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成本 ()

品质成本 ()
品质成本 ()

品质成本

一、概述

从常理上,及一般的状况,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一个事实─如果品质做得好,那麽就要付出较多的管制成本,包括自买原料时买好的,进厂时要做入料检验,制程中要做制程中检验,乃至最後的成品检验等,这些均须要投入人力及检验设备甚至厂房空间,如果不幸时,客户有客诉或退货时都尚得造成损失,这些所付出的成本,我们就统称为─品质成本。

二、品质成本的分类

摘自ISO 9004的各项说明如下:

如果广泛的区分可分成二大类─运作品质成本及外部保证品质成本。

1.运作品质成本:运作品质成本,系指企业为获利及确保既

定之品质水准所需负担之成本,其又分成二类,分别如下:

A.预防及监定成本:预防是指致力於预防失败之成本;监

定是指试验、检验及量测以确定是否维持既定品质成本。

B.失败成本:分成内部失败成本及外部失败成本。

─内部失败成本:产品或服务在未运交客户前,因未能达成要求之品质所招致之一切成本损失(诸如,重服务、再处理、重加工、重试验、报废)。

─外部失败成本:产品或服务在运交客户後,因未能达成要求之品质所招致之一切成本损失(诸如,产品服务、保证与退货、直接成本与折让,产品回收成本、责任成本)。

2.外部保证品质成本:外部保证品质成本,系指当客户要客观之证据时,所作有关之示范及证明而发生之一切成本,包括特别以追加之品质保证约定、程序、数据、示范试验及评监等(例如,由认可之独立试验单位进行特定之安全特性试验之成本)。

所以其可以归纳如下:

品质成本关系图

三、品质和成本之关系:

一般而言,在做品质和成本之考量我们可以从设计品质和设计成本、制造品质与制造成本之关系先行做讨论,而後再谈到其余的品质成本。

1.设计品质与成本之关系

一般而言,我们都有一个常识可以了解到,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较佳品质的设计,但是相对的要付出较多的人力,较多的技术需求,所以我们了解到一个事实要较高品质的设计就须有较高的设计成本,但消费者是否可以接受呢?值得我们去思考,如何的取得一个最适点呢?如下图之说明:

2.金额

一个产品的好坏除了在设计时要设计好之外,相对的在制造时亦是要做好才可以,你想想看,如果设计的品质很好,但在生产线控制不好,造成不良率高升,报废品、重修品增多,如此之下除了品质不佳外,亦要增加很多的人力成本、重修成本、报废成本等的不良损失,而如何的去加以降低,自然是予以增加管制,但增加管制就需增加管制成本了,如何去调和二者来达到最佳化,其表达图形如下:

表达的意义就是如何调适出一个最低的总费用。

3.运作品质成本

如果可以只要设计之後就生产,而生产时不用去管它做得好不好,就是完全出货,如此之下,几

乎是可以不用品质成本的。

何谓品质成本就是为控制产品能维持在一定的品质水准状况之下所支付的各项成本,以及因为不能达到此项品质水准而造成的各项损失成本总合而言,即ISO 9004中所提到的各项品质成本,再予以详述如下:

A.检测(监定)成本:评估自原料、半制品、成品等

品质状况的各项成本。主要包括如下:

●进料、制程、成品及出货等之各项之检验费用。

●测试和检验机器之维护、校正、购置之费用。

●检验人员的薪资。

●为了评估品质计划执行情形(即品质稽核)之成本。

●其他因检测作业进行而发生的费用。

B.预防成本:防止缺点或不良品发生以使失败和检

测成本减至最低,所必须花费之成本或费用谓之。主要概略如下:

●品质计划之费用。

●品质资料之整理、分析与回馈及预防发生不良

品质之费用。

●量测设备之设计与发展之费用。

●品质管制会议、报告和改良计划等之费用。

●品质管制教育与训练之费用。

●管制人员之薪资。(注意不要和检验人员薪资混

淆)。

●其他如品质训练导致生产作业停顿之费用。

●Burn-in:为了避免产品早期之失效,评估供应

商品质之成本。

●制程管制:由於管制及监视制程以提昇产品品

质所发生之成本,例如使用管制图。

C.内部失败成本:产品交运顾客之前所发现之缺

点,而予以处理所需花费之成本。主要的项目约略如下:

●厂内发生之不良品之选别、修理、报废等之材

料费、人工费与各项的管理费。

●失败分析:分析产品失败原因之成本。

●不良品发生原因的调查及联系之费用。

●时间耗损、产量损失、重验、重新包装等所发

生之成本。

●怠工:由於不合格品(例如材料)使生产设备怠

工所发生之成本。

●次级品降价求售所造成之损失:此项目为正常

售价和次级产品售价间之差异。此种情况常发生在纺织业、成衣业和电子业。

D.外部失败成本:产品已运交顾客後所发现的不良

或不合格而导致之损失成本。主要项目约略如下:

●申诉、退回、保证、折扣之成本。

●售後服务之人工、材料费。

●交通运输作业之成本。

●商誉、名声之损失。

●保证费用:在保证期间服务之成本。

●责任成本:因产品责任诉讼所产生的成本或赔

偿。

近年来整个品质成本的目光倾向於增加预防成本,以降低内部失败及外部失败与检测成本,并进而使整个的品质成本降下来。作法上系把顾客之品质要求,尽量避免多余不必要的检验与品质保证,把注意力集中到重要的管制项目,重点放在不良品的预防上,将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最能发挥功效的地方。

4.外部品质保证成本:系指当客户要求客观之证据时,所做有关之示范及证明而发生之一切成本。包括特别以及追加之品质保证约定、程序、数据、示范试验及评监等。主要项目约略如下:

●产品之认证:例如须取得UL认证,CE认证等。

●品质系统之认证:例如ISO认证、QS 9000认证等。

●材质之验证:例如委托工研院所做之各项材质分析及

证明。

四、各类品质成本间之比例(不包含外部品质保证成本)

此节主要的讨论对象在运作品质成本,因为外部品质保证成本有些是固定的,例如产品认证及系统认证等,而客户要求之材质证明及报告等,有时是无法预测的。

所以主要的焦点放在失败成本及预防与监定成,其关系是要当完全没有预防与监定成本产生时,就是原料一进来不管好坏就上线生产,生产完也不用管好坏就直接出货,有客诉或退货就直接处理,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失败成本会相当得高。

而如果要降低失败成本就是要支出预防与监定成本,自进料到出货经层层关卡的检查、测试及管制,但是我们知道关卡愈多,虽然是品质在出货时可以管控得很好,但也要增加了很多的成本,二者之间如何去取得最佳的结果呢?其示意图如下:

其最佳结果就是让总品质成本达成最小化即可,即验证了钱要用在刀口上,用最少的经费来达成最大的效用。

理论上,总品质成本曲线会产生一最佳点,此点不仅是哲学上的概念,尚有其实用上的意义。我们可以将总品质成本曲线划分为三个区域,这些区域是根据各主要品质成本之适用比例而区分的,其示意图形及说明如下:

1.改良计划区域

如图之左边部份,失败成本占总品质成本70%以上,预防与监定成占总品质成本30%以下,失败成本太高而预防与监定成本却相对的偏低,所以此时应加以调整,向右边移,即提升品质水准,以及增加预防与监定之成本,如此才可以维护产品品质,提高商誉。

2.最适区域

此为图之中央部份,在此区域,失败成本及预防与监定成本约各占一半,这是可以接受的最佳点,於是我们的

重心就是放在如何去维持此一最佳点,就成为我们管制的重心。

3.完美区域

此为图之右边部份,预防及监定成本远超过失败成本,主要的原是是用了太多的检验过程或关卡、检验标准过严、人员过度训练等,导致花在预防及监定之成本过高,所以须设法来降低,主要的方法如下:

将找出缺点所花的预防与监定成本与因缺点所导致

的失败成本比较。

检查品质标准,藉以明了实际状况与最适化是否有关

系,例如标准是否过严。

充份利用制程能力和维持生产顺畅,以减少检验次

数。

品管政策之修正以降低检验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减少品质成本的活动,不能导至总成本的增加。在拟定品质计划时,须特别注意其对整个公司成本之影响。减少品质成本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降低公司总成本的手段。

四、品质成本之管理

品质成本管理的最大意义,就是以少量的预防与监定成本来避免大量的失败成本(包含内部和外部失败成本),其示意图如下:

例如我们只要再增加一个检验人员其所支出之费用,可以避免每月约20万元的客诉及退货费用,那我们就增加一名检验员是值得去做的。

整体品质成本之表示需以使管理者能直接评估为原则。一般都采用比例方式表达。分子为品质成本,而分母可为下列数项之一:

1.直接人工之工时。

2.直接人工成本。

3.生产成本。

4.制造成本。

5.销售额

6.产量。

品质成本的选择依公司之要求而定,另外,下列项目也

是需要考虑之因素:

是否受到生产计划之影响。

是否受受到机械化或自动化之影响。

是否受季节性销售之影响。

是否受到原料价格波动之影响。

品质成本分析之应用可归纳下列数项:

品质质本当作是一种量测工具:根据各分类之成本,

比较各项品质活动之效益。

品质成本当作是制程品质之分析工具:根据各生产线

或生产流程之成本,分析主要问题范围。

品质成本当作是一种规划改善行动之工具:在有限的

资源下,品质成本可以指出投入何种改善方案,可以

带来最高之效益。

品质成本当作是一种预算规划之工具:规划各项品质

管制计画之预算以达成公司之目标。

品质成本当作是预测性之工具:评估和保证各项与公

司目标有关之活动的成效。

在分析品质成本时,最常见的问题是品质成本该控制在何处较为恰当。当然,此一问题并没有明确答案。有些公司,品质成本占销售额之4%或5%,但另有些公司,品质成本可能占额售额之35%~40%。很明显地,品质成本的大小依产业别而定,高科技产业的品质成本显然不同於百货公司或旅馆

等服务业。

品质成本之效用来自於杠杆效应。换句话,我们希望藉由少量增加预防和监定成本来换取大量减少之失败成本。品质成本分析之要目的是要发掘改善之机会,并藉以降低成本(主要指失败成本)。在降低成本之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预防和监定成本之增加。在初期,预防和监定成本甚至高过失败成本,但一个组织如果有做好品质改善工作,则有可能将品质成本降低50~60%。

在分析品质成本和规划降低成本之计划时,我们需了解预防和监定工作所扮演之角色。在多数之组织中,监定工作之预算通常大於预防工作。此为一常见之错误,此项不正确做法之主因在於监定工作之预算通常包含在品质保证和制造范围内。一个正确的认知是预防成本之投入所能带来之效益远大於监定成本。

在品质成本之分析过程中,最感困扰的莫过於无法取得品质成本之正确数值。此乃因为大多数之品质成本项目,并不会反应在公司的会计记录上。为解决成本资料之取得问题,一个可行之方法是利用估计或在研究期间,特别建立监视程序来收集成本资料。

如前所述,品质成本之大小并无一个绝对标准值。一个较正确之做法是品质成本资料,做为比较不同时段之成效的相对比较基准。当目前之绩效与过去有所不同时,此项事实

将会反应在品质成本之差异上,并可以用来提醒管理者该采取适当之措施。

并非所有的品质成本计画都能成功。失败的原因在未能将品质成资本之情报,拿来做为发掘改善机会之工具。如果只将品质成本资料做为一项记录,而不去寻找改善机会,则品质成本计画将永远无法成功。另一造成失败的原因在於管理者太过於注重数字上完美。将品质成本视为会计系统的一部份,而非管理上之工具,将造成严重之错误。这种做法增加了许多建立和分析这些资料的时间,如此将使得管理更不耐烦,且不再相信品质成本计画之有效性。

五、A. V. Feigenbaum之品质成本分析法

全面品质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之作者─费根堡认为某些「改进产品品质」及「管制产品品质」而发生的成本,可以作为衡量全面品质管制活动及使之成为适宜的一种手段。为求「达到与维持某种品质水准而支出的一切成本,以及因不能不达到该特定水准而发生的成本」,皆应加以合并,此种合并後的成本统称为品质成本。

为便於分析及控制,品质成本可以分成如下四类:

A.预防成本

B.监定成本

B.内部失败成本

C.外部失败成本。

下表是依据费根堡之观点而编制之品质成本结构及计算表。

品质成本结构及计算表

六、品质成本之分析与应用

以最近数年来分析「品质成本」的统计资料,可显示出「品质成本」中的「预防费用」已从过去的百分之五提高至百分之十左右,有显着升高的趋势,而「内部失败」及「外部失败」占「品质成本」则从百分之七十降到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监定成本」约占「品质成本」中的百分之二十五;根据多年的经验,「品质成本」如超过售价之百分之十,则显示出该制品之「品质成本」已偏高,但仍须视行业别之不同而不同;如「品质成本」占售价之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则应明确的显示,其工厂管理有严重的问题,如「品质成本」占售价的百分之二十以上,而决策当局还不采取紧急措施,则其後果相当严重。

七、其他补充事项:

1.品质成本概念图,如後面之附件一,会有详细流程说

明。

2.品质成本的认定图,如後面之附件二,说明如何去认

定一个品质成本。

3.品质成本之习性图,如後面之附件三,说明何为不可

控制成本,何为可控制成本。

4.品质成本关系图,如後面之附件四,说明各项品质成

本之间的互动关系。

5.品质成本之衡量架构,如後面之附件五,说明各项成

本的主要成本、成本动因以及根本原因。

6.品质成本之意义分析,如明各项活动和品质成本之间

的关系。

品质成本管理目标

品质成本概念

生产前之

品质成本

生产後之 品质成本

销售後之 品质成本

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 评监成本 评监成本 失败成本

内部失败成 本

使用者 成本 社会成本

外部失败成本退回处理

本 损失销售量 成 本

因瑕疵 品已经 存在而 发生的 成本

控制的 成本

可控制品 质成本

控制失败 的成本 不可控制 品质成本

制造者成本

19 ─

品质成本的认定

质量成本案例分析

专题报告 公司某事业部质量损失分析报告 一、文章概要 目前公司某产品品质特不脆弱,品质问题已成为制约该事业部可持续进展的关键瓶颈之一。本文希望从如下方面揭示问题:1、质量损失不仅包括显性损失,而且包含更大的隐性损失。 按照隐性损失ABC核算法保守估测,该产品03年隐性质量 损失是显性损失的2倍左右,达亿元;加上显性损失亿,质量损失高达亿元; 2、操纵质量损失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经营意义,假如按照实现 353规划既定质量目标保守推算,事业部因提升品质平均每 年可获得收益万元; 3、品质问题的解决宜从电控着手,以建立大品质体系与成本 品质均衡的决策机制为手段,逐步摆脱品质“监控残缺” 的尴尬局面,进入“全局掌控-重点突破-系统创新-全面收 益”的良性循环时期。 二、质量损失的内涵

1、质量损失的构成 所谓质量损失,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价值损失。它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因品质缺陷导致的价值流失。 依照可识不性质量损失分为显性质量损失和隐性质量损失,按照产生流程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损失成本(外部损失、内部损失)三部分(图1)。 图1:质量损失构成 2、隐性质量损失的内涵 由产品品质不良导致的价值链机会成本损失是隐性质量成本的本源,包括: 顾客流失——老顾客流失和新顾客流失:

老顾客流失——顾客因维修体验而在二次选购时放弃选择原品牌,导致企业损失原可获得的收益。据麦肯锡对中国该产品市场的研究,以后几年老顾客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将由02年的%上升至08年的%。 新顾客流失——经口碑传播而建立某品牌不良品质形象的潜在选购者,当其中部分人作现实购买时放弃选择该品牌,导致该企业损失原可获得的收益。科特勒曾指出,家电消费品是顾客购买决策受参照群体1阻碍最大的产品之一,一个有过维修体验的顾客会将痛苦体验传播给4—8个人。 价格损失——中低价位的该产品,与要紧竞争对手相比,产品品质差异因素带来的售价差异平均超过10%2。 生产率流失——将投入到不良品返修的劳动力和设备资源转化为生产合格品可获得的收益。事实上,同等条件下返修生产往往低于正常生产效率,目前下属某工厂按照正常生产工时的2.5倍来核算返修工时。 供方成本转嫁——从系统性、长远性来看,供方的部分质量成本损失必定会通过后期成交价格、供货质量、议价能力变化 1有过同类产品使用体验的同事、亲人、朋友。 2内部访谈一致认为,产品品质是阻碍价格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阻碍力至少超过50%。慎重起见,本文取10%。

降低产品质量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质量成本 八分厂王江 “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质量成本”是作为一个企业的生存只本,是关系到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现在的社会竞争之中得到发展的根本,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的管理层的管理水平。 因此,综合我厂的情况来说对于如何在生产中出现产品质量问题,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及时更改,加强重视售后反馈信息,对反映出来的产品问题进行改进加工工艺流程。从而对企业的技术部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质量成本而提出的具体工作措施。技术部门必须改掉以前的习惯,不能够只在自己的岗位上进行设计。必须上至领导、下至技术员,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经常主动地深入生产现场,了解产品质量状况,及时修改设计方案,同时认真仔细的听取生产一线的意见,把所暴露出来的质量问题和产品的设计缺陷问题及时的进行更改。尽量的把质量问题卡在家里解决,从而降低了出厂产品质量故障损失成本。而技术部门派人每天到生产现场,把收集到的技术问题一个个排除,特别是对于新产品的试制前必须做好市场的调查。把开发产品和产品的长期收益以及对企业的后续发展的可持续性都必须考虑进去。因此,我认为企业必须用以下几点来加强质量的提高和降低质量成本的方法。

1、市场竞争的需要。特别是象我厂这种船用配件企业,进入的门槛不是很高,但是有是能够很快见到效益的行业,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压价风不可避免。因此要从市场需要研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 2、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大家知道,做为船用企业还有快速增长的趋势,而且生产人员、管理人员都比以前减少。原有的国有企业产品的管理、设计、制造理念与生产规模扩大、市场经济、公司的民营体制越来越显得不相适应,因此要用创新的思路来研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质量成本的方法。 3、生产管理的需要。由于我们图纸资料来自不同的时间,不同知识层面,而且新的科技人员不断加盟,我们的产品又属于船用内装饰,要不断的根据船厂的要求来更改设计方案。使得生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要从生产实际解决存在的问题,要研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质量成本方法。 4、企业发展的需要。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实力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产品的竞争,企业没有名牌产品就谈不上有竞争力。我没有去过江南造船厂,但我知道江南造船厂是在上海并且知道他是我国大的造船企业。我没有买桑塔纳汽车,但我们知道桑塔纳汽车的原产地在德国大众公司。而企业必须要有一流的产品作强力

什么是品质成本.

什么是品质成本 品质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品质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品质未达到规定的要求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 品质成本的内容 品质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品质成本 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设计品质适合用户要求和生产能力所投入的费用,以及设计缺陷所造成的损失.它分为: ①设计品质投入:企业在产品研制过程编制可靠性大纲和设计试验规范,培训设计人员和品质、可靠性人员,进行可靠性试验、开展设计评审等活动所支付的费用.这些费用基本上都属于预防成本,企业可以通过有关会议和统计资料获得比较准确的资料. ②设计缺陷损失:由于设计方案存在修改设计或重新设计,从而导致设计、试验费用的无效增加;由于设计方案中选择的技术标准、原材料、零部件不适当,规定的品质不合理,从而导致采购、加工、检验费用的无效增加;设计缺陷导致企业在生产售后服务中的各种品质损失和用用户的品质损失.这些损失费用的少部分比较明显,绝大部分比较隐含,可能表现为以正常 的成本费用掩藏起来,也可能表现为其他原因导致的品质成本专案. 2.采购品质成本 为了促使和鉴定采购件达到合同规定的品质要求所支付的费用,以及采购件未达到品质要求给需方造成的损失.它分为三个部分: ①采购预防成本:评价供应商的品质保证能力,提出采购件的品质要求,帮助供应商改进产 品品质和完善品质体系等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②采购鉴定成本:对采购进行检验鉴定所发生的费用,这种检验活动包括货源地核对和进厂检验. ③采购损失成本:由于对采购件未达到合同规定的品质要求给顾客所造成的而供应商又能给予补偿的损失. 3.边际品质成本 品质成本对产品品质特性最小单位变化的变动成本.包括: ①边际品质投入:当产品品质处于某一水平时,产品品质特性最小单位的变化所发生的品质投入的变化量. ②边际品质损失:当产品品质特性处于某一水平时,产品品质特性最小单位的变化所导致的品质损失的变化量. 4.用户品质成本 用户为了获得品质满意的产品并使其有效的发挥功能所支付的费用,以及产品品质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它分为: ①用户品质投入:用户了解产品品质特性或特征及生产、经销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产品验收,学习产品的使用和维护,办理产品品质、安全保险等方面所发生费用. ②用户品质损失:指由于产品品质不适合用户要求,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它主要包括用户对品质不良产品进行附加的检查、修理、退换所支付的而未能得到补偿的的费用;用户使用品质不良的产品额外增加的人工费用、材料费、动力费;产品出现品质故障给用户造成的产量损失和信誉损失;用户处理产品造成公害的费用. 5.社会品质成本

