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一)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一)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一)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一)

摘要:本文旨在对《太极图》的作者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首先,本文从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不同表达入手,指出二者所论的“五行”思想分别属于不同的流传系统。其次,本文较深入的比较了这两种“五行”思想的异同之处,进而指出:基于这一矛盾可以初步判断,《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决非一人所做。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五行Acomparisonbetweenthe“five-element”theoryinTaijiTuandTaijiTuShuo Abstract:ThispaperaimsatsettingforthopinionsontheissueoftheauthorofTaij iTu.Atfirst,departingfromthedifferentexpressionsofthe“five-element”theor yinTaijiTuandTaijiTuShuo,thi spaperpointsoutthatthe“five-element”thought softhetwobooksareattributedtodifferenttransmittingsystems.Secondly,byd eeplycomparingthesimilaritiesanddissimilaritiesbetweenthetwo“five-elem ent”thoughts,thepaperfurtherpointsoutthat,bythiscontradiction,wemaypr eliminarilyjudgethatthesetwobookswereabsolutelynotwrittenbythesamea uthor.

Keywords:ZHOUDun-yi;TaijiTu;TaijiTuShuo

《太极图》是否出于周敦颐之手?这个问题讨论了近千年,至今未有定论。似乎论战双方都没有提出一锤定音的证据。不但认为其本源出自道教者的所谓“真脏实据”每每令人怀疑,而且认为《太极图》系出自

周敦颐本人之手者的证据同样不能让人信服。前人多已指出,周的好友潘兴嗣所做的《濂溪先生墓志铭》更应该是被读为“……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而不是“……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即它恰好说明周只是写了《太极图易说》(即《太极图说》)、《易通》(即《通书》)两书,而不是像朱熹、李申先生所说的那样是《太极图》、《易说》、《易通》三书。同时,《宋史·道学传》则更为明确的说:“千有余年,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春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1〕显然,这些证据都倾向于认为《太极图》是为周敦颐之外的人所做。那么,到底《太极图》是否出于周敦颐之手?本文拟从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不同表达这一内证入手,为解决《太极图》的渊源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认为“《太极图》乃周敦颐自己的作品”,那也就认定了《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出自一人之手,则它们两者之间就不会有思想表达上的矛盾之处:“度正把图与说视为一体,传图者必传说,决不可能前人创图,后人作说……这个意见,是可取的。因为《周氏太极图》的意义并不在于那几个圈,而在于那些圈所表达的内容。”〔2〕(第14页)。但事实上,虽然《太极图》和《太极图说》都涉及到了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但在这同一个问题上它们的表述却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显然,这是我们推断《太极图》作者问题的一个真正

的突破点。

最早提出《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在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上有很大差异的是朱熹的弟子胡广仲,他在给朱熹的信中首次提及:“《太极图》旧本,极蒙垂视,然其意终未能晓……及五行相生先后次序,皆所未明。”〔3〕(卷二,第15—16页)。朱的回信对胡的其它疑问都有明确回答,但对其改动旧图的五行问题却只字未提,颇为耐人寻味。其实《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在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上的不同始终是困绕朱熹的难题,乃至于朱熹不得不绞尽脑汁的通过对朱震在其《汉上易传》所录之“旧本《太极图》”(见附图一)的改动来调和这些矛盾,而他这一改动的目的无非是要使新图能够迁就和迎合《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从而弥合二者之间的原有矛盾。

要找出《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在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上的差异,不妨先从旧本《太极图》说起。本文同意毛奇龄的观点,以为朱震在其《汉上易传》所录之“旧本《太极图》”(见附图一)最接近周敦颐所传之原图,而经过朱熹改定的通行本《太极图》(见附图二)则融进了朱熹的个人思想,不能代表《太极图》的原貌。这是因为,尽管朱熹一再声明他在对“旧本《太极图》”的改动时都“皆有据依”(同上),但朱熹显然对旧本《太极图》的改动根本没有任何的直接证据。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改动并没有任何版本上的依据,而且还因为旧本《太极图》所表述的“五行”理论从本身来说是自足的、没有改动的必要。他关于旧本《太极图》“阴静”图先于“阳动”图的序列是不合理的观点(同上),

就只是其基于儒家立场的一家之言,其立论的前提是《太极图》一定代表儒家的立场(这无形中是在承认《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本人所作)。事实上,这一立论前提恰恰有待证明。相反,该图与道家(包括玄学在内)静体动用的基本思想的一致性却是一个明显的事实。由于并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表明朱熹对《太极图》的改定确实忠实于原图的基本思想,本文仍以旧本《太极图》作为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理论异同的底本。同时,本文也力图指出朱熹对旧本《太极图》的改动仍然没有彻底的弥合《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在对“五行”思想的表述上的差异,反而制造出了一些新的矛盾。

