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班内分层教学初探

初中信息技术班内分层教学初探
初中信息技术班内分层教学初探

2010年第2期

!!!!!!!!!!!!!!!!!!!!!!!!!!!!!!!!!!!!!!!!!!!!

赵静儒

(临洮县洮阳中学

甘肃

定西

730500)

初中信息技术班内分层教学初探

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方法,而且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合作的力量,明白了成功需要坚持和付出,如能长期坚持,会对他们今后的意志品格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评价总结,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潜能

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交流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案、电子作品的水平、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等进行及时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自评或互评。在评价时,我们应注意围绕每个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进步与发展,承认并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内发展变化的轨迹,而不仅仅是只看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在学生之间分出优劣。如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信,同时可以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

另外,在每个问题或任务的交流结束时,教师要将重要的事实、概念和规律等进行总结深化和提高,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脉络,加深印象,巩固所学,使他们的知识得以升华,能力得到发展。

五、反思延伸,关键是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通过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有时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一一解决,往往会派生出有延续性意义的问题需要继续研

究,学生也可能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延续到课后。例如:在将要结束对环境问题的探讨与交流时,为了提炼和升华课题研究的价值以及使学生对新学到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技能,笔者作了以下布置:

1.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是否应重新审视我们的社

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请同学们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的看法。

2.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请用你一生的行动来

回答。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将探究与交流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等广泛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拓展。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2]黄华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3]西建华.《利用电教媒体,优化历史课教学》K12教育

网交流教学论文.

(责任编辑:冯继)

信息技术教育是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这一特点,实施强调个性化的班内分层教学,以学生现有知识技能为本位分层次授课及评价,使学生具备某一层次群体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信息素养,为目前该学科教学改革另辟蹊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中信息技术班内分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班内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班内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对学情有准确的把握。虽然处在同一班上的初中学生都从小学阶段就学习信息技术,但由于学生学习条件、家庭条件的不同,学生个体性格和智力的因素及自身对信息技术兴趣的差别,造成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和技能方面的不同层次。初中信息技术课本内容对接受能力强或接触电脑相对频繁、基础好的同学来说显得浅显,这部分学生对布置的课堂练习能轻轻松松完成;而对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电脑机会不多,实践机会相对少些的同学来说,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学习能力就欠缺些。如果实施传统归一化的教学,必然存在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和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学情分析,分层定位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对学生进行班内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二、班内分层教学必须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学生分层建组。要对学生进行班内分层教学,教师

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按照学情对学生分层建组。笔者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课时就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理论及操作技能的综合测试,作为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结合谈话了解、走访观察等方法掌握信息技术

79--

2010年第2期

学情,把每个班内的学生分为A 、B 两层,基础较好的学生为A 层,基础较差的学生为B 层,每层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定为四组,每组的人数不超过六人。

2.分层备课。对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

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 层和B 层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同一课时的哪些内容对各个层组学生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B 层学生只作了解的而A 层学生必须掌握,如何设计A 层学生的拓展教学内容,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例如笔者在七年级信息技术课

PowerPoint2003单元“视图工具栏”一课的教学中,B 层以

“常用”“格式”“绘图”为教学内容,A 层在完成B 层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增加了“控件工具箱的设置”等拓展内容,B 层中学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尝试学习A 层的拓展内容。

3.分层授课。同班分层教学并不意味不同层组间完全

分开授课,限于教学场所和课时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层的学生分开上课,因为分开教学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无所事事,这会浪费他们的课堂时间。因此,笔者在授课时以B 层学习目标为主讲内容,给A 层的学生增加以自学为主的拓展学习任务,以实现A 层教学目标。比如在进行八年级信息技术课FLASH

MX 单元“插入菜单”一节的教学时,笔者先讲解要求B 层

学生掌握的“新建元件”“插入图层”“插入关键帧”“插入空白关键帧”“删除帧”等基本内容,再给A 层学生增加了“插入图层文件夹”“插入运动引导层”等内容的学习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各层次同学的具体要求,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梯度的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4.分层训练。分层训练是班内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为