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要求和步骤

质量成本分析的内容要求和步骤 一、质量成本分析内容要求 1)每月要做一次质量成本分析。 a)预防成本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预防成本数组成) b)鉴定成本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鉴定成本数组成) c)内部损失成本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内部损失成本数组成) d)外部损失成本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外部损失成本数组成) e)产值-内部损失率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产值-内部损失率组成) f)销售收入-外部损失率的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销售收入-外部损 失率组成) g)产值-质量成本率趋势图(由截止到本月至少前6个月的产值-质量成本率组成) h)对上述七项趋势图作出文字说明和解释;并遵守下列几条 ●连续3点上升或下降时,要找出上升的经验或下降的原因,并积累这些经验 或教训的原因;待积累多了时,确认其真实性和可重复性时,把经验纳入正 式工艺或操作作业指导书中,把教训的原因作为整改的对象,制定措施,以 消除这些导致失败的原因,确保产品合格和工艺的正常进行。 ●对拐点要进行分析,其方法和要求同上。但是,重点抓苗头,为以后的预防 措施提供情报和积累资料。 ●对突出的上升或下降点要专门调查和分析。这是分析的重点。其方法和要求 基本上同上。 i)对内部损失成本上升,要作失效模式的分类分析,要统计本月每次废品和返工返 修的失效原因;并由此作出排列图;由排列图找出失效的主要因素j)针对失效的主要因素作因果图,进一步找出更细的原因。(寻找失效原因的办法是记录→统计表→失效因素排列图→主要因素→针对主要因素作因果图 →又找出新的更深一层的原因→新的统计表→新的失效因素排列图→新的 主要因素……;一直找到可操作的真正原因为止。一般找两层就可以了。即作出 排列图和因果图就可以了。) 2)半年或一年要作一次质量成本分析。内容基本同上 二、针对部门的质量成本分析 如果组织由多个生产产品部门组成,在整体的质量成本分析时,还应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按部门进行质量成本分析。使用针对部门质量成本的统计表、排列图找出质量成本中占有量最大的部门,并将该部门列为分析的主要对象。方法同上 如果组织由只有一个生产产品部门组成;则无需做部门质量成本分析。 三、针对产品品种的质量成本分析 如果组织由多个产品品种组成,不论是否在一个或多个部门生产,在整体的质量成本分析时,还应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按产品品种进行质量成本分析。使用针对产品品种质量成本的统计表、排列图找出质量成本中占有量最大的产品品种,并将该产品品种列为分析的主要对象。方法同上。 四、针对产品零部件的质量分析 如果产品由多个零部件种组成,不论是否在一个或多个部门生产,在整体的质量成本分析时,还应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原始资料按零部件进行质量成本分析。使用针对零部件质量成本的统计表、排列图找出质量成本中占有量最大的零部件,并将该零部件种列为分析的主要对象。方法同上

品质成本管理

品质成本管理 二十一、戴明理念為預防及持續改善之根本: 戴明認為提高品質明智的辦法是采取預防為主.一般而言,預防措施分為兩類:一類為員工的工作態度;另一方面為應用正式技術,在開發早期,就確認出可能之問題,使其在未發生之前,即能防患未然. 主要是在員工方面:其包括高階主管,中堅幹部和一般員工三層來討論. 作為高階主管其主要責任為: 1.能開創改善產品品質及服務為組織的恒久目的,并發展一套能 在商場生存并具竟爭優勢的計劃,組織高階主管是指誰負責? (1).請用具體的話說明我們所提供的產品/服務之品質究竟指什 么? (2).請明確定今年及爾后五年的品質(或績效標準)是什么? (3).界客組織的服務對象(顧客)---現有的,想爭取的,以及失去 的客戶; (4).組織是否以創新為恆久之目的?即在品質/服務上不斷出陳 推新? (5).組織是否能在旣定之成本限制下,創造更令人滿意的服務 (不是偷工減料)?是否計畫將來應增強職員新技能,并加以再訓練和再教育,提昇客戶對組織產品/服務之滿意,研究新工程方 法,管理方法? (6).是否在設備及輔助器材上投入必須之資源?是否致力於事務 品質之改善? (7).工地主任及總經理等幹部知道具誰負責?他們如何表現組織 所定下的恆久目的?

(8).組織是否明白將上述之恆久目的轉換為社區住戶之服務? (9).董事會是否能連貫的持之有恆? 2.採取新理念:營建業處於新經濟之挑戰時代,應不再容忍以往習 以為常的遲延,錯誤,物料不良和手藝不佳. (1).所有員工(含小包)是否了解其份內工作?主管是否了解部屬 之工作?訓練方法是否落伍?督導是否不適,無效? (2).董事會是否信奉此新理念?是否投入資源實踐此新理念?是 否有再職訓練? 3.是否盡力採用統計等科學方法來獲得品管依據? (1).進料(各建材,設備)是否有統計品管之情報? (2).是否有組織各項服務之水準統計?是否建立客戶反映其對服 務是否感到滿意之制度? (3).是否有記錄失敗,缺點(如施工錯誤,用料錯誤等)之成本制 度. 4.不再僅憑標價來取拾供應商.除了要考慮價格之外,組織也應定 出有意義的品質衡量尺度,并責成供應商遵行. (1).組織決定(選擇)供應商之基準是什麼?是否僅採取比價方 式? (2).地於每一種建材,設備之供應商数目是否太多? 5.尋找問題改進: (1).主菅是不斷的對系統精益求精(設計,進料,物料成份,維護, 機器改進,訓練,督導,再訓練)? 6.創立新的在職訓練方法: (1).是否有發展導師之觀念? (2).有無加強在職訓練? (3).是否敎育員工在職務上應用統計方法? (4).是否明白,清楚界定所有工作的需求和考績辦法? (5).是否訓練幫助員工達到其管制狀況? 7.創立新方法督導職員:

如何做好质量成本控制

如何做好质量成本控制 --------企业如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将使企业管理成本更低,成效更为明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质量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质量未达到既定的标准而造成的一切损失。加强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企业产品价格竞争力,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 质量成本管理,重在方法管理。企业如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将使企业管理成本更低,成效更为明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认为,企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应高度重视以下几项工作。 分析企业质量成本构成情况 质量成本包括直接质量成本和间接质量成本。直接质量成本是指在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质量成本,一般由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四个部分组成。内部故障成本是指企业内部由于生产的产品质量有缺陷而造成的损失和为处理质量缺陷而发生的费用的总和,一般包括废品损失、返工费用、复检费用、停工损失以及不合格品处理费用等。外部故障成本是指在销售和使用中发现产品缺陷而产生的由制造企业支付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它同内部故障成本的区别在于不合格品是在发运给顾客后才发现的,一般包括保修费、索赔费、诉讼费、退货费、降价费。鉴定成本是指在“一次交验合格”的情况下,为检验产品质

量而发生的一切费用,一般包括进货测试费、工序和成品检验费、在库物资复检费、对测试设备的评价费、质量评审费。预防成本是指为了防止质量缺陷发生,保证产品质量,使故障成本和鉴定成本最低而耗费的费用,一般包括质量计划编制费、质量管理培训教育费、工序控制费、产品评审费、质量信息费、质量管理实施费。间接质量成本是指在直接质量成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和扩展的成本,它涉及到制造和销售过程以外的质量成本,一般包括:无形质量成本、使用质量成本、供应商质量成本、设备质量成本。 分析企业质量成本的构成,有利于企业明确质量成本可能发生的环节,建立必要的质量成本控制措施。一些企业建立了质量成本会计分录,分门别类地统计并核算各质量成本项目,以此发现质量成本发生的环节、发生的多少、发生的原因,为企业落实质量责任、采取质量措施,提供详实的资料。 建立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标准 为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企业可设立质量成本管理中心,制定质量成本管理制度,建立质量成本控制标准。例如,中国一汽集团四川专业汽车厂建立了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标准,标准规定质量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不得超过10%。其中:内部故障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比例范围应在25%~40%;外部故障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比例范围应在20%~40%;鉴定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比例范围应在10%~50%;预防成本占全部质量成本的比例范围应在0.5%~5%。企业规定,如突破上述规定标准,质量成本管理中心将责成有关部门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

品质成本

CH19 01. Costs of Quality 质量成本,系指那些为预防发生质量不良产品或肇因不良产品所发生的成本。质量成本之焦点在一致性质量上,整个价值链所有职能均会面临此问题。质量成本经常被区分为四类: (1.)预防成本:系指为防止生产不合规格产品所发生的成本。 (2.)鉴定成本:是指为侦测出不符规格之各别产品单位所发生之成本。 (3.)内部失败成本:当非一致性产品在运交给客户之前被侦测出来,因而所发生之成本。 (4.)外部失败成本:是指非一致性产品在送交顾客之后才被侦测出来,因而所发生之成本。 02. SQC 03. SPC 统计质量控制(SQC)或统计过程控制(SPC)乃区别经营过程之随机与非随机差异之正式方法。 04. Pareto Diagram 柏拉图图之投入资料是那些失控之观察值,柏拉图图是表示各种失败(瑕疵)之发生频率。 05. Fish-Bone 鱼骨图,原名因果关系图(Cause-and-Effect diagram) 由柏拉图图找出发生最频繁与成本最高之问题后,再根据因果关系图辨认其之原因。因果关系图旨在辨认发生失败或瑕疵之潜在原因。 06.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Measures of C/S 顾客满意度之非财务性衡量包括: ◆顾各偏好的市场调查报告及顾客对特定产品特征的满意度。 ◆运交顾客之瑕疵单位数占总运送产品之比率。 ◆顾客抱怨之数目(公司估计每一实际抱怨之顾客同时,需了解约有10到20位之顾客亦有过产品不良的经验,但他们并未实际发出抱怨。) ◆产品过早或过大失败的百分率。 ◆运送延迟(计划的运送日期与顾客要求日期不同)。 ◆准时运送率(在计划运送日或之前运送之比率)。 07. Internal Processes 半导体制造商Analog Devices,依循下列质量标准之趋势作为判断: ◆各生产线之瑕疵数量

构成质量成本的内容有那些

构成质量成本的内容有那些 质量成本的构成包括四个方面: 一、预防成本--用于预防不合格品与故障所需的各项费用。 a、实施各类策划所需的费用、包括:体系策划、产品实现策划; b、产品(工艺)设计评审、验证、确认费用; c、工序能力研究费用; d、质量审核费用 e、质量情报费用; f、培训费用; g、质量改进费用。 二、鉴定成本--用于评估产品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所需各项费用。 a、检验费用; b、监测装置的费用; c、破坏性试验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劳务费。 三、内部损失成本--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费用。 a、废品损失; b、返工损失; c、复检费用; d、停工损失; e、质量故障处理费; f、质量降级损失。 四、外部损失成本--产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而支付的费用。 a、索赔费用; b、退货损失; c、保修费用; d、降价损失; e、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 f、信誉损失。 什么是质量成本? 什么是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的高低主要与什么有关?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制造费用是否属于质量成本的范围?为什么? 质量成本又称质量费用。根据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质量成本的定义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它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根据国际标准(ISO)的规定,质量成本是由两部分构成,即

运行质量成本(或工作质量成本,或内部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1.运行质量成本运行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质量故障所造成的损失费用之和。它又分为四类,即企业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预防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等。①企业内部损失成本,又称内部故障成本企业内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而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废品损失费用、返修损失费用和复试复验费用、停工损失费用、处理质量缺陷费用、减产损失及产品降级损失费用等。②鉴定成本鉴定成本是指评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水平所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进货检验费用、工序检验费用、成品检验费用、质量审核费用、保持检验和试验设备精确性的费用、试验和检验损耗费用、存货复试复验费用、质量分级费用、检验仪器折旧费以及计量工具购置费等。③预防成本预防成本是指用于预防产生不合格品与故障等所需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质量计划工作费用、质量教育培训费用、新产品评审费用、工序控制费用、质量改进措施费用、质量审核费用、质量管理活动费用、质量奖励费、专职质量管理人员的工资及其附加费等。④外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成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等而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申诉受理费用、保修费用、退换产品的损失费用、折旧损失费用和产品责任损失费用等。2.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指为用户提供所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1)为提供特殊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所支付的费用。(2)产品的验证试验和评定的费用。 (3)满足用户要求,进行质量体系认证所发生的费用。

质量成本分析案例(DOC10页)

精品资料网() 25万份精华管理资料,2万多集管理视频讲座精品资料网()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题报告 公司某事业部质量损失分析报告 一、文章概要 目前公司某产品品质非常脆弱,品质问题已成为制约该事业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本文希望从如下方面揭示问题: 1、质量损失不仅包括显性损失,而且包含更大的隐性损失。按照隐性损失 ABC核算法保守估测,该产品03年隐性质量损失是显性损失的2倍左右,达亿元;加上显性损失亿,质量损失高达亿元; 2、控制质量损失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经营意义,如果按照实现353规划既定 质量目标保守推算,事业部因提升品质平均每年可获得收益万元; 3、品质问题的解决宜从电控着手,以建立大品质体系与成本品质均衡的决策

