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案导学案.docx

《归去来兮辞》教案导学案.docx
《归去来兮辞》教案导学案.docx

高中语文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

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

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

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

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

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 1600 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

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

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 (365— 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

《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 ,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

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

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

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

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 首,其中四言诗9 首,五言诗 116 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 3 篇,韵文 5 篇,散文 4 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

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 (公元 405 年 )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

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

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

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

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

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

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

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一般

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

/漫漫(其) /修远(兮),吾将 / 上下(而) / 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

朗读——自由朗读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 2、 2 顿读,如“乃瞻 /横宇,载欣 /载奔。僮仆 / 欢迎,

稚子 /候门”。六字句以 1、 2、1、2 顿读,如“舟 /遥遥 / 以/轻飏,风 /飘飘 /而 /吹衣。问

/征夫 /以 /前路,恨 /晨光 /之 /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 / 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

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

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A、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B、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

这基础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C、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 惆怅”“崎岖” ,叠韵如“盘桓”“窈窕” ,叠字如“遥遥” “飘飘” “欣欣”“涓涓”。(对比《荷塘月色》)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

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 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

作者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

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诵课文

一、检查练习

二、研习课文

(一)总体把握

1、归家之因

2、归家之乐

3、综述情态

(二)具体研习

1、读悟第 1 段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 ,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

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

指名朗本段。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 “心形役” “已往不,来者可追”“迷途未,今是昨非”。

:从陶潜辞官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田园将” ),自悔(“已往不,来者可追” ),自、自醒(“迷途未,今是昨非”)。里的“心形役”中的“心”和“役” ,然不能理解“心意”和“形体”,深入理解“心”是“志趣人格” ,“形”是作者

“出仕官”的种行。

第一段,申述“ 去来兮”的由。开一句,开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 去来兮,田园将胡

不?” 然抒一口气,自在坦、松快。反,表明其志

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明的原因。两个:一是田园荒,二是心形役(真正原因)。“心形役”,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悲的了。表

明其心情很松。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心的官日子即将束,未来的

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去是“迷途”,昨日是“非” ,那么今天的抉就是“是” ,是正确的。迷途未,悔悟与幸之情溢

于言表!

2、读悟第 2 段

本段。

讨论: 1、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

2、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

3、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明确:

1、“舟遥遥”“ 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 欣奔”“童仆迎,稚子候”,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

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之

啊!

3、“引以自酌??孤松而桓” ,既有室中之,也有园中之,是真正的士之,和刘禹《陋室》中的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的士情?

明确:表达了淡泊明志,适自在的士情。

想象家路途的快与家后的情状。分三。

写心似箭。以行、心理表的。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拂衣,小舟,而心情的愉快也

尽其中。在需要注意。后二句:征夫,暗自程;恨熹微,嫌天亮太。更写出作者急盼家之情。

写入家的面,是郁的情和的气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完全

成孩子般的呼与雀--“乃瞻衡宇,欣奔”,是一派狂喜之。然后写家人相迎、

幽雅境。“僮仆迎,稚子候” ,家人主仆共同迎主人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可以想像家宴,主人

开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松菊作者高的品格,芬芳之操仍在。(可以充寒三友)

写家以后适有趣的田园生活。酒,扶杖游,自得其。再接下来由居室到庭园及高、,里

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

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而,而望,白云行走,投林,都入他的眼

帘。“出岫之云” “倦之” ,既写自然景物,又写人出仕与。(同“山气日夕佳,相与”)做官本是无心,官确使他倦。写“孤松”其也是在言志,言孤傲

之志。

3、读悟第 3 段

“归去来兮”“息交以绝游” ,作者再一次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

也是其隐士情怀之三。

指定小组朗读此段。

思考: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

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诗酒琴书的隐士情怀之四。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再表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点出与官场格格不入是归隐的原因。

然后补充上段再写自由自在的生活:谈心、弹琴、读书、躬耕田地、徜徉山水,无不是乐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

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4、读悟第 4 段

魏晋焦虑人生苦短的文人中,陶潜是最为焦灼的一个,在第三段结尾处两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见端倪,在第 4 段中又有何表现?

