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二三行书

天下第一二三行书
天下第一二三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书法十大行书欣赏

书法十大行书欣赏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书法十大行书欣赏 2014-11-05 阅85004转92 分享: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 ,确实是当之无 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唐

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着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

中国10大国粹 第一就是书法

中国10大国粹第一就是书法 1 书法国画 唯一将古老文字作为艺术的,是中国,这门艺术叫书法。 距今约5000年前的轩辕黄帝时代,文字开始出现。传说轩辕黄帝命令大臣仓颉造字,仓颉就发明创造了文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文字始祖。 中国的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保存和传承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中国的汉字,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周朝时的金文、石刻文,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从东晋到唐朝的楷书、行书、草书,到了唐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到达成熟,并且繁荣。中国的书法有五种基本书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其中,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正楷。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书。中国的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大书法家。其中,东晋时代的王羲之是中国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流传千古,天下闻名。《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国画,是中国汉族传统绘画形式。国画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其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

它的精神内核是“笔墨”。 2 武术 中国武术既功夫,英文名:Kungfu,即中国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功夫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很重要一环,是中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故称之为功夫,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之名称);被视为中国汉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 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武术门派。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当中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范畴。从实践中带来了有关体育、健身、和汉族武术独有之气功、及养生等重要功能。理论中带来了不少前人的经验和拳谱记录。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 因此,它体现汉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加上经验上积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套路运动有拳术、刀、枪、剑、棍等,练习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之优美姿态。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对生命真理探索的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大洪拳、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

中国书法各种字体介绍

中国书法各种字体介绍 我国书法历史悠久,大体可分为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章、今草)等五种。 篆书 (1)介绍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

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A、大篆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B、小篆

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 世人将与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祭侄稿》宋苏轼的《寒食帖》合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或单称《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帖》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 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此中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此列出的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行书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至为宝贵。 释文: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外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家于亡任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河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蹩。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复。天下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至)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呜呼哀哉!尚飨。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 诗帖》,纸 本,25 行, 共129字, 是苏轼行书 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 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第四行书——《伯远帖》

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一.王羲之 东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会稽”。其子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遗址犹存。 中文 名: 王羲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公元303年,一作321年 逝世日期:公元361年,一 作379年 主要成 就: 书法 代表作 品: 《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 亭集序》、《初月帖 所处时 代: 东晋 称号:书圣 1.人物简介 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与《二十四孝图》中的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于江南(今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着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着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

天下十大行书排名,高清长卷大图

天下十大行书排名,高清长卷大图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进制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纸本,

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 余个)。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颜真卿为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今山东德州)太守。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乱开始。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今河北井泾)要塞的李钦凑,夺回土门。一时形势好转。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不料路经太原时为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王想冒功,拥兵不救。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溢“忠节”。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即派杲卿长于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季明、杲卿遗骸。只得到季明头部和杲卿部分尸骨,为了暂时安葬这些尸骨,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因为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顾不得笔墨的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可以说,《祭

(完整版)书法专题复习知识梳理

书法专题基本常识 一、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汉)→楷书(魏晋)→草书→行书 二、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区别 1.隶书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代表作有《张迁碑》《曹全碑》等。代表性的书法家如东汉的蔡邕。他的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2.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始于汉末,通行至今。代表作品见下文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诸遂良等作品。 楷书特点:讲究用笔、笔画分明、结构方正。 3.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特点: 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4.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代表书家有唐代的怀素、张旭等。 草书特点: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气势贯通、错综变化、虚实相生 (草书)(隶书)(楷书)(行书) 三、著名书法家及代表作品 (一)“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人,又称王右军,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 代表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 集序》、《丧乱帖》。 书法特点: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 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炉 火纯青,尽善尽美。古人评价“王 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 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一览表-(珍藏版)

