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之教师观

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之教师观

第一节教师观概述

一、教师观的内涵

二、传统教师观

(一)传道者

(二)授业、解惑者

(三)示范者

(四)管理者

(五)朋友

(六)研究者

三、新课程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二)教师行为观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四)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主体性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第二节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的形成

(一)非职业化阶段

(二)职业化阶段

(三)专门化阶段

(四)专业化阶段

二、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结构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师德修养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第一个层次是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第二个层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活动的实践能力。

第三个层次的能力是教师反思和研究的能力。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三阶段发展观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二)五阶段发展观

伯林纳认为教育专长的发展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新手、熟练、胜任型、业务精干、专家。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接受系统的职前教育

(二)接受各类在职培训

(三)终身学习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二、师生关系的构成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模式

(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

(二)放任型的师生关系

(三)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教师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 1.全体性 所谓“全体性”,广义上,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狭义上,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2.基础性 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3.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 4.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 5.未来性 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6.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素质教育必须交给学生科学知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的指导. 7.终身性 由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因而素质教育具有终身性特征。(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1)树立系统的教育观 (2)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 (3)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4)树立学生主体观 2.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1)要有多样性。 (2)要有时代性。 (3)要有实用性。 (4)要有个性。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2)多角度贯彻启发性原则。 (3)教学科研一体化 4.加强素质教育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1)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改进评价技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3)加强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 5.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加强建设物质文化,美化学校校园环境。 (2)加强建设制度文化,强化学校管理机制。 (3)加强建设课余文化,丰富学校校园生活。 (4)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校园人际环境。 二、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位置和作用上的看法。 (一)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综合素质-精讲班-模块一(第三讲)

模块一职业理念 第三讲教师观 考点1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记忆口诀: 开开敬酒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要求人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愿,以适应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化。因此,教师需要从以往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 【真题】肖老师正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杰大声问道:“老师,窗前怎么能看到月光呢?”对此,下列做法中恰当的是()。 A.批评小杰不经许可就发言 B.装作没听见继续上课 C.告诉学生不要钻牛角尖

D.组织学生就此开展讨论 答案:D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与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一般是相互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很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是起辅助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工作当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真题】邱老师经常梳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的成因,寻找解决策略。邱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 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C.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D.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答案:A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真题】常老师常用周末向农民请教农业知识,看科普书籍,并把内容融入教学中,而且制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教师观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教师观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考试大纲关于“教师观”的说明: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以下是有关教师观的知识归纳: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生成才是教师之福。 (2)拓展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提高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指课堂教学和反思能力。教学改革、教学研究。 二、终身学习的意识 (1)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①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②教师自我实现必须终身学习 ③提升教学水平须坚持终身学习

④提高教育创新精神须终身学习 ⑤终身学习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⑥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2)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 1. 教师学习的内容: ①学习能力学习 ②专业知识学习 ③教育理论学习 ④信息技术学习 2. 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一是系统教学;二是自学。 3. 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 ①参加系统的终身学习 ②参加校本学习 ③参加各类成人教育 ④借助媒体学习

4. 教师终身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②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③传播终身学习观念 三、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1)培育学习能力,做学习型教师 (2)培养反思能力,做反思型教师 (3)培育创新精神,做创新型教师 (4)培养合作能力,做伙伴型教师 (5)培育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师 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抓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2)重情感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激励与呵护是教学走向成功的因素之一)(3)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4)多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考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9119137983.html,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 从教师资格历年考题来看,综合素质的职业理念是材料分析题必考模块,现整理出职业理念部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重要知识点,供广大学生考生学习和掌握。 第一节教育观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 (1)全体性 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全面性 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 (3)发展性 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它不仅注重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教师资格(统考)-小学综合素质-模拟试题--教师观(3)A1

教师观 职业理念——教师观 “以人为本”体现在教学中,要求教师()。 A.统筹兼顾 B.一切以教材为标准 C.因材施教 D.立足长远 答案:C 解析: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即因材施教。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体现了教师的()角色。 A.传道者 B.解惑者 C.管理者 D.示范者 答案:D 解析:教师职业角色的最大特点是多样化。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体现了教师的示范者角色。 教师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发展,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复杂性、创造性 B.连续性、广延性 C.长期性、间接性 D.主体性、示范性 答案:D 解析:“自身的发展”体现了主体性,“为人师表”体现了示范性。故选D。 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复杂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教育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示范性。故选B。 学生们经常对老师进行评价,包括长相、衣着、行为举止。这说明教师职业具有()特征。 A.复杂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效性 答案:B 解析:长相、衣着、行为举止属于示范性的范畴。 因材施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

