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说解

太极图说解
太极图说解

太极图说

……………………………..周濂溪

……………………………

原文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极图说解

无极而太极。宇宙万物的产生变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运。故《内经》中说:“阴阳五运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无极变化成太极是自然而然的,“而”字强调发展变化的必然性。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物质与运动是一体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太极之中包含阴阳,阴阳相抱即是太极。阳是动的一面,阴是静的一面.动静两个状态是相依相对的。动则表现为阳,而内在变化是阳消阴长;静则表现为阴,而内在变化是阴极阳藏。从物理“动能与势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来分析就再明白不过了:升的过程中,动能不断的转化为势能,“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降的过程中,势能不断的转化为动能,“静极而动”,“动而生阳”。动能和势能、升与降,则看作是“阴阳”“两仪”。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阴阳与五行的关系:五行是阴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所表现的形态或功能组合,五行又名五运,是元气的五种运动状态。易经中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四象与中气便是五行,一元的运动不外乎升降出入,《内径》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是木,降是金,出是火,入是水,升降出入的谐和之机便是土。昼夜交替,一年四季更替,即是五气顺布的表现。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五行是一元的阴阳运动变化的五种状态,是阴阳的变相。阴阳是太极运动变化的进一步呈现。反观纷纭复杂的宇宙万象,不外是一元的运动而已。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什么是真?什么是精?“真”即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在的宇宙万物生长壮老已的客观规律。“精”即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和”的谐和之气(聚合状态,向心力,凝聚力)。从玄机图来看:升降出入相交而成五:出入|3+2=5、7+8=15;升降|1+4=5、9+6=15。(如只理解‘二’为阳阳,‘五’为五行,那“妙合而凝”无法解释。)这是二五的真意。阳阳二气的交感而化五行的

生克制化,如此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已,他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纷纭复杂的万物运动,也有一定之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此引出下一段对人生观的论述。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人与万物一同生理,而人却能成为“万物之灵”,原因何在?——“得其秀而最灵”。万物之灵的人,当然就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如何永保人的“秀灵”?自然就引出儒家的做人准则。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这是儒家的行为准则:中正仁义。其实谈自然观、人生观最彻底的是中国老子的《道德经》,当然儒家的观点是做人最高的准则。达到‘四合境界’的大儒比得道成仙、成佛作主的成就者还要少。为什么“中正仁义”可以‘立人之极’?学者当各有各的领悟。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以‘中正仁义’为准则修身,就可以得到吉祥,而违背此原则就会招致凶祸。在纷纭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是很难说的。而君子慨然以中正仁义来自律,是非常难得的。这就是天地的正气。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这段是

总结。气以‘阴’‘阳’分别;质以‘刚’‘柔’区分,最后强调立人之道:仁与义。什么是仁?什么是义?《论语》讲的比较明白。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厚黑学》足可以与《论语》相行而不背。鲁迅则干脆把‘仁义道德’看作‘吃人’,这种观点当然太过偏颇。从“人为万物之灵”的立场来说,仁义确实是立身之本。‘原始反终’是人认识自然规律的基本思维方法,终极目标还是‘看破生死’。其实世间各种学识就是说明:人应该怎样生,怎么样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易学’广大悉备。而太极图是易学的终极准则。现代科学更是证明了太极图不仅是抽象阳阳学说的形象总结,更是宇宙万物的真实存在。学者不可以不好好的学习太极图所包含的义理。

《太极图说解》

《太极图说解》是朱熹通过对周敦颐《太极图说》说解,借以阐发自己的哲学本体论而写成的古籍,是其理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此文成于乾道九年(1173),但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才向弟子传授,并经过了反复修改。 《太极图说解》由【解】、【辩】及【注后记】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原文分别如下: 【解】 无极而太极。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闲隔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夫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闲者也,所谓「妙合」者也。「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又各以类凝聚而成形焉。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

太极图

太极图 一、太极图 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世传太极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氏传有三种图式:一为先天太极图,一为龙图,一为无极图。宋朱熹:“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卷一百)后世所绘太极图很多,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另一类为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今流行太极图为阴阳鱼图式,此图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赋以特定含义,但现代所绘太极图无严格方位标准,多着重提示阴阳变化循环之义。对于太极图起源及内涵,历来有不同认识。今人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加以阐述,如有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圆形是粒子性,中间S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还有人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贡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此类探讨,目前尚有较多争议。 二、太极图源说 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说可疑。(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极图渊源辨》)所据不一,尚有争议。关于阴阳鱼互纠太极图渊源,也有几说。(1)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三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最早记载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六书本义》)清朝渭引宋濂说:“罗端良作阴阳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隐者。”(《易图明辨》)(2)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

