生产以技术为本、产品以质量为本、经营以市场为本、管理以人才为本等这些经营理念促进和保证了荣家企业的快速扩张和发展。②刘瑞新认为荣家企业的经营特色是:多方集聚资金,不断增加收入;大胆租赁兼并,扩大生产规模;创立名牌,占领市场;股份公司形式与家族式管理,生产技术、设备和财务管理改革;建设独特的企业文化。③孟德会谈到了荣氏兄弟经营策略的灵活性,他认为灵活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敏锐感知市场信息,灵活调整投资战略;勇于冲破常规陋习,灵活设计融资手段;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灵活制定营销策略;艰难窘境的曲折反映,民营企业的被动应付;开拓精神的积极体现,创业者的主动努力。④

二、关于荣氏企业发展战略

朱晋伟、金其桢认为,荣氏企业的经营战略既体现出当时创办企业的一些共性特征,又有其独到之处;既实施了专业化的竞争战略,又实行了以信任关系为基础的家族式用人战略,还灵活运用了依靠社会资金的扩张战略。⑤彭厚文认为,荣氏企业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由商转工,吃穿为主;滚动发展,举债扩充;设备技术,与时俱进;重视质量,创建品牌;企业管理,亲朋为主;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⑥李道永从一个新的角度即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制度去探析荣家企业的发展,他认为荣家企业之所以能够在旧中国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获得迅速发展,固然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组织管理制度则是发展的灵魂,是所有这些因素共同起作用的制度保证。⑦

三、大生集团和荣氏集团比较问题

学者们还对张謇创办的大生集团和荣氏兄弟创立的荣氏集团进

行了比较。红旗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了金其桢、黄胜平等学者联合编撰的《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研究》,文章对大生集团、荣氏集团在发展战略、资金运作、经营方针、营销策略、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企业文化、育才用人之道等各方面作了比较分析,认为大生企业集团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荣氏集团实行专业化发展战略;大生企业集团实行“厚利股东,得利充分”,荣氏企业实行“不提得利,肉烂锅里”;大生企业集团排斥、阻止竞争,借助官府垄断市场,荣氏企业集团勇于、善于竞争,依靠自己开拓市场;大生企业集团实行“土产土销”的封闭式经营方针,荣氏集团企业实行立足本地、面向全国、放眼全世界的开放型经营方针;大生企业集团企业办社会,荣氏集团企业适度回报社会。作者通过深入比较两大企业集团的兴衰成败之道,对我们今天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⑧苏全有也对

荣氏企业、张氏企业作了比较,他认为“近代中国家族企业的代表荣氏集团比非家族企业代表大生集团拥有优势”⑨,他从利润分配、投资走向、经营理念、企业管理、企业家自我定位各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家族企业优于非家族企业的原因。

除了上述内容外,近十年来研究与荣氏家族企业问题相关的文章还有不少,学者们从荣氏企业发展的诸多方面进行研究,为现在企业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但荣氏家族企业问题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不论是史料的发掘,还是研究角度都需要进一步深化,这对我们当今经济生活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经济史研究命题也值得学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家族企业的概述