旧本《太极图》的第二、三层图专论“五行”,而要准确把握该图的“五行”思想,需要确立的一条重要原则是:该图的第三层图所表达的思想只是对其第二层图蕴涵思想的具体展开,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我们把握《太极图》所表达“五行”思想的基本立足点。在该图的第二层图中(被后人称为水火匡廓图),其左半部的阳抱阴(为二)的半环与右半部的阴抱阳(也为二)半环再加上中间的虚无圈子这五者共成一个整体,而这正是第三层图中“五行”的雏形。显然,该图中的上述五者之间是彼此共在的关系,一损俱损,一存俱存。尽管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同层次上两两之间的相互蕴涵、相互转化的关系:就每一半图而言,生者为母,成者为子,母子之间又总是在此消彼长,相互转化;而在整体上左右两半环又形成了更高层次上的此消彼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乃至于循环无端。进而,在作为这层图进一步展开的第

三层图中,上一层图中左半部的阳抱阴在此图中演化为火与木的相互蕴涵与转化的关系;而上一层图中右半部的阴抱阳在此图中则演化为金与水的相互蕴涵与转化的关系;上一层图中心的虚无圈子则对应着第三层图中居无定位,寄体于另外四者之中的土。因此,在第三层图中,在整体上,同作为母的木与金和同作为子的火与水分别两两对待;而在各自的一侧,则是母子之间(木与火、金与水)的各自蕴涵,各自相互转化;而土则把它们相互联系为一个整体。应该说,《太极图》对“五行”思想的表述还是相当清楚的。至少有一点很明显,该图的“五行”之间不能被理解为是从此到彼的单线传承关系。该图以连线的形式把木火金水都与中央土直接连成一个整体是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因为在这里,土本身就只是一个虚位,它就寄身在其它四者中。

可是,作为对《太极图》的解说,《太极图说》中论“五行”的内容则为:“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同上,卷一,第2页)在这段文字中,“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这句话颇值得注意,也是明显与《太极图》本身有矛盾的所在。这句话讲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确认五行之间存在着合顺序的单线流变关系,一是在强调这种五行流变与四时更替有内在的联系。这种把五行顺次流变与四时更替相联系的做法其实还是渊源有自的。据白奚先生考证,早在稷下学派兴起时就已有了“五行说同四时教令的阴阳学说的结合”的说法〔4〕(第257—268页),见《管子》的

《幼官》(即《玄宫》)、《四时》、《五行》、《轻重己》诸篇。该理论后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的发展,直至《春秋繁露》、《白虎通义》乃趋于定型。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木→火→土→金→水的顺次流变所体现出的生→长→化→收→藏的属性来对应春夏秋冬时间上的自然流变节律,进而把这种顺序绝对化。为了处理四季与五行之间不搭配的矛盾,它又认为“土”为“五行之主”而“兼有四时”,不主一季(五行与四时搭配问题的具体演变过程非常的复杂,也始终是困绕前人的难题。本文只取《春秋繁露》、《白虎通义》的说法为定论)。以图表示,则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东→南→中→西→北,仁→礼→信→义→智(在这里,五德与五行的对应排序有多种说法,本文只取为后世所接受的《白虎通义》中的说法)和春→夏→(季夏)→秋→冬。至此,该理论在经过反复的变动中已经相当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人确实真诚地以为,五行与四时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以上理论是说明五行与四时相配合的唯一“合理”的固定模式。然而,《太极图说》以此理论作为对《太极图》中“五行”思想的解说却显然是不成功的:原图中“五行”所“展现出”的顺序却是水→火→木→金→土(诚如上文所反复指出的,这一“顺序”,本来也并不表示五者之间一种单线式的先后顺序),这应该是说:该图中水火、火木、金木、土水之间都两两相克,难说是“顺布”。当然,它们在整体上也绝不存在与“四时行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恰如冯友兰先生所指出的:“不过照数目的次序,每年的四季,应该先冬(水),次夏(火),次春(木),次秋(金)。为什么五行的

次序与四时的次序不合?关于这点,他们没有解释。”〔5〕(第312页)事实上,并不是他们没有解释,而是这种五行理论本身就与四时流变无关。在《太极图说》之前也没有人将该五行模式与四时更替进行比附。

显然,旧本《太极图》所要表达的思想原本就与“五气顺布,四时行焉”的说法无关,《太极图说》以“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来解说《太极图》中的“五行”思想似乎是关公战秦琼,不着边际。这一矛盾提示我们,《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不会出于同一个人之手。