了使学生人人学有所获,教师在备课时对上机训练作业也进行分层设计,笔者在设计上机作业时遵照“两部三梯”的原则。“两部”是指上机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梯”是指教师对上机作业的设计具有三个梯度:第一梯度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直接运用,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梯度为应变式或简略综合题,以B 层学生能到达的水平为限;第三梯度为综合应用或拓展探索题,以拓宽A 层学生知识与技能为目标。例如在七年级信息技术课EXCEL2003单元“运用函数”一课的教学中,分层训练第一梯度“统计总分”和“求平均值”的题,要求A 、B 两层学生必做;第二梯度运用“求最大值、最小值”的题,要求B 层学生选做、A 层学生必做;第三梯度运用“统计符合条件函数”的题,要求A 层学生选做。分层训练使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

5.分层辅导。在教学中对学生分层辅导是帮助学生巩固

和掌握知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利用上机操作训练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要随时掌握学生的

学习活动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抓差补漏。笔者在课堂上对学生实行分层辅导的做法是:B 层学生中有些简单的问题就指定A 层学生辅导,A 层学生中有疑问的先在同层组中商量,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辅导,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师的时间,另一方面提高学生互助协作的能力。那些基础好或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好助手,学生之间的相互辅导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同学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增强了学生的党争意识,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班内分层教学的强度;学生当“小老师”改变了师生间传统单向传递知识的方式,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传授者,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

6.分层评价。对学生的分层评价包括课堂评价和阶段

性考试两部分,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能力方面的考核以及阶段性考试等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课堂评价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教师的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评价对不同层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B 层学生多采用鼓励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 层学生多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其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阶段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为主,见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各层次阶段性评价应以操作技能考核为主,理论知识考核为辅。根据每位学生在考试中的表现,从知识应用、技能展示、作品质量、拓展创新四个方面进行分层评价,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知识和能力增长的动态变化,进行学况分析,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难易梯度,满足不同学生不断变化的认知需求,完成分层教学的目标。

三、对班内分层教学的思考

1.班内分层教学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体现了教育的

平等性,这种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建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便于实施高层次学生对低层次学生的层间辅导。

2.班内分层教学避免了分层走班模式中学生班级背景

的复杂局面,避免了分层走班教学模式中由于降班使一些学生自尊心受到挫伤,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等负面因素对教学的影响,更有利于课堂教学和管理。

3.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班内分层教学模式即实现了

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的教学目标,又使学生树立了学习上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培养同学之间真挚友爱的情操。

4.教师进行班内分层教学时应根据教学情况的发展变

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克服僵化和一成不变的评价方式。在对学生评价和分层时要把宣传解释工作做到位,使学生明确班内分层教学的意义和责任,尽量减少班内分层教学对师生关系的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冯

继)