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鑫 无极象图: 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之上,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象图: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谓太极已有形声乎?曰:未有也。未有不曰无极而曰太极,何也?然太极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特生机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不然,天地何自而生乎?是大混沌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一至于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耳,故谓之为太极。是前人上推阴阳五行之机,未生天地,无可名称,名之曰太极,而要阴阳五行已俱备矣。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一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第一势:金刚捣碓 成势: 1.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领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 2.目不旁视,旁视则分心乱志。 3.耳不可有所听,勿听则心专。 4.颈端直。 5.左肩松下,不可上架,右肩松下。 6.心贵和平,心平则气静,心平则气和。 7.左肘沉下,须得轻轻擎住意,右肘沉下,不可稍有上架意。 8.左手腕朝上,与鼻准上下相照,右拳落左掌中,去胸五六寸。 9.气皆归于丹田。

10.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11.左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右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 12.左足与右足并齐;端正平立。仆参、大钟、隐白、大敦,皆微用力踏地。 13.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但北辰、北斗皆在北方,学者宜心向之,承仰天机,人之中气乃有真宰。故画图以面北背南、右东左西定为准绳,以示规矩。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足容重、手容恭、头容直、目容肃、坐如尸、立如斋。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打拳时,执事敬,自然周中规,折中矩,而视听言动,皆在规矩中矣。 未打拳时,心平气和,浑然一太极气象。 将打拳时,神恬气静至手足,动时方能躁释矜平,运我太极拳中自然之天机,而从容中礼。(拳皆有天理自然之节文) 礼曰:惰慢之气不可涉于身体,一涉惰慢,动作必溢规矩之外,百病丛生矣。

《太极图说》译文

《太极图说》译文 周敦颐《太极图说》概述  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 《太极图说》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释】 ●两仪:两仪即是阴与阳。●两仪:两仪即是阴与阳。《系辞传》第四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太极是一切的根源,太极的变动产生了阴和阳两种气,也是天地之间两种相对相反的力量。《系辞传》第四章:「一阴一阳之

太极图说我解

太极图说我解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这个道你不要把它想的太神秘,想明白了也就如此而已,道在举手投足中,很平常的。无极而太极,阴阳未判为无极,判了就是太极,也可以说引而未发为无极,发之则为太极,生灭之法随之而生,触机而发,如此而已。比如说吃饭,没有吃饭这个念头是混沌,有这个念头是无极,一张嘴就有了太极,张嘴为阳,闭嘴为阴,宇宙也是这样,即济中含点未济,未济含点即济,生生不息,循环不已,法尔如此,本来如是。手攥着就是无极,张开就是太极,正而为阳,反而为阴,无极而太极如此而已。天下无处不无极,一变化就是太极,没有必要纠缠于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句话。他讲的只是一个方面,举的一个例子罢了,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是时间上的一个变化,跑步这就是动,动而生阳,跑就是阳,跑累了,想歇歇,这就是静,动极而静,静而生阴,歇就是阴。歇的不想歇了再跑,这就是静极复动。无极而太极。太极正而为阳;阴阳同生,反而为阴。一正一反,互为其根。这样说也可以,怎么说都行。下面的就是一些具体变化,就不多说了,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些,如此而已。

《周敦颐183;太极图说》释义:

《周敦颐·太极图说》释义: [原文] 自无极而太极。[ 译] 宇宙之初,无极为天地之始,而太极为万物生化之母。持涌按: 无极与太极的关系,可用《道德经》首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无极与太极就是无和有的关系。'自无极而太极',含有'从无向有演化'一层意思。而朱子删掉第一字'自',变成'无极而太极'后,抹杀了无→有的创生演化关系,是刻意彰显儒家的'太极'本体论。至此,'无极'二字变成了形容词,形容'太极'的无有极至。'无极而太极',就成了'无有极至的极至之理'。我们以为,无极是先于太极存在的,而且是时间上先于太极存在,理所当然这同时是逻辑上的先在性。其实,依《道德经》来释'无极'和'太极'的关系,除了以'无'和'有'关系可释二者关系外,还可以'道'和'德'关系来释二者关系。'无极'就是'道','太极'就是'德',这完全符合周子的'太极一诚'本体论,这里'德'就是'诚',德之性,为'朴''真',而真即诚,可见周子的'诚'实来源于《道德经》中的'朴''真'的启示,只不过依道家,'道'仍是'体','德'之'朴''真'乃是'用'而已。当然以'道气'学说来释,'无极'仍然是'道','太极'则为'混元一