齐文化与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_毕晓乐

2005年5月第26卷 第3期 东岳论丛 Don g Yue Tribune M ay.,2005Vol.26 No.3 [收稿日期]2005-02-19 [作者简介]毕晓乐(1979-),女,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 齐鲁文化研究 齐文化与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 毕 晓 乐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关键词]阴阳五行;八神崇拜;日月崇拜;四时观念 [摘 要]阴阳五行思想肇始于齐文化。齐地八神崇拜为我们提供了关于阴阳五行思想起源的重要线索。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原始质素在八神崇拜中已有所体现,这为后来阴阳五行思想在齐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图分类号]B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05)03-0102-03 学术界对阴阳五行思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年代久远和资料缺失固然是一主要原因,然而大多数学者对阴阳五行起源的考察多关注于具体年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相比之下,胡适提出阴阳五行为 齐学 正统的观点颇具新意[1],为我们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 一 阴阳观念始于齐文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齐地原始宗教信仰之一的 八神崇拜 。 史记 封禅书 记载: 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 ;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渤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币杂异焉。 从八神崇拜的内容而言除兵主蚩尤外其余皆为自然神,体现了东夷 殷商宗教系统崇拜自然的特征,从八神排列的顺序来看,天、地、阴、阳、月、日又都是相对待的范畴,体现了明显的对立统一观念。具体来看: 天主祠天齐渊,即为今临淄牛山脚下的五个喷涌的泉眼,因为 五泉并出,有异于常 ,故以 天齐 名之。地主祠泰山梁父。将天主和地主比较来看,两者在形式上具有对立 性, 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通乎阴气,所以事地也。 ( 管子 五行 )天属阳,地属阴,天地构成最基本的对应关系。而在内容上两者又具有互补性,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 ( 春秋繁露 阴阳义 ),天主与地主合而为一最终形成了 封土于山而禅祭于地 ( 汉书 郊祀志 )的封禅之说。 阴主祠三山,阳主祠芝罘。芝罘岛位于今烟台市西北,岛上有山古名芝罘山,今名老爷山。阳主祠址在老爷山之南,海水之北。阴主之祠在今莱州市西北海岸的三山之阴,为秦代所立。最初的阴阳是指背阴和向阳两种性质相反的地方,后来 老子 以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论及宇宙的产生时,始开阴阳抽象意义之先河。从阴主、阳主之祠分别位于三山之北和芝罘山之南的位置来看,这里阴、阳的意义还只是处于原始阶段。 日主祠成山,成山古称不夜城,在今荣城北。成山祭日应与太阳崇拜有关。考古发现证明在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和诸城前寨等遗址出土的陶尊上都刻有类似太阳图形的文字[2]。在大汶口墓葬出土的陶罐上和胶东海阳唐家遗址出土的彩陶罐上也有此类太阳图案[3]。从东夷史前墓葬习俗来看,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岳石文化各个阶段的墓葬中墓主头向始终都以东向为主[4],这与仰韶文化墓葬的方向以朝西为主、马家浜文化墓葬方向绝大多数朝北以及良渚文化墓葬分为朝南和朝北两种的情况完全不同[5]。东夷族活动的范围主要在今山东境内,而山东半岛又位于中国大陆的东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太阳升起的景象,所以东夷的墓葬习俗应该与太阳崇拜有关。而成山由于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较其他地区更早看到日出,所以在此处立日主祠以祭祀太阳当在情理之中。 102

《太极图说解》

《太极图说解》是朱熹通过对周敦颐《太极图说》说解,借以阐发自己的哲学本体论而写成的古籍,是其理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此文成于乾道九年(1173),但直到淳熙十五年(1188)才向弟子传授,并经过了反复修改。 《太极图说解》由【解】、【辩】及【注后记】三部分组成。每部分的原文分别如下: 【解】 无极而太极。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也。故曰:「无极而太极。」非太极之外,复有无极也。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诚者,圣人之本,物之终始,而命之道也。其动也,诚之通也,继之者善,万物之所资以始也;其静也,诚之复也,成之者性,万物各正其性命也。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命之所以流行而不已也;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分之所以一定而不移也。盖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观之,则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而太极无不在焉。自其微者而观之,则冲漠无朕,而动静阴阳之理,已悉具于其中矣。虽然,推之于前,而不见其始之合;引之于后,而不见其终之离也。故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至其所以为阴阳者,则又无适而非太极之本然也,夫岂有所亏欠闲隔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天下岂有性外之物哉!然五行之生,随其气质而所禀不同,所谓「各一其性」也。各一其性,则浑然太极之全体,无不各具于一物之中,而性之无所不在,又可见矣。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夫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闲者也,所谓「妙合」者也。「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又各以类凝聚而成形焉。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五行说起源

五行说起源 资料来源:中国网文化中国作者:xx 时间:2012-10-09 “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甘誓》据说是夏朝遗文,文中的“五行”具体所指,没有说明,但“五行”和“三正”并用,可以推想它和上古历法及上古先民的尊天观念相联系。 “五行”次见于《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威,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手甘。”《洪范》一文,据记载作于西周初年,乃周灭商后二年,商朝旧臣箕子向周武王所陈述的“天地之大法”的记录。箕子说,天赐给禹《洪范》九畴,也就是九种“天地之大法”,“五行”是九畴中的第一大法。这说明五行观念早在大禹时就有了。 《史记·历书》云:“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以此推论,五行观念的产生更上溯到了黄帝时期,并且说明五行的产生和星历气象有关。 五行说现代很多学者都说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认为我国古代思想家把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当作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或元素。是不是这样,我们从五行范畴的形成来探讨,就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