信息技术

80--

初中英语优秀教学论文浅析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

初中英语优秀教学论文浅析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 初中英语优秀教学论文浅析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 利川市南坪民族中学吴智慧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变革力量,它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信息化的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教学结构的网络化,达到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洪流.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有效整合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的极为迅速、影响极广。电子计算机正凭借其快速准确、安全方便,灵活多样的优势在广大的教育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信息化教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差别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使网络教育资源最充分的得到共享和更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能将英语知识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枯燥无味的语法内容变得生动,使课堂的对话表演更加逼真,真正的实现了英语的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使现代中学英语课堂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孩子的个性的发展与信息技术及英语学科特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我的英语教学中,我运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与学习理论、传授理论的有机结合,为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一.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的应用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8-07-03T15:26:07.64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8期作者:陈桂容[导读] 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为题,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要求以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 陈桂容(重庆市武隆区火炉中学校重庆武隆 408500) 摘要: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为题,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要求以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希望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加以重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8-0196-0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统一。教学评价是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三维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而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往往将信息技术课程技能化,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中,如何完善评价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重视信息道德素养,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 新课程标准将信息道德素养表述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信息事物所表现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如感兴趣、喜欢、兴奋、满意,或者讨厌、没兴趣、不高兴等等。情感态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通俗的说,是帮助人们分辨“好坏”的概念。对于人的个体发展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其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以及在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信息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落实在平时的课堂评价内容中,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逐渐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传统的信息技术评价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人们往往只在教学结束后实施评价并将评价作为测量学生学习结果并分析学生是否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根据,忽视了评价对学生信息道德素养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期末得到的也就是成绩单上简单却具有决定性的“优”、“良”、“合格”或“不合格”。这种简单而不合理的传统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更不利于信息道德素养的培养。教学评价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收集整个教育系统或某个侧面的信息,并基于所获得的信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加以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向前发展。从对象上,可以设为师评,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 1、师评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表现、作品进行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努力程度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使同一个体在其不同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正视和尊重这些差异,注重学生个人纵向的发展,而不是看重他们是否都达到了某一共同的标准。对于后进生要多鼓励,有了进步及时表扬,要充分肯定、关注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堂表现、作品创意、作品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有信心、有兴趣继续努力。学生每堂课对照督促自己并且进行自评。这样便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检测,让他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看到自己的每一次进步,激发学习自我效能感。 3、生生互评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在进行互相评价时,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能发现别人的不足,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营造一种互帮互学、和睦相处的课堂氛围。每一节课小结时,往往要选几位同学的作品,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在学生对其他同学作品进行评价时,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你觉得他的作品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再让他说出作品需要修改的地方,教会学生学会欣赏,接着也请被评价的学生谈谈自己的创意与想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观察。 三、展现评价语言魅力,活跃课堂,激励学生 评价语言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时的语言以及对学生的操作、作品进行指导评论时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评价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智慧、兴趣、态度的桥梁,贫乏的评价语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评价的语言非常地机械化、模式化,要么频繁使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简单的语言,要么一整堂课教师都强堆着满脸笑容,领着学生重复单调乏味的热烈鼓掌。评价中缺乏灵性和智慧,评价语言缺少了生机和活力,会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教师对于评价语言的预设与课堂驾驭要做到胸有成竹。 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学科,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方法、价值观的形成、情感等方面能力的评价而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重视课堂评价中的信息道德素质功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关注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学习,快乐地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2]《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苗逢春高等教育出版社

浅析农村初中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浅析农村初中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 发表时间:2018-01-26T15:26:36.867Z 来源:《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1期作者:尹家强[导读]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先后达到目标要求。尹家强云南省龙陵县腊勐初级中学678314 摘要: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以多元智能结构指导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进行分层,以及进行分层后如何安排教学,来提高分层教学的效果。关键词:农村初中分层教学信息技术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先后达到目标要求。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二、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1.学生的分层 (1)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让刚入学的七年级新生填写一个调查表,了解学生有没有学过电脑或者有无参加过兴趣班、学过哪些知识点、家里有没有电脑、对学习哪些内容感兴趣、自己在电脑方面有没有什么专长等等,为分层做好铺垫。(2)以半学期为一个期限进行考察。随着教学的进行,学生会表现出一些分化现象,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方面有了充分的了解,每个班级的学生在我心中大致形成三个层次,即:A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低,由于平时很少接触信息技术,导致基础差,缺乏兴趣,接受能力弱;B层次的学生——学习中等,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有所了解,学习与操作并不困难;C层次的学生——能力较强,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有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望高。这种分层是隐性的,具体的分层则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自主确定。将分层权下放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更加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实行升降级制,学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调整,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目标的分层。在保证所有学生完成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分层定标。A 层次的学生要求能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具有初步技能,能基本完成课堂教学任务;B层次的学生要求能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C层次的学生则要求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并能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3.课堂练习的分层。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规定,一堂课学生的操作时间要占整堂课的70%,做到多练。把书本上的简单练习作为第一层次,主要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第二层次为综合题或创作性题目,有综合实践题目、作品的制作等。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自己想完成的并经过努力能完成的作业,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检测或提高。 4.教学评价的分层。分层评价具有小结、反馈、纠正、提高的功能,应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在练习、提问、讨论和作业后都应有及时的评价,以便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 (1)分层评价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分层评价应以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为目的,具有鼓励性,不搞“一刀切”。A层学生采用表扬评价,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B层学生采用激励评价,促使其积极向C层递进;C层学生采用竞争评价,使其不断获得自主发展。要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使之取得更大的进步。(2)分层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发展性。对于学生作品,尽量不要以“好”“非常好”“不错”来进行简单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发展性,如:针对各层的目标,设定“完美作品欣赏”“电脑高手专栏”“原创作品专栏”“最佳创意奖”“最佳艺术奖”等一系列具有肯定、激励、奖赏性质的评价项目,让学生在评价项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达到更高层次目标而努力。(3)分层评价要注意评价的动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是对于有突出进步的学生或者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应该大力表扬,以激励更多的学生进步。 三、分层教学的初步效果及意义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可以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地位突显出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得到有效的调动,愿意主动地向教师提问,或向同伴求助,从“要我学、要我练”到“我要学、我要练”,学习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感情。分层练习是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的主要阵地,在进行分层练习时互相交流、互相合作,能培养学生之间的感情。 信息技术课堂分层教学模式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学生分层的把握、对教材的分层设计等;再加上信息技术教师所任教的班级数较多,与每个班级学生的接触时间较少,课堂调控较难。所以这种分层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给广泛推广增加了难度。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文-教学设计公开课