机制为手段,逐步摆脱品质“监控残缺”的尴尬局面,进入“全局掌控-重点突破-系统创新-全面收益”的良性循环阶段。 二、质量损失的内涵 1、质量损失的构成 所谓质量损失,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价值损失。它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因品质缺陷导致的价值流失。 根据可识别性质量损失分为显性质量损失和隐性质量损失,按照产生流程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损失成本(外部损失、内部损失)三部分(图1)。 图1:质量损失构成 2、隐性质量损失的内涵 由产品品质不良导致的价值链机会成本损失是隐性质量成本的本源,包括:顾客流失——老顾客流失和新顾客流失: 老顾客流失——顾客因维修体验而在二次选购时放弃选择原品牌,导致企业损失原可获得的收益。据麦肯锡对中国该产品市场的研究,未来几年老顾客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将由02年的%上升至08年的%。 新顾客流失——经口碑传播而建立某品牌不良品质形象的潜在选购者,当其中部分人作现实购买时放弃选择该品牌,导致该企业损失原可获得的收益。科特勒曾指出,家电消费品是顾客购买决策受参照群体1影响最大的产品之一,一个有过维修体验的顾客会将痛苦体验传播给4—8个人。 1有过同类产品使用体验的同事、亲人、朋友。

【品质管理】浅析企业品质管理过程中如何降低质量成本

【品质管理】浅析企业品质管理过程中如何降低质量成本关键词:品质管理 导语:在企业的生产运营中,成本管理是很重要的一环。企业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受成本的影响。企业在进行品质管理中,质量成本的降低是很重要的内容。 品质管理中,质量成本降低与品质管理可以同时进行。质量成本也称质量费用。它是总成本的一部分,包括产品得到客户认可产生价值的产品成本,还包括生产与未达到客户满意而造成浪费的隐形成本。 图示:浅析企业品质管理过程中如何降低质量成本 品质管理中,对质量成本的降低也是很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质量成本分成两个组成部分:控制成本损失成本(或故障成本),控制成本与从生产过程中消除缺陷的活动有关。消除缺陷可以通过预防和鉴定两种方式来实现。预防成本包括诸如质量计划、新产品的评审、人员的培训和工程分析等活动的成本。这些活动发生在产品投入生产之前,其目的是防缺陷于未然。控制成本的另一类型是鉴定或检验成本,鉴定或检验的目的是在缺陷出现之后,但

产品还未交付用户使用之前消除缺陷,品质管理中质量成本的控制与降低需要理清这些成本的区别。 损失成本,又称故障成本,可以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内部损失成本或内部故障成本),也可以是在产品发运后产生的(外部损失成本或外部故障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包括不合格品损失费、返修费,质量降级费,机器设备停工损失费。外部损失成本包括理赔费,退货损失费,折价损失费等。 一、品质管理中质量成本的分类 预防成本(Prevention Cost) 质量计划费:为指定总的质量计划,许多专门的质量计划,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等所支付的费用。 新产品评审费:为制定或评审新产品的质量规范,评价新的设计方案,制定试验和实验计划,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以及对市场的销售情况进行研究以确定顾客对质量的要求等所支付的费用。 质量培训费:为制定和执行质量培训计划所支付的费用。 工艺过程计划费:为设计和开发用于工艺过程控制的设备所支付的费用。 有关质量数据的费用:为收集质量数据,对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制作报告所支付的费用。 质量改进措施费:对经常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有计划的损失调查支付的费用。 鉴定成本(Appraisal Cost) 外购原材料的检验费:为确定外购原材料的质量所支付的费用。 工序检验费: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对产品进行的全部测试、抽样检验和其他检验所支付的费用。 成品检验费:在出厂前或售后对成品进行的全部检验或测试所支付的费用。 质量实验室的运行费:在生产过程中的所有阶段,实验室为检验材料的质量所支付的运行费用。 内部损失成本(Internal Failure) 不合格品损失费:由于产品达不到质量要求,某些产品无法使用或售出所造成的原材料

品质成本分析手册

品质成本分析方法 1.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提供品质改进和品质策略规划之参考,并提供经营决策者成本分析和决策之参考,特制定本方法。 1.2.适用范围 本公司品质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之分析工作,均适用本方法。 1.3.权责单位 1)品管部负责本方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2)总经理负责本方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2.品质成本分类 本方法所指之品质成本包含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 1)预防成本:为防止所用之物料或制程中的产品产生瑕 疵、不良或其他品质问题所投入的成本费用。 2)鉴定成本:为了鉴定物料、产品、作业系统所投入的成 本费用。 3)内部失败成本:公司内部因为物料制造、仓储、搬运等

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4)外部失败成本:公司外部因顾客抱怨、退货等品质上失 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3.预防成本 3.1.品质管制工程 3.1.1.成本讲明 1)品管打算之制定与执行。 2)品管体系之稽核与评价。 3)数据的分析与纠正措施。 4)管制设备之设计与改善。 5)检验、量测治具之设计。 6)可靠性工程之打算。 3.1.2.计算来源 1)工作人职员资。 2)品管职员及主管之工资。 3)协助参与工作人职员时费用估算。 3.2.品质会议 3.2.1.成本讲明 1)公司各级品管会议(月、周)。

2)品质改善之专案会议。 3)因品质问题召集会议。 4)其他与品质有关的会议。 3.2.2.计算来源 1)非品管人员开会时刻乘以工资率或以实际工资比例计 算。 2)出差、交通发生的费用。 3.3.品管活动 3.3.1.成本讲明 1)改善提案活动。 2)品管宣传活动。 3)外界之品管观摩、研讨会。 4)加强品质意识之宣传活动。 3.3.2.计算来源 1)依实际发生之费用计入。 2)以参加活动之人职员时乘以工资率估算费用。 3.4.新产品审核 3.4.1.成本讲明 1)新产品试作费用。

品质成本管理与控制.

