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已成为近几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是由人多地少、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城镇化水平加快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应从政策优惠、劳动力自身素质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这是推进农村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城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增

长远远大于需求,因此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根据现有的土地承载力以及工业化程度不断加大等各种因素,我国农业一半以上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剩余劳动力是指“边际生产率很小,甚至为零或负数的劳动力。”而马克思认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以及必要劳动人口减少。这种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意味着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将下降,从而必要劳动人口将减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想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资本如何占领农业并促使农村劳动力分化为农村雇佣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变为工业雇佣工人的问题;第二,不断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工业雇佣工人进一步转变为相对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的问题。可见,马克思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发展做过重要的思考和研究。

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同时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因素的多样性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产生的。

1. 人多地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根本因素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矛盾是人多地少。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大比重高,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农业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加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平均每年以近千万人的速度增加,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比率也随之增长。当前,我国可耕地面积仍在逐年减少,国家国土资源部2007 年 4 月发布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06 年10 月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8.27 亿亩,比上年度末净减少400 万亩。与此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也进一步催化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加。

2.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农业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而且也影响着农业部门对于劳动力的容纳和利用。我国长期以来在农村形成了典型的“粮农型”经济结构,使得劳动力大多限制在种植业这一狭窄的范围内,从而直接导致了就业渠道的单一化。农村产业结构的单一化对劳动力的容纳是有限的,这就表明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就必然要求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对于劳动力的容纳和利用程度。农村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要比重越大,闲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减少。因此农民在自己的生活地区能够得到较好的利益,就会减轻造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舍近求远向发达地区以及沿海城市转移的现状。所以,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根本上来说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安置具有必然性。

3.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

城镇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一个必要历史过程,是社会经

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空间的表现,也是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近年来,我国城市拓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区规模迅速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然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也造成了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生产力两者之间突出的矛盾。城镇化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无法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闲置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自身生存不得不向城市转移寻找新的生存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长必须要相互协调。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解决,要利用国家宏观调控和相关利益主体微观激励机制来实现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利益相协调,从而平衡社会发展。必须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避免由于城镇化水平加快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确保促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就存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可以出外打工、做生意,从而得到了出外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力。实践证明,在非常有限的耕地上获得较高的收益,并保证农民有较高的收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因此,剩余劳动力往外转移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现象和现实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靠拢,这两者之间是有必然利益联系的。如果说人多地少、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那么,城镇人口收入高从而带动消费水平高、收入机会多则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产生的巨大吸引力。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一般来说,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下,会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城乡人口收入比例关系。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现在大约达到 3.60:1。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已逐步步入小康,消费结构已向住宅、汽车为主导的高价值耐用消费品转化,而较大部分农村居民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不仅仅收入的差距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转移到城镇的愿望,而且教育水平、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也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着巨大诱惑和吸引。

1. 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就整体来看,我国劳动力价格较低,且农村劳动力价格更为低廉。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廉价的劳动力是各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而产品价格的优势则主要得益于劳动力价格的低廉。因此,刺激了许多产业对大量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使得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另外,受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使农民收入水平继续处于下降趋势。因此从事农业的人口逐渐减少,而这部分人口又必须要重新就业,这样则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更加艰巨。

2. 城镇发展水平的差距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是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农业基础非常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状况从根本上没有改变。投入大、产出小的现实使得许多年轻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因此,他们纷纷离开农村,把目光转移到了城镇,从事非农产业的经济活动。但是虽然当前国家和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就业和创业方面有了较大的回旋空间。但出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上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较低,除了从事简单农业生产,很少有其它技能。进入城市后,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明显处于劣势,成为城市中新的贫民阶层。受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两个主

要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较为盲目和无序。另外加上比较规范的劳动力交流场所较少,用工信息、劳动力价格等一些信息发布不及时,致使一些农村外出务工者让个别街头广告欺骗,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

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难度。近几年,虽然各级政府部门也在积极组织输出劳动力,但力度不大,组织化程度低。由于大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

专业技能缺乏,造成就业渠道较少。目前农村开展的专业培训时间较短,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内容简单,对外出就业帮助不大。据调查,在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经过专业技术培训(主要是短期的培训)的仅占21%;每百名外出劳动力中,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 3 个人。因此,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了解,更缺乏从事非农产业的技能,使得外出就业的空间越来越小。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权益保障