第一讲家族企业的概述 家族式企业的问题与生命力 什么是家族式企业 现代企业成功要素 本书的主题是家族式企业的治理、传承与可持续发展,这个题目可能会牵动中国很多企业家的神经,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敏感、非常令人关注的大课题。 家族式企业的问题与生命力 家族式企业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下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企业往往做不大; ?中国的企业往往做不长; ?中国的企业往往做不强。 任何企业,都希望能够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呢?这就需要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案例】 10年前温州企业问题的启迪 大概在10年前,温州是中国家族式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聚集的一个很典型的地方。 当时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都在诋毁温州人和温州企业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很多温州企业家认为,温州企业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温州企业都是一些家族式的企业,所以企业发展得不好;第二,假冒伪劣几乎成了温州企业的代名词。 温州企业家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第一,要从家族式企业转化为非家族式企业;第二,要解决假冒伪劣的问题。 但是我的看法完全不同,我认为这两个问题都不是问题的根源。 家族式企业的生命力 1.家族式企业所占比例大 全世界约70%的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在世界500强中有40%是家族式企业,如沃尔玛、杜邦、福特、安利、摩托罗拉、洛克菲勒等。 2.家族式企业竞争力强 西方家族式企业的寿命和竞争力都远高于其他类型企业。美国家族式企业雇用了60%的就业者、创造了全美GDP总值的一半。 家族式企业的问题根源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回答上述案例所提出的问题。 1.家族式企业本身不是问题 中国有约90%的企业是家族式企业,这些企业经营得非常好,但规模和效益则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所以这几年在中国有一个误区,就是把家族式企业和表现欠佳的企业等同起来。而在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家族式企业的表现,都明显地优越于非家族式的企业。所以,家族式企业本身不是问题,问题的根本在于企业能不能实现市场化、现代化、规范化。 2.假冒伪劣问题 假冒伪劣本身当然是问题,但不是问题的本质。企业在发展初期可能会经历这个阶段,但问题是当你赚到了第一桶金以后,还在继续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企业就很难发展了。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能不能够实现转型,能不能进行变革,能不能与时俱进。 家族式企业的生命周期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财务管理 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风险投资、企业并购、企业重组及股权交易等产权交易活动已蓬勃开展起来。而开展产权交易的前提与核心无疑是企业价值大小,因此,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同时,伴随着财务理论的发展,把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最终目标得到了广泛认可,这就要求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能准确反映为股东创造的价值,EVA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运而生。如今,EVA价值评估法已经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从理论上而言,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EVA价值评估法,知道EVA价值评估法是当前主流企业价值评估法——自由现金流估价法的演进,其提出了新的价值观,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体系。从现实意义而言,研究可以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真实价值,便于企业兼并收购活动的定价,有利于投资者做出理性投资。引导企业管理者重视价值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助于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 预期目标:研究将主要通过财务预测,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熟悉、了解了EVA价值评估法的基础上,用EVA价值评估法对得润电子的历史价值进行评估,并对今后几年该公司的价值进行预测,以利于投资者、管理者了解该企业的价值,做出相应决策。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公司价值评估在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原先的模型进行修正,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准确。Hemnatha S B Herath和John S Jahea Jr(2002)在他们的论文中,基于期权定价理论,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型,用于在股票市场波动的情况下,评估管理弹性的价值。 (2)在原先的理论基础上,加入新的理论,让两者相互结合,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Alvaerz和Stenbacka(2001),为了确定多阶段技术项目中的最优临界值,将马尔可夫链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他的研究表明,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同时增加了更新技术和采用现有技术的实物期权价值。

公司价值评估方法

公司价值评估方法 一、净现值法 净现值法是分别把各方案在研究期内不同时点上发生的所有现金流量按某一预定的折现率换算成等值的现值之和,然后比较各方案的现值和,其数值最大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上述的现值和应是所有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和与所有现金流出量的现值和之差。 使用净现值法应注意: 1、折现率的确定。净现值法虽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可以说明投资方案高于或低于某一特定的投资的报酬率,但没有揭示方案本身可以达到的具体报酬率是多少。折现率的确定直接影响项目的选择。 2、用净现值法评价一个项目多个投资机会,虽反映了投资效果,但只适用于年限相等的互斥方案的评价。 3、净现值法是假定前后各期净现金流量均按最抵报酬率(基准报酬率)取得的。 4、若投资项目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风险,那么最好分阶段采用不同折现率进行折现。 净现值法的优点 1、净现值对现金流量进行了合理折现,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增强了投资经济性的评价(有些方法在处理现金流量时往往忽略货币的时间价值。如回收期法、会计收益率法。) 2、考虑了项目计算期全部的现金流量,体现了流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 3、考虑了投资风险性,风险大则采用高折现率,风险小则采用低折现率。