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一览表 (珍藏版)... 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一览表 (珍藏版)...楷书四大名 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之孟俯。 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钟王---三国钟繇、东晋王羲之。 二--指东汉芝、唐代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董---指元代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米董---指晚明四大家邢侗、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 吴中四才子---指明代居于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 二---指明初度、粲兄弟二人,又号称“大小学士”,前者以婉丽胜,后者以遒逸胜。 鲜---指元代书家孟俯、鲜于枢,又称元“二雄”,氏代表作如《仇锷墓碑铭》、《三门记》、《汲黯传》、《二陆文赋跋》、《嵇康绝交书》、《兰亭十三跋》等;鲜于枢代表作如《愈进学解》、《渔父词》、《透光古镜歌》、《愈石鼓歌》、《轼海棠诗》、《老子道德经》等。 米薛:指北宋米芾、薛绍,后者代表作如《杂书卷》等。 黄米蔡---指宋“四大家”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氏代表作如《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松醪赋》、《寒食诗》、

《醉翁亭记》等;黄氏代表作如《松风阁》、《轼寒食诗跋》、《花气诗》、《诸上座帖》等;米氏代表作如《多景楼诗》、《苕溪诗帖》、《蜀素诗》等;蔡氏名作如《万安桥记》、《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四家”之蔡(一说为蔡京)。 颜柳---指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前者的代表作如《多宝塔感应碑》、《郭家庙碑》、《元吉墓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季明文稿》、《争座位帖》等;后者的代表作如《晟碑》、《金刚经》、《神策军碑》等。颠醉素---颠即旭,代表作如《肚痛帖》;醉素指怀素,代表作如《自序帖》、《千字文》、《苦笋帖》等,二人并称草圣。虞欧褚薛---指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家庙碑》,欧阳氏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虞恭公温颜博碑》、《皇甫诞碑》,褚氏名如《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等,薛氏代表作如《信行禅师碑》等。 羊薄---指南朝宋书法家羊欣、薄绍之,前者善隶(正)书,后者善行草。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代表作如《兰亭序》等,后者代表作如《鸭头丸》、《十二月帖》等。 三---指东晋的尚(从兄)、奕(兄)、安(弟)三人,他们不仅在政治上著名,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并因此得名“家之宝树”。

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 一、魏晋时期的书法风格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到魏晋时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统治阶层的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得到了发展。而书法更是成为世家大族争能斗胜的方式之一,上层贵族大量进入这个领域。在这一背景下的影响下,魏晋书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有人评价,魏晋书法规隋唐之法,开两宋之意,启元明之态,促清民(国)之朴,深刻地影响了历代书法并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 魏晋书画艺术从东晋顾恺之提出的“形神兼备”发展到后来的“离形神似”,并讲求自然,顺乎神理,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是华美与质朴的相结合,后来又将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书画艺术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表现转向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抒发。王羲之作为晋代书法的杰出代表,被后世尊为“书圣”,其《兰亭序》法帖也被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风格也极大地表现出魏晋时期的特点。 二、《兰亭序集》赏析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举“修禊“之典。“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道流觞曲水,一腔幽情怀抱。众多当世名士,一觞一咏,饮酒赋诗。事后这些诗被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精美绝伦。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

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文章内容从容娴和,气盛神凝,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天然的布局 《兰亭集序》采用纵有行、横无列,首尾呼应的布局方式,每行十一、十二、十三字不等,十分自然,真正做到了?P 意顾盼,毫无刻意痕迹。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有疏有密,不似楷书行列工整,却成呼应连贯,浑然一体之势。整体看来行云流水,从第一个字起,到最后一个字落,宛若蛟龙,连贯潇洒,保存了王羲之醉酒起草时随手书写的自然姿态,颇得天然畅快之美。相传王羲之酒醒之后,不满其中的涂抹修改,曾临摹重写,但总是不得原文之姿,便作罢,留下原文。 (二)多变的字形结构 《兰亭序》的字体结构可说极尽变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王羲之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字体或平圆或修长,不强调“千篇一律”,同一点画,写法多样,同一字形,极少雷同,极尽字之真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米芾(“宋四家”之一)赞日:“之字最多无一似”,既无古怪离奇之嫌,又具出奇制胜之妙,真可谓出神入化。除此之外,遇到几个连在一起偏旁相同的字,如“清流激湍”四字,其三点水结构就各不相同。寥寥三百多字,每一字都有各

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山东),因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参加雅集的多为当世名士,一道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事后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这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流传于世的《兰亭序》有两种。一是唐太宗时冯承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兰亭序》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

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兰亭序》书文并美,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称慕与景仰。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

第4课 行书的源流与赏析(教案)