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认为到城市务工可以挣大钱,盲目进城,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还因自己的素质和技能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岗位的需要,而找不到工作或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没有长期的、稳定的能保证在城市生活的就业岗位。没有组织和制度上完善的保障,农民工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不得不为了维持自身利益的需要转战于不同简单劳动岗位中,缺乏持续和稳定的特性。农民外出务工虽然为各地区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农民工因为是外来务工群体,享受不到各种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外出农民工属于社会弱势群体,没有安全感和最基本的权益保障,影响了外出农民工的积极性,致使他们不断的寻求能够满足自己利益需要的工作。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策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应该以系统化的理念,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方针,进行宏观调控与组织,统筹规划,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扩大劳动力大容量转移的载体和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

1.政府部门应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利条件把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当中,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政策,为其合理流动提供政策支持,逐步完善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优惠政策,清理和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和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打工的复杂程序,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和风险。建立健全维权体系,通过合法的组织形式,维护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媒体加强对农民工的正面宣传,促进农民工与现有城市居民间的良性互动,增加群体间的信任,

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

2.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应该在转移过程中逐渐完善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

条件的不足,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民工就业技能的培训。对农民工在技能、法律、卫生、城市生活知识等方面进行综合指导,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工作水平。一是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二是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改变就业观念是尤为重要的。尽可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掌握较多的实用技能,提高农民工的劳动、工作和综合素质,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转变,增强竞争能力。

3. 加快

农业产业化,为就业空间提供拓展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既可为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又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农村内部实现就业。从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把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健全优势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拓展其发展空间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达到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离土不离乡就业,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双赢” 。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面,也是能够切实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手段,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利益。同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多渠道吸纳转移劳动力就业。调整发展战略,从农村实际出发,立足农业,向深度、广度延伸。充分发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优势,兴办特色工业,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创办劳动密集型企业和集群企业。既降低成本,又较多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之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载体。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小城镇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经济。以小城镇建设接受新的文化观念,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在发展小城镇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拉动就业需求,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转移、就业。把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做到协调一致,相得益彰,保证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可持续性。小城镇接近于农村,乡镇企业多集中在小城镇,农民就近离土不离家转入小城镇就业,既可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就业风险,又可有效的避免在大中城市吸纳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农民涌入城市产生的种种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中国体制转轨和制度变革的必然选择。大规模的农民工外出,推动了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配置,完成了社会角色转换进程中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一定意义上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农业国跃进到工业国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这是世界先进国家已经走过的历程,必将强有力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难度很大,任务艰巨,但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促进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地办法,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张开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冲突与制度构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5):105- 108.

[3] 夏菁,姚望?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6):72- 75.

[4] 郭梅军,原梅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城市化问题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 1):23- 26.

⑸韩康.农村就业转移增长的困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 (3).

[6] 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 .宏观经济研究,2002,(6)

[7] 李心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思考[J] .农业经济问题,2002,(12) .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变化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多种计量方法,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与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2009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在1亿人左右,较2005年减少约1500万人。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的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不到3500万人,较2005年减少约3000万人,而40岁以上的比例较2005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达到65.2%。从性别结构看,25岁以下年龄段的女性劳动力基本全部转移出去,未来城镇非农产业女工短缺的现象将更加突出。从地域结构看,河南、湖南、四川、安徽、广西、江西等乡村劳动力供给大省的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继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这种情况表明,我国乡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短缺的矛盾更加严重,必须采取针对性政策措施,促进各地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劳动力结构 一、引言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与结构既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也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大概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的数量和结构有什么变化趋势?是否可以继续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需求?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新中国农业60年统计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0》、《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0》的最新统计数据,对此进行了跟踪分析,以期为相关的政策制订提供研究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计算公式为[1]: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其中关键是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本文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计算农业劳动力的实际需要量。 1.农户收入最大化法 该方法对于剩余劳动力的定义为:农户的生产行为是农户将根据经济环境以及自身的资源禀赋的状况配置其各种生产要素,使得其生产收入达到最大化。农户当前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与达到其生产要素最优配置时的农业劳动力数量之差就是该农户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这一概念不需要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零的假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王敏鸽 摘要: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改革规划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 形成促进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改革投融资制度,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产业化,增强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走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城镇化;制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 26-0069-02 城镇化主要是指伴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和分工细化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 52.6%, 超过 50%的中国城镇化正在驶入加速的快车道,然而在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城乡分割严重,二元结构明显 改革开放后, 先富带后富的政策使得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起来, 成为我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后备力量。但是在随后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却造成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后果,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贫富差距大,二元结构明显。因此, 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分割化的现象成为我国城镇化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同时,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差很大, 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而在户籍制度的约束下, 人口不能自由流动, 农村居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进城只是身份变了,居住地变了,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一大批进城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或技能, 很快就沦为城市贫民。所以, 现