A.整体性 B.细致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答案:C 解析:“因材施教”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创造适合该生的教育方法,发展该生的长处的同时全面发展,故选C。 教师提高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观察,发现和改进其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是教师作为()的角色。 A.设计者 B.指导者 C.组织者和管理者 D.反思者和研究者 答案:D 解析: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环境污染,张老师带领本组老师编写了《保护环境学生读本》,这体现了张老师是()。 A.课堂教学组织者 B.课堂教学建设者和开发者 C.学生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 D.课堂教学管理者 答案:B 解析:张老师带头编写环境保护读本,体现了张老师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能力,充分体现

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之教师观

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之教师观 第一节教师观概述 一、教师观的内涵 二、传统教师观 (一)传道者 (二)授业、解惑者 (三)示范者 (四)管理者 (五)朋友 (六)研究者 三、新课程下的教师观 (一)教师角色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二)教师行为观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四)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主体性 (五)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第二节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的形成 (一)非职业化阶段 (二)职业化阶段 (三)专门化阶段 (四)专业化阶段 二、教师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结构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与师德修养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 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 (三)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第一个层次是教师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第二个层次的能力是教师专业活动的实践能力。

第三个层次的能力是教师反思和研究的能力。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三阶段发展观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二)五阶段发展观 伯林纳认为教育专长的发展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新手、熟练、胜任型、业务精干、专家。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接受系统的职前教育 (二)接受各类在职培训 (三)终身学习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二、师生关系的构成 (一)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二)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三)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模式 (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 (二)放任型的师生关系 (三)民主型的师生关系

小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教师观

小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教师观 第三节教师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专业发展意识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 的联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并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只有达到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意识到对学生学业评价不只是关乎学生的发展,也关乎着自己的发展,关乎着自己的职业幸福感等。新课程下的学生学业评价需要教师有更强的专业意识,要不断地把自己当前的教学与过去相比较,并从中找到存在的不足和取得的进步:与其他教师相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以便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几年专业发展的方向:要总结过去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就,对于自己当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要能够做出客观和理性的分析,在规划将来的发展时要着重于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前沿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 (二)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它关系到学生能够从教师那里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的问题。教师一般都负担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知识领域的教学工作。掌握这一学科或专业领域较全面和坚实的知识,是对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 但是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的“一碗水”、“一桶水”水平显然不能胜任今天的工作。如英语教师首先必须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当代科学与人文的基本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基础,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帮助保持教学的时代性,为评价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视界。其次,教师在教育理论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掌握学生及其具备的知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知晓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规律,能诊断学生英语学习困难和特殊学习的需要。这些知识的储备,有利于教师正确、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再次。教师还具有与教师的职业生活相关的课程、教材与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它直接可以运用于课堂生活,为具体的教育情景提供有效的策略指导。

最新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模块一职业理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一、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愿.以适应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化。因此,人们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社会要求和社会期待把教师从“道德偶像”和“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要求教师以一个平等的、有成长经验的人的角色来对待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公正无私、宽容与尊重、睿智与深刻、爱心与关怀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关爱、扶助、

引导和行为示范去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从而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没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能力。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与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一般是相互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很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并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是辅助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备考之教师观

职业理念在综合素质中除了会在选择题中进行考查,还会在三道材料分析题中出一道,所以这一部分的知识点不仅要求考生理解还要能够准确记忆,即在考试时准确地写出来。职业理念共包含三个部分,分别为“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本文主要介绍“教师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观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另一方面是教师行为转变,在考试中,考单选题的话,每年题量固定,“职业理念”单选题是4道,一共是8分,材料分析题一道,是14分,“职业理念”这一块内容一共是22分,单选题比较简单,重点是材料分析题备考。 1.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激起学习动机,教会学习的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道德人格品质发展等方面。也就是在材料题中教师两方面的做法都可以体现这一点。 (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老师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教师要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即要把教材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教学标准,应该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建设。题干中如果一个老师有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研发、积极参加教材编写等行为,则体现了这一点。 (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师应主动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一点在材料当中的体现关键是教师怎么处理实际教学问题的。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师应走出学校,走出课堂,为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做出贡献。 2.教师行为转变(这一方面在材料中比较容易对应)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教师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采取容错教育、赏识教育。 题干中老师对学生挖苦讽刺的做法明显违背了这一点。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就在于引导,即不直接把要教的内容告诉学生,而是采取一些方法使学生自己得出。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师观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考点—教师观 一、小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1.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的涵义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 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等方面的认识。教师专业观,是说教师职业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这便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之所在。 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 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的角色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 总是代表着社会主导的道德观、价值观,并用这种观念引导学生。除了社会一般道德、价值观外,教师对 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3)示范者的角色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 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 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 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教师职业理念之教师观详解