初中信息技术论文范文一(1)。 题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为主的基础课程,在初中阶段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做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从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出适合当代学生的一套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1引言。 当前,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也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走进了学校,成为了一门必修课。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更有利于拓宽视野,提升信息素养。因此,要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然而,长期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低效化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鉴于此,有必要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

2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完全控制着课堂,根本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和交流,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是要转变角色,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扮演着知识传授和灌输的角色,这种单一的角色不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角色,变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者为学生学习的启发和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尤其是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姿态,以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以学生为主体,确保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时间充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的空间与时间。四是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尊重是师生之间平等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 本文以调查法、观察法、结合访谈对张家口市下花园中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从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信息技术课开展及师生对本课的态度、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的运用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为理论指导,对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与科学论证。并以教学现状为依据对学生、学校、老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调查对策 Abstract The thesis , observes law combining with interview mainly to inquiring into law, to Zhang Jia Kou City Xia Hua Yuan Middle School junior middle school IT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 soft, hardware builds from school IT, IT class carries out the attitude reaching teacher and student levying to , the student IT ability , teaching way , teaching estimate that , IT six the overall investigation having been in progress in aspects such as the discipline applying etc. other , judge by new standard call for of course and idea and, the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IT course guides outline to guide for theory, correct problem and advantage that result reflects, Have carried out conscientious analysis and scientific verification. And take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as corresponding according to have problem has brought forward all above six aspect's to the student , school , teacher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IT Teaching Survey Countermeau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课教学越来越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 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认为是废品的都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①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②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③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④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观察对象,培养能力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它们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通过对windo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操作对象统一认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动物的属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存的环境不同,不同动物的窠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的处理对象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置问题,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引导上。面对丰富多彩的计算机 世界,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喜恶。而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又必须在有限的课 时内完成较繁重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兼顾二者进行初中计算机的教学呢?根据几年来的计 算机教学经验,浅谈一点较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 教学模式 1.1 讲练结合。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 方法,“纸上谈兵”,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盲目的上机练习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一堂课中我一般只安排15 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讲一个问题时就让学生同步操作,然后关键的一步就是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等他们掌握以 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终达到 熟练掌握。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讲课内容,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把时 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对于一些重要的、较为烦琐复杂的操作,尽可能地利用 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尝试的兴趣,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自己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要多得多,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掌握 更为牢固。 1.2 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 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 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我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 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 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 令人发笑。但我深知: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 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可以直接了当地回答,有的需演示一遍 操作过程,有的要和他们作简短的讨论,有的则可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 辅导过程中,我注意站在他们的角度,小心地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 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1.3 因材施教。随着近几年来电脑热的兴起,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家里购置了电脑, 甚至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 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 为重要。因此我在接手班级时,首先作好了这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 行安排。 2 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只要能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2.1 比喻说明法。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 来说有时较难接受。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就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讲“网络中的域名和IP 地址”时,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 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地 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是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的。网络中的计 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 地址,IP 地址可以唯一地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 神秘面纱。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9-11-20T10:49:25.5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11月4期作者:刘华林 [导读] 21世纪我国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了大部分企业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标准。 刘华林(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实验中学湖北武汉 430400) 摘要:21世纪我国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了大部分企业在人才选拔中的重要标准。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创新教学方法,紧密贴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与综合技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创新教学,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1-124-01 引言 时代的发展催生出新的事物,信息技术是21世纪发展的产物,也是当前难以或缺的重要产物。当前计算机的有效应用和普及各行各业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水平提出了相关要求,所以相对应的教育事业也必须要改善和创新,有效贴合时代的发展趋势,进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与综合素养。 一、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与新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理念的束缚,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教师盲目的认为信息技术属于副科,并不计入相关分数,所以大部分教育工作人员并没有充分重视该门课程。在教学中态度敷衍,甚至会用其他的课程来占据该门课程,此种情况导致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困难重重。 (二)学生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理解存在误区 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当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一门学科当中,要充分的重视信息技术学习,通过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开展实践活动,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意义。