五行的起源,有“五数说”、“五方说”、“五祀说”、“五星说”和“五工说”等等,事实上,五行应该源于河图。河图是天文图,河图源于太极图,太极图是说明阴阳之气的,阴阳之气的五分法具体化就是五气,五气易象化就是五行,五行实起源于五气,而五气是天地共同作用的结果。时令节气本来是日月地三体运行所成,然而,却可以用天上的木火土金水五星在地上的东南中西北的出没情况作标志。我在《太极河图洛书》一节已介绍过,太极图源于天文历法的测绘,河图洛书是用奇偶数按阳奇阴偶的原则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阴阴消长情况所作的天文解说图。河图数分布在太极图上,形成四象特征点和中宫特征点五个特征点。对于太阳年周视运动太极图而言,河图数1、6为冬至,2、7为夏至,3、8为春分,4、9为秋分,分别代表冬、夏、春、秋四象。5和10据中宫,代表四季土(四季均分之后的余气)。 古人将五个特征点象八卦一样,分别取法于自然之象而命名之,就是五行象。冬天气温冷如水,故以水配之;夏天气温热如火,故以火配之;春天草木欣然,故以木配之;秋天草木金黄,结实如金,故以金配之。因为一个太阳年365.25天,并非整数日,无论四分、八分、十分,还是十二分,都不能按天完全均分,所以对春夏秋冬或不同历法的月份必须采取适当措施予以调整,一年四季才能节气分明。又因为春夏秋冬在大地上随地理方位的不同而不同,大地(实际上指立足点)对不同地理方位的四季起着控制作用,因此,古人把调整节气的时段(闰日或称余分)以土配之,土据中央而控四方(闰以定岁,即定四季,四季配四方)。不同的历法,调整的办法也不相同,古人有时一年调整一次,将土季置于夏至之后,称为长夏;有时置于夏至和冬至之后,称为过年日(古十月历有大年和小年);有时置于四季的后边,称为季土。一年调整不过来,就用置闰的办法超年度调整。不论如何调整,都将每年调整节气的时段统称为土季。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象就这样形成了。由此可知,五行金木水火土在最初形成之时,是以实象的五种物质表示五种节气,已进行了一定的取象比类,后来,五行之象又泛指五个特征点,类象范围更广,一如八卦一样,可以类指万物万象,并形成为用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 因为五行是用五分法揭示宇宙万物的结构、关系、性质、状态或过程的抽象哲学范畴,所以当然可以用来把具体物质的构成要素分为五类,并用金木水火土范畴来表示每一类,这是五行的应用,但是,这里的金木水火土并不实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具体物质,就象乾坤可以表示天地,但并不单单就指天地,还可以表示父母、君臣等等。五行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创造的一种用取象分法思维揭示宇宙万物化生规律的辩证理论,五行之象既然是从实象中抽象出来的,当然也可以用其实象之间的关系来帮助理解这种抽象范畴之间的关系。不了解这一点而用朴素唯物论来解释它,其实正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目前有些学者由于混淆了五行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企图因五行的具象性而否定五行说的科学性,原因就在于此。

太极图

太极图 一、太极图 中国古代概括阴阳易理和反映世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图式。世传太极图出自陈抟之手,陈氏传有三种图式:一为先天太极图,一为龙图,一为无极图。宋朱熹:“先天图传自希夷,希夷又自有所传。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语类》卷一百)后世所绘太极图很多,大致可分二类:一类为数层图组合的图式,如无极图、太极先天之图、周氏太极图等,形式基本相同,最上一圈以单圆表示术极,二圈分黑白三层,标有阳动阴静字样,表示阴阳交错,运动变化;中分金木火水土五行,表示阴静阳动产生世界基本构成特质;下面再有二圈,分别标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或“万物化生”字样,以示产生万物,此图概括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宇宙演变过程。另一类为以阴阳鱼图为主的图式,如古太极图、先天太极图、来氏太极图等,其图外圆象征太极,内以S曲线分黑白环弧形,白中有一黑点,黑中有一白点。白为阳黑为阴,象征阴阳互根;环弧形如两鱼交游状,以示阴阳变化循环不已。可见二类图式,形式有异,内涵类同。今流行太极图为阴阳鱼图式,此图各部分原有固定位置且赋以特定含义,但现代所绘太极图无严格方位标准,多着重提示阴阳变化循环之义。对于太极图起源及内涵,历来有不同认识。今人多结合现代科技理论加以阐述,如有人认为,太极图是对波粒二象性的准确概括,太极图圆形是粒子性,中间S曲线是波动性,太极图是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还有人认为,太极图为宇宙天体球在水平面内的平面投影,其中两个小点为定南北向之用,S形贡线是日、月、五大行星等天体周运轨道在水平面内投影的图示。此类探讨,目前尚有较多争议。 二、太极图源说 关于太极图起源的学说。太极图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数层组合图式,一类为阴阳鱼互纠图式。关于数层组合太极图渊源,有多种说法:(1)北宋周敦颐所作。北宋潘兴嗣:“(周)尤善谈名理,深于易学,作太极图、易说、易通,数十篇。”(《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持此观点(《周子太极通书后序》)。(2)传自陈抟。南宋朱震:“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宋史?朱震传》)陆九渊:“朱子发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陆九渊集?与朱元晦书》)(3)来自佛徒寿涯。宋元之际刘因:“而或又谓周子与胡宿、邵古同事润州一浮屠而传其易书。”(《记太极图说后》)这个“浮屠”,就是寿涯。(4)源自陈抟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经魏伯阳、钟离权、吕洞宾传给陈抟,陈刻之华山石壁,后来又通过种放、穆修传给周敦颐,周把它改造成了太极图。(《太极图辨》)陈抟刻华山石壁之事宋金元明无一人道及,此说可疑。(5)源于《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清毛奇龄:“或云其图在隋唐之间,有道士作《真元品》者,先窃其图入《品》中,为太极先天之图,此即抟之窃之所自始,且称名有‘无极’二字,在唐玄宗序中。”(《太极图说遗议》)又说:“此在陈抟授图之前已行世者,是抟所为图,一本于《道藏?真元品》,一本于圭峰《禅源全集》,而总出于《参同契》,是真脏实据。”(《复冯山公论太极图说》)《真元品》即《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现代冯友兰、张岱年、侯外庐等许多学者赞成此说。近有人提出《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乃是周敦颐以后的著作,其后两品及后序也不是唐代作品,唐明皇御制序亦为伪造。(王卡《道藏提要》、李申《太极图渊源辨》)所据不一,尚有争议。关于阴阳鱼互纠太极图渊源,也有几说。(1)得之于蜀之隐者,或武夷君。宋末元初袁桷说:“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谢仲直易三图序》)后为谢仲直所获。此三图传自彭翁,彭翁传自武夷君。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最早记载阴阳鱼太极图,赵氏认为:“又天地自然之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陈伯敷氏,当熟玩之。”(《六书本义》)清朝渭引宋濂说:“罗端良作阴阳相含之象??言出于青城山隐者。”(《易图明辨》)(2)源于《周易参同契》。朱熹: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陈氏太极拳图说陈鑫