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农村城市化进程调研报告 从xx年开始滨海新区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位于市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是市区大型工业企业战略东移的目的地和滨海区现代制造业的大后方,区位优势明显。在这个大环境背景下,我通过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分析、研究、思考,就如何依托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形势,切实做好我区新农村建设工作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和现状 地处海河中下游,东接港,向内辐射“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向外辐射环渤海,既是三北地区到港的必经之路,又是链接市区与滨海新区的重要通道。行政区共辖9个街,分别为张贵庄街、丰年村街、新立街、华明街、无暇街、万新街和金钟街、军粮城街、金桥街。xx年底全区常住人口万,户籍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另外有外来人口万。 调查目的:调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我们的建议和意见,同时推广和宣扬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推行模式。 原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XX年,虽然全区农业户口人数仍占60%以上,但农业产值所占比重已不到4%,务农劳动力已经不足全区农业户口的10%。这些数据说明二三产

业已占据我区地方经济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近年以来,滨海新区的建设带来的招商引资、开放开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不但带动了全区的社会经济的腾飞,更加速了全区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城市化的改造和拆迁因没有建设好的园区入驻,产业的拆迁、外迁,有的甚至消亡,既建设了集体的收入,影响税收,又对招商引资和现有企业的扩大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一些乡村由于重点工程项目占地,使不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大批退出第一产业或者自谋生路。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农民养老问题等关乎社会保障与稳定的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农村补偿款不到位,导致农民上访不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引发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值得我们这些干部和政府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2.随着我区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区城中村在地域上已是城市的一部分,但在外在形态,管理体制,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受着农村模式的影响,体制的不合理也不适应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与城市发展极不协调,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例如,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社会治安问题复杂;居住环境因为没有合理规划及自身的原因,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缺乏统一全面的规划,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原因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矛盾。究其原因,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差距等是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最后,文章提出对策:调整户籍、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劳动者问卷调查 引言 在发展经济学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一直是核心问题,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符合发展经济学中对劳动力转移的相关论断。到2012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仍然高达64.3%。农业的基本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在就业不足的条件下收入低下;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不稳定。鉴于以上原因,解决农业基本问题的唯一途径则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Schultz,1945)。针对此问题,国内的专家学者也认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键,而解决途径必须转移农村劳动力。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其中有8亿是农民,占了总人数的1/2以上,而且有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根据江苏省

2010年的人口普查,对江苏省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做如下分析:2010年江苏省共有常住人口为78659903人,其中15-64岁 人口为59861916人,占76.10%。这也反映出了要解决农村 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之大。鉴于此,笔者选择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新时期阻碍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时期江苏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突出问题 江苏省的经济增长一直备受关注。其在农业方面的问题同样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的人数已达到1340.9万人,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0.94%。其中苏南转移达到67.18%,苏中为54.05%,苏北为39.44%。江苏省向外输出的农村劳 动力已经达到了200.29万人,占据总的劳务输出人数的 14.94%。在文化水平方面,84.22%是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但是转移中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 苏南地区的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早,农村劳动力控制得较好,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由于计划生育实行得较晚,又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使得现在的农村的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很大。但是经济的发展又尚未赶上人口规模的增长,岗位数量有限,而且江苏省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省,这就更使得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论文

浅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利与弊 姓名 班级: 学号:

农村劳动力转移利于弊 摘要:“三农”问题最核心的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意义重大。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对中国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含义和背景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含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是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转移出来进入二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国家发展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基本上可以看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要素不断向工业,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也是其实现“现代经济增长”的必由之路。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的,农村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体质改革的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一方面随着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不断的完善,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增,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不断的提高;另一方面各生产要素在各部门各地区间的比例失调,农村劳动力的问题得以初步实现,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渠道,由于收入差异使得农村劳动力开始向乡镇及城市边缘转移。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由于沿海城市的发展城乡收入差异引起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是沿海发达城市,随着沿海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增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且待遇的提高也吸引着农村劳动力,从而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涌动,解决好剩余劳动力问题也成为关系到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矛盾突出 国际上通常将15-64岁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我国通常用男性16-59岁、女性16-54岁的人口为劳动年龄。200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4989万人,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据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为84313万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60012万人,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71.2%,2010、2015年乡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将略有上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分析研究