气耳'。因此,无极作道之'体',太极作道之'用'来解比较合理。浅作此疏解,只是从另角度释解'无极'和'太极'关系而已。[原文]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 译] 宇宙之初是从“无极”之理的信息状态内涵着“太极”混元一气能量状态。“太极”状态运动起来就生出“阳气”。而当运动致极点(速度达到极快,规模达到极大时),就会物极必反产生静(运动中的平衡即相对静止)的感觉。这种“静”的状态就生出“阴气”。当这种“静”的状态达到极致(静中蓄积了充足的能量,有能力打破动态平衡)的时候,就会重新运动(加速扩张)。 动和静,互相成为对方存在的根据;分出了阴阳以后,两个仪态(对立统一的两个能量形态)就确立起来。 持涌按: 若从宇宙化生具体过程言'动静',太极因动的推助而生阳气,因静的止积而生阴气,阴阳二气是构成宇宙化生的基本条件。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动静起到推力作用,动的过程发展到极至便转而为静,静的状态也不是永恒的,静到极至,复转化为动。其实,阴阳是太极一气的两种状态,其动者称阳,而静者称阴,静非真静,是动极之谓,所谓'大动若静',是动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一)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一) 摘要:本文旨在对《太极图》的作者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首先,本文从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不同表达入手,指出二者所论的“五行”思想分别属于不同的流传系统。其次,本文较深入的比较了这两种“五行”思想的异同之处,进而指出:基于这一矛盾可以初步判断,《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决非一人所做。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五行Acomparisonbetweenthe“five-element”theoryinTaijiTuandTaijiTuShuo Abstract:ThispaperaimsatsettingforthopinionsontheissueoftheauthorofTaij iTu.Atfirst,departingfromthedifferentexpressionsofthe“five-element”theor yinTaijiTuandTaijiTuShuo,thi spaperpointsoutthatthe“five-element”thought softhetwobooksareattributedtodifferenttransmittingsystems.Secondly,byd eeplycomparingthesimilaritiesanddissimilaritiesbetweenthetwo“five-elem ent”thoughts,thepaperfurtherpointsoutthat,bythiscontradiction,wemaypr eliminarilyjudgethatthesetwobookswereabsolutelynotwrittenbythesamea uthor. Keywords:ZHOUDun-yi;TaijiTu;TaijiTuShuo 《太极图》是否出于周敦颐之手?这个问题讨论了近千年,至今未有定论。似乎论战双方都没有提出一锤定音的证据。不但认为其本源出自道教者的所谓“真脏实据”每每令人怀疑,而且认为《太极图》系出自