陈氏太极拳图说 陈鑫 无极象图: 无极者,一物未有也,太初之上,浑浑穆穆,混混沌沌,所谓大混沌者,即此时也。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象图: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谓太极已有形声乎?曰:未有也。未有不曰无极而曰太极,何也?然太极虽无形声,而几朕已兆,如硕果之仁,生机将动未动,特生机未足,而未出乎核之外耳。不然,天地何自而生乎?是大混沌后,阴阳虽未分,而分之机已动,一至于分,则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但此时清气犹未上升,浊气犹未下降耳,故谓之为太极。是前人上推阴阳五行之机,未生天地,无可名称,名之曰太极,而要阴阳五行已俱备矣。打拳上场后,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一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之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第一势:金刚捣碓 成势: 1.周身精神全系于顶,故“顶劲”领起来,是在似有似无之间。 2.目不旁视,旁视则分心乱志。 3.耳不可有所听,勿听则心专。 4.颈端直。 5.左肩松下,不可上架,右肩松下。 6.心贵和平,心平则气静,心平则气和。 7.左肘沉下,须得轻轻擎住意,右肘沉下,不可稍有上架意。 8.左手腕朝上,与鼻准上下相照,右拳落左掌中,去胸五六寸。 9.气皆归于丹田。

10.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11.左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右膝微屈,不屈则裆不开。 12.左足与右足并齐;端正平立。仆参、大钟、隐白、大敦,皆微用力踏地。 13.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 平素打拳,因地就势,不必拘定方向,而守一定之位置。但北辰、北斗皆在北方,学者宜心向之,承仰天机,人之中气乃有真宰。故画图以面北背南、右东左西定为准绳,以示规矩。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足容重、手容恭、头容直、目容肃、坐如尸、立如斋。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打拳时,执事敬,自然周中规,折中矩,而视听言动,皆在规矩中矣。 未打拳时,心平气和,浑然一太极气象。 将打拳时,神恬气静至手足,动时方能躁释矜平,运我太极拳中自然之天机,而从容中礼。(拳皆有天理自然之节文) 礼曰:惰慢之气不可涉于身体,一涉惰慢,动作必溢规矩之外,百病丛生矣。

《太极图说》译文

《太极图说》译文 周敦颐《太极图说》概述  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先生禀生知之异质,加以汲汲于学,故一时老师宿儒、专门名家,一艺一能有过于人、有闻于世者,无不访问,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谓不由师传,默契道体者,是为得之。……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今观《太极图说》精妙微密,与《易大传》相类,盖非为此图者不能为此说,非为此说者不能为此图,义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绝非前人创图,后人从而为之说也。 《太极图说》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释】 ●两仪:两仪即是阴与阳。●两仪:两仪即是阴与阳。《系辞传》第四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太极是一切的根源,太极的变动产生了阴和阳两种气,也是天地之间两种相对相反的力量。《系辞传》第四章:「一阴一阳之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习题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中药四气五味: 二、填空 1.阴阳的属性包括、、。 2.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之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阴气,体现了阴阳的。 3.“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体现了阴阳的。 4.“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体现阴阳的失常。 5.“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体现了阴阳的。 6.一般来说,人体的上部为,下部为;体表为,体内为;五脏为,六腑为;构成人体的物质为,人体的功能为。 三、简答题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2.如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单选题 1.五行相克的关系中,火的“所不胜”是 A.木 B.火 C.金 D.水 E.土 2.“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稼穑 C.炎上 D.润下