教师职业理念之教师观详解 在教师资格的综合素质考试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不仅会出现一些例子型的单选题,还有可能会出现材料分析题,如呈现一段老师的教学行为,然后问“请结合教师观评析教师的教学行为”,所以,对于这部分知识点,不只是要背下来,还要能够深入地去理解。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指的是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所以,在题干中,教师的行为一般都表现为启发性教学,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获取知识。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学校中,课程与教学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除在课程的设计、开发过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即按照专家好的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去教定好的内容,或者是按照考试部门编写的考试要求和考试标准去组织教学内容,按照教研部门编制的练习册去安排学生的各种练习内容和练习活动。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 所以,在题干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般没有严格地按照教材去授课,而是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引入一些新内容或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去理解所学知识,就体现了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的观点。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传统意义上的数学与教育数学的研究活动一般是相互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很少有从事教学研

小学综合素质之职业理念

小学综合素养之职业理念 《综合素养》上包含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文化素养这四个局部的内容,合计78分;《综合素养》下包含逻辑推理、信息处理、阅读理解、写作者四个局部,合计72分,总分值150分,讲演分数120分,折合分70分及格(卷面分数要确保到达96分以上考试就没问题)。而综合素养的题型和题量都相对固定,因此每一年的难度都比拟一致。 综合素养上职业理念的知识包含,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三个子模块。 1.教育观 首先确实是素养教育,素养教育是依据人的开展和社会开展的需要,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然素养为全然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全然特征的教育。 素养教育的全然内涵包含: 素养教育以提高国民素养为全然宗旨; 素养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养教育是促进学生开展的教育; 素养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开展的教育; 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其次是教学观。教学应该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提倡开展性评价;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2.学生观 首先学生是开展的人。学生的身心开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开展潜能,同时正处于开展过程之中。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且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最后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基本上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责权的主体。

教师《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之三观

教师《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之三观 的更新。 一: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内涵(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

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二:教学观(口诀:学习过人)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第一,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第二,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第三,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第一,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第二,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第一,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第二,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第一,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第二,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口诀:两独一发)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职业理念考点归纳

综合素质之“职业理念”知识点 季中强 1.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得基本要求 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并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建立健全素质教育得保障机制;就是提供保证素质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基本条件;在制度、物质、科研、实践基地等方面提供保证、建立素质教育平台;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着力塑创特色特长;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对背离、干扰、阻碍素质教育实施的行为的禁止;形成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舆论和共同的风尚习俗..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般角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打造“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课堂;因材施教;打造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突出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品德教育、能力教育、体质增强等关键环节.. 课堂角度:在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五大环节下手;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二十个字:备课精细;上课实活;作业精炼;辅导实效;评价多元 案例评析: 一位语文老师在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住韩愈是“八大家”之一就行了..”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以后;再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了.. 参考答案: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漠视、嘲讽;完全按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许学生参与;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原则;不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学生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概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简单讲;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本质涵义和时代特征: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人的

职业理念之教师观

职业理念之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看,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养成创新精神。具体到材料中一般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上启发诱导学生,对学生因材施教。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具体到材料中一般表现为教师会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和道德养成。 2.从教学和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学科本位观念和被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改变过去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新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将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具体到材料中一般表现为教师改进了现有的课程或者开发出了新的校本课程。 3•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具体到材料中一般表现为教师(1)发现问题并研究问题,从而改进教学方法⑵撰写研究论文 '4.从学校和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新课程强调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互动。教师的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还应该走入社区,成为社区的一员,充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得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 当教师角色发生改变的时候,行为自然跟着也会变化。 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改强调尊重、赞赏。 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尤其是后进生。这意味着教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能体罚学生,不能羞辱、嘲笑学生,不能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改强调帮肋、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帮肋学生意味着要促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对学生不理不睬、甚至是抛弃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3•对待自己,新课程强调反思。 教师在教学的前中后都要进行反思,这样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对待与其他教育者,新课程强调的是合作。 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通力合作,齐心协力的培养学生,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教资公告: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统考报名公告I报名入口I报考条件直播课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教师观.docx