关于农村剩余 劳动力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孙朋朋 专业班级经济学二班 学号 201843034 完成时间2018 年1月3日

目录 摘要2 1.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2 1.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2 1.2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2 1.3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3 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3 2.1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剩余比例大,而且供给仍在稳定增长3 2.2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4 2.3有关制度、政策改革不到位4 2.4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降低4 2.5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较大盲目性5 3.加快我国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对策5 3.1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5 3.2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5 3.3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6 3.4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6 3.5组织实施劳务输出6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7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对农村所产生的影响8 5.1加剧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8 5.2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撂荒和农村耕地被占用8 6.结语8 参考文献:9

摘要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但目前诸多因素制约着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为此,我们应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着力扩大就业容量,组织实施劳务输出,以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而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普遍问题。但是,在我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既是关系农民增收的“民生”,又是事关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国计”。 1.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 1.1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欠发达地区在农业方面最突出的矛盾是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资源或资本过少,土地承载压力过大,劳动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太低。若要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就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只有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才能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才能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而且还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1.2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内需 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水平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 一、城市化概述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1)我国大部分城市还不具有良好接纳包容这么多农村人口的条件,这就使得原本就不算发达的城市,无法解决这部分迁移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住房等各种问题,也给原本基础设施条件差、住房条件差的城市无形中增加了更多的压力,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工商业集中,人口密度大,人工设备密度高,活动强度大,人多车多,导致交通拥挤。城市地域不断向四周蔓延,城市功能混杂,建筑密集,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重庆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难点和对策探讨 根据重庆市委、市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决定》(渝委发[2001]号34号)加快重庆市城镇化进程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末的33.09%提高到届时的全国平均水平(据有关部门测算为45%);把万州和涪陵建设成为大城市(按现行国家标准,城镇人口达到50万人以上);黔江、江津、合川、永川、开县、长寿、南川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成为20-30万人的中等城市;多数县城发展成为10-20万人的小城市;100个左右的小城镇发展成为3-5万人的中心镇或特色镇。在城镇化发展速度上,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发展是一个缓慢、加速、再减慢的过程。在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后,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当前重庆市的城镇化水平为36.4%,正处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经过努力,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条件原因,目前重庆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与直辖市的地位很不相称,加快城镇化进程困难也是相当大的。 一、加快重庆市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难点 1、农村工业化水平落后。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重庆市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农村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但从整体上来说,重庆市农村的工业化水平仍比较落后。至 2002年末,在重庆市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工业生产的只有5.1%,直接从事农业的比重仍高达63.5%。重庆市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村的工业化,没有农村的工业化发展,农村的城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不但要考虑转移劳动力的生活生存成本和管理成本,更重要的还要承担转移劳动力工业化所必需的技术装备成本和发展成本。 2、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城镇化并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简单集中,而是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一系列制度的变革。尽管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民的市场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等观念还非常淡薄。从整体上说,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目前重庆市农村还有文盲214.78 万人,文盲率达6.95%。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农村居民,即使户籍制度上成为城镇居民,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生活技能,在城镇生存下去也比较困难。 3、城镇就业压力增大。2002年,重庆市城镇的登记失业人数为16.2万人(登记失业率为 4.1%)。今后随着市有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化,城市的下岗失业规模还有可能扩大。我们不仅有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而且每年还有6‰左右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保守估计每年也需要净增加40万人左右的就业岗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势必会加大今后重庆市城镇化推进的难度。 4、耕地资源不足。截止到2002年末,重庆市只有耕地面积2075.5万亩,也就是人均仅有0.67亩耕地。根据建设部测算,每一个城市人占地需要100平方米左右(包括生活占地、公共交通、绿化、水电工程、厂矿、水面等),城镇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长治久安,对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影响。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放出的一个明确信号就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报告中提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加强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之一,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加快工业化建设的步伐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农村城镇化包涵了人口、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变化。现代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的技术变革,农业与工业联系的加强, 现代工业与服务业在农村地区的渗透,使农村经济已成为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综合经济。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但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在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们更注重直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如果我们对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与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相背离,进而直接影响到当地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在新形势下如何兼顾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选择一条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城镇经济、环境与资源协调发展的城镇建设之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宜居城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制度政策上的缺陷;既有文化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因素的作用;既有农村内部的原因,也有来自于农村外部的影响,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人口就业结构的转换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基本上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这样使得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密集,但是由于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缺乏,科技传播比较慢,而这些第二产业多半是污染比较严重的产业,比如造纸厂、砖厂、多晶硅等。工业生产的集中,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理措施,就会产生三废排放,当这些排放物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就会产生生态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等,导致该地域的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割裂了生态系统内部既有的联系。生态系统中存在内部平衡机制,如果没有外部因素,这个系统能够自动的调节和稳定生态系统。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水具有自净的能力一样。人口在散居的情况下,人们从生态系统获得农产品,