E.从革 3.“土不足时,则木旺伤土”的理论依据是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母子相及 4.五行相克的规律是 A.木一火一土一水一金一木 B.木一土-水一火一金一木 C.金一木一水一火一土一金 D.水一火一土一金一木一火 E.木一土一金一水一火一木 5.五行中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为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按六腑的五行属性,胃属 A.金 B.木 C.水 D.火 E.土 7.属于子病及母的是 A. 肺病及肾 B. 肝病及肾 C. 心病及肾 D. 脾病及肾 E. 肝病及脾 8.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 肝 B. 肾 C. 心 D. 脾 E. 胃 9.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A. 木 B. 土 C. 金 D. 水 E. 火 10.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 11.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滋水涵木 B.佐金平木 C.金水相生 D.益火补土 E.培土生金 12.脾虚病人面见青色,属于 A.木克土 B.木乘土 C.水克火 D.水侮土 E.金克木 13.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A.肝 B.心

五行学说的产生来源

五行学说的产生来源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肇始于夏商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影响持续至当今社会。它虽隶属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广泛地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学与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庞朴《稂莠集》认为:阴阳五行“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因此,探讨五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 古人认为,万物由五种相关的基本物质构成,这就是五行 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其上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革,最早出现在金文,用刀剥兽皮之意。后指剥下的兽皮。如马革裹尸、皮革等。由革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兽皮作成),土爰(引出)稼穑。润下作咸,(水为咸,因盐出自海水);炎上作苦,(火为苦,因火焚物变焦,则现苦味);曲直作酸,(木主酸味,凡木结之果实,初皆为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区);从革作辛,(金为辛味,‘辛’

的甲骨文字形为,本指平头刀具,与‘革’近,延伸指辛辣之味),稼穑作甘,(土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这里不仅提到了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还介绍了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五种味道。 至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们进一步探索这五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战胜、克制另一行。其内容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到战国时期,继五行相克理论之后,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所谓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源起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 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 关于五行学说的产生以及五行的本质含义,历代学者一直仁智互见,认识不一。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五行物质说的产生依据是《尚书·洪范》的相关记载,此书记载的五行就是自然界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另外,汉代《尚书大传》解释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襄公

太极图说我解

太极图说我解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干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这个道你不要把它想的太神秘,想明白了也就如此而已,道在举手投足中,很平常的。无极而太极,阴阳未判为无极,判了就是太极,也可以说引而未发为无极,发之则为太极,生灭之法随之而生,触机而发,如此而已。比如说吃饭,没有吃饭这个念头是混沌,有这个念头是无极,一张嘴就有了太极,张嘴为阳,闭嘴为阴,宇宙也是这样,即济中含点未济,未济含点即济,生生不息,循环不已,法尔如此,本来如是。手攥着就是无极,张开就是太极,正而为阳,反而为阴,无极而太极如此而已。天下无处不无极,一变化就是太极,没有必要纠缠于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句话。他讲的只是一个方面,举的一个例子罢了,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这是时间上的一个变化,跑步这就是动,动而生阳,跑就是阳,跑累了,想歇歇,这就是静,动极而静,静而生阴,歇就是阴。歇的不想歇了再跑,这就是静极复动。无极而太极。太极正而为阳;阴阳同生,反而为阴。一正一反,互为其根。这样说也可以,怎么说都行。下面的就是一些具体变化,就不多说了,核心的东西,就是这些,如此而已。

《周敦颐183;太极图说》释义:

《周敦颐·太极图说》释义: [原文] 自无极而太极。[ 译] 宇宙之初,无极为天地之始,而太极为万物生化之母。持涌按: 无极与太极的关系,可用《道德经》首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云:“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无极与太极就是无和有的关系。'自无极而太极',含有'从无向有演化'一层意思。而朱子删掉第一字'自',变成'无极而太极'后,抹杀了无→有的创生演化关系,是刻意彰显儒家的'太极'本体论。至此,'无极'二字变成了形容词,形容'太极'的无有极至。'无极而太极',就成了'无有极至的极至之理'。我们以为,无极是先于太极存在的,而且是时间上先于太极存在,理所当然这同时是逻辑上的先在性。其实,依《道德经》来释'无极'和'太极'的关系,除了以'无'和'有'关系可释二者关系外,还可以'道'和'德'关系来释二者关系。'无极'就是'道','太极'就是'德',这完全符合周子的'太极一诚'本体论,这里'德'就是'诚',德之性,为'朴''真',而真即诚,可见周子的'诚'实来源于《道德经》中的'朴''真'的启示,只不过依道家,'道'仍是'体','德'之'朴''真'乃是'用'而已。当然以'道气'学说来释,'无极'仍然是'道','太极'则为'混元一