4、净现值能够明确地反映出从事一项投资会使企业增值(或减值)数额大小,正的净现值即表示企业价值的增加值。 净现值法的缺点 1、净现值的计算较麻烦,难掌握 2、净现金流量的测量和折现率、贴现率较难确定 3、不能从动态角度直接反映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水平,不能反映出方案本身的报酬率。 4、项目投资额不等时,无法准确判断方案的优劣,不能用于独立方案之间的比较。 二、内部收益率法(IRR) 内部收益率又称为内部报酬率,是使项目从开始建设到寿命期(计算期)末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之和等于零(或者说总收益与总费用现值相等)时的折现率,即为内部收益率。以内部收益率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指标,就是内部收益率法。内含报酬率法的优点 1、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2、从相对指标上反映了投资项目的收益率内含报酬率法的优缺点: 内含报酬率法的缺点 1、内含报酬率中包含一个不现实的假设:假定投资每期收回的款项都可以再投资,而且再投资收到的利率与内含报酬率一致。 2、收益有限,但内含报酬率高的项目不一定是企业的最佳目标。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和他的家族传奇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和他的家族传奇 班级:通信C111 姓名:刘晓泽学号:115919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人们曾经用这些词汇来描述荣氏家族以及荣毅仁本人,但这个家族早已不能简单地用商业阶层来概括。 1956年,荣毅仁将一个商业帝国的财产上交政府,次年1月,时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受毛泽东之托,专程到上海为荣毅仁“助选”,之后,荣毅仁就任上海市副市长,时年41岁。 毛泽东的评价是,“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荣毅仁因此被称为红色资本家,这是他传奇人生的关键词。凭借着一种超乎常人的睿智,他在支撑一个庞大家族的同时,参与和推动时代进步。 红色资本家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荣毅仁秉承了父亲荣德生和伯父荣宗敬两人的性格。 荣氏家族曾在荣毅仁曾祖这一辈家道中落。1873年,荣宗敬和荣德生先后去上海发展,那时的上海,资本主义经济刚刚长露萌芽,荣氏兄弟最先嗅出资本之味,开始经营钱庄。 生意蒸蒸日上之时,荣德生南下广东,寻找新的商机,留下荣宗敬一人打理钱庄。广东当地的思想活跃,洋溢着一种勇于开拓的精神,这些使得荣德生大受启发。 他发现,从外国进口物资中,面粉的量是最大的。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荣宗敬时,兄弟俩一拍即合。1903年,保兴面粉厂在无锡建立,这为荣氏家族事业迈出了其决定性的一步。 从1914年至1922年8年间,荣家的面粉产业发展迅速,保兴面粉厂也由原先的合资经营改为独资经营的茂新面粉厂,其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这种高速度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产业史上也非常罕见。到抗战前,荣家已拥有14家面粉厂,另外还衍生出9家纺织厂。 193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荣毅仁回到无锡,出任茂新面粉厂助理经理。 荣家企业扩张步伐在不断加快,渐渐地就从华东铺向了全国各地。 1949年,国民党政权倒台前夕,荣氏家族内部出现了大震荡,由此走向低潮。国民政府在前一年推行币值改革和限价政策,不久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抢购狂潮,上海经济渐趋瘫痪。 当时,上海产业界人士纷纷迁资海外,寻求新的出路。资金的外流,致使留在内地的荣氏企业元气大伤。这让荣德生气愤不已,“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在最后关头,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荣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将他的产业实行公私合营,这一举动为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而来。 此后,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给予大力扶持,荣氏企业实现了新的复苏。 “他那种爱国的心是从他父亲那儿继承来的。”陈恒德说,荣毅仁在抗战时捐过飞机,解放后有能力的资本家都走了,只有他留了下来,一位对荣家颇有研究但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者的看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被作为对民族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条有效途径,在上海,荣氏对这一行动给予了最积极的配合。他们之所以能一直这么富有,

国内家族企业传承案例

第十八讲国内家族企业传承案例(上) 李氏家族 鲁氏家族 茅氏家族 荣氏家族 其他家族 来自军队的启迪 前边讨论了历朝历代帝王的传承,只是以史为鉴;还介绍很多国外的案例,也可作为借鉴,未必是标准。那么我们国内是否有相对比较成功的家族式企业的传承案例呢?是否有一些企业在这方面披荆斩棘在走自己的路呢?当然也有不少这样的企业,我们把这些传承了若干代的家族式企业的成功经验进行了一下总结。 李氏家族 1.李嘉诚 李嘉诚是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他是香港首富。1928年,他出生于广东潮州,因父亲去世非常早,李嘉诚14岁就辍学当学徒;1950年他筹集5万港币创办了长江塑胶厂,生产塑料花;到了上世纪60年代,他开始投资房地产,然后逐步涉及到金融、酒店、石油、电力等行业。现在,他的产业遍及全世界。李嘉诚及其家族身价约有110亿美元,在亚洲十大富豪中位列第4。 2.李氏家族的第二代 李嘉诚现在年近80岁,已经处于半退休的状态,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泽钜,另一个叫李泽楷,李嘉诚对两个孩子的培养教育相当严格。他要求儿子在生活上必须克勤克俭,绝对不能因为家里有钱,而变得非常奢侈;在事业上,要注重名誉,一定要信守承诺;他特别教导儿子要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李泽钜和李泽楷八九岁时,李嘉诚召开董事会就让儿子列席会议听取父亲和各位董事讨论工作。 李泽钜和李泽楷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想到公司施展才华,李嘉诚却对他们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兄弟俩当时非常震惊,于是他们到了加拿大,李泽钜开设了地产公司,李泽楷成为多伦多投资银行最年轻的合伙人。 两年后,两兄弟积累了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以后,李嘉诚才把兄弟俩召回香港公司,但要求他们:“注重自己的名声,努力工作,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这会有助于你们的事业。” 从李嘉诚对孩子的这种态度上,中国家族式企业的家长应该认识到娇惯和纵容会毁掉整个企业。 鲁氏家族 1.鲁冠球 万向集团的鲁冠球是铁匠出身,现在60岁左右。1969年鲁冠球出掌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厂长,靠作坊式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石蜡铸钢等产品。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9年,鲁冠球调整战略,放弃次要产品,集中力量专业化生产汽车万向节。到2002年,鲁冠球资产超过百亿元,营业收入118亿元,利税10.47亿元。 2.鲁氏家族的第二代 1971年出生的鲁伟鼎是鲁冠球的独子,很早就在集团的各种岗位轮岗,1992年底任集团副总裁,1994年出任集团总裁,5年后赴美读书,现任集团CEO。鲁伟鼎说:“父辈们创造了过去,经历着现在,还将继续走下去;而我们这一代踩着他们打下的基础,沿着他们开辟的大道前进,理应走得更好、更远。” 所以好的传承,会使企业发展越来越好。美国的企业是这样,日本的企业是这样,中国有一些企业也是这样。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完成其利润目标和战略的工具,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各种绩效评价体系科学性如何则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绩效;统计分析;评价;文献综述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company’s performance is a tool for managers to accomplish the company’s goal of profit-making and strategy. Appropriate assessment of a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fundamental part of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T herefore, how to assess a company’s achievements and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kinds of assessment system are scientific form the critical research areas. Previous literatures published on four core periodicals from 2001 to 2006 ----Study on Accounting, World of Management, Comments on Management by Nankai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have been taken as sampl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tudy on company’s achievements in our country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some relevant ideas are discussed and potential problems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Assessment; Literature Review 企业绩效评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较流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创造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工具。但其实,立足于我国的企业实践,也有许多值得借鉴挖掘的方法。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09583283.html,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作者:赵凤莉 来源:《财经界·中旬刊》2018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企业价值的评估随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企业之间 的收购、重组、合资、合并等经济活动越来越多,都需要评估企业的价值。企业价值评估的合理性、准确性将决定着一个企业的成败。本文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角度探讨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加强,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间并购、重组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并购、重组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的准确性,企业价值评估越来越受到重视。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黄世忠在2006年中国评估论坛中的演讲指出:一个企业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的盈利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它的财务风险,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成长性。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处在不同的生命期,这是不一样的。 本文就此展开探讨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问题。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国外起步较早。艾尔文·费雪在1930年提出,投资项目的价值在确定条件下就是其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即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依照合理利率折现后的价值。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在1958年,在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中增加了不确定性,形成了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理论。 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研究者在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上也有一定成就。周宇等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中实物期权定价理论的地位和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实物期权的基本理论;刘玉平对企业价值评估中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分别阐述了三种方法的适用性和不足。国内鲜有文章是探讨企业生命周期与企业价值关系的,本文就此进行探讨性研究。 一、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产品的发展阶段以产品销售额增长曲线的拐点为标志,分为引人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如图1)。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市场份额、市场增长率和经营风险。 (一)引入期