2018年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2018年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8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特别强调,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说,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中,“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大量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转移,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另一方面向第三产业转移,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商业、服务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不仅为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流动,均衡了劳动力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配置,从而使转移本身成为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的一个主要手段。不管是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度,还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都是农民增收、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进而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兼职”到“离土不离乡”,再到“农民变市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仍滞后,我县农业劳动力大量富余

浅谈农村转移劳动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农村转移劳动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区域,而在转移的过 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农村劳动力的各项保障政策都是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重要的民生 问题。本文将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其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合理的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职业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 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职业技能整体素质偏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农民工 总体受教育平均水平18.4%,很难适应市场用工需求。市场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的要求越 来越高,企业用工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趋势明显。虽然农民工工资报酬相对较低,但是 企业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培训成本远远高于直接从人才市场中招收较高素质的大中专毕业生和 专业技术人才的成本,农村劳动力就业缺技能的矛盾愈发突出。 2.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通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劳务输出仅占总数的10%左右。90%的农民转移就 业除极少部分是职业学校推荐的外,大多数是自发的,靠的是兄弟姐妹亲戚互相带、老乡带 老乡带出去的。主渠道不畅,黑中介便有机可乘,非法招工诈骗农民工影响极坏。组织化程 度低,既不利于农民外出就业,也不利于其输入地对外来就业农民的管理,更不利于务工人 员合法权益的保护。 3.大部分农民工收入低,生活水平相对较差 农民工相对与城市居民的收入较低,尽管在城市务工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高,但是横向 比较城市居民的收入,农民工的收入较低。收入水平决定生活水平,由于收入较低,他们的 日常生活非常节俭,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消费外,用于其他消费的费用非常少;住宿条件也较差,多在工棚或多人合租;另外,农民工的闲暇生活单调,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身在大城 市而变得丰富多彩。 4.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没有切实落到实处 我国虽然提出了很多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没有落到实处。农民工 工资以及个人保障问题都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出现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农民工进入城 市受到歧视,以及农民工户籍问题等,都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尽管在农 民工就业问题上,我国出台了很多的政策,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落实到实处,农民工的 切身利益没有得到保障。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农民工占据了务工人员的大多数,也是我国居民劳动转移的多 数人群。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了了地方没有切实落实农民工的现象,政策没有得到相应的落实。 5.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 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将社会保险金负担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 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制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 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就是为了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由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生活水平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人数庞大,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现状 我国的国情是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3.2亩,而贫困地区不足1.5亩。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现有装备水平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可以新种7亩土地,据此推算,则现有劳动力中有79%的劳动力剩余。这样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人。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现阶段我国总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是:农村人口8 亿多,劳动力近5亿。其中农业劳动力3.5亿。全国现有耕地19.23 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 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 亿。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人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了难度。”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国家统计局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2008年末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在本地就业的8501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现状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将成为农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斌超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 “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分析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绪论 房地产业是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才慢慢出现的新兴产业,却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柱性主要是因为,房地产行业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关系日益深厚,不仅影响着与房地产业有关系的一些企业,对整个金融范围甚至上升到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样一来,房地产业是否能够蓬勃发展就显得弥足重要,它作为支柱性的产业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国家的未来,直接刺激经济水平的提高。 城镇化作为国家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决定,不仅已经拿来被一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对社会的进步和人民收入的提高举足轻重,显而易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直接带来的就是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的暴涨。 随着房地产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住房供应量不断地增加,导致出现了