齐读本段。

讨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

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

结论与处世哲学。文章最后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显志。

四、总结

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

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

口。

五、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①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④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⑤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⑦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⑧聊乘化以归尽, 乐夫天命复奚疑。

2、延伸阅读: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 ,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 , 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 ,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 , 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

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逐见用于小邑。于

是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

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

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已岁十一月也。注释:

①四方之事,指陶渊明接受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命令出使的事。四方,意为到各处去。②归欤,《论语 ?公冶长》有“子在陈曰:‘归欤归欤’ ”的话,表怀乡之情。③骏奔,《诗经 ?周颂》“清庙”篇有“骏奔走化庙”的话即去祭祀。

⑴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生生所资(生产生活) B .脱然有怀(轻快的样子)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D .非矫后所得(勉强去做)

⑵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亿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⑶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⑷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

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3、背诵课文,完成课堂练习。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语文组蒋利辉一、确立目标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的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欧阳修就曾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陶渊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归去来兮辞》可以看做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同时,本文虽说是一篇古代的辞赋,但仍可以基本遵循CAEL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在教学中努力渗透“听、说、读、写”的主要环节,鉴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把握本辞寓情于景、淡远潇洒的风格。(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 二、落实目标 (一)温故知新,视听导入 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他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最后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本环节设计意图:以大屏幕展示和学生朗读的方式,唤起学生对陶渊明的记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陶渊明的介绍。 (二)知人论世,评说作者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根据预习来自行解决,之后教师补充,一方面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介绍“辞”这种文体的特征。 本环节的设计在于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明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状况了解的越清楚,越便于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中适时做出教学调整,学生说作者的生平,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 (三)以读串文,感知脉络 1、自由朗读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但不拘泥于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2、接力朗读 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本环节设计意图: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其中,生本对话是阅读的起点,师生对话是阅读的激励,生生对话是阅读的碰撞,自我对话是阅读的提升。本环节即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全文有整体的了解,为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做铺垫。 (四)合作翻译,书写真情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汇编)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设计:修武一中语文教研组刘国庆 【课文背景知识】 1.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学习中应了解作者为什么辞官归田,鄙弃官场,以及热爱田园之情 2.《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代表了陶渊明散文的基本特点试概括他散文的特点 3.陶渊明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个偶像,他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 ..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3.特殊句式 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4.一词多义 虚词: ①之 ②以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实词: ①行 ②引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一、单元说明 (学生齐读单元说明部分)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我国得抒情散文于先秦萌芽。在先秦得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都蕴涵着作者充沛得情感。其中,《庄子》最具抒情性,全书中得许多篇章,都已经就就是较为成熟得哲理抒情散文。 汉代以后,抒情散文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名篇佳作。在整个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抒情散文得创作占有十分重要得地位。 (板书:先秦——萌芽《庄子》 汉代——发展) 本单元编选得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包括了从先秦到唐代得作品,既有散体文,也有辞赋与骈文,很具有代表性。 《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辞官归田得强烈愿望与归途上得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得生活乐趣。 《滕王阁序》描绘了滕王阁周围得景色与宴会得情况,抒发了作者得怀才不遇之情与不懈追求得凌云壮志。 《逍遥游》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得思想,虽然富含哲理,却一点儿也不抽象枯燥,而就就是将深刻得哲理,融于生动具体得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陈情表》虽就就是给皇帝上得奏章,却因其中流露得强烈得天伦之情而感人肺腑。

本单元得学习,重点应放在感受古人得真情真性与品味课文丰富多彩得语言艺术上。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作品所抒发得真挚情感 本单元所选得课文,都就就是感情色彩浓郁得古代抒情散文名篇。在学习中要注意深入理解每一篇作品所抒之情得背景,不同得写作目得,以及不同得抒情方式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领会作品得深刻意蕴。(二)品味课文优美得语言艺术 本单元得课文之所以会有动人心魄得艺术效果,与作品运用生动传神得语言进行抒情与描写具有密切得关系。除了了解并梳理常见得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得意义或用法,还应仔细品味课文得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课文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得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三)注重诵读 在文言文得教学中,诵读就就是一种十分重要得教学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课文得内容,体味其中得深挚情感,从而受到审美熏陶,培养文言语感。《归去来兮辞》在行文与抒情方式上,都继承了楚辞得传统,类似于长篇抒情诗,诵读时要注意课文中诗一样得节奏与韵律,将其中饱满得情感读出来。 二、朗读并初步体会 (请五位同学分别朗读小序、课文部分,注意正音) 策扶老:拄手杖。矫jiǎo首:抬头。岫xiù:山洞。翳翳yì:阴暗得样子。盘桓huán:徘徊不去。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窈窕yǎoti