太极图说文本解读

1.无极而太极(此句用来解说《太极图》中最上层之大圆圈)。 《易经》之《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易经》的宇宙本体论,周氏因精通三教精华及易理妙谛,故在《易经》的基础上,悟到宇宙之创造根源系「无极而太极」。论述宇宙的根源是由无到有,乃由理而气而象以生化天地万物的。 盖无极为理,无极言其先天之体,无声无臭,系道体之本源,故用一个圆圈来形容之,以表其至虚至灵,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大无不包,真空妙有之形而上之道体。而《道德经》首章亦以「无,名天地之始」来形容其妙境。 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无极为体,太极为用,二而一,一而二,并非太极头上再加个无极,其未动之原貌曰「无极」,已动之际称「太极」,故《道德经》用「有,名万物之母」来陈述其含义无穷之窍妙。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 阴分阳,两仪立焉。(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二层的阴阳合抱,黑白相间的水火匡廓图) 从图中之阴阳合抱,黑白相间仔细一瞧,发现图中正好形成右为坎水,左为离火的曲形卦象,由中间代表太极的小空心圆中变化而来,故道家又称此图为水火匡廓图,以隐含太极动而生化天地(阴阳)矣,天地(阴阳)既成,天地数五十五已含其中。所谓五十五为天地数之和,即河图中的十个数字,五阴五阳: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阴阳总合。 3.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三层 的五行分配图) 盖天地阴阳既分,就会有机缘相交,阳性主动主变,阴性主静主合,故而自然演化成五种原质称五行,五行形成之气,在天地间运行顺布,四季便在其中推演成序且轮转不休,这就是五气四季的形成顺布之妙。 春季万物复苏,故春属木。 夏天特别炎热,夏属火。 秋天总是一片金灿灿世界,形容秋天总是用金秋十月来形容,所以秋属金。 冬天会下很多雪,雪是水凝结成的,天气也很冷,跟夏天相反,又联想到水火不相容这一句,所以水可以用来衬照冬天,冬属水。 一年有十二个月,每一个季节都有三个月,而每一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于土性。土性月份起到了季节转换的过渡。土为每一次季节的鲜明过渡提供了一个缓冲时间和成长时间,土的属性孕育出四季,土性本身又蕴藏在四季之中。土性代表的对万物的包容和养育。 这里有个问题:这四个分列四季的土性月份,古代统称这四个月份为“四库”。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书名里所用的“四库”二字,就是出自五行理论的“四库”概念,以包容天下的土性来代表这套图书集成的包罗万有。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4.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此 段系用解说《太极图》中,一至三层的综合阐述往返之道) 本段正以图来陈述天地之间运行者阴阳二「气」,纪量者「数」,显示者「象」,而从中在主导运转者无非是「太极」,太极又是本乎无极之动。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五行之「象」实乃阴阳二气化合所致,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道

朱熹《太极图说解、辩及注后记》

朱熹《<太极图说>解、辩及注后记》 [解] 无极而太极。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闲隔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 先谢过御剑兄的《太極圖說--朱熹解附;並附朱熹辯及注後記》,让我有幸得此文章,今研习之,已有所得,感激之至,因周敦颐的《太极图》与《太极图说》是两种可合为一、可分为二的著作,图离开了说,就不能明其意,说离开图,则无以立其象。我在网上搜索,幸而得之,今附于此. 第一节 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考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宋真宗天禧元年至宋神宗熙宁六年 (公元1017—1073年)间人。生于道州营道县之营乐里。原名惇实,后避英宗旧讳改敦颐。他是一位顺应三教合流思潮的儒家学者。他以儒家的社会伦理哲学为主体,吸取佛教的“禅定”思想及道教陈抟《无极图》的宇宙观,开创了道(理)学体系。他把儒家的《周易》思想与阴阳五行说、道教的内丹理论相结合,论证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并制作了描绘宇宙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宇宙生成图式,还著作了阐发《太极图》的《太极图说》。 元脱脱撰《宋史〃列传〃道学》载: 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瞭若指掌。《宋史〃周敦颐传》也说他: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按《太极图说》为《太极图》之阐发,《太极图》为《太极图说》之图象。朱熹说:“先生之精,因图以示,先生之蕴,因图以发”。虽然,《宋史》肯定周敦颐曾作《太极图》及《太极图说》⑴,但从宋代至清代,对《图》及《图说》是否出自周敦颐,均有争议。如宋时朱熹与陆九渊反复辨难,朱熹作肯定,陆九渊则疑其非周之作;迨至清代,黄宗炎作肯定,而朱彝尊则疑其出之于程颢(明道)。同时,认为出自周敦颐者,又有分岐,宋代朱震等认为周敦颐乃受之于穆修,而朱熹等则认为是周敦颐所自作。自宋以来,仍属悬案。 关于周敦颐哲学著作的最早记载,为周敦颐至友潘兴嗣所撰《濂溪先生墓志铭》: 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南宋初朱震在《汉上易解》中也述及此事,《宋史〃朱震传》中说: 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 朱震在宋高宗四年(公元1134年)为高宗讲《易》时,在《进周易表》中亦曾谓抟以《太极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修传周敦颐。 朱熹是坚持周敦颐作《图》及《图说》者,他不同意朱震“修传周敦颐”的说法,只勉强承认穆修对周敦颐有所影响,而《图》仍系周敦颐所自作。他在《再定太极通书后序》⑵中说:张忠定公 (张咏)尝从希夷学,而其论公事之有阴阳,颇与图说意合。窃疑是说之传,固有端绪,至于先生然后得之于心,而天地万物之理,巨细幽明,高下精粗,无所不贯,于是始为此图,以发其秘耳。在《周子太极通书后序》⑶中说: 五峰胡公仁仲作《通书序》,……夫以先生之学之妙,不出此图,以为得之于人,则决非种穆所及,……是以尝窃疑之。及得志文⑷考之,然后知其果先生之所自作,而非有所受于人者。 因此,朱熹在《濂溪先生事状》⑸中肯定周敦颐作《图》及《图说》。他不仅肯定周敦颐作《太极图》;而且认为《太极图》应列为《通书》之首篇;更认为周敦颐道学之奥妙均具于《太极图》中。《周子太极通书后序》⑹: 盖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而程先生兄弟语及性命之际,亦未尝不因其说。……潘清逸志先生之墓志,叙所著作,特以作《太极图》为称首,然则此图当为书首不疑也。 及至明末,王夫之 (船山)认为只有第二圈之“取坎填离”图是陈抟所传,其余则皆为周敦颐所自作。《思问录外篇》: 《太极》第二图,东有坎、西有离,颇与玄家毕月鸟、房曰兔,龙吞虎髓、虎吸龙精之说相类,所谓互藏其宅也。世传周子得之于陈图南,愚意陈所传者此一图,而上下四图,则周子以其心得者益之,非陈所及也。 明末清初的黄宗炎,在《易学辨惑〃太极图说辨》⑺中说,周敦颐“得图于方士,得偈于释心证,