小学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教师观 考点归纳 1.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4.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和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决心。 重点提示 一、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自身专业精神、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提高与完善的专业成长和专业成熟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要使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2)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需经过“临床”学习。 (3)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4)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自我反思:梳理问题,明晰视野,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2)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共享经验、共同成长。 (3)利用书报、网络在资源共享中前进。

(4)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培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4.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 (1)新旧比较适应变化。 (2)重在互动,注重过程。 (3)尊重个体差异。 (4)倡导方法。促进学习。 二、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于l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ulLengnand)正式提出。 1.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即“活到老,学到老”。 2.终身教育的特点 (1)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xxxx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

教资考试:综合素质------教师观

教师观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背)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目的、对象、任务)和创造性(方法手段、因材施教、教育机智)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周期)和间接性(成果)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教师自身) 教师劳动的连续性(时间)和广延性(空间) 三、教师的专业发展

练习: 1、【2021上·3·小】薛老师习惯运用PPT进行教学。某节课上他自始至终不停地呈现PPT 内容进行讲解,不管学生是否明白其所表达之意。关于薛老师的做法,下列表述不恰当的是()。 A.忽视了教学的本质 B.忽视了教师的中心地位 C.忽视了教学的目标 D.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2017上·4·中】吴老师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纳、提炼为若干主题进行研究,并发表系列论文。这表明吴老师具有()。 A.良好的教学研究能力 B.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 C.良好的课程开发能力 D.良好的校本研修能力 3、【2015上·4·中】物理教师李强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查阅资料,利用现有资源自制实验器材,开设了不少探究性物理实验。这表明李老师具有( )。 A.全面发展理念 B.和谐发展理念 C.长善救失意识 D.课程开发意识 4、【2022上·1·中】冯老师批改作业时经常抱怨:“讲了多少遍,可还是答不上!真不知道现在的学生都怎么了!”这说明冯老师()。 A.具有教学评价能力 B.缺乏教学组织能力 C.具有教学研究意识 D.缺乏教学反思能力 5、【2021上·1·小】语文课上,张老师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加以解决。从教师观的角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张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 B.张老师是学生成长的研究者 C.张老师注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D.张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2019上·4·中】张老师在教学中经常考虑的问题是:“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我用哪些办法教学更有效呢?”“这些材料适不适合所有学生?”张老师所处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是( )。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生存阶段 C.关注情景阶段 D.关注学生阶段 7、【2022上·3·中】庄老师在教学日志中写道:“课前准备得好好的,就害怕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打断我,学生一问问题我就感觉大脑一片空白……”庄老师所处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是()。 A.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B.虚拟关注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8、【2021下·3·中】授课过程中,李老师始终坐在讲台上操作多媒体,以展示课前准备的精美课件,从教师观的角度看李老师的教育行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忽视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B.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C.忽视了课堂效果的提升 D.忽视了教师的创造性 9、【2019上·4·中】在生物实验课上,韩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填空题:“实验一:从___号烧瓶倒入___号烧瓶...显微镜的取镜和放置,右手紧握___,左手托住___”这说明韩老师()。 A.教学理念偏失 B.教学态度不端 C.教学评价不当 D.教育行为失风格 10、【2016下·4·小】郑老师在指导新教师时说,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心理等,对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极为重要。郑老师的体会表明,教师不可忽视()。 A. 政治理论知识 B. 文化基础知识 C. 学科专业知识 D. 教育科学知识 11、【2021上·4·中】张老师选择用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教学开展课例研究,并写成课例研究报告提供给青年教师学习。张老师的角色是()。 A.教学过程的管理者 B.同侪共进的合作者 C.学生成长的示范者 D.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综合素质-教师职业理念

综合素质-教师职业理念 LT

一、教育观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特征 1.全体性 所谓“全体性”,广义上,是指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狭义上,是指为全体适龄儿童开放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2.基础性 素质教育向儿童、青少年提供的是“基本素质”而不是职业素质或专业素质。 3.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 4.全面性 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 5.未来性 所谓“未来性”是指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6.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素质教育必须交给学生科学知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科学规律的指导. 7.终身性 由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因而素质教育具有终身性特征。(三)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1)树立系统的教育观 (2)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 (3)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4)树立学生主体观 2.建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1)要有多样性。 (2)要有时代性。 (3)要有实用性。 (4)要有个性。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2)多角度贯彻启发性原则。 (3)教学科研一体化 4.加强素质教育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1)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改进评价技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3)加强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 5.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加强建设物质文化,美化学校校园环境。 (2)加强建设制度文化,强化学校管理机制。 (3)加强建设课余文化,丰富学校校园生活。 (4)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校园人际环境。 二、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位置和作用上的看法。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