荣氏企业的兴衰说明了什么

2005年10月26日20时31分,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这个百年家族的传奇人物,走完了他完满的一生,像一页华章轻轻敲下最后一个休止符,旋律在一个秋天戛然而止。 关于他的家族,评论很多。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高德步评价说:“从近代开始 荣家三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企业是中国民族企业的前驱;解放后,荣毅仁支持中国政府的三大改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荣家第三代荣智健等人对中国市场经济、新兴民族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荣家是爱国资本家的典型代表,解放后,获得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对于这样家族重视有加也是理所当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戎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采访时说。 面粉大王、棉纱大王、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百年来,荣氏家族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王牌称号,他们在商场上的纵横驰骋,独领风骚,也逐步为他们在政治上赢得了较高的话语权。这一点尤其在第二代掌门人荣毅仁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从1957出任上海市副市长到1993出任国家副主席,荣氏家族在政坛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荣氏家族发展史:三代首富传奇 提起无锡的大家族,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荣家。百年工商,从无锡走出去的荣德生、荣毅仁、荣智健祖孙三代,紧扣着时代的命运,续写了荣氏家族连续三代中国首富的传奇。汉高华威叶如龙芯片胶塑封料清模胶条博客 发家

翻开中国百年经济史,荣氏的家族企业独领风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就只有他们一家。” 民族工商业先驱、红色资本家、中国首富……百多年来,荣氏家族从来都不缺乏这样的称号。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是这个中国最大家族企业的奠基人。1875 年,荣德生出生在无锡城西的开源乡荣巷村。为了谋生,荣德生和荣宗敬早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先后离开家乡,到上海当钱庄学徒。之后,兄弟俩看准面粉行业的商机,于1901年初回到无锡,以6000元钱庄盈利作资本,在京杭古运河边开了家面粉厂,由此也拉开了荣家白手创业的第一步。 到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前,荣家的面粉厂已有14家,生产的“兵船”牌面粉更是销售英、法及东南亚各国,产量占到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成为名副其实的“面粉大王”。 因为面粉厂发展需要用布袋子,1915年,兄弟俩又筹资18万元,开始创办申新纺织公司,在上海、无锡、武汉等地一共衍生办了9家棉纺织厂,顶峰时期拥有当时中国24%的纱锭,成为“棉纱大王”。无锡的申新三厂,是1919 年开办的,现在的旧址上,也保留着建厂时各类机器、产品实物资料。 荣德生兄弟作为荣氏家族的第一代掌门人,不断开拓创新,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时期,最终形成了由26家企业组成的荣家实业,家产超过亿万。 延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荣家内部出现了大震荡,大部分产业纷纷迁资海外,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留了下来。1954年,荣毅仁在政府的帮助下,率先把荣氏家业拿出来实行公私合营,1957年又当选上海市副市长,从此走上从政之路,“红色资本家”的称呼也由此得来。1979年,应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之邀,几经起落的荣毅仁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出色地实现了中国全力吸引外资的目标。直到1993年,他出任国家副主席。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问题研究――――以XX区家族企业为例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家族企业始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至今己有200多年的历史。家族企业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种落后的企业制度,家族式管理也被看成是一种落伍的管理方式。事实上,家族不仅是稳定人心力量的源头,也是人类拓展事业及经营财务的基本单位。在现代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家族企业都大量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并且在各国占据了重要地位。对我国而言,深入研究家族企业发展问题特别是代际传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为中国是一个“家文化”传统最为悠久和深厚的国度。中国家文化积累之深厚,及其对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之大是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家文化所难以比拟的,家族企业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未来。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数众多的家族企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家族企业在代际传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却成了这些企业的一个隐痛。据统计,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许多家族企业往往在创业者去世或不再管理公司之后结束,大约