试论宋明易学的太极动静观(一)

试论宋明易学的太极动静观(一) 摘要:太极动静观是宋明易学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周敦颐、张载、朱熹、王夫之等人辩论,逐步解决了太极如何生出阴阳二气,太极自身为什么具有运动变化的性能,现象世界又何以流转不已,也即物质世界怎样产生,又何以生生不息的重大理论问题。 关键词:太极;动静;阴阳;理;太和;絪缊OntheoutlooksonthemovingandmotionlessnessofTaijiinIChinglearningoftheSongandMingDynastie s Abstract:OutlookonthemovingandmotionlessnessofTaiji(GreatPole)wasanimportantsubjectinthep hilosophyofIChing(theBookofChange)learningoftheSongandMingdynasties.ArgumentsthroughZH OUDun-yi,ZHANGZai,ZHUXi,andWANGFu-zhi,etc.graduallysolvedsignificantquestionsrelated,such ),whyTaijiitselfhasthepropertyofmovingandchanging ,howthephenomenalworldmovesceaselessly,i.e.howthematerialworldwasproducedandproducing ceaselessly. Keywords:Taiji;movingandmotionlessness;Yin-yang;idea;greatharmony;copulation 太极动静问题是宋明易学哲学经常讨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它所要解决的,是关于物质世界怎样产生,又何以流转不已、变化无穷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辩论,开始于宋明道学的创始人周敦颐。 就易学史说,周敦颐所要回答的,是太极如何生出阴阳二气的问题。 周敦颐着《太极图说》,不谈筮法问题,直接论述宇宙形成的过程,企图为儒家成圣人的理论提供一个宇宙论的根据,首先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说:“自无极而为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这是认为,混而未分的太极动则生出阳气,静则生出阴气,阳变阴合,相互作用,便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五行之气顺次部署,四时就运行起来。阴阳五行相交相感,巧妙结合,便生出天地万物和人类。但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又统一于太极,太极的本原则是无极。也就是说,在太极之上还有一个“无极”的阶段,太极是从无极来的,所以说“自无极而为太极”。就太极动静问题说,周敦颐提出“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观点,认为太极能动能静,即由于元气自身的运动和静止,分化出阴阳二气;并且认为在分化过程中,运动和静止总是相互依存,阴阳二气既相轮替,又相对立。此种阴阳动静观就提出并解决了太极如何生出两仪的问题,包含有深刻的辩证思维。 汉唐易学论述宇宙演变的过程,只是讲太极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阳气清轻上升而为天,阴气重浊下降而为地,但都未讨论太极元气怎样分化为阴阳二气的问题。周敦颐以其太极动静观解决了这一理论问题,是对易学哲学的一大贡献。但是,他又认为,太极在分化过程中,总是先分化出阳气,而后才分化出阴气,阳气又同运动结合在一起,阴气又同静止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把阳动和阴静割裂开来,抹煞了二者的统一性。就太极和无极的关系说,他以静止为无极的本性。按其“太极本无极”的说法,太极的运动,说到底又来于无极的静止,或者归于无极的静止。这又是在太极元气之上寻找运动的源泉,没有摆脱道家和道教动静观的影响,受到后来易学家的批评。 那么,太极为什么具有运动变化的性能?或者说,阴阳二气运动变化的源泉是什么?周敦颐除了以无极之静为太极之动的根源,所谓“太极本无极”之外,并没有更为明确的论述。而宋明道学的另一创立者张载,却对此作了进一步探讨。 张载改造了周敦颐的太极说,以气解释太极,认为太极乃阴阳二气的统一体。所谓“一物两体,其太极之谓欤!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