气耳'。因此,无极作道之'体',太极作道之'用'来解比较合理。浅作此疏解,只是从另角度释解'无极'和'太极'关系而已。[原文]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 译] 宇宙之初是从“无极”之理的信息状态内涵着“太极”混元一气能量状态。“太极”状态运动起来就生出“阳气”。而当运动致极点(速度达到极快,规模达到极大时),就会物极必反产生静(运动中的平衡即相对静止)的感觉。这种“静”的状态就生出“阴气”。当这种“静”的状态达到极致(静中蓄积了充足的能量,有能力打破动态平衡)的时候,就会重新运动(加速扩张)。 动和静,互相成为对方存在的根据;分出了阴阳以后,两个仪态(对立统一的两个能量形态)就确立起来。 持涌按: 若从宇宙化生具体过程言'动静',太极因动的推助而生阳气,因静的止积而生阴气,阴阳二气是构成宇宙化生的基本条件。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动静起到推力作用,动的过程发展到极至便转而为静,静的状态也不是永恒的,静到极至,复转化为动。其实,阴阳是太极一气的两种状态,其动者称阳,而静者称阴,静非真静,是动极之谓,所谓'大动若静',是动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一)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一) 摘要:本文旨在对《太极图》的作者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首先,本文从比较《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对“五行”思想的不同表达入手,指出二者所论的“五行”思想分别属于不同的流传系统。其次,本文较深入的比较了这两种“五行”思想的异同之处,进而指出:基于这一矛盾可以初步判断,《太极图》与《太极图说》决非一人所做。 关键词: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五行Acomparisonbetweenthe“five-element”theoryinTaijiTuandTaijiTuShuo Abstract:ThispaperaimsatsettingforthopinionsontheissueoftheauthorofTaij iTu.Atfirst,departingfromthedifferentexpressionsofthe“five-element”theor yinTaijiTuandTaijiTuShuo,thi spaperpointsoutthatthe“five-element”thought softhetwobooksareattributedtodifferenttransmittingsystems.Secondly,byd eeplycomparingthesimilaritiesanddissimilaritiesbetweenthetwo“five-elem ent”thoughts,thepaperfurtherpointsoutthat,bythiscontradiction,wemaypr eliminarilyjudgethatthesetwobookswereabsolutelynotwrittenbythesamea uthor. Keywords:ZHOUDun-yi;TaijiTu;TaijiTuShuo 《太极图》是否出于周敦颐之手?这个问题讨论了近千年,至今未有定论。似乎论战双方都没有提出一锤定音的证据。不但认为其本源出自道教者的所谓“真脏实据”每每令人怀疑,而且认为《太极图》系出自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文化中仅次于儒、释、道且影响深远的一种学说。“阴阳”一词最早出自《周易》,其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诸多说法。五行之说最早出自《尚书·洪范》,具体是指水、火、木、金、土这五种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要素,是对自然万物的一种抽象概括。《尚书·洪范》还指出了五行的特点及其所对应的五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日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将阴阳与五行合而为一的学说—阴阳五行说,一些人用阴阳五行说来解释某些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出现了“五行之官”的说法。春秋时期,晋国的太史蔡墨对魏献子说过这么一段话:“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抵伏,郁淹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樱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日祝融,金正曰薄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孔子不仅把五行看做化育万物之本,而且以五行相生解释朝代更迭,提出了“五德终始说”。他说:“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改号,取法五行,

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也。故其生为明王者,死配五行。是以太昊氏配木,炎帝配火,少昊配金,撷项配水,黄帝配土。” (《孔子家语》)季康子问孔子为何要以太吴氏配五行中的木,孔子解释说:“五行用事先起于木。木,东方也,万物之初皆 出焉。是故王者作而首以木德王天下,以所生之行相转承也。”他的意思是说,东方是万物初生之地,五行配以木,所以王者起于东方,配以木德。此后则以五行之生相转承。如此一来,就把历史演进、社会变化、朝代更迭与五行联系在了一起。 战国时期的邹衍、邹爽在继承前人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创立了阴阳学派,成为战国诸子百家中较有影响的一个学派。邹衍著有《终始》56篇,把社会历.史的变化归之于五行的 变化生克,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秦汉时期,经过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刘欲等人的继承和.发展,阴阳五行说遂广为流布,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将阴阳家列为“九流”之一,并特辟《五行志》,把自然界发生的许多灾异事变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联系在一起,对阴阳五行说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的史学家起而效之,各种官修正史大都设有《五行志》,将历朝历代的灾异 事变与阴阳五行的变化联系起来,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历史事件、人事吉凶福祸。在阴阳五行学方面,历