第4课 行书的源流与赏析 高二《书法》授课班级:高二(9)班 授课老师:颜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行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行书作品的艺术美,并从书法艺术作品中体会文学、历史等传统的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启发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学习先贤敢于在继承中尝试古为今用、勇于创新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行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认识天下三大行书的特点。 难点:通过作品赏析,体会行书的美与它独特的个性。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回忆前面学习的隶书和楷书的书法特点,进而带出新授内容——行书。 生:隶书方正、横画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楷书单纯、端正、规范;…… 二、讲授: (一)、行书的产生及特点: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在楷书成为社会通行标准正体的同时,人们在日常应用中对楷书的快速手写体便形成了行书。行书在使用上比楷书方便快捷,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在书写技法上比楷书稍显放纵随意,点画形态虽然接近楷书,但在书写时更强调运笔的流动和点画之间的连带,对于重复排列的点画往往合作或省略处理;结字不像楷书那样均匀平正,又不像草书那样潦草难认,正是根据每个字的笔画多少或结构形状,呈现出大小、长扁、聚

散、正欹的姿态变化,尤其重视字与字之间的顾盼和呼应;章法则讲究行气的纵向连贯,具有轻重虚实和快慢节奏的变化,而整体上又要达到和谐统一效果。 (二)、行书的发展 1、行书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的应用。(幻灯展示:汉末书简)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楷书由稚拙向成熟演变的重要阶段,行书在这一时期也进入了一个辉煌的高峰。 保留至今的大量魏晋简牍残纸墨迹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行书。这些虽然都是无名书手的书迹,但在技巧的把握运用上十分熟练,充分体现了行书快速简便的优点以及使用的普遍。从中可以看出,行书书体在形成不久便很快进入了成熟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帝王显贵到普通文人,对书法的喜好都达到痴迷的程度。通过这些人的倡导和实践,行书这种日常应用最广泛的书体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产生出一批行书名家和经典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为代表,来自于王、谢、庚、郗等世家大族的书法家群体。 【一】王羲之与《兰亭序》(课件播放作品) A: 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生:结合前面播放的幻灯片及老师的介绍,再经学生讨论回答。 师:汇集学生所答,教师作小结。 B:幻灯片欣赏魏晋南北朝时期“二王”行书作品,让学生尝试体会这个时期行书的美及其鲜明的个性。 C:指导学生通过幻灯片辨别“行楷”与“行草”。 D:教师引导讲解,并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行书的发展作小结。 3、唐代楷书的高度成熟和普及,为行书提供了持久和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实路中将楷书技法原则灵活适用并改造发挥,使个人审美追求得到充分自然的流露,推动了行书艺术的不断延续和创新。 唐代擅长行书的人很多,作品个性显著的有李邕、颜真卿及唐末五代时的杨凝式等人。其中颜真卿的行书苍劲洒脱,气势雄浑,看似随心所欲而用笔结字都显示出自己的规律法则。其价值在于能够摆脱魏晋行书的藩篱,在“二王“风格体系之外别树一帜,具有极高的水平和广泛的影响。 【二】颜真卿与《祭侄稿》(课件播放作品)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作品欣赏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作品欣赏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作品欣赏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 书法家王羲之作品王羲之,中国东晋书法家。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将军。对楷、行、草主体书法造诣很深,代表作有《黄庭经》、《乐毅论》、《兰亭集序》、《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 王羲之书法的学习高潮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

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兰亭序》行书笔法破解——临习过程实录

《兰亭序》行书笔法破解——临习过程实录 《兰亭序》行书笔法破解——临习过程实录 作者张庆涛行书,是由楷书演变而来的一种书体,是楷书的简化、快写形式。它与楷书同始于汉代,成熟、兴盛于晋代。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就是晋代的行书大家。他的行书《兰亭集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行书的基本笔画与楷书相同,有点、横、竖、撇、捺、提、折、钩八种。由八种基本笔画派生出来的其他各种笔画,也与楷书同出一辙。行书的字体结构,大多数保持了楷书方形的形体特征,但是,它的书写方法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意观察下图中的“为”字,体会从篆书到行书各种书体笔画的变革:行书比楷书的书写速度明显加快,它淡化了起笔、收笔的提按动作,把一部分笔画的藏锋变露锋,把方折变圆转;并且简化了一些笔画符号,使钩画去钩,使捺画变点画等;还出现了两画或多画牵丝连带和连笔的书写方法。这些变化,使得行书书写起来更加简捷随意,更加自然,更有情趣,更能彰显个性。 牵丝连带,是在书写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上一笔画或上一个字,过渡到下一笔画或下一个字时,出现的连带两个笔画或两个字之间的丝状线条。牵丝,不可刻意为之,而是书写过程中无意的自然流露,有时,它会细如发丝。