朱熹《太极图说解、辩及注后记》

朱熹《太极图说解、辩及注后记》朱熹《<太极图说>解、辩及注后记》 [解] 无极而太极。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闲隔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 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夫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闲者也,所谓「妙合」者也。「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又各以类凝聚而成形焉。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者,于此尤可以见其全矣。子思子曰:「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此之谓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此言众人具动静之理,而常失之于动也。盖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焉。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禀独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谓天地之心,而人之极也。然形生于阴,神发于阳,五常之性,感物而动,

《太极图说》不合儒家义理

《太极图说》不合儒家义理 朱子与象山针对《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一句而展开的往复辩论,旁征博引、析理精微。朱子、象山之辩,本期待“各尽所怀,力相切磋,期归于一是之地”,但两先生各持己说,互不相让,辩论的结果是“各尊所闻,各行所知”。但真理往往通过对立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而曲折呈现的,重要的不是辩论的结果,而在于析理的过程。对于这场辩论的意义,朱子曰:“宁可见笑于今人,不可得罪于后世”。两先生在辨析义理的过程中夹杂着意气之争,后人研读朱陆论学书信,应忽略其激烈言辞而深求其精微义理。 一 周濂溪《太极图说》引发的争议,焦点集中在篇首“无极而太极”一句。“无极”一说不见于儒家经传,《系辞传》只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濂溪先生所著《通书》也只言“太极”而不提“无极”。象山先生的兄长梭山先生致信朱子,指出:“《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非周子所为;不然,则或是其学未成时所作;不然,则或是传他人之文,后人不辨也”。 “无极”多见于道家典籍,如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庄子说:“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万化而未始有极也”。梭山先生因此认为:“假令《太极图说》是其所传,或其少时所作,则作《通书》时不言无极,盖已知其说之非矣”。 朱子回信答复梭山先生曰:“《太极》篇首一句,最是长者所深排。然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根本。只此一句,便见其下语精密,微妙无穷”。 梭山先生对朱子之解说无极不予认同,再次致信提出质疑:“加无极二字,是头上安头,过为虚无好高之论”。朱子答曰:“周先生之意,恐学者错认太极别为一物,故着无极二字以明之”;“若果无形而但有理,则无极只是无形,太极只是有理明矣,又安得为虚无而好高乎”? 朱子认为“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根本”,应是受到《系

太极图说解

太极图说 ……………………………..周濂溪 …………………………… 原文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极图说解 无极而太极。宇宙万物的产生变化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运。故《内经》中说:“阴阳五运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无极变化成太极是自然而然的,“而”字强调发展变化的必然性。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物质与运动是一体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太极之中包含阴阳,阴阳相抱即是太极。阳是动的一面,阴是静的一面.动静两个状态是相依相对的。动则表现为阳,而内在变化是阳消阴长;静则表现为阴,而内在变化是阴极阳藏。从物理“动能与势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来分析就再明白不过了:升的过程中,动能不断的转化为势能,“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降的过程中,势能不断的转化为动能,“静极而动”,“动而生阳”。动能和势能、升与降,则看作是“阴阳”“两仪”。