房价迅速上涨、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象。面对这种情形,房地产业该如何实施定位和快速有效的控制以及优化房地产业发展规模,这就是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所得结果期望能够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业发展,使两者能够协调发展。 二、城镇化建设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我国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业规模的量变关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一直处于相对比较缓慢的状态下,甚至出现过短暂的停滞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进步那是显而易见的,这还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政策扶持,特别是踏入21世纪以来,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竟然超过1,500多万人,城镇化率更别提了,高出1.37%,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城镇化水平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高达51.3%,终于打破了50%的极限;到2015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更是多的惊人,7亿多是什么概念,城镇化率更是高达56.1%,这与“十二五”规划的贯彻执行密不可分。 (二)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规模基本情况。随着房地产热一波波朝我们袭来,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问题,随之而生的就是一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以城镇为核心发展的历史阶段,城镇化水平成为衡量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城镇化是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转型、文化重构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城镇化进程,甚至出现逆城镇化现象,我国自近现代工业诞生后也开始了现代城镇的建设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我国城镇化提升最为迅速的时期。但是在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网被放大,三者之间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具体包括: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之间的问题;城镇化与土地使用之间的问题等;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问题等。关键词:城镇化就业土地农业 城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和衡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尺度。城镇化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而使得生产关系产生变化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等方面发生变化。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有利于引导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各区域的平衡、协调发展。但是,在社会发展速度激增的今天,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在某些方面影响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与土地使用之间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制,农民对所使用的土地不具有资产性质。到目前为止,法律所赋予农民的土地产权虽是“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但事实上这一权利具有一系列非常严格的限定。一是农民手中的这块土地仅限于农业用地使用,这种硬性规定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产权被限制在农产品种植权和从事农业耕作的收益权上;二是尽管允许农民对承包的土地进行“自愿、有偿、依法转让”,但转让范围也仅限于农业用途;三是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不拥有出让权和抵押权。以上种种限制使农民的土地权利只具有为他们提供生计的功能。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无法从土地价值上受益;也无法出让或变现土地,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时一无所有;土地不抵押权的缺失使农民丧失了利用土地作为抵押品获得金融资本。总之,农民尽管被赋予了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但是,这种有限的权利还是约束了土地对于农民的资产功能的实现,从而迫使农民在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可见,政策稳定性不足也成为农民利益受损、合法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报告

XX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学生XX XX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研究 内容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必然之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不仅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

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因素,并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有着直接影响。因此,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需要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等的研究,提出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合适途径和有效办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策建议经济影响 Abstract: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to shift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country to a modern industrial country road to the inevitable.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not only fundamentally restricted the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to a certain

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论文题目: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班级:经济管理研究生1班姓名:

摘要 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目录 摘要 (2)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5) 二、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6) 1、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6) 2、增加了农村收入,为农村发展注入了资金,促进了农村产业 结构调整 (6) 3、劳动力外流转移的稳定性,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6 4、产生广泛的回归效应,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7) 5、有利于农村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沟通 城乡关系 (7) 三、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8) 1、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且总量十分巨大 . 8 2.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 模 (8) 3、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9) 4、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 存在较大差距 (10)

5、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10) 6、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 力降低 (10) 7、农业剩余劳动力回流 (11) 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实践模式 (11) 1、就地转移模式。 (11) 2、异地转移模式。 (12) 3、多元复合转移模式。 (12) 五、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13) 1、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就业结构 (13) 2、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步伐,增加就业岗位 (13)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减少政策性限制,加快农村劳动力转 移 (14) 4、大力组织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层次和水平 14 参考文献 (15)

城镇化进程中地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以怀化市为例 (湖南城市学院谢凯华) 摘要: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和绿色智能,把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怀化市以省域次中心城市作为现阶段发展目标,在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引发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具体分析怀化市城镇化进程中,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水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关对策,为落实怀化市委四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奋力实施“一极两带”和“一个中心、四个怀化”发展战略,提供相关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问题怀化市原因对策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natural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t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ization. Since the eighteen party, highligh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emphasizing people-oriented, intensive and efficient and green smart, the urb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mbined. Huaihua City, the provincial center city as the cur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goal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cerned. This paper in Huaihua city urbanization caused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lithosphere, atmosphere and hydrosphere as a starting point, specific analysis of Huaihua Cit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resulting in cultivated land area reduce, soil erosion, air pollution, greenhouse effect, water pollution etc.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for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ts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Huaihua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Tenth Plenary (enlarged) meeting of the struggling to implement the "two belt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ne center and four Huaihua provide according t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