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进入第二代,只有10%的家族企业能成功进入第三代,仅3%能进入第四代,这些数据都显示出继任对于家族企业的重要性。当前,我国家族企业也到了由第一代换班到第二代的时期,家族企业继任问题显得比任何时期都重要。 很长时间以来,西方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比较重视,并且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我国,由于家族企业的实践起步较晚,中国学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表现出对家族企业研究的关注,但是理论界对此的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系统的理论,更多的研究是借用西方的理论进行诠释,缺少指导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成熟的理论体系。 本文作者所在的XX市,位于东海之滨长三角南翼,是长三角南翼的经济中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是我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拥有省一级管理权限的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而作者工作地XX区,位于XX西北角,是XX市最大的中心城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XX市和XX区的经济都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优越的区位优势更得益于改革创新的先发优势,即民营经济的兴起、迅速发展及其体制机制的领先。然而XX 民营企业大都以家族企业的模式存在,并且大部分家族企业目前仍由第一代家族企业家所经营,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要求下家族企业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特别是在当前XX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之际,家族企业如何成功进行代际传承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界甚至是理论

中国家族企业在路上 “父子型”发展最稳定

在路上,意味着奔跑,更意味着挑战。也许,家族企业的最大挑战就是能不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对中国的家族企业颇有研究,记者在采访他时,他对家族企业分析得头头是道。钟朋荣教授说,实际上中国的家族企业形态各不相同,千差万别,因此在讨论家族企业时,绝不能一概而论。根据他多年的研究,主要有这几种形态: 夫妻型。最初开夫妻店起家。经营规模不大时,夫妻俩不分主次,两人吃苦耐劳,相互提携,相互支撑。但是经营规模大了或者说企业做大了,如果以丈夫为主,妻子辅助,一般说来,稳定性较强;如果妻子唱大戏,丈夫是配角,能否稳定就很难说了。当记者追问原因何在时,钟朋荣教授回答道,可能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他特意举了一个例子,某著名民营企业因为妻子是董事长,大权在握,在外频频亮相,时间一久,作为总经理的丈夫顿生醋意,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俩人产生了纠葛和矛盾,以致要闹离婚。因此,钟朋荣建议,如果碰到这种情形,夫妻俩最好分开经营,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磨擦。 兄弟型。兄弟合伙一起闯天下时,彼此不分,团结一致,可以不计较得失,联合起来抵御外在风险。但一旦事业做大了,兄弟之间常常会产生裂痕和矛盾,谁是头号功臣,谁应该做第一把交椅,很容易成为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弄不好会伤了兄弟义气。当初,希望集团做大后,刘永好、刘永行等四兄弟开始有了裂缝,好在他们四兄弟很快找到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将企业分拆,刘永好、刘永行四兄弟各分出一块企业,这样,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不仅没有对希望集团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且还进一步拓展了各自的事业。钟朋荣认为,解决兄弟型企业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兄弟每人各做一块,让市场来证明他们的能力和才干。姊妹型也是这样。 父子型。这是一种最稳定的家族结构。据调查,如民企“第二代”目前大都没有碰到什么家族人为障碍,如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志忠、浙江横店集团总裁徐文荣、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周少雄、方太公司总经理茅忠群,这批少帅正满面春风,施展自己的远大抱负。去年,山西海鑫钢铁集团掌门人李海仓突然身亡,这一突发事件使得媒体对海鑫的继承人猜测不已。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海鑫的继承人不是已在公司高层的李海仓兄弟,而是他的儿子,一个在海外读书年仅二十二岁的李兆会。这个重大决定是由李海仓年迈的老父亲拍板的。当时,媒体大哗,并发出疑问:一个毛头小子能够执掌拥有四十多亿资产的“钢铁帝国”吗?然后,事实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不可思议。钟朋荣教授认为,尽管目前还看不出李兆会能否当好少帅,但他认为,这是海鑫最佳选择,至少在短时期内,不会引起家族内部震荡,维持了家族内部利益平衡。父子型之所以是一种较为稳定的结构,主要原因是,中国有“子承父业”的悠久传统,在人们眼里,包括在家族内部也是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较少有什么非议,在伦理上也保证了父子型的稳定性。 至于父女型,钟朋荣教授说,女儿能否支撑家业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女婿的所作所为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中国的家族企业仍在路上。 有专家认为,民企第一代创业者受时代局限,要在政治和经济之间、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走钢丝。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竞争的规范化程度提高,民企成长的基本矛盾已经转变,不再是政府与市场的博弈,而是全球化市场中本土化力量与国际化力量的较量。新的矛盾使“民企二代”注重现代公司发展战略,时常把与世界接轨挂在嘴边,开始依靠品牌与,创造出适合世界的产品,攫取“第二桶金”。 近些年,“民企二代”们不断在国内外市场显露出与父辈不同的锋芒和朝气。丁志忠1999年出任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伊始,与公司高层一起做出决定:在晋江民企中率先聘请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出任安踏形象代言人。第一个主题为“我选择,我喜欢”的形象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一播出,在国内消费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使安踏迅速赢得很高的认知度。老一代喜欢银行贷款,“民企二代少管家”则偏爱资本市场。他们正试图通过借力资本市场,加快股份制改造,实现,促进经营风格的全面转型,接轨现代企业制度。 浙江横店集团总裁徐文荣履新后在证券市场频频出招。2001年8月,横店系正式入主青岛东方,目的是为了整合旗下的医药化工产业——这是横店集团若干产业中一个主要产业。2001