教师也要通过新技术把握正确的认知和导向,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认为课程就是用来放松和探索的,从而培养自身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热情。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端正学生对于新技术学习的思想,对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探究,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当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三)学生缺乏实践操作技能 由于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教师需要通过实践性的操作活动,对学生开展积极的引导工作,所以教师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利用信息技术巩固自己对于办公软件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基础入手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当中,不断的强化自身的探究意识。教师也要在教学开展实践教学,更好的促进学生对于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完善。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对策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提高教师对教学的重视程度 由于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明确教学存在问题,不断的完善,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要端正自身的教学思想,加强对于教学理念的了解,与其他人和教师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借鉴他人的教学优势。并且在教育教学当中通过实践性的教学策略,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渠道,更好的推广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教师也要在新技术教学当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对教学资源的拓展和获取借助培训,强化自身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借助当前教学优势的教学方式推广信息技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当中,对于信息技术认识不够成熟,所以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够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不断的的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帮扶,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寻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强化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根据新技术教学大纲要求,在教育教学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培训的过程当中也要将道德观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从而不断强化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教师也要在教学时结合每一节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细节把握能力,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编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灌输式教学不仅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教学效果越来越差。所以,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要本着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思路,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组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新技术操作能力,在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更好的学会把握信息技术学习的优势,强化自身的操作科学性。学校也要通过不断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搭建实践操作的培养平台,使学生在学校当中全方面的得到成长和发展,不断的强化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结束语 结合上述内容,我们能够总结得出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多元,人才需求方面十分重视综合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水平。基于此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客观分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针对各类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有效贴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创新教学观念,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理念的提升与操作能力提高提供引导和帮助,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美.浅析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7(06):77-79. [2]黄辉,蔡冠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8(08):241-243.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能给学生构建起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大课堂空间,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有效课堂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 数学课是一门枯燥、空洞、无味、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提高的课程,有了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声、形、画来激发学生的器官,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充分注意,激发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不仅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轻松,还加深了理解。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图象》这一节课时,对于y=ax2 y=ax2+k y=a(x-h)2+k 的三者图象关系,如果一个个逐个作出图象,需要时间多,效率又低;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师生就可从图形的动态中,分析它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能在短时间内由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较多的函数图象演变的规律,发现归纳出它的有关性质,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因式分解》教学中,传统做法只是进行式子运算,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我运用计算机的FLASH,设计一些互动类的题目,先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做对了,电脑会给出答案并显示一些鼓励的话;做错了,会提示是否重做或查看答案的选择;然后,教师再次使用电脑演示刚才的计算过程,在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发表时间:2020-03-30T07:11:27.92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月总第335期作者:张丹丹[导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学基础、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地位日益提高,必将带动教学基础的不断完善。 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中学161435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学基础、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地位日益提高,必将带动教学基础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基础教学任务 一、教学基础上存在的问题 1.由于信息技术课是刚开设的学科,专业的教师严重缺乏,而有的学校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就只有从其他学科抽调来兼任,或只是这些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他们虽然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只是相对于他们以前所都学科的经验,而这些教学经验相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是不适应的。 2.学生的问题:我校是农村中学,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能接解计算机的很少,同样家长也如此,所以说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的概念还很陌生,不能足够地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而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们觉得信息技术不参加应试考试,学习重点都放在主教学科上,觉得信息技术只是课余之后的兴趣爱好。 3.教学经验不足:信息技术还是一门新生的学科,其教学经验、理论不成熟,不像其它学科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信息技术还没有一套现成的可供参考教育资料,只能根据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经验来摸索,而这摸索来的经验有的并不适合信息技术教学。 4.教学设备的限制:信息技术需要学生们大量的上机实践和教师对软件操作过程的讲解。有的学校配有微机室但是滑配备网络连接,就无法完成网络部分的知识;有的学校虽然有计算机教育,但是因为学校的资金有限,没有配备相应数量的学生机,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只能两人或三人共用一台微机,这就相应减少了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时间。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1.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基本技能。 2.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能力、正确评价信息能力、准确地处理信息能力、合理地使用信息能力。 3.能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对其它课程进行探究的能力。 4.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能够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讲述者”、信息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倡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绕着教师转。现在社会信息发展迅速,学生获取信息不再只是从老师那里获得,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所以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应明确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教的过程,而是学习过程,在教学生的同时从学生那里学习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四、信息技术多采用的教学方法 1.课堂演示,讲解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开设,大多数学校都建设了计算机教育,不仅配备了相应的电脑设备,而且也陆续地配备了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在上课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做出适当的演示并加以详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强化练习:为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技巧,必须通过定量的实践练习。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制定多种练习方式:(1)课堂提问,对基础性知识,课堂上提问学生,加深基础性知识的掌握。(2)上机实践操作练习,在上机操作练习时,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 3.网络教学: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现在各个学校也都陆续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的上网操作能力。网络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从网络上收集学习网站及学习资源,下载学习软件,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对的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及加工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总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直观感知法。虽然在一些小学已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新兴的、新颖的课程,因而对计算机更是充满着一种神秘感,很想知道计算机是怎么工作的,主机箱内到底有些什么东西,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对此,我常通过现场实物展示来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认识一下什么

