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旅游发展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梵净山旅游发展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贵州省铜仁市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梵净山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地球同一纬度上唯一绿洲”,区域内生态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相互交织、纷呈异彩。
每个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首先解决战略性、关键性、核心性的问题、矛盾、难点是旅游目的地长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思想,解决主要问题、关键矛盾、核心难点,能够提纲挈领、统筹全局、把握动脉。本文针对梵净山旅游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
1.将资源开发为产品进而产生出“能量”。梵净山不缺少资源,如何将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科学组合,打造成为具有市场影响力和开发可行性的旅游产品,是梵净山旅游发展应该首先解决的核心问题,目前梵净山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最大的两个问题是:仅仅停留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这是旅游资源选择与开发中的类别过窄的问题;以观光旅游等初级旅游产品为主,这是旅游产品定位与设计中的层次过低的问题。类别全面、层次多样的旅游产品才能够产生强大“正能量”,上述两个重大问题的解决是梵净山提升发展的基础。
2.将客源转化成游客进而成长为“常客”。梵净山并非没有客源,在中国旅游发展的区位布局中,贵州省包括铜仁市的交通体系、地理位置和产业基础尽管存在不足,同时面临着周边的云南和四川等旅游强省的竞争,但是梵净山这块神圣土地、梵净之地一直都有慕名者,而这里资源的丰富性和文化的珍稀性也让国内甚至世界的很多有着普通民众、高级学者等不同身份的人成为这里的潜在客源,如何将这些潜在客源的旅游意愿转变为旅游行动、将旅游欲望转变为旅游需求,这是梵净山市场开拓的第一步,而如何将这些游客发展成为旅游“常客”,这是第二步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步。旅游“常客”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常常到该地旅游和体验的游客,也可以是曾经来过该地一次或者少数几次后却常常回忆该地、常常宣传该地的旅游相关者,这也是一种旅游“常客”,甚至是一种数量上更多的旅游“常客”。旅游“常客”不仅仅是一种数量指标,更应该成为一种营销手段,成为一种借势发展、借力营销的捷径。
3.将景区延伸入社区进而拓展到“境区”。梵净山不只是一座山,如果仅仅是一座孤山,则早已淹没在贵州这块从不缺自然风貌、奇峰异石的地方,早已淹没在中国这个从不缺大好河山、高山峻岭的国度。这里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山、水、

人、佛融为一体的山水文化圣地,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奇特,源于这里的社区——少数民族村寨,源于这里的文化——佛教文化因子,如果说自然生态资源是梵净山旅游景区的躯,那么周边民族社区才是梵净山旅游景区的魂,多元文化交织才是梵净山旅游景区的脉。梵净山旅游景区今后的提升发展离不开周边的民族社区,只要有周边民族社区之魂,这里便有活力,只要有多元文化交织之脉,这里便有动力。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景区到社区不是终点,社区只是一种提升拓展而不是有机融合,“境区”才是自然、社区、文化的有机融合,如果说景区是一种空间范围、是一条界线,那么社区是一个文化范围、是一个群体,而“境区”才是一个文明范围、是一种和谐。
4.将单一拓展到多样进而升华至“多栖”。将单一的资源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思路多样化是必然趋势,要依托多元资源,开拓产品领域,深度开发自然资源,将宗教、民族、红色等旅游资源引入旅游产业和旅游产品的大格局中。资源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思路多样化并非终点,旅游景区发展的最高模式应该是“多栖型”。我们称具有多样旅游资源,且至少有两个子类旅游资源的品质较高、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旅游景区为“多栖型”旅游景区,未来的梵净山必然属于这样的“多栖型”旅游景区。“多栖型”不仅仅是指狭隘的资源开发模式和产品设计思路,还要包括:首先,旅游景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效益的内生化与外溢化,即旅游景区的多重效益要以自我产生为主,不要过度向周边社区摄取,但是产生效益后却要多向周边社区外溢和共享;其次,旅游景区就业人员的社区化与本土化,旅游景区要成为解决当地人就业的重要场所,不仅解决当地人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也使旅游景区服务实现元素本土化和内涵特色化;再次,旅游景区要成为所在城镇甚至是城市的文化引领点和品牌驱动力,梵净山旅游景区经过打造可以成为铜仁市文化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旅游景区要成为经济体制改革和自然、文化资源管理的试验田。“多栖型”旅游景区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景区发展系统,梵净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