最全的企业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1绪论 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与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进行资本扩张,增强市场影响力。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带来了国民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各级政府也相应地出台了许多规范资本市场的法规政策及其配套指引,这些都促使资本市场中的并购历程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发展。 企业并购活动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1984年7月,保定市纺织机械厂以承担兼并企业全部债权债务的形式,并购了保定市针织器材厂,该厂已处于连年亏损,几乎面临倒闭状态的企业,这是发生在中国的首例并购案例,它开创了中国国有企业间并购活动的先河。过去的几十年里又相继发生了许许多多类似的并购活动,掀起了一股股来势凶猛的企业并购浪潮。但由于企业并购在我国的起步时间比西方国家晚了整整几十年,加之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转轨时期,资本运营的体系不完善,许多制约企业并购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与并购价值评估方法的应用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我国企业的并购动力主要是来自政府方面的推动,尤其体现在一些国有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当中。但随着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不断推进,许多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出于自身发展战略的角度,主动进行并购活动。 第二,并购价值的评估方法陈旧。虽然我国资本市场中的并购活动还处于初步发展时期,配套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的良性发展。从技术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价值的评估最常用的方法是重置成本法和收益法,它们被盲目地广泛使用,而没有考虑到不是所有的并购类型都适用这两种方法。重置成本法主要侧重于对当前企业资产价值的静态度量,而没有考虑到企业资本未来的收益能力。重置成本其实评估的并不是企业的价值而是当前资产的价值。同时,收益法在我国某些并购案例中也并不适用,因为使用收益法所需的部分行业参数中目前市场条件下很难获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并购中的评估方法应用。 第三,我国企业间的并购活动大多是通过并购双方直接接触完成的,投资银行等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在西方发达国家,从并购发动、融资安排到价格确定等各个环节,中介机构都起到推动作用。但我国尚处于缺位状态的中介机构,不得不使我国的企业并购仍处于初级阶段,很难市场化、规范化。 .2研究意义 资本市场中并购事件无一不牵涉企业部分或全部资产产权的转移,能否成功转移都需要合理的定价来支撑,这使并购资产的定价机制也面临考验。能否合理地评估并购资产的价值,决定了交易价格对资产真实价值的反映程度,也就决定了企业间并购交易能否顺利实现,同时它还影响着资本市场能否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纵观资本市场中层出不究的并购案例,其并购的方式各不相同,参与并购的主体也各不相同,那么目标企业定价所适用的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所体现的评估方法特点也就不同,因此,在并购资产的评估过程中,评估方法的选择和评估方法的运用对资产交易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中国资本市场中企业间的并购活动为切入点,立足于不同的并购类型,着眼于研究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分析不同的并购类型下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试图在资产定价的合理性和适用性上提出一些有用之策,从而体现了以并购为目的的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对于今后并购活动中的资产定价,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