归去来兮辞_优秀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 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 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 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 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 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教具准备】投影仪投 影胶片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了解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 教学步骤] 一、导语《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 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读,读出情感、气势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 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 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 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 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 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 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 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 韵,韵脚有 “衣”“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

《归去来兮辞》优秀教案

公开课教案归去来兮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 2.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2.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 2.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难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首歌(《归去来》片段)。这首歌是电视剧《神雕侠侣》的片尾主题曲《归去来》(学生答),在金庸的武侠世界里,杨过和小龙女厌倦了江湖的恩怨情仇腥风血雨,甘愿淡漠人世繁华,抛开人世的纷纷扰扰,退隐山林,寻一个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小说如此,生活也如此,1600年前,我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看透黑暗官场,不满于污浊的世俗社会,毅然拂袖归隐,躬耕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二、了解作者、背景: 1.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王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学习资料

《归去来兮辞》导学 案及答案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把握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学法指导】 1、诵读文章,培养文言语感。合作交流,结合文章注释,把握相关文言现象。 命题趋势分析: 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又题《归去来辞》。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包括

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

《归去来兮辞》详细教案_(1)讲课讲稿

《归去来兮辞》详细 教案_(1)

《归去来兮辞》名师优秀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生活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 3.朗读理解课文,结合有关背景知识探究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与率性而为的个性。 【教学设想】 \因课文内容比较艰深,故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2.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例: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例:①景翳翳以将入。(景,太阳。今常用义“景

色”、“光景”等)。②悦亲戚之情话。(亲戚,亲属戚属。今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3)一词多义。(归纳“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的一词多义。)疑问代词例: 奚①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②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胡①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曷①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焉①复驾言兮焉求(什么) 何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 实词见教材练习二 (4)词类活用 例: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颜怡。)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作名词,傲世。)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作名词,空膝的小屋。)策扶老以流憩(流,动词作状语,没有定规地随时随地。)或棹孤舟(棹,名词作动词,用桨划。) 感吾生之行休(行,动词作状语,将要。)【教学过程】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把握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学法指导】 1、诵读文章,培养文言语感。合作交流,结合文章注释,把握相关文言现象。 命题趋势分析: 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那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3.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1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1 教学博苑 2012-08-28 1319 5d56b7b40102dza1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

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 “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 “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 “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去来兮辞》又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很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准确理解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动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以《花源记》导人课文,分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他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不过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很多田园产业。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答案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课标导读】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问题导思】 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1)“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2、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心情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3、第三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例题导练】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弥补。实在是误入迷途大概不算太远,觉悟到现在(归隐)是正确的(选择),当初(做官)是失误的(选择)。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含义,归纳文中“以”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辞”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句,领悟“田园”之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自责或坚决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靖节先生”是人们对他高尚节操伟大人格的崇高评价。 教师出示陶渊明的名句。 或有斗数酒,闲饮自欢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设问:你喜欢哪一句?描述一下诗句展示的意境。 教师总结。陶渊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外出务官,但心向自然,不愿受束缚,于是躬耕陇,安于田园。他安于生活,乐于生活,融于生活。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鄙弃权贵遭遇 挫折后的坦然,抛弃富贵回归田园的闲适,他是一掬轻泉,一朵淡雅的菊花。 苏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今天,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这堂课, 让我们在朗诵中行走于陶渊明的田园去感受陶渊明的那份淡定与自然。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学生小声跟读。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要求放开大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古文强调朗读,朗读时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感情体现在什么地方? 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 找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鼓励其读出感情。 教师就其朗读情况作出评价。设问: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 教师指导。 一、从内容入手,理清层次,把握情感。 二、从节拍、音韵入手,读出节奏。 本文是一篇辞。辞,一种文体,具有如下特点。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 整意思。多为六字句,每句读三拍,音韵和谐,具有节奏美。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一,从内容入手,理清层次,把握情感。设问:第一段有八句,按辞的特点可分为两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导读: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教学重点 一、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学设想 一、诵读的准备指导 二、诵读和领悟互相推进 三、总结陶潜的隐士情怀教学 设计说明 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两个教学目标——诵读和领悟。 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诵读指导、疏通课文。 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同时在感悟