品質成本管理與控制引言品質成本COQ制度制度品質成本發源於美國。發源於美國。裘蘭博士在1951年裘蘭博士在年品質管制手冊》的《品質管制手冊》書中首先提出品質成本的觀念。本的觀念。費根堡博士估計失敗成本65%~70%、鑑成本、定成本20%~25%及定成本及預防成本5%~10% 。預防成本費根堡品質成本分類品質意識 vs 品質成本企業活動與品質成本品質成本增進經營效能 (1)會計系統發展衡量品質會計系統―發展衡量品質會計系統成本的科目和數據。 (2)績效衡量結合品質水準績效衡量―結合品質水準績效衡量以及改善成果的衡量。 (3)品質管理強調在內部品品質管理―強調在內部品品質管理質管理上的應用。 (4)預算動用管理層了解品預算動用―管理層了解品預算動用質成本的預算動用。質成本的預算動用。 (5)跨部功能跨越部門籓籬跨部功能―跨越部門籓籬跨部功能的制度與工具。的制度與工具。 (6)生產關聯資訊運用結合生產關聯―資訊運用結合生產關聯稼動效率與績效指標。稼動效率與績效指標。品質成本分類內敗成本外敗成本鑑定成本預防成本內敗成本 (1)材料報廢材料報廢 (2)重新作業重新作業 (3)重新生產重新生產 (4)失效分析失效分析 (5)重新檢驗重新檢驗 (6)選剔成本選剔成本 (7)管理浪費管理浪費(8)降級損失降級損失 (9)處置成本處置成本外敗成本 (1)保證費用保證費用 (2)抱怨處理抱怨處理 (3)產品退回產品退回 (4)折讓價錢折讓價錢 (5)產品責任產品責任 (6)商譽損失商譽損失鑑定成本 (1)進料驗收進料驗收 (2)製程及成品檢驗製程及成品檢驗 (3)儀器設備之校正和維護儀器設備之校正和維護 (4)檢查和試驗時耗用材料和人工成本檢查和試驗時耗用材料和人工成本 (5)品質稽核和診斷成本品質稽核和診斷成本 (6)存貨評價成本存貨評價成本預防成本 (1)品質規劃成本品質規劃成本 (2)新產品審查成本新產品審查成本 (3)教育訓練費用教育訓練費用(4)製程管制成本製程管制成本 (5)品質資訊收集分析成本品質資訊收集分析成本(6)品質報告成本品質報告成本 (7)改善專案費用改善專案費用 (8)合理自動化及電腦化成本合理自動化及電腦化成本 (9)其他雜費其他雜費品質成本獲得現有會計科目-最為簡易,現有會計科目-最為簡易,不必額外功夫。不必額外功夫。會計科目成分-會計科目成分-包含品質成本項目分離取得。成本項目分離取得。原始會計記錄-原始會計記錄-分離品質成本及非品質成本。成本及非品質成本。估計法-估計法-不易估計時可採工作 抽查。工作抽查。專用表單或記錄-專用表單或記錄-專用表單記錄品質成本資料。維持文件和記錄人員利用率或設備稼動率報表原材料用量及盤點報表銷售人員日報表顧客保證送修記錄重工、修理、重工、修理、置換及回收等之記錄和分析薪資資料建立及分析生產成本系統報廢報表處裡旅費申報單據檢驗、試驗、檢驗、試驗、查核及稽核等的記錄品質成本制度建立制度程序:建立制度程序: (1)評估企業內外:策略分析。評估企業內外:評估企業內外 (2)獲得

质量成本分析报告编写办法

质量成本分析报告编写办法 1 目的 ,以最经济手段向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亦为评定质量体系的有效性提供手段,为制定质量改进计划提供依据。 2 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质量成本管理。 3 职责 3.1财务部是本办法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成本核算,编制《质量成本财务报表》,汇总 编制《质量成本综合分析报告》。 3.2 各职能部门负责收集、整理质量成本数据,填制《质量成本统计报表》,报至财务部。 3.3 技检部负责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 4 工作程序 4.1 工作流程 各职能部门按4.2条款有关内容按月或按季度收集、整理质量成本原始数据,报财务部; 财务部凭借会计帐目和统计帐目,分别对控制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填制有关成本报表;财务 部将统计结果报技检部,并与技检部共同对质量成本数据进行分析,并报告结果;技检部对分 析结果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或评估趋势和变异,视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 施。 4.2 质量成本:为了达到产品质量要求所发生的费用和产品发生不合格所支付的费用。其一 般包括控制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和控制失效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 两部分。 4.3 质量成本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4.3.1 预防成本 a)质量工作费:开展质量管理所发生的办公、咨询、宣传、收集情况等活动支付的费用。 由财务部负责。 b)培训费:为提高员工素质,对有关人员进行质量意识、质量管理、检测技术、操作水平等的培训费用。由财务部负责。 c)质量评审费:二方审核、产品审核和制造过程审核---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体系审核、监督审核等费用。技检部负责。 d)质量奖励费:为确保并改进质量而支付的各种奖金,如:质量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奖。 由财务部负责。 e)质量改进费:为提高产品质量所进行的技术改造、工艺调整、产品特性改善、过程控制改进等费用。由各责任部门负责。 f)工资及福利费:质量管理相关人员的工资及提取的福利费。由财务部负责。 4.3.2 鉴定成本 a)检测试验费:对进厂的原材料、外协件及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半成品、成品进行检查、测试、试验时所发生的费用。质量部负责。 b)试验设备折旧费:检测、试验等专用设备的折旧费——由财务部负责。

品质成本分析办法(doc 12页)

品质成本分析办法(doc 12页)

品质成本分析办法 1.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提供品质改进和品质策略规划之参考,并提供经营决策者成本分析和决策之参考,特制定本办法。 1.2.适用范围 本公司品质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之分析工作,均适用本办法。 1.3.权责单位 1)品管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2)总经理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2.品质成本分类 本办法所指之品质成本包含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 1)预防成本:为防止所用之物料或制程中的产品产生瑕 疵、不良或其他品质问题所投入的成本费用。 2)鉴定成本:为了鉴定物料、产品、作业系统所投入的成 本费用。 3)内部失败成本:公司内部因为物料制造、仓储、搬运等 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4)外部失败成本:公司外部因顾客抱怨、退货等品质上失

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3.预防成本 3.1.品质管制工程 3.1.1.成本说明 1)品管计划之制定与执行。 2)品管体系之稽核与评价。 3)数据的分析与纠正措施。 4)管制设备之设计与改善。 5)检验、量测治具之设计。 6)可靠性工程之计划。 3.1.2.计算来源 1)工作人员工资。 2)品管职员及主管之工资。 3)协助参与工作人员工时费用估算。 3.2.品质会议 3.2.1.成本说明 1)公司各级品管会议(月、周)。 2)品质改善之专案会议。 3)因品质问题召集会议。 4)其他与品质有关的会议。 3.2.2.计算来源 1)非品管人员开会时间乘以工资率或以实际工资比例计

算。 2)出差、交通发生的费用。 3.3.品管活动 3.3.1.成本说明 1)改善提案活动。 2)品管宣传活动。 3)外界之品管观摩、研讨会。 4)加强品质意识之宣传活动。 3.3.2.计算来源 1)依实际发生之费用计入。 2)以参加活动之人员工时乘以工资率估算费用。 3.4.新产品审核 3.4.1.成本说明 1)新产品试作费用。 2)购买同类产品作比较分析。 3.4.2.计算来源 依实际发生之费用计算,由开发人员提供。 3.5.品管训练 3.5.1.成本说明 1)公司内部品质训练课程。 2)外界举办之品管训练班。 3)品管书刊杂志。

质量成本分析方法(模板)