摘要《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试行)》于2005年4月起实施,打破了价值评估中单一使用成本法的局面,使得收益法、市场法的应用有了政策上的依据,对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如何正确、合理的选择三种方法应用于评估实践这一问题。 关键词企业价值资产评估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 1 引言 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了《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简称“意见书”),从基本要求、评估要求、评估方法和评估披露等方面对注册资产评估师执行企业价值评估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于2005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意见书明确提出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三种基本方法,这一规定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单一使用成本法的局面,拟促成三足鼎立的评估方法格局。基于此,在具体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方法的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2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应用现状 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方法有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期权法较少采用。而在我国的价值评估实践中,成本法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首选和主要使用的方法,收益法、市场法很少采用,期权法几乎不用。赵邦宏博士对我国2003年企业价值评估使用方法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价值评估业务中所占的比例达95%左右,而收益法一般作为成本法的验证方法,不单独使用,市场法很少使用,期权法一般无人采用,而且在2004年12月30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的《企业价值评估指导意见书(试行)》中也未涉及到期权法,基于此,本文中对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及选择研究中不考虑期权法,仅以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种方法为研究对象。 3 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比较分析 要选择适合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首先应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明确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性,以下从方法原理、方法的前提条件、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对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进行比较分析。 3.1 各方法的原理 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重建或重置评估对象,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精明的潜在投资者,在购置一项资产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建造一项与所购资产具有相同用途的替代品所需要的成本。 收益法的基础是经济学中的预期效用理论,一项资产的价值是利用它所能获取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其折现率反映了投资该项资产并获得收益的风险的回报率,即对于投资者来讲,企业的价值在于预期企业未来所能够产生的收益。这一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艾尔文·费雪,费雪认为,资本带来一系列的未来收入,因而资本的价值实质上是对未来收入的折现值,即未来收入的资本化。 企业价值评估市场法是基于一个经济理论和常识都认同的原则,类似的资产应该有类似的交易价格。该原则的一个假设条件为,如果类似的资产在交易价格上存在较大差异,则在市场上就可能产生套利交易的情况,市场法就是基于该理论而得到应用的。在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中,市场法充分利用市场及市场中参考企业的成交价格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和判断被评估对象的价值。 3.2 各方法的前提条件

华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文献综述_王虹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摘要】华人家族企业传承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内涵,保留了华人治理的风格,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在国内外商界占有一席之地。本文就华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进行综述,发现国外学者相对走在了研究的前沿,国内学者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在此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偏向于将理论结合到国内家族企业这一具体情景中,并提出了修正式、验证式的结论。研究的不足表现在成果中缺乏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理论新体系。 【关键词】华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综述 一、引言 目前对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主要以理论性研究为主,研究范围也较为广泛。主要有:定义的研究;华人家族企业管理与儒家文化;华人家族企业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家族企业间的比较性研究;局部地域范围内的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本文主要定位于华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研究,对前人所做的研究以及目前现阶段有关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华人家族企业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学者主要有英国学者雷丁,美国学者Silin,台湾学者郑伯壎、杨国枢、黄光国,国内学者有储小平、李新春、陈凌、胡军、薛天山等。 二、华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研究的论证 1、境外学者研究 英国学者雷丁(G.R edding)的研究重点主要是华人家族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作风。他采用访谈的实证方法,长期有系统地从事香港、台湾、东南亚的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在《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 —文化背景与风格》中,将华人经济文化具有的特殊风貌称为“华人资本主义”,并将中国人的资本主义精神总结为三大要素:父权主义、人际关系和寻求安全。他对海外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且涵盖较多的华人社会与不同类型的企业,样本数也较多。因此,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肯定。雷丁(1991)根据对台湾、香港及东南亚华人企业的长期观察,得出了华人企业组织行为“弱组织和强网络”的重要结论。雷丁(1993)采用访谈的方法系统研究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华人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作风后发现,海外华人企业组织具有家长式管理、灵活性、注重关系网络的特点,具体分析说明了华人家族企业10点“标准特征”。 美国学者Silin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台湾大型民营企业的企业主、经理及员工上下级之间的互动关系,描述了华人家族企业领导的6个特征:教诲式领导,德行领导,中央集权,刻意与下属保持距离,不明确表明意图,施展控制手段。Silin是对华人企业领导进行实证研究的第一人。 台湾学者郑伯壎对华人企业组织的领导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把华人企业组织的领导归结为家长式领导作风和差序式领导作风(郑伯壎、董敏萍,2000)。根据他的研究,华人企业组织普遍存在家长式领导作风。这种领导作风包含了以下三个重要的方面:权威领导;仁慈领导;德行领导。郑伯壎还分析了华人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了“尊尊”法则和“亲亲”法则的对领导绩效的影响。 2、国内学者研究 国内学者对华人家族企业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家族企业作为一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企业组织形式,重新获得了学术研究的正视。国内学界尝试以客观、理性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大陆的家族企业,并希望能够对其成长发展提出自己的分析和建议。 储小平的研究重点是华人家族企业社会资本,包括人力资本(人力关系、社会关系资本)和资金资本,其中主要还在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家族企业在中国虽然曾经一度消失,但是“家族主义”、“泛家族主义”却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即使在计划经济体制鼎盛的时期也是如此,只不过是以一种变相的或潜伏的形态存在(储小平,2000)。储小平(2003)指出私营家族企业的成长瓶颈主要不是金融资本,而是管理资源这种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并通过相关论证证实了:私营家族企业主突破家族人力资本封闭性的动机和行为正日益增强;信息分享的风险和企业主的“集权情结”成为家族企业融合经理人力资本的主要障碍;家族企业内部的特殊主义的用人规则会发生蜕变,并与“能力至上”的普遍主义规则相融合。《社会关系资本与华人家族企业的创业及发展》(储小平,2003)从社会关系资本的角度对华人家族企业的创业与发展进行分析,得出华人家族企业主所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本状况对其创业以及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关系网对融合金融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作用;私营(家族)企业通过社会关系网络与政府之间形成的双重路径依赖关系对家族企业发展的影响。 中山大学管理教授李新春也是该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从上世纪末开始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家族企业的管理的研究。他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对家族企业治理问题有着自己相对深刻的见解。李新春(1998)探讨了中国家族制度与现代企业组织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中国家庭制度不是限制,而是大大地加速了改革开放。他强调,研究中国的经济组织,必须重视对传统家族制度的研究,摆正家族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后主要集中于职业经理人在家族企业关系治理中的作用、治理模式与绩效等研究。在《家族化企业的“管理革命”》(李新春,2001)中作者指出家族企业都要经历从家族治理结构到职业经理人的交接班的“管理革命”。他指出“管理革命”并非全部以两权分离和引入职业经理人为标准,可以将家族化治理结构改造成“家族-管理型”企业。作者一再强调职业经理人在家族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管理中经理人在家族企业中的作用又表现出不一致性。《经理人市场失灵与家族企业治理》 华人家族企业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王虹王立君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理论探索 148 《当代经济》2009年12月(下)