太极图说文本解读

1.无极而太极(此句用来解说《太极图》中最上层之大圆圈)。 《易经》之《系辞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易经》的宇宙本体论,周氏因精通三教精华及易理妙谛,故在《易经》的基础上,悟到宇宙之创造根源系「无极而太极」。论述宇宙的根源是由无到有,乃由理而气而象以生化天地万物的。 盖无极为理,无极言其先天之体,无声无臭,系道体之本源,故用一个圆圈来形容之,以表其至虚至灵,无思无为,寂然不动,大无不包,真空妙有之形而上之道体。而《道德经》首章亦以「无,名天地之始」来形容其妙境。 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无极为体,太极为用,二而一,一而二,并非太极头上再加个无极,其未动之原貌曰「无极」,已动之际称「太极」,故《道德经》用「有,名万物之母」来陈述其含义无穷之窍妙。 2.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 阴分阳,两仪立焉。(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二层的阴阳合抱,黑白相间的水火匡廓图) 从图中之阴阳合抱,黑白相间仔细一瞧,发现图中正好形成右为坎水,左为离火的曲形卦象,由中间代表太极的小空心圆中变化而来,故道家又称此图为水火匡廓图,以隐含太极动而生化天地(阴阳)矣,天地(阴阳)既成,天地数五十五已含其中。所谓五十五为天地数之和,即河图中的十个数字,五阴五阳: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阴阳总合。 3.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此段系用来解说《太极图》中第三层 的五行分配图) 盖天地阴阳既分,就会有机缘相交,阳性主动主变,阴性主静主合,故而自然演化成五种原质称五行,五行形成之气,在天地间运行顺布,四季便在其中推演成序且轮转不休,这就是五气四季的形成顺布之妙。 春季万物复苏,故春属木。 夏天特别炎热,夏属火。 秋天总是一片金灿灿世界,形容秋天总是用金秋十月来形容,所以秋属金。 冬天会下很多雪,雪是水凝结成的,天气也很冷,跟夏天相反,又联想到水火不相容这一句,所以水可以用来衬照冬天,冬属水。 一年有十二个月,每一个季节都有三个月,而每一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都属于土性。土性月份起到了季节转换的过渡。土为每一次季节的鲜明过渡提供了一个缓冲时间和成长时间,土的属性孕育出四季,土性本身又蕴藏在四季之中。土性代表的对万物的包容和养育。 这里有个问题:这四个分列四季的土性月份,古代统称这四个月份为“四库”。清朝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书名里所用的“四库”二字,就是出自五行理论的“四库”概念,以包容天下的土性来代表这套图书集成的包罗万有。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4.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此 段系用解说《太极图》中,一至三层的综合阐述往返之道) 本段正以图来陈述天地之间运行者阴阳二「气」,纪量者「数」,显示者「象」,而从中在主导运转者无非是「太极」,太极又是本乎无极之动。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五行之「象」实乃阴阳二气化合所致,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道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 【摘要】:阴阳和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文化的骨架”,它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至大至深,是中国文化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有鉴于此,故笔者以本论题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本书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广泛结合传世资料和出土资料(“二重证据法”),全面梳理阴阳和五行的历史发展进程,并综合考察了先秦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对先秦思想和学术的一次整理和总结。本论文共计六章,其内容次第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是一篇带有“引论”性质的文字。大致界定了本书研究的范围与时限,陈述了“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列举了在阴阳五行研究中可资利用的“资料与方法”,并做了相关“学术史”的回顾与总结。在本章中,笔者明确提出:古中国的阴阳五行,实际上业已成为一大“公共思想资源”。第二章《阴阳的起源》和第三章《五行的起源》,主要是利用考古资料和传世资料详细总结和考察阴阳、五行的起源问题,内容包括“阴阳”和“五行”语群的含义以及它们起源的地域、时代和起点等问题。笔者认为,阴阳说和五行说并非外来之物,它们的起源地就在中国。阴阳观念产生于对自然的观察,“阴阳”一开始就是一组对立概念,“二分对比”的思想是阴阳观念的本义。商和西周时期,“阴阳”字眼虽然已经出现,但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抽象的意义。考察表明,直至商朝中后期,商人仍然没有明确的“五行”概念,但甲骨卜辞中已经蕴涵着后世“五行”观念的种

子了。“五行”概念正式提出的时间,应当就在殷商末季。第四章《前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主要是参照《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历史典籍,分别考察阴阳和五行在春秋末期以前(时间范围有时越出春秋)各自的发展情况,从而为考察诸子与阴阳五行的关系做一铺垫。从西周晚期开始,阴阳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阴阳观念而上升为阴阳概念,直至春秋末年形成阴阳范畴。春秋时期,“阴阳”已经分别和物质性的概念“气”结合在一起了,当时人已经认识到阴阳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但又认为对立的阴阳可以趋于和谐,阴阳转化思想也正式提了出来。在老子和孔子手里,“阴阳”被提炼为一对高度抽象的形而上的哲学范畴。从春秋到战国的五百余年,是五行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学理上,古人对五行之间关系的认识日渐加深,五行”相杂”、“相生”、“相胜”、“无常胜”思想相继提出。在五行图式上,被配入图式的事物由简单而复杂,由自然而社会,直至成为无所不包的宇宙图式。第五、六章《诸子时代的阴阳五行》,是本书的两大主体部分。因为篇幅过大,故而将其割裂为两章,分别以“上”、“下”字眼标示。上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儒、道、墨三家;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上篇”,是因为它们均有理论的制度的系统的关怀,可以归为一类。约略而言,战国道家对阴阳思想贡献甚多,而儒家和墨家则大大地发展了五行思想。下篇着重考察的对象,是阴阳、名、法、纵横、农五家(以阴阳家开首);之所以将它们归入“下篇”,是因为它们侧重于实用的技艺的具体的关怀(阴阳家是个例外,它兼有上述两类关怀,故以其开下篇之头)。除阴阳家外,其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