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潜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潜整个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 幻灯片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一)答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导学案(一)答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序文及第一自然段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2.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作者简介】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尽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隐居,躬耕田园。直到晚年,仍不改初衷,最后在贫病交迫中死去。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其创作的诗歌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咏荆轲》《挽歌》等,辞赋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 【创作背景】 本文是陶渊明最后和上层社会决裂的宣言书,写于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十一月。当时陶渊明四十一岁,做了八十余天彭泽令的他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他写了这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以示与官场诀别的决心。 题解:“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实义。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吧”“啊”。本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是一种文体。 预习案 一、为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惮(dàn)欤(yú)轻飏(yáng)熹微(xī)眄(miǎn)壶觞(shāng) 流憩(qì)出岫(xiù)盘桓(huān)西畴(chóu)棹(zhào)窈窕(yǎo tiǎo)东皋(gāo)景翳翳(yìyì)耘耔(yún zǐ)靡途(mǐ)矫首(jiǎo)稔(rěn) 壑(ha) 二、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1、生生所资(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 第二个“生”是名词。资,凭借。) 2、心惮远役(惮,害怕。) 3、足以为酒(为,酿造、制造,动词。) 4、故便求之。(之,到……去。) 5、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稔,庄家成熟。) 6、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 7、田园将芜胡不归?(胡,为什么。) 8、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何,为什么。) 9、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 10、会有四方之事(会,恰逢。) 三、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2、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古义:小孩。古义:做官。 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今义:事理人情等。 3、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古义:感慨。古义:未来的事情。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今义:来的人。 5、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古义:行人。古义:遗憾。 今义:指出征的人。今义:仇恨、怨恨。 四、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译文: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余粮,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2、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家贫,遂见用于小邑。 译文:恰逢有奉使外出的差事,各地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困,把我推荐了去,于是我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3、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译文: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我心里害怕到远方服役,彭泽县离家一百多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用来造酒(饮用)。 4、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译文:既然自己的心志被形体役使,(那又)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呢? 5、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译文:我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归去来兮辞》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积累“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实词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3、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4、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 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 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 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 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

句式; 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辞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预习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 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 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了解多少呢?(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外出务官,但心向 自然,不愿受束缚,于是躬耕陇,安于田园。他安于生活,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

《归去来兮辞》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诵读以及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利用注释、工具书通译全文,初步把握文章。重点是疏通文意,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用法,归纳一词多义。诵读课文。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高二语文备课组毕鸿鹏 一、作者介绍 字渊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又称“五柳先生”,曾任职祭酒、参军、彭泽县令,故又称“陶彭泽”。其曾祖陶侃,位至大司马。陶潜是第一位田园诗人,创建了“山水田园诗派”。东晋大诗人,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作者的代表作:诗《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三、主要内容介绍 在文学史上,《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很着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这样的推祟未必恰当,这只是说明这篇文章之所以这样受人推崇,是因为作者在当时不愿与混浊的社会同流合污,蔑视和厌恶官场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挚,写得富于诗情画意,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都有独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体是有韵的“辞”。主体之前有个“序”,说明写这篇文章的原由,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加透彻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体的“辞”从厌恶仕宦生活,决心弃官回家写起,说明了“归去”的当然;有了这层意思,对比之下,下文归去之后的生活就显得更加欢乐。接着用三段文章写归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写到家之后,庭园之内的欢乐和安闲,另一段写田间耕作和纵情山水的乐趣,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三段写了三层意思,一层比一层深远。 四、课文分析 《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部分交代了的原因。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的决心。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的情怀。 《归去来兮辞》自助餐 高二语文备课组毕鸿鹏 一、基础训练 1、写出加点字的读音 瓶无储粟.()求之靡.途()田园将芜.胡不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