欧美家族企业和中国家族企业的差别

欧美家族企业表现优秀中国的家族企业差在哪? ★世界经理人集团首席执行官丁海森 丁海森,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和麻省理工学院(MIT)Sloan 管理学院,获得经济学和管理学硕士学位,参与创办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并当选为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2003年度“全球100位未来领袖”,现任世界经理人集团首席执行官。 未来5-10年是中国家族企业交接班的关键时期,一批50—60岁的富豪经过20年的拼搏,要逐步将公司移交给自己的儿女,然而,目前还看不出第二代的家族接班人中有光彩夺目的新人出现。 从世界范围来看,华尔街电讯(https://www.360docs.net/doc/909583283.html,)研究表明,全球67%的家族企业都将面临老一辈创业者或守业者对下一代的权力交接问题,一个全球性的家族企业“接班时代”已经到来,这可能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财富迁移运动。 世界上最成功的一些企业就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的,如福特、宝洁、摩托罗拉等,家族企业在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非常普遍,即使在美国,家族企业也是经济的主导力量:75%以上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上述数据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欧美家族企业表现优秀?为何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家族企业发展不起来呢? 我认为,首先,家族企业在当今的中国大陆,属于贬义词,感觉是和“小型企业”、“倒闭企业”、“侏儒企业”等不阳光的词语挂钩的;其次,许多中国人骨子里还是认为“官为上、商为下、学居中”;第三,引进外资在各地都有奖励,官员因此还可以被提拔,可是,谁听说过引进本土家族企业有奖励? 因此,无论是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还是其它混合型企业相比,家族企业没有任何社会和舆论环境优势。 但家族企业在中国为何能取得短暂的成功? 首先是血浓于水的凝聚力、向心力。一个家族的人由于亲情血缘关系,比家族以外的人更容易相融;其次是高效的工作效率。在家族企业里,总有一个在家族中比较权威的人居于企业的最高位,对企业经营管理亲自掌握,所以,当企业决策时,家族成员会和企业最高管理者迅速形成统一的观点,决策过程比较简单,工作效率较高;第三,易于控制管理,保密程度高。由于家族成员居于重要的管理地位,家族利益和企业利益相一致,大家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所以在家族企业里各部门的关系容易协调,上令下达,易于控制管理。 我认为家族企业的生长要有一个健康的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从法制环境来说,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有较为稳定的商业环境和保护私有财产的政策。尽管这些国家都有过很多战争或动乱,但这些家族企业还是在历史的剧变中幸存了下来。 此外,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有一批世界级的公司,这些公司除了有驰名世界的品牌外,还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比如,宝马公司的文化理念是:“只有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任务,才能目标一致”。奥迪公司是“竞争是从来不睡觉的。”西门子公司是“过去总是开头,挑战在后头”。德国强调依法治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完备的法律体系,为德国企业建立诚信、守法的企业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德国文化传统主张的博爱、平等、勤俭、节制等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