连笔,是指行书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笔画,用一笔书写完成的简化方法, 借此省略起笔、收笔动作,来提高行书的书写速度。 笔画符号的简化,是相对楷书而言,把两个或多个笔画用一种笔画替代完成的简化形式。单画也有简化现象,体现在:捺画以长点替代;竖钩以竖替代等。 行书的书写方法,打破了楷书固定的书写要领模式,变成了随意生发、随势而就的不定式书写方法。但是,它并不是无法可依,而是依照楷书笔画的书写要领变通而来。因此,必须要参照楷书的用笔方法来写行书。 王羲之《兰亭集序》行书笔法破解1.点画(十二种)点画,是指汉字中不同方向的点状笔画。点画,在行书中千变万化,形体各异。其用笔要领虽来源于楷书,但却打破了楷书原有的法度。随着行笔速度的加快,导致有些点画出现了带有牵丝和钩的形体特征。点画12种:2.横画(四种)横画,是从左向右书写的横势笔画。横画在行书中,用笔灵活,左右呼应,就势而书,并呈左低右高态势。横的起笔:顺锋、逆锋兼用;行笔:中锋、偏锋、侧锋,兼用;末端收笔:回锋、出锋兼用。3.竖画(四种)竖画,是从上向下书写的垂势笔画。书写时,就势起笔,顺锋、逆锋兼用;其中,以顺锋起笔居多。行笔:中锋、偏锋、侧锋兼用;笔画长短,行笔方向也多有变化。4.撇画(四种)撇画,是从右上方向左

天下第一行书教学反思

《天下第一行书》教学反思 代王初中门宏轩 书法艺术是高雅艺术,与时下的通俗感受截然不同。要求初一学生在15分钟内理解并掌握某种鉴赏能力,难度较大。 首先我想先谈谈我为什么要上《天下第一行书》这堂微课!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微课这一新事物,在我们学校还无人敢做,我十分好奇!正是这种好奇心使我“不计后果”的“勇往直前”,想想甚是好笑。 二、我喜欢上具有挑战性的课,加上自己也喜欢书法艺术,课余时间也会胡乱涂鸦,《兰亭序》对我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很有诱惑力。 三、我之所以以欣赏课作为我的微课,原因有三,打个比方,教师就像演员,不但要会演正面人物、同时也要会演反面人物;不仅会演喜剧,而且还要会演悲剧;不仅会演主角,还要心甘情愿的去演配角等等。老师不也是这样吗?要勇于去尝试不同类型的课,我认为这样的历练对一个成长中的老师是有很大提高和帮助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过多地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多媒体展示(在这里我不是说,多媒体的运用对现代教学的实施没有帮助,恰恰相反,我个人认为多媒体的运用为现代教学实施打开了从未有过的教学领域),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有时候当我上完一堂公开课,我就会想,要是学校没有这么好的硬件设施,没有这么好教学环境,没有这么好的信息资源,如果我是在边远的山区上这堂课,我怎样去实现我的教学目标,我怎样去实施我的教学过程,我怎样去和那些孩子沟通和交流等等,这是我时常考虑和关心的问题。所以我有时会想,一个老师在上课时不能完全依赖多媒