**/QZ-ZG-07-2020 质量成本分析规定 编制: 审核: 批准: *********有限公司

目录 1、总则.。。。。。。。。。。。。。。。。。。。。。。。。。。。。。。。。。。。。。。。。。。。。3 2、品质成本分类。。。。。。。。。。。。。。。。。。。。。。。。。。。。。。。。。。。。。3 3、预防成本。。。。。。。。。。。。。。。。。。。。。。。。。。。。。。。。。。。。。。。3 4、鉴定成本。。。。。。。。。。。。。。。。。。。。。。。。。。。。。。。。。。。。。。。。。4 5、内部失败成本。。。。。。。。。。。。。。。。。。。。。。。。。。。。。。。。。。。。。6 6、外部失败成本.。。。。。。。。。。。。。。。。。。。。。。。。。。。。。。。。。。。。。6 7、作业单位。。。。。。。。。。。。。。。。。。。。。。。。。。。。。。。。。。。。。。。。。7

1.总则 1.1 制定目的 为提供品质改进和品质策略规划之参考,并提供经营决策者成本分析和决策之参考,特制定本办法。 1.2适用范围 本公司品质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之分析工作,均适用本办法。 1.3权责单位 (1)综合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2)总经理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批准。 2.品质成本分类 本办法所指之品质成本包含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1)预防成本 为防止所用之物料或制程中的产品产生瑕疵、不良或其他品质问题所投入的成本费用。 (2)鉴定成本 为了鉴定物料、产品、作业系统所投入的成本费用。 (3)内部失败成本 公司内部因为物料制造、仓储、搬运等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4)外部失败成本 公司外部因顾客抱怨、退货等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3.预防成本 3.1品质管制工程 3.1.1成本说明 (1)品管计划之制定与执行。 (2)品管体系之稽核与评价。 (3)数据的分析与纠正措施。 (4)管制设备之设计与改善。 (5)检验、量测治具之设计。 (6)可靠性工程之计划。 3.1.2计算来源 (1)工作人员工资。 (2)品管职员及主管之工资。 (3)协助参与工作人员工时费用之估算。 3.2品质会议 3.2.1成本说明 (1)公司各级品管会议(月、周)。 (2)品质改善之专案会议。 (3)因品质问题召集之议。 (4)其他与品质有关的会议。 3.2.2计算来源 (1)非品管人员开会时间乘以工资率或以实际工资比例计算。

制造业品质成本分析办法准则

制造业品质成本分析办法 准则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品质成本分析办法 1.总则 1.1.制定目的 为提供品质改进和品质策略规划之参考,并提供经营决策者成本分析和决策之参考,特制定本办法。 1.2.适用范围 本公司品质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之分析工 作,均适用本办法。 1.3.权责单位 1)品管部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起草工作。 2)总经理负责本办法制定、修改、废止之核准。 2.品质成本分类 本办法所指之品质成本包含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 1)预防成本:为防止所用之物料或制程中的产品产生瑕疵、不良或其他品质问题所 投入的成本费用。 2)鉴定成本:为了鉴定物料、产品、作业系统所投入的成本费用。

3)内部失败成本:公司内部因为物料制造、仓储、搬运等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 费用。 4)外部失败成本:公司外部因顾客抱怨、退货等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3.预防成本 3.1.品质管制工程 3.1.1.成本说明 1)品管计划之制定与执行。 2)品管体系之稽核与评价。 3)数据的分析与纠正措施。 4)管制设备之设计与改善。 5)检验、量测治具之设计。 6)可靠性工程之计划。 3.1.2.计算来源 1)工作人员工资。 2)品管职员及主管之工资。

3)协助参与工作人员工时费用估算。 3.2.品质会议 3.2.1.成本说明 1)公司各级品管会议(月、周)。 2)品质改善之专案会议。 3)因品质问题召集会议。 4)其他与品质有关的会议。 3.2.2.计算来源 1)非品管人员开会时间乘以工资率或以实际工资比例计算。 2)出差、交通发生的费用。 3.3.品管活动 3.3.1.成本说明 1)改善提案活动。 2)品管宣传活动。

品质成本分析

品质成本分析 品质成本(Cost of Quality)是企业销售成本的一部分,如何降低品质成本,增加企业收益是摆在企业每一位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需从加强品质管理入手,减少不良率,提高一次合格率(First Pass Yield 首次通过检查的产品数/产品总数=一次合格率,简称FPY),不断提高企业品质,使之达到6Sigma的工序能力。 一、品质成本构成分析 品质成本由内部缺陷成本、外部缺陷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组成。见下表: 合 格 品 单 位 成 本 合格率注:①鉴定成本+预防成本②内部与外部缺陷成本③总品质成本 品质成本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比例,一般为: 内部缺陷成本占品质成本的25%~35% 外部缺陷成本占品质成本的20%~35% 鉴定成本占品质成本的10%~20%

预防成本占品质成本的5%~15% 一般来说,当缺陷成本大于70%,而预防成本小于10%时,工作重点应放在研究提高质量措施和加强预防上。 当缺陷成本接近50%,而预防成本接近10%时,工作重点应放在使产品质量维持在原有水平上。 当缺陷成本小于40%,而鉴定成本大于50%时,工作重点应放在巩固工序控制的成效,减少检验程序上。 有质量专家认为:从经济的观点来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适当增加预防成本,使两种缺陷成本与鉴定成本下降,最终导致质量总成本降低,让过剩的品质成本变为公司的利润。 品质成本与制造过程的质量高低关系如上图所示。从中可以看出: (1)鉴定成本与预防成本是随着制造质量水平(合格品率)的提高而增加的,内部与外部缺陷成本是随着制造质量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的,质量总成本为这四项成本之和。 (2)鉴定成本与预防成本的增加可以使缺陷降低成本,当故障成本的降低额可以抵消甚至超过预防及鉴定成本的增加额时,从经济上来说是合理的。 (3)质量总成本存在着一个最佳点,即曲线的最低点。这个最低点表示四项成本的平衡点。与平衡点对应的合格品率,就是企业应选择的经济制造质量水平。这个质量水平下的质量成本就称为最适宜的质量成本。随着品质管理水平的提高,最佳点会不断下移。 二、品质成本的核算 品质成本核算(Compution Cost Quality)可以用下式计算: P COQ=品质成本占总成本比例(Proportion Cost of Quality) MS=材料报废费用(Material Scrap) LS=劳动力损耗费用(Labour Scrap) RC=返工费用(Rework Cost) AC=鉴定费用(Appraisal Cost) TMC=总的制造费用(Total Manufacture Cost) COQ=品质成本(Cost of Quality) MS+LS+RC+PC+AC 1.P COQ= TMC 2.COQ=MS+LS+RC+PC+AC 三、品质成本的降低 1.降低每个产品的生产时间,即提高生产率。 2.减少库存量所带来的其它成本,将WIP减少至最少。 3.尽量降低出货坏品数,杜绝不良品出厂。 4.减少每个单位产品的故障分析和维修成本。 四、成本的计算步骤 1.列表标明本公司须计算品质成本的项目。 2.计算各分项之成本。对设备,须计算折旧、维修及动力费用;对人,计算工资及福利。 3.将成本加总,得当月总品质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