黄宾虹太极图秘诀及影响

宁國围閏?「述,研究 黄宾虹太极图秘诀及影响?周利明 黄宾虹1舁專雷为知己。傅雷先生仃位表姐顾19h年就拜在黄宾虹门卜学叽19心年,黄宾虹给她闽了一张《画法简言隅举■?.£?课稿,因在屮心位置绘有太极图,并在太极图中写明“太极图是书両秘诀”,历年来备受海内外同道关注,影响颇为深远。黄宾虹在世时,对“太极图是书画秘块”之说有当面求教的,有海外来信求教的,也有在著述中提问的。198()年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9期《美术从刊》刊发了黄宾虹学生王伯敏先生撰写的?黄宾虹的山水U'lijJ;,丈屮配何30幅插图、课稿1jfl?:,其中就有〈画法简言隅举二反》课稿。1985年,-位荷兰留学生丰泉又就此问题求教了王伯敏先生,王伯敏先生将解答发表在1987年钥22日香港《犬公报》。同年5月】8日,王伯敏在安徽歙县参加“黄宾虹研究会第二次年会”,又谈及此问题并引起与会专家重视。会后,日白敏先生将发冷进行了整理与补充,撰'与了《类万类之情-释黄宾虹论太极图及山水1町法,,19X8年8丿J,此文发表在《学术月刊》。 —、经学立身 黄宾蛀仃着深厚的经学修养,他的“太极图秘诀”说在美术界的影响,堪比易学家周敦颐“人极图说”在经学界的影响。 黄宾虹父亲黄定华是清代太学生,也是位儒商,黄宾虹从小就接受了正规的读经科举教育。根据《自撰年谱稿片段》《洪儒夫人行状略述》《九十杂述》《黄宾虹年谱》等记载,黄宾虹出生于1865年1月270,农历是正月初5岁(1X70)开始正式聘请蒙学老师,7岁(1872)开始学习四书五经,1()岁(18-5)四书五经学习毕业,11岁(1876)参加童子试成绩优异,12岁(1X-)参加院试位列高等,15岁(1880)参加院试中生员(秀才),21岁(1886)经学政官考取为廩贡生,每月可以领取廩饯(生活津贴)。 黄宾虹完整的读经生涯为他的“太极图秘诀”奠定了坚实的易学基础。他的经学老师汪仲伊就是清末进士、国学名士,著冇《周易学统》《仪礼大义-《乐谱》等,并给《周易参同 契》《黄帝内经》《黄庭经》等作注释。19世纪 60年代上海诞住了西式的圣约翰大学。19世纪 90年代,随着卩百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 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京师大学堂等官办西 式大学逐渐兴起,黄宾虹做出了“及年訂■弃举 业”"的决定。 经学的核心是易经》,黄宾虹闽论处处 流露着易学的色彩。其《精神重于物质说》开 篇即言:“易》曰:道成而上,艺成而卜。”' 其实,这句话并非源于《易经》,而是《易经? 系辞》“形而上冷谓之道,形而F者谓之器”巧 ?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F'两句互 参共化的结果,也表现了黄宾虹深厚的经学修 养。其《与曾香亭柳言:“鄙见以为中邦民俗, 人与天近,法常变而道不变,天道好生万物惟 人最灵。”?这」j周敦颐《太极图说》'万物生 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句 如出一辙。其《古画微?自序》言“物质有穷,精 神无穷;《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直接引用了《系辞卜》原句。其《残稿?束》音 “人物有定形而无定理,山水有定理而无定形; 形以神似,判其优拙;易》言变易、言不易、吉 简易,渚尽矣”,引用了<易经》三大原则。其 ?画学通论?立法>引用了《易经?系辞》原典: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 人之道曰仁与义。” 由于黄宾虹经学立身,有着深厚的易学底 蕴,因此《画法简言隅举三反》课稿的“太极图 秘诀”就顺理成章了。在此摘录宋儒周敦颐《太 极图说》,或可相映生辉。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 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 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二气交感, 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 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 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 序……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 无极而太极 阴 静 万物化生 北宋周敦颐太极图 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大哉易 也,斯其至矣!" 二、天地笔法 朱熹在评论周敦颐太极图时说:“圣人谓 之太极者,所以指夫天地丿J物之根也。”'黄宾 虹“太极图秘诀”在《画法简罰隅举一反》课稿 已经露岀端倪,太极图右上注明“笔法图”,并 写有“向左行者为軌向右行者为钩”。黄宾虹 认为,“太极图是犬地图像的概括;概括的不只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