体课件,更不能跟着课件走,多媒体说白了这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还是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理性的回归本源,回归传统,因为传统的东西不能丢,更多的是继承和发展。 对于这节微课的反思: 一、网络课对于我而言是首次尝试。我在试讲及公开课中都注意到:首先,学生在课堂上过于关注电脑,而忽略了教学者的状况,令我不甚适应;其次,学生面对庞大的知识载体——网络,注意力较易分散的状况也使我重新看待网络媒体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及矛盾现象。 二、教学艺术的反思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篇不落俗套、格调清奇的文章,同时也是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中国书法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妙、最富有文化内涵的一种。对于书法文化的简要了解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中国书法史上有许多不可多得的传世精品,每幅作品都赋予了书家真挚浓烈的情感。汉字书写乃至书法艺术已在青少年中日益淡漠的现象应引起大家足够的深思。 本次教学本着拓展学生们文化知识领域的目的进行教学探讨,应当不必讳言的说,这一尝试是成功的。部分同学已改变了原先对书法艺术领域的漠视淡然或一知半解。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能使学习变成一种自在、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知识、能力、智力、情感多方面的培养糅合在一起,才能得到和谐发展的整体效应。

行书发展历程

行书的形成与发展 行书又叫行押书,系于真、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唐张怀瓘在《书断》中说:行书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所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禾农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行书又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由于书法线条本身具有“活”的性质和“变”的特点,各种书体都具有动态美形质,但其动感却因线条动态强弱而各有差异。篆、隶、楷书线条相对拘谨、规整,其书体以端庄、规范、稳静为基准,静中求动为极致。草、行书线条恣肆舒展,无严格规范,以放纵灵动为特点,动中求静为极致。同以放纵为主的行草线条,用线因人不同而有差异。草以纯放纵线条组合,行则是放纵与拘谨线条调和组成。因此随着书家审美观点不同,便形成了面目不同的行书特点。有的敛中求放,以敛为主,因以敛胜,故线条规整,造型端庄规整,易辨易认,近乎楷书,称“行楷”。如《怀仁集王书圣教序》、陆柬之《文赋》、《麓山寺碑》所示。行书又有的放中求敛,以放为主,因以放胜,故线条浪漫奔放不羁,结体变化大,不易辨认,几近草书,称“行草”,如王献之《鸭头丸》帖、赵孟頫《雪晴云散》帖等所示。 由上可以看出,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无严格形式规范的一种书体,它兼有楷书规矩法严(静)和草书放纵恣肆(动)的特点,写起来较楷书简便流利,看起来又较草书易于辨认,既萦回玲珑,生动流美,又平易好认。它是先民在文字发展中为了应用方便而产生的一种书体。唐张怀瓘在《书议》中说它:“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优游,临时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苏轼也曾指出,“自古以来工书者大多善行书。”然而由于行书没有规定的写法,清刘熙载在《书概》中说:“从有此体以来,未有专论其法者。”因此对行书的认识,只能从“无法”中求“有法”,从多变的个性中去把握其一般的特征。 由此而看出,行书是由楷书快些演变出来的。其特点是:部分地省略了楷书的笔画,且笔画之间出现了很多的连笔牵丝书写起来既快捷又方便,易为一般人认识和接受,具有实用意义,故很快得以广泛流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书体。行书笔画和结构有一定的伸缩性,形态又多变化,运笔流畅,章法灵活,可塑性大,利于发挥艺术效果,其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均超过其他书体。银耳,行书能经久不衰,盛行于世,并不断发展提高,日臻完美,使行书作品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东汉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汉字实用范围不断扩大,一种简约的楷书快些体式,既已开始在民间流行起来,这种书体用于行文起稿,简便迅速。当时通行的章草,虽较隶书简便,但仍保留隶书的波势,今草又有识别上的困难,因此,笔画更为简约,书写更为便捷的行书逐渐流行起来。 据传,行书为东汉人刘德升所创。实际上,任何一种书体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有一个长期孕育、发展的过程。行书现在民间流行,渐渐约定俗成,为人们承认和接受,后经过刘德升整理、提高,才形成真实的行书体。从安徽毫州曹操墓砖上的:当奈何“三字以及熹平元年的一篇行书看,汉代已经出现了非常婉丽而娴熟的先生字体。 晋代是先生的繁盛时期。王羲之父子集古之大成,精研行书,不仅使行书发展到成熟完美的高度,而且,“遂大行于世”,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一时期出现了王羲之、钟繇、王献之、张芝等行书巨匠。尤以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开行书先河,被评为“超钟迈张”,其得意之作《兰亭序》更是尽善尽美,被益为“天下第一行书”!至今任被书界所推崇,作为书法艺术殿堂的精品,可见其对后世的影响之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