是硬盘、主板、内存、显卡等,然后再简单地解释其作用。通过直觉的感官认识,学生就会对心中的疑团有所解开,并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对计算机基本结构的模型,这样学生就能对教材中基础知识部分很轻松地掌握了。(二)对比、类比讲解法。比如在讲windows基础知识时,经常用到对比教学方法。如讲授资源管理器,可通过观察“我的电脑”窗口来进行对比,比较两者窗口界面的不同,来加强学习的效果。再比如讲“复制”、“移动”文件或文件夹时,运用对比教学法,教学效果不错。 另外,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有许多“相似”的知识点,在备课过程中,我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善于归纳知识要点。具体说来要注意做到将“相似”的知识点合起来讲,操作方法“相同”的挑一个来讲。例如,在讲解word中“图文混排”一节时,我将图片、艺术字和文本框的插入方法和格式的设置合在一起来讲,只给同学们讲解并演示了图片的插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摘要】信息技术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同时强调其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倡导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信息素养就是以“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表达与交流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素养。即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而信息技术教育又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 渠道。 【关键词】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通知要求,“从2001年起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经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中学及部分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校虽然都积极地响应号召,但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因此,往往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偏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笔者已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数年,亲身感受了这门技术的发展与革新。在此,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分析一下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误区)与不足。这些误区只有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本文仅阐述自己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还很不成熟,只求抛砖引玉。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一)配套设施跟不上 很多地方存在“有软件没硬件”、“有硬件没软件”、“有计算机无网络”,即使订了教材,教师也安排正常课时上课,但是配套设施的不足往往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讲了没法用,有理论没实践,对于技术性和实践性如此强的学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说,学生也根本搞不清楚上这门课到底为了什么,所以只能应付了事。 (二)观念转换滞后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 (三)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很多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出来的多是知识型人才,而很少是创造性人才。江泽民同志曾说过,“一个没有创造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合信息技术发展的。 上机实践课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教师的任务就是开机房,实践课中往往见不到教案,也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 (四)教材编排不合理,缺乏知识连贯性 现在我们教育系统的一些“专家”们把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安排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重复出现。即把三个阶段的学生都看成是一个“零起点”,是一个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白痴”,教学内容严重重复。还美其名曰:“为了照顾各地信息技术教育平衡,做到教育公平……”。我认为这些做法完全违背教育规律,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精神。按照这一观点编写的教材怎能让学生学得进去;按这一观点上课的课堂怎能让学生听得进去?这样的教育又怎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缺乏考核机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非高考科目,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学生的成绩单上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有的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与高考无关,与学生成绩的名次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技术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它旨在从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未来公民的适应社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在实践的初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基于上述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现状的讨论,我们不难看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教材编排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没有统编的教材,采用“一纲多本”的形式,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是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以教材内容以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和应用为主体。在实际应用当中,由于对课程宗旨领会不够,很多学校在选择教材时